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思考

对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思考

一、中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戴卫东,付王巧[1](2021)在《贫困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津贴救助的财政投入——基于老年福利津贴整合的视角》文中指出探索建立面向贫困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津贴的救助制度是"弱有所扶"理念下政府公共财政责任的体现。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结合目前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补贴政策,在整合现有财政投入的多种老年津贴的前提下,研究发现:(1)集约财政资源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轻长期护理津贴的财政压力;(2)2050年浙江省失能老年人口192.71万人,其中贫困失能老人67.80万人;(3)贫困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逐年攀升,2050年覆盖该群体的护理津贴需财政投入4422915.42万元;(4)2050年多津贴整合可集约财政资金18.04%。为此,从统筹财政资金、整合养老资源以及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方面提出一些政策思考。

张雪妮[2](2021)在《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3.50%,较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了4.63%,年均增长约700万人,其中高龄、失能及认知症老年人的人口也在大量攀升,解决全社会高龄、失能和认知症老年人的护理照护与生活支援问题是目前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倡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政策下,融合于社区的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可以为不同程度失能和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支持与专业的护理服务。目前我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该类型养老设施对于收住人群条件和居住空间设计标准的制定均不统一,难以为该类设施中的老年人群提供满足其生活品质的居室空间环境。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依托城市社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中居室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模式进行研究,梳理了介护型养老设施中居室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类型和特点,并归纳国内外老年人不同护理程度的分类标准。重点研究养老体系已经发展较为完善的日本、欧洲及美国,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同时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分别进行实态调研和案例分析,结合各个国家不同设施类型和入住老年人类型,对不同案例中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平面布局和居室细部设计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国内外居室空间模式的特征和设计要点。最后,根据已归纳的国内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特点,提出影响居室空间模式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尝试性提出适合我国的三种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及相应的设计要点,以期为我国今后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赵艳[3](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高浩[4](2021)在《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1,从2000到2017年,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约3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同时,随着高龄老人及失智失能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介护型养老设施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公共空间作为除居室空间以外的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是维系老年人在设施内精神文化生活最重要的空间,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养老设施的居住功能、无障碍配置以及是否满足现行规范等的客观层面,以老年人心理及情感等精神需求为导向的更高层面的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从物质空间与老年人日常行为两个方面出发,以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心理学中交互关系理论作为理论支持,选取西安具有代表性的3家介护型养老设施,分别对其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现状调查,总结交互客体对象公共空间及主体对象老年人及其行为的类型与特征,通过“行为-场景”法建立行为场景模型,探讨公共活动空间与老人公共活动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围绕交互过程引发与反馈两阶段对3家设施内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行为领域形成特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引发阶段内老年人有多样化行为活动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引导性设计,反馈阶段老人具有产生多元化领域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多元化领域空间等问题。最后,提出在引发阶段内增强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的衔接与过渡,采取灵活的空间划分,以及增强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增加引导性设计等设计策略,在交互关系的反馈阶段内提出明确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层级关系,避免各种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以及简化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流线关系,强化行为领域空间边界等设计策略。以期未来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在满足基本的功能条件下,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上来使老年人内心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以满足。

李红[5](2021)在《长期护理需求及其保险试点政策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带残余寿的延长催生了大量的长期护理需求,与此同时生育率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提升以及老人独居比例的增加极大的降低了非正式护理资源的可及性,我国面临不断增长的长期护理需求与不断短缺的护理资源之间的巨大矛盾,短缺的非正式护理资源以及高昂的正式护理费用给失能老人的健康福利以及经济基础带来了严重损害和冲击,要妥善解决好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不仅需要增强其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同时还需要建立长期护理风险分散的长效机制。促健康、保民生是我国政府在国家治理和战略部署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及2020年最新的两会均强调提高和完善民生保障的水平和力度。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2016年开启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于2020年开启第二批试点政策,但目前的覆盖范围仍然很有限,全国660多个城市中仅有49个地区在开展试点工作,这还不包括未实施试点政策的广大农村地区,这说明我国长护险的发展形势不可谓不严峻。要解决失能老人普遍存在的长期护理问题,不仅要从微观上对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需求的发展形势进行远期预测以准确掌握我国失能老人未来的整体态势,同时需要从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偏好出发,探讨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的相关关系。当个体处于失能状态需要寻求护理服务并选择护理模式时,他们不仅关注护理费用还关注自己的心理诉求(护理偏好)。两种护理模式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替代关系,它决定了非正式护理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正式护理资源能否被有效利用。长护险的实施虽然能够有效分散正式护理的高额成本,但它并不能对正式护理服务需求产生绝对性的引导作用,其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仍依赖于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的替代程度。因此,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是否存在显着的替代关系极大的影响长护险试点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此外,长护险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关系着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相对于2020年新公布的扩大试点政策,首批试点政策自公布之日起己实行四年多的时间,其试点的政策效果亟待评估。对长护险试点政策进行评估不仅能够提高长护险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同时也是现代化公共政策升级和优化的内在要求。为了妥善解决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巩固长护险试点政策的发展成果,本文以长期护理需求及其保险试点政策评估研究为选题开展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为:第一,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和长期护理费用均增长迅速。预测数据显示,2020至2060年我国失能老人总规模以及重度失能老人总规模的波动范围分别为4258~22877万人以及343~5522万人,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费用的波动范围为728~182335亿元。以上数据表明必须建立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风险分散的长效机制,这也同样揭示了开展长护险政策试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之间存在显着的替代关系。具体而言,非正式护理与家政服务利用以及入住养老院之间存在显着的替代关系,在替代程度上,家政服务与非正式护理的替代效应大于养老院服务与非正式护理。失能程度并不影响家庭照料与正式护理的替代关系,这是由于正式护理的成本较高,超过了很多中等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开展长护险地方试点之后,正式护理的高额成本将被长护险有效分散,失能老年人未被满足的护理需求将通过对正式护理服务的利用而得到补偿。也就是说长护险试点政策的实施可能会通过优化失能老人的护理结构从而改善他们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另外,长护险试点政策的开展可能会通过对失能老人就医与护理的分流而治有效减少老年护理对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最后,长护险试点政策实施的基本原则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长护险试点政策的积极效果可能有三点:一是能够提高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可及性;二是减少社会性入院过度挤压医疗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三是改善失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本文将在第五章对此进行一一验证。第三,长护险试点政策效果显着。开展长护险降低了试点地区失能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具体而言,实施长护险试点政策能够使得失能老年人每月门诊费用以及看门诊次数分别减少316元和0.819次,使得失能老年人年住院费用以及年住院次数分别减少5262.1元和0.464次。其次,开展长护险提高了试点地区失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体而言,实施长护险试点政策使得失能老年人的慢性病个数减少0.136个、使得他们的健康自评得分减少0.128(健康自评赋值越小,健康水平越高)。最后,开展长护险改变了试点地区失能老年人的护理结构,提高了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具体而言,实施长护险试点政策使得失能老年人被照料的可能性提高了 8.75%、非正式护理使用的可能性减少了20.9%。第四,对比长护险首批十五个试点城市的发展实践发现我国长护险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试点地区的多元化筹资模式只是停留在表面,长护险基金的筹资主力仍为医保基金结余,没有体现出个人和单位的缴费责任;在待遇给付方面,只有少部分地区(四个)真正秉承了试点指导意见中“鼓励居家护理以及社区护理的”的理念;失能评估标准五花八门的现状不利于未来长护险的统一和发展,由于广州、成都、荆门以及青岛市的失能评估办法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因此未来长护险的失能评估办法应该重点借鉴这四所城市的经验。第五,对比分析日本、德国以及我国长护险的发展实践认为我国长护险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构建可持续的长护险筹资机制;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型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加快和完善长护险相关的法制建设。第六,政策建议。长护险试点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家庭护理向社会护理的转变,由于我国家庭护理基础越来越薄弱,长护险试点政策无疑保障了老年人在失能状态下普遍存在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提高了失能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另外,长护险试点政策解决了因社会性入院引发的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同时提高了失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这些结论为长护险试点政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数据支撑。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实现了以下改进工作:一是通过国内外的对比分析更加科学的界定了长期护理需求的概念,并综合国内十五个首批试点城市的失能等级评估办法,创新性的基于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来界定失能老人的失能状态和失能等级。这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规模的精确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在对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规模进行预测分析时,本文在科学界定长期护理需求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失能群体存在的异质性特征对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需求规模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分类预测。这对准确、合理的判断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需求的总体规模和整体态势以及揭示长护险试点政策开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供了最新的本土化数据支撑;三是在讨论非正式护理与正式护理的相关关系时,本文率先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分析,并讨论失能程度对二者关系的异质性影响,工具变量法的使用能够精准识别失能老人两种护理模式的替代关系。通过准确识别失能老人两种护理模式的替代关系,为长护险试点政策实施的科学性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现实依据;四是在对长护险地方试点进行政策评估时,精准识别失能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首次对我国十一个首批试点城市长护险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并率先讨论了开展长护险与失能老年人护理结构、护理服务可及性的关系。这对长护险扩大试点政策以及长护险制度的全面建设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孙敬华[6](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刘昊[7](2021)在《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快速老龄化”和“快速高龄化”的双重压力,同时,失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也相伴而生。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比率提升等趋势下,家庭所承担的老年人照护功能开始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2016年人社部提出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这为全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开启了破冰之旅。长期照护保险作为我国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的重要一环,是满足社会长期照护需求的重要举措。试点四年以来,长期照护保险在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制度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存在长期照护服务发展不成熟、制度受益人群范围过窄等问题,特别是各地政策“百花齐放”造成的差异化试点的既成事实阻碍了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统一。当前试点扩围呼声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建立健全长期照护保险,尤其是覆盖人群更广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问题进行研究,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及试点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指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本文以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为研究对象,依据福利多元主义、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萨瓦斯民营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保险精算、AHP+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三阶段DEA+Tobit、PLS-SEM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框架梳理、现状分析、筹资效果评估、服务效果评估、经办效果评估、政策优化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及其优化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试点城市分布区域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状况普遍较为富裕,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以来,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压力和解放了劳动力、整体上减少了医保基金支出和改善了老年人生存质量、极大促进了照护产业发展和扩大了就业渠道,对老年人失能照护风险的化解和多元照护需求的满足起到正面助推作用。(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测期内累计结余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趋势。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来说,一方面,可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即可以部分支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另一方面,也需警惕累计结余不断减少的趋势,避免因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的过多划拨而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无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范围如何,多元筹资模式相较于医保划拨模式均具有更高的基金可持续性。不管是在重度还是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保障范围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占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额的比例均不应该超过20%,在这一水平上,预测期内既能够基本上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也能够充分利用医保累计结余资金。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应采用“个人缴费+医保划拨+财政补助”的多元筹资模式。在医保划拨比例为20%的情景下,个人缴费比例应控制在筹资总额的15%,即个人缴费负担在0.18%~0.23%之间,财政支出应占到筹资总额的65%,即财政负担在0.54%~0.92%之间,这既能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也能兼顾制度的可负担性。(3)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空间较大。对比SFA回归调整前后,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产生显着变化,具体来说,环境因素所致的规模冗余主要表现在经济越发达或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护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越易过剩;财政投入越多,床位越易空闲。不同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在综合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PPP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效率值要高于政府包办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Tobit回归分析表明,供给模式、地理位置、费用结算是否及时、是否医养融合均对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种类和监督频率的影响并不显着。(4)在1~5分的评价标准下,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384分,偏向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移情性最好(3.718),保证性(3.627)、响应性(3.495)、有形性(3.383)次之,有效性(3.176)最差,这表明各项指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有形性和有效性维度。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779分,高于机构照护服务质量,偏向于“比较好”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较为理想;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性最好(3.978),保证性(3.919)、移情性(3.900)、有形性(3.419)次之,响应性(3.128)最差,除了响应性维度外各指标得分均比机构照护服务质量高。(5)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评价可从资格申请、失能评估、机构准入、待遇给付、政策宣传几方面进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和政府包办经办模式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3.477和3.348分,社商协作经办模式相比于政府包办经办模式,其经办能力更强,公众满意度更高。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验证了经办模式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显着影响,此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行政文化、政策支持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正向影响,而参保期望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负向影响。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提升则会降低参保者的抱怨频率并提升参保者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的信任程度,从而提升参保者政策获得感。(6)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可从筹资、服务与经办三个方面展开。从筹资方面来说,应合理利用结余基金,扩大制度保障范围、建立责任共担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协调与商业长期照护保险关系,明确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基金用途;从服务方面来说,坚持长期照护服务PPP供给模式改革方向,不断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应以有形性和有效性为重点,提升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以响应性为重点,提升居家照护服务质量;从经办方面来说,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实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良好行政文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常成[8](2020)在《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文中指出长期照护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伴生制度,更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背景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政策。我国于2011年首次在政策文件中识别到长期照护政策的服务对象——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并明确提出解决这一群体的照护依赖问题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自此之后,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各国家部委围绕长期照护开展了不同养老服务递送模式建设、专项养老服务补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一系列的相关社会政策。但遗憾的是,这些社会政策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也未能有效瞄准和满足长期照护对象的实际需求,并出现了严重的执行偏差和走样现象。具体来说,这种偏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旨在解决照护依赖问题而投资修建的各类养老机构更多收住健康的老年人群体,而非失能失智老人。第二,旨在从供需两端补给长期照护事业的各级各类财政补贴失去了长期照护的属性和意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群体错配。第三,旨在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经济补偿的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明显不足且覆盖人数相当有限。由此,一项旨在“雪中送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问题的政策演变成了为健康老年人“锦上添花”提供多种服务的福利。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解释路径多从技术视角、利益视角、体制视角和环境视角出发,聚焦于政策执行的现象描述,其解释机制尚较为零散且抽象性过高,不仅对偏差的阐释还不充分,也未能揭示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出现如此偏差的根本原因和发生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政策过程的视角统御现有研究,根据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逻辑起点—内在冲突—发生过程的分析框架,借助政策文本分析法挖掘政策执行失真的深层动因,并结合对J省多地的深入调研展现科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以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政策创新,为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研究添砖加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来看,国家层面存在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的问题。一方面,长期照护政策的施行理念仍未跳出养老的中国式传统概念,呈现制度依附性困境。另一方面,针对外来术语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带有简单化的笼统认知倾向,两者共同造成长期照护政策难以形成独立于健康老年人的综合性服务制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来看,各相关国家部委出台和印发了多项与长期照护相关的实施通知、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但若以社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标准考察,现有政策文本存在多重规范性欠缺的问题。第一,明晰性标准模糊。不仅缺乏项目完整的需求评估体系和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也未能建立识别和评估长期照护质量的科学评价系统。第二,一致性标准缺失。当前各国家部委的相关政策重点、原则和理念并不统一,照护资源和服务还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多部门的政策合力。第三,合法性标准不足。现有政策仍是较低层次的行政性法规,尚未形成专门法律,系统的法规体系更是无从谈起。考虑到我国政治的体制性因素和府际关系的复杂特征,再结合上述阶段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长期照护政策在执行阶段的运作模式更值得注意和研究。依托J省多地调研的大量经验事实,从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门关系角度可以发现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两种实践逻辑。在纵向结构上,面对中央政府作为政治任务的老龄工作,地方政府设置了“硬指标”、“强激励”、“一票否决”等压力型考核机制。当这一机制逐级传导下来,基层政府往往会在完美行政与地方利益代表者之间相机变通行事,以致于表现出选择性变通、歪曲性变通和敷衍性变通的应对策略。在横向结构上,各行政部门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仍沿袭对原有职责的执行理念与原则,在长期照护领域各行其是且沟通不畅,无法统筹照护资源与整合相关服务,形成了这一政策在标准、服务和经办上的管理“碎片化”困局。要突破当下的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困境,纠正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不足的政策偏差,观念性变革是基础,科学性强化是关键,整体性治理是手段。分别来看,在宏观选择层面,一是要针对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需求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照护政策安排上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形成政策观念和具体方法的统一体。二是应更加谨慎地选择长期照护筹资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在中观制定层面,在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失能失智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国家、市场、家庭、个人等主体在长期照护政策中的基本责任和首要任务,从而实现照护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在微观执行层面,从纵向层级性治理和横向多属性治理两方面矫正和消解压力型体制与路径依赖的影响,减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合碎片化资源,避免前文所述的“政绩工程”、“庇护关系”、“三把标尺”等现象的再次发生,以达至长期照护政策的绩效与目标。

刘俞如[9](2020)在《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问题研究 ——以先行试点S区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上海市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本文以此为背景,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研,笔者阐述了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现状,发现服务项目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是一篇定性研究论文,主要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深度访谈法,笔者选取上海市S区作为调研区域,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抽样方法,抽取了 30名调查对象,分别包括长期护理机构工作人员、实施护理服务的护理人员以及接受护理服务的参保对象。具体而言,本文的写作结构是“现状-问题-原因-借鉴与对策”的形式,内容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绪论、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现状、实际调研结果所呈现的问题表现、原因分析、其他国家关于服务项目的经验借鉴以及笔者提出的完善思路。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发现,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确实为老年护理责任主体创造了喘息式服务,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老人和护理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但与此同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表现出诸多问题,在以下几方面依旧呈现出弱势。从服务项目的内容来看,它们简单有限,部分项目表述模糊、存在偏倚与重叠现象,项目表格有出入,基本生活照料项目错位等;从服务项目的时间与频次来看,服务的时间较短、频次较少,且时间安排出现矛盾;从服务项目设置与需求匹配程度来看,缺少特定的服务项目,例如预防、康复、精神、心理、家务援助等。结合文献资料与访谈材料,笔者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几大原因:传统养老观念的挑战、长期护理保险等级评估的约束、服务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护理人员资质与待遇有限等。最后,本文借鉴国外既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参考了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长期护理服务项目的设置,包括其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时间安排等,由此得出一些解决既有问题的启示,并提供一些新思路。笔者认为,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类别与内容应再做调整,构建服务项目库以满足差异性老年人服务需求,建设与服务项目相配套的专业护理团队,通过等级评估再细化提升服务项目的精准度,以及为特殊群体开设专项服务等。

高振峰[10](2020)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机制,以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金的有效筹集,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式建立提供参考。发达国家已经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资金筹集是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效筹集资金是提供护理服务的前提。因此,为了使参保者缴纳的资金与提供的服务相适应,本文主要从财务平衡的角度来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机制,通过对各个筹资要素的分析,确立筹资机制,并根据有关数据测算出长期护理保险的均衡费率。首先,本文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长期护理保险筹资的有关理论。然后,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原则,认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责任分担原则和财务平衡原则,并对试点地区的筹资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参保主体、筹资渠道、财务模式、筹资模式和筹资水平的适度范围。其次,选取了德国、荷兰、以色列三个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研究,这三个国家都在上世纪后叶先后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制度运行了几十年,有着充分的经验,通过对这三个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对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借鉴。接着,基于所确定的筹资机制,按照财务平衡原则,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数据(CHARLS)和联合国人口司的人口预测数据等,建立宏观仿真模型,测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费率,并根据各方负担比例的不同制定了高、中、低三个筹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各失能等级的失能老年人数量增长趋势较为平缓,轻度失能的老年人占比较大,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占比较小,总失能人口在2030年之前增长迅速,之后增长较为平缓,2045年后再次迎来快速增长,并且长期护理费用支出逐年增加,而长期护理保险的均衡费率未来也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2020年为1.9%,至2035年增长到2.7%,而后在2050年又降为2.0%。最后,对现有的社会保险体系进行分析,由于现有社会保险项目的筹资大量结余,因此可将现有项目进行结构调整,为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让出费率空间,将其整合进现有社会保险体系。本文以财务平衡的角度为导向,着眼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的构建,确定各个筹资要素,并通过建立宏观仿真模型进行实证测算,保持制度的财务平衡,使制度得以稳健运行。

二、中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贫困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津贴救助的财政投入——基于老年福利津贴整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回顾
二、浙江省贫困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津贴的财政投入测算
    (一)浙江省贫困失能老年人口
        1.贫困老年人口
        2.失能老年人口
        3.贫困失能老年人口
    (二)浙江省长期护理津贴财政投入测算
        1.居家养老的护理费用测算
        2.机构养老的护理费用测算
三、现阶段浙江省老年人福利补贴成本
    (一)养老服务补贴
        1.养老服务补贴政策
        2.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二)高龄补贴
    (三)残疾人补贴
四、多津贴整合的浙江省长期护理津贴财政投入
五、整合视角下浙江省长期护理津贴财政投入预测(2019~2050年)
    (一)贫困失能老年人口数量的动态预测
        1.老年人口数量预测
        2.失能老年人口数量预测
        3.贫困失能老年人口数量预测
    (二)不同养老方式下长期护理财政投入预测
        1.居家护理费用预测
        2.机构护理费用预测
    (三)浙江省贫困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津贴投入预测
    (四)多津贴整合的浙江省长期护理津贴财政投入的动态预测(2019~2050)
        1.浙江省老年福利补贴的动态预测
        2.多津贴整合的长期护理津贴财政投入预测
六、结论与政策思考
    (一)结论
    (二)政策思考

(2)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全球老龄化趋势下中国老龄化大国新局面
        1.1.2 我国养老设施需求量不断攀升
        1.1.3 我国养老设施介护型床位紧缺
        1.1.4 我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设计较单一
        1.1.5 我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使用和管理标准尚不成熟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相关研究
        1.3.2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老年人
        1.4.2 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
        1.4.3 照料组团
        1.4.4 居室空间
        1.4.5 长期护理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使用人群
    2.1 居室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
        2.1.1 老年人
        2.1.2 护理人员
    2.2 居室内老年人行为特征及需求
        2.2.1 老年人护理程度分类
        2.2.2 轻度失能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3 中度失能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4 重度失能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5 认知症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6 老年人活动尺度
    2.3 居室内护理人员行为特征及需求
        2.3.1 老年人的饮食护理
        2.3.2 老年人的居卧护理
        2.3.3 老年人的着衣护理
        2.3.4 老年人的个人卫生护理
        2.3.5 对老年人的日常移动
    2.4 本章小结
3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1 日本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1.1 养老设施分类与入住老年人类型
        3.1.2 相关案例概况
        3.1.3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1.4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3.1.5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3.2 欧洲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2.1 养老设施分类与入住老年人类型
        3.2.2 相关案例概况
        3.2.3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2.4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3.3 美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3.1 养老设施分类与入住老年人类型
        3.3.2 相关案例概况
        3.3.3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3.4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3.3.5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3.4 国外居室空间模式特点
        3.4.1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4.2 围绕公共空间布局的环绕模式
        3.4.3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布局的簇状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4.1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概况
        4.1.1 基本情况
        4.1.2 相关案例概况
    4.2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4.2.1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串联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4.2.2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沿交通廊线型布局
        4.2.3 居室与卫生间的关系
        4.2.4 居室空间平面布局
        4.2.5 居室细部设计
    4.3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4.3.1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围绕大型公共空间联系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4.3.2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大型公共空间环绕式布局
        4.3.3 居室与卫生间的关系
        4.3.4 居室空间平面布局
        4.3.5 居室细部设计
    4.4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4.4.1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或公共空间组织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4.4.2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小型居室共享空间簇状布局
        4.4.3 居室与卫生间的关系
        4.4.4 居室共享空间
        4.4.5 居室空间平面布局
        4.4.6 居室细部设计
    4.5 国内居室空间模式特点
        4.5.1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4.5.2 围绕公共空间布局的环绕模式
        4.5.3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布局的簇状模式
    4.6 本章小结
5 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设计要点
    5.1 影响居室空间模式的因素
        5.1.1 照护理念更迭
        5.1.2 入住人群类型
        5.1.3 建设用地条件
        5.1.4 经济文化差异
    5.2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5.2.1 模式适宜人群类型
        5.2.2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串联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5.2.3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沿交通廊线型布局
        5.2.4 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内含独立卫生间
        5.2.5 居室平面布局
        5.2.6 居室细部设计
    5.3 围绕小型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5.3.1 模式适宜人群类型
        5.3.2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或公共空间组织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5.3.3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小型居室共享空间簇状布局
        5.3.4 居室共享空间
        5.3.5 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外和居室内共用卫生间
        5.3.6 居室平面布局
        5.3.7 居室细部设计
    5.4 围绕大型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5.4.1 模式适宜人群类型
        5.4.2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围绕大型公共空间联系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5.4.3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大型公共空间环绕式布局
        5.4.4 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外共用卫生间
        5.4.5 居室平面布局
        5.4.6 居室细部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1.1 梳理国内外老年人分类标准并研究居室内使用人群行为特征
        6.1.2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经验借鉴
        6.1.3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特征
        6.1.4 适宜我国的三类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6.2 论文局限与不足
    6.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
        2.1.2 养老服务
        2.1.3 养老服务供给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要理论
        2.2.2 社会公平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1.1 数据来源说明
        4.1.2 样本选择描述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3 主要结论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4.4.3 主要结论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4.5.3 主要结论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与措施
        1.1.3 介护型养设老施公共空间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交互关系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交互关系中的相关概念
        1.4.2 养老设施相关概念
        1.4.3 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5.1 交互关系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介护型养老设施研究对象及范围
        1.5.3 公共空间研究范围
    1.6 研究内容
        1.6.1 针对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6.2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并获得基础数据
        1.6.3 基于行为、空间数据信息构建行为场景模型
        1.6.4 基于交互关系理论分析方法及实地调查提出设计策略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7.1 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
        1.7.2 论文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生态心理学中的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2 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特征及行为类型
        2.2.1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身体特征
        2.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类型划分
        2.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领域划分
    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的空间营造
        2.3.1 公共活动空间的“家庭化”营造模式
        2.3.2 公共活动空间分散式的“组团化”营造模式
        2.3.3 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复合性”营造模式
    2.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交互关系相关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荷兰Humanitas Bergweg(生命公寓)养老设施
        2.4.2 案例二:美国Maria Montessori认知症照护社区Sundance养老设施
        2.4.3 案例三:北京朝阳区康语轩孙河养老设施
    2.5 本章小结
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交互对象的类型及特征调查
    3.1 实地调研内容与计划
        3.1.1 调查对象一:养老设施基本状况、交互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3.1.2 调查对象二:交互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规律
        3.1.3 调研计划
    3.2 案例一:康隆西城长者屋(简称长者屋)介护型养老设施
        3.2.1 养老设施的基本状况
        3.2.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2.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2.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2.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行为领域类型
        3.2.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2.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3 案例二:康源和意(简称和意)介护型养老设施
        3.3.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3.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3.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3.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3.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3.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3.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4 案例三:九九照护之家(简称九九照护)介护型养老设施
        3.4.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4.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4.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4.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4.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4.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活动的场景构建
        3.4.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典型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研究
    4.1 长者屋、和意、九九介护型养老设施及其公共活动空间对比
        4.1.1 调研案例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现状对比
        4.1.2 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对比与分析
    4.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特征总结
        4.2.1 介护型养老设施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3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对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1 引发阶段中交互客体对交互主体的引发机制
        4.3.2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典型主体目的性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3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人空间定位型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4 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领域)对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1 反馈阶段中交互主体对交互客体的反馈机制
        4.4.2 老年人个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3 老年人群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5 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交互关系类型
        4.5.1 老年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2 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3 老年人与护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4 老年人与家属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6 引发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6.1 老年人存在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4.6.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过于开敞缺少合理的划分
        4.6.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层级之间缺少衔接与过渡
        4.6.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功能构成单一且缺少灵活性设计
        4.6.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各空间过于独立、缺少引导性设计
    4.7 反馈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7.1 老年人存在产生多元化行为领域的需求
        4.7.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
        4.7.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个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承载空间
        4.7.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群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空间
        4.7.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形成位置与承载空间位置不匹配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行为与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5.1 影响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相关因素
        5.1.1 非物质空间要素(软质要素)
        5.1.2 物质空间要素(硬质要素)
    5.2 通用性设计原则
        5.2.1 保持公共活动空间内良好的行为空间交互关系
        5.2.2 注重引发与反馈的双向设计模式
        5.2.3 以营造公共活动空间领域多元化
        5.2.4 老人积极自主活动作为设计
    5.3 引发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3.1 划分不同开放程度的活动空间
        5.3.2 设置过渡空间增强各层级的衔接过渡
        5.3.3 局部布置具有趣味性的装置引发老人共鸣
        5.3.4 分时段按需灵活布置家具
    5.4 引发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4.1 整合零散空间、按时分配空间功能
        5.4.2 增加知觉路径引导老年人主动参与活动
        5.4.3 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见性与可达性
        5.4.4 设置标识、标语等鼓励老人自主参与
    5.5 反馈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5.1 明确划分行为领域承载空间促使多元化行为领域共存
        5.5.2 转角、边界等增加小尺度空间
        5.5.3 设置记忆角等空间鼓励老人自主改造空间
        5.5.4 多种行为领域空间并列营造
    5.6 反馈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6.1 空间布局简洁与清晰化、多样性空间串联设计
        5.6.2 运用色彩设计增强不同行为领域之间的边界感
        5.6.3 功能复合化设计、营造多样化领域空间
        5.6.4 边缘空间激活设计、促进形成新的行为领域
    5.7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介护型养老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特征、入住老人类型及行为规律
        6.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特征
        6.1.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内老年人行为领域的形成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特征
        6.1.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内交互关系类型总结
        6.1.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现存问题总结
        6.1.6 基于交互关系引发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1.7 基于交互关系反馈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长者屋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录二:和意养老设施 UWB 实时定位图
    附录三:九九照护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件四:长者屋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五:和意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六:九九照护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录七: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调查问卷
致谢

(5)长期护理需求及其保险试点政策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长期护理需求规模预测
        2.2.1 长期护理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2.2.2 长期护理需求规模预测分析
    2.3 非正式护理与正式护理的研究评述
    2.4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评估研究进展
    2.5 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实践文献评述
        2.5.1 长期护理保险国内试点经验总结文献评述
        2.5.2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讨文献评述
    2.6 小结
第3章 长期护理需求规模预测分析
    3.1 长期护理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1.1 引言
        3.1.2 理论模型
        3.1.3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3.1.4 实证方法
        3.1.5 实证结果分析
        3.1.6 小结
    3.2 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需求规模预测分析
        3.2.1 Markov模型简介
        3.2.2 失能转移矩阵及失能率的计算
        3.2.3 失能规模预测
    3.3 长期护理费用预测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的相关性分析
    4.1 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现状
    4.2 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
        4.2.1 理论模型
        4.2.2 实证方法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2.4 敏感性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模型设定与变量界定
    5.3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对失能老年人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
        5.3.1 基准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4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对失能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5.4.1 基准结果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5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对失能老年人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5.5.1 基准结果分析
        5.5.2 稳健性检验
    5.6 小结
第6章 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实践分析
    6.1 长期护理保险首批试点政策的发展实践
        6.1.1 长期护理保险首批试点城市的基本情况
        6.1.2 长期护理保险首批试点城市的筹资渠道
        6.1.3 长期护理保险首批试点城市的筹资结构
        6.1.4 长期护理保险首批试点城市的待遇水平
        6.1.5 长期护理保险首批试点城市的失能评估办法
    6.2 长期护理保险地方试点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结构有待完善
        6.2.2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方式定位出现偏差
        6.2.3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制建设非常薄弱
    6.3 小结
第7章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7.1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实践
        7.1.1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背景
        7.1.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内容
        7.1.3 日本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演变过程
        7.1.4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改革经验
    7.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实践
        7.2.1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背景
        7.2.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内容
        7.2.3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7.2.4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经验
    7.3 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经验借鉴——基于国内外的对比分析
        7.3.1 构建可持续的长护险筹资机制
        7.3.2 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型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7.3.3 加快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法制建设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老年长期照护
        二、长期护理保险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四、失能老(年)人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一、研究方法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图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一、参保范围
        二、保障对象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一、筹资渠道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三、启动资金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机会平等原则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四、纠正不公原则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研究
        1.2.2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的研究
        1.2.4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经办问题的研究
        1.2.5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效果的研究
        1.2.6 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长期照护保险
        2.1.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
        2.1.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模式
        2.1.4 效果评估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
        2.2.2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2.2.3 萨瓦斯民营化理论
    2.3 分析框架
    2.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各组成部分的职能作用及相互关系
        2.4.1 筹资部分的职能作用
        2.4.2 服务部分的职能作用
        2.4.3 经办部分的职能作用
        2.4.4 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2.5 本章小节
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现状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
    3.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概述
        3.1.1 试点城市的城市地位和经济水平
        3.1.2 试点城市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程度
        3.1.3 对试点城市社会经济背景的基本判断
    3.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方案分析
        3.2.1 筹资方面
        3.2.2 服务方面
        3.2.3 经办方面
    3.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不同试点模式分析
        3.3.1 试点城市不同筹资模式分析
        3.3.2 试点城市不同服务模式分析
        3.3.3 试点城市不同经办模式分析
    3.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成效
    3.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国际经验借鉴
        3.5.1 德国经验
        3.5.2 日本经验
        3.5.3 荷兰经验
        3.5.4 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节
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效果评估
    4.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支出分析
        4.1.1 城乡老年人口
        4.1.2 各失能等级老年人口的比例
        4.1.3 不同失能等级的老年人选择不同照护方式的比例
        4.1.4 不同照护方式的使用成本
        4.1.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支出
    4.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收入分析
        4.2.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额
        4.2.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额
        4.2.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收入
    4.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分析
        4.3.1 医保划拨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3.2 多元筹资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效果评估
    5.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5.1.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1.2 模型构建
        5.1.3 三阶段DEA结果与分析
        5.1.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服务质量评价
        5.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效果评估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分析
        6.1.2 基本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
        6.2.2 模型选择
        6.2.3 变量设定
    6.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评价
    6.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评价
        6.4.2 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7.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总体思路
    7.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建议
        7.2.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的政策建议
        7.2.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的政策建议
        7.2.3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的政策建议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长期照护
        1.3.2 政策执行偏差
        1.3.3 长期照护政策
        1.3.4 长期照护保险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重点和难点
        1.5.1 创新之处
        1.5.2 重点和难点
    1.6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基本结构
        1.6.1 主要观点
        1.6.2 基本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2.2 国内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2.3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与回应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理论资源
    3.1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分析框架
        3.1.1 现有社会政策过程研究的逻辑进路
        3.1.2 相关要素及其转化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3.1.3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分析框架的阐释
    3.2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理论资源
        3.2.1 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
        3.2.2 压力型体制理论
        3.2.3 路径依赖理论
        3.2.4 变通执行理论
第四章 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
    4.1 长期照护选择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4.2 理念偏差下的政策安排错位
        4.2.1 概念理解偏颇
        4.2.2 供给模式失衡
        4.2.3 筹资模式混乱
    4.3 界定失准后的政策要素失真
        4.3.1 具体内容失真
        4.3.2 目标群体失真
        4.3.3 服务递送模式失真
第五章 模糊、缺失与不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
    5.1 长期照护制定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5.2 明晰性标准模糊
        5.2.1 尚无统一的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
        5.2.2 缺乏完整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
        5.2.3 未能建立长期照护的质量评价系统
        5.2.4 缺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必要规定
        5.2.5 亟需厘清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5.3 一致性标准缺失
        5.3.1 民政部:社会救助原则
        5.3.2 卫健委:治疗中心取向
        5.3.3 人社部:医疗保险思路
    5.4 合法性标准不足
        5.4.1 法律意义上的建设缺位
        5.4.2 政治意义上的程序完备
第六章 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发生过程
    6.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与案例代表性说明
        6.1.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
        6.1.2 J省多地的长期照护事业发展情况
        6.1.3 J省多地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案例代表性说明
    6.2 纵向结构:压力型体制下的变通执行
        6.2.1 压力型体制: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基础
        6.2.2 从压力到变通
        6.2.3 选择性变通:基础设施的选择偏好
        6.2.4 歪曲性变通:“偷梁换柱”的养老服务券
        6.2.5 敷衍性变通:“达标”的床位与停滞的长护险
    6.3 横向结构:路径依赖下的碎片化管理
        6.3.1 路径依赖: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惯性
        6.3.2 标准碎片化:失能评定的三把标尺
        6.3.3 服务碎片化:分散的项目与紧缺的人员
        6.3.4 经办碎片化:“数据平移”与“存量老人”
第七章 对策与展望: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治策略
    7.1 宏观选择层面:观念性变革
        7.1.1 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
        7.1.2 谨慎选择长期照护政策的筹资模式
    7.2 中观制定层面:科学性强化
        7.2.1 建立明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
        7.2.2 划定长期照护不同主体间的基本责任
    7.3 微观执行层面:整体性治理
        7.3.1 纵向层级性治理
        7.3.2 横向多属性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9)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问题研究 ——以先行试点S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依据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文献评述
    1.6 本文贡献
第2章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现状
    2.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1.1 研究方法
        2.1.2 上海市S区A护理站基本情况
        2.1.3 研究对象
    2.2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背景
        2.2.1 服务项目设置的政策背景
        2.2.2 服务项目设置的依据
    2.3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情况
        2.3.1 服务项目设置的类别与内容
        2.3.2 服务项目的时间与频次
    2.4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现实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存在的问题
    3.1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内容设置问题
        3.1.1 服务项目内容简单、有限
        3.1.2 服务项目设置存在重叠和偏倚
        3.1.3 服务项目表格不统一、表述模糊
        3.1.4 生活护理服务项目存在错位现象
    3.2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时间设置问题
        3.2.1 服务项目时间安排少、时长短
        3.2.2 服务项目设置的频次少
        3.2.3 服务项目的时间安排与实际生活存在矛盾现象
    3.3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开展受限
        3.3.1 缺少针对失智老人的服务项目
        3.3.2 缺少专业的预防和康复护理项目
        3.3.3 缺少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类服务项目
        3.3.4 缺少家务援助类服务项目
        3.3.5 缺乏陪医服务项目和紧急情况应对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传统养老观念的约束
        4.1.1 失能、失智的概念尚未厘清
        4.1.2 传统的护理观念的桎梏
        4.1.3 护理与家政界限模糊
    4.2 受到等级评估的约束
        4.2.1 评估等级偏重医疗
        4.2.2 等级评估进度不一
        4.2.3 等级评估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
    4.3 服务项目涉及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4.3.1 老人和护理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4.3.2 老人与护理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4.3.3 护理员与护理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4.4 护理人员的资质与待遇有限
        4.4.1 护理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
        4.4.2 护理人员收入水平较低
        4.4.3 护理员的有效服务时间和持证率存在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5.1.1 基本健康保险中的长期护理服务项目
        5.1.2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内容
    5.2 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5.2.1 服务项目的内容
        5.2.2 服务项目的时间及频次
    5.3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5.3.1 介护保险的服务项目
        5.3.2 介护保险的服务时间及频次
    5.4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完善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对策建议
    6.1 调整服务项目的类别和内容
        6.1.1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再细分
        6.1.2 补充特定服务项目类别
        6.1.3 根据老人失能程度扩展照护服务项目、延长照护时间
    6.2 构建服务项目库,满足差异性老年人服务需求
        6.2.1 服务项目设计与实际需求双向匹配
        6.2.2 服务项目由“结果式”转向“过程式”
    6.3 建设与服务项目配套的专业护理团队
        6.3.1 根据服务项目需要扩大护理供给规模
        6.3.2 开展与服务项目匹配的护理员培训
        6.3.3 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
    6.4 等级评估再细化,提升服务项目的精准度
        6.4.1 评估等级再细分,与服务项目相匹配
        6.4.2 优化评估流程,严格要求审核程序
    6.5 重视特殊群体,开展独立的服务项目
        6.5.1 为特殊群体开设专项服务
        6.5.2 发展商业护理保险,充实特殊人群护理的供给市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
    7.2 讨论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长期护理
        2.1.2 长期护理保险
    2.2 理论基础
        2.2.1 精算平衡理论
        2.2.2 护理经济学理论
第3章 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分析
    3.1 筹资原则
        3.1.1 公平原则
        3.1.2 责任分担原则
        3.1.3 财务平衡原则
    3.2 筹资要素设定
        3.2.1 参保主体
        3.2.2 筹资渠道
        3.2.3 财务模式
        3.2.4 筹资模式
        3.2.5 筹资水平
    3.3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际经验及启示
    4.1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机制
    4.2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机制
    4.3 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机制
    4.4 三国长期护理保险经验借鉴
        4.4.1 强调个人缴费责任
        4.4.2 护理保险制度独立筹资
        4.4.3 公共筹资与私人筹资共同发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方案测算
    5.1 筹资模型
    5.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5.3 筹资水平测算
        5.3.1 护理资金规模
        5.3.2 参保人员筹资能力
        5.3.3 筹资费率厘定
    5.4 筹资方案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均衡费率调整路径
    6.1 现行社会保险体系分析
    6.2 社会保险项目结构性调整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贫困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津贴救助的财政投入——基于老年福利津贴整合的视角[J]. 戴卫东,付王巧. 财经论丛, 2021(06)
  • [2]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研究[D]. 张雪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高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长期护理需求及其保险试点政策评估研究[D]. 李红. 山东大学, 2021(11)
  • [6]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7]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D]. 刘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8]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D]. 常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问题研究 ——以先行试点S区为例[D]. 刘俞如.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10]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机制研究[D]. 高振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对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