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良[1](2020)在《李通玄与日本华严思想——以李通玄对明惠的思想影响为例》文中认为李通玄对日本华严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日本镰仓时代华严思想家明惠的思想中。在《解脱门义》中,明惠基于李通玄的三圣圆融观、佛光观等,对华严宗的理论和实践做了重新阐释。明惠在继承李通玄思想的同时,结合日本佛教的特色,对李通玄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吸收了弥勒上生信仰和密教信仰的要素。明惠的华严思想最重要的特色是建立佛光观等观想的仪轨,将在中国展开的义理华严改造为仪轨华严。
张斌[2](2018)在《与佛同观——佛光寺中佛的空间与人的空间》文中指出从佛光寺的观日图景的身体感悟中所蕴涵的早期山水观念与佛教信仰的互动出发,希望回到寺院所处的大尺度地理景观在隋唐之际具体的历史与宗教情境之中的意义来探寻东大殿前高台的形成动机及其对于初唐佛光寺寺院格局的决定性影响,进而分析东大殿的空间与像设在强化佛的空间的崇高性的同时如何与其所处的高台及面对的自然山水互动,创造出一个"与佛同观"的感人世界。
郭晓冬[3](2018)在《华严四祖澄观研究 ——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佛教作为一种发源于古印度地区的外来宗教,从其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诸多文化与政治上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何完成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任务以及如何获得中国世俗政权的合作与支持。前者依赖于佛教内部信徒之间的努力与交流;后者依赖于佛教徒与外界世俗政权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因此,对于每一个有志于佛教修行和佛教信仰传播的信徒来说,处理好自己与其他佛教徒和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其一生当中的重要课题。而在唐代中后期一度实现华严宗中兴的华严四祖澄观就是此一方面的佼佼者。澄观大致生活于唐玄宗开元末年到唐文宗开成年间,虚岁一百零二岁。这段时间也是唐代佛教与政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首先,随着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等重义理的佛教宗派逐渐衰弱,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等实践性很强的宗派开始逐渐崛起,甚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前者。其中禅宗(尤其是禅宗南宗)讲究不立文字、明心见性,重视内心的体验感悟和日常的修行实践,与天台宗、华严宗等重视经论研究的宗派相比,不太重视佛教义学上的探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对过多地去研究表达佛教义学的经论文字,由此就引发了所谓的禅教之争。这严重影响了华严宗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时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其次,澄观的一生经历了李唐王朝从开元、天宝年间的繁荣安定到安史之乱以后的动荡不安,政治形势的急剧转变严重影响到了佛教与世俗政权的关系,也进而影响到了澄观如何处理自己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然而,尽管面临着如此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一生以佛教修行和弘扬佛法为己任的澄观在处理自己与其他僧界人士和世俗人士之间的关系时却表现了非常高超的智慧,不但开创了解决当时华严宗发展问题的新道路,而且还非常巧妙地处理好了自己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自己在如此险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仍然能够获得世俗政权精英阶层的大力支持,并最终实现了华严宗的中兴。
韩焕忠[4](2018)在《方立天先生的华严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方立天先生对华严宗的研究涉及经典校释、祖师传论、义理阐发、现代价值等多个方面。他研究的范围涉及中国佛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因此他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等着作中将华严宗义理置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佛教哲学整体发展历史中进行考察和诠释,从而使他的华严学研究具有了更为宏阔高远的历史和哲学视野。方立天先生晚年比较注重探讨中国佛教传统观念的现代价值,他认为华严宗的圆融观应是处理不同文化传统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方立天先生为华严宗和中国佛教研究提供了示范作用,为中国的佛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全面深入研究华严宗培养了人才队伍。
曹铭婧[5](2016)在《长安佛教六大祖庭对日本奈良七大寺的影响——长安华严寺与奈良东大寺的发展脉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代的中国,长安成为佛教的学术中心,至今流行的佛教八宗,除天台、禅宗以外皆源于长安,称长安佛教六大祖庭。当时的日本奈良形成了元兴、法隆、大安、兴福、药师与东西两大寺,称奈良七大寺。归国的僧人多在这里活动,产生了多数日本佛教的本山,同时认定中国的寺庙为祖庭。日本的寺庙会先后有从属于多个宗派的遣唐僧回来,因此文献里会对一所寺院有不同的宗派定义。本文从中日文献入手,研究长安佛教宗派发源以及传入日本的脉络,阐明长安祖庭与奈良本山之间联系,梳理出了长安华严寺与奈良东大寺的传承脉络。
刘媛媛[6](2016)在《李通玄之“一真法界”思想及其对澄观的影响》文中提出在华严学与华严宗的思想史上,教外华严学者李通玄首次在华严哲学的范畴内使用了"一真法界"的概念。"一真法界"的概念在汉传论典中本出自唯识学,李通玄在注解《华严经》的过程中,逐步赋予其华严哲学的内涵。而"一真法界"思想在澄观等人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下,成为了华严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最终与心真如相结合,由宗密发展成为"一心四法界"说。李通玄的"一真法界"思想,成为法藏之后华严哲学的又一个基础性理论,此思想与"理事无碍"的缘起观紧密相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地影响。
张文良[7](2015)在《《华严经论》的再发现与《灵辨传》的“再构成”》文中认为灵辨是北魏时代(386—557)中国佛教思想家,其所着《华严经论》是现存的《华严经》的最早注释书。《华严经论》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是唐代的事情,关于其生平最详细的记述也出自唐代华严宗思想家法藏的《华严经传记》中的《灵辨传》。历代的灵辨研究者都将法藏的记载视爲信史并加以引用。但我们通过唐代澄观的《演义钞》和唐代慧祥撰《古清凉传》等以往未曾被充分注意的材料,对法藏的《华严经传记》中的《灵辨传》进行了再考察,结果发现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不是历史事实,而是法藏"再构成"的结果。而这种"再构成"的背後,是唐代的五台山"圣山化"运动和佛教借重皇室的力量获得繁荣的社会背景。"再构成"的基本思路则是改变灵辨的平民化形象,将其塑造爲与法藏自身相近的宫廷僧人。如果考虑到在中国华严思想发展的某段时期存在着五台山系和终南山系两大华严体系的对立(当然对此还有进一步检讨的余地),那麽,法藏对《灵辨传》的"再构成"就意味着法藏试图从终南山系华严的立场出发吸收、改造五台山系华严,并由此最终确立终南山系华严的正统地位。
刘媛媛,覃江[8](2015)在《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研究——以《新华严经论》为中心》文中认为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一直被视为华严宗的旁支,对其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以易解华严的思想、格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及其判教思想、华严经的结构论等方面。通过阅读其论着《新华严经论》可以发现,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是其华严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挖掘。
曹振明[9](2012)在《隋唐关中华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隋唐时期的关中是中国华严思想(乃至世界华严思想)的首要重镇和鼎盛区域,在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尝试对隋唐关中华严思想的基本内容、发展大势、整体特征及其历史影响,特别是华严宗的重大理论创造历程等作出初步探究,具体包括以下四章:第一章,对隋唐关中华严学人的基本情况作出考证。包括隋代之前《华严经》在关中的传布情况以及隋唐关中华严学人的数量、所驻寺院、华严师承、主要华严着述等。最后对关中华严思想的首要重镇地位列出具体例证。第二章,考察隋代关中华严思想。首先对隋代关中华严思想转兴的原因作一探析,其次对隋代关中华严思想的基本内容作出梳理,并总结隋代关中华严思想的整体特征,最后对隋代关中华严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评述。第三章,探究唐代关中华严思想。以隋唐社会历史为背景,从中国佛教的理论创造与思想学说的创新发展出发,以华严宗的两个基本且核心的范畴——“法界缘起”及“性起”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审查各代华严宗人在构建华严宗庞大思想体系中各自的理论创造、演变趋势及其地位,呈现华严宗的重大理论创造历程,展现中国佛教的理论创造。此外,对唐代的关中教外华严思想略作梳理,以展现唐代关中华严思想的整体面貌。第四章,评述隋唐关中华严思想的历史影响。认为隋唐关中华严思想不仅影响了隋唐的社会文化和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中国思想发展史以及中国固有的思想内容和内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关中华严思想与中国社会文化已成统一的整体。
姚之均[10](2011)在《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李通玄,唐代着名居士、华严学者。在唐代新译的八十卷《华严经》刚刚问世之时,过着隐居生活的他,撰写了四十卷《新华严经论》等注解新译经文的论着。在李通玄所处的时代,华严宗的理论思想已经基本完备。包括十玄门、六相,理事法界等学说都已成型,他虽然并不反对已有的华严学说,但是又不局限于华严宗的已有理论框架,按自己的思路解释经义,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华严学说。本文认为,李通玄立论的宗旨在于把华严宗派思想繁琐复杂的概念命题系统,用破除三世心的一心智慧统一起来,在修行的过程中从始至终以顿悟一智通一切诸佛智慧,再以这种佛根本智慧贯彻到一切修行中,达到修行一切法,成就一切庄严佛果的大乘佛教根本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华严思想中的“入法界”,所以李通玄的华严思想,又是以法界思想为核心的。李通玄的华严法界思想既包含已有华严宗派理论,但是又不局限于其概念命题分析思辨传统的华严法界思想,本文认为可以用“顿悟佛乘”来概括之。在第一章中,本文着重探讨李通玄法界思想的立论基础:破三世心。佛境界和众生境界的差别在于能否与法界合一,而这种区别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三世心,有三世心即众生无明烦恼境界;无三世心即佛庄严解脱圆满境界。无三世心的境界就是顿悟境界,也就是佛的根本智慧。在顿悟中,只需不断修行去除残余习气即与诸佛不别。在第二章中,本文讨论了李通玄是如何用他的顿悟佛乘说来概括《入法界品》乃至整个《华严经》的经义的。在他看来,《华严经》中所描绘的所有庄严境界,及五十三善知识乃至毗卢遮那佛说法的核心,就是破除三世心的顿悟境界,及在这种境界中所展开的一切修行。顿悟智慧就是文殊根本智,佛乘修行就是普贤万行。起两者相结合即可与法界合一,这种境界就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圆满境界。在第三章中,本文讨论了李通玄顿悟说,认为顿悟境界是李通玄华严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修行思想的基础。因为无三世心,所以法界的无量境界全在顿悟一念中。一念顿悟一念佛,念念顿悟念念佛。但是这种顿悟说是和《华严经》的普贤万行相结合的,是作为经文中的一切庄严境界的前提和根本而存在的,所以以文殊根本智来代表,这样就又与禅宗思想有所不同。为了分析李通玄和禅宗顿悟说的同异,在本章的最后,讨论了他和禅宗慧能顿悟思想的同异。在第四章中,本文讨论了李通玄的佛乘思想。认为众生通过顿悟修行,就能从修行的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佛的智慧境界,佛的境界并不是修行的最后结果,而是贯穿于修行始终的。只要不断的通过普贤万行开发这种智慧,就能成就一切佛法,及相应的庄严佛果。虽然破三世心只在一念,但普贤万行却需念念不异,这样才能将修行所得的智慧境界充满法界,成就一切法。所以无三世心的顿悟智慧,需要通过充满三世十方的无穷修行,才能成就《华严经》中所描绘的无量庄严佛果圆满境界。法界虽在顿悟一念中,但是又需体现在无穷无尽的修行之中,所以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最后在结论和余论中,总结了李通玄的顿悟佛乘法界说,以及这种法界学说的特点和理论贡献。
二、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李通玄与日本华严思想——以李通玄对明惠的思想影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惠对中国华严思想的受容 |
二、李通玄对明惠华严思想的影响 |
三、明惠对李通玄佛光观的改造 |
(2)与佛同观——佛光寺中佛的空间与人的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 落日观想 |
2 山如佛光 |
3 开山筑基 |
4 与佛同观 |
(3)华严四祖澄观研究 ——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研究现状 |
(四)论文难点与创新点 |
一、澄观生卒年推论 |
(一) 历史上关于澄观生卒年的争论 |
1.史书中澄观生卒年记载的矛盾 |
2.近现代学人对于澄观生卒年的推论 |
(二) 对于澄观生卒年的推论 |
1.对史书中关于元和末年以后澄观记载的考辨 |
2.对于澄观生卒年范围的确定 |
二、从开元年间到开成年间唐代佛教发展概况 |
(一) 从开元年间到开成年间佛教各派的发展变化 |
1.从开元年间到大历年间佛教各派的发展变化 |
2.从建中年间到开成年间佛教各派的发展变化 |
(二) 从开元年间到开成年间佛教与政权的关系 |
1.唐玄宗时期佛教与政权的关系 |
2.从唐肃宗到唐文宗时期佛教与政权的关系 |
三、“百岁老人”澄观人际关系探究 |
(一) 遍参积学,宗归华严 |
1.勤学早慧,游贯江左 |
2.北上求法,名动两京 |
3.南下江左,再探教门 |
(二) 着赞新疏,法统重光 |
1.思惟造疏,台僧相助 |
2.弘赞新疏,僧俗共襄 |
(三) 领袖京邑,声贯僧俗 |
1.六朝帝师,教门都统 |
2.朝臣归向,士子聆法 |
3.众力着述,收徒继统 |
四、澄观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一) 澄观人际关系的特点 |
1.澄观僧人关系上的包容性 |
2.澄观俗人关系上的适度性 |
3.澄观僧俗关系上的灵活性 |
(二) 澄观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1.唐代佛教本土化态势的影响 |
2.极为动荡的唐朝政局的影响 |
五、澄观人际关系对于华严宗发展的影响 |
(一) 包容性特点的影响 |
(二) 灵活性特点的影响 |
(三) 适度性特点的影响 |
(四) 对于小岛岱山关于澄观思想渊源说法的讨论 |
(五) 对于斯坦利关于安史之乱以后华严宗发展说法的讨论 |
结语 |
附录 澄观一生主要情况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4)方立天先生的华严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典校释 |
二、祖师传论 |
三、义理阐发 |
四、现代价值 |
五、结语 |
(5)长安佛教六大祖庭对日本奈良七大寺的影响——长安华严寺与奈良东大寺的发展脉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的祖庭与日本的本山 |
(一)中国盛唐时期与日本奈良时代的关系 |
(二)中国佛教的祖庭与日本佛教的本山 |
二、长安的华严宗祖庭 |
三、奈良的华严宗本山东大寺 |
四、中日华严宗发展脉络 |
五、结语 |
(6)李通玄之“一真法界”思想及其对澄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唯识学中的“一真法界”概念 |
二、李通玄“一真法界”思想的华严哲学内涵 |
三、澄观的“一真法界”思想与李通玄的“一真法界”思想对比 |
(8)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研究——以《新华严经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信”的配法观心思想 |
二、最具特色的“配法观心”思想———取像表法说 |
(一)以易解华严——数理、方位表法 |
(二)颜色表法 |
(三)其他表法 |
三、分析总结 |
(9)隋唐关中华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3 本文研究内容及原则说明 |
第一章 隋唐关中华严学人及其所驻寺院(地)考略 |
1.1 隋代以前《华严经》在关中的传布考略 |
1.2 隋代关中华严学人及其所驻寺院(地)考略 |
1.3 唐代关中华严学人及其所驻寺院(地)考略 |
1.3.1 唐代前期关中华严学人及其所驻寺院(地)考略 |
1.3.2 唐代后期关中华严学人及其所驻寺院(地)考略 |
1.4 关中华严思想的转兴及其首要重镇地位的确立 |
第二章 隋代关中华严思想 |
2.1 隋代关中华严思想转兴的原因探究 |
2.2 隋代关中华严思想的基本内容 |
2.2.1 净影慧远的华严思想 |
2.2.2 灵裕的华严思想 |
2.2.3 昙迁的华严思想 |
2.2.4 吉藏的华严思想 |
2.2.5 隋代关中其他华严学人的华严思想 |
2.2.6 隋代关中华严思想的整体特征 |
2.3 隋代关中华严思想在中国华严思想史中的地位 |
第三章 唐代关中华严思想 |
3.1 华严宗重大的理论创造 |
3.1.1 华严宗创立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3.1.1.1 华严宗创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
3.1.1.2 澄观、宗密所处的佛学环境及其思想趋向 |
3.1.2 “法界缘起”的理论创造 |
3.1.2.1 “法界缘起”释义 |
3.1.2.2 “法界缘起”的提出 |
3.1.2.3 “十玄”的创建及“六相”的转化 |
3.1.2.4 “法界缘起”的充实与改造 |
3.1.2.5 “四法界”的创用 |
3.1.3 “性起”的理论创造 |
3.1.3.1 “性起”释义 |
3.1.3.2 “性起”的理论依据 |
3.1.3.3 “性起”的初步构建 |
3.1.3.4 “性起”的基本成熟 |
3.1.3.5 “性起”的拓展 |
3.1.4 基于“心”的阐发与总结 |
3.1.5 华严宗思想的基本面貌与基本内涵 |
3.2 教外华严思想述略及唐代关中华严思想的整体特征 |
第四章 隋唐关中华严思想的历史影响 |
4.1 隋唐关中华严思想对隋唐社会文化的影响 |
4.2 隋唐关中华严思想对中国佛教史的影响 |
4.3 隋唐关中华严思想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李通玄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法界与入法界 |
第一节 入与不入法界:众生境界与佛境界的差异 |
第二节 三世心:“入法界”的主要障碍 |
第三节 一即一切:众生与法界的关系 |
第二章 法界与境界 |
第一节 庄严境界与众生境界的关系 |
第二节 李通玄对《入法界品》中弥勒庄严境界的诠释 |
第三节 顿悟境界与五位修行 |
第三章 顿悟 |
第一节 李通玄顿悟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顿悟与法界 |
第三节 李通玄与《坛经》的顿悟说的比较 |
第四章 佛乘 |
第一节 佛乘的可能性 |
第二节 佛乘的起点和终点 |
第三节 李通玄与法藏“法界”说的比较 |
结论:李通玄“顿悟佛乘法界”说的提出 |
余论:李通玄华严学说出现的理论背景、特点及其对思想史的贡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李通玄五位修行与十波罗密对应关系表 |
四、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李通玄与日本华严思想——以李通玄对明惠的思想影响为例[J]. 张文良. 五台山研究, 2020(02)
- [2]与佛同观——佛光寺中佛的空间与人的空间[J]. 张斌. 建筑学报, 2018(09)
- [3]华严四祖澄观研究 ——以人际关系为中心[D]. 郭晓冬.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4]方立天先生的华严学研究[J]. 韩焕忠.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5]长安佛教六大祖庭对日本奈良七大寺的影响——长安华严寺与奈良东大寺的发展脉络研究[J]. 曹铭婧. 文博, 2016(03)
- [6]李通玄之“一真法界”思想及其对澄观的影响[J]. 刘媛媛. 五台山研究, 2016(01)
- [7]《华严经论》的再发现与《灵辨传》的“再构成”[J]. 张文良. 佛教文化研究, 2015(02)
- [8]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研究——以《新华严经论》为中心[J]. 刘媛媛,覃江. 五台山研究, 2015(01)
- [9]隋唐关中华严思想研究[D]. 曹振明. 西北大学, 2012(01)
- [10]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D]. 姚之均.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