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信息化重点专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信息化重点专项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赵学军[1](2020)在《五年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若干基本关系——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工具,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中长期计划,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和社会事业等作出规划1。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由于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第三个五年计划是从1966年开始至1970年结束,

张紫薇[2](2020)在《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民经济规划作为指导我国各级政府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行为指南,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涉及领域最广、最富有国家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治理工具。国民经济规划始源于1953年起实施的“一五”计划。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国民经济规划管理体制也在进行适应性调整。2006年,“十一五”规划正式实施,标志我国进入了规划管理时代。由“计划”转向“规划”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国民经济规划作为既有别于“计划”又区别于“市场”的混合型治理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被视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的入口。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已经发生了系统而又深刻的变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召唤“高质量”的规划管理理论拓展。对此,有必要思考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国民经济规划是否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有必要系统回答以下问题:其一,国民经济规划能否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二,国民经济规划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上述问题全面、深入与系统、客观地解答,构成了本文的核心内容。为回答问题一,本文研究了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在理论分析中,本文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提出国民经济规划能够弥补高质量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此论证了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本文从规划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任务安排三个方面,论述了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首先采用统计性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了国民经济规划制定与实施情况以及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以此捕捉两者间变动规律相关的经验证据。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计量实证方法从规划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任务安排三个路径,实证检验了国民经济规划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回答问题二,本文从政府和市场两个维度研究了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机制。对于政府治理机制的研究,在理论上,本文提出政府治理体制和国民经济规划体系绞合形成了目标治理机制和资源约束机制;在实证上,本文结合省级官员数据、省级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数据对上述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对于市场机制的研究,在理论上,本文论述了市场机制能够规范国民经济规划的实施方向,提高国民经济规划的实施效率;在实证上,本文使用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检验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本文遵循归纳分析找寻问题背景、演绎分析推导理论基础、实证分析提供经验证据以及归纳分析总结全文结论的技术路线,开展了以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分析上的创新之处体现为:其一,本文结合外部性、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国民经济规划理论,论证了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从而为国民经济规划理论找寻了西方经济理论联系;其二,本文首次在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国民经济规划的施政效果,从而为国民经济规划理论与时俱进,提供了有益拓展;其三,本文对政府官员的行为选择赋予了激励和约束,从而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找寻了官员微观选择的理论支撑。在实证研究上的创新性内容如下:其一,本文系统论述了规划指标完成率的评价方法,并对8432项具体指标进行了是否如期完成的判断,测算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各省规划指标完成率;其二,本文基于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省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与比较;其三,本文首次将省级官员数据和市场化水平数据,应用于国民经济规划实施机制的检验,为政府与市场“互融共荣”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规划理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与时俱进,也为提高我国规划治理能力提供了改革方向,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与此同时,本文也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找寻了具有制度优势的中国方案,总结了政府与市场“互融共荣”的中国智慧。因此,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刘泽[3](2019)在《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 ——基于规划实施绩效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通过梳理发现,从“二五”计划到“六五”计划,发展规划决策过程出现反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规划编制程序逐步回归正常,并日益完善。尤其是从“十一五”规划开始,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增加了“规划间衔接协调”和“中期评估及调整”两项编制程序。现在,发展规划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最成功的公共政策之一,那么,发展规划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何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成本让决策层、编制层和咨询层等群体参与其中?为何陆续出台相关意见乃至酝酿出台《发展规划法》对规划编制程序进行规定?为何要增加“规划间衔接协调”和“中期评估及调整”两项编制程序?遗憾的是,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历史纵向角度对建国以来的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过程进行阐述,以及从横向对比角度对我国发展规划与欧盟、印度和美国的重要政策编制特征进行对比,并没有深入探究发展规划决策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探究发展规划决策因素,本研究首次选取了“规划实施绩效”这一视角。一方面,对于发展规划而言,规划实施是编制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规划实施绩效是检验发展规划好坏,同时也是检验其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好坏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以结果为导向,审视发展规划决策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因素,分析哪些环节和因素是有利于实施,并提高实施绩效;哪些环节和因素是对实施和提高实施绩效不起作用,分析背后的原因。此外,本研究界定了决策因素、决策共识、文本质量和规划实施绩效等重要概念,其中,决策因素包括决策方式(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和调整方式(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本研究将建构主义和实证主义两个研究范式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轮”循环。首先,运用建构主义研究范式,以十三个五年规划为案例,深入分析规划决策因素(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决策共识、文本质量、规划实施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相关命题,并构建理论模型。然后,再采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获取一手的官员问卷数据,采用Smart PLS软件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对理论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本研究主要的发现:第一,与一般公共政策不同,发展规划决策因素除了决策方式(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之外,还包括调整方式(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第二,相对于决策方式(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调整方式(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对规划实施绩效更重要。第三,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的作用机制有明显差异。其中,民主化只对决策共识而非文本质量产生正向显着影响。科学化和法治化只对文本质量而非决策共识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均对决策共识和文本质量均产生正向显着影响。第四,决策共识和文本质量是发展规划决策因素影响实施绩效的重要中介变量。本研究的研究方式和结论具备较好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从学术意义来看,主要是拓展我国发展规划研究的新思路,从学理上发展和丰富我国发展规划理论体系:第一,本研究首次以规划实施绩效视角研究我国发展规划决策因素,这有利于拓展我国发展规划研究的新思路;第二,本研究首次尝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丰富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探寻其内在规律。一是丰富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方法,二是可以对目前关于规划编制决策“似有道理”但又难以决断的多种说法进行澄清,三是对丰富发展规划决策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具体问题研究等大有裨益;第三,本研究首次对利益型公共政策和知识型公共政策二者的不同进行了区分。这有利于细化公共政策的研究领域,得出更精准的研究结论。从现实意义来看,对坚持和完善我国发展规划决策制度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研究结论更坚定了我国发展规划决策优势和决策自信。研究发现,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均不同程度上通过决策共识和文本质量对规划实施绩效产生显着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何我国发展规划决策过程中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成本让决策层、编制层和咨询层等群体参与其中,要陆续出台相关意见乃至酝酿出台《发展规划法》对规划编制程序进行规定,以及要增加“规划间衔接协调”和“中期评估及调整”两项编制程序;第二,研究结论为完善我国发展规划决策制度提供重要依据。研究发现,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限于主体多、时间短、形式单一等因素,各主体只是提出粗浅零散的浅层次意见或发展诉求,因此民主化只对决策共识而非文本质量产生正向显着影响。由于对发展思路、发展定位、核心指标等核心要素深入论证的决策者主要集中在党政一把手、分管发改委(局)领导和发改委(局)核心成员,这类决策者规模少、级别高,主要代表整体利益而非部门(地方)利益和诉求,因此,科学化总体是对文本质量而非决策共识产生正向显着影响。因为无法确切保证每个决策程序中参与征求意见的各部门(地方)的覆盖面、参与意愿以及诉求吸纳情况,因此法治化对文本质量而非决策共识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这有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后续努力在以下方向深化研究:第一,后续可以把诸如组织化特征、人格化特征等因素变量考虑进来,同时,继续探索除了决策共识和文本质量之外的中介变量,以此丰富理论模型;第二,进行更多的案例研究,通过多案例对比丰富理论模型;第三,可以继续深化研究,与更多富有规划编制决策经历的官员和学者探讨,逐步修正完善实证研究设计;第四,随着研究的深入、人脉的拓宽,抓住机会开展面向更多地区、更高级别、更广人群的调研,努力提高调研的科学性,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稳健性。

王岳[4](2019)在《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均加快了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为我国未来建立统一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启动了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成立自然资源部,整合各部委的空间规划职能,从管理体制上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创立了先决条件,开展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显迫切。从实践层面来看,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具有“直辖体制、省域架构”的双重特征。重庆的市情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探索,既是自下而上推动国家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地方探索,也可为我国其他广大地区带来更多启示。从学术层面来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有利于促进城乡规划学与生态学、地理学、空间治理等学术研究在现有纵向延伸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其他空间类规划学科优势、实现学术研究横向拓展,实现“空间规划”研究的学术发展。为此,以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以及空间治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思考空间规划体系的价值导向、对象认知、技术构成和协调模式,结合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具体改革与实践经验,从理论构建、演变历程、实践探索和趋势研判等四个方面,开展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首先,梳理了国土空间“多尺度-多类型-多价值”的科学认知,提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国土空间的多尺度逻辑、多类型构成和多价值差异等理论问题分析,诠释了传统空间类规划对国土空间的多尺度分割、多类型错配和多价值缺失等基本矛盾。从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发展理念的视角,重新构建了空间规划体系的尺度学逻辑、类型学构成和多价值约束。研究指出,在传统“多龙治水”体制下的改革路径,不能解决空间规划体系的结构性矛盾。顺应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趋势,需要逐步构建1个规划+1个部门+1个法规+1个平台等四个“1”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其次,立足地方实际,研究重庆空间格局及规划体系发展历程,提出了构建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现实基础。以时间为脉络,从重庆城乡空间格局和空间规划两个方面,分别对解放以来至1980年代的萌芽阶段、1980年代至重庆直辖前的成长阶段、直辖后十年期间的发展阶段、2007-2013年期间的交织阶段等四个历史时期,系统研究了解放以来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阐明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管理机构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基础和现实约束。第三,以作者具体理论及实践工作为出发点,提炼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由编制体系、管理机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支撑体系等四个部分构成的实践总结。系统分析了重庆自2013年以来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探索历程,并总结为:形成“五级三类+全覆盖+多规合一”工作模式,以规划全覆盖统筹多级多类编制体系;以现行管理机构的职能延伸推动协同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地方条例标准构建适应地域价值判断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划数据集成和交换机制整合跨部门的信息平台支撑体系。研究进一步指出,重庆空间规划体系2013年以来的改革实践,由于不涉及对现行管理机构和制度的调整,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效率不高、协调统筹难度大等问题。为此,基于前文国土空间科学认知等理论框架研究,研判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即建立四个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一个空间规划编制,保障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一个空间规划管理机构建设,保障空间治理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管控的一体化;颁布一个空间规划法律法规,将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机构设置建设法定化;建设一个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强化空间规划体系的管理与运行。开展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研究,既是应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也是应对各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研究形成的相关结论,可以作为当前我国和地方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工作的参考经验;同时,也可作为学术探索,进一步推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以及空间治理等理论体系的融合发展,促进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学发展。

黄丽妹[5](2019)在《省级政府职能转变 ——基于福建省五年规划的文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逻辑,本文聚焦于福建省自1986年至2016年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文本,通过NVivo Plus 11的文本分析软件对相关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并统计其占比,试图从五年规划文本的结构和内容变化中探寻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市场监管职能类型及其强制方式、混合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特点。研究发现,“经济管理”类的文本内容占比是最高的,其次是“社会事务管理”一类,“市场监管”类的文本内容占比最低。三大类职能类型的文本内容占比差距明显。可见,福建省政府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职能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21世纪以来,福建省政府拓展了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范围,省政府的职能结构趋于协调但并不能削弱经济管理作为政府首要职能的地位。总体上看,福建省政府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领域的职能,在科技、教育、生态、公共服务等关乎民生问题的解决中凸显政府的作用,责任政府成为其变革的方向。就其履行方式而言,福建省政府在履行各类职能时,更青睐于服务型方式的选择,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职能类型调整服务手段的组合。混合的职能履行方式也是福建省政府回应社会经济问题运用较多的职能履行方式。相对于强制的职能履行方式,福建省政府显得尤为谨慎,即使客观需要也尽可能的通过方针政策的刚性约束替代行政命令、计划指标等强制措施。此外,依据福建省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结合学者们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结论,抽出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规律。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改革开放推进了行政改革的进程;中央政府决定改革基调与地方政府微观盘活相结合,注重简政放权;政府积极回应时代要求,承担维护公平正义、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责,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最后,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的规律,对我国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环节提出了几点启示。在制定五年规划的过程中,坚持系统思维,突出各主体之间协同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围绕着政府职能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执行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估机制和责任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

王金南,万军,王倩,苏洁琼,杨丽阎,肖旸[6](2018)在《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深入发展,生态环境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同时起步。40年,来编制了9个五年生态环境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有层次、分类型、多样化的规划体系,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取得了重大进展,规划实践探索丰富多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统领性作用。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十九大确立了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在新的历史阶段,生态环境规划将进一步发挥基础性、统领性、战略性和创新性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张书成[7](2016)在《新中国城市化政策演化进程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中国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入手,归纳解读了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进行了政策评价。本论文按照“历史与现实归纳、实证分析、理论建设、政策思路”的逻辑图谱,使全文研究建立在中国过去的政策运行事实与当前的国情之上,最后基于数据分析与理论建设得出政策建议,在研究范式上属于针对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本研究表为城市化政策研究,实为以政策为观察对象,深入探究中国城市化的深层机理与成败得失,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与问题,最后以城市发展理论建设与政策建议为落脚点。全文关注政府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制定了什么样的政策,为什么有这样的政策,做与不做会有什么样的不同,为什么不选择另外的政策方向,原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以及政府在城市化政策上以后的思路与发展路径。全文在整体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历史的眼光,对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概述,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该部分重点阐释了本文的“卖点”,即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区别于近代城市化与国外城市化的革新之处,以及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第二部分是新中国城市化政策演化进程的内容分析,是全文的基础性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新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历史演化路线。本部分所得出的结论奠定了整个论文的基调,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模式由“功利型城市化”朝着更加关注“人”的方向发展,政策内容呈现出逐渐由服从政治,到以经济为中心,再转向以社会、人文为中心的转变。第三部分是在演化进程分析的基础上,对政策内容的评价研究探索,得出了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并重点阐释了人文指标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相关政策对新中国城市化带来的“得”与“失”。第四部分是对未来中国城市化政策制定的一些思考与建议,特别是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制定提出了看法。该部分指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30年的“服务政治”阶段和改革开放后35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阶段后,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与人文建设。最后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个维度给出了中国城市化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简言之,本研究呈现出了一幅中国城市化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图景,通过了解以前的城市化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化是什么样,探究未来的城市化应该是什么样。

段尚俊[8](2014)在《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经社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体系建立现状及其在编制、评审、实施等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科学系统地分析“经社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决“经社规划”在执行中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探索建立各级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以保证其之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通过“经社规划”立法,建立并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创新评审与审批管理、科学评估调整机制,提出推动规划实施的合理化对策及建议。进一步发挥“经社规划”在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政府科学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探索实现从“重规划、轻实施”到“规划与实施并重”的转变途径。

沈凌[9](2014)在《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研究 ——以中欧发展规划决策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具有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在中共执掌国家政权以来,党的领导是通过党的执政来实现和保证的。中共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通过国家机构,控制和行使公共权力,处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中共从十六大起就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①。并在随后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②,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③,指出了该课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的新课题。而执政决策是党执政的重要体现和平台,是执政党运用公共权力在处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时进行的重大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决策在整个执政的过程中以及在执政能力的体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党章》中也明确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④。中共执政决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制定发展规划,可以说,发展规划决策是中共执政决策的最好体现,发展规划的决策机制也是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的集中反映。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发展规划的决策实践中,中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发展规划决策机制并在开放的视角下研究和分析中共执政决策机制,一方面总结归纳中共执政以来的决策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认识和借鉴他国决策经验,以更好地发展完善中共执政决策机制。本文选取了欧盟作为比较对象,虽然欧盟的决策体制和中国的有很大的区别,但欧盟发展规划的决策是西方公共决策的一个很好的缩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全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对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重点阐述了有关规划决策的相关研究现状和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相关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对中国的发展规划决策进行系统的介绍。首先介绍了五年规划的发展和演进历程以及最近的“十二五”规划内容的变化。然后,以“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为例,从决策机制的四大方面即决策理念、决策体系、决策过程和决策制度,对发展规划的决策进行详细阐述。第二章对欧盟的发展规划决策进行系统的介绍。对欧盟发展规划的演进历程和最新调整进行了介绍,并主要以“欧洲2020战略”为例,详细描述了欧盟发展规划的决策理念、决策体系、决策过程和决策制度。第三章对中国和欧盟发展规划决策机制进行系统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政党的地位作用的差异是中欧发展规划决策中最大的不同,中共在主导和引领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欧虽然在决策主体的组成、决策方式、决策制度上存在较大区别,但在决策理念、决策过程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这些异同,能够得到许多启示,可以从中找出中共执政决策中的优势和不足。优势是今后执政实践中需要坚持的方向,而不足是需要改进的内容。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中共执政决策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基本结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的本质,而中共执政决策机制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以正确的决策理念为指导,以完善的决策体系和科学的决策方式为基础,以科学化、民主化为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决策制度为保障。虽然中共的执政决策机制中还存在着诸如执政理念与实践尚有脱节之处,决策中的民主化程度有待加强,制度化和程序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和完善:一要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共执政理论,加强中共执政决策理论的研究;二要通过在执政决策实践中的新探索和新尝试来积累更多的执政经验;三要开拓视野,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的公共决策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共的执政决策机制。

新夫[10](2014)在《产业政策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基于中国五年计划的实证考察》文中认为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以全局和系统的观点审视企业行为,努力发现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根本因素(或制度因素),从而建立一个植根根于中国本土经济、逻辑自恰的分析框架。本文的落脚点选取1990-2010年我国制定的产业政策——“五年计划”,其中,我们重点考察产业政策与公司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详细回顾了中国政府制定“五年计划”的缘起,以及历次“五年计划”中关于产业政策制定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并从我国重工业化的历史、汽车工业发展等案例说明了“五年计划”中产业政策的重要影响。随后,我们根据上文理论分析,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假设。随后,在产业政策与公司权益融资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既定的产业政策下,证券市场的首次发行上市(IPO)和股权再融资(SEO)更偏好国家重点鼓励产业的公司,在考虑IPO和SEO在政府监管与市场配置的差异后,产业政策在IPO融资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其次,在产业政策与公司银行贷款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既定的产业政策下,银行信贷资金更偏好国家重点鼓励产业的公司,在考虑国有四大银行与其他银行在政府监管与市场配置的差异后,国有四大银行在执行产业政策上更为明显。进一步,上述公司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现象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行业更为明显。此外,在产业政策与公司投资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家支持的产业表现出了更高的投资水平(无论是投资总量还是新增投资),这种趋势同时表现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另一个发现是关于投资效率,我们用投资过度水平考察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由于投资水平快速的增长,受支持的产业引发了过度投资,但是非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却显着高于国有企业。另外,在产业政策与会计盈余质量研究中,我们的结果显示被政府青睐的公司或行业表现出了高质量的会计盈余,即,在国家产业政策影响下,受支持的公司从事盈余管理的动机减弱了,尤其是向上的盈余管理。这个结果在控制了行业固定效应,企业性质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后依然稳健。最后,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表现出更差的市场回报率。但是,在国有经济比重高的行业,国家鼓励会带来市场业绩的改善。在我们考察的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其市场业绩表现显着差于其他行业,但是,在最近的两个五年计划里,国家的鼓励政策似乎改善了受鼓励的产业的业绩。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2)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民经济规划相关文献
        2.1.1 国民经济规划的内涵
        2.1.2 国民经济规划的发展理念
        2.1.3 国民经济规划的发展目标
        2.1.4 国民经济规划的任务安排
    2.2 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
        2.2.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2 政府行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3 国民经济规划与经济发展相关文献
        2.3.1 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2.3.2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经济发展的实施机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国民经济规划
        3.1.2 高质量发展
    3.2 基本理论
        3.2.1 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失灵理论
        3.2.3 发展规划理论
    3.3 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理论分析
        3.3.1 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3.3.2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3.4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机制的理论分析
        3.4.1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府治理机制
        3.4.2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民经济规划与高质量发展状况分析
    4.1 国民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分析
        4.1.1 国民经济规划的历史溯源与演进规律
        4.1.2 国民经济规划的文本分析
        4.1.3 国民经济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
    4.2 高质量发展状况分析
        4.2.1 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4.2.2 高质量发展指数测度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研究假设
    5.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说明
        5.2.3 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政策效应检验
        5.3.2 规划目标有效性检验
        5.3.3 中介机制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府治理机制检验
    6.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6.1.1 模型背景
        6.1.2 模型主体假设
        6.1.3 各主体行动路线
        6.1.4 模型求解与研究假设
    6.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说明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基准回归
        6.3.2 稳健性检验
    6.4 进一步的研究:考虑官员个体特征
        6.4.1 实证研究假设
        6.4.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检验
    7.1 实证研究假设
    7.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 ——基于规划实施绩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1.3 框架结构与内容简介
    1.4 本研究主要理论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发展规划决策相关研究
    2.2 公共政策决策相关研究
        2.2.1 决策主体视角
        2.2.2 决策议程视角
        2.2.3 决策过程视角
        2.2.4 “决策与执行”系统分析视角
    2.3 文献评述
3 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理论模型建构
    3.1 研究视角与核心概念
        3.1.1 研究视角
        3.1.2 核心概念
    3.2 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历史演进
        3.2.1 民主化决策
        3.2.2 科学化决策
        3.2.3 法治化决策
        3.2.4 衔接协调
        3.2.5 适时调规
        3.2.6 决策共识
        3.2.7 文本质量
        3.2.8 规划实施绩效
    3.3 理论模型建构
        3.3.1 民主化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2 科学化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3 法治化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4 衔接协调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5 适时调规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6 决策共识、文本质量与实施绩效
4 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相关变量的测量
        4.1.1 决策方式和调整方式相关概念的测量
        4.1.2 文本质量和决策共识的测量
        4.1.3 规划实施绩效的测量
        4.1.4 控制变量的测量
    4.2 问卷的相关介绍和说明
        4.2.1 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
        4.2.2 关于问卷获取数据必要性、科学性的说明
    4.3 分析方法的选择
    4.4 问卷信效度检验
    4.5 问卷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4.6 分析和讨论
        4.6.1 民主化的作用
        4.6.2 科学化的作用
        4.6.3 法治化的作用
        4.6.4 衔接协调的作用
        4.6.5 适时调规的作用
        4.6.6 决策共识的重要性
        4.6.7 文本质量的重要性
5 主要结论、对策建议与后续研究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后续研究方向和努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D. 调查问卷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演进
        1.1.2 国家和地方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探索
    1.2 研究对象
        1.2.1 空间规划体系
        1.2.2 重庆市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推动生态文明的转型发展
        1.3.2 探索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1.3.3 构建空间治理体系改革的具体路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2.1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基础
        2.1.1 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导向
        2.1.2 地理学理论的对象认知
        2.1.3 城乡规划学理论的技术构成
        2.1.4 空间治理理论的协调模式
    2.2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
        2.2.1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进展
        2.2.2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进展
    2.3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
        2.3.1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进展
        2.3.2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进展
    2.4 空间规划体系的问题认知
        2.4.1 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
        2.4.2 对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认知
    2.5 小结
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3.1 国土空间的科学认知
        3.1.1 国土空间的多尺度逻辑
        3.1.2 国土空间的多类型构成
        3.1.3 国土空间的多价值差异
    3.2 传统空间类规划的基本矛盾
        3.2.1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尺度分割
        3.2.2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类型错配
        3.2.3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价值缺失
    3.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判断
        3.3.1 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发展理念
        3.3.2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尺度学逻辑
        3.3.3 梳理空间规划体系的类型学构成
        3.3.4 回应空间规划体系的多价值约束
    3.4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解决方案
        3.4.1 总体构思
        3.4.2 整体框架
4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
    4.1 解放以来至1980 年代的萌芽阶段
        4.1.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1.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1.3 小结
    4.2 1980 年代至重庆直辖前的成长阶段
        4.2.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2.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2.3 小结
    4.3 直辖后十年期间的发展阶段
        4.3.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3.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3.3 小结
    4.4 2007 —2013 年期间的交织阶段
        4.4.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4.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4.3 小结
    4.5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4.5.1 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4.5.2 空间规划管理机构体系
        4.5.3 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4.5.4 空间规划支撑体系
    4.6 本章小结
5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探索的总体实践
    5.1 面向现实基础的实践探索整体框架
    5.2 以规划全覆盖统筹多级多类编制体系
        5.2.1 “五级三类+全覆盖+多规合一”统筹路径
        5.2.2 以法定规划实现空间分级统筹
        5.2.3 以专业专项规划实现分类统筹
        5.2.4 “全覆盖+多规合一”实现空间全域全要素统筹
    5.3 以管理机构职能延伸构建协同管制机制
        5.3.1 规划委员会机构的协同管制探索
        5.3.2 分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层级协同
        5.3.3 分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别协同
    5.4 以地方条例标准构建适应地域价值的法规体系
        5.4.1 各项规划条例的地域适应性探索
        5.4.2 不同技术规定的价值差异化探索
    5.5 以规划数据集成交换整合跨部门信息平台
        5.5.1 部门内部信息平台的数据完整性
        5.5.2 部门之间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机制
    5.6 小结
6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趋势研判
    6.1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1.0 版”的局限性
        6.1.1 跨部门跨地域规划动态协调的有限效率
        6.1.2 行政职能有限延伸不能解决分割管理根本问题
        6.1.3 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全域全覆盖全过程管理需求
        6.1.4 分头建设规划支撑体系欠缺信息数据整合
    6.2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2.0 版”构建导向
        6.2.1 落实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6.2.2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尺度”属性
        6.2.3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类型”属性
        6.2.4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价值”属性
    6.3 构建“全域全要素全过程”覆盖的编制体系
        6.3.1 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思想与资源价值观
        6.3.2 构建“五级两类两阶段”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6.3.3 重点类型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6.4 建立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管理机构
        6.4.1 建立对应国家生态与资源管控整合行政机构
        6.4.2 加强内部职能机构的有效延伸与设置
        6.4.3 实现远郊区县空间规划管理机构的有效设置
        6.4.4 强化全市空间规划管理机构末端的建设
    6.5 构建衔接有序顺应地域需求的法律法规体系
        6.5.1 适应重庆空间规划管理地域化需求
        6.5.2 顺应生态文明与资源的底线管控
    6.6 建立智能化系统运作的跨行跨级支撑平台
        6.6.1 建立全市统一的国土空间信息联动平台
        6.6.2 建立基础标准体系和数据共享机制
        6.6.3 实现对全域空间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管理
    6.7 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
        7.1.2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实践
        7.1.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探索
    7.2 主要创新
        7.2.1 提炼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经验
        7.2.2 构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框架
        7.2.3 提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路径
    7.3 后续研究展望
        7.3.1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具体操作方法
        7.3.2 空间规划的实施机制
        7.3.3 空间治理中的区域与部门协调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课题情况
    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奖励情况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省级政府职能转变 ——基于福建省五年规划的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问题与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二、理论分析维度
    (一) 理论框架
    (二) 测量指标
    (三) 样本数据和描述性统计
三、职能类型的转变和特点
    (一) 经济管理职能转变
    (二) 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转变
    (三) 市场监管职能转变
    (四) 三大职能类型转变过程
    (五) 职能类型的历史变迁特点
四、职能履行方式的转变和特点
    (一) 经济管理职能履行方式转变
    (二) 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履行方式转变
    (三) 市场监管职能履行方式转变
    (四) 政府职能履行方式转变历程
    (五) 职能履行方式的变迁特点
五、政府职能转变的规律探析
    (一) 经济水平及改革开放共同推进职能转变进程
    (二) 中央和地方政府合力把控政府职能转变步调
    (三) 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成为政府转型方向
六、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历程
    1.1 生态环境规划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而发展
    1.2 国家生态环境规划发展实践
        1.2.1 第一个规划:“五五” (1976—1980年) 计划
        1.2.2 首次纳入纲要:“六五” (1981—1985年) 计划
        1.2.3 首次独立印发:“七五” (1986—1990年) 计划
        1.2.4 指标首次纳入上位规划:“八五” (1991—1995年) 计划
        1.2.5 首次经国务院批准:“九五” (1996—2000年) 计划
        1.2.6 指标分解与区域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十五” (2001—2005年) 计划
        1.2.7 首个由国务院印发、重在实施考核的规划:“十一五” (2006—2010年) 规划
        1.2.8 总量与质量并重: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1.2.9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生态与环境首次统筹:“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3 中国环境保护规划发展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1.3.1 中国环境保护规划发展经验
        1.3.2 中国环境保护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发展与类型
    2.1 战略型规划
    2.2 目标型规划
    2.3 空间型规划
    2.4 创建型规划
        2.4.1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规划
        2.4.2 生态省 (市、县) 创建规划
    2.5 环境质量达标规划
        2.5.1 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
        2.5.2 不达标水体限期达标规划
    2.6 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3 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趋势与建议
    3.1 发展趋势展望
        3.1.1 美丽中国建设为环境规划确立了新的时代坐标
        3.1.2 体制改革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立了新的边界
        3.1.3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3.2 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
        3.2.1 以生态环境规划为统领, 统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制度
        3.2.2 以纵向横向发展为尺度, 系统构建我国生态环境规划体系
        3.2.3 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 强化生态环境规划落地实施
        3.2.4 以全链条管理为方向, 建立规划全过程实施管理体系
        3.2.5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推动生态环境管理转型
        3.2.6 以环境规划院所建设为核心, 全面提升环境规划现代化能力

(7)新中国城市化政策演化进程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1.2.1 城市化与城镇化
        1.2.2 城市化政策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创新与可能的不足
        1.5.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本研究可能的不足
2 中国城市化进程概述及其政治经济学原理
    2.1 中国城市化进程概述
        2.1.1 新中国成立以前城市化进程概述
        2.1.2 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化进程概述
    2.2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政治经济学
        2.2.1 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
        2.2.2 城市化进程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解读
    2.3 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革新之处
        2.3.1 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2.3.2 现代城市化新于近代城市化的地方
    2.4 本章小结
3 新中国城市化相关政策的内容分析
    3.1 城市化政策内容分析方法介绍
    3.2 城市化政策内容分析方法设计
        3.2.1 城市化相关政策文本与数据来源
        3.2.2 建立政策关键词表与标准化编码
        3.2.3 内容分析可靠性检验
    3.3 城市化政策文本的数量与内容结构分析
        3.3.1 选取分析单元建立政策样本库
        3.3.2 城市化相关政策数量与内容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内容分析的新中国城市化政策演化进程(1949-2014 年)
    4.1 改革开放前30 年中国城市化政策演化进程分析
        4.1.1 1949 -1958 年:建立工业基础
        4.1.2 1958 -1978 年:服从政治运动
    4.2 改革开放后35 年中国城市化政策演化进程分析
        4.2.1 1978 -1996 年:经济体制改革
        4.2.2 1996 -2012 年:全面经济建设
    4.3 中共十八大后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
        4.3.1 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
        4.3.2 从“土地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城市化政策的评价机制与要素研究
    5.1 城市化政策的评价机理
        5.1.1 政府目标决定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结果
        5.1.2 城市化政策的评价目标与原则
        5.1.3 城市化政策运行的影响因素
    5.2 中国城市化政策评价的系统分析
        5.2.1 政策内含的政府行为
        5.2.2 政策反映的价值取向
    5.3 中国城市化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
        5.3.1 城市化政策评价的实证方法探索
        5.3.2 中国城市化政策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5.4 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得失与初步总体评价
        5.4.1 我国城市化政策带来的成就
        5.4.2 我国城市化政策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转型期中国城市化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6.1 国外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的借鉴与启示
    6.2 中国城市化及其政策演变所处阶段的基本判断
        6.2.1 城市的功能内涵与政府职能转变
        6.2.2 当前中国城市化所处的阶段
        6.2.3 “社会与人文”作为政策未来趋势
    6.3 中国城市化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6.3.1 政治层面加强制度建设
        6.3.2 经济层面坚持创新驱动
        6.3.3 社会层面关注城乡民生
        6.3.4 人文层面建设文化城市
        6.3.5 生态层面注重环境保护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尚需深化研究的问题
    7.3 第三个“三十年”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经社规划”相关理论
    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社规划”及“经社规划”体系的内涵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经社规划”的内涵
        三、“经济规划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第二节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经社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经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关系
        二、“经社规划”的评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经社规划”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经社规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切实发挥“经社规划”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经社规划”发展历程及呼伦贝尔市规划体系建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经社规划”发展历程与“经社规划”体系建立
        一、我国“经社规划”发展历程
        二、我国“经社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三、内蒙古自治区“经社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规划体系建立现状
        一、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体系建设的起步
        二、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 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二、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体系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执行现状
        一、以规范性文件指导“经社规划”执行
        二、规划执行中注重加强政策研究,注重与国家和自治区重点规划衔接
        三、“经社规划”执行中加强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指导
        四、“经社规划”执行中注重与宏观经济政策相衔接 落实“8337”发展思路
        五、“经社规划”执行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提早启动“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执行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决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体系建立及执行过程中存在之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体系建立之对策
        一、注重“经社规划”体系改进方向
        二、加强“经社规划”立法
    第二节 解决呼伦贝尔市“经社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经社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
        二、建立“经社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
        三、创新“经社规划”的评审管理
        四、强化“经社规划”实施机制的对策
        五、建立“经社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研究 ——以中欧发展规划决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 选题的理论依据
        二、 选题的实践依据
        三、 选题的可比性分析和意义
    第二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 发展规划决策
        二、 决策机制
        三、 中共执政决策机制
    第三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 发展规划决策理论和实践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二、 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一、 比较研究方法
        二、 案例研究方法
        三、 跨学科研究方法
        四、 文献分析方法
        五、 内容分析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新意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发展规划决策
    第一节 中国发展规划的总体介绍及演进历程
        一、 五年规划的总体情况
        二、 五年规划的总体框架和目标
        三、 五年规划的发展历程
        四、 五年规划的内容演进
    第二节 中国发展规划决策理念
        一、 发展理念
        二、 规划理念
    第三节 中国发展规划决策体系
        一、 中国发展规划决策主体的组成及其作用方式
        二、 中国发展规划决策体系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发展规划决策过程
        一、 规划编制的一般过程
        二、 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
        三、 五年规划的实施过程
        四、 五年规划的评估过程
    第五节 中国发展规划决策制度
        一、 有关规划立法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问题
        二、 中国发展规划决策相关制度
第二章 欧盟发展规划决策
    第一节 欧盟发展规划总体介绍及演进历程
        一、 欧盟发展规划总体情况
        二、 欧盟发展规划的历史演进
        三、 欧盟发展规划的内容演进
        四、 欧盟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和发展目标
        五、 欧盟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欧盟发展规划决策理念
        一、 发展理念
        二、 规划理念
    第三节 欧盟发展规划决策体系
        一、 里斯本发展战略的决策主体及其作用方式
        二、 里斯本发展战略决策体系的特点
    第四节 欧盟发展规划决策过程
        一、 欧盟发展规划编制过程
        二、 欧盟发展规划实施过程
        三、 欧盟发展规划评估过程
    第五节 欧盟发展规划决策制度
        一、 欧盟决策制度的演进历程
        二、 欧盟决策制度体系及其特点
第三章 中欧发展规划决策机制比较
    第一节 中欧发展规划决策中政党地位与作用比较
        一、 政党地位作用差异是中欧发展规划决策中最大的不同
        二、 中共领导发展规划决策的必然性
        三、 中共领导发展规划决策的功能
    第二节 中欧发展规划决策理念比较
        一、 中欧发展理念的相似与相异
        二、 中欧规划理念的相似与相异
        三、 完善发展规划理念的途径
    第三节 中欧发展规划决策体系比较
        一、 主体多元、职能清晰的相异与相同
        二、 决策咨询的相似与相异
        三、 公民参与的相似与相异
    第四节 中欧发展规划决策过程与制度比较
        一、 中欧发展规划决策过程的相似与相异
        二、 中欧发展规划决策制度的差异与问题
第四章 坚持与完善中共执政决策机制
    第一节 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的演进与精髓
        一、 中共执政决策的演进历史和特点
        二、 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的本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三、 中共执政决策机制发展完善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中共执政决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执政理念与实践尚有脱节之处
        二、 决策中的民主化程度有待加强
        三、 决策的制度化和程序化程度有待提高
    第三节 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的完善途径
        一、 深化中共执政决策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执政决策理论
        二、 加强中共执政决策实践新探索,创造和积累新经验
        三、 开拓中共执政决策视野,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公共决策理论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产业政策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基于中国五年计划的实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内容概述
    1.3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贡献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与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2.2 中国财务与会计问题与主流文献的融合
    2.3 财务与会计问题的本土化视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政策:发生机制与研究情景
    3.1 “五年计划”发展简史
    3.2 “五年计划”的影响:产业政策
    3.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政策与权益融资行为
    4.1 研究设计
    4.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3 实证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政策与银行贷款行为
    5.1 研究设计
    5.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5 其他扩展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政策与公司投资行为
    6.1 研究设计
    6.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6.3 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政策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
    7.1 研究设计
    7.2 实证结果
    7.3 稳健性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产业政策的经济后果
    8.1 产业政策与市场业绩
    8.2 产业政策与会计业绩
    8.3 经济增加值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A: 分行业描述性统计
附录B: 行业自然增长率计算程序
后记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年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若干基本关系——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J]. 赵学军. 中共党史研究, 2020(05)
  • [2]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张紫薇. 辽宁大学, 2020(08)
  • [3]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 ——基于规划实施绩效的视角[D]. 刘泽. 重庆大学, 2019(05)
  • [4]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王岳. 重庆大学, 2019(01)
  • [5]省级政府职能转变 ——基于福建省五年规划的文本研究[D]. 黄丽妹. 厦门大学, 2019(08)
  • [6]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J]. 王金南,万军,王倩,苏洁琼,杨丽阎,肖旸. 中国环境管理, 2018(06)
  • [7]新中国城市化政策演化进程与评价研究[D]. 张书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8]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 段尚俊. 黑龙江大学, 2014(08)
  • [9]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研究 ——以中欧发展规划决策为例[D]. 沈凌.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10]产业政策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基于中国五年计划的实证考察[D]. 新夫.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信息化重点专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