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运输海域环境保护对策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运输海域环境保护对策

一、中国石油战略储备运输中海域环境保护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复旦[1](2019)在《基于PSR模型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文明,这要求能源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计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而当前我国天然气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这直接导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此外,天然气贸易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在天然气定价方面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天然气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对天然气进口安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天然气进口来源地、价格、运输三个方面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基于PSR概念模型构建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体系。以2006-2017年为评估时段,运用熵权法确定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各指标权重,通过TOPSIS法分别对PSR准则层以及我国天然气总体进口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各指标与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的关联度,据此得到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所面临的压力在2010年以后虽有增长,但是增速相对缓慢;进口安全状态的波动性相对较大;进口安全的响应层面则稳步增长。(2)2006-2017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以2011年为拐点大致呈现“U型”,总体处于较不安全和临界安全的状态,其中压力层面在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中占的比重最大。(3)与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关联度较高的指标有:压力层面为我国主要天然气进口来源地政治稳定性;状态层面为液化天然气进口价格、储采比、对外依存度;响应层面为天然气战略储备水平,其中液化天然气进口价格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744。(4)当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面临:1)对外依存度较高,存在地缘政治风险;2)天然气进口价格被动接受;3)国内天然气供给不足;4)天然气战略储备欠佳等问题,因此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我国天然气的进口安全。

刘欣瑜[2](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许恩姬[3](2012)在《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中美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对中美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的主导视角是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成为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在多方面进行合作,但是在战略安全领域却是对立、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在中美能源安全关系上也是如此。目前能源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能源,尤其石油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其供应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区域安全和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因此,当代工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石油安全都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兴经济大国,中国的能源消耗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激增,对国际供求不均衡与短期价格暴涨的危机感正也愈加敏感。因此,中国政府将以石油的安全供应为能源安全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以能源的安全供应与运输为后盾。相反,美国的能源战略,是以控制能源为基础,进而主导国际秩序。为此,美国一方面通过跨国能源公司确保能源供应,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运用政治、外交、军事手段,维持美国主导的能源霸权格局。从中国的立场看,威胁其自身能源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由于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威胁因素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原油供应过程中供应源的不稳定、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与原油价格的不稳定。因此,为确保能源安全,中国一方面正在展开积极的能源外交,另一方面又在推进战略石油储备及海军现代化。从能源供应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消耗的原油量均大于本国的产量且两国的需求量正在持续增加,但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美国企图通过对能源的控制而维持其世界霸权。而中国为了获得独立安全的能源供应,正在实施积极的能源外交。由此看来,中美两国围绕能源保障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中国认为,在其能源安全威胁因素中,最为现实的因素与能源运输路线的安全有关。美国运用军事力量对能源运输通道进行控制。如美国是唯一拥有军事力量封锁马六甲海峡的国家。中国最为担忧的是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封锁。胡锦涛主席将这种忧虑称为“马六甲困局”。因此,中国正在加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的举措。中国在展开积极的能源外交的同时,正在加速发展其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对于中国欲通过增强军事实力,确保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的意图,美国国内表现出担忧,并对其进行牵制。因此,中美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但中美两国间因海上能源运输通道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小。在和平状态下,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美能源运输安全已构成威胁。而且,中美两国维持海上运输通道的和平共存态势也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因此,中美两国将有通过合作解决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空间。中美两国海军将会因海上运输通道安全进行更多的战略沟通合作。中美两国虽然在确保能源供应方面存在竞争,但是中美两国都是对外依赖度高的能源消费国,在石油价格稳定及石油需求稳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美国及国际能源机构(IEA)邀请中国加入IEA,让中国参与IEA紧急共享体系。但IEA章程规定成员国必须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中国却又无权加入。但IEA已经表示,为了让中国加入,该组织可以考虑修改章程的相关规定。但是IEA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能源机构,中国担心加入IEA自身的石油战略储备会受到过多的影响。其实,从博弈的收益角度来看,IEA成员国与中国的利益都是一致的。中国加入IEA可以进一步加强IEA干预世界石油市场的能力达到石油价格的稳定。短期来看,中国加入IEA不一定导致石油价格下降,但可以增强IEA维护世界油价平稳的能力,能源消费国都可以间接获利从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中美两国在IEA内有进行石油战略储备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采取的能源安全战略使得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冲突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中国的积极的能源外交努力,中国对产油国的影响力将增加。而且随着中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将会引起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军事力量相应增强甚至军备竞争。这将会威胁地区安全与中美关系。但是,从短期来看,这并不是对于美国霸权的挑战,而且也不会造成世界能源秩序的大变化。中美双方在安全的石油供应方面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但是,两国因为石油问题而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很小。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国家。此外,中美两国为了国家安全都要确保能源安全。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和美国,一方面在避免直接冲突的同时,将展开各自的能源安全战略。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构成的威胁。

潜旭明[4](2010)在《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 ——一种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分析》文中提出论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变量及其理论分析框架。论文认为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变量有3个:权力、国际能源战略和国际能源体系,其中权力为自变量,国际能源战略为中介变量,国际能源体系为因变量。国际能源体系又包含5大要素:供应板块、需求板块、能源运输通道、能源市场和能源国际机制。论文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分析了能源地缘政治的变迁。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缘起、形成、危机、重构、发展和强化及其对国际石油体系的影响。美国主导的国际能源体系的兴衰和美国霸权的兴衰保持同步,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通过对美国国际能源格局兴衰的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美国霸权体系的发生和发展。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的霸权经历由弱而强到由盛转衰,90年代又重新走强的过程。美国的国际石油战略也经历了一个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美国国际石油战略的发展之初,美国政府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支持本国的国际石油公司建立和维持其国际石油体系。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国国际石油公司面临产油国的出的挑战。1960年石油输出国(OPEC)的成立标志着石油生产国以集体的形式走向了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公司展开激烈的博弈。通过提价、断油、禁运等形式一步一步夺取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导权。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石油体系出现了危机,面临着石油危机的煎熬,美国调整了其能源战略,通过推出能源独立计划,发展国内油源,开发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建立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等形式组织等措施,实现了国际石油体系的重构。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重新获得了国际石油价格的主导权。论文第三章介绍了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目标和内容、手段及其特点。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手段主要包括:能源外交、控制能源产地、控制能源通道、石油战略储备、石油美元机制等,美国通过这些手段控制了国际能源体系中的供应板块、需求板块、能源运输通道,美国还通过吸收和释放石油战略储备来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供给,通过改变美元的利率和汇率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特点为:美国的国际石油战略和地缘战略密切结合,国际石油战略和谋求霸权密切结合,国际石油战略和军事行动密切结合,美国的国际石油战略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等。论文第四章以美国亚洲的能源地缘战略为例,分析了以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具体实施。美国的亚洲能源战略成为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核心,与美国的霸权大业的成败息息相关。西亚和中亚是美国的“油源”,东亚是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南亚印度洋是世界各国石油进口的咽喉。美国历届政府都把亚洲看成重中之重。特别是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一步步强化了其亚洲能源战略,提出了“卡特主义”、“里根推论”,通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大中东计划,大中亚计划……逐渐控制了中东和中亚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石油阀门,牢牢把关南亚印度洋这扇石油运输门户,深刻影响东亚这个巨大的石油市场;再通过石油美元机制、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战略储备,主导国际石油定价权,美国通过建立世界能源霸权来巩固其世界霸权。

姜星莉[5](20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最显着的特征,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也无一例外的深入到能源领域,并带来一系列新的能源问题。本论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通过对当今世界能源状况和能源安全格局的研究,结合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借鉴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战略经验,为我国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安全战略提供参考。研究这一问题,能够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理论研究水平,同时对我国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保障能源经济安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能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首先从能源、能源安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分析了能源安全的内涵、影响能源安全的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与能源和能源安全的影响和相互关系,讨论了经济全球化在能源领域的表现以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源安全中的矛盾冲突也更加激烈。第三章首先在世界能源供需状况和安全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种种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然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种种问题,如:能源资源储备状况堪忧,开发利用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比例较低,利用效率不高,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尖锐等。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对外依赖性在不断增加,全球竞争更加激烈,能源价格日益趋高,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对中国能源市场的争夺等等。如何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第四章对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主要能源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战略进行了分析,美国制定的能源长期和短期的目标、能源多元化,欧盟的清洁能源利用,日本的节能技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等战略尤其值得中国借鉴。第五章和第六章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发展过程和整体目标入手,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利用全球化特点和趋势,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实施能源安全战略选择的建议。对内的能源安全战略包括: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能源节约战略,重视环境保护战略等。对外能源安全战略包括: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与能源大国的竞争合作战略,与国际能源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能源合作,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能源运输安全战略等。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在能源领域的表现,国际能源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市场不断多元化,跨国能源公司不断并购和大发展,国际资本开始向能源领域大规模聚集,区域能源一体化也在不断加强等等,同时指出经济全球化在能源领域带来的新问题,包括:能源危机、能源竞争、能源合作、能源科技、能源与环境等等。2、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更严峻的挑战:中国油气的对外依赖性在不断增加,面对一个全球能源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市场,日益趋高的能源价格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中国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抢滩中国能源市场等等,并试图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3、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状况的分析和对内对外能源安全战略的研究,提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应该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重视对核能、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国际能源合作、鼓励能源企业“走出去”,确保能源运输安全等。

朱颖超[6](2010)在《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具有广泛的用途和重要的资源价值。我国石油工业作为一种以石油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生产行业,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促进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持久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将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视为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四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的层次和结构构成的整体,在界定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系统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和趋势预测,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一定时间与空间内的系统结构、功能、环境和综合效益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针对性地采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正确、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在对已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研究及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及特征,并对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界定。通过对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系统分析,对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研究提供借鉴。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是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和趋势预测的基础和支撑。考虑到我国石油工业系统的开放性及结构层次的复杂性,本文从世界油气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形势、我国油气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形势、我国石油行业的基本情况、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代油能源和石油战略储备的发展等现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趋势预测做好铺垫。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价的基础。本文在以系统的观点对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科学、系统地全过程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指标体系框架,构建了包含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66个指标的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后文的分析、设计、规划、预测、决策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虑到不同评价方法得出的评价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本文采用基于一致性的组合评价方法,并引入可持续发展水平、协调水平、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及总体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等概念,分别对我国石油工业系统及其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等四个方面来评价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剖析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石油工业系统是一个行业独特、包含因素众多、结构层次复杂的开放大系统,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首先对影响我国石油工业各子系统的因素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灰色预测,考虑到系统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对2009-2015年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根据上文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协调水平的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利[7](2010)在《能源法的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如何更好地维护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能源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及能源不公现象的日益显现,传统单一的能源安全观已经逐步被综合性的能源安全观所代替,能源的供给、生态环境及社会公正问题也已经成为国际能源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在各国为了维护能源安全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法律的手段从来都是最重要的,而且能源安全也已经成为法的安全价值的重要追求,依靠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对能源安全予以保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实践。现实中,法的功能的确定及选择对于法的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中法律的作用有时候呈现出消极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立法者对于法的功能选择的不恰当。虽然法的功能具有客观性,但是立法者可以依据维护自身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功能,有时还可以通过改变法律的形式来改变法律的功能。因此,法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立法者对于法的功能组合的合理选择及其有效的保障策略。在能源立法活动中,传统能源法常常突出了能源法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经济功能,但是环境保护功能、特别是社会公正的促进功能常常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这也是现实中能源活动领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不公现象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所在。即使是在各国加以强调的能源法经济功能领域中,由于其保障的策略应对体系的不完整、内容上的不完善等因素,在能源供给安全保障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风险。本文的内容主要是结合着有关能源法功能理论的分析,突出了能源法在实现能源安全保障目标中其经济、社会及环境保护功能的重要性及相关性,同时针对不同的具体功能领域提出了完善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能源法功能的有关理论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强调了能源法服务的价值目标即维护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在本质上源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现实中则是因为能源供应短缺引发的“能源危机”的推动。由于法律调解人们行为关系的基础性、安全和法的价值及功能之间的契合性,采用专门立法的措施来保障能源安全已经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实践。其次,分析了影响能源法功能形成的基本因素。思想因素方面主要涉及到新能源安全观、科学发展观的影响,现实因素主要考虑到个体、群体、社会整体在能源领域中的不同需求,法律因素则主要是结合着当前的时代背景考虑了能源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后,指出了能源法在目前应该具有的三种基本功能:经济功能、环境保护功能及社会公正的促进功能,同时分析了三种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强调了实现能源法功能的策略的重要性及策略制定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了能源法的经济功能及其保障策略。能源法的经济功能一直被各国立法者所强调,这主要源于能源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物质基础。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单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与他国及世界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充分运用国内外能源市场是保障本国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本部分在保障能源法经济功能实现的策略中强调了能源供给安全的自给自足策略与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策略。在自给自足型策略中,主要分析了开源策略、节能策略及能源供给中断的风险防范及应急策略,并结合着我国上述策略中的问题及现有立法应对状况、国际立法应对的经验,对于我国上述相关领域中的立法完善提出了建议。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策略中主要分析了国际能源合作及国际能源贸易手段对于实现国家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性,其中国际能源合作领域要注意在追求本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同时兼顾对外的经济与地缘政治利益、平等参与国际合作、国际能源规则的积极参与等方面;在国际能源贸易领域强调了支持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加强国际能源领域投资安全保障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了能源法的社会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相比较于能源法的经济功能与环境保护功能,能源法的社会功能在现有的能源法中常常被忽略,现实中能源领域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着社会公正理念的落实。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对在能源领域提出社会公正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在理论渊源上,主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影响,具体涉及到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代内伦理及经济伦理等视角。在实证因素上,分析了目前代际之内普遍性的能源不公现象,主要涉及到国家之间、个体之间存在的能源利益分享及责任分担之间的不公平。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能源与贫困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着当前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状况,对实现代际之间公平、从而促进社会公正领域的完整性问题也进行了简单分析。其次,结合着我国能源法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的现实考察,对我国能源法应对社会公正的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在能源惠益分享与责任负担、能源市场的平等竞争、能源领域职业安全与健康等领域存在着突出的社会公正问题。而我国能源法在应对的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执行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建设、执行机制建设及执行的配套建设不足;对参与能源领域社会公正问题实践所提供的激励动力不足;事关众多利益主体的能源领域社会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再次,以美国为视角对国外能源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立法应对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借鉴。不仅结合着美国能源立法的目的方面体现出来的社会公正性思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而且对美国能源立法内容方面的公正行也进行了审视,主要涉及到:能源利益的分享,如保障公民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公民对于新能源设备的使用;能源领域的公众参与,如保障能源信息的公布、能源决策的公众参与;通过对垄断性的规制来维护能源市场的公平竞争,从而实现本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责任的公正分担,主要涉及到能源责任规定的细化、能源利益分享与责任承担的协调、多样的能源责任实现方式、完善的处罚程序;能源职业公平与健康的维护,如注重保护公众健康利益、能源管理部门员工利益、能源企业员工利益等方面。最后,对于完善我国能源法促进社会公正的策略提出建议,主要涉及到:保证能源法律制度的公正,从而解除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实践障碍。制度构建方面则强调了公正的能源事务决策公共参与机制、能源信息共享机制及能源领域社会防护性机制的重要性;注重社会伦理的励新,从而解除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主观障碍;保障能源经济领域中的正义,从而完善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支持手段。在保障策略中强调了保障能源领域社会主体的经济自由、社会主体经济参与的机会,保障社会价值观念上的民主与平等的重要性。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分析了能源法的环境保护功能及保障策略。首先,对能源环境问题产生及立法应对策略进行了简单分析。能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在理论上源于熵定律的限制,实践中则是由于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没有协调好对于能源资源的无限需求和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出现。在立法应对的基本策略中,主要包括:在能源供应领域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在能源消费层面注意能源需求的可持续性引导,在能源环境整体层面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同时,结合着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前景探析对能源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其次,结合着我国目前的能源环境问题现状,对我国能源法应对的现状及其能力不足的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结合着能源环境问题立法应对的基本模式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能源法环境保护功能的基本应对策略。在完善的方向上,目标是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基本的途径涉及对现有能源立法目的的重新审视,解除可持续性能源环保立法障碍等。在具体的策略方面,需要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国内支持制度和国际支持制度,其中国内支持制度主要涉及到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政府调控制度、市场调整制度、社会调整制度,并加快能源环保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

王甲山[8](2010)在《基于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的税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天然气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油气资源,实施国家油气资源战略,保护和促进油气资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和战略储备的需要,维护国家权益和石油安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调节分配关系的重要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油气税费作为调节油气资源的重要经济杠杆,对油气勘探、开发、储备、加工、销售和消费等至关重要。良好的税收政策应当有利于开发和节约利用油气资源、促进油气行业健康发展、缓解油气供需矛盾和保护环境。然而,现行油气税费与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深入研究。笔者在对大庆、吉林、胜利和辽河等油气田企业及大庆市税务机关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油气税费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对国内外油气资源储量、产量和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油气资源供需方面存在的石油资源相对贫乏、勘探萎缩、对外依存度高、边际石油储量开发难度大、投资和成本控制压力加大、战略石油储备起步晚、价格管制扭曲了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而阐释了坚持油气并举、开发与节约并重、立足国内发展海外、优化油气资源配置、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战略储备等油气资源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包括税收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善。其次,回顾我国油气税费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停滞、发展、改革和调整五个阶段。重点对改革阶段以来的历次调整予以深入剖析,就其产生的影响或作用给予评价。第三,从税费理念、体系设计及税收种类三个角度深入剖析了现行油气税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税费理念方面存在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石油安全战略、石油行业特点等考虑不够的问题:在体系设计方面存在重复征收和税制不统一等问题;在税收种类方面存在陆上油气田企业与其他油气田企业的增值税税率不统一、成品油消费税税率过低且生产环节征收不够合理、缺少立足国内油田开发的所得税税收优惠、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不够合理且对油气资源的差别性考虑不够、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且减免税的规定不适用油气资源开发等问题。第四,对国外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现状进行介绍。将国外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划分为专项税费和通用税费两种,油气专项税费以红利、矿业权租金、权利金、资源耗竭补贴为主;油气通用税费以增值税、消费税、公司所得税、关税为主。国外油气税费模式可以划分为租让制与合同制两种,并就两种模式特征及典型国家的税费制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介绍和比较,得出国外油气税费的七点启示,以期为我国油气税费改革提供参考。最后,针对油气税费存在的问题,在阐述油气税费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借助数学模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油气税费的建议及配套措施,主要包括:创新油气税费立法理念,着力解决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石油安全、鼓励油气勘探开发、建立反映市场价格的油气税费制度等。就具体税种改革而言,增值税应重点扩大油气田企业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征收范围;所得税应重点建立对老油气田的资源枯竭补贴制度;资源税应重点调整税率及其计税方式;矿产资源补偿费应重点改革收益分配比例和支出结构;消费税应重点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税额,改在零售环节征收石油消费税;特别收益金应重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燃油税应合理确定税收收入的分配制度及方式等。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完善我国油气税费和促进油气资源有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有所裨益。

张磊[9](2007)在《中国石油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石。论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石油的资源状况、生产状况、需求状况和中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对世界的石油资源分布状况、运输格局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在石油大量需求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资源、石油储备及生产的相对不足、石油进口量逐步攀升、对外依存度逐渐上升的矛盾和风险会愈加突出。论文对美国石油的供需状况、石油工业与国家安全、石油战略储备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及韩国的石油安全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力图通过对先进国家成熟经验的介绍和对比分析,对中国石油安全管理及政策的制定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石油需求状况是石油安全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对石油未来的需求预测是非常重要的。组合预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分散在各个单一预测模型中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因此在综合运用混沌时间序列法、自适应滤波预测法、灰色预测法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的权重,构建了组合预测系统理论基础上的石油需求预测模型,并对中国未来的石油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可以对中国石油安全起到有益的预警作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逐年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和石油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论文在结合敏感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石油安全及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价格的波动的有利时机增加石油进口的策略;同时对基于价格的波动上的石油储备规模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能源安全预警是对能源系统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期性评价,提前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为采取防范措施提供依据。论文建立了石油安全体系的分析与预警评价模型,并应用支持向量机的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评价。SWOT系统分析方法是用来分析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常用工具,其目标在于确定组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周围环境存在的发展机会和威胁。对于中国石油未来的选择,论文运用SWOT系统分析原理对中国石油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评价,指出中国石油未来的战略选择。最后,论文提出了加强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加快开征燃油税、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合理利用石油期货市场、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资本运作策略、实施石油替代方案等方面提出加强中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范秋芳[10](2007)在《中国石油安全预警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生产的增长速度,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日渐增大且已成定势。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而与此同时,国际油价频繁波动。不断增大的供需缺口和频繁波动的油价使得国家石油安全风险系数不断增大,石油安全已经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石油安全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全新的石油安全理论基础上,针对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国际、国内态势,构建石油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石油安全预警进行应用性研究,进而提出中国石油安全对策及建议,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安全预警机制,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借鉴。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了石油安全预警的有关理论,构建了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其次,从世界油气资源、国际油气供求、国际市场油价、国际石油政治等方面定性和定量地全面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国际因素,通过分析看出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国际油气环境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再次,从国内油气资源态势、油气供需态势、油气进口状况和油气运营环境等方面定性和定量地全面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国内因素,通过分析看出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及问题;第四、在前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石油安全预警的研究思路和石油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可操作的角度构建了中国石油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第五,在石油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中国石油安全预警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最后,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及建议。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提出了全新的石油安全预警理论,首先从数量安全、价格安全和使用安全三个角度重新界定了中国石油安全的内涵,探讨了石油安全的标准;进而对石油安全预警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石油安全预警的步骤。构建了全新的、完整的中国石油安全预警理论框架体系;第二、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基于全新的视野,针对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构建石油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原则,并从资源、供需、进口、市场四方面构建了中国石油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确认了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及由预警界限划分的石油安全状态和安全等级,确定了中国石油安全预警指标的评价标准;第三、在石油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石油安全预警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对中国石油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预警研究,建立了监测预警方法与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应用;进而根据石油安全预警的特点,采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预警,设计了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中国石油安全预警系统,是我国石油安全预警方法上的一个新尝试,为中国石油安全预警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中国石油战略储备运输中海域环境保护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石油战略储备运输中海域环境保护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SR模型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天然进口安全影响因素
        1.2.2 PSR模型在能源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1.2.3 能源安全评价方法
        1.2.4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能源安全
        2.1.2 天然气安全
        2.1.3 天然气进口安全
    2.2 PSR模型理论
    2.3 评价方法
        2.3.1 常用评价方法及因素间关联度方法
        2.3.2 熵权法权重确定
        2.3.3 TOPSIS评价值确定
        2.3.4 灰色关联法关键因素确定
第3章 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3.1 天然气进口安全来源地因素
        3.1.1 我国天然气进口来源
        3.1.2 进口来源地资源潜力
        3.1.3 政治稳定性
    3.2 天然气进口价格因素
        3.2.1 天然气进口价格
        3.2.2 国际原油价格
    3.3 天然气进口安全运输因素
        3.3.1 运输路线
        3.3.2 运输距离
        3.3.3 海域袭击
第4章 基于PSR模型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2 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指标体系
        4.1.3 指标解释
        4.1.4 数据来源
    4.2 基于熵权TOPSIS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
        4.2.1 评价标准
        4.2.2 PSR准则层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分析
        4.2.3 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评价分析
        4.2.4 关键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优化天然气进口来源
        5.2.2 构建亚太地区天然气交易中心
        5.2.3 加强国内天然气投资开发
        5.2.4 建立健全天然气战略储备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成品油
        2.1.2 成品油价格
        2.1.3 成品油市场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2.2.2 幔源油气论
        2.2.3 价格均衡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2.5 地缘政治理论
        2.2.6 金融投机理论
        2.2.7 石油美元理论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3.2.1 完善调控程序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4.1 市场结构(S)分析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4.1.3 进入壁垒分析
    4.2 市场行为(C)分析
        4.2.1 价格行为分析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4.3 市场绩效(P)分析
        4.3.1 资源配置效率
        4.3.2 规模经济水平
        4.3.3 资本利润率
        4.3.4 X--非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5.1.1 原油成本分析
        5.1.2 加工成本分析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5.1.4 税费分析
        5.1.5 企业利润分析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6.1.1 OPEC的崛起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7.3.1 供应管理政策
        7.3.2 需求引导政策
        7.3.3 价格监管政策
        7.3.4 税收调节政策
        7.3.5 价格保险政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注释
第一章 能源安全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际能源安全:形势与问题
        一、世界石油形势
        二、高油价问题
        三、运输通道安全问题
    第二节 能源安全概念的演变
        一、国家安全领域的扩大
        二、能源安全概念的提出
        三、能源安全概念的扩大
    第三节 能源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一、能源安全概念界定
        二、能源安全的特点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现状
        一、国产石油供求矛盾引起石油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
        二、能源不足会引发国内政治不稳定
        三、国内资源开发条件不好
        四、能源危机应对能力不足
        五、高油价威胁
        六、海上运输安全问题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中国国内能源安全战略
        二、中国对外能源安全战略:能源外交
    第三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观及对美国的基本认识
        一、中国的能源安全观
        二、中国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认识美国因素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美国的能源安全现状
        一、国产石油供求矛盾引起对外依赖度严重
        二、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
    第二节 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美国的国内能源安全战略
        二、美国的对外能源安全战略:能源外交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基本认识
        一、中国能源威胁论
        二、重视中美能源合作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的积极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一、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伊朗核制裁为例
        二、中国在非洲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三、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四、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五、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特点
        六、小结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一、能源安全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的关系
        二、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及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三、中国的马六甲困局及中国的海上能源运输安全战略
        四、中国海军力量增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五、小结
    第三节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与中美能源合作
        一、战略石油储备与能源安全
        二、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现状
        三、中国加入IEA的博弈收益分析
        四、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 ——一种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议题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
    注释
第一章 能源地缘政治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
        一、地缘政治学
        二、能源地缘政治学
    第二节 能源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变量和理论分析框架
        二、能源地缘政治的逻辑
    第三节 能源地缘政治的变迁
        一、能源地缘政治的变迁
        二、能源地缘政治的新发展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缘起和演变
    第一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缘起
    第二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形成
        一、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雏形
        二、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形成
    第三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危机和重构
        一、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危机
        二、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重构
    第四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发展和强化
        一、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发展
        二、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强化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目标、内容手段、特点
    第一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目标
    第二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手段
    第四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特点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实施:以亚洲的能源地缘战略为例
    第一节 美国的西亚(中东)能源地缘战略
        一、中东地区的能源地缘状况
        二、中东在美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三、美国对中东地区的能源战略的演变
    第二节 美国的中亚里海能源地缘战略
        一、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地缘位置
        二、美国的中亚里海地区能源地缘战略
        三、美国实现中亚里海能源地缘战略的手段
        四、美国的中亚能源战略的走向
    第三节 美国的南亚能源地缘战略
        一、南亚的能源地缘位置
        二、美国对南亚能源地缘战略的演变
        三、美国的整合南亚和中亚战略
    第四节 美国的东亚能源战略
        一、东亚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二、美国的东亚能源战略
        三、美国能源战略对东亚能源安全的影响
    小结
    注释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
    第一节 能源与能源安全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挑战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能源问题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影响能源安全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态势
    第一节 世界能源供需态势及安全格局分析
    第二节 中国能源状况
    第三节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
第四章 主要国家(集团)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二节 欧盟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三节 日本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四节 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五章 中国对内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演进与战略目标
    第二节 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能源节约战略
    第四节 环境保护战略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
    第二节 能源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能源运输安全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特点
    1.2 文献综述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1.2.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诠释
        2.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4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2.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
        2.2.1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2.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3.1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
        2.3.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2.4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2.4.1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4.2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4.3 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2.4.4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5 小结
第3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 世界油气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世界油气资源、储量、投资、成本状况分析
        3.1.2 世界油气供需状况分析
        3.1.3 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分析
    3.2 资源和勘探情况
        3.2.1 油气资源量
        3.2.2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状况
    3.3 油气开发与生产
        3.3.1 我国油气生产能力分析
        3.3.2 我国炼油化工能力分析
        3.3.3 国内勘探开发成本与投资分析
    3.4 石油进口与消费
        3.4.1 石油消费能力分析
        3.4.2 石油进出口情况分析
        3.4.3 石油供需平衡分析
    3.5 石油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3.6 我国石油行业的基本情况
        3.6.1 行业组织的发展变化
        3.6.2 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经济实力
    3.7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其他情况
        3.7.1 代油能源的发展情况
        3.7.2 石油战略储备情况
    3.8 小结
第4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4.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4.1.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
        4.1.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要素
        4.1.3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特征
        4.1.4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4.1.5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内容和实现过程
    4.2 构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2.1 构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4.2.2 构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4.2.3 构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程序
    4.3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
    4.4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4.4.1 石油工业资源子系统指标分析
        4.4.2 石油工业经济子系统指标分析
        4.4.3 石油工业社会子系统指标分析
        4.4.4 石油工业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标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5.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思路
        5.1.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1.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思路
    5.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5.2.1 原始指标的获取
        5.2.2 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5.2.3 各子系统可持续协调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3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5.3.1 指标数据的获取
        5.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5.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5.3.4 基于改进TOPSIS 法的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5.3.5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组合评价
        5.3.6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协调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4 评价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
    6.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6.2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指标的选择
        6.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6.2.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指标的灰色关联选择
    6.3 基于GM(1,1)的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预测
        6.3.1 GM(1,1)模型的基本原理
        6.3.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GM(1,1)预测
    6.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
        6.4.1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6.4.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支持向量机预测
        6.4.3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协调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的趋势分析
    6.5 预测结果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实施可持续的石油资源战略对策
        7.1.1 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
        7.1.2 积极利用国际油气资源
        7.1.3 实施多元化的油气贸易方式
        7.1.4 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7.2 实施可持续的石油产业发展对策
        7.2.1 完善石油工业现代管理体制
        7.2.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7.2.3 加强石油替代能源的有效开发
        7.2.4 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7.3 促进油气勘探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7.3.1 以理念创新引领社会责任
        7.3.2 积极推进油气资源的清洁生产
        7.3.3 加快油气回收进程,循环利用水资源
        7.3.4 建立油气田环境恢复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能源法的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能源法功能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能源法的目标:能源安全
        一、能源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世界能源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性
        (二) "能源危机"的推动
        二、能源安全与能源法功能的契合
        (一) 安全与法的价值契合
        1、法的价值的理解
        2、安全是法的价值追求
        3、能源安全是安全价值的当然内容
        (二) 安全与法的功能契合
        1、法的功能
        2、法具有保障能源安全的功能
        (三) 能源安全立法保障是普遍的实践
    第二节 影响能源法功能形成的基本因素
        一、思想因素
        (一) 新能源安全观
        1、能源安全理论的演变
        2、新能源安全观对能源法功能形成的影响
        (二) 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科学发展观对能源法功能形成的影响
        二、实践因素
        (一) 满足群体的能源供应安全
        (二) 满足个体的能源获取安全
        (三) 满足整体的能源生态安全
        三、法律因素
        (一) 能源法调节手段的市场化
        (二) 能源立法的人本化
        (三) 能源立法的生态化
    第三节 能源法的功能体现
        一、能源法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 经济功能
        (二) 社会功能
        (三) 环境保护功能
        二、能源法功能的相关性
    第四节 实现能源法功能的保障策略
        一、保障策略的重要性
        二、能源法功能保障策略制定的基本要求
        (一) 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
        (二) 能够有效平衡利益
        (三) 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章 能源法的经济功能及保障策略
    第一节 经济稳定发展与能源法的经济功能
        一、经济稳定发展与能源安全
        (一) 能源对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二) 经济稳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二、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能源安全需求
        (一)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
        (二) 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能源需求
        三、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能源应对策略
        (一) 能源供应的自给自足策略
        (二) 能源供应的国际合作策略
    第二节 自给自足的保障策略及其立法应对
        一、"开源"策略
        (一) "开源"策略的必要性
        (二) 我国"开源"型能源立法状况
        1、传统能源立法
        2、可再生能源立法
        (三) 我国"开源"型能源立法的完善
        1、完善"开源"型能源立法体系
        2、"开源"型能源立法内容的完善
        二、节约能源策略
        (一) 节约能源策略的理解
        1、节能概念变迁
        2、节能与能源效率
        3、我国实行节约能源策略的必要性
        (二) 我国节约能源立法状况
        (三) 节约能源立法国际经验及借鉴
        1、国外节能的立法经验
        2、典型国家的先进节能制度
        3、其他节能制度
        (四) 我国节约能源立法的完善
        1、强化政府节能的示范责任制度
        2、强化社会节能调整制度
        3、重视节能的市场激励措施
        三、能源供给中断的风险防范策略
        (一) 我国能源供给中断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1、我国能源供应的非自主性因素
        2、能源供应国际市场存在风险
        (二) 我国能源供给中断风险防范的立法现状及完善
        1、立法现状
        2、立法完善
        (三) 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应急机制的立法完善
        1、能源供应安全预防准备制度
        2、能源安全应急响应制度
        3、能源安全应急善后制度
    第三节 能源安全的国际合作、贸易立法保障策略
        一、能源安全国际合作、贸易的必要性
        (一) 能源国际合作是实现国家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 国际能源贸易是实现国家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能源安全国际合作、贸易立法的现状
        三、我国能源安全国际合作、贸易立法的完善策略
        (一) 基本思路
        1、完善国内能源对外关系立法
        2、树立能源外交的基本理念
        (二) 具体策略
        1、保障能源国际合作领域的积极参与
        2、积极参与能源供应的国际市场竞争
第三章 能源法的社会功能及其保障策略
    第一节 能源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渊源: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一)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概述
        (二)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具体体现
        1、生态伦理视角
        2、代内伦理视角
        3、代际伦理视角
        4、经济伦理视角
        二、现实分析:能源不公现象
        (一) 代际之内
        1、能源利益分享与责任分担不公
        2、能源与贫困问题分析
        (二) 代际之间
    第二节 我国能源法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的分析
        一、我国能源法领域社会公正问题考察
        (一) 能源惠益分享与责任负担
        (二) 能源市场的平等竞争问题
        (三) 能源领域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
        二、我国能源法应对社会公正的能力分析
        (一) 执行不足
        (二) 激励不足
        (三) 参与不足
    第三节 国外能源立法应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分析——以美国为视角
        一、美国能源立法目的的公正性审视
        二、美国能源立法内容的公正性审视
        (一) 能源利益的分享
        1、保障公民能源供应安全
        2、保障公民对于新能源设备的使用
        (二) 能源领域的公众参与
        1、能源信息的公布
        2、能源决策的公众参与
        (三) 能源市场的公平竞争
        (四) 能源责任的公正分担
        1、能源责任规定的细化
        2、能源利益分享与责任承担的协调
        3、多样的能源责任实现方式
        4、完善的处罚程序
        (五) 能源职业公平与健康的维护
        1、注重公众健康利益
        2、能源管理部门员工利益保障
        3、能源企业员工利益保护
    第四节 我国能源法保障社会公正的策略
        一、制度的公正:解除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实践障碍
        (一) 社会发展的制度公正追求
        (二) 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制度的构建
        1、能源事务决策参与机制
        2、能源信息共享机制
        3、能源领域社会防护性机制
        二、伦理的励新:解除能源领域实现社会公正的主观障碍
        (一) 社会公正的伦理需求
        (三) 能源领域社会公正的伦理励新
        三、经济的正义:完善能源领域实现社会公正的支持手段
        (一) 社会公正的经济正义需求
        (二) 能源领域社会公正的经济正义保障
        1、保障能源领域社会主体的经济自由
        2、保障能源领域社会主体经济参与的机会
        3、保障社会价值观念上的民主与平等
第四章 能源法的环境保护功能及保障策略
    第一节 能源环境问题及立法应对策略
        一、能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熵定律——能源活动无法回避的理论现实
        (二) 生态危机——能源活动无法回避的实践现实
        二、能源环境问题的立法应对策略
        (一) 能源供应领域:能源生态环境保护优先
        (二) 能源消费层面:能源需求的可持续性引导
        (三) 能源环境整体层面:能源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2、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基于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前景探析
    第二节 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及立法应对的能力分析
        一、我国能源环境问题现状
        二、我国能源法应对能源环境保护的能力分析
        (一) 我国能源环境保护问题立法概况
        (二) 我国能源环境保护问题立法的不足
    第三节 我国能源法环境保护功能的保障策略
        一、能源环境保护问题的基本法律模式
        (一) 命令控制模式
        (二) 排污控制模式
        (三) 技术强制模式
        (四) 市场控制模式
        (五) 社会治理模式
        二、我国能源环境保护立法完善的基本策略
        (一) 完善的方向:构建能源可持续性的法律制度
        1、解除可持续性能源环保立法障碍
        2、重新审视现有能源立法目的
        (二) 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立法的国内支持制度
        1、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政府调控机制
        2、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市场调整制度
        3、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社会调整制度
        4、加快能源环保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
        (三) 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国际支持制度
第五章 结语——《能源法(意见稿)》的功能及保障策略简析
    一、能源法的经济功能视角
    二、能源法的社会功能视角
    三、能源法的环境保护功能视角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基于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的税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油气税费研究状况
        1.2.1 国内油气税费相关问题的研究
        1.2.2 国外油气税费相关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油气资源战略及油气税费基本理论
    2.1 油气资源状况及我国油气资源战略
        2.1.1 世界油气资源状况
        2.1.2 我国油气资源状况
        2.1.3 我国油气资源战略
    2.2 油气税费基本理论
        2.2.1 油气税费的界定
        2.2.2 油气税费基本理论
        2.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2 地租理论
        2.2.2.3 矿产资源价值理论
        2.2.2.4 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
        2.2.2.5 油气资源外部性理论
        2.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7 收益分配理论
    2.3 税收对油气资源战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税收对油气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3.2 税收对石油需求量的影响
        2.3.3 税收对油气投资的影响
        2.3.4 税收对油气生态环境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油气税费制度沿革及其影响分析
    3.1 我国油气税费制度的历史沿革
    3.2 改革阶段以来油气税费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3.2.1 油气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调整
        3.2.2 成品油消费税政策调整
        3.2.3 油气资源税政策调整
        3.2.4 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
        3.2.5 开征燃油税
        3.2.6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3.2.7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税收优惠
    3.3 我国油气税费种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约我国油气资源战略实施的税费问题
    4.1 油气税费政策理念存在问题
        4.1.1 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够
        4.1.2 对石油战略储备考虑不够
        4.1.3 对石油行业的特点考虑不够
    4.2 油气税费体系设计存在问题
        4.2.1 税费重复征收
        4.2.2 税制不够统
    4.3 具体税费政策存在问题
        4.3.1 增值税
        4.3.2 消费税
        4.3.3 企业所得税
        4.3.4 资源税
        4.3.5 矿产资源补偿费
        4.3.6 石油特别收益金
        4.3.7 燃油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现状及启示
    5.1 国外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构成
        5.1.1 油气专项税费
        5.1.2 油气通用税费
    5.2 国外油气税费模式
        5.2.1 租让制
        5.2.2 合同制
    5.3 国外油气税费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油气资源战略实施的税费改革建议
    6.1 油气税费改革遵循的原则
    6.2 创新油气税费立法理念
        6.2.1 运用税费杠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6.2.2 运用税费杠杆政策保障石油安全
        6.2.3 运用税费杠杆鼓励油气勘探开发
        6.2.4 建立反映市场价格的油气税费制度
    6.3 具体税费改革
        6.3.1 增值税
        6.3.2 消费税
        6.3.3 企业所得税
        6.3.4 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
        6.3.5 石油特别收益金
        6.3.6 燃油税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的科研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详细摘要

(9)中国石油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的目录
图的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有关理论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内容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石油安全及其作用
    2.1 安全的内涵
    2.2 石油安全的作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石油安全状况分析
    3.1 内部环境分析
    3.2 外部环境分析
    3.3 影响因素及其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国家的石油安全政策与对策
    4.1 美国石油安全状况分析
    4.2 其它国家的石油安全状况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石油需求的预测与分析
    5.1 组合预测理论的研究状况
    5.2 理论与方法综述
    5.3 基于组合预测法的未来石油需求量预测
    5.4 未来石油需求量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石油价格的敏感性分析与石油储备规模
    6.1 敏感性分析综述
    6.2 石油价格的敏感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6.3 中国石油储备规模的确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石油安全的评价与分析
    7.1 支持向量机的原理综述
    7.2 石油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7.3 石油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
    7.4 分析与评价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与发展对策
    8.1 SWOT 系统分析原理
    8.2 内外部环境的分析
    8.3 分析与评价
    8.4 中国石油安全的发展对策
    8.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中国石油安全预警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图序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1.2.1 预警理论研究综述
        1.2.2 石油安全及预警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石油安全预警的相关理论
    2.1 石油安全理论
        2.1.1 石油安全的涵义
        2.1.2 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
        2.1.3 界定石油安全的标准
    2.2 预警的相关理论
        2.2.1 预警的基本原理
        2.2.2 预警的基本步骤
        2.2.3 预警的主要方法
    2.3 石油安全预警
        2.3.1 石油安全预警的界定
        2.3.2 石油安全预警的步骤
第三章 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国际因素
    3.1 世界油气资源因素
        3.1.1 世界油气资源现状
        3.1.2 世界油气资源呈现的特征
        3.1.3 世界油气资源未来发展趋势
    3.2 国际油气供需因素
        3.2.1 国际油气生产状况
        3.2.2 国际油气消费格局
        3.2.3 国际油气供需未来发展趋势
        3.2.4 国际油气贸易态势
    3.3 国际市场油价因素
        3.3.1 国际油价变动轨迹及走势
        3.3.2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
        3.3.3 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影响
    3.4 国际石油政治因素
        3.4.1 石油问题政治化
        3.4.2 石油政治的影响
        3.4.3 石油政治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国内因素
    4.1 中国油气资源态势
        4.1.1 中国油气资源现状
        4.1.2 中国油气资源预测
        4.1.3 中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
    4.2 中国油气供需态势
        4.2.1 中国油气供需现状
        4.2.2 中国油气供需预测
        4.2.3 中国油气供需面临的问题
    4.3 中国油气进口状况
        4.3.1 中国油气进口现状
        4.3.2 中国油气进口存在的问题
    4.4 中国油气运营环境
        4.4.1 国内运营环境
        4.4.2 国际运营环境
第五章 中国石油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石油安全预警的研究思路
    5.2 石油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3 中国石油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5.3.1 石油资源安全预警指标
        5.3.2 石油供需安全预警指标
        5.3.3 石油进口安全预警指标
        5.3.4 石油市场安全预警指标
    5.4 中国石油安全预警指标的评价标准
        5.4.1 石油安全等级的确定
        5.4.2 石油安全预警指标评价等级的确立
第六章 中国石油安全预警及应用研究
    6.1 中国石油安全综合评价预警
        6.1.1 中国石油安全综合评价预警方法的选取
        6.1.2 中国石油安全综合评价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中国石油安全综合评价预警模型的应用
    6.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中国石油安全预警
        6.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6.2.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石油安全预警的基本步骤
        6.2.3 BP 神经网络在中国石油安全预警中的应用
        6.2.4 BP 神经网络在石油安全预警中的应用评价
第七章 中国石油安全对策及建议
    7.1 建立和健全石油安全预警体系,强化石油安全预警管理
        7.1.1 建立石油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7.1.2 建立石油安全预警和应急系统
        7.1.3 建立石油安全预警管理的专门机构
    7.2 实施油气资源全球化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油气市场
        7.2.1 经济开采国内油气资源
        7.2.2 积极利用国际油气资源
    7.3 建立和完善石油安全战略储备,保证我国石油安全
        7.3.1 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储备模式
        7.3.2 合理确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水平
        7.3.3 多种渠道筹集石油储备资金
        7.3.4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7.4 采取多元化的油气贸易方式,分散石油进口风险
        7.4.1 进口来源多元化
        7.4.2 运输通道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
        7.4.3 进口方式的多元化
        7.4.4 进口品种的多样化
    7.5 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规避油价波动风险
        7.5.1 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
        7.5.2 构建石油金融体系
        7.5.3 建立“石油基金”
        7.5.4 兴建“石油银行”
    7.6 大力推进节油降耗,加快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
        7.6.1 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7.6.2 加强石油替代能源的有效开发
    7.7 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努力化解地缘政治风险
        7.7.1 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
        7.7.2 积极开展石油外交
        7.7.3 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国石油战略储备运输中海域环境保护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SR模型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研究[D]. 吴复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2]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3]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D]. 许恩姬. 复旦大学, 2012(03)
  • [4]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 ——一种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分析[D]. 潜旭明. 复旦大学, 2010(02)
  •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 姜星莉. 武汉大学, 2010(07)
  • [6]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D]. 朱颖超.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7]能源法的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研究[D]. 王利. 武汉大学, 2010(05)
  • [8]基于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的税费问题研究[D]. 王甲山. 大庆石油学院, 2010(03)
  • [9]中国石油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07(04)
  • [10]中国石油安全预警及对策研究[D]. 范秋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运输海域环境保护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