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00年香洲县冷食卫生状况分析

1993—2000年香洲县冷食卫生状况分析

一、1993~2000年象州县冷饮食品卫生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恬[1](2014)在《点石成金:武台文化新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为主题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激烈变革下,城乡差距扩大,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如何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在我国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乡村建设转型步入关键期,而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涌现出很多农村发展的新形式,选择何种形式建设乡村,直接影响城乡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本文以田野调查获得的材料为基础,辅以历史文献,采用乡村建设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人类学常用的方法,对武台民族文化新村建设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农民利用奇石资源创造奇石文化,并打造以奇石为特色的农家乐产业,探究以农民为主体、农家乐为载体,具备“乡土不离”特征的新型建设路径。该路径完成了农民的本地转化,实现了农村的结构调整与现代转型,创新出区别于城市,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乡土文化,与城市良性互动,缩短城乡差别。本文主要分析其转变过程及农民的角色定位,透析在乡村建设转型的关键期,农民建设乡村的路径选择,农民适应现代化和都市发展创新出独有的乡村建设路径背后的文化机制。以期在学理上深化乡村建设研究,同时为乡村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段瑞琼[2](2014)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研究》文中提出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大都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是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基地。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资源型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的特性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背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城市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民生问题十分突出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实现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复杂性决定了政府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政府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政府作为决策者和国家利益代表者,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政府转型的过程,本身就是政府转变行政观念,重新定位管理职能的过程。总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面临着许多问题:政府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方式高度行政化、管理职能缺位、管理能力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征和不理性政绩观等。通过对一些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转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我国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的现状,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提出了相关建议。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的领域、环节十分复杂,完成转型要求政府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能,充当好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角色,在借鉴一些成功经验之后,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提出的愿景及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的目标,概括其基本路径包括:一是提升发展理念,建设综合型管理政府,努力实现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理念转变;二是强化政府职能,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引导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服务政府,具体包括强化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明确政府职能,建设责任政府,加强队伍建设,营造服务政府等等;四是注重制度创新,遏制政府官员的利益冲突。对资源型城市制度创新而言,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一定要和当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要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同时,有效调整政府官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付蓓[3](2013)在《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中行政级别最高的单位,也是自治权最大的行政单位,其管辖区域面积广阔。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少数民族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民族问题,对此特别加以重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如果对少数民族民生问题采取听之任之的漠视态度,就有可能使一些原本简单的经济社会问题演变发展为复杂的民族矛盾和政治冲突,对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民生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有些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同时,各民族自治区内部之间民生发展也不平衡。客观、公正地评价各民族自治区的民生发展状况,对于科学确定各民族自治区的民生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民族自治区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作为一个群体进行整体研究,是我国民生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尝试。笔者首先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民生现状和发展速度进行了测量和科学评定,获得各民族自治区民生状况的各类信息和细节特征;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不仅对民族自治区自身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指标排序,还对民族自治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沿海发达5省(市)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纵向对比分析中,客观地体现了取得的成就;从横向对比分析中,直观地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做到方法科学、数据真实、结论客观,力求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和对策相结合。全文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通过界定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概念,指出研究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的意义,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中把握当前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的不足,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是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分述当前中国民生理论的三大来源:西方社会中与民生有关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第3章民族自治区民生评价体系设计。首先从宏观上介绍我国民族自治区的基本概况,在回顾民生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要求,同时结合民族自治区实情,构建我国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量化评价体系。此章是后面一章分析对比的基本点。第4章对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首先按照民生发展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直观描述民族自治区民生水平在全国区间位置;再用纵向比较方法,回顾各项民生指标发展的轨迹、民生质量提升的速度,总结并坚持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用横向比较方法,分析民族自治区与沿海发达5省(市)的差异,客观评价民族自治区民生的突出成绩和相对差距,力求对民族自治区民生状况有真实、全面的把握。第5章分析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不足之处。主要从城乡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文化发展劣势明显、城乡隐性失业比例增大、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差距较大、住房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和老年社会保障尚需提高6个方面进行分析。第6章总结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包括:社会稳定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文化繁荣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准确把握政党、政府和群众三者角色定位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第7章提出加快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主要针对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十二五”期间国家要转变发展模式,以民生为先,缩小区域差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我国民族自治区民生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将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把握当前我国各民族自治区的民生状况和进步程度,为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不同民族区域的差异化国家援助政策提供依据。

苏彩和[4](2011)在《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深化广西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广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成果,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现状,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重点研究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推广模式、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分析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论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概况,对比我国农业标准化“起步-停滞-复苏-发展-高速发展”历程和发展农业标准化做法,提出了我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方面值得借鉴的五条国际经验。第二,从广西区位、土地、气候等方面论述广西农业发展概况,分析广西农业呈现的特征;总结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做法,并采用指标体系法分析宾阳糖料甘蔗标准化示范区和田阳香米标准化示范区成效,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增长速度方程分析钦州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成效。第三,对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和市场拉动引导模式等五种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通过容县沙田柚标准化的实施、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瘦肉型猪养殖标准化的实施和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的实施等进行模式系统分析,得出“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农户参与+标准化”的最佳模式。第四,通过对广西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政府相关人员、示范区技术人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负责人、农户等访谈,确定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因素、监管因素、标准因素、贸易因素、文化素质因素、市场机制因素、家庭承包责任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因素等7类。结合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和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标准化经验,同时根据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障碍因素,提出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十八条对策。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对广西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评价对比。系统研究了质量监督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行政手段构造和监管模式及其对农业示范区建立的影响;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内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对中外标准化实施的状况进行了的比对;对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企业的优劣、特点和成效进行了评价对比;2、研究了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组织措施。综合分析了农业、质监、畜牧、林业、工商、财政等管理部门和农业示范区企业在发展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提出必须紧紧依靠具体实施部门的努力,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取得相关单位和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帮助;3、提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通过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比对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在深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企业和市场开展调研,征求并吸收了政管理部门和示范区企业的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农业标准化对策;4、建立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合实施农业标准化企业的行业管理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曾艳[5](2007)在《桑树营养特性及平衡施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桑园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研究了N、P、K不同施用水平及B、Zn肥对桑树生长发育,桑叶产量、营养特性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桑园土壤主要限制养分是N、K、Zn、B,潜在限制养分是P、Fe。2.氮磷钾肥适合用量配比能明显促进桑树生长。桑树枝条长、枝条基部径围、桑叶大小和桑叶重均明显随氮、钾和磷肥用量提高而增加。3.桑园对养分需求为N>K2O>P2O5,其中每生产1000 kg的桑叶需要吸收N 12.34 kg、P2O5 4.39 kg、K2O9.28 kg,养分吸收比例N∶P2O5∶K2O为1∶0.36∶0.72。4.桑园适宜氮肥用量为414 kg/hm2,磷肥用量为300 kg/hm2,钾肥用量为337.5 kg/hm2,适宜N∶P2O5∶K2O为1:0.72:0.82。适宜氮、磷、钾营养能提高桑叶产量,三者对桑叶经济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钾>氮>磷。5.平衡施肥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可使大面积桑园产叶量提高到36089kg/hm2左右,新增养蚕339.7kg左右,新增产值4246元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6.43。6.在施用氮、磷、钾化肥后,适量配施硼、锌肥对桑树生长有利,桑叶产量提高,桑叶重和桑叶片大小以及桑枝条条长、单枝枝条重均有所增加。同时,施用硼、锌肥促进桑叶对氮、磷元素的吸收。综上所述,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可系统地、科学地、准确地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为桑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刁瑜[6](2006)在《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两基”的巩固和提高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2月颁布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实现‘两基’目标。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成为国家实施“两基”攻坚,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关键措施和重要保障。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现状调查切入,使用自行设计的“教育主管部门访谈提纲”、“寄宿制学校领导访谈提纲”、“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学校基本情况卷、教师卷、学生卷、家长卷)”等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分别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北、桂中、桂南地区的七个县(上思、宁明、融安、博白、北流、柳江、融水)的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在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获得的量化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尝试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原则与模式,提出适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广西农村基础教育的茁壮发展提供现实指导。本研究共分三个部分。首先,对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概述,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起到理论铺垫的作用。其次,从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状作为调查研究的切入,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分别对广西七个县的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在对获得的量化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动力可以从学校内部环境、学校外部的隐性以及显性宏观环境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原则与模式。最后,在对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觉,提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使用自行设计的“教育主管部门访谈提纲”、“寄宿制学校领导访谈提纲”、“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学校基本情况卷、教师卷、学生卷、家长卷)”等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对广西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二、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农村寄宿制学校外部经济、文化环境、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量化信息,并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原则与模式,并提出相应建议。

李志蓉,卜新勇,陈虎昌[7](2002)在《新都县1996-2000年冷饮食品卫生质量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王洪强,覃秀丽[8](2001)在《1993~2000年象州县冷饮食品卫生状况分析》文中提出

二、1993~2000年象州县冷饮食品卫生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3~2000年象州县冷饮食品卫生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点石成金:武台文化新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学术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历史视野中的武台民族文化村
    第一节 区域背景
    第二节 武台村概况
    第三节 武台民族文化村概况
    第四节 武台新村与武台村——独立又交织
第三章 点石成金
    第一节 人与奇石结缘
    第二节 组团黔江捞奇石
    第三节 成立奇石协会
    第四节 奇石引来“摇钱树”——盆景
第四章 从奇石到农家乐
    第一节 奇石转向农家乐
    第二节 农家乐的土地与资金筹备
    第三节 改造庭院构出“大观园”
    第四节 农民经营为主体的家庭式经营
    第五节 一般宣传与独有宣传
第五章 从农庄到村庄
    第一节 农家乐的日常图景
    第二节 空间布局:景区与社区一体化
    第三节 转变中的乡村秩序
    第四节 不同群体的感知与态度
第六章 武台民族文化村生成机制
    第一节 创新型农民的主体性
    第二节 市场的拉力
    第三节 政府有限主导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附录 1 本研究相关图片资料
    附录 2 武台村 2013 年秋分祭祖工作组及人员分工
    附录 3 台村秋分日祭祖时间安排
    附录 4 台村秋分祭祖祭文
    附录 5 台村 2013 年秋分祭祖致辞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
        2. 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对比分析法
    (四) 论文框架及主要创新
        1. 论文框架
        2. 主要创新
二、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取向
    (一)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原则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涵义
        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2.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
    (三)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认定及可持续发展愿景
        1. 我国对资源型城市的认定
        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点
        3.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三、政府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 资源型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 经济结构单一
        2. 就业压力大
        3. 环境问题突出
        4. 社会问题严重
    (二) 政府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定位
        1. 贯彻科学发展观,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
        2. 完善政策体系,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 实施宏观调控,协调多元主体利益
        4. 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城市功能
    (三) 政府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 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面临的问题
        1. 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2. 管理方式高度行政化
        3. 管理职能存在缺位现象
        4. 管理机制有待理顺
        5. 管理能力有所欠缺
    (二) 制约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的主要原因
        1. 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
        2. 不理性政绩观的影响
        3. 计划经济的体制惯性
五、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 管理理念:由资源依赖到可持续发展
        1.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
        2. 理清政企关系,加强政企合作
        3. 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管理重心:由经济导向到民生导向
        1. 完善城市功能
        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 实施就业援助
    (三) 管理方式:由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1. 树立服务意识
        2. 建设服务型政府
    (四) 管理内容:由单一型管理到综合型管理向
        1. 推进城市化进程
        2. 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六、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民生问题研究动态
        1.1.1 国外研究动态
        1.1.2 国内研究动态
        1.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民生
        1.2.2 民生问题
        1.2.3 民生发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的典型性
        1.4.2 建立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量化评价体系
        1.4.3 注重对比研究
第2章 民生问题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西方社会中与民生有关的思想
        2.1.1 古典经济学中的民生理念
        2.1.2 空想社会主义民生思想
        2.1.3 现代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
        2.1.4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论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2.2.1 中国古代民生思想
        2.2.2 中国近代民生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2.3.2 列宁的民生思想
        2.3.3 中共历代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的理论创新
第3章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历程与评价体系设计
    3.1 民族自治区概况
        3.1.1 民族自治区区位环境特征
        3.1.2 民族自治区自然资源概况
        3.1.3 民族自治区人口及民族分布特征
    3.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历程回顾
        3.2.1 民生初步稳定时期(1949-1965年)
        3.2.2 民生缓慢增长时期(1966-1978年)
        3.2.3 民生迅速发展时期(1979-2001年)
        3.2.4 民生高效发展时期(2002-至今)
    3.3 民族自治区民生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
        3.3.1 民生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
        3.3.2 民生评价指标结构
        3.3.3 数据与指数合成
第4章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评估
    4.1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综合评估
        4.1.1 民族自治区民生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
        4.1.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排序
        4.1.3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对比分析
    4.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纵向对比分析
        4.2.1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处位置的变化
        4.2.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排序的变化
    4.3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横向对比分析
        4.3.1 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比较分析
        4.3.2 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的对比分析
        4.3.3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的比较
        4.3.4 卫生技术人员的比较
        4.3.5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教育文化发展劣势明显
        5.1.1 思想观念和政策落实不到位
        5.1.2 教育经费严重匮乏
        5.1.3 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难以克服
        5.1.4 办学资源不足限制学校发展
        5.1.5 师资待遇与教师队伍结构急需提高
        5.1.6 文化事业及大众传播渠道发展滞后
    5.2 城乡隐性失业比例增大
        5.2.1 城镇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5.2.2 农村隐性失业面广
        5.2.3 失业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隐患不断显露
    5.3 城乡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5.3.1 城镇居民收入与其他地区差距扩大
        5.3.2 农村人均纯收入比沿海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低
        5.3.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5.3.4 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3.5 低收入群体有扩大的趋势
        5.3.6 居民利用市场机制增加收入的意识薄弱
    5.4 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差距较大
        5.4.1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4.2 卫生发展中的高素质人才瓶颈
        5.4.3 医疗保障水平尚需提高
        5.4.4 民族医药急需继续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5.5 老年社会保障尚需提高
        5.5.1 相关政策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
        5.5.2 城镇养老金资金来源不足
        5.5.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阻力大
        5.5.4 不同人群养老金差距大
        5.5.5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差距较大
    5.6 住房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5.6.1 城镇居民购房能力较弱
        5.6.2 农村住房设施配套尚未根本解决
        5.6.3 保障性住房建设困难重重
第6章 民族自治区社会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6.1 社会稳定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6.1.1 大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6.1.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1.3 不断健全少数民族民生表达机制
    6.2 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6.2.1 建立民族自治区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
        6.2.2 妥善化解民族间的经济利益矛盾
        6.2.3 正确看待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
        6.2.4 兼顾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6.3 文化繁荣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
        6.3.1 不断拓宽文化民生发展内涵
        6.3.2 积极应对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6.3.3 更新落后生活观念,加强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6.4 准确把握政党、政府和群众三者角色定位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6.4.1 民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党
        6.4.2 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4.3 人民群众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力量
第7章 当前加快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7.1 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7.1.1 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7.1.2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
        7.1.3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7.1.4 加强选才育才和用才一体化建设
    7.2 把就业收入作为民生头号大事来抓
        7.2.1 注重经济增长的居民收入效应
        7.2.2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2.3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7.3 健全各级卫生保障体系
        7.3.1 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医疗保障的责任
        7.3.2 在制度架构上实现城乡医疗统筹
        7.3.3 扶持乡村卫生机构发展
        7.3.4 大力发展民族医药
    7.4 提高老年社会保障功能水平
        7.4.1 发挥自我和家庭养老保障能力
        7.4.2 促进社会养老保障资源的整合
        7.4.3 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为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留出空间
        7.4.4 逐步提高养老金待遇
        7.4.5 加大养老基础设施投入
    7.5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7.5.1 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及长远规划
        7.5.2 多渠道提供保障性住房
        7.5.3 确保资金和土地到位
        7.5.4 严格住房民生监督考核机制
        7.5.5 实施住房保障阳光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中国三农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1.2 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标准化
        1.1.3 广西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必要性
    1.2 论文内容和创新点
        1.2.1 论文内容
        1.2.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农业标准化定义
        2.1.1 标准
        2.1.2 标准化
        2.1.3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
    2.2 农业标准化特点
        2.2.1 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有机体
        2.2.2 地区性
        2.2.3 复杂性
        2.2.4 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在
    2.3 国外农业标准化研究
        2.3.1 有机农业领域的研究
        2.3.2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研究
    2.4 国内农业标准化研究
        2.4.1 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存在问题研究
        2.4.2 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措施研究
        2.4.3 农业标准化成效研究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3.1 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介绍
        3.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1.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3.1.3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
        3.1.4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
    3.2 欧、美、日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3.2.1 欧盟
        3.2.2 美国
        3.2.3 日本
    3.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及做法
        3.3.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
        3.3.2 我国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做法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4.1 政府法规力推农产品标准执行
        3.4.2 政府加大农业标准化投入
        3.4.3 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
        3.4.4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
        3.4.5 涉农部门通力合作
第四章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4.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4.1.1 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林、牧、渔业共同发展
        4.1.2 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4.1.3 实施农业产业化
        4.1.4 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4.2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4.2.1 广西农业标准化取得成效
        4.2.2 广西农业标准化主要做法
    4.3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成效分析
        4.3.1 宾阳县糖料甘蔗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4.3.2 钦州火龙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4.3.3 田阳香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第五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选择
    5.1 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5.1.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5.1.3 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模式
        5.1.4 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
        5.1.5 市场拉动引导模式
    5.2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案例分析
        5.2.1 政府主导型
        5.2.2 龙头企业带动型
        5.2.3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标准化
    5.3 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模式的选择
第六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6.1 政府因素
        6.1.1 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影响
        6.1.2 农业标准化经费的影响
    6.2 监管因素
        6.2.1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认证机制的影响
        6.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多部门管理的影响
    6.3 标准因素
        6.3.1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6.3.2 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欠缺的影响
    6.4 贸易因素
        6.4.1 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零关税”的影响
        6.4.2 农产品绿色物流落后的影响
    6.5 文化素质因素
        6.5.1 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
        6.5.2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影响
    6.6 市场机制因素
        6.6.1 农产品配套流通渠道缺乏的影响
        6.6.2 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效益不高的影响
    6.7 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因素
        6.7.1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6.7.2 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不稳定的影响
第七章 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
    7.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1.1 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
        7.1.2 制定好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7.1.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2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监管制度
        7.2.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7.2.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7.2.3 健全五项监管制度
    7.3 培育品牌农产品
        7.3.1 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7.3.2 抓农业龙头企业
        7.3.3 培育广西农产品品牌
    7.4 打造优质优价“标准化”产品渠道
        7.4.1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宣贯
        7.4.2 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
        7.4.3 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与市场对接
    7.5 实施土地流转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建立风险基金
        7.5.1 使有限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
        7.5.2 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金融优惠政策
        7.5.3 以风险基金保护农户和龙头企业双方利益
    7.6 扩大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
        7.6.1 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
        7.6.2 在东盟国家推广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7.6.3 建立健全广西农产品输出的绿色物流体系
第八章 结论和不足
    8.1 结论
    8.2 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桑树营养特性及平衡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土壤
        1.1.2 供试作物品种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
    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1.3.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3.2 实验室分析和吸附试验
        1.3.3 盆栽试验
        1.3.4 田间试验
        1.3.5 分析方法
        1.3.6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土壤测定值及评价
    2.2 土壤吸附特性与盆栽试验元素加入量
    2.3 室内盆栽试验结果及其评价
    2.4 桑树田间肥效试验结果
        2.4.1 氮肥水平对桑树的效应
        2.4.2 钾肥水平对桑树的效应
        2.4.3 磷肥水平对桑树的效应
        2.4.4 硼锌肥对桑树的效应
第三章 讨论
    3.1 广西桑园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
    3.2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桑树施肥的指导
    3.3 氮磷钾不同施用水平与桑叶产量的关系
    3.4 氮磷钾不同施用水平与桑树生长发育的关系
    3.5 氮磷钾不同施用水平与桑树养分特性的关系
    3.6 硼锌肥对桑树效应研究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二、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设计
    第四节 理论背景
    第五节 文献综述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七节 研究对象
第二章 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寄宿制学校概述
    第二节 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概述
    第三节 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动力源因子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源因子
        (一) 办学条件
        (二) 管理水平
        (三) 师资队伍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外部隐性因子
        (一) 群众观念
        (二) 地理位置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显性因子
    第四节 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原则与模式
        一、目标
        二、原则
        三、模式
第三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教育主管访谈
    附录二:学校领导访谈
    附录三:学校基本情况问卷
    附录四:教师问卷
    附录五:小学生问卷
    附录六:中学生问卷
    附录七:家长问卷
后记

(8)1993~2000年象州县冷饮食品卫生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查阅我县1993~2000年的冷饮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现场监督笔录及档案记录。
    1.2 收集1993~2000年各年度的冷饮食品监测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四、1993~2000年象州县冷饮食品卫生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点石成金:武台文化新村建设研究[D]. 杨恬.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3)
  •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研究[D]. 段瑞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2)
  • [3]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D]. 付蓓.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4]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 苏彩和. 天津大学, 2011(06)
  • [5]桑树营养特性及平衡施肥效应研究[D]. 曾艳. 广西大学, 2007(05)
  • [6]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刁瑜. 广西师范大学, 2006(05)
  • [7]新都县1996-2000年冷饮食品卫生质量调查分析[J]. 李志蓉,卜新勇,陈虎昌.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2(03)
  • [8]1993~2000年象州县冷饮食品卫生状况分析[J]. 王洪强,覃秀丽. 广西预防医学, 2001(S1)

标签:;  ;  ;  ;  ;  

1993—2000年香洲县冷食卫生状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