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晨薇背后的激情人生——论阮籍的人生悲剧

玉山晨薇背后的激情人生——论阮籍的人生悲剧

一、玉柄尘尾背后的激情生命——论阮籍的人生悲剧(论文文献综述)

孟健[1](2021)在《清代朱邸诗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清代“朱邸诗群”为研究对象,以清朝演进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勾画了朱邸诗群的形成、发展、成熟以至消歇的基本轨迹,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朱邸诗人的创作实践、艺术风格和创作心态进行个案分析。诗与权力之间的历史性互动和满汉文化融合的进程是本研究所采用的宏观视角,将这种宏观视角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继而推进诗人个案研究的深度。绪论部分结合清朝“文治”策略厘清了朱邸诗群的基本概念,阐述其与前代同类诗人群体相比所具有的历史特殊性。朱邸诗群是由清朝血缘演化的自然谱系所维系,是政治治理主体与思想书写主体的合体。他们肩负着完成皇权的政治治理的图式和文化规训策略的重要使命。他们的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映现了皇权通过“诗”对于文化领域的掌控,以及满汉文化的交融嬗变轨迹。第一章以岳端、博尔都、塞尔赫、文昭四位朱邸文人为代表,论述了早期朱邸诗群在诗歌创作和精神志趣上的基本特点。早期的朱邸诗群多为闲散宗室,仕途坎坷。他们对诗学创作的热情一方面源于维系皇权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则源于外在政治环境的凌铄。他们曾有煊赫的地位,于朱邸之中广纳汉族名士,学汉习汉,交游酬唱。他们满怀报国之志,诗作中多有对满族骑射情景的描摹,透露出满族尚武的民族天性。但终因政治斗争引发身份的陵替而变得报国无门,其诗文多不平和愤懑郁结之气。总体而言,他们的诗学理念、诗歌创作技巧源于对汉族文化精英的单方面摄受,仍处于模仿和学步汉族诗坛的阶段。第二章论述了“康乾盛世”中“富贵闲人”诗群的诗歌创作情况“富贵闲人”多为皇子诗人。由于宗室的特殊身份,他们处于皇权辐射的核心地带,但是他们却本能地与皇权之间保持着某种似近实远、似密实疏的态势和情状,对皇权终保持某种清醒的戒惧。他们养尊处优,沉湎诗酒、耽于佛禅和悟道,意图于权力核心处,通过诗酒和禅趣、道法达成自我生命与权力核心的内在滑脱。他们的诗作大都保持着某种纯粹“典雅”的风格,允禧、永瑆等莫不如是。这些“富贵闲人”们意图在权力的核心地带开辟出生存的诗性空间,但是,技巧上的圆融娴熟和情感体验上的细腻温雅并不能掩盖其在诗意、诗境以至于思想内容上的空疏和荏弱;因此,他们在精神姿态和生命转向上是失败的。第三章论述了“康乾盛世”下以恒仁、永忠、永恚、敦敏、敦诚为代表的“篱外寒花”诗群。作为被抛离于权力核心之外的闲散宗室,这一群体在精神倾向、诗歌创作理念和审美特质上具有同质性。诗文创作已经成为这一群体的心理结构和生命格调中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凭借从诗歌创作中收获的生命体验,他们对现实的政治权势实现了精神层面上的真正超越,在文化心理和精神姿态上最终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本质性转向。“不衫不履”成为他们立足于个人生命格调上的自然选择。权力争斗和文治策略的交互的综合作用在朱邸群体中所衍生出的离心倾向,在这一时期的朱邸诗人中终于产生了某种突变性的结果。第四章以昭梿、裕瑞和奕绘为代表,论述了嘉道衰世背景下朱邸诗人的诗歌创作之基本倾向和他们内在的精神取向。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多具有“实录”、“实写”的现实主义色彩,昭梿和奕绘皆是如此。这表明他们与汉族士人群体在精神和情感上达成了某种历史性合流。他们既具备了传统汉族士人精神上的自持和人格上的独立;同时,经过诗文传统的不断浸润和淘洗,他们又对现实的阴暗和潜在的危机保持着某种敏感性和洞察力。故而,他们往往是那个时代最先觉醒的“潜行者”。以诗人之眼,观照日趋衰颓而又无能补救的政治历史现实,其感触尤为沉痛和真切。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诗作中处处皆弥漫着某种深沉的悲剧色彩。第五章以宝廷、盛昱、善耆等朱邸诗人为主体,阐述了清朝末期朱邸诗群的诗歌创作活动以及朱邸诗群最终消歇的历史现实。这一时期是朱邸诗群发展的最后一个活跃期,此后真正意义上的朱邸诗群已不复存在。这一时期的朱邸诗人们既要面对亡国之痛,又要承受封建史之终结的历史性阵痛。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诗文化传统的终结,他们获取精神寄托和经营精神世界的文化门径的已然失衡。幻灭、失望构成了这一时期诗风的基本特点。宝廷的放废、盛昱的悲吟、善耆的故作悲慨等等都是对朱邸诗群——这一特殊文化群体的悲剧性宿命的历史注脚。由于身份特殊带来各种限制,使得朱邸诗人群体始终无法理顺自己在精神企向和现实生存之间的内在冲突,难以达成对个人生命格调的自觉经营,以及条达顺畅的诗性生存状态。

谷倩倩[2](2021)在《陆机《演连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珠是我国古代一种短小精巧的论证性文体,常喻事用典,以表达政治思想和人生哲理,语言骈化,文辞精美,声律谐和,具有较高的审美性。连珠肇始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达到创作顶峰,唐以后偶有创作,作品存留极少,直到明清时期,中国文化进入总结期,连珠体才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陆机的《演连珠》汲取前人成果,又有意识的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内容上以阐释政治思想为主,又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对日常生活、天地自然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哲理感悟;句式上继承了“连珠”文体的对偶手法,并创新发展了三段连珠句式,使其更富多样性和美感;逻辑严密,论证方式多样,并且用语精工,大量设喻、用典,文采斐然,堪称逻辑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达到了汉晋连珠创作的最高水平,为后世连珠创作树立了典范,影响深远。陆机天资独绝、文章冠世,其文学思想既受魏晋盛谈玄理、注重缘情的“文学自觉”思潮影响,又能够自出机杼,将家族传承的儒家思想与魏晋流变的玄学思想相融汇贯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玄学思想。陆机大量的拟古创作实践,以及自觉进行文章体制机制的创新,追求文章的艺术审美性,也大大推动了文学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对陆机《演连珠》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时代思潮进行解析,着重探讨了《演连珠》的创新性以及所彰显的玄学、文学思想。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更为可贵的是还体现了陆机作为儒者志匡世难的情怀、身为文人丰富敏感的情思以及魏晋时期文学思潮流变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王真真[3](2020)在《东晋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汉末魏晋是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出现自觉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东晋则是其中的风格成熟与定型期。东晋文艺上承汉魏西晋,下启南朝隋唐,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琅琊王氏家族贯穿东晋发展的始终,是当时第一流的门阀士族,家族子弟在文学和书法两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并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思想情感,冲破文学和书法两种艺术门类的界限,创作出书文双绝的艺术作品。本文将立足文献,系统梳理琅琊王氏家族的文学和书法成就,并跨学科开展文学和书法双向互动的综合研究。研究中古时期的士族,离不开地域、家族与文化。琅琊王氏的文艺成就得益于家族文化的滋养,而家族文化发展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汉魏两晋时期,战乱频繁,琅琊王氏家族生活的地域从琅琊迁到洛阳,最后渡江南下,家族文化先后受到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琅琊王氏家族文化的更新与创变,并对其家族的文学和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东晋前期,琅琊王氏的文艺创作更多地保留了“古”的一面,以庙堂文学为主,文风典正雅畅;书门伊始,书风古朴。东晋中期,家族的文艺创作达到高潮,文学以玄言诗为代表,诗体一变而玄虚简淡;书法以王羲之的“新体”最为突出,书风趋于妍美;东晋后期,文学与书法沿着重情与尚丽的趋势继续发展,王献之书法中的“媚趣”,更是将“新丽”之风推向巅峰。这一时期,文学和书法在创作背景、创作主体和审美取向三个方面都发生重合,趋于交汇,文学和书法的互动更加深入,琅琊王氏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为:在创作内容上,文学与书法互相渗透,互相以对方为创作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文学和书法的内涵;在创作形式上,文体和书体双向互动,互相配合,促进了内容和形式的圆融和谐;在创作情感上,二者互相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和书法的抒情审美功能。而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便是文学与书法综合审美功能的最佳表现。

李静茹[4](2019)在《唐诗用典《世说新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隶事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诗人乐于在诗歌中引用典故,其目的在于以古证今,以古比今,借事类比,借古抒怀。典故的使用不仅有助于诗人抒发个人情志,而且能使诗歌达到词约意丰、余韵缭绕的艺术效果。从魏晋时期开始到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唐朝,诗歌用典艺术逐渐趋于成熟,唐代诗人诗歌用典数量相当可观,所引典故的来源广泛而又繁杂,据笔者根据《全唐诗典故辞典(增订本)》的典源统计来看,大多来自《史记》、《左传》、《汉书》、《后汉书》、《诗经》、《论语》、《周易》、《三国志》、《世说新语》、《庄子》这十种文献,类聚7000余条典目,其中有340条典目出自《世说新语》,占总数的5%左右,可见唐代诗人用典《世说新语》成为唐诗中的一种突出现象。《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着名的文言志人小说,共三十六门,主要记载了汉末魏晋名人隐士的逸闻轶事,举止行为,言谈风尚。久而久之,完整性的故事情节、立体化的人物设定等构成的《世说新语》则成为汇集魏晋士人精神面貌与风度的故实典源。唐代诗人用《世说新语》典故其根本原因在于魏晋名士风度对唐代诗人的精神、品格等影响颇深。对《世说新语》典故的运用不仅是诗人对艺术效果的追求,更是唐代诗人在寻找历史精神的归属时与魏晋风度发生了自然而然的契合和对位后的必然选择,这成为唐诗中的一种文化共鸣现象。据笔者统计,唐代诗人中用《世说新语》典故比较突出的诗人有初唐诗人杨炯、骆宾王、李峤、王勃、卢照邻等,以李峤为最;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韦应物、王维等,以孟浩然为最;中唐诗人孟郊、李贺、白居易、刘长卿等,以刘长卿为最;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等,以韦庄为最。总体来看,唐代整个时期的诗人使用最多的典故门类为任诞、言语、容止三门。但每一时期的诗人所偏爱使用的典故类别却各有不同。笔者按照先前学者的标准粗略将唐代诗人所用《世说新语》典故分为以下八类:一、展现纵情适性精神类;二、表达隐迹江海心愿类;三、赞美人物风情类;四、赞颂容貌神情娇好类;五、寄予仕途坎坷感慨类;六、展现雅致不俗情怀类;七、表达建功立事思想类;八、表现民族忧患意识类。其中,初唐诗人最偏爱于赞美人物风情、赞颂容貌神情娇好两类典故,原因在于不完善的社会制度给文人带来的“不公平”使寒门出身的文人常用魏晋被赏识风采而成功的寒门子弟来要求自己,如乐广、张华、山涛等人,希企有同样被赏识的机遇。并且初唐诗人同魏晋时期一样,极度看重个人风度及外貌的品评,在个人爱好上极慕晋人情趣,对魏晋名士的思慕和追仿则成为初唐诗人创作生活中极其重要、突出的一部分;盛唐诗人最偏爱使用展现纵情适性精神、赞美人物风情两类,原因在于此时期相对开明的政治及开放的文化风气助长了盛唐文人才子们恃才傲物的自信、进取的激荡和诗意的激情享乐,魏晋名士的精神更是成为了他们的精神信仰,如竹林七贤超越礼法的精神;中唐诗人偏爱使用表达建功立事思想、展现纵情适性精神类典故,他们大多以玄心为质,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表现着急切的建功立事思想,却又不得不躲避。在精神追求和世俗抉择中出现了背反,故而他们选择沉浸在个人生活爱好之中,时常表现出潇洒俊逸的真性情,但这种真性情却多多少少掺杂了一些虚伪和孤僻;晚唐诗人偏爱使用表达隐迹江海心愿、表现民族忧患意识类典故,原因在于晚唐社会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日益深化,唐王朝趋近灭亡,使得此时期诗人开始从对社会改变革新、调度社会存在弊端的强烈探求转为漠然置之的悲观遁隐态度,他们意图通过隐逸来保证自己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以上可见,唐代诗人用典《世说新语》是他们与魏晋名士心灵上的契合与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他们寄托在《世说新语》典故中的是情怀,是信仰,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揭示与批判、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倾诉与抗争、对天下苍生的同情与怜悯、对唐王朝的激励与愤慨、对先辈及友人的思慕与追仿。唐代诗人用典《世说新语》是他们宣泄情感的手段、表达思想的工具,以此实现了诗人用典《世说新语》的初衷,即通过典故表达更深层隐蔽的、不曾或不便言明的内涵,让读者在了解典故的来龙去脉之后,深刻的理解诗人的用意及所寄托的情感。在艺术方面,唐代诗人用《世说新语》典故使诗歌具备简练精准语言的同时,增加了唐诗的“文趣”,使语言表达妙趣横生;亦使诗歌在体裁、字数等外在形式的严格要求下构建完整的意象,创造层叠的意境,表达复杂的情感,从而满足了诗歌含蓄蕴藉的基本要求,扩展了诗歌的“内在”容量。

刘璐[5](2019)在《东晋文人的服饰意识》文中研究说明古人讲究“服之要衷”,在中国古代,服饰除具有蔽体保暖的基本功用之外,还被儒家纳入宗法礼制体系,成为夯实封建等级制度和人伦教化的工具。文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寒门隐士,都有他们的身影。故而,文人群体的穿着打扮深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服饰风尚。自晋元帝司马睿始建,至刘裕废晋安帝司马德文,东晋王朝共存百余年间,偏安江南的东晋文人在服饰追求上展现了迥异前代的审美特色,体现出鲜明的服饰意识。本文对东晋文人服饰背景、服饰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突出东晋文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条件下,其独特的服饰意识和服饰文学观。论文共分五节。绪论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概述本文的选题意义。首先,东晋是一个文学作品与服饰发展都十分繁荣的朝代。魏晋时期,战乱不断,王朝更迭频繁,人们的礼法观念变得淡薄,在儒、玄、佛思想的缠揉下,开始追求不受传统束缚的穿着方式,加之北方胡服传入江左,襦、袴、帽、帻等种类纷繁,东晋服饰发展十分繁荣。其次,关于“东晋文人服饰意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未见成体系的论着。目前学界对于东晋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与文化学领域。第二,概述建国前后学界对“东晋文人服饰”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提供突破方向。第一章探讨东晋文人的服饰背景与服饰来源。首先,第一节论述了东晋文人服饰所处的时代特征及文化背景,得出了东晋文人服饰具有复杂性、流行性和异变性的特点。政治环境的纷乱不断与人们礼法观念变得淡薄决定了东晋文人服饰的复杂性。同时,门阀士族的绝对话语权也是东晋文人服饰愈加复杂的作用力之一。东晋经济的相对稳定使东晋文人服饰具有流行性的特点,复杂的思想文化决定了东晋文人服饰的异变性,出现崇尚“白色”、以怪异装扮为美和大兴“裸袒之风”等审美态度上的异变。第二节分析东晋文人日常布帛和配饰的来源。东晋文人服饰主要来自于家庭纺织、官俸收入、商业贸易以及亲友的互赠。东晋干宝《搜神记》中记录了多则有关买卖布匹鞋履的志怪小说;《晋诗》《全晋文》亦收录了多则东晋文人在亲友之间互赠皮裘、布帛、如意、麈尾的文学作品。第二章分别讨论了“高门士族文人群体”“寒门、隐士文人群体”以及“僧侣、方士文人群体”三类文人的服饰现状及服饰态度。高门士族文人是东晋文人的主体,他们大多生活优渥,衣食无忧,思想上根植于儒家家学传统,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南渡北方文人带来的清谈影响,走向“极重服饰”和“极轻服饰”的两种极端。如“披鹤氅羽衣”“执麈尾羽扇”体现出他们重视服饰装扮的态度,而“改冠易巾”“任性裸袒”又挖掘出他们轻视服饰的一面。相比之下,寒门、隐士文人和僧侣、方士文人的衣着要质朴得多,他们以“巾”“褐”为主要日常装扮,经常还会因经济条件而陷入“褴褛茅檐下”境况。僧侣和方士文人由于特殊的宗教信仰,其服饰也体现出了一定宗教特色,僧侣文人以本土化的“袈裟”法服保暖避寒,对于服饰的颜色区分有着严苛的要求。而方士文人不以俗世服装为意,向往登仙后的“金车羽衣”。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东晋文人的服饰现状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东晋文人的各种服饰意识。如丧服制度延续魏晋“缘情制礼”的服饰意识,居丧时的衣服、饮食等方面极尽艰苦的“身丧”孝子难以受到称赞,而礼仪不备却“哀毁骨立”的“心丧”表现受到推崇。同时,东晋文人和思想家对于“名教”与“自然”之争也波延到服饰领域,有对裸袒行为痴迷放纵的“江左八达”,也有对此风严厉批判的名教人士乐广、戴逵等。放达的更进一步便是服妖,东晋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服妖”情节,并与谶纬学说互相印证,其中对“左衽”胡服的批判体现了东晋文人思想中的的夷夏意识。东晋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对女性服饰的制约,这与东晋社会中“女扮男装”“女装男化”以及“男扮女装”等违礼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时人对礼法、规俗等外在价值藩篱的超越。第四章则探究东晋文人服饰意识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在志怪小说作品中,服饰在东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中经常充当情节的关键线索,裙、巾、襦、帕、履等都可以成为触发重要故事情节的道具。由于服饰渗透到人物品评的方方面面,魏晋文人在“神女赋”等以女性形象为主的作品中,逐渐略写“神女”容貌形体,详写服饰风度,艺术特点显示出从“重形似”到“尚神似”的演变,而这一进程在东晋时期陶渊明的《闲情赋》中基本完成。到南朝时期,文人辞赋作品又热衷于大量描摹女性具体形貌,轮回于“重形似”的演进方向。本文的最后附“东晋文人服饰文学勾陈表”,以衣裳、首服、足服、佩饰四部分制作表格,每一部分以服饰元素为关键词对东晋文学作品和史料进行整理分类。

胡艳菊[6](2019)在《蒲寿宬《心泉学诗稿》注》文中研究说明蒲寿宬,生卒年不详,字镜泉,号心泉,清源(今福建泉州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回族诗人。他的生平事蹟不着於正史,只能通过他文集中的诗篇以及友人的记载略知其事蹟。如卷一《梅州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可知他在度宗咸淳八年(1272)前後曾任梅州知府,同时《闽大记》也有记载:“蒲寿宬,咸淳七年知梅州,性俭约,於民一毫无所取。”《投後村先生刘尚书》可知他曾与刘克庄交往,并且希望通过他的引荐以达到晋升仕途的目的,从这些诗篇以及史书的记载中知其曾入戎幕,行迹遍东南。同时在刘克庄的《後村先生大全集》中有两封回启是写给蒲寿宬的,分别为《乙丑生日回启蒲领卫寿宬》和《戊辰生日回启蒲领卫》,从蒲寿宬的《投後村先生刘尚书》以及刘克庄的两封回启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情况和他曾担任过领卫这一低级官职。《全宋诗》着录“晚年着黄冠居泉之法石山,山有心泉,因称心泉处士,有《心泉学诗稿》六卷”以及顾炎武《日知录》中也明确记载“是时寿宬佯着黄冠野服,归隐山中,自称处士,以示不臣二姓,而密为寿庚作降表,令人自水门潜出,送款於唆都。”知其晚年生活以隐居为主。他的《心泉学诗稿》主要包括267首诗歌,18首词,4篇赋。作为一名回族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上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伊斯兰教思想,这对於我们研究伊斯兰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在宋末元初这个大背景下回族与汉族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蒲寿宬及其作品都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主要是概括蒲寿宬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从时局、士风以及诗坛取向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节是关於他的家世、生平。第三节主要是分析他的交游情况,这一节主要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他的交游情况。第二章是关於《心泉学诗稿》的成书及其版本源流,这一章主要侧重於《心泉学诗稿》着录与版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对《心泉学诗稿》流传情况进行一个梳理。第三章是关於蒲寿宬的儒、佛、道教与伊斯兰教思想对其作品创作的影响,这一章节主要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关於儒、佛、道三家思想对蒲寿宬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小节则是关於伊斯兰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这一小节中主要从对其人生追求的塑造诗歌意象中蕴含着的伊斯兰教思想以及伊斯兰教其他义理在其诗歌中的阐发。第四章是关於蒲寿宬诗歌的内容。他的诗歌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政治民生的纪实关怀,交游酬唱的多维呈现以及闲适生活中的安贫乐道。第五章是关於蒲寿宬诗歌的艺术特色。他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沉郁悲慨、冲淡闲远、奇险瘦硬这三种艺术风格。本章除了概括他诗歌的艺术特色之外,主要分析这三种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三种艺术特色的具体体现。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文本研究部分进行一个梳理,总体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同时也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整理,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第二部分是关於蒲寿宬《心泉学诗稿》的注释。蒲寿歳的诗以《全宋诗》为底本,同时参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及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录,同时新辑集外诗《南村》附於其诗歌的末尾。他的赋和词分别以《全宋文》、《全宋词》为底本。在论文的注释部分,对蒲寿康《心泉学诗稿》中的通假字、典故、人名、地名等等进行详细的注释,同时在诗歌的标题下会附上自己的题解,题解主要是笔者对蒲寿歳作品的初步理解。希望能够通过对《心泉学诗稿》的文本研究及其注释能够引起学界对其作品的关注以促使学界更多的人对他的作品进行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作品中存在着的异域风情。

李春霞[7](2019)在《傅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傅玄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傅玄是魏晋之际重要的作家代表,他不仅创作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子书《傅子》,而且有数量较多的诗、赋、文等文学作品存世。历来对傅玄的研究,关注局部的较多,系统化研究的较少。因此,对傅玄进行综合性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上编傅玄及其《傅子》研究和下编傅玄文学创作研究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和着述情况考论。傅玄人格精神具有崇儒尚学、奖掖后进,务实建言、机敏通变,刚直火暴、缺乏雅量的特征。其人格精神的形成除受傅氏家风传承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经历的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傅玄一生经历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时期,高平陵政变之后,他在学术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利益一致性的双重作用下转投司马氏集团。他务实建言,对时政多有匡扶,实现了由寒素位至通显的人生逆转。傅玄着述丰富,不但着有数十万言的子书《傅子》,而且创作卷帙宏富的诗赋文集。但由于《傅子》与《傅玄集》在后期散佚严重,后人对其展开辑佚工作。《傅子》的辑佚工作开始于清代,辑本中较好的有方濬师本、叶德辉本、严可均本等,以严氏本运用最广。《傅玄集》的辑佚整理工作开始于明代,清代辑佚者在明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第二章傅玄《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傅子》创作与当时的学术思想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曹魏时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对傅玄创作《傅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魏晋时期,随着法、道等思想的抬头,儒学不再如两汉定为一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特征。《傅子》在思想上呈现出对各家思想兼容博取的特征,是与这一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魏晋统治者不但重视法纪,多次讨论肉刑废兴问题,而且在人才任用上,针对汉末吏选弊端与魏初人才政策得失围绕才性“四本”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魏晋时两次政权更迭,基于政权建构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礼学建设成绩显着。以上内容也都在《傅子》中有重要反映。由于魏晋世风浮华,《傅子》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特征。《傅子》虽具有对各家思想兼容的多元化特征,但在思想性质归属上,《傅子》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兼取名、法等其它各家思想的特征。第三章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学,在汉末吏选危机、社会纲纪混乱以及两次党锢之祸中逐渐走向衰落。魏晋时,儒学虽不再处于一尊地位,但其在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并没有下降。针对汉末儒学弊端,一方面,傅玄等人吸收名、法思想,建立起德才兼备、量才与督责并重的新的人才吏选思想,对传统儒家人才思想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傅玄在前人对礼法、刑赏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援法入儒,建立起以儒融法、儒法相济的礼法政治思想,使魏晋儒家政治思想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更加具有兼容性与通变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第四章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傅子》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从《傅子》中直接体现的文学观点来看,具有明显的宗经意识与重视文采的特点。从《傅子》中不同体例内容来看,内篇属于政论文的部分,不仅具有主题明确、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特点,而且具有构句之法形式多样、善于辩难与语言质朴朗畅的特征。其它有关“三国人物传记”的内容,在叙事思想上具有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的特点;在叙事方法上具有直接叙事与推衍叙事相结合的特征。第五章傅玄诗歌研究。傅玄诗歌在主题上可以分为庙堂雅诗、女性主题诗、纪实诗与咏怀诗三个部分。傅玄是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干将,他本身博学解钟律,这使其成为西晋开国制礼作乐的不二人选。傅玄创作了数量较大的庙堂雅诗,这些诗歌具有颂美、劝谏与征实相结合的创作特征。傅玄女性主题诗歌具有关注视角深广、重视教化的创作特征。而且,傅玄柔婉情深的女性诗歌与其刚直、儒行的人格精神具有内在渊源上的一致性。傅玄纪实诗与咏怀诗真实、直接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建安诗歌清刚劲健的充实之美相较,傅玄诗歌一方面在艺术感染力上呈现出“风力”下降的“力柔”趋势,这是傅玄诗风不同于建安诗歌的地方;另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傅玄重视人工“思力”而使其诗歌呈现出“采缛”的特征,这对西晋诗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引意义。第六章傅玄辞赋研究。傅玄现存辞赋约六十篇,内容以咏物为主。在汉魏求实诚、讲真美的世风与魏晋尚实才、重博物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傅玄辞赋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征实化特征。魏晋之时,随着文士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出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逐步贴近文士自身的日常世俗生活,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技巧的展示,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世俗化、繁缛化的创作倾向。傅玄辞赋中出现的世俗化、精致化的创作特征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显露出来的。傅玄辞赋体物细腻,重视生活气息和情趣等特点,不但对汉代咏物赋有所超越,而且也影响到西晋咏物赋的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句式与散文的骈偶化文风对赋体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建安时已经出现杂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魏晋之际傅玄的赋作中更是较早的出现了以整齐的七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这对刘宋之后大量诗体赋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七章傅玄散文研究。本章主要以傅玄创作的箴、铭、奏疏和赋序为研究对象。傅玄箴、铭文大部分作品延续了这一文体传统的警戒功能。由于傅玄是一位较为传统的儒者,他大量的箴、铭作品均表现出君子戒己修身的内容特征。这与《傅子》中表现君子修身的内容可以相互发明。傅玄箴、铭作品整体上体现出温润义雅的艺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的铭文作品,在大部分延续传统的规诫功能以外,又有部分作品表现出较单纯的赋物写景新功能,在这部分题咏式铭文作品中,传统的铭刻行为开始弱化,作品整体上呈现出由非文学应用文向文学美文过度的特征。傅玄奏疏文在内容上主要是针对时弊提出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体现了傅玄的儒家忧世情怀与务实作风。第八章傅玄文学理论研究。傅玄文学理论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与文体论两个方面。傅玄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两个方面。“承流而作”侧重宗经与模拟,“引源而广”注重通变与创新。受其影响,傅玄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模拟与创新共存的特点。此外,在文学创作倾向上表现出教化与娱乐兼具的特征。而且,不同文学体裁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再者,魏晋时期,傅玄较早在其作品序文中表现出对文体的关注,并形成了系统的文体论。傅玄文体论的生成与其重视模拟的文学创作特征密切相关。而且,傅玄文体论在研究内容上已涉及到源流论、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已具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选文以定篇”的最初形态,已初步架构起文体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傅玄文体论对之后的文学批评着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阎菲[8](2017)在《魏晋之际文人生活与文学观念》文中指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时期,而从文学角度来看,魏晋时期则是处于中国文学的高峰时期,不论就其文学成就还是文人风貌都值得关注。这一时期,文坛上人才辈出,大放异彩。不仅家族文学兴盛,而且组建了文学集团。就当时的社会离乱与文学的关系,刘勰曾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愿,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诠释了魏晋的时代特征与文学特色。在魏晋之际,社会整体的不稳与儒家思想的势微,士大夫阶层无论就政治而言,还是学术思想而言,都呈现了告别一尊,走向多元的态势。如山涛的出仕,嵇康的绝交,阮籍的咏怀,向秀的入洛等等,他们都行走在历史的路上,但走的都不是一条路。在多元的思想发展下,尤其儒、道、释都并行发展,这让士人更为独立自觉地审视社会。人的觉醒,导致了文学的觉醒,并且是以群体的自觉呈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文学集团。文学集团的出现虽然有政治上的影响,但是却有着文学集团出现的重要要素,即以文会友。建安的邺下文人、正始的竹林七贤和西晋的二十四友都是着名的文人集团。文人们崇尚交游,这几乎都反映在同时期的作品《世说新语》中,这本书对文人们的文学活动有着精彩的描写,而且数量非常可观。旧的思想需要更新,新的思想破壳而出,外来思想进来播种,这一切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混融的格局。多元文化之间的并存与竞争,让思想解放,令精神自由,使僵化解体,文化的空气为之一新,让文学迅速地成长起来。以建安七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在他们的文人生活方式之中,其中的饮宴娱乐活动对文学观念的推进作用极大,表现在对文学审美娱乐特质的体认。文学创作可以当作参与娱乐的活动形式,又可以表现为娱乐的载体。如是,把文学理解为具有审美趣味美文的文学观念通过邺下文人集团的生活方式(宴集娱乐活动)逐渐在建安文人的思想中生根发芽。清谈是竹林七贤的主要文人生活方式。竹林七贤并没有写出明确与完整的文学理论,其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玄学理论中,他们把“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行动纲领,超越俗世,强调个体精神自由作为共同的追求目标。不难发现,从“大人先生”(阮籍)到“宏达先生”(嵇康)再到“大人先生”(刘伶),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体现的是逍遥自在,体现的是纵情于天地之外的自由存在,把现实超越意识一旦转化为美学原则,那就是超越有限达无限。在此文艺观念与美学原则的影响下,竹林七贤在诗文创作中,其文化取向更多地指向了创作主体心灵的自由抒发,藉心灵之意来统摄笔下之象,传达精神情感与自由的生命。西晋二十四友文人集团的生活方式,除对政治有复杂的情感外,他们的诗酒宴乐,金谷之会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书·石崇传》就曾记载了其宏大的场面,“送者倾城,帐饮于此焉。”这对后代颇具影响力。不同出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作家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南北的文风交流,异彩丰呈,这些多元的文风与个性的才华,为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创作技巧的提高,乃至文学观念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盖翠杰[9](2017)在《风俗视域下魏晋南北朝诗赋研究》文中提出《风俗视域下魏晋南北朝诗赋研究》一文主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风俗及人生礼俗、节日娱乐等社会生活风俗出发,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诗赋中蔚为大观的风俗事物和现象,探讨风俗性诗赋在文学上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探讨某些专题类诗赋如蚕、桑、织诗赋、游宴诗赋、饮酒诗赋、都邑诗赋、祖饯诗赋、游览诗赋、弃妇诗赋、丧葬诗赋、上巳诗赋、棋艺诗赋、啸赋等的风俗价值、审美理想、哲理意蕴和文化意义。即运用民俗学的视角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着精英文化的诗赋作品,总结归纳诗赋作品中蕴含的风俗内涵,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的时代特色,解析风俗与诗赋文学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第一章主要从服饰风俗视角研究魏晋南北朝诗赋。魏晋南北朝诗赋中记载了蔚为大观的服饰风俗景象,无论是女子的裙衿、佩饰,还是男子的冠、袍、麈尾,无不华丽奢靡,成为展现女子风韵、名士风流的符号标记。服饰上的繁荣离不开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先蚕礼、籍田礼等国家祭典,从政治层面规范和推动着民间蚕、桑习俗的形成,同时也为诗赋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渊源。蚕、桑、织诗赋作品中既有亲蚕仪式的描写,也有桑树象征意味的吟咏,还有相思主题的传递,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魏晋南北朝服饰诗赋巧妙运用服饰意象,通过捣衣、钗、镜等极具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传递情感,将离别之情、空闺之苦、相思之艰表达得更为酣畅淋漓,使普通的服饰物象超脱了原有物质层面的意义,成为表现情感、展现时代特征的一种象征,增强了文学的抒情色彩。第二章主要从饮食风俗视角研究魏晋南北朝诗赋。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精致化、尚奇性和竞奢性倾向,既有种类繁多、制作精细的食物和饮品,也有工艺复杂、造型绝伦的饮食器皿,还有来自异域的珍奇。饮食生活的繁荣,直接推动了饮食类诗赋文学创作的兴盛,带来咏物诗赋、宫廷游宴诗赋、饮酒诗赋等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盛行的服食文化,既有灵芝、桂、菊、桃、枣等食物,也有五服散等各种丹丸,形成了新的社会饮食崇尚,成为构建游仙诗的有机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饮食诗赋重视在普通的饮食物品中寄寓情绪和人生思考,凸显事物的文化内涵和寓意特征,如鲈鱼、莼菜与思乡之情,莲与爱恋、思念等,将普通的物品演绎成为某类思想的代表,提升了饮食物象的审美价值。第三章主要从住行风俗视角研究魏晋南北朝诗赋。魏晋南北朝建筑风俗中的象征主义,即风水学中的"居中"、"占边"等内容,不仅影响着城邑的规划、宫殿楼宇的建造和园林的设计,而且影响到相关建筑诗赋的文学写作,对都市宫殿赋的写作内容、描写方式以及对山水田园诗赋冲淡自然的语言风格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都邑赋内容包罗万象,需要赋者"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宏阔视角和卓越才能,使风水师与作者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无论是纪实类还是意象类都邑诗,都在摹写现实或过去城市的宏伟壮观、宫殿的富丽堂皇,在繁华的风俗物象中展现城市的奢靡和浮华。众多的民俗现象、各类标志性建筑、具有意象特征的人物等都共同演绎着都市的鲜活,表现出浓烈的时代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旅的物质条件日趋完备,行旅风俗繁多,有出行择吉、祖道行神祭祀、饯别送行、游览纪行等。繁荣的行旅风俗推动着诗赋创作的兴盛,祖饯诗题和描写内容的转变与发展,是文学对风俗演变真实而敏锐的记载与反映,显示出文人诗性交际发展的异军突起以及文学对于风俗的雅正。游览纪行诗赋创作的繁荣反映出这一时期游览风俗的兴盛,人们在对山水的描写中逐渐意识到自然山水的独立审美价值,强化了山水游览诗的写作结构模式,表现出玄游山水的时代特征。第四章主要从人生礼俗视角研究魏晋南北朝诗赋,主要包括生育、婚姻、丧葬等三方面。在生育方面,这一时期的求子风俗形式多样、活动频繁,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鬼神文化的兴盛。佩戴宜男花,充分表现出古代对于生男的渴望,在宜男花诗赋中更集中地阐发了宜男花与生育民俗的密切关系。在乳名小字的拟定和使用中,都显示出神仙方术等民间迷信的流行以及佛教盛行的时代特色。在婚姻方面,择吉、却扇、财婚等风俗都成为婚姻诗赋的表现内容,特别是弃妇诗赋中大量使用"蘼芜"、"浮萍"、"团扇"等意象,表现弃妇多是因无子和人老色衰而遭抛弃,反映出当时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附属地位。在丧葬方面,魏晋南北朝基本上延续汉代的丧葬制度,在收殓、治丧、送葬过程中凝聚儒家"慎终追远"的生死观念,表现在诗赋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临终诗、挽歌诗和悼亡诗赋等三个方面。这一时期的挽歌既有送葬途中扶灵柩者所唱的葬礼挽歌,也有书写死亡认识、表达自我情绪的文人挽歌、自挽歌;悼亡诗赋也往往由悼念逝者而引发深深的自悼,使人产生世事无常、生命易逝的悲凉无奈,使得这一时期的悼亡所悼念的不仅仅是亡者,更是生者与整个时代的挽歌。第五章主要从节日、娱乐风俗视角研究魏晋南北朝诗赋。魏晋南北朝时期节日丰富,节日时间趋向固定,气氛逐渐轻松,娱乐因子日渐凸显,既有禳灾逐疫的传统意味,也有欢庆自娱的时代风尚,同时反映出不同思想、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其中上巳节是魏晋南北朝最具游乐意味、诗赋创作最为繁盛的节日,在上巳诗赋中既有对临水祓禊、曲水流觞等节日活动的如实记录,也有文人诗酒相娱、将节日文艺化、高雅化的时代倾向。这一时期娱乐风俗中的游艺风俗和乐舞风俗,都有纵情欢愉、肆意游乐的时代特色。无论是消遣观赏的斗戏还是脑力竞技的弈棋,无论是乐器还是舞蹈,都是人们用以休闲娱乐的游戏方式,都贯穿着知足常乐、超脱物外的理想精神。如在棋艺诗赋中,集中体现着兵家思想的传承和休闲游戏的较量,甚至将围棋与求仙巧妙地结合,为围棋蒙上了神秘的仙家色彩。而啸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凝聚着魏晋士人特有的超脱情怀,更成为魏晋风流的象征符号之一。结语部分主要是概括魏晋南北朝风俗的时代特点,阐释风俗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魏晋南北朝作为我国古代"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在诸多的风俗中都表现出时代的融通与变革,使这一时期的风俗具有多样性、包容性、趋同性、世俗性等特点,在诗赋作品中也有相应的表现。风俗文化不但是文学创作的力量与源泉,同时还丰富和充实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使文学本身成为不少风俗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重要的风俗活动也推动着文学创作形成新的主题和审美追求。文学与风俗的完美结合,更有利于体现出积淀在民情风俗中的深厚文化内涵,共同完成优美的社会风俗画卷。

崔鹃[10](2017)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精神生态》文中提出文章以精神生态学为理论支撑,以《世说新语》为主要文本,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探究魏晋士人的精神状态及其与所处时代的关系。作为魏晋时代最重要的轶人小说,《世说新语》记载很多魏晋时期文人的日常生活活动,透过他们的日常活动,联系他们所处的时代,可以窥见魏晋士人的精神生态。文章着重以《世说新语》为主要的观察对象,结合其他史料,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共有六部分:绪论部分涉及论文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首先从浅层次揭示魏晋士人的人生状态。第二章至第四章则分别从经典的重构、世家大族对精神领域的影响以及魏晋士人对情的态度这三大方面进行详尽地叙述。其中第二章主要是从时代哲学对于当时现实的关照以及与现实的不协和方面进行讨论的。第三章则从门阀政治对于士人精神的影响,以及世家大族这一占有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群体对于时代风气、政局和南北地域差异的弥合作用,同时也探讨他们作为特权阶层对于寒门士人的精神暴力。第四章则主要从微观的视角探讨魏晋士人最重要的特质即他们的深情以及这种深情的表现,发掘那个时期士人的灵性与感性互相激荡的独特审美。结语部分则概括笔者对于魏晋士人与《世说新语》以及他们之间这种微妙关系的认识。文章试图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探究魏晋士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精神旅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于他们的影响。

二、玉柄尘尾背后的激情生命——论阮籍的人生悲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柄尘尾背后的激情生命——论阮籍的人生悲剧(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朱邸诗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思路
    第二节 朱邸诗群的概念界定
        一、“朱邸诗群”的概念
        二、朱邸诗群的特征
    第三节 朱邸诗群形成的政治文化因素
        一、清朝的统治策略
        二、权力争斗的离心效应
        三、满汉诗坛的密切互动
第一章 宗潢骄子初发声——朱邸诗群的崛起
    第一节 岳端:“宗潢之秀”首倡风雅
        一、岳端周围的汉族士人
        二、清新俊逸的诗风
    第二节 博尔都:“派衍红兰室,情余白燕楼”
        一、将军好宾客,结交尽名流
        二、“自为唐音”的诗风和精神旨趣
    第三节 塞尔赫:“气格清旷,风度谐婉”
        一、塞尔赫交游略论
        二、“以诗为性命”的诗学观
    第四节 文昭:“不掩跳荡,真趣低徊”
        一、文昭与岳端、王士祯
        二、山水田园之诗
第二章 “康乾盛世”中的“富贵闲人”诗群
    第一节 允禧:“无富贵气,无尘埃气”
        一、允禧与郑燮、李锴
        二、高朗清雅的诗风
    第二节 韬晦藏拙的荒唐王爷弘昼
    第三节 弘晓:“心迹似闲僧”
    第四节 永瑆:“隽逸渊博,临池不倦”
        一、永瑆的业师
        二、典雅宏博的诗风
    第五节 永恩:“澄心寂静自为欢”
第三章 “康乾盛世”中的“篱外寒花”诗群
    第一节 “一丘复一壑,别自具神通”的恒仁
        一、恒仁交游略论
        二、恒仁诗歌宗法与《月山诗话》的诗学观
    第二节 “不衫不履”的朱邸诗人
        一、永忠
        二、永恚
        三、书諴
        四、敦敏、敦诚兄弟
第四章 衰世浮沉中的朱邸诗人
    第一节 昭梿:“秉笔直书,以诗记史”
        一、昭梿交游述略
        二、实录主义的诗学观
    第二节 裕瑞:“触机勃发,天籁自鸣”
        一、裕瑞与吴兰雪、杨芳灿
        二、浑沉自然的诗风
    第三节 奕绘:“阅世怀孤愤,浮名安足道”
        一、“旷劫因缘成眷属”——奕绘与顾太清
        二、衰世难救国的遁世悲歌
第五章 清末朱邸诗人的自我放废
    第一节 探骊吟社与宝廷的诗风
        一、探骊吟社
        二、宝廷的诗歌创作及诗风
    第二节 盛昱:“侧面投足知无所,省识桃源是醉乡”
        一、盛昱对满族文化的贡献
        二、盛昱的诗文创作与心路剖析
    第三节 善耆:“回马看烽火,寸心谋国志”
        一、善耆的“庚子”诗
        二、辛亥后的“遗老”情节
余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陆机《演连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陆机《演连珠》创作概论
    1.1 《演连珠》创作基础
        1.1.1 “连珠”文体特征
        1.1.2 陆机之前的“连珠”
    1.2 《演连珠》内容与创新
        1.2.1 《演连珠》主要内容
        1.2.2 《演连珠》创新表现
    1.3 《演连珠》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 陆机《演连珠》玄学思想
    2.1 陆机《演连珠》玄学思想特点
        2.1.1 博通三玄,偏重老子
        2.1.2 玄学为用,儒学为本
    2.2 陆机玄学思想成因
        2.2.1 家族家风影响
        2.2.2 吴地吴风影响
        2.2.3 玄学玄风影响
第三章 陆机《演连珠》文学精神
    3.1 陆机文学思想概论
        3.1.1 “文学自觉”时代思潮
        3.1.2 《文赋》中的文艺思想
    3.2 《演连珠》之文学创作思想
        3.2.1 感物应时,文学缘情
        3.2.2 注重实践,拟古出新
    3.3 《演连珠》之文学艺术追求
        3.3.1 “义明而词净”
        3.3.2 “事圆而音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东晋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地域文化对两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从琅琊到洛阳:琅琊王氏家族文化在北方的发展
        一、经学传家:齐鲁之学对家族文化的影响
        二、由儒入玄:家族文化在京都洛阳的丕变
    第二节 从洛阳到江左:琅琊王氏家族文化在南方的变化与发展
        一、多元包容:琅琊王氏南迁后思想文化的变化
        二、山水清音:江南文化对家族文艺的影响
第二章 从古雅到新丽: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文风嬗变研究
    第一节 东晋前期琅琊王氏家族庙堂文学创作综论
        一、琅琊王氏庙堂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
        二、琅琊王氏庙堂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东晋中期的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江左文风
        一、澄怀观道:琅琊王氏的玄言诗创作
        二、清通简要:琅琊王氏与江左文风的互动
    第三节 晋宋之际琅琊王氏家族的文风嬗变与南朝文学形式美的出现
        一、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晋宋之际的琅琊王氏家族文学
        二、虽涉雕华,未全绮靡: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南朝新丽文风
第三章 从古朴到新妍: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风嬗变研究
    第一节 书道伊始:琅琊王氏书门的形成及其古朴书风的形成
        一、王导、王敦、王廙: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振兴的三巨头
        二、钟、王之间:东晋前期琅琊王氏书风的过渡性特征
    第二节 冠绝古今:王羲之开创“新体”与琅琊王氏妍丽书风的形成
        一、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王羲之的“新体”书风
        二、琅琊王氏家族“妍丽”书风的形成
    第三节 继往开来:王献之书法的“媚趣”与东晋后期书风研究
        一、事贵变通:王献之书法“媚趣”的形成
        二、东晋后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的发展
第四章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的趋同性研究
    第一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创作趋同的时代背景
        一、东晋特殊的门阀政治
        二、东晋多元融合的社会文化
        三、东晋的玄学思潮和清谈活动
    第二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在创作主体上的趋同
        一、文学家与书法家的身份重合
        二、创作主体人格特征对文学与书法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创作在审美观念上的趋同
        一、文学与书法创作的“尚丽”取向
        二、文学与书法创作的“求新”意识
        三、文学与书法创作的“重情”观念
第五章 艺舟双楫: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在创作内容上的互动
        一、书法以文学作品为创作内容的尝试
        二、文学以书法理论为创作内容的尝试
    第二节 琅琊王氏在创作中书体和文体的互动——兼论东晋尺牍的书与文
        一、文体与书体的互动
        二、琅琊王氏尺牍书法与文学内容的互动表现
        三、王羲之尺牍中文学与书法创作的审美互动
    第三节 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中的情感互动
        一、文学性的创作内容对书法创作情感的激发
        二、书法创作表现对文学精神的升华
    第四节 琅琊王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关系的典型——王羲之《兰亭序》
        一、《兰亭序》文学情感对书法艺术表现力的提升
        二、《兰亭序》书法风格对文学精神的升华
        三、《兰亭序》文学与书法创作中对儒道思想的融合
        四、《兰亭序》的综合审美表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唐诗用典《世说新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唐诗典故研究概况
        二、关于《世说新语》及其典故研究概况
        三、关于唐诗用典《世说新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初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
    第一节 初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概述
    第二节 诗人用《世说新语》典故分析
        一、用典特色分析
        二、用典文人心态分析
    第三节 初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原因探讨
        一、社会历史原因
        二、初唐文化风气的影响
第三章 盛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
    第一节 盛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概述
    第二节 诗人用《世说新语》典故分析
        一、用典特色分析
        二、用典文人心态分析
    第三节 盛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原因探讨
        一、社会历史原因
        二、盛唐文化风气的影响
第四章 中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
    第一节 中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概述
    第二节 诗人用《世说新语》典故分析
        一、用典特色分析
        二、用典文人心态分析
    第三节 中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原因探讨
        一、社会历史原因
        二、中唐文化风气的影响
第五章 晚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
    第一节 晚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概述
    第二节 诗人用《世说新语》典故分析
        一、用典特色分析
        二、用典文人心态分析
    第三节 晚唐诗人用典《世说新语》原因探讨
        一、社会历史原因
        二、晚唐文化风气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代诗人用典《世说新语》具体情况表
    表1.1(初唐诗人)
    表2.1(盛唐诗人)
    表3.1(中唐诗人)
    表4.1(晚唐诗人)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5)东晋文人的服饰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东晋文人的服饰背景与服饰来源
    第一节 时代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第二节 布帛与配饰来源
第二章 东晋文人的服饰现状与服饰态度
    第一节 走向极端的高门士族文人服饰
    第二节 葛巾粗服的寒门、隐士文人服饰
    第三节 宗教文化下的僧侣、方士文人服饰
第三章 东晋文人的服饰意识
    第一节 “度系于情”的丧服服制意识
    第二节 “服妖”情节背后的夷夏意识
    第三节 对女性服饰的制约意识
第四章 东晋文人服饰意识的文学影响
    第一节 志怪小说情节的关键线索
    第二节 从“重形似”到“尚神似”的神女形象
余论
附: 东晋文人服饰文学勾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蒲寿宬《心泉学诗稿》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蒲寿康及其《心泉学诗稿》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蒲寿成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及其交游情况
    第一节 蒲寿宬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时局变化
        二、士风变化
        三、诗坛取向的变化
    第二节 蒲赛康的家世与生平
        一、蒲寿宬的家世
        二、蒲寿宬的生平
    第三节 蒲寿宬的交游
        一、蒲寿宬与刘克庄
        二、蒲寿宬与胡仲弓
        三、蒲寿宬与释圆悟
        四、蒲寿宬与赵委顺
第二章 《心泉学诗稿》的成书及其版本源流
    第一节 《心泉学诗稿》的成书情况
    第二节 《心泉学诗稿》的版本源流
        一、着录情况
        一、现存版本
第三章 蒲寿宬的儒、佛、道家与伊斯兰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儒、佛、道教三家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儒家与其文学创作
        二、佛教与其文学创作
        三、道家与其文学创作
    第二节 伊斯兰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伊斯兰教思想对其人生追求及其人格的塑造
        二、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伊斯兰教思想
        三、伊斯兰教其他义理在诗歌中的阐发
第四章 《心泉学诗稿》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治民生的纪实关怀
    第二节 交流酬唱的多维呈现
    第三节 闲适生活的安贫乐道
第五章 蒲寿宬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沉郁悲慨
        一、生活体验上的丰富多彩
        二、内容上的博大精深
        三、感情上的饱满有力
    第二节 冲澹闲远
        一、内容上贴近生活
        二、生活意象的选取
        三、语言上的自然流畅
    第三节 奇险瘦硬
        一、构思巧妙
        二、意境营造
        三、炼字炼句
结话
凡例
    古赋两首
        其一
        其二
    瀑布泉赋
    和倪梅村梅花赋
    七爱诗赠程乡令赵君
    咏史八首
    示儿
    明月篇
    拙妇吟
    和博古直五首
    梅阳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
    感兴
    送使君给事常东轩先生
    投後村先生刘尚书
    柬曾梅坡二首
    送淮东田制干回司
    寄窥堂庄使君
    送使君右司赵是斋
    赠无庵道人风监
    梅阳寄委顺赵君
    寄丘钓矶
    寄梅坡
    与石岩方常簿游白水塘观龙湫
    已卯六月十一日书石室壁
    舶使王会溪太寿赵见泰九日领客枉顾山中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韵十首
    九日简留松涧
    心泉
    九日贵客入山地狭不足以容歌舞故作
    和漳浦余明府
    呈大帅侍郎阳岩洪先生
    上舶使监丞王会溪
    登师姑岩见城中大阅恍如阵蚁因思旧从戎吏亦其中之一蚁感而遂赋
    送郭济叔分教邵阳
    古意答胡苇航
    送远曲别苇航
    见山台
    泊舟兰溪
    登师姑岩怀古十韵
    仲冬下澣会同僚游东岩
    寄豫章李明府
    亦竹轩
    六和塔僧房
    送梅峰阮监镇东归
    喷玉布
    梅阳郡斋庵梅花五首
    寓壑清流
    白水岩
    戏效浪仙体
    书会溪郴阳瀑布图後三首
    草堂瀑布
    题瀑布图后
    中庭步月
    纯阳洞读书和中山陈礼郎韵
    又题纯阳洞
    枸杞井
    山中井
    菊花潭
    古意
    头陀成庵主刺血写法华经
    灯蛾
    蜜蜂
    蜘蛛
    促织
    蚁
    蠧鱼
    扪蝨
    蚊二首
    蚤
    神骏歌送赵委顺就漕
    子别母呈所翁陈先生
    醉歌
    菊露谣
    送刘童子试艺天京
    送沈保叔国谕试艺右庠
    君不来词寄云帽上人梅坡翁
    送林城山归上饶
    送孙耕山
    赠日者冯鼎山
    濯足瀑下
    壮哉亭观龙湫作
    登北山真武观试泉
    游金山寺呈茂老
    游西岩
    书草屋壁
    愁剧忽失笑
    九日
    送庄纠之官莆阳
    岁暮度朋山岭登山庵追慕先人不胜悲怆因用杨敬夫韵
    友人若木余兄告归诗以送之
    寄径山书记悟上人
    寄思溪老藏叟珍上人
    寄老溪上人
    招枯崖悟上人住山
    和胡竹庄韵
    次清老弟韵
    赵委顺寄诗山中因次韵
    题梅窗啸月图
    赠隐者
    挽吕秘书
    悼亡
    小儿生日
    赠日者王谈天
    阿助寿岁诵杜工部四十明朝是之句请足成
    送枯崖悟上人省觐三山
    即事
    约赵委顺北山试泉
    春阴偶成柬枯崖
    友人余兄归小诗寄胡苇航
    寄胡苇航料院
    九月九日登山
    题江心寺
    七夕前二口与窥堂庄使君江横观水望霓怅然
    溪堂春日即事
    八月八日夜道士湖泛月
    寒山暮景
    三叠泉庐山简寂观十五里一名撷泉
    题纯阳洞
    重阳
    题海云楼下一碧万顷亭
    心泉
    石潭观鱼
    题金粟洞
    种麦
    委顺赵君见遗千里小景鸦鹊图有诗将之用韵为谢
    送清老弟归荆湖幕
    闻蟋蟀有感
    挽仁山杨先生
    用翁雪舟送春韵三首
    送择斋先生徐大监赴建仓
    用老竹与子晦韵
    和杨芸斋送枯崖住兴福韵
    寄石隐老屿上人
    和倪梅村
    再用韵和苇航
    与小儿助子游间横作
    江横暮景
    再题江横
    游鼓山题天风海涛亭
    送使君赵寺丞泰先生
    寄何我轩
    闲坐海观兴致悠然是时月白如画
    岭後山庄
    回谒蓝主簿道傍见梅偶成
    题深省庵
    依韵寄呈林城山
    即席用委顺听甘师琴韵
    与兴福老枯崖乘月观涛
    西岩
    赠洪都高士萧野鹤
    赠吴仰云
    岁旦勉田邻
    端午
    山园芍药有花喜而赋
    梦故人郭推官元用诗以奠之
    夜闻邻笛
    风雨终夜独坐不寐
    田园秋兴
    郊行有感
    返重阳作
    赋枸祀
    画船
    游武夷九曲
    寄石隐
    题叶寄杨芸夫
    心泉二首
    菊泉诗
    闻泉
    涧亭麈尾泉
    江横信笔
    书滴翠岩壁
    书香炉瀑布图後
    青霞西亭
    沧浪亭
    心泉
    读可翁闲坐偈
    白须
    题石
    怡云
    寒食有感
    郊意
    题画竹扇寄友
    春日闻禽戏题寓廨
    棹歌
    牧童歌十首
    山中秋晓
    书隐者壁
    飞泉
    题赠枯崖
    赠老溪孚上人
    石室闲坐忆东坡渔舟一叶江吞天句成一绝
    锡老弟山居
    闺意
    酒量减
    题武夷
    重游武夷偶成櫂歌一首
    月岩
    青霞
    玉女峰
    题西山灵峰感应寺
    题纯阳洞
    次枯崖上人催梅韵
    百花洲梅
    早梅
    瀑上见梅有怀老溪上人
    雨中见梅泫然而作
    次韵
    赠林愚庵墨梅
    题萧照画山水渔夫四轴
    又渔夫四首
    七夕
    江上闻笛
    春晓闻禽
    闻鸡
    闻蝉
    赋竹间禽
    饭牛歌
    水碓
    咏狸
    南村
    满江红 登楼偶作
    贺新郎 赠铁笛
    渔夫词十三首
    又渔夫词二首
        书玄真祠壁
        欵乃词 赠渔夫刘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二 蒲寿宬词的艺术特色
    附录三 蒲寿宬交游表
    附录四 吕廷焯《蒲氏初五世太祖刺史公(蒲寿宬)傅》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7)傅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 傅玄及其《傅子》研究
    第一章 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及着述情况考论
        第一节 傅玄人格精神形成背景与表现特征
        一、傅氏家风视阈下傅玄人格精神的形成背景
        (一) 傅玄家族谱系述论
        (二) 崇尚武力、果敢机智的远祖——傅介子
        (三) 勇敢、刚直、忠义的祖父——傅燮
        (四) 见识深远,恪守道义的父亲——傅干
        二、傅玄人格精神形成的地缘性因素
        (一) 郡望北地
        (二) 出生于邺城
        (三) 避难于河内
        (四) 入太学于洛阳
        三、傅玄人格精神的表现特征
        (一) 崇儒尚学,奖掖后进
        (二) 务实建言,机敏通变
        (三) 刚直火暴、缺乏雅量
        第二节 魏晋皇权转移环境中傅玄的仕宦道路考论
        一、曹魏时期
        二、司马氏掌权时期
        第三节 傅玄着述之着录与辑本流传考论
        一、《傅子》着录、辑本情况
        (一) 唐代之前《傅子》着录情况
        (二) 唐代之后《傅子》着录情况考论
        (三) 《傅子》重要辑本考述
        二、《傅玄集》着录及辑本情况
        (一) 着录情况
        (二) 总集、选集、类书选录情况
        (三) 明清人辑录情况
        (四) 诗歌补遗情况
        三、傅玄其他着作辑录情况
    第二章 《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
        第一节 《傅子》创作的学术思想环境
        一、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
        二、魏晋子书着述风气的盛行
        三、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傅子》创作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三节 《傅子》的思想特征
        一、《傅子》思想的多元化特征
        二、《傅子》思想的社会批评特征
        (一) 对奢靡无度社会风气的批判
        (二) 对虚诞谈玄、不婴世务的士人为官行为的批判
        三、《傅子》思想性质考察与定位
    第三章 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末社会流弊与儒学的衰落
        一、名实相乖的吏选之弊
        二、法纪松弛之弊
        三、党锢之祸加速儒学衰落步伐
        第二节 曹魏政权对汉末社会弊病的反思与矫正
        第三节 傅玄《傅子》对魏晋之际儒学的修正与丰富
        一、魏晋之际人才问题的讨论
        二、傅玄以德行为本、量才与督责并重的人才观的形成
        三、傅玄之前关于礼、法关系的讨论
        四、傅玄礼法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第四章 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
        第一节 《傅子》的篇章特征
        一、《傅子》篇章主题特征
        (一) 主题鲜明、篇首举题
        (二) 主题纯正,一以贯之
        二、《傅子》篇章论证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傅子》的句法、辩对及语言特色
        一、形式多样的构句之法
        二、善于辩难的论说艺术
        三、质朴朗畅的语言特色
        第三节 《傅子》的叙事特色
        一、叙事思想: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
        二、叙事方法:直接叙事、推衍叙事
下编 傅玄文学创作研究
    第五章 傅玄诗歌研究
        第一节 庙堂雅诗
        一、庙堂雅诗产生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二、颂美、劝谏、征实兼具的内容特征
        (一) 颂美
        (二) 劝谏
        (三) 征实
        三、古雅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女性主题诗
        一、广深的关注视角
        二、重视教化的创作倾向
        三、女性主题诗歌创作与傅玄人格精神之关系
        第三节 纪实诗与咏怀诗
        一、纪实诗
        二、咏怀诗
        第四节 傅玄与魏晋之际诗风变革
    第六章 傅玄辞赋研究
        第一节 傅玄辞赋题材论
        一、辞赋题材类型
        (一) 花木瓜果类
        (二) 动物类
        (三) 器物类
        (四) 天象时序类
        (五) 朝会都城类
        二、辞赋题材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节 汉晋时代背景下傅玄辞赋创作特征论
        一、汉魏世风转变与傅玄辞赋创作的征实化特征
        二、魏晋文学自觉与傅玄辞赋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三、魏晋华美文风与傅玄辞赋创作的精致化特征
        四、汉晋诗赋文体互融与傅玄辞赋的诗化特征及导引意义
    第七章 傅玄散文研究
        第一节 重视警戒的箴文
        第二节 规诫与题咏兼具的铭文
        一、规诫性铭文
        二、题咏式铭文
        第三节 义多规镜的奏疏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序
    第八章 傅玄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
        一、“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共存的文学创作思想
        二、教化与娱乐兼具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二节 文体论
        一、模拟与文体论的生成
        (一) 重视模拟的时代风气
        (二) 拟作过程与文体论的生成
        二、文体论的内容与影响
        (一) 文体论的内容
        (二) 文体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魏晋之际文人生活与文学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其论文架构
    二、相关学术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港台及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方面
    三、“魏晋之际”的时间概念的界定
    四、社会剧烈变迁与哲学突破
    五、文学观念新变及其展开形式
第一章 建安文人生活与建安文学的慷慨悲歌
    一、曹氏父子与建安风骨
        (一)曹氏父子的事功观念
        (二)曹氏父子的文学革新与文学诉求
        (三)曹氏父子的文学影响
    二、邺下文人形成与文学集团的价值取向
        (一)邺下文人集团的正式形成
        (二)文人生活方式与创作内容
        (三)文人的话语表达与审美诉求
第二章 正始文人生活与正始文学的呜咽之声
    一、正始名士与竹林文人的形成
        (一)玄学兴起与正始名士
        (二)竹林文人群体形成
    二、正始名士对政治的疏离
        (一)政治疏离的原因:上层政治集团的高压
        (二)名教之弊的显现:传统章句之学失去优势
        (三)学术重心的转移:从社会变迁向文化变迁
    三、正始名士的典型生活方式
        (一)崇尚自然
        (二)清谈啸吟
        (三)沉醉颓唐
    四、正始文学的心象构成
        (一)正始文人的生活方式
        (二)构成正始文学意象群
        (三)正始文学的艺术品格
第三章 中朝文人生活与西晋文学的玄言之风
    一、政策变迁与文人抉择
        (一)二十四友
        (二)文人的悲剧
    二、佛道相兼与崇尚玄谈
        (一)玄学的新发展
        (二)玄风的兴盛
    三、玄儒调和与文风表现
        (一)儒玄兼综
        (二)多元文风
第四章 文人生活方式下的文学观念转变
    一、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一)诗可以观的理论
        (二)由观志到观情的转变
        (三)诗缘情的观赏品评意义
    二、兴象言意的艺术追求
        (一)文人对兴象传统的继承
        (二)文人写象言意的特色
    三、形式主义诗学的确立
        (一)魏晋文学自觉与形式主义诗学
        (二)魏晋文学体式的多元发展
        (三)形式主义诗学体系的形成
第五章 魏晋文人生活方式影响及文学史意义
    一、文学世家形成与传承
        (一)家族的形成与门第的确立
        (二)家族兴衰与政权更迭的互动
        (三)家族文学的自然传承
    二、文人集团的自觉与追求
        (一)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人集团的形成
        (二)文人集团的多元价值诉求
        (三)文人集团的文学自觉与文学主张
    三、文人生活方式的文学史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风俗视域下魏晋南北朝诗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风俗界定与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服饰风俗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诗赋中的女性服饰
        二、魏晋南北朝诗赋中的男性服饰
    第二节 蚕、桑、织诗赋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一、蚕、桑、织诗赋的历史渊源
        二、蚕、桑、织诗赋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服饰诗赋的文学传承与创新
        一、魏晋南北朝服饰诗赋的文学传承
        二、魏晋南北朝服饰诗赋的创新
    小结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饮食风俗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诗赋中的食物
        二、魏晋南北朝诗赋中的饮品
    第二节 游宴、饮酒诗赋的风俗记载与文化内涵
        一、游宴诗赋的风俗记载和文化内涵
        二、饮酒诗赋的风俗记载和文化内涵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饮食诗赋的文学传承与创新
        一、魏晋南北朝饮食诗赋的文学传承
        二、魏晋南北朝饮食诗赋的创新
    小结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住行风俗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建筑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俗
        二、建筑诗赋的风俗内涵与文化意义
    第二节 都邑诗赋的民俗价值和文化意义
        一、都邑赋的民俗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都邑诗的民俗价值和文化意义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祖饯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饯风俗
        二、祖饯诗赋的风俗演变与诗性交际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游览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览风俗
        二、游览诗赋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思想
    小结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人生礼俗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生育习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育风俗
        二、小字的佛教色彩与文化意义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婚姻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风俗
        二、弃妇诗赋的文化内涵与意象特征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丧葬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风俗
        二、丧葬诗赋的文化内蕴与情感抒发
    小结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节日、娱乐风俗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节日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节日风俗
        二、上巳诗赋的风俗特色与文化意义
        三、魏晋南北朝节俗的宗教渗透与民族融合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游艺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游艺诗赋概况
        二、棋艺诗赋的民俗价值与哲理意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诗赋与乐舞风俗
        一、魏晋南北朝乐舞诗赋概况
        二、啸与啸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10)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精神生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缘起
    1.2 《世说新语》的研究现状
    1.3 《世说新语》蕴含的精神生态批评的因素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1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三重人生状态
    1.1 人生状态第一重:天性自然
        1.1.1 与天同化,自然而然
        1.1.2 人之品性,自然之喻
        1.1.3 尘世中的孤独感,生命家园的追寻
    1.2 人生状态第二重:世俗生活
        1.2.1 社会伦理价值观:大我不再,小我彰显
        1.2.2 畸形人生:残忍、放诞与豪奢
    1.3 人生状态第三重:审美人生
        1.3.1 感物缘情
        1.3.2 生命即艺术
        1.3.3 日常生活审美化
2 游走朱门的僧与道——经典的重构与解释
    2.1 主流意识形态的崩塌
    2.2 哲士对经典的解读
        2.2.1 调和:援道入儒
        2.2.2 撕扯:竹林玄学与裴頠“宠有论”
        2.2.3 反讽:郭象独化论
    2.3 名僧对经典的附会
        2.3.1 佛僧名士化——名僧与名士的交游
        2.3.2 “六家偏而不即”——佛家义理玄学化
3 家与国——世家大族对精神领域的影响
    3.1 清谈之风的倡导
    3.2 南北风习之差异与融合
    3.3 精神暴力:门第之见
    3.4 为政之道的变迁
    3.5 共和执政对于士族精神的涵养
4 禁忌与放荡——《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对情的态度
    4.1 圣人有情否的讨论
    4.2 万物有灵更有情
    4.3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4.3.1 矫情镇物
        4.3.2 唯美恋生
        4.3.3 以情体物
结语: 《世说新语》之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玉柄尘尾背后的激情生命——论阮籍的人生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朱邸诗群研究[D]. 孟健. 吉林大学, 2021
  • [2]陆机《演连珠》研究[D]. 谷倩倩. 河北大学, 2021(02)
  • [3]东晋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书法创作互动关系研究[D]. 王真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唐诗用典《世说新语》研究[D]. 李静茹.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5]东晋文人的服饰意识[D]. 刘璐. 山东大学, 2019(09)
  • [6]蒲寿宬《心泉学诗稿》注[D]. 胡艳菊. 广西大学, 2019(01)
  • [7]傅玄研究[D]. 李春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魏晋之际文人生活与文学观念[D]. 阎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9]风俗视域下魏晋南北朝诗赋研究[D]. 盖翠杰. 山东大学, 2017(08)
  • [10]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精神生态[D]. 崔鹃. 海南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玉山晨薇背后的激情人生——论阮籍的人生悲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