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哮喘患者中枢驱动力的变化

老年哮喘患者中枢驱动力的变化

一、老年哮喘患者中枢驱动力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彤云[1](2021)在《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某三甲医院,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查显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3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匹配无认知障碍的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探讨PPI用药和认知功能的关系。(2)收集2018年12月到2021年1月于某三甲医院住院,应用PPI大于6个月的老年患者2167例,提取其中低镁血症的患者522例,并随机匹配无PPI用药史的患者500例,采集以上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PPI用药种类、PPI用药数量、PPI用药剂量、PPI用药时长、主要诊断、共病情况、多重用药情况、多次就诊Mg2+浓度平均值、MMSE评分等,探讨PPI用药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1)认知障碍组患者PPI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两组患者PPI使用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297.18,P<0.05),认知障碍组,PPI使用率为82.42%,对照组,PPI使用率为13.67%。(2)连续服用PPI大于6个月的患者中,低镁血症的发病率占24.09%,且低镁血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阶段集中与80-89岁。(3)522例低镁血症患者需要PPI治疗的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前三位疾病依次是胃溃疡(56.07%)、十二指肠溃疡(29.89%)、胃食管反流病(11.88%);质子泵抑制剂应用最多的前三位依次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4)共病情况,发病率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和心房纤颤。(5)最常应用的药物前三位依次是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6)抗胆碱能药物的使用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为ACB(Anticholinergic burden)1级的心血管疾病药物。低镁血症组较对照组更易发生胆碱能负担过重(ACB总分数≥3),且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7)低镁血症组与对照组的MMSE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对照组MMSE得分明显高于低镁组,低镁组应用PPI 6-12月患者,MMSE平均得分为25.45±1.79分,低镁组应用PPI大于12个月的患者,MMSE平均得分为23.67±1.29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27.53±2.15分。(8)低镁血症组认知障碍分级和PIM、用药种类、ACB分数、镁离子浓度之间有着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认知障碍分级和年龄,PPI用药时长、合并慢病种类之间的无显着相关性(P>0.05)。(9)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PPI用药时长、共病种类、PIM、ACB分数是认知障碍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正常范围的镁离子浓度是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性别对认知障碍无影响。结论:1.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导致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2.镁离子浓度的改变是质子泵抑制剂引发认知功能下降的可能机制。

杨景[2](2021)在《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季节性流感病毒(Seasonal Influenza Viruses)感染引起的患病和死亡,极其容易发生在老年人群和慢性肺部疾病患者。60岁及以上老年流感患者具有较高并发症风险,譬如脑炎、肺炎甚至恶化慢性心肺疾病相关的基础疾病。世界范围流行的季节性人流感是由A/H1N1、A/H3N2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基因组包含八个RNA片段,其中两个RNA片段编码两个包膜蛋白,分别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国内目前上市的常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均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然而,最为安全长效、公共卫生获益最大的抗病毒防御,需要各年龄人群按时接种季节性流感病毒疫苗,特别是具有高感染风险的老年人群。流感病毒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评价采用血清学检测血凝素抑制实验(Hemagglutinin Inhibition Test,HAI),特异性抗体的评价标准低估了流感病毒疫苗在老年人群中的获益情况。老年人群接种流感病毒疫苗将流感发病率降低,同时降低了住院率、减少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季节性流感疫苗虽然每年更新和接种,疫苗保护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流行季循环野毒株和疫苗株的不匹配;同时,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低;另一方,老年人群因免疫衰老出现免疫系统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反应下降。目前,国家人口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在迅速老龄化,截止2020年1月,有2.5388亿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国家总人口数的18.1%,预计在2030年老龄人口占比将达到26%。这将使流感病毒感染在老年人中造成极其沉重的疾病负担,但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减轻或防控。然而,在国内老年人群流感病毒疫苗接种率远低于2010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的75%的疫苗接种覆盖率目标,仅有4%。较多因素造成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较低,包括政策、个人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意识等。此外,老年人群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较18~60岁的成年人低,记忆B细胞和长寿浆细胞也出现显着减少。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t),成为针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开发新的或更有效的流感病毒疫苗的主要挑战。免疫衰老表现出免疫功能的下降和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了解免疫衰老的老年人群免疫灭活四价季节性流感病毒裂解疫苗(QIVs)免疫机制,涉及外周血转录组、T淋巴细胞、主要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在QIVs免疫前后动态特征,有助于发现老年人群免疫中与年龄、性别相关的变化是如何导致这种风险以及出现针对流感疫苗的弱体液免疫反应。事实上,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疫苗接种后测定HAI滴度并不能全面反映老年人群的疫苗保护效果。此外,抗体反应弱或无的老年受试者每年接种疫苗,对流感的保护效果也出现提高,这表明细胞免疫机制可能对老年人的保护也很重要。最早的,2009年Querec等研究人员将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于黄热病毒疫苗的机制研究中,并由此衍生出系统疫苗学的概念。鉴于传统疫苗研究基于体液免疫反应,缺乏对疫苗细胞免疫的认识。此外,QIVs疫苗免疫机制是网络化、多维度的,本研究采用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将从多个维度,借助高通量检测手段和计算机生物信息学分析关联传统疫苗学研究的特征指标,鉴定QIVs疫苗接种后在老年人群中建立有效免疫保护的重要生物分子和信号途径,筛选出与疫苗有效性、免疫反应性和持久性相关的枢纽基因,以期寻找疫苗有效性评价的替代生物标志物,加速疫苗临床研究进展。因机体免疫机制的复杂性,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老年人群QIVs免疫机制。本研究首先采用高通量测序RNA-Seq手段获取16名人口学和免疫特征具有显着差异老年受试者的转录组数据,随后进行整合关联分析。并采用不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首先通过基于生物学特征驱动(Biology-Driven)的配对比较聚类分析,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在QIVs免疫过程中因性别差异化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随后,通过基于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将差异化表达基因按表达模式聚类,并将聚类的基因集关联性状特征(受试者人口学及免疫反应特征)分析,最终鉴定出影响性状特征的关键核心基因(Hub Gene)。此外,通过荧光定量qRT-PCR验证枢纽基因的表达特征与转录组结果一致。鉴于转录组RNA-Seq仅是从RNA分子水平阐明老年人群免疫QIVs的机制,为了解细胞介导QIVs免疫的动力学特征,本研究接着采用高通量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了人口学性状及QIVs免疫反应特征明显的17名60周岁以上老年受试者的外周血PBMC标本详细的T细胞亚群免疫表型,并将这些结果进行不同性状特征分组比较,涉及年龄(Age)、性别(Sex)和疫苗相关反应原性(QIVsrelated reactogenicity)。最后,我们使用高通量多重细胞因子检测技术分析了以上老年受试者的外周血血浆样本中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同样将这些结果进行不同性状特征分组比较,涉及年龄(Age)、性别(Sex)和疫苗相关反应原性(QIVs-Related Reactogenicity)。确定了不同性状特征老年受试者QIVs免疫前后细胞因子网络及主要免疫球蛋白Ig的动力学特征,以期了解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中发挥的作用。第一部分:通过RNA-Seq获得老年人群QIVs免疫前后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1.性别因素对老年人群QIVs免疫效果的影响临床数据显示,流感疫苗免疫应答存在性别差异,该研究旨在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造成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疫苗出现免疫相关的性别偏倚。以60~80岁的健康成年人为对象,对接种前后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受试者体液免疫水平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HAI,并分析两个性别群体差异基因表达谱与体液免疫的相关性。在老年女性中,参与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经典通路补体激活的DEGs在流感疫苗接种3天内出现上调。在第28天,显示老年男性偏倚模式的免疫反应与调控蛋白质加工处理以及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相关。通过生物特征驱动聚类方法确定了与老年女性和男性对QIVs接种不同反应相关的一系列DEGs。老年女性对QIVs具有更强的免疫反应,但抗体半年后出现迅速下降,而老年男性具有维持持久反应的优势。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可能导致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性别变异的基因。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开发个性化季节性流感疫苗的重要性。2.枢纽基因MCEMP1和SPARC分别驱动QIVs免疫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与维持有效抗体深入了解潜在的候选中心基因可能有助于产生安全有效的季节性流感免疫,以及开发针对流感病毒感染高危老年人群的个性化流感疫苗。本研究旨在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确定与2018/19季节四价灭活流感病毒疫苗免疫诱导过程相关的潜在中枢基因。从16名老年人的63份全血样本中,共获得13345个基因,分为8个共表达模块,其中两个模块与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显着相关。功能富集分析后,利用GO条件下的疫苗相关免疫基因构建hub基因的子网络,进行hub基因的鉴定和功能验证。MCEMP1和SPARC被证实是影响QIVs诱导免疫的中心基因。在接种后7天内,MCEMP1的表达量与QIVs相关的反应性呈负相关,CXCL8/IL-8可抑制MCEMP1的表达,颗粒酶-B细胞毒介质可加剧MCEMP1的表达量。同时,SPARC的表达增加了对QIVs的免疫应答,并有助于持续的保护性体液抗体滴度。这两个基因可用于预测QIVs诱导的不良反应、免疫反应的强度以及体液抗流感抗体的持续时间。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个性化的QIVs提供了线索,这些QIVs具有适当的免疫反应和对即将到来的季节性流感的持久免疫。第二部分:老年人群QIVs免疫前后T淋巴细胞分布及动力学特征衰老产生的细胞免疫损伤,表现为胸腺退化及T淋巴细胞输出减少为主的免疫系统随年龄变化特征。然而,缺乏老年人群接种QIVs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详细分布特征研究。本研究旨在确认老年人群T淋巴细胞分布特征,并比较不同性状和免疫状态分组(包括年龄、性别以及QIVs相关不良反应)的T细胞亚群动力学特征差异。本研究随机筛选的60名老年受试者中,分析受试者性状涉及人口学基线特征和免疫前预存流感病毒抗体水平,其中17名受试者具有显着性状差异被选取用于鉴定老年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衰老表型的特征。通过10色高通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详细分布特征。计算各T细胞亚群占亲本比例,并进行不同性状和免疫状态分组比较,包括年龄、性别以及QIVs相关不良反应。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基线特征基本一致,血常规检测淋巴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按照年龄分组比较T细胞亚群分布差异,CD8+PD1-CD57-T细胞亚群在高龄组M65yrs Group中显着更高,而CD8+PD1+CD57+T细胞亚群显着低于低龄组。CD8+CD27-CD28+T细胞亚群在高龄组M65yrs Group中显着更高但频数在免后两年龄组均出现显着降低,而两年龄组中CD27+CD28+/-T细胞在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中均在QIVs免后显着增加。两年龄组中TCMs在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中均在QIVs免后显着减少,而TNs则在QIVs免后显着增加。按照性别分组比较T细胞亚群分布差异,总T(CD3+)和CD4+T细胞的比例在老年女性受试者中较老年男性高,其中CD4+在免后Day180具有显着性别差异免后Day180,CD27+CD28+T细胞比例在老年女性受试者中显着高于老年男性。在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中,不同性状特征和免疫反应特征的老年人群间差异较小。然而,更详细的通过耗竭表型分子(PD-1)、衰老表型分子(CD57)、共刺激分子(CD27和CD28)以及T细胞效应记忆表型分子(CD45RA和CCR7),发现QIVs免疫前后不同性状特征和免疫反应特征的老年人群间存在显着差异。第三部分:老年人群QIVs免疫反应主要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产生及动力学特征细胞因子(Cytokines)和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具有生长、分化和激活功能的冗余分泌型蛋白,调节并决定免疫反应的性质,控制免疫细胞的迁移以及免疫器官中细胞的排列。最初针对免疫损伤产生的细胞因子种类,便决定了免疫反应的发生,甚至随后的免疫反应发展结局特征是细胞毒性的、体液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还是过敏性的。因此,本研究旨在确认老年人群免疫反应相关主要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Ig的水平特征,并比较不同性状和免疫状态分组(包括年龄、性别以及QIVs相关不良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Ig动力学特征差异。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高通量多重细胞因子检测技术,针对人口学特征及QIVs免疫反应特征明显的18名60周岁以上老年受试者的血浆样本,定量检测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浓度,并将这些结果进行不同性状特征分组比较,涉及年龄(Age)、性别(Sex)和疫苗相关反应原性(QIVs-Related Reactogenicity)。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常规体检显示身体状况良好。按照年龄分组比较,IL-5在免前高龄组M65yrs Group中显着高于低龄NM65yrs Group,并在免后出现显着减少。Granzyme-B在免后低龄NM65yrs Group中显着高于高龄组M65yrs Group,免后两年龄组均出现显着增加。按照性别分组比较,IL-6在免后Day3,Female Group组中显着高于Male Group,随后Day28显着减少。IL-2在免后Day180,老年女性Female Group中显着高于老年男性组Male Group。按照免疫QIVs有无不良反应分组比较,免前,IL-12分泌在GR Group显着高于NGR Group。IL-18和IFN-alpha在QIVs免疫后Day 28,均在GR Group具有显着更高的表达。此外,Granzyme-B在免后Day 03,GR Group表达显着高于NGR Group。许多细胞因子同时具有促炎和抗炎潜能,观察到哪种活性取决于存在的免疫细胞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反应状态。体液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5和细胞毒作用相关Granzyme-B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同时,在QIVs免疫后,显着高表达的细胞因子IL-6和IL-2,证明了老年女性组具有更高的流感病毒特异性的细胞毒性CD8+T细胞以及CD4+记忆T细胞。

钟雪锋[3](2021)在《老年重症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机械通气治疗新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老年重症CAP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分析APACHEⅡ评分≥26.8分、SOFA≥6分,GCS<13分时NIV组和IMV组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V组严重免疫抑制比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收缩压和舒张压、病情最重时血Hb、PLT、ALB明显高于IMV组;而IMV组阿尔茨海默病的的比例、昏迷的比例、肌酐、尿素、血钠、血氯的水平、脓毒症休克比例、HAP 比例均明显高于NIV组。NIV失败后转为IMV的病死率达87.1%。只用NIV组、NIV+IMV和IMV组三组比较,NIV+IMV组在入组时的P/F值明显低于只用NIV组,而在临床评分、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入组时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等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IV失败组使用NIV24h内P/F无改善,NIV成功组入院时和入组前使用 HFNC 的比例明显高于 NIV 失败组。UREA>16.6mmol/L、TNI>0.26ng/ml、ACS、消化道出血、Ⅱ型呼吸衰竭、ARDS、脓毒症休克为NI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其P值分别为 0.025、0.005、0.004、0.025、0.006、0.032、0.009。结论: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衰应尽早行机械通气治疗,P/F<150mmHg老年重症CAP患者,NIV和IMV均可作为呼吸支持治疗的初始选择,但NIV失败患者病死率很高,UREA>16.6mmol/L、TNI>0.26ng/ml 及合并 ACS、消化道出血、Ⅱ型呼吸衰竭、ARDS、脓毒症休克为NI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老年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很高,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机械通气治疗。为此探讨NIV对P/F<150mmHg老年重症CAP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1年5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北京医院RICU收治的P/F<150mmHg且符合入排标准的老年重症CAP患者,将入组后使用NIV治疗的72例纳入NIV组,使用IMV治疗的25例纳入IMV组。对NIV组和IMV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进行收集和比较。为了解是否存在入组后初始呼吸支持方式的选择偏倚造成结果差异,我们对入组后只用NIV(41例)、NIV失败后转为IMV(NIV+IMV组,31例)以及入组后立即使用IMV(25例)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最后我们将NIV组的患者分为NIV成功组(24例)和NIV失败组(包含NIV组死亡病例和转为IMV的病例共48例)进行比较。研究终点指标:住院病死率、住院28天病死率、住院时间、RICU时间、无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NIV失败的危险因素。统计使用SPSS21.0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稚和检验或Kruskai-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f<5);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当统计结果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NIV组和IMV组比较,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值为61.1%vs 72%,P=0.329;住院28天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其值为48.6%vs 48%,P=0.958。NIV组住院天数、RICU天数、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IMV组,其P分别为0.044,P=0.045,P=0.014。入组时NIV组GCS评分明显高于IMV组,而IMV组入组时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高于NIV组,分层分析发现,第二部分:老年人流感的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老年人流感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3月北京医院老年病区确诊的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老年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描述老年患者流感的总体临床特征,并分组比较年龄≥90岁长寿老人和普通老人(60岁≤年龄<90岁)流感的临床特征差异;比较老年患者甲、乙流的临床特点;比较流感合并脓毒症的危险因素。统计使用SPSS 16.0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当统计结果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年10月~2018年3月北京医院老年病区共确诊流感患者47名,其中年龄≥90岁长寿老人20名,占42.5%。总体临床特征:平均年龄(86.47± 11.62)岁,近50%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和慢阻肺;91.5%的患者有发热,最高平均体温为(38.34±0.75)℃,以中低热为主。咳嗽、咳痰的比例分别为74.5%、66.0%。平均氧合指数(283.94±65.93)mmHg。初诊时符合脓毒症(Sepsis)诊断的比例为36.2%,符合Sepsis诊断患者中不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诊断的占29.4%。使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后,第二天平均体温明显下降(38.34±0.75℃vs 37.34±0.77℃,t=5.732,P=0.000),第三天平均体温降至正常(36.96±0.62℃),诊断第7天治疗有效率占93.6%,住院病死率为2.1%。年龄≥90岁长寿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比较,平均年龄(96.95±3.53)岁 vs(78.70±9.09)岁,P=0.000)、住院率(100%vs 74.1%,P=0.015)、需无创通气支持率(25%vs 3.7%,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主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合并症和治疗效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长寿老人组有更高的sepsis 比率(50%vs 25.9%,P=0.187)和低的第7天治愈率(50.0%vs 80.8%,P=0.138)。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在诊断时PO2差异有统计学差异[(78.03±18.13)mmHg vs(63.45±7.37)mmHg,t=2.428,P=0.034]。对脓毒症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年龄≥80岁(94.1%vs 60%,P=0.017),冠心病(64.7%vs 33.3%,χ2=4.321,P=0.038),慢性心功能不全(52.9%vs 10%,P=0.00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4.7%vs 33.3%,χ2=4.321,P=0.038),SIRS(70.6%vs 40%,χ2=4.063,P=0.044),喘息(47.1%vs 6.7%,P=0.02),呼吸频率>20 次/min(70.6%vs 26.7%,χ2=8.563,P=0.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P=0.016)、慢阻肺(P=0.034,)、喘息症状(P=0.010)是出现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流感多表现为中、低热,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程初期即可出现明显低氧血症。年龄≥90岁长寿老年人组有更高的住院率,需更多的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磷酸奥司他韦治疗48h体温显着降低。合并冠心病、慢阻肺和出现喘息症状是患者出现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学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老年麻醉联盟[4](2020)在《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二)》文中提出

张睿[5](2020)在《(R)-左旋沙丁胺醇经鼻给药在大鼠帕金森疾病模型的治疗作用》文中指出帕金森病疾病PD为中枢神经性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及原因较多,主要为其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从而造成多巴胺分泌减少。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减退严重,如行走困难并伴有四肢僵直及肌肉震颤,且有反应迟缓、站立不稳等。其病理学特征主要为一种黑质中路易小体的形成。帕金森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其致病因素复杂,与环境,有毒物质接触,遗传因素,外部创伤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有关。到目前为止,帕金森的治疗手段较少,主要以口服左旋多巴药物为主。然而,这种疗法长期使用效果将大幅降低,副作用也较大。2017年Mittal等研究人员发现β2受体激动剂可调节α-突出核蛋白,进而抑制路易小体的产生。基于此发现,本团队初步探究了沙丁胺醇优映体左旋沙丁胺醇鼻滴剂用于治疗帕金森疾病的可能性。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左旋沙丁胺醇鼻滴剂有关物质及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验证其相关指标:专属性、定量限及检测限、耐用性、线性、回收率等。随后配制左旋沙丁胺醇滴鼻剂并对其进行有关物质及含量的考察。结果均表明两种方法可以准确测量左旋沙丁胺醇鼻滴剂的有关物质及含量,且新配制的三批左旋沙丁胺醇滴鼻剂处方的有关物质及含量检测结果均符合制定的标准。2.使用了新型质谱成像技术DESI-MS研究了经鼻腔和静脉给药的大鼠脑中(R)-沙丁胺醇的空间分布图。鼻腔给药左旋沙丁胺醇的脑部递送效率明显高于静脉注射组。此外,实验表明,DESI-MS是比较和分析不同给药途径给药效果的有效工具。3.本研究所用鱼藤酮诱导的大鼠帕金森模型较为可行,造模组与不造模组有明显的行为学差异,且造模成功的大鼠运动障碍症状基本模拟了帕金森临床特征。运用网格、悬挂、跨步、旷场及斜板实验考察大鼠行为学运动能力。左旋沙丁胺醇表现出对造模成功大鼠的治疗作用,使其运动能力得到改善。此外,鼻腔给药左旋沙丁胺醇的给药途径要优于雾化给药。4.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GFAP、TH及α-Synuclein表达,从病理学角度判断左旋沙丁胺醇对帕金森的潜在治疗作用。并且除了证实沙丁胺醇可以影响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表达来治疗帕金森疾病以外,还发现了其对GFAP和TH的抑制和促进作用。5.通过细胞毒性、蟾蜍粘膜毒性及心率实验,发现左旋沙丁胺醇在3个实验方面皆没有毒性,右旋沙丁胺醇在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在蟾蜍粘膜实验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毒性。综上所述,左旋沙丁胺醇鼻腔给药相比于静脉注射及雾化给药,具有更好的脑部靶向效率,以及更好的治疗效果。行为学及病理学结果说明左旋沙丁胺醇鼻滴剂对鱼藤酮诱导的大鼠帕金森模型具有治疗作用。细胞、粘膜及心率毒性实验表明,左旋沙丁胺醇鼻滴剂的毒性及刺激性较低。

张莹雪[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用药规律》文中提出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由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认识、西医学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认识、数据挖掘的应用三部分组成。中医综述包括中医病名由来、古代及现代医家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西医综述包括定义、发病机制及治疗;数据挖掘方面总结了数据挖掘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及本团队前期数据挖掘成果。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姜良铎教授从医四十余年,在发热性疾病、呼吸病、肝病、老年病及内科疑难病症的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突出,并且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许多重要的中医理念,如内伤基础上的外感、辨状态论治、角药思想。本研究对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门诊医案组方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用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常用药物类型、药物组成、配伍规律及角药在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的应用。以期获得既往传统医案整理和统计学研究未获得的新知识、新信息,同时将姜良铎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推广,更好地服务于病患。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15年9月,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门诊医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22.0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常用药物类型;采用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常用药物组合,并结合对姜良铎教授的访谈,选择出合理的角药;采用Clementine12.0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得出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基础方。结果:1.符合标准病例共197例,数据库共涉及中药222味,5115频次,出现频数≥30的有63味,所用频率>25%的药物共有34味。2.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发现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常用清热化痰和益气祛风类、补益气阴和活血化瘀类、和解表里和宣肺化痰类、通腑降气和化痰平喘类、清肝降火和化痰平喘类、清热化湿类、养阴润燥类药物。3.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根据设置的可信度及支持度,得出相关药物组合,并与临床验证,得到常用对药10对如麻黄-射干、紫苏子-紫苏梗、紫河车-生麦芽、紫菀-百部、白芍-甘草等,角药23对如麻黄-生石膏-杏仁、知母-瓜蒌-贝母、柴胡-半夏-黄芩、乌梅-防风-柴胡等。药物配伍以化痰平喘、祛风止痉、活血化瘀、补虚、调畅气机等药物间的组合为主。4.以麻黄为目标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得出基础方:麻黄、射干、乌梅、郁金、防风、甘草、生石膏、前胡、地龙、紫苏子、厚朴、党参、紫菀、全蝎、杏仁。以柴胡为目标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得出基础方:柴胡、乌梅、半夏、黄芩、麻黄、防风、贝母、紫菀、紫苏梗、五味子、射干、白果、芦根、生石膏、枳实。以射干为目标进行贝叶斯分析得出基础方:射干、麻黄、枳实、半夏、枳壳、生石膏、白芍、紫苏梗、甘草、羚羊角粉、厚朴、紫菀、郁金、黄芩、白果。结论: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多从“风、痰、瘀、虚”论治;寒温并用,有补有通,扶正与祛邪兼施,善用平和之品;常从伏邪角度考量,以全蝎、地龙等虫类灵动之品搜邪逐络解痉;重视和解表里,疏畅气机。

常东歌[7](2020)在《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COPD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COPD患者治疗作用的研究,包括对氧化应激、诱导痰IL-33、血清SP-D及Th17/Treg的干预作用。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该院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验方法分为两组,各49例。观察组男30例,女19,年龄(66.52±6.31)岁,对照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67.02±6.62)岁。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如止咳、化痰、平喘、吸氧、抗感染等;于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观察组予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急性发作次数、再入院率及治疗前、疗程结束后血气分析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诱导痰IL-33、血清SP-D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Th17/Treg,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的生活质量。结果(1)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8%VS77.55%)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Pa O2、Pa CO2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Pa O2、Pa CO2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前SOD、MDA、NO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清SOD、NO、MDA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前诱导痰IL-33、血清SP-D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诱导痰IL-33、血清SP-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CD3+、CD4+、CD4+/CD8+、CD8+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治疗前Th17细胞、Treg、Th17/Tre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Th17细胞、Th17/Treg、Tre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2周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4%与对照组8.1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随访3个月,统计出院后3个月内患者急性加重的次数及再入院率;观察组再入院率、急性加重例次低于对照组(P<0.05);(9)两组治疗前对比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通过抗炎及抗氧化作用,有效改善血气分析、免疫功能,调节IL-33、血清SP-D水平及Th17/Treg,减少急性加重例次及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较为显着。

严宇鹏[8](2020)在《氦氧混合气在需机械通气COPD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拟通过研究,了解氦氧混合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时的作用。方法选取17年2月至19年3月间,因COPD收治我院ICU的患者37例,其中男26,70.3%,女性11,29.7%,均需要机械通气。这37例患者的其他治疗方法相似,均除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或伴随症状。采用自身对照试验的方法,对于这37例患者均先进行2小时的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然后予以4小时的氦氧混合气机械通气,最后再予以2小时的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1h、2h的数据记录为T1h、T2h;应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后30min、1h、2h、4h的数据记录为T30min′、T1h′、T2h′、T4h′;再次应用空氧混合气后1h、2h相应数据记录为T1h″、T2h″。采集入组患者各时段的p H、Pa CO2、Pa O2、气道平台压力、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呼吸功、肺顺应性等数值,用来比较氦氧混合气体对需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在完整的试验过程中,所有患者的呼吸机模式及基础条件均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常规的治疗不受任何影响。结果1.进行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已相对稳定(T1h和T2h之间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患者,改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后,呼吸力学相关指标和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气道平台压力、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呼吸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下降,肺顺应性、动脉血氧分压均显着上升。以上变化基本在改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1小时内发生,也就是说T30min′和T2h之间数值对比,T1h′和T30min′之间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氦氧混合气机械通气2h、4h后,T2h′和T1h′与T4h′和T2h′之间数值对比,差异并不显着(P>0.05)。3.改回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1h后,无论是呼吸力学相关指标还是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较上一时间节点(氦氧混合气机械通气4h)差异显着。其中气道平台压力、峰压、呼气末正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呼吸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上升,肺顺应性、动脉血氧分压均显着下降。T1h″和T4h′之间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至2h,T2h″和T1h″之间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动脉血p H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使用传统空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相比较,使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能够有效减少COPD患者呼吸功,降低COPD患者的吸气阻力、呼气阻力、气道平台压力、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提高COPD患者的肺顺应性;同时能够降低COPD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对p H值无明显影响。2.以上变化基本在改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1小时内发生,在改回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1小时内,患者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进行空氧混合气机械通气时的状态。3.氦氧混合机械通气能够降低COPD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改善患者通气氧合状态,有利于稳定生命体征,降低呼吸功,减少消耗,均有利于疾病恢复;降低气道平台压力、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提高肺顺应性,有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损伤。图0幅;表4个;参67篇。

张磊[9](2019)在《早期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肺功能研究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早期原发性帕金森病(IPD)患者的临床肺功能、呼吸肌力和呼吸中枢驱动的特点,寻找潜在的异常改变,并确定可能的诊断标志物,以促进IPD的临床早期筛查及诊断。方法:本研究纳入100例早期IPD患者(Hoehn-Yahr分级为1-2期)和60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HC)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肺功能、呼吸肌力和呼吸中枢驱动力检查,测定其肺通气功能参数,如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残气量(RV)、肺总量(TLC),肺弥散功能参数,如一氧化碳一口气弥散量(DLCOcSB),呼吸肌力参数,如最大吸气压力(PIMAX)、最大呼气压力(PEMAX)和呼吸中枢驱动参数,如吸气后0.1秒的口腔闭合压(P0.1),同时对所有早期IPD患者进行帕金森病相关的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新版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MDS-UPDRS)、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筛查量表(RBDSQ)、Cleveland便秘评分系统(CCS)、帕金森氏症睡眠量表(PDSS-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等,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早期IPD患者与HC临床肺功能、呼吸肌力和呼吸中枢驱动力的差异,用Pearson分析各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HC相比,早期IPD患者在常规通气弥散功能方面,FVC、FEV1、FEV1/FVC、PEF、RV、TLC、DLCOcSB稍有下降,但这些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两组的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IPD患者在呼吸肌力方面,PIMAX(P<0.001)和PEMAX(P<0.001)显着下降;早期IPD患者在呼吸中枢驱动方面,P0.1(P<0.001)明显升高。将早期IPD患者按照Hoehn-Yahr分级分为1期和2期,同HC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肺常规通气弥散功能与HC无明显差别(P>0.05),PIMAX(P<0.001)、PEMAX(P=0.016)明显低于HC,P0.1(P<0.001)明显高于HC。将早期IPD患者按照性别分组,与同性别的HC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男性早期IPD患者的PEF(P=0.011)、PIMAX(P=0.046)、PEMAX(P=0.044)明显低于男性HC,P0.1(P<0.001)明显高于男性HC;女性早期IPD患者的TLC(P=0.020)、DLCOcSB(P=0.046)、PIMAX(P<0.001)、PEMAX(P=0.002)明显低于女性HC,P0.1(P<0.001)明显高于女性HC。将早期IPD患者按照年龄分组:50-59岁年龄组,60-69岁年龄组,70-70岁年龄组。在50-59岁年龄组内,早期IPD患者的FEV1/FVC(P=0.029)、DLCOcSB(P=0.006)、PIMAX(P=0.041)、PEMAX(P=0.016)显着低于同年龄段的HC,P0.1(P=0.004)显着高于同年龄段的HC。在60-69岁年龄组内,早期IPD患者的PEF(P=0.007)、PIMAX(P<0.001)、PEMAX(P=0.042)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的HC,P0.1(P<0.001)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HC。在70-79岁年龄组内,早期IPD患者的FVC(P=0.003)、FEV1(P<0.001)、PEF(P=0.028)、TLC(P=0.006)、PIMAX(P<0.001)、PEMAX(P<0.001)显着低于同年龄段的HC,P0.1(P<0.001)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HC。将早期IPD患者的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中枢驱动以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IMAX与疾病的病程(r=-0.160,P=0.022)、Hoehn-Yahr分级(r=-0.159,P=0.022)、MDS-UPDRS(r=-0.172,P=0.014)呈显着负相关,与PEF(r=0.249,P<0.001)、RV(r=0.138,P<0.048)、DLCOcSB(r=0.149,P<0.032)、PEMAX(r=0.281,P<0.001)呈显着的正相关;PEMAX与MDS-UPDRS(r=-0.170,P=0.014)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与FVC(r=0.207,P=0.003)、FEV1(r=0.238,P=0.001)、FEV1/FVC(r=0.197,P=0.005)、PEF(r=0.380,P<0.001)、RV(r=0.238,P=0.001)、TLC(r=0.252,P<0.001)、NMSQ(r=0.189,P=0.006)、PDSS-2(r=0.229,P=0.001)、MMSE(r=0.195,P=0.005)、HAMD(r=0.355,P<0.001)、HAMA(r=0.320,P<0.001)呈显着的正相关;P0.1与FEV1/FVC(r=-0.213,P=0.002)、CCS(r=-0.183,P=0.009)、PEMAX(r=-0.183,P=0.008)呈显着的负相关。结论:早期IPD患者在常规通气弥散功能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呼吸肌力(PIMAX、PEMAX)的下降以及呼吸中枢驱动(P0.1)的升高,这些异常改变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对IPD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提供重要支持。

刘海叶[10](2017)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养阴益肺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因慢性炎症等因素的持续存在,其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的加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显示,预计至2020年,COPD将排名第三位,成为全球死亡原因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对全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并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故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也被人们逐渐提上日程。而对COPD进行防治的重点即阻止或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故对稳定期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对COPD稳定期的干预措施除给予西药化痰、平喘等治疗外,还可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COPD已在临床上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鉴于中药方剂多为复方制剂,每种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且各种药物成分间可能存在化学反应,故对其作用机制多不明确。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只能对其中单个有效成分进行评估,无法对方剂的整体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这也成为阻碍中医学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寻找一种适合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之后出现的新的“组学”,目前已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通过分析生物体在外界各种刺激下产生的分子量低于1000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全面变化,来分析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其强调把生物体做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与中药方剂的组方理念极为相似。其通过对比应用方剂治疗前、后的机体代谢物的变化,探讨复方中药起作用的可能机制。该研究方法抛开了对单味中药成分及各味药物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只针对方剂整体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传统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崭新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研究选取临床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技术,通过对疾病组和正常组的血浆差异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推断出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的可能潜在标志物。同时,观察养阴益肺方等干预后的血浆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从而对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便对该疾病的防治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养阴益肺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目的:研究养阴益肺方治疗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B4(LTB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养阴益肺方,两组均治疗1月。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总有效率、肺功能、呼吸困难问卷(m MRC)、6分钟步行试验(6MWT),以及血清IL-8、IL-17、TNF-α、LTB4、MMP9、TIMP-1、MDA、SOD的变化。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气短、喘息、自汗易感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及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好转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m MR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8、IL-17、TNF-α、LTB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7、TNF-α、LTB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MP9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IMP1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DA降低,SOD活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DA水平、SOD活力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研究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技术研究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寻找该证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该证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方法:选择符合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设为疾病组,同时选取来院的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正常组。分别空腹采集疾病组及正常组静脉血,进行抗凝、离心等相关处理,得到血浆。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检测两组血浆的差异性代谢物,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统计学方法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定性,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与正常组相比,疾病组的代谢图谱出现显着差异,初步推测出肌苷酸、三磷酸鸟苷(GTP)、神经酰胺、葡萄糖神经酰胺、L-苯丙氨酸、组氨酸、甘氨酸、3-甲基组氨酸、抗坏血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鲨烯等可能为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的潜在标志性代谢物;其中,肌苷酸、三磷酸鸟苷(GTP)、组氨酸、甘氨酸、3-甲基组氨酸、抗坏血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鲨烯呈现下降趋势,其余三种呈上升趋势。所涉及主要异常的代谢通路有氮代谢、氨基酰-t RNA生物合成、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组氨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第三部分基于代谢组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方药干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技术,通过查找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差异性代谢物,分析与其相关的代谢通路,推测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代谢物进行对比,查找两组间的差异性代谢物及所涉及的异常代谢通路,从而推测出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的优势所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养阴益肺方,两组均治疗1月;并分别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以及两组治疗后的血浆差异性代谢产物,并寻找与差异性代谢产物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代谢图谱出现显着差异,初步推测出肌苷酸、三磷酸鸟苷、葡萄糖神经酰胺、3-甲基组氨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20羧基白三烯E4、溶血磷脂酰胆碱等可能为对观察组进行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干预后的差异性血浆代谢物。其中,肌苷酸、三磷酸鸟苷、3-甲基组氨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呈现上升趋势,其余三种物质则出现下降趋势。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可能有α-亚麻酸代谢、嘌呤代谢、核黄素代谢、组氨酸代谢、磷脂代谢等。将两组治疗后相比,共找出5种差异性代谢产物,分别为肌苷酸、3-甲基组氨酸、二十四烷酸、20羧基白三烯E4、20-三羟基白三烯B4。其中,肌苷酸、3-甲基组氨酸、二十四烷酸在观察组治疗后呈现升高趋势,其余两种呈现降低趋势。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可能有嘌呤代谢、组氨酸代谢及花生四烯酸类代谢。结论:1养阴益肺方可以改善患者咳嗽、喘息、气短、自汗易感、口渴等临床症状,降低m MRC评分,改善肺功能,提高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疗效确切。2养阴益肺方可以降低血清IL-8、IL-17、TNF-α、LTB4、MMP9、MDA水平,提高SOD活力,通过改善机体炎症水平、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氧化应激状态三方面起作用。3在正离子模式下,肌苷酸、三磷酸鸟苷(GTP)、神经酰胺、葡萄糖神经酰胺、L-苯丙氨酸、组氨酸、甘氨酸、3-甲基组氨酸、抗坏血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鲨烯等可能为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的标志性代谢物。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有氮代谢、氨基酰-t RNA生物合成、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组氨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4在正离子模式下,与治疗前相比,初步推测出肌苷酸、三磷酸鸟苷、葡萄糖神经酰胺、3-甲基组氨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20羧基白三烯E4、溶血磷脂酰胆碱等可能为对观察组进行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干预后的差异性血浆代谢物。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可能有α-亚麻酸代谢、嘌呤代谢、核黄素代谢、组氨酸代谢、磷脂代谢等。5在正离子模式下,将两组治疗后相比,初步推测出肌苷酸、3-甲基组氨酸、二十四烷酸、20羧基白三烯E4、20-三羟基白三烯B4可能为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和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的差异性代谢产物。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可能有嘌呤代谢、组氨酸代谢及花生四烯酸类代谢。

二、老年哮喘患者中枢驱动力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哮喘患者中枢驱动力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横断面研究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病例对照研究
        1.2.1 研究对象
        1.2.2 纳入标准-病例组
        1.2.3 纳入标准-对照组
        1.2.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评估及一般临床资料的采集
        2.2 MMSE评分检查
        2.3 检验指标
        2.4 相关变量定义及诊断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横断面研究结果
        1.1 PPI用药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2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主要诊断
        2.3 PPI用药种类和时长的比较
        2.4 共病情况比较
        2.5 多重用药情况比较
        2.6 抗胆碱能活性
        2.7 镁离子浓度比较
        2.8 应用Beers标准评价患者不适当用药的情况
        2.9 低镁血症组与对照组认知得分对比
        2.10 低镁血症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MSE得分相关性分析结果
        2.11 低镁血症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MSE得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12 低镁血症组患者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3 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MSE得分相关性分析结果
        2.14 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MSE得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15 对照组患者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2. 第一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免疫QIVs前后外周全血Total mRNA表达谱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第二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群QIVs免疫前后T淋巴细胞分布及动力学特征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第三章 老年人群QIVs免疫反应主要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产生及动力学特征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创新性总结
6. 文献综述--老年人群流感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所面临的挑战
    6.1 影响流感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的混杂因素
    6.2 流感病毒免疫史对流感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的影响
    6.3 流行病学研究提升针对老年人群开发下一代流感病毒疫苗
    6.4 结论
致谢
附录
    附录 Ⅰ
    附录a. 受试者入选、排除标准及提前终止实验标准
    附录b. 实验组和对照组QIVs疫苗株
    附录c. 63 份老年人外周全血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Raw-Data存储于GEO公共数据库
    附录d.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igure S and Table S)
        Figure S
        Table S
References

(3)老年重症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机械通气治疗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老年重症CAP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分析
    摘要
    Abstract
    背景
    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对象
        (一) 入选标准
        (二) 排除标准
        三 分组
        四 观察指标及研究内容
        (一) 观察指标
        (二) 研究内容
        五 统计
        六 研究技术路线图
    结果
        一 总体分析
        二 NIV组和IMV组比较
        (一) NIV组和IMV组主要临床结果比较
        (二) NIV组和IMV组基础疾病比较
        (三) NIV组和IMV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
        (四) NIV组IMV组影像学比较
        (五) NIV组和IMV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六) NIV组和IMV组并发症比较
        (七) NIV和IMV组28天和住院生存分析
        三 只用NIV组、NIV+IMV组和IMV组比较
        (一) 只用NIV组、NIV+IMV组和IMV组28天和住院病死率比较和生存分析
        (二) 只用NIV组、IMV组和NIV+IMV组主要临床指标、基础疾病比较
        (三) 只用NIV组、IMV组和NIV+IMV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比
        (四) 只用NIV组、IMV组和NIV+IMV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五) 只用NIV组、IMV组和NIV+IMV组并发症比较
        四 NIV成功组和NIV失败组比较
        (一) NIV成功组和NIV失败组主要临床指标及入组时基线资料比较
        (二) NIV成功组和NIV失败组血气分析和呼吸支持相关资料比较
        (三) NIV成功组和NIV失败组病情最重时实验室检查比较
        (四) NIV成功组和NIV失败组并发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老年人流感的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Abstract
    背景
    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分组比较
        (二) 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比较
        (三) 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比较
        四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一 老年人流感的总体特征
        三 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分组对比
        四 流感合并脓毒症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名词缩略表
附录2 致谢
附录4 综述 呼吸机撤离困难策略进展
    参考文献

(5)(R)-左旋沙丁胺醇经鼻给药在大鼠帕金森疾病模型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帕金森疾病
        1.1.1 帕金森疾病概述
        1.1.2 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1.2 动物模型
        1.2.1 毒素模型
        1.2.2 基因模型
        1.2.3 其他模型
    1.3 鼻腔给药
        1.3.1 鼻腔给药脑靶向研究现状
        1.3.2 鼻腔给药药物递送途径与机制
        1.3.3 影响鼻腔给药的因素
        1.3.4 鼻内给药的前景
    1.4 沙丁胺醇
        1.4.1 沙丁胺醇概述及左右旋疗效差异
        1.4.2 沙丁胺醇与帕金森疾病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左旋硫酸沙丁胺醇滴鼻剂溶液质量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方法
        2.3.1 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开发
        2.3.2 含量测定检测方法的研究与验证
        2.3.3 制备三批样品并考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有关物质检测
        2.4.2 含量测定检测方法的研究与验证
        2.4.3 三批样品考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ESI-MS研究(R)-沙丁胺醇经鼻和静脉给药后在SD大鼠脑内空间分布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试剂
        3.2.3 动物
    3.3 方法
        3.3.1 组织取样和制备
        3.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3 成像扫描
        3.3.4 (R)-沙丁胺醇在大鼠脑内的空间分布
        3.3.5 大鼠脑内(R)-沙丁胺醇子离子的空间分布图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成像步骤
        3.4.2 沙丁胺醇在大鼠脑内的空间分布
        3.4.3 大鼠脑内(R)-沙丁胺醇裂解分子的空间分布图
    3.5 小结
第四章 (R)-沙丁胺醇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SD大鼠的行为学改善作用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试剂
        4.2.3 动物
    4.3 方法
        4.3.1 实验动物分组
        4.3.2 溶液配制
        4.3.3 左旋沙丁胺醇给药剂量
        4.3.4 模型建立
        4.3.5 行为学药效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网格实验
        4.4.2 悬挂实验
        4.4.3 跨步实验
        4.4.4 旷场实验
        4.4.5 斜板实验
    4.5 小结
第五章 (R)-沙丁胺醇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SD大鼠的病理学改善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试剂
    5.3 方法
        5.3.1 实验动物分组
        5.3.2 取材
        5.3.3 免疫组化主要配制及配制
        5.3.4 实验操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GFAP
        5.4.2 TH
        5.4.3 α-突触核蛋白
        5.4.4 显着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左旋沙丁胺醇毒理实验
    6.1 引言
    6.2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试剂
    6.3 方法
        6.3.1 CCK8法细胞毒性实验
        6.3.2 蟾蜍粘膜毒性实验
        6.3.3 鼻腔给药左旋沙丁胺醇对SD大鼠心率影响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细胞毒理实验
        6.4.2 左旋及右旋沙丁胺醇对蟾蜍上腭纤毛输送能力的影响
        6.4.3 鼻腔给药左旋沙丁胺醇对SD大鼠心率影响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研究
        1.2 现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
    2 西医学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认识
        2.1 定义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
    3 数据挖掘的应用及前期成果
        3.1 数据挖掘概述
        3.2 数据挖掘在医学中的应用
        3.3 不足与展望
        3.4 前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姜教授治疗哮喘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中医诊断标准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数据预处理
        1.7 建立数据库、数据量化
        1.8 聚类分析、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分析
        1.9 分析数据库中的三药组合
    2 研究结果
        2.1 聚类分析
        2.2 关联规则分析
        2.3 贝叶斯网络分析
    3 讨论
        3.1 姜良铎教授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常用药物类型
        3.2 姜良铎教授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常用药物组合
        3.3 姜良铎教授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常用药物基础方
    4 结论
    5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数据分析界面(部分)
个人简历

(7)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COPD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氧化应激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抗氧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氦氧混合气在需机械通气COPD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试验设备
        1.1.5 试验方法
        1.1.6 试验安全和伦理
        1.1.7 数据采集
        1.1.8 试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纳入样本的一般统计数据
        1.2.2 各时间节点的呼吸力学参数的变化
        1.2.3 各时间节点的动脉血气参数的变化
    1.3 分析与讨论
        1.3.1 氦氧混合气机械通气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1.3.2 氦氧混合气与COPD患者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关系
        1.3.3 用氦氧混合气进行机械通气时引起血气分析参数的变化
        1.3.4 氦氧混合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研究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氦-氧混合机械通气与空氧混合机械通气对COPD患者治疗的影响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1.1 发病机制及诱因
        2.1.2 常用呼吸力学相关指标
        2.1.3 常用血气分析相关指标
    2.2 机械通气治疗
        2.2.1 病因治疗及加强支持
        2.2.2 机械通气治疗
    2.3 氦氧混合气
        2.3.1 氦气的物理特性
        2.3.2 氦氧混合气的研究
    2.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早期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肺功能研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1.2.2 临床肺功能检查结果
    1.2.3 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心理学检查量表
    1.2.4 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肺常规通气弥散功能方面
    1.3.2 肺呼吸肌力方面
    1.3.3 呼吸中枢驱动方面
    1.3.4 神经心理学检查量表评估方面
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代谢组学的养阴益肺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养阴益肺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方药干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肺系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老年哮喘患者中枢驱动力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 刘彤云. 青岛大学, 2021(02)
  • [2]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D]. 杨景.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2021(01)
  • [3]老年重症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机械通气治疗新探索[D]. 钟雪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二)[J].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学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老年麻醉联盟. 中华医学杂志, 2020(33)
  • [5](R)-左旋沙丁胺醇经鼻给药在大鼠帕金森疾病模型的治疗作用[D]. 张睿.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姜良铎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用药规律[D]. 张莹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COPD作用的研究[D]. 常东歌. 郑州大学, 2020(02)
  • [8]氦氧混合气在需机械通气COPD患者中的应用[D]. 严宇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早期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肺功能研究及分析[D]. 张磊.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基于代谢组学的养阴益肺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作用机制研究[D]. 刘海叶.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老年哮喘患者中枢驱动力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