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安河村水质农药污染调查

北京市北安河村水质农药污染调查

一、北京市北安河村水质农药污染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乔松慧[1](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刘述凤[2](2021)在《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葠窝水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要依据。葠窝水库位于太子河流域中部,多年来工、农业等生产活动造成库区水质严重恶化,严重限制了水资源使用范围。本研究以葠窝水库及影响其水质、水量的的入库河流、周边不同规模的矿山和基本农田等为研究区域,基本涵盖了“山、水、林、田、湖”各生态要素。因此,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理念,对葠窝水库及周边主要影响区采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十分必要。采用定性及定量方式对区域内主要资源环境要素存在问题进行识别:太子河、细河、兰河水质主要受氨氮浓度影响;葠窝水库水质主要受总氮浓度影响,其污染状态为重污染、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库区内淤积严重且沉积物中存在Cd、Cu、As、Zn、Ni等重金属污染;部分农田受到污染,农田持水率较低、农作物种类单一;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土壤被汞、砷重金属污染,榛子灌丛和蒙古栎灌丛构成林地主体。借助In VEST模型,对研究区域的碳存储服务、土壤保持服务、生境质量服务、水质净化服务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具备一定固碳能力,碳储存总量大约13.72×106t,碳储量平均值大约102.83 t/hm2;土壤保持能力较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保持总量约为15.96×106t,土壤保持量平均值约119.62t/hm2;生境质量整体较好,生境质量指数在1左右的占比较大,表明生态系统较为健康和稳定,对威胁源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水质净化有待提升,氮输出总量约为38.27×104kg;根据区域内主要资源环境要素识别结果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划分了4个生态修复保护单元,分别是“河”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库”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田”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山、林”生态保护修复单元。明确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体目标以及各修复单元具体目标,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

徐燕[3](2019)在《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研究》文中指出人类社会已经迈向休闲时代,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休闲将逐步成为乡村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传统而新兴的人类活动类型,乡村休闲的实质是乡村休闲活动与乡村休闲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出特定的乡村人地关系。中国乡村空间是独具特色的地域空间,在当代中国乡村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的宏观背景下,探索乡村居民休闲活动空间是以人为本、透视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人为本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提高乡村居民休闲活动水平和加强乡村居民休闲空间建设有助于实施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战略。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农区,近年来,该地区乡村居民的休闲需求逐渐增长,但是以乡村居民为主体的休闲空间建设严重滞后。在江汉平原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的契机下,研究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有助于优化江汉平原乡村人居环境和促进乡村休闲发展,能够为江汉平原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依据,有助于透视中国传统农区的人地关系变化特征,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信息支持。本文以江汉平原乡村农户的日常休闲活动为切入点,探索在人类活动主导人地关系的当代背景下,乡村地域农户休闲活动空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析在地域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的格局下,农户的日常休闲活动空间为何发生变化;剖析人本主义引领人类发展的视野下,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对农户的日常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①对国内外乡村休闲活动空间研究进行述评。应用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外文数据库检索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理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本脉络、热点内容、典型成果,为文章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②对乡村休闲活动空间研究进行理论探索。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分别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乡村人地关系变化视角、乡村人居环境视角、居民休闲活动视角界定乡村休闲活动空间,理论探索乡村休闲活动空间要素演化。③分析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类型及变化特征。通过调查研究法,获取案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休闲资源现状的基础资料,构建“休闲活动类型平衡指数”和“休闲活动区位平衡指数”模型,应用加总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进行测算,以界定农户休闲活动类型和休闲活动空间,以休闲活动类型与休闲活动空间的模型耦合构建“类型-空间”耦合模型来解读休闲活动模式;探索江汉平原分时间节点(2007和2017年)农户休闲活动类型和空间变化特征,农户休闲地域分异特征(分县市、乡镇、村域);应用GIS工具,结合江汉平原的实地调研分析,刻画案例县市农户休闲活动空间要素(中心、节点、连线、面域)的变化特征。④分析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影响因素。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应用定性分析方法探索影响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的因素;选取量化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分析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的原因;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索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动力机制。⑤探索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效应。通过调查研究法获取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人居环境及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评价数据,通过计量统计、综合模糊评判方法分析休闲活动空间变化的自然人居环境影响和社会人居环境影响;应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乡村农户的日常行为变化来阐释居民行为效应。⑥探究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如何优化。结合江汉平原乡村休闲空间变化的特征、影响因素和效应分析,应用定性方法,对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优化的目标和基础保障、原则、方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研究结论:①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类型和空间变化具有典型特征。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类型总体呈现传统型,但已明显向新兴型转化。表现为传统的休闲活动类型逐渐减少,外出娱乐休闲活动类型逐渐增加,现代新兴休闲活动类型逐渐普及。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总体以本村内和家庭内为两个重要的休闲区位,存在较明显的休闲活动中心。近年,本村休闲区位重要性明显提升,而家庭休闲区位重要性有所降低。目前,乡村农户日常休闲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②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类型和空间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分异。县市层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休闲类型更趋于现代化,休闲空间节点变化更加显着,地方文化突出的县市休闲类型变化有特定性;乡镇层面,经济发展水平高或距离县市近的的乡镇农户休闲类型变化更趋于现代化,休闲类型变化显着,农户休闲区位更趋于远程且休闲区位变化比较显着。距离大型水域近的乡镇农户休闲类型更倾向于户外型,其休闲区位集中于水域附近。村域层面,农户家庭收入高,户主受教育程度高的村庄其农户休闲类型趋于现代化,休闲活动类型变化显着,家庭就业结构有外出的村庄、农户宅基地距离乡镇近的村庄其农户休闲类型趋于现代化。家庭收入水平较高,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就业结构有外出的农户休闲区位更趋于远程,农户休闲区位变化比较显着,家庭宅基地距离集镇较近的农户其休闲区位主要位于集镇,同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其休闲空间逐渐向县市延伸,休闲区位变化比较显着。③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有特定的动力机制。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居民经济生活水平提升是休闲空间变化的基础,区域和乡村城镇化是休闲空间变化的动力,社会文化以及环境变迁是休闲空间变化的能源,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制度是休闲空间变化的保障。④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空间变化能够带来乡村人居环境效应和居民行为效应。乡村休闲空间变化的人居环境效应表现为:村落卫生环境、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户居住条件、乡村住房建设水平的提升,乡村基础服务设施逐渐完善,乡村居民就业结构的调整,交通物流更加便利,居民生活更加和睦,乡村流行文化活动增加,乡村传统文化复兴,村落文化设施得到改善。乡村休闲空间变化的居民行为效应表现为:现代化的乡村休闲设施促使村民农闲时的休闲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乡村民休闲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的日常交往行为发生变化,积极参与户外集体休闲活动者增多。⑤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的优化应符合地域特色。乡村休闲空间优化的核心目标为“居民生活舒适”,乡村休闲空间优化的物质基础是乡村生产发展,乡村休闲空间优化的基本保障是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为本为基础,乡土特色需体现,地域分异能凸显,生活空间需协调的是乡村休闲空间优化原则。乡村休闲空间规划的重点是乡村休闲资源、乡村休闲设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休闲文化方面的合理规划利用。乡村休闲空间建设的重点是休闲空间布局和休闲设施的配置。乡村休闲空间的管制以制定政策为基础,实施经济、法律、咨询等综合政策手段以促进其科学有效的实施。本文研究特色:①研究视角的拓展。本研究将“休闲空间”命题引入乡村地域,研究以乡村居民为主体的休闲空间,拓宽休闲空间研究视角。②研究思路的创新。本研究以空间形式-空间内涵-空间意义为逻辑路线,通过类型-空间-模式的创新研究路径,来揭示一定乡村地域休闲活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地理效应,并透视当代乡村人地关系变化特征。③研究方法的集成本研究综合地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系统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形成多学科多方法融贯运用的研究特色。同时,将定量和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进行深入阐释。

杨梓静[4](2020)在《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安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邯郸市总人口1054.7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8.2%。所以正确评价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的数量和质量的安全性,对邯郸市农村的总体规划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查阅、走访调查、取样测定、资料分析等方法,对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的安全评价,得出如下结论:1、邯郸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48.9mm,6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西部山区的漳河区域地表水相对丰富,东部平原基本没有可以利用的地表水。邯郸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19m3,比全国人均资源量2100m3偏少94.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2、邯郸市农村实现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规模在千吨以上、供水人口超过万人以及城市管网覆盖区的集中供水总人口占农村需要供水总人口的63.76%,规模以下供水人口占农村需要供水总人口的26.24%。在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总量中地下水水量占72.9%,地表水量占27.1%。西部山区的涉县、武安等区域的个别村庄由于没有规模化的农村生活饮用水供水工程,生活用水直接取用村内的井水,甚至还采用水窖拦蓄的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生活用水。3、邯郸市西部山区漳河上游及清漳河地表水水质较好,滏阳河中下游地表水质量多为超Ⅲ类水,甚至Ⅳ类Ⅴ类水,水质污染严重。东部黑龙港平原浅层地下水多属于微咸、半咸水区。影响邯郸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物质是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氯离子、硫酸盐等原生污染物质。4、农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地表水匮乏,地下水水质较差、农村生活用水集中供水程度不高、水源易受到污染、水质监测设施不够完善、中小型的供水站和供水水源缺乏必要的水质检测手段等。5、建议加强对农村水资源监管、发展区域集中供水、加强水源保护、做好开源节流、建立健全农村饮水水质在线监测体系。逐步改善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质量,提高农村用水安全水平。

谢新末[5](2019)在《硫丹在农业土壤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的研究 ——以洋河-官厅水库流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硫丹作为一种广谱的有机氯杀虫剂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由于硫丹农药具有毒性高、生物蓄积性、持久性以及长距离迁移能力的特点,被《斯德哥尔摩公约》列入消除类物质后,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使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具有持久性的硫丹农药进入到水土环境中,可以通过土壤再释放等物理过程以及地表径流、土壤渗滤等水文过程再次迁移至更远区域甚至地下水环境,从而对陆生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曾经作为北京饮用水水源地的官厅水库流域农业发达,因此,有机氯农药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形成了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由此,本研究以洋河-官厅水库流域为研究区,主要调查该区域农业土壤中硫丹农药的分布特征,并通过野外模拟暴雨过程地表径流试验和室内土柱淋滤试验共同探究硫丹农药在研究区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规律,该研究结果对洋河-官厅水库流域水土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形成、削减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所示:(1)洋河-官厅水库流域水土沉积物中硫丹普遍存在。表层土、地表水、沉积物中的总硫丹含量范围为0.237~472.344 ng/g(平均为17.384 ng/g)、3.882~204.791ng/L(平均为58.341 ng/L)、0.145~3.696 ng/g(平均为1.121 ng/g)。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硫丹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绝大多数滞留在0~60 cm土层中;洋河中游(SY-2)处在河水与沉积物间净交换通量达50.849 ng·m-2·d-1。由α-/β-硫丹可得,洋河-官厅流域水土沉积物中硫丹主要来自于早期的历史使用。此外,典型工业区(宣化)中表层土与大气降尘总硫丹含量范围分别为0.484~81.196 ng/g(平均为15.328 ng/g)与1.253~17.294 ng/g(平均为7.106 ng/g),沿风向从工业区到山脚,大气降尘中硫丹含量先减小后增大,表明大气中硫丹的迁移受到风向、温度以及地形的影响。(2)野外模拟暴雨过程地表径流试验中,洋河流域(1DBJL)中硫丹在水平方向迁移趋势高于垂直方向;在桑干河流域(2DBJL)中硫丹垂直方向上的迁移能力很大,水平方向也可达25 m/6 d;潮河流域(3DBJL)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硫丹不宜向远处迁移,水平迁移距离可以达到5 m/6 d。(3)室内土柱淋滤试验中,A柱(α-硫丹+Ca Cl2)与C柱(α-硫丹+Ca Cl2+Na N3)中α-硫丹在土壤表层(0~3 cm)出现表聚性;α-硫丹在A柱、B柱(空白溶液+Ca Cl2+Na N3)、C柱迁移距离均为7.5 cm/4 d。

梁萍[6](2018)在《贵州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文中认为为了查明贵州省赤水河支流——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状况,通过多元统计学、地统计学、空间分析技术、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等理论和方法,以贵州省赤水河支流——五马河流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测试了土壤中8种重金属(Ni、Cu、Zn、Pb、Cd、As、Hg和Cr)的含量,系统研究了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状况,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来源分析重金属元素Ni、Cu、Zn、Pb、Cd、As、Hg和Cr的平均值分别为39.95mg/kg、49.45mg/kg、64.21mg/kg、53.03mg/kg、0.08mg/kg、12.73mg/kg、0.42mg/kg和92.65mg/kg。所有重金属的平均值未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pH>7.5)。主成分分析表明Zn和Hg在第一主成分载荷最高,表明Zn和Hg来源于自然源;Ni、Cu、As、Pb、Cd和Cr 6种重金属元素在第二主成分载荷最高,认为其共同来源于人为源。(2)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结构分析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正态分布,对重金属含量的半变异函数分析表明,Ni、Cu、Pb和Cd的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均大于75%,重金属含量在空间分布上空间相关性较弱;Zn、As和Hg的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介于25%与75%之间,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Cr的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小于25%,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重金属空间插值模型的选择,Ni、Zn、Cd和Hg以球状模型为最佳,Cu以指数模型为最佳,Pb以线性模型为最佳,As和Cr以高斯模型为最佳。(3)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基于Arcgis技术的空间插值分析表明,Zn高含量区主要分布在中游五马镇部分地段,Pb和Cr的高含量区零星分布在整个流域,Ni、Cu、Cd、As和Hg高含量区主要分布在上游茅坝镇和下游长岗镇部分地段。其中重金属Pb、As和Cr在流域部分地段含量略高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属于轻度污染程度,Pb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上游茅坝镇的飞龙村-两河村一带和中游五马镇的鱼孔村一带,以及下游长岗镇的茅坡村一带;As污染区主要在流域上游茅坝镇的杨柳村-雄丰村-石良村一带;Cr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上游茅坝镇的官院村-白果寺村-飞龙村一带,和中游五马镇街道社区及下游长岗镇的桑树村-茅坡村一带。(4)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对五马河流域土壤污染状况评价,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分析得出Ni、Zn和Cd不存在污染,Cu、Pb、As和Cr在少部分区域存在轻度污染现象,Hg在某些区域存在中度污染。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Ni、Cu、Zn、Pb、As和Cr没有潜在生态危害,Cd和Hg存在潜在生态危害;8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中度危害占比50.37%,中强度危害为13.53%。综合评价得出,五马河流域土壤中重金属Ni和Zn不存在污染,Hg在部分采样区达到中度污染,需要对其采取治理措施;重金属Pb、As、Cr和Cd在少数采样区存在轻度污染,对这几种重金属以预防措施为主、治理措施为辅;Cu在部分采样区处于警戒值,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结合重金属空间分布图,Hg采取治理措施的区域主要在茅坝镇北部及长岗镇北部;重金属Pb、Cr、Cd和As在其污染区采取治理措施、除污染区以外的高含量区采取预防措施;重金属Cu在其高含量区采取预防措施。综合研究分析需要加强对流域内矿产开采、矿山迹地和乡镇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减少工业废物排放,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进行科学灌溉,防止面源污染。对流域部分轻度污染区域进行必要的防治措施。此外,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避免重金属二次污染。

田丽[7](2018)在《北京山区型和平原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南沙河是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的主要河流,是入沙河水库的主要干流,其水质与生态是影响海淀区整体环境、沙河水库及下游城市副中心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点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但南沙河水质仍较差,水体常为劣V类。对小流域内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研究分析,是南沙河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工作,同时可以为北京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选取两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代表性小流域北安河(山区型)、前章村排洪沟(平原型)小流域,对其污染源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收集的资料数据,确定了主要的污染源类型,并采用输出系数经验法估算了农村生活、农田径流、散养畜禽非点源污染物COD、氨氮的负荷量;同时,通过北京山区土壤侵蚀模型,并利用SCS径流曲线数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对北安河小流域的径流及土壤侵蚀量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预测了北安河小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非点源污染物总氮、总磷的流失量。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北安河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COD入河总量为14.97吨/年,氨氮入河总量为2.55吨/年;前章村排洪沟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COD入河总量为17.74吨/年,氨氮入河总量为1.97吨/年;(2)经对比分析,农田径流、散养畜禽非点源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表现为:北安河小流域>前章村排洪沟小流域,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表现为:前章村排洪沟小流域>北安河小流域;(3)2007~2017年北安河小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66.3mm,通过北京山区土壤侵蚀模型模拟计算得到小流域平均径流深为42.15mm,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1.92t/km2,平均土壤侵蚀量为12651.29t/a,小流域总体上属于微度侵蚀,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苏家坨镇浅山区。此外,根据模拟计算结果,计算得到北安河小流域多年平均全氮流失量为1.15t,全磷流失量为0.78t。

朱其龙[8](2017)在《太湖流域排水达标区建设规划研究 ——以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为例》文中指出为响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落实<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提升太湖流域整体水环境,充分发挥已建治污设施功效,提高城镇污水接纳处理率,减少入河污染,拟结合区域排水专项规划,开展城镇建成区排水达标区建设规划专项整治,创建排水达标区。本文以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排水达标区规划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排水达标区建设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旨在为后续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排水体制、进行排水达标区规划建设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排水达标区建设规划目标为“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有效收集,工业废水规范接纳,排水设施全面养护,污水处理稳定达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次排水达标区建设须在建成区排水系统排查基础上展开,以入河排水口、重点污染河段以及污水主管网末端调查为先导,为污水管网完善和控源截污提供指引;追溯及源的结合路网开展污水主管网布局和结构性功能现状调查,完善污水主管网系统;以相对独立的污水系统和道路、河流等划分排水区,摸底排查,掌握和分析各排水区内雨污分流、私拉乱接、不规范排水行为、排水源头不清等问题,制定各排水区内雨污分流改造和排水户接纳计划,全面推进排水区控源截污;加强和规范企业废水接纳,落实长效管理,全面提升城镇污水治理水平。对于非雨天有水流出的排水口提出上游沿线雨污合流、混流非达标区,及管网规划方案,对于雨水管,提出保留截污/雨污分流措施;污水管,提出封堵方案;合流管网保留作为雨水管利用;沿河住户污水排口提出通过挂管技术;雨污混流地区,通过保留2套管道全部作为污水管利于,雨水通过新建浅埋明沟方案;进行市政污水管网普查及功能检测,同时明确污水管段的收水范围、管径、材质等。根据区域内污水量的预测,复核污水管道的排水能力,进行CCTV管道功能性检测,对于需要修复的,按照管段功能检测建议,进行管段修复;同时复核了污水泵站和污水厂处理能力;开展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的调查和农业污染调查,掌握区内现有畜禽养殖场和农业的数量、规模以及所产生的污染排放和现行应对措施;有针对性的分析排水区排水情况对周边水环境造成影响,结合区域内现有河道监测断面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排水区分布特点,重新布置河道水质监测断面,对区域内河湖等地表水的各监测断面的水质进行分析,有对比性的分析达标区建设前后河道水质变化。本次规划区域排水达标率为52.18%,通过排水达标区规划建设,预计至2020年底,达到城镇建成区达标率92%以上要求。

张国昕[9](2017)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和生态文明理念视野下,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开展研究的领域。本文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建国以来移民历史最长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和移民规模最大的陕南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域5个市、11个县(区)、13个镇(乡)、16个移民点开展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系统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理论、历史、实践、技术四个层面开展了西北宁陕地区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重点探讨生态移民宜居环境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开发规划优化、宜居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社会融合和社会成本分析等问题,意欲为优化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推动移民安置工作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针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面临的各种挑战,本文首先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剖析,归纳和分析了移民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移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人类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现代和传统、全球和本土、有序和无序、传承和创新六对关系的分析,从哲学、历史学和动力学三个维度解读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了移民生态文明建设三维结构优化调控体系。三维结构包括:由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调控目标维,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构成的调控对象维,由观念转变、制度保障、技术更新构成的调控任务维。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回顾和研究区域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案例分析,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在开展传统村落依山傍水而建的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凤堰明清古梯田农耕模式;在开展传统建筑特征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生土建筑结构与营建技术的本土化特色;在开展宁夏吊庄四代移民建筑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吊庄移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典型案例分析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历史启迪。通过调查移民规划实施过程在观念转变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主要障碍,开展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的研究。通过开展研究区域移民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环境影响分析、移民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收入分析、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析、以及移民安置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展开技术经济评价和故障分析,尝试建立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实践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满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包括规划3个阶段、9项生态文明制度、29项具体指标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全过程控制的“3929”制度保障体系,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针对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移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开发实践过程反映的技术需求,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技术研究。重点针对研究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及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等问题,探索构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三大空间组团设计、生态农业产业化设计、本土化建筑设计、整体性设计和分类指导设计等5项策略和27项技术措施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更新的技术策略体系,并通过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更新工程和集中安置移民新村设计更新工程的案例分析,为技术策略体系应用提供工程示范。

刘博[10](2015)在《城镇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剧增,饮用水污染已从地表水逐步进入地下水中。以往地下水以稳定的水量,优质的水质经常作为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或干旱半干旱地区首选的水源地。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活动的频繁,污染控制工程的滞后,造成许多地区地下水水源地水量严重减少,污染物出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因此,如何保证地下水水源地安全已经成为维护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论文对城镇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国内外地下水水源地安全现状的整理和分析,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现今有关地下水水源地安全的定义,总结并提出了更为全面和完整的地下水水源地安全的内涵:指地下水水源地在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在保证可持续供给的基础上,具有充足的水量、安全的水质、较弱的地下水脆弱性、良好的抗风险及应急能力,满足周边生态环境的要求,且在运行前后不会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安全用水的需要。2.首次基于改进的DPSIR框架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城镇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通过个体检验和整体检验,创建了一个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风险6个准则层,13个要素层,43项指标的涉及水量、水质、脆弱性、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与管理和环境地质等多个方面的评价体系。3.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整理出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定义,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并将其安全等级划分为理想安全、安全、临界状态、不安全、极不安全5个等级。4.创新地将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群决策理论相结合,共同确定了适用于我国城镇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权重集合。5.以巴彦县新建三水厂地下水水源地为例,在对巴彦县地下水水源地建设方案研究的同时,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适用性。(1)对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水质健康评价,其中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了传统的内梅罗法和基于层次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法进行评价,同时还利用基于免疫进化算法优化的地下水水质普适公式对结果进行验证,3种方法计算结果均为Ⅳ类水。水质健康评价结果为1.536×10-7,处于理想安全状态。(2)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与试验等手段,采用数值法与解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查明了研究区含水层的分布与结构,获得了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研究区含水层底板分布:区内底板整体趋势从东向西缓倾,东北部和南部分水岭处底板埋藏较浅,在少陵河漫滩处最深,并且在漫滩处出现双层含水层结构,先后沉积了Q2和Q4两组粘土、砂砾石层,可分别视为与少陵河联系紧密的孔隙潜水和埋藏较深的孔隙承压含水层。通过对含水层顶底板以及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的分析,首次在研究区南部发现存在一个地下水分水岭。(3)对研究区地下水资源量和开采量进行计算,19602012年全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630.82×104m3/a,地下水资源量为2492.95×104m3/a。研究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5.30×104m3/d。(4)通过数值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流场进行模拟,预报年为2023年,即水厂建设完成后10年,本文采用了4种方案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即使在研究区遭受连续10个枯水年(75%)的降水条件下,二、三水厂漏斗中心处降深为6.40m和10.20m,仍小于含水层厚度的50%,其他区域地下水位整体出现了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5)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水水量、水质研究可知:新建三水厂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切实可行,在不影响当地地下水资源环境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巴彦县城镇新增3×104m3/d的供水需求。(6)研究区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分为2个时期,即水源地开采方案改变前后:地下水水源地安全度分别为2.591和2.264,分别处于临界状态和安全状态,其中,状态系统的水量安全度为3.365和3.170,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水质安全度均为2.620,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从现状年到预测年,变化最大的是响应系统即污染控制工程指标,其值下降了1.158,从临界状态改善为安全状态;变化最小的是压力系统,仅下降了0.125,仍然在安全状态。从评价过程和结果来看,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在反映水源地安全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还能掌握每一项指标,每一个系统和状态的安全状态。同时评价结论对于巴彦县水源地运行及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综上,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首次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城镇的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并辅以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二、第一次联合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群决策理论,共同计算权重;三、利用小波理论与SOM-RBF神经网络相结合,预测研究区降水量。

二、北京市北安河村水质农药污染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北安河村水质农药污染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调研概述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葠窝水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流域治理研究概况
        1.2.2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1.2.3 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 研究区域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气候
        2.2.3 植被资源
        2.2.4 矿产资源
        2.2.5 水文条件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土地利用概况
    2.5 生态功能定位
        2.5.1 辽宁省饮用水备用水源地
        2.5.2 太子河下游地区工、农业发展重要保障区
第3章 研究区域主要资源环境要素问题识别
    3.1 研究区域污染来源分析
        3.1.1 点源污染
        3.1.2 面源污染
    3.2 河流问题诊断
        3.2.1 河流水质综合评价
        3.2.2 河流淤积量
    3.3 水库问题诊断
        3.3.1 水质综合评价
        3.3.2 生物多样性评价
        3.3.3 富营养化评价
        3.3.4 沉积物中重金属评价
        3.3.5 库区淤积情况
    3.4 农田问题诊断
    3.5 山、林问题诊断
        3.5.1 土地利用现状与分析
        3.5.2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现状与分析
        3.5.3 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现状检测结果与评价
        3.5.4 植被类型及分布
    3.6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4.1 固碳服务
        4.1.1 模型原理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3 碳储存功能评估
    4.2 土壤保持服务
        4.2.1 模型原理
        4.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3 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4.3 生境质量服务
        4.3.1 模型原理
        4.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3 生境质量评估
    4.4 水质净化服务
        4.4.1 模型原理
        4.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4.3 水质净化评估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1 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划分
    5.2 生态保护修复目标
    5.3“河”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3.1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
        5.3.2 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5.3.3 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5.4“库”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5“田”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6“山、林”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6.1 寒岭镇景观区生态修复工程
        5.6.2 鸡冠山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3)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层面
        1.1.2 实践层面
        1.1.3 政策层面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案例选择
        1.3.1 研究对象
        1.3.2 案例选择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调查研究
        1.5.3 统计分析
        1.5.4 空间分析
        1.5.5 系统分析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休闲
        2.1.2 休闲活动空间
        2.1.3 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论
        2.2.2 行为主义地理学理论
        2.2.3 时间地理学理论
        2.2.4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时间理论
        2.2.5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2.6 幸福经济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3.3 研究述评及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解析
    3.1 不同视角下的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
        3.1.1 乡村人地关系视角下的休闲活动空间
        3.1.2 乡村人居环境视角下的休闲活动空间
        3.1.3 居民休闲活动界定下的休闲活动空间
    3.2 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要素及历史演化
        3.2.1 休闲活动空间要素
        3.2.2 休闲活动空间要素的历史演化
    3.3 本章小结
4.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类型及变化特征
    4.1 农户休闲活动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4.1.1 案例地区分层抽样
        4.1.2 案例地区实地调研
        4.1.3 休闲生活资料归档
        4.1.4 构建模型深入分析
    4.2 农户休闲活动主要特征
        4.2.1 样本农户概况
        4.2.2 休闲活动类型特征
        4.2.3 休闲活动空间特征
        4.2.4 休闲活动模式
    4.3 农户休闲活动时空变化特征
        4.3.1 休闲活动类型变化特征
        4.3.2 休闲活动空间变化特征
        4.3.3 休闲地域分异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影响因素
    5.1 定性分析
        5.1.1 政治因素
        5.1.2 经济因素
        5.1.3 社会因素
        5.1.4 环境因素
    5.2 计量模型分析
        5.2.1 指标的选取
        5.2.2 计量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5.2.3 计量分析结果
    5.3 综合分析
        5.3.1 主要影响因素
        5.3.2 作用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效应
    6.1 乡村人居环境效应
        6.1.1 研究思路和方法
        6.1.2 分析过程
        6.1.3 研究结果
        6.1.4 研究结论
    6.2 乡村居民行为效应
        6.2.1 研究思路和方法
        6.2.2 研究过程和结论
    6.3 本章小结
7.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优化
    7.1 空间优化目标和基础保障
        7.1.1 空间优化的核心目标
        7.1.2 空间优化的物质基础
        7.1.3 空间优化的基本保障
    7.2 空间优化原则
        7.2.1 坚持以人为本
        7.2.2 体现乡土特色
        7.2.3 凸显因地制宜
        7.2.4 协调生活空间
    7.3 空间优化方略
        7.3.1 科学开展农户休闲活动空间规划
        7.3.2 合理进行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建设
        7.3.3 加强完善农户休闲活动空间管制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特色
    8.3 相关讨论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日常休闲生活调查表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致谢

(4)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邯郸市水资源状况
    2.1 基本情况
    2.2 气象水文
    2.3 河流水系
    2.4 水利设施
    2.5 水资源状况
第3章 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水量安全性现状分析
    3.1 农村生活用水量
    3.2 农村生活用水水源
    3.3 农村生活供水现状
第4章 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水质安全性评价
    4.1 生活用水安全性评价内容、范围、标准与方法
    4.2 邯郸市地下水与地表水质量评价
        4.2.1 邯郸市地下水资源质量
        4.2.2 邯郸市地表水质量评价
    4.3 邯郸市水资源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农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
    5.1 浅层地下水天然水质质地较差
    5.2 农村生活用水集中供水程度不高
    5.3 水质监测设施不够完善
    5.4 水源污染
    5.5 农村生活用水供水不足
    5.6 农村生活用水安全管理不到位
第6章 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的措施及建议
    6.1 加强政府对农村水资源监管
    6.2 发展区域集中供水
    6.3 开源节流
    6.4 加强水源保护
    6.5 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水质在线监测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硫丹在农业土壤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的研究 ——以洋河-官厅水库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硫丹理化性质
        1.1.1 毒性
        1.1.2 生物蓄积性
        1.1.3 持久性
        1.1.4 迁移性
    1.2 硫丹来源及污染现状
    1.3 硫丹迁移影响因素
    1.4 研究区概况
    1.5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玻璃器皿及试剂预处理
        2.1.3 溶液配置
        2.1.4 主要设备
    2.2 样品采集
        2.2.1 剖面土
        2.2.2 地表水与沉积物
        2.2.3 地表土和大气降尘
    2.3 .野外模拟暴雨过程地表径流试验
    2.4 室内土柱淋滤试验
        2.4.1 供试土壤
        2.4.2 土柱装填
        2.4.3 土柱淋滤
        2.4.4 样品采集
    2.5 样品预处理
        2.5.1 固体样品预处理
        2.5.2 液体预处理
    2.6 测试方法
        2.6.1 硫丹
        2.6.2 主要化学指标
        2.6.3 土壤岩性
    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3章 硫丹在农业土壤中的分布特征
    3.1 剖面土
        3.1.1 分布特征
        3.1.2 源解析
        3.1.3 相关性分析
    3.2 地表水与沉积物
        3.2.1 含量分布
        3.2.2 源解析
    3.3 典型工业区
        3.3.1 含量分布
        3.3.2 组成分布
        3.3.3 空间分布
    3.4 结论
第4章 硫丹在农业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4.1 野外模拟暴雨过程地表径流试验
        4.1.1 洋河流域1号地表径流点(1DBJL)
        4.1.2 桑干河流域2号地表径流点(2DBJL)
        4.1.3 潮河流域3号地表径流点(3DBJL)
        4.1.4 相关性分析
    4.2 室内土柱淋滤试验
        4.2.1 剖面土壤
        4.2.2 淋滤液
        4.2.3 质量分布
    4.3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致谢

(6)贵州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土壤重金属研究进展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分析与评价方法
第3章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
    3.1 土壤重金属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土壤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土壤重金属正态分布检验
    4.2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3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5.1 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评价
    5.2 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
    5.3 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污染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对策
    6.1 重金属污染治理对策
    6.2 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对策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建议
    7.1 结论
    7.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北京山区型和平原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研究阶段进展
        1.3.2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分布式模型研究进展
        1.3.4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管理控制研究
        1.3.5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特征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方法
        2.2.2 技术路线
3 基于输出系数经验法对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
    3.1 小流域调查结果情况分析
    3.2 不同类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3.2.1 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
        3.2.2 农田径流非点源污染
        3.2.3 散养畜禽非点源污染
    3.3 不同类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北安河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模拟
    4.1 北京山区土壤侵蚀模型构成及参数选取
    4.2 北安河小流域径流及土壤侵蚀模拟
        4.2.1 基础数据的准备
        4.2.2 小流域径流模拟
        4.2.3 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拟
        4.2.4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模拟
    4.4 本章小结
5 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对策
    5.1 政策措施
    5.2 技术措施
    5.3 管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8)太湖流域排水达标区建设规划研究 ——以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排水达标区”国外演进
        1.2.2“排水达标区”国内演进
    1.3 排水达标区规划研究的方法
        1.3.1 排水达标区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研究方法
        1.3.2 排水达标区规划与其他各个专项规划之间的研究方法
        1.3.3 排水达标区规划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研究方法
    1.4 研究相关说明
        1.4.1 排水区块划分原则
        1.4.2 排水区块定义
        1.4.3 排水达标区定义
    1.5 研究工作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工作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范围
    1.7 研究建设目标及实施年限
第二章 研究调查成果
    2.1 排水区现状调查成果
        2.1.1 排水区块划分
        2.1.2 污水接纳现状调查
    2.2 重点排水户排水现状调查成果
        2.2.1 重点排水企业现状调查
        2.2.2“十个必接”排水户
    2.3 入河排出口调查
        2.3.1 调查目的
        2.3.2 调查方法
        2.3.3 成果分析
    2.4 污水管网现状调查
        2.4.1 污水管建设现状
        2.4.2 污水泵站现状
        2.4.3 污水处理厂现状
    2.5 其他污染源调查
    2.6 调查研究成果总结
第三章 达标区建设规划
    3.1 重点入河排水口整治对策
    3.2 污水管网系统完善对策
        3.2.1 污水主管网过流能力校核
        3.2.2 管道功能性检测
    3.3 污水泵站完善对策
        3.3.1 污水泵站过流能力校核
    3.4 污水厂处理能力校核
    3.5 不达标区块控源截污方案
    3.6 其他污染源控制对策
    3.7 河道水环境评价
        3.7.1 评价范围
        3.7.2 评价内容
        3.7.3 评价标准
        3.7.4 河道水环境评价结果
第四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4.1 投资匡算
        4.1.1 匡算编制说明
        4.1.2 工程总投资
        4.1.3 投资匡算及其分析
    4.2 资金来源
    4.3 效益分析
        4.3.1 经济效益
        4.3.2 社会效益
        4.3.3 环境效益
第五章 达标区建设及管理办法
    5.1 排水达标区创建流程
    5.2 排水达标区创建要求
    5.3 排水区达标实验
    5.4 排水达标区建设管理与保障
        5.4.1 组织领导
        5.4.2 责任落实
        5.4.3 资金保障
        5.4.4 考核制度
        5.4.5 社会宣传
第六章 总结与对策
    6.1 总结
    6.2 对策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9)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缘起和发展
        1.1.2 当前生态移民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态势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启示
    1.3 项目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典型案例选择
    2.1 研究区域选择
        2.1.1 生态移民概念界定
        2.1.2 研究区域和研究范围选择
    2.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2.2.1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特征
        2.2.2 陕西省生态环境特征
    2.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规划
        2.3.1 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2.3.2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2.4 典型案例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
    3.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行为主体
        3.1.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功能定位
        3.1.2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行为主体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2.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
        3.2.2“体国经野”的宜居环境系统规划理念
        3.2.3“师法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3.1“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观
        3.3.2 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的生态学原理
        3.3.3 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生态学原理
    3.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内涵解读
        3.4.1 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3.4.2 文明冲突的历史思考
        3.4.3 生态文明的动力学思考
        3.4.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内涵解读
    3.5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
        3.5.1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原则
        3.5.2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域移民居住环境空间开发历史的研究
    4.1 移民居住环境空间的历史演变
        4.1.1 中国历史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变化和人口迁徙
        4.1.2 宁夏西海固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1.3 陕南秦巴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2 研究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1 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保护
        4.2.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3 研究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其文化传承内涵
        4.3.1 传统民居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
        4.3.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3.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4 宁夏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的历史回顾
        4.4.1 宁夏吊庄移民的历史背景
        4.4.2 银川市月牙湖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4.5 宁陕生态脆弱山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启示
        4.5.1 对爱辉——腾冲直线的重新认识
        4.5.2 凤堰明清古梯田的生态文明启示
        4.5.3 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启示
        4.5.4 宁夏吊庄移民“四代建筑”的历史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5.1 宁夏地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1 银川市移民安置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2 彭阳县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2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规划实施现状案例分析
        5.2.1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情况
        5.2.2 安康市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案例分析
        5.2.3 陕南地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
    5.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综合评价
        5.3.1 安置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空间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5.3.2 迁出区生态空间修复规划实施影响分析
        5.3.3 生态移民经济收入统计分析
        5.3.4 生态移民住宅建筑满意度分析
        5.3.5 生态移民安置社会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
    5.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4.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再认识
        5.4.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研究和工程实践
    6.1 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选择原则
        6.1.1 技术策略选择基础
        6.1.2 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域
        6.1.3 技术策略选择原则——“一优先三结合”原则
    6.2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体系构建
        6.2.1 生态优先特色的三大空间组团设计技术策略
        6.2.2 满足资源条件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策略
        6.2.3 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本土化建筑设计适宜技术策略
        6.2.4 结合系统控制的整合性设计技术策略
        6.2.5 按照安置模式特点分类指导的设计技术策略
    6.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工程实践
        6.3.1 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更新工程
        6.3.2 集中安置移民新村宜居环境建设设计更新工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总结—对移民宜居环境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7.1.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
        7.1.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7.1.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更新的技术研究
    7.2 主要结论——论文的创新点
    7.3 建议——对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展望——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10)城镇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零章 绪论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水源地安全研究进展
        0.2.2 国内水源地安全研究进展
    0.3 相关研究进展
        0.3.1 地下水水量研究
        0.3.2 地下水水质研究
        0.3.3 脆弱性研究
        0.3.4 风险及应急能力评价
        0.3.5 生态风险评价
        0.3.6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及保护工程
    0.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4.1 研究内容
        0.4.2 技术路线
    0.5 完成工作量及成果
    0.6 创新点
第一章 地下水水源地安全内涵
    1.1 地下水水源地安全的定义
    1.2 地下水水源地安全现状分析
        1.2.1 水量不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1.2.2 水质恶化,监测管理不当
        1.2.3 污染种类多样化,复杂化
        1.2.4 突发污染事故多,应急能力差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2.1 现有安全评价体系的分析
        2.1.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
        2.1.2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
    2.2 安全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2.3 基于 DPSIR 框架的评价体系构建
        2.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2.3.2 指标体系特点
        2.3.3 指标体系分析
    2.4 指标体系检验与完善
        2.4.1 指标的个体检验
        2.4.2 指标的整体检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模型
    3.1 评价标准及指标确定方法
        3.1.1 驱动力评价标准确定
        3.1.2 压力评价标准确定
        3.1.3 状态评价标准确定
        3.1.4 影响评价标准确定
        3.1.5 响应评价标准确定
        3.1.6 风险评价标准确定
    3.2 权重的确定
        3.2.1 模糊层次分析法
        3.2.2 群策理论
        3.2.3 权重的计算
    3.3 评价模型的建立
        3.3.1 评价过程概述
        3.3.2 模型评价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巴彦县新建地下水水源地建设方案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4.1.2 水文地质条件
    4.2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与评价
        4.2.1 计算区的分区
        4.2.2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4.2.3 地下水均衡计算
        4.2.4 地下水资源计算
        4.2.5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4.3 研究区地下水量演化趋势预测
        4.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3.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4.3.3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4.3.4 地下水开采预测预报
    4.4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4.4.1 地下水质量评价
        4.4.2 水质健康评价
    4.5 研究区地下水水源地建设方案选定
        4.5.1 研究区地下水水源地开采现状
        4.5.2 研究区地下水水源地开采方案选定
    4.6 研究区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
    5.1 研究区地下水水源地安全指标确定
        5.1.1 研究区驱动力系统
        5.1.2 研究区压力系统
        5.1.3 研究区状态系统
        5.1.4 研究区影响系统
        5.1.5 研究区响应系统
        5.1.6 研究区风险系统
    5.2 研究区水源地安全度计算
    5.3 研究区水源地保护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四、北京市北安河村水质农药污染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葠窝水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初探[D]. 刘述凤. 辽宁大学, 2021(12)
  • [3]江汉平原乡村农户休闲活动空间变化研究[D]. 徐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4]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安全评价[D]. 杨梓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5]硫丹在农业土壤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的研究 ——以洋河-官厅水库流域为例[D]. 谢新末.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6]贵州五马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D]. 梁萍.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3)
  • [7]北京山区型和平原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分析[D]. 田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太湖流域排水达标区建设规划研究 ——以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为例[D]. 朱其龙.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6)
  • [9]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D]. 张国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10]城镇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D]. 刘博.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北京市北安河村水质农药污染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