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制造工艺规范编制及机器翻译系统开发

飞机制造工艺规范编制及机器翻译系统开发

一、飞机制造工艺规程规范编制及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蔚小强[1](2020)在《基于本体的钣金CAPP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钣金行业作为制造业中的一部分,涉及到的产品种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钣金零件的加工工艺作为连接产品设计与加工的关键环节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工艺设计人员都存在设计效率低与设计质量差的问题,尤其工艺数据的存储、复用以及共享很难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在钣金零件工艺设计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钣金零件的工艺流程具有相似性,可以直接修改复用。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本体的钣金CAPP系统的研究,构建钣金零件工艺知识本体模型,实现对钣金零件工艺知识的表示。基于此形成钣金零件工艺知识本体库并开发钣金CAPP系统,实现对钣金零件工艺知识的共享与复用。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分析钣金零件工艺知识的特点对其进行定义并分类,采用基于设计过程的知识分类方法,将钣金零件工艺设计知识分为钣金零件类型知识、钣金零件特征信息知识以及钣金零件加工工艺知识三部分。综合七步法与骨架法的优点,对钣金零件工艺知识进行建模,根据确定好的钣金零件工艺知识分类情况利用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实现对钣金零件工艺知识本体模型的构建,并基于OWL实现对某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具体产品实例进行知识表示。利用本体解析工具Jena对构建好的钣金零件工艺知识本体模型进行解析,以OWL文档储存并导入关系数据库中,形成钣金零件工艺知识本体库。然后通过对构建好的钣金零件工艺知识本体库的研究分析,提出利用本体概念相似度算法实现在本体库中检索相似工艺文件的研究方法并构建了具体的算法模型。通过选取5个钣金零件形成4组进行本体实例相似度比较,分析比较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能够有效的检索出相似度指数较高的几个钣金零件工艺文件进行选择,通过简单修改实现对已有工艺文件的复用。最后,利用Web技术基于B/S架构开发钣金CAPP系统,交互界面应用到HTML与Java Script技术,数据库选用My SQL。实现对钣金零件的查询、工艺的类比与复制以及工艺文件的存储与搜索、管理等,便于其他工艺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工艺知识的共享与复用。

谭丽霞[2](2020)在《《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管理手册》翻译报告》文中认为在国内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提高对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的管理(简称EHS管理),这三方面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选取《环境、安全、职业健康手册》作为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文本,该手册属于管理类文本,具有实用目的强、受众群体明确的特点,因此译文要符合翻译准确专业、逻辑清晰以及语言简洁等要求。在翻译实践中,笔者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Trados对原文进行首译,并对其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发现机器翻译对原文的衔接手段处理存在诸多错误。针对这些错误,笔者据韩礼德和哈桑衔接手段的分类,并借助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相关成果,总结英汉衔接手段的异同。笔者首先分析发现机译译文在结构衔接和逻辑连接两个方面存在诸多翻译错误,然后针对这些错误笔者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译后编辑方法,如针对语法结构衔接上的错误,笔者提出通过省略、替换或保留衔接手段等方法在汉语译文中对衔接与连贯加以重构;针对逻辑连接上的错误,笔者提出调整相关关联词、逻辑隐性显性转化等方法来实现其译文逻辑关系上的通顺;此外,还运用部分语序调整等方法,达到译本语篇整体衔接与连贯的顺畅。

王静[3](2019)在《英汉职业翻译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以任务熟悉度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传播的今天,译者使用软、硬件工具搜索信息资源已成为笔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因其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逐渐替代了查询纸质词典、百科辞典或其他参考资料的行为,并已融入译者的翻译全过程。搜索在翻译问题解决中扮演的协调性、策略性作用在诸多研究者的翻译能力描述探索中均有提及,本研究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和描述职业译者的搜索行为和特征,比较译者执行熟悉的常规翻译任务和不熟悉的非常规翻译任务中的搜索行为,以发现译者的知识补偿机制,解构职业译者相关知识的建构行为,并对未来搜索课程或相关培训提出建议和思考。本研究抽选翻译公司内的职业译者作为受试对象参加两类任务的实验,通过观察受试者翻译行为和理论推演设立研究问题,并建构搜索频次、信息资源类型、信息需求表征方式的改变频次、搜索时长等指标解释搜索行为特征。研究得出4个结论:1)受试者的搜索频次与任务类型无关,但新Dale-Chall公式得分与信息需求的数量和搜索频次相关。2)受试者在非常规翻译任务中并没有显着增多调取专业领域知识类资源的频次,只是显着增多了词典类资源和轻应用资源的使用频次,停留轻应用资源的时长也显着增加。3)受试者在非常规翻译任务中改变信息需求表征方式的频次显着增多,并在3个提问式的策略和信息需求表征风格呈现显着的区别性特征。4)受试者在非常规翻译任务中的搜索时长和停留源语文本/译入语文本的时长显着缩短,搜索时长和译者停留信息资源的时长与信息需求解决正确率呈负相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录屏、译后回溯性访谈、问卷调查等三角验证的方法提取搜索行为数据,并进行量化统计和比较,通过推演和受试者的反馈得出职业译者的搜索行为概览图。本研究建构出译者在搜索过程中建立的搜索策略和途径,其中包括搜索顺序、各类硬件使用、工具软件选择、互联网技术介入、大数据技术采纳等。基于搜索是人机交互的综合、复杂的过程观点,本研究描述了各翻译行为和相关搜索行为的关系,概括出搜索的复合性、场合性、补偿性和外缘性的特征,由此建议翻译训练中应考虑加入搜索培训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译者利用搜索解决翻译问题的复合能力。本研究中的搜索研究发现也可为职业译者能力评估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所检验的搜索指标可作为职业译者搜索能力发展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参数。

张娜娜[4](2019)在《工艺操作说明模板的生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的生产装配是一项高度复杂且极其重要的工作,为保障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保证产品的质量,需依据工艺操作说明文本进行装配,其编制过程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工艺操作说明具有相似性和可重用性,可形成典型的且高复用的模板,模板的使用可提高工艺编制效率。针对工作操作说明模板的获取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实体识别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工艺操作说明生成模板形式。该方法首先识别文本中的工艺参数,并泛化为词槽形式;其次对泛化后的文本进行聚类分析,最后从中抽取标准化、规范化的模板。首先,本文根据工艺操作说明模板的构建要求,定义工程图纸、参考标准、零件号等11类实体,共标注数据15990句。飞机装配工艺中的操作说明具有较强的领域性,与通用领域下的实体相比,其表现出较强的上下文依赖性。基于此,本文采用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与条件随机场模型并结合词典与规则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总体F1值较基线方法相比在两个实验语料上分别提升了1.52%、4.14%。其次,由于工艺操作主要可以分为零件定位、检验、安装等11个类别,而每一个类别又可以精细划分为不同的子类。基于此,本文提出两阶段聚类算法。第一阶段,本文使用K-means聚类算法按照以上11种类别进行粗划分;第二阶段,本文使用层次聚类算法对每一种类别中的工艺数据对象进行精细化分。最后,本文在专业工艺人员的指导下,对两个实验语料分别抽取97和284个工艺操作说明模板,并达到了工艺设计要求。

沈正林[5](2016)在《面向航天制造企业的三维作业指导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工艺规划和功能要求越来越复杂,以二维工艺规程为基础的传统作业指导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工人的作业指导要求。随着产品设计、工艺三维化的实现,航天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实现制造执行的三维化,以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三维数字化。要实现在全三维制造环境下的作业指导,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作业指导信息的快速获取、组织和展示;二是在车间制造环境下生产工人对三维作业指导信息的浏览和反馈。本文重点研究了航天企业车间制造条件下的作业指导系统信息组织和人机自然交互的问题。在对航天制造企业生产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车间作业指导的功能需求,构建了面向航天制造企业的三维作业指导系统总体架构。研究了基于本体的作业指导信息组织方法,运用Protege本体建模软件构建了本体模型,并通过与工艺、制造资源等数据的映射完成作业指导书的快速自组织。在此基础上,以产品三维模型为核心研究了面向车间制造过程的作业指导系统人机自然交互方案,提出了基于Leap Motion体感传感器的自然交互方法。通过对车间生产角色的分析构建了车间自然交互用户模型,按作业指导信息展示特点和用户需求设计了交互手势库,研究了手势获取与识别方法,并对自然交互方案进行了用户测试,对自然交互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对上述关键技术的研究,结合航天制造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本文基于JAVA语言,运用JENA、Ajax、Dom4j等技术开发了作业指导软件系统,并基于Leap Motion体感传感器完成了系统的自然交互开发,并通过系统运行实例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王伟,王旭东,孟飙[6](2015)在《飞机生产中的批架次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了飞机生产过程中工艺规程基于批架次管理特点及意义的基础上,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约定工艺规程批架次管理的格式规则,详述了批架次管理中工艺规程的更改查询和更改状态跟踪,介绍了批架次管理中工艺规程的单架份状态显示,增加批架次管理中属性表的结构定义,并设计相关算法对批架次信息进行存储和计算,对批架次更改前的必要约束、更改撤销和数据回退及最终的汇总统计进行了补充说明,最后将基于上述理论支持的工艺规程的批架次管理系统成功地运用于某型机的生产。

严鹏[7](2013)在《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文中提出战略性工业化是指国家为实现其意志而介入战略产业的工业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一国为维护其生存与独立,在工业化进程中可以重点培育与国防有直接关联且具有技术引领性之产业。机械工业即属于此种战略性产业,因此,本文拟按历史时序对1900-1957年间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进行考察,以探究后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成长机制。1900年,大清帝国处在风雨飘摇的危局中,机械工业却开始成长。清季之机械工业是在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引导下发展的。然而,清政府对产业的引导十分低效,且随着清廷国势日衰,市场逐渐成为主导性力量。辛亥革命以后,在民族主义的刺激下,伴随着市场诱导,中国机械工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然而,北洋政府治下,国家渐趋失序,自由市场对产业而言构成了双刃剑。由于市场需求结构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机械产业的技术发展受到抑制,本应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械工业沦为技术能力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面对日本加紧侵华,国民政府在加强战备的过程中,亦强化了对机械工业这一战略产业的引导。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机械工业重新布局,国统区国营企业发展壮大,其技术导向战略提升了产业实力。同时,国民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政策对产业实施干预。尤为重要的是,国民政府的订货政策有力地扶植了机械工业,维系了一批民营企业的生存。但是,战后,国民政府放弃了战时政策,再加上重新开放市场,国内幼稚产业遂暴露于进口美货的严重打击之下,机械工业受灾尤重。1949年,中共建政后,形成强势国家对产业全面渗透的态势。为了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巩固国家独立,新政权将机械工业视为战略产业,采取重点扶持的态度。苏联及东欧技术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改变了中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轨道,使该产业跨越式发展。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一个“军事-工业-大学综合体”开始在中国诞生,这意味着中国的战略性工业化,在历经曲折后,终于得以大规模展开。因此,对欲改善其所处国际地位之后发展国家而言,自由市场乃双刃剑,适度的国内市场竞争能激发企业的创造力,但过度的开放会将后发展国家幼稚的战略性产业暴露于发达国家资本的打击之下,而且市场的比较优势原则会诱导后发展国家的高端产业低端化,挫败其技术能力之提升。因此,国家嵌入产业是必要的,但这要求国家统治集团有坚强的战略意志,并以高度的使命感克服牟取小集团私利的倾向,由此形成强韧的国家能力。进一步说,不管在企业层次还是国家层次,战略都意味着对于追求短期利益的经济理性之超越,唯有此种战略意志能使后发展国家追赶先进,而这种战略意志之不易获取及保持,可以解释为何数百年来能改善其国际地位的后发展国家屈指可数。

孔寒冰[8](2009)在《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学科分类是工程教育和科技教育管理的重大议题(theme),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又使之成为一个严重问题(problem)。本文首先展现其相关背景,包括现有学科分类和实践的复杂景象、相应研究工作的欠缺和滞后,以及新世纪工程科技和工程教育的巨大变革对新的工程学科框架的迫切需要。本文分六章探讨工程学科框架的形态和性态。第1章“引言”,提出并界定了研究问题与解题思路。第2章“文献探讨”,辨析“工程”、“学科”、“专业”三个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论、本体论和框架理论的理论元素,以便后续章节具体应用。第3章是框架形态研究,用第一手材料展现和分析中、美、俄、英、法、德、日、澳8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学科框架,是为第5章的实证研究提供可靠数据的基础。第4章是框架性态定性分析与综合,借助系统过程方式,以大量经考证的历史性资料,从工程活动、工程学科、工程知识体形成模式、工程职业、工程职能、工程过程、工程应用拓展与价值等多个侧面,挖掘出工程学科知识本体的基本元素,构筑了相应的本体模型,对其内涵和可能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第5章是框架性态实证研究,借助SPSS软件对被统计工程学科进行了多维标度分析(MDS)、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给出表征框架性态的多个图谱,对可视化结果,以及所有框架全样本的主因子提取与可视化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应用。第6章“结论”,总结全文主要工作,阐明创新点和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本文研究工作的结果表明:一、工程学科具有框架形态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框架形态,分类层次、学科总数和学科名称不完全相同,当然各自的功用也不尽相同:三个英语国家的工程学科分类标准具有较宽的适用性,既用作统计,也供教育、研究、招生、就业等相关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分类标准则表现出应用的“专属性”,一些国家甚至在同类型应用中又有多个专门的标准。学科框架运作于不同的主客观环境,不加剪裁地照搬照抄以谋求统一框架显然并不可取。二、工程学科具有本体元素的同一性.不同学科框架具有相似的内在性态,即具有内在的知识本体元素同一性。框架性态蕴含在本体的基本概念集合中,包括与基础工程学科的同源派生关系、与数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亲缘互补关系、在功能对象领域的基本分布状态、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运作阶段、对工程科技的物质,以及能量和信息的负载状态。加上学科的结构指数,工程学科知识本体完整地表达了框架的性态和形态。三、工程学科框架的图谱给人新的认知.对12个框架1327个学科样本的多元分析与可视化,确认了工程学科体系中的设计、制造与矿业工程、物理学与电气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数学的显着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和力学是工程知识本体中最具普遍性的要素,对其他工程学科起着一种基础作用;工业工程在传统框架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生产、经营和工程服务类的学科应成为新建框架的重要考虑。框架间的根本差异主要是在生产、经营、生命和生态等功能领域的不同侧重,以及对科学依赖或技术依赖的倾向性。四、工程学科框架的全貌得以清楚展现.由于直接采用原始资料,译词反复求证、认真校订,尽可能避免了国外信息的以讹传讹和先入为主。对全球代表性国家的典型学科分类的相对客观清晰的描述,展现了生动而丰富多彩的工程学科面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讯基础。五、学科、专业和工程概念得到进一步甄别.本文初步辨析和厘定了它们的内涵、区别与联系。除了给出“工程”的知识、活动和专业的三重定义外,本文还阐释了“学科”不是科学的专属品,科学以外的学问也可以有自己的学科;“专业”(profession)以及专业界、专业人才、专业领域、专业教育、专业资格论证等等术语中的“专业”,都是专门职业的意思,中国大学里的“专业”(相当于program)则是专门学业的意思。三个术语的内涵虽有重大区别,但可借助它们的知识定义和专业(组织)定义紧密联系。21世纪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发展呼唤新的工程学科框架,以解放和促进工程科技生产力。加强工程学科知识系统的核心成分,调整学科结构,开辟新的领域,发展工程服务等等,均是构建新框架的重要途径。作为重要的理论主张,本文提出用“工程链”统合工程的过程链与价值链,对它的创新实践将创造一个“大E”的工程。

武斌[9](2007)在《面向俄文信息处理的机器翻译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面向俄文信息处理的机器翻译实验研究。一般而论,要研制实用的机器翻译系统,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性强的、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翻译理论体系。然而,通过研究俄罗斯机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探索机器翻译系统设计的语言学保障和程序保障,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套比较成熟而有效的俄汉机器翻译理论。因此,如何提高俄语文本尤其是军事文本的机器翻译正确率,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在对国内外基于规则的俄汉机器翻译软件实际使用后,我们发现,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基于语法规则的自动翻译方法,要想大幅提高俄语军事文本翻译的准确率是相当困难的。通过将几种机器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从工程实施的角度来看,以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 TM)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应该是最佳选择。一方面,军事文本在词语、句型、结构等方面相似度高,术语和语句的重复率大,这正是可以发挥TM技术优势之处;另一方面,军事文本的翻译对于时效性和准确率要求较高,这是其他翻译形式所无法胜任的。本文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系统介绍了俄罗斯机器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客观分析了机器翻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基于TM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实现方法。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宽机器翻译应用研究的范围,提高现有机器翻译系统的性能,为研制开发军事用途俄汉机译系统积累一定的经验。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论和参考文献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动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术新意及语料来源等。第一章“世界科学计算机化语境下的机器翻译研究概述”,首先对翻译与机器翻译进行界定,然后概述机器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详细介绍机器翻译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第二章“苏俄机器翻译系统解析”,首先扼要介绍《意思?文本》语言学模型理论,然后通过对几个典型机器翻译平台,包括ETAP系统、RETRANS系统以及LINGTON系统进行解析,指出各个系统针对俄文信息处理积累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第三章“机器翻译系统评价”,首先概述机器翻译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然后运用机器翻译评价的相关理论,以机器翻译的在线资源为手段,对包括俄汉译通在内的三个俄汉机器翻译引擎进行综合评价。第四章“俄汉军用文书机器辅助翻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根据军用文书的语体特征,揭示基于TM技术的机器辅助翻译的优势,论述研制此类系统的语言学保障和程序保障。结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尚待解决的问题。

丘宏俊[10](2006)在《基于知识的飞机装配工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飞机装配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工艺设计与环境、经验相关的特点,开发智能化的飞机装配CAPP是一种典型的复杂问题,存在知识总结难、问题求解难、知识应用难等尚未解决的难题。随着飞机数字化制造工程的实施,如何开发飞机装配工艺设计的智能化系统,以提高装配工艺设计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已成为飞机研制过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飞机部件装配工艺设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知识库为基础,以推理机为核心,实现具有一定智能的计算机辅助飞机装配工艺设计”的构想。基于此构想,深入分析了飞机装配工艺设计过程,综合应用了本体论、知识工程和基于实例推理技术,灵活应用了XML技术,率先对装配知识表示、推理、应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了基于知识的飞机装配工艺设计原型系统,旨在提高飞机装配工艺设计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使之成为飞机数字化制造的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飞机装配工艺设计领域的知识本体模型研究了本体构建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一种A2P2本体构建方法。严格按照A2P2法,深入分析飞机装配工艺设计过程,收集了大量飞机装配工艺设计领域的数据,在领域专家的参与指导下,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影响飞机装配工艺设计的因素以及装配工艺文件内容的基本形式,形成了装配知识的初步框架,为装配知识模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初始知识框架进行转换、重构的概念化处理,建立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领域术语。以领域术语为基础,提出了飞机装配工艺知识的本体模型,并对本体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本体模型填补了在该领域知识本体研究的空白,也为装配知识表示、推理和应用奠定了基础。2、基于XML的装配知识表示及装配知识库构建基于框架表示和XML,研究了装配知识本体的形式化描述方法,设计了装配知识本体模型的BNF和XML Schema描述文件。全面比较、分析了XML与RDB在数据处理方面各自的优缺点,得出了在构建飞机装配知识库时必须同时使用XML和RDB两种数据处理技术的结论,并选用了Oracle XML DB作为装配知识库的底层支撑数据库。研究了XML与RDB之间的数据存储、映射策略,提出了一种混合式的飞机装配知识存储策略,并设计了装配知识库的逻辑结构。研究了装配知识库的索引机制,提出了一种递进关系的装配结构特征路径索引策略,构建了装配知识库的索引。应用XML和RDB着重解决了装配知识描述、组织和管理等问题。3、装配知识相似匹配推理技术基于框架表示知识推理和最近邻法的思想,设计了装配知识的匹配策略及算法过程,运用Delphi法与AHP法相结合科学地计算出各装配知识相似元的权重。分析了装配结构特征的特点,针对用树型结构描述的装配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考虑语义、基于结构约束的装配结构相似匹配算法。分析了装配知识准确度的特征,提出了两种准确度的相似匹配策略,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构建了装配知识匹配辞典,提出了一种基于匹配辞典的装配知识特征相似匹配算法,该方法从语义层面计算以字符形式描述装配特征的相似度。结合装配知识表示、知识库的特点及k-最近邻法的思想,设计了装配知识的推理过程,确定了搜索限制策略、冲突消解和求解策略,使得装配知识相似匹配推理在算法效率与匹配精度上达到较好的平衡。4、装配知识应用与知识库完善技术基于人机混合智能,研究了装配知识的复用过程、适应修改方法及知识学习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问题求解经验的索引策略,并通过评分和时间戳的方式构建了索引,可以提高知识库和问题求解的质量。5、基于BOM的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了飞机制造工程中xBOM的形成过程、MBOM与装配知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装配知识特征的获取方法,设计了从MBOM中获取装配结构特征的算法过程,着重解决了待求解装配问题形成及系统集成的问题。最后,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知识的飞机装配工艺设计原型系统,简称为KBA2P2(Knowledge Based Aircraft Assembly Process Planning),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关键算法进行了验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原型系统的推广实施进行了探讨。

二、飞机制造工艺规程规范编制及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机制造工艺规程规范编制及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本体的钣金CAPP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本体概述及其相关理论
    2.1 本体概念及其作用
    2.2 本体组成及分类
    2.3 本体构建的一般方法
    2.4 本体描述语言
    2.5 本体开发工具
    2.6 本体语言解析工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钣金零件工艺知识分析及其本体模型构建
    3.1 钣金零件工艺知识分析
        3.1.1 钣金零件类型分析
        3.1.2 钣金零件特征信息分析
        3.1.3 钣金零件加工工艺信息分析
    3.2 钣金零件工艺知识本体构建步骤
    3.3 基于本体的钣金工艺知识表示及构建
    3.4 基于OWL的钣金零件实例工艺知识表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本体概念相似度的钣金零件工艺知识检索研究
    4.1 基于Solidworks的钣金零件三维模型特征信息提取
    4.2 基于特征的钣金零件本体实例算法
        4.2.1 基于Jena的本体构建步骤
        4.2.2 新加工钣金零件本体实例的构建
    4.3 基于本体概念相似度的钣金零件工艺知识检索研究
        4.3.1 本体概念相似度算法
        4.3.2 钣金零件CAPP系统本体概念相似度算法
        4.3.3 钣金零件本体实例验证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本体的钣金CAPP系统实现
    5.1 基于本体的钣金CAPP系统设计
        5.1.1 钣金CAPP系统的设计思想
        5.1.2 钣金CAPP系统的框架设计
        5.1.3 实现钣金CAPP系统的主要设计工具
    5.2 钣金CAPP系统的显示界面
    5.3 钣金CAPP系统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模块
        5.3.1 零件查询模块
        5.3.2 工艺类比与复制模块
        5.3.3 工艺文件管理模块
    5.4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管理手册》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Stylistic analysis of textual features
        2.1.2 Types of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2.1.3 Theoretical basis
        2.1.3.1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1.3.2 Studies on cohesion theory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PE for MT Errors in Structural Cohesion
        3.1.1 PE for MT errors in reference
        3.1.2 PE for MT errors in ellipsis cohesive devices
        3.1.3 PE for MT Errors in substitution cohesive devices
    3.2 PE for MT Errors in Logical Conjunction
        3.2.1 PE for MT errors in additive conjunction
        3.2.2 PE for MT errors in adversative conjunction
        3.2.3 PE for MT errors in causal conjunction
        3.2.4 PE for MT errors in temporal conjunc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Alignment of the Original, the MT Output and the Translation
Appendix Ⅱ:Glossary

(3)英汉职业翻译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以任务熟悉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缘起
    1.3 研究问题
        1.3.1 译者搜索行为的研究
        1.3.2 译者搜索行为研究的局限性
        1.3.3 提出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译者使用词典的研究
        2.1.1 纸质词典的使用研究
        2.1.2 电子词典的使用研究
    2.2 译者的信息需求和搜索习惯调查研究
    2.3 翻译过程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2.3.1 语言方向与搜索行为研究
        2.3.2 不同翻译任务中的搜索行为与外部资源评价研究
        2.3.3 译者翻译能力与搜索行为的研究
    2.4 已有研究的贡献及局限性
        2.4.1 已有研究的贡献
        2.4.2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翻译能力与搜索能力
        3.1.1 翻译能力与翻译专长
        3.1.2 翻译能力框架中的搜索能力
        3.1.2.1 PACTE的翻译能力模型与工具能力
        3.1.2.2 TransComp的翻译能力模型与工具和研究能力
        3.1.2.3 EMT的翻译能力框架与信息挖掘能力/技术能力
        3.1.2.4 翻译能力模型小结
    3.2 翻译问题与搜索
        3.2.1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2.1.1 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3.2.1.2 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
        3.2.2 翻译问题的复杂性
        3.2.3 问题与搜索
        3.2.3.1 信息需求和翻译问题
        3.2.3.2 搜索行为的研究指标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研究方法与实验步骤
        4.1.1 研究方法
        4.1.2 实验步骤
    4.2 受试者选择
    4.3 实验材料选择和评价方法
        4.3.1 实验材料选择
        4.3.2 实验材料评价方法
    4.4 问卷设计与发放
    4.5 实验数据转写原则
        4.5.1 翻译过程的阶段分类转写原则
        4.5.2 搜索行为相关指标的转写原则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初步分析
    5.1 问卷调查分析
        5.1.1 搜索习惯与认识的调查分析
        5.1.2 信息需求解决与解决途径调查
        5.1.3 词典、搜索引擎和语料库的使用调查
    5.2 视频数据概述
    5.3 信息需求结果分析
        5.3.1 信息需求概述
        5.3.2 信息需求的差异化表现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搜索频次与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1.1 假设1 的提出
        6.1.2 实验数据初步分析
        6.1.3 包含机器翻译的数据处理
        6.1.4 检验结果分析
        6.1.4.1 信息需求数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6.1.4.2 搜索频次在非常规任务中的分布特点
        6.1.4.3 搜索频次离群值的分析
        6.1.4.4 讨论
    6.2 信息资源和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2.1 假设2 的提出
        6.2.2 假设2 的检验
        6.2.2.1 数据检验与分析
        6.2.2.2 每个信息需求求解所用的资源分析
        6.2.2.3 讨论
    6.3 信息需求表征方式的改变频次与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3.1 假设3 的提出
        6.3.2 假设3 的检验
        6.3.2.1 数据检验
        6.3.2.2 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的分析
        6.3.2.3 提问式词项改变的分析
        6.3.2.4 提问式改变策略的分析
        6.3.2.5 信息需求表征方式改变风格的分析
        6.3.2.6 讨论
    6.4 搜索时长的两个相关性分析
        6.4.1 搜索时长与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4.1.1 假设4.1 的提出
        6.4.1.2 假设4.1 的检验
        6.4.1.3 结果分析和讨论
        6.4.2 搜索时长与信息需求解决正确率的检验和分析
        6.4.2.1 假设4.2 的提出
        6.4.2.2 假设4.2 的检验
        6.4.2.3 搜索效率的分析
        6.4.2.4 搜索效率离群值的分析
        6.4.2.5 搜索时长和译文总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 余论
    7.1 余论
        7.1.1 学生译者的对比调查
        7.1.2 搜索的特征
    7.2 研究意义
    7.3 研究局限性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职业译者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译者调查问卷
附录三 实验材料一
附录四 实验材料二
附录五 实验材料三
附录六 实验建议书
附录七 非常规任务中信息需求表征方式改变频次多于常规任务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表

(4)工艺操作说明模板的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
    2.1 实体识别的主要方法
        2.1.1 基于词典和规则的方法
        2.1.2 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方法
        2.1.3 混合方法
        2.1.4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2.2 聚类分析
        2.2.1 典型聚类算法
        2.2.2 聚类的距离度量
        2.2.3 聚类算法的质量评价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工艺操作说明文本的实体识别
    3.1 数据预处理
        3.1.1 文本规范化
        3.1.2 文本分词
    3.2 分布式表示与标注方法
        3.2.1 分布式表示
        3.2.2 标注方法
    3.3 相关模型概述
        3.3.1 条件随机场
        3.3.2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3.3.3 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3.4 基于BiLSTM-CRF的实体识别
        3.4.1 BiLSTM网络层
        3.4.2 CRF层
    3.5 基于词典和规则的校正识别
        3.5.1 基于词典的方法
        3.5.2 基于规则的方法
    3.6 实验设计及分析
        3.6.1 实验语料
        3.6.2 评价标准
        3.6.3 实验设置
        3.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艺操作说明模板的生成
    4.1 预处理
        4.1.1 变量化替换
        4.1.2 句子向量化表示
    4.2 两阶段聚类分析
        4.2.1 基于K-means的粗聚类
        4.2.2 基于凝聚层次聚类的细聚类
    4.3 模板的抽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艺操作说明模板的生成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目标
    5.2 系统设计
    5.3 系统实现
    5.4 实例演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5)面向航天制造企业的三维作业指导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业指导研究现状
        1.2.2 人机自然交互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2 面向航天制造企业的三维作业指导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航天制造企业现状分析
        2.1.2 作业指导功能需求
        2.1.3 人机交互需求分析
        2.1.4 人机交互影响因素分析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2.2 作业指导系统流程设计
        2.2.3 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3.1 作业指导知识本体模型构建及应用
        2.3.2 作业指导人机自然交互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本体的作业指导信息自组织方法研究
    3.1 本体论概述
        3.1.1 本体论定义
        3.1.2 本体建模语言
        3.1.3 领域本体模型的构建
    3.2 作业指导信息特征分析
    3.3 作业指导知识本体模型构建
        3.3.1 作业指导知识捕获
        3.3.2 作业指导知识领域本体分类
        3.3.3 作业指导知识领域本体属性
        3.3.4 作业指导知识本体关系与描述
    3.4 作业指导书自组织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手势的三维作业指导自然交互技术研究
    4.1 自然交互方案分析
    4.2 自然交互用户模型
        4.2.1 用户群体分类
        4.2.2 用户模型内容
        4.2.3 用户模型构建
    4.3 手势模型分析
        4.3.1 手势定义
        4.3.2 手势约束参数
        4.3.3 手势库设计
    4.4 手势获取与识别
        4.4.1 Leap Motion数据获取
        4.4.2 手势模型预处理
        4.4.3 手部姿势识别
        4.4.4 用户测试和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三维作业指导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环境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系统运行环境
    5.2 系统开发与实现
        5.2.1 系统网络结构
        5.2.2 系统功能结构
    5.3 系统运行实例
        5.3.1 系统管理模块
        5.3.2 制造资源管理模块
        5.3.3 工艺数据管理模块
        5.3.4 岗位作业信息模块
        5.3.5 车间管理信息模块
        5.3.6 任务执行信息模块
        5.3.7 自然交互模块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飞机生产中的批架次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规程的批架次管理及规则
    1. 1 批架次管理的定义及意义
    1. 2 批架次管理格式规则
2 批架次信息的查询与跟踪
    2. 1 工艺规程的更改查询
    2. 2 工艺规程更改状态跟踪
3 工艺规程的单架份状态显示
    3. 1 单架份状态的查询条件设定
    3. 2 单架份状态的查询结果
4 架次管理的结构定义及逻辑算法
    4. 1 数据库结构定义
    4. 2 逻辑算法
        4. 2. 1 变量定义
        4. 2. 2 算法流程
5 批架次管理数据维护
    5. 1 批架次更改完成前的必要约束
    5. 2 更改撤销与数据回退
        5. 2. 1 更改撤销
        5. 2. 2 数据回退
    5. 3 批架次管理汇总统计
6 应用实例
7 结论

(7)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战略性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
        (一) 何谓“战略性工业化”?
        (二) 经济思想史上的分歧
        (三) 产业选择及时空范围说明
    二、对学术前史之梳理
        (一) 中国大陆地区研究综述
        (二) 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研究述评
    三、框架设计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战略性工业化的启动与受挫(1900-1927)
    第一节 清末国家与市场对机械工业的双重引导
        一、清廷对战略工业之培育
        二、市场对机械工业之诱导
        三、国家与市场的协同作用
        四、参照系:明治日本的机械工业
    第二节 民初国家失序下机械工业的自发演化
        一、市场支配下机械工业的发展与危机
        二、国家保护缺失下的企业自救
    小结
第二章 民族危机与战略性工业化重启(1927-1937)
    第一节 市场对机械工业发展的抑制
        一、产业技术的低端化:以农机工业为例
        二、战前机械工业的劳动密集化趋势
        三、企业制造高端技术产品的成败
    第二节 战备压力下国家对机械工业的引导
        一、南京国民政府应对日本蚕食之战略
        二、南京国民政府推动机械工业发展之举措
        三、战前东亚工业化道路之竞争
    小结
第三章 战争刺激下战略性工业化的加速(1937-1945)
    第一节 战争对机械工业地理格局的重塑
        一、国家主导东部机械工厂内迁
        二、国统区民营机械企业的发展
        三、敌占区机械工业之演化
    第二节 战时国营机械企业的壮大
        一、后方国营机械企业的发展概况
        二、资源委员会领军企业承担国家战略
        三、高端部门:航空发动机工业之萌芽
        四、普通部门:国家资本介入农机工业
    第三节 战时政策下国家对产业之嵌入
        一、选派机械技术人才出国实习
        二、编订检验规范培育机床工业
        三、依靠订货政策维持产业发展
    小结
第四章 政权交替时期战略性工业化之顿挫(1945-1949)
    第一节 战后中国机械工业的重组
        一、开放性自由市场之重启
        二、机械工业地理格局之再塑造
    第二节 国家在机械工业中扩张的多重面相
        一、国家资本之膨胀与国企技术弱化
        二、国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家之吸纳
        三、非国营企业对国家权力之认同
    第三节 自由市场重启后机械工业的衰颓
        一、政策转向与机械工业的行业危机
        二、国家再嵌入产业之失败
    小结
第五章 战略性工业化的强势展开(1949-1957)
    第一节 强势国家嵌入机械工业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之确立
        二、机械工业管理体制的建立
        三、国家权力对机械工业全面渗透
    第二节 机械工业技术演化路径之变更
        一、对苏联与东欧技术的大规模引进
        二、社会主义研发模式之构建
    第三节 军-工-学综合体之形成
        一、军-工-学关系之协同演化
        二、中国大陆机械工业发展之绩效
    小结
结论 战略性产业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影响战略性产业演化的相关因素
    二、市场对后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抑制作用
    三、战略意志对后发展国家的重要性
    余论:战略性工业化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价值多元化与学科方向的迷失
        1.1.2 新世纪呼唤工程学科的新框架
    1.2 工程学科框架的研究问题
    1.3 解题思路与论文结构
2. 文献探讨:墓本概念和理论元素
    2.1 工程、学科和专业的概念
        2.1.1 “工程”概念辨析
        2.1.2 “学科”概念辨析
        2.1.3 “专业”概念辨析
    2.2 知识及其理论与方法
        2.2.1 多学科的知识观
        2.2.2 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
        2.2.3 知识可视化
    2.3 本体理论与框架理论
        2.3.1 本体概念与本体论
        2.3.2 本体的构建与实例
        2.3.3 典型的几种框架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学科的典型框架分析
    3.1 英语国家的典型框架与分析
        3.1.1 美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3.1.2 英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3.1.3 澳大利亚的工程学科框架
    3.2 欧洲大陆和日本的典型框架与分析
        3.2.1 俄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3.2.2 德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3.2.3 法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3.2.4 日本的工程学科框架
    3.3 中国的七个典型框架
        3.3.1 研究系统的学科分类
        3.3.2 教育系统的学科专业(专门学业)分类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学科本体元素解析与合成
    4.1 工程活动及其知识体形成
        4.1.1 从20世纪的工程成就谈起
        4.1.2 工程学科的初生形态
        4.1.3 工程知识体生长模型
    4.2 工程职业、职能与过程的演化
        4.2.1 工程职业谱系和架构
        4.2.2 工程职能的拓展
        4.2.3 工程过程的演进
    4.3 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工程学科
        4.3.1 “大E工程”模型 I:工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4.3.2 “大E工程”模型 II:工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4.3.3 工程学科本体元素的合成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学科框架的实证分析与应用
    5.1 工程学科本体元素的数据描述
        5.1.1 分析样本的选择与说明
        5.1.2 样本变量的确定与赋值
    5.2 可视化的工程学科框架释义
        5.2.1 多维标度分析(MDS)
        5.2.2 工程学科框架图谱与解读
        5.2.3 学科框架性态的初步比较
    5.3 工程学科框架综合属性新解
        5.3.1 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
        5.3.2 工程学科框架的主要成分
        5.3.3 利用因子得分的聚类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一、工程学科框架具有形态多样性
    二、工程学科具有本体元素的同一性
    三、框架图谱为工程学科提供了新的认知
    四、工程学科框架的全貌得以相对准确的展现
    五、理论和实践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得到甄别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美国 CIP的工程学科
    附录 B 美国 CIP的工程技术学科
    附录 C 英国 JACS的工程及其相关学科
    附录 D 俄罗斯学科方向与专业标准分类
    附录 E 法国 CGE硕士专业目录
    附录 F 中国工程院学部专业标准分类
    附录 G 框架统计变量与学科代码、名称对照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面向俄文信息处理的机器翻译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目录
绪论
    0.1 论文的选题动机与现实性
    0.2 论文的研究对象
    0.3 论文的研究任务与目的
    0.4 论文的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新意
    0.6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0.7 论文的语料来源
第一章 世界科学计算机化语境下的机器翻译研究概述
    1.0 世界科学计算机化的时代背景*
    1.1 翻译与机器翻译
    1.2 机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1.3 机器翻译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苏俄机器翻译系统解析
    2.1 前苏联机器翻译思想评介*
    2.2 《意思?文本》模型理论述要*
    2.3 ETAP 机器翻译系统解析*
    2.4 成语机器翻译系统RETRANS/VISTA 解析
    2.5 认知科学制导的机器翻译研究—ЛИНГТОН系统解析
第三章 机器翻译系统评价
    3.1 关于机器翻译评价
    3.2 机译系统在线资源评介
    3.3 俄汉机译系统评价
第四章 俄汉军用文书机器辅助翻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俄语军用文书的语言特点
    4.2 基于翻译记忆的计算机辅助翻译*
    4.3 机器词典的构建
    4.4 系统的设计原则与实现技术
结论
    一、主要成果总结
    二、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10)基于知识的飞机装配工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数字化飞机装配工艺设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1.1 数字化——飞机制造业的新发展方向
        1.1.2 装配在飞机制造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1.1.3 飞机装配工艺过程概述
    1.2 基于知识的飞机装配工艺设计的构想
        1.2.1 需求背景分析
        1.2.2 可行性分析
        1.2.3 基于知识的飞机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构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存在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重点、难点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1 论文选题背景
        1.5.2 理论意义
        1.5.3 应用价值
    1.6 论文逻辑结构及章节安排
    1.7 本章工作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本体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工作及本章研究内容提出
        2.2.1 相关研究工作概述
        2.2.2 本章研究内容
    2.3 本体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2.3.1 本体构建原则
        2.3.2 A2P2本体构建方法
    2.4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本体的概念模型
        2.4.1 知识本体应用范围确定
        2.4.2 领域数据收集与知识分析
        2.4.3 术语的形成
        2.4.4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本体的初步形成
        2.4.5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本体评价
    2.5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本体的形式化描述
        2.5.1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本体形式化的方法
        2.5.2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本体实例
    2.6 本章工作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库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工作及本章研究内容提出
        3.2.1 相关研究工作概述
        3.2.2 本章研究内容提出
    3.3 装配知识数据存储相关技术研究
        3.3.1 是XML还是RDB
        3.3.2 底层支撑数据库选定
    3.4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库的存储策略
        3.4.1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的XML文档类型分析
        3.4.2 XML到RDB的三种存储方法分析
        3.4.3 Oracle XML DB的数据存储模式
        3.4.4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的存储设计
    3.5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的数据映射策略
        3.5.1 Oracle XML DB的数据映射方法
        3.5.2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的数据映射
    3.6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库结构与索引
        3.6.1 知识库结构设计
        3.6.2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库索引的任务
        3.6.3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库索引的构建
    3.7 本章工作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推理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工作及本章研究内容提出
        4.2.1 相关研究工作概述
        4.2.2 本章研究内容提出
    4.3 装配知识匹配策略
        4.3.1 基于框架表示的装配知识匹配策略
        4.3.2 相似元的选择
        4.3.3 相似元权重的确定
        4.3.4 相似度计算策略
    4.4 装配结构相似匹配
        4.4.1 相关算法分析
        4.4.2 装配结构特征分析
        4.4.3 装配结构相似算法思想
        4.4.4 算法实现与分析
    4.5 准确度相似匹配
        4.5.1 一般准确度的相似匹配算法
        4.5.2 特殊准确度的相似匹配算法
    4.6 基于辞典的相似匹配
        4.6.1 基于辞典相似匹配构想的提出
        4.6.2 装配知识匹配辞典的构建
        4.6.3 基于匹配辞典的相似匹配算法
    4.7 装配知识的推理控制策略
        4.7.1 装配知识的推理过程
        4.7.2 装配知识的搜索和限制策略
        4.7.3 装配知识的冲突消解和求解策略
    4.8 本章工作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知识应用与知识库完善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工作及本章研究内容提出
        5.2.1 相关研究工作概述
        5.2.2 本章研究内容提出
    5.3 装配知识应用
        5.3.1 装配知识解方案的应用过程
        5.3.2 装配知识解方案的适应修改方法
    5.4 装配知识库完善
        5.4.1 知识库质量完善
        5.4.2 知识库数量完善
    5.5 本章工作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BOM的系统集成
    6.1 引言
    6.2 相关研究工作及本章研究内容提出
        6.2.1 相关研究工作概述
        6.2.2 本章研究内容提出
    6.3 飞机制造过程中的BOM
        6.3.1 BOM的概念与特点
        6.3.2 BOM的分类与关系
        6.3.3 飞机制造BOM的形成过程
        6.3.4 装配特征与MBOM的关系
    6.4 待求解问题形成与装配特征获取
        6.4.1 待求解装配问题形成
        6.4.2 装配结构特征获取
        6.4.3 其他装配特征获取
    6.5 本章工作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知识的飞机装配工艺设计原型系统
    7.1 引言
    7.2 系统开发策略与系统架构
        7.2.1 系统开发策略
        7.2.2 系统架构
        7.2.3 系统功能模块
    7.3 系统功能实现
        7.3.1 KBA2P2系统实现技术
        7.3.2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7.4 系统实施若干问题思考
    7.5 本章工作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结束语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论文研究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附录1:装配知识数据的完整映射过程
附录2:本文用到的缩略语表

四、飞机制造工艺规程规范编制及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本体的钣金CAPP系统研究[D]. 蔚小强. 天津大学, 2020(02)
  • [2]《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管理手册》翻译报告[D]. 谭丽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英汉职业翻译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以任务熟悉度为视角[D]. 王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工艺操作说明模板的生成方法研究[D]. 张娜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面向航天制造企业的三维作业指导关键技术研究[D]. 沈正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6]飞机生产中的批架次管理技术[J]. 王伟,王旭东,孟飙.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5(06)
  • [7]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D]. 严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8]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D]. 孔寒冰. 浙江大学, 2009(08)
  • [9]面向俄文信息处理的机器翻译实验研究[D]. 武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7(04)
  • [10]基于知识的飞机装配工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丘宏俊.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飞机制造工艺规范编制及机器翻译系统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