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智能化发展

综合交通智能化发展

一、综合运输的智能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湖北省人民政府[1](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鄂政发[2021]22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15日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二)主要问题二、形势要求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思路(四)发展目标四、规划布局

关积珍[2](2021)在《中国智能交通的创新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智能交通建设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为世界瞩目。目前,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转型提升成为大趋势。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智能交通系统具有显着的国情相关、行业相关、地域相关等特征,新技术发展为智能交通系统不断注入发展活力,推动智能交通创新发展。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发展,面向交通运输高效、安全、便捷、低碳发展的战略需求,立足国情,通过创新驱动和引领,

王苓苓[3](2021)在《基于路径规划模型的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的平稳发展态势,商品流通日益繁荣,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货物运输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布局的调整对城市建设物资的需求量起到强大的拉动效应,为解决物资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运输成本持续升高等问题,顺应国家“碳高峰、碳中和”的长期发展目标,各部门加大了对“公转铁”运输模式的推广力度,以城市建设物资为代表的大宗货物运输已被全国多地要求尽量采用“公转铁”的运输方式。虽然公铁联运网络在不断完善,但是如何将科技与实际业务结合,智能科学地规划货物运输方案,实现企业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整体业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运输过程监控水平,提升公铁联运系统的智能化,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分析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运输特征及业务流程入手,首先,提出了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而从解决问题出发,分析了路径规划模型对公铁联运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并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以综合运输费用最低为目标的公铁联运路径规划模型,结合实际算例,通过与现有大多数研究中的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其次,以系统智能化为导向,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了实践应用的探索,在分析公铁联运系统存在的智能化问题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将公铁联运路径规划模型与系统模块进行了充分融合。本文对新型基础设施在公铁联运智能化系统方面的应用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丰富了公铁联运路径规划模型和系统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内容。

吴晓武[4](2021)在《西部地区“十四五”期间综合运输服务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本文在充分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综合运输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十四五"期间发展形势与趋势,剖析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打造适应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便捷品质的客运服务体系、构建集约高效的货运服务体系以及提升科技创新活力推动运输服务升级等四项举措,为西部地区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物流研究》编辑部[5](2020)在《“十四五”规划物流业发展“中国物流30人论坛”》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11月3日晚18时,新华社受权播发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中四处提到"物流",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启的新起点上,为解决物流业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聚焦怎么学、怎么想、怎么干,我们邀请了国内30位专家学者,他们在仔细研读《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魏一萍[6](2020)在《基于DEA窗口模型的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和公路作为综合运输系统中较为普遍且十分重要的运输主体,它们之间的彼此协作、相互竞争,能够更好地发挥公铁运输系统的整体运能,进而充分释放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活力。因此,研究公铁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性以及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三个维度对公铁运输系统的协调性进行研究。旨在理论分析、现状总结的基础上,运用DEA窗口模型与协调度计算模型,计算出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度,即:铁路客运、铁路货运、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四个子系统的运输效率;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度,即:公铁客运系统、公铁货运系统的协调度;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从省域和区域两个层面对协调度水平予以评价分析,总结出我国公铁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通过对我国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于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的提高应从客、货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不能混为一谈,原因在于同一省份的铁路客运效率与货运效率的差异性、公路客运效率与货运效率的差异性都是比较大的。第二,对于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的提高,应从公铁客运系统协调发展与公铁货运系统协调发展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虑。其中,公铁客运系统的协调发展可以从完善优化综合客运枢纽及其换乘系统、构建集散协同信息平台以及加快两种客运方式的接驳发展三个方面开展;公铁货运系统的协调发展可以从加强铁路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地方特色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构建信息化平台三个方面开展。第三,对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的提高可以从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等方面展开。

吴雯宇[7](2020)在《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其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城市、区域、国家物流业质量和效率水平。当前我国物流业增速逐渐放缓,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管理模式在改变物流运作方式,智慧物流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物流业智能化水平、规模化水平势在必行。物流枢纽作为物流网络体系核心设施,是提升物流业辐射范围、集聚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枢纽城市通过城市内物流枢纽协同运作提升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主要从枢纽城市主体特征、环境特征两个层面展开对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整理智慧物流、物流枢纽城市、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理论,梳理国内外研究背景,从枢纽城市主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两个层面构建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模型。枢纽城市主体特征主要包括枢纽城市人力资源、枢纽城市配送能力和枢纽城市交通能力;枢纽城市环境特征主要包括物流政策和区域发展水平。其次,在模型构建的8个研究变量基础上,提出12条研究假设,结合已有成熟量表和理论模型设计出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枢纽城市主体特征和环境特征影响因素,20个题项;第二部分为枢纽城市智能化水平、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10个题项;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利用SPSS25.0和AMOS25.0对收回的316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构建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2条假设中,9条通过检验,3条未通过检验,分别是枢纽城市配送能力对枢纽城市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的正向影响假设、物流政策对枢纽城市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的正向影响假设、枢纽城市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对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正向影响假设未通过检验。最后,以国家级物流陆港枢纽城市——合肥市为例,从城市人力资源、配送能力、交通能力、物流政策和区域发展水平5个方面分析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据此得出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存在问题:物流人才供需失衡、城市配送数字化发展滞后、城市交通系统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区域发展水平存在提升空间。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建设物流人才队伍,增强人才履职能力,加大对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为物流人才提供生活和工作保障;增加物流运力供给,提升城市配送实力,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智能技术深度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完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同时提高道路通行和车辆运载能力;完善物流政策环境,确保物流市场稳定,完善物流政策环境的同时提高物流政策精准性;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增强物流服务水平。

郭洁[8](2020)在《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交通拥堵改善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世界各国相继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截止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这势必将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成为信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激增,机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机动化出行的需求增多,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原有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出行要求,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大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复杂,波及范围较广,虽然已从多方面提出治理对策,但大多都呈现出改善效果不明显且不稳定的特点。由拥堵带来的能源消耗、环境恶化、事故频发、资源浪费、出行成本提高等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研究课题,亟待提出有效的治理模式和科学的治理措施,以解决这一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城市创新治理模式,是破解城市化进程中不断积累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效率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战略。本文拟通过对国家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估,采用中国187个地级市在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方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效应,用真实的数据检验探讨: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是否真正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是通过什么途径改善交通状况的;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研究表明:第一,智慧城市建设显着降低了城市交通拥堵水平,改善了城市交通质量。第二,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信息技术和城市创新作为交通治理的新途径,推动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第三,智慧城市建设对交通的改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规律,同时,人力资本水平、劳动人口水平和公共交通水平可以显着增强智慧城市对交通拥堵的改善效应。本文研究结论稳健,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估计偏差,准确识别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交通改善的积极作用、影响机制与动态效应,丰富了智慧城市效果检验与交通拥堵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同时也为政府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启示与思路。

吴文化[9](2019)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推动综合运输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综合运输研究所建所60周年发展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以1959年国家设立综合运输研究所为发韧,按照建所者提出的"一个根据、两个综合、三个比例关系"的发展原则和指导思想,以交通兴国为初心使命,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起步、探索、徘徊,改革开放后进入了恢复、赶超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见证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衰兴。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征程中,综合运输发展将不断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科学技术进步步伐,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创新,从"综合化"向"融合化"方向演进,拓展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与空间,以指导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践,为建设交通强国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服务。谨此缅怀和感谢综合运输事业的开创者和贡献者,激励当事者和后来者。

汪鸣[10](2019)在《中国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趋势》文中认为轨道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交通运输的骨干网络,在促进我国资源输送、加强经济区域交流、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综合运输发展2个方面分析我国现阶段对轨道交通发展的要求,提出未来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期为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指引和借鉴。

二、综合运输的智能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运输的智能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智能交通的创新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智能交通创新发展历程
    1. 培育阶段(1996~2000年)。
    2. 起步阶段(2001~2005年)。
    3. 基础阶段(2006~2010年)。
    4. 创新阶段(2011~2015年)。
    5. 提升阶段(2016~2020年)。
    6. 转型阶段(2021至今)。
二、中国智能交通创新发展成就
    1. 交通信息感知和交通信息化水平发展成效显着。
    2. 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管控与服务发展迅速。
    3. 公路运营与管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4. 空中交通管理与民航智能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5. 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路协同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6. 智能交通支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7. 铁路智能化运营管理与服务发展进入新阶段。
    8. 智能船舶、智能港口、船岸协同等取得良好进展。
    9. 公众出行智能化服务发展成效突出。
    1 0. 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三、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我国智能交通的未来发展
    1. 智能化出行服务行业受到更多关注,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产业。
    2. 智能化交通运营和管控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3. 智能车路协同是未来交通系统的重要特征。
    4. 未来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多元化。

(3)基于路径规划模型的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应用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公铁联运概述
        2.1.2 城市建设物资运输特征分析
        2.1.3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情景定义
    2.2 研究现状分析
        2.2.1 公铁联运研究现状
        2.2.2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研究现状
        2.2.3 公铁联运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2.2.4 公铁联运系统研究现状
        2.2.5 研究不足及趋势
    2.3 相关理论与技术
        2.3.1 遗传算法概述
        2.3.2 遗传算法关键要素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路径规划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
    3.1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路径规划问题分析
    3.2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路径规划模型构建
        3.2.1 模型假设
        3.2.2 符号及其定义
        3.2.3 路径规划模型建立
    3.3 路径规划问题遗传算法步骤设计与实现
    3.4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路径规划模型算例分析
        3.4.1 实际案例概述
        3.4.2 综合费用结果分析
        3.4.3 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分析与设计
    4.1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构建问题分析
        4.1.1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业务概述
        4.1.2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化问题定义
    4.2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需求分析
        4.2.1 系统需求概述
        4.2.2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4.2.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4.3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设计
        4.3.1 系统软硬件配置设计
        4.3.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4.3.3 系统功能设计
        4.3.4 数据库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原型实现
    5.1 系统实现环境
    5.2 系统部署架构
    5.3 系统PC端功能原型实现
        5.3.1 智能仓储管理功能
        5.3.2 需求订单管理功能
        5.3.3 运输计划管理功能
        5.3.4 运输追踪监控功能
    5.4 系统APP端功能原型实现
        5.4.1 运输计划管理功能
        5.4.2 运输追踪监控功能
    5.5 数据可视化展示功能原型实现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遗传算法主体代码
附录B 遗传算法函数代码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西部地区“十四五”期间综合运输服务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综合运输服务发展阶段特征
    1.1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设施瓶颈制约综合运输服务发展
    1.2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1.3 客货运输效率提升明显,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1.4 智能智慧虽同步发展,但应用拓展能力不足
2 综合运输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
    2.1 运输服务范围向区域化、全球化扩展,综合管理效率和国际运输开放水平加速提升
    2.2 内通外连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信息互联互通逐步完善
    2.3 客货运一站式服务需求凸显,运输服务加速协同、产业加速融合
3 主要发展对策
    3.1 打造适应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
    3.2 构建便捷品质的客运服务体系
    3.3 构建集约高效的货运服务体系
    3.4 提升科技创新活力
4 结语

(5)“十四五”规划物流业发展“中国物流30人论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专家:贺登才
专家:海峰
专家:刘伟华
专家:赵林度
专家:汪旭晖
专家:刘志学
专家:张锦
专家:张浩
专家:胡志华
专家:孔继利
专家:郝皓
专家:黄福华
专家:刘大成
专家:关旭
专家:施先亮
专家:荆林波
专家:白世贞
专家:毕国海
专家:余玉刚
专家:林有来
专家:王惟
专家:韩东亚
专家:陈海权
专家:姜旭
专家:李勇昭
专家:鲁渤
专家:王国文
专家:杨文华
专家:宋华
专家:丁俊发

(6)基于DEA窗口模型的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一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研究
        1.2.2 各运输方式之间协调性研究
        1.2.3 综合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及市场现状
    2.1 协调发展理论
        2.1.1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2.1.2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
    2.2 公铁运输系统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2.2.1 公铁运输系统的概念
        2.2.2 公铁运输的种类及特点
        2.2.3 公铁运输系统发展关系分析
    2.3 公铁运输系统的现状分析
        2.3.1 铁路客货运输现状分析
        2.3.2 公路客货运输现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数据包络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数据包络法
        3.1.1 DEA经典模型
        3.1.2 DEA窗口模型
    3.2 协调度计算模型
    3.3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3 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
    4.1 协调度计算说明
    4.2 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度计算
        4.2.1 铁路客运效率
        4.2.2 铁路货运效率
        4.2.3 铁路客货运效率比较
        4.2.4 公路客运效率
        4.2.5 公路货运效率
        4.2.6 公路客货运效率比较
    4.3 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度计算
        4.3.1 公铁客运系统协调度
        4.3.2 公铁货运系统协调度
    4.4 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度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5.1 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发展策略
        5.1.1 铁路运输内部协调发展
        5.1.2 公路运输内部协调发展
    5.2 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发展策略
        5.2.1 公铁客运系统协调发展
        5.2.2 公铁货运系统协调发展
    5.3 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四、研究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智慧物流理论
        (一)智慧物流内涵
        (二)智慧物流平台体系
    二、物流枢纽理论
        (一)物流枢纽内涵和驱动力
        (二)物流枢纽城市定义
        (三)物流网络节点层次划分
    三、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理论
        (一)服务的概念
        (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定义和研究假设
        (一)枢纽城市主体特征
        (二)枢纽城市环境特征
        (三)枢纽城市智能化水平、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二、模型构建
    三、变量测量与问卷调查
        (一)研究变量测量
        (二)问卷调查
第四章 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二)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一)结构方程全模型构建
        (二)结构方程全模型拟合度评估
        (三)结构方程全模型修正
        (四)结构方程全模型假设检验
        (五)模型修正
第五章 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案例分析
    一、合肥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现状
        (一)合肥市人力资源
        (二)合肥市配送能力
        (三)合肥市交通能力
        (四)合肥市物流政策
        (五)合肥市发展水平
    二、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存在问题
        (一)物流人才供需失衡
        (二)配送数字化发展滞后
        (三)交通系统缺少信息技术应用
        (四)物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五)区域发展水平存在提升空间
    三、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设物流人才队伍,增强人才履职能力
        (二)增加物流运力供给,提升城市配送实力
        (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优化交通运输系统
        (四)完善物流政策环境,确保物流市场稳定
        (五)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增强物流服务水平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交通拥堵改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及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文章架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文章架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智慧城市建设
        2.1.1 智慧城市的定义与内涵
        2.1.2 智慧城市的研究视角
        2.1.3 智慧城市的技术创新
        2.1.4 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
    2.2 城市交通拥堵
        2.2.1 城市交通拥堵的界定
        2.2.2 交通拥堵的影响因素
        2.2.3 交通拥堵的度量指标
        2.2.4 交通拥堵的治理对策
    2.3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发展状况
        2.3.1 智慧交通的政策支持
        2.3.2 智慧交通的相关概念
        2.3.3 智慧交通的技术应用
        2.3.4 智慧交通的发展目标
    2.4 总结述评
第三章 理论及方法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及方法分析
        3.1.1 整体政府理论
        3.1.2 双重差分法(DID)
        3.1.3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3.2 研究假设
        3.2.1 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交通拥堵的改善
        3.2.2 智慧城市建设改善交通拥堵的路径分析
        3.2.3 动态时间趋势假设
        3.2.4 城市特征与改善效应假设
第四章 智慧城市改善交通拥堵的研究设计
    4.1 计量模型
    4.2 变量说明
        4.2.1 被解释变量的来源
        4.2.2 控制变量的选取
    4.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第五章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5.1 智慧城市建设改善交通拥堵的基准回归分析
    5.2 基于PSM-DID的分析
    5.3 智慧城市建设改善交通拥堵的机制分析
    5.4 智慧城市建设改善交通拥堵的动态效应分析
    5.5 城市特征异质性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智慧城市中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
        6.1.1 智慧交通在智慧城市中孕育发展
        6.1.2 智慧交通建设的顶层设计
        6.1.3 智慧交通建设的具体任务
    6.2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交通供给能力
    6.3 坚持创新驱动,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
        6.3.1 标本兼治,技术变革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6.3.2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形成交通治理合力
        6.3.3 完善交通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交通“云服务”
        6.3.4 深入挖掘数据资源,建立智能交通决策支持系统
        6.3.5 集合技术创新,打造交通治理最佳组合
    6.4 促进交通产业发展,加快交通人才培养,全面治理交通拥堵
        6.4.1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智慧交通产业升级
        6.4.2 加强交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6.4.3 交通参与主体多元化,实现全方位的合作协调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贡献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推动综合运输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综合运输研究所建所60周年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运输发展理论与实践回顾
    1.1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综合运输发展实践与理论探索
    1.2 改革开放为综合运输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推动综合运输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发展

(10)中国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轨道交通发展的新要求
    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1.1.1 质量变革
        1.1.2 效率变革
        1.1.3 动力变革
    1.2 对轨道交通发展的新要求
        1.2.1 对交通形态塑造的新要求
        1.2.2 对运输服务创新的新要求
    1.3 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趋势
2 综合运输发展对轨道交通发展的要求
    2.1 基础设施建设
    2.2 战略产业发展
    2.3 宏观调控方式
    2.4 区域协调发展
    2.5 交通低碳发展
3 未来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战略重点
    3.1 提升轨道交通的战略地位
    3.2 明确“轨道上的中国”建设重点
4 结语

四、综合运输的智能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4)
  • [2]中国智能交通的创新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J]. 关积珍.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1(Z2)
  • [3]基于路径规划模型的城市建设物资公铁联运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苓苓.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西部地区“十四五”期间综合运输服务发展对策[J]. 吴晓武. 城市公共交通, 2021(02)
  • [5]“十四五”规划物流业发展“中国物流30人论坛”[J]. 《物流研究》编辑部. 物流研究, 2020(02)
  • [6]基于DEA窗口模型的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D]. 魏一萍.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吴雯宇. 安徽大学, 2020(07)
  • [8]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交通拥堵改善的影响研究[D]. 郭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推动综合运输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综合运输研究所建所60周年发展回顾[J]. 吴文化. 综合运输, 2019(11)
  • [10]中国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趋势[J]. 汪鸣.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9(07)

标签:;  ;  ;  ;  

综合交通智能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