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者的计算数学信息杂志

给作者的计算数学信息杂志

一、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文献综述)

罗见今[1](2019)在《计数组合学的创新者:徐利治和高尔德——谨以此文献给99岁和91岁高龄的两位数学名师和名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中美两位国际着名数学家徐利治和高尔德教授的学术活动.他们均为计数组合学的创新者,在数学研究中多有交集,成果丰硕,为数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之间还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刘爽[2](2017)在《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论文作为记录人类科技文明进展的工具,其发表形式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从早期只在小范围内交流的实验室报告,到如今可全球阅读的权威论文。然而,因为科技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在绝大多数学科中,排名靠前的传统纸制期刊大多被国外各大出版集团所垄断,对我国科学研究非常不利,小则影响科研成果的认可、发表及影响力的形成,大则有损自有知识产权的保留、保护及经济利益的产生。幸运的是,随着新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论文的发表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互联网的即时、开放、透明、免费等特点,研究人员可在不受传统期刊的“价格”与“许可”等约束条件下,快速发表自己科研成果,共享学术思想。因此,网络发表模式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包括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出版集团。如何提高全新网络发表模式下网络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供更好地网络科技论文发表服务等课题已成为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构建过程中的部分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包括网络开放存取共享平台及网络期刊平台。在网络期刊研究方面,重点从系统角度探讨了网络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的演变机制、评价指标等核心内容,为后续中国一流网络期刊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网络开放存取共享平台构建上,依托全国部属高校主流研究群体的一手调研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开放存取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思路,进而为平台构建提供可行建议。本研究务实求真,所有数据取自真实调研或真实网站,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形成最终观点。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从科技论文发表模式演变入手,分析其共性点与不同点,总结各模式的优点与缺点。在此基础上,综述传统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标准、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力的评价原理。其次,考虑到网络学术期刊在发表模式、组织模式上的特点,创新性地从概念定义、内涵外延、系统构成等角度对期刊的两个评价标准“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开展深入探讨,提出了网络期刊组织结构、系统动力学等多因素的影响力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前人相关研究的出发点、核心目的等结果,作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更适合网络这一强生态系统环境,为本文后续研究对象奠定基础。第三,首次提出了基于系统分析理论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及演化机理理论。深入研究了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的内部及外部动力因素,探讨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五种途径,并由此研究了竞争力的周期性变化特点,进而提出网络期刊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与培育增长点的方法。第四,构建了基于模糊矩阵与PCA算法的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分别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多因素联合评价模型。在多个实际网络期刊数据上的实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符合实际情形,求解简便,有利于帮助读者评价网络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本项研究内容促进了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理论的发展。第五,考虑到开放存取发表是今后论文发表的主流和趋势,而我国开放存取模式的论文尚未发展成熟,最后,针对开放存取特点设计问卷,结合优质部属高校科研资源,通过真实大数据分析我国开放存取基础环境,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存取实施办法,深入分析开放存取在我国主流科研人员中的发展现状和潜力。根据调研结果,对我国开放存取政策的实施提出建议。目前我国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基础理论模型与评价方法远未成熟,亟需深入研究。本文在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组成、演变特点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网络发表的重要形式—开放存取模式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建议。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推进我国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发展,为加速我国网络期刊的发展,全面提升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元杰,王应宽,季方,信世强[3](2016)在《开放存取出版的收入模式与商业模式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开放存取(OA)出版的收入模式,归纳分析现有的商业模式,总结OA期刊IJABE办刊经验,为国内外同行和相关主体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对OA出版收入模式、现有商业模式以及IJABE可持续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从供应方和需求方两方面建立了能够全面描述OA期刊出版收入来源的收入模式;全面归纳总结了现阶段OA期刊出版常用的商业模式和典型案例;IJABE期刊的最佳商业模式具体描述为基于科研经费转移支付的作者付费商业模式,以论文发表费为主,综合采用多元化收入来源。【结论】中国OA期刊学术出版主体应立足稿件质量,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其可持续发展道路。

刘小燕[4](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董建军,盛丽娜,郑成铭,刘雪立[5](2014)在《期刊年被引论文率对期刊评价作用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所收录的眼科学期刊历年被引用论文数的统计,发现期刊被引用论文数在期刊出版后的35年达到峰值,然后又下降;期刊的被引频次也呈现同样的被引分布。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期刊3年前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论文数与期刊3年前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值来作为期刊年被引论文率,期刊年被引论文率可以作为反映期刊论文被利用概率大小的测度指标。进一步随机选择生物学基础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学类、数学类、冶金工程技术类期刊,计算出期刊年被引论文率,对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做相关分析,期刊年被引论文率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均无相关性。由此期刊年被引论文率不能作为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但是它能反映出期刊论文发表后被引用概率的大小,能提供给作者论文发表在哪些杂志上被引的可能性更大,哪个杂志受读者的关注度更高。这些信息对于读者选择期刊投稿非常有用,对于研究人员评价期刊的整体被利用程度也有一定的作用。

史建斌[6](2013)在《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不断涌现的新兴交叉学科为深入解决复杂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提供了其他单学科研究方法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手段,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与现有僵化体制的束缚,大多数具有原创性、探索性的交叉性新学科缺乏必要的支撑和扶持措施,难以获得正常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本文借鉴企业孵化器的概念与方法,为了给交叉性新学科的孕育成长构建一个适宜的环境或制度,从而进一步推进交叉科学的发展,就“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这个新颖、复杂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论文共分六章,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第一,回顾了“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基本特征、概念内涵和分类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入“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的概念并探讨其作用与特征。第二,作为研究孵化器问题的铺垫,阐述了交叉性新学科创生的外部动力和内部机制,探讨了以二维坐标系和三维坐标系表征的学科门类之内和学科门类之间交叉学科的生长点情况,提出了一门交叉学科的形成大体要经过酝酿、创建、成长和成熟这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另以核取证学为案例对交叉性新学科的创生与发展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第三,在设计了“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制定了具体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灰色多层次数学模型对孵化器的有关问题进行预测,并以核军备控制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发展前景为案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了预测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四,从思想观念、学科体制、评价机制、经费资助、人才培养、科研支撑体制等方面,分析了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为了给交叉性新学科的创生与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与环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孵化器的构建设想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中包括调整学科专业目录为交叉学科留有位置、建立由孵化中心构成的交叉学科系、改进同行评议机制、拓展经费资助渠道与方式、加强开拓性人才的识别与扶持、重视刊物的学术阵地作用、从规范术语入手消除跨学科交流障碍等。论文指出,为了促进交叉科学的发展,孵化器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更重要的是从观念上做出深层变革,扬弃传统落后的小学科观,树立现代先进的大学科观,只有全面认识交叉学科的地位和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交叉性新学科的生存空间和成长环境。纵观全文,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把交叉科学研究与孵化器问题有机结合,首次对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第二,将系统预测技术应用于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研究,建立并实证了灰色多层次数学模型;第三,为了扶持和促进交叉性新学科的孕育和成长,从学科体制、评价机制、经费资助、人才培养、学术支撑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学科的对策建议。

丁译,潘春枝[7](2012)在《浅谈期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文中提出建立良好的编辑和作者关系,是刊物发展的基础。编辑与作者的交往中,要尊重作者,善待作者,善于发现人才,为作者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亦要谦虚谨慎,不卑不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建立与发展和广大作者的诚挚友谊。

黄睿春,成传江[8](2008)在《我国数学类核心期刊的网络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以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21种数学类核心期刊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发现,我国21种数学类核心期刊网络化建设现状分为三种:建有独立网站;网站挂靠在主办单位;利用信息机构上网。要促进数学类核心期刊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期刊应有选择地加入相关数据库,拥有独立网站和顶级域名的期刊应及时申请期刊网址信息的排列靠前;国家应当期刊网化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并从政策上、技术上给出版形式数字化发展提供相关的保障。

黄睿春,成传江[9](2008)在《我国数学类核心期刊的网络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以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21种数学类核心期刊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发现,我国21种数学类核心期刊网络化建设现状分为三种:建有独立网站;网站挂靠在主办单位;利用信息机构上网。要促进数学类核心期刊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期刊应有选择地加入相关数据库,拥有独立网站和顶级域名的期刊应及时申请期刊网址信息的排列靠前;国家应当期刊网化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并从政策上、技术上给出版形式数字化发展提供相关的保障。

黄布毅[10](2005)在《DNA计算中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NA 计算是一种以生物分子DNA 作为计算介质,以生物化学反应作为计算工具的一种新型计算方法.一般认为,经典数字计算机执行串行任务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而DNA 计算在求解自然界大量存在的需用穷举搜索方法求解的复杂问题上,具有经典数字计算机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 本文主要从DNA 计算机研制中DNA 分子的合成问题,DNA 计算中的编码问题两个方面出发,以DNA 计算中较为成熟的粘贴模型和粘贴系统为基础,对DNA计算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编码问题是DNA 计算机研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因为,首先它直接影响着DNA 序列的合成质量; 其次,编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能否按照所设计的目标进行杂交; 第三,编码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解空间的大小,而且决定能否解决所谓的“解空间指数爆炸问题”,即与DNA计算机研究能否深入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在详细讨论影响编码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DNA 计算机中的编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DNA 分子的合成问题不仅是DNA 计算中生物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处理的问题,而且是DNA计算机研制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最终实用化的DNA计算机应是一种全自动化的,如何给出一种将DNA 分子的合成过程与编码以及其它生化操作自动化地衔接起来是全自动化DNA 计算机当前研究的关键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十分熟悉有关DNA 分子合成的基本原理以及合成技术,这也是本文需要研讨的首要问题. 在深入探讨DNA计算的原理、完备性和通用性以及粘贴模型和粘贴系统的基础上,借鉴经典数字计算机组成原理,提出了基于粘贴模型的协同DNA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模型,并对该系统内部各组成单元功能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粘贴DNA 计算模型的分子逻辑门的实现方法.在此方法中,逻辑门、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是DNA分子.可以实现AND ,OR 和NAND 类型

二、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提纲范文)

(1)计数组合学的创新者:徐利治和高尔德——谨以此文献给99岁和91岁高龄的两位数学名师和名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着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徐利治及对组合数学的贡献
    1.1 简历:艰苦奋斗、辛勤耕耘的一生
    1.2 徐利治被美国《数学评论》索引的英文论文概况, 计数组合学的杰出贡献
    1.3 徐利治在国内外的数学活动、数学教育和数学史工作
2 美国着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亨利·W·高尔德 (H.W.Gould)
    2.1 简历:从无线电高手到勇于创新的数学教授
    2.2 对计数组合学的贡献:高尔德精选论着的简介
    2.3 毕生从事数学教育, 发表系列数学史论文
3 徐利治与高尔德的数学交流, 五十多年坚持不懈
4 简短结语:促进数学的国际合作, 同为计数组合学的创新者
后记

(2)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科技论文发表模式演变
        1.2.1 传统纸质期刊模式
        1.2.2 电子期刊模式
        1.2.3 网络期刊模式
        1.2.4 开放存取模式
    1.3 不同科技论文发表模式下影响力因素研究综述
        1.3.1 纸质期刊评价研究综述
        1.3.2 电子期刊评价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5 内容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各模式下科技论文发表流程比较研究
    2.1 传统纸质模式
        2.1.1 典型案例分析
        2.1.2 优缺点阐述
    2.2 电子期刊模式
        2.2.1 典型案例分析
        2.2.2 优缺点阐述
    2.3 网络期刊模式
        2.3.1 典型案例分析
        2.3.2 优缺点阐述
    2.4 开放存取模式
        2.4.1 典型案例分析
        2.4.2 优缺点阐述
    2.5 各模式下科技论文发表流程的比较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研究
    3.1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3.1.1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研究
        3.1.2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
    3.2 网络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成果剖析
        3.2.1 研究思路分析
        3.2.2 现有影响力评价模型的不足
    3.3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两大评价模型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及演化研究
    4.1 概述
    4.2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动力机制形成研究
        4.2.1 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4.2.2 外部动力机制分析
    4.3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机制分析
    4.4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分析
    4.5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4.5.1 基于系统视角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分析
        4.5.2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中的环境诱导机制分析
        4.5.3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中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4.5.4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糊集合及PCA模型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5.1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5.1.1 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5.1.2 指标值的获取
    5.2 基于模糊集合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 确定评价因子集和评价集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构造模糊关系矩阵
        5.2.4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5.2.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分析
    5.3 基于AHP和PCA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3.1 三级指标权重确定
        5.3.2 一、二级指标权重确定
        5.3.3 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高校开放存取环境分析与发展潜力研究
    6.1 开放存取活动国内外发展现状
    6.2 我国高校开放存取环境调研与分析
        6.2.1 调研目的及内容
        6.2.2 调查问卷设计
        6.2.3 调查问卷全文
    6.3 数据统计与问题分析
        6.3.1 有效调查对象分析
        6.3.2 高校科研人员的科技论文发表模式认可分析
        6.3.3 科技论文开放存取发表环境分析
    6.4 我国高校开放存取问题及政策探讨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开放存取出版的收入模式与商业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OA期刊出版的收入模式
    1.1 供给方收入模式
        1.1.1 输入费用
        (1)文章处理费
        (2)选择性OA费
        1.1.2 亲和关联关系收入
        (1)广告费
        (2)赞助费
        1.1.3 内部补贴
        (1)会费附加费
        (2)交叉补贴费
        1.1.4 外部资助
        (1)基金会拨款和企业融资
        (2)机构拨款和补贴
        (3)政府基金资助
        1.1.5 捐款和融资
        1.1.6 非现金实物和服务支持
        1.1.7 合作伙伴关系支持
    1.2 需求方收入模式
        1.2.1 需求方模式和搭便车(不劳而获)
        1.2.2 不同版本收费
        (1)离线媒体版本费
        (2)方便格式许可费
        1.2.3 增值服务费
        1.2.4 使用引发许可费
        1.2.5 电子商务
    1.3 收入模式选择建议
2 OA期刊出版常用商业模式
    2.1 OA期刊商业模式分析
    2.2 现有OA期刊常用的商业模式
        2.2.1 发表费模式
        2.2.2 双重复合模式
        2.2.3 机构资助期刊模式
        2.2.4 基金资助模式
        2.2.5 志愿服务模式
        2.2.6 其他商业模式
3 IJABE可持续商业模式探索
    3.1 IJABE现阶段商业模式
    3.2 IJABE可持续商业模式探索
        (1)多口径并举,提升期刊影响力
        (2)宣传OA理念,提高已录用稿件发表率
        (3)争取多方支持,降低发表费用
4 结语与建议
    (1)多管齐下,探索最适合的经济商业模式
    (2)顺应时代潮流,开展互联网+业务
    (3)立足用户,提升服务质量
    (4)加强宣传,做大做强品牌
作者贡献声明:

(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2.1.1 对《通知》的报道
        2.1.2 反思与体会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3.1 “文革”背景
    3.2 概况统计
    3.3 学科分布
    3.4 区域分布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4.1 概况统计
    4.2 学科分布
    4.3 区域分布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4.4.6 呼吁学术创新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5.1 概况统计
    5.2 学科分布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5.3 区域分布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7.2.1 地域分布
        7.2.2 学科分布
        7.2.3 主管单位
        7.2.4 主办高校层次
        7.2.5 刊期分布
        7.2.6 语种分布
        7.2.7 获奖频次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期刊年被引论文率对期刊评价作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数据的采集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确立
    1.2 数据的采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期刊历年被引论文数峰值
    2.2 期刊年被引论文率与期刊其他评价指标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3.1 期刊年被引论文率表示期刊论文发表后被引用概率的大小
    3.2 期刊年被引论文率与期刊其他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

(6)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问题的设定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路线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3.3 研究创新点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从学科、交叉学科到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
    2.1 学科
        2.1.1 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2.1.2 学科概念的界定
        2.1.3 学科分类思想概述
    2.2 交叉学科
        2.2.1 交叉学科溯源
        2.2.2 交叉学科概念界定
        2.2.3 交叉学科基本特征探析
        2.2.4 交叉学科分类思想研究
    2.3 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
        2.3.1 孵化器的起源、定义与类型
        2.3.2 孵化器的构成与生命周期理论
        2.3.3 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概念研究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交叉性新学科创生规律研究
    3.1 交叉性新学科创生的条件和意义
        3.1.1 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关系辨析
        3.1.2 交叉性新学科形成发展的内外部动力
        3.1.3 促进交叉性新学科创生与发展的意义
    3.2 学科交叉机制探微
        3.2.1 交叉性新学科的生长点研究
        3.2.2 交叉性新学科的形成机制
        3.2.3 交叉性新学科成长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3.3 案例研究:核取证学的创生与发展
        3.3.1 核取证学创生的社会需求
        3.3.2 核取证学的交叉学科特征
        3.3.3 移植——核取证学创立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的障碍因素
    4.1 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中的观念障碍
        4.1.1 观念障碍的根源
        4.1.2 观念障碍的表现
    4.2 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中的学科体制障碍
        4.2.1 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设置概况
        4.2.2 国外学科设置经验借鉴
        4.2.3 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必要性
    4.3 交叉性新学科的科研评价问题
        4.3.1 科研评价概述
        4.3.2 同行评价及其缺陷
        4.3.3 科研评价引发的经费资助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4.4 交叉性新学科孵化的科研支撑体制问题
        4.4.1 以组织形式为首要内容的管理体制问题
        4.4.2 以学术刊物为核心内容的学术阵地问题
        4.4.3 以术语规范化为关键内容的跨学科交流问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灰色多层次模型的交叉性新学科孵化预测研究
    5.1 系统预测与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
        5.1.1 系统预测概述
        5.1.2 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预测的内容和意义
    5.2 灰色多层次模型的框架与涉及的理论方法
        5.2.1 灰色多层次模型的总体框架
        5.2.2 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灰色系统理论
        5.2.3 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3.1 确定权重的步骤与方法
        5.3.2 确定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5.4 灰色多层次模型的量化预测
        5.4.1 建立评价灰类评价指标矩阵
        5.4.2 设计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
        5.4.3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权向量和权矩阵
        5.4.4 获得综合评价值
    5.5 灰色多层次模型应用案例:核军备控制学科前景预测
        5.5.1 我国核军备控制学科发展概况
        5.5.2 基于灰色多层次模型的孵化前景预测
        5.5.3 预测结果评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促进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的对策
    6.1 鼓励跨学科研究促进交叉性新学科孵化
        6.1.1 跨学科研究的定义、特点与基本形式
        6.1.2 跨学科研究对交叉性新学科的孵化作用
    6.2 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的对策建议
        6.2.1 调整学科专业目录和试办交叉学科系
        6.2.2 改进和完善传统的同行评议方式
        6.2.3 拓展多渠道与多方式的经费资助
        6.2.4 加强开拓型人才识别与扶持
        6.2.5 重视刊物的学术阵地作用
        6.2.6 规范术语消除跨学科交流障碍
    6.3 转换观念促进交叉性新学科创立与成长
    本章参考文献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7)浅谈期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三个及时
    1.1 及时收稿, 做好初审工作
    1.2 及时送审, 做好反馈工作
    1.3 及时答复, 做好沟通宣传
2 做好本分, 善于发现有才华的作者
3 谦虚谨慎, 尊重作者
4 不卑不亢, 提高自身修养
5 结束语

(8)我国数学类核心期刊的网络化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化是数学类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1.“走不出去”
    2.“请不进来”
    3.期刊自身特性使其适合网络化发展
二、数学类核心期刊网络化建设的现状
    1.建有独立网站
    2.网站挂靠在主办单位
    3.利用信息机构上网
三、数学类核心期刊网络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0)DNA计算中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DNA 计算概述
    1.2 DNA 计算的原理
    1.3 DNA 计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2 DNA 的基本结构与处理
    2.1 引言
    2.2 DNA 分子的基本结构
    2.3 DNA 分子操作
    2.4 其他生物操作
    2.5 DNA 分子计算的实现途径
3 DNA 计算中的编码问题
    3.1 引言
    3.2 编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3.3 DNA 编码的规范几何结构
    3.4 编码优化计算模型
    3.5 应用实例
4 DNA 分子的合成
    4.1 引言
    4.2 核酸的生物合成
    4.3 DNA 的化学合成
    4.4 基因合成DNA 方法
    4.5 POA 方法合成DNA 分子
5 协同DNA 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模型
    5.1 引言
    5.2 经典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5.3 协同DNA 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模型构建
    5.4 协同DNA 计算机协处理器构造
6 基于粘贴DNA 计算模型的分子逻辑门的实现
    6.1 引言
    6.2 分子逻辑门概念
    6.3 逻辑关系
    6.4 分子逻辑门的构建
    6.5 总结
7 全文总结与进一步研究工作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完成的论文目录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四、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参考文献)

  • [1]计数组合学的创新者:徐利治和高尔德——谨以此文献给99岁和91岁高龄的两位数学名师和名家[J]. 罗见今. 高等数学研究, 2019(04)
  • [2]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关键问题研究[D]. 刘爽.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3]开放存取出版的收入模式与商业模式分析[J]. 王元杰,王应宽,季方,信世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08)
  • [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5]期刊年被引论文率对期刊评价作用的探讨[J]. 董建军,盛丽娜,郑成铭,刘雪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08)
  • [6]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问题研究[D]. 史建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7]浅谈期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J]. 丁译,潘春枝. 学报编辑论丛, 2012(00)
  • [8]我国数学类核心期刊的网络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 黄睿春,成传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9]我国数学类核心期刊的网络化现状及发展对策[A]. 黄睿春,成传江. 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8年论文集, 2008(总第138期)
  • [10]DNA计算中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D]. 黄布毅.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给作者的计算数学信息杂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