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金永志[1](2019)在《当归补血汤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探索当归补血汤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ASO-LE)的临床疗效。2.从血管新生的角度探讨当归补血汤治疗ASO-LE的可能机理。方法本研究主要对象为ASO-LE Fontaine分期I~Ⅱ期患者(年龄40~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受试者分配入2组,一组采用常规治疗,即阿司匹林肠溶片、贝前列素钠片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当归补血汤进行治疗(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记录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观察患者患肢疼痛、酸胀、发凉、肤色异常、趺阳脉搏动、肌肤干燥、肢体麻木情况;测量患肢踝肱指数(ankle/brachia index,ABI);检测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从血管新生的角度探讨当归补血汤治疗ASO-LE的可能机理,阐明当归补血汤在辅助治疗ASO-LE中的临床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入组病例共计64例。对照组32例,脱落1例,完成31例。治疗组32例,脱落2例,完成30例。对照组及治疗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Fontaine分期比例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在对照组31例患者中,临床痊愈0例,显效10例(33.33%),有效16例(51.61%),无效5例(16.13%),总有效率83.87%。在治疗组3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0例,显效18例(60.00%),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经秩和检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改善ASO-LE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疗效优于对照组。3.ABI: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后的ABI均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30天的疗程内,两组对改善患肢血供,扩张下肢小动脉有显着疗效,而当归补血汤短期内对扩张患肢小动脉没有作用。4.血清VEGF浓度测定: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血清VEGF浓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浓度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当归补血汤具有促进ASO-LE患者VEGF基因表达,提高血清VEGF浓度的作用。结论1.当归补血汤对患肢疼痛、酸胀、发凉、肤色异常、趺阳脉搏动、肌肤干燥的改善具有治疗效果(P<0.05);对肢体麻木的症状无改善作用(P>0.05)。2.当归补血汤可能通过提高ASO-LE患者血清VEGF浓度(P<0.05),促进缺血组织小血管生长和新生达到改善患肢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作用。3.通过疗效分析讨论说明当归补血汤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效果更佳,对改善ASO-LE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疗效优于对照组。

王谦[2](2019)在《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新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项目旨在观察运动康复前后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了解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门诊体检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5例。依各入选标准将其分为:对照组(A组)16例、危险因素组(B组)17例、稳定性冠心病组(52例)。又根据运动康复的情况将稳定性冠心病组分为:非康复运动组(C组)15例、亚康复运动组(D组)18例、康复运动组(E组)19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身体质量指数(BMI)等;所有研究对象均测量血生化(包括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等)。入组时和6月后分别对所有对象进行NO、ET-1、VEGF、bFGF检测。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比较运动前后组内和组间NO、ET-1、VEGF、bFGF水平变化,以了解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1.基本资料比较:对照组吸烟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LDL小于其余四组(P<0.05),余基本资料各组间均无差异(P>0.05)2.入组时,各组NO、ET-1、VEGF、bFGF 组间比较:(1).同 A组相比,BCDE 组 NO 下降,ET-1上升(P<0.05),VEGF和bFGF无明显差异(P>0.05);(2)同B组相比,CDE组 NO 下降,ET-1 上升(P<0.05),VEGF 和 bFGF 没有明显差异(P>0.05)(3).C D E三组间比较,NO、ET-1、VEGF、bFGF均无明显差异(P>0.05);3.各组间6月后NO、ET-1、VEGF、bFGF比较:(1).与A组相比,BCD组仍NO下降,ET-1升高(P<0.05),VEGF和bFGF仍无明显差异(P>0.05);E组1NO、ET-1已无明显差异(P>0.05),而VEGF、bFGF有升高(P<0.05)。(2).与B组相比,C D组仍NO下降,ET-1升高(P<0.05),VEGF和bFGF仍无明显差异(P>0.05);E 组 NO 升高,ET-1 下降(P<0.05),VEGF 和 bFGF 升高(P<0.05);(3).与 C组相比,D组NO、ET-1、VEGF、bFGF仍无明显差异(P>0.05);E组1NO上升,ET-1 降低(P<0.05),VEGF 和 bFGF 升高(P<0.05);(4).与 D 组相比,E 组NO 上升,ET-1 下降(P<0.05),VEGF 和 bFGF 升高(P<0.05);4.各组运动 6月前后NO、ET-1、VEGF、bFGF配对T检验:(1).E组运动后,NO上升,ET-1下降,VEGF 和 bFGF 升高(P<0.05)(2).A BCD 四组,运动前后 NO、ET-1、VEGF、bFGF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1.危险因素组与对照组相比NO下降,ET-1升高,冠心病危险因素可能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稳定性冠心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NO下降,ET-1升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可能普遍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情况。3.与非康复组比较,亚康复运动组NO、ET-1无明显差异,且运动前后亚康复运动组NO、ET-1无明显差异,未严格的康复运动不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4.与非康复运动组比较,亚康复运动组VEGF、bFGF无明显差异,且运动前后亚康复运动组VEGF、bFGF无明显差异,未严格的康复运动不能促进血管新生。5.与非康复运动组及亚康复运动组相比较,康复运动组NO升高,ET-1下降,且运动前后各组对比,康复运动组前后对照,运动后NO升高和ET-1下降,按运动处方进行严格康复运动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6.与非康复运动组及亚康复运动组相比较,康复运动组VEGF和bFGF升高,运动前后各组对比,康复运动组前后对照,运动后VEGF和bFGF升高,按运动处方进行严格康复运动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

周俊合[3](2019)在《“心胆论治”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近15年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文献Meta分析,探求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循证医学证据。2.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针灸组、西药组、假针灸组对比,评价“心胆论治”针灸方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性。方法:第一部分文献评价对发表于2003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RCT实验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计算机检索方面,中文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方面选择 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de Trials数据库。检索文献用NoteExpress3.2建立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文献的全文阅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1.检索策略检索词方面,中文检索词:针刺、针、针灸、电针、腹针、头针、体针、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等;英文检索词:acupoint、acupuncture、moxibustion、electroacupuncture、carotid artery、carotid plaque、atherosclerosis、atherothrombosis。检索式为上述检索词用 OR、AND和NOT连接词连接运算2.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所定制“偏倚风险评估”工作表进行评估,评价者由(周俊合、赵琳)独立平行进行,在文献筛选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同意见,采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协商无法解决的由第3位评价者(宁百乐)进行分析解决3.统计分析对于二分类变量,采用事件发生计数方式统计,变量资料采用均数差值(MD)表示。根据异质性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在结果计算过程中,可信区间选择为95%,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记录其统计值。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按1:1:1比例分为3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83例,针灸组28例、药物组27例、假针灸组28例。1.分组设置(1)针灸组①取穴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皮内针:心俞(双)、胆俞(双)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先针刺内关(双)、阳陵泉(双)、人迎(双),后针百会、印堂,均使用套迭针具,并用常规毫针穿入下部底座破皮,刺入穴位内,行捻转手法至患者觉局部酸麻胀痛,每个穴位得气即止,留针30min。精灸按相应穴位操作,每处穴位用规格为高3mm、底面直径2mm圆锥形艾柱施灸,艾柱燃烧至剩余1/3时取走,每穴2壮。皮内针采用皮内针常规操作,留针48h。2.药物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日,阿托伐他汀10mg/日。3.假针灸组①取穴假针灸组选穴同针灸组。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用一次性套叠针,固定针灸针套具,手持平头针刺入套具内,使针头触碰到患者皮肤,产生微痛感即止,穴位选择同针灸组。精灸按相应穴位操作,每处穴位用规格为高3mmm、底面直径2mm圆锥形艾柱施灸,将艾柱用万花油浸湿,使其无法燃烧,自艾炷尖端用线香做点燃艾炷动作,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每穴灸2壮。采用平头皮内针,平贴于皮肤,并用胶布固定,留针48h。2.疗程疗程12周,每3天1次治疗,共完成24次治疗,完成80%即为有效病例,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一次。3.评价时点及指标选取第0、12、24周作为评价点进行评价。其每个评价点均进行IMT、斑块厚度(course积分)、斑块体积、斑块灰阶值(GSM)、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检测。并对针灸组20例患者在第0、12周行血小板聚集(ADP)、凝血FIB、血小板计数、载脂蛋白A-IV检测。4.统计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未满足条件的样本比较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定量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05,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组间两两比较α=0.0167。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42篇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初步筛选58篇,阅读全文后筛选剩余13篇。(1)结局指标超声方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方面在合并后IMT(总)方面,有7篇文献被纳入,经过异质性检验的出P=).002,I2=71%,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3,由此可知,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在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但因有1项研究采用3组比较,故将其拆分为两个独立研究进行分析。异质性检验P<0.05,I2=9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46。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与单纯西药疗法对比,在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方面疗效相当。在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经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检验P=0.05,I2=6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77。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与单纯西药对比,在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方面疗效相当。斑块厚度方面在纳入的13篇文献中,共有7篇文献采用斑块厚度作为结局指标,经异质性检验得P=0.99,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5。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在改善斑块厚度方面要优于单纯西药组。斑块面积方面斑块面积方面,采用斑块面积作为结局指标的文献共有4篇,经异质性检验的出P=0.53,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在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药。血脂方面在甘油三酯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9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由此可得,西药疗法,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要优于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总胆固醇(TC)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10,I2=6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56。由此可得,在降低胆固醇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04,I2=6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50。由此可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1,I2=8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85。由此可得,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血液流变学方面全血黏度(低切)方面,异质性检验P=0.9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466。结果表明,在改变全血黏度(低切)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全血黏度(高切)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3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42。结果表明,在改变全血黏度(高切)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血浆黏度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1,I2=9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76。结果表明,在改变血浆黏度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血液动力学方面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EDV)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25,I2=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结果表明,在改变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SV)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优于单纯西药疗法。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25,I2=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结果表明,在改变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优于单纯西药疗法。搏动指数(PI)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05,I2=8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82。结果表明,在改变搏动指数(PI)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阻力指数(RI)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4,I2=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04。结果表明,在改变阻力指数(RI)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优于单纯西药疗法。(2)总有效率纳入的13篇文献中,共有6篇文献采用总有效率作为结局指标,异质性检验的出P=0.02,I2=59%,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12。结果表明,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与单纯西药对比,在有效率方面疗效相当。2.临床试验结果(1)基线至2018年12月27日,本研究共纳入统计有效病例83例,其中针灸组28例,药物组27例,假针灸组28例。三组在性别方面(P=).889)、年龄方面(P=0.055)、BMI方面(P=).490)、收缩压方面(P=0.183)、舒张压方面(P=0.681)、性别方面(P=0.889)、吸烟情况方面(P=0.064)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超声方面IMT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左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043),右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025);药物组左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537),右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148);假针灸组左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663),右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663)。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侧颈动脉IMT(P=0.159),右侧颈动脉IMT(P=0.271),具有可比性。IMT左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面,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7),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药物组、假针灸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6、P=0.026),药物组与假针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973)。右侧IMT方面,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42)。疗效方面比较,IMT(前)-IMT(后)=差值,IMT 左侧差值(P=0.177),IMT 右侧差值(P=0.110)。综上所述,针灸组具有改善IMT作用,三组受试者在左侧IMT整体改善方面,针灸组优于药物组和假针灸组,药物组与假针灸组间疗效相当。右侧IMT方面,三组整体改善相当。治疗前后疗效方面,三组在左、右两侧颈动脉IMT疗效相当。颈动脉内斑块厚度积分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积分(P=0.016);药物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积分(P=0.067);假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积分(P=0.474)。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厚度总和(course积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70),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进行差值运算后统计得斑块厚度差值(P=0.678),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减小斑块厚度的作用,但三组受试者在斑块厚度改变方面疗效相当。颈动脉内斑块体积(PV)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P=0.001);药物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P=0.094);假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P=0.813)。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斑块体积总和(PV)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968),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88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斑块体积差值(P=0.016),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分析针灸组与假针灸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3)。针灸组、西药组、假针灸组治疗前后体积整体缩小比率分别为18.2%、10.5%、-1.9%。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减少斑块体积的作用,针灸组疗效优于假针灸组,针灸组疗效与药物组相当。三组在斑块体积整体改善方面疗效相当。颈动脉斑块灰阶值(GSM)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左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020),右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002);药物组左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474),右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005);假针灸组左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940),右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368)。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灰阶值(GSM)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侧颈动脉GSM(P=0.114),右侧颈动脉GSM(P=0.941),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左侧GSM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0),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药物组均与假针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7、P=0.010),针灸组与药物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76)。右侧GSM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207)。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GSM左侧差值(P=0.017),GSM右侧差值(P<0.01),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左侧GSM针灸组与假针灸组有差异(P=0.006),与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0.05)。在右侧GSM比较显示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灸组、药物组均与假针灸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针灸组、药物组、假针灸组左侧斑块灰阶值分别平均提升19.6%,4.4%,0.2%。针灸组、药物组、假针灸组左侧斑块灰阶值分别平均提升14.5%,22.9%,-3.2%。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升高颈动脉斑块GSM的作用,整体改善方面,针灸组、药物组在左侧颈动脉改善方面均优于假针灸组。治疗前后疗效方面,针灸组在左、右两侧均优于假针灸组,且与药物组疗效相当。(3)血小板聚集方面血小板聚集率方面,治疗前针灸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为56.38%,治疗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49.46%。治疗前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证明针灸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4)纤维蛋白原方面血纤维蛋白原方面,治疗前针灸组平均血纤维蛋白原为3.51g/L,治疗后平均血纤维蛋白原为3.66g/L。治疗前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100),证明针灸不直接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5)载脂蛋白A-Ⅳ载脂蛋白A-Ⅳ方面,针灸组6例病人进行组内比较,其结果如下:治疗前针灸组的血载脂蛋白A-Ⅳ为141.87ug/mL,治疗后为168.96ug/mL。治疗前后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390),证明针灸并未明显改变血载脂蛋白A-Ⅳ水平。(5)血小板计数方面血小板计数方面,治疗前针灸组平均血小板计数为237.06,治疗后平均血小板计数为241.69。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2),证明针灸不直接改变血小板数量,以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6)血脂方面甘油三酯(TG)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水平(P=0.886);药物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水平(P=).525);假针灸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水平(P=0.132)。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73),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626)。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甘油三酯差值(P=0.596)。综上所述,三组疗法均没有改善甘油三酯作用,在改善甘油三酯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总胆固醇(TC)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水平(P=0.354);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水平(P<0.01);假针灸组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P=0.402)。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586),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总胆固醇整体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55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总胆固醇差值(P<0.01),两两比较显示,药物组与针灸组、假针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综上所述,药物组改善胆固醇具有一定优势,在胆固醇整体改变方面三组均无明显差异。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05);药物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580);假针灸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93)。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56),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高密度脂蛋白整体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03)。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组间高密度脂蛋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75)。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升高HDL的作用,整体疗效方面三组相当。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504);药物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1);假针灸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591)。组间比较方面,在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21),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低密度脂蛋白整体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42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低密度脂蛋白,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进行两两比较得出,药物组与针灸组、假针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09),针灸组与假针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269)。综上所述,针灸不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其疗效不如药物组。(7)相关性分析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变化量与治疗前斑块GSM做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r=-0.181,P=0.251,虽有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证明斑块体积减少并不随斑块硬度变化而变化。(8)脱落率针灸组共脱落2例、药物组脱落3例、假针灸组脱落2例,总脱落率为7.78%。结论1.Meta分析显示:针灸疗法或针灸联合西药疗法,在改善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在TC、TG、LDL、HDL方面疗效相当,文献质量较低。2.“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具有减少斑块体积和升高灰阶值的作用,斑块体积缩小率为18.2%,左右两侧灰阶值升高比率为19.6%、14.5%。针灸与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疗效相当,均优于假针灸。3.“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可以抗血小板聚集,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以及升高HDL加速脂质代谢的作用。针灸具有消斑稳斑效果,这可能与其消除斑块中脂质核成分有关。

施盛[4](2018)在《Shh基因过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它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的多能干细胞,并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这使得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缺血性疾病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不同的研究证实。MSCs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其原理是通过移植或动员干细胞进入缺血性的心肌组织,增加梗死区域心肌样细胞数量及毛细血管数量,逆转心脏重构,进而改善心功能。虽然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能力还存有争议,但MSCs向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或血管周细胞的分化能力已得到证实。血管生成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增加血管数量,从而改善心脏功能。MSCs移植可以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促进心肌的修复,是一种有前景的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细胞类型。Hedgehog(Hh)蛋白是一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成形素,它们控制着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发育模式。VEGF信号通路是调节血管发育和内皮细胞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VEGF诱导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确切调控机制还未明确。Shh与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相关,能促进VEGF的表达,参与血管的新生,对急性及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Shh可以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促进血管生成,因此Shh可能是血管生成的关键调控分子之一,因此也被认为是增强血管生成较有前景的治疗分子。第一部分过表达Shh基因的大鼠BMSCs的构建目的:从大鼠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慢病毒系统构建Shh过表达的MSCs细胞株。方法:首先从幼龄大鼠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取传至第三代的细胞,流式细胞技术对表面相关标记分子进行检测。然后利用PCR扩增技术成功的克隆出了Shh基因,并利用慢病毒系统将Shh基因在BMSCs细胞中稳定过表达。结果:检测结果显示,CD90、CD29抗原在细胞表面高表达,MHC II和CD11b/c在细胞表面不表达,表明我们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T-q PCR检测发现,MSCs中Shh m RNA的表达水平上调,且Shh m RNA表达水平在转染后3天和7天中增加了约3000倍和5000倍。结论:成功的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的构建过表达Shh基因的MSCs细胞株。第二部分Shh基因促进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研究目的:体外实验验证过表达Shh基因后,对于MSC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RT-q PCR分别检测Shh转染3天和7天后MSCs细胞中,促血管生成分子Ptch1、IGF1、HGF、Ang-1以及VEGF-A的表达水平,并在分别使用管样形成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体内胶栓实验,检测了MSCShh管样形成能力、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过表达Shh后,MSCs细胞中促血管生成分子表达水平上调,MSCShh的管样形成能力、迁移能力和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显着高于MSCNC对照组。而且转染后7天的MSCShh细胞的成管长度和节点数量以及向内皮细胞分化能力明显高于转染后3天的细胞。结论:过表达Shh基因后,MSCs中促血管生成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体外迁移能力、成管能力增强以及血管新生的能力增强。第三部分过表达Shh基因的BMSCs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疗效探究目的:大鼠心梗模型中验证过表达Shh基因后,MSC对心梗的修复效果。方法:将Shh过表达前后的MSC细胞,移植到大鼠心梗模型中。心超检测心功能的恢复情况,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化心梗后的纤维化面积。结果:MSCNC以及MSCShh均能够修复心梗后的心功能,且向较于MSCNC组,MSCShh组的修复效果更加明显。结论:过表达Shh基因后,MSC细胞能更有效地减少梗死区域面积,改善心功能。第四部分Shh基因促进BMSCs的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机制探讨目的: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过表达Shh基因的MSCs细胞向内皮分化的具体机制。方法:将MSCNC和MSCShh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找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筛选靶基因。利用si RNA技术,将靶基因沉默后分别验证MSCNC细胞的成管能力和心梗修复的能力。结果:结果发现MSCShh中,VEGF-D等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远高于在MSCNC中的表达。特别是在过表达Shh后VEGF-D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提示Shh分子可能通过促进VEGF-D的表达进而促进血管新生。并进一步分别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上对此进行验证。用si RNA抑制VEGF-D的表达后,MSCShh的成管能力下降,体内实验发现其心梗后的修复效果受到抑制。结论:Shh基因可以通过Shh/VEGF-D信号轴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向内皮分化。

吕罗成[5](2018)在《静脉用心脏血管靶向型PDGF-B对心肌梗死基因治疗及热带爪蛙心脏Telocyte的电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发经静脉使用、能特异性靶向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基因治疗载体pMI1-AAVP-PDGF-B;(2)研究包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对缺血梗死心肌的疗效及其发挥疗效的可能机制;(3)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二倍体热带爪蛙心肌是否存在心脏Telocytes进行研究。方法:(1)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嵌合有噬菌体源性载体,能有效展示靶向子短肽MI1在其包膜表面,能实现对靶点受体的特异性靶向,同时拥有腺病毒源性载体的顺式元件,能在哺乳类细胞有效转导和表达目标转基因PDGF-B的靶向型基因治疗载体pMI1-AAVP-PDGF-B,包含有无关短肽MI2的载体pMI2-AAVP-PDGF-B及带有EGFP蛋白的示踪载体pMI1-AAVP-PDGF-B-EGFP。对载体pMI1-AAVP-PDGF-B,pMI2-AAVP-PDGF-B,pMI1-AAVP-PDGF-B-EGFP进行噬菌体包装,使用滴度法对上述目标噬菌体进行浓度测定。(2)使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实验大鼠,分别经静脉注射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和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于注射后10 min和24 h,收集实验鼠的心脏、肝脏、肺、脾脏、大脑、肾脏、骨骼肌并使用抗噬菌体免疫荧光染色法,对注射的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和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的体内组织靶向情况进行研究。(3)使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实验大鼠,分别经静脉注射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和含pMI1-AAVP-PDGF-B-EGFP噬菌体,于注射后1周,收集实验鼠的心脏并使用RT-PCR和抗EGF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和含pMI1-AAVP-PDGF-B-EGFP噬菌体的在心脏的缺血区和非缺血区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4)使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实验大鼠,分别经静脉注射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含pMI1-AAVP噬菌体、PBS溶液,于注射后2周,使用超声心动图对实验大鼠的心功能进行评价;于注射后2个月,使用超声心动图对实验大鼠的心功能进行评价,使用体能测定设备对实验大鼠的体能指标进行评价,使用H&E染色对噬菌体对实验大鼠的毒性进行评价,使用Masson’s Trichrom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对实验大鼠的梗死面积、心脏纤维化程度、左心室室壁厚度、血管密度、梗死区心肌存活数和增殖心肌数进行研究。(5)使用透射电镜分别对热带爪蛙心脏的心房-心耳区、中间部分、心尖部分的心肌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心尖切除构建热带爪蛙心脏损伤与再生模型,于术后2天和8天,对损伤部位的心肌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和分析。结果:(1)所构建的pMI1-AAVP-PDGF-B,pMI2-AAVP-PDGF-B,pMI1-AAVP-PDGF-B-EGFP载体经DNA测序证明其序列正确。经pMI1-AAVP-PDGF-B-EGFP载体转染的293T细胞能在转染24 h后呈绿色荧光阳性表达。经噬菌体包装后的pMI1-AAVP-PDGF-B,pMI2-AAVP-PDGF-B,pMI1-AAVP-PDGF-B-EGFP载体的滴度达到1011pfu/ml。(2)经构建噬菌体对缺血心肌靶向能力鉴定: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致心梗模型大鼠,行静脉分别注射含pMI1-AAVP-PDGF-B和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10 min和24 h后,抗噬菌体免疫荧光结果证明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较之于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更能高亲和性靶向缺血心肌血管及组织,且注射24 h后大量的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还能停留在缺血区的细胞与组织中,而在注射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的缺血区只有散在的阳性信号。(3)经构建噬菌体体内表达情况鉴定: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致心梗模型大鼠,行静脉注射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一周后,RT-PCR结果证明载体携带的人PDGF-B可以在心脏的缺血区部位表达。注射含pMI1-AAVP-PDGF-B-EGFP噬菌体一周后,RT-PCR和抗EGF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证明:载体携带的EGFP可以在心脏的缺血区表达。(4)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治疗心肌梗死疗效评价:(1)心功能评价,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致心梗模型大鼠,行静脉注射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2周后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治疗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均显着高于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组(非靶向短肽)、含pMI1-AAVP噬菌体组(非PDGF-B对照)、PBS对照组(p<0.05),但其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期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和上述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2个月后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治疗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均显着高于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组、含pMI1-AAVP噬菌体组、PBS组(p<0.05),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治疗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心室收缩容积和上述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但其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舒张容积和和上述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能指标,2个月后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治疗组的前肢拉力相比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组、含pMI1-AAVP噬菌体组、PBS组显着提高(p<0.05),而躯体向上活动能力、耐力、跑台运动时间和上述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3)梗死面积,2个月后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治疗组梗死面积显着小于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组、含pMI1-AAVP噬菌体组、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左心室重构指标,2个月后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治疗组梗死区最小室壁厚度和梗死边缘区室壁厚度均显着大于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组、含pMI1-AAVP噬菌体组、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管新生,2个月后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治疗组的边缘区和梗死区血管密度均显着大于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组、含pMI1-AAVP噬菌体组、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梗死区和边缘区心肌存活和增殖,2个月后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组梗死区心肌存活数目和心肌细胞增殖数目均显着高于含pMI2-AAVP-PDGF-B噬菌体组、含pMI1-AAVP噬菌体组、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使用透射电镜(TEM)证明:二倍体热带爪蛙心肌层中存在CTs,其在热带爪蛙心脏中主要是以心肌细胞小梁为单位进行分布,主要缠绕在心肌细胞表面,并通过Telopode连接在一起,在心肌层中呈三维网络分布;CTs能够通过细胞体和Telopode分泌的微囊泡和包裹囊泡与其它心肌层细胞(如心肌细胞)进行彼此联络;心脏损伤后第2天,伤口处有许多散在的红细胞和炎症细胞,在伤口处存在一些CTs,其Telopodes存在膜水肿样改变,且在且周围存在一些血痂样组织与结构,同时在伤口区域发现了一些由Telopodes构成网状结构,但缺乏心肌细胞和CTs胞体;在心脏损伤后第8天,在损伤区存在新再生的心肌纤维组织,另在再生心肌纤维中,线粒体密度显着多于非损伤心肌细胞。结论:(1)成功地研发了能经静脉使用、靶向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基因治疗载体pMI1-AAVP-PDGF-B。(2)经静脉使用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能够显着改善心梗大鼠心功能,减小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重构,该疗效至少能维持至2个月,其发挥疗效的机理是促进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的血管新生,减小缺血心脏的纤维化,改善左心室重构,促进梗死区心肌细胞存活和增殖。(3)二倍体热带爪蛙心肌存在心脏Telocytes,CTs及其网络的再生可能是启动受损心肌再生的关键步骤。

王宇朋,王萍,李虹伟[6](2017)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的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冠心病等疾病生存率的提高,老年患者,特别是年龄>75岁的患者已成为AHF的主要发病人群。老年AHF无论是在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还是诊治、预后等方面都具有很多不同之处[1]。目前,对老年AHF的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1临床特征年龄>75岁与年龄≤75岁的AHF患者临床特征不同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研究表明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安冬青[9](2007)在《天香丹治疗冠心病及对心肌线粒体ATPase、MVC、MVD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对冠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作为对不同地区冠心病临床表现及差异性研究,新疆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适用于当地特点的治法和方药。本文在导师周铭心教授的指导下,继承前辈的经验和学术建树,将新疆地区专家的传统经验集中、上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化。目的:通过对通补开泄法之代表方天香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积极探索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机理,从实践及理论上证实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有效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辨证分型及主要症状出现的频次及规律;观察天香丹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对侧枝循环、血管新生的影响;用无创超声应变率方法评价天香丹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功能的疗效。通过动物试验,观察天香丹对犬冠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以及对大鼠心肌梗塞模型MVC、MVD及心肌线粒体ATPase的活性影响,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从细胞学角度阐述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通补开泄法进行系统分析,论证通补开泄法的理论渊源、思想基础、立论依据、创新发展。本文分三部分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1)证型症状分布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就诊的冠心病的患者2215例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冠心病的辩证分型及主要症状表现。结果:2215例患者中,辨证分型以秽浊痰阻居多,气虚血瘀次之,症状以胸闷、胸痛、口中气秽、舌暗、苔腻、大便不爽出现频次最高;2)天香丹对冠心病症状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研究。方法:选取62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21例、对照组299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变化,血清血管生长因子、一氧化氮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变化;将入选的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57例患者分为实证组及虚证组,进行治疗前后症状疗效及超声应变率及应变率显像检查。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能改善中医综合证候,对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脘腹胀满症状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胸闷、眩晕、脘腹胀满、口中气秽以及舌质、舌苔变化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明显得到改善。两组均能改善血清VEGF、NO以及NOS含量;虚证组与实证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相心肌应变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天香丹能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优于对照组,提示,天香丹改善冠心病的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有关。天香丹对于冠心病虚证与实证均有疗效,从临床实验证实前辈所提出的冠心病秽浊痰阻气虚血瘀为归宿证的学术主张。第二部分天香丹的实验研究:1)天香丹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犬分为5组,观察动脉血压、心率、左心室内压、冠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给药后180min内,给药组冠脉血流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空白组,对照组和天香丹大、中、小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天香丹高剂量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变化不大。给药后180min内,天香丹能不同程度升高麻醉犬LVSP和LVEDP;升高+dp/dtmax和降低-dp/dtmax;延长t-dp/dtmax。各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天香丹大剂量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天香丹可能通过改变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终末舒张压LVEDP来增加冠脉流量;2)天香丹对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ATPase及MVC、MVD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48只,分为6组。按文献造模。6周后处死。观察MVC、MVD、心肌重量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测定心肌线粒体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结果:治疗组、天香丹大、中、小剂量组MVC较假手术组、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其中大中剂量组MVC和MVD增多最显着,与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剂量组、中剂量组比治疗组MVC较少,但三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VD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小剂量组MVD在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O升高VEGF含量升高,天香丹大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观察:天香丹小剂量组:肌丝有断裂,但肌节结构清晰,线粒体轻度肿胀,脊结构整齐,心肌核基质轻度空化,闰盘结构正常,天香丹大、中剂量组肌丝排列整齐,肌节长度均一,线粒体轻度扩张,嵴结构整齐、清晰、核仁清晰可见,闰盘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显着低于正常组,而天香丹则具有显着提高和恢复ATP酶活性的作用,而且其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本实验显示,天香丹能有效改善麻醉犬的冠脉流量,改善左心室内压力,维持心输出量和稳定血压;促进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数、微血管面密度增加,升高血管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心肌能量代谢,提高线粒体ATP酶活性,保护线粒体,从而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抗心肌缺血。第三部分天香丹治疗胸痹的理论依据:阐述天香丹是通补开泄法的代表方。通补开泄法的建立是以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为启示,以新疆地域气候生活习惯所致胸痹特点为前提,以“五脏六腑皆令人胸痹心痛,非独心也”的脏腑相关理论为立论依据,以历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思想为源泉,以通法、补法、开泄法的认识为基础,为治疗新疆胸痹的有效法则。结论1)通过对2215例冠心病患者辨证分型及症状出现频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冠心病辨证以秽浊痰阻、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脚闷胸痛、口中气秽、心悸、脘腹胀满、乏力、舌暗、苔腻等。2)临床实验显示,天香丹之主要作用为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侧枝循环,改善血管新生相关活性物质、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从超声心肌应变率及应变率显像观察,天香丹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状态,对于虚证及实证患者均有治疗作用。从临床实验证实先辈所提出的冠心病秽浊痰阻气虚血瘀为归宿证的学术主张。天香丹治疗冠心病,五脏并举,脏腑相因,虚实并治,整体调节。3)动物实验证实,天香丹改善麻醉犬的冠脉流量,改善左心室内压力,维持心输出量和稳定血压;增加大鼠心梗心肌新生血管数及阳性染色面积比,升高血管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心肌能量代谢提高ATPase活性,保护线粒体,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从而抗心肌缺血。4)天香丹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法则通补开泄法的代表方,其产生是根据胸痹本虚标实的病机和五脏相关理论及新疆胸痹发病的地域特点而提出的。通补开泄法补心肺脾肾精元之气,调心肝之血,化痰饮、去秽浊、散瘀血以通阳宣痹。与本文调查所显示的新疆冠心病以秽浊痰阻、气虚血瘀为主,使用天香丹治疗冠心病改善主要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相吻合。5)通补开泄法及其天香丹的研究,可以作为新疆乃至西北地区治疗冠心病及其相关疾病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维兴[10](2021)在《缺血性心衰心脏m1A甲基化谱》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针对MI后引发的心脏重构及心衰进展,目前药物、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MI后仍然存在相当部分的心肌细胞丧失,心室不良重构以及心功能恶化。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在MI后心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表观遗传与心脏重构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NA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层面。而RNA表观转录后修饰的研究相对较少。新近研究显示RNA表观转录后修饰目前已发现150种类型,包括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N1-甲基腺苷(N1-methyladenosine,m1A)、N5-甲基胞嘧啶(N5-methylcytidine,m5C)、4-乙酰化胞嘧啶(N4-acetylcytidine,ac4C)等等。其中,m6A是最常见的真核生物内部mRNA修饰的主要类型。研究表明,在MI后心衰小鼠中,m6A去甲基化酶分子肥胖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FTO)通过下调m6A可改善缺血后心脏功能;m6A甲基化酶甲基转移酶样3(Methyltransferase-like 3,METTL3)可调节心肌肥大并促进心功能恶化。可见mRNA甲基化修饰在心脏病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心血管疾病中关于m1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推测,与m6A修饰类似,m1A修饰可能在心脏疾病中亦发挥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对人缺血性心衰心肌组织实施了m1A甲基化免疫共沉淀测序试图揭示人类心脏的m1A甲基化修饰图谱。我们同时在鼠缺血性心衰心脏中,检测了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m1A及其甲基化修饰相关酶的表达,并筛选出去甲基化酶Alk B同源物3(Alk B homolog 3,ALKBH3),其基因水平总体显着上调,且随心梗时间延长,呈持续上调状态。为进一步探索ALKBH3依赖的m1A修饰对MI后心脏的修复作用,我们在MI小鼠体内注射了ALKBH3抑制剂进一步观察了其对MI后心脏保护的功能表型。本研究揭示了人类心力衰竭的心脏m1A甲基化修饰图谱,并对m1A修饰的关键酶ALKBH3在缺血心脏中的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本研究的实施将为靶向RNA表观转录后修饰作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疗提供潜在的理论依据及实验补充。第一部分缺血性心衰心脏中m1A甲基化修饰图谱改变目的:对人缺血性心衰的心脏组织进行了RNA甲基化免疫沉淀测序(methylatedRNA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MeRIP-seq)及数据分析,揭示人的正常及缺血性心衰心脏中m1A甲基化修饰图谱改变。方法:1.MeRIP测序:使用NanoDrop ND-1000仪测量每个样品的RNA浓度,采用Qubit3.对RNA定量及分析。GenSeq TM m1ARNA IP试剂盒(GenSeq)进行m1ARNA免疫沉淀反应。NEBNext?Ultra II DirectionalRNA Library Prep试剂盒对InputRNA样品,以及免疫沉淀后的IPRNA样品进行RNA测序文库构建。通过Bio Analyzer2100分析仪进行文库质检。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经过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仪测序,图像分析,碱基识别和质控后,产生原始reads。对差异甲基化的编码基因进行GO和Pathway分析。2.mRNA测序:RNA定量质控、完整性质控和文库质量丰富MeRIP测序。用Ribo-Zero rRNA Removal Kits移除总RNA中的rRNAs,使用Tru Seq Stranded TotalRNA Library Prep Kit预处理RNA,构建测序文库。使用Bio Analyzer 2100仪器进行文库质控和定量。根据Illumina测序说明,将10 p M文库变性为单链DNA分子,在Illumina Nova Seq 6000测序仪上进行测序。结果:通过MeRIP-seq测序分析显示,在正常心脏和缺血性心衰心脏中mRNA m1A的整体分布和m1A峰富集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两者都主要分布在编码序列区(Coding sequence,CDs),在起始密码子端附近m1A峰显着富集,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区富集最少。相对于正常心脏组织,缺血性心衰心肌mRNA m1A甲基化修饰发生了显着变化。人心脏组织在正常和缺血性心衰两种状态下其mRNA m1A甲基化修饰均有特异性的富集,且m1A甲基化修饰差异程度大。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mRNA m1A甲基化修饰发生了显着差异变化的转录本的功能与心肌收缩功能、氧化应激及心肌纤维化等相关。结合发生显着差异变化的mRNA和mRNA m1A分析提示,在缺血性心衰中同时出现mRNA表达水平显着差异改变及其m1A甲基化修饰显着差异改变的部分相对较少。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 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mRNA的功能主要与心肌收缩、心肌能量代谢、炎症、纤维化和细胞凋亡相关。结论:人缺血性心衰发生后,心肌m1A甲基化修饰图谱发生了显着变化,m1A富集到的转录本功能与调节关键的心肌收缩功能、氧化应激及心肌纤维化等生物学过程相关。第二部分ALKBH3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功能研究目的:检测m1A在MI后的修饰变化,筛选MI后介导m1A修饰改变的关键酶,探索ALKBH3抑制剂对MI后心脏修复的影响。方法:1.m1A和m1A甲基化修饰相关酶检测:动物实验分组:假手术组(n=6)和心肌梗死组(n=6)。我们通过建立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取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AMI后4小时、1天、2天、3天、7天、14天和28天缺血心肌组织进行RT-q PCR和Wester blot实验检测m1A甲基化修饰相关酶基因和靶分子蛋白的表达。Dot blot实验检测上述不同时间点心肌梗死组织中m1A表达。2.ALKBH3抑制剂对MI后心脏修复的功能影响:本部分实验分组: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加HUHS015组。我们通过建立昆明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在建模后48小时,通过模型鼠项背部皮下注射HUHS015 32 mg/kg,每日1次,连续7天,干预后28天取心肌组织进行masson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纤维化变化,用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心肌纤维化。结果:1.m1A在心肌梗死心脏中的表达:心肌梗死组织中不同时间点m1A的表达呈现明显动态变化,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天和第2天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调(P<0.05),第三天开始持续下降,其中第28天降至最低,与对照组比较第3、7、14和28天明显下调(P<0.05)。结果表明随着MI后m1A水平发生了动态改变,且时间延长,总体上呈下调趋势。2.心肌梗死后心脏RNA m1A甲基化修饰相关酶TRMT6、TRMT61A、ALKBH1、ALKBH3和BMT2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动态改变,其中ALKBH3表现出显着规律变化,即MI后1天降低,2天后降至最低,与对照组比较降低(P<0.05),第三天开始持续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第14和28天明显升高(P<0.05)。3.ALKBH3蛋白的在MI心脏中的表达:心肌梗死组织中不同时间点ALKBH3的表达亦呈现明显动态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和第2天后降至最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开始持续升高,其中与对照组比较第7、14和28天显着上调(P<0.05)。ALKBH3的动态改变与m1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4.抑制ALKHB3的作用后心肌梗死心脏纤维化改变:对心肌组织进行masson染色及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心肌纤维化,对比分析发现,相比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加HUHS015组的心肌纤维化明显减少(P<0.05),这表明抑制ALKHB3的作用能促进MI后心脏修复。结论:1.在心肌梗死后,心肌中RNA m1A、ALKBH3的mRNA和ALKBH3蛋白表现出规律改变,三者之间改变呈对应调节关系。2.抑制m1A去甲基化酶ALKBH3的活性可改善心肌纤维化,促进心脏功能的修复。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当归补血汤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ASO-LE诊断标准
        1.2.2 脱疽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临床试验伦理学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随机方法
        2.1.1 随机分组方法
        2.1.2 盲法
        2.1.3 样本量估算
    2.2 治疗方法
    2.3 疗程及观察节点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项目
        2.4.2 安全性观测
        2.4.3 临床疗效性指标
        2.4.4 血清VEGF浓度测定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脱落及处理
    2.7 数据处理
        2.7.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7.2 统计学分析方法
    2.8 .研究流程图
3 结果
    3.1 病例入选及试验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
        3.2.1 性别
        3.2.2 年龄
        3.2.3 病程
        3.2.4 Fontaine分期
        3.2.5 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比较
        3.2.6 受试者基线特征
    3.3 疗效判定指标
        3.3.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
        3.3.2 ABI
        3.3.3 血清VEGF浓度
        3.3.4 总有效率
    3.4 安全性分析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AS0-LE的中医研究现状
    4.2 ASO-LE的西医研究现状
    4.3 当归补血汤组方方药分析
        4.3.1 黄芪
        4.3.2 当归
        4.3.3 当归补血汤
    4.4 观察数据结果分析
        4.4.1 一般情况比较
        4.4.2 从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分析
        4.4.3 两组ABI比较
        4.4.4 血清VEGF浓度
        4.4.5 安全性
    4.5 机理探讨
    4.6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一) 当归补血汤在促进血管新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文献综述(二) 浅谈人体阴阳学说与现代生理学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四 :随机数字表
附录五 :知情同意书
附录六 :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七 :伦理审查批件

(2)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新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心胆论治”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1.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与诊断
        1.1.3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1.1.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1.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方法
        1.1.6 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1.2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及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现状
    1.3 针灸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病症的研究概况
        1.3.1 针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3.2 艾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3.3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症的研究
    1.4 前期研究进展及科学假说
        1.4.1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评价方面
        1.4.2 血小板聚集方面
        1.4.3 脂质代谢方面
第二章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网状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文献纳入标准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5 检索策略
        2.1.6 数据提取及整理方法
        2.1.7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2.1.8 统计分析
    2.2 文献评价与结果
        2.2.1 文献检索概况
        2.2.2 纳入文献一般资料
        2.2.3 方法学质量评估
        2.2.4 数据分析部分
    2.3 讨论
        2.3.1 结果分析
        2.3.2 该项meta分析的局限性
        2.3.3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3.1.6 分组及治疗方案
        3.1.7 治疗方案
        3.1.8 伦理学考虑
        3.1.9 结局指标
        3.1.10 评价时点
        3.1.11 统计分析及数据管理
        3.1.12 临床试验组织方案
        3.1.13 不良事件/反应观察与分析
        3.1.14 数据管理
        3.1.15 临床研究路线
    3.2 结果及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结局指标分析
    3.3 讨论
        3.3.1 研究意义
        3.3.2 方案选择依据
        3.3.3 对照组选择依据
        3.3.4 结局指标选择方面
        3.3.5 疗程选择依据
        3.3.6 结果分析
    3.4 结论
    3.5 创新点
    3.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Shh基因过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过表达Shh基因的大鼠BMSCs的构建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Shh基因促进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过表达Shh基因的BMSCs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疗效探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Shh基因促进BMSCs的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机制探讨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Shh信号通路在临床的潜在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静脉用心脏血管靶向型PDGF-B对心肌梗死基因治疗及热带爪蛙心脏Telocyte的电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1章 前言
    1.1 心血管疾病现状
    1.2 心肌梗死及其治疗现状
    1.3 基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
    1.4 基因治疗和促血管新生
    1.5 噬菌体治疗心梗的进展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嵌合有噬菌体源性调控序列与腺病毒源性载体顺式元件,能有效展示心脏血管靶向子短肽MI1的pMI1-AAVP-PDGF-B载体构建
    2.1 前言
    2.2 材料
    2.3 载体构建方法学
    2.4 结果
    2.5 讨论
第3章 含pMI1-AAVP-PDGF-B噬菌体对缺血性心肌梗死的靶向治疗疗效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CTs在二倍体热带爪蛙心肌的观察
    4.1 前言
    4.2 材料
    4.3 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特别鸣谢
致谢

(6)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特征
2 分类
    2.1 心脏衰竭
    2.2 血管衰竭
3 病因及诱因
    3.1 高血压
    3.2 糖尿病或高血糖
4 临床表现
    4.1 症状
    4.2 体征
5 诊断
    5.1 快速评估
    5.2 实验室检查
6 治疗
    6.1 急诊处理
        6.1.1 氧疗和药物治疗
        6.1.2 无创正压通气 (NPPV)
    6.2 住院治疗
    6.3 出院前评估
7 预后
8 展望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CCB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替格瑞洛
        2.2.4 β受体阻滞剂
        2.2.5 他汀类药物
        2.2.6 ACEI或ARB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 诊断
        3.3.2 鉴别诊断
    3.4 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EMI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2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4.2. 4 抗心肌缺血
        3.4.2. 5 调脂治疗
        3.4.2. 6 其他治疗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3.4.3. 1 一般治疗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3.4.3. 4 抗凝治疗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2.1 临床评估
        4.2.2 负荷试验
        4.2.3 左心室功能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4.2.5 冠状动脉CTA
        4.2.6 冠状动脉造影
    4.3 治疗原则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循证药物治疗
        4.3.3 血运重建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5.2.2 炎性反应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CCB
        5.5.3 硝酸酯类药物
        5.5.4 ACEI
        5.5.5 他汀类药物
        5.5.6 其他药物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1.1 完全SMI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6.1.3 心绞痛伴SMI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药物选择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2. 2 目标管理
        7.1.2. 3 药物推荐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概述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7.3.4 NOAC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7.3.5 注意事项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4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流行病学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7.5.4 一般治疗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7.5.4.2降压治疗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7.5.4.4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3长期抗凝治疗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7.3. 3 他汀类药物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PPI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2 药物治疗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7.1 0.1.1 CKD的定义
        7.1 0.1.2 CKD的分期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7.1 0.2.1 抗栓治疗
        7.1 0.2.2 他汀类药物
        7.1 0.2.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7.1 1. 3 临床特点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1 2.2.1 流行病学
        7.1 2.2.2 一般治疗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7.1 2.3.1 流行病学
        7.1 2.3.2 一般治疗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3.2药物治疗推荐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ACEI或ARB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CCB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ACEI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8.1.3 药物治疗
        8.1.3. 2 大剂量IVIG
        8.1.3. 3 CAA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诊断
        8.2.3 调脂药物治疗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8.3.1.1疾病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疾病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疾病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9)天香丹治疗冠心病及对心肌线粒体ATPase、MVC、MVD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一)2215例冠心病患者辩证分型及症状分布研究
        1.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结果
    (二)天香丹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新生的影响
        1.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1.6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7 试验设计
        1.8 治疗方法
        1.9 观察指标
        1.10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天香丹的实验研究
    (一)天香丹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内容与方法
        1.1 药品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剂量设计与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测定参数
        1.7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2.结果
    (二)天香丹对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ATPase及MVC、MVD的影响
        1.内容与方法
        1.1 药物及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观察指标
        2.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天香丹治疗胸痹的理论依据
    1.天香丹的组方分析
    2.天香丹处方中药物的现代研究
    3.天香丹是通补开泄法的代表方
    4.冠心病秽浊痰阻气虚血瘀证的表现及成因
    5.冠心病阳微阴弦病机理论对通补开泄法的启示
    6."五脏六腑皆令人胸痹心痛非独心也"是通补开泄法的立论依据
    7.历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思想是通补开泄法的源泉
    8.历代医家通法、补法、开泄法的认识是通补开泄法的基础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胸痹心痛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综述二:应变率评价不同程度缺血心肌及心肌功能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治疗性血管新生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讲座情况
导师评阅表

(10)缺血性心衰心脏m1A甲基化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缺血性心衰心脏中m1A甲基化修饰图谱改变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ALKBH3对心肌梗死心脏的修复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问题、症结及新突破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归补血汤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D]. 金永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新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D]. 王谦.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3]“心胆论治”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周俊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Shh基因过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探究[D]. 施盛. 苏州大学, 2018(06)
  • [5]静脉用心脏血管靶向型PDGF-B对心肌梗死基因治疗及热带爪蛙心脏Telocyte的电镜研究[D]. 吕罗成. 暨南大学, 2018
  • [6]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王宇朋,王萍,李虹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2)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天香丹治疗冠心病及对心肌线粒体ATPase、MVC、MVD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安冬青.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9)
  • [10]缺血性心衰心脏m1A甲基化谱[D]. 孙维兴.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