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处理虚假报告

公司如何处理虚假报告

一、企业如何应对不实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车明[1](2021)在《媒体不实报道对企业价值的长期毁损效应 ——基于中联重科案例研究》文中提出

冯冰[2](2021)在《媒体消除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的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业业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闻信息以光速快速传播。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求发文速度,对新闻信息的内容没有核实清楚甚至出现刻意造假的情况,导致虚假失实报道不断增多。而虚假失实报道不仅使受众对新闻工作者形象产生质疑,媒体公信力受损,还会对失实报道的报道对象造成伤害,对企业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同时,失实报道对社会舆论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造成社会舆论的混乱从而影响大众的判断。本文将从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的角度入手,探究失实报道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而媒体为了消除这些不良影响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分析媒体对造成自己公信力下降的危机事件如何进行危机处理,并探讨研究国外媒体在消除失实报道不良影响方面有哪些举措。并且我国媒体可以吸收借鉴国外媒体的举措,来更好的消除我国失实报道的不良影响。希望本文通过探究如何消除失实报道的不良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失实报道对社会及公众造成的伤害,使媒体更好地承担起新闻报道的职责。

杨蕊菊[3](2020)在《危机情境下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为现代企业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环境因素相克相济,任何因素的异常都有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导致企业危机。企业危机是一种突发的、公众可见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事件。危机事件通常会干扰企业的正常运作,引发利益相关者的负面评价,并且严重损害企业的合法性。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是在考虑了利益相关者期望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这三重底线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被视作合法性构建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从危机修复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研究结论为企业在危机情境下采取社会责任行为提供了决策支撑,并且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如下:首先,本文探究了危机情境下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以2011-2017年间中国沪深上市公司发生的211起危机事件为研究样本,探究了合法性压力(规制合法性压力、规范合法性压力和认知合法性压力)与企业内部管理制约因素(资源可用性和监管控制)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规制、规范和认知合法性压力均显着正向影响了危机情境下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此外,本文通过考察企业内部管理制约因素和合法性压力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现,资源可用性显着正向调节了合法性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而监管控制则显着负向调节了规范合法性压力和认知合法性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本部分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危机情境下影响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其次,本文分析了危机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本文聚焦于企业的投资者和员工这两类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以2010-2016年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发生的116起安全生产事故作为研究样本,重点分析了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开展的社会责任活动对财务绩效和员工离职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事故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显着降低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同时也显着降低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员工离职率的正向影响。本部分的研究结论检验了发生危机事件的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可行性,也为企业管理者评估社会责任行为的危机沟通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实践参考。最后,本文分析了危机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对声誉修复的影响。本文聚焦于危机发生后开展了社会责任活动的企业,以2011-2017年间中国沪深上市公司发生的164起危机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技术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Technical CSR;TCSR)和制度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Institutional CSR;ICSR)的参与度对媒体报道基调的影响。本文也结合危机情境因素,进一步研究了技术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和制度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参与度与危机责任归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和制度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强度均显着正向影响了媒体报道基调,但是这两类活动的强度之间却存在一个负向的交互作用,即如果发生危机事件的企业同时开展高强度的技术型社会责任活动和制度型社会责任活动,会引发媒体的负面评价。研究还发现及时的技术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和延迟的制度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均显着正向影响了媒体报道基调。此外,当企业的危机责任归因较大时,技术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强度和时机对媒体报道基调的影响会被增强,制度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时机对媒体报道基调的影响也会被增强。本部分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结合危机情境因素,制定并实施更有针对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策略来修复企业声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聚焦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基于企业危机修复这一相对独特的视角,构建并验证了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效果的实证分析模型。具体来说,本文首先从合法性压力和企业内部管理制约因素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危机情境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接着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危机沟通过程中的实践效果;最后,从媒体这一信息中介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危机情境下企业的社会责任策略并检验其对声誉修复的影响。本文通过系统地探索企业在危机情境下采取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危机修复效果,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第二,本文创新性地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视作一种战略工具,并通过系统地构建理论框架来研究其对于企业危机修复的作用效果。具体来说,在对危机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究中,以往的研究提及了制度环境中的合法性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驱动作用,但是学者们较少关注企业内部管理制约因素的可能影响。本文在探讨了合法性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直接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明确了企业内部管理制约因素和合法性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共同作用机理。在对危机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研究中,本文以安全生产事故危机作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事故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投资者和员工这两类主要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影响效果。在对危机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对声誉修复的影响研究中,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区分了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两种企业社会责任,并结合危机情境因素,从匹配性和时效性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对声誉修复的作用效果。研究结论对于精确化判断危机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危机修复和社会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第三,本文的研究样本均选自上市公司面临的真实危机事件。研究数据通过企业基本信息统计和相关数据库收集获得,能够客观精确地反映出危机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战略模式,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侧重于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或实验等操纵虚拟场景的实证分析的不足。

李钱钱[4](2020)在《基于演化博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研究》文中提出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和社会复杂性的提高为网络舆情治理和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和普及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也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网络环境中以政府为管控主体的“单级”监管模式,加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大大降低了用户进入门槛,加快了信息传播,迫使舆情以扩散辐射方式进行传播和影响。传统的网络舆情研究是将网络舆情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舆情传播的主体是固定不变的,在现实中,在网络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参与的主体并不是不变的。由此,本文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主体进行再界定,更加符合突发事件舆情在现实传播过程。通过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介绍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依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主体的行为特征,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模型进行改进,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演化博弈模型,对复制动态方程进行求解得出演化的均衡点,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基于实际的案例对所建模型的仿真分析,进而证明模型的合理性,为监管部门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基于以上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了研究现有研究的不足,确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为传播者、未传播者和监管方,根据不同阶段传播主体的身份不同,又将其分为普通网民、媒体和政府,明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奠定了文章中演化博弈的参与主体;其次,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演化博弈模型,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将网络舆情划分为形成期、扩散期和消散期,并结合网络舆情传播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的参与主体,确定收益矩阵并建立复制动态方程,获得演化博弈的均衡点,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根据实际案例“杭州保姆纵火案”对舆情传播主体的策略映射为各个阶段博弈的参数,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分析,并通过调节参数对结果进行优化,进而分析不同阶段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1)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初期,对故意传播负面信息的传播者进行惩罚能够产生明显的治理效果;2)扩散期网民聚集收益和网民话题进行阻力值是影响网民传播行为的关键因素;3)政府的行为在消散期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要根据舆情发展阶段的不同然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

孙琴[5](2020)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网络谣言传播的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谣言是一种古老的信息传播现象,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企业网络谣言在社交媒体上的泛滥对现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是艰巨的挑战,也是企业蜕变进化的机遇。从社交媒体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企业网络谣言在社交媒体时代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企业网络谣言的应对现状,分析企业网络谣言案例的得失,总结不足之处。从中析出企业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为企业网络谣言相关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首先,研究梳理了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特点,界定了企业网络谣言的内涵。然后,以企业网络谣言传播的机理分析为逻辑起点,对其在社交媒体中所体现的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其次,研究分析企业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结合案例“星巴克咖啡致癌事件”与“鸿茅药酒事件”对企业网络谣言的应对现状进行探讨,发现目前企业应对网络谣言,存在意识淡薄、方法不足、外部环境不足等问题。最后,探讨企业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包括社交属性促使、经济利益驱动、社会情绪煽动三个方面。社交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传播主体话语权的增强,网络媒体的“放大镜”作用,让企业网络谣言的应对工作更具挑战性。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应对网络谣言需要强化意识管理,对企业不实信息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面对。在应对机制上,建立企业网络谣言预警机制、企业网络谣言控制机制、企业网络谣言防范机制;与公众的互动,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与媒介素养,倡导公众理性筛选网络信息,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强化辟谣工作;深化企业信息公开,要借助社交媒体及时公布信息,引进新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的管控,企业联合起来,组建行业自治组织,搭建行业专业化辟谣平台和网站。

宋雪[6](2020)在《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文中认为在灾害事件中,错综复杂的谣言环境使得社会弥漫着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导致人心惶惶,干扰灾害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降低社会公信力,甚至使社会面临次生灾害风险。因而及时有效地进行辟谣行动在灾害事件社会治理中尤为重要。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政府或媒体单一主体辟谣显现出辟谣速度慢、辟谣公信力低、辟谣难度大、辟谣能力弱、辟谣信息不全面等诸多问题,多元主体参与辟谣行动可以弥补这一缺失,且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为多元主体辟谣提供了便利条件,再加上辟谣行动符合社会各个主体的利益,因此可以说多元主体参与辟谣行动势在必行。由此,本研究对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辟谣进行深入考察,通过考察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主体构成,以及多元辟谣主体的话语生产、辟谣效果,来厘清多元主体在辟谣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指导协同辟谣机制构建,提高辟谣信息传播效率、提升灾害事件中的辟谣行动效果,维护灾害事件中清朗的舆论空间,帮助恢复社会秩序稳定。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的视角关注了多元主体的辟谣行动,拓展了以往单一辟谣主体的研究视角,同时补充完善了协同治理的研究范畴,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研究基于灾害事件中的原创辟谣微博文本和下方评论文本,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语料库与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谁在辟谣”——“如何辟谣”——“产生怎样的辟谣效果”的研究思路,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剖析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如何参与辟谣行动以及生成怎样的辟谣效果问题,解析多元主体在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角色,进而提出优化协同辟谣机制的思考和建议。研究聚焦“谁在辟谣”这一问题,发现灾害事件中辟谣行动主体性质多样,政府主体、官方媒体主体、非官方媒体主体、普通个人主体、认证用户主体、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均积极参与到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从原创辟谣微博数量和辟谣微博数量的动态变化来看,政府主体是辟谣行动的核心领导者。在政府这一核心领导者的引领下,多元辟谣主体在政治认同、公共利益、主体效益、亲社会性和利他性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到灾害事件辟谣行动当中。在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如何辟谣”的问题上,研究从“辟谣对象”和“辟谣策略”两个方面展开。在辟谣对象方面,研究发现普通个人主体与认证用户主体在人为事故类灾害中更为活跃,而其他主体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灾害类型偏向;所有性质类型的辟谣主体在谣言类型上倾向性一致。在辟谣策略方面,普通个人主体多基于道德正义立场,使用情感注入策略;政府主体、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多使用澄清谣言不实之处的劝服技巧;官方媒体主体通过建立造谣传谣者与辟谣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方阵,揭示造谣传谣行为的不正当性,使得辟谣信息更加具有说服力。认证用户主体多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再加工,做出基于事实的推理论证;非官方媒体主体多通过引用专家论证来对辟谣信息展开详细阐释。关于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产生怎样的辟谣效果”的问题,研究从辟谣信息传播力和辟谣信息接受效果两个方面来考察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效果。研究发现,在辟谣信息传播力方面,非官方媒体凭借其平台属性、认证用户主体凭借其庞大的粉丝基数以及适合与公众沟通的话语表达方式,而具有较强的辟谣信息传播力。在辟谣信息接受效果方面,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的辟谣微博接受度最差。其中,官方媒体主体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质疑的态度框架表达对官方媒体主体的不信任,并通过争夺界定谣言的话语权来否定官方媒体辟谣的合法性;非官方媒体主体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愤怒情绪框架表达对非官方媒体主体的不信任,并通过真相框架要求非官方媒体主体提供更详细、全面的信息。政府主体的辟谣微博接受效果有待提高,其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反讽框架与政府信息缺位框架的建构来表达对官方辟谣行动的不满。认证用户和普通个人主体的辟谣微博接受度最高,其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信任的态度框架和“我们”与“他们”对立关系的建构,表达出对认证用户和普通个人主体深层次的认同。通过对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谁在辟谣”“如何辟谣”“产生了怎样的辟谣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的梳理,研究最终描绘出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角色。政府主体是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核心力量,普通个人主体是情绪化辟谣信息传播者,认证用户主体是理智的辟谣信息传播者,官方媒体承担着辟谣信息汇聚者与谣言警示者的角色,非官方媒体承担着辟谣信息专业阐释者的角色,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扮演着辟谣信息补充者的角色。然而,在灾害事件辟谣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影响着辟谣效果的发挥:普通个人主体传播力度弱、缺乏辟谣动力;官方媒体主体辟谣的接受效果差、公信力不足;“后真相”语境下,真相建构困境干扰了辟谣消息传播。研究在厘清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角色的基础上,针对灾害事件中的辟谣困境,提出协同辟谣的思考和建议。研究认为:第一,依据多元主体的辟谣动力,构建协同辟谣的共同目标;第二,整合多元主体辟谣信息,完善信息资源配置;第三,依据辟谣主体角色,完善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联动机制,从而增强灾害事件中辟谣信息传播效果,全面提高辟谣效率。

卢敏思[7](2020)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跨国公司华为多次遭遇美国的不公正对待,为应对企业危机的负面影响,华为对此展开了一系列危机公关行动。华为作为中国知名跨国民营企业,其海外危机公关策略运用可为中国企业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资料整合与案例分析,挖掘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本文指出,华为的危机公关强调任正非核心人物的作用。基于事实层面,华为善于否认不实指控,重构话语权;价值层面上,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寻求组织内部人员、海外、国内利益相关者的同情合意。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分别为美国主流媒体的负面“他塑”、危机公关证据真实性问题、危机公关历史的影响。“实体清单”事件的危机公关整合了华为、政府、其他企业、他国的资源,危机公关行动呈现弱化公众的消极情感,提升中立情感比例的特点,但中外媒体对“备胎转正”危机公关呈现出“科技独立”与“科技依赖”两种观点,其内在原因包括华为海外危机公关传播力度不足、跨国危机公关核心信息失衡、“西强中弱”话语权现象尚存,以及科技创新实力仍需理性评价。最后,华为的企业危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中国企业应当吸取华为的经验与教训。危机前期,应当夯实企业实力,主动建构企业公关战略体系;危机发生阶段,加强与外媒的沟通,善用媒介掌握话语主动权;危机后,应当尊重地域差异,善用情感因素重构价值。

姚文韵,梁方志,尤梦颖,吴思陶,沈永建[8](2019)在《媒体不实报道的长期价值毁损效应研究——基于中联重科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媒体不实报道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公司和投资者利益,但以往文献对此缺乏必要的和应有的关注。本文以2012年开始的《新快报》对中联重科发表的系列不实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不实报道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不实报道对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短窗口的CAR、长窗口的BHAR、经营业绩、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分析师预测准确性下降。并且,不实报道被证明不实之后,市场价值短期内并没有恢复,在之后的一年内,相关指标持续恶化,这表明媒体不实报道对公司和投资者利益的负面影响严重、广泛且具有长期性,这符合桑斯坦(2010)提出的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理论。

秦琴[9](2019)在《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普及率的不断升高,当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时,往往能在网络上引发人们的大量关注以及讨论,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往往具有一定的风险,如何合理、及时地监测到舆情和正确认识舆情风险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研究的核心点在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情境下,尝试构建出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评价事件导致的网络舆情风险大小轻重程度,并对不同风险程度的舆情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以近三年发生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为背景,聚焦进行了以下研究:(1)研究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体系。针对突发灾害不确定性和网络舆情蔓延速度快的特点,首先研究的问题是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体系中指标的选取。以突发灾害为整体研究的切入点,梳理突发灾害发生过后在网络中引发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并转化为舆情风险的影响要素,根据影响因素建立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为后续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评价的开展提供分析依据。此部分将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选取。在突发灾害事件的发展演化过程中,表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特征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并反映着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扩散的态势。研究将突发灾害理论和舆情信息传播理论相结合并作为理论基础,综合使用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将其运用于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体系的构建中,探寻舆情风险监测的构建原理及各分类指标的划分依据,并围绕每一维度指标特点,提出多层次的指标说明,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指标的衡量机制进行了解释,最终初步建立了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第二,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优化选择。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后,依次采用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之后采用熵权法进行赋权处理。德尔菲法可初步保证所选指标的可靠性,主成分分析法采取降维思想,识别出影响程度大的指标,相关性分析则可降低指标体系的冗余度,保证指标的客观性。经过多种方法对初始指标进行层层筛选,最终构建出一个由16项末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2)研究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模型。为提高突发灾害网络舆情处置应对效率、进一步降低舆情次生负面影响,需根据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特征、传播规律和应对目标等,将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作为风险评价的指标依据。参考优选后的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结合实际突发灾害情景信息,确定影响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的因素集,集合历史典型案例,通过投影寻踪和加速遗传算法,利用降维思想,将影响灾害网络舆情风险判定的多个指标因素(高维数据)通过映射投影到一维空间,从而建立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模型,即经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耦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首次应用于舆情评价领域,丰富了舆情评价方法库。通过对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爆发情况的判定,模拟提取表征不同的突发灾害网络舆情信息,构建灾害舆情评估模型,并以此为依据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等级,提出针对各风险等级的应对措施。将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等级细化为四个等级,最大限度地反映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变化走势。舆情风险等级的划分有利于舆情风险评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得风险评价得到更直观的呈现,对本文舆情风险评价起到辅助作用,此外,它还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为政府相关部门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开展突发灾害网络舆情后续应对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和智力支持,减少社会次生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根据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评价体系反过来从源头开展网络舆情预警监测工作,降低类似突发灾害或者突发事件再次发生的概率。(3)研究舆情风险应对策略。基于舆情风险的评价结果,舆情风险被划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舆情风险危害程度各不相同,所采取的应对方案因等级而异。因此从舆情风险等级方面考量,分别从政府部门、网络媒体、其他社会组织、网民个人四个层面建立针对等级的舆情应对策略,并且从强化他们各自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对它们自身的行为提供了舆情风险应对策略的建议。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1)首次建立了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拓展了舆情风险指标理论,为自然灾害事件舆情提供了一套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案,有效弥补和充实了舆情风险评价的难题,发展了舆情评价的理论体系。(2)分析了遗传算法改进的投影寻踪模型用于舆情评价研究的适用性和可能性,并对耦合模型进行了调优。(3)搭建了用于舆情风险评价的AGA-PP耦合理论模型,拓展了舆情研究的定量模型应用。

原婕菲[10](2019)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任何国家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呈现都受到国际局势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本论文对20世纪中德关系进行了历史学的回顾,主要针对中德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两国形象问题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找到了新时期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利用中文报刊和德文报刊资料、中德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详细分析了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特别是对中国眼中的德国形象和德国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打开了“两国互视”研究的全新视角。首先,本文提出了“互视”这一新概念。互视,即不同主体通过不同媒介、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得到基于各自所获信息的稳定的认知。除了一国国家形象自身的发展演变,国家间互视不平衡是制约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与德国的两国互视情况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反应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是中西方国家形象互视的典型案例。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原因的制约,有关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数量较少,较缺乏深度,本论文以“两国互视”的新视角研究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和中德关系,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其次,本文回溯了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和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德两国互视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调是西方反华、反共势力强大,西方媒体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进行包围和封堵,国际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际舆论形势始终处于西强中弱的态势,新中国的发展长期被外界扭曲和误解。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许多国家发生政变,顷刻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的爆发使得80年代“理想化”的互视认知遭受冲击而不复存在。90年代,以美国媒体为主的西方对华报道均以负面为主,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了一个威胁西方安全的负面中国形象。中国成为了西方媒体视角下践踏人权的“警察国家”,未来挑起核战争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并且,西方媒体制造了一系列有关计划生育、不同政见、民族自决等问题的负面舆论,强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宣扬“中国威胁论”。总的来说,中西方互视不平衡的特点是在各大西方主流媒体中,中国形象都多多少少的遭遇了妖魔化,西方站在极其防备和不公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再次,在概念界定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详细的研究了中国视角下的德国形象和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特别着重研究了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互视认知问题。主流媒体包含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利用了《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作为研究中国的德国形象的材料,《南德意志报》、《焦点》作为研究德国的中国形象的材料,并结合作者在德国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两国互视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分专题描绘出了两国互视认知的景象,为接下来进行两国互视比较研究作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最后,本文的第四章对中德两国互视进行了比较,对互视不平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改变不平衡现状的对策和建议。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框架来衡量中国的问题,并得出他们心目中合理的结论。中国国家形象虽然起着变化,逐渐向好发展,但近30年来未有明显转变,总体呈负面的不平衡的状态,即中国对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认识较为正面,德国对中国的认识较为负面,这两种认识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中国产生崇洋媚外、丧失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升缓慢。中国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而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对中国国情缺乏真正的了解。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都处于重要的变化时期,并且这个时期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绝佳时机。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北京举行;2010年,世博会成功在上海举行,诸如此类突出的外交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更新。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中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立场并未改变,同时,中国的形象在2008年之后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在了国际社会面前。中国应把握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夺回塑造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越来越重视,以一种开放的、自信的、现代化的姿态构建出了许多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并对陈旧的、单一的、神秘的敌对形象进行改造和反击,一个具有时代感和新气象的中国形象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

二、企业如何应对不实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如何应对不实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2)媒体消除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失实报道的不良影响
    第一节 对报道对象造成危害
        一、对当事个人造成名誉伤害
        二、对企业经济造成损失
    第二节 大众媒体形象受损
        一、媒体公信力下降
        二、新闻报道者职业形象受损
    第三节 造成社会舆论混乱
        一、混淆话题,扰乱社会舆论
        二、误导社会群众,损害知情权
        三、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媒体消除失实报道负面影响的措施
    第一节 媒体致歉、澄清事实
    第二节 媒体问责到人、处罚到人、自我修正
    第三节 媒体更正,受众答辩相辅相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媒体消除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的措施与启示
    第一节 从《纽约时报》的更正栏目看媒体危机公关
        一、《纽约时报》更正栏目与我国媒体危机事件的比较
        二、《纽约时报》的更正栏目对我国媒体消除不良影响的启示
    第二节 从“麦卡尔平事件”分析BBC消除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的措施
        一、“麦卡尔平事件”的不良影响及其消解
        二、BBC“麦卡尔平事件”对我国媒体处理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的启示
    第三节 《明镜周刊》自内而外彻查失实报道
        一、从《明镜周刊》自我揭露看媒体应对失实报道
        二、《明镜周刊》应对失实报道带来的不良影响方面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消除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媒体消除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的不足
        一、态度层面:不主动
        二、时效层面:缓慢
        三、赔偿程度层面:不够
        四、问责惩罚层面:不到位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消除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策略研究
        一、失实报道危机出现后的公关应对
        二、快速高效应对网络时代失实报道的不良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危机情境下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危机事件
        1.1.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
        1.1.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危机修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危机
        2.1.1 企业危机的定义
        2.1.2 企业危机的分类及影响
    2.2 企业社会责任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2.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2.2.3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趋势
        2.2.4 组织合法性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2.3 组织合法性
        2.3.1 组织合法性的定义及分类
        2.3.2 战略与制度视角下的组织合法性
        2.3.3 组织合法性与企业危机
第3章 危机情境下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合法性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3.2.2 内部管理制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3.3 研究假设
        3.3.1 规制合法性压力的影响作用
        3.3.2 规范合法性压力的影响作用
        3.3.3 认知合法性压力的影响作用
        3.3.4 资源可用性和监管控制的调节作用
    3.4 研究方法
        3.4.1 数据来源与样本
        3.4.2 变量选取和度量
    3.5 研究结果
        3.5.1 统计与描述性分析
        3.5.2 假设检验结果
    3.6 研究结论
第4章 危机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4.1 引言
    4.2 理论基础
        4.2.1 安全生产事故与期望违背
        4.2.2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管理
    4.3 研究假设
        4.3.1 事故量级的影响作用
        4.3.2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调节作用
    4.4 研究方法
        4.4.1 数据来源与样本
        4.4.2 变量选取和度量
    4.5 研究结果
        4.5.1 统计描述与相关性分析
        4.5.2 假设检验结果
    4.6 研究结论
第5章 危机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对声誉修复的影响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企业危机与企业声誉
        5.2.2 信息中介与议程设置
        5.2.3 技术型企业社会责任和制度型企业社会责任
    5.3 研究假设
        5.3.1 企业社会责任强度的影响作用
        5.3.2 企业社会责任时机的影响作用
        5.3.3 危机责任归因的调节作用
    5.4 研究方法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
        5.4.2 变量选取和度量
    5.5 研究结果
        5.5.1 统计描述与相关性分析
        5.5.2 假设检验结果
    5.6 研究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贡献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贡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经历

(4)基于演化博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2.1.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述
        2.1.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近三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梳理与分析
        2.2.1 近三年来突发事件的归纳与梳理
        2.2.2 近三年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的概述
        2.3.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2.4 演化博弈理论
        2.4.1 博弈的基本要素
        2.4.2 演化博弈理论的发展历程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体界定及演化博弈分析
    3.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体的界定
        3.1.1 传播者:舆论的发起、转发的主体
        3.1.2 未传播者:未触及舆论信息的主体
        3.1.3 监管方:舆论监管和治理的主体
    3.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博弈分析
        3.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期的基本假设及模型构建
        3.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期的基本假设及模型构建
        3.2.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消散期的基本假设及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模型仿真分析
    4.1 案例回顾
    4.2 模型仿真分析
        4.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期模型仿真分析
        4.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期模型仿真分析
        4.2.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消散期模型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网络谣言传播的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网络谣言传播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企业网络谣言传播在社交媒体中的特点
        一、信息传播的高速多样
        二、信息传播的范围扩大
        三、传染力和破坏力跨越式增强
        四、信息传播的不稳定与网络失范
    第二节 企业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
        一、引发企业公信力危机
        二、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三、引起社会心理恐慌
        四、实现另类舆论监督
第二章 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网络谣言的应对现状
    第一节 企业应对网络谣言的意识淡薄
        一、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二、企业缺乏互动意识
    第二节 企业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不足
        一、企业网络谣言应对“重堵轻疏”
        二、企业网络谣言应对缺乏联动
        三、企业网络谣言应对滞后
    第三节 企业应对网络谣言的环境不足
        一、法律监管谣言仍待具体
        二、网络空间环境仍待建设
        三、公众媒介素养仍待提升
第三章 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社交属性推动企业网络谣言传播
        一、社交化属性与传播的隐蔽性
        二、主体多元致使信息不可控
        三、多媒体手段使信息真假难辨
    第二节 经济利益驱使企业网络谣言传播
        一、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失衡
        二、流量为王与眼球效应的滥用
    第三节 社会情绪煽动企业网络谣言传播
        一、信息不畅与先入为主心理
        二、利已主义与情绪筛选
        三、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
第四章 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企业网络谣言的机制应对
        一、建立企业网络谣言应对机制
        二、健全企业网络谣言新闻发言人机制
        三、增强企业网络谣言信息处理机制
    第二节 公众的理性引导与责任意识
        一、培养责任意识与媒介素养
        二、倡导理性筛选网络信息
        三、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
    第三节 推进和深化企业信息公开
        一、企业借助社交媒体及时公布信息
        二、新技术手段加强企业信息的管控
        三、搭建行业专业化辟谣平台和网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6)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精神分析与功能主义视角的谣言研究
        二、灾害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三、社会化媒体中的谣言研究
        四、辟谣研究: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协同辟谣研究
    第三节 关键概念
        一、灾害的概念界定
        二、谣言与辟谣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理论资源:理解多元主体辟谣行为的协同治理视角
        一、治理权威多元化的协同学理论
        二、从治理理论到协同治理理论
        三、协同辟谣的内涵厘清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多元主体
    第一节 灾害事件中辟谣行动的主体构成
        一、作为核心主体的政府
        二、作为系统联盟成员的其他主体
    第二节 多元主体辟谣行动参与程度处于动态变化中
        一、核心主体地位增强
        二、主要主体:动态变化的表达空间
    第三节 多元主体辟谣行为动因分析
        一、政治认同的推动
        二、公共利益的驱动
        三、主体效益的刺激
        四、亲社会性和利他性
    小结
第三章 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的话语生产
    第一节 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对象类型分布
        一、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灾害类型偏向
        二、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谣言类型偏向
    第二节 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策略倾向
        一、辟谣文本的情感注入
        二、澄清谣言的不实之处
        三、多种形态阐释辟谣信息
        四、造谣传谣者与辟谣者:辟谣文本中的二元对立
    小结
第四章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效果
    第一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的传播效果分析
        一、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信息传播力
        二、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信息接受效果
    第二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辟谣信息接受效果的成因分析
        一、框架选择与凸显:多元框架与话语断层
        二、策略运用:情感、真相与话语权争夺
    小结
第五章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协同辟谣路径优化
    第一节 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
        一、核心主体:中坚力量与有待加强的辟谣效果
        二、主要主体: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辟谣行动面临的困境
        一、普通个人传播力度弱与辟谣动力缺失
        二、官方媒体辟谣信息接受效果较差与公信力不足
        三、“后真相”时代的真相建构困境
    第三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协同辟谣行动启示
        一、构建协同辟谣的共同目标
        二、完善信息资源配置
        三、完善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联动机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危机公关研究现状
        1.2.2 危机反应策略研究现状
        1.2.3 关于华为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
        1.3.2 危机传播管理“事实—价值”对话范式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企业危机
        1.4.2 危机公关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思路
第2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的企业危机
    2.1 华为的危机周期阶段概述
        2.1.1 危机酝酿前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冲击
        2.1.2 危机发展阶段:从“孟晚舟事件”到“实体清单”
        2.1.3 缓和与反弹期:中美缓和与“李洪元251”事件
    2.2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企业危机特点
        2.2.1 危机引发因素复杂:国家博弈与企业利益冲突
        2.2.2 危机扩散范围广泛:跨国企业国际形象受影响
        2.2.3 危机沟通渠道多元:社交媒体成危机沟通场域
    2.3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困境
        2.3.1 美国主流媒体的负面“他塑”
        2.3.2 危机公关证据真实性问题
        2.3.3 危机历史强化公关的困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基本现状
    3.1 样本选择与类目建构
        3.1.1 样本范畴
        3.1.2 类目建构
    3.2 任正非成华为危机公关核心人物
    3.3 事实之维:否认不实指控,重构建话语权
        3.3.1 否认危机存在,告知事实真相
        3.3.2 弱化危机影响,提醒企业贡献
        3.3.3 转移负面关注,重构话语主权
    3.4 价值之维:情感支援公关,寻求同情合意
        3.4.1 组织的内部人员:内外情感联动
        3.4.2 海外利益相关者:寻求情感承认
        3.4.3 国内利益相关者:调动民族情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4.1 “实体清单”事件梗概
    4.2 “实体清单”事件海外危机情景
        4.2.1 错误型危机:威胁安全的华为
        4.2.2 危机强化:海外安全危机历史
    4.3 “实体清单”事件危机公关策略分析
        4.3.1 华为层面:立足组织归因,多元策略组合
        4.3.2 政府层面:声援中国企业,维护正当权益
        4.3.3 企业层面:助力危机应对,借力提升声誉
        4.3.4 他国层面:行动支持华为,谋求广泛合作
    4.4 公众情感:危机公关行动提升中立情感
    4.5 “备胎转正”:媒体评价两极化的危机公关
        4.5.1 中国媒体:科技独立的民族企业
        4.5.2 海外媒体:依赖美国技术的华为
        4.5.3 华为公关媒介双重观点原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启示
    5.1 跨国情景危中藏机:华为的危机公关思考
        5.1.1 跨国情景公众归因复杂
        5.1.2 国家力量协同企业公关
        5.1.3 适配策略运用的灵活性
        5.1.4 “自塑”企业公关灵魂人物
    5.2 华为危机公关对中国跨国企业的启示
        5.2.1 危机前:夯实企业实力,建构海外战略公关体系
        5.2.2 危机中:加强外媒沟通,善用媒介控话语主动权
        5.2.3 危机后:尊重地域差异,运用情感因素重建价值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媒体不实报道的长期价值毁损效应研究——基于中联重科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媒体不实报道对企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三、案例简介
四、媒体系列不实报道价值毁损效应的传导机制
五、企业遭受系列不实报道后的经济后果
    (一)不实报道的市场反应分析
        1.短窗口视角。
        2.长窗口视角。
    (二)不实报道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
    (三)不实报道对经营业绩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四)拓展性研究——不实报道的机构投资者反应和分析师反应
六、研究结论、局限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启示

(9)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自然灾害风险理论
    2.2 投影寻踪理论及应用
        2.2.1 投影寻踪概念
        2.2.2 投影指标
        2.2.3 投影寻踪的发展与应用
    2.3 加速遗传算法
        2.3.1 遗传算法概念
        2.3.2 遗传算法原理及其特点
        2.3.3 遗传算法的应用
    2.4 文献综述
        2.4.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理论的相关研究
        2.4.2 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2.4.3 舆情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
        2.4.4 指标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引言
    3.2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3.3 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初选
        3.3.1 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初步构建
        3.3.2 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初选指标说明
    3.4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初筛
        3.4.1 样本选择和问卷设计
        3.4.2 信度检验
        3.4.3 效度检验
    3.5 基于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指标筛选
        3.5.1 指标数据的采集
        3.5.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5.3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指标筛选
        3.5.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筛选
        3.5.5 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检验
    3.6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设置
        3.6.1 熵权法概述
        3.6.2 数据来源及初始数据矩阵的建立
        3.6.3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分析
        3.6.4 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4.1 投影寻踪模型
        4.1.1 投影寻踪的概念
        4.1.2 投影寻踪对于舆情风险评价的适用性
    4.2 加速遗传算法
        4.2.1 遗传算法的再选择
        4.2.2 遗传算法的适用性
        4.2.3 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
    4.3 遗传算法改进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4.3.1 耦合模型的可行性
        4.3.2 可能性
        4.3.3 传统的投影寻踪模型
        4.3.4 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AGA)
        4.3.5 加速遗传算法改进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舆情风险的等级划分
        5.1.1 等级评价的选定——基于四分法的等级评价
        5.1.2 舆情风险的四级颜色划分
    5.2 舆情风险评价等级标准的确立
        5.2.1 建立等级标准的必要性
        5.2.2 建立等级标准的过程
    5.3 案例选择
        5.3.1 台风“天鸽”
        5.3.2 九寨沟地震
        5.3.3 四川茂县山体滑坡事件
    5.4 数据来源
        5.4.1 清博舆情
        5.4.2 百度指数
    5.5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6 计算过程
        5.6.1 simulink的模型仿真
        5.6.2 标准投影寻踪模型进行计算
        5.6.3 采取AGA-PP模型进行计算
    5.7 AGA-PP与标准投影寻踪方法的比较
        5.7.1 精度
        5.7.2 稳定性
    5.8 结果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应对策略
    6.1 政府层面的应对策略
        6.1.1 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措施的基本要求
        6.1.2 不同风险等级下舆情管控对策建议
    6.2 对网络媒体的借鉴
        6.2.1 掌握第一手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6.2.2 引导舆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6.3 对其他社会组织的借鉴
    6.4 对网民个人的借鉴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经历

(10)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一、有关中德关系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二、有关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三、媒体视域下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四、国家形象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路径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新概念引入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第一章 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溯源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德关系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德关系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德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德关系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经济关系
        五、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文化交流
        六、中德国家形象的民间互视历史
    第二节 1949年至1990年的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方针
        二、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回溯
        三、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回溯
第二章 中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德国形象
    第一节 中国主流媒体涉德报道的量化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涉德报道的数量变化
        三、涉德报道的议题分布
        四、涉德报道的态度倾向性
    第二节 中国主流媒体中涉德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德国的政治形象
        二、德国的经济形象
        三、德国的社会形象
        四、德国的文化形象
    第三节 中国主流媒体镜像中的德国国家形象
        一、中国的德国形象构建方式
        二、中国主流媒体构建德国形象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德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第一节 《南德意志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数据分析
        一、材料选择
        二、《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总量分析
        三、《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第二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形象
        一、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二、德国的中国大国关系形象
        三、德国眼中的台湾问题
    第三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中国经济形象
        一、德国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二、德国眼中的“一带一路”
        三、德国眼中的中国海外投资
        四、德国眼中的中国环境问题
    第四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人权形象
        一、德国眼中的中国新闻及言论自由
        二、德国眼中的西藏问题
        三、令德国不解的其他中国人权问题
第四章 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的互视比较
    第一节 德国民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一、德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调查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中国形象分析
    第二节 中德形象的比较
        一、跨文化沉默的螺旋
        二、中德两国互视应有的变化
    第三节 中德国家形象认知的不平衡
        一、德国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
        二、德国对中国产生负面认知的原因
        三、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必要性
        四、塑造与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法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企业如何应对不实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不实报道对企业价值的长期毁损效应 ——基于中联重科案例研究[D]. 车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媒体消除失实报道不良影响的措施研究[D]. 冯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危机情境下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效果分析[D]. 杨蕊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基于演化博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研究[D]. 李钱钱. 郑州大学, 2020(02)
  • [5]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网络谣言传播的应对研究[D]. 孙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D]. 宋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研究[D]. 卢敏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1)
  • [8]媒体不实报道的长期价值毁损效应研究——基于中联重科的案例分析[J]. 姚文韵,梁方志,尤梦颖,吴思陶,沈永建. 会计研究, 2019(11)
  • [9]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风险评价研究[D]. 秦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10]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D]. 原婕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标签:;  ;  ;  ;  ;  

公司如何处理虚假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