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外奶牛高产的方法

2 国外奶牛高产的方法

一、国外奶牛高产2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赫强[1](2021)在《牛体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牛的商品化冻精中含有较多能影响精子体外获能的成分,例如抗冻剂等;在精子体外获能之前,需先对解冻的精液进行必要的分离纯化,去除各种添加剂,为精子体外获能提供最优环境。因此,研究不同精子纯化方法对体外受精的影响、确定最优精子纯化方法以期提高体外胚胎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期发情处理是胚胎移植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受体牛的发情同步及黄体质量会直接影响胚胎移植后的受胎率。本研究选取前列腺素和孕酮两种外源生殖激素,以荷斯坦母牛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同期方案对胚胎移植受体牛的影响,以期提高受体母牛的利用率及胚胎移植后的受胎率。试验一:不同精子纯化方法对牛体外胚胎生产的影响本试验选择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上浮法处理冻精,再与体外成熟后的卵母细胞进行受精,重复8次,统计精子活力、精子密度、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率。试验结果表明,Percoll法处理后的精子活力(0.65)与上浮法处理后(0.68)无显着差异(p>0.05),但两组均显着高于未处理的精子活力(0.41)(p<0.05);Percoll组精子密度(9.08×106/m L)显着高于上浮组(7.60×106/m L)(p<0.05)。Percoll组受精率(83.70%)和卵裂率(62.61%)显着高于上浮组(77.99%vs 51.62%,p<0.05);Percoll组囊胚率(31.18%)与上浮组囊胚率(30.94%)无显着差异(p=0.06)。试验二:不同同期发情方法对受体牛胚胎移植的影响选择90头健康、膘情适中的荷斯坦青年牛,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按照CIDR+PG和PG+PG同期方案进行激素注射,另挑选15头青年牛等待自然发情(对照),在发情后第7 d用B超对受体牛黄体直径(CLD)进行测量,对符合条件的受体牛进行胚胎移植。试验结果表明,CIDR+PG组发情率显着高于PG+PG组(91.11%vs 84.44%,p<0.05);CIDR+PG组中85.37%(35/41)的发情牛集中在撤栓后的2 d内,PG+PG组中73.68%(28/38)的发情牛集中在注射第二针PG后的2-3 d。CIDR+PG组黄体合格率(70.73%,29/41)显着高于PG+PG组(65.79%,25/38)(p<0.05)。将CLD分为10 mm≤CLD≤15 mm、15 mm<CLD≤25 mm、CLD>25 mm三组,研究不同同期发情处理后第7 d的CLD与受胎率之间的关系。CIDR+PG组间受胎率无显着差异(33.33%vs 35.71%vs 33.33%,p>0.05);PG+PG组间受胎率无显着差异(37.50%vs 36.36%vs 33.33%,p>0.05);CIDR+PG组与PG+PG组之间受胎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与上浮法相比,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提高精子的利用率、受精率和胚胎卵裂率。与PG+PG法相比,CIDR+PG法处理的受体牛发情率更高、发情时间更为集中、黄体合格率更高且受体牛利用率更高。不同同期发情方法处理后受体牛的CLD与受胎率之间无显着差异。

刘秉华[2](2021)在《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强壮民族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奶业受奶业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国外低价奶粉的进口冲击、乳品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生鲜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奶业市场风险日益凸显,牧场收益不稳定、亏损严重甚至退出该行业,削弱了整个奶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快部署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此次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奶农合作组织、完善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牧场贷款、探索生鲜乳价格保险等促进奶业稳定的意见。因此,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奶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牧场的风险,稳定生鲜乳价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是奶业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奶业养殖、加工销售、人均消费、乳制品进口、生鲜乳收购价格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明显。针对生鲜乳价格的波动,运用X12季节调节法和H-P滤波法分析了生鲜乳价格波动的季节性、循环性和趋势性,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但价格波动主要受其长期趋势的影响,如产业政策调整、国外乳制品进口等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短期内我国生鲜乳价格走势,发现生鲜乳价格在未来短期内会产生波动。基于价格波动对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深入剖析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采用Burr分布测算我国生鲜乳市场风险值即VaR值,根据我国主要畜产品风险范围区间[-10%-10%]可知,我国生鲜乳市场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从借鉴美国、日本等奶业发达国家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现状,认为我国应从完善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开发生鲜乳价格保险、建立生鲜乳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奶业金融服务等五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奶业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第二,基于奶业产业链提出了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综合策略。

高静[3](2020)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首位摘此桂冠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首位仅凭短篇小说创作而获奖的作家。门罗的作品展现了一直处于主流文学边缘的加拿大文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得短篇小说(short story)这一长期被误解、被冷落和被低估的文体形式大放异彩。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门罗作品的学术研究,中国的门罗研究近年来也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国内对门罗的小说研究主要着墨于“女性主义”和“叙事手法”等问题上,而对作家创作的深层意识和作品形成的隐性因素探究不多,对显性的文本下隐含的内涵及深层文学学理问题涉及也相对很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门罗文学创作的心理基础为切入点,结合文学地理学、文学心理学、后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门罗笔下的形象范式、心理动势、隐喻手法、审美表征和文化传承进行多维论述。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声”的表露,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让作者选择了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决定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等问题?本文就是要对这些左右着门罗创作机制的种种复杂因素和交互关系进行学理探讨,就是对那些门罗创作过程中不易被察觉的、从那些文本表层难以一窥究竟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隐性因素进行考察和揭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是开宗明义,名实先明,对论文所使用的机制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门罗看似庸常的人生过往和看去波澜不惊的创作历程进行追溯,然后对门罗研究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渐次将论题引向本论文的核心。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从文本分析到心理跟踪,从文本细析到语境关联,从语言表层到修辞界面,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从纵向掘进到横向影响,依次对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形象机制、隐喻机制、审美机制和文化传承机制进行分析。第一章从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地域情结、自卑情结和自主情结三个方面,分析作家独特的心理特征。门罗的童年经历以及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与生命体验,形成了门罗隐秘的心理机制,影响了门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各种意象的内涵以及她对探索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因此,论文的第二章论述门罗小说的形象定势,即门罗笔下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在门罗的小说中,复杂的男女形象和两性关系隐含着门罗对女性困境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门罗拒绝直白控诉男女两性间的各种冲突,但她开放包容的两性气质观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有别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性别观。独特的生活体验、文化认知和审美感受使门罗得以利用简约的文学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段,赋予寻常事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门罗正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普通意象来探讨人性的复杂,传达自身的感悟,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这是论文第三章所着力探讨的内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从读者反应角度和文本之外的因素诠释门罗作品的美学风格。门罗作品真实细腻地记录了主人公顿悟的心智成长历程,又以“琐碎化”、“碎片化”为媒介,将作家内心活动和思想轨迹传递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五章重点考察作为作家的门罗与所处大环境的关系及其受到的外部文化的三维影响,考察门罗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关联,考察其所受到的熏染和浸润及其在作品中的能动反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正是其个性特征决定其面对相同的社会语境、文化传承和各种外部影响时才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表征和思想蕴含的文学作品。结语部分进一步分析门罗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心理动势间的关系。家庭背景、宗教背景、婚姻经历、性别身份和文化传承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产生诸多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于每个作家的结果却大异其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其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门罗是一位了解人类心灵的作家,对自然、人物和世事有深刻的认知和敏锐的感知,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指引着门罗摒弃宏大叙事、倾力庸常描写,才使其作品看似寻常却奇崛,在小说美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郭鹏辉[4](2020)在《高寒牧区藏绵羊消化代谢与肠道甲烷排放特征》文中指出藏羊是青藏高原优良畜种之一,是维持青藏高原环境-草地-家畜-人居系统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存栏量超过5000万只。然而,由于低温、缺氧和高海拔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国内外对藏羊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的消化代谢,尤其是肠道甲烷排放特征等研究尚不够深入和系统。为此,研究了自由放牧、零牧(将新鲜天然牧草刈割后直接饲喂家畜,可防止家畜放牧过度践踏草地,减少家畜行走等能量消耗)、放牧+补饲、舍饲等管理方式下的藏羊消化代谢、肠道甲烷排放的季节特征及其生产性能。主要结果如下:(1)自由放牧下藏绵羊消化代谢及其季节动态暖季高寒草甸自由放牧藏羊的单位代谢体重采食量(DMI/LW0.75)和粗蛋白采食量(CPI)分别为冷季的3.5倍和7.9倍。暖季高寒草甸自由放牧藏羊对高寒草甸牧草的表观干物质消化率(DMD)、有机物消化率(OMD)、粗蛋白消化率(CPD)、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ADFD)、消化能(DE)、代谢能(ME)分别比冷季高15%、19%、6%、18%、14%、39%和34%。(2)零牧和燕麦干草舍饲对藏绵羊消化代谢和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暖季,零牧藏绵羊的DMI/LW0.75和CPI分别比100%燕麦草舍饲藏羊低4%和5%,DMD、DE、ME以及氮沉积分别比100%燕麦干草舍饲藏羊低11%、15%、16%、26%(P<0.05),肠道CH4排放量、甲烷能(CH4-E)分别比100%燕麦干草舍饲藏羊高11%和5%;年际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冷季,50%燕麦干草舍饲藏羊采食量、消化代谢水平及氮沉积显着高于零牧和100%燕麦干草舍饲(P<0.05),其DMD可达64%;50%燕麦干草舍饲显着降低藏羊的肠道CH4排放量,零牧、100%燕麦干草舍饲和50%燕麦干草舍饲三种管理方式下,藏羊的肠道CH4排放量分别为23.89 g/d/head、18.62 g/d/head和17.82 g/d/head。零牧藏绵羊暖季的DMI/LW0.75和CPI分别为冷季的1.2倍和1.4倍,DMD、DE、ME以及氮沉积分别高于冷季17%、23%、17%、38%(P<0.05);暖季零牧藏羊的肠道CH4排放量、甲烷能(CH4-E)分别低于冷季的44%和50%。三种管理模式下,藏绵羊的采食量、能量利用效率、氮代谢水平及肠道甲烷排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年际和季节的交互作用对零牧藏绵羊的采食量和消化代谢及肠道甲烷的排放量影响极显着(P<0.001)。(3)补饲燕麦对藏绵羊屠宰性能及羊肉品质的影响燕麦草舍饲对藏绵羊的体尺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但50%燕麦干草舍饲显着提高藏羊的屠宰率和胴体重、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降低脂肪含量(P<0.05),其屠宰率和胴体重由高到低依次均为50%燕麦干草舍饲(47.64±2.06%,47.64%)>100%燕麦草舍饲(45.98±3.65%,45.98%)>零牧(44.87±2.81%,44.87%)。管理方式对眼肌面积、GR值以及花油、羊肉的嫩度、熟肉率以及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等指标的影响不显着。(4)高寒牧区牧草能量代谢与及放牧藏羊肠道甲烷排放预测模型以高寒草甸牧草的营养成分及其消化率为自变量,构建了牧草消化能(DE)、代谢能(ME)以及藏绵羊肠道甲烷排放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高寒草甸DE和ME分别与藏绵羊的干物质消化率(DMD)、有机质消化率(OMD)、消化有机质消化率(DOMD)和总能消化率(GED)呈显着正相关(P<0.01),其中DMD是预测DE含量的最佳解释变量(R2=0.806),GED是预测ME含量的最佳解释变量(R2=0.916),以DE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建立的预测ME含量的模型,其R2均大于0.9,MPE(平均预测误差)均小于0.015。放牧藏绵羊CH4排放量的最佳预测因子为干物质采食量(DMI)(R2=0.780,SE=2.17),利用DMI或DMI结合牧草应养成成分(DM,OM,NDF,ADF,GE,Ash,N,WSC,EE)建立的线性预测方程(P<0.01),其R2值均大于0.8,能够较好的预测放牧藏绵羊的CH4排放量,为青藏高原放牧家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和排放清单的制定提供依据。综上所述,暖季藏羊的消化代谢和能氮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冷季,肠道甲烷排放量则与此相反。本研究通过家畜试验确立的放牧、零牧和补饲藏绵羊的肠道甲烷排因子,填补了IPCC关于相关生态区域和家畜种类的肠道甲烷排放因子的空白,可为准确评估和制订青藏高原地区放牧家畜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优化牧场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苏晶[5](2019)在《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下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围绕不同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氮素需求及氮代谢的影响这一问题,采用盆栽半控制试验,结合植株氮素分配特征及叶片氮素功能,探讨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赛迪7’为供试品种,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低氮N1(0 kg/hm2)、中氮N2(150 kg/hm2)和高氮N3(300 kg/hm2);3个水分梯度,干旱处理W1(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适宜水分处理W2(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和渍水处理W3(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00%),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适量增加土壤水分的供应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各施氮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各项生长指标(株高、根长、茎粗、根粗和生物量)均在适宜水分处理(W2)下达到最大值。土壤水分和氮素供应条件对紫花蓿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有显着的互作效应。在W2处理下,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而在W1和W3下增施氮肥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并无促进作用,甚至在W3下随着施氮量增加出现了生长抑制。植株氮含量和生物量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叶片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而根、茎氮含量则持续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氮含量逐渐增加,根、茎氮素含量无显着变化。在各土壤水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配到叶片中的氮素逐渐增加;而在各施氮处理下,W2的叶片中氮的分配比例均高于W1和W3。(2)适量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紫花苜蓿固氮酶和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在各施氮处理下,W2的固氮酶、NR和GS的活性均高于W1和W3;在各土壤水分下,固氮酶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而NR和GS的活性则正好相反。适量的土壤水分含量(W2)可提高紫花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羧化效率(CE);增施氮肥也提高了紫花苜蓿的各项光合指标,且土壤水分和施氮处理对Pn、Tr和gs有显着的互作效应。水氮处理下紫花苜蓿的Pn和Ci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气孔因素为紫花苜蓿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光合速率与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片氮素含量间也呈正相关关系。(3)叶片无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各施氮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可溶性蛋白、Rubisco、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氮的含量均在W2处理达到最大值。在各土壤水分下,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Rubisco的含量则在N2W2处理达到最大值。在不同的水氮条件下,叶片通过调整氮素的分配比例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紫花苜蓿叶片中无机态氮的占比,随着水分和氮素供应的增加而增加。在各施氮处理下,W2的Rubisco氮和叶绿素氮的占比均高于W1和W3,而游离氨基酸氮正好相反。说明在干旱和渍水条件下,紫花苜蓿将叶片更多的氮素分配到抗胁迫物质中,降低了相应光合氮素的占比,导致光合氮素利用率(PNUE)降低。叶绿素氮的占比在W2和W3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在W1处理先增高后降低。氮素供应较低时,PNUE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氮素分配到叶绿素氮的占比增加,提高了电子传递链中氮素的占比。在各土壤水分下,游离氨基酸氮的占比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曾仁利[6](2018)在《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西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长期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乏肥料、畜牧生产缺乏饲料和日常生活缺乏燃料,这是西藏中部“三料”问题。尽管如此,当地藏族群众依靠历代传承的本土生态文化知识,开展生产,维系生活,保护环境,经济社会得以延续。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浪潮推动下,西藏中部农村社区正经历着全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生态文化也在急剧的变迁之中,此时对西藏中部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既十分必要,也有记录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以西藏中部地区扎囊县扎西林村民生产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比较微观、具体和系统地记录扎西林村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生计模式、本土性知识、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等理论,对扎西林村生产与生活方面的有关文化事项进行解读,借以呈现西藏中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一些特征。扎西林村生产方面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林木生产。农业生产方面侧重于村民对耕地和作物的认知,以及采用相应的耕种技术和耕种制度,特别是维护地力的手段,借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牧业生产方面记录了村民对牲畜和草植的认知,本土性放牧知识,以及饲料不足条件下农牧结合的策略等。林木生产方面包括林木栽种和利用的本土性知识,禁忌,村规民约及文化张力。扎西林村生活方面主要涉及村民的生活用能和食物的利用。生活用能方面介绍了村民炊具的变迁和新旧能源使用的策略,食物的利用则包括日常和节庆的饮食消费,食物禁忌,以及与饮食消费有关的卫生策略等。本文认为,西藏中部地区村民在与土地、作物、草植、牲畜、林木等互动过程中,认识自然,尊从自然,创造了系列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村民通过生产同步性行动、换工、互助等形式,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整合社会人力、物力资源,弥补个体力量的不足,增强个体生存的能力;村民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各种禁忌、习俗,以及节制消费、积德行善、注重和谐等观念,从文化上规范了个体的行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藏族的这些本土性生态智慧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对村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事项进行分析时,主要应用文化适应的理论,探讨文化事项对当地自然、社会和文化的适应性。有时,还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探讨这些文化事项内在的合理性,从而为论文增加了一个解释的视角。农村传统生产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利用不同载体,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本文发现了一些新载体,比如说桑具、积肥坑以及作为过渡草场的耕地等,拓展了生态文化研究的范围。尤其是桑具,由于它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作为一章,专门探讨桑具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系统的适应性,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来自田野。本文还对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有关一些仪式、禁忌和习俗提出不同的观点。

亓建刚[7](2018)在《热应激对北京地区荷斯坦牛生产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地区奶牛生产数据分析,量化北京地区热应激对于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收集了从1993年到2017年的DHI数据(1 190 158条)、繁殖配种数据(256 568条)和兽医治疗数据(194 907条),采用Wood不完全伽马函数拟合个体泌乳曲线,使用SAS9.2中的MIXED模块分析产犊季节(热应激)对于泌乳曲线参数的影响。使用SAS9.2的GLM模块分析采样季节和产犊季节对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分(SCS)等性状的影响。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季节对于奶牛健康性状影响,并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进行健康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犊季节对于首次受精妊娠率的影响,并使用SAS9.2的GLM模块分析产犊季节对于配妊次数的影响。结果显示:(1)产犊季节对于Wood泌乳曲线参数、二级参数(初始产奶量、达到峰值的上升速率、达到峰值后的下降速率、泌乳峰值及估计305 d产奶量)有显着影响,对于泌乳持续力没有显着影响;夏季产犊母牛的泌乳曲线整体低于其它产犊季节的泌乳曲线,且胎次越高差异越明显;头胎牛夏季产犊305 d产奶量相对于其它产犊季节牛低274.33~490.17 kg,经产牛夏季产犊305 d产奶量相对于其它产犊季节牛低440.76~930.68 kg。乳脂率、乳蛋白率6~8月份比11~1月份分别低0.36、0.24。8月份体细胞数比10月份高出3.9万/ml。(2)各类常见疾病在夏季的相对发病风险(OR)是秋季的4~7倍,春季发病风险(OR)是秋季的2~3倍(除肢蹄疾病外)。健康性状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为0.0088~0.0379,不同季节的健康性状遗传力有差别;不同季节健康性状的遗传相关范围在0.4707~0.9798;三类常见病存在不同季节的环境与遗传的互作。(3)配妊次数在不同产犊月份有较大差异,3、4、5月产犊牛只配妊次数显着高于8、9、10月产犊牛(0.5次,P<0.05);8、9、10月产犊牛的产后首次输精受胎率较高,其中8月份产犊牛首次输精受胎率是1月份产犊牛的3倍。不同产犊月繁殖效率有差异的原因在于输精月份是否处于热应激期间。热应激影响了北京地区奶牛的各生产性状,本研究结果为北京地区荷斯坦牛高效管理、降低热应激影响提供理论支持。首次揭示不同季节奶牛发病性状存在遗传与环境互作,为综合选育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抗热应激的能力提供数据。

王跃强[8](2013)在《弱激光治疗对LPS诱导大鼠乳腺炎粘附分子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以Wistar大鼠为试验动物,研究弱激光治疗对大鼠乳腺炎时粘附分子的影响,旨在揭示乳腺炎PMN粘附迁移规律,为临床上应用弱激光防治乳腺炎提供试验依据。首先向产后大鼠第四对乳腺灌注LPS,复制乳腺炎动物模型。然后将180只产后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5只,A组第四对乳腺灌注LPS后弱激光治疗,B组第四对乳腺灌注等量LPS后不做处理,C组第四对乳腺灌注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后弱激光治疗,D组第四对乳腺灌注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将A、C组大鼠在灌注后1h开始激光照射,每天照射2次,每次15min,连续照射7天。B、D组不照射。分别在灌注LPS后6h、12h、24h、48h、7d后麻醉大鼠,迅速剪取第四对乳腺,液氮保存;而后腹主动脉采血。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8、IL-1β、TNF-α含量;分离PMN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CD62L;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乳腺组织ICAM-1、PECAM-1的mRNA表达水平。试验结果表明:(1)每侧乳腺灌注40μg LPS,可诱导理想的乳腺炎症反应,乳腺炎模型复制成功,可用于后续的试验。(2)弱激光治疗能降低乳腺灌注LPS24h后血清中IL-1β、IL-8的含量,内皮细胞表面粘附蛋白表达,从而减轻炎性细胞浸润。(3)乳腺灌注LPS后CD11b升高、CD62L降低,弱激光治疗能抑制乳腺灌注LPS24h、48h后CD62L的降低。(4)LPS诱导的乳腺炎,ICAM-1的mRNA表达量会升高,弱激光治疗会抑制乳腺灌注LPS12h、24h、48h后ICAM-1mRNA的表达,对PECAM-1mRNA的表达无显着影响。结论:弱激光治疗会减少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8的释放、抑制CD62L的降低及抑制ICAM-1的mRNA表达,从而减少PMN对血管内皮的粘附。

赵中利[9](2012)在《MBL2基因与奶牛乳腺炎抗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素材,运用real time-RT-PCR、基因定点突变、缺失启动子活性分析、基因克隆表达、PCR-SSCP等技术,测定MBL2mRNA在奶牛不同组织、不同基因型个体中的表达;对牛MBL25′调控区分析,对启动子功能鉴定和核心启动子进行研究;体外表达牛MBL-C蛋白,研究其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抗菌机制及抗菌能力差异;MBL遗传多态性,确定其基因型、单倍型;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MBL突变与高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血清补体溶血活性的相关性,结果如下:中国荷斯坦牛MBL2基因外显子上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g.1164G>A,g.1197C>A,g.1198G>A,1207T>C)与奶牛生产性状、奶牛血清补体活性和血清MBL-C蛋白含量相关分析表明,g.1164G>A,g.1197C>A位点的突变与体细胞评分有显着相关(P<0.01),与血清补体活性没有明显相关,g.1164G>A位点与血清MBL-C蛋白含量显着相关。实验成功突变了MBL2g.1164G>A位点,并体外表达了牛MBL-C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蛋白,证明重组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效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野生型的抗菌能力要强于突变型。克隆了牛MBL25’调控区2285bp的DNA序列,用EGFP报告基因瞬时转染技术鉴定了该区域具有启动子功能。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筛选到牛MBL2基础启动子和调控组件,发现牛MBL2基因5′调控区的-85~+52bp区域具有基本的启动子功能,结合序列分析发现牛MBL2基因上存在多个正调控和负调控组件。通过对牛MBL2基因5’调控区的SNPs分析,首次发现了3个SNPs位点:g.905C>G,g.956C>T,g.895A>T,分析发现这三个位点位于HNF-1、C-Myb、TATA box转录组件,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表明牛MBL2mRNA在肝脏、甲状腺、心脏、脾脏、乳腺、肺脏、肾脏组织均有表达,在肝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对应g.905C>G和g.956C>T位点不同基因型间乳腺组织mRNA表达没有明显差异。可以初步推断MBL2基因可能是影响奶牛乳腺炎抗性的主效基因或是与乳腺炎抗性相关的QTL连锁基因。

徐群[10](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提出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二、国外奶牛高产2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奶牛高产2法(论文提纲范文)

(1)牛体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牛体外胚胎生产及胚胎移植的研究进展
        1.1 牛体外胚胎生产的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牛体外胚胎生产的现状
        1.1.2 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进展
        1.1.3 牛体外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1.2 牛胚胎移植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牛胚胎移植的状况
        1.2.2 牛体外胚胎移植程序的研究进展
        1.3 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不同精子纯化方法对牛体外胚胎生产的影响
        2.1 材料和试剂
        2.1.1 材料来源
        2.1.2 仪器设备
        2.1.3 主要溶液与试剂耗材
        2.2 方法
        2.2.1 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
        2.2.2 冻精的纯化分离
        2.2.3 体外受精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精子不同纯化方法处理后精子活力和浓度
        2.3.2 精子不同纯化方法处理后体外受精的结果
        2.4 讨论
        2.4.1 不同纯化处理对冻精指标的影响
        2.4.2 不同纯化处理冻精对体外受精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同期发情方法对受体牛胚胎移植的影响
        3.1 材料和试剂
        3.1.1 材料来源
        3.1.2 仪器设备
        3.1.3 主要药品与耗材
        3.2 方法
        3.2.1 自然发情牛
        3.2.2 PG+PG法处理受体牛
        3.2.3 CIDR+PG法处理受体牛
        3.2.4 胚胎移植前受体检查
        3.2.5 胚胎移植
        3.2.6 受体牛胎检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受体牛的发情分布
        3.3.2 受体牛发情后第7 天黄体发育的结果
        3.3.3 受体牛怀孕30 天的声像图
        3.3.4 不同同期发情方法处理后受体牛的受胎率
        3.3.5 部分体外生产犊牛图片
        3.4 讨论
        3.4.1 受体牛不同方法处理后同期发情规律
        3.4.2 受体牛不同方法处理对黄体的影响
        3.4.3 受体牛黄体直径对受胎率的影响
        3.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奶业市场风险的内涵
        1.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衡量
        1.2.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产生的原因
        1.2.4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
        1.2.5 研究述评与展望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数据来源
    1.4 创新点
2.相关理论阐述
    2.1 经济波动及周期理论
        2.1.1 内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2.1.2 外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2.2 均衡价格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4 风险管理理论
        2.4.1 风险识别
        2.4.2 风险评估
        2.4.3 风险管理
3.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与特征
    3.1 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分析
        3.1.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3.1.2 2009-2019年生鲜乳价格波动整体状况
    3.2 基于Census X12法的生鲜乳价格特征分析
        3.2.1 生鲜乳价格波动季节特征分析
        3.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随机特征分析
    3.3 基于H-P滤波法的生鲜乳价格波动趋势分析
        3.3.1 长期趋势分析
        3.3.2 周期循环分析
    3.4 基于ARIMA模型的生鲜乳价格预测
    3.5 本章小结
4.基于VaR模型的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4.1 奶业市场风险的概念界定
    4.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因素分析
        4.2.1 乳制品进口冲击加剧
        4.2.2 奶牛养殖成本波动大
        4.2.3 奶业主体融资难
        4.2.4 环保政策对养殖主体影响大
        4.2.5 生鲜乳生产主体议价地位低
    4.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测度
        4.3.1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方法的选择
        4.3.2 构建生鲜乳价格波动序列
        4.3.3 构建概率分布模型
        4.3.4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国内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与经验
    5.1 国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经验
        5.1.1 美国
        5.1.2 日本
        5.1.3 澳大利亚
    5.2 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
        5.2.1 奶业订单保障奶农收益,但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
        5.2.2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商品种类单一
        5.2.3 现有险种以保障自然风险为主,市场风险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5.2.4 生鲜乳价格发布及时,但缺乏价格预警机制
        5.2.5 养殖场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然而融资渠道狭窄
    5.3 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奶业市场的启示
        5.3.1 完善我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
        5.3.2 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5.3.3 探索奶牛价格保险
        5.3.4 加强奶业生产安全监管
    5.4 本章小结
6.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6.1 我国奶业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
    6.2 奶业市场风险内部抑制策略
        6.2.1 建立生鲜乳价格预测预警机制
        6.2.2 加强对奶牛养殖场的金融支持
    6.3 奶业市场风险转移策略
        6.3.1 构建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6.3.2 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
        6.3.3 探索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制度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门罗的生平及小说创作简述
    第二节 门罗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情感体验中的地域情结
    第二节 逃离想象中的自卑情结
    第三节 细节描摹中的自主情结
    小结
第二章 门罗创作的形象机制
    第一节 反叛与内省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沉默与怯懦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相生与相克的两性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门罗创作的隐喻机制
    第一节 门罗笔下的空间隐喻
    第二节 门罗笔下的动物隐喻
    第三节 门罗笔下的服饰隐喻
    小结
第四章 门罗创作的审美机制
    第一节 门罗小说的入俗之美
    第二节 门罗小说的顿悟之美
    第三节 门罗小说的碎片之美
    小结
第五章 门罗创作的文化传承机制
    第一节 南安大略哥特文学的滋养
    第二节 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苏格兰叙事元素的浸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呈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高寒牧区藏绵羊消化代谢与肠道甲烷排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高寒草甸放牧家畜消化代谢及牧草营养价值评定
        2.2 温室气体甲烷的产生与排放
        2.3 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的测定方法
        2.4 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量的计算与预测
        2.5 反刍动物肠道CH4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4.1 主要研究内容
        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高寒牧区自由放牧藏绵羊消化代谢及其甲烷排放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
        2.2.4 放牧藏绵羊肠道甲烷排放量测定
        2.2.5 样品分析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自由放牧藏绵羊各分析指标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动态差异性分析
        2.3.2 自由放牧藏绵羊采食与消化代谢特征
        2.3.3 自由放牧藏绵羊氮代谢特征
        2.3.4 自由放牧藏绵羊能量代谢特征
        2.3.5 自由放牧藏绵羊肠道甲烷排放特征
        2.3.6 自由放牧藏绵羊肠道甲烷排放量预测
        2.3.7 自由放牧藏绵羊消化代谢与肠道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高寒牧区零牧藏绵羊消化代谢与甲烷排放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2.4 样品分析
        3.2.5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零牧藏绵羊各指标的年份与季节变化动态差异性分析
        3.3.2 零牧藏绵羊采食与消化代谢特征
        3.3.3 零牧藏绵羊氮代谢特征
        3.3.4 零牧藏绵羊能量代谢特征
        3.3.5 零牧藏绵羊甲烷排放特征
        3.3.6 高寒草甸牧草DE和ME含量预测方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冷季补饲藏绵羊的消化代谢及其屠宰性能特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
        4.2.4 样品分析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不同观测指标的影响
        4.3.2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屠宰前体尺的影响
        4.3.3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3.4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羊肉品质的影响
        4.3.5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羊肉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下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紫花苜蓿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1 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2 紫花苜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2.1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2.2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的影响
        2.2.1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2.2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影响
    3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3.1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3.2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的影响
        3.2.1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2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影响
        3.3 氮分配对氮素供应条件下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过程的影响
        4.1 土壤水分对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过程的影响
        4.2 氮素供应对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过程影响
    5 土壤水氮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5.1 土壤水氮互作效应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5.2 土壤水氮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光合的影响
    6 问题的提出
    7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氮素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指标的影响
        3.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植株氮素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3.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植株氮素含量和生物量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4.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植株氮素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氮代谢的影响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固氮酶活
        2.3.2 氮代谢关键酶
        2.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4 光合指标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3.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固氮酶活的影响
        4.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4.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5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CO2曲线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片氮素分配的影响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无机态氮素的测定
        2.3.2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4 可溶性蛋白和Rubisco酶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有机氮的影响
        3.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片氮分配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综合讨论和全文结论
    1 综合讨论
        1.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1.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和氮代谢的影响
        1.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片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2.1 国外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2.2 国内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2.3 国内藏族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3.1 相关理论
        3.2 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4.1 研究内容
        4.2 创新点
    五、田野点的选择和田野工作的展开
        5.1 田野点的选择
        5.2 田野工作的开展
第1章 田野点概述
    1.1 区位、气候与资源
        1.1.1 自然区位
        1.1.2 气候、降水与四季更替
        1.1.3 自然资源
    1.2 历史发展与区域性信仰
        1.2.1 历史发展
        1.2.2 区域性信仰
    1.3 村落文化生态空间
        1.3.1 聚落空间
        1.3.2 神圣空间——寺院
        1.3.3 信仰空间——拉康
        1.3.4 解脱空间——天葬场
    1.4 家屋空间中的生态文化
        1.4.1 院落
        1.4.2 房屋布局
        1.4.3 林卡
    小结
第2章 农业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2.1 扎西林村的耕地
        2.1.1 耕地分类
        2.1.2 地力观念
        2.1.3 土石本土生态知识
    2.2 扎西林村种植的作物
        2.2.1 与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作物
        2.2.2 作物用途
        2.2.3 作物种类的结构变化
    2.3 扎西林村的农业生产
        2.3.1 农事周期
        2.3.2 农业生产主要环节
    2.4 扎西林村地力的养护
        2.4.1 施肥
        2.4.2 休耕
        2.4.3 混作
        2.4.4 轮作
    2.5 农耕文化
        2.5.1 扎西林村的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
        2.5.2 农耕节庆
        2.5.3“不动土”观念
    小结
第3章 畜牧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3.1 扎西林村的牲畜
        3.1.1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牲畜
        3.1.2 牲畜用途
        3.1.3 牲畜种类及结构变化
    3.2 扎西林村的草植
        3.2.1 草植种类与分布
        3.2.2 草场的利用
        3.2.3 耕地草植的利用
        3.2.4 草植利用的本土生态知识
    3.3 扎西林村的牧业生产
        3.3.1 畜牧生产主要环节
        3.3.2 畜产品生产
        3.3.3 日常放牧本土生态知识
    3.4 扎西林村的农牧互补
        3.4.1 以农养牧
        3.4.2 以牧补农
        3.4.3 农牧结合的理据
    3.5 畜牧文化
        3.5.1 牧业生产互助
        3.5.2 冬宰
        3.5.3 感恩与超越
    小结
第4章 林木栽培与利用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4.1 扎西林村的林木
        4.1.1 西藏植树造林的简单回顾
        4.1.2 林木种类和用途
        4.1.3 扎西林村植树造林的成果
    4.2 扎西林村的林木生产
        4.2.1 林木栽培本土生态知识
        4.2.2 林木养护
        4.2.3 林木生态格局形成
    4.3 扎西林村林木的利用
        4.3.1 伐木时间和部位
        4.3.2 林木利用
    4.4 林木文化
        4.4.1 林木砍伐禁忌与村规民约
        4.4.2 树神和寄魂物观念
        4.4.3 林木保护和利用与文化张力
    小结
第5章 日常生活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5.1 饮食种类
        5.1.1 传统饮食结构及变迁
        5.1.2 与气候和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结构
        5.1.3 饮食结构中的生态文化
    5.2 扎西林村生活用能和炊具
        5.2.1 生活用能
        5.2.2 炊具
    5.3 饮食消费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5.3.1 日常饮食消费
        5.3.2 礼仪节庆中的饮食消费
        5.3.3 传统农村社会的肉食消费
        5.3.4 与农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餐
    5.4 可持续生存的消费观念与策略
        5.4.1 节制为本的饮食消费观念
        5.4.2 食以安为先的消费观念
        5.4.3 饮食消费的卫生策略
    小结
第6章 桑具:生态文化的一个典型个案
    6.1 简单回顾
        6.1.1 西藏桑具相关情况的历时性探源
        6.1.2 积肥坑:桑具可能的“前身”
        6.1.3 西藏桑具共时性分布的生态原因
    6.2 桑具修建及生态文化
        6.2.1 桑具修建的时间和步骤
        6.2.2 桑具的空间布局
        6.2.3 桑具的形制结构
    6.3 桑具的功能
        6.3.1 作为固定排泄场所的桑具
        6.3.2 桑具的积肥功能
        6.3.3 桑具的卫生功能和环保功能
    6.4 藏族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桑具
        6.4.1 与桑具相关的禁忌
        6.4.2 洁净与污秽观念下的桑具
        6.4.3 上下观念的桑具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热应激对北京地区荷斯坦牛生产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热应激研究背景
    1.2 产奶性状与热应激
    1.3 热应激与健康
    1.4 热应激与繁殖
        1.4.1 热应激对于繁殖表征的影响
        1.4.2 热应激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
        1.4.3 热应激对于繁殖细胞和胚胎的影响
        1.4.4 热应激对于卵泡发育的影响
    1.5 统计模型
        1.5.1 泌乳曲线模型
        1.5.2 混合线性模型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产奶性状材料与方法
        2.1.1 产奶性状数据及质控
        2.1.2 产奶量数据分析
        2.1.3 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分(SCS)分析
    2.2 健康性状
        2.2.1 健康性状数据部分
        2.2.2 健康性状非遗传因素分析
        2.2.3 健康性状遗传因素分析
    2.3 繁殖性状数据分析
        2.3.1 配妊次数数据
        2.3.2 产后首次输精受胎率数据
        2.3.3 配妊次数数据分析
        2.3.4 产后首次输精受胎率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产奶性状
        3.1.1 产犊季节对产奶量性状的影响结果
    3.2 乳脂率、乳蛋白率、SCS分析
        3.2.1 产犊季节和月份乳指标的影响
    3.3 健康性状结果
        3.3.1 Logistic模型疾病相对风险(OR)分析结果
        3.3.2 各季节健康性状遗传评估结果
    3.4 繁殖性能与热应激
        3.4.1 繁殖性能因子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产奶性状讨论
        4.1.1 不同胎次奶牛与产犊季节的关系
        4.1.2 产犊季节对参数a的影响
        4.1.3 产犊季节对于参数b的影响
        4.1.4 产犊季节对于参数c的影响
        4.1.5 产犊季节对于泌乳持续力及泌乳峰值的影响
        4.1.6 产犊季节对于305d产奶量的影响
    4.2 热应激对于奶牛乳成分的影响因素
        4.2.1 热应激对于乳脂率和乳蛋白的影响
        4.2.2 热应激对于SCS的影响
    4.3 健康性状讨论
        4.3.1 胎次影响因素
        4.3.2 季节与健康的关系
        4.3.3 泌乳阶段与健康的关系
        4.3.4 遗传效应与热应激
    4.4 繁殖性状讨论
        4.4.1 配妊次数与产犊月份关系讨论
        4.4.2 产后首次输精受胎率与产犊月份关系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弱激光治疗对LPS诱导大鼠乳腺炎粘附分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乳腺炎概述
    1.2 乳腺免疫防御机制
    1.3 乳腺炎模型的研究
    1.4 中性粒细胞的粘附与迁移
    1.5 弱激光的研究进展
    1.6 小结
第二章 大鼠乳腺炎模型的复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弱激光治疗对灌注 LPS 后血清中 IL-1β、IL-8、TNF-α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弱激光治疗对灌注 LPS 后 CD11b、CD62L 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弱激光治疗对灌注 LPS 后 ICAM-1、PECAM-1 mRNA 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MBL2基因与奶牛乳腺炎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MBL基因的研究进展
        1.1 MBL的结构
        1.2 MBL基因
        1.3 MBL功能
        1.4 MBL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1.5 MBL在动物中的研究
    第二章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2.1 乳腺炎
        2.2 乳腺炎的防治及相关费用
        2.3 乳腺炎抗性选择
        2.4 牛奶中的体细胞
        2.5 体细胞评分的遗传评定
        2.6 遗传选择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2.7 经济效应增长与乳腺炎的关系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牛MBL2 基因编码区分析及其功能的研究
        实验一 牛MBL2 基因编码区的SNPs分析
        实验二 MBL2 编码区突变与血清补体活性及MBLC水平的分析
        实验三 牛MBL2 的编码区 1164 位点突变、原核表达及抗菌活性比较分析
    第二章 牛MBL25'调控区功能分析及与乳腺炎抗性功能研究
        实验一 牛MBL2 基因 5'调控区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功能鉴定
        实验二 牛MBL2 基因 5'调控区的启动子功能分析
        实验三 牛MBL2 基因 5'调控区的SNPs分析
        实验四 牛MBL2mRNA表达特征及不同基因型间表达差异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10)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一、海岸线变迁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自然环境
        二、农业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第五节 小结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一) 方志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国外奶牛高产2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牛体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赫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D]. 刘秉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D]. 高静. 山东大学, 2020(09)
  • [4]高寒牧区藏绵羊消化代谢与肠道甲烷排放特征[D]. 郭鹏辉. 兰州大学, 2020
  • [5]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下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D]. 苏晶.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6]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D]. 曾仁利.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4)
  • [7]热应激对北京地区荷斯坦牛生产性状的影响[D]. 亓建刚.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8]弱激光治疗对LPS诱导大鼠乳腺炎粘附分子的影响[D]. 王跃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3(08)
  • [9]MBL2基因与奶牛乳腺炎抗性研究[D]. 赵中利. 吉林大学, 2012(03)
  • [10]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2 国外奶牛高产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