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测温仪的校准方法

红外测温仪的校准方法

一、红外测温仪的校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子峰,金路[1](2021)在《红外测温误差离线校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外双色测温法由于其不干扰温场、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冶金、电力和电子等工业行业。由于磨损、老化以及使用环境、温湿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测温系统测量数据会出现不同程度偏差。本文基于非调制双色红外测温系统,分析了红外测温系统的误差来源,基于三次样条插值实现了多台设备快速高精度校准。结果表明,经三次样条插值算法拟合过的数据可以满足测温精度的要求。

赵晨阳,张志杰,陈昊泽,李超[2](2021)在《一种用于瞬态高温测试系统动态误差修正的数字反滤波器模块化设计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触式测温方法在用于瞬态温度场测试时存在着系统动态误差大,无法在线修正误差的缺陷,因此该文阐述一种用于瞬态高温测试系统动态误差的在线修正方法。首先通过已构建的激光窄脉冲动态校准平台获取热电偶的动态响应数据,根据反滤波原理,利用线性最小二乘算法确定数字反滤波器的结构与各项参数;之后在测试系统的FPGA核心内设计四级级联型IIR反滤波器模块,通过结构拆分降阶处理提高运算速度与精度;最后以1 kg云爆药剂为测试对象,结合分布式测试方式对比系统动态误差修正前后的温度值,二者温差达800℃,修正后与红外测温温差小于80℃。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线减小系统动态误差,提高测试精度。

邓振进,吴碧涛,刘鹏举,彭再明,彭明霞[3](2020)在《红外测温仪最大允许误差测试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规范生产企业、检测机构红外测温仪最大允许误差的检测,本文结合GB/T 21417.1-2008、GB/T 19146-2010、GB/T19665-2005三个标准要求,介绍了最大允许误差的测试技巧和方法,并重点总结了试验的注意事项,而且发现测量距离不同,测量光轴与黑体腔轴线不重合,最大允许误差有明显变化。本文提出的最大允许误差的正确测试方法,能有效避免检测错误并提高检测效率。而且此方法有利于保证上市前的产品安全有效,并规范和指导医疗器械的检测工作。

胡子峰,王昭君,金路,丁国清,陈继刚[4](2020)在《非调制双色红外测温误差实时补偿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环境温度变化对双色红外测温准确度的影响,基于双色比色红外测温原理,分析了非调制双色红外测温的误差来源,提出一种新的快门式非调制双色红外测温方法。在光路中增加快门及其控制模块,控制快门闭合,将测得系统偏移作为补偿项,补偿实际测温时因温度变化给测量带来的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在600~1 100℃的测温范围内,长时间使用的无快门非调制红外双色测温的精度严重劣化,而快门式非调制双色红外测温的准确度大幅提高,可达到±0.5%。

王凡[5](2020)在《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制备和改性及高热负荷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气等离子体喷涂(APS)是一种沉积效率高,经济便捷的涂层技术,可以一步解决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钨的制备及其与热沉铜的连接问题。但是,传统APS钨涂层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如结合强度低、孔隙率大、含氧量高等。论文结合APS优缺点,在钨涂层材料和钨铜水冷部件的制备、性能改进及高热负荷测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钨涂层制备方面,采取多种方法改进和优化传统APS工艺,包括高速等离子体喷涂、亚微米钨粉喷涂及主动水冷喷涂方法等,对使用改进方法制备的钨涂层的相关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喷涂钨涂层的性能优于传统APS钨涂层。本文创新性地提出采用退火和表面重熔工艺改进APS钨涂层性能,探索通过后处理提升喷涂涂层性能的可行性。研究了真空和氢氛围退火对喷涂钨涂层性能的影响,以及高能电子束重熔处理后,喷涂钨涂层表面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一定温度下退火处理能将涂层中的氧化钨还原成钨,降低氧含量;钨出现再结晶现象,涂层孔隙率降低,显微硬度和热导率值提高。表面重熔处理后,钨涂层由层状机械结合变成了冶金结合,显微硬度和纯度得到提升。针对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和部件的高热负荷测试需求,分别建立了能量密度达到100 J/cm2的瞬态热负荷测试平台,以及功率100 kW、扫描频率10 kHz的稳态热负荷测试平台,并对相关诊断仪器和设备进行了匹配和标定,使两个平台均具备了开展高热负荷测试和评价的能力。本文率先在建立的瞬态热负荷测试平台上对比测试和研究了 APS钨涂层和化学气相沉积(CVD)钨涂层的抗瞬态热负荷冲击能力。高功率密度电子束冲击下,APS钨涂层表面出现熔化、再结晶以及蒸发和剥落现象,涂层质量有少许损失,无贯穿性裂纹。CVD钨涂层表面没有熔化现象,但出现网状裂纹,并随功率密度增加呈现增宽加密趋势。同时在建立的稳态热负荷测试平台上对APS钨铜水冷模块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研究了不同冷却水流速、功率密度加载时,表面及界面温度变化。结果表明,APS钨铜水冷模块可以经受500次8.5 MW/m2的热疲劳冲击,表面温度接近900℃。这些研究工作评估了 APS钨材料和部件的性能,验证了测试平台的可靠性,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为平台的进一步应用和升级改造积累了丰富经验。

刘国栋[6](2020)在《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温度是测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随着科技的发展及5G时代的到来,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化技术来获取物体表面的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研制了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使用红外辐射测温技术来快速测量物体的温度,并将测量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系统测温范围-20℃-60℃,测量精度±2℃,分辨率±1℃,响应时间优于2.5ms。该系统主要由下位机、上位机和服务器三部分构成。首先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红外探测器选用PVMI-2TE-10.6光伏型红外探测器模组,对测量物体温度在-20℃-60℃有着精确的信号输出。设计了放大电路,用于对探测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将放大后的信号接入数据采集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其传送到上位机进行数据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到服务器端,同时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和压流转换提供有线传输的方式供选择。为了保证下位机元器件都工作在其温度范围内,设计了温控系统。上位机运行客户端软件,服务器运行服务器端软件,客户-服务器之间采用远距离非蜂窝通信来进行数据传输。为了保证客户-服务器两者通信的稳定性,制定了客户-服务器通信协议,增设了客户端/服务器端断线重连技术。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采用套接字编程技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丢失、重复、乱序等现象。客户端软件开发了数据测量、系统标定和系统校准三个功能模块,服务器端软件采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并提供查询、筛选等功能。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红外探测器输出实验,客户-服务器通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能够测量在-20℃-60℃之间物体的温度并稳定的将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端。

汪洪军,柏成玉,王景辉,原遵东,李进源,高蔚[7](2020)在《红外测温仪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新冠肺炎正在许多国家肆虐,对人们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中国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在人员流动的各类入口位置(包括社区入口、超市入口、地铁/火车站/机场/码头入口,以及其他各类公共场所入口等)进行了广泛的体温筛查,经验表明,这对于及早发现潜在感染者、阻断疫情传播具有帮助。由于红外测温具

李韵豪[8](2020)在《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 第五讲 感应熔炼电炉设计和感应器参数计算(下)》文中认为本刊从2020年第1期开始连续12期连载李韵豪撰写的《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系列讲座,主要涉及目前铸造工业应用最多的中频无心感应电炉,介绍各类铸铁、钢,以及有色金属中铝、铜及其合金感应熔炼炉和保温炉的选型,电炉的设计以及感应器参数的计算;金属坩埚、石墨坩埚的设计以及感应器参数的计算;专题讨论感应电炉的供电系统及变频电源主电路的计算、谐波治理和功率因数提高问题;各类无心感应电炉的耐火材料、筑炉工艺、感应电炉循环水系统的设计;感应电炉的环境因素、电气电磁安全防护、环境保护问题等,内容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宝贵从业经验,对铸造工厂感应电炉熔炼设备的规划、选型、操作、维修和管理,提供非常实用的参考与借鉴,敬请关注。

本刊编辑部[9](2020)在《把计量精神刻画在抗击疫情的祖国大地上 全国计量战线打响新冠肺炎阻击战实录》文中研究指明在2020己亥收官、庚子将至的生肖年轮回之交,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疫情突然肆虐猖獗,在华夏大地迅速无情蔓延,且愈演愈烈。城市乡村大街小巷门可罗雀,千家万户人心恐惶,家家户户大门紧闭,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生命的脆弱让人们感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无奈,也让人们经历了一段特别的生命体验。有关武汉疫情的消息,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时刻更新的疫情统计数字,更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似乎能平安活着,都已成为当下人们最美好的愿望。

葛泽勋[10](2019)在《医用红外测温仪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体温是人体基本生命体征之一,是能够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温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的观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这就要求测温仪器要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传统的水银体温计和电子温度计虽然精度较高,但却不能满足快速测量的要求,且这种接触式测量具有交叉感染的危险。近年来,红外测温仪由于非接触、测量时间短、灵敏度高等特点得到了广泛使用。目前常见的红外测温仪有红外耳温计,红外额温计,红外热像仪等。红外耳温计使用时需要将传感器对准鼓膜,如果操作不当测出的温度就会不准确;红外额温计受环境温度和距离影响,目前精度不够高;红外热像仪测温虽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其价格昂贵。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BP神经网络距离补偿的医用红外测温仪,将成本控制在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提高其测量精度。本文首先进行了医用红外测温仪总体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软件程序的设计。硬件部分:根据各子模块需要实现的功能,完成相关器件的选型,并对其相关接口电路及外围电路进行设计。通过对几种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比较,选择了信号处理电路比较容易、稳定性好、成本比较低的热电堆式红外温度传感器。软件部分:编写程序实现MLX90614测量红外温度、DS18B20测量环境温度,HC-SR04测量距离,LCD实时显示等功能。其次,对医用红外测温仪基于BP神经网络的温度补偿算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几种温度补偿算法的比较,选择容错性强,泛化能力强的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测量距离和环境温度补偿,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补偿结果的正确性,误差为±0.1o C左右。有效降低了环境温度、距离等因素对测温精度影响。

二、红外测温仪的校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测温仪的校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红外测温误差离线校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红外测温方法原理
    1.1 双色红外测温方法原理
    1.2 非调制双色红外测温方法误差来源
        (1)背景温度的影响
        (2)InGaAs探测器、电路等噪声的影响
    1.3 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校准
2 算法实现
3 结论

(3)红外测温仪最大允许误差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测试依据
2 测试方法
    2.1 测试设备
    2.2 测试条件
    2.3 测试步骤
        2.3.1 耳温枪
        2.3.2 额温枪
        2.3.3 红外热成像仪
3数据分析
4结论

(5)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制备和改性及高热负荷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能源问题与可控核聚变
        1.1.1 能源问题
        1.1.2 受控热核聚变
        1.1.3 托卡马克装置
    1.2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和部件
        1.2.1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发展
        1.2.2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和部件的制备
    1.3 等离子体喷涂
        1.3.1 等离子体喷涂简介
        1.3.2 影响等离子体喷涂的参数
        1.3.3 等离子体喷涂在面向等离子体部件制备中的应用
    1.4 高热负荷测试
        1.4.1 高热负荷测试意义
        1.4.2 国内外主要高热负荷测试平台及研究工作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高热负荷测试平台的建立
    2.1 瞬态高热负荷测试平台的建立
        2.1.1 瞬态高热负荷测试平台总览
        2.1.2 强流脉冲电子束发生原理
        2.1.3 瞬态高热负荷测试平台性能参数
    2.2 稳态高热负荷测试平台的建立
        2.2.1 稳态高热负荷测试平台总览
        2.2.2 测试平台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2.3 测试平台的主要性能参数
第3章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制备
    3.1 高速大气等离子体喷涂
        3.1.1 高速大气等离子体喷涂原理
        3.1.2 高速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制备
        3.1.3 高速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性能
        3.1.4 结论
    3.2 亚微米钨粉大气等离子体喷涂
        3.2.1 亚微米钨粉喷涂钨涂层的制备
        3.2.2 亚微米钨粉喷涂钨涂层的性能
        3.2.3 结论
    3.3 主动水冷大气等离子体喷涂
        3.3.1 主动水冷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制备
        3.3.2 主动水冷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性能
        3.3.3 结论
第4章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性能改善
    4.1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退火处理
        4.1.1 喷涂钨涂层退火处理实验过程
        4.1.2 喷涂钨涂层退火处理后的性能
        4.1.3 退火处理对钨涂层与铜基底界面的影响
        4.1.4 结论
    4.2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表面重熔
        4.2.1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表面重熔实验过程
        4.2.2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表面重熔结果
        4.2.3 结论
第5章 钨涂层的高热负荷性能研究
    5.1 瞬态高热负荷测试
        5.1.1 涂层制备及测试前处理
        5.1.2 瞬态高热负荷测试实验过程
        5.1.3 测试样品表征与分析
        5.1.4 结论
    5.2 稳态高热负荷测试
        5.2.1 稳态高热负荷测试实验过程
        5.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结论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钨涂层的制备
        6.1.2 钨涂层的改性
        6.1.3 高热负荷测试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低温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网络化发展概况
        1.3.1 网络化发展研究现状
        1.3.2 网络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1.3.3 网络化通信方式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硬件研制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下位机研制
        2.2.1 红外探测器
        2.2.2 数据采集卡
        2.2.3 放大电路设计
        2.2.4 压流转换电路
        2.2.5 温控系统
    2.3 上位机研制
    2.4 服务器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软件开发
    3.1 客户端软件开发
        3.1.1 主界面开发
        3.1.2 标定界面开发
        3.1.3 校准界面开发
    3.2 服务器端软件开发
    3.3 数据库编程技术
    3.4 客户-服务器通信
        3.4.1 通信协议制定
        3.4.2 通信断线重连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设计
    4.1 红外探测器输出实验
    4.2 客户-服务器数据传输实验
    4.3 高低温实验设计
    4.4 标定实验设计
    4.5 测温精度实验设计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红外测温仪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温测量用红外测温仪
二、红外测温仪的校准
三、抗疫期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措施——中国经验

(8)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 第五讲 感应熔炼电炉设计和感应器参数计算(下)(论文提纲范文)

6 感应熔炼电炉的炉衬
    6.1 炉衬的结构
    6.2 炉衬耐火层对耐火材料的要求
    6.3 炉衬耐火层用耐火材料的分类
    6.4 筑炉、炉衬耐火层的烧结
7 感应熔炼电炉作业现场的测温
    7.1 热电偶测温
    7.2 红外测温仪测温
8 感应熔炼电炉的使用环境条件
    8.1 海拔
    8.2 环境温度
    8.3 相对湿度
    8.4 工业环境
    8.5 力学环境

(9)把计量精神刻画在抗击疫情的祖国大地上 全国计量战线打响新冠肺炎阻击战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疫情当前使命必达
履职尽责主动担当
多措并举量中传情
主动作为“量”剑出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四举措”强化疫情防控计量保障工作
    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仙桃分院——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一线防控工作
    一定要让火神山用上精准设备——河南计量支援武汉火神山设备检测
    江苏省计量院——有一种使命在召唤
    无锡计量“夫妻档”——“疫情当前,我们全家重任在肩”
    泰州市计量测试院——服务企业在行动
    北京市计量院——春节在行动
    北京通州区计量所——下沉社区“阻击疫情”
    天津市计量院——主动作为构建疫情防控的计量支撑
    吉林省计量院——疫情防控中的“及时雨”
    山东省计量院——与时间“赛跑”的计量人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计量战“疫”的“上海速度”
    福建省计量院——疫情防控“科普+”计量惠民服务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计量宣传队深入基层服务测温工作
    浙江省计量院——无声誓言防疫战场党性熠熠生辉
    宁夏质计院——一样的“抗疫”人不一样的元宵节
    重庆市计量院——把主题党日开到疫情防控一线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10)医用红外测温仪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2 医用红外测温仪研究现状
        1.2.1 人体测温的发展历史
        1.2.2 医用红外测温仪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医用红外测温仪相关的基础理论
    2.1 人体热辐射的机理
    2.2 黑体辐射定律
        2.2.1 基尔霍夫定律
        2.2.2 普朗克定律
        2.2.3 维恩位移定律
        2.2.4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2.3 超声波传感器
        2.3.1 超声波传感器原理
        2.3.2 压电陶瓷超声波传感器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用红外测温仪总体方案设计
    3.1 几种人体测温方法研究与选择
        3.1.1 接触式体温测量法
        3.1.2 非接触式体温测量方法
    3.2 医用红外测温原理
    3.3 医用红外测温仪总体设计方案
        3.3.1 几种红外温度传感器的比较与选择
        3.3.2 几种温度补偿技术研究与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用红外测温仪电控系统设计
    4.1 电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 医用红外测温仪关键器件选择
        4.2.1 红外温度传感器选型
        4.2.2 超声波传感器选型
        4.2.3 环境温度传感器选型
        4.2.4 微控制器选型
        4.2.5 外围电路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医用红外测温仪软件设计
    5.1 软件开发环境及软件总体设计流程
    5.2 各子模块程序的设计
        5.2.1 初始化模块程序设计
        5.2.2 红外测温模块程序设计
        5.2.3 超声波模块程序设计
        5.2.4 环境温度模块程序设计
        5.2.5 液晶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声波测距技术及温度补偿技术研究
    6.1 超声波技术
        6.1.1 超声波概述
        6.1.2 超声波传播速度
    6.2 超声波测距方法比较
    6.3 神经网络温度补偿技术
        6.3.1 神经网络概述
        6.3.2 BP神经网络算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7.1 影响测温精度的因素分析
        7.1.1 发射率对测温精度的影响
        7.1.2 环境温度对测温精度的影响
        7.1.3 距离对测温精度的影响
    7.2 测试实验平台搭建
    7.3 实验结果与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工作总结
    8.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红外测温模块MLX90614 程序代码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红外测温仪的校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红外测温误差离线校准方法研究[J]. 胡子峰,金路.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1(10)
  • [2]一种用于瞬态高温测试系统动态误差修正的数字反滤波器模块化设计方法[J]. 赵晨阳,张志杰,陈昊泽,李超. 中国测试, 2021(05)
  • [3]红外测温仪最大允许误差测试方法的研究[J]. 邓振进,吴碧涛,刘鹏举,彭再明,彭明霞. 中国医疗设备, 2020(09)
  • [4]非调制双色红外测温误差实时补偿方法研究[J]. 胡子峰,王昭君,金路,丁国清,陈继刚. 光学仪器, 2020(03)
  • [5]大气等离子体喷涂钨涂层的制备和改性及高热负荷测试研究[D]. 王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研制[D]. 刘国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红外测温仪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应用[J]. 汪洪军,柏成玉,王景辉,原遵东,李进源,高蔚. 中国计量, 2020(05)
  • [8]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 第五讲 感应熔炼电炉设计和感应器参数计算(下)[J]. 李韵豪.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20(05)
  • [9]把计量精神刻画在抗击疫情的祖国大地上 全国计量战线打响新冠肺炎阻击战实录[J]. 本刊编辑部. 中国计量, 2020(03)
  • [10]医用红外测温仪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葛泽勋.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红外测温仪的校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