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海住宅市场的五个特点

2000年上海住宅市场的五个特点

一、2000年上海住宅市场五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肖月[1](2020)在《城市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尤为关注住宅周边的城市公共品。出于传统中国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住宅小区的教育配套已成为人们购房决策的关键依据。但是,学区房价格高企、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困扰着广大百姓。遗憾的是,我国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尚未得到全面的探索。大部分国内研究主要通过特征价格模型估计得到教育资源的一个静态、平均的资本化效应,与西方研究相比尚存提升空间,比如对资本化效应的动态跟踪有待加强、对样本空间属性的关注有待加深等。因此,本文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城市公共品理论和市场细分理论,从时间—空间—社会三个维度切入,深入研究城市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动态影响,并探索其空间异质性和社会异质性。本文以杭州市六个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07年至2017年的住宅数据,构建特征价格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地理加权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和两阶段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Two-stage spatial quantile regression,2SQR),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得到以下四点结论:(1)从全局维度考察,小学质量、初中质量和邻近大学的价值已显着资本化入住宅价格中。2007年至2017年,小学和初中质量每提高1个等级,对应学区内的住宅价格将分别上涨 2.3%至6.1%(约 460-1,219 元/m2)和 3.0%至6.3%(约 600-1,259 元/m2),并且初中的资本化效应略高于小学的资本化效应;大学在2011年及以后能为周边1km内的住宅价格带来2.5%至4.4%的增值(约500-879元/m2);个别年度中幼儿园的邻近性能较小程度地提升住宅价格;而各年中,小学距离、初中距离和邻近高中不能显着影响住宅价格。研究发现,住宅样本间存在显着的空间自相关作用,空间计量模型通过控制数据的空间效应提高了传统特征价格模型的解释能力。(2)从时间维度考察,小学质量、初中质量和邻近大学的资本化效应日趋增长。从2007年至2017年,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的资本化效应分别显着增长了 161%和90%;从2011年至2017年,邻近大学的资本化效应缓步增长了 23%。说明近年来购房者对小学和初中的学区质量以及邻近大学居住的需求和支付意愿日益增加。(3)从空间维度考察,各阶段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GWR结果显示,2010年及以后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的资本化效应在绝大部分城市区域显着存在;而幼儿园、高中和大学的邻近性仅显着影响城市小部分区域的住宅价格。这些结果揭示了不同地区的购房者对各阶段教育资源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反映了杭州市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可能存在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此外,小学质量的资本化效应从2011年起演变为在城市中心较强并向周边递减的规律,初中质量的资本化效应从2015年起一致地在城市西部呈现峰值。实证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资本化效应的空间集聚作用日益显着,说明购房者的以房择校意愿日渐明显。(4)从社会维度考察,各阶段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存在显着的社会异质性。2SQR结果显示,近年来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对绝大多数分位点的住宅价格存在显着正向的影响,说明不论社会阶层或收入水平高低,大部分购房者都十分重视小学和初中质量。并且自2014年起,中低分位点的住宅受小学质量的影响较大,而较高分位点的住宅则受初中质量的影响较大;各年间幼儿园的邻近性仅对部分中低分位点的住宅价格存在显着的资本化效应;2011年开始,大学的邻近性对部分中高分位点的住宅价格有显着正向的影响,而各年间邻近高中几乎在住宅价格的全部条件分布上都没有显着的影响。这些结果揭示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价格住宅的购房者对各阶段教育资源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支付意愿。实证结果还显示,小学质量的2SQR回归系数在各分位点保持平稳,而初中质量的2SQR回归系数在2012年后大致呈现出向上倾斜的走势,说明来自更高社会阶层的较高价住宅的购房者对于初中质量表现出更强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可能会引起社会维度上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等问题。本文得到的基于时间—空间—社会多维度的实证结果有助于客观了解各年间各阶段城市教育资源的实际价值和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异质性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在当下房地产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原本旨在禁止择校、促进教育公平的就近入学政策,可能导致作为城市公共品代表之一的教育资源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日益明显。本文系统分析了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形成机制,并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教育政策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同时,本文的多维度理论研究框架和计量经济模型体系能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公共品与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深化对我国城市公共品价值的认识和研究。

胡金星[2](2020)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房地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三角一体化正通过推动人口流动、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来影响住宅市场的发展。上海是带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而城市群子群也快速发展,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是子群中的引领者。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经济正逐步向整体高质量发展迈进,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支撑。

王尧[3](2019)在《中国城市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研究 ——以京津为例》文中指出低层高密度由来已久,从传统四合院民居至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再至当今的叠院别墅、合院别墅等,接地空间扩大、邻里关系亲密、建筑形态宜人的低层高密度住宅一直为中国居住形态的重要类型之一。在住房条件已达基本小康、人居环境要求与日俱增但城市用地不断紧缩、农业用地告急的时代背景下,低层高密度将得到更深入的应用与发展。本文从建筑设计与历史演进双重角度出发,在梳理中国现代低层高密度住宅发展脉络基础上,聚焦当代京津地区设计实践,提出适用于华北超大型城市低层住宅的高密度策略,指导住宅在实现高密度的基础上保障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并对中国现代低层高密度住宅的历史沿革、特定时域地域下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的归纳建立,进行了有力的理论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整合,纵向梳理国家与市场不同主体的调控下,低层高密度住宅与高密度策略的发展与演进,为后续研究提供广泛详实的理论基础。下半部分将研究范围缩小至当代京津,从多角度分析低层高密度住宅在特定时域地域下的可行性并提出今后的适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京津典型实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单体、规划层面综合分析密度提升之道,从空间、环境、心理、城市多角度归纳高密度环境下多元补偿之策略,建立适用于京津低层住宅的高密度策略体系,并对新时代下发展方向与创新角度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该地区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提供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张梦雪[4](2019)在《东北地区集合住宅套型空间发展演变和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连为例》文中提出集合住宅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形态演进及居民城市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东北地区的集合住宅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1998年商品房改革完成为界的福利分房制和市场化制,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解决基本生理需求到高级心理需求的过程,其中二十余年的集合住宅商品化发展,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了大量设计问题。本文以东北地区集合住宅为聚焦范围,以推行市场化集合住宅后出现的使用问题切入探讨,反观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归纳问题类型,提出初步解决策略,为今后设计从业者提供基础参考样本及设计逻辑模型。首先,确定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国家政策和规范的限制、社会经济落后、城市化进程起步等多方影响下,归纳了集合住宅发展分为多家合住、居室中心、方厅中心、起居中心、安居平稳及追求舒适六个阶段,论述了东北地区集合住宅的设计现状并指出了普遍的设计问题。其次,通过双向维度,横向层面对套型主要空间进行分解后深入剖析单一空间的发现沿革,再从纵向层面对套型空间的发展进行总结。再次,基于对集合住宅套型空间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从地域环境、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居住行为和个人需求五个方面总结了影响集合住宅套型空间设计的因素,从而为之后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根据问卷样本反馈和实地调研结果,归纳当代集合住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目标,结合最新的居民动态需求,提出了多样化需求下集合住宅套型空间的重点设计策略和系统模型,并基于目前新政策、新科技、新能源及环保背景下,对集合住宅套型空间的发展趋势做了前瞻。

吕振瑛[5](2019)在《沈阳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目前沈阳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间的差异很大,在实施近入学政策后,优质中小学学区内的住宅倍受青睐,导致优质中小学学区内的住宅价格持续增长,义务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越发明显。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沈阳市义务教育与住宅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沈阳市的实际情况,从教育特征、区位特征、邻里特征以及建筑特征4个方面选取了 16个住宅特征变量,采用实际数值赋值法和分等级赋值法对住宅特征变量进行了量化,构建了沈阳市住宅特征价格模型。选取沈阳市的五个中心城区做为研究范围,收集了各个区域不同中小学学区内168个住宅小区的1000套住宅作为样本,将与样本住宅相对应的60所小学和41所中学划分为3个等级,运用构建的沈阳市住宅特征价格模型测算了沈阳市义务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整体影响,分析了义务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细分理论,将住宅样本根据所在行政区划与面积段进行拆分,并分别求解出各个行政区域与各面积段住宅的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各行政区域及各面积段住宅所对应义务教育资源对其价格造成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市义务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会产生影响,且义务教育资源对不同区域和不同面积住宅造成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并结合沈阳义务教育与住宅市场存在的问题,面向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购房者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促进沈阳市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住宅市场健康发展。

张楠[6](2017)在《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住宅房地产投资价值分析和比较》文中指出近年来,整个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已经进入了业界所说的“白银时代”,投资收益以及风险较以往相比,收益不断降低,风险显着提高,并且各个城市之间市场情况分化严重。住宅不动产投资在我国的不动产投资中占比较大。在此背景下,对于投资者而言,判断比较哪些城市的住宅投资价值较高,选择哪些城市进行重点投资,是不动产投资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具有实际比较意义的长三角区域6个重点城市进行了未来住宅房地产投资价值分析和比较。其中定性分析中,主要考虑了影响各城市住宅市场的宏观因素和中观因素;定量分析中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以及延伸使用了股票分析中常用的PEG指标,使用这三个指标来分析这些城市的住宅房价是否被高估。本文的研究最终得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定性分析可以看到影响这六个城市住宅市场发展的基本面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良好;第二,从定量分析可以看到,虽然这六个城市的住宅市场基本面很好,但实际上这六个城市2016年底的房价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被高估,房价存在着泡沫,并不值得投资。因此,对于不动产投资者来说,应当在投资时,十分注意这种情况。

侯向丽[7](2011)在《中国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房地产市场兴起以来,新建商品房市场一直是房地产市场的主体,住宅市场也长期以新增商品住房为成交主体。从我国总体来看,近年来虽然二手房交易的比例逐年提高,但在住宅交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近些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住房市场上面临的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住房占有结构的不均衡,即中高收入家庭住房过剩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短缺并存。我国在房地产保有环节涉及税种相对较少,税负相对较轻,而住房流转环节税负较重。这一定程度上使得投机者“囤积”住房的机会成本较低,投机性需求旺盛。在这样的税负分配格局下,近几年政府的调控政策仍落实在流转环节而不是保有环节。这些政策在抑制了投资、投机需求的同时,也影响了二手房市场的正常交易,误伤了一部分正常的消费需求,通过房地产税收调控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本文通过对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效应研究,旨在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达到既能通过税收政策抑制投资、投机需求的效果,又能达到促进二手房市场流通的目的,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住房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对国内外房地产税收调控的相关理论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住宅市场理论、房地产宏观调控理论、税收调控理论和税收效应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住宅二级市场的发展现状做了全面介绍,对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制演进轨迹做了系统阐述,对我国近年来的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做了全面总结。对于住宅二级市场现有的税收政策的理论归宿和转嫁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对税收政策所产生的效应做了全面的总结,并收集我国住宅二级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进一步印证相关的推断。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二级市场调控中的税收政策进行了系统介绍,并从国外房地产税制设计中获得了重要启发。提出了在平衡税收负担的基础上建立以房产保有税的财产税为主体,兼有商品税和所得税的税收体系。这一税收体制既能达到抑制投资、投机需求的效果,又能促进住房市场合理流通,使住宅过滤机制得以顺利实现。

吴松年[8](2011)在《经济结构性失衡与住宅价格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假说和实证检验》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住宅消费是居民一生中最重要的支出之一,住宅价格的异常波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居民家庭福利的变动,因此,对住宅价格波动及其周期性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什么因素驱动着住宅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既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好地揭示了影响住宅价格波动的需求面因素和供给面因素,前者包括人均家庭收入的增长、城市化所引发的住房需求上升、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等,后者包括土地市场的规制、住宅开发融资方式的创新和规制等等。我们认为既有研究虽然对住宅价格波动的可能因素做了深入探讨,但对住宅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及其原因关注不够。本文提出了理解住宅价格周期性波动的一个新思路,即住宅价格偏离长期均衡路径的周期性波动是某一或某些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货币面表现,宏观经济结构从失衡到再平衡,住宅价格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在考察世界主要国家住宅价格周期以及中国住房制度变革历史的基础上,立足对中国住宅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经验观察,提出了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与住宅价格周期波动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说,并利用中国全国以及分地区的面板数据对这些假说做了实证检验。我们的主要发现是:第一,住宅是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的临时“吸收器”,住宅价格偏离长期均衡的异常波动反映了经济结构从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当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开始累积的时候,住宅价格的异动吸收了结构性失衡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为政府或政策当局认识、理解并寻找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合理对策争取了时间。但是,如果政策当局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就房价而治理房价,延误了经济体系内结构性矛盾的治理,作为经济风险临时“吸收器”的住宅反而可能成为经济和金融风险的“放大器”。如果政策所指不当,住宅价格很可能就成为宏观经济周期大幅调整的导火索。第二,本文基于中国的经验观察,提出了经济结构性失衡与住宅价格周期性波动关系的理论假说:货币-实体经济失衡导致住宅价格异常波动;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失衡导致住宅价格异常波动;收入分配失衡导致住宅价格异常波动;对外经济失衡,即外部失衡导致住宅价格异常波动;纵向财政失衡导致住宅价格异常波动。第三,实证结果与我们的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从全国层面看,各结构失衡指标具有预期的符号和显着性;由于各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城市化进程不同,诸因素对各地区的住宅价格影响存在一些差异,其中外部失衡指标对中部和西部地区住宅价格影响不明显,收入分配失衡指标对西部地区房价影响不显着;总体上看,无论全国层面,还是东、中、西部地区,货币供给失衡和人口结构失衡都是推升房价的显着因素,并且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房价的上涨。第四,本文的理论逻辑和实证检验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面对当前中国的高房价,直接针对住宅价格的财政、货币政策治标不治本,而且很可能延误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时机。房价的异常走势只不过是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表现而已,因此政策重心应该转向结构性改革。具体包括:优化货币政策规则,改变货币供给持续超经济增长的局面;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增加居民家庭收入,减小收入和家庭财富的严重不平等;放松直至放开计划生育管制政策,使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重归均衡;增加汇率制度弹性,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摆脱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魔咒”,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财政制度上,转变财政职能的同时健全省以下分税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消除纵向财政失衡,减轻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和给出的实证检验是初步的。沿此思路,有很多意义的议题有待完成。例如,对住宅价格周期和经济周期时序特征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优化经济稳定性政策的设计,对本文理论假说的跨国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可能更具说服力。

石可[9](2010)在《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住宅市场发展快速,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着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本文以城市住宅市场中刚性需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住宅市场需求的分析,对刚性住宅需求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拆迁安置住宅需求和新婚家庭住宅需求为例,对典型的住宅刚性需求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数据,对刚性需求与住宅市场的互动关系进行验证和解释。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提出问题,确定文章的结构和方法。第二章主要对房地产、住宅市场以及刚性需求有关的概念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对我国当前住宅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典型需求进行列举和分析。第三章对住宅市场中的刚性需求进行定义和解释。第四章以拆迁安置住宅需求和新婚家庭住宅需求为典型,对其内涵、影响因素及其对住宅市场乃至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第五章对上海市住宅市场和城市房屋拆迁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归纳,并以数据为基础,对上海市住宅市场中存在的典型的刚性住宅需求进行计算,对不同年度中刚性需求与住宅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并对现象作出解释。第六章总结全文观点,并从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的不同层面给出建议。本文结论认为:首先,在住宅市场的典型需求中,拆迁安置住宅需求和新婚家庭住宅需求的刚性特征最为明显;其次,对上海住宅市场实际运行情况的观察表明,刚性需求占总需求比重较高的年份,住宅价格往往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总的来说,刚性需求在总的住宅需求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此外,虽然国家的有关条款政策确实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的作用于非刚性的需求,对刚性需求的影响并不明显。

赵恩博[10](2009)在《上海房地产发展研究 ——借鉴国际经验探求上海房地产业发展之路》文中研究表明上海房地产业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上海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消费结构逐步完善,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加之房地产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投资开发、工程建设、市场成交、经济贡献以及从业人员等各项指标上,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大都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包括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和台北等城市与上海进行比较,以房地产业发展的长周期为着眼点,并以经济数据作比较方向,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房地产业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并用计量模型分析收入、汇率、利率等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度,分析了上海房地产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未来走势,探索房地产业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促进上海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观点有以下几方面:(1)上海房地产业目前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台北、东京和纽约的房地产发展历程基本覆盖了房地产整个长周期的轨迹。东京和纽约房地产产业可以看作产业周期中的成熟阶段,而台北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由发展阶段迈入成熟的一个过程,上海的房地产业目前则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2)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收入对房价的影响力不同。收入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可以通过研究房地产价格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来得出。中国人的收入中包含我们一般所不了解的“灰色收入”。比如政府福利分房,或动拆迁的收入,及海外长辈、亲戚朋友支持购房的金钱援助等。所以要研究上海人平均年收入,此部分是不可或缺的研究重点。(3)处于上升阶段的汇率对房价有正向拉动作用。汇率的变动作为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诱因,从其他国际大都市来看,在经过了汇率估值压力释放以后(这一点与上海目前的情况很类似),不仅经济会处于很长时期的停滞阶段,房地产业也会持续走低,慢慢退出主导产业群的地位。但是由于这次经济下滑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大,也必然导致各国政府的救助力度加大。如果政策得当,上海的房地产业将会得到稳步的发展,泡沫式的增长也不会再次出现。(4)推动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住宅双轨制房地产发展模式。结合国际发达城市的房地产发展经验,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应当以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为主,同时降低普通商品房的交易成本,推动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双轨制”房地产发展模式。“双轨制”把住房分为商品房和公共住房两个系统,商品房的建造,分配、价格、调节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其核心是效率问题,供给对象是中高收入尤其是高收入阶层。公共住房的建造、分配、价格、调节直接由政府负责,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阶层,其核心是公平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有效推动上海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2000年上海住宅市场五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上海住宅市场五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创新
        1.4.2 章节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城市公共品理论
        2.1.2 特征价格理论
        2.1.3 市场细分理论
    2.2 模型基础
        2.2.1 特征价格模型
        2.2.2 空间计量模型
        2.2.3 地理加权模型
        2.2.4 分位数回归模型
    2.3 教育资源的衡量指标
        2.3.1 投入和产出指标
        2.3.2 可达性指标
        2.3.3 分级指标
    2.4 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
        2.4.1 教育资源的全局性资本化效应
        2.4.2 教育资源的异质性资本化效应
        2.4.3 教育事件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的获取与量化
    3.1 教育资源背景概述
        3.1.1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发展
        3.1.2 杭州市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
    3.2 研究区域
    3.3 变量选取
        3.3.1 因变量的选取
        3.3.2 自变量的选取
    3.4 变量量化
        3.4.1 数据来源
        3.4.2 教育特征的量化
        3.4.3 其他特征的量化
        3.4.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5 本章小结
4 教育资源资本化的平均效应:基于时间维度的整体分析
    4.1 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实证
        4.1.1 特征价格模型的设定
        4.1.2 教育特征变量的选取
        4.1.3 回归结果与讨论
    4.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
        4.2.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4.2.2 回归结果与讨论
    4.3 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基于两个模型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基于空间—时间维度的动态演变
    5.1 地理加权模型的设定
    5.2 空间异质性初步分析:基于GWR的回归结果
    5.3 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变:结合GIS的可视化结果
        5.3.1 幼儿园
        5.3.2 小学
        5.3.3 初中
        5.3.4 高中
        5.3.5 大学
    5.4 本章小结
6 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社会异质性:基于社会—时间维度的动态演变
    6.1 两阶段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的设定
    6.2 社会异质性初步分析:基于2SQR的显着性情况
    6.3 社会异质性分布及动态演变:结合2SQR的系数趋势图
        6.3.1 幼儿园
        6.3.2 小学
        6.3.3 初中
        6.3.4 高中
        6.3.5 大学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形成机制
    7.3 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7.3.1 学术意义
        7.3.2 应用价值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7.4.1 研究不足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11年至2019年教育资本化相关文献回顾
    附录2 2007年至2017年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房地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三角一体化对住宅市场的影响
    (一)影响住宅市场的主要因素
        1. 城市定位。
        2. 产业转移。
        3. 人口流动。
        4. 基础设施。
        5. 投资。
        6. 城镇化率。
    (二)实证分析
    (三)主要结论
二、长三角一体化对房地产其他相关市场的影响
    (一)租赁住房市场
    (二)商业地产市场
        1. 长三角区域商业地产市场发展特征。
        2. 长三角一体化对商业地产发展的影响。
    (三)住房公积金市场
        1. 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业务总体运行情况。
        2. 公积金制度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支持。
    (四)结论
三、长三角一体化对26个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总体情况
        1. 销售面积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
        2. 投资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分化严重。
        3. 长三角城市群内不同城市房价水平相差较大。
        4. 个别城市库存压力较大,且部分城市已步入加库存阶段。
    (二)对具体城市的影响
        1. 上海。
        2. 南京。
        3. I型大城市。
        4. I型大城市。
        5. 中等城市。
        6. 小型城市。
    (三)结论
四、结论与建议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
    (二)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与机会
        1. 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2. 交通节点型城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3. 长三角人口有进一步流入空间,为房地产市场提供需求。
    (三)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推动长三角房地产市场的一体化。
        2. 加快推进上海等核心城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3. 打破内部行政壁垒,使房地产政策协同化。
    (四)房企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选择
        1. 房企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
        2. 房企发展面临的战略选择。

(3)中国城市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研究 ——以京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昙花一现:国家主导下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2.1 自发探索: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2.1.1 现实背景
        2.1.2 发展状况
        2.1.3 实例与策略解析
    2.2 快速过渡:一五学苏时期(1953~1954)
        2.2.1 现实背景
        2.2.2 发展状况
        2.2.3 实例与策略解析
    2.3 昙花一现:反浪费运动时期(1955~1958)
        2.3.1 现实背景
        2.3.2 发展状况
        2.3.3 实例与策略解析
    2.4 发展滞缓:大跃进运动时期(1959~1962)
        2.4.1 现实背景
        2.4.2 发展状况
    2.5 理论繁荣: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
        2.5.1 现实背景
        2.5.2 发展状况
        2.5.3 实例与策略解析
    2.6 全面停滞:文革影响时期(1966~1978)
        2.6.1 现实背景
        2.6.2 发展状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繁荣发展:市场主导下经济转型时期(1979~2003)
    3.1 再次涌现: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
        3.1.1 现实背景
        3.1.2 发展状况
        3.1.3 实例与策略解析
    3.2 发展放缓: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3)
        3.2.1 现实背景
        3.2.2 发展状况
        3.2.3 实例与策略解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元探索:国家与市场双重调控时期(2004~2019)
    4.1 现实背景
        4.1.1 限墅令与可持续发展
        4.1.2 稳步发展的经济状况
        4.1.3 基本小康的住房条件
        4.1.4 加速老龄化的时代特征
        4.1.5 旧城改造与共居社区热
    4.2 发展状况
        4.2.1 低层住宅热度不减
        4.2.2 低层密度普遍提升
        4.2.3 低层高密度多样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焦京津:当代华北超大城市低层高密度可行性分析
    5.1 京津低层高密度可行性分析
        5.1.1 市场需求多样化
        5.1.2 国家政策导向化
        5.1.3 老城管控严格化
        5.1.4 居住模式契合化
    5.2 京津低层高密度适用模式
        5.2.1 城市郊区住区型
        5.2.2 城市边缘共居型
        5.2.3 旧城住宅更新型
        5.2.4 城郊养老社区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策略研究:京津地区当代城市低层高密住宅实证分析
    6.1 京津地区实例概述
        6.1.1 宏观实例:城郊住区型实例
        6.1.2 中观实例:边缘共居型实例
        6.1.3 微观实例:旧城微更新实例
    6.2 密度提升策略
        6.2.1 单体密度策略
        6.2.2 规划密度策略
    6.3 多元补偿策略
        6.3.1 空间补偿策略
        6.3.2 环境补偿策略
        6.3.3 心理补偿策略
        6.3.4 城市补偿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中国城市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之发展
    7.2 京津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归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东北地区集合住宅套型空间发展演变和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人口基本状况改变
        1.1.2 经济发展改善居住环境
        1.1.3 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
        1.1.4 房地产住宅产品转型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对集合住宅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
        1.2.2 对集合住宅套型空间设计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解析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理论基础
        1.5.3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东北地区集合住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1 集合住宅的发展历史
        2.1.1 集合住宅的发展历程
        2.1.2 住宅政策及设计规范的发展演变
        2.1.3 住宅套型面积标准的变化
    2.2 目前集合住宅建设现状和问题
        2.2.1 东北地区集合住宅套型设计现状
        2.2.2 目前套型设计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地区套型空间的发展演变
    3.1 套型生活空间
    3.2 套型单一空间的发展演变
        3.2.1 “厅”空间
        3.2.2 卧室空间
        3.2.3 厨房空间
        3.2.4 卫生间空间
        3.2.5 阳台空间
    3.3 套型空间组合的发展演变分析
        3.3.1 套型空间组合的发展
        3.3.2 套型功能分区的发展
        3.3.3 套内空间动线的逐步完善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发展演变研究的套型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归纳
    4.1 地域环境的影响
        4.1.1 东北地区与南方地区差异
        4.1.2 对套型通风组织的影响
        4.1.3 对套型空间布局的影响
    4.2 经济水平的影响
        4.2.1 居住品质要求提升
        4.2.2 居民消费结构改变
    4.3 社会因素的影响
        4.3.1 户型规模的变化
        4.3.2 家庭类型的波动
        4.3.3 居家养老的观念
    4.4 科学技术的影响
        4.4.1 结构体系的创新
        4.4.2 建筑设备的发展
        4.4.3 家居产品的更新
    4.5 居住行为与个人需求
        4.5.1 人体工程学
        4.5.2 环境行为学
        4.5.3 生理和心理需求
    4.6 本章小结
5 当代东北地区集合住宅的套型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5.1 大连地区集合住宅居住现状调研
        5.1.1 调研问卷样本分析
        5.1.2 调研结果分析总结
    5.2 基于调研结果的问题归纳和需求分析
        5.2.1 调研问题归纳
        5.2.2 居民需求分析
    5.3 基于影响因素、调研问题和居住需求的设计策略研究
        5.3.1 套型空间的均好性设计
        5.3.2 套型空间的可变性设计
        5.3.3 套型空间的精细化设计
        5.3.4 套型空间的地域性设计
    5.4 当代集合住宅套型空间的发展方向
        5.4.1 全生命周期住宅
        5.4.2 适老型集合住宅
        5.4.3 工业标准化住宅
        5.4.4 新型智能化住宅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现有住宅套型空间调研问卷设计
附录 B 本研究调研小区汇总图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沈阳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义务教育资源
        2.1.2 住宅市场
        2.1.3 商品住宅价格
        2.1.4 住宅特征价格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住房需求偏好
        2.2.3 房地产区位理论
    2.3 特征价格模型概述
        2.3.1 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基础
        2.3.2 特征价格模型的假设条件
        2.3.3 特征价格模型的应用
        2.3.4 特征价格模型的函数形式
        2.3.5 特征价格模型的估计
        2.3.6 特征价格模型的检验
3 沈阳市义务教育与住宅市场现状分析
    3.1 沈阳市概况
    3.2 沈阳市义务教育现状分析
        3.2.1 义务教育资源情况
        3.2.2 教育相关政策
    3.3 沈阳市住宅市场现状分析
        3.3.1 住宅市场供销情况
        3.3.2 住宅销售价格情况
        3.3.3 房地产相关政策
    3.4 沈阳市义务教育与住宅市场存在的问题
        3.4.1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
        3.4.2 义务教育政策方面
        3.4.3 住宅市场方面
4 沈阳市住宅特征价格模型构建
    4.1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变量的选取
        4.1.1 住宅价格变量的选取
        4.1.2 教育特征变量的选取
        4.1.3 其他特征变量的选取
    4.2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变量的量化
        4.2.1 住宅价格变量的量化
        4.2.2 教育特征变量的量化
        4.2.3 其他特征变量的量化
    4.3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函数形式选择
5 沈阳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影响整体测算及分析
    5.1 研究区域选择与样本获取
        5.1.1 研究区域选择
        5.1.2 样本获取
        5.1.3 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5.2 住宅特征变量对住宅价格影响测算
        5.2.1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2.2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确立
    5.3 住宅特征变量对住宅价格影响分析
        5.3.1 教育特征变量对住宅价格影响分析
        5.3.2 其他住宅特征变量对住宅价格影响分析
6 沈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影响分类测算及分析
    6.1 对不同区域住宅价格影响测算及分析
        6.1.1 和平区
        6.1.2 铁西区
        6.1.3 沈河区
        6.1.4 皇姑区
        6.1.5 大东区
    6.2 对不同区域住宅价格影响的比较分析
    6.3 对不同面积住宅价格影响测算及分析
        6.3.1 小面积住宅
        6.3.2 中等面积住宅
        6.3.3 大面积住宅
    6.4 对不同面积住宅价格影响的比较分析
    6.5 相关对策建议
        6.5.1 政府方面
        6.5.2 房地产开企业方面
        6.5.3 购房者方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住宅房地产投资价值分析和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
        1.1.2 不动产投资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
    1.4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第2章 中国住宅房地产整体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2.1 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2.2 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2.2.1 市场表现
        2.2.2 限购重启
    2.3 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未来一年的发展趋势
        2.3.1 宏观经济趋势
        2.3.2 政策层面趋势
        2.3.3 中国楼市未来一年发展趋势
第3章 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住宅市场基本面的中观影响因素比较
    3.1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各城市的定位差异
    3.2 重点城市的宏观经济条件比较
        3.2.1 宏观经济发展概况比较
        3.2.2 比较总结
    3.3 各城市住宅房地产市场现状
        3.3.1 上海住宅房地产市场
        3.3.2 南京住宅房地产市场
        3.3.3 杭州住宅房地产市场
        3.3.4 苏州住宅房地产市场
        3.3.5 无锡住宅房地产市场
        3.3.6 合肥住宅房地产市场
    3.4 各城市指标性数据比较
        3.4.1 各城市宏观指标比较
        3.4.2 各城市房地产市场指标比较
第4章 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住宅投资价值比较指标的构建
    4.1 房价收入比比较
        4.1.1 房价收入比的定义
        4.1.2 房价收入比指标计算中各因子的定义与选择
        4.1.3 房价收入比指标的合理范围
        4.1.4 房价收入比的局限性
        4.1.5 各城市房价收入比比较
    4.2 房价租金比比较
        4.2.1 房价租金比的定义
        4.2.2 房价租金比的计算及数据的采集
        4.2.3 房价租金比指标的合理范围
        4.2.4 房价租金比的局限性
        4.2.5 各城市房价租金比比较
    4.3 房价市盈率增长率比率(PEG)比较
        4.3.1 市盈率增长率比率的理论模型
        4.3.2 房价市盈率增长率比率的合理范围
        4.3.3 房价市盈率增长率比率的计算
        4.3.4 市盈率增长率比率的局限性
        4.3.5 各城市房价市盈率增长率比率比较
第5章 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住宅投资价值的比较分析结论
    5.1 各城市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面初步比较
    5.2 各城市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面雷达图比较
    5.3 各城市住宅房地产投资价值的定量比较
    5.4 比较结论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国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1.3.2 模拟测算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1.3.3 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相结合
        1.3.4 逻辑推理与模型推导相结合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与进一步改进方向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关于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
        2.1.2 关于房地产税与房价关系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房地产税收作用的研究
        2.2.2 关于交易环节税收政策效应的研究
        2.2.3 关于保有环节税收政策效应研究
        2.2.4 关于房地产税收效应的实证研究
第3章 住宅市场税收调控效应的理论基础
    3.1 住宅市场相关理论
        3.1.1 住宅市场失灵理论
        3.1.2 住房过滤理论
        3.1.3 D. DiPasquale 和W. C. Wheaton 的四象限模型
    3.2 国外房地产税收的基本理论
        3.2.1 地方财产税的受益论与新论
        3.2.2 房地产税累进性与累退性
        3.2.3 房地产税收归属与超额负担理论
    3.3 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理论
        3.3.1 房地产税收调控的地位
        3.3.2 房地产税收调控的功能
        3.3.3 房地产税收调控的传导机制
    3.4 房地产税收效应理论
        3.4.1 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3.4.2 税收中性效应和非中性效应
        3.4.3 税收的阻碍效应与激励效应
第4章 我国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演变
    4.1 我国住宅二级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特征
        4.1.1 我国住宅二级市场发展形成过程
        4.1.2 我国住宅二级市场特征
    4.2 我国房地产市场税收体系形成及税收调控政策的演变
        4.2.1 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的形成
        4.2.2 我国住宅二级市场现行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与执行
        4.2.3 我国近期住宅二级市场税收政策调控轨迹
    4.3 房产税改革试点分析
        4.3.1 房产税与物业税
        4.3.2 征收房产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3.3 沪、渝房产税改革试点的特点
        4.3.4 从试点分析房产税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5章 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
    5.1 住宅二级市场税收政策转嫁与归宿分析
        5.1.1 税收政策的转嫁分析
        5.1.2 税收政策的归宿分析
    5.2 税收调控政策对交易主体的影响
        5.2.1 交易环节税收调控政策对交易主体的影响
        5.2.2 保有环节税收调控政策对交易主体的影响
    5.3 税收调控政策对住宅二级市场交易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5.3.1 交易税税收政策对市场交易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5.3.2 保有税税收政策对市场交易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5.4 税收调控政策的收入效应分析
        5.4.1 税收政策综合收入效应
        5.4.2 税收政策对消费者的收入效应
        5.4.3 税收政策对投资者的收入效应
    5.5 税收调控政策对相关市场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5.5.1 交易环节税收政策对住宅一级市场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
        5.5.2 交易环节税收政策对住宅一、二、三级市场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
        5.5.3 保有环节税收政策对一、二、三级市场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
    5.6 税收调控政策效应评价
第6章 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税收调控政策对住宅二级市场交易影响的计量分析
        6.1.1 税收调控政策对市场交易影响的统计描述
        6.1.2 税收调控政策对市场交易影响的回归分析
    6.2 税收调控政策对住宅二级市场的收入效应计量分析
        6.2.1 税收调控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6.2.2 税收调控政策对二手房交易成本的影响
    6.3 税收调控政策抑制住宅二级市场投机效果的计量分析
    6.4 住宅二级市场相关市场关系的计量分析与税收政策选择
        6.4.1 住宅二级市场相关市场关系的分析
        6.4.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6.4.3 波动幅度分析
        6.4.4 协整检验
        6.4.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4.6 流量(LL)和存量(CL)间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6.4.7 实证结论及解释
    6.5 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效应弱化的制度因素分析
        6.5.1 税收调控政策的制度设计欠缺
        6.5.2 税收调控政策执行不力,税收征管难度大
        6.5.3 过度市场化的住房制度影响
        6.5.4 现行的土地制度影响
第7章 国外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分析与评价
    7.1 国外住宅二级市场状况
        7.1.1 国外住宅市场交易状况
        7.1.2 国外住宅市场价格波动
    7.2 各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概况
        7.2.1 美国房地产税收制度
        7.2.2 日本房地产税收制度
        7.2.3 韩国房地产税收制度
        7.2.4 英国房地产税收制度
        7.2.5 国外主要国家住房交易费率
    7.3 各国房地产税收调控效应
        7.3.1 美国房地产税收调控效应
        7.3.2 日本房地产税收调控效应
        7.3.3 韩国房地产税收调控效应
        7.3.4 英国房地产税收调控效应
    7.4 各国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的启示
        7.4.1 改革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体系
        7.4.2 有效区别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实施差别的税收政策
        7.4.3 合理设计税收杠杆,降低交易税率以促进住宅业的发展
        7.4.4 建立有效的房地产税收管理体系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我国住宅市场税收调控的目标与税收模式
        8.2.1 我国住宅市场税收政策调控的目标
        8.2.2 我国住宅市场是否健康的衡量标准
        8.2.3 我国住宅市场房地产税收设置的原则
        8.2.4 我国住宅市场房地产税收模式
    8.3 提高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效应的政策建议
        8.3.1 逐步将目前以交易税为主改革为以保有税为主的税收体系
        8.3.2 兼顾促进流通和遏制投机双重目的设置交易环节税收政策
        8.3.3 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的配套改革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一、发表论文、出版专着
    二、科研项目

(8)经济结构性失衡与住宅价格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假说和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重点和难点
    1.5 主要内容安排
    1.6 创新和不足
    本章注释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住宅周期涵义与特点
    2.2 住宅周期理论研究脉络
    2.3 西方住宅周期理论与经验验证
    2.4 中国住宅周期和住宅价格决定的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住宅价格波动周期: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
    3.1 美国的住宅价格周期
    3.2 英国的住宅价格周期
    3.3 日本的住宅价格周期
    3.4 一个简单的国际比较
    3.5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中国的住宅市场化改革与住宅价格增长
    4.1 1998年之前中国的住宅制度
    4.2 1998年中国住宅制度改革
    4.3 中国住宅制度改革后的住宅价格增长趋势
    4.4 住宅价格增长的区域特征
    4.5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与住宅价格波动关系的理论假说
    5.1 经济结构性失衡与相对价格体系调整
    5.2 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重要表现
    5.3 货币-实体经济失衡与住宅价格波动
    5.4 人口年龄和性别失衡与住宅价格波动
    5.5 收入分配失衡与住宅价格波动
    5.6 外部失衡与住宅价格波动
    5.7 政府间纵向财政失衡与住宅价格波动
    5.8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与住宅价格波动:实证检验
    6.1 数据描述分析
    6.2 变量及计量模型设定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住宅市场需求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房地产及住宅市场相关理论
    第二节 市场需求相关理论
    第三节 住宅市场需求分析
第三章 住宅市场刚性需求分析
    第一节 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的定义
    第二节 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的构成
    第三节 住宅需求的时间弹性和面积弹性
    第四节 与投资需求的矛盾与联系
第四章 典型刚性住宅需求分析
    第一节 拆迁安置住宅需求分析
    第二节 新婚家庭住宅需求分析
第五章 上海市住宅市场刚性需求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住宅市场刚性需求情况概述
    第二节 上海市刚性住宅需求的计算
    第三节 刚性住宅需求与住宅价格的互动实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建议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上海房地产发展研究 ——借鉴国际经验探求上海房地产业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0.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概况
    0.4 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结构
        0.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0.4.2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0.5 主要创新观点
        0.5.1 基于经济周期的判断:上海房地产业现仍处于高速发展期
        0.5.2 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房价对收入的影响力也随之不同
        0.5.3 实证研究表明:汇率上升对房价有正向拉动作用
        0.5.4 低利率是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必要条件
第1章 房地产及房地产市场的特征
    1.1 房地产市场的含义及特性
        1.1.1 房地产的定义及其特性
        1.1.2 房地产市场的内涵及其特征
    1.2 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机制
        1.2.1 市场运行机制
        1.2.2 宏观调控机制
    1.3 房地产市场的供求规律
        1.3.1 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1.3.2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第2章 上海房地产发展的历程、现状与问题
    2.1 上海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2.1.1 起步发展阶段(1988~1991年)——变革
        2.1.2 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6年)——提速
        2.1.3 衰退-萧条-复苏阶段(1997~1999年)——鼓励
        2.1.4 持续高涨阶段(2000~2004年)——高涨
        2.1.5 调整平稳发展阶段(2005~2006)——稳定
        2.1.6 高涨-低谷-恢复阶段(2007~今)——动荡
    2.2 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2.2.1 上海房地产的发展现状
        2.2.2 上海房地产需求高涨的成因
        2.2.3 当前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3 上海房地产的计量经济研究
        2.3.1 相关变量与数据取得
        2.3.2 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
        2.3.3 结论
第3章 中国大陆及上海的房地产发展政策剖析
    3.1 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影晌的理论分析
        3.1.1 土地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3.1.2 信贷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3.1.3 税收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3.2 政府调控政策对上海房地产价格影晌的实证研究
        3.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变迁对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3.2.2 上海本地房地产政策对上海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3.3 上海房地产现存问题
        3.3.1 上海之合理房价所得比分析
        3.3.2 当前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值得关注的情况
第4章 国际房地产发展经验借鉴
    4.1 美国纽约
        4.1.1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4.1.2 纽约房地产发展
        4.1.3 美国房价所得比分析
        4.1.4 美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4.1.5 次贷危机对上海房地产的启示
    4.2 日本东京
        4.2.1 日本房地产市场发展回顾
        4.2.2 东京房价收入所得比
        4.2.3 可供借鉴的经验
    4.3 新加坡
        4.3.1 新加坡房地产市场概述
        4.3.2 新加坡房地产政策
        4.3.3 新加坡房地产规划特点
        4.3.4 可供借鉴的经验
第5章 中国香港及台湾房地产发展经验借鉴
    5.1 中国香港
        5.1.1 香港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5.1.2 香港房地产开发的规划引导
        5.1.3 可供借鉴的经验
    5.2 中国台湾
        5.2.1 台湾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5.2.2 台湾地区房地产的景气循环
        5.2.3 台北房价所得比分析
    5.3 结论
第6章 上海房地产业波动周期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6.1 房价收入所得比的因素分析
        6.1.1 合理房价所得比
        6.1.2 动态房价收入比
    6.2 收入因素
        6.2.1 上海
        6.2.2 台北
        6.2.3 东京
        6.2.4 小结
    6.3 汇率因素
        6.3.1 上海市场的汇率影响
        6.3.2 台湾汇率变化对住宅价格影响
        6.3.3 日本汇率变化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6.4 利率因素
        6.4.1 利率变化对上海的影响
        6.4.2 台湾利率变化的影响
        6.4.3 美国利率变化的影响
    6.5 结论
第7章 促进上海房地产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土地调控政策
    7.2 税费调整政策
    7.3 汇率调控政策
    7.4 利率调控政策
    7.5 住房保障政策
    7.6 外商投资政策
    7.7 市场规范与整治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0年上海住宅市场五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 ——以杭州市为例[D]. 肖月. 浙江大学, 2020(01)
  • [2]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房地产发展研究[J]. 胡金星. 上海房地, 2020(01)
  • [3]中国城市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研究 ——以京津为例[D]. 王尧. 天津大学, 2019(01)
  • [4]东北地区集合住宅套型空间发展演变和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连为例[D]. 张梦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沈阳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影响研究[D]. 吕振瑛.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住宅房地产投资价值分析和比较[D]. 张楠.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7]中国住宅二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效应研究[D]. 侯向丽. 辽宁大学, 2011(06)
  • [8]经济结构性失衡与住宅价格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假说和实证检验[D]. 吴松年. 复旦大学, 2011(12)
  • [9]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研究[D]. 石可.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10]上海房地产发展研究 ——借鉴国际经验探求上海房地产业发展之路[D]. 赵恩博. 复旦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2000年上海住宅市场的五个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