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环境污染与防治

水泥行业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水泥工业的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郑盛哲[1](2020)在《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蓥市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产储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市内有5个主要的大型矿区,高顶山矿区作为其中之一,有近60年的开采历史。大规模开采导致地质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森林湿地面积大幅减小,地质灾害发育,水土污染,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等大量地质环境问题。为完成国家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对高顶山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其评价结果为后续的矿区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在对高顶山矿区相关地质资料的收集及地质环境调查基础上,分析了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矿区的地质环境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基于Arc GIS平台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矿山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区内环境地质问题以地质灾害为主,还存在矿山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区内发育地质灾害22处,其中危岩15处,不稳定斜坡灾害3处,泥石流4处。生态破坏主要为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损毁与压占,其中地貌景观破坏面积较广,主要为矿山开采形成的开采光壁及工业广场,破坏严重。土地压占与损毁总面积为369.43亩,以工业广场及矿渣堆积体为主,大范围的破坏林地。环境污染情况中土地资源污染程度较轻,且不会产生新的污染,水污染程扩散式的污染,其污染程度较轻,但为了保证用水安全,仍需重视。(2)根据矿区内环境地质问题情况及恢复治理研究需要,将高顶山矿区划分为8个分区。其中地质灾害问题主要集中在Ⅱ区、Ⅳ区、Ⅴ区、Ⅶ区及Ⅷ区,生态破坏各区严重程度不一,以Ⅳ区和Ⅶ最为严重,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3处堆渣体所在的Ⅶ区和Ⅷ区,其他区域影响较轻。(3)根据评价因子的建立原则、结合高顶山矿区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山开采情况,选定地层岩性、坡度、开采程度、危岩灾害、不稳定斜坡灾害、矿渣泥石流灾害、地貌景观破坏、土地压占与损毁、水污染程度9个因素作为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后,再通过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最终权重。(4)基于Arc GIS平台,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矢量化处理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并得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其中,地质环境评价差区面积为0.32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6%,地质环境评价一般区面积为0.63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2.7%,地质环境评价良好区面积为3.98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0.7%。该评价结果能充分反映高顶山矿区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5)根据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将高顶山矿区打造成绿色矿山的新思想,通过升级转型,解决华蓥市因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通过对高顶山矿区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研究,并利用其恢复治理研究成果,为其他矿区提供的新思路。

邓亚[2](2020)在《铜山区茅村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全民关心的民生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农村广大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问题,大大降低了村民的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需要尽快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下一番真功夫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茅村镇环境污染治理各种的采取了如下一些主要举措: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行动,强化农业生产源头污染的治理,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污染治理的行动等;由此取得了诸多方面的成效,包括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农村环境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积极的改变,各类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污染削减达标等。当然茅村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运动式治理”倾向明显,治理资金缺乏,专业化水平低,治理主体配合不密切等;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考核导向,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融资渠道狭窄,缺乏有效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控机制,农村基层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认识不到位,广大村民环境意识相对淡薄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原因,立足于茅村镇实际,借鉴国内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改进茅村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包括:构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多元治理主体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作用,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工作,提高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想认识。

王传达[3](2020)在《北京及其周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2013年~2017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典型污染物PM2.5质量浓度逐年下降,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近几年年来陆续发布了《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大气攻关项目课题“区域大气承载力与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制定了“2+26”城市的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建议,然而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北京市及其周边城市大气污染源优化控制与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方案,是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点研究问题。为此,本论文以实现北京市及其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达标规划为目标开展研究,基于区域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和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系统,进行北京市及其周边城市PM2.5敏感区域和敏感源筛选,基于PM2.5优化减排原理制定合理的污染源优化减排方案。典型城市北京、石家庄、唐山2017年污染特征分析发现,三个城市PM2.5浓度呈现为夏季和春季<秋季<冬季,冬季PM2.5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石家庄市秋冬季超标天数最重;SNA组分占PM2.5总质量浓度的34.1%~49.9%,北京呈现为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石家庄、唐山呈现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OC和EC质量浓度呈现为石家庄>唐山>北京,SOC质量浓度呈现为唐山>石家庄>北京。同时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进行更新与完善,2017年京津冀地区典型污染物SO2、NOx、PM2.5、VOCs年排放量分别为86.8万吨、197.0万吨、234.8万吨、1942.9万吨,其中燃煤活动和工业源对SO2、NOx、颗粒物具有较高贡献。在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建立WRF-CAMx-PSAT数值模式系统,进行PM2.5中一次颗粒物及二次组分(SO42-、NO3-、SOA)与其前体物(SO2、NOx、VOCs)的敏感性分析。一次颗粒物敏感系数为1.61~12.16×E-5(μg/m3)/t,保定、唐山、天津、石家庄的敏感性较高;二次前体物敏感性中,SO2-SO42-敏感性系数为0.45~5.87×E-5(μg/m3)/t,NO2-NO3-敏感性系数为0.42~1.92×E-5(μg/m3)/t,VOCS-SOA敏感性系数为0.09~0.38×E-5(μg/m3)/t,前体物对PM2.5二次组分敏感系数之和为1.06~7.98×E-5(μg/m3)/t。由于石家庄、邢台等地排放结构和二次转化率的特征,虽处于西南通道而其二次组分敏感系数排名有所下降。基于上述的研究基础,根据优化控制技术理论,以区域污染治理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各城市PM2.5浓度改善、政策减排、减排潜力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减排方程,将京津冀减排城市单位污染物排放对区域PM2.5浓度贡献的敏感系数引入优化方程,方程求解并提出PM2.5达标规划优化控制方案。PM2.5优化控制减排方案结果显示,综合减排当量、各城市敏感性和各城市PM2.5改善目标,2025年实现北京市PM2.5质量浓度达到35μg/m3、周边城市45μg/m3,保定、邯郸PM2.5当量减排比例较大,分别为58.5%、57.3%。其中,北京市PM2.5当量减排比例为54.0%,其中机动车源需减排30.2%,扬尘源、工业源、其他源,减排比例分别为55.2%、55.1%、50.2%,京津冀10个减排城市共需减排68.6万吨,其中工业源、燃煤源和扬尘共需减排12.8万吨、17.4万吨、16.9万吨;在2030年各城市均实现到35μg/m3的情景下,周边城市中保定市、邯郸市PM2.5当量最高需减排64.3%、63.2%,周边9个城市共需PM2.5当量减排71.7万吨。优化减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025年需实现北京35μg/m3、周边城市45μg/m3的空气质量限值所需减排力度过大,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和环境管理规划难以实现相应的污染控制,且目标浓度的实现还需保证有利的气象条件,因此建议在2025年~2030年延期实现相应减排规划;而在2030年北京及其周边城市均实现35μg/m3在中长期规划和优化减排方案下可在限期内完全落实各类源优化减排方案,实现相应环境管理规划。基于污染物削减情景和基准情景相同的气象背景场和模式设置的模拟结果可知,实现优化减排方案可使各城市浓度改善基本达到既定目标。

周佳[4](2020)在《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1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即六项污染物浓度均达标,达标比例为36%),依然有190个城市PM2.5浓度超标(超标率为56%),治理PM2.5污染依然任重道远。《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83.73%SO2、63.77%NOx和80.14%烟粉尘排放量是由固定点源中的工业部门排放。现在我国主要通过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来科学合理地管理固定源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污许可制度通过核定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监管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来挂钩污染物浓度,进而直接关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然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至今,依然无法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挂钩,无法定量评估当前的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在效果、效率、公平等方面的真实价值,无法较好地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基于上述背景和管理需求,本研究梳理总结了分配领域与评估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从而确定了科学问题,即如何构建点源尺度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第一,针对科学问题中的分配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排放标准法(M1)、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M2)、环境容量法(M3)的点源尺度(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本研究基于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M0)的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结合当前排污许可制度分配方法实践和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等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结合通过工业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筛选出来的工业锅炉、水泥、玻璃、焦化、钢铁等5个工业行业,构建了3种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第二,针对科学问题中的评估问题,本研究创新地整合构建了包括效果评估(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效率评估(费用效益评估)、公平评估(公平性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分配结果综合评估体系。在这一部分,首先,以基础排放清单为底部清单,分别加上了基于M0与M1、M2、M3分配结果的点源排放清单,以北京及周边城市为核心模拟区域,本研究构建了三层嵌套网格WRF-CMAQ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果评估。其次,基于效果评估中的M1、M2、M3与M0的污染物模拟浓度差值,以及基于M1、M2、M3与M0的污染物排放量差值,结合健康终端、暴露人口、反应系数、货币化参数,本研究分别构建了基于环境风险评估和货币化评估的健康效益评估模型,以及污染物减排量货币化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率评估。然后,基于M0、M1、M2、M3的城市5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加上M0城市其他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并结合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工业GDP、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工业就业人口等经济社会数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环境基尼系数(EGC)法和绿色贡献系数(GCC)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公平评估。最后,基于上述的效果、效率、公平评估结果,按照由专家建议构建了污染物浓度、净效益、EGC、GCC等评估结果对应的分数表,并根据专家建议的效果、效率、公平等维度的权重系数,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环境质量贡献度(AQA)、费用效益(CA)、公平性(EA)的单项评估评分模型以及基于3E综合评估的综合评估评分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综合评估。本研究有5个主要结果:(a)在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7.90、4.92、22.27万t/a,其N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21.91、13.56、15.34万t/a,其一次PM2.5许可排放量分别是3.54、2.22、7.82万t/a。(b)在效果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模拟浓度分别是30.53、29.83、34.902)/8)3,其NO2模拟浓度分别是49.98、49.43、49.502)/8)3,其PM2.5模拟浓度分别是62.15、61.44、63.912)/8)3。(c)在效率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健康效益分别为196.05、220.41、102.24亿元,其成本分别为4.85、8.17、5.09亿元,其净效益分别为191.20、212.23、97.15亿元。(d)在公平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30、0.4573、0.4783,其与NOx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98、0.4696、0.4642,其与一次PM2.5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3861、0.4319、0.4479;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NOx、一次PM2.5的GCC中,北京的均高于1.5,唐山的均低于0.5,其他城市的高于或低于1.0。(e)在综合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3E综合评估分数分别是56.91、57.94、55.74。其中,M1、M2、M3的AQA评估分数分别是47.54、47.97、45.97,其CA评估分数分别是76.66、76.91、68.68,其EA评估分数分别是49.66、52.27、55.82。本研究有4个主要结论:(1)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能被引入点源尺度分配方法,使分配方法能够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挂钩。(2)分配结果的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能很好地集成为分配结果3E综合评估,从而使多种分配方法能在单项维度和综合维度分别进行比较。(3)包含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综合评估体系能够定量评估分配方法在效果(环境质量贡献度)、效率(费用效益)、公平(公平性)、3E综合等不同维度的表现。(4)从不同分配方法3E综合评估分数(M2>M1>M3)分析,说明在当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标准+传输法>排放标准法>环境容量法。其中,在不同分配方法AQ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的C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E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3>M2>M1。本研究的成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推动我国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及其评估技术的发展,为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等研究领域提供研究思路、技术、方法方面的参考。此外,本研究为我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的点源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的科学合理分配提供技术支撑,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

王旭静[5](2020)在《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文中提出京津冀城市群是以首都为核心的国家重大战略区,也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绿色发展模式亟待破题。高耗能产业是其空气污染的重要排放源,研究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研究采用2014-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企业数据及大气污染监测点面板数据,结合地理探测器、GIS空间分析及重心分析等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与定性定量方法,探讨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与大气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解析高耗能产业与不同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指数。结果表明:(1)2014-2017年,大气质量的高污染范围明显缩小,空气质量得到较高改善,大气污染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O3是城市群唯一浓度整体升高的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大气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下降,其中PM10浓度下降比例最大。(2)2014-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污染重心基本保持稳定,重心基本落脚于廊坊、保定及沧州市,大气污染重心主要朝向西南、东北方向进行迁移,且纬度变化幅度大于经度变化幅度。(3)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对6种大气污染浓度均产生影响,其中对PM10的驱动影响最为显着,火电产业、钢铁产业及水泥产业所选指标中,80%的指标因子均通过显着性检验,且q值最大,对NO2、O3的影响最小,所选指标中仅氮氧化合物处理量通过显着性检验。(4)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地区的天津、邢台、沧州、廊坊、衡水、邯郸、保定等市污染物浓度普遍较高,为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域。亟需加快落实高耗能产业污染物排放的约束性政策,重要的是提升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效率及改进清洁技术。

王瑞鹏[6](2020)在《典型重工业城市PM2.5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京津冀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大量的能源消耗,是我国大气复合污染问题的严重区域。其中位于河北省南部的武安市以钢铁行业为经济支撑,由于产业结构的影响,空气污染形势极为严峻,大气环境质量在河北省及全国排名倒数,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2018-2019年武安市PM2.5年均浓度约64.9μg/m3,与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聚集是武安市大气严重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迫切需要对武安市大气污染来源与综合治理开展研究,为武安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多年累积的清单成果,进一步收集整理了武安市详细的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针对武安市重点污染源开展实测,修正本地化污染物排放因子,获取重点源颗粒物成分谱数据,更新完善了武安市及周边区域2018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环境样品组分测试结果显示,二次离子(SO42-、NO3-、NH4+)是大气PM2.5的主要成分,在PM2.5中的占比为39.0%~41.5%,其次为OM,在PM2.5组分的平均占比为25.4%。清单结果表明,2018年武安市SO2、NOx、TSP、PM10、PM2.5、CO、VOCs、NH3、SO42-、NO3-的排放总量分别33049、61566、97962、52251、24467、1912994、42853、3185、2515、371吨,以钢铁行业为主的工业源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贡献最为突出。基于武安市污染源排放清单结果与环境PM2.5采集样品测试结果,采用融合受体模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武安市PM2.5开展来源解析。应用PMF和CMB受体模型对武安市PM2.5进行一次组分来源解析,应用WRF-CAMx数值模型对武安市PM2.5二次组分进行来源解析,综合多站点颗粒物一次组分和二次组分解析结果,得到武安市综合的来源解析结果。根据综合解析结果,冶金行业是武安市PM2.5的主要贡献来源,年均贡献比例为24.1%,夏季冶金行业贡献更为突出,贡献比例达到26.6%,其中武安八中站点钢铁行业对PM2.5年均贡献浓度最高,达到25.0%;其次为无组织扬尘,年均贡献率高达23.1%,其中奥钛点贡献比例最高,达到24.9%。CAMx-PSAT空间来源识别结果表明,武安市PM2.5浓度在四季均以本地排放贡献为主,贡献范围在60.1%~74.2%之间。邯郸市区域内其他区域的传输贡献为12.8%~20.1%,其中峰峰磁县区域的传输贡献高于邯郸市其他区县,邯郸市外围区域的传输贡献为13.0%~19.8%,其中邢台市的传输贡献最为突出。基于建立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利用基于WRF-CAMx-PSAT耦合模型的污染源来源识别技术对武安地区进行了敏感方位识别。模拟结果表明,10 km相同距离上,敏感性最高的W方位约为最低的SE方位的1.90倍;20 km相同距离上,敏感性最高的WSW方位约为最低的E方位的2.39倍。利用上述方法对武安市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敏感性筛选,根据筛选结果,位于武安市城区的四家钢铁企业(明芳、新金、文丰、文安)及玉洲焦化敏感性明显高于周边企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削减优先控制的排放源。武安市各乡镇敏感性结果表明,由于距离及主导风向等条件的影响,武安镇对市区的敏感性最高,其次为午汲镇、西土山乡与上团城乡,活水乡、管陶乡等西部山区的几个乡镇敏感性较低。本研究结合环境颗粒物样品测试结果与数值模型,分析武安市SO2、NOx、NH3、VOCs与一次PM2.5之间的当量转化系数。基于上述研究,建立了以污染源减排成本最低为目标,减排潜力、政策减排量、浓度降低目标等约束条件的武安市PM2.5优化控制模型,其中引入了来源解析结果、敏感性结果及污染物当量系数,获取了武安市不同区域大气污染源优化减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武安市区PM2.5年均浓度降至52μg/m3以下时,武安市PM2.5削减当量为1.1万吨,减排比例为26.2%,其中核心区与高污染负荷区的减排贡献最为突出,减排量贡献最大的污染源是冶金源,散煤源在各个区域的减排量中均有较高贡献。结合武安市重点行业分布情况,本研究提出无差别管控、优化管控及搬迁管控三种工业企业限产管控方案,模拟评估结果表明,优化管控相比于无差别管控达到相同的钢铁产品产量时,PM2.5浓度下降更为明显;搬迁管控方案能够在进一步降低PM2.5浓度的同时增加武安市整体产品产量,实现更高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赵国阳[7](2020)在《河南省高耗能工业减煤潜力及健康影响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尤其是颗粒物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钢铁、水泥和火电等高耗能工业行业的煤炭消费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河南省作为工业大省,其高耗能工业行业占比一直居于高位,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耗能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为了确定河南省能如期实现减排政策中的目标,有必要开展河南省高耗能工业行业减煤潜力的研究,并评估大气污染物减排带来的人群健康收益。本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河南省焦炭、合成氨、水泥、钢铁、氧化铝、火电这六大高耗能行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发展现状与相关政策措施,设置了基准情景、一般控制情景和严格控制情景三种情景,分析了六大高耗能行业2020年的减煤潜力,以及各情景下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排量。并利用CMAQ模型对三种情景下河南省2020年PM2.5的浓度进行了模拟预测,估算了各情景下2020年PM2.5浓度下降带来的人群健康收益。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河南省焦炭、合成氨、水泥、钢铁、氧化铝和火电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减煤潜力在基准情景下分别为25.89、49.44、91.54、19.00、38.78和550.16万吨,共计774.81万吨;在一般控制情景下分别为71.13、126.38、220.42、120.43、49.43和1062.88万吨,共计1650.67万吨;在严格控制情景下分别为115.79、212.63、381.46、146.38、122.06和2056.92万吨,共计3035.23万吨。六大高耗能行业的SO2、NOX、CO、PM2.5、PM10和VOCs在基准情景下分别减排8996.76、22677.91、41799.29、4365.63、6318.71和1041.56吨;在一般控制情景下分别减排22912.25、50366.27、114467.27、10260.73、15756.08和2888.78吨;在严格控制情景下分别减排40316.65、92702.38、196993.69、18528.03、27702.23和4952.77吨。分行业看,钢铁和氧化铝行业是其中减煤及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水泥和火电行业是其中减排贡献比最高的行业。人群健康收益方面,到2020年时,与2016年相比,基准情景、一般控制情景和严格控制情景下的年均PM2.5浓度下降,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共计109346、118496和127348人,经济损失可分别降低2619.45、2670.89和2720.66亿元。可见,河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煤炭减量将带来巨大的人群健康收益。

董璟琦[8](2019)在《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Green and sustainable remediation,GSR)是保障土壤环境可持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针对我国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土地安全利用规划决策机制不健全、修复二次污染突出等问题,采取模拟评估与实证分析等手段,在对我国场地管理现状和产业发展进行评估预测的基础上,基于费用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等方法,构建了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框架。(1)针对我国当前区域场地再开发规划与治理修复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了区域场地修复优先排序和再开发规划评估方法,并进行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在早期规划阶段就采用将污染修复可行措施与未来土地利用类型相结合的分步修复再开发策略,可比传统修复模式显着提升土地修复再开发净效益。(2)采用LCA方法对场地修复工程的二次环境影响开展精细化的全过程定量评估,可为我国污染场地GSR管理中使用LCA方法提供评估程序和方法参数优化参考。对西部某典型铬盐污染场地修复工程LCA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实施导致的二次环境影响中人体健康损害占总影响的45.63%,生态系统损害占7.28%,气候变化和资源消耗分别占24.13%和22.96%。(3)构建了场地修复工程CBA程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综合权衡健康风险、生态风险、资源环境损害和污染外部影响的场地修复CBA模型。开展某典型铬污染场地CBA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场地修复工程实施的总成本约为1.05亿,修复后100年内获得的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约2.4亿,净效益为1.35亿。(4)为评估不同修复工程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修复活动二次污染损失以及场地污染导致的总社会损失,探索污染场地自然资源损害评估(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NRDA)和GSR的一体化评估框架和方法。对某焦化污染场地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场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约28亿元,修复实际支出为18亿,修复工程实施导致的修复后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约1.1亿。场地修复社会成本除了实际修复支出外,还负担了场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与修复成本的差额,以及修复工程二次影响导致的土地服务价值损失。

王裕根[9](2019)在《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组织行为,深入分析中央、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在推进国家环保法律执行的权力关系及其结构,从政府运作过程的视角揭示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并解释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对基层环保执法的塑造。从现实经验看来,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前提是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确实存在并通过有效途径把信号传递到县级环保执法部门。乡村企业污染总是发生在一定场域中,特定场域中的社会主体对污染认知和感受的差异化会影响环境利益的表达。村庄中不同农民认知观念、价值以及利益取向的差异化弱化了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直接影响了村庄社会的环境利益表达。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农民的弱组织性影响到国家执法力量的介入方式和强度。只有当农民组织起来反映自己所受的损害并释放出环境违法行为的强烈信号,国家执法力量介入的力度才会加大。然而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乡村企业排污行为是否构成环境违法行为还依赖于国家的权威技术认定。国家在认定乡村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污染认定的科技理性与村庄生活理性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农民与企业发生环境利益冲突,县级环保部门及乡镇政府对污染的界定存在权威支配、话语支配以及信息支配,农民基于生活理性对污染的认知话语常常被边缘化,这为乡镇政府和县级环保部门调解企业和农民的环境纠纷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与企业、乡镇政府以及县级环保部门数次利益博弈之后,农民渐渐陷入了“补偿陷阱”,象征性污染补偿逐步代替实质意义上的法律监管。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与乡镇政府本身处于地方条块关系中。县级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法律执行的立场和态度。受制于地方条块权力结构以及政商关系,具有执法权的县级环保部门并不会严格执法而是选择“以罚代管”策略,让法律不完全执行。“以罚代管”既协调了县领导与乡村企业的政商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然而,“以罚代管”并没有治理污染问题,反而使得乡村企业排污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尽管部分农民不断上访,但根据信访属地管理原则,乡村企业与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最终还是要乡镇政府进行处理。由此,在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时,没有执法权的乡镇政府必须协调好乡村企业和村庄农民的利益冲突关系。而受制于县级政府发展和稳定的双重考核机制、基层社会的权力—利益关系网以及自身治理资源的欠缺,乡镇政府往往会选择一种模糊性治理策略来对待污染问题。乡镇政府模糊化处理乡村企业和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实际上掩盖了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的环境监管责任。由于县级政府要维护乡村企业的利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再加上基层社会复杂的人情关系网络,所以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未能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真正重视乡村企业污染问题的治理,这导致国家环保法律实施始终处于“悬浮”状态,也即,地方条块环保履职实践存在执法目标偏离。与此同时,受污染影响的农民群体也遭遇了环境利益诉求表达上的挫败感。环保督察是一种在党政体制结构内推动环保法律执行的制度创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各种方式传导政治压力让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地方党委政府也会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环境问题。县级党委政府在感知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之后,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高度重视,整合相关环境执法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力量开展联合执法,通过责任倒逼机制落实到每个执法者,此时基层环保执法力度加大。这就改变了以往法律执行的“悬浮”状态,使得国家法律渗透到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实践中。通过环保督察解决了一些底层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但受制于央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央难以有效监督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效果,中央环保督察难以倒逼地方对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治理。因此,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只是得到中央的适度矫正。当中央的力量介入地方条块履职实践,此时条块关系中的央地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党政体制的政治整合功能。从法律执行角度看,当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很大时,中央能够通过政治整合的方式,把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整合,打破国家环保法律在地方执行中梗阻,推动国家环保法律向基层社会渗透,同时对执法过程的利益冲突进行整合,让执法目标偏离得到适度矫正。但是,这种矫正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中与执法偏离形成多次互动和博弈关系,并在偏离中寻适度。纵观基层环保执法的过程可以看到,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难以有效吸纳到常规环保执法的政府决策和执行中。当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无法得到地方政府有效吸纳和整合,导致执法目标偏离过大影响到中央的政治权威时,中央能够在既定的体制结构内创新系列制度推动环保法律执行。中央通过环保督察的形式创建了中央与基层群众的制度化联系,并通过政治压力传导重新激活了地方政府启动新一轮意见表达、政府决策以及政府执行的政府过程,从而让基层社会的环境利益能够被吸纳到地方政府决策和执行中。由此,以党政关系为基本的条块关系时刻存在弹性,这种富有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塑造着基层环保执法实践,并在实践中呈现波动性。

杨静[10](2019)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减排成本及健康效益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PM2?)的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火电、钢铁和水泥等重点工业行业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针对这些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问题,我国提出了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造既有技术,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方案。然而,这些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具有成本有效性目前并不明显。此外,这些大气污染防治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及其健康收益也缺乏估计。本研究以我国30个省的火电脱硫(S-P),钢铁脱硫(S-SI),火电脱硝(N-P)和水泥脱硝(N-C)4个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为研究对象,开展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首先通过构建重点行业污染物的边际减排曲线,评估了 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下工业行业的最优减排路径和减排成本。其次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及人力资本法分析了PM2.5与医疗保健支出、过早死亡的响应关系,估计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效益。在此基础之上基于各省的SO2,NOx等污染物减排情况,通过动态响应曲面模型(RSM)进行PM2.5空气质量模拟,估计了不同大气污染防治策略下的成本收益,并基于效益成本比推荐了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的最优策略,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针对2030年全国火电SO2,钢铁SO2,火电NOx和水泥NOx排放总量相比2015年下降50%的减排目标,总减排成本至少达到1168.93亿元,占2030年预测GDP的0.07%。从实现路径上看,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最优减排路径存在差异。对于火电行业,应优先削减内陆省份,最后是东部沿海省份的污染物。对于钢铁行业,应优先削减中部省份,最后削减北部沿海省份的污染物。对于水泥行业,应优先削减中部省份污染物,然后再考虑其他地区污染物的减排。此外,在该减排目标下,自上而下的省际目标分配带来的效率损失约为最优成本的3.30%-11.81%,效率损失并不十分严重。健康收益方面,PM2,每减少1%,家庭医疗保健支出每年将减少2.94%,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将减少30.23元,PM2.PM2.5每减少1%,2030年当年全国医疗保健支出将减少425.76亿元。PM2.5每减少1μg/m3,年全因死亡率降低0.051%,单例过早死亡的经济价值达到62万元。PM2.5每减少1%,2030年当年全国减少的死亡人数经济价值达到19.30亿元。实现2030年火电SO2、钢铁SO2、火电NOx和水泥NOx排放总量相比2015年下降50%的减排目标,能够产生3079.05亿元的健康经济效益,占2030年预测GDP的0.3%。为实现2030年火电SO2、钢铁SO2、火电NOx和水泥NOx排放总量相比2015年下降50%的减排目标,“循序渐进执行当前国家发布的可持续能源政策和污染防治政策”是效益成本比最高的策略。具体而言,包括实施2016-2030年中长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加强现有的减排工艺改造,加强新建企业先进减排工艺的应用,有步骤地按照各省规划执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等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与这一策略相比,宽松的减排政策可能难以达成2030年的减排要求,而过严的减排策略则可能带来过高的减排成本。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建议,我国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防控,必须设置区域分异的污染减排目标,分区分步推动现有工艺改造和新技术采用,执行适中的可持续能源政策和污染防治政策,提高大气污染控制的成本有效性。

二、水泥工业的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工业的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1.2.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研究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社会经济
第3章 矿山开发情况及环境问题
    3.1 矿产资源简介
    3.2 矿区开发情况
    3.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概述
        3.3.1 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3.3.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3.3.3 矿山污染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地质灾害分析
    4.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4.1.1 地质灾害类型
        4.1.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2 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2.1 危岩发育特征
        4.2.2 典型危岩灾害
        4.2.3 危岩破坏影响因素
        4.2.4 危岩稳定性评价
    4.3 堆积体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3.1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4.3.2 典型不稳定斜坡灾害
        4.3.3 矿渣斜坡破坏影响因素
        4.3.4 矿渣斜坡稳定性评价
    4.4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4.4.1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
        4.4.2 典型坡面泥石流灾害
        4.4.3 泥石流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区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
    5.1 生态破坏
        5.1.1 矿区地貌景观破坏
        5.1.2 矿区土地资源影响分析
    5.2 矿区环境污染分析
        5.2.1 地表水影响分析
        5.2.2 地下水影响分析
        5.2.3 土壤污染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
    6.1 评价原则
    6.2 环境地质问题分区
    6.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立
        6.3.1 评价方法
        6.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
        6.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4 权重体系的建立
        6.3.5 构建隶属度函数
    6.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1 高顶山矿区恢复治理原则与目标
        7.1.1 治理原则
        7.1.2 治理目标
        7.1.3 规划思想
    7.2 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2.1 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研究
        7.2.2 地貌景观恢复治理
        7.2.3 土地损毁恢复治理
    7.3 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7.3.1 环境效益评价
        7.3.2 社会效益评价
        7.3.3 经济效益评价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铜山区茅村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必要性
    2.3 理论基础
3 茅村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与问题
    3.1 茅村镇环境污染治理调查与分析
    3.2 茅村镇环境污染治理的举措及成效
    3.3 茅村镇环境污染治理存在主要问题
    3.4 茅村镇环境污染治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 国内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4.1 国内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4.2 国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5 改进茅村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5.1 构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效保障机制
    5.2 充分发挥多元治理主体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作用
    5.3 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工作
    5.4 提高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想认识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北京及其周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气PM_(2.5)污染特征研究现状
        1.3.2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现状
        1.3.3 空气质量模型研究现状
        1.3.4 大气PM_(2.5)来源解析研究现状
        1.3.5 大气PM_(2.5)与其前体物非线性响应关系
        1.3.6 大气污染控制现状及优化控制技术原理
    1.4 研究内容、特色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特色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北京及周边大气环境污染特征与污染源排放现状
    2.1 大气环境污染特征
    2.2 大气环境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大气环境PM_(2.5)与主要组分污染特征
        2.3.1 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2.3.2 SNA组分污染特征
        2.3.3 碳质组分污染特征
        2.3.4 无机元素污染特征
    2.4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更新与完善
        2.4.1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2.4.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2.4.3 京津冀区域外污染源排放清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及周边城市PM_(2.5)来源识别和敏感性分析
    3.1 WRF-CAMx-PSAT数值模拟系统
        3.1.1 参数设置与模拟构建
        3.1.2 模拟结果验证与误差分析
    3.2 典型城市来源识别研究
    3.3 典型城市敏感源筛选研究
        3.3.1 区域一次颗粒物敏感性分析
        3.3.2 区域二次前体物敏感性分析
        3.3.3 典型城市敏感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源优化控制方案研究
    4.1 北京及周边典型区域大气环境防治规划概述
        4.1.1 北京市大气环境防治规划概述
        4.1.2 周边城市大气环境防治规划概述
    4.2 大气PM_(2.5)优化控制模型构建
        4.2.1 优化控制理论基础
        4.2.2 区域PM_(2.5)优化控制方程的建立
    4.3 基于不同达标率的优化减排方案
        4.3.1 京津冀区域2025年PM_(2.5)优化控制减排方案(情景一)
        4.3.2 京津冀区域2030年PM_(2.5)优化控制减排方案(情景二)
        4.3.3 优化减排方案可行性分析
    4.4 京津冀区域优化减排方案PM_(2.5)污染改善效果模拟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点源清单网格化分配
附录 B CAMx-PSAT敏感性计算
附录 C 空气质量改善优化方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涉及的符号和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排污许可制度现状
        2.1.1 美国排污许可制度
        2.1.2 欧盟排污许可制度
        2.1.3 其他国家排污许可制度
    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的演化和改革
        2.2.1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演变过程
        2.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展
        2.2.3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2.4 深化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方向与建议
    2.3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研究
        2.3.1 基于操作简便的分配方法
        2.3.2 基于环境质量目标的分配方法
        2.3.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分配方法
    2.4 影响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因素识别
        2.4.1 可分配的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
        2.4.2 分配原理
        2.4.3 分配尺度
        2.4.4 分配指标体系
        2.4.5 污染物种类
    2.5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评估研究
        2.5.1 评估维度
        2.5.2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构建
    3.1 研究对象
        3.1.1 区域与城市:北京及周边城市
        3.1.2 分配的行业与企业排放口
    3.2 数据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基于排放标准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3 基于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4 基于环境容量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典型企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2 行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3 城市分配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配结果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
    4.1 研究背景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WRF-CMAQ模型构建
        4.2.3 WRF-CMAQ模拟结果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北京及周边城市的月主导风向和月均风速
        4.3.2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
        4.3.3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
        4.3.4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配结果的费用效益评估
    5.1 研究背景
    5.2 数据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健康效益模型构建
        5.2.3 减排成本模型构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健康效益
        5.3.2 减排成本
        5.3.3 净效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评估
    6.1 研究背景
    6.2 数据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2.3 基于绿色贡献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环境基尼系数
        6.3.2 绿色贡献系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分配结果的3E综合评估
    7.1 研究背景
    7.2 数据与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3E综合评估模型构建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分配方法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分数
        7.3.2 不同分配方法的费用效益评估分数
        7.3.3 不同分配方法的公平性评估分数
        7.3.4 不同分配方法的3E综合评估分数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的不足
        8.3.2 在我国环境管理、环境政策领域的应用
        8.3.3 在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5)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1.2 产业集群理论
        2.1.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1.4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2.2 文献综述
        2.2.1 城市群地区工业化进程与空气污染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2.2 高耗能产业对大气污染影响关系研究进展
        2.2.3 高耗能产业与大气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2.2.4 京津冀城市群空气污染的相关研究进展
3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格局
    3.1 研究区概况
        3.1.1 京津冀城市群的自然概况
        3.1.2 京津冀城市群的社会经济概况
        3.1.3 京津冀城市群的空气质量现状分析
    3.2 数据的来源与指标的选取原则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3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时空差异分析
        3.3.1 大气污染空间差异分析
        3.3.2 大气污染时间差异分析
        3.3.3 大气污染重心迁移路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对大气污染影响因素解析
    4.1 钢铁产业对大气污染驱动因素解析
        4.1.1 钢铁产业对PM_(2.5)的影响因素分析
        4.1.2 钢铁产业对PM_(10)的影响因素分析
        4.1.3 钢铁产业对NO_2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 钢铁产业对SO_2的影响因素分析
        4.1.5 钢铁产业对CO的影响因素分析
        4.1.6 钢铁产业对O_3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火电产业对大气污染驱动因素解析
        4.2.1 火电产业对PM_(2.5)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火电产业对PM_(10)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火电产业对NO_2的影响因素分析
        4.2.4 火电产业对SO_2的影响因素分析
        4.2.5 火电产业对CO的影响因素分析
        4.2.6 火电产业对O_3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水泥产业对大气污染驱动因素解析
        4.3.1 水泥产业对PM_(2.5)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水泥产业对PM_(10)的影响因素分析
        4.3.3 水泥产业对NO_2的影响因素分析
        4.3.4 水泥产业对SO_2的影响因素分析
        4.3.5 水泥产业对CO的影响因素分析
        4.3.6 水泥产业对O_3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优化布局分析
    5.1 重点区域的分类与分区
    5.2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整对策
    5.3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防污结构调整对策
        5.3.1 加快京津冀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优化升级
        5.3.2 明确城市分工,因地制宜的明确产业格局
        5.3.3 推进京津冀协同立法,精准打击污染行为
        5.3.4 创新排污监管模式,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5.3.5 加强科普宣传,提升高耗能企业环境伦理意识
    5.4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合防治调整建议
6 结论与研究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典型重工业城市PM2.5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现状
        1.2.2 空气质量数值模型研究现状
        1.2.3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现状
        1.2.4 污染物区域输送研究现状
        1.2.5 区域敏感性研究现状
        1.2.6 优化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特色创新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特色与创新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武安市环境污染特征研究
    2.1 武安市大气环境污染概况
        2.1.1 污染物月变化情况
        2.1.2 污染物小时变化情况
    2.2 大气PM_(2.5)污染特征分析
        2.2.1 PM_(2.5)样品采集
        2.2.2 PM_(2.5)样品测试
        2.2.3 典型区域大气PM_(2.5)污染组分特征
    2.3 大气污染源清单更新与完善
        2.3.1 武安市排放清单更新与完善
        2.3.2 典型污染源PM_(2.5)成分谱特征
        2.3.3 武安市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结果
        2.3.4 周边污染源排放清单更新完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安市大气PM_(2.5)来源解析
    3.1 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3.1.1 一次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3.1.2 二次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3.1.3 综合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3.2 武安市PM_(2.5)来源解析
        3.2.1 PM_(2.5)一次组分来源解析
        3.2.2 PM_(2.5)二次组分来源解析
        3.2.3 PM_(2.5)来源解析综合结果
    3.3 武安市PM_(2.5)空间来源识别
        3.3.1 PM_(2.5)空间来源识别方法建立
        3.3.2 模拟方案设置
        3.3.3 武安市PM_(2.5)污染传输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安市敏感性研究
    4.1 敏感源识别技术方法
    4.2 敏感源筛选研究方案
        4.2.1 武安市敏感方位研究方案
        4.2.2 武安市重点企业敏感性研究方案
        4.2.3 武安市各乡镇敏感性研究方案
    4.3 武安市敏感性筛选结果
        4.3.1 武安市敏感方位筛选结果
        4.3.2 武安市重点企业敏感性筛选结果
        4.3.3 武安市各乡镇敏感性筛选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安市大气PM_(2.5)优化减排方案建立及评估
    5.1 调控区域及行业划分
        5.1.1 调控区域划分
        5.1.2 污染源分类
    5.2 武安市PM_(2.5)当量系数研究
        5.2.1 基于PM_(2.5)环境样品测试的当量系数研究
        5.2.2 基于CAMx-PSAT数值模拟的当量系数研究
    5.3 武安市PM_(2.5)优化控制模型构建
        5.3.1 目标方程
        5.3.2 约束方程
    5.4 优化方程约束条件
        5.4.1 控制潜力约束
        5.4.2 政策污染减排量约束
        5.4.3 PM_(2.5)浓度降低目标约束
    5.5 武安市PM_(2.5)优化减排方案
    5.6 优化方案效果评估
    5.7 敏感系数引入效果分析
    5.8 武安市重点行业减排方案及效果评估
        5.8.1 重点行业限产管控方案
        5.8.2 管控效果对比分析
    5.9 武安市大气污染防治建议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河南省高耗能工业减煤潜力及健康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情景分析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进展
        1.2.2 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河南省及六大高耗能行业现状分析
    2.1 河南省现状分析
        2.1.1 河南省概况
        2.1.2 能源消费总量现状分析
        2.1.3 煤炭消费总量现状分析
    2.2 六大高耗能行业现状分析
        2.2.1 六大高耗能行业概况
        2.2.2 六大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现状
        2.2.3 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变化
    2.3 本章小结
3 六大高耗能行业减煤潜力分析
    3.1 主要产品能效对标分析
    3.2 煤耗估算方法
    3.3 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估算方法
    3.4 减煤情景设计
    3.5 减煤情景估算结果
    3.6 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估算结果
        3.6.1 六大高耗能行业总体估算结果
        3.6.2 各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
        3.6.3 各地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估算结果
    3.7 不确定性分析与可实现性讨论
        3.7.1 不确定性分析
        3.7.2 可实现性讨论
    3.8 本章小结
4 六大高耗能行业不同减煤情景的健康影响分析
    4.1 空气质量模拟
        4.1.1 空气质量模拟方法
        4.1.2 空气质量模拟参数设置
        4.1.3 空气质量模拟结果分析
    4.2 健康影响分析
        4.2.1 健康效益评价方法
        4.2.2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4.2.3 健康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4.2.4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4.3 不确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可持续修复框架进展
        1.1.2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技术
        1.1.3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实践
        1.1.4 当前场地修复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进展
        1.2.1 区域尺度绿色可持续评估与决策机制
        1.2.2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的可行技术体系
        1.2.3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4 我国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实践方向
    1.3 研究问题、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1.4.3 本研究数据来源
2 我国场地管理评估与修复产业预测
    2.1 场地环境管理评估
        2.1.1 评估背景
        2.1.2 评估方法
        2.1.3 评估结果
    2.2 场地修复产业分析
        2.2.1 产业发展现状与预测分析
        2.2.2 产业发展驱动与限制因素
        2.2.3 产业健康发展建议
    2.3 小结
3 区域场地修复可持续评估
    3.1 研究背景
        3.1.1 国际经验总结
        3.1.2 国内需求分析
    3.2 评估方法
        3.2.1 评估目标和对象
        3.2.2 评估程序
        3.2.3 评估方法
        3.2.4 数据获取
    3.3 评估案例
        3.3.1 案例背景
        3.3.2 区域场地修复初步优先度排序
        3.3.3 区域场地修复开发规划评估
        3.3.4 地块C详细修复与再开发方案评估
    3.4 小结
4 场地修复生命周期评估
    4.1 评估方法
        4.1.1 确定目标和范围
        4.1.2 清单分析
        4.1.3 生命周期影响评估
        4.1.4 结果表征
        4.1.5 不确定性分析
    4.2 评估案例
        4.2.1 研究背景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环境影响分析
        4.2.4 案例评估结果
    4.3 小结
5 场地修复费用效益分析
    5.1 研究背景
        5.1.1 场地修复CBA研究进展
        5.1.2 场地修复CBA应用情况
    5.2 CBA方法构建
        5.2.1 CBA框架
        5.2.2 CBA程序
        5.2.3 CBA方法
    5.3 CBA案例分析
        5.3.1 案例概况
        5.3.2 目标和边界
        5.3.3 评估指标
        5.3.4 计算过程
        5.3.5 案例评估结果
    5.4 小结
6 绿色修复与场地环境损害评估
    6.1 评估方法构建
        6.1.1 资源等值分析方法
        6.1.2 场地生态服务价值
        6.1.3 修复二次影响评估
        6.1.4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6.2 评估案例情况
        6.2.1 场地历史概况
        6.2.2 场地污染情况
        6.2.3 场地修复比选
        6.2.4 场地修复方案
    6.3 案例结果与分析
        6.3.1 场地环境损害评估结果
        6.3.2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二次环境影响
        6.3.3 绿色修复对损害评估总额的影响
    6.4 小结
7 我国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推进策略
    7.1 借鉴国际阶段发展经验
        7.1.1 发达国家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的教训深刻
        7.1.2 绿色可持续风险管控与修复是必由之路
        7.1.3 未来大数据和智能化引领土壤环境管理
    7.2 把握土壤污染防治需求与机遇
        7.2.1 是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系列政策的重要支撑
        7.2.2 是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体系现代化重要基础
        7.2.3 是修复产业创新发展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7.3 构建我国绿色可持续修复管理体系
        7.3.1 场地尺度修复工程的绿色可持续是核心
        7.3.2 区域尺度可持续再开发决策优化是关键
        7.3.3 宏观层面可持续修复管理政策体系是保障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9)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五、本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乡村企业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及其执行体制
    第一节 环保立法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实施的组织机构
        一、现行环境法律体系规定的执法部门
        二、环保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体制
    第三节 乡村企业污染监管的执法体制
        一、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二、基层环保执法权的配置结构
        三、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中的“条”和“块”
第二章 环保执法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矿山企业的环境污染
        一、“矿业大镇”
        二、盛朝矿业公司
        三、恒久矿业公司
        四、“被污染包围的村庄”
    第二节 村庄不同主体的差异化认知
        一、污染受害不同
        二、农民环境利益分化
    第三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村庄语境
        一、农民的弱组织性
        二、自利的村干部
        三、上访的集体行动困境
第三章 环保执法的技术依赖及其后果
    第一节 污染认定的技术标准
    第二节 技术理性与生活理性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环保执法的技术支配形式
        一、权威支配:污染认定的技术权力
        二、话语支配:污染识别的专业知识
        三、信息支配:污染信息的非开放性
    第四节 技术支配的后果
        一、技术权力支配排斥农民参与
        二、象征性补偿代替法律监管
第四章 县级环保部门“以罚代管”的制度逻辑
    第一节 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及其基本特性
        一、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二、环境违法行为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组织环境和“以罚代管”策略
        一、组织内部执行力不足
        二、组织之间的关系制约
        三、“以罚代管”的执法策略
    第三节 “以罚代管”的生成机制
        一、政商关系的嵌入
        二、企业与执法者的合作博弈
    第四节 “以罚代管”的社会后果
        一、污染问题得不到精准治理
        二、执法目标的消解
第五章 乡镇政府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治理
    第一节 环境上访的属地管理
        一、农民环境上访
        二、乡镇政府模糊性应对
    第二节 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因素和策略选择
        一、乡镇履职中的模糊性因素
        二、模糊性治理的实践
    第三节 模糊性治理的结构动因
        一、发展与稳定的双重考核体制
        二、权力-利益关系网络
        三、属地监管的“悬浮”
    第四节 模糊性治理对环保法律目标的消解
第六章 中央环保督察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组织应对
    第一节 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与环保督察
        一、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
        二、环保督察
        三、中央环保督察的组织机制和目标
    第二节 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传导
        一、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与自下而上的群众信访
        二、政治压力传导的形式
        三、地方政府应对的组织机构
    第三节 “一切为了通过”:政治高压下乡村企业污染的运动式治理
        一、领导注意力传递
        二、执法力量整合
        三、责任倒逼机制
    第四节 环保督察的治理限度
        一、中央难以监督地方环境治理效果
        二、地方临时性应对而非整体性治理
结语
    一、基层环保执法的实践样态
    二、执法目标偏离与适度矫正
    三、基层环保执法的政治逻辑
    四、基层环保执法的弹性体制结构与改革挑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一 调研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二 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档案资料
附录三 全国部分乡村企业污染案例(2008-2018)
致谢

(10)大气污染防治的减排成本及健康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框架及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本效益评估研究
    2.2 重点行业的减排成本研究
        2.2.1 重点行业减排措施及其成本研究
        2.2.2 重点行业最优减排成本研究
    2.3 大气污染的健康效益研究
        2.3.1 大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研究
        2.3.2 健康效益的经济度量研究
    2.4 大气污染防治的空气质量模拟研究
        2.4.1 扩散模型法
        2.4.2 数学统计方法
第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减排成本研究
    3.1 重点行业减排成本计算方法
        3.1.1 单位减排成本
        3.1.2 减排潜力
        3.1.3 减排目标
        3.1.4 数据来源及说明
    3.2 重点行业污染物单位减排成本
        3.2.1 脱硫工艺成本
        3.2.2 脱硝工艺成本
    3.3 重点行业最优减排成本分析
        3.3.1 基准策略假设
        3.3.2 减排成本计算
        3.3.3 总量分配效率损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效益研究
    4.1 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效益评估方法
        4.1.1 大气污染防治的医疗保健支出影响评估
        4.1.2 大气污染防治的死亡影响评估
        4.1.3 数据来源及说明
    4.2 大气污染防治的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结果
        4.2.1 基本结果
        4.2.2 异质性分析
        4.2.3 稳健性检验
    4.3 大气污染防治的过早死亡影响结果
        4.3.1 过早死亡风险评估
        4.3.2 过早死亡经济损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成本效益的大气污染防治最佳策略研究
    5.1 大气污染防治最佳策略研究方法
        5.1.1 多尺度大气污染防治策略的构建
        5.1.2 区域空气质量模拟方法
    5.2 大气污染防治策略的减排潜力分析
        5.2.1 火电脱硫减排潜力
        5.2.2 钢铁脱硫减排潜力
        5.2.3 火电脱硝减排潜力
        5.2.4 水泥脱硝减排潜力
    5.3 大气污染防治策略的成本效益分析
        5.3.1 区域空气质量模拟结果
        5.3.2 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主要创新点
    6.4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四、水泥工业的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D]. 郑盛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铜山区茅村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D]. 邓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北京及其周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方案研究[D]. 王传达.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D]. 周佳. 南京大学, 2020(04)
  • [5]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D]. 王旭静.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典型重工业城市PM2.5优化控制研究[D]. 王瑞鹏.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河南省高耗能工业减煤潜力及健康影响分析[D]. 赵国阳. 郑州大学, 2020(02)
  • [8]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D]. 董璟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D]. 王裕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大气污染防治的减排成本及健康效益研究[D]. 杨静. 南京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水泥行业环境污染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