新版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技术规范开始实施

新版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技术规范开始实施

一、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新版技术规范开始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贵强[1](2021)在《2020年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分析总结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及分析根据中国砖瓦工业协会中砖协字[2020]6号、墙材质检中心发[2020]1号文件以及各地方墙改办等有关部门的委托,2020年质检中心对全国693家生产企业的1121组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进行了重点企业检查和地方委托检验,受检企业约占全国墙材生产企业的1.7%。抽查产品的种类有:砌墙砖和砌块、墙体板材、屋面瓦、道路用制品等四类产品,抽查区域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任翔[2](2020)在《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文中指出产品质量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元素,是社会关心、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其相对应的产品质量监管也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产品质量监管涉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横跨公共管理、法律制度、标准计量、认证检测、社会伦理等多门类学科。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或层面考量,产品质量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我国现有的以行政监管为主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与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导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产品质量监管过程中的法治化体系化研究,使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的法制制度、监管模式从“源头立意”上就日渐式微,适应不了新形势新要求。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对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问题构建起新的分析路径,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目标、价值取向、法制结构、法治行为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的意见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法治化进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围绕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产品质量监管相关基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相关的学科理论学说,并在本章最后结合当代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安排的实际,提出“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旨在对当代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上作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第二章探讨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框架。以结构性研究来指导行为的分析范式作为本章的研究主线,系统详细地论述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等四个方面。即根据对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四个层面的探究,指出影响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过程中的关键动因及限制性因素,提出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选择呈现出观念上的渐进式、结构上的社会化、行为上的法治化的特点与趋势。第三章以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历史变迁为视角,首先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探讨了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困境以及法治发展,对产品质量法制演进沿革进行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从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阐述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成效。最后,从前面一般性的制度构建层面的梳理上升到法治理念层面,重点探讨了当下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存在问题。第四章主要讨论对境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借鉴。文中采取“总-分”的思路,先将境外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分为产品主导型监管和消费者主导型监管两种类型,并借助“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对每种类型下的监管理念、法制结构和监管行为进行梳理分析。随后,具体分析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特点及主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启示。第五章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的措施的建议。包括在法治观念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产品质量监管价值取向,将意识形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行政本位”向市场经济下的“尊重市场规律”转变;在法制结构方面,要深化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改革,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多方参与制度体系,要加强各方主体间的联系与互动,要建立监管法制影响评估分析;在法治行为方面,要强化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检查方式,要细化消费者监管权利义务,要加强企业主体责任,要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监管优势,要提高信息传递质量。最后,本文虽然围绕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这一特定背景,尝试通过构建“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范式,并依据此范式从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选择等层面系统剖析重构当下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理论和整体体系框架。然而,这一尝试是否能够涵盖并较为信服地解释当下中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最后一章结合实务给出的针对性意见建议,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范式的可行性,但这一分析范式是否具有可迁移性并运用于其他领域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法治化分析,还需要更充分细致的论证探讨。限于个人能力和时间精力,所有上述问题的解决寄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共同努力。

钱振强[3](2020)在《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在校统一着装受到重视,校服行业快速发展,校服市场供需“两旺”。校服监管任务越来越重,监管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提升校服质量监管水平,引导校服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此项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穿着高品质校服的美好愿望,保障学生着装安全、环保、舒适。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校服质量标准、市场监管理论、质量监管体制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和分析评价,进而明确校服、市场监管和校服质量监管等概念的基本内容。其次,结合近三年河南省中小学生校服检测数据和监管状况,利用数据分析和采访调查的结果,报告河南省校服质量监管标准、监管部门、监管对象和监管模式。借助河南省Z市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总结校服质量监管现状、校服使用生产状况及监管创新性做法,并采用定向邀请的方式,以Z市中小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调查问卷,从校服基本情况、质量状况、家长满意度、参与度4个方面对校服使用、管理及质量监管情况进行调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借由Z市找出校服质量监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次,结合Z市校服质量监管情况,从监管标准、监管体制方式、监管力量三个维度分析河南省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市场、生产企业、监管体制机制、校服检测四个层面剖析深层次的原因。借助市场失灵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市场管制理论,重点论证“校服商品属性缺失”“校服流通渠道短窄,竞争不充分”的市场原因,“市场监管部门、教育部门职能不匹配”的体制原因和“家长参与度低”的管理原因等。最后,对如何提升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水平提出建议。建立内容全面、指标量化、操作性强的校服监管标准,完善监管体系;构建界限清晰、责任分明、长远高效的监管机制,畅通监管渠道;打造权责明确、方式多样、公正严明的执法队伍,提高监管能力;凝聚大数据平台、行业协会、检测机构等多方力量,团结协作,共同保障校服质量安全,维护校服市场良好发展态势,守护学生着装健康。

刘长凯[4](2020)在《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研究 ——以上海市宝山区域公共建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筑物的防水性能是影响建筑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在建筑防水领域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建筑防水质量的监管上,却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投资主体多元,建设规模激增,政府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工作量随之增加;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建筑工程防水质量的监管工作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步相对落后,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善的监管体系。尤其是在公共建筑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公共建设投资力度逐渐增大,公共建筑的规模与数量不断增加,在针对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的机构设置、思想意识、监管方式与程序上还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因此,基于政府角度对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研究存在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上海市宝山区政府防水质量监管为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的监管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阐述宝山区公共建筑质量政府监管体系以及防水质量监管的特点与内容,提出近年来宝山区政府在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上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剖析问题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策略,从而促进宝山区政府对辖区内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履职水平,并提高建筑防水质量。在研究过程中,创新性的设置以监管权责、监管思想、监管手段、监管制度与监管程序为代表的五维研究标准,系统全面的对上海市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出现的问题、原因与优化策略进行剖析。

王晓宾[5](2020)在《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章印文鉴定作为一项传统的司法鉴定项目,一直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伪造印章印文的技术越来越多,加之人们之间的社会活动和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涉及印章印文鉴定的案件发案量飞速上升。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员对可疑印文(检材印文)进行检验,分析其形成方式,判断其与样本印文的一致性,进而为法庭诉讼提供证据,为证明案件事实提供依据。印章印文鉴定作为文件检验鉴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司法鉴定人员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及鉴定人员针对印章印文鉴定的技术方法展开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就司法实践而言,印章印文鉴定的正确率并不理想,领域内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缺乏系统研究,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建立。随着诉讼中对证据审查严格化、采信标准规范化的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的印章印文鉴定结果备受关注,因此,系统的开展对印章印文鉴定的质量监控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和尤为必要。本文在深入了解印章印文鉴定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印章印文质量监控的理论特点及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与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主要因素的深入剖析、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并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体系,并进行模拟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导论共六章,分别为:导论;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特点及价值取向;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解析及评估;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目的与意义,包括导论;第二部分为研究现状,包括第一章;第三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第四部分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1)系统的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解析。从鉴定主体、鉴定客体、鉴定程序和方法三个方面出发,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和详细的解释,并通过评估分析的方法,将影响因素分别划分为显微层、基本层和关键层,构建出影响因素的分级结构,为后续开展鉴定质量监控工作打下基础。(2)详尽的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分别从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监控;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监控;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监控;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监控;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监控;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六个部分入手细化监控点,为开展质量监控监控工作明确着力点。(3)完整的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进行了构建。通过设计构建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四大子系统,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搭建平台。导论部分论述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涉及印章印文鉴定的案件数量众多,一直是文件检验鉴定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研究人员多关注技术方法,加之影响鉴定质量的因素繁杂,因此印章印文鉴定质量一直亟待提升,质量监控研究有待加强。通过利用文献梳理法、实证调查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借鉴法等研究方法,借助法律、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可实现丰富其理论基础;提升印章印文鉴定解决专门性问题的能力;保证印章印文鉴定意见证据价值;助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目标。第一章对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及当下印章印文鉴定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梳理,为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提供了资料。本章首先从印章的发展起源入手,简述了印章在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并介绍了不同时期印章名称的变化。接着叙述了雕刻法、成型热压法和光敏技术三种主要制作工艺制作印章的原理和特点,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印章进行了分类。然后以古代和现代两个时间维度,分别从典型案例、鉴定理论、主要鉴定方法三个方面叙述了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最后在总结印章印文鉴定在伪造技术、科学属性、新技术方法、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依托高新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融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标准化体系等发展方向。第二章着重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并明确了监控工作的价值取向,为有效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对司法鉴定质量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依据鉴定过程、鉴定对象、监控措施、监控方式对司法鉴定质量监控进行了分类,并综述了国内外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研究现状成果,了解当前的前沿和热点。第二节重点归纳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三大特点为具有动态性、监控对象具有易变性、监控具有持久性;提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机制和措施所发挥的功能主要分为预警功能、排查功能、监督功能、反馈功能和指导功能五个方面的功能。同时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价值进行了阐述,明晰准确和高效是初级价值取向,公平和正义是高级价值取向。第三节在探讨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关系的基础上,概括了司法鉴定困境的表现形式为当事人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法官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和社会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总结了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产生的根源分别是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民众对鉴定意见的认知存在偏差;鉴定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社会负面舆论的误导影响;社会负面舆论的误导影响。并根据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对社会稳定秩序、法律权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司法鉴定学科发展造成的危害,提出了适时出台《司法鉴定法》、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强化司法鉴定标准化建设、做好司法鉴定人的准入、退出和培训教育工作、构建司法鉴定追责制度、做好司法鉴定舆论宣传工作、发挥“智能辅助鉴定人”的作用等缓解措施。第三章解析了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鉴定主体因素、鉴定程序和方法因素、鉴定客体因素,并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为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打下了基础,明确了鉴定质量监控的重点。本章在探讨印章印文鉴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质的基础上,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原理进行阐述,并根据因素的类型、因素的来源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之后共完成了四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影响因素,分为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和鉴定人的影响因素。其中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包括鉴定机构性质、经费来源、等级和规模;鉴定人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预期、主观经验、道德水平、知识背景。第二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程序和方法的影响因素,分为鉴定材料的影响、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鉴定程序的影响、鉴定文书的影响,其中鉴定材料的影响包括检材、样本、鉴定材料收集与保管过程;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包括鉴定技术、鉴定方法;鉴定程序的影响包括分析阶段、比对阶段、综合评断、核实阶段;鉴定文书的影响包括鉴定文书的形式、鉴定文书的内容。第三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客体的影响因素,分为印文色料、外界环境、盖印压力、承印物的影响。第四部分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通过定向调查问卷的方式,采用专家评价法,对23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以影响力的大小将影响因素分为显微层、基本层和关键层,为分层次对影响因素进行监控提供了依据。第四章重点阐述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为构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提供了内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监控任务艰巨,监控内容众多,这是由其复杂性、开放循环性、动态性、持续完善性所决定的。本章节为更清楚的厘清监控的主要内容,方便监控实施方更准确的把控监控要点,梳理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机构的监控和印章印文鉴定鉴定人的监控;第二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合法性、可靠性、充分性、可比性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人的组成形式、印章印文鉴定方法和印章印文鉴定检验记录的监控;第四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可靠性、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稳定性、印章印文鉴定综合评断的准确性;第五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监控的主要内容,有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形式、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内容的监控和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审核;第六部分是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第五章基于前面章节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体系,并尝试进行应用,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成果的检验,综合考察监控系统的可用性和适用性。本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印章印文的法规及技术规范进行梳理和比较。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目前对印章的使用和管理除刑法明确规定的相关犯罪行为外,还有多款与印章相关的治安管理办法草案。技术规范方面,国内主要介绍了国家标准(GB)、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和权威技术组织分别颁布的有关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国外主要介绍了SWGDOC技术标准和ASTM技术指南。在对国内外进行比较时,可发现二者在制订单位、内容、修订规则、鉴定人员规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然后结合印章印文鉴定的内容和特点,总结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原则为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原则;全员参与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和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原则。接着构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该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设计了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并且各个子系统中包含有若干模块,以实现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客观的评价。同时提出为确保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应进行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其他保障。最后以G司法鉴定中心为例,采用典型案例测试的方式,实施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检验了监控与评价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晓慧[6](2020)在《明挖施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2015年国务院提出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由此,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亦成为涉及到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要科学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工程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保证工程实体质量,顺利推行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论文研究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的过程评价方法,以期为专项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提供科学性的技术评价手段。首先,在充分综述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及工程质量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综合管廊的内涵特性和施工特点,总结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核心内容,概括五大责任主体在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凝练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的理念与指标体系,以“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为研究对象,提出具有“清单式”和“可追溯性”显着特点的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过程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以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确保质量管理清单的完备性和权威性,以及质量管理过程的问题可追溯性和质量可控性。最后,以郑州市某在建综合管廊工程项目为例,从基础工程验槽开始,到主体结构验收结束,对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进行了过程评价;期间,对项目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监理方均进行了工程质量相关的追溯性问责,且对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分部工程进行了质量管理标准化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Z值分别达到1.2845和1.2268,实现了预期的“符合”等级。研究提出的地下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过程评价方法具有清单的完备性、问题的可追溯性,以及方法的可行性;可以推荐为相关工程质量标准化过程管理的参考评价方法。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7](2020)在《冰箱行业质量报告(2019)》文中认为背景随着我国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家用电冰箱的生产已经占据全球电冰箱总产量的60%以上,同时,我国消费者家庭中已经有了很高的普及率,2017年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电冰箱的百户保有量达到了95.3台。作为耐用消费品,又是国家实施强制性认证的产品,电冰箱质量情况受到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提升行业产品质量,督促企业提高质量意识,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与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中心联合编制了《2019年电冰箱行业质量报告》。本报告对近一年来电冰箱行业质量做出了评价,并希望以

梁荣驹[8](2019)在《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优化的研究 ——以共享单车上海市监督抽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要吃的饱穿得暖,还要吃的安全用的放心。但是连续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三聚氰胺、地沟油等事件,导致人们对中国的产品质量安全产生怀疑。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作为我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的一种产品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对产品质量的监控能力。而近期的社会热点,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是突然崛起的共享经济以及随着共享经济一同诞生的共享产品,从共享产品中的共享两字能看出来,是一个产品被多个人共同使用,所以共享产品的产品质量比普通产品的产品质量牵涉更广,影响更大。而共享产品的典型代表就是共享单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对共享产品的监督的有效性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它有着与普通产品监督抽查共性的问题,也有其特殊性的问题。本文以共享单车上海监督抽查为例,查看共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机制与现状,找寻其中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共享产品监督抽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抽样难度大、执法不严、宣传力度不足、国家产品标准滞后、监督抽查制度存在漏洞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监督抽查的效果。本文运用了政府规制理论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总结出体制、标准制定、技术能力、政府处罚力度及宣传力度不足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经过进一步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如下解决方案:一、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二、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规范化”建设。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化建设。四、加速标准更新。五、加速技术机构改革。六、加强监督抽查的社会效益。从政府、企业、检验机构、媒体和消费者多个角度,挖掘了该项制度改革创新的新思路,对提高监督抽查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刘军[9](2019)在《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机遇期做出的重要决定,也是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经环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步骤和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3月以来,为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推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北京市聚焦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等重点环节,相继推出了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简明阐述了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颇具中国特色的“多规合一”理论进行了系统探讨;全面梳理了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发展和改革历程;详细介绍了当前北京市改革的现状和成效,归纳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北京模式”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特点;同时,重点剖析了北京市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在广泛调研国内外部分城市的相关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值得借鉴的经验。通过深入探讨“多规合一”背景下如何提高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效能等问题,力求找到破解改革瓶颈的途径、策略和措施,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深化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通过概括和提炼2013年以来北京乃至全国的改革实践,指明了当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处于2.0版的发展阶段,最终会演进到3.0版的发展趋势。进而总结出深化我国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及策略:一是正视不同国情的差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二是注重制度框架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改革相结合;三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四是实现“许可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最后,本文对北京市深化改革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是健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框架,加快构建地方性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完善市区两级审批管理体系,确保权责明晰、阳光高效;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让大众享受到改革成果;四是加快“多规合一”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善项目策划生成机制;五是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机制,内外联动填补管理真空。

林婉华[10](2019)在《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之强盛,系于质量,质量是“产”出来,也是“管”出来的。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更新对质量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强化质量工作。但是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频发,已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整顿商品市场,强化政府质量监管研究,助推我国向质量强国迈进。本文以闽南地区工业强市-南安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南安市整个工业产品质量监管全过程,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执行层面入手,在调查走访企业,分析相关监管部门数据后发现:监管主体存在职能机构整合合力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监管对象上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弱化的问题,监管执行层面存在行政处罚法律适用困难、质量监管执法难度加大、事后回应型质量监管模式缺陷、产品合格率难以反映质量真实水平等问题。对此本文运用了政府管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发现,导致当前南安市政府监管制度与运行机制不相匹配的重要根源既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主观原因,也有制度环境等客观因素。为了有针对性找出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的新路子,笔者借鉴了上海市、江阴市工业产品质量监管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优化工业产品质量监管的建议:应当通过优化监管主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市场优势等方式促进多元共治;通过多举措帮扶企业升级产品品质、完善质量信用体系推进质量文化;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多措并举丰富监管手段、构建风险监测体系、完善质量抽检制度提升监管效率。本文有别于其他工业产品质量监管研究在于研究背景极为特殊,在市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整合进行中,探讨已完成机构改革的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在改革后存在的工业产品质量监管问题。研究该论题是对工业产品质量监管的重新梳理和认识,也对进一步优化市场监管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新版技术规范开始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新版技术规范开始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分析总结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及分析
    1.1 国家监督抽查
        1.1.1 近5年国家监督抽查基本情况分析
        1.1.2 抽查结果分析
        1.1.3 不合格项目统计分析
    1.2 重点企业产品质量检查
        1.2.1 抽查企业及产品情况统计
        1.2.3 不合格原因分析
2 绿色建材产品评价
3 行业质量状况分析
    3.1 生产企业规模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原因
    3.2 生产企业执行国家标准严重滞后
    3.3 建筑工程应用监管不严
    3.4 新的增长点不足,去产能依旧是主要矛盾
    3.5 行业质量管理和约束机制乏力
4 解决行业目前质量问题的建议
    4.1 树立行业宏观管理概念,强化质量监督
    4.2 切实加强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质量的监管力度
    4.3 加强建筑市场工程原材料的产品质量管理
    4.4 企业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4.5 促进行业创新发展,推动墙体材料转型升级
    4.6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加强行业形象及行业产品质量的宣传力度,推动网络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4.7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和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5 墙材行业面临的政策新形势
    5.1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全面升级
    5.2 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工作成为重点
    5.3 建筑节能政策趋向终端管理
    5.4 政策支持导向,装配式建筑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6 行业目前概况及先进企业介绍
7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墙体屋面材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21年工作重心

(2)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范围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基础理论与分析范式构建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管概述
        一、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
        二、监管与产品质量监管
        三、产品质量监管工具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理论
        一、法经济学理论
        二、政府管制理论
        三、安全价值理论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范式建构:一种法治化分析路径
        一、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初始法制状态
        二、“观念——结构——行为”法治化分析路径的建构
第二章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框架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目标
        一、价值目标:打造协同治理的法治监管模式
        二、结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法治平衡
        三、行为目标:形成多元协同、社会共治的法治格局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动力来源
        一、内在动力:现代质量监管理念的嵌入
        二、外在动力:法律制度供求的非均衡
        三、直接动力:利益驱动下的理性选择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阻力因素
        一、思想阻力:理念认知滞后
        二、结构阻力:制度变迁及其路径依赖
        三、行为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选择
        一、观念选择:渐进式路径
        二、结构选择:社会化路径
        三、行为选择:法治化路径
第三章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变迁
    第一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演进
        一、改革开放前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二、改革放开后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三、产品质量监管法制演进沿革述评
    第二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成效
        一、监管理念从国家权力走向公民权利
        二、监管法制从自利型走向服务型
        三、监管行为从单一手段走向多元化手段
    第三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运行存在问题
        一、监管理念守旧,价值目标冲突
        二、法制体系内容交叉冲突,与市场实际脱节
        三、监管行为倚重运动式监管,参与主体单一
第四章 境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借鉴
    第一节 产品主导型监管
        一、监管理念
        二、法制结构
        三、监管行为
    第二节 消费者主导型监管
        一、监管理念
        二、法制结构
        三、监管行为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分析及启示
        一、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的分析
        二、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路径
    第一节 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观念变革
        一、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产品质量监管法治意识形态革新
    第二节 重塑产品质量监管法治结构
        一、深化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多方参与制度
        三、优化各方主体间联系互动制度
        四、建立监管法治影响评估分析制度
    第三节 优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行为
        一、加强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检查方式手段
        二、细化消费者监管权利义务
        三、加强企业主体责任
        四、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监管优势
        五、提高信息传递质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3)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校服
        2.1.2 市场监管
        2.1.3 校服质量监管
    2.2 理论介绍
        2.2.1 政府管制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3 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现状
    3.1 校服标准检测情况
        3.1.1 监管标准
        3.1.2 校服送检
        3.1.3 抽查检验
    3.2 校服监管部门
        3.2.1 省级层面
        3.2.2 市级及以下层面
    3.3 校服市场
        3.3.1 生产企业
        3.3.2 使用需求
        3.3.3 采购管理
4 河南省Z市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现状与调查
    4.1 Z市监管现状
        4.1.1 监管部门
        4.1.2 监管模式
        4.1.3 监管对象
    4.2 Z市校服使用生产状况
        4.2.1 校服重视度不断提升
        4.2.2 校服质量稳步提高
        4.2.3 招标采购更加规范
        4.2.4 监管服务同步提升
    4.3 Z市校服质量调查
        4.3.1 问卷调查
        4.3.2 调查结果分析
5 河南省校服质量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存在问题
        5.1.1 标准多杂、要求不严、执行混乱
        5.1.2 职能交叉、各自为政、落实弱化
        5.1.3 过渡断层、力量分散、执法乏力
    5.2 原因分析
        5.2.1 校服利润低,企业自律意识不高,违法惩治力度不强
        5.2.2 流通渠道窄,商品属性不完整,市场竞争不充分
        5.2.3 基层乱作为,考核机制不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不足
        5.2.4 检测费用高,检测能力跟不上,分享机制不健全
6 加强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的对策
    6.1 建立内容全面、指标量化、操作性强的校服监管标准
        6.1.1 统一技术指标,制定河南省校服标准
        6.1.2 完善标准内容,扩大监管范围
        6.1.3 加强标准的宣传,提升质量意识
    6.2 构建界限清晰、责任分明、长远高效的监管机制
        6.2.1 明确校服商品属性,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6.2.2 完善监管格局,进一步明晰各方关系
        6.2.3 日常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增强监管覆盖面
        6.2.4 强化制度落实,增强监督执行力度
    6.3 打造权责明确、方式多样、公正严明的执法队伍
        6.3.1 明确执法层级,提高监管科学性
        6.3.2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机构内部合力
        6.3.3 深化信用体系改革,创新长效监管
        6.3.4 充实人员队伍,提高执法能力
    6.4 凝聚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大数据平台的多方力量
        6.4.1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升企业自律观念
        6.4.2 加大检测投入,提高监管质量
        6.4.3 利用大数据平台,提升监管效率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研究 ——以上海市宝山区域公共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综述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公共建筑
        (二)建筑质量
        (三)防水质量
        (四)政府监管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二)监管公共利益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章 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现状
    一、宝山区公共建筑质量监管的发展
        (一)宝山区公共建筑质量政府监管的发展历程
        (二)宝山区公共建筑质量政府监管体系发展现状
    二、宝山区政府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特点与内容
        (一)宝山区政府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特点
        (二)宝山区政府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内容
    三、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取得的成效
        (一)公共建筑防水性能大幅提高
        (二)监管部门的职能履行得到加强
        (三)公共建筑的整体质量上升
第三章 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防水质量监管的权责不明晰
        (二)防水质量监管的思想不坚定
        (三)防水质量监管的手段较单一
        (四)防水质量监管的制度不成熟
        (五)政府质量监管的程序不规范
    二、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政府监督机构职责相对混乱
        (二)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三)防水质量监管技术更新较慢
        (四)建筑防水行业配套体系不全面
        (五)政府监管程序僵硬,缺乏灵活性
第四章 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优化策略
    一、明确政府监管机构职责
        (一)明确政府监管定位
        (二)强化防水质量监督管理
    二、提升政府监管队伍素质
        (一)加强监管队伍思想建设
        (二)提升监管人员素质
        (三)重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三、创新多元化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手段
        (一)注重施工前的质量监管
        (二)加强施工中的质量监管
        (三)强化施工后的质量监管
    四、加强防水行业的市场监管与引导
        (一)注重防水行业市场监管
        (二)重视行业引导与激励
    五、加强程序规范与制度建设
        (一)规范防水质量的监管程序
        (二)提升监管程序的契合度
        (三)优化防水质量监管模式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上海市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现状调查问卷

(5)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一章 印章印文鉴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印章起源与发展
        一、我国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二、国外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三、印章名称的发展
    第二节 印章制作工艺和种类
        一、印章的制作工艺
        二、印章的种类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
        一、古代印章印文鉴定发展
        二、现代印章印文鉴定发展
    第四节 我国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我国印章印文鉴定发展的困境
        二、我国印章印文鉴定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
        一、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的含义
        二、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的类型
        三、国内外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现状
        四、印章印文鉴定与司法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特点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功能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
        一、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的关系
        二、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的表现形式
        三、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产生的根源
        四、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造成的危害
        五、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的缓解路径
第三章 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解析及评估
    第一节 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概述
        一、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原理阐述
        二、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因素分类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影响因素解析
        一、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解析
        二、鉴定人的影响因素解析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程序和方法影响因素解析
        一、鉴定材料的影响因素解析
        二、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因素解析
        三、鉴定程序的影响因素解析
        四、鉴定文书的影响因素解析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客体的影响因素解析
        一、印章印文鉴定客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二、印文色料的影响
        三、外界环境的影响
        四、盖印压力的影响
        五、承印物的影响
    第五节 影响印章印文鉴质量影响因素评估
        一、调查评估的设计
        二、评估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
    第一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复杂性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开放循环的系统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过程
        四、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需要持续完善的过程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内容的概述
        一、印章印文鉴定意见的审核要点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机构的监控
        二、印章印文鉴定鉴定人的监控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合法性
        二、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真实性
        三、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充分性
        四、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可比性
    第五节 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人的组成形式
        二、印章印文鉴定方法的监控内容
        三、印章印文鉴定检验记录的监控内容
    第六节 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可靠性
        二、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稳定性
        三、印章印文鉴定综合评断的准确性
    第七节 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形式
        二、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内容的监控
        三、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审核
    第八节 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的内容
        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依据和情况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印章印文的法规及技术规范
        一、我国关于印章管理的法规
        二、我国现行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
        三、国外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
        四、国内外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比较
        五、我国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的未来制订方向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原则
        一、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原则
        二、全员参与原则
        三、持续改进原则
        四、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原则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构建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概述
        二、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
        三、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
        四、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
        五、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保障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组织保障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制度保障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技术保障
        四、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其他保障
    第五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实例——以G司法鉴定中心为例
        一、G司法鉴定中心概况及印章印文鉴定案例简介
        二、印章印文鉴定案例鉴定质量监控实施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影响因素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明挖施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1.2.2 质量管理标准化
        1.2.3 工程质量评价方法
        1.2.4 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相关内涵分析
    2.1 城市综合管廊基本属性
    2.2 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
    2.3 工程建设责任主体
    2.4 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及特点
        2.4.1 检查清单
        2.4.2 可追溯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构建
    3.1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对象及原则
        3.1.1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对象
        3.1.2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原则
    3.2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内容及指标
        3.2.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行为标准化管理内容
        3.2.2 质量行为标准化评价指标
        3.2.3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实体质量标准化管理内容
        3.2.4 实体质量标准化评价指标
    3.3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方法
        3.3.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建立
        3.3.2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权重
        3.3.3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实施
        3.3.4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结果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郑州市某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实例
    4.1 某城市综合管廊工程项目介绍
        4.1.1 工程概况
        4.1.2 现场条件
        4.1.3 施工重点及难点
    4.2 某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
        4.2.1 评价体系
        4.2.2 评价指标权重
        4.2.3 模糊综合评判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2.5 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检查清单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冰箱行业质量报告(2019)(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背景
    1.行业及产品分析
        1.1市场及品牌分析
        1.2市场规模分析
        1.3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质量分析
        2.1相关标准
        2.1.1整机相关标准
        2.1.1.1安全标准
        2.1.1.2性能标准
        2.1.1.3电磁兼容标准
        2.1.1.4电能效标准
        2.1.1.5噪声标准
        2.1.1.6健康卫生标准
        2.1.1.7智能化标准
        2.1.1.8其他标准
        2.1.2零部件标准
        2.1.3国际标准
        2.1.4国内与国际标准差异
        2.1.5企业标准领跑者
        2.2现有检测认证情况
        2.2.1产品检测认证情况
        对于国家层面推行的产品认证包括:
        (a)CCC认证
        (b)节能认证
        (c)国推RoHS认证
        (d)能效标识检测
        对于行业内认证机构开展的产品认证包括:
        (a)A+认证
        (b)家用电冰箱智能指数认证
        (c)电冰箱保鲜认证
        (d)家用电冰箱保湿性能认证
        (e)静音认证
        (f)制冷器具深冷速冻认证
        (g)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防水认证
        2.2.2企业实验室认可情况
        2.2.3能源效率等级分析
        2.3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2.4监督抽查情况分析
        2.4.1监督抽查
        2.4.2统一监督检查
        2.4.3定期监督检查
        2.5流通渠道质量分析
    3.质量评价
        3.1质量评价说明
        3.1.1标准体系维度
        (a)标准体系健全度
        (b)关键部件标准化
        (c)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3.1.2检测认证体系维度
        3.1.3质量管理水平维度
        3.1.4监督抽查结果维度
        3.1.5渠道售后维度
        3.2最终评价结果
    4.总结
附录A备案企业能效实验室
附录B通过CNAS认可的企业实验室
附录C监督检查情况汇总
    1、2018年电冰箱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如下:
    2、通过以上监督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3、关键安全指标及分析
    4、关键零部件情况分析:
    5、其他技术指标

(8)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优化的研究 ——以共享单车上海市监督抽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研究
        1.3.1 国内现状研究
        1.3.2 国外现状研究
        1.3.3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共享产品的概念及特点
        2.1.1 共享经济
        2.1.2 共享产品
        2.1.3 共享单车
    2.2 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的含义
    2.3 产品监督抽查的分类
    2.4 相关理论及启示
第3章 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
    3.1 产品监督抽查的流程
    3.2 共享产品监督抽查的一般性及特殊性
        3.2.1 共享产品监督抽查的一般性
        3.2.2 共享产品监督抽查的特殊性
    3.3 共享产品监督抽查的作用
        3.3.1 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3.3.2 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3.3.3 向社会提供产品质量信息
第4章 上海市共享单车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存在的问题
    4.1 上海市共享单车监督抽查
        4.1.1 上海市共享单车监督抽查背景
        4.1.2 上海市共享单车监督抽查实施细则
        4.1.3 上海市共享单车质量监督抽样情况汇报
    4.2 上海市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存在的问题
        4.2.1 抽样难度大
        4.2.2 执法不严
        4.2.3 宣传力度不足
        4.2.4 标准不适用
        4.2.5 监督抽查制度存在漏洞
第5章 共享产品政府质量监督抽查的问题原因分析
    5.1 体制不够完善
        5.1.1 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5.1.2 过度分权导致的政令不畅
    5.2 标准制定、更新滞后
    5.3 产品质量监督机构能力不足
        5.3.1 人员素质不高
        5.3.2 技术能力不强
        5.3.3 设备配置不齐
    5.4 政府处罚力度不足、宣传渠道单一
        5.4.1 政府处罚力度不足
        5.4.2 宣传渠道单一
第6章 优化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的对策
    6.1 进一步深化质检部门改革
        6.1.1 行政部门向专职整合
        6.1.2 统一规划抽样任务
    6.2 加大共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规范化”建设
        6.2.1 统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6.2.2 统一共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6.2.3 实现各政府部门监督抽查信息互认
    6.3 加强共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化建设
        6.3.1 开发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软件,规范抽样各个环节
        6.3.2 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6.4 加速标准更新
        6.4.1 加速标准制定机构的改革
        6.4.2 精减标准制定、修改审批流程
    6.5 加速技术机构改革
        6.5.1 检测能力提升
        6.5.2 人员能力提升
    6.6 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监督抽查的社会效益
        6.6.1 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
        6.6.2 建立企业黑白名单
        6.6.3 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性及预期成果
        1.5.1 创新性
        1.5.2 预期成果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工程建设项目
        2.1.2 行政审批制度
        2.1.3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2.2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理论
        2.2.1 政府规制理论
        2.2.2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2.2.3 多规合一理论
第3章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情况概述
    3.1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历史沿革
        3.1.1 审批制度初创阶段(1949年——1983年)
        3.1.2 审批制度发展阶段(1984年——1989年)
        3.1.3 审批制度逐步完善阶段(1990年——2007年)
        3.1.4 审批制度不断优化阶段(2008年——2012年)
        3.1.5 审批制度改革起步阶段(2013年——2017年)
        3.1.6 审批制度改革加速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
    3.2 2013 年以前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现状分析
    4.1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
        4.1.1 制度框架建设
        4.1.2 管理系统重构
        4.1.3 审批流程再造
        4.1.4 其他配套改革措施
        4.1.5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北京模式”
    4.2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
        4.2.1 办事便利度提高,企业和公众获得感有所增强
        4.2.2 责任规划师制度得以确立,开启公共参与新模式
        4.2.3 简政放权力度加大,审批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4.2.4 审批流程得到重塑,审批效率显着提高
        4.2.5 审批事项大幅精简,审批手续成本降低
        4.2.6 典型案例
    4.3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
        4.3.2 政府相关部门对深化改革的动力不足,积极性缺乏有效调动
        4.3.3 市场主体和群众对改革的认可度不高,获得感不明显
        4.3.4 审批流程再造还有优化的空间,管理方式转变不充分
        4.3.5 审批全过程监督落实不到位,存在管理真空
    4.4 目前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法律法规政策修订相对滞后,客观上延缓了改革进程
        4.4.2 既定部门利益格局业已形成,导致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
        4.4.3 既往审批思维和行为模式惯性存在,导致改革措施落实有偏差
        4.4.4 当前违法失信成本偏低,导致改革成效打折扣
第5章 国内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及其经验启示
    5.1 国内部分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变革及其经验
        5.1.1 香港特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
        5.1.2 厦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
    5.2 国外部分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及其经验
        5.2.1 英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
        5.2.2 美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
    5.3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对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启示
        5.3.1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法律体系相对完善
        5.3.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比较得当
        5.3.3 行政主体的组织架构和行为模式有差异
        5.3.4 行政监管不缺位,对市场主体资质要求严格
        5.3.5 信息化程度较高,努力打造电子政府
第6章 深化我国及北京市审批制度改革的策略与建议
    6.1 我国审批制度改革演进模式
        6.1.1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1.0
        6.1.2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1.X
        6.1.3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
        6.1.4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3.0
    6.2 深化我国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及策略
        6.2.1 正视不同国情差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6.2.2 注重制度框架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改革相结合
        6.2.3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6.2.4 实现“许可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
    6.3 深化北京市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6.3.1 健全审批制度框架,加快构建地方性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
        6.3.2 完善市区两级审批管理体系,确保权责明晰、阳光高效
        6.3.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让大众享受到改革成果
        6.3.4 加快“多规合一”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善项目策划生成机制
        6.3.5 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机制,内外联动填补管理真空
结语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市通过土地公开交易市场取得土地开发权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2013年版)
附录B 北京市通过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核准类项目,2013年版)
附录C 北京市通过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备案类项目,2013年版)
附录D 北京市社会投资房屋建筑类工程审批流程图(2018年版)
附录E 北京市政府投资房屋建筑类工程审批流程图(2018年版)
附录F 北京市市政交通线性工程审批流程图(2018年版)
附录G 厦门市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2018年版)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六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工业产品质量
        二、政府监管
        三、工业产品质量监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政府管制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第一节 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一、工业产品质量监管行政体系
        二、工业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依据
        三、工业产品质量监管方式
    第二节 南安市工业产品监管对象情况
        一、南安市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二、南安市重点工业产品质量情况
    第三节 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主体情况
    第四节 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监管情况
        一、行政执法监管情况
        二、工业生产许可监管情况
        三、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情况
        四、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情况
第四章 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的困境
    第一节 监管主体层面
        一、职能机构整合合力不足
        二、监管力量薄弱
    第二节 监管对象层面
        一、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
        二、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弱化
    第三节 监管执行层面
        一、行政处罚法律适用困难
        二、新业态下质量监管执法难度加大
        三、事后回应型质量监管模式缺陷
        四、产品合格率难以反映质量真实水平
第五章 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监管主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调整困难
        二、监管事权与监管力量不匹配
    第二节 监管客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违法成本低
        二、产品信息不对称
    第三节 监管执行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
        二、传统监管手段单一
        三、质量安全风险监管不到位
        四、监督抽查制度不完善
第六章 国内先进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先进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的主要做法
        一、上海市
        二、江阴市
    第二节 国内先进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经验借鉴
        一、强化质量信用体系
        二、推进监管制度改革
        三、开展质量创新工作
        四、建设专业执法队伍
第七章 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优化建议
    第一节 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多元共治
        一、优化市场监管主体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三、发挥市场优势
    第二节 强化政府职责推进质量文化
        一、加强标准宣贯及技术扶持
        二、完善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节 完善制度设计提升监管效率
        一、完善产品质量法律体系
        二、多措并举丰富监管手段
        三、完善风险监测体系建设
        四、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新版技术规范开始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分析总结报告[J]. 李贵强. 砖瓦, 2021(05)
  • [2]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D]. 任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研究[D]. 钱振强. 郑州大学, 2020(02)
  • [4]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研究 ——以上海市宝山区域公共建筑为例[D]. 刘长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D]. 王晓宾.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6]明挖施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D]. 李晓慧. 郑州大学, 2020(02)
  • [7]冰箱行业质量报告(2019)[J].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 家用电器, 2020(01)
  • [8]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优化的研究 ——以共享单车上海市监督抽查为例[D]. 梁荣驹.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9]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 刘军. 清华大学, 2019(01)
  • [10]南安市工业产品质量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林婉华. 华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新版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技术规范开始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