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现代意识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现代意识

一、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现代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方春女[1](2020)在《新课改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文中提出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提出全新的要求,提倡高中生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给生物教学带来重要的作用,这对高中生物教师来讲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生物学科的特点,探索出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文章将具体研究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徐凌云[2](2020)在《高中语文新诗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当今教学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诗以其特有的现代意识,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采用问卷调查,辅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其他调查研究方法,对下关A中和大理B中29位语文教师以及下关A中高一年级330名学生在新诗教学和学习情况方面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新诗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古诗”“轻新诗”的现象,尤其是在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作用下,一方面教师不愿讲,学生不爱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因为缺乏相关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针对新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分析,希望能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现实指导意义。一、新诗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现代意识中的自尊自爱意识、自强自信意识、自由自省意识,需要加入大量的新诗名篇进行深入的讲解分析,必要时进行拓展,这样才能完成对当代学生的素质教育。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新诗意象,需要将新诗与古典诗词意象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联系,同时还要分析新诗在对传统意象进行改造后的意蕴。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当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深切的感到文本解读素养是真正的语文“元素养”,在对新诗进行深入分析时,文本解读能力至关重要。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新诗写作能力,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触发学生的言语表现最终指向写作。在新诗写作教学中可以加入对语言文字断句和断行的练习或者是将古典诗词转译为新诗,这几种方法都能够对新诗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叶长红[3](2019)在《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文中指出高校担负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责任,注重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培育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归属上讲,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文化建设与高校的职能息息相关,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灵活化、终身化为特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学生个体——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点”现实的人“入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文化育人,以文化整体观贯穿教育过程,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注重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注重文化自觉,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与培育作用,重点是以化成天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是以人学理论为指导,界定清楚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角,分析文化育人在高校的实施中对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界对于人学理论的讨论与新进展,并关注其他育人理论,主要以人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展望文化育人的发展前景,更好地研究关注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内化作用,培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并将积极关注学界关于人的理论的新进展,为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推进高校文化育人。首先,以人学理论为视角,在本文中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育人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以人学理论透视高校文化育人,其目标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贯穿,文化对人的影响,实现文化的内化作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文化育人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契合的,体现了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关注的理论诉求。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人既可以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实施的对象与基础,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的展开是文化育人所应有的目的。其次,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出发,分别探讨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存在论之人的实践性存在、主体性存在和能动性存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紧紧抓住人的本质的特点必不可少。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厘清人的价值论之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价值的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要求准确把握价值的属性和特点。人的发展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也是文化育人的人学诉求。本文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以及发展论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当前文化育人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建议,丰富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最后,从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人学制度建构和人学实践建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人学理论建构包括人学理念、人学目标和人学内容的建构,人学制度建构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育人的行政组织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人学的实践建构主要从文化育人的课堂建设入手,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入手,关注当前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课堂合力,以文化育人的理论、路径和课堂建设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的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很多的欠缺,在二者的理论分析以及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会注意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将面临新的态势,因此,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杨绍军[4](2019)在《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的高等学府,在鸡鸣不已、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坚持刚毅坚卓的校训,为国家保存了民族文化的血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奇迹。自1937年8月国民政府设置长沙临大到1946年7月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复校,中国作家对以西南联大为背景或发生地(长沙、衡山、昆明、蒙自等)的创作,以及以西南联大历史为题材的写作,形成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表现空间和历史图景。在80多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被不断的叙述、想象建构,在不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中得以反复呈现,其间经历了萌发期、勃发期和兴盛期。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的西南联大文学书写中,威廉·燕卜荪、穆旦、杜运燮、冯至、郑敏、周定一等诗人对战争年代的流亡体验和流亡生活进行了表现,也对师生情谊、家国情怀和战争与死亡等进行了描绘,推动了 19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高峰;朱自清、沈从文、罗常培、曾昭抡、费孝通等作家、学者不仅描写了战乱时期的离乱生活和云南的自然风物,还对边地形象进行了想象建构,写出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王力和钱锺书的作品将知识与典故集合起来,对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现实作了思考,成为战时学者散文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的《未央歌》和《长夜》,由于作者叙事动机不同,前者以情调风格见长,再现了“青春未央”的西南联大,而后者则用象征隐喻,描述了西南联大的“漫漫长夜”。纵观这一时期的创作,由于知识分子内迁或者说南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时空的转换,这种流亡体验既扩大了他们的生活视野,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素材,集中对遍地烽火、离乱迁徙、战争记忆、弦歌不辍等进行了呈现。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西南联大书写中,汪曾祺、宗璞、冯至、冯友兰、金岳霖、钱穆等作家、学者对战争时期跑警报、泡茶馆和战乱中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进行了描绘,其间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和体验、反思,成为他们写得最好、写得最精彩的作品;郑敏、杜运燮、赵瑞蕻、唐湜等诗人的作品对西南联大进行了礼赞,缅怀和追忆了西南联大的师友,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和风采进行了表达;宗璞《南渡记》以家族关系来结构小说模式,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描述。在这些作品中,不同的书写者将个人记忆与集体叙事、战争记忆与老年叙事融合在一切,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事进行了书写,提供了考察20世纪知识分子生命历程的重要文本。在新世纪以来的西南联大书写中,许渊冲、赵瑞蕻的散文和浦薛凤、何兆武、任继愈、陈岱孙、陈达等的回忆录或自传,对西南联大师友和昆明的生活进行了追忆,也对西南联大的精神进行了揭示,还对西南联大的人物进行了评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宗璞《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实现了对西南联大的史诗性建构,对偏安昆明的世情和浪漫、滇西大反攻的悲壮与豪情、青年一代的选择和爱情等进行了描写和呈现,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董易《流星群》写到了西南联大青年和地下党员的生活和斗争,突破了传统革命文学的叙事,重现了西南联大青年的“青春之歌”;海男《穿越西南联大挽歌》和《梦书:西南联大》以西南联大师生作为描述对象,完整地书写了西南联大的历史,用诗化的语言建构了文学中的西南联大。这一时期西南联大的书写者不再限于西南联大师生,他们对西南联大的书写内容更为宏大、语言形式探索不断创新,使得作为镜像的西南联大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可以说,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互动,其中有笳吹弦诵、弦歌不辍的描写,也有家国情怀、书生报国的展示,更有战争记忆、边地形象的建构,也有浪漫性、传奇性和民间性、现代性的关联。在不同的时代,中国作家对西南联大的书写,使得西南联大的想象建构不断被发现或重复,作家再现了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以生命践行的内地流亡,重构了他们体验自由/独立、高贵/卑微、牺牲/苟全的生命历程,书写了 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现实图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作家、诗人、学者也对中国现代教育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回顾、反思。因此,西南联大虽然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但需要坚持西南联大的精神和理想,西南联大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民族精神、高尚思想和人格风范应该被传承下来。可以说,对西南联大的书写,还会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延续发展和不断重现,成为常说常新、层出不穷的历史话题。

朱继业[5](2018)在《中学语文教学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认为绿色的地球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人类的生存与绿色的自然密切相关。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促使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升,人类利用大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然而,在人类挑战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强大之下,人与自然的分裂越来越严重,人类为追求自己的功利目标和物质享受,无限度的向自然榨取,不计后果。由此带来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人类正逐步失去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环境。进入21世纪以后,有关人与自然的“生态恶化”和“生态问题”成为人类眼中的敏感字眼,也引起了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教育需要肩负起培养人民生态意识的使命,而对于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意识将显得更加重要。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除了自然、生物、化学等学科老师承担起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神圣使命之外,当前时代背景之下,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将生态意识培养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其本质就是就是素质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促进学生成长期间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因此,生态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将以语文学科教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为目的,探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文总计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因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引起人们对生态意识的关注,通过语文教材中的生态素材传播生态理论,探索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可能性。第二章阐述对中学语文教材作品梳理,整理语文教材中生态意识内容的比例及生态意识内容的不同类别。第三章阐述了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第四章对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进行访谈和调查,揭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章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对策。把语文教材中含有生态环境的内容,作为在学生群体开展生态知识教育的载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第六章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反思。因此,教育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实现,也是生态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基本之路。

温明杰[6](2018)在《创新美术教学 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文中提出现代意识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发展学生的创作力。主要就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议。

郑碧玉[7](2010)在《改革中学化学教学,强化学生的现代意识》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意识是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在化学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现代意识教育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多方位的现代意识教育的熏陶,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许再银,刘亮[8](2007)在《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一种环境,校园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主要阵地,校园文化的氛围,校园内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活动都与学生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何玉兰[9](2006)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文中研究说明高师古代文学课程面对新世纪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与大竞争,将经受严峻的考验,着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该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认为必须把握该课程所蕴含的人文、审美、理性等方面的素质内涵,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其人文性、审美性、师范性、研究性等特征;切实转变观念,以现代意识为指导,以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学生为主体,才可能实现其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宋明钧[10](2006)在《高师学生潜能挖掘与素质培养探析》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来临和社会对知识的日趋重视,人的素质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师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加强高师学生的潜能挖掘和素质培养,已经引起各高师院校的普遍关注。本文从高师学生素质现状出发,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对如何开发和挖掘高师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素质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建议。

二、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现代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现代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改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二)学生缺乏现代意识
    (三)教师综合素质不佳
    (四)课程资源较为匮乏
二、新课改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合理地优化生物教学资源

(2)高中语文新诗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高中教材中新诗选篇的研究
        2.关于新诗审美价值的研究
        3.关于高中语文新诗的教学现状的研究
        4.关于高中语文新诗教学对策的研究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二、高中语文新诗教学概述
    (一)新诗概念界定
        1.新诗的新语言
        2.新诗的新思想
    (二)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概况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新诗教学的要求
    (四)人教版教材中新诗选篇分析
三、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说明
        1.调查目的说明
        2.调查对象说明
        3.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4.调查情况说明
        5.调查过程说明
    (二)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高中语文新诗教学关于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2.高中语文新诗教学关于教师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三)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现状成因探析
        2.教师教学现状成因探析
四、教师在新诗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一)教师在新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1.现代意识中自尊自爱意识的培养
        2.现代意识中的自强自信意识的培养
    (二)教师在新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新诗意象
    (三)教师在新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四)教师在新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新诗写作能力
        1.注重语言断句和断行
        2.将古典诗词转译为新诗
        3.注重仿写的训练方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 高校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2.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视角选择
    2.4 高校文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
3 高校文化育人的存在论透视
    3.1 人的存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
    3.2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
    3.3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的成因
    3.4 以重视人的存在的特质促进文化育人
4 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论透视
    4.1 人的本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4.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问题的成因
    4.4 以全面把握人的本质促进文化育人
5 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论透视
    5.1 人的价值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
    5.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问题的成因
    5.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
6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论透视
    6.1 人的发展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
    6.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6.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成因
    6.4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议
7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
    7.1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
    7.2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制度建构
    7.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实践建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4)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内涵及其缘起
    第二节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互动
    第三节 西南联大文学书写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1930年代到1970年代的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战乱年代的体验和反思
    第二节 离乱弦歌的写意和抒怀
    第三节 青春如斯美好校园世界
第二章 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异乡人”的温情和守望
    第二节 黄金岁月的礼赞和缅怀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历史性境遇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的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灵地缅想与心路的叙写
    第二节 史诗性建构与历史反思
    第三节 诗性传奇的历史“复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学语文教学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2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
    2.3 生态意识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2.4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开展生态意识培养的基础
    2.5 语文课程含有大量的环境资源素材
        2.5.1 生态意识内容比例梳理
        2.5.2 生态意识内容分类梳理
第3章 师生生态意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教师生态意识现状访谈
    3.2 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调查
    3.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中学的语文老师在生态环境教育意识薄弱
        3.3.2 中学的语文老师在生态环境知识不足
        3.3.3 应试教育的影响
第4章 中学语文教学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对策
    4.1 转变教学思维,建立生态意识保护理念
        4.1.1 人与自然的平衡
        4.1.2 人与社会的和谐
        4.1.3 人与自我的统一
    4.2 创造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生态意识的理解
        4.2.1 文本情境
        4.2.2 音乐情境
        4.2.3 影视情境
    4.3 语文教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
        4.3.1 体验教学
        4.3.2 专题教学
        4.3.3 课本剧教学
    4.4 提高语文教师生态意识知识储备
        4.4.1 提高重视,提升生态意识素养
        4.4.2 加强师资理论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5 注重实践,深化活动参与
        4.5.1 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实践体验
        4.5.2 重视小组学习,加强合作探究
第5章 语文教学中生态意识培养案例实施
第6章 语文教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反思
    6.1 语文教学要有生态教育的意识
    6.2 拓展语文教学生态教育的空间
    6.3 语文教学生态教育实践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学生生态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B 语文学科生态意识培养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创新美术教学 培养学生现代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强现代意识,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二、创新美术教学,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一) 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二) 将美术结合实际生活
    (三)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7)改革中学化学教学,强化学生的现代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
    (二) 由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决定
    (三) 由化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 课堂教学是强化现代意识教育的主战场
        1.科技意识熏陶:
        2.环保意识熏陶:
        3.意识熏陶:
    (二) 教师是强化现代意识教育的关键
        1.完善自我,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
        3.吃透教材, 精心设计现代意识渗透的最佳切入点。
三、反思

(8)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 素质教育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2. 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素质教育呼唤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1. 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 校园文化及其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三、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 提高对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认识
    2.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3. 创造素质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9)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文学课程的素质能力内涵
    (一)“人文素质”的宝库
    (二)“审美素质”的载体
    (三)“理性素质”的源泉
二、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发掘人文性
    (二)突显审美性
    (三)加强师范性
    (四)强化研究性
三、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以现代意识为指导,以创新精神为灵魂
    (二)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环节
        1. 加强课外指导
        2. 加强协作学习
        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10)高师学生潜能挖掘与素质培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师学生素质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分析
二、合理开发和挖掘高师学生的潜能
三、 对高师学生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 树立现代大教育观
        1.终身教育观
        2.素质教育观
        3.以人为本观
        4.个性发展观
    (二) 转变培养模式, 调整课程体系, 加强高师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2.调整学科结构, 重视文理渗透
        3.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信息技能课程的设置
        4.变革教学模式
    (三)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四、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现代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改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 方春女. 高考, 2020(22)
  • [2]高中语文新诗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D]. 徐凌云. 大理大学, 2020(05)
  • [3]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叶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研究[D]. 杨绍军. 云南大学, 2019(09)
  • [5]中学语文教学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研究[D]. 朱继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6]创新美术教学 培养学生现代意识[J]. 温明杰. 名家名作, 2018(03)
  • [7]改革中学化学教学,强化学生的现代意识[J]. 郑碧玉. 中国校外教育, 2010(S2)
  • [8]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 许再银,刘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 [9]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J]. 何玉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11)
  • [10]高师学生潜能挖掘与素质培养探析[J]. 宋明钧.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6)

标签:;  ;  ;  ;  ;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现代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