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培育旅游产业优势

锦州培育旅游产业优势

一、锦州培育旅游产业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董志文,赵博阳[1](2021)在《环渤海地区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比较及时空分异特征——基于DEA—Malmquist模型》文中认为运用DEA方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探究我国环渤海地区17个城市2013—2019年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目标优化值分析,提出海洋旅游产业效率提升对策。结果发现:(1)环渤海地区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呈波动增长,影响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和规模。(2)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在空间上呈"天津—青岛"双核心的分布特征。(3)海洋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因素。(4)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的提高可从调整海洋旅游产业规模、培育特色海洋旅游产业和打造海洋旅游品牌三大路径入手。

李梦子[2](2021)在《基于碳排放核算的辽宁地级城市旅游生态效率测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观点认为旅游业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无烟产业”。但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学者对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深入研究,部分学者提出旅游业也具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特征。从辽宁省旅游业经济发展状况看,旅游业发展状况总体平稳,稳中求进;但从辽宁省旅游业环境效益情况来看,旅游行业整体效率较低,对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旅游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关注也较少。因此,如何提升辽宁省旅游业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本文要研究和探讨的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本质问题。本文在国内外旅游业生态效率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旅游业发展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自下而上”法对2015-2019年辽宁省地级城市的旅游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进行测算,并运用SBM-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算了辽宁省地级城市的静态和动态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发现:(1)总体看,辽宁省各地级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且各部门差异较为明显,其中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占据主要比重;(2)运用SBM-DEA模型,对辽宁地级城市旅游业生态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发现辽宁省部分地级市旅游生态效率的纯技术效率偏低,各个地市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辽宁地级城市旅游业生态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辽宁省整体旅游生态效率提升明显,效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各市在技术层面的进步。(3)影响各地市旅游生态效率不高的原因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个别地市是由于规模效率较低,部分地市是由于纯技术效率较低,在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技术储备、管理水平、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方面等有所不足。据此,本文从整体层面,基于规模效应和管理水平两方面提出了辽宁省旅游业整体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并从个体层面,基于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有针对性地对各地市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提升给出发展方向和建议。

岳燕祥[3](2020)在《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为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旧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搅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内“三期叠加”仍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索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伴随着生产要素向旅游业的大量集聚、旅游生产力的日益加强,旅游生产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以及旅游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中的积极作用,旅游化正成为我国日益重要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城市是一个国家最重要和活跃的组成单元,城市效率反应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力,城市的旅游发展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由此,本研究以城市为切入点,立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以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具有相同的发展因素,以及城市旅游化通过对城市发展投入、产出因素的影响而对城市效率产生作用,城市效率的认知与实践惯性也作用于城市旅游化发展为支撑,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关联关系的假设,同时在论述城市类型和城市定位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的假设。其次,开展了定性分析。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化”、“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本就是三个动态概念,而“城市”则是一个时空交叠的整体,故通过回溯历史,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下城市与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推演。上述研究完善了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同时得出: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旅游化是在后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一种生产方式,表现为在生产领域中旅游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在生活领域中旅游成为人们不能缺少的内容的动态过程。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驱动下的必然趋势,是当下可与工业化并行的有效生产方式,对缓解工业化发展中的伴生问题,以及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增强人民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着科学严谨、逻辑合理与切实可操作的原则,在吸收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并分别运用线性权重法和SBM-DEA法测算和分析了我国2007年-2016年间268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的旅游化指数值及增长率和城市效率指数值及增长率,应用协整模型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论证了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在时间维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维度,利用四象限分析模型及交叉组合法将城市分类为十六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特征、城市效率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将研究的创新归纳为优化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指标体系、以城市发展为立足点来研究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依城市类型的差异客观理智地给出不同的旅游化发展建议。从旅游学人的角度,提出三个观点以讨论,分别是:1、旅游化是顺应历史的必然却不是旅游业的一支独大;2、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3、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对相关知识和思想进行创造性探索将是一项长久的使命。同时,从认知的使命角度,总结了研究的局限并对未来研究可拓展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赵耀武[4](2020)在《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幸福产业,其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旅游经济增长不能再仅仅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而要同时着眼于效率提升以推动旅游产业高效与高质发展。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经济与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新时代的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与全方位振兴,而旅游产业正是优化经济结构、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助力东北振兴与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在振兴东北战略背景下与东北三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浪潮下,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旅游产业效率现实水平、变化态势及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相对必要且迫切。本研究以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东北三省旅游产业发展现实情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旅游产业效率评价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综合剖析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的现实水平、变化态势及时空格局等,同时对其进行基于全国范围的比较分析以从不同尺度全面反映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的具体情况,并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现实情况选取效率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准确合理地揭示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明确效率水平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旅游产业综合效率有上升趋势,但综合效率变化呈波动状态,且并未表现出明显变化规律,旅游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始终保持增长,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北三省效率水平在四大经济区域中的排位有先升后降的趋势。研究时间区间内分解效率对综合效率的相对影响程度有所变化,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的相关性越来越强,侧面反映出规模效率的不断增长和技术效率提升的迫切性,同时印证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攀升的后发优势及对要素驱动的相对依赖。辽宁省在综合效率水平及其增长、效率变化稳定性等方面均相对领先。东北三省综合效率变化的市际差异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差异有缩小趋势,黄金型城市中的本溪市和丹东市等综合效率水平与稳定性都相对较高,是其它城市可参照的决策单元。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所受影响是来源于多维度的,除了受到旅游供给与需求及旅游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相关因素影响以外,还会受到来自经济、社会及政策等方面的外部影响。

张文润,吕俊芳[5](2020)在《锦州市冰雪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冬奥会申办成功与国家体育总局对冰雪旅游的重视,冰雪产业迅速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作为锦州市优势产业,对锦州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锦州市冰雪旅游产业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品牌知名度、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合理的管理以及产品规划、缺乏价格管制等方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营销,打造品牌,提高服务,尤其抓针对本次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作出改进。

吕俊芳,张嘉辰,张文润[6](2020)在《名城锦州红色全域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锦州市红色文化的先锋性特色独具,红色旅游发展优势明显,然而红色旅游开发中尚存问题,为盘活羡余旅游资源特提出红色全域旅游发展方略。

金久强[7](2019)在《辽宁省锦州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整以及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辽宁省锦州市来说势在必行。锦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锦州市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它具有很多优势,包括被列入国家旅游示范区。但是,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存在着旅游开发不足,旅游竞争力弱等缺陷。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锦州市的旅游发展,必须对当前缺陷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予以实施,从而确保锦州市。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

谭洋[8](2019)在《基于场强模型下的北镇市旅游空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和全域旅游发展观提出,旅游成为了区域经济提升的重要因素,各级地方政府纷纷相应提出发展特色旅游策略,并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推手和平台,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政府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不断提升,区域旅游发展也相应的面临着挑战。旅游空间结构的提升、优化是区域旅游业利益实现最大化发展的基础,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提升有着决定作用。北镇市在2016年入选了国家第一批全域旅游发展区,其中大芦花景区、青岩寺景区和大观音阁景区被列为4A级旅游资源。医巫闾山和新立湖分别成功获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北镇市并被省政府授予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称号。虽然北镇市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发展政策具有一定基础,但仍存在旅游空间结构布局零碎、旅游资源点之间的联系较差、发展现状差异性较大等问题,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了区域旅游产业升级,降低了北镇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不利于资源的统筹发展和全域旅游发展。因此本文从构成北镇市的旅游空间要素和支撑体系进行研究,分析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引入空间场强模型,构建旅游空间场,分析旅游资源吸引力指数、旅游资源可达性及空间场能辐射结果,揭示旅游空间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寻求对北镇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可行性以及旅游开发的合理性,最终确立旅游发展方向。本文以北镇市旅游空间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 0.2空间方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旅游空间现状中资源点分布情况分析,包括资源点的集聚度、均衡度、聚类度的分析;对旅游交通情况分析,包括交通网密度、连接度、通达度的分析;对客源来源分布和在区域流动分布情况分析。第二部分是旅游空间场能作用分析,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指数、资源可达性分析出旅游空间场能辐射分布情况,探索北镇市旅游发展区域受影响强度的大小;第三部分是根据旅游空间场能分布情况,依据旅游空间优化原则,确立旅游资源点发展层级,完善旅游交通路网结构,划分不同场能辐射乡镇旅游发展类型,最终优化北镇市旅游空间结构,完善其客源市场、配套服务、集散中心等支持体系。

鲁小波,陈晓颖[9](2018)在《锦州市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旅游业深入发展的阶段,旅游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各地旅游产业打造的关键与核心,它有利于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对地区经济贡献突出、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锦州市旅游业在旅游资源、旅游基础、发展机遇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已具备了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条件,根据锦州市的旅游发展条件与特色,应该重点打造7大旅游产业集聚区。为了推动锦州市旅游集聚区建设,应积极落实六个方面的对策:(1)科学规划,长远谋划;(2)分工协作,逐步实施;(3)培育企业,构建体系;(4)创新项目,扩大规模;(5)追求效益,形成集群;(6)陆续升级,打造集聚。

孙素玲[10](2016)在《区域体育产业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以辽宁为例》文中提出体育产业在我国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46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体育产业有望成为实现转型发展的新的经济发动机之一。在这种迅猛的发展态势背后,需要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区域体育产业增长的后劲来源是什么?潜在推动力有哪些?如何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如何把体育产业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等问题,在区域体育产业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体育产业潜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是产业资源在各种因素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累积形成的一种没有外露的潜在能力,是未来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潜在积累阶段。对体育产业潜力客观、合理的测算和分析能够让政策制定者更为清晰地洞察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政策。选择辽宁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是基于“新东北现象“所引发的思考。2014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龙头省份,经济增速大幅回落,有人以“断崖式下滑”、甚至用“惨烈”来形容,引发了广泛的“东北怎么办”的大讨论。现实困境要求回答“辽宁何处去”,体育产业的发展自然也要回答“辽宁体育产业应如何发展”这样的命题。对现实困境在体育产业领域做出积极回应的前提,就是要对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成长性进行准确的研判,那么,科学评估未来发展潜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区域体育产业潜力的实证分析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分析模型上,否则会使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客观性、实用性都受到影响。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区域体育产业潜力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是本研究的核心工作。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来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结合理论分析建立起体育产业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调查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最终得到指标体系包括4个指标层次,最后一级指标数量达到34个。其次,通过相关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辽宁省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等搜集辽宁省14个城市的体育产业潜力的指标数据。最后,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体育产业进行分层次评价。研究结论如下:一、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辽宁省的14个城市的体育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各个分层的指标还是综合的指标,沈阳和大连的体育产业潜力都是基本处于辽宁省14个城市的前两位;大连无论是体育产业供给内在潜力还是体育产业供给扩张潜力都大于沈阳,但在进行体育产业供给潜力的综合评价时却发现沈阳优于大连。二者体育产业综合潜力均大于体育产业供给潜力、需求潜力和融合潜力,由此得出体育产业潜力的评估是一个有机且复杂的系统,整体的潜力不能简单地等于各个子系统潜力的相加。沈阳和大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使得各个子系统的潜力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呈现出“1+1>2”的效果。二、阜新市经济发展水平在辽宁省全省来说最差,它在整个实证分析中,其体育产业供给内在潜力和供给潜力评价得分却均处于辽宁省第三位;由此推断出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矿区的阜新,通过打造体育篮球城市等相关举措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初现。丹东市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山水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在观光农业、户外休闲、旅游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其体育旅游融合潜力评价名列辽宁第三,这也表明了丹东体育旅游有成为该市体育产业发展发力点的潜质。辽阳体育产业潜力各个子系统的潜力基本得到了有机地结合,综合潜力与子系统潜力的最大值基本持平;其他城市整体潜力比子系统潜力的最大值要小,有的城市体育产业综合潜力仅仅只大于其中一个子系统的潜力。辽宁省14个城市体育产业综合潜力的分布态势与需求潜力的分布较为类似,而与体育产业供给潜力和融合潜力的分布出入比较大,说明辽宁要下大力气把体育产业供给潜力和融合潜力转化为体育产业综合潜力;除沈阳和大连之外的12个城市的体育产业潜力相对较低,应该采取与自身资源禀赋与内涵发展相一致的差异化策略来发展体育产业。从辽宁省四个区域来说,辽北地区体育产业潜力排名第一,其次是辽南地区,再次是辽西地区,辽东地区体育产业潜力最差。辽北地区由于有沈阳这个体育产业发展的比较好的城市,造成了其整体上潜力最优;大连在辽宁省14个城市中体育产业潜力排名第二,由此也造成了辽南地区体育产业整体排名第二。另外,本文借鉴了德国鲁尔区模式等国内外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如何将辽宁体育产业潜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二、锦州培育旅游产业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锦州培育旅游产业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碳排放核算的辽宁地级城市旅游生态效率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旅游碳排放研究综述
        (二)旅游业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研究综述
        (三)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综述
        (四)研究述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低碳旅游
        (二)旅游碳排放
        (三)旅游生态效率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理论
        (二)旅游系统理论
        (三)生态效率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旅游碳排放及其测度方法
    一、碳排放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碳排放及其一般测算方法
        (二)碳排放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碳排放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业碳排放系统构成分析
        (一)旅游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二)旅游业碳排放量测算影响因素分析
        (三)旅游业碳排放系统的边界界定
    三、旅游业碳排放与能源消耗测算模型
        (一)旅游交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模型
        (二)旅游住宿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模型
        (三)旅游活动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模型
        (四)旅游餐饮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模型
        (五)旅游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模型
第四章 辽宁地级城市旅游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测算分析
    一、辽宁省旅游业碳排放现状
    二、辽宁地级城市旅游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测算数据收集
        (一)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
        (二)参照数据的收集整理
    三、辽宁地级城市旅游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测算与分析
        (一)辽宁地级城市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测算与分析
        (二)辽宁地级城市旅游住宿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测算与分析
        (三)辽宁地级城市旅游活动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测算与分析
        (四)辽宁地级城市旅游餐饮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测算与分析
        (五)辽宁省旅游业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测算与分析
    四、测算结果总结
第五章 基于旅游碳排放的辽宁地级城市旅游生态效率测度与评价
    一、基于旅游碳排放的辽宁地级城市旅游生态效率测度模型
        (一)旅游生态效率测算方法
        (二)指标模型
        (三)研究对象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国内外旅游业生态效率指标分析
        (二)指标选取原则
        (三)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三、基于旅游碳排放的辽宁地级城市旅游生态效率测算与分析
        (一)辽宁地级城市静态旅游生态效率测算与比较
        (二)辽宁地级城市动态旅游生态效率测算与比较
        (三)测度结果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二、提升辽宁省旅游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整体层面,辽宁省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
        (二)基于个体层面,辽宁省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立论基础:旅游成为城市的一种生产方式
        1.2.1 生产力要素向旅游集聚
        1.2.2 旅游生产关系影响深入
        1.2.3 旅游业社会贡献率提高
    1.3 基本问题: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3.1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基础格局
        1.3.2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演化规律
        1.3.3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正效机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结构
2 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化
        2.1.2 城市旅游化
        2.1.3 城市效率
    2.2 文献分析
        2.2.1 旅游化研究综述
        2.2.2 城市效率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假设一: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协同关系
        3.1.2 假设二: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性
    3.2 研究方法
        3.2.1 定性研究
        3.2.2 定量研究
    3.3 样本与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4.1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1.1 既有的旅游化指标体系分析
        4.1.2 旅游化指标体系的优化原则
        4.1.3 优化的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2 城市旅游化测算与分析
        4.2.1 权重分配
        4.2.2 数据处理
        4.2.3 测算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5.1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1.1 既有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分析
        5.1.2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优化原则
        5.1.3 优化后的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2 城市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2.1 方法说明与数据处理
        5.2.2 测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间关系分析
    6.1 方法说明
        6.1.1 时间序列的稳定性及其检验
        6.1.2 协整检验
        6.1.3 误差修正模型
    6.2 数据预处理
    6.3 时间关系分析
        6.3.1 平稳性检验
        6.3.2 旅游化和城市效率协整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空间关系分析
    7.1 分析说明
        7.1.1 分析模型构建
        7.1.2 城市分类说明
    7.2 空间关系分析
        7.2.1 城市旅游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7.2.2 城市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
        7.2.3 交叉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总结
    8.1 研究内容
        8.1.1 城市旅游化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2 城市效率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3 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关系
    8.2 研究见解
        8.2.1 旅游化是历史发展必然而非一支独大
        8.2.2 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
        8.2.3 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
    8.3 研究创新
        8.3.1 概念的创新
        8.3.2 理论的创新
        8.3.3 策略的创新
    8.4 研究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B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排名(2007-2016年)
附录 C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增长率(2007-2016年)
附录 D 中国城市效率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E 中国城市效率增长率(2007-2016年)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五、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一、基本概念
        (一)效率及相关概念
        (二)产业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
    二、理论基础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区域经济理论
        (三)旅游系统理论
        (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研究述评与启示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东北三省区位与地理特征概况
        (二)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三)东北三省旅游发展概况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一)研究方法选取及DEA方法适用性分析
        (二)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
    三、投入产出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框架构建与量测指标选取
        (二)投入产出指标解释说明
        (三)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四章 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时空格局分析
    一、基于全国范围的旅游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一)静态效率分析
        (二)动态效率分析
    二、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静态分析
        (一)效率综合评价
        (二)效率空间差异分析
    三、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动态分析
        (一)效率变化综合评价
        (二)效率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第五章 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一)内部影响因素
        (二)外部影响因素
    二、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与检验
        (一)面板数据模型初步构建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三)数据协整检验
        (四)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确定
    三、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一)计量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识别
        (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主要结论
    二、效率提升对策建议
        (一)提升旅游发展地位
        (二)夯实旅游产业基础
        (三)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四)落实创新驱动战略
        (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锦州市冰雪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研究综述
二、锦州市发展冰雪旅游优势
    (一)优势的旅游资源
    (二)冰雪文化艺术深入人心
    (三)2022冬奥会为冰雪旅游提供契机
三、发展冰雪旅游的意义
    (一)发展冰雪经济是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二)发展冰雪产业是满足市场旺盛需求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冰雪产业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目前锦州市冰雪旅游存在的几项问题
    (一)缺乏品牌知名度
    (二)缺乏基础设施
    (三)缺少合理的管理与规划
    (四)缺乏价格管制
五、发展冰雪旅游的建议
    (一)开展特色冰雪运动旅游资源
    (二)完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与产业发展管理规划
    (三)发掘游客需求,重视营销的力量
    (四)利用文化的力量打造冰雪品牌
    (五)提高服务质量
    (六)推出公益活动

(6)名城锦州红色全域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锦州红色全域旅游发展解析
二、锦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先锋性”凸显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交融性强,组合优良
    (三)红色文化的群众基础广泛,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强大
    (四)红色文化有符号化标志,红色基因强大
三、锦州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
    (一)品牌特色模糊,产品内涵挖掘不足,红色基因表达力弱
    (二)产业链条断断续续,红色产业融合力低
    (三)展示业态创新乏力,红色旅游吸引力不大
    (四)参与主体不够多元,红色氛围不够浓厚
    (五)红色旅游发展粗放有余,精细不足
四、锦州市红色全域旅游发展方略
    (一)凸显红色气质,凝练特色品牌
    (二)巩固红色经典,培育龙头引领
    (三)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精品项目
    (四)创新产品形式,融合多业共建
    (五)主客共享共建,营造全民氛围
    (六)区域协作统筹,分享互送客流

(7)辽宁省锦州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锦州市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地理环境优越
    (二)历史文化丰富
    (三)民俗风情优越
三、锦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显着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辽宁省锦州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抓住机遇
    (二)科学规划
    (三)突出特色
    (四)加强管理
五、结论

(8)基于场强模型下的北镇市旅游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旅游发展背景
        1.1.2 省内旅游发展导向
        1.1.3 北镇市旅游发展现实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1.3.2 空间场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
        2.1.2 空间结构
        2.1.3 旅游空间结构
        2.1.4 空间场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点—轴理论
        2.2.4 网络开发理论
    2.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3.1 数据收集
        2.3.2 数据的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北镇市旅游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分析
    3.1 北镇市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社会环境
        3.1.3 旅游业发展现状
    3.2 北镇市旅游资源空间分析
        3.2.1 旅游资源空间现状特征
        3.2.2 旅游资源集聚度分析
        3.2.3 旅游资源均衡度分析
        3.2.4 旅游资源聚类度分析
    3.3 北镇市旅游交通空间分析
        3.3.1 旅游交通空间现状特征
        3.3.2 旅游交通网密度分析
        3.3.3 旅游交通连接度分析
        3.3.4 旅游交通通达度分析
    3.4 北镇市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析
        3.4.1 旅游客源空间现状特征
        3.4.2 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指数分析
        3.4.3 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北镇市旅游空间场分析
    4.1 空间场能的原理
        4.1.1 空间场的作用
        4.1.2 旅游资源吸引力指数
        4.1.3 旅游资源可达性
        4.1.4 旅游空间场模型构建
    4.2 北镇市旅游资源吸引力指数测度
        4.2.1 吸引力指数指标体系构建
        4.2.2 吸引力指数因子权重分析
        4.2.3 吸引力指数结果分析
    4.3 北镇市旅游资源可达性测度
        4.3.1 坡度因子阻隔
        4.3.2 地形起伏度因子阻隔
        4.3.3 交通行车速度因子阻隔
        4.3.4 河流因子阻隔
        4.3.5 旅游资源通行最短成本距离计算
    4.4 北镇市旅游空间场能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北镇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5.1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思路构建
        5.1.1 优化思路
        5.1.2 优化原则
    5.2 旅游空间结构要素优化
        5.2.1 旅游资源点空间优化
        5.2.2 旅游交通线空间优化
        5.2.3 旅游发展面空间优化
    5.3 旅游空间结构支持体系优化
        5.3.1 旅游客源市场优化
        5.3.2 旅游配套服务优化
        5.3.3 旅游集散中心优化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锦州市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即构成
    (一) 概念
    (二) 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构成
二、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积极作用
    (一)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 打造旅游产业品牌?
    (三) 突显对地方经济的贡献
    (四) 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
三、锦州市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条件
    (一) 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
    (二) 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
    (三) 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 重要的国家政策支持
四、锦州市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思路
五、对策与建议
    (一) 科学规划, 长远谋划
    (二) 分工协作, 逐步实施
    (三) 培育企业, 构建体系
    (四) 创新项目, 扩大规模
    (五) 追求效益, 形成集群
    (六) 陆续升级, 打造集聚

(10)区域体育产业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以辽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1.1.2 经济新常态赋予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动力的使命
        1.1.3 区域体育产业均衡发展的要求
        1.1.4 体育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1.5 发展体育产业是振兴辽宁的一大举措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产业及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1.3.2 体育产业潜力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产业发展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区域发展理论
        2.1.2 产业发展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区域体育产业
        2.2.2 产业发展模式
        2.2.3 体育产业潜力
第3章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背景、历程与问题
    3.1 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概述
        3.1.1 自然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体育文化环境
    3.2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3.2.1 政体合一的体育事业阶段(1949-1978)
        3.2.2 体育产业萌芽阶段(1979— 1991)
        3.2.3 体育产业起步阶段(1992— 2000)
        3.2.4 前奥运发展阶段(2001—2008)
        3.2.5 后奥运发展阶段(2008—至今)
    3.3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产业布局不均衡,消费差距大
        3.3.2 体育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占有率低
        3.3.3 高层次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匾乏
        3.3.4 缺乏有效、规范的行业管理
        3.3.5 体育经纪业相对落后,制约体育产业发展
        3.3.6 体育产业发展观念落后
        3.3.7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内生联动机制不完善
第4章 区域体育产业潜力理论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区域体育产业潜力理论分析
        4.1.1 体育产业潜力特征
        4.1.2 体育产业潜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 区域体育产业潜力分析模型
        4.2.1 已有的分析模型
        4.2.2 本文的分析模型
    4.3 体育产业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构建原则
        4.3.2 体育产业潜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4.3.3 体育产业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4.4 指标数据来源
第5章 辽宁体育产业潜力分层次与综合评价
    5.1 辽宁体育产业潜力评价的方法
        5.1.1 评价原理
        5.1.2 辽宁省体育产业潜力评价的步骤
    5.2 辽宁省体育产业供给潜力分层次评价
        5.2.1 辽宁省体育产业供给内在潜力评价
        5.2.2 辽宁省体育产业供给扩张需求潜力评价
        5.2.3 辽宁省体育产业供给潜力评价
    5.3 辽宁省体育产业需求潜力分层次评价
        5.3.1 辽宁省体育产业需求内在潜力评价
        5.3.2 辽宁省体育产业需求支撑潜力评价
        5.3.3 辽宁省体育产业需求潜力评价
    5.4 辽宁省体育产业融合潜力分层次评价
        5.4.1 辽宁省体育旅游融合潜力评价
        5.4.2 辽宁省体育文化融合潜力评价
        5.4.3 辽宁省体育融合潜力评价
    5.5 辽宁省体育产业潜力综合评价
第6章 辽宁省体育产业潜力评价结果的分析
    6.1 辽宁省体育产业潜力综合分析
    6.2 辽宁省体育产业潜力区域差异
        6.2.1 辽西区域体育产业潜力分析
        6.2.2 辽南区域体育产业潜力分析
        6.2.3 辽北区域体育产业潜力分析
        6.2.4 辽东区域体育产业潜力分析
        6.2.5 辽宁省体育产业潜力区域差异比较
第7章 辽宁省体育产业潜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7.1 国内外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7.1.1 国外经验
        7.1.2 国内经验
    7.2 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1 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发展面临的机遇
        7.2.2 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发展面临的挑战
    7.3 辽宁省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7.3.1 辽宁省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7.3.2 辽宁省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7.4 辽宁省体育产业布局与产业潜力向产业竞争力转化的路径选择
        7.4.1 辽宁省体育产业布局
        7.4.2 辽宁省体育产业布局与产业潜力向产业竞争力转化的路径选择
    7.5 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内部互动与协调
        7.5.1 体育产业功能的互动与协调
        7.5.2 区域内体育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7.5.3 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实现
        7.5.4 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扩散效应实现
    7.6 辽宁省体育产业潜力向产业竞争力转化的支撑措施
        7.6.1 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7.6.2 供给侧改革,培育市场化的辽宁体育产业
        7.6.3 建立体育产业统计体系
        7.6.4 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7.6.5 实施体育产业人才保障工程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习经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锦州培育旅游产业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环渤海地区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比较及时空分异特征——基于DEA—Malmquist模型[J]. 董志文,赵博阳.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
  • [2]基于碳排放核算的辽宁地级城市旅游生态效率测度研究[D]. 李梦子.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D]. 岳燕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耀武.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锦州市冰雪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A]. 张文润,吕俊芳. 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0
  • [6]名城锦州红色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 吕俊芳,张嘉辰,张文润.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辽宁省锦州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 金久强. 营销界, 2019(42)
  • [8]基于场强模型下的北镇市旅游空间优化研究[D]. 谭洋.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锦州市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J]. 鲁小波,陈晓颖.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18(01)
  • [10]区域体育产业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以辽宁为例[D]. 孙素玲.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1)

标签:;  ;  ;  ;  ;  

锦州培育旅游产业优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