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国和市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

亳州市国和市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

一、涡河亳州市境内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乾坤[1](2021)在《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 ——以B市涡河污染治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伟国[2](2020)在《芡河湖生态安全评估》文中研究表明位于皖北的芡河湖作为当地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具有供水、防洪滞涝、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在淮河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对该湖泊进行生态安全评估研究,对保障湖泊生态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围绕芡河湖主体功能,采用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系统的生态环境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湖泊水生态健康、流域社会经济影响、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环境保护调控管理措施评估。通过综合分析流域社会经济压力、流域污染负荷、入湖河流水量水质、湖泊水环境质量、湖滨带开发利用状况、以及人类的反馈及生态系统的响应状况,对芡河湖生态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生态安全指数ESI。分析得到芡河湖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诊断出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根据流域内的污染分析,农业源、生活源仍是芡河湖流域主要污染类型。各乡镇排放占比差异较大,荆山镇的污染排放强度大,其次为万福镇,其COD污染排放强度分别为16.69吨/km2、11.80吨/km2,超过流域平均水平9.23吨/km2。根据湖泊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芡河湖湖体水质呈现由西向东逐步增大的空间变化趋势,但富营养化状态则呈上升趋势,其差异较小;而水生态基本呈现由西向东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的空间变化特征,主要原因包括上游芡河来水污染物入湖、湖内生产生活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等因素。全湖平均重金属风险指数RI大于150,处于“中等风险”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湖体东部底泥污染较为严重,郑岗村断面沉积物中重金属风险指数最高,接近240;水生生物多样性最差,状态指数仅为0.226,底栖动物、鱼类多样性指数处于极差状态。湖体中部杨圩村断面重金属风险指数相对较好,重金属风险指数为138.1;湖体中部(杨圩村断面)、西部(万福大桥断面)水生生物多样性优于东部。经系统评估,芡河湖生态安全指数ESI为75.3,处于“较安全”状态。总体上,近年来芡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使得湖体水质、资金投入力度、污染治理水平、监管能力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为芡河湖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贡献较大。而影响芡河湖生态安全因素主要为流域污染负荷高、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重、水源涵养功能低,这些将成为今后芡河湖生态环境保护重点解决的问题,其中,降低流域污染负荷是重中之重。

黄多成,王守沛[3](2020)在《亳州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浅析》文中研究指明亳州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取样、现场试验和综合研究等方法,查明亳州市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建议。结果可知:亳州市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是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应将亳州市城区列为重点防治区域,采取限制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勘查并启用新的水源地和开展地面沉降监测等措施,在远期规划期内抑制亳州市地下水严重超采现象,力争不发生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地面沉降。

杨月怡[4](2020)在《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整体而言与国家对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尤其是我国华北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所以急需深入开展针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研究,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类指导方案和路线图,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首先通过对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水体的监测和水质数据的收集,从华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降雨特征、人口经济、水资源、城市涉水基础设施等方面,识别和分析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污染特征、污染成因及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态基流不足,非常规水源补给占比超过60%,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严重,而且存在非点源污染。通过研究确立适用于华北地区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污染负荷分配方法、生态基流核算方法,结合华北地区城市区域水环境特征、污染成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人居结构、水资源配置等情况,从城市点源、城市非点源、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城市节水四方面构建了华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分类指导方案。以国家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为导引,充分考虑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现状,以及华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投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目标的影响,提出以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为时间轴主要节点的三阶段综合整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分析未来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并绘制华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根据该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负荷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显着提升;到2030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质量明显恢复;到2035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质量根本好转,美丽城市目标实现。

周士园[5](2020)在《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认为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景观演化对城市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个共性环境问题即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造成大量自然湿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量采煤沉陷湿地的形成,致使湿地的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威胁着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并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优化湿地生态规划的视角出发,针对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在融合景观生态学、湿地学和生态规划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模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预警反馈”的研究框架,并以淮北市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首先利用1988年、2002年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湿地景观演化监测数据库,模拟了淮北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综合经济、社会、自然、区位和政策的空间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30年间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机理。进而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预测了2034年湿地景观格局在趋势发展情景、快速城镇化情景、农田恢复情景和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不同时期淮北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最后,研究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演化过程具有显着的动态性和阶段性差异。整体上,30年间淮北湿地的面积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1988年至2002年增长最快。研究采用了强度分析模型和叠加分析法分析了湿地与其他地类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湿地的转化强度为活跃状态,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规模最大,主要集中于矿区范围内。研究采用了质心函数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发现淮北湿地的质心呈先向东北方向迁移,后向西南方向折回的摆动式变化,与资源开发的过程一致;同时自1988年至2018年湿地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征更为明显;此外,湿地在区域景观中的优势度不断增加,但斑块的稳定性不断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第二,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驱动下,至2034年淮北湿地面积仍将保持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发展情景中湿地的景观格局有显着的差异。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识别了30年间影响淮北湿地景观演化的主导驱动因子。经济-社会因素中地下资源开发、城镇化和农业复垦为关键驱动力,政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限制性作用,自然因素中高程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Markov模型对淮北湿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中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湿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湿地率达到7.71%,高于趋势发展情景。在快速城镇化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规模较大,因此湿地率小于趋势发展情景。第三,除快速城镇化情景外,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呈持续改善的趋势。综合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特征,研究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从而计算了淮北不同时期的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LESI),结果表明:2018年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较2002年有所改善;趋势发展情景中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将继续提高,但仍处于Ⅲ级预警等级;在湿地生态保护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提高至Ⅱ级较安全等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情景中则呈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变化在各情景中有所不同,因此在湿地生态规划中应进行差异化管理。第四,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研究提出了预警机制构建的目的、准则和主要作用。进而从预警触发、警情分析和预警反馈三个方面建立了预警机制的运作框架。预警反馈方面,研究从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两个层面提出了整体调控策略;同时从斑块、节点和廊道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调控措施,包括湿地公园保护模式、小微湿地保护模式和低影响开发模式。本文通过对湿地景观演化的模拟预测和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为完善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湿地生态规划分析技术和规划体系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同时,在当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该论文有图88幅,表29个,参考文献222篇。

杨柯[6](2020)在《S市“河长制”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以洮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河长制”以其明显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和期望,但该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仍存在许多讨论与厘清的空间,例如对“人治”和“短效机制”的讨论。但这些理论层面的讨论在短时间内无助于解决当前“河长制”在基层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而针对S市作为水资源欠发达的北方内陆城市的“河长制”基层实践现状开展研究,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完善路径,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本文以S市“河长制”在洮河流域的实践现状为例,结合相关的理论文献,借鉴“协同治理”理论与“权责一致”理论,与S市洮河流域特定的制度实践相结合,从多方面开展更为具体的讨论。旨在通过剖析S市洮河流域“河长制”的实施现状,为进一步完善H省“河长制”提供经验和启发。通过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与深入调查,笔者充分肯定了S市在促进实施“河长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此同时,也指出造成其种种问题的原因在于相关政策制度滞后、运行基础不牢固、运行机制不健全、治理理念落后等因素。立足于对“河长制”实践困境的原因分析,本文认为需要从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加强基础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树立绿色政绩观四个方面寻求S市“河长制”的完善路径,为H省乃至全国实施“河长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从而实现“海晏河清”的生态治理目标。

方云祥[7](2020)在《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过去的几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快速的经济发展在带来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积累了各种环境问题。伴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国民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和要求也日渐提升。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已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流域作为一个以水力联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地理单元,其区域内各自然环境要素存在着紧密联系,导致很多环境问题往往具有流域性的特征。因此,在解决流域环境问题时,从流域全局以及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多要素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需要从流域的角度出发去解决流域性环境问题,但在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方面有待完善。本研究从流域的角度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流域环境管理对策研究,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选取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作为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研究,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样品采集与分析统计,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和国外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方法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方法,对三个流域开展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理念对安徽省的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安徽省境内有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根据对三大流域内一级流域的自然特征、规模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开展情况,选取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作为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根据典型流域的自然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服务功能等,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由决策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和变量层组成的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每项指标建立5个等级的评分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中各层级指标进行逐层赋权,建立了逐级加权的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方法。(2)对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地表覆盖、水资源、水质、人口、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在三个流域共126个点位开展水生生物采集,74个点位开展河道水文状况实地调查;在对调查和采集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后对三个流域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评价得出: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8.8分、63.6分、77.5分,健康级别均属于良好级别;各流域内部上、中、下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对比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域生态系统要优于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根据单个具体指标和要素评价,发现水生生物相关指标和河道连通性指标评分较低,是影响三个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水质指标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对比,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了单纯的化学水质指标在反映水环境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发现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总体特征存在着空间条块分割和部门多头管理的特点,从流域整体角度进行环境管理的特点不明显。综合分析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流域环境管理的经验,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出发,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从管理理念、法规体系、管理目标、管理机构与机制、流域规划、环境问题的诊断识别与预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漆炜晴[8](2017)在《安徽省亳州市乡村风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乡村风貌研究进入人们的视线。乡村风貌的发展与演变不在只是为了改善物质环境,同时还需要传承依托物质环境而体现出的地域文化和精神风貌。本文以亳州市乡村风貌为研究对象,抽取亳州市13个样本村庄实地调研,分析亳州市乡村风貌,提炼出乡村特有的风貌元素,并提出相应建设引导。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开始,对乡村、风貌以及乡村风貌等概念做简要阐述。再通过对前期调研工作进行整理,从自然风貌、聚落风貌、和农业生产风貌三个方面对样本村庄风貌做分析,探讨亳州市乡村风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四个方向分析亳州市乡村风貌形成及演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乡村建筑、道路、景观及公共空间等方面为以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出引导。通过对亳州市乡村风貌的研究,丰富了皖北乡村风貌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我国乡村风貌研究以及美丽乡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建设引导。

刘思敏[9](2017)在《安徽淮北平原暴雨事件演变规律及作物雨涝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天气系统的稳定性日益降低,导致近年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日渐扩大,农业雨涝灾害发生概率增加,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以雨涝灾害频发的安徽淮北平原为研究区,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平台,对气候变化下场次暴雨事件的历史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典型作物试验对雨涝事件致灾机理进行阐述,构建了暴雨致涝指标,在对未来暴雨发生风险预估的基础上对雨涝灾害进行综合应对。取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方面:(1)场次暴雨事件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分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场次暴雨雨量、历时及频次整体上呈增加态势。1995~2000年左右暴雨事件各指标发生突变,暴雨事件高发区域呈现以“点”及“面”向全流域扩张的趋势。综合来讲,暴雨事件在时间上表现出“峰值后移”和“双峰化”的特征,空间上表现为整个研究区近20a来全面进入长历时高频次的暴雨笼罩阶段,雨涝风险大。(2)基于历史作物试验的雨涝致灾机理分析:针对地下水埋深过浅和雨涝积水过多两大致涝因素,将微观试验与暴雨事件相结合,获得排渍标准为作物雨涝敏感期雨后3d使地下水位排降到地面以下0.25~0.3m,其他时期雨后3d地下水位回降至0.5m。(3)作物雨涝敏感期暴雨事件特性分析:在作物的受涝敏感阶段,暴雨各指标也处于高风险时段。多年实践经验表明,一场暴雨仅5h左右可至地表,而回降至0.5m至少6~15d。这时研究区发生一次暴雨事件的影响还没有消退,二次暴雨事件的影响就会进行叠加,极大的超出作物的极限耐涝能力,致灾风险较高,且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使这种“差—差”组合向风险更高的方向发展。(4)暴雨致涝指标构建及时空分布特征:安徽淮北平原多年各级雨涝灾害频次呈现增加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8.99/10a。6~8月为研究区雨涝高发时段,1990s~2000s雨涝问题较为严重,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地区雨涝较为多发且以轻涝居多,整体上暴雨“宽幅化与极值化”的致涝风险不断增加。(5)安徽淮北平原暴雨事件未来趋势预估:选取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及IPSL-CM5A-LR和MIROC-ESM-CHEM两种模式,对2020~2050年作物生长季(4~10月)暴雨事件发生风险进行预估。总体来看,各模式下高风险区域笼罩面积增加,未来安徽淮北平原雨涝灾害风险将会增大。(6)安徽淮北平原雨涝灾害综合应对:基于对研究区历史文献资料及涝渍治理工程现状的统计,系统分析了适应于安徽淮北平原中南部地区的“三涝两渍三控”及适应于安徽淮北平原北部地区的“三涝一渍三控”排蓄结合立体工程体系。与此同时,从风险应对角度提出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应对雨涝灾害的总体思路。

刘猛,章启兵[10](2016)在《亳州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文中指出一、亳州市概况1.自然地理亳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总面积8521km2。市境内地势平坦,地形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地面高程4232m,自然坡降约为1/7500,起伏呈微波状。市境内皆为冲积平原,沉积物厚达600m以上,除零星分布的剥蚀残丘以外总体为堆积型地貌,为近代黄河泛滥沉积区域,主要

二、涡河亳州市境内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涡河亳州市境内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芡河湖生态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生态安全
        1.2.2 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
        1.2.3 评估案例
    1.3 研究湖泊基本概况
        1.3.1 湖泊流域自然环境
        1.3.2 土地利用状况
        1.3.3 湖泊水环境特征
    1.4 研究内容和选题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2.3 评估标准及方法
        2.3.1 参照标准的确定原则
        2.3.2 权重的确定
        2.3.3 生态安全分级标准
第三章 流域内的污染分析
    3.1 流域社会经济状况概述
        3.1.1 行政区划
        3.1.2 人口概况
        3.1.3 经济概况
    3.2 流域水污染源概述
        3.2.1 系统界定
    3.3 流域点源污染状况
        3.3.1 工业企业污染
        3.3.2 城镇生活污染
        3.3.3 规模养殖污染
    3.4 流域面源污染状况
        3.4.1 农村生活污染
        3.4.2 农业种植污染
        3.4.3 分散养殖污染
        3.4.4 城镇地表径流
        3.4.5 水土流失污染
    3.5 流域内源污染状况
    3.6 流域污染负荷分析
        3.6.1 污染负荷总量分析
        3.6.2 点源污染负荷分析
        3.6.3 面源污染负荷分析
        3.6.4 内源污染负荷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泊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4.1 流域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4.1.1 湖区水质情况、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4.1.2 水体污染物分布特征
    4.2 入湖河流水环境现状、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4.3 湖区底质现状调查
        4.3.1 湖区底质调查点位布设
        4.3.2 湖区底质物理指标
        4.3.3 湖区底质化学指标
    4.4 湖泊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4.4.1 浮游植物现状及变化趋势
        4.4.2 浮游动物现状及变化趋势
        4.4.3 底栖动物现状及变化趋势
        4.4.4 水生植物现状与变化趋势
        4.4.5 鱼类现状与变化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泊生态服务功能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调查
    5.1 湖泊生态服务功能调查
        5.1.1 饮用水服务功能调查
        5.1.2 水产品供给服务功能
        5.1.3 栖息地服务功能
        5.1.4 拦截净化功能调查
        5.1.5 人文景观功能
    5.2 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调查
        5.2.1 环保投入调查
        5.2.2 污染治理情况调查
        5.2.3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查
        5.2.4 生态建设
        5.2.5 监管能力
        5.2.6 长效机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泊生态安全评估结论和建议
    6.1 方案层评估
        6.1.1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6.1.2 水生态健康评估
        6.1.3 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6.1.4 调控管理评估
    6.2 目标层评估
    6.3 结论和建议
        6.3.1 研究结论
        6.3.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6.3.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3)亳州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1.1 水文地质条件
    1.2 工程地质条件
2 亳州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水环境特征评价
    2.1 可开采水资源量分析
    2.2 地下水环境特征评价
3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3.1 深层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不足问题
    3.2 地下水污染和原生水化学成分高异常问题
        3.2.1 高氟水
        3.2.2 硝酸盐氮(NO3)污染
        3.2.3 可溶性总固体及总硬度超标
        3.2.4 其它污染及原生水化学成分高异常
    3.3 地质灾害问题
4 防治对策分析

(4)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华北地区概况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概况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3 水文和水资源
        2.1.4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情况
    2.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华北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2.2.2 华北地区城市水功能区划
        2.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方法
        2.3.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时间变化特征
        2.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空间变化特征
    2.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节
3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3.1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的确定
    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3.2 华北地区城市水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的确定
        3.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的确定
    3.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研究
        3.4.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3 华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3.4.4 华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4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方法
    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4.2.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2.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8年华北地区城市年均降雨量及逐月分布
附录B 华北地区各城市人口与经济信息
附录C 2017年华北地区城市市政设施水平
附录D 华北地区各省(城市)水功能区划类别长度、占比表
附录E 华北地区部分城市水环境污染指标
附录F 华北地区部分城市河流水污染因子评价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特征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资源概况
    2.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特征
    2.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淮北湿地景观时空动态演化过程
    3.1 淮北市概况
    3.2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3.3 湿地时空动态转化过程
    3.4 湿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淮北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分析
    4.1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4.2 影响其他地类演化的驱动因子
    4.3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4.4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结果与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多情境下湿地景观演化的空间模拟
    5.1 CA-Markov模型的原理
    5.2 趋势发展情景模拟
    5.3 快速城镇化情景模拟
    5.4 农田恢复情景模拟
    5.5 湿地生态保护情景模拟
    5.6 本章小结
6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6.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6.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6.4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变化
    6.5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的地区差异
    6.6 本章小结
7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
    7.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内涵
    7.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
    7.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策略
    7.4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S市“河长制”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以洮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河长制”方面研究文献
        (二)国外河道治理方面研究文献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河长
        (二)河长制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权责一致理论
第二章 S市洮河流域“河长制”实施现状
    一、S市自然现状
    二、“河长制”组织架构现状
    三、洮河流域“河长制”实施成效
第三章 S市洮河流域“河长制”实践困境
    一、“河长制”运行基础薄弱
        (一)河道岸线模糊
        (二)排污设施缺失
        (三)河道管护不畅
    二、河长办职责定位模糊
        (一)河长办定位模糊
        (二)河长办职责不清
        (三)河长制问责主体不明确
    三、“河长制”受重视程度低
        (一)政府重经济轻环保
        (二)公众对“河长制”参与度较低
第四章 S市“河长制”实践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河长制”相关政策制度滞后
        (一)河道边界确权不明晰
        (二)“河长制”法制工作滞后
        (三)“河长”权力行使自由度较大
    二、“河长制”运行基础不牢固
        (一)“河长制”基础设施不足
        (二)河道管护人员紧缺
        (三)资源配置不均匀
    三、“河长制”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一)行政职责交叉重叠
        (二)考核制度不完善
        (三)问责机制不健全
        (四)公共精神淡薄
    四、政府治理理念落后
        (一)政府唯GDP论泛滥
        (二)政府内部性突出
第五章 完善S市“河长制”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河长制”相关法律规章
        (一)完善补充“河长制”相关法律规章
        (二)适度赋予“河长制”执法权
        (三)从法律层面明确“河长”职责
        (四)明确企业排污规范标准
    二、加强“河长制”基础建设
        (一)设立专项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河长制”治理效率
        (三)建立数字化治理平台、河道监控系统
        (四)利用“河长制”拓宽水源促进水系连通
    三、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一)明确各方职责改善“河长制”协同环境
        (二)构建科学河湖评价指标、落实考核指标
        (三)细化“河长制”问责机制倒逼职责落实
        (四)鼓励市场入场实现多元共治“河长制”
        (五)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河长制”
    四、政府树立“绿色政绩观”
        (一)提升“河仆”意识
        (二)实现理念转型升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
        1.2.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1.2.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
        1.2.4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研究
        1.3.2 安徽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徽省流域概况及典型流域选取
    2.1 安徽省流域概况
        2.1.1 长江流域
        2.1.2 淮河流域
        2.1.3 新安江流域
    2.2 典型流域概况
        2.2.1 典型流域的选取
        2.2.2 典型流域概况
    2.3 小结
第三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目标、思路与原则
        3.1.1 评价目标
        3.1.2 评价思路
        3.1.3 评价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框架体系构建
        3.2.2 评价指标选取
        3.2.3 指标权重确定
        3.2.4 指标含义及评价标准
    3.3 小结
第四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因子调查分析
    4.1 典型流域边界及评价单元划分
        4.1.1 划分方法
        4.1.2 划分结果
    4.2 陆域生态系统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
        4.2.1 生态格局要素调查
        4.2.2 生态功能要素调查
        4.2.3 生态压力(陆域)要素调查
    4.3 水域系统评价因子采集与分析
        4.3.1 生境结构要素调查
        4.3.2 水生生物要素调查
        4.3.3 生态压力(水域)要素调查
    4.4 小结
第五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1 生态格局要素评估
        5.1.2 生态功能要素评估
        5.1.3 生态压力(陆域)要素评估
    5.2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2.1 生境结构要素评估
        5.2.2 水生生物要素评估
        5.2.3 生态压力(水域)要素评估
    5.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5.3.1 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概述
        5.3.2 指标层健康指数评估汇总
        5.3.3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综合评价
        5.3.4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综合评价
        5.3.5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估
    5.4 评价结果讨论
        5.4.1 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特征分析
        5.4.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5.4.3 关于流域健康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讨论
    5.5 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启示
        5.5.1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5.5.2 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启示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
    6.1 概述
    6.2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6.2.1 流域环境管理法律体系
        6.2.2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机构
        6.2.3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6.3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6.3.1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机构
        6.3.2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地方性法规
        6.3.3 当前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效果及问题分析
    6.4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1 美国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2 欧洲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3 澳大利亚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4 日本的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5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的启示
    6.5 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6.5.1 建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理念
        6.5.2 健全完善流域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
        6.5.3 完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与协调机制
        6.5.4 建立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为基础的管理目标
        6.5.5 加强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体系的规划制定
        6.5.6 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环境问题诊断识别与预警体系
    6.6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1.1 安徽省典型流域选取和边界划定
        7.1.2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7.1.3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7.1.4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7.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附表目录
    英文附表目录
    中文附图目录
    英文附图目录
致谢
学位申请者简介

(8)安徽省亳州市乡村风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阐述
        1.1.1 乡村
        1.1.2 风貌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调查研究方案
    3.1 样本调查法
        3.1.1 选择范围
        3.1.2 选择原则
        3.1.3 选择方法
        3.1.4 选择对象
    3.2 问卷调查法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方法
        3.2.3 调查内容
4 亳州市乡村风貌现状及解析
    4.1 市域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
        4.1.4 历史文化
    4.2 亳州市乡村风貌现状
        4.2.1 自然风貌现状
        4.2.2 聚落风貌现状
        4.2.3 农业生产风貌现状
    4.3 亳州市乡村风貌解析
        4.3.1 社会因素
        4.3.2 文化因素
        4.3.3 经济因素
        4.3.4 自然因素
5 亳州市乡村风貌引导
    5.1 建筑风貌引导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引导
    5.2 植物风貌引导
        5.2.1 设计原则
        5.2.2 设计引导
    5.3 道路风貌引导
        5.3.1 设计原则
        5.3.2 设计引导
    5.4 公共空间风貌引导
        5.4.1 设计原则
        5.4.2 设计引导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9)安徽淮北平原暴雨事件演变规律及作物雨涝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暴雨事件研究进展
        1.2.2. 暴雨事件致涝机理研究进展
        1.2.3. 雨涝灾害未来预估及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小结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候特点
        2.1.5. 土壤植被
    2.2. 社会经济
        2.2.1. 行政分区
        2.2.2. 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地表水资源
        2.3.2. 地下水资源
        2.3.3.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2.4. 主要雨涝灾害问题
3. 研究方法
    3.1. 暴雨事件趋势性分析
        3.1.1.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3.1.2. 距平百分率
    3.2. 暴雨事件突变检验法
        3.2.1.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3.2.2. 滑动t检验
    3.3. 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
    3.4. 基于逐时数据的场次暴雨识别方法
        3.4.1. 降水过程的确定及暴雨事件筛选
        3.4.2. 场次暴雨事件指标选取
    3.5. 小结
4. 场次暴雨事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场次暴雨过程时间变化
        4.1.1. 场次暴雨发生率及贡献率
        4.1.2. 场次暴雨历时及到达峰值历时变化
    4.2. 场次暴雨事件突变及趋势性检验
    4.3. 场次暴雨空间演变规律
        4.3.1. 场次暴雨事件雨量空间分布
        4.3.2. 场次暴雨事件历时空间分布
        4.3.3. 场次暴雨事件雨强空间分布
        4.3.4. 场次暴雨事件频次空间分布
    4.4. 小结
5. 农作物暴雨致涝因素及灾害响应分析
    5.1. 典型作物雨涝试验
        5.1.1. “土壤—作物—地下水”试验多情景重组
        5.1.2. 作物耐涝时长及涝渍排除指标确定
    5.2. 作物试验结果分析
        5.2.1. 作物根根系生长试验分析
        5.2.2. 多组合情景下作物产量及生长特性
        5.2.3. 作物耐涝时长与地下水埋深范围综合分析
    5.3. 作物雨涝敏感期暴雨事件影响分析
        5.3.1. 暴雨发生时间对作物雨涝敏感期的影响
        5.3.2. 雨涝敏感期暴雨事件空间分布规律
    5.4. 小结
6. 农作物暴雨致涝时空演变及致灾机理分析
    6.1. 暴雨致涝评价指标
        6.1.1. 雨涝灾害等级的确定
        6.1.2. 雨涝灾害指标验证
    6.2. 不同等级暴雨致涝时空演变特征
        6.2.1 不同等级雨涝灾害时间演变特征
        6.2.2 不同等级雨涝灾害空间演变特征
    6.3. 安徽淮北平原暴雨致涝机理分析
        6.3.1 大气环流
        6.3.2 气候变化
        6.3.3 下垫面条件
        6.3.4 人类活动
    6.4. 小结
7. 暴雨事件的未来预估及风险分析
    7.1 历史暴雨模拟及未来预估模式的确定
    7.2. 未来暴雨事件时间演变特征及风险分析
        7.2.0. RCP2.6情景
        7.2.1. RCP4.5情景
        7.2.2. RCP8.5情景
    7.3. 未来暴雨事件雨量空间演变特征及风险分析
        7.3.1. 各情景暴雨事件空间分布特征
        7.3.2. RCP2.6排放情景
        7.3.3. RCP4.5排放情景
        7.3.4. RCP8.5排放情景
    7.4. 小结
8. 雨涝灾害的调控及风险应对简述
    8.1. 安徽淮北平原雨涝灾害应对历程及存在问题
    8.2. 农田雨涝多目标立体调蓄思路
    8.3. 雨涝多目标立体调蓄实践及综合治理思路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安徽淮北平原作物考种及试验安排
    附录2 作物积水及排涝试验安排情况表
    附录3 不同土壤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作物产量表
    附录4 涝渍减产试验试验测筒与参照测筒产量比较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亳州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亳州市概况
    1. 自然地理
    2. 社会经济
二、城市供用水现状及供需平衡分析
    1. 城市供用水现状
    2. 城市需水预测
    3. 供需平衡分析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措施
    1. 加快引江济淮外调水工程建设
    2. 充分利用涡河过境水
    3.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
    4.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5. 推进城市供水管网节水改造
四、结语

四、涡河亳州市境内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 ——以B市涡河污染治理为例[D]. 周乾坤.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2]芡河湖生态安全评估[D]. 张伟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3]亳州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浅析[J]. 黄多成,王守沛. 地下水, 2020(04)
  • [4]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杨月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 周士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S市“河长制”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以洮河流域为例[D]. 杨柯. 河南大学, 2020(02)
  • [7]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D]. 方云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安徽省亳州市乡村风貌研究[D]. 漆炜晴.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9]安徽淮北平原暴雨事件演变规律及作物雨涝风险分析[D]. 刘思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亳州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 刘猛,章启兵. 治淮, 2016(07)

标签:;  ;  ;  ;  ;  

亳州市国和市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