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环境与仿真技术指标分析

电磁环境与仿真技术指标分析

一、电磁环境及仿真技术指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蛟,唐莽,王鑫,陈飞,戎建刚,郭立新[1](2021)在《对海作战场景复杂电磁环境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磁环境仿真模型在雷达回波实时模拟、雷达目标识别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支撑电子信息装备抗干扰仿真电磁信号环境的逼真构建,用以评估电子信息装备的技术指标和作战性能。文中聚焦对海作战场景,重点梳理了当前复杂电磁环境仿真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介绍了国内外复杂电磁环境仿真技术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电磁环境仿真建模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进一步给出了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从场景的完整性、模型的精确性、仿真的高效性三个方面,阐述了舰船目标-海面背景-雷达干扰-传感器平台一体化的海战场多要素动态耦合电磁环境模型构建思路,给出了复杂电磁环境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期望为从事该方面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提供方向性引导。

陈思骑[2](2021)在《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虚拟仿真技术目前正被广泛应用于实训教学活动中。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汽车装配”。然而,中职“汽车装配”传统实训教学普遍存在实训资源有限,实训室设备保养及维修成本较高等问题。中职院校一直尝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汽车装配”实训教学中的问题。本研究将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以解决“汽车装配”传统实训教学的问题,提高“汽车装配”实训教学效果,提升中职“汽车装配”人才培养质量。此外,研究还就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现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研究以某中职院校参与“汽车装配”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开展深入研究。研究以该中职院校配置的两套适用于“汽车装配”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系统为平台,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装配与检测》两门专业必修课上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研究以“过程哲学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颜元的教育思想”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虚拟仿真教学案例分析,虚拟仿真教学程序设计,虚拟仿真背景下的考核形式等角度开展对虚拟演示、虚拟交互和虚拟考核的研究,以观察“汽车装配”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效果。研究发现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中存在计算机及网络平台难以适配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系统,中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训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并从政府、企业、院校及师生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及建议。同时,研究认为: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具备可行性;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实训教学中实训资源有限,实训设备保养家维修成本高的问题;中职“汽车装配”实训课的“虚拟演示”、“虚拟互动”及“虚拟考核”需要一套具有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的教学流程;中职“汽车装配”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发展,需政府、企业、院校和师生的多方力量。

安健[3](2021)在《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与自整定算法的半实物仿真平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针对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电动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永磁同步电机具有输出扭矩大、体积小、功率密度高等优势,结合不断革新的控制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运行过程中永磁同步电机的各项参数会随运行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基于定常参数设计的控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要对电机参数进行辨识。本文是针对电机控制器开发周期长、费用高以及电机运行中参数变化等问题,研究了基于参数辨识和控制参数自整定算法的控制策略,并搭建了针对控制器的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对永磁同步电机及矢量控制系统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建立电机的数学模型,在Matlab中搭建了电机及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为控制算法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研究了转动惯量、交直轴电感变化对电机运行状态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参数辨识方法,改进了以模型参考自适应为基础的新型参数辨识算法。推导了控制系统转速环和电流环的传递函数,并结合辨识得到的电机参数,对PI控制参数自整定的算法进行研究。最后在Matlab中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电机参数改变情况下的控制性能仍然良好。第三,研究了针对电机控制器的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编制了基于电机参数辨识及控制参数自整定的矢量控制算法,该算法为进行半实物仿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第四,用虚拟电机模型对真实的DSP控制器进行半实物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本论文研究的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能够大大缩减电机控制器产品的开发周期。同时对改进的参数辨识算法、控制策略进行了半实物仿真验证。为了体现本文算法的优势,选取传统的矢量控制进行了对比仿真验证。

赵垒[4](2020)在《回转体结构飞行器热强度试验研究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回转体结构是高速飞行器的关键部件,以导弹天线罩为代表,常被安装在飞行器头部最前端,起到防热、承载和保护内部电子设备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回转体结构伴随飞行器在高速运动过程中,不仅外表面承受着巨大的气动热冲击,使其具有较大温度梯度,造成结构的承载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内部结构在横向气动载荷作用下产生的机械应力与温度梯度产生的热应力叠加时,将对其结构与功能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回转体结构交付前,必须在地面进行热、力学性能试验。本文主要以当前航空航天领域防热、承力一体化结构为背景,以数值模拟为主要方法,结合回转体结构真实飞行条件下的力热联合试验加载技术的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通过Ansys软件,对回转体结构飞行器热力耦合场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对试验加载系统中的核心元件“仿型橡胶皮囊”进行静力加载分析;然后,以热强度试验为基础,完成了热强度试验平台设计;最后,对试验平台标校和试验状态下的调试用水冷测试模型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热力耦合场下,回转体结构上辐射加热单元区域与非辐射加热区域的交界位置出现最大等效应力,整体结构的尖端出现最大位移。温度载荷是影响回转体结构应力应变的主要因素。在保证结构完整性的情况下,回转体结构的最大安全载荷为1.0MPa。(2)仿型橡胶皮囊拟静力加载应力分布均匀,满足试验需求。在皮囊内压0.4MPa的工况下,仿型橡胶皮囊最大应力0.08MPa,最大变形0.08mm。仿型橡胶皮囊拟静力加载的运用,为热力耦合试验横向气动力载荷等效模拟提供了新方法。(3)设计并搭建了回转体结构飞行器热强度试验平台,完成了热强度试验前的首要工作。试验平台划分为试验工装系统、试验加载系统和试验测控系统三个部分,分别负责设备搭载、载荷加载和数据采集的工作,经调试后的热强度试验平台满足试验需求。(4)在试验平台标校和试验状态下,完成了调试用水冷测试模型的结构优化。经优化的冷却水道具备对模型的冷却能力,且随着水流流速逐渐增大,冷却能力逐渐增加。

赵文涛[5](2020)在《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建模与制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轨道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运输骨干,在解决我国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交通拥挤等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车辆制动系统是保证轨道车辆安全运行的关键系统之一。尤其是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和运量的增加,对车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及制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车辆制动系统及制动特性研究方面,主要采用理论计算分析研究、试验模拟分析研究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其中,数值仿真分析研究可以模拟车辆在复杂气候环境、复杂线路状况下的制动特性,相比于试验模拟分析方法和理论计算分析方法,其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然而,目前针对车辆制动系统的仿真研究,制动系统和车辆系统依然处于孤立的研究状态,缺乏对车辆系统、制动系统和控制策略的多系统协同仿真分析。为此,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将制动系统的孤立仿真研究扩充为多系统联合仿真研究,以便于评估制动系统对车辆系统的适应性等问题。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概述了某型动车组制动系统的组成和制动方式。在AMESim仿真平台上分别建立了电空阀模型、紧急阀模型、空重车阀模型以及中继阀模型并对各空气制动阀进行了气动特性分析,根据制动系统的组成,连接电空阀模型、紧急阀模型、空重车阀模型、中继阀模型,建立了直通式空气制动系统模型。其次,在Simulink仿真平台上,建立了列车电制动模型以及电空复合制动控制模型,并将空气制动系统模型通过联合仿真接口Simu Cosim与制动控制模型、电制动模型连接,建立了该型动车组电空复合制动系统模型。再次,利用SIMPACK仿真软件建立了2动2拖动力单元的列车制动动力学模型。在Simulink平台上,将制动动力学模型通过联合仿真接口Simat与电空复合制动系统模型进行连接,通过电空复合制动控制模型输出的制动力矩实现对列车动力学模型的制动控制,从而建立了基于车辆制动系统和动力学模型的制动特性协同分析平台。最后,利用该联合仿真分析平台分别研究了该型动车组2动2拖动力单元制动动力学模型在不同制动等级下通过直线区段和曲线区段的制动特性;在最大常用制动等级下通过直线区段时,分别改变制动系统中电空阀、中继阀容积腔及制动缸的容积,研究了制动系统容积参数对列车制动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电制动失效对制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直线区段和曲线区段,列车的制动性能符合该型动车组制动系统实际运行中的工作特性;在相同制动等级下,曲线区段相比于直线区段的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有相应的延长,制动缸压力变化和制动减速度变化情况基本一致;曲线区段的制动安全性参数中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明显高于直线区段;随着制动等级的降低,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有升高趋势;紧急制动工况下的车间纵向冲击力大于常用制动工况;(2)随着制动系统容积参数的增加,制动缸的充排气时间延长,制动缸压力幅值减小,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增加,制动减速度的变化率逐渐减小,制动安全性参数中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增加;车间纵向冲击力分别随电空阀和中继阀的容积参数的增加而减小,随制动缸容积参数的增加而增大;相比于电空复合制动,电制动失效时制动缸压力增加,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缩短,制动安全性参数中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无较大差异,但车间纵向冲击力明显减小。

殷晨阳[6](2020)在《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防空反导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的重要军事任务。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对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防空反导战场电磁环境不仅复杂程度高、变化速度快,而且攻防对抗激烈,这大大增加了全面分析电磁态势的难度。因此,对面向防空反导战场的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网络化防空反导系统为例,详细探讨了战场电磁态势分析流程,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其中的电磁态势描述和评估方法,主要工作包括如下:(1)介绍了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相关理论。在所设定的防空反导作战场景下,用简明的示意图分析了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的结构模型、作战特点,之后结合OODA作战理论阐述了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的作战方式,并重点研究了基于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的电磁态势分析建模过程。(2)研究了战场电磁态势的可视化描述方法。本文所研究的电磁态势可视化描述方法以信号处理流程为主线,以服务于指挥人员为宗旨,以贴合防空反导战场情境为原则,以清晰地表达战场电磁态势状态为目标来展开进行。在内容上,本文从时域、频域、空间、能量等多个不同维度来分析电磁态势描述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对某一典型战例的场景仿真分析进一步展现该方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3)研究了电磁态势评估方法。本文首先针对防空反导战场电磁环境特点,研究了包含一般态势指标、相对态势指标和对抗态势指标的电磁态势评估指标体系。贝叶斯网络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学模型在态势评估领域已经得到应用,本文将贝叶斯网络相关理论引入电磁态势评估模型中,详细分析了面向电磁态势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过程和优化过程,总结了使用模糊动态贝叶斯网络进行电磁活动推理和电磁态势评估的计算方法和评估流程,从而实现根据战场情报对敌方电磁活动的推断,为指挥控制系统的决策和部署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本文通过对某一作战实例的综合仿真充分证明了所研究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杨会[7](2020)在《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板级与系统级的电磁干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芯片是车载电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芯片工艺的发展,芯片体积越来越小,引脚数越来越多导致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布局布线密度变大。芯片速度越来越高,从而使得布线网络上的每根传输线都有可能成为发射天线,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电磁辐射从而相互干扰,产生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问题。EMC仿真技术由于其高效性、低成本性、灵活性等优点,对于研究板级和系统级的EMC问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在车载电子系统电磁仿真理论方面,阐述了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的有限元算法的仿真理论,并推导出由电流源激励的电场有限元法的计算公式,给出工程中采用有限元自适应网格划分技术的收敛依据。其次,在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仿真技术研究方面,建立该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电磁仿真研究。本课题深入分析和研究了PCB板级和系统级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仿真技术,并综合分析每种仿真技术的精度和适用性。采用芯片级的通用模拟电路(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Spice)模型,进行场路协同仿真的平均误差约为4 d BμV,是评估PCB和系统设计的最优选择。最后,在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EMI抑制方面,分析了该系统的EMI的产生机理。通过仿真技术对抑制该系统EMI的措施进行研究,并通过标准实验验证抑制EMI措施的有效性。实验表明,采用外部时钟替换PCB上原有的时钟,PCB上的EMI降低到1.3 d BμV,满足GMW 3097标准。

郑成鑫[8](2020)在《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回波仿真研究及软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基于微波遥感技术以人造卫星作为载体平台的对地观测系统。随着SAR技术的发展,SAR应用已不再局限于二维成像,而是发展出了用于获取全球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技术和用于获取地表形变的星载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技术等多种技术。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系统更是具有高分辨、大幅宽、低时间去相干等优势。然而,相比于机载SAR,星载SAR由于发射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等原因,导致目前的实测数据相对匮乏且用途较为单一,限制了星载SAR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尚无在轨的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系统。为了使科研人员更好的针对该系统进行SAR/In SAR/DIn SAR参数优化设计、系统性能分析和数据处理算法研究,本文从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系统基本理论出发,重点研究高精度、高效率的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回波仿真技术,并将研究内容进行了软件实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介绍了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系统的基本理论。首先,详细介绍了分布式SAR卫星空间几何,包括分布式卫星构型、卫星轨道模型和卫星姿态模型。其次,对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回波链路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星载SAR系统非理想因素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系统,分析了频率源误差和多通道误差的影响。2、研究了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回波仿真关键技术:非理想因素建模、观测场景电磁建模和双基回波计算方法,并重点研究了双基回波时延的计算方法。基于非理想因素的影响,给出了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非理想因素的模型;以实测DEM作为自然场景地形,利用Kirchhoff近似法计算场景的双站散射系数;推导和分析了SAR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星载SAR“走-停”假设下回波时延的误差及影响。通过分析星载SAR非“走-停”模式下的回波录取几何,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双基SAR回波时延算法,称之为快速算法。仿真实验表明,快速算法可以在与“走-停”假设仿真近似的时间内,得到与传统迭代法同等的计算精度。从而证明了快速算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点。3、对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回波仿真技术进行了软件化实现。给出了软件的设计架构与设计模式,并基于C++语言完成了各模块功能的实现。为了评估软件性能,本文使用该软件仿真了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In SAR回波和重复航过DIn SAR回波,并对仿真回波进行数据处理和指标性能评估。性能评估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仿真软件的有效性。

唐德阳[9](2020)在《废液蒸发工艺实训平台智能考评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提升员工岗前培训效果,本文根据项目需求,针对某单位废液蒸发工艺操作流程培训,设计了一套实训系统,同时研究了智能化考评方法。首先综合分析了废液蒸发工艺实训需求,并研究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在线考试技术、仿真技术与自动化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废液蒸发工艺实训平台的智能考评方法,并通过系统测试验证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内容有:(1)分析废液蒸发工艺实训内容与教学需求,提出本文研究技术路线为借鉴半实物仿真系统设计实训实物系统,同时利用在线考试系统设计实训考评软件,并探索主观题评分方法;(2)论证废液蒸发工艺流程与工艺故障仿真方案,通过物理仿真与数字仿真结合的方法设计实物实训系统,完成实训实物模型、PLC控制程序、工艺仿真上位机程序设计;(3)分析工艺操作试题与企业理论试题特点,设计试题属性结构表与题库管理功能模块,分析常用组卷算法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利用改进随机抽取算法实现试题自动组卷,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解决了人工组卷耗时长等问题;(4)分析客观题评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二进制编码的方法解决了多选题答案多样化的问题,并通过关键词匹配、文本语义相似度计算的方法实现主观题自动评分,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对短文本评分具有一定有效性。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实训系统及其智能化考评方法,有效解决了该项目所提出的工艺操作流程实训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岗前实训效果。

闫祥海[10](2020)在《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拖拉机是量大面广的重要农业动力装备,“中国制造2025”及“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对拖拉机产品创新发展提出了以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为目标,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核心,拖拉机新产品向大功率、高速、低耗、智能方向和高效复式的现代作业方式发展的新要求。动力换挡传动系(PST)是拖拉机的关键动力传动部件,可实现作业过程中动力不中断自动换挡,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拖拉机,使拖拉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及作业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试验验证作为先进产品开发研制的重要技术之一,贯穿于产品需求分析、设计、研制、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虚拟试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测控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产品的性能试验、指标考核、品质评价提供了试验新技术,将试验环境、试验系统和试验产品转换为数字化模型,测试参数的修改、控制策略的优化、试验过程的控制等在计算机上运行,消耗少、周期短、零排放,可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有效的先验指导。本研究为提高PST虚拟试验的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及实时性,设计了基于体系架构的PST虚拟试验系统。通过研究PST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发了涵盖模型构建、试验设计、试验运行、试验管理及试验结果评价功能的虚拟试验支撑平台,对开展拖拉机PST性能试验验证奠定了基础。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根据PST试验特征,分析了PST虚拟试验功能和性能需求,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及运行原理。在对比分析高层体系结构(HLA)与数据分发服务(DDS)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HLADDS复合体系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框架,开发了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虚拟试验系统支撑平台,为提高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和实时性提供了框架支撑。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互连关键技术。在分析HLA、DDS数据交互机理及数据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对比了3种HLA与DDS互连方案,制定了基于桥接组件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方案。基于元模型理论和Rational Rose平台建立了桥接组件元模型和组件UML模型,制定了模型映射规则。利用Rational Rose双向工程功能,对桥接组件UML模型进行了代码转换,生成了插件框架代码。提出了基于桥接组件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方式和基于最小时间戳下限(LBTS)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算法,完善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机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建模关键技术。分析了模型改造的体系建模方法,在PST多领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PST机械组件、PST液压组件、PST控制组件和基于Access数据库的载荷组件。分析了组件间消息对应关系,对仿真组件和载荷组件进行了HLA封装。建立了PST试验台架组件和PST控制器组件,对其进行了DDS数据类型和主题封装。实现了PST仿真组件、载荷组件和物理组件与PST虚拟试验系统的融合。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管理与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分析了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对虚拟试验基本指令格式进行了定义,开发了试验流程基本指令集库,利用XML Schema语言定义了标准的虚拟试验流程文件格式。分析了PST虚拟试验结果数据特征及数据管理原理,利用实体-联系图(E-R图)描述了数据管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开发了基于数据库与版本控制系统(VCS)的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功能。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建立了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和动态活动图,开发了界面友好的试验管理组件。对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进行了分析,基于Lab VIEW软件开发了试验监控组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验证关键技术。测取了拖拉机机组犁耕、旋耕和驱动耙3种作业田间实验的PST输出轴转矩载荷,采用经验模态分解软阈值降噪方法对载荷进行了预处理,采用边界局部特征尺度延拓算法抑制了载荷分解过程中出现的端点效应。通过对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建立了典型单工况、综合多工况下PST虚拟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对试验数据中隐含的PST挡位、作业工况和换挡信息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提取。研究了基于灰度关联法和经验模态分解法的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一致性检验方法。对桥接组件数据传输时延和传输吞吐量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桥接组件满足系统设计需求。对PST电控单元性能、换挡离合器接合规律、起步品质和换挡品质进行了虚拟试验,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了PST虚拟试验系统的有效性。研发的虚拟试验系统具有可扩展、模型重用、模型互操作及实时的优势,为拖拉机新产品的开发验证提供了新方法与技术。

二、电磁环境及仿真技术指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环境及仿真技术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海作战场景复杂电磁环境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复杂电磁环境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2 多要素耦合电磁仿真难点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2.1 舰船面目标宽带电磁特性仿真问题
    2.2 高海况背景与舰船目标耦合电磁仿真问题
    2.3 动态海面与低空箔条耦合机理及电磁特性仿真
    2.4 岛岸背景与复杂目标耦合电磁特性仿真问题
3 对海作战场景复杂电磁环境模型快速构建技术
    3.1 对海作战场景物理模型动态推演
    3.2 多要素耦合电磁环境特性精细化建模
    3.3 多要素耦合电磁环境仿真模型快速构建
4 复杂电磁环境模型实际应用案例
5 结束语

(2)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缘起
        一、我国汽车装配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我国汽车装配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三、汽车装配人才培养的趋势
        四、传统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现状
        五、传统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统计分析法
        五、问卷调查法
    第五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国外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教学中应用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我国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教学中应用与研究现状
        一、基于虚拟仿真的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强调与学科的整合
        二、基于虚拟仿真的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模式
        三、基于虚拟仿真的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状况小结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虚拟仿真技术
        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三、教学模式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过程哲学教育理论基础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颜元的教育思想
        四、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第四章 两种中职汽车装配虚拟仿真系统介绍
    第一节 CAR++汽车仿真模型实训系统——汽车改装演示系统
        一、系统的操作界面简介
        二、系统可执行的虚拟操作
        三、CAR++汽车仿真模型实训系统可开展的实训项目
    第二节 汽车构造仿真教学系统
        一、汽车构造仿真教学系统特点
        二、汽车构造仿真教学系统功能模块
第五章 基于虚拟仿真系统下的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
    第一节 汽车改装大赛——虚拟演示
        一、案例概述
        二、虚拟演示实训过程
        三、 《汽车装配与检测》课程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应用总结
        四、虚拟演示仿真实训教学的效果
        五、CAR++汽车改装演示系统在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中的作用
        六、CAR++汽车改装演示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使用建议
    第二节 汽车起动机的拆装——虚拟互动
        一、案例概述
        二、虚拟互动实训过程
        三、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应用总结
        四、虚拟演示仿真实训教学的效果
        五、浙科汽车构造仿真教学系统在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中的作用
        六、浙科汽车构造仿真教学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使用建议
    第三节 汽车组件的装配——虚拟考核
        一、案例概述
        二、虚拟考核实训过程
        三、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虚拟仿真实训考核应用总结
        四、虚拟考核在中职汽车装配汽车装配实训教学中的作用
        五、虚拟考核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使用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中职“汽车装配”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存在的困难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及网络平台难以适配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系统
        二、中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训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部分中职学生不了解使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意义
        四、中职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与传统实训教学并未实现整合
    第二节 中职“汽车装配”开展虚拟仿真教学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促进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企业层面:关注用户体验,完善产品功能
        三、院校层面:重视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打通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通道
        四、师生层面:增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第七章 研究启示、创新、局限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启示
        一、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具备可行性
        二、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实训教学中实训资源有限,实训设备保养家维修成本高的问题
        三、中职“汽车装配”实训课的“虚拟演示”、“虚拟互动”及“虚拟考核”需要一套具有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教学流程
        四、中职“汽车装配”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发展,需政府、企业、院校和师生的多方力量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第四节 研究的展望
        一、要打破专业的界限,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专业群建设
        二、继续跟踪研究中职“汽车装配”虚拟仿真实训教学
        三、继续跟踪研究本次研究对象,观察研究的远期效果
参考文献
附录A 虚拟仿真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B CAR++虚拟演示实训教学反馈调查问卷
附录C 虚拟考核指标权重分配问卷调查
附录D “汽车改装大赛”虚拟演示教学流程
附录E “汽车起动机的拆装”虚拟互动教学流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与自整定算法的半实物仿真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概述
        1.2.2 参数辨识技术概述
    1.3 控制器参数自整定研究现状
    1.4 半实物仿真技术分析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以及矢量控制系统研究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坐标变换
        2.2.2 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2.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与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及PI参数自整定策略设计
    3.1 参数变化时对电机运行的影响
    3.2 参数辨识算法
        3.2.1 FFRLS方法下参数辨识
        3.2.2 MRAC方法下参数辨识
        3.2.3 基于FFRLS与 MRAC改进的参数辨识
    3.3 PI参数自整定策略设计
        3.3.1 电流环PI调节器的参数整定
        3.3.2 转速环PI调节器的参数整定
    3.4 离线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及模型搭建
    4.1 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架构
    4.2 控制器模型搭建与自动代码生成
        4.2.1 控制器I/O模型配置
        4.2.2 控制器算法模型搭建
        4.2.3 自动代码生成与代码下载
    4.3 HIL仿真模型搭建与OP4510 仿真机
        4.3.1 eFPGASim与电机模型配置
        4.3.2 eHS解算器与逆变电路模型
        4.3.3 I/O模型配置
        4.3.4 HIL仿真整体模型
    4.4 半实物仿真测试流程
    4.5 本章小结
5 半实物仿真平台测试与分析
    5.1 I/O模型测试
    5.2 仿真平台开环测试
    5.3 控制系统验证测试
        5.3.1 传统矢量控制测试
        5.3.2 切换控制策略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回转体结构飞行器热强度试验研究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热强度试验国外研究现状
    1.3 热强度试验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回转体结构飞行器热力耦合场下力学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有限元分析介绍
        2.2.1 有限元法介绍
        2.2.2 Ansys软件介绍
    2.3 结构传热与应力相关理论
        2.3.1 传热基本理论
        2.3.2 应力基本理论
    2.4 热力耦合力学性能分析过程
        2.4.1 建立回转体结构几何模型
        2.4.2 建立回转体结构有限元模型
        2.4.3 定义材料属性及划分网格
        2.4.4 温度场分析前处理
        2.4.5 静力场分析前处理
        2.4.6 热力耦合场分析前处理
    2.5 热力耦合力学性能分析结果
        2.5.1 温度场分析
        2.5.2 静力场分析
        2.5.3 热力耦合场分析
        2.5.4 三场综合分析
    2.6 危险截面载荷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强度试验中仿型橡胶皮囊拟静力加载分析
    3.1 引言
    3.2 三维建模软件介绍
    3.3 仿型橡胶皮囊模型设计
        3.3.1 传统拟静力加载方法的不足
        3.3.2 仿型橡胶皮囊加载示意
        3.3.3 仿型橡胶皮囊拟静力加载理论分析
        3.3.4 建立仿型橡胶皮囊几何模型
    3.4 有限元分析过程
        3.4.1 建立仿型橡胶皮囊有限元模型
        3.4.2 定义材料属性及划分网格
        3.4.3 定义边界条件
    3.5 有限元分析结果
        3.5.1 仿型橡胶皮囊应力与位移分布
        3.5.2 对应试验件应力与位移分布
        3.5.3 不同内压下应力与位移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转体结构飞行器热强度试验平台设计
    4.1 引言
    4.2 热强度试验平台总体设计思路
        4.2.1 平台主要适用范围
        4.2.2 平台主要技术指标
    4.3 热强度试验平台组成与工作原理
        4.3.1 试验平台组成
        4.3.2 试验平台工作原理
    4.4 热强度试验平台工装系统
        4.4.1 平台主要工装强度校核
        4.4.2 支撑座通用工装
        4.4.3 试验件工装
        4.4.4 皮囊工装
        4.4.5 悬臂梁
        4.4.6 导轨
    4.5 热强度试验平台加载系统
        4.5.1 手动控制方案
        4.5.2 电脑远程控制方案
    4.6 热强度试验平台测控系统
        4.6.1 采集仪
        4.6.2 传感器
        4.6.3 电缆
    4.7 热强度试验平台接口条件
    4.8 热强度试验平台调试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试用水冷测试模型结构优化
    5.1 引言
    5.2 流体仿真软件介绍
    5.3 对流换热及流体力学相关理论
        5.3.1 对流换热理论
        5.3.2 流体力学理论
    5.4 水冷测试模型有限元分析
        5.4.1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5.4.2 有限元分析结果
    5.5 水冷测试模型三维结构优化
        5.5.1 水冷测试模型三维结构优化准则
        5.5.2 水冷测试模型材料选择
        5.5.3 水冷测试模型总体结构优化
        5.5.4 水冷测试模型冷却水道结构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建模与制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制动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制动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制动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 制动工况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某型动车组制动系统
    2.1 制动系统组成
        2.1.1 电制动系统组成
        2.1.2 空气制动系统组成
    2.2 制动功能及BCU工作原理
        2.2.1 常用制动功能
        2.2.2 紧急制动功能
        2.2.3 其他制动功能
    2.3 动车组制动系统数值分析
        2.3.1 动车组制动力
        2.3.2 动车组制动数学模型
        2.3.3 动车组制动力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空复合制动系统建模与特性分析
    3.1 软件功能及建模流程
    3.2 直通式空气制动系统建模与特性分析
        3.2.1 电空阀建模与特性分析
        3.2.2 紧急阀建模与特性分析
        3.2.3 空重车阀建模与特性分析
        3.2.4 中继阀建模与特性分析
        3.2.5 空气制动系统建模与特性分析
    3.3 制动力复合控制策略
    3.4 电空复合制动系统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辆制动系统与动力学模型协同分析仿真平台
    4.1 某型动车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4.2 某型动车组制动系统与动力学模型协同分析仿真平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动工况仿真及制动特性分析
    5.1 制动性能及安全性参数
        5.1.1 制动性能参数
        5.1.2 制动安全性参数
    5.2 制动工况仿真及制动特性分析
        5.2.1 直线区段制动特性分析
        5.2.2 曲线区段制动特性分析
    5.3 制动系统容积参数及制动系统故障对制动特性的影响
        5.3.1 电空阀参数对制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5.3.2 中继阀参数对制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5.3.3 制动缸参数对制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5.3.4 电制动失效下的制动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防空反导体系模型及相关理论
    2.1 防空反导作战概述
    2.2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结构模型
        2.2.1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总体结构
        2.2.2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作战特点
    2.3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作战模型
        2.3.1 OODA环相关作战理论
        2.3.2 基于OODA环的防空反导作战建模
    2.4 防空反导作战电磁态势分析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态势可视化描述方法
    3.1 电磁态势描述总体流程
    3.2 信号预处理系统
        3.2.1 信号分选
        3.2.2 信号识别
    3.3 电磁态势可视化描述方法
        3.3.1 电磁态势的时域描述
        3.3.2 电磁态势的频域描述
        3.3.3 电磁态势的空间描述
        3.3.4 电磁态势的能域描述
        3.3.5 电磁态势的其他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磁态势评估方法
    4.1 电磁态势评估概述
        4.1.1 电磁态势评估基本原则
        4.1.2 电磁态势评估总体流程
    4.2 电磁态势评估指标体系
        4.2.1 一般态势指标
        4.2.2 相对态势指标
        4.2.3 对抗态势指标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电磁态势评估方法
        4.3.1 贝叶斯网络理论
        4.3.2 面向电磁态势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构建
    4.4 仿真分析
        4.4.1 不同贝叶斯网络仿真结果对比
        4.4.2 不同战情下的电磁态势评估仿真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态势分析综合仿真
    5.1 仿真实验概述
    5.2 仿真平台设计
        5.2.1 参数设定系统
        5.2.2 电磁态势推演系统
        5.2.3 数据显示系统
    5.3 仿真实例分析
        5.3.1 战情想定
        5.3.2 作战场景I仿真
        5.3.3 作战场景II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板级与系统级的电磁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车载电子系统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1.2.1 车载电子系统电磁干扰标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车载电子系统电磁干扰仿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车载电子系统的电磁干扰仿真技术
    2.1 车载电子系统电磁干扰仿真分析
    2.2 车载电子系统的电磁场仿真技术
        2.2.1 电磁场仿真工具
        2.2.2 有限元法的电磁场分析
        2.2.3 自适应网格划分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电磁干扰建模与仿真研究
    3.1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电磁干扰的定性分析
    3.2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建模
        3.2.1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PCB建模
        3.2.2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系统级建模
    3.3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仿真
        3.3.1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PCB的S参数仿真
        3.3.2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PCB的远场电磁仿真
        3.3.3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系统级远场电磁仿真
        3.3.4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PCB近场仿真以及远场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与优化
    4.1 PCB产生EMI的机理
        4.1.1 PCB产生EMI的噪声源
        4.1.2 PCB上 EMI的空间辐射机理
    4.2 PCB产生EMI的抑制措施
        4.2.1 降低共模信号的电流强度
        4.2.2 降低PCB干扰路径的EMI
    4.3 系统级EMI
        4.3.1 EMI抑制措施对于系统级的有效性
        4.3.2 屏蔽外壳腔体效应分析
    4.4 PCB上 PCIe模块的时钟改进措施
    4.5 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缝隙泄露电磁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回波仿真研究及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分布式星载SAR系统发展概述
    1.3 星载SAR仿真技术发展概述
    1.4 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系统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分布式SAR卫星空间几何
        2.2.1 常用坐标系介绍
        2.2.2 卫星轨道模型
        2.2.3 分布式卫星构型
        2.2.4 卫星姿态模型与定义
    2.3 分布式星载SAR回波链路
        2.3.1 双基SAR雷达方程
        2.3.2 雷达有效载荷
        2.3.3 信号传播环境
        2.3.4 观测场景
    2.4 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非理想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回波仿真
    3.1 引言
    3.2 非理想因素建模
        3.2.1 单星单通道SAR非理想因素建模
        3.2.2 频率源误差建模
        3.2.3 多通道误差建模
    3.3 分布式SAR观测场景电磁建模
        3.3.1 场景DEM获取
        3.3.2 场景双站散射系数计算
    3.4 分布式星载SAR回波计算
        3.4.1 SAR回波信号计算方法
        3.4.2 基于非“走-停”回波录取几何的双基SAR回波时延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回波仿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软件总体架构
    4.3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参数输入与预检模块
        4.3.2 非理想因素仿真模块
        4.3.3 回波仿真模块
        4.3.4 基于OpenMP的回波计算并行化程序设计
    4.4 软件功能验证及性能评估
        4.4.1 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InSAR数据仿真实验
        4.4.2 星载DInSAR数据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废液蒸发工艺实训平台智能考评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技术现状与趋势
        1.3.1 半实物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1.3.2 在线考试系统发展现状
        1.3.3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2 课题需求分析与研究
    2.1 废液蒸发工艺流程描述
    2.2 工艺实训内容及教学需求分析
        2.2.1 工艺实训内容
        2.2.2 工艺实训教学需求
    2.3 技术路线及需求分析
        2.3.1 技术路线
        2.3.2 技术需求
3 实物实训系统设计
    3.1 工艺模拟方法研究
        3.1.1 物理模拟方法
        3.1.2 数字模拟方法
    3.2 故障模拟方法研究
        3.2.1 故障分类
        3.2.2 工艺故障处理方法研究
        3.2.3 工艺故障模拟方法
    3.3 实训实物结构设计
        3.3.1 硬件选型设计
        3.3.2 总体结构设计
    3.4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3.4.1 数据采集
        3.4.2 蒸发过程模拟控制
        3.4.3 高低液位控制
    3.5 上位机及人机界面设计
        3.5.1 工艺操作界面设计
        3.5.2 实训功能设计
        3.5.3 实训操作说明
4 实训考评软件系统设计
    4.1 考评系统总体设计
    4.2 题库设计
        4.2.1 题库建立需求分析
        4.2.2 操作题库设计
        4.2.3 理论题库设计
    4.3 试卷生成方法研究
        4.3.1 试卷生成问题
        4.3.2 组卷算法比较
        4.3.3 改进随机抽取算法设计
        4.3.4 组卷算法分析
    4.4 答题平台设计
        4.4.1 操作答题平台
        4.4.2 理论答题平台
    4.5 客观题自动评分方法研究
        4.5.1 工艺操作评分机制
        4.5.2 理论客观题评分机制
    4.6 主观题智能化评分方法研究
        4.6.1 主观题分类
        4.6.2 主观题评分方法比较
        4.6.3 主观题评分模型设计
        4.6.4 评分模型分析
    4.7 功能模块设计
        4.7.1 题库管理
        4.7.2 试卷管理
        4.7.3 考试管理
        4.7.4 成绩管理模块
5 实训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及方法
    5.2 测试内容
        5.2.1 实物实训系统测试
        5.2.2 考评软件测试
    5.3 测试结果分析及结论
        5.3.1 测试结果分析
        5.3.2 测试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ST原理、结构及试验技术
        1.2.1 PST原理与结构
        1.2.2 PST性能与评价方法
        1.2.3 PST试验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PST虚拟试验原理、方法与现状
        1.3.1 虚拟试验概念与原理
        1.3.2 PST虚拟试验现状与发展趋势
        1.3.3 虚拟试验系统构建方法与特点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
    2.1 PST虚拟试验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功能需求
        2.1.2 系统性能需求
    2.2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原理
        2.2.1 功能实现模块
        2.2.2 数据传输模块
        2.2.3 运行管理模块
    2.3 PST虚拟试验系统设计
        2.3.1 支撑体系对比分析
        2.3.2 基于HLA的虚拟试验系统
        2.3.3 基于HLA-DDS的虚拟试验系统
        2.3.4 虚拟试验系统硬件支撑平台
    2.4 PST虚拟试验系统技术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桥接组件开发
    3.1 HLA与 DDS数据交互机理
        3.1.1 HLA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2 DDS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3 体系间数据映射关系
    3.2 基于桥接组件的HLA与 DDS互连
        3.2.1 HLA与 DDS互连方案设计
        3.2.2 桥接组件结构原理分析
    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开发
        3.3.1 元模型理论
        3.3.2 桥接组件元模型
        3.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UML模型
        3.3.4 模型映射及桥接组件插件生成
    3.4 虚拟试验系统时间管理
        3.4.1 时间推进方式
        3.4.2 时间推进算法
    3.5 小结
第4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建模
    4.1 基于体系的多领域建模方法
        4.1.1 HLA多领域建模方法
        4.1.2 DDS多领域建模方法
    4.2 系统仿真组件建立
        4.2.1 PST机械组件
        4.2.2 PST液压组件
        4.2.3 PST控制组件
    4.3 系统载荷组件建立
        4.3.1 载荷数据库
        4.3.2 载荷组件SOM
        4.3.3 组件间消息映射关系
    4.4 系统物理组件建立
        4.4.1 PST试验台架组件
        4.4.2 PST控制器组件
    4.5 组件接口封装
        4.5.1 仿真组件HLA封装
        4.5.2 载荷组件HLA封装
    4.6 小结
第5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试验管理与监控
    5.1 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
        5.1.1 试验管理组件架构
        5.1.2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基本指令
        5.1.3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文件
        5.1.4 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
    5.2 试验管理组件设计
        5.2.1 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
        5.2.2 试验管理组件动态活动图
        5.2.3 试验管理组件界面
    5.3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及设计
        5.3.1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
        5.3.2 基于LabVIEW的试验监控组件设计
    5.4 小结
第6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产品试验验证
    6.1 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建立
        6.1.1 田间实验载荷获取
        6.1.2 EMD软阈值载荷降噪
        6.1.3 载荷统计特性分析
        6.1.4 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
    6.2 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6.2.1 试验关键参数提取
        6.2.2 基于一致性检验的试验数据有效性评估
    6.3 系统桥接组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1 数据传输时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2 数据传输吞吐量性能测试与分析
    6.4 虚拟试验系统试验验证分析
        6.4.1 电控单元虚拟试验分析
        6.4.2 离合器接合规律虚拟试验分析
        6.4.3 起步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4.4 换挡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I 桥接组件代码框架文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电磁环境及仿真技术指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海作战场景复杂电磁环境仿真技术研究[J]. 刘蛟,唐莽,王鑫,陈飞,戎建刚,郭立新. 现代雷达, 2021(08)
  • [2]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汽车装配”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陈思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与自整定算法的半实物仿真平台研究[D]. 安健.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回转体结构飞行器热强度试验研究及结构优化[D]. 赵垒. 中北大学, 2020(10)
  • [5]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建模与制动特性研究[D]. 赵文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研究[D]. 殷晨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车载多媒体导航系统的板级与系统级的电磁干扰研究[D]. 杨会. 天津大学, 2020
  • [8]分布式星载多通道SAR回波仿真研究及软件实现[D]. 郑成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废液蒸发工艺实训平台智能考评方法研究及应用[D]. 唐德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D]. 闫祥海.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电磁环境与仿真技术指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