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扑鼻——中国香料的故事

香气扑鼻——中国香料的故事

一、香气袭人——中国香料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王辰竹[1](2021)在《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生成》文中研究表明在丝路审美文化视域下研究外来物的物质文化,实际是以外来物种为源点,对其社会生命的发展进行传记式研究。植物茉莉在丝路文化旅行的过程中,见证了人类文化自区隔到互通发展的历程,因而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叉视角出发,对植物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的生成的研究,通过以小见大,反衬出丝路审美文化的熔铸生成与融通。茉莉在其原生文化语境中受到信仰统摄被赋予“神性”意味,建构出其在域外与宗教紧密联系的宏观性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在宗教传播与贸易等多方作用下,茉莉裹挟着最初的宗教意义与实用价值进入中国,被宗教、伦理、美学等价值重塑,经历了自“神”至“人”的文化生成过程,美学意义不断凸显,成为中国文化中颇为典型的文化符号。其中,作为听觉符号的“茉莉”在传至西方之时,一度成为东方色彩的代表,审美意义再度发生变化。随现代传媒发展带来的“时空压缩”,中西方在“茉莉”文化上均以植物为源头,以“和而不同”的态度积极进行文化对话,在这一过程中,“茉莉”与中国逐渐同构,在跨文化交流中,茉莉的审美意义被再度阐释,文化生成呈现融合会通的趋势。至此,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生成过程得以明晰。茉莉所携带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是不同话语建构的产物,“茉莉”的文化与审美意义的流变意味着异种文化碰撞与融合。选取茉莉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看似是研究植物个体在丝路时间至空间的审美生成历程,本质是以茉莉为切入点,从个体植物的传播迁移与审美意义增衍与脱落出发,探讨后现代丝路空间里中外文化互通道路方向,进而对丝绸之路上物种的跨文化交流与平等对话提供可行性方法论。

曹语庭[2](2021)在《香料随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走在超市调料货架区,一股五香粉、咖喱粉、孜然、胡椒、桂皮、八角茴香、月桂的混合香气扑鼻而来。香料注重嗅觉,利用干燥的植物种子、果实、树皮或根茎做成香料,给食物增添香气,祛除肉膻味,是很多烹饪里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阿拉伯人最擅长用香料,迪拜老城区有一座露天香料市场,行走在绵延的风塔廊道间,一个个店铺前堆放着硕大的箩筐,里面装着干辣椒、姜黄、豆蔻……五彩斑斓,香气袭人,仿佛一不小心跌进《一千零一夜》里的凡尘。

蒋知洋[3](2020)在《《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义即概念化,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心智现象,是主客互动的结果。Langacker(1987:183)依据语言表达式语义标示实体的性质,将语义分为名词性和关系性两种类别。用例事件即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表达式,是语义的载体。有据于此,本研究将用例事件细化为名词性用例事件和关系性用例事件,关系性用例事件又包括“过程”和“非时间性关系”,“过程”体现为动词,“非时间性关系”体现为形容词、介词等。为使研究发现更系统清晰,本文将名词性用例事件从“具象”和“抽象”的视角进行了分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霍译本是举世公认的传世佳译。翻译即译意,但纵览文献,对《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的分析多以西方翻译理论为指导,聚焦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探讨,研究发现停留在翻译体会的感悟和经验总结的层面上,鲜有对概念化过程和方式的探讨,因而难有实质突破。因此,本研究依据语言对比“形式入手,语义为本,思维为标”的纲要,遵循“广泛观察——充分描写——合理解释”的路径,以心智哲学理论为支撑理论,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辅助理论,综合运用了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和反溯推理法,对前八十回相关例证语料进行了穷尽性搜索,继而对语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旨在发现《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并解释其异同的深层认知机理。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1)“用例事件S(Source)”和“用例事件T(Target)”的生成过程和方式是怎样的?(2)《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3)《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4)《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本研究对“用例事件S(Source)”和“用例事件T(Target)”的生成过程和方式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事件E”是语言运用意识活动发生的依据,“用例事件S”则是意识活动对“事件E”的描摹。译者基于“用例事件S”通过体验心智对“事件E”进行还原,但因为译者和作者体验心智的固有差异,重现“事件E”成为无法实现的美好期许,只能达至接近“事件E”的“事件E’”。译者基于“事件E’”,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的格式塔转换生成“用例事件T”。这一过程的发生机制与用例事件S的生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关于两者之间共性与差异的探讨构成了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具体在本研究中,“用例事件S”即“用例事件C”,“用例事件T”即“用例事件H”。“用例事件C”和“用例事件H”并非是对“原文”和“译文”简单的标签替换,而是在心智哲学理论观照下对语言表达生成过程和方式的深入探讨。关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名词性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论述,按照奈达对文化的五种分类展开,即“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具象类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抽象类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在“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中,“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气象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地理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建筑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茶酒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异指类人称代词”,依据是Langacker(1987:242)指出代词完全满足认知语法对名词词类的定义。研究发现,C/H在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方面的共性主要有:(1)C/H形式表征相似;(2)C/H语义指向相似;差异主要有:(1)在气象文化方面,C完备明晰,H隐略婉曲;在地理文化方面,C一语双述,H表里取一;(2)在建筑文化方面,C兼蓄深隽,H简约平实;在茶酒文化方面,C主观茶酒表征隐晦,H主观茶酒表征直观;(3)在社会文化方面,C重主观人情,H重客观事情。本研究基于对比所得的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视角对其进行了认知阐释。在“抽象类名词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中,“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佛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道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语言文化名词”论述了“矛盾用例事件”和“仿拟用例事件”。研究发现,C/H在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方面的共性主要有:(1)C/H佛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阿弥陀佛”和“菩萨”的原型义表征相似;(2)C/H道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神仙”的专指程度均较低;(3)C/H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无事忙”表层形式的相悖性和深层语义的和谐性;差异主要有:(1)在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方面,C一词多义,H一义多词;(2)在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仿拟”方面,C重语义相邻,H重音形相似。本章基于对比所得的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视角对其进行了认知阐释。关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本研究首先从“真实位移SV”和“虚拟位移S’V”的角度探讨了“过程性用例事件共性和差异”,然后从“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和“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的角度探讨了“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共性和差异”。本研究发现C/H在关系性用例事件上的共性主要有:(1)在过程性用例事件方面,C/H真实位移表征中位移动词V均不可或缺,虚拟位移表征中位移主体S’本质上是静态的;(2)在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方面,C/H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具有超常性;(3)C/H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的不完备性及评价义建构的相似性;差异主要有:(1)在真实位移表征方面,C重动词点位标记,H重介词点位标记;在虚拟位移表征方面,C重静态描写,H重动态刻画;(2)在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方面,C的陌生化与H的常规化;(3)在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方面,C的处置义支撑与H的处置义缺失。本研究基于对比所得的关系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认知阐释。本研究通过归纳提炼发现,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和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均可以通过统一的认知模式进行阐释,即认知主体C/H在语言表达的意识活动过程中,在主观意向性的主导下,在客观语境的制约下,以“事件E”/“事件E’”为关指的意向内容,基于心物随附性的心智体验,以类似或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取向和心理估量对意向内容进行表征,进而生成映现当下语境中“事件E”/“事件E’”的恰切“用例”。这一解释过程即认知主体C/H基于“事件E”/“事件E’”获得原初意识感觉,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的格式塔转换进而生成反思意识感受的过程。格式塔转换包括由相邻律、相似律和显隐律等生成的效应。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相邻律对应转喻思维机制,相似律对应隐喻思维机制,属于建构语义的概念化方式;显隐律则体现为语形表征手段,关系到用例事件中成分的呈现方式,如前置、后置、突显或隐略等。由此用以支撑本研究的心智哲学理论下意识、意向性、心物随附性和感受质四个维度便实现了有效联动,本研究也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心智哲学视域下《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概念化方式和经验标记形式的系统性认知对比研究还很鲜见,而此类研究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实体现。本研究遵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进路,基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用例事件的“果”,以心智哲学理论为支撑,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辅助,通过反溯其概念化过程推导出用例事件的“因”,契合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可以为“红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心智层面揭示《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成为不朽经典的原因,可以服务于外汉语言对比和教学研究,可以为汉语经典着作的解读和中国丰赡文化的传播做出切实的贡献。

刘小琳[4](2020)在《香文化在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香文化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人们用香来怡情养性,寄托美好的愿望,从这种角度上来说可以称为精神的寄托。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大力复兴,香文化再一次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但是香对于现代人好像既熟悉又陌生,其实香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对人有一定帮助,本文就香文化在居家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来进行研究与分析。香的历史悠久,其实甲骨文中“香”的意思是五谷热食时散发着的怡人气味,主要是香的气味为主。但是追溯香文化的起源,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不止有气味,我们的先祖已经懂得燎祭,用燃烧香草来祈请祝祷、供奉神灵;汉朝时的香还是皇帝专用,汉武帝还制造了博山炉送给兄弟姐妹,象征着对人臣的赞赏,到唐朝就可以人人使用了,甚至细化到了专香专用。香从治疗疾病到净化灵魂,从人与香的故事,绵延了6000年,还在继续延续。现代人由于过高的压力以及超负荷的工作会使得身体和精神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和疾病。不同种类的香,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在某些方面缓解并且改善。香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本文就以香在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为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文共分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绪论中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香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等,第二部分将香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部分研究了现代人的生活现状,第四部分阐述了香对现代人的作用,第五部分解释了香产品设计转换的方法和手段,第六部分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设计出香文化在居家生活用品的产品,针对当下的流行文化和潮流趋势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再改造,最后为文章结语。

鲁旭[5](2020)在《《红楼梦》俄译本中医元素俄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富含中国传统特色,是我国无可替代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因此,将二者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让我们加深对《红楼梦》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医。而探究《红楼梦》中医元素的俄译,对掌握传统中医术语的俄语翻译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帕纳秀克版本的《红楼梦》俄文全译本中出现的中医元素翻译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以及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角度研究《红楼梦》中医元素的俄译规律,探讨影响中医翻译准确性的因素和中医翻译的原则及策略,并尝试探究《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中医疾病证候、中医诊断治疗、中医药材药方、饮食养生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得失。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总结了《红楼梦》俄译历程,梳理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以及本文的创新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概述了翻译美学理论和科密萨罗夫等值翻译理论,探讨了影响中医翻译准确性的因素,并就此提出中医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策略。第二章总体梳理了俄语中对中医元素翻译的历史与现状,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早期、中期和现今,从宏观上介绍中医元素在俄罗斯的翻译发展状况。第三章以第二章划分的三个时期为基础,概括了中医元素俄译的三个阶段特点。第四章是本文重点,将《红楼梦》中出现的中医元素划分为六类:中医理论知识的俄译;中医疾病证候的俄译;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俄译;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的俄译;中医饮食养生的俄译以及香疗法和西洋药的俄译,结合翻译美学理论和科密萨罗夫等值翻译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中医元素的翻译方法,并对其中出现的部分误译提出修改方案。最后一章为本文的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总结,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李丹丹[6](2019)在《宋代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墨是中国古代的书写用品。古人对墨的使用经历了使用天然墨到人工制墨的发展历程。古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是天然墨,有矿物石墨、植物墨和动物墨等,对矿物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迟于战国末期,人工制墨开始兴起,至两汉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人工制墨技术发展与成熟的时期。隋唐五代,是制墨业的兴盛时期,制墨区域向全国范围拓展,制墨业的重心在晚唐五代时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地区。安徽歙州成为制墨中心。随着制墨技术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一些制墨名家,如李超、李廷珪、李廷宽父子等,他们父子兄弟,技艺相承,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从出土资料看,隋唐五代,墨的形制趋于规范定型,以两端略称圆形的长条形墨为主要形制,墨锭的体量更大。墨面除模印图案外,还出现了模印文字的新特征。中国墨文化体系至宋代得以完备,墨的生产与消费是其文化表达的特质基础。在宋代,松烟墨和油烟墨并行于世。墨的生产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原材料制备阶段与和制成形阶段。制墨的原材料有主要原料和辅料两大类。主要原料指烟和胶。辅料主要有各种香料、中药材、金箔、玉屑等。烟与胶的质量对墨的品质起决定作用。制取松烟,首先要选取好的松材,宋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后发现,含松脂高的松材更利于制烟。松烟是松木不完全燃烧时形成的烟炱。松烟的制备需要窑,宋人造窑制松烟之法有平面窑、立窑和卧窑。这三种窑形中卧窑相对而言更科学。宋人在制取松烟的实践中认识到松烟的粒度是松烟质量的重要指标,颗粒度越小,质量越优,所制成的墨黑度更高,渗透性更好。而影响其颗粒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松材中松脂的含量,发火时松枝的数量、火候以及所得烟炱距火源的远近等。这些可贵的经验与认识都被宋代以后的人以及今天的科学技术证实是正确的。油烟墨的使用略晚于松烟墨。油烟的制备大抵有选取油料、点烟和取烟三个步骤。油料一般有桐油、清油、沥青、麻油。烧制油烟所需要的器具有粗碗、灯芯和瓦盆这三类。粗碗贮油,和灯芯一起构成灯盏。瓦盆覆盖于灯盏之上用于取烟。烧制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种,即瓦盆地坑取烟法、瓦盆(或钵、罐)取烟法、水槽法和纸帐收烟法。胶的制备、和制对墨的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粘结胶粒,也可以使墨的水溶液不易沉淀,形成悬浮液,还可以使墨较为稳固地粘附于纸上,并增加研磨和书写时的润滑度,增强光泽感。宋代制胶一方面沿袭了北魏以来常使用的牛皮胶以及鹿胶,更开发了鱼胶、鱼鳔胶等其它种类的制胶之法。墨之优劣,在烟炱相同的情况下,煎胶、和胶起着决定作用。制胶原料以鹿胶最好,牛胶最常用,常与鱼胶等参合使用。煮胶宜在春秋两季,忌热与寒。添加辅料是中国制墨业的传统特色,辅料作用不外乎增光、助色、取香这三大功能。将所制烟炱、胶和辅料合制加工,制墨成锭,是墨的生产与制作工艺的第二阶段,概括起来大致有筛烟、和料、捣杵、揉丸、模印、晾墨六个步骤。筛烟是为了保证烟料的纯净无杂质。胶与烟的和制比例根据需要而不同。旨在速售,则胶的比例宜小,意在久藏,则胶的比例宜大。合制后,捣杵多多益善。揉制成丸剂时,应急手速揉。模印成形后,或自然荫干,或放在炭灰中晾干。宋代墨的生产具有商品性。表现在私营制墨作坊的出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商品化、销售获利的生产目的三个方面。宋代墨的流通场所主要是在城市和佛寺之中。流通方式有二种,一是在城市中设有专营墨的店铺,二是由墨工或中间商背箧挑担流动售卖。宋代,墨主要被用于书写在各类纸品上,也被用于书写在墙壁、瓷器等器物上,还用于书籍印刷、碑刻拓印等,墨被用于官府、家庭、学校、寺院等场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和消费领域比前代更为广泛,需求量也大幅提高。其中书籍等纸质品的雕版印刷这一领域用墨量最大。朝廷与官府消费用墨主要体现在公文撰写办公用墨。士人消费用墨主要体现在撰写诗文、书法、绘画及收藏。抄写和印刷用墨主要体现在印刷书籍及纸币上。宋代文化的兴盛尤其是雕版印刷业的繁兴,使宋代用墨总量激增。宋代用墨总量的急剧增长引起了古松林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促进了制墨技术的改进,即油烟制墨的兴起,同时也推动了制墨中心的转移。宋代一笏墨的重量约在156.25克至206.25克之间。一笏墨约100文钱。由于供求关系或品牌效应等因素,一笏墨亦可值10000文,甚至价比黄金。宋代用墨量比前代激增,其中图书雕版印刷用墨量占的比重最大。再加上书法、绘画、建筑、制药用墨等,宋代对墨的消费量是十分惊人的。北宋产墨区比前代更加广泛,遍及南北。陕西终南山、河北易州一带持续衰落,河北真定、山东兖州骤然新兴,安徽歙州延续五代继续为制墨中心。南宋江南地区的制墨业得到飞速发展,遍布今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尤其是杭州、福建和四川。宋代制墨业消耗了大量的古松林资源,限制了制墨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南宋制墨区域的变迁是政治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也和北方松林的消耗与匮乏有关,制墨区域的分布与雕版印刷业的分布密切相关,基本一致。宋代文人不仅将墨视为必不可缺的工具和颜料,更是投入了很多的情感,墨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情趣和理趣。墨是宋代文人之间人情往来的馈赠佳品,人们赠墨、夺墨、斗墨、玩墨、品墨、藏墨、由墨悟理,宋代文人对墨的赏爱蔚然风尚。宋代文人对墨的品鉴之风颇盛,墨说、墨辨、论墨之文很多。这些文章形制短小,或鉴墨之优劣,或论墨工之高下,或品墨之理趣,不一而足。宋人品墨的风尚是宋代制墨业兴盛的体现,也反映了宋代制墨的水平、质量和档次。宋代的墨兼具实用、收藏、文学、药用等多种文化价值,墨的文化体系在宋代全面形成。墨为宋代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明清墨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赵逸秋[7](2019)在《中国古代檀香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檀香,取材于檀香植物的心材,从古至今都是珍稀昂贵的芳香材料,属于古老的国际贸易货品。檀香虽不是中国的原生植物,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檀香文化。檀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社会生活、宗教祭祀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及至宋元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檀香成为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漫长岁月中,古人凭借勤劳和智慧形成了檀香制作、加工的独特技艺,积累了大量利用经验,对檀香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社会风俗上,还体现在医学、宗教,甚至美学、价值观上。古代中国的檀香基本依赖进口,包括朝贡贸易和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进行檀香植物栽培,而真正的规模化商业性栽培到上世纪60年代才得以实现。首先,论文着眼于檀香的引种栽培研究,围绕“古代中国是否成功引种栽培檀香”这个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究和考证。此前学术圈的主流观点认为,檀香不产自中国,古代也从未引种栽培成功过,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在广东引种培育成功。本论文详细考察檀香的植物学内涵,包括种类、性状和地理分布等,阐明檀香的源流,理清檀香和檀香植物的关系。本人通过搜集、整理、查询古代中国福建、广东和云南等地的地方志和其他古籍文献,从农业技术角度,探讨古代中国引种栽培檀香的地域、技术等问题,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并考证到古代檀香的栽培种植方法。接着,全面梳理古代中国引种栽培檀香的方法、手段,加工、利用檀香的技术和工艺,试着从日常生活、宗教活动和传统医学的角度梳理古代人民利用檀香的历史。还系统的梳理周边国家与中国的檀香贸易历史,从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的角度分别考述、归纳,探寻以檀香贸易为载体的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交流。按照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之前、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阶段,论述檀香朝贡贸易的特点,分析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檀香朝贡贸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檀香折射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包括古代文人士大夫对檀香的品鉴美学,檀香与佛教东传的关系,檀香为承载的中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动交流,中国进口檀香后对中亚、东南亚的二次反向输出,古代中国从檀香消费市场到转运市场的角色嬗变,西方国家介入对华檀香贸易与太平洋岛屿檀香新属的发现,传统檀香加工技艺在当代的沿袭与传承等等。最后,揭示中国古代檀香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给檀香文化当代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任健[8](2019)在《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类型。而蔷薇,又是这一意象类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意象。本文即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蔷薇题材文学作品入手,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蔷薇意象书写,兼略论与蔷薇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论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论述了蔷薇的名实、植物资源与园艺栽培等问题,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对蔷薇题材文学与意象作品的研究,第六章则属于与蔷薇有关的古代文化生活研究。蔷薇之名的出现不应早于东晋,而“墙蘼”这个名称最早也不是专指蔷薇。中国古代对“蔷薇”、“玫瑰”、“月季”有较为明显的区分,这样就限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蔷薇在古代的分类标准有颜色、形状、地域等;其分布范围非常广,南可到两广、台湾,东可至吴浙、福建,西可抵四川、陕西,北可达北京、沈阳。蔷薇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南朝齐梁时期,其实用价值则有药用、食用、制香等多种。无论从作品数量、质量还是从文体分布、名家创作等角度来看,蔷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较为重要的花卉植物意象。从历史发展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蔷薇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期,唐宋为其发展与繁荣期,元明清则是其继承与新变期。中国古代对于蔷薇形象之关注重点,经历了从“枝叶”到“色彩”再到“气味”的发展过程。此外,蔷薇的“习性美”一直受到文人关注,这主要指其“易栽种”、“性喜水”、“逢春开”的植物习性。蔷薇作为一种观赏花卉,其形态往往被比喻为美人,这是其神韵美的体现。而日、月、风、雨对蔷薇审美也有不同的影响。蔷薇意象所包含的情感意蕴比较复杂。首先,蔷薇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古人在观赏时便会产生携手同赏的欢乐或独自观赏的孤寂。蔷薇花落往往意味着春天逝去,所以会使诗人产生伤春伤时之感,这种感觉也表现为思妇闺怨之情。蔷薇花落还意味着花朵生命的终结与美好事物的消逝,因此蔷薇还可用来抒发物是人非之感。蔷薇生长在野外时不易被人赏识,故而蔷薇也可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同时也可表现淡泊隐逸的情怀。红、紫蔷薇象征荣华富贵,黄蔷薇则象征纯洁高尚的人格。蔷薇有刺,可以钩住衣服,表达别情离情;也可指外表华丽实则暗藏杀机的小人。蔷薇常易经受风雨的洗礼、波浪的摧折,诗人常以之自比抒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总之,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有两面性、复杂性的特点。第五章选取四个专题深度分析蔷薇题材及意象的文学作品或意象。白居易的咏蔷薇诗,其艺术风格包括注重色彩感、描写人格化以及对比的连用,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使蔷薇这一花卉植物再一次进入文学家们的创作视野,开拓了咏蔷薇诗的新的发展。蔷薇题材赋体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也许并没有突出的地位,但还有它的文学价值。它填补了咏物赋没有咏蔷薇这一题材的空白,从表现手法与描写内容层面与咏蔷薇诗歌相比有了新变,体现出作者对蔷薇的赞美及美好人格的追求。“蔷薇洞”、“蔷薇架”是两个特殊的意象。“蔷薇洞”之典故的要素共有四个:谢安、东山、携妓、游宴。因此文学作品中用到“蔷薇洞”这一典故时,想要传达的信息、表达的思想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无奈及对谢安的仰慕、渴望归隐山林的出世之心、对携妓传说的戏用、对游宴之乐的表达。“蔷薇架”在古典戏曲、小说中往往有“藏身”、“偷窥”、“私会”等作用,从而推动情节发展。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主要在《笑林广记》、《池北偶谈》、《庸盦笔记》中各有一处,或生动有趣,或富有文化价值。蔷薇与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中国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主要有蔷薇架、蔷薇屏等形式。其次,古代物质文化生活中,蔷薇在食用、药用上有较大价值,其独特的物候意义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蔷薇叶还在养蚕活动中扮演角色,而花市中蔷薇也是重要的花卉产品,价格不菲。最后,蔷薇水与中国古代香文化有关,蔷薇水的范围小于蔷薇露,蔷薇水的制法主要有“采露法”、“蒸馏法”,与人们日常的盥洗活动密不可分。

李娜[9](2018)在《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基于文学本位的跨学科研究,在细读唐代诗文总集、别集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史书、政书、类书、方志、佛藏、道藏等文献,通过检索梳理、综合归纳,以文史图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分析在唐代文学中留有大量印记的十一种外来代表植物的书写境况,探究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关系,同时以此为窗口审视唐人对待外来植物的态度、接受心理,唐时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图景,乃至唐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状况。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绪论部分,叙述选题缘起,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尚需拓展的空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论文开展的分论点与方向,对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价值等作出阐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以外来植物沿丝路传入的路径,将其分为陆上与海上两类,又另辟佛教外来植物专章,选取胡麻、蒲萄、石榴、苜蓿、芜菁、甘蔗、刺桐、木绵、娑罗、菩提、贝多等作为个案,在细读文本,辨析正名、异名、冠名、错认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十一种外来植物在唐代文学中的呈现境况,并附加因错认、冠名的七叶树、多罗、海石榴等三种外来植物,解析其在唐代文学中出现的位置、并联搭配的物象、使用的情境,分析其在初盛中晚不同时期的文学中的变化特点,全面细致地还原并绘出外来植物进入唐代文学的真实图景。第四章在此前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展开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二者有着密切深入的双向互馈关系,一方面,丝路外来植物文化作为背景影响着创作者的认知,而外来植物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状态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创作者的视野、情感与心灵,激发其创作灵感,成为其创作的源泉,作为其表现对象与素材,丰富其内容、思想与情感,与它物及融入的诗人情感共构出唐诗别样的意境,让唐诗充溢着一种鲜活的异域情韵。另一方面,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情境与生态景观,其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心理,其累积的衣食住行医药文化,均藉由唐代文学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亦对外来植物作以本土化的选择与模塑,赋予其诗意化的美名,如诗如画的中国化气韵,中国化的风韵,从而让其更丰富、灵动,更具美感,具有了包容中外、兼容二美的文化内蕴。当丝路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它不仅被再现着,也被表现着,唐代文学创作者会通过亲见后的直观描写再现眼前物,也会将个体的情感、认知注入其中,甚至通过文献载录想象着这种来自异域并未亲见的事物,还会在追忆中为其涂抹上朦胧唯美的色彩,于是当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后,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在唐人眼中、心目中辗转后的样子,从而别具风采,焕发出别样的光华。可以说唐诗与丝路外来植物在特定时空下的相遇,交汇时即绽放出动人的光芒,当唐人遇见丝路外来植物,凝视中激发了创作的火花与灵感,丝路外来植物装点着唐代文学的风景,而唐代文学也充实着丝路外来植物的意蕴,使其不仅是过去的文化载体也是当时的文化承载者,不再是无意识的物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被人格化的物,不仅是异域的、外国人的也是唐代本土的、唐人的,不仅是个体的也是卓具代表性的,是与唐代的天空、阳光、风雨,唐代的人与物关联的,增添了更丰富文化内蕴的诗意的精灵。论文能独辟蹊径,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唐代文学中的11种外来植物书写细节作以分析,包括其在唐诗中的位置,搭配、对仗、连接等物象组合与对接,构成的诗境与意蕴等,并以此分析其在唐诗中的具体作用,唐人对其的本土化重塑,乃至文化间的交流与互融的具体方式与呈现情境。阐释唐人选用特定外来植物异名,以外来植物冠名之名入唐代文学等现象,亦进一步分析其中所透露的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被唐人接受的态度、心理、中西方文化交流意蕴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作出系统、细化分析,令研究时现闪光点与创新点。

瞿晓杰,朗爽[10](2018)在《大唐广州蕃坊逸事(上、下集)》文中指出上集1.皇宫日字幕: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大宴宾客。李靖讨伐突厥胜利凯旋,唐太宗端坐在宴席上首,左边是上柱国、越国公冯盎和他的儿子冯智戴,右边是突厥王颉利可汗,各大臣依次而坐。各国使节身着本民族服装前来朝贡。鸿胪寺卿高声念道:各国使者向大唐皇帝敬贡。乌苌国献龙脑香。使者将一个精致的缀满珍珠的盒子双手奉献给皇帝,太监双手接过。鸿胪寺卿:天竺国献火珠、郁金

二、香气袭人——中国香料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气袭人——中国香料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茉莉的丝路文化旅行概论
    第一节 植物茉莉丝路传播概述
    第二节 生成、脱落与增值:茉莉审美意义的流变
第二章 从植物到象征:茉莉的域外旅行及文化生成
    第一节 古印度的茉莉崇拜
        一、茉莉与世俗:茉莉审美的萌发
        二、茉莉与宗教:神圣象征的符号
    第二节 古波斯的茉莉隐喻
    第三节 地中海的茉莉象征
第三章 从物性到诗性:茉莉在中国的意义增衍
    第一节 茉莉入华:植物茉莉的东传
    第二节 物质交换中的审美建构
        一、茉莉的物性与日常审美
        二、命名之争:茉莉、素馨、耶悉茗
    第三节 文化书写中的审美意象生成
        一、茉莉的诗性建构
        二、 “比德”:茉莉的伦理性
        三、茉莉与女性的同构
第四章 中西交汇:茉莉审美意义的熔铸生成
    第一节 向西传溯的音乐符号
        一、东方的表征——《茉莉花》
        二、 “茉莉”音乐符号的西传
        三、 《图兰朵》中的“茉莉花”
    第二节 现代化中“茉莉”的多向融合
        一、审美表征的多样化
        二、中西交流的桥梁——“茉莉花”
        三、当代对话中的文化熔铸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2.2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
    2.3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2.4 语言学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研究
    2.5 心智哲学与翻译研究
    2.6 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
    2.7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心智哲学理论
        3.1.1 意识
        3.1.2 意向性
        3.1.3 心物随附性
        3.1.4 感受质
    3.2 构式语法理论
        3.2.1 构式的界定
        3.2.2 构式的基本特征
        3.2.3 构式语法的优势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心智哲学视域下用例事件S/T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4.1 用例事件S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4.1.1 现实世界与原初感觉:事件的本体性
        4.1.2 反思感受与语言表达:用例事件的摹状性
    4.2 用例事件T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4.2.1 理解阶段
        4.2.1.1 从用例事件S到事件E’还原
        4.2.1.2 从事件E’原初感觉到事件E’反思感受
        4.2.2 表达阶段:从事件E’反思感受到用例事件T
    4.3 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5.1 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
        5.1.1 气象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1.1.1 C/H风向表征相似
        5.1.1.2 C/H语义指向相似
        5.1.1.3 C的完备明晰与H的隐略婉曲
        5.1.2 地理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1.2.1 C/H均以“虚幻”表征“真实”
        5.1.2.2 C的一语双述与H的表里取一
    5.2 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2.1 建筑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2.1.1 C/H形式表征相似
        5.2.1.2 C/H语义指向相似
        5.2.1.3 C的兼蓄深隽与H的简约平实
        5.2.2 茶酒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2.2.1 C和H客观茶酒表征的相似突显
        5.2.2.2 C和H客观茶酒表征的相异突显
        5.2.2.3 C主观茶酒表征的隐晦性与H主观茶酒表征的直观性
    5.3 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1 异指类自称代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1.1 C/H人称异指均鲜见
        5.3.1.2 C/H数异指的相异表征
        5.3.2 异指类对称代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2.1 C/H数异指均无
        5.3.2.2 C/H人称异指的相似表征
        5.3.2.3 C/H人称异指的相异表征
        5.3.3 异指类他称代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3.1 C/H数异指均无
        5.3.3.2 C/H人称异指的相似表征
        5.3.3.3 C/H人称异指的相异表征
    5.4 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4.1 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4.2 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4.3 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5 小结
第六章 《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6.1 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1.1 佛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1.1.1 C/H原型义表征相似
        6.1.1.2 C/H引申义表征相异
        6.1.2 道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1.2.1 C一词多义,H一义多词
        6.1.2.2 C/H的低专指性
    6.2 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
        6.2.1 矛盾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2.1.1 C/H表层矛盾义的相异表征
        6.2.1.2 C/H深层和谐义的相似建构
        6.2.2 仿拟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2.2.1 C/H相似的形式表征
        6.2.2.2 C的语义相邻性与H的音形相似性
    6.3 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6.3.1 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6.3.2 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6.4 小结
第七章 《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7.1 过程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7.1.1 真实位移过程用例事件SV的共性和差异
        7.1.1.1 V的不可或缺性
        7.1.1.2 C的动词点位标记与H的介词点位标记
        7.1.2 虚拟位移过程用例事件S’V的共性和差异
        7.1.2.1 S’的静态本质
        7.1.2.2 C的静态性与H的动态性
    7.2 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7.2.1 异指类形容词用例事件A’N的共性和差异
        7.2.1.1 A’N的超常性
        7.2.1.2 C的陌生化与H的常规化
        7.2.2 非对称类介词用例事件“我把你这+NP”的共性和差异
        7.2.2.1 C/H处置义表征均不完备
        7.2.2.2 C/H评价义的相似建构
        7.2.2.3 C的处置义支撑与H的处置义缺失
    7.3 关系性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3.1 过程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3.2 异指类形容词用例事件A’N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3.3 C/H非对称处置构式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发现和创新
    8.2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香文化在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方法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香文化的基本概念
    2.1 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2.2 香在文学上的内涵
        2.2.1 香与文人的渊源
        2.2.2 香与《红楼梦》
        2.2.3 香与《源氏物语》
    2.3 香及其香的产品的作用功能
        2.3.1 香的燃烧方法
        2.3.2 香器之香囊
        2.3.3 香器之香炉
    2.4 香味对于人的影响
        2.4.1 闻香是人类的本能
        2.4.2 香味对人体各个机能的作用
        2.4.3 香有改变人的身体机能的力量
        2.4.5 香味在脑中的反应
        2.4.6 喜好的香味和讨厌的气味对人情绪的影响
第三章 现代人的生活现状
    3.1 现代人很焦虑
    3.2 现代人大多是斜杠青年
    3.3 现代人大多失眠
    3.4 现代人缺爱导致消费主义盛行
    3.5 对于手机过于依赖
    3.6 过于肥胖的现代人
    3.7 现代人有“现代病”
第四章 香对现代人的作用
    4.1 香文化的需求分析
    4.2 香是一种生活态度
    4.3 香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4.3.1 香在古代治疗时疫的应用
        4.3.2 香对现代时疫的作用
    4.4 香的功效以及作用
        4.4.1 文化加成
        4.4.2 香的收藏作用
        4.4.3 提高生活品味
    4.5 香的传播和销售
第五章 香文化在设计中转化中的方法和应用手段
    5.1 香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5.1.1 意境设计
        5.1.2 相互融合
    5.2 香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化思路
        5.2.1 具象转化
        5.2.2 抽象主义
        5.2.3 设计结合
第六章 香文化产品的设计
    6.1 设计原则
    6.2 设计思路
    6.3 概念的选择以及意义
    6.4 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
    6.5 产品造型设计
        6.5.1 产品设计及表现手法
        6.5.2 元素提取和再设计
    6.6 设计实例
        6.6.1 具象元素转换
        6.6.2 抽象元素转换
第七章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的研究工作
    7.3 本文的创新点
    7.4 未来香文化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作品集

(5)《红楼梦》俄译本中医元素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红楼梦》俄译研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难点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1章 理论基础
    1.1 翻译理论
        1.1.1 翻译美学理论
        1.1.2 文化空缺及补偿翻译
        1.1.3 归化和异化
        1.1.4 科米萨罗夫等值理论
    1.2 影响中医翻译准确性的因素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医元素俄译的历史和现状
    2.1 中医药在俄罗斯之早期(18世纪末以前)
    2.2 中医药在俄罗斯之中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
    2.3 中医药在俄罗斯之近期(21世纪初至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医元素翻译特点
    3.1 第一阶段特点
    3.2 第二阶段特点
    3.3 第三阶段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楼梦》中医元素的翻译探究
    4.1 《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知识
        4.1.1 《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知识概述
        4.1.2 《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知识的翻译
    4.2 《红楼梦》中的中医疾病症候
        4.2.1 《红楼梦》中的中医疾病症候概述
        4.2.2 《红楼梦》中的中医疾病症候的翻译
    4.3 《红楼梦》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4.3.1 《红楼梦》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概述
        4.3.2 《红楼梦》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翻译
    4.4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
        4.4.1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概述
        4.4.2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的翻译
    4.5 《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文化
        4.5.1 《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概述
        4.5.2 《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翻译
    4.6 其他中医元素的翻译
        4.6.1 《红楼梦》中的香疗法
        4.6.2 《红楼梦》中的西洋药
    4.7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致谢

(6)宋代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代以前墨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天然墨的发现与应用
    第二节 人工制墨的兴起
    第三节 制墨技术的成熟与着名产地的形成
    第四节 制墨业重点的南移与制墨名家的出现
第二章 宋代墨的生产与工艺
    第一节 原材料制备——烟炱
        一、松烟的制备
        二、油烟的制备
    第二节 原材料制备——胶和辅料
        一、宋代胶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二、宋代制胶及用胶的讲究
        三、宋代制胶的辅料及其功能
    第三节 和制成形
        一、筛烟
        二、和料
        三、捣杵
        四、揉丸
        五、模印
        六、晾墨
第三章 宋代墨的流通与消费
    第一节 宋代制墨的商品性
        一、私营制墨作坊的出现
        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商品化
        三、销售获利的生产目的
    第二节 宋代墨的流通
        一、城市市场摊位上墨的售卖
        二、墨工或中间商贩对墨的贩卖
    第三节 宋代墨的消费
        一、朝廷与官府消费用墨
        二、士人消费用墨
        三、抄写及印刷用墨
        四、其它消费用墨
第四章 宋代用墨总量的估算及影响
    第一节 宋代墨的价格及用墨总量估算
        一、宋代墨的价格区间
        二、宋代用墨总量的估算
    第二节 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一、宋代以前的制墨区域
        二、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第三节 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一、两浙路墨工
        二、临安御造墨工
        三、徽州墨工
        四、川蜀墨工
        五、其它地区墨工
    第四节 制墨中心的转移及原因
        一、松林资源的消耗
        二、制墨中心的转移及原因
第五章 墨与宋代文人生活
    第一节 墨与宋人文化生活
        一、嗜墨
        二、赐墨
        三、赠墨
    第二节 宋代文人对墨的品鉴
        一、品鉴标准
        二、对墨品优劣的品鉴
    第三节 宋代文人对墨的收藏
第六章 宋代墨的价值、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 宋代墨的实用价值
    第二节 宋代墨的收藏价值
    第三节 宋代墨的药用价值
    第四节 宋代墨的贡献与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7)中国古代檀香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二)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檀香及其物种传入中国的历史
    第一节 檀香树与檀香
        一、檀香树及其适生条件
        二、檀香的类别
    第二节 檀香在国外的种植和利用情况
        一、印度的檀香种植与利用
        二、檀香在其他国家的种植与利用
    第三节 域外檀香物种传入中国的历史
        一、中国历史上的檀香物种输入
        二、中国的檀香引种与栽培
第二章 中国古代檀香的加工与利用
    第一节 檀香与生活用品制作
        一、家具与器物制作
        二、化妆品制作
        三、饮食增香剂
        四、其他生活用香
    第二节 檀香与中医药保健
        一、古人对檀香的药性认识
        二、古人的檀香药用加工方法
        三、古人对檀香的临床利用
    第三节 檀香在古代宗教中的利用
        一、檀香与佛教用品
        二、檀香与佛教文化
        三、檀香与其他宗教和祭祀
    第四节 古代少数民族对檀香的利用
        一、西南少数民族
        二、北方少数民族
第三章 中国古代檀香朝贡与贸易
    第一节 魏晋至五代十国域外檀香商品的输入
        一、魏晋时期
        二、唐代
        三、五代十国时期
    第二节 宋元时期檀香朝贡与贸易
        一、宋代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
        二、对东北亚和中亚地区的檀香转口贸易
        三、元代
    第三节 明清时期檀香朝贡与贸易
        一、明清檀香朝贡贸易
        二、明清民间的檀香贸易
第四章 中国檀香文化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檀香文化的传承情况
        一、檀香香料传统制作技艺
        二、以檀香为载体的其他手工技艺
    第二节 檀香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传承保护
        一、檀香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檀香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8)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论题研究的意义
    二、本论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本论题研究的主要任务、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蔷薇的名称、植物资源及园艺栽培
    第一节 蔷薇名实考辨
        一、蔷薇与“墙蘼”辨
        二、蔷薇与“蘠靡”、“蘠蘼”辨
        三、蔷薇的命名及其语义指向
        四、蔷薇之名在古籍中的出现
        五、蔷薇别名举要
    第二节 中国古代蔷薇的分类与分布
        一、蔷薇与玫瑰、月季之关系
        二、蔷薇的分类
        三、蔷薇植物的大致分布
    第三节 蔷薇栽培历史及其实用价值
        一、栽培历史
        二、实用价值
第二章 蔷薇意象与题材的出现与发展
    第一节 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创作的整体概况
        一、作品数量分析
        二、作品文体分布
        三、创作名家名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
        一、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二、文体特点与作家特点
    第三节 唐宋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发展与繁盛
        一、作品数量增加与作家身份的转变
        二、文体形式创新及唱和、组诗的出现
        三、内容的丰富与题材的拓展
        四、表现手法的开拓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继承与新变
        一、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新变
        二、文体、题材上的创新
第三章 蔷薇的形象特色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蔷薇形象之关注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枝叶美”最先受到关注
        二、唐宋时期:“色”与“香”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形象特色
        三、元明清时期:注重整体的“形色美”
    第二节 蔷薇的“色彩美”
        一、红色蔷薇——鲜艳之美
        二、黄色蔷薇——雅贵之美
        三、白色蔷薇——纯洁之美
        四、蔷薇与绿色——生机之美
    第三节 蔷薇的“气味美”
        一、直接描写蔷薇花香
        二、与其它香物一同出现
        三、描绘蔷薇水、蔷薇露的香
    第四节 蔷薇的“习性美”
        一、易栽种:环境适应性强
        二、性喜水:独特生长环境下的蔷薇之美
        三、逢春开:蔷薇植物的时令美
    第五节 蔷薇的“神韵美”
        一、蔷薇“神韵美”的发现
        二、蔷薇“神韵美”的表达模式
    第六节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蔷薇美
        一、日照蔷薇——生机之美
        二、雨中蔷薇——娇弱之美
        三、月下蔷薇——朦胧之美
第四章 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携手同赏的欢乐与独赏蔷薇的孤寂
        一、携手同赏的欢乐
        二、独赏蔷薇的孤寂
    第二节 伤春伤时之感与思妇闺怨之情
        一、伤春伤时之感
        二、思妇闺怨之情
    第三节 物是人非的感伤与怀才不遇的幽怨
        一、物是人非的感伤
        二、怀才不遇的幽怨
    第四节 羁旅乡思之意与留别惜别之情
        一、羁旅乡思之意
        二、留别惜别之情
    第五节 富贵荣华的象征与淡泊隐逸的情怀
        一、富贵荣华的象征
        二、淡泊隐逸的情怀
    第六节 自信昂扬的精神与纯洁高尚的美德
        一、自信昂扬的精神
        二、纯洁高尚的美德
第五章 蔷薇题材文学创作中的作家、文体、意象专题讨论
    第一节 论白居易咏蔷薇诗
        一、数量分析
        二、思想内容
        三、艺术风格
        四、典范意义
    第二节 蔷薇题材赋体文学概述
        一、创作概况
        二、创作内容
        三、创作得失
    第三节 特殊的文学意象:“蔷薇洞”与“蔷薇架”
        一、“蔷薇洞”之典故考辨及其文学运用
        二、“蔷薇架”之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第四节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
        一、《笑林广记》:蔷薇刺
        二、《池北偶谈》:红蔷薇丛
        三、《庸盦笔记》:蔷薇妖祟
第六章 与蔷薇相关的古代文化生活
    第一节 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
        一、当户、倚墙
        二、蔷薇架
        三、蔷薇屏
        四、其它
    第二节 物质生活中的蔷薇
        一、蔷薇与饮食
        二、蔷薇与医药
        三、蔷薇之物候意义
        四、蔷薇与花市
    第三节 “蔷薇水”名实与应用
        一、“蔷薇水”名实考
        二、蔷薇水的产地、制法及辨伪
        三、蔷薇水的应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丝路学相关研究综述
        (二)植物学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概念界定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目标
        1.研究思路
        2.主要内容
        3.研究目标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外来印记与本土融汇:陆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一、唐代文学所涉胡麻修道、饮食渊源
        二、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生活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一)碑铭中的修道象征符号:唐文的胡麻单一书写
        (二)服食传奇、语言比类与地方小吃:笔记小说的胡麻多样书写…
        (三)道教或隐逸象征、饮食与生态:唐诗的胡麻多元重塑
        1.绵延江南的胡麻花开
        2.叙及日常的胡麻饭食
        3.作为象征的胡麻符号
        4.寺院繁盛生长的胡麻
        5.和合相思比兴与民俗象征语义
        结论
    第二节 仙化、日常化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书写
        一、唐代文学蒲萄书写众多且极富创造力的原因
        二、传奇与日常、转引与新创、语用延伸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多元书写
        (一)排名榜与仙化故事:唐人笔记的蒲萄多样化叙述
        (二)史事转引、日常生活、类比与意蕴附加:唐文的蒲萄书写……
        1.蒲萄类比、衬托之用
        2.视作祥瑞的蒲萄图景叙述
        3.作为典故的史事转引
        4.蒲萄衣食住行之用
        5.附加的蒲萄象征意蕴
        6.太庙祭祀的珍稀贡品
        7.蒲萄的西域生长图景
        (三)生态与日常、它物类比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蒲萄本土模塑…
        1.蒲萄生态图景铺绘
        2.他物吟咏的映衬、联想与托物言志意蕴附加
        3.融入日用的蒲萄物象
        4.用作喻体的葡萄
        结论
    第三节 外来承袭与本土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书写
        一、唐代文学石榴书写的客观生态境况与文化背景
        1.石榴的外来音译名、本土化异名及冠名它物之名
        2.石榴的引入与生长空间蔓延
        3.石榴的文化意蕴
        4.唐代类书石榴事类
        二、承袭与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多样书写
        (一)从背景到中心、从日常到幻化、意蕴附加:唐代笔记、小说的石榴多元书写
        1.作为背景点缀的石榴叙写
        2.作为叙事中心的石榴书写
        (二)专咏、点缀或冠名:唐文的石榴本土化书写
        1.承袭与偶创、本体退隐与社会意蕴附加:专咏中的石榴叙写…
        2.人间石榴裙、仙界石榴与测咏石榴逸事:唐文中的石榴点缀…
        3.以石榴冠名的山石榴叙写
        (三)冠名之咏、本体铺绘与日常书写:唐代诗词的石榴多元书写…
        1.以石榴之名:唐诗中的石榴冠名现象及其文化交流意蕴……
        (1)唐诗中的山石榴
        (2)唐诗中的海石榴
        (3)以石榴冠名的原因与文化交流意蕴
        2.生态图景、日常之用、意蕴附加:唐诗的石榴多元书写……
        (1)石楠花与石榴花异文辨析
        (2)唐诗的石榴专咏
        ①榴锦、红榴别称
        ②石榴与它物并构的生态图景
        ③唐诗中的石榴组接
        ④石榴的意蕴附加
        ⑤石榴、石榴红之比及其意蕴
        ⑥石榴裙、石榴酒、石榴羹
        结论
    第四节 生态、日常与文化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苜蓿书写
        一、生态、日常与文化内蕴附加:唐代笔记的苜蓿多重情境书写……
        二、简略点及与深隐内蕴:唐代碑志传主生平中的苜蓿影迹
        三、苜蓿天马组合与苜蓿饭的象征意蕴:唐诗的苜蓿多元书写
        1.苜蓿与天马、榴花共构的生态图景及文化意蕴
        2.多愁的或艰辛的苜蓿:融入叠加文化的苜蓿意象
        结论
    第五节 外来退隐与本土凸显: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一、唐代文学芜菁书写的叠加意蕴背景溯源
        1.芜菁的传入与蔓延
        2.芜菁的本土化异名
        3.葑菲之采比喻与本土文化意蕴附加
        二、典故承袭、饮食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一)语用延伸、意蕴附加与饮食之用:唐代笔记的芜菁叙写
        (二)葑菲之采的承袭:唐文的芜菁单一书写
        (三)外来印记的退隐与本土意蕴的凸显:唐诗的芜菁书写
        1.承袭《诗经》的葑菲之采比喻
        2.芜菁花开、戴芜菁民风与迎春花之比
        3.种芜菁典故及固化象征意蕴
        4.芜菁之喻的语用延伸
        5.种芜菁之典的饮食之用
        6.葑的茭白与葑田之指
        结论
第二章 美的发现、诗意重塑与本土意蕴附加:海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诗意重塑、日常之用与意蕴附加:唐诗的木绵书写
        一、瘴花之称、南地风物代表与生态图景铺绘
        1.遥想中的南地代表风物与生态情境描绘
        2.亲见的惊艳与木绵生态情境铺绘
        二、木绵絮填充的保暖品与木绵花刺绣
        1.昆仑儿的木绵裘
        2.融入中土生活的木绵印记
        (1)日常生活的木绵褥
        (2)刺绣中的木绵元素
        (3)生活中的木绵衣
        结论
    第二节 发现的惊艳与风物代表:唐代文学的刺桐书写
        一、形色细描与各地形态辨析:唐代笔记的刺桐书写
        二、诗意极写、灵境虚设与代表风物意蕴附加:唐诗的刺桐书写…
        1.刺桐形色、生态的诗意呈现
        (1)专咏的刺桐生态情境实况极写与灵境想象
        (2)点及诗作的岭南生态情境一隅与南国风物代表
        2.亲见或遥想的惊艳:南国路与南国的风物代表
        结论
    第三节 意蕴附加、日常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一、唐代文学甘蔗书写的叠加文化意蕴溯源
        二、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一)珍馐佳果与甘蔗汁功用:唐代笔记的甘蔗点及
        (二)化之自我的社会意蕴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甘蔗书写
        (三)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诗的甘蔗多元书写……
        1.南方风物标志与生态图景呈现
        2.甘甜美味、消食解酒的蔗浆饮、蔗浆饭
        3.南方的蔗糖交易
        4.典故的引入与习练射箭技艺的标的物
        5.语用的延伸:以甘蔗为比
        结论
第三章 外来宗教印记与本土意蕴附加:佛教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佛教意蕴印记与本土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一、唐代文学菩提树书写的叠加文化背景
        1.从毕钵罗树到道树、不起树:菩提树的诸多异名及意蕴……
        (1)音译的菩提树异名与意译的树王、不起树
        (2)菩提树的道树之称
        2.被误认的贝多树(思惟树)、娑罗树
        二、外来佛教印记与象征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一)佛典与史书的拼接、剪贴:唐代笔记的菩提树书写
        (二)外来佛教故事转引与夸说类比、代指象征新创:唐文的菩提树书写
        1.唐文中的菩提树
        2.唐文中的道树
        (三)唐诗中的菩提树(附非其果实的菩提子)
        1.唐诗中的觉树
        2.唐诗中的菩提树
        3.唐诗中的菩提
        4.唐诗中的道树
        5.唐诗中的菩提子
        结论
    第二节 佛教文化印记、本土之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娑罗树书写
        一、唐代文学娑罗树书写的叠加佛教文化意蕴背景
        (一)与唐代文学相关的娑罗树别称释义与误称辨析
        1.高远林、坚林之称
        2.娑罗双树(双林)之名
        3.鹤林(鹤树)之称
        4.娑罗的七叶树之误
        (1)七叶树与娑罗之误源流考
        (2)唐诗中的七叶树
        (二)历代叠加的“娑罗树”佛教文化意蕴
        1.“娑罗树”的佛教象征意蕴
        2.“娑罗树”下的佛教事迹与演绎传奇
        3.祥瑞演绎中的娑罗幻象与生态图景
        4.娑罗树的佛教法事之用
        5.娑罗树的佛教奥义类比
        二、外来意蕴承袭、异名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娑罗书写…
        (一)转引与拼接:唐人笔记的娑罗生态图景叙写
        (二)从“娑罗”到“双树”“双林”“鹤树”“鹤林”:唐诗的“娑罗”异名选择与书写
        1.唐诗中的娑罗
        2.唐诗中的“双树”“双林”
        3.唐诗中的“宝树”
        4.唐诗中的鹤树与鹤林
        (三)双树、鹤林之名选择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娑罗树书写…
        1.生态情境描绘与本土儒家内蕴汇入:唐文中的娑罗
        2.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树
        3.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林
        4.佛事追忆、鹤林寺之名与代指象征:唐文中的鹤林
        5.唐文中的鹤树及其对仗物象
        6.唐文中的坚林(坚固林)及其对仗物象
        (四)唐代诗文选择鹤树、双树、坚林之名的原因
        结论
    第三节 三花、贝叶的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树书写
        一、历代累积的贝多文化意蕴与生态书写
        (一)贝多的迁移与域外生长记录
        (二)贝多的本土生态图景书写
        (三)贝多异名辨析
        1.贝多即贝叶棕之辨
        2.贝多的三花之称
        3.贝多的菩提之误与“六年树”“佛树”之称
        4.贝多的多罗树、贝多罗之误与多罗即贝叶棕
        二、生态情境与贝叶经的象征符号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书写……
        (一)形色书写与语用延伸:唐代笔记的贝多书写
        1.贝多本体的详说与三种树木总称之说
        2.从它比到以贝多为比
        (二)佛境营造、佛境代指与三花题咏:唐诗的贝多书写
        1.贝多、三花的异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贝多书写
        (1)专题吟咏的贝多树生态图景书写
        (2)佛教生活典型物象与佛境塑造象征符号
        (3)贝叶+经(书、纸)或翻(写)+贝叶结构中的贝多经符号意蕴
        ①贝多经与它物对仗、联结共构的禅境
        ②僧人形象塑造的典型情境:翻写贝叶经
        ③翻看贝叶的佛门皈依与佛经代指
        ④教鹦鹉贝叶的相思传递与寂寥心境
        (4)语用的延伸:贝多之比与代称、象征
        2.唐诗的三花题咏
        3.唐诗的多罗书写
        (三)三花、贝叶、贝多、贝树之名与佛典代称:唐文的贝多书写…
        1.唐文中的贝叶
        (1)贝叶与外来佛教事物之对
        (2)贝叶与中国本土物象之对
        (3)贝叶之文与碑石刻文之比
        2.唐文中的三花
        3.唐文中的贝多
        4.唐文中的贝树
        结论
第四章 外来与本土的交融: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第一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外来植物与文学溯源
    第二节 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一、外来元素的新奇烛照:丝路外来植物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作者视野的扩大与异域元素、内容的融入
        (二)异域元素的汇入与新意境的生成
        (三)新语汇与喻它或它喻等新喻体的融入
        (四)从亲见、遥想到追忆感怀:帝国繁华或零落的情感寄托……
        二、本土选择与再造: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模塑
        (一)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本土化选择与再造
        1.本土化异名的选择
        2.本土化诗意美名的再造
        3.如诗如画的气韵贯注
        4.与物合一后人格化情韵的模塑
        (二)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象征意蕴赋予
        1.帝国、都市繁华的象征物
        2.地方风物代表的象征意蕴
        3.宗教文化的代表符号意蕴
        4.儒家伦理的象征意蕴附加
        (三)唐代文学对外来植物的仙化、传奇化重塑
        三、庄周梦蝶的迷惑:唐代文学与外来植物的交互影响
        1.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的生态全景勾勒或铺绘
        2.衣食、医药文化的反映与丰富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大唐广州蕃坊逸事(上、下集)(论文提纲范文)

上集
    1.皇宫日
    2.太极宫日
    3.广州都督府日
    4.广州坡山码头日
    5.都督府日
    6.西城大食商人聚居区日
    7.竹寮房内日
    8.竹寮房内夜
    9.竹寮房内晨
    10.南濠码头日
    11.宛葛思住室夜
    12.都督府日
    13.玛瑙街日
    14.建寺工地日
    15.建寺工地日
    16.建寺工地日
    17.建寺工地晨
    18.都督府日
    19.总督府外日
    20.都督府日
    21.建寺工地日
    22.怀圣寺夜
    23.怀圣寺晨
    24.怀圣寺晨
    25.大食舶上夜
    26.码头晨
    27.墟市日
    28.怀圣寺日
    29.宛葛思住所日
    30.街道日
    31.蕃坊长公务处日
    32.广州都督府日
    33.赛义德家日
    34.赛义德家外日
    35.塞米阿简陋的家日
    36.米市街日
    37.玛瑙巷日
    38.一条街道日
    39.塞米阿家日
    40.码头日
    41.洛阳码头日
    42.河岸日
    43.船上傍晚
    44.船上晨
下集
    45.广州蕃坊日
    46.旅馆日
    47.塞米阿家日
    48.怀圣寺晨
    49.怀圣寺堂晨
    50.怀圣寺外晨
    51.墟市晨
    52.塞米阿家晨
    53.塞米阿家日
    54.怀圣寺日
    55.怀圣寺外日
    56.街市日
    57.蕃坊长公务处日
    58.说书馆日
    59.蕃坊长公务处日
    60.塞米阿家日
    61.赛巧会日
    62.塞米阿家日
    63.蕃坊长家日
    64.波斯老人家日
    65.监军使院日
    66.码头日
    67.飨军堂日
    68.怀圣寺内日
    69.波斯老人家日
    70.波斯老人家日
    71.蕃坊内拜火坛日
    72.市舶使院日
    73.阿里家夜
    74.塞米阿家夜
    75.塞米阿家屋外夜
    76.波斯老人家夜
    77.怀圣寺晨
    78.广州蕃坊日
    79.皇宫日
    80.宫门外日
    81.皇宫日
    82.驿馆日
    83.鸿胪寺日
    84.皇宫日
    85.广州光塔码头日
    86.市舶使院日
    87.光塔马头日
    88.广州都督府日
    89.蕃坊日
    90.光塔码头
    91.皇宫门口日
    92.皇宫日
    93.皇宫日
    94.广州蕃坊
    95.皇陵日

四、香气袭人——中国香料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生成[D]. 王辰竹. 兰州大学, 2021
  • [2]香料随笔[J]. 曹语庭. 食品与生活, 2021(03)
  • [3]《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D]. 蒋知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香文化在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D]. 刘小琳.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5]《红楼梦》俄译本中医元素俄译研究[D]. 鲁旭. 武汉大学, 2020(03)
  • [6]宋代墨研究[D]. 李丹丹. 河北大学, 2019(08)
  • [7]中国古代檀香史研究[D]. 赵逸秋.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D]. 任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9]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D]. 李娜. 西北大学, 2018(01)
  • [10]大唐广州蕃坊逸事(上、下集)[J]. 瞿晓杰,朗爽. 电影文学, 2018(08)

标签:;  ;  ;  ;  ;  

香气扑鼻——中国香料的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