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管理和可持续森林发展

森林火灾管理和可持续森林发展

一、林火管理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袁纲淑[1](2020)在《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自然界给与人们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可持续的为人类生活提供着多种如食物、药草、木材和化工原料等林产品。森林不但维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而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森林火灾是指在没有被人为行动控制的情况下,火势在成片的林木覆盖的土地上中自由地向四周延伸和发展,给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破坏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林业的发展,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冲击,还对在林区周边及林下活动的作业人员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森林资源面积辽阔,林下可燃物众多,发生林火条件充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野外用火随意性增加、野外火源控制难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全球气候的异常,造成国内森林火灾发生率居高不下,森林防火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巫溪县是重庆市森林资源第一大县,林地面积有33.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8.33%。2001至2019年,十九年间共发生了森林火灾211起,受害森林面积120.517公顷,损失林木蓄积约2414.47立方米,损失幼林73359株,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估量。同时,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还面临着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那么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将直接威胁到巫溪县森林资源的安全,对植被造成损毁,还使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到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给重庆市生态建设成果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森林防火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必要性进行了介绍,采取文献、数量和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巫溪县林业资源、森林火灾发生情况、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具体管理措施及预防管理成效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等对策思考。通过上述对策建议,为巫溪县如何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切实的提高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森林火灾发生风险,更好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罗碧珍[2](2020)在《林火干扰对广东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地球大气(CO2浓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森林对碳循环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森林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储存碳元素最多的碳库,在调节CO2浓度及减缓温室效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非连续的干扰因子,导致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进而对大气碳平衡及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林火干扰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其碳汇效应引起科研工作者们的普遍关注,但目前有关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库影响的定量化研究及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而,本研究选择林火干扰易发频发的广东亚热带林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库的量化影响及影响机制,进而有利于减少全球碳平衡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立足森林生态系统尺度,以广东亚热带4种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法,以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定固定标准样地,进行植被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土壤样品的采样,对采集的样品进行试验分析与数据统计分析,测定植被和凋落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计算植被、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不同林火干扰强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对森林生态系统各碳库(植被、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及生态系统碳库产生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量化林火干扰对不同林型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解析林火干扰强度、林型及土层深度对生态系统碳库变异的影响因素,探讨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对阐明林火干扰对亚热带森林固碳效应的影响机制,构建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影响的评价体系、深化亚热带森林对林火干扰响应机制以及气候变化、林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耦合效应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森林防灭火部门、林业管理部门以及应急管理部门科学有效地选择林火管理策略、准确估算林业碳汇和恢复修复森林火烧迹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对森林防火学以及干扰生态学、林火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产生显着影响林火干扰降低了生态系统碳密度,且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碳密度减少幅度增大。4种林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化均表现为对照>轻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重度林火干扰。相比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后马尾松林碳密度依次下降了 6.73%、35.25%和44.95%,杉木林碳密度分别降低了8.29%、26.3 8%和42.37%,桉树林碳密度依次减少了 13.53%、39.41%和56.74%,木荷林碳密度分别下降了 7.99%、23.80%和41.74%。与对照相比,各林型轻度林火干扰强度对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强度对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林火干扰对广东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程度为重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火干扰强度和林型均对生态系统碳密度有显着影响。林火干扰强度解释了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异的71.67%,林型解释了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异的17.58%,说明林火干扰强度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2)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碳密度植被碳密度随着林火干扰强度增强而减少,但不同组分的植被碳密度表现不同,乔木碳密度在不同林火干扰强度下的变化与植被碳密度的变化一致,而草本碳密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同林火干扰强度下,植被各组分碳密度均以乔木层减少幅度最大。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则显着降低了植被碳密度(P<0.05)。乔木碳密度在不同林火干扰强度下的变化与植被碳密度的变化一致,而草本碳密度则呈现与乔木碳密度相反的变化趋势为重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对照。林火干扰强度显着影响乔木和草本碳密度,亦对灌木碳密度产生了影响。研究发现,轻度林火干扰虽显着提高了草本碳密度,亦对灌木碳密度产生了影响,但对占植被主体地位的乔木碳密度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因而未导致植被碳密度的显着变化。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虽显着提高了草本碳密度,也对灌木碳密度产生了影响,但显着降低了乔木碳密度,进而显着减少了植被碳密度。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火干扰强度和林型均对植被碳密度有显着影响,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亦对植被碳密度表现出显着影响。林火干扰强度解释了植被碳密度变异的73.17%,林型解释了植被碳密度变异的12.06%,两者的交互作用解释了植被碳密度变异的9.53%,说明林火干扰强度是导致植被碳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3)林火干扰降低了凋落物碳密度林火干扰均显着减少了凋落物碳密度(P<0.05),并随林火干扰强度的增加其减少幅度增大,但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凋落物碳密度的影响有所差异。轻度林火干扰虽减少了乔木碳密度,但影响差异不显着,同时显着增加了草本碳密度,并影响了灌木碳密度,从而减少了凋落物的来源,进而显着减少了凋落物碳密度。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虽显着增加了草本碳密度,并影响灌木碳密度,但显着降低了乔木碳密度,从而减少了凋落物的来源,进而显着减少了凋落物碳密度。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火干扰强度和林型均对凋落物碳密度有显着影响,林火干扰强度解释了凋落物碳密度变异的38.73%,林型解释了凋落物碳密度变异的50.97%。(4)林火干扰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含量林火干扰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并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而呈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轻度林火干扰仅显着降低了土壤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尚未引起土层(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显着变化,因而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显着降低了土壤表层和浅层(20-40cm)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而导致土层(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显着变化,因而对土壤有机碳密度产生显着影响(P<0.05)。活性有机碳含量各组分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沿土壤剖面递减的幅度呈现一定的差异性,重度林火干扰后的递减趋势最强,土壤表层活性有机碳的下降趋势较明显,土壤浅层活性有机碳次之,土壤深层(40-100cm)活性有机碳下降趋势较为平缓。林火干扰对各林型土壤细根生物量均产生影响,但轻度林火干扰仅对土壤表层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显着降低了土壤表层和浅层细根生物量(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火干扰强度、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有显着影响,林火干扰强度和土层深度之间的交互作用、林型和土层深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显着影响。林火干扰强度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8.78%,林型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5.41%,土层深度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70.29%,林火干扰强度和土层深度之间的交互作用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8.16%,林型和土层深度之间的交互作用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2.68%。(5)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林火干扰有效改变了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碳库和地表(凋落物)碳库减少幅度大于地下(土壤有机碳)碳库,即林火干扰后地上和地表部分碳库占比减少,而地下土壤有机碳库占比增加的趋势。对照样地马尾松林、杉木林、桉树林和木荷林土壤有机碳库占比分别为56.51%、61.1 5%、58.58%和61.59%,而重度林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库占比呈上升趋势,占比依次为82.97%、78.49%、81.1%和70.96%,占生态系统碳库的优势地位,而植被和凋落物碳库占比呈下降趋势,处于生态系统碳库的次要地位。(6)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机制林火干扰消耗大量植被碳库,改变植被及其群落的结构与组成,影响植被的发育和生长,对植被间作用机制起着调节作用,从而调控凋落物量和细根生物量,并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影响,且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进而造成生态系统碳库减少。研究发现轻度林火干扰仅显着减少了凋落物碳密度和土壤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细根生物量,而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由于植被碳密度占比较大,因而轻度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差异不显着,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既显着降低了土壤表层和土壤浅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细根生物量,又显着减少了植被碳密度与凋落物碳密度,因而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差异显着。综上所述,中度和重度强度的林火干扰对广东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显着,而轻度强度的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不显着,鉴于中度和重度强度的林火干扰易造成生态系统碳库损失大和环境污染,因此,为有效提高森林碳汇效应,维护生态系统碳平衡,尽量减少中度和重度强度的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库产生的显着影响,建议在森林经营管理和林火管理措施上应用推广轻度林火干扰强度的计划烧除作为碳减排增汇效应的森林碳汇管理手段。同时研究表明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木荷林生态系统碳损失最少,因而应提倡种植木荷作为南方防火树种,从而达到防火效应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建设。

罗斯生[3](2020)在《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的碳循环与碳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森林火灾作为非连续的干扰因子,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因子,显着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养分循环与能量传递,引起森林碳库与碳分配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森林演替进程及固碳能力。森林火灾通过直接改变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植被碳库和营养元素周转,最终影响植被的碳固定及碳从植被向土壤的转移,导致不同碳库之间的重新分配。研究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固持和碳循环过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旨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林火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关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为此,以广东省鹤山市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和空间代替时间法,以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为主要手段,定量研究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探讨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为科学评价森林火灾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林火管理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均产生影响森林火灾对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均产生影响。森林火灾增加了马尾松次生林不同林龄的土壤容重、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降低了不同林龄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土壤C/N比,减少了 C/P比和N/P比,且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林龄增长而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随林龄增长而减少。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为随土壤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的趋势,而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则表现为随土壤土层深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根生物量与过火样地的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呈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含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耦合性较高。嵌套方差分析表明,引起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原因是不同林龄、不同土壤深度和森林火灾,林龄和土壤深度解释了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10.80%~69.80%,森林火灾解释了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2.50%~11.20%。(2)森林火灾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密度森林火灾均减少了马尾松次生林各林龄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林龄增长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减少幅度降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且随林龄增长减少幅度下降。与对照相比,森林火灾后的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5.12、40.80和52.34 t·hm-2,依次降低了10.93%、8.52%和7.56%。相比对照,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剖面(0~6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04~7.76、5.26~10.27和6.33~13.58t·hm-2,依次降低了 2.51%~16.83%、1.31%~11.85%和1.09%~12.50%;森林火灾显着降低了幼龄林和中龄林0~3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P<0.05),显着降低了成熟林0~2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P<0.05)。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通径分析表明,对照样地和过火样地中,土壤全氮均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土壤细根生物量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直接作用较小,但其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均表现在间接作用上。嵌套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深度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70.60%,林龄解释了其变异的25.35%,森林火灾解释了其变异的2.34%。(3)森林火灾降低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森林火灾降低了马尾松次生林各林龄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土壤EOC随着林龄增长其减少幅度呈现降低的规律,而土壤POC随着林龄增长其减少幅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且土壤MBC和DOC随着林龄增长其减少幅度呈现“U”型变化规律。相比对照,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MBC分别为65.36、107.48和142.48 mg·kg-1,依次降低了 26.03%、18.14%和18.63%;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DOC 分别为 23.15、52.86 和 68.49 mg·kg-1,依次降低了 22.28%、17.81%和 19.41%;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EOC分别为1308.82、1824.19和2571.58 mg·kg-1,依次降低了 23.98%、18.99%和13.50%;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POC分别为1013.02、1374.75 和 2206.09 mg·kg-1,依次降低了 18.50%、22.96%和 18.32%。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分配比例随林龄增长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其中土壤EOC的分配比例最大,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9.96%、33.29%和33.35%。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火灾后马尾松次生林土壤MBC和EOC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逐渐减小,而成熟林的土壤DOC则随着土壤深度加深呈现增大的趋势,土壤POC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化学计量比均呈显着相关关系(P<0.05)。通径分析表明,过火样地中,对土壤MBC的直接影响最大的为C/P比,而N/P比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MBC的影响表现在间接作用上;对土壤DOC的直接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全氮,而土壤细根生物量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DOC的影响表现为间接作用;对土壤EOC的直接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全氮,而N/P比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EOC的影响表现为间接作用;对土壤POC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土壤细根生物量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POC的影响表现为间接作用。嵌套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深度分别解释了土壤 MBC、DOC、EOC 和 POC 变异的 70.73%、28.34%、79.83%和 73.35%,林龄分别解释了土壤 MBC、DOC、EOC 和 POC 变异的 20.09%、62.27%、13.92%和18.13%,森林火灾分别解释了土壤MBC、DOC、EOC和POC变异的4.69%、5.39%、2.61%和 3.42%。(4)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森林火灾的响应具有差异性。在水平方向上,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对森林火灾的响应表现为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增强。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碳库管理指数分别为26.15、30.57和32.09,呈现出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且各林龄马尾松次生林的碳库活度的变化幅度呈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过火样地马尾松次生林的碳库活度在不同林龄之间均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减少的变化规律,即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增强。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细根生物量亦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1.786,土壤全磷、土壤细根生物量对其影响次之,通径系数分别为-1.021和0.981,土壤pH值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表现在间接作用上。综上所述,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转化及其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增强;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火灾后土壤碳固持和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为林业管理、森林碳汇管理以及制定森林碳汇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陈娟[4](2017)在《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基于森林防火严峻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强我国林火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本文以林火行政管理做为研究内容,选取美国做为比较分析的对象,积极探索完善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林火行政管理,是林火行政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宣传,提高公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同时依法进行火源管理,减少森林火灾发生所展开的行政行为。林火行政管理是依法治火的政府行政行为,主体是负有林火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运用的基本方法是法律、政策和宣传教育,最终目标是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虽然美国与我国的管理体制不同、法系不同,但美国分散式的管理体系其整体结构却是完整的,其立法精神所体现出的可持续性、多用途的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其火源管理的法治化、人性化、科学化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其宣传教育的多元化是今后我国应宣教工作努力的方向。深入对比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完善我国的林火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林火行政管理,结论如下: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1)创立党政同责制度,实行党政一把手共同负责的责任制度;(2)创立终身追责制度,对造成特大森林火灾的党政领导实行终身追责;(3)创立“上下同责”制度,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行政首长根据岗位职责要求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共同责任主体。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1)尽快修改《森林法》:明确森林防火首长负责制;提升森林防火保障的法律地位;并将林火受灾补偿和移民补偿机制写入《森林法》。(2)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拓展《条例》适用范围;建立紧急状态机制;建立“紧急避险”补偿机制;建立ICS事故指挥系统;构建林火联防行政合同管理制度;健全森林火灾巨灾保险制度。(3)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审批制度;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免责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4)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实现全国各地方森林法规全覆盖;抓紧制定地方《计划烧除办法》;应当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1)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应当建立地方法规上报国务院或全国人大备案制度;无授权的越权行政行为是无效的;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2)创立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创新火源管控机制;创新防火责任机制;创新扑火救援机制。(3)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用文明代替传统;实行“用火告知”方式;实行经济补偿制度。(4)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与高校合作,加强研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跨学科研究。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使其更人性化;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使其更多样化;发展林火的教育工作使其更常态化;利用科技宣教手段使其更现代化。全方位、全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高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化实现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目标。

杜嘉林[5](2014)在《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因子,是森林生态系统突变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区域变化要素。林火灾变是指林火变化异常和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变化。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频繁的森林火灾已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沉重压力和威胁,因此防御森林火灾的发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尽管森林火灾发生机制极为复杂,使得人们难以预料和应付它的到来,但通过预测指标分析,实现适时预报,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已是有效防御和减轻森林火灾危害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以区域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状况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的研究,在对林火时间序列与森林生态的危害特点规律、森林资源空间结构的影响、森林虫害发生机制和林火应用技术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森林火灾的面积、死亡率、空间结构、更新及虫害发生与林火燃烧的时间段密切相关的观点,进而对森林火灾的变异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黑龙江省林区林火发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林火发生时间尺度、林火强度、过火森林生态系统状况的调查、试验,并与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关键生态因子,为森林恢复、森林防火及林火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1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害面积变化以黑龙江省近十年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为基础,通过日均数据挖掘处理,通过林火时间序列分析面积变化,对比其林火灾变时段和危害程度。灾害面积日均变化分析,其灾变控制的探讨;生理性伤亡的趋势分析,控制伤亡率的探讨;森林结构变化幅度阀值,预防控制工程建设;虫害发生程度,预防的方法探讨;植被更新程度,辅助机制的探讨。根据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原理,日均火灾面积发生接近突变临界值估计,对灾变时间进行预测,达到灾变趋势控制的目的。2林火时间序列的烧伤烧死状况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灌木致伤、致死率,树木致伤、致死率等,比较林火烈度灾变阀值与林火发生时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在相同林火强度下,时间点不同伤亡不同,因此有效利用林火的生态特性,提高林火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降低低强度林火对林木的伤亡率,对生态防火具有现实意义。3林火时间序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破坏程度,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演替趋势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低强度林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有限,仅限于土壤表层,3a后基本上恢复。因此,如何应用林火特性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低强度林火对森林具有一定的积极保护作用。4林火时间序列的虫害相关性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样地内每木统计有虫株率,另外随机抽取5株作为标准木,调查害虫种类,分布、虫口密度等。昆虫的种群数量常用单位空间(面积、体积、植株等)上昆虫的平均密度(如头/m或头/株等)及相对密度(即在取样单位的总数中,出现该种昆虫的取样单位的百分比,如有虫株率等)来表示。不同时间的林火对森林植物的影响不同,需要借鉴植物生理的差异,在适当时间段用火切断虫害的生物链,可以显着提高控制效率。国内外研究表明,计划火烧有助于防止虫害的发生。我们仅对火烧与虫害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还只是对现有情况进行定量的观测试验,对现象进行检验性研究,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并对导致此现象的机理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林火机理研究。5林火时间序列的更新变化影响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对地表可燃物燃烧状况,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促进更新的作用程度。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在低强度林火迹地的条件下,天然更新的兴安落叶松呈均匀分布,单位面积株数高于未烧地,特别在表士裸露、无杂草灌木、土壤湿润的地方,更新频度增加。适当采用计划用火促进天然更新,既节省了一定的造林费用,又诱导了混交林的形成,相对增加了林分稳定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本文以林火时间序列为切入点,探讨了林火对森林火灾面积的影响、林火对森林结构的影响、林火对虫害的影响。考虑到森林火灾发生的环境复杂、环境变化快、影响因素多且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为实现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分析方法,在对林火的灾变点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动态适应性变数防火指标体系框架思想,探讨了指标体系的生成和动态评价的途径,是以适应不同防火时段、林火管理需求。

魏书精[6](2013)在《黑龙江省森林火灾碳排放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是全球性问题研究的热点。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剧烈地改变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与过程,改变生态系统的碳分配格局与碳循环过程,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干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是引起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的重要原因,进而调控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碳循环与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的重要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正确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逻辑循环关系,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林火管理策略和优化林火管理的路径、充分发挥林火管理措施在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吸收汇,减少碳排放源中的碳效应,实现碳减排增汇效应,减缓气候变化速率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是我国森林资源大省,是重点林区,亦是森林火灾易发多发区,年均森林火灾面积居全国之首,开展该省森林火灾碳排放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改进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科学测定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参数,合理计量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对了解火干扰在区域碳循环和碳平衡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以黑龙江省温带林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方林为研究区域,以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通过大量野外火烧迹地调查与采样,结合室内控制环境实验以及野外实验,测定森林火灾碳排放的各种计量参数和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因子计量参数,在林分水平上,通过修正的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对该省森林火灾碳排放量进行计量估算,采用排放因子法,对该省森林火灾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量进行计量估算,分析了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和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量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林火管理策略和优化林火管理的路径。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地阐述了森林火灾碳排放定量评价方法。论述了野外火烧迹地调查与采样方法;室内控制环境实验及野外实验方法;森林火灾碳排放各种计量参数和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因子计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改进了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使得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分别适用于黑龙江省温带林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方林的碳排放计量:从林分水平上,阐明了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计量估算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论述了森林火灾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量的计量估算方法。(2)测定了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参数及主要含碳气体排放因子计量参数,并建立了计量参数数据库。分别测定了黑龙江省温带林和大兴安岭北方林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参数(各林型不同组分的单位面积森林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碳率和燃烧效率)和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因子,在林分水平上对燃烧效率和排放因子进行了测定,测定了森林火灾土壤有机碳排放的计量参数,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森林火灾碳排放各计量参数及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因子计量参数数据库。(3)估算了大兴安岭北方林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及单位面积碳排放量。通过实测的森林火灾碳排放各计量参数,根据大兴安岭不同林型,在林分水半上计量估算了1965—2010年46年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为3.12×107t,年均碳排放量为6.79×105t。分别计算了各林型单位面积森林火灾碳排放量:杜鹃-落叶松林11.79t/hm2、杜香-落叶松林7.53t/hm2、草类-落叶松林11.51t/hm2、偃松-落叶松林10.85t/hm2、白桦林5.55t/hm2、樟子松林4.01t/hm2、蒙古栎林12.67t/hm2、针叶林18.72t/hm2、阔叶林11.20t/hm2、针阔混交林3.06t/hm2。46年间森林火灾土壤有机碳排放量为2.20×107t,年均排放量为4.77×105t。分别计算了各林型单位面积森林火灾土壤有机碳排放量:杜鹃-落叶松林8.81t/hm2、杜香-落叶松林4.40t/hm2、草类-落叶松林6.65t/hm2、偃松-落叶松林7.97t/hm2、白桦林4.52t/hm2、樟子松林5.69t/hm2、蒙古栎林7.13t/hm2、针叶林8.58t/hm2、阔叶林4.64t/hm2、针阔混交林3.54t/hm2。(4)估算了大兴安岭北方林森林火灾4种含碳气体排放量及单位面积排放量。通过实测的森林火灾4种主要含碳气体的排放因子,根据大兴安岭不同林型,采用排放因子法计量估算了4种含碳气体排放量。46年间森林火灾含碳气体CO2、CO、CH4和非甲烷烃(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9.76×107、9.51×106、5.46×105和2.14×105t,其年均排放量分别为2.12×106、2.07×105、1.19×104和4.65×103t。分别计算了单位面积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量:各林型CO2/CO、CH4和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杜鹃-落叶松林36.09、4.18、0.22和0.07t/hm2;杜香-落叶松林23.94、2.35、0.10和0.05t/hm2:草类-落叶松林36.35、4.09、0.24和0.08t/hm2;偃松-落叶松林34.59、3.09、0.21和0.07t/hm2;白桦林17.48、1.35、0.07和0.04t/hm2;樟子松林12.30、1.18、0.13和0.03t/hrn2;蒙古栎林40.89、3.37、0.19和0.09t/hm2;针叶林58.43、3.66、0.27和0.14t/hm2;阔叶林36.36、2.34、0.11和0.08t/hm2;针阔混交林9.53、0.84、0.05和0.02t/hm2。(5)估算了黑龙江省温带林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及单位面积碳排放量。通过实测的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参数,根据不同林型,在林分水平上计量估算了1953—-2012年60年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为5.88×107t,年均排放量为9.80×10st。分别计量了单位面积森林火灾碳排放量:阔叶红松林12.50t/hm2、落叶松林16.84t/hm2、白桦林20.07t/hm2、落叶松-白桦林12.99t/hm2、樟子松林22.25t/hm2、云冷杉林25.60t/hm2、杨桦林23.97t/hm2、硬阔林12.74t/hm2、蒙古栎林13.58t/hm2、针叶林29.75t/hm2、阔叶林26.42t/hm2、针阔混交林7.05t/hm2。60年间森林火灾土壤有机碳排放量为1.92×107t,年均排放量为3.20×105t。计量了单位面积森林火灾土壤有机碳排放量:阔叶红松林2.56t/hm2、落叶松林6.02t/hm2、白桦林5.77t/hm2、落叶松-白桦林2.73t/hm2、樟子松林6.99t/hm2、云冷杉林9.00t/hm2、杨桦林7.47t/hm2、硬阔林6.71t/hm2、蒙古栎林6.44t/hm2、针叶林7.70t/hm2、阔叶林6.22t/hm2、针阔混交林3.28t/hm2。(6)估算了黑龙江省温带林森林火灾4种含碳气体排放量及单位面积排放量。通过实测的森林火灾4种含碳气体的排放因子,根据不同林型,利用排放因子法计量估算了4种含碳气体排放量。含碳气体CO2、CO、CH4和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1.89×108、1.06×107、6.33×105和4.43×105t,其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15×106、1.77×105、1.05×104和7.38×103t。分别计量了单位面积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量:各林型C02、CO、CH4和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阔叶红松林39.07、2.64、0.14和0.09t/hm2;落叶松林52.87、3.39、0.18和0.13t/hm2;白桦林66.06、3.62、0.24和0.15t/hm2;落叶松-白桦林41.72、2.15、0.13和0.08t/hm2;樟子松林7.27、3.99、0.20和0.18t/hm2;云冷杉林85.55、3.72、0.25和0.20t/hm2;杨桦林76.56、4.46、0.27和0.20t/hm2;硬阔林41.30、2.10、0.15和0.11t/hm2;蒙古栎林43.93、2.54、0.15和0.11t/hm2;针叶林97.72、4.48、0.28和0.23t/hm2;阔叶林87.80、3.83、0.31和0.20t/hm2;针阔混交林21.49、1.45、0.06和0.05t/hm2。(7)提出了合理的林火管理策略和优化林火管理的路径。通过分别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方林和黑龙江省温带林森林火灾碳排放各计量参数及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因子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及4种主要含碳气体排放量的计量结果可知,不同林型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燃烧效率和排放因子,从而导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以及含碳气体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林火管理策略和优化林火管理的路径,并提出了减缓气候变暖,增加森林碳吸收汇的森林碳汇管理措施。(8)黑龙江省年均的碳排放对区域的碳循环与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大兴安岭北方林森林火灾年均碳排放量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6.00%。土壤有机碳年均排放量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4.22%。4种主要含碳气体CO2、CO、CH4和NMHC的年均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各含碳气体排放量的5.22%、7.63%、10.60%和4.12%,CO2、CO和CH4的排放量分别约占我国年均生物质燃烧各含碳气体排放量的0.76%、1.29%和2.20%。黑龙江省温带林森林火灾年均碳排放量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8.66%。土壤有机碳年均排放量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2.83%。4种主要含碳气体CO2、CO、CH4和NMHC的年均排放量分别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各含碳气体排放量的7.74%、6.52%、9.42%和6.53%,CO2、CO和CH4的排放量分别约占我国年均生物质燃烧各含碳气体排放量的1.12%、1.10%和1.95%。由以上研究可知黑龙江省年均的碳排放对区域的碳循环与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提出了优化森林碳汇管理,减少森林火灾碳排放的森林经营可持续管理策略。

胡海清,魏书精,孙龙,王明玉[7](2013)在《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变暖的日益显着,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干扰过程是对碳的再分配过程,因而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循环关系,正确认识气候变化与火干扰的复杂关系及双向反馈作用,以及火干扰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这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火干扰管理策略,提高生态系统管理水平,减少碳排放,促进碳增汇,减缓全球变化速率均有重要意义。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气候变化与火干扰相互影响关系及双向反馈作用,分别从气候变化对火干扰的影响及火干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交互作用,分别从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模型方法在模拟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论述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定量评价模型方法。目前火干扰直接碳排放的模型方法比较完善,而间接影响碳循环的模型方法并不成熟,许多方法局限于定性描述,因此,应进一步探讨集成实地测量、遥感观测和模型模拟的跨尺度火干扰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注重尺度的转换问题。最后,提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管理的路径选择,以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肖化顺,刘小永,曾思齐[8](2012)在《欧美国家林火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林火是国际减灾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火灾是对森林健康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之一。阐述了21世纪林业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的林火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以及林火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探讨了世界林火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林火研究的发展方向。

魏书精,胡海清,孙龙,周汝良[9](2011)在《林火生态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新探》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林火生态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从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在林火生态管理中的意义、要求与原则入手,进而探索性地提出在现代林火生态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思路。

田晓瑞,刘斌[10](2011)在《林火动态研究与林火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火动态是一个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稳定指标,准确掌握林火动态和可燃物特性是制定合理林火管理策略或规划的基础。林火动态与可燃物积累过程密切相关,了解森林可燃物积累过程是开展林火管理的基础。文中综述了林火动态及可燃物变化的研究进展。林火动态受地形、植被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气候、植被和人为活动的变化,许多区域林火动态发生了显着变化,并影响可燃物积累过程及其空间分布。森林结构和可燃物组成的变化会导致火频度、火灾类型和火强度发生变化,林火管理对策也需要相应调整。我国重点林区的林火管理策略也应根据林火动态变化和可燃物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气候和植被条件。

二、林火管理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火管理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4 研究的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重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数量分析法
        1.5.3 实证分析法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森林
        2.1.2 林火
        2.1.3 森林火灾
        2.1.4 林火行政管理
        2.1.5 森林防火
    2.2 相关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第3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及成效
    3.1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
        3.1.1 领导机构
        3.1.2 职能部门及职能职责
        3.1.3 护林防控队伍
    3.2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成效
        3.2.1 火源管控能力持续增强
        3.2.2 火情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3.2.3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逐步完善
        3.2.4 群众防火意识持续提升
第4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
        4.1.2 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
        4.1.3 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
        4.1.4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1.5 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
        4.1.6 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
    4.2 原因分析
        4.2.1 森林防火重视程度不够
        4.2.2 森林防火责任落实不到位
        4.2.3 工作人员监管制度不完善
        4.2.4 森林防火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4.2.5 森林防火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4.2.6 森林防火宣传力度不够
第5章 提升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的对策思考
    5.1 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
        5.1.1 健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
        5.1.2 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
        5.1.3 完善森林防火工作制度
    5.2 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5.2.1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5.2.2 加强扑火人员技能培训
    5.3 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
        5.3.1 严格落实火源管理
        5.3.2 加强群防群控
        5.3.3 落实计划烧除
        5.3.4 强化隐患排查整改
    5.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5.4.1 完善林火监测体系
        5.4.2 加强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
    5.5 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
    5.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5.6.1 落实森林防火日常性宣传
        5.6.2 加大重点时段集中性宣传
        5.6.3 重视未成年人针对性宣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林火干扰对广东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方法进展
        1.2.1 国外研究方法概况
        1.2.2 国内研究方法概况
    1.3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
        1.3.1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1.3.2 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的影响
        1.3.3 林火干扰对凋落物碳库的影响
        1.3.4 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1.4 目前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立题依据
    1.6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1.6.1 研究假设
        1.6.2 研究思路
    1.7 主要研究任务与科学问题
        1.7.1 主要研究任务
        1.7.2 科学问题
    1.8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1.9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9.1 研究方法
        1.9.2 技术路线
    1.10 本章小结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特征与地质地貌
        2.1.2 土壤条件与河流水系
        2.1.3 植被状况
        2.1.4 森林火灾状况
    2.2 广东省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2.1 森林火灾时间变化规律
        2.2.2 森林火灾空间变化规律
    2.3 样地设置
    2.4 植被和凋落物生物量调查
    2.5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6 细根生物量的采集与处理
    2.7 实验方法
        2.7.1 生物量的测定
        2.7.2 碳含量的测定
        2.7.3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2.7.4 单位面积碳密度的计算方法
        2.7.5 林火干扰强度划分
    2.8 数据统计分析
    2.9 本章小结
3 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的影响
    3.1 林火干扰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3.2 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含量的影响
    3.3 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
    3.4 植被碳密度变异的影响因素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林火干扰对凋落物碳库的影响
    4.1 林火干扰对凋落物生物量的影响
    4.2 林火干扰对凋落物碳含量的影响
    4.3 林火干扰对凋落物碳密度的影响
    4.4 凋落物碳密度变异的影响因素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5.1 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5.1.1 林火干扰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5.1.2 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1.3 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5.1.4 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影响因素
    5.2 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5.2.1 林火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5.2.2 林火干扰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2.3 林火干扰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影响
        5.2.4 林火干扰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2.5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变异的影响因素
    5.3 林火干扰对土壤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5.4 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6.1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
    6.2 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异的影响因素
    6.3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6.4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机制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林火管理策略
    7.4 不足之处
    7.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2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3.3 森林火灾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1.3.4 森林火灾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1.3.5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条件
        2.2.4 植被状况
        2.2.5 河流水系
        2.2.6 森林火灾状况
    2.3 样地选设
    2.4 样品采集
        2.4.1 土壤样品采集
        2.4.2 细根生物量采集
    2.5 实验方法
        2.5.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5.2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测定
    2.6 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
    2.7 碳库管理指数计算
    2.8 本章小结
3 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数据统计方法
    3.3 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特征
        3.3.1 森林火灾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3.2 森林火灾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3.3 森林火灾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3.4 森林火灾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3.5 森林火灾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3.3.6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根生物量的相关分析
        3.3.7 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影响因素
    3.4 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3.4.1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4.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4.3 森林火灾对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4 土壤化学计量比与土壤C、N、P含量的相关性
        3.4.5 土壤性质对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6 土壤化学计量比变异的影响因素
    3.5 讨论
        3.5.1 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5.2 土壤化学计量对森林火灾和土壤因子的响应
    3.6 本章小结
4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4.1 引言
    4.2 数据统计方法
    4.3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4.4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4.5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的通径分析
    4.6 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影响因素
    4.7 讨论
        4.7.1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4.7.2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森林火灾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5.1 引言
    5.2 数据统计方法
    5.3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分配特征的影响
        5.3.1 森林火灾对土壤MBC的影响
        5.3.2 森林火灾对土壤DOC的影响
        5.3.3 森林火灾对土壤EOC的影响
        5.3.4 森林火灾对土壤POC的影响
    5.4 森林火灾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配比例特征的影响
    5.5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6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通径分析
    5.7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差异的影响因素
    5.8 讨论
        5.8.1 森林火灾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
        5.8.2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
    5.9 本章小结
6 森林火灾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数据统计方法
    6.3 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不同林龄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6.4 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相关分析
    6.5 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6.6 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通径分析
    6.7 讨论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林火管理策略
    7.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
    2.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2.1.1 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1.2 机构设置
        2.1.3 行政体制的特点
    2.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2.2.1 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2.2.2 机构设置
        2.2.3 行政体制的特点
    2.3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分析
        2.3.1 国家行政体制不同
        2.3.2 管理权适用范围不同
        2.3.3 组织机构体系不同
        2.3.4 林火管理协调机制不同
    2.4 本章小结
3 中美依法治火法律体系比较
    3.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3.1.1 中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3.1.3 中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3.2.1 美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3.2.3 美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3 中美林火法律体系的比较分析
        3.3.1 立法体制各有不同
        3.3.2 规范内容各具特色
        3.3.3 法律体系各有所长
        3.3.4 防火规划各有侧重
    3.4 本章小结
4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比较
    4.1 中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4.1.1 管理的内容
        4.1.2 火源管理行政措施
        4.1.3 管理的特点
        4.1.4 问题和不足
    4.2 美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4.2.1 管理的内容
        4.2.2 管理的措施
        4.2.3 管理的特点
    4.3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的比较分析
        4.3.1 管理目标不同
        4.3.2 管火政策不同
        4.3.3 措施手段不同
        4.3.4 雷击火预测预报重视程度不同
    4.4 本章小结
5 中美林火宣传教育比较
    5.1 中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5.1.1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5.1.2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5.1.3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5.2 美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5.2.1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5.2.2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5.2.3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5.3 中美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比较分析
        5.3.1 宣教内容各有侧重
        5.3.2 宣教形式各有千秋
        5.3.3 宣教效果各具成效
    5.4 本章小结
6 对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启示
    6.1 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
        6.1.1 创立党政同责制度
        6.1.2 创立终身追责制度
        6.1.3 创立“上下同责”制度
    6.2 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
        6.2.1 尽快修改《森林法》
        6.2.2 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
        6.2.3 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
        6.2.4 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
    6.3 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
        6.3.1 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
        6.3.2 创新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
        6.3.3 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
        6.3.4 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
    6.4 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
        6.4.1 内容人性化
        6.4.2 形式多样化
        6.4.3 教育常态化
        6.4.4 手段现代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火灾及研究现状
        1.1.1 国外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1.1.3 世界森林防火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1.4 森林火灾的主要类型及防御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2.2 关键技术与难点
        1.2.3 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技术路线
    1.3 研究区选择
        1.3.1 地区概况
        1.3.2 起火原因
        1.3.3 空间分布
        1.3.4 年际变化
    1.4 本章小结
2 林火时间序列
    2.1 时间序列分析法
        2.1.1 基本概念
        2.1.2 平滑法
        2.1.3 单指数平滑法
        2.1.4 线性指数平滑法
    2.2 林火时间
        2.2.1 林火初期
        2.2.2 林火中期
        2.2.3 林火末期
    2.3 林火突变及其研究进展
        2.3.1 林火突变的理论基础及现象
        2.3.2 林火突变的定义及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林火时间序列火灾面积的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几个相关概念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分析方法
        3.2.1 趋势分析法
        3.2.2 Cramer法
        3.2.3 小波分析
    3.3 日火灾面积结果与分析
        3.3.1 日火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3.3.2 日火灾面积变化小波分析
        3.3.3 日火灾面积变化Cramer分析
    3.4 结论与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林火时间序列林木伤亡率的分析
    4.1 研究地概况
    4.2 研究方法
        4.2.1 调查方法
        4.2.2 概率统计方法
        4.2.3 Kendall分析
        4.2.4 小波分析
        4.2.5 小波方差
    4.3 林火伤亡率结果与分析
        4.3.1 林火伤亡的相关分析
        4.3.2 林火时间与伤亡的相关分析
        4.3.3 灾变临界点的确定
        4.3.4 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4.3.5 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林火时间序列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地区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5.2.2 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林火时间序列虫害相关性的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样地的选取
        6.1.2 数据调查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过火林地与对照样地的虫害发生情况
        6.2.2 不同林分火烧后虫害发生种类
        6.2.3 影响森林虫害发生的因子分析
        6.2.4 林火强度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6.2.5 林火发生时间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林火对兴安落叶松群落更新的影响
    7.1 研究地区概况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森林类型的天然更新状况
        7.3.2 更新状况年均增值分析
        7.3.3 不同林型更新状况比较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黑龙江省森林火灾碳排放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1 研究背景
        1.2.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2.2.1 火干扰对植被碳库的影响
        2.2.2 火干扰对森林凋落物碳库及周转的影响
        2.2.3 火干扰对土壤碳库及周转的影响
        2.2.4 火干扰对大气碳库及碳循环的影响
    2.3 森林火灾碳排放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概况
        2.3.2 国内研究概况
    2.4 模型方法在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
        2.4.1 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
        2.4.2 火干扰对碳循环影响的模拟研究
    2.5 计量森林火灾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及测定方法
        2.5.1 森林火灾面积
        2.5.2 单位面积可燃物载量
        2.5.3 可燃物含碳率
        2.5.4 燃烧效率
        2.5.5 排放比
        2.5.6 排放因子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概况
    3.1 引言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特征
    3.4 植被状况
    3.5 土壤条件
    3.6 河流水系
    3.7 森林火灾状况
    3.8 本章小结
4 材料与方法
    4.1 引言
    4.2 森林火灾数据
    4.3 森林可燃物载量调查
        4.3.1 乔木层生物量调查
        4.3.2 灌木层生物量调查
        4.3.3 草本层生物量调查
        4.3.4 凋落物层可燃物载量调查
        4.3.5 腐殖质层可燃物载量调查
        4.3.6 粗木质残体层可燃物载量调查
    4.4 森林土壤样品采集
    4.5 实验方法
        4.5.1 森林可燃物载量的测定
        4.5.2 可燃物含碳率的测定
        4.5.3 火强度的确定
        4.5.4 燃烧效率的估算
        4.5.5 排放因子的测定
        4.5.6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测定方法
        4.5.7 土壤有机碳燃烧效率的估算
    4.6 森林火灾碳排放及含碳气体排放量计量方法
        4.6.1 小尺度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
        4.6.2 大尺度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结果与分析
    5.1 引言
    5.2 森林火灾时空分布格局
        5.2.1 森林火灾时间变化规律
        5.2.2 森林火灾空间变化规律
    5.3 各林型森林火灾面积
        5.3.1 大兴安岭北方林各林型火灾面积
        5.3.2 黑龙江省温带林各林型火灾面积
    5.4 单位面积可燃物载量
        5.4.1 大兴安岭北方林单位面积可燃物载量
        5.4.2 黑龙江省温带林单位面积可燃物载量
    5.5 可燃物含碳率
        5.5.1 大兴安岭北方林可燃物含碳率
        5.5.2 黑龙江省温带林可燃物含碳率
    5.6 不同火强度下的燃烧效率
        5.6.1 大兴安岭北方林不同火强度下的燃烧效率
        5.6.2 黑龙江省温带林不同火强度下的燃烧效率
    5.7 森林火灾碳排放
        5.7.1 大兴安岭北方林森林火灾碳排放
        5.7.2 黑龙江省温带林森林火灾碳排放
    5.8 单位面积森林火灾碳排放量
        5.8.1 大兴安岭北方林单位面积森林火灾碳排放量
        5.8.2 黑龙江省温带林单位面积森林火灾碳排放量
    5.9 森林火灾含碳气体的排放因子
        5.9.1 大兴安岭北方林森林火灾含碳气体的排放因子
        5.9.2 黑龙江省温带林森林火灾含碳气体的排放因子
    5.10 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量
        5.10.1 大兴安岭北方林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量
        5.10.2 黑龙江省温带林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量
    5.11 单位面积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量
        5.11.1 大兴安岭北方林单位面积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量
        5.11.2 黑龙江省温带林单位面积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量
    5.12 各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
        5.12.1 大兴安岭北方林各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
        5.12.2 黑龙江省温带林各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
    5.13 土壤有机碳燃烧效率
        5.13.1 大兴安岭北方林各林型土壤有机碳燃烧效率
        5.13.2 黑龙江省温带林各林型土壤有机碳燃烧效率
    5.14 森林火灾土壤有机碳排放量
        5.14.1 大兴安岭北方林森林火灾土壤有机碳排放量
        5.14.2 黑龙江省温带林森林火灾土壤有机碳排放量
    5.15 单位面积森林火灾土壤有机碳排放量
        5.15.1 大兴安岭北方林森林火灾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排放量
        5.15.2 黑龙江省温带林森林火灾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排放量
    5.16 本章小结
6. 讨论
    6.1 引言
    6.2 计量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不确定性的原因分析
        6.2.1 森林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和复杂性
        6.2.2 森林火灾面积数据来源不规范
        6.2.3 单位面积可燃物载量的获取缺乏规范
        6.2.4 可燃物含碳率的测定缺乏标准
        6.2.5 燃烧效率的确定缺乏统一的方法
        6.2.6 排放因子测定的复杂性
    6.3 讨论
    6.4 存在问题
    6.5 林火管理的路径选择
    6.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候变化情景及未来预测
2 气候变化与火干扰
    2.1 气候变化对火干扰的影响
        2.1.1 气候变化对火干扰发生的影响
        2.1.2 气候变化对火行为的影响
        2.1.3 气候变化对火周期的影响
    2.2 火干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2.1 加剧温室气体排放
        2.2.2 污染大气环境
        2.2.3 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3 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
    3.1 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3.1.1 直接影响
        (1)火干扰对植被碳库的影响
        (2)火干扰对大气碳循环的影响
        (3)火干扰对森林凋落物碳库及其周转的影响
        (4)火干扰对土壤碳库及其周转的影响
        3.1.2 间接影响
        (1)火干扰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2)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NPP)的影响
    3.2 模型方法在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
        3.2.1 火干扰碳排放的计量模型
        (1)碳排放量计量模型
        (2)含碳气体排放量计量模型
        3.2.2 火干扰对碳循环影响的模拟研究
4 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管理的路径选择
5 研究展望

(8)欧美国家林火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林火研究
    1.1 国家火灾计划的研究
        1.1.1 林火扑救能力建设 (fire-fighting capacity)
        1.1.2 火灾灾后恢复与重建
        1.1.3 降低可燃物载量
        1.1.4 社区支助
    1.2 火灾风险与减灾效益评估
    1.3 天然火与可燃物管理
    1.4 区域火灾监测与扑救
2 加拿大林火研究
    2.1 火灾智能战略
    2.2 林火管理系统
    2.3 森林火险等级系统
3 欧洲国家林火研究
    3.1 欧洲林火信息系统
    3.2 林火监测与预警
4 林火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4.1 森林火灾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机理研究
    4.2 森林火灾对大气碳平衡影响研究
    4.3 林业碳汇研究
5 林火研究展望
    5.1 3S及其集成技术的应用
    5.2 林火预测预报
    5.3 林火管理政策研究
    5.4 火灾灾后研究
    5.5 研究合作
    5.6 航空护林
6 结论

(9)林火生态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林火生态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林火生态管理目标的桥梁
    1.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林火管理有效性的关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林火生态管理正确方向的条件
2林火生态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1针对性
    2.2创造性
    2.3实效性
3林火生态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3.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2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
    3.3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3.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林火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4.1正面教育法
    4.2说服教育法
    4.3典型教育法
    4.4自我教育法
    4.5寓教于乐教育法
    4.6实践教育法
    4.7感化教育法
    4.8管理教育法
    4.9言传身教法
    4.10环境感化法
5结语

(10)林火动态研究与林火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火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2 火动态与可燃物变化
3 火烧对景观的影响
4 林火动态变化与林火管理

四、林火管理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纲淑. 西南大学, 2020(01)
  • [2]林火干扰对广东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D]. 罗碧珍.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3]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D]. 罗斯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4]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D]. 陈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5]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D]. 杜嘉林.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6]黑龙江省森林火灾碳排放定量评价方法研究[D]. 魏书精.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7]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J]. 胡海清,魏书精,孙龙,王明玉. 干旱区地理, 2013(01)
  • [8]欧美国家林火研究现状与展望[J]. 肖化顺,刘小永,曾思齐.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02)
  • [9]林火生态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 魏书精,胡海清,孙龙,周汝良.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02)
  • [10]林火动态研究与林火管理[J]. 田晓瑞,刘斌. 世界林业研究, 2011(01)

标签:;  ;  ;  ;  ;  

森林火灾管理和可持续森林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