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学报总目录, Vol. 2001 年 2 月 24 日

济宁医学院学报总目录, Vol. 2001 年 2 月 24 日

一、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4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付鹏[1](2021)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文中提出自《史记》至《清史稿》以来的二十六部正史中,共有七部含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这七部正史目录中均有医籍着录材料。在辑录和编码7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材料,形成“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的前提下,主要进行两大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别以七部正史目录出现的历史顺序,分为七章。以七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为中心,重点探讨其编撰、体例和内容。编撰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的撰修史、一代内府藏书与编目史和正史目录的史料来源。体例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文本的撰写原则和法度、与相关目录的部类比较和编撰体例特点。内容方面其一是细类分析下引述文本和种卷计数研究,其二是相关问题论述作为细类分析的拓展与延伸,其三是据细类分析统计和绘制7幅各部正史目录细类种、卷分布图,以图表直观形象地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内容的内部结构。编撰、体例和内容的三个方面是立足于正史医籍目录文本本身的全面阐述,共同构成本文对于七部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二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通史研究与正史目录利弊评价。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之实,绘制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图,将正史医籍目录史分为两个阶段和三个时期,并分析提炼它们的内部分期和时期特征。首先分为汉至元阶段,以纪一代藏书为特征;明至今阶段,纪一代着述为特征。在此范畴下,又划分汉至隋、唐至元和明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汉至隋时期又可分为《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前33至前7间—56至106间])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特征是六略之一,医分为四。唐至元时期分《隋志》至二唐志时期(唐至五代[629-1060])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特征是子部医方,从方至科。明至今时期分《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和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至《清史艺文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特征是一代医着,类属森然。另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着录之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价值和发挥的多种功用,以及正史目录的缺陷。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阐述,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价正史医籍目录。通过本文的史料汇编(“附录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和系统研究(正文),一是能够补充和纠正已有专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资料的缺憾(附录)。二是对正史目录中的医籍目录首次进行通史性地整理和研究,填补正史目录之医籍目录研究空缺(第一章至第七章)。三是提出不同于传统以朝代变迁分期的正史医籍目录史分期新观点,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第八章)。四是运用数据图表,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与类系流变(第一章至第七章最后一节、第八章第四节)。五是分析正史医籍目录的利弊,提出“志书不同、价值迥异”的新认识(第九章)。本研究能较为清晰深刻地展现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的基本情况,揭示正史医籍目录史的一般规律,于医古文、中医文献、医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借鉴,乃至为今后开展史志、私家、官修目录医籍着录和古代医学专科目录打下研究基础。

杜丽[2](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刘雯[3](2017)在《阿胶与不同动物来源皮胶的多元多息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的鉴定项和含量测定项检测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其实用性。运用多元多息分析方法对阿胶及其他动物皮胶进行检测,借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力求找到阿胶与其他动物皮胶的差异,为阿胶的真伪鉴别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的鉴定项和含量测定项检测方法对收集到的不同厂家阿胶以及不同动物皮胶样品进行检测,验证药典方法,寻找应用中的不足,开展优化研究。分别应用UV、HPLC、ICP-MS、离子交换色谱等方法对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进行检测,利用检测数据建立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区分。结果:1.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的鉴定项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牛皮胶特征多肽和猪皮胶特征多肽的检测,能够有效鉴别出掺牛皮胶和猪皮胶的阿胶伪品;建议以模糊校正因子为指标制定阿胶特征多肽的含量范围,大约在0.8~1.4之间,为掺伪阿胶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2.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的含量测定项进行了优化,更改了流动相与进样体积;采用一测多评的方法,以甘氨酸为参照控制L-羟脯氨酸、丙氨酸、L一脯氨酸3种氨基酸的含量,实现利用甘氨酸一种对照品同时测定样品中4种氨基酸的含量。3.将13个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种动物皮胶聚为两大类,猪皮胶聚为一类,其他动物皮胶聚为一类。4.应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对18批阿胶、伪品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样品进行了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阿胶、牛皮胶、马皮胶蛋白质含量结果比较相近,猪皮胶的含量稍低。2批网购伪品阿胶与1批假福胶蛋白质含量与正品相近,无显着差异。5.测定了25批不同动物皮胶17种氨基酸的含量。建立了不同厂家17种AA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福牌阿胶和东阿阿胶;建立了不同动物皮胶17种氨基酸含量的OPLS-DA模型,能够有效区分阿胶、牛皮胶、马皮胶、猪皮胶4种动物皮胶,并且由OPLS-DA散点图得出结论L-脯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在4种动物皮胶中的含量差异较大,是4种动物皮胶的差异性成分。6.测定了3个厂家17批阿胶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总结了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范围;建立了不同厂家4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福牌阿胶、东阿阿胶和宏济堂阿胶。7.不同动物皮胶以及不同厂家阿胶样品Cl-,SO42-,NO3-,PO43-4种阴离子含量有差异,其中,猪皮胶含有PO43-,而其他动物皮胶未检出;华鹏阿胶中只检出Cl-,SO42-,两种阴离子,其他动物皮胶及其他品牌阿胶中均检出Cl-,SO42-,NO3-三种阴离子;猪皮胶中Cl-含量较高;宏济堂阿胶SO42-含量最高,其他品牌阿胶及其他动物皮胶均是Cl-含量最高。8.建立了 4种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17种微量元素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不同动物皮胶,并且由OPLS-DA的S-Plot图得出结论Na、K、Ca、Mg4种元素在不同动物皮胶中的含量差异较大,是4种动物皮胶的差异性元素。结论:优化后的药典方法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更适于阿胶中4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及掺假阿胶的鉴定;不同厂家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在紫外光谱、蛋白质含量、AA含量、游离AA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及阴离子含量上有差异。紫外光谱法可以有效区分猪皮胶和其他动物皮胶;17种AA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福牌阿胶和东阿阿胶;17种氨基酸含量的OPLS-DA模型,能够有效区分阿胶、牛皮胶、马皮胶、猪皮胶4种动物皮胶;4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福牌阿胶、东阿阿胶和宏济堂阿胶;17种微量元素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阿胶、牛皮胶、马皮胶、猪皮胶4种动物皮胶。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阿胶的药典方法进行了优化,并采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实现了对不同厂家、不同动物皮胶的识别,为阿胶的质量评价及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宫颖[4](2017)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文中研究说明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改变,其主要特点为血循环障碍进行性加重,随之出现神经肌肉的严重缺血的症状,甚至组织坏死,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因为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达到一定时间后随即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及损害。不仅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甚至可以导致截肢,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一旦确诊需立即切开减压。1994年,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被引入后,在外科领域中,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VSD负压引流术的优势: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术后的切口可以有效处理,避免传统减压术后频繁换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单纯VSD负压引流术仍然存在改善患肢缺血情况相对缓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大、病程长、住院天数多、患者经济负担重等问题。目的:本研究主要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通过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的方法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通过对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分组,分为A常规组、B常规+中药治疗组、C常规+高压氧治疗组、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A常规组:给予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消肿、预防静脉血栓、定期换药以预防切口感染等常规治疗;B常规+中药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口服中药(身痛逐瘀汤)辅助治疗;C常规+高压氧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高压氧(HBO)辅助治疗;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中药内服与高压氧HBO联合治疗。运用spss19.0分组对比,对常规组、常规+中药组、常规+高压氧组、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各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情况、血栓发生率、切口感染率、Ⅱ期伤口植皮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常规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0%,发生血栓率3.2%,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52%,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48%;B常规+中药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8%,发生血栓的几率1.6%,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64%,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36%;C常规+高压氧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8%,发生血栓率2.4%,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72%,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28%;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92%,发生血栓率0.8%,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80%,可行Ⅱ期伤口植术20%。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各方面均明显优于A对照组、B常规+中药组、C常规+高压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1.使用中药辅助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治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切口感染。2.使用高压氧辅助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治疗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率。3.骨筋膜室综合征VSD术后患者使用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具有消除患肢肿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创面修复、减少切口感染的优点。

李冉[5](2016)在《山东省省属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高校之间国际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省属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力军,省属高校与部属重点大学相比,在教育经费、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影响着省属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既要重视部属重点大学,也要注重省属本科高校。山东省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提升省属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山东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研究视角聚焦山东省省属高校,研究其国际化办学情况,在全球化理论和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上,分析山东省省属高校进行国际化办学的必要性,选取六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包括国际化意识、师生交流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中外合作合作办学、国际化条件设施等,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分析省属高校在这些指标要素方面的发展现状,根据现状论证总结分析出省属高校存在国际化规章制度不完善、人员流动缺乏活力、国际化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化科研成果产出不足、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与质量矛盾突出、缺乏有效的国际化办学评价体系、国际化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国际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分别从以国际化理念完善战略规划、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突破国际化重点指标、建立国际化发展联盟、建立分类指导的国际化办学指标体系、完善国际化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国际化组织体系等来保障国际化办学行动的实施。

胡弘毅[6](2014)在《早期星状神经节阻滞促进大鼠面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临床发现星状神经节(SGB)动作能有效改善面瘫早期症状,但目前对于SGB参与面神经损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和介入时间及疗程尚无明确定论,也缺乏基础的实验研究。因此,本实验主要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机制,探讨有效治疗介入时间。方法:72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NS组)、SGB1组和SGB2组,每组均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制成大鼠面瘫模型,不同时间点给予SGB治疗,观察大鼠行为变化,检测不同时期患侧面神经电图(ENoG),及受损侧面神经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结果:Sham组、NS组、SGB1组和SGB2组大鼠面部触须运动功能评分在7d时分别为3.92±0.2、0.67±0.41、1.67±0.41和0.75+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14d时分别为3.87±0.26、0.83±0.26、2.17±0.52和1.67±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8d时分别为3.92±0.2、1.73±0.29、2.92±0.2和2.58±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7d,NS组及SGB1、SGB2组刺激面神经均未能引起面肌的兴奋;14d时Sham组、NS组、SGB1组和SGB2组的LatSD分别为(1.34±0.24)ms、(6.64±0.20)ms、(4.64±0.47)ms和(6.43±0.45)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74.723,P=0.000), AmpSD分别为(6.17±1.21)mv、(2.26±0.48)mv、(4.54±0.56mv)和(3.60±0.44)m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504,P=0.000);28d时LatSD分别为(1.34±0.12)ms、(3.13±0.19)ms、(1.98±0.04)ms和(3.03±0.16)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5.699,P=0.000), AmpSD分别为(7.57±0.36)mv、(4.12±1.03)mv、(6.74±0.40)mv和(5.43±0.48)m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359,P=0.000)。各组GDNF表达量7d时分别为4.70-0.85、13.10±1.15、25.94±2.17和14.03±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3.370,P=0.000),14d时分别为5.82±1.23、24.41±1.43、25.96±1.49和25.83±2.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3.459,P=0.000),28d时分别为4.95-0.88、26.66+2.25、25.83±2.46和25.18±1.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4.002,P=0.000)。结论:大鼠面神经损伤后早期行SGB治疗可能使受损侧面神经核GDNF表达在早期增加从而加快损伤的面神经恢复。

冯帅[7](2014)在《基于化学—生物指纹图谱技术的连翘药材质量评价与品—质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当前国内外中药材系统质量评价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资源分布广、临床用药量大的道地药材连翘为样品,建立连翘的生物指纹图谱、化学指纹图谱。从连翘生物物种遗传物质鉴别和化学成分定性定量鉴别等多方面、多角度评价中药的真伪优劣。综合研究中药材连翘品种和质量的内在关联,建立全新的中药品-质相关系统质量评价体系。方法:以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技术(RAPD)、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等现代生物方法建立连翘的生物指纹图谱(确定品种真伪);以紫外光谱法(UV)、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等现代分析方法建立连翘的化学活性成分指纹图谱(确定质量优劣)。建立正品连翘化学、生物指纹图谱后,通过市售连翘药材及常见伪品金钟花的相应图谱比较,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上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生物和化学指纹图谱品—质相关的角度,建立中药质量系统评价体系。结果:1、建立了连翘药材四种提取溶剂的紫外光谱图,结果显示,不同产地连翘药材的紫外谱线组图非常接近,有其共有特征峰,表明其主要成分团在不同产地样品中是相同或类似的。2、建立了以连翘苷为内标参照峰的连翘药材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0个共有峰作为连翘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且共有峰面积均占总峰面积的90%以上。3、进行气-质联用分析,确定了各产地连翘药材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共检测出19个共有峰,且共有峰面积均占总峰面积的90%以上。提出以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p-蒎烯:α-蒎烯:香桧烯=(3.34±0.5):1:(0.8±0.3)的相对含量比例作为鉴定连翘挥发油成分的辅助指纹性指标。4、建立了连翘种子PAGE指纹图谱,得出8条共有带,且带的显色深浅、宽窄、泳动率相似,占总峰面积的80.9%-96.2%。5、RAPD扩增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态条带比率为61.11%,表明试验的12个产地连翘样品之间RAPD条带多态性高,遗传多样性丰富。6、利用ITS2序列、ITS2二级结构,辅以trnH-psbA区序列,实现了正品连翘及其伪品的快捷鉴别。7、建立了正品连翘化学、生物指纹图谱后,对市售连翘药材及常见伪品金钟花进行了分析鉴别。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上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8、药材性状特征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果实色泽、表面斑点的分布情况与连翘的两种主要有效成分确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药材绿褐色、表面斑点密集者的质量明显优于绿色、斑点散生者。建议将连翘药材表面斑点密集度作为重要的性状鉴别指标。结论:本研究较全面系统地开展了中药材连翘的品质相关研究,在连翘产地加工方法筛选、UV、HPLC指纹图谱、连翘挥发油组分及其比例关系、生物指纹图谱、连翘性状特征与指标性成分含量以及连翘蛋白指纹图谱和HPLC、GC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之间的复杂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喜发现和突破。初步建立了连翘药材的多元多息指纹图谱,为连翘的品种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系统评价方法和依据。

孙冰[8](2010)在《平性药药性理论及其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平性药的药性理论和组方配伍规律,促进中医药性理论的发展。方法: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利用数据库分析1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方法,对平性药药性理论进行探讨,并以实证性科学数据总结探讨了平性药配伍规律。结果:(1)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药性模型为“寒性成分+热性成分+其他成分”,认为平性药是一类具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中药,每一味平性药都可看作是一个寒性“成分”、热性“成分”组配的天然复方;(2)总结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3)分析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②与寒热药伍,调和辅助;③补不致偏,虚证宜入;(4)首次创立“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收录古今方剂1307首,所涉中药1003味,筛选出了各脏腑、病证常用平性药,从而总结出平性药临床用药规律。(5)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①平性药配伍与各病证间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性药与15种常见病证中的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寒热病证中的不寒不热证、寒热错杂证,虚实病证中的虚证、虚实夹杂证均呈正相关,反映平性药是这些病证的常用药,宜于配伍应用;②平性药配伍与各病证间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平性药在15种常见病证中的气虚证、血虚证,在寒热病证中的寒证、不寒不热证,在虚实病证中的虚证中,与寒热药物相比,更为常用。(6)所创建的“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不但可以用于分析研究寒热平药性配伍规律,还可在更多方面进行方药配伍规律分析,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论:平性药是独立存在的、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一类中药;丰富完善平性药的药性理论,揭示其临床应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黄佩芬[9](2010)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在女性不孕症中,排卵因素约占25%-30%。相关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日渐增多,研究方法亦逐步趋于规范。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研究近16年来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献,评估文献质量,评价与比较中医方法与西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中医证治规律、用药规律和针灸用穴规律。方法与结果:1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理论研究收集及整理古代及当代的中、西医文献中对不孕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论述、病因病机、临床资料和研究进展,分析研究现状,探求新的研究思路。2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评价:2.1方法:2.1.1制定检索策略:电子检索了1994年至2009年12月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ochrane Library、Medline和Pubmed。手动检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有关于中医方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随机对照文献。2.1.2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只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抽样试验(RCTs);只纳入比较妊娠率和排卵率和安全性的研究;排除只比较其他生理指标的试验。纳入研究包括中药对照西药,中药结合西药对照西药,针灸对照西药和针药结合对照西药等4种临床试验。2.1.3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质素须符合Cochrane协作网对对照文献评估的指导原则及JADAD计分法。做Meta分析时,计数资料用比数比(Odd Ratio,OR),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并以Cochrane协作网的Review Manager 5.0中的Meta View 5.0.2来分析。2.1.4数据分析:除了治疗组(中药结合西药、中药、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与西药对照组的合并效应量比较外,并以Q测试(MH Chi2 test)来检查各篇纳入研究结果的同质性。而异质性检验(I2)则可以敏感度测试或亚组分析来评估。当异质性可忽略时(I2≤4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存在异质性时(I2>4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z)的计算与显着性检验采用ReviewManager 5.0制作森林图表示。对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之间作敏感度分析;即以效应值(OR值)为横坐标,log OR为纵坐标,编制漏斗图。分析所收集的临床数据的分布型态,判断是否存在发表性偏倚,结果以图表表达。2.2结果:2.2.1收集文献: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共收集了661篇有关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文章,大部分文献皆在中国医学期刊中发表。临床研究文献共117份,其中为对照临床研究占73份(61.74%),自身对照临床研究占44份(38.26%)。2.2.2排除研究:排除非临床研究文献544份,自身对照临床研究44份,中医治疗方案与中医治疗方案对照3份,针灸结合西药与西药对照1份,非随机对照试验10份,不符合诊断标准、排除、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37份,排除文献共639份。2.2.3纳入研究:符合诊断标准、排除、纳入条件的随机文献研究共22份(治疗组占1191例,对照组占1031例,合共2222例),其中,10份为中药结合西药与西药对照;9份为中药与西药对照;2份为针灸与西药对照;1份为针药结合与西药对照。2.2.4妊娠率:22份文献共有患者2222人次,治疗组1191例,妊娠729例(61.20%);其中,中药结合西药的262/458(57.20%);中药治疗的382/609(62.72%);针灸治疗的65/94(69.14%);针药结合的20/30(66.66%)。对照组1031例,均为西药治疗,妊娠372例(36.08%)。2.2.5排卵率:在18份文献的2294例/周期中,治疗组1216例/周期,有排卵962例/周期(79.11%);其中,中药结合西药的374/454(82.37%);中药治疗的388/514(75.48%);针灸治疗的172/218(78.89%);针药结合的28/30(93.33%)。对照组1078,均为西药治疗,有排卵809例/周期(75.04%)。2.2.6不良反应:在22份纳入文献中,仅1份有描述不良反应(罗志娟2007,中药与西药对照)。其中,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症(LUFS):治疗组6.59%(12/182例)、对照组19.60%(30/153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治疗组未发生、对照组0.65%(1/153例);卵泡发育不良:治疗组25.82%(47/182例)、对照组20.26%(31/153例)。结果提示,治疗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2.7质量评价:本研究以JADAD计分法评价文献质量。22篇文献中,JADAD评分为3分者2篇,属高质量研究;2分者9篇,属中低质量研究;1分者11篇,属低质量研究。2.2.8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纳入文献中的疗效又可分为妊娠率与排卵率。22篇纳入文献皆有描述妊娠率,而提及排卵率的有18篇。在这22篇纳入文献中有提及退出原因的只有2份,皆属针灸对照西药治疗。本研究把所有纳入文献与研究资料根据治疗策略不同而再细分为4组进行Meta分析:中药结合西药与西药对照(10篇),中药与西药对照(9篇),针灸与西药对照(2篇)和针药结合与西药对照(1篇)。2.2.8.1中药结合西药与西药对照(10篇)在妊娠率方面,10篇文献的性质非常相近,为同质性,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平均比数比(OR)为3.0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2.31,4.02;Chi2:5.60,P:0.78,异质性(I2):0%;总效应(z):7.87,P<0.00001。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治疗组妊娠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卵率方面,纳入的8篇文献的性质非常相近,亦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平均比数比(OR)为1.76,95%可信区间(CI):1.27,2.44:Chi2:2.12,P:0.96,异质性(I2):0%;总效应(z):3.41,P<0.0006。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治疗组的排卵率优于对照组(P<0.05)。2.2.8.2中药与西药对照(9篇)在妊娠率方面,9篇文献的性质存在异质性,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平均比数比(OR)为2.73,95%可信区间(CI):1.92,3.90;Tau2:0.11,Chi2:13.52,P:0.1,异质性(I2):41%;总效应(z):5.56,P<0.00001。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治疗组妊娠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卵率方面,纳入的7篇文献存在异质性,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平均比数比(OR)为1.31,95%可信区间(CI):0.72,2.41;Tau2:0.41,Chi2:17.49,P:0.008,异质性(I2):66%;总效应(z):0.89,P=0.38。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2.8.3针灸与西药对照(2篇)在妊娠率方面,2篇文献的性质非常相近,为同质性,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平均比数比(OR)为2.29,95%可信区间(CI):1.26,4.16:Chi2:0.00,P:0.96,异质性(I2):0%:总效应(z):2.71,P=0.007。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卵率方面,纳入的2篇文献存在异质性,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平均比数比(OR)为0.57,95%可信区间(CI):0.16,2.03;Tau2:0.69,Chi2:5.56,P:0.02,异质性(I2):82%;总效应(z):0.87,P=0.38。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排卵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2.8.4针药结合与西药对照(1篇)文献太少,未能进行Meta分析。3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证治规律3.1方法:3.1.1制定检索策略:与前述相同(2.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评价)。3.1.2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只选取有关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随机抽样试验(RCTs)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对照试验(CCTs)。治疗组必须为中医药治疗(中医单方、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周期疗法、针刺、艾灸和联合治疗)。排除非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文献,以及个案报告或自身对照研究。3.1.3资料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以频数及百分比为统计方法。3.2结果:3.2.1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规律:纳入文献69篇,其中,辨证选方者4篇(5.79%),中医周期疗法20篇(28.98%),单方治疗41篇(59.42%)。针灸治疗9篇(13.04%),包括针药结合5篇;单针灸治疗3篇(4.34%),纯艾灸治疗1篇(1.44%)。3.2.2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用药规律:69篇文献中共有药方107条,涉及中药材119种,用药总频数为1096,平均每方用药10.24种。首10种中药出现的总频数为480,百分比为43.79%。在22篇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中共有药方37条,涉及中药74种,用药总频数为357,平均每方用药9.65种。首10种中药出现的总频数为166,百分比为46.49%。在37篇未能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的随机对照文献中共有药方60条,涉及中药99种,用药总频数为633,平均每方用药10.55种。首10种中药出现的总频数为281,百分比为44.39%。10篇未能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的非随机对照文献中共有药方10条,涉及中药61种,用药总频数为106,平均每方用药10.60种。首10种中药出现的总频数为47,百分比为44.33%。综合上述四项文献研究的首10种中药,共有中药16种,其中频数为4的5种:当归、菟丝子、熟地、淫羊藿、枸杞子;频数为3的2种:川芎和白芍;频数为2的5种:香附、女贞子、丹参、山萸肉、淮山药;频数为1的4种:肉苁蓉、赤芍、覆盆子和红花。肉苁蓉、赤芍、覆盆子和红花仅出现于非随机对照的10篇文献。当归、菟丝子、熟地、淫羊藿、枸杞子,川芎、山萸肉、淮山药等8种中药材出现于所有59篇随机对照文献的首10种中药材中。3.2.3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针灸用穴规律:与针灸治疗有关的文献9篇,其中8篇为随机对照,有一篇是非随机对照。有关针刺的8篇文献中,7篇文献共取16穴(1篇没有描述针灸穴位和针刺方法),总频数为45,平均每项研究取6.43穴。其中,关元、子宫、三阴交为各项研究皆选取的穴位,百分比为100%;中极和足三里的选穴百分比为71.4%;其余穴位的出现百分比只有14.3%~28.6%。针刺取穴频数依次为关元、子宫、三阴交、中极、足三里、百会、肾俞、太溪、命门、脾俞、血海、天枢、水道、归来、合谷、太冲。有关艾灸的7篇文献中,2篇没有描述穴位,其余5篇共取3穴,总频数为8,平均每项研究取1.6穴。其中神阙穴为每项研究皆选取的穴位,百分比为100%;三阴交的选穴百分比为40%,只有1篇选择艾灸百会穴。艾灸取穴频数依次为神阙、三阴交、百会穴。结论:1.中医对不孕的理论与临床有深远的渊源,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在近10多年有较多的报道和良好的进展。2.以Meta分析近16年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提示,单用中药或中药结合西药、单用针灸或针药并用,妊娠率均显着优于西药对照组。排卵率则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着性。3.在治疗规律方面,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方案,以中药治疗为主,针刺次之,艾灸又次之。在中药治疗方面,以单方中药为首,中医周期疗法次之,辨证中药又再次之。4.在中医用药规律方面,根据59篇随机对照文献的药物频数分析,当归、菟丝子、熟地、淫羊藿、枸杞子、川芎、山萸肉、淮山药等8种中药是治疗排卵障碍不孕症的常用中药材。临床应用时需根据辨证,并结合中医周期疗法,可得到较佳疗效。多数医家倾向于选取药性温、平,归肝、肾经的中药,慎用大寒大热之品。5.在针灸用穴规律方面,首选任经腧穴关元、中极、神阙等,辅以脾胃经脉腧穴三阴交、足三里,以及与女性生殖有关的经外奇穴子宫穴。

张彬[10](2009)在《基于心脑同治理论指导下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中医臧象理论与整体观念指导下,“心脑同治”理论的框架构建;分析老年心脑共病这一临床常见疾病现象的证候特点;观察中药益气心脑宁治疗老年心脑共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有效组方及新的科研模式与思路。方法:1.理论研究: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在藏象体系结构与功能完整统一的基础上,将心与脑看做一个整体,对心与脑的结构与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系统性剖析。将发生于同一个老年个体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看作一个整体——老年心脑共病,探讨老年心脑共病的病机、病位,并阐释心脑同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为对老年心脑共病的回归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回顾性研究: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老年心脑共病病例112例进行研究,对年龄、性别、病史、中医证候等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在老年心脑共病中,是否存在有据可循的中医证候方面的规律。以期为心脑同治理论与研究提供临床流行病学证据。3.前瞻性研究:以80例老年心脑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40例)予以口服中药汤剂益气心脑宁,对照组(40例)予以口服通心络胶囊。按积分记录症状体征并检测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水平(NIHSS积分)、认知功能障碍水平(MMSE积分)、同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左心室功能(SV、EF、FS)、心电图、血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血流量、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内皮功能(ET-1、NO)、纤维蛋白原(Fib)等。同时监测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治疗4周后,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在减象学说与中医整体观念理论基础上,心与脑在结构与功能诸多方面密切相关。血脉是心脑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神是心脑相关的外在表现,脉络是老年心脑相关的结构基础。这是心脑共病的理论基础。老年心脑共病的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痰瘀阻滞。脉络是老年心脑共病的关键发病部位。2.回顾性研究:在理论研究指导下进行。研究发现,心脑共病是老年临床常见的疾病现象;年龄与气虚证、痰浊阻滞证、瘀血阻滞证呈高度正相关。气虚证伴随老年心脑共病的整个阶段,并随增龄而比重增大。气虚证、瘀血阻滞证与痰浊阻滞证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是老年心脑共病最常见的证候类型。老年心脑共病病史与瘀血阻滞证、痰浊阻滞证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3.前瞻性研究: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结论,心脑密切相关,正气亏虚、痰瘀阻滞是老年心脑共病的基本病机。因此,对老年心脑共病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确立补虚、化瘀、祛痰、通络的治疗方法,使用益气心脑宁进行心脑同治。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改善老年心脑共病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治愈7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5.0%;改善循环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1),减少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P<0.01),增加左心室每分钟搏出量(P<0.05),升高左室射血分数(P<0.01),升高左室短轴缩短率(P<0.01),降低血压(P<0.01),改善心电图;改善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显着降低NIHSS积分(P<0.05),升高MMSE积分(P<0.01),升高Barthel指数(P<0.01);增加颈总动脉血流量(P<0.01);降低总胆固醇(P<0.05),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降低血浆内皮素(P<0.01),升高一氧化氮(P<0.05);降低纤维蛋白原(P<0.05)。结论:藏象体系下心脑密切相关。心脑相关是心脑共病的理论基础,是心脑同治的理论依据。正气亏虚,痰瘀阻滞脉络是老年心脑共病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正气亏虚,痰瘀阻滞与老年心脑共病呈高度正相关。益气心脑宁对老年心脑其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是治疗老年心脑共病的有效方剂。心脑同治理论是藏缘理论指导下的关于心与脑的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的理论创新,基于临床,并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心脑同治理论的提出为中医藏象理论内涵与外延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理论研究-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三部分组成的临床科研模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二、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4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4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第一节 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种卷计数与略序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二章 《隋书·经籍三子·医方》
    第一节 编撰
        一、四部分类的出现与定型
        二、七分法的复古与成熟
        三、七分与四部共荣
        四、七分与四部融合
        五、关于撰者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分集甲乙丙
        二、细类分析
        三、医方、道经、佛经的种卷计数与序文
        四、相关问题论述
        五、种卷分布
第三章 《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之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盛唐开元官修目录《群书四录》《古今书录》
        二、中、晚唐时期的官修目录编修活动
        三、《旧唐志》的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四章 《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之明堂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新唐志》的撰修背景
        二、《新唐志》的史料来源
        三、《新唐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堂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五章 《宋史·艺文志·子类·医书类》
    第一节 编撰
        一、《宋史》的撰修背景
        二、《宋志》的史料来源
        三、《宋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宋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六章 《明史·艺文志·子类·艺术类·医术》
    第一节 编撰
        一、《明史》的撰修经过
        二、明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明志》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七章 《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医家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清志稿》的撰修经过
        二、清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清志稿》的史料来源
        四、《清志稿》后的相关目录撰修活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清志稿·医家》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八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流变
    第一节 汉至隋时期: 六略之一,医分为四
        一、《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公元前33至前7间—公元75至106间])
        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
    第二节 唐至元时期: 子部医方,从方至科
        一、《隋志》至两唐书时期(唐至宋初[629-1060])
        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
    第三节 明至今时期: 一代医着,类属森然
        一、《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
        二、王绍曾《清志稿拾遗》至《清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
    第四节 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
第九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利弊
    第一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
        一、正史医籍目录的各本特征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得失
        一、正史目录的共性利弊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价值与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一) 产地考证
        (二) 基原考证
    三、乌头之毒
        (一) 毒性源流
        (二) 中毒机制
        (三) 中毒表现
        (四) 中毒解救
        (五) 使用禁忌
        (六) 配伍禁忌
        (七) 炮制减毒
        (八) 配伍减毒
    四、乌头性效
        (一) 性味归经
        (二) 功效主治
        (三) 性效特点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一) 药材品质
        (二) 用量
        (三) 用法
        (四) 剂型
        (五) 配伍
        (六) 煎煮时间
        (七) 病证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三、研究方法
        (一) 数据挖掘技术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 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二) 给药途径分析
        (三) 炮制分析
        (四) 剂型分析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六) 量效关系研究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一) 毒效一体
        (二) 毒效两面性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 炮制
        (二) 剂型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四) 用量
        (五) 给药途径
        (六) 配伍方法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一) 痹证
        (二) 痛症
        (三) 寒痛证
        (四) 风寒湿证
        (五) 中风病
        (六) 疮疡病类
        (七) 虚寒证
        (八) 热毒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阿胶与不同动物来源皮胶的多元多息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阿胶来源和历史沿革
    第二章 《中国药典》阿胶药材标准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阿胶质量评价现代研究进展
        1 氨基酸
        2 微量元素
        3 蛋白质/多肽
        3.1 等电聚焦电泳法(IFE)
        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别(PAGE)
        3.3 凝胶色谱法
        3.4 质谱法
        4 挥发性成分
        5 水溶性成分
        6 DNA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第一章 阿胶药材的常规检测
        第一节 性状鉴别
        1 实验样品
        2 性状观察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水分测定
        1 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水不溶物测定
        1 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四节 HPLC-MS鉴别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 液质条件
        2.3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章 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检测方法的商榷与优化
        第一节 氨基酸含量测定项的商榷与优化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重复性试验
        2.7 稳定性试验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9 校正因子的计算
        2.10 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考察
        3 小结
        第二节 HPLC-MS鉴定项的优化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 液质条件
        2.3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章 阿胶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阿胶与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的配制
        2.2 蛋白质标准溶液的配制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重复性实验
        2.7 稳定性实验
        2.8 样品测定
        3 小结
        第二节 阿胶与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紫外光谱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 光谱条件
        2.3 精密度实验
        2.4 稳定性实验
        2.5 结果
        2.6 统计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阿胶与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19种氨基酸含量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学考察
        2.2 样品测定
        2.3 统计分析
        2.4 小结
        第四节 阿胶中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峰定位实验
        2.2 方法学考察
        2.3 样品测定
        2.4 多变量统计分析
        3 小结
        第五节 不同动物皮胶中4种阴离子含量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学考察
        2.2 样品测定
        3 小结
        第六节 不同动物皮胶的ICP-MS微量元素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 仪器参数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样品测定及结果
        3 多变量统计分析
        4 小结
结语
    1 药典方法的优化
    2 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蛋白质含量分析
    3 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紫外光谱分析
    4 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19种AA含量分析
    5 阿胶中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6 离子交换法测定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中4种阴离子含量
    7 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的ICP-MS微量元素测定
    8 创新点
    9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4)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东省省属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研究概况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2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省属高校
        2.1.2 高等教育国际化
        2.1.3 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2.2 理论依据
        2.2.1 全球化理论
        2.2.2 国际理解教育
    2.3 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要素
    2.4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省属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必要性
    3.1 省属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3.2 省属高校现阶段发展困境
    3.3 省属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必要性分析
        3.3.1 国际化是省属高校突破困境的出路
        3.3.2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3.3.3 国际化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省属高校国际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山东省省属高校国际化现状
        4.1.1 树立了国际化意识观念
        4.1.2 师生的国际交流逐渐深入
        4.1.3 国际化课程设置不断发展
        4.1.4 国际化科研成果稳中求进
        4.1.5 中外合作办学形成规模
        4.1.6 国际化条件保障日益完善
    4.2 山东省省属高校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国际化规章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4.2.2 国际化办学行动缺少主动性
        4.2.3 缺乏有效的国际化水平评价体系
        4.2.4 国际化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4.2.5 国际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省属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5.1 战略规划
        5.1.1 分类指导规划国际化发展格局
        5.1.2 完善国际化办学规章制度
    5.2 战略实施
        5.2.1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突破核心指标
        5.2.2 成立国际化发展联盟共享资源
    5.3 战略评价
        5.3.1 建立分类指导的国际化评价体系
        5.3.2 完善国际化信息公开制度
    5.4 战略保障
        5.4.1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5.4.2 建立国际化办学组织体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山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指标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早期星状神经节阻滞促进大鼠面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绪论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大鼠SGB治疗
        2.3 大鼠面神经损伤模型
        2.4 分组及治疗
        2.5 行为学观察
        2.6 ENoG检测
        2.7 GDNF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8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行为学观察
        3.2 各组大鼠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测定结果
        3.3 大鼠面神经核免疫组化GDNF表达结果
讨论
    1. 关于本实验中大鼠模型
        1.1 SGB模型
        1.2 面神经损伤模型
    2. 大鼠面神经电图检测
    3. 面神经损伤修复机制及GDNF在面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附图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化学—生物指纹图谱技术的连翘药材质量评价与品—质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质量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连翘的本草考证
    第三章 连翘的生物学特征
    第四章 连翘属植物的鉴别
    第五章 连翘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第一章 实验药材的常规检测
        第一节 实验药材的采集、产地加工、性状鉴别
        1 实验药材采集原则
        2 实验药材
        3 产地加工
        4 性状鉴别
        5 小结
        第二节 实验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
        1 试剂、仪器与样品
        2 方法
        3 小结
        第三节 实验药材的水分、灰分、浸出物测定
        1 水分含量测定
        2 总灰分测定
        3 65%乙醇浸出物测定
        4 小结
        4.1 连翘药材水分的控制
        4.2 连翘药材总灰分的测定
        4.3 连翘药材浸出物的测定
        第四节 实验药材的连翘苷、连翘酯苷A含量测定
        1 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 测定法
        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1.5 方法学考察
        1.6 连翘苷含量的测定结果
        2 连翘酯苷A的含量测定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测定法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方法学考察
        2.6 连翘酯苷A含量的测定结果
        3 小结
        3.1 连翘酯苷A含量测定
        3.2 连翘苷含量测定
        3.3 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不同产地连翘的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第一节 不同产地连翘的紫外谱线组法研究
        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1 供试药材
        1.2 仪器
        1.3 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提取溶液的制备
        2.2 光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4 样品测定
        2.5 结果分析
        3 结果
        3.1 检测结果
        3.2 不同产地加工的紫外光谱及光谱数据比较
        3.3 不同产地同一提取液的紫外吸收峰位比较
        3.4 不同产地同一提取液的共有吸收峰位的紫外吸收强度比较
        3.5 聚类分析及相似度评价
        4 小结
        4.1 连翘紫外谱线组共有图谱的建立
        4.2 不同产地连翘共有特征峰紫外吸收强度比较
        4.3 紫外谱线组法对连翘药材区域性的鉴别
        第二节 不同产地连翘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试剂、仪器与样品
        1.1 试剂、仪器
        1.2 供试药材
        2 连翘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2.1 供试品提取溶剂的优选
        2.2 供试品提取时间的选择
        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2.4 连翘HPLC色谱条件的确定
        2.5 对照品实验
        2.6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
        3.1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连翘HPLC指纹图谱
        3.2 连翘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3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连翘HPLC指纹图谱的影响研究
        4 小结
        4.1 连翘HPLC色谱条件的选择
        4.2 连翘HPLC指纹图谱分析
        4.3 不同产地加工方式连翘的HPLC图谱分析
        第三节 不同产地连翘的GC-MS指纹图谱研究
        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1 仪器和试剂
        1.2 供试药材
        2 方法
        2.1 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2.2 GC-MS测定
        2.3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产地连翘的总离子流图
        3.2 共有峰的识别
        3.3 连翘挥发油GC-MS特征峰的选择
        3.4 聚类分析
        4 小结
        4.1 不同产地连翘挥发油检出化学成分分析
        4.2 连翘挥发油指标性成分及其相互比例的分析
        4.3 聚类结果分析
        第四节 连翘化学指纹图谱对市售连翘药材的鉴别
        1 实验药材
        2 市售连翘药材的常规检测
        2.1 市售连翘药材的薄层鉴别
        2.2 市售连翘药材的水分、灰分、浸出物测定
        2.3 市售连翘药材的连翘苷、连翘酯苷A含量测定
        3 市售连翘药材的化学指纹图谱鉴别
        3.1 市售连翘药材的紫外谱线组法鉴别
        3.2 市售连翘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鉴别
        3.3 市售连翘药材的GC-MS图谱鉴别
        第五节 连翘化学指纹图谱对正品连翘和伪品金钟花的鉴别研究
        1 实验药材
        2 性状鉴别
        2.1 植物学特征
        2.2 药材性状特征
        3 连翘苷、连翘酯苷A含量测定
        4 连翘和伪品金钟花的化学指纹图谱鉴别研究
        4.1 金钟花果实的紫外谱线组法鉴别
        4.2 金钟花果实的HPLC指纹图谱鉴别
        4.3 金钟花果实的GC-MS色谱图鉴别
    第三章 不同产地连翘药材的生物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一节 不同产地连翘的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指纹图谱研究
        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1.3 供试药材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蛋白质提取方法
        2.3 蛋白含量测定
        2.4 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3 实验结果
        3.1 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3.2 蛋白电泳结果
        3.3 蛋白电泳指纹图谱绘制
        3.4 聚类分析结果
        4 小结
        4.1 连翘种子蛋白PAGE电泳分析
        4.2 聚类分析
        4.3 连翘蛋白PAGE电泳指纹图谱分析
        第二节 不同产地连翘的RAPD研究
        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DNA的提取
        2.2 PCR反应体系
        2.3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RAPD扩增结果
        3.2 RAPD扩增多态性分析
        3.3 聚类分析
        4 结论
        4.1 RAPD扩增结果
        4.2 聚类分析
        第三节 不同产地连翘的DNA条形码研究
        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1.3 供试品
        2 试验方法
        2.1 DNA的提取
        2.2 PCR扩增
        2.3 测序
        2.4 聚类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CR扩增结果
        3.2 DNA测序结果
        4 小结
        第四节 连翘生物指纹图谱的应用
        1 实验药材
        2 连翘与金钟花的生物指纹图谱鉴别
        2.1 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指纹图谱
        2.2 RAPD
        2.3 DNA条形码
    第四章 连翘药材品-质相关研究
        第一节 连翘药材性状特征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
        1 不同产地连翘药材的性状聚类分析
        2 差异性状特征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
        2.1 不同产地连翘药材连翘苷、连翘酯苷A含量
        2.2 果实形状、色泽、斑点密集程度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
        2.3 fisher判别
        3 小结
结语
    1 连翘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1.1 连翘紫外谱线组法研究
        1.2 连翘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1.3 连翘挥发油GC-MS研究
    2 连翘生物指纹图谱研究
        2.1 连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指纹图谱研究
        2.2 连翘RAPD生物指纹图谱
        2.3 连翘DNA序列分析
    3 连翘的品-质相关性研究
        3.1 连翘药材性状特征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表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平性药药性理论及其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药性研究历史及现状
    1 寒热药性理论的历史沿革
        1.1 药性及其相关概念
        1.2 药性寒热的认识起源与发展
    2 寒热药性研究现状
        2.1 理论研究
        2.1.1 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1.2 有关平性药理论的几种认识观点
        2.1.3 平性药配伍的研究
        2.2 实验研究
        2.2.1 药理研究
        2.2.2 物质基础研究
        2.2.3 实验方法研究
        2.2.4 计算机量化研究
    3 存在问题与思考
        3.1 既往药性理论研究的不足
        3.2 平性药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 平性药药性的理论研究
    1 平性药基本概念与治病机理浅析
        1.1 平性药释义
        1.1.1 "平"字解
        1.1.2 "平性药"解
        1.2 平性药认识溯源
        1.3 平性药治病机理浅析
    2 平性药药性理论研究
        2.1 平性药药性理论框架
        2.2 平性药理论模型
        2.2.1 寒、热、平药性属性模型
        2.2.2 平性药药性特征
    3 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
        3.1 气味配伍,调整阴阳
        3.2 与寒热药伍,调和辅助
        3.3 补不致偏,虚证宜入
    4 常用平性药药性功效诠释
        4.1 香附
        4.2 茯苓
        4.3 人参
        4.4 桔梗
        4.5 枸杞子
        4.6 牛膝
        4.7 阿胶
        4.8 桃仁
        4.9 三棱
        4.10 甘草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中药方剂药性分析数据库平性药应用规律研究
    1 数据库构建方法
        1.1 构建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1.2 制定数据采集和数据库管理规范
        1.2.1 数据库信息
        1.2.2 数据库药性判定
        1.2.3 方剂筛选原则
        1.2.4 方剂主治病证及所涉及脏腑判定原则
        1.3 分析研究内容
    2 基于数据库的平性药应用规律研究
        2.1 数据库所收录的寒热平三性药物概况
        2.2 数据库中寒热平性药物的药味特征
        2.3 平性药的药味特征分析
        2.4 药性组方配伍一般规律
        2.4.1 平性药作为君臣佐使的常用药物筛选
        2.4.2 平性药作君药的用药规律探讨与分析
        2.4.3 平性药作为臣药的用药规律探讨与分析
        2.4.4 平性药作为佐、使药的用药规律探讨与分析
        2.5 平性药病证用药规律
        2.5.1 15种常见病证(病证1)的平性药用药规律
        2.5.2 寒热病证(病证2)的平性药用药规律
        2.5.3 虚实病证(病证3)的平性药用药规律
        2.6 脏腑病证平性药用药规律
        2.7 关于平性方讨论
        2.7.1 治疗气虚证的平性方
        2.7.2 治疗其他证的平性方
        2.8 平性药配伍与病证之间的统计学分析
        2.8.1 病证-药性配伍的相关分析
        2.8.2 病证-药性配伍的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9)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理论研究
    1.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古藉对于不孕的病因病机的论述
        1.2 当代名中医论不孕的病因病机
        1.3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西医机理
        1.4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机理
    2.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
        2.1 西医治疗
        2.2 中医治疗
    3.近16年的相关文献研究
        3.1 2009-2004年的研究
        3.2 2003-1994年的研究
第二部分: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评价
    1.循证医学(EBM)
        1.1 循证医学(EBM)的定义
        1.2 循证医学操作的五大步骤
        1.3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4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疗方案治疗
    2.研究目的
    3.研究方法
        3.1 程序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3 检索策略
        3.4 数据分析
    4.结果
        4.1 研究描述
        4.2 结果量度
        4.3 质量评价
        4.4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6.讨论
        6.1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分析
        6.2 发表性偏倚(Publication bias)
        6.3 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
        6.4 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第三部分: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证治规律
    1.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规律
        1.1 对象与方法
        1.2 频数分析结果
    2.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用药规律
        2.1 对象与方法
        2.2 药物的选用与运用频数频数分析结果
        2.3 常用于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8种中药材
    3.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针灸用穴规律
        3.1 对象与方法
        3.2 穴位的选用与运用频数频数分析结果
    4.讨论
        4.1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规律
        4.2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用药规律
        4.3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针灸用穴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心脑同治理论指导下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从藏象理论探讨老年心脑同治的理论基础
    一、心脑相关性探讨的指导思想
        (一) 藏象理论是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五行学说是藏象理论的思维方法
        (三) 藏象理论下的心与脑
    二、心脑共病的理论基础
        (一) 血脉是心脑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
        (二) 神是心脑相关的外在表现
    三、老年心脑同治辨证分析
        (一) 病机分析
        (二) 病位分析
        (三) 辨证分型
    四、心脑同治理论的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 回顾性研究——老年心脑共病中医证候分析
    一、病例选择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二、老年心脑共病比例分析
    三、老年心脑共病中医证候分析
        (一) 性别与年龄
        (二) 年龄与证候
        (三) 证候之间
        (四) 性别与证候
        (五) 心脑共病病史与证候
        (六) 卒中史与证候
        (七) 胸痹史与证候
    四、结论
第三部分 前瞻性研究——益气心脑宁治疗老年心脑共病的研究
    一、资料与诊断标准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四)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五) 中医症状记分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一) 纳入病例标准
        (二) 排除病例标准
        (三) 病例剔出标准
        (四) 病例脱落标准
    三、治疗及观察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项目与指标
    四、疗效评定标准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二) 神经系统疗效判定标准
        (三) 循环系统疗效判定标准
        (四) 安全性评价标准
        (五) 统计学方法
    五、临床资料
        (一) 性别与年龄
        (二) 病程
        (三) 重要病史
        (四) 中医证候总积分
        (五) 神经系统情况
        (六) 循环系统情况
        (七) 颈总动脉超声情况
        (八) 实验室指标情况
    六、研究结果
        (一) 中医证候改善比较
        (二) 神经系统改善比较
        (三) 循环系统改善比较
        (四) 血压变化及疗效比较
        (五) 颈总动脉超声变化比较
        (六) 实验室指标比较
        (七) 安全性指标
    七、临床研究疗效分析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二) 神经系统改善疗效分析
        (三) 循环系统改善疗效分析
        (四) 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疗效分析
        (五) 实验室指标改善疗效分析
讨论
    一、现代医学关于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研究现状
        (一) 老年独特的生理改变是疾病产生与发展的生理基础
        (二)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
        (三) 颈动脉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窗口
    二、老年心脑共病治则治法
    三、中药益气心脑宁方解释义
        (一) 方义分析
        (二) 现代药理研究
        (三) 配伍特点
    四、益气心脑宁作用机制分析
        (一)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二) 调整血脂水平与改善血流变学状态
        (三) 改善颈动脉系统供血
    五、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科技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着作

四、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4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D]. 付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D]. 杜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阿胶与不同动物来源皮胶的多元多息质量评价研究[D]. 刘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 [4]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D]. 宫颖.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5]山东省省属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 李冉.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9)
  • [6]早期星状神经节阻滞促进大鼠面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 胡弘毅. 浙江大学, 2014(05)
  • [7]基于化学—生物指纹图谱技术的连翘药材质量评价与品—质相关研究[D]. 冯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平性药药性理论及其应用规律研究[D]. 孙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12)
  • [9]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D]. 黄佩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10]基于心脑同治理论指导下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D]. 张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标签:;  ;  ;  

济宁医学院学报总目录, Vol. 2001 年 2 月 24 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