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灯不是越亮越好

学习灯不是越亮越好

一、学习用灯并非越亮越好(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洁[1](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照明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经从最初的满足视觉明暗需求,到如今的营造丰富光环境带来舒适体验。在照明过程中存在大量资源浪费现象,如何既能满足舒适度需求又做到节能环保,成为了智能照明的研究重点。本文对光环境及计算机控制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将神经网络应用于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家居照明的智能控制。首先本文将光照度及照度均匀度作为灯光调控的判断依据,通过对天然光、灯光的研究确定了室内照度的计算方法。由于室内光环境影响因素较多,难以用具体的数学模型描述,为此利用DIALux软件建立了室内空间模型,具体分析了天气、时间、空间位置的不同对室内采光产生的影响,为照明控制算法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确定了应用神经网络结合模糊推理的智能控制算法。在算法构建过程中,搭建BP神经网络模型,完成对输入层、输出层、传递函数及相关初始参数的设定。通过在空间模型中的模拟调光,获取随天然光变化及不同场景下的灯光数据,在MATLAB中进行神经网络训练,获得均方差(MSE)结果及回归线形图,得到各层网络权值、阈值。以各区域活动时间为输入、目标场景特征值为输出,构建模糊推理器,进行场景模式判断,确定其隶属函数及论域,并制定模糊规则。其次对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环境监测模块的设计,通过BH1750FVI数字型光照传感器实现对光照度的测量、HC-SR501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检测用户活动区域;控制模块通过STM32F107处理器完成控制算法;无线传输模块利用CC2530型ZigBee实现控制器与传感器、终端灯具之间的数据传输;终端灯具调控模块选用PT4115降压恒流源将PWM信号转换为驱动电流来驱动LED,实现对灯光亮度的调控。最后基于仿真模型验证了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既可以营造舒适的光环境,又可以实现有效的节能。

富诚蓉[2](2019)在《满足审美要求的家居厨房照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分析人眼的视觉特性和视觉心理的产生过程为切入点,基于现今社会的审美要求下,满足现代人对于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的需求,探索现代化厨房照明系统发展方向并建立模型,同时设计出一系列相匹配的考核标准以及评估模型的实际适用程度,为未来厨房照明系统提供品质化、智能化突破提供参考数据及意见。由于我国最初制定的居住建筑照明的照度标准值时间较早,并且当时我国的生活水普遍偏低,而且多年以来标准值并没有变化,可能出于节约能源等多方面考虑,国家照度标准值的数据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标准值来说是非常落后的。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不要再按照国家照度标准值机械化地进行照明设计,我们要追求更舒适的照明环境视觉感受以及审美感受,追求最佳数值,满足新条件和新环境下的照明布置需要,为设计出更舒适并具审美感受的家居厨房照明环境提供理论参考。论文选取满足审美要求的家居厨房照明设计作为研究课题,鉴于我国工业化时间较短,相较于外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如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质量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内心层面上的需求,通过对大量测试者采访调查,得出相应数据。论文采取两种方法,分别是实验研究与验证、光照强度模型建立与验证,以科学量化的数据依次验证得出家居厨房照明视觉舒适度最适合的区间数值。依据数学理论模型计算出更适合于现今社会主流人群心理需求的数据,对提升人们在照明环境中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感受,以及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感受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论文将光与视觉特征及影响视觉的因素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以形式美法则为基础理论分析与探索满足审美要求的家居厨房照明设计。(2)以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通过SPSS数学建模平台进行分析探索人们对于影响视觉舒适感的相关因素,并得出相关因素最为舒适的区间数值。(3)依据实验数据验证得出操作区域中的烹饪制作区域以及一般活动区域与光环境区域照度比值关系,为今后家居厨房照明设计提供参考。(4)将家居厨房空间从照明、形体以及色彩运用形式美法则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这样能够进行全方面的把控与认识,这就为照明设计应用在家居厨房空间中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满足现代人追求多元化感受以及审美欲望的要求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光带给人们的美感体验与内涵。

刘珊[3](2017)在《住宅室内灯光设计的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们生活环境与物质水平越来越优越的时代背景下,对居室空间环境氛围也越来越注重,其中室内灯光设计分为功能设计和艺术设计,在注重材质环保性与实用性的前提下,对居室空间中灯光设计的艺术性也有了逐渐的认知与提高,用光来塑造空间与环境,围绕住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性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挖掘灯光设计中更深层次的艺术意义,从而服务于生活的质量。本文内容包括灯光的艺术发展史、灯光设计的艺术语言、各空间中灯光设计的艺术应用分析以及灯光设计的艺术发展趋势等。本文重点提出灯光设计的艺术的核心问题,从对所有艺术形式中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与特殊形式美的应用分析;对色彩技术的分析以及对色彩设计原则的分析;对灯光设计与人心理感受的分析;对灯光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等,通过分析,使之认识到灯光设计对于住宅室内空间的艺术创造、空间氛围的营造以及人的心理感受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灯光设计实践研究部分,着重从居室空间灯光设计的要素研究出发,针对居室空间不同的场所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功能的室内空间中灯光的分层配置及布置要点,通过不同空间不同的灯光设计要求,对光源与灯具进行不同调整与组合,从而营造出不同艺术氛围的空间环境。

张磊[4](2016)在《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术科课程成为高师院校的正式课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术科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职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能力发展受到挑战,术科教学改革的缓慢进程已然制约和影响着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术科教学改革路在何方?本研究试图将学科教学知识(即PCK)与学科教学能力(即PCA)勾连起来,以PCK作为术科教学改革的视角,旨在通过术科教学改革寻求职前体育教师PCK与PCA的发展,为职前体育教师“学会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出术科教学应有的贡献。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力求理论与实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相互关照与融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对术科教学的知识论与价值论等基础问题,术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匡补与澄清,从理论上对“术科教学改革为什么改,如何改”等问题给予了思考;接下来,通过对术科教学现状、P-PE-PCK现状、术科教学价值问题等三方面的实证研究,对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给予了审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的访谈、5所高校300名体育师范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考察术科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备课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基于视频的问卷调查法对2所师范院校的24名体育师范生、5所高校的300名学生、2所师范院校的30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数据收集,了解职前体育教师PCK(即P-PE-PCK)状况以及术科教学在发展P-PE-PCK方面的可能性与现实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三角互证”对P-PE-PCK的构成要素、来源、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学校差异等情况进行了探索与论证;第三,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和6位体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运动技术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加以求证,厘清术科教学的价值问题;最后,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理论构建的“参与式PBL教学模式”的现实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术科教学改革如何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实验研究阶段,分别在2所师范院校针对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和足球专项课进行了1项探索性教学实验和2项验证性教学实验,并在足球公体课中开展了“足球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教学实验,从而为“术科教学的课内外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数据支撑:最后,对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反思,并对今后的研究给予了展望。通过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本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和“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的“知识实体”为运动技术,其知识类型为“实践知识”;学习者需要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身体练习体验,实现运动技术的“有意义学习”;术科教师应构建“平等、合作、对话、实践、反思”的“学习场域”来保证学生体验运动技术教学过程的机会,并不断引导其思考“如何教”的问题;运动技术或者教育类课程知识不能独立支撑起现实教学,当以上两类知识结合其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运用而形成PCK时,学科教学能力PCA也随即得到发展。教学是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过程,现实教学情境的学科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为PCK向PCA转化的中介变量。术科的教与学价值应走出“工具理性的樊篱”,不应仅限于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动作示范能力的获得,而应该追求运动技术的获得之于学生更为深广的教学意义,这些意义同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体验中通过不断反思获得。“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目标应由运动技术的提高与—般教学能力的发展转向学科教学能力(PCA)的发展,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坚持适宜—量力性原则、前沿—基础性原则和职业—整合性原则,内容的组织应该走“问题化”组织策略,并借鉴问题支架或3C3R模型来设计术科教学问题;术科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术科教学方法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并面临着有效性陷阱,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性缺席可谓术科教学方法的现实困境,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方向与有效性问题都应该得到追问。术科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技评+达标”式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去情境化”的评价,注重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能力的“片段教学或模拟上课”可作为术科教学中进行教学能力考核的真实性评价方式。术科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应该得到扬弃,“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现实必要与理论依据。2、揭示并完善了术科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P-PE-PCK的现实状况、以及术科教学价值问题。其一,现实中术科教学面临着“常规问题”与“异常问题”。“常规问题”表现为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考核,主要还是围绕提高运动技能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为主,教学考核也仍然以“技评+达标”为主。“异常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术科教师在备课环节所表现出的“备课模式”,即术科教师普遍反映由于教学经验、个人精力等原因,他们不会每天、每节课都去备课,他们会根据以前教案或者做些许修改,或者按照原来的“走”,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上什么、怎么上他们都已了然于胸,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上课。二是术科教师教学考核中存在着“人为降低考核标准”这—“考核失真”问题,该问题主要受到了“学生水平、教师压力、教师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三是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无奈”的感受,这些“无奈”来自于“教师所说的苦衷、教学瓶颈,以及由于教学进度被打乱或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而导致教师产生的负面情绪”。其二,P-PE-PCK发展表现出性别、年级、学校差异,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本研究首次确证了P-PE-PCK的结构要素,即P-PE-PCK由“体育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的知识、安全教学环境的知识、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等6个维度的知识构成。其中,“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在P-PE-PCK各维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最能代表P-PE-PCK的水平。其次,绝大部分P-PE-PCK总体情况以及各维度的知识情况处于“笼统或有限理解PCK”的水平,总的来看,P-PE-PCK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P-PE-PCK各维度知识来源于9个方面,分别是“术科学习经验、实习经验与反思、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练习体验、个人反思总结、阅读专业书刊、理论课学习、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和课堂观察”,其中,“术科学习经验”仍是P-PE-PCK的主要来源。P-PE-PCK各维度知识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一般高校与“985、211”高校之间的P-PE-PCK并不存在差异,而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之间的P-PE-PCK存在差异,师范院校的P-PE-PCK要更好一些。就性别而言,男生与女生之间在PCK各维度以及总体PCK上均具有差异,在平均水平上,女生PCK要高于男生PCK。其三,术科教学价值表现为“技术理解”。传统的术科教学价值取向是“技术记忆”式的,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是运动技术的巩固与熟练。经由扎根理论,本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理解”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两个扎根理论,一是术科教学价值体现为技术理解,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记忆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其中,记忆性理解表现为掌握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体现为提炼运动技术的教学意义,表现在“关于运动技术本身知识点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价值的认知、关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认知、关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理解能力的认知、关于教学安全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的认知”等几个方面;二是不同程度的技术理解对于教学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没有技术便没办法进行教学;其次,仅仅是记忆性理解也不足以进行教学;最后,当对运动技术达到创造性理解程度时,便可以进行教学。加深技术理解的途径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练习、课堂观察、书本知识学习”等6个方面。3、证实了“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其一,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术科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加以问题化处理,并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课前或现场的解决,足球与网球的教学实验证实这些做法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置可以是课前布置和设置的,也可以是课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生成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也可以是任务式的,如课前在给下节课参与教学的学生布置的任务,以及课堂上让各自小组完成创新性练习方式的设计,这既是对教学内容“如何教”问题的设置,也是给每个小组分配的任务。其二,“模拟上课”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具有可行性。本研究的教学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是模拟上课,其中,在足球和网球普修课中采用的是“个人模拟上课”,在专项课中则是采用了“小组模拟上课”的形式,并运用自编的《基于观察的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量规》对模拟上课的情况进行了评价。教学实验表明,运动技能考核与教学能力考核可在教学考核时同时展开,并且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当然,这需要教师之间的积极配合。其三,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首先,足球与网球教学实验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相关运动技术、PCK与学科教学能力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其内部效度的体现;其次,该教学模式在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与足球专项课上的实施所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则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可推广性的另一支撑便是该教学模式所采用的PBL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考核的可行性也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证实。4、拓展了高师院校发展学生教学能力的新途径,即“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当前术科教学与教育实习在发展学生教学能力上所反映出的共有问题便是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少,专项班学生在公体课上进行教育实实这一思路为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进而为构建“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提供了思想来源与实践准备。“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初步证实了这一教育实习模式在发展体育师范生“关于学生的知识与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等PCK维度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高师院校可以把公共体育课堂作为实习基地,由专业课任课教师或者专业课与公体课任课教师共同承担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一来,体育师范生体验真实教学的机会便会明显的增加。从现实来看,该教育实习模式在高师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应该成为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补充形式。

吴鑫婧[5](2015)在《回归剧场 ——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艺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剧场是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艺术,各种风格交错、混杂、渗透。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先锋派、环境戏剧……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风格和形式难以区分和评判,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与此同时,科技在不断进步和超越,新媒体和新科技正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改变。灯光设计这门学科变得越来越多学科化并且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纵观当下国内外演出中灯光设计的形式与风格可以说是繁花似锦,优劣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备受争议,当代新型灯光设备的引进让我们眼花缭乱,与此同时,在西方剧场中,仍然存在着质朴传统的灯光设计……对舞台灯光作品的评价变得越来越具有复杂性。早期在中国我们将舞台灯光仅当成“使人看得见的工具“,以简单的照亮方式,作为传达演出形象的视觉媒介。而随着新科技时代的到来,新式设备取代了传统灯具,一方面,新科技给当代舞台美术带来了更大的便捷和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但是另一方面,灯光设计的艺术水准由于人们缺乏对新设备的掌握而下降,舞台灯光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戏剧的本质,走向了一条歧途。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舞台灯光的美学追求出发,探讨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创作趋向,并借用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的戏剧理论对当代舞台灯光进行“分门别类”,用“批判”的眼光反思当下舞台灯光在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我进一步探讨舞台灯光的本质和功能。什么是美的设计?美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作为剧场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灯光设计的“美感”应该既是建立在对戏剧本体的思考,又是建立在外在的形象美——既是实用之美,也是科学之美,更是艺术之美。

张巧芬[6](2014)在《非成像光学系统的LED光源优化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电子产品对轻、薄、短、小、高可靠性、低功耗的不断追求,对电子制造装备的执行速度、操作精度及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电子制造装备的高速高精度操作基本都涉及到视觉技术,其中的光源设计及照明技术则直接影响到这类装备的性能指标。高速高精度的视觉定位与识别,要求在复杂工况下极短时间内获取高质量目标图像,其光源的设计对于这类高速运动的执行系统的图像获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发光二极管(LED)正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新一代光源。在非成像光学系统中,接收面的均匀照明以及光能的充分利用一直是光源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面向电子制造装备研发中的光源设计需求,重点开展基于LED光源的照明显示系统研究。针对光源设计中接收面照度均匀与光能的充分利用之间难以兼顾的难题,提出同时考虑照明系统接收面的照度均匀度和光能利用率的LED光源光学系统设计新方法,研究可获得理想照明系统的光路设计理论,在综合考虑照度均匀度和光能利用率的基础上,提出光源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并通过编程实现照明系统参数的自动调整,达到设计的最优化,分别实现反光杯式、透镜式光学系统照明接收面均匀光斑的获取,同时对其光路设计模型的光学追迹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光路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可有效实现接收面照度均匀的同时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为LED光源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调研面向电子制造装备研发的视觉技术研究现状,了解这类装备在高速高精度运行条件下对光源设计提出的光能利用率及照度均匀性需求。深入调研非成像光学中光源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目前非成像光学系统中多种照明光源的特性,确定采用LED光源为非成像光学系统的照明光源,指明目前LED光源设计领域仍然存在的难点问题,即难以在满足照明系统接收面的照度均匀的同时提高光能的充分利用率。(2)在非成像光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首先分析非成像光学的广义光学扩展量、能量收集率等重要参数,建立广义光学扩展量和能量收集率理论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分析像差对能量收集率的影响因素以及LED的朗伯型发光特性;同时,研究光学模拟软件Trace pro的矢量法光束追迹理论,分析基于Monte Carlo随机理论的光照度计算方法,并引入非成像光学的参数分析LED发光模型,确定本系统所用LED光源类型;基于光学设计中的一次光学设计和二次光学设计方法,给出透镜设计所需的透镜表面生成公式,为光学系统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3)研究分析LED照明光学系统参数如二次曲面常数K和曲率半径R等对均匀圆形光斑的影响规律。提出综合考虑照度均匀度和光能利用率的最优设计方法,构建光源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并采用TracePro软件的Scheme语言编程实现照明系统参数的自动调整,获取光学系统照明接收面的均匀光斑。基于该优化方法,研究设计反光杯结构的均匀照明系统,建立反光杯结构的综合评价函数,基于Taguchi method的编程方法,实现对反光杯K、R值以及反光杯和光源间距的自动调整,可快速准确获得照明系统的优化设计结果,使接收面(与光源相距100mm的位置)形成的直径为40mm圆形光斑的照度均匀度达1.5,光能利用率为69.0%。相比于理想抛物面反光杯照明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本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与理想值的接近度提高了29.9%。(4)鉴于反光杯在LED光源设计中存在高度限制的缺点,及透镜设计具有的更大自由度特点,本文进一步研究设计基于透镜结构的均匀照明系统。通过建立透镜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对透镜二次曲面常数K及顶点曲率半径R进行程序的自动调节与优化,实现远距离(与光源相距800mm的位置)处直径为120mm的圆形均匀光斑,其光能利用率为51.7%,照度均匀度为1.51,所获取的最优设计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与理想值的接近度为50.3%,比单独调整R值时获得的接近度提高了22.5%。(5)鉴于部分应用场合对光斑形状的不同需求,本文对面向光束准直的照明系统进行研究,通过透镜系统的优化设计获取接收面的方形光斑,实现在距离光源500mm处形成20mm*20mm的方形均匀光斑。通过建立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出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式,确定最小出射角;基于透镜表面生成公式建立透镜的K、R值与出射角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曲面透镜二次曲面常数K2值对接收面方形均匀光斑的影响规律,获得目标面上的方形均匀照明光斑,结果显示:椭圆型二次曲面可以获得光束出射角为6.049mrad,接近理论计算的最小出射角值,其照度均匀度达到93.02%;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双曲型二次曲面和抛物型二次曲面,椭圆面的照度均匀度分别提高了13.81%和13.22%,能更好地在接收面获得方形均匀照明光斑。在本文的最后,对整个课题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张彦晓[7](2014)在《宋代照明研究》文中指出宋代是一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照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宋代的照明工具分为实用型、观赏型、仪仗型、娱乐型和公益型五大类。观赏型灯类讲究艺术性,讲求奢华;实用型灯类则重视内在,注重实用性。宋代的照明燃料分为三类:植物、油脂和蜡烛。宋代有直接用植物做燃料的,较多使用的是动植物油脂燃料,还有用石油和蜡烛做燃料的。照明燃料的价格基本是灯油最廉价,其次是松明,蜡烛最奢侈,因此宋人使用最多的燃料是灯油,社会上层则较多使用蜡烛。宋代的实用型灯类根据放置方式可分为立式、座式、挂式、壁式和手提式五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座式灯,这与唐宋时期人们的坐姿变化和家具高度的变化有着莫大的联系。五种实用型灯具各有优点,为宋人日常生活使用。宋人的取火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综合运用钻木取火、阳燧取火、击石取火、灰烬取火、发烛取火等多种取火方式。由于照明技术的进步,宋人的社会生活也非常丰富。在白天的一些旅游探险活动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照明设施,夜间的生活主要包括夜宴、夜游、夜起居、赏花、下棋、修书、抚琴、夜读、女红等活动,都需要灯烛相伴。采矿业以及夜间工程、夜织、夜间食品加工、夜间打渔、采茶、养蚕等生产活动也需要有一定的照明设备来辅助。由于宋人生活、生产活动中与照明息息相关,在婚丧、节日、礼佛礼道以及祈求丰收等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俗。宋代形成了与照明相关的一些文化特色,比如用灯烛的字样给植物、山峰、街道、人物等命名,还用灯烛的样子来制作头饰和衣料的花纹。宋人喜欢使用灯烛来说明一些道理,而且认为灯光可以带来安全感。照明技术的进步为宋代社会生活及生产、以及社会风俗、社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宋代赐烛成为赏赐的一种,在政治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照明也被广泛运用到军事活动中,在城防、作战、传递信号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一项重要的军需物资。在科举考试中,宋代实行“继烛之禁”,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消防安全方面的考虑。在皇宫以及官署,使用专人负责管理灯烛以及在灯烛密集的地方预备消防设施来加强消防安全。宋人还发明了用于计时的灯烛,将计时与照明合二为一。宋代出现了一些为公众提供照明的公益性灯烛,成为路灯的雏形,为明代真正意义上的路灯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宋代照明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代照明改善了宋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宋人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进而推进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宋代照明还拓宽了宋人的活动空间,丰富了宋人的夜间生活。照明的发展也为广大士人寒窗夜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读书灯的出现、燃料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宋代夜间照明的普及,使众多贫寒学子夜读成为了可能。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宋代读书风气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繁荣。宋代照明波及到周边的地区和民族,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代照明超越了唐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又为明清时期照明的大繁荣埋下了伏笔。宋代照明中蕴含了科技的因素以及节约、养生、实用、公益等人文理念,这些都值得学习与借鉴。

王书元[8](2013)在《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前概念的研究已成为国际物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今的课堂教学强调从“以教师讲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改革,学生能自行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概念光靠讲授是不够的,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学习。本研究对初中电学中简单电路有关概念和教学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经调查发现未学过电学的学生在灯的结构;导线长度影响电流大小;电路中的灯亮起来有先后顺序;电流经过灯泡后会减弱等存在前概念。已学过电学的初中学生在短路、电流表、电压表上仍存在诸多错误认识;电流、电压的规律处在实记层面,无法在新情景中灵活应用等存在错误概念。为了能有效的转变学生前概念,本研究在对前概念的成因分析基础上结合相关教学理论,提出了针对性教学策略:①教师要树立建构主义教学意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②通过物理实验、多媒体、类比等情景教学引发认知冲突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③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全面理解概念;④通过随机通达强化和巩固科学概念。对所提出策略进行相关教学设计与实践,并且对学生进行及时测试和延时测试。通过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后侧中表现出极显着性差异,充分验证这种策略的有效性。

元宝[9](2012)在《关注眼睛健康 畅享美妙人生——关注青少年眼健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6月6日是第1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青少年眼健康"。目前,我国学生近视眼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相继出台了系列方案和措施,使我国近视防控工作稳步开展。教育部2008年9月4日发布的《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对涉及近视眼防控的方方面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使各方面运作起来有法可依。但学生除了在校时间以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和家长一起生活,因此,家庭成为近视眼防控不可忽视的重要场所。

刘叶[10](2012)在《城市景观光环境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现代建筑是人们所看到的一种由构架组成的力学结构,工业革命后这种多为钢筋混凝土所铸成的立体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落户于城市之中。其周围绿地环绕,干道穿行像蛛网一般组成了现代城市的基本形态。人们多为关注的是城市的日间形态,而随着电灯的发明,城市夜景观设计已经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为幽暗的夜空增添了璀璨的光彩。本文以景观照明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方式和手法作为内容主线进行研究。由艺术表现形式的“方式和手法”的主线索贯穿全文。首先,从国内外景观照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知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已经对城市景观光照的“亮度水平”与“照度水平和反射系数”作出了推荐值,而且北美、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早已经对景观照明做出相关论述,并且他们提倡以“绿色照明”,“照明的整体性”,“间接照明”三种方式对景观光照环境进行优化,注重“光环境”的营造等夜景照明为先进理念。而我国的《城市夜景国家照明设计规范》也已于2008年11月4日正式发布并与2009年5月1日正式执行。其中明确的规定了城市夜景照明技术的相关要求。其次本文以上述先进理念及规范为基础理论支撑,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城市广场景观、商业街景观、园林绿地景观、城市步行空间景观和建筑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运用对北京“什刹海”和“中关村”的实地考察的方法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阐释了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形式,归纳了城市景观光环境艺术表现的方式和手法,论证了城市景观光环境的表现形式艺术化的必要性,最后得出了夜景灯光“绿化”照明与环境艺术的协调的新模式,即明确照明方式和手法;着重体现灯光照明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艺术处理方式及设计原则;运用高科技手段努力实现“绿色”照明。并指出我国城市照明建设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及倡导我国景观照明应走长远发展的道路。

二、学习用灯并非越亮越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用灯并非越亮越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2.2 照明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智能控制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家居光环境的研究与模型建立
    2.1 光照的基本概念
        2.1.1 光通量
        2.1.2 发光强度
        2.1.3 亮度
        2.1.4 照度
        2.1.5 照度均匀度
    2.2 室内照度的计算方法
        2.2.1 天然采光照度计算
        2.2.2 灯光照明照度计算
    2.3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3.1 DIALux家居空间仿真模型建立
        2.3.2 房间照度仿真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算法的研究
    3.1 常见的照明控制算法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算法
    3.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3.3.1 BP神经网络算法概述
        3.3.2 网络初始化参数的确定
        3.3.3 获取训练样本
        3.3.4 BP神经网络训练及结果
    3.4 模糊推理判断场景
        3.4.1 模糊控制算法概述
        3.4.2 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
        3.4.3 隶属函数与论域
        3.4.4 模糊规则制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方案
        4.1.1 系统设计原则
        4.1.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2 LED灯具调光方法研究
        4.2.1 模拟调光
        4.2.2 可控硅调光
        4.2.3 PWM调光
    4.3 系统硬件设计
        4.3.1 传感器选型与安装
        4.3.2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输模块
        4.3.3 基于STM32的控制模块
        4.3.4 终端灯具调控模块
    4.4 系统软件设计
        4.4.1 环境监测模块
        4.4.2 控制模块
        4.4.3 终端灯具调控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算法的验证
        5.1.1 未开灯情况的调光验证
        5.1.2 已开灯情况的调光验证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搭建实物测试环境
        5.2.2 系统测试结果
    5.3 DIALux建模节能分析
        5.3.1 全开灯情况下的能耗
        5.3.2 利用智能控制算法后的能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满足审美要求的家居厨房照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国际照明设计研究动态
        1.1.2 国内照明设计行业现状分析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情况
        1.4.2 国外研究情况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光与视觉特性
    2.1 光的概念与性质
    2.2 视觉机构与视觉的形成
    2.3 视觉特性
        2.3.1 视觉阈限
        2.3.2 视野范围
        2.3.3 视觉速度
        2.3.4 明视觉与暗视觉
        2.3.5 明适应与暗适应
        2.3.6 恒常现象与后像
    2.4 影响视觉的因素
    2.5 视觉向知觉的转化
    2.6 视觉心理的产生
        2.6.1 阴影所产生的视觉心理
3 照明质量与视觉环境评价
    3.1 照明质量
    3.2 照明质量的衡量指标
        3.2.1 照度均匀度
        3.2.2 合理的亮度分布
        3.2.3 色温
        3.2.4 显色性的评判
        3.2.5 光源的高度对舒适感的影响
        3.2.6 眩光与舒适愉快的照明
    3.3 视觉环境的评判方法
        3.3.1 主观评价方法
4 家居厨房照明视觉要素研究
    4.1 住宅照明的基本要求
        4.1.1 满足各功能需求的照度
        4.1.2 适当的亮度分布
        4.1.3 适当应用光线调节
    4.2 光源的选择
        4.2.1 荧光灯
        4.2.2 LED灯
        4.2.3 低压卤钨灯
5 家居厨房照明视觉舒适度研究
    5.1 实验研究与验证
        5.1.1 实验研究方案
        5.1.2 实验数据分析与验证
    5.2 本章小结
6 满足审美要求的厨房照明设计
    6.1 家居厨房照明设计影响因素
        6.1.1 厨房操作流程
        6.1.2 厨房功能分区及布置方式
        6.1.3 厨房空间设计
        6.1.4 厨房储藏空间设计
        6.1.5 厨房色彩设计
    6.2 家居厨房照明设计
        6.2.1 家居厨房照明中的直接照明
        6.2.2 家居厨房照明中的间接照明
    6.3 形式美法则
        6.3.1 对称与均衡
        6.3.2 齐一与参差
        6.3.3 调和与对比
        6.3.4 比例与尺度
        6.3.5 节奏与韵律
        6.3.6 变化与统一
    6.4 满足审美心理的家居厨房照明设计方法
        6.4.1 对称与均衡的应用
        6.4.2 节奏与韵律的应用
        6.4.3 调和与对比的应用
        6.4.4 比例与尺度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住宅室内灯光设计的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灯光设计的发展
    2.1 灯光设计的发展史
        2.1.1 光源的发展
        2.1.1.1 自然采光
        2.1.1.2 人工照明
        2.1.1.3 光源的技术创新
        2.1.2 灯具的演进
        2.1.2.1 国内灯具的演进
        2.1.2.2 国外灯具的演进
    2.2 灯光设计的艺术发展
第三章 灯光设计的技术与艺术
    3.1 场所灯光设计的艺术
        3.1.1 点线面的运用
        3.1.1.1 点
        3.1.1.2 线
        3.1.1.3 面
        3.1.2 特殊的形式美
        3.1.2.1 主调与基调
        3.1.2.2 动态与稳定
        3.1.2.3 对比与调和
        3.1.2.4 高调与低调
        3.1.2.5 实体与虚空
        3.1.2.6 联想与意境
    3.2 灯光设计的色彩技术
        3.2.1 灯光色彩技术表达
        3.2.1.1 色温
        3.2.1.2 显色性
        3.2.2 灯光色彩的三要素
        3.2.3 灯光色彩的混合原则
        3.2.3.1 光的三原色
        3.2.3.2 色光加色混合
        3.2.3.3 格拉斯曼定律
        3.2.4 灯光色彩的设计艺术原则
        3.2.4.1 色彩的和谐
        3.2.4.2 把握色彩的尺度
    3.3 灯光设计的情感艺术
        3.3.1 人对光的本能感知
        3.3.2 视觉与视知觉
        3.3.3 灯光的照度与心理
        3.3.4 灯光的色彩与心理
        3.3.5 灯光与材料色彩
        3.3.6 光照角度、对比度与心理
        3.3.6.1 光照角度与心理
        3.3.6.2 对比度与心理
    3.4 灯光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法
        3.4.1 利用光的物理性质
        3.4.1.1 光的直线传播
        3.4.1.2 光的反射
        3.4.1.3 光的透射
        3.4.1.4 光的色散
        3.4.2 光的写意与写实
        3.4.2.1 写意照明
        3.4.2.2 写实照明
        3.4.3 光与影表现
        3.4.3.1 以光为主
        3.4.3.2 以影为主
        3.4.3.3 光影结合
第四章 住所灯光设计的艺术应用分析
    4.1 客厅空间
        4.1.1 客厅灯光设计的重要性
        4.1.2 客厅灯光的主次关系
        4.1.3 客厅灯光的层次关系
        4.1.3.1 空间顶部的灯光
        4.1.3.2 中间层次的灯光
        4.1.3.3 底部的灯光
    4.2 餐厅空间
    4.3 卧室空间
        4.3.1 卧室灯光的运用
        4.3.2 卧室灯光的层次关系
        4.3.2.1 空间顶部的灯光
        4.3.2.2 中间层次的灯光
        4.3.2.3 底部的灯光
    4.4 书房空间
        4.4.1 书房空间灯光的布局原则
        4.4.2 书房空间灯光的层次关系
        4.4.2.1 空间顶部的灯光
        4.4.2.2 中间层次的灯光
    4.5 厨房空间
    4.6 卫生间
第五章 灯光设计的艺术发展趋势
    5.1 可持续发展的光
    5.2 智能化的光
    5.3 注重情感的光
    5.4 新技术带来新的感觉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附件

(4)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与设计:研究概述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术科教学改革尚未找到它的“伽利略”:追问现实的紧迫性
        1.1.2 师范教育面临着专业化的固有风险:拷问策略的合理性
        1.1.3 PCK理念的倡导与发展:叩问理论的可行性
        1.2 研究问题的阐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P-PE-PCK
        1.4.2 术科
        1.4.3 教学
        1.4.4 教学改革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
        1.5.1 论文结构
        1.5.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术科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2.1.1 我国术科教学改革研究的不同范式表达
        2.1.2 国外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2.1.3 小结
        2.2 国内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
        2.2.1 我国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2.2.2 国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2.2.3 小结
        2.3 国内外“师范生PCK”的研究进展
        2.3.1 国内外PCK研究概况
        2.3.2 师范生PCK的现实发展状况
        2.3.3 师范生PCK的发展途径
        2.3.4 师范生PCK的测量方法
        2.3.5 PCK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2.3.6 P-PE-PCK的研究状况
        2.3.7 小结
        2.4 文献总结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3.2 研究策略与方法
        3.2.1 量化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3.2.2 质性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3.2.3 混合研究策略
        3.3 研究工具
        3.3.1 量化研究工具
        3.3.2 质性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1 数据收集
        3.4.2 数据编码
        3.4.3 数据处理
        3.5 研究过程
        3.5.1 前期准备
        3.5.2 实施过程
        3.5.3 后期整理
        3.6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3.6.1 质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6.2 实验研究的效度
        3.6.3 研究者角色
        3.6.4 伦理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理论准备
    4 理论基石:术科教学理论基础的匡补与诠释
        4.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薄弱
        4.1.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与价值论基础的论述较少
        4.1.2 术科课程与教学长期存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割裂”现象
        4.1.3 运动技术的教育学意义被遮蔽
        4.2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
        4.2.1 知识论基础论域
        4.2.2 术科教学的“知识性怀疑”:从“学科”与“术科”之争谈起——回答术科课程“有没有知识传授”的问题
        4.2.3 运动技术:术科课程知识的本体论追问——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的问题
        4.2.4 实践知识:术科课程知识的身体与实践维度——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类型知识”的问题
        4.2.5 作为参与者的身体练习体验:术科课程知识的学习方式——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学”的问题
        4.2.6 学习场域:术科课程知识“体验学习”何以可能——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教”的问题
        4.2.7 CK、PCK与PCA: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
        4.2.8 现实情境的教学问题解决过程:PCK向PCA转化的机制问题
        4.3 术科教学的价值论基础
        4.3.1 价值论基础论域
        4.3.2 术科教学的价值判断
        4.3.3 术科教学的价值取向
        4.4 小结
    5 理论方向: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检讨与澄清
        5.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与论说方式
        5.1.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
        5.1.2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说方式
        5.2 术科教学目标的取向问题
        5.2.1 术科教学目标的实然取向
        5.2.2 术科教学目标的应然取向
        5.3 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造问题
        5.3.1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与呈现问题
        5.3.2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继承与发展
        5.3.3 “术科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策略:内涵与组织方式
        5.4 术科教学方法的发展问题
        5.4.1 传统术科教学方法的功利与有效问题
        5.4.2 现代术科教学方法的多元与缺席问题
        5.4.3 术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追问”
        5.5 术科教学评价的优化问题
        5.5.1 传统术科教学评价的“去情境化”问题
        5.5.2 术科教学评价方式的现代转向
        5.5.3 术科教学多元评价方案
        5.6 术科教学模式的改进问题
        5.6.1 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5.6.2 “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5.7 小结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与实践探索
    6 教学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状况的再揭示
        6.1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样本选取情况
        6.1.1 术科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对象的情况
        6.1.2 术科教师教学观念访谈提纲的设计与访谈对象的情况
        6.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6.2.1 术科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6.2.2 术科教学反馈情况
        6.2.3 术科教学考核情况
        6.2.4 体育师范生的术科学习情况
        6.3 基于“访谈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6.3.1 术科教师形成的“备课模式”
        6.3.2 术科教学普修与专选目标的“各异”
        6.3.3 术科教师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
        6.3.4 术科教学考核的“异常”
        6.3.5 术科教师教学中的“无奈”
        6.4 小结
    7 知识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效果P-PE-PCK问题初探
        7.1 P-PE-PCK的测量工具:借鉴与编制
        7.1.1 备课法的借鉴与使用
        7.1.2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借鉴与使用
        7.1.3 P-PE-PCK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使用
        7.2 基于“备课法”的P-PE-PCK:构成要素与来源
        7.2.1 P-PE-PCK的构成要素
        7.2.2 P-PE-PCK的来源
        7.3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得分与年级特征
        7.3.1 P-PE-PCK总体得分情况和各个维度得分情况
        7.3.2 P-PE-PCK的年级差异
        7.3.3 P-PE-PCK的性别差异
        7.3.4 不同类型学校之间P-PE-PCK差异
        7.4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验证与拓展
        7.4.1 P-PE-PCK各维度与总体PCK的相关关系
        7.4.2 P-PE-PCK各维度的具体表现
        7.4.3 P-PE-PCK各维度的年级、性别差异
        7.5 基于“三角互证”的P-PE-PCK的结构:要素、关系与特征
        7.5.1 P-PE-PCK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7.5.2 P-PE-PCK的学校、年级、性别差异
        7.6 小结
    8 价值发展必要: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术科教学价值再求证
        8.1 术科教学价值的认识回顾
        8.2 对术科教学价值认识的破解:扎根理论的尝试
        8.2.1 扎根理论概述
        8.2.2 访谈资料的收集
        8.2.3 访谈资料的编码
        8.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8.3 核心类属分析
        8.3.1 技术认知的维度
        8.3.2 加深技术认知的途径
        8.3.3 技术认知程度与教学的关系
        8.4 理论发现:“技术理解”
        8.4.1 “技术理解”的含义
        8.4.2 “技术理解”的维度
        8.5 扎根理论的形成:术科教学价值论
        8.6 小结
    9 实践探索: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9.1 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9.1.1 教学预实验的开展
        9.1.2 教学能力测评工具的确定
        9.1.3 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方案的确定
        9.2 实验研究一:A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
        9.2.1 实验方案
        9.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2.3 实验一结论
        9.3 实验研究二: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9.3.1 实验方案
        9.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3.3 实验二结论
        9.4 实验研究三: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9.4.1 实验方案
        9.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4.3 实验三结论
        9.5 实验研究四:D高校“足球专项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9.5.1 实验方案
        9.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5.3 实验四结论
        9.6 小结
第四部分 回眸与远眺:总结、反思与展望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2.1 术科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建言
        10.2.2 术科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建言
    11 研究反思与展望
        11.1 研究反思
        11.1.1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与数量性问题
        11.1.2 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问题
        11.1.3 研究程度的深入性与全面性问题
        11.2 研究展望
        11.2.1 研究趋势分析
        11.2.2 后续研究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回归剧场 ——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艺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美学追求
    第一节:理性的追求
    第二节:诗意的表达
    第三节:本体的回归
    第四节:多样化追求
第二章: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创作趋向
    第一节:幻中有真写实传承——理性的创作方式
    第二节:表现和想象——诗意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非幻觉和反幻觉——原生的创作方式
    第四节:直觉与解构——多样化的创作方式
第三章: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创作症候
    第一节:大制作和商业化
    第二节: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
    第三节:工作方式的落后
    第四节:灯光设备现代化诌议
第四章:回归剧场——舞台灯光设计的当代思考
    第一节:质朴主义的回归
    第二节:探求舞台灯光的本质
    第三节:舞台灯光设计的“美感”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全体答辩委员会签字

(6)非成像光学系统的LED光源优化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
    1.4 课题来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内容
第二章 非成像光学的基本理论
    2.1 光度学基本参数
    2.2 能量收集率(concentration ratio)
    2.3 像差对能量收集率的影响
    2.4 广义etendue
    2.5 etendue与能量收集率的理论最大值
    2.6 朗伯光源(Lambertian Source)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LED光学系统设计
    3.1 光学模拟软件tracepro简介
    3.2 光线追迹方法
        3.2.1 矢量法光束追迹理论
        3.2.2 Monte Carlo法计算光照度
    3.3 LED光学系统设计
        3.3.1 LED基本理论
        3.3.2 LED发光模型
        3.3.3 一次光学设计和二次光学设计
        3.3.4 非球面透镜光学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ED反光杯二次曲面参数的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理论模型
    4.3 不同的参数变化对均匀光斑形成的影响
        4.3.1 K、R值对接收面均匀光斑的影响
        4.3.2 光源和反光杯之间的距离对均匀光斑的影响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ED透镜二次曲面参数的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非球面参数设计的理论分析
        5.2.1 二次非球面的二次曲面常数K为常量
        5.2.2 顶点曲率半径R为常量
        5.2.3 二次非球面的二次曲面常数K及顶点曲率半径R均为变量
    5.3 数值模拟及分析
        5.3.1 手动调整K、R值获取固定大小的均匀光斑
        5.3.2 自动调整K、R值获取固定大小的均匀光斑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束准直式LED透镜二次曲面优化设计
    6.1 引言
    6.2 光路模型光线追迹的理论分析
    6.3 数值模拟
        6.3.1 透镜表面为双曲面
        6.3.2 透镜表面为抛物面
        6.3.3 透镜表面为椭圆面
    6.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宋代照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 历史意义
        (二) 学术意义
        (三) 现实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 照明工具方面
        (二) 照明燃料方面
        (三) 照明工具的应用方面
    三、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难点
        (二)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
        (一) 二重证据法
        (二) 以诗证史的方法
        (三) 比较的方法
        (四) 学科交叉的方法
第一章 宋代照明工具与燃料
    一、 宋以前的照明工具与燃料
        (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 隋唐五代时期
    二、 宋代的照明工具与燃料
        (一) 照明工具的类型
        (二) 照明工具的特点
        (三) 辅助工具
        (四) 照明燃料
    三、 宋代照明工具与燃料的产地、销售与价格
        (一) 产地
        (二) 销售
        (三) 价格
第二章 宋代照明工具的放置方式与取火方法
    一、宋代照明工具的放置方式
        (一) 立式
        (二) 座式
        (三) 挂式
        (四) 壁式
        (五) 手提式
    二、宋代照明的取火方法
        (一) 钻木取火
        (二) 击石取火
        (三) 阳燧取火
        (四) 火烬取火
        (五) 发烛取火
第三章 宋代照明与社会活动
    一、 照明与社会生活
        (一) 照明与白天活动
        (二) 照明与夜间生活
    二、 照明与社会生产
        (一) 照明与白昼生产
        (二) 照明与夜间生产
    三、 照明与社会风俗
        (一) 照明与婚葬习俗
        (二) 照明与节日习俗
        (三) 照明与行业习俗
        (四) 照明与宗教风俗
    四、 照明与社会文化
        (一) 灯烛与命名
        (二) 灯烛与服装、头饰
        (三) 灯烛与喻理
        (四) 灯烛与心理
    五、 照明与赐烛活动
        (一) 赐烛归院
        (二) 赏赐灯烛
    六、 照明与科举考试
        (一) 科举与“继烛之禁”
        (二) 继烛之禁的原因分析
    七、 照明与军事活动
        (一) 照明与城防
        (二) 照明与作战
        (三) 照明与军备
        (四) 照明与信息传递
        (五) 照明与谋略
    八、 照明与消防安全
        (一) 照明与火禁
        (二) 加强照明安全的措施
第四章 宋代照明的特色、作用、影响与历史地位
    一、 特色
        (一) 科技因素
        (二) 人文理念
    二、 作用和影响
        (一) 改善了宋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 促进了宋代经济的发展
        (三) 加强了军事防御的威慑力
        (四) 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五) 影响了周边的民族和国家
    三、 历史地位
        (一) 超越唐代
        (二) 后启明清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古籍
    二、 今人论着
        (一) 专着
        (二) 论文

(8)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国内外对前科学概念的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1.1.2 当前的教育形势对高效课堂的迫切要求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1 国外关于电学前概念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电学前概念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概念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认知结构理论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述
        2.1.2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2.1.4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
    2.2 物理概念的形成
        2.2.1 感性材料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
        2.2.2 恰当处理前概念是形成物理概念的保障
        2.2.3 适当地变式训练,全面理解概念,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2.2.4 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2.2.5 注意概念的连贯性和传递性
第3章 前概念与概念转变理论
    3.1 前概念界定
    3.2 前概念的特点
    3.3 前概念的作用
    3.4 概念转变教学概述
        3.4.1 概念转变的理论基础
        3.4.2 概念转变的必要条件
第4章 简单电路前概念的调查与调查结果的分析
    4.1 调查研究的总体设计
        4.1.1 问卷以电路的形式体现的原因
        4.1.2 编制两份前概念调查的原因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对象
        4.3.1 问卷调查对象
        4.3.2 访谈对象初二和初三各若干名学生
    4.4 研究测查工具
        4.4.1 对未学电学的初二学生的调查具体情况
        4.4.2 对已学过电学的初三学生的调查及分析
    4.5 归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4.5.1 错误概念是由原有的某些认知结构造成的
        4.5.2 错误概念是教学中不恰当的教学方式造成的
        4.5.3 错误概念是由于对局部事实的概括导致的
第5章 促进初中生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5.1 教师要树立建构主义教学意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5.2 通过情景教学引发认知冲突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5.2.1 探究性实验
        5.2.2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解疑难,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5.2.3 运用类比的教学策略
    5.3 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全面理解概念
    5.4 利用随机通达教学强化、巩固科学概念
第6章 基于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6.1 教学设计思路
        6.1.1 实践对象及说明
        6.1.2 确定平行班
    6.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前概念的转变
        6.2.1 设计思路
        6.2.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有关的前概念
        6.2.3 教学实施
    6.3 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前概念的转变
        6.3.1 设计思路
        6.3.2 串联电路电流规律有关的前概念
        6.3.3 教学实施
    6.4 串联电路故障分析的错误概念转变
        6.4.1 设计思路
        6.4.2 串联电路故障的错误概念
        6.4.3 教学实施
    6.5 效果检验
        6.5.1 及时后侧分析
        6.5.2 延时后侧分析
第7章 研究的结论和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关注眼睛健康 畅享美妙人生——关注青少年眼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近视防控要抓早抓小
饮食与视力关系密切
睡姿也影响视力
注意光源对视力的影响
掌握正确读写姿势
增加运动和望远量
玩游戏是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孩子的视力从小抓起
父母不近视孩子也可能近视
保证孩子睡眠充足

(10)城市景观光环境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城市景观光环境艺术形式设计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城市景观光环境艺术形式设计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和目标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原理及概念
    2.1 视觉原理
    2.2 光环境的照明原理
        2.2.1 照度与视觉适应
        2.2.2 照度均匀度与照度的控制
        2.2.3 色温与显色性
        2.2.4 光源高度与舒适感
        2.2.5 眩光
    2.3 营造城市夜景照明框架
        2.3.1 景观节点照明
        2.3.2 视觉长廊照明
        2.3.3 滨水景观照明
    2.4 打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夜间城市景观
    2.5 营造适宜的光环境
    2.6 景观光环境的绿色照明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景观的亮化
    3.1 城市广场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
        3.1.1 广场景观光环境特点
        3.1.2 广场景观光环境的创新点及效果
        3.1.3 广场主体物景观光照明分析
        3.1.4 广场的景观光设计存在的问题
    3.2 城市商业街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
        3.2.1 商业街建筑立面照明的艺术表现
        3.2.2 商业街道路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
        3.2.3 商业街公用设施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
    3.3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
        3.3.1 我国园林景观光艺术表现的问题与不足
        3.3.2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艺术表现的方法
    3.4 城市步行空间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
        3.4.1 城市步行空间景观光环境艺术表现的可识别性、连续性
        3.4.2 城市步行空间景观光环境艺术表现的方向性、可度量性
        3.4.3 城市步行空间景观光环境艺术表现的的细节照明
    3.5 城市建筑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
        3.5.1 注重景观整体性
        3.5.2 强化轮廓层次感
        3.5.3 突出建筑物的视觉中心
        3.5.4 选配合理的光源颜色
        3.5.5 泛光灯照明的灯具隐藏
        3.5.6 照度适宜、节约能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场所景观光环境实例分析
    4.1 北京什刹海景观照明实例分析
        4.1.1 什刹海的定位——“二环内的文化街”
        4.1.2 设计目标——视觉重构
        4.1.3 基于视觉元素的设计方法
    4.2 北京中关村商业街照明
        4.2.1 中关村的建筑设计
        4.2.2 中关村的光氛围艺术表现
    4.3 典型例子中总结出的景观光环境的艺术表现形式
        4.3.1 城市夜景的照明方式
        4.3.2 典型例子中体现灯光照明的艺术表现方法
        4.3.3 典型例子中注重的灯光艺术氛围
    4.4 提出创新点--建筑立面景观雾幕照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学习用灯并非越亮越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李文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满足审美要求的家居厨房照明设计研究[D]. 富诚蓉.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3]住宅室内灯光设计的艺术研究[D]. 刘珊.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4)
  • [4]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D]. 张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5]回归剧场 ——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艺术分析[D]. 吴鑫婧. 上海戏剧学院, 2015(02)
  • [6]非成像光学系统的LED光源优化设计与分析[D]. 张巧芬. 广东工业大学, 2014(03)
  • [7]宋代照明研究[D]. 张彦晓. 河南大学, 2014(04)
  • [8]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D]. 王书元. 苏州大学, 2013(01)
  • [9]关注眼睛健康 畅享美妙人生——关注青少年眼健康[J]. 元宝. 科学之友(上旬), 2012(06)
  • [10]城市景观光环境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D]. 刘叶. 沈阳建筑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学习灯不是越亮越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