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88例手术疗效分析

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88例手术疗效分析

一、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88例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吉豫[1](2021)在《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治疗方式及预后,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影像学资料不全的患者,共筛选出56例病例,其中有22例男性,34例女性,年龄4~80岁,平均47.29±16.84岁。56例患者均行CT和/或MRI检查,3例疑为血管源性或与血管关系紧密的肿瘤行CTA检查,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其余辅助检查包括电子喉镜检查10例,颈部彩超检查17例,2例行声阻抗、电测听检查,1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研究结果:56例患者中,1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为淋巴瘤的患者后至血液科化疗,5例选择随访观察,50例患者手术,3例因术后复发,分别行2次手术。53例手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颈入路44例,经口入路7例,经颈-腮腺入路2例,其中5例于术中同时行气管切开术。共54例咽旁间隙肿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良性肿瘤47例(87.0%),女性多见,包含13种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19例,35.2%)与多形性腺瘤(17例,31.5%)为主;交界性肿瘤有2例(3.7%),病理类型为中间型间叶源性肿瘤,恶性肿瘤5例(9.3%),多为男性,病理类型分别为淋巴瘤,横纹肌肉瘤,侵袭性纤维瘤病,未分化肉瘤,非特异性腺癌。在影像上,恶性肿瘤相比于良性肿瘤瘤体多边界不清,相对于咽旁间隙其他来源肿瘤,涎腺源性肿瘤多位于茎突前间隙,肿瘤更易出现边界不清且与腮腺无脂肪层存在,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茎突后间隙,肿瘤边界多光滑,且大多可见与腮腺间的脂肪层,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并发症主要为各种神经损伤,面瘫有11例,声嘶及饮水呛咳4例,霍纳综合征2例,口咽部肿胀3例,伸舌偏斜1例,上肢一过性伸展无力1例,耳部麻木1例,初次咀嚼综合征2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术后超过半年仍未恢复的并发症10例,1例患者术后第5日大出血死亡。随访时间4-95个月,随访率92.9%,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例失访,41例随访时未见复发,5例复发的患者中1例神经鞘瘤再次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4例虽积极行手术治疗或放化疗,后仍因肿瘤原因死亡。5例选择随访的患者有2例因肿瘤增大选择手术切除,3例继续随访。1例淋巴瘤患者至随访时仍于血液科规律化疗。结论:1、咽旁间隙肿瘤发病人群以40~60岁中年人最为多见,大多为良性,女性居多,恶性肿瘤少见且更好发于男性。2、影像学上出现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应首先考虑是否为恶性肿瘤,良性涎腺源性肿瘤也可出现相似表现,但涎腺源性肿瘤多位于茎突前间隙,影像上可见肿瘤边界模糊且常与腮腺无脂肪分界。3、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影像上多见于茎突后间隙,与腮腺间常可见脂肪垫,术后相较于其他来源肿瘤更易发生严重或永久性并发症。应在综合权衡手术利弊后制定治疗方案。

刘诗娴[2](2021)在《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我院48例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04月蚌医一附院影像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并手术的咽旁隙肿瘤患者48例。36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其中8例单独行CT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40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12例单独行MRI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结合影像学特点初步明确肿瘤来源,并根据肿瘤影像学特点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并统计其与术后大体病理的符合率。并根据肿瘤影像学特点对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CT和MRI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来源、位置、大小、边界以及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诊断方面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CT检查符合率高(?2=7.365,P=0.007);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MRI检查符合率高(?2=6.160,P=0.013)。治疗方面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或(和)MRI的检查可初步明确肿瘤的性质、所在部位及来源,影像学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对咽旁隙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经口径路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方面较经颈径路有优势。

刘诗娴,韩跃锋,谢宗玉,王晓敏,李慧,马士崟[3](2020)在《不同径路治疗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径路治疗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疗效比较。方法:收集影像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并手术的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病人21例,并根据肿瘤影像学特点对其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术后病人术中出血、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病人术中出血和术后疼痛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对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经口径路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方面较经颈径路有优势。

侯佳欣[4](2020)在《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与治疗方式选择》文中提出目的:分析7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CT和MRI,预判肿瘤的病理性质,评估肿瘤与颈动脉鞘、腮腺、颅底、硬腭的关系,以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共75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人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CT和MRI,与血管关系密切的或脉管性肿瘤,行CTA或MRA检查,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的,行MRN检查。预判肿瘤的病理性质,评估肿瘤与颈动脉鞘、腮腺、颅底、硬腭的关系,根据肿瘤的影像学特点选择治疗方式。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影像学提示良性肿瘤69例,恶性肿瘤6例,8例良性肿瘤选择随访,61例良性肿瘤和6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其中,17例肿瘤位于颈动脉鞘内侧,主体凸向口咽,位于硬腭平面以下,距颅底≥5mm,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手术。经颈径路切除31例,肿瘤主体凸向颈部(颈动脉鞘外侧15例、内侧16例)。经腮腺径路切除16例,肿瘤与腮腺广基附着。其它径路3例(经鼻径路1例,经鼻和颈联合径路1例,耳颈径路1例)。2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面瘫9例(II级6例,III级2例,IV级1例),1例完全恢复;Hornor综合征5例,1例恢复;伸舌偏斜3例,2例恢复;术后口咽部肿胀行气管切开1例;因血栓脱落急性脑梗死1例。结论:1、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手术径路选择应充分依赖影像学,包括肿瘤与颈部大血管、腮腺、硬腭的关系,以及距颅底的距离,并结合肿瘤性质。2、对影像学鉴别良恶性有困难的肿瘤,当主体凸向颈部或鼻咽部,且除外血管源性或富血供肿瘤时,可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或经鼻咽部活检,有助于下一步治疗。3、经口径路的手术适应症为:1)肿瘤凸向口咽部;2)主体(>1/2)位于硬腭平面以下;3)位于颈动脉鞘内侧;4)距颅底≥5 mm;5)与腮腺无关或窄蒂附着。4、对凸向颈部的咽旁间隙肿瘤,或经口切除困难的病例,均可经颈切除。术前考虑脉管性肿瘤、副神经节瘤,也必须选择经颈径路。5、与腮腺广基附着的肿瘤,需经腮腺径路切除。

刘政,易彬,江晨艳,阎小军,石润杰[5](2019)在《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患者16例,其中颈外径路12例,经口径路2例,联合径路2例,分析并总结将内镜应用于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方法及优势。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恶性肿瘤4例,良性肿瘤12例。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并发症。所有原发性咽旁隙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3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可以完整切除咽旁隙肿瘤而无需截断下颌骨,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邓月,程寅,徐亚平,陶绮蕾,杨子轩,刘环海,郎军添,廖建春[6](2019)在《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5月~2016年5月诊断为咽旁隙肿瘤的患者13例,根据肿瘤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径路,全麻后,沿术前设计切口切开组织,暴露肿瘤,在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肿瘤,其中经颈侧径路7例,经口径路6例。术中出血前者约40 ml后者约80 ml,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接受了60 Gy剂量放疗。结果 13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示良性肿瘤12例(多形性腺瘤8例、神经鞘膜瘤2例、脉管瘤1例、脑膜瘤1例),恶性肿瘤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13例患者随访2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能清晰暴露深部不可直视的肿瘤,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手术局部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王凌芳[7](2018)在《经颈部径路和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32例经颈部径路和16例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时长、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复发及随访期间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性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48例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患者资料。经颈部径路32例设为对照组,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16例设为观察组。统计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门诊和电话随访相结合,随访长度11月-58月。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统计两组的对手术时长、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复发及随访期间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满意度有无差异。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随访11-58月,对照组复发2例,观察组复发1例,二次手术后未再复发。对照组皮肤均留有术后瘢痕,观察组皮肤均无瘢痕;对照组术后住院期间出现5例并发症,1例为术腔积血,2例为一过性神经损伤,2例为颌面部肿胀、张口受限。观察组术后出现3例并发症,1例为皮下气肿;1例一过性神经损伤;1例颌面部肿胀、张口受限。术后病理回示,19例神经鞘瘤,17例多形性腺瘤,9例为神经纤维瘤,2例为血管瘤,1例为咽旁间隙囊肿。在各项比较中对照组:手术用时:(115.44±40.95)分,术中出血量:(54.22±50.42)ml,术后住院天数:(8.18±1.82)天,住院期间并发症颈部径路5例,术后复发2例,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及预后满意度(3.94±0.67)分;观察组:手术用时:(77.13±29.79)分,术中出血量(33.44±32.90)ml,术后住院天数:(8.69±1.78)天,住院期间并发症3例,术后复发1例,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及预后满意度(4.50±0.73)分。用t检验分被对两组在年龄、性别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术后复发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部径路及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均能完整的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颈部径路适用于咽旁前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适用于咽旁间隙后部肿瘤。2.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复发方面,经颈部径路与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没有明显区别。3.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均少于颈部径路。4.在术后患者的满意度方面,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略高于颈部径路,差异不大。

吕海丽,张秋航,严波,王振霖,杨晓彤[8](2018)在《内镜经口入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切除术》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2例为无意中体检发现咽侧壁膨隆,1例为头痛,3例为咽喉异物感半年。结果 6例均完整切除,且无面瘫、声嘶、吞咽困难、伸舌偏斜等颅神经受损症状,仅有1例术后出现腮区肿痛,加压抗感染后改善。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1例术后2年复发,病理为腮腺混合瘤恶变。结论内镜经口入路可以彻底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是安全、微创的能保留面神经功能的手术入路,但对腮腺恶性肿瘤仍建议开放式入路。

罗昰,吴平,何剑,方兴,徐婧,张帅,黄东海,王行炜,谢楚波,曾俊丰,赵素萍,唐瑶云[9](2017)在《咽旁隙肿瘤手术入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分析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临床手术水平,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合适的手术途径进行治疗。手术入路有下列4种:口内径路4例,颈侧径路46例,颈腮腺径路6例,颞下窝径路2例。观察58例咽旁隙肿瘤的术后肿瘤病理类型,探讨分析58例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详细记录随访1、3、5年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31例术前行CT检查,其中24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28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有21例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15例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有8例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病理诊断结果发现:良性肿瘤患者44例(75.86%),恶性肿瘤14例(24.14%)。病理类型中以神经鞘瘤的比例最高。58例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类型有术后感染、术腔积血、迷走神经损伤声带麻痹、舌咽神经麻痹、涎腺瘘、周围性面瘫以及Horner综合征。行口内径路和颈腮腺径路手术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较高;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口内径路局部复发1例,再次手术后,随访未见复发。良性肿瘤患者术后3、5年随访无因肿瘤死亡病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6例,失访1例,受访者1、3、5年死亡率分别为14.29%(2/14),28.57%(4/14),42.86%(6/14)。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很重要,需外科治疗的病例手术径路非常关键。颈侧径路治疗咽旁隙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且疗效显着,是一种最常用而安全的手术入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纪旭,王斐,关超,姜学钧[10](2014)在《21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物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咽旁间隙肿物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5%〔1〕;原发性肿物则更少见,因其位置隐蔽,解剖毗邻复杂,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多样,患者就诊时往往病程较长,因此给临床诊疗造成较大困难。熟悉掌握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物的特点及规律,可以减少误诊、漏诊率,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88例手术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88例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2.1 解剖学研究及病理类型特点
    2.2 临床表现
    2.3 诊断方式
    2.4 治疗方式
        2.4.1 经颈径路
        2.4.2 经颈-腮腺入路
        2.4.3 下颌骨裂开外旋入路、颞下窝入路
        2.4.4 经口入路
        2.4.5 内镜及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
    2.5 术后并发症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辅助检查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治疗方式
        4.1.1 经颈侧入路
        4.1.2 经口入路
        4.1.3 经颈-腮腺入路
    4.2 病理类型
    4.3 影像学检查
    4.4 术后并发症
    4.5 随访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
附录 B 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C 综述 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诊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3)不同径路治疗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径路切除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病人手术指标比较
    2.2 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病人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4)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与治疗方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及其应用解剖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1.3 手术方式及径路选择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2 咽旁隙肿瘤术后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
    2.3 手术并发症
    2.4 预后
3 讨论
    3.1 咽旁隙肿瘤的病理类型
    3.2 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表现
    3.3 咽旁隙肿瘤的辅助检查
    3.4 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手术径路的种类及特点
    3.5 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注意事项
4 结论

(6)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设备
    1.3 手术方式
2 结果
3 讨论

(7)经颈部径路和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致谢

(8)内镜经口入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切除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疗效评价
2 结果
3 讨论

(9)咽旁隙肿瘤手术入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术前检查
    1.3 手术入路选择[3]
    1.4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58例患者病理类型
    2.2 58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
    2.3 58例患者预后分析
3 讨论
    3.1 咽旁隙肿瘤病理类型与临床诊断
    3.2 合理选择手术径路
        3.2.1 颈侧径路
        3.2.2 口内径路
        3.2.3 颈腮腺径路
        3.2.4 颞下窝径路

(10)21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物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治疗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88例手术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D]. 张吉豫. 吉林大学, 2021(01)
  • [2]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D]. 刘诗娴.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不同径路治疗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疗效比较[J]. 刘诗娴,韩跃锋,谢宗玉,王晓敏,李慧,马士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11)
  • [4]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与治疗方式选择[D]. 侯佳欣.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 刘政,易彬,江晨艳,阎小军,石润杰.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9(02)
  • [6]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 邓月,程寅,徐亚平,陶绮蕾,杨子轩,刘环海,郎军添,廖建春.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9(01)
  • [7]经颈部径路和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对比分析[D]. 王凌芳. 郑州大学, 2018(01)
  • [8]内镜经口入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切除术[J]. 吕海丽,张秋航,严波,王振霖,杨晓彤.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8(02)
  • [9]咽旁隙肿瘤手术入路探讨[J]. 罗昰,吴平,何剑,方兴,徐婧,张帅,黄东海,王行炜,谢楚波,曾俊丰,赵素萍,唐瑶云.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7(03)
  • [10]21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物的临床分析[J]. 纪旭,王斐,关超,姜学钧.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03)

标签:;  ;  ;  ;  ;  

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88例手术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