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痘病毒282E_4株基因组3.6kb BamHI片段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禽痘病毒282E_4株基因组3.6kb BamHI片段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一、鸡痘病毒282E_4株基因组3.6kbBamHI片段序列测定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诗[1](2021)在《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virus,ILT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呈地方性流行趋势。目前,市场上用于防控ILT的最主要疫苗仍然是基于改良的ILT弱毒活疫苗,但它普遍存在毒力返强或在混合感染过程中可作为发病诱因等问题,急需寻找一种新的疫苗用于防控ILT,其中构建鸡痘病毒(Fowlpoxvirus,FPV)活载体疫苗是一个理想的替代选择。基于此,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构建了表达ILTV优势流行株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ILTVgB),并初步测定了其对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的免疫效力,结果显示,gB基因的供体毒株攻击后,该疫苗对SPF鸡的保护率为100%,高于商品化疫苗(cr-FPV)组,免疫效果良好,可作为疫苗候选株开发使用。因此,本研究以rFPV-ILT VgB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性评价,为该疫苗的市场化应用奠定基础。1.rFPV-ILTVgB的理化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将rFPV-ILTVgB与wt-FPV282E4分别经不同理化条件处理后,接种到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cell,CEF)中,通过测定细胞半数感染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50,TCID50)的变化探究gB基因的插入是否会影响FPV的理化特性;将rFPV在CEF上连续培养30代,进行序列测定,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assay,IFA)鉴定gB蛋白的表达,评价rFPV在体外的遗传稳定性;将rFPV在SPF鸡体中进行连续传代,评价rFPV在体内的传代致病性。结果表明,rFPV-ILTVgB和wt-FPV282E4均对高温、胰酶和氯仿敏感,在pH 3.0~9.0的范围内或经24 h的乙醚作用,病毒滴度变化不明显;rFPV-ILTVgB经CEF连续传代后,gB基因序列未发生任何突变,gB蛋白表达稳定;经SPF鸡连续传代后,gB基因的阳性检出率逐渐降低,表明rFPV难以在鸡体内连续传代,不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2.rFPV-ILTVgB对SPF鸡的免疫效力试验将2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4组,于翅部无血管区刺种免疫rFPV-ILTVgB,并设置cr-FPV、wt-FPV282E4和PBS组作为对照,每组免疫后7、14、21 d采血分离血清,利用ELISA方法检测针对FPV和ILTV的抗体水平;免疫后7、14、21 d分别处死3只鸡,采集脾脏样本,利用qRT-PCR检测IL-2、IL-6、IL-18和IFN-γ的相对表达水平。免疫后21 d,分别用FPV 1370株、102株及ILTVI19株、WG株进行攻毒,评价疫苗对SPF鸡的免疫效力,并采集ILTV攻毒后3、5、7 d的喉头拭子进行病毒分离,测定排毒情况。EL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 d,针对FPV的血清抗体达到高峰,平均可达0.86±0.11,免疫后21 d,针对ILTV的血清抗体达到较高水平,平均可达为0.77±0.09;免疫后7、14、21d,采集脾脏对代表性细胞因子检测发现,与PBS组相比,其余各组均可以显着诱导IL-2、IL-18、IFN-γ和IL-6的转录表达水平。用FPV 1370株和 102 株攻击时,rFPV-ILTVgB、cr-FPV、wt-FPV282E4 和 PBS 组对 SPF 鸡的保护指数分别为90、60、90、0和90、80、90、0;用ILTVI19株和WG株攻击时,rFPV-ILTVgB、cr-FPV、wt-FPV282E4 和 PBS 组对 SPF 鸡的保护指数分别为 70、60、20、0和100、100、16.7、0。ILTV的排毒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试验组均可排毒,差异不显着(P>0.05)。3.rFPV-ILTVgB对靶动物及非靶动物的安全评价将2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免疫rFPV-ILTVgB、10倍剂量rFPV-ILTVgB、cr-FPV、wt-FPV282E4和PBS。通过称重、血液理化指标检测、病毒体内分布、组织病理学观察、环境传播及同居感染能力的测定,系统评价rFPV对SPF鸡的安全性;通过ELISA方法监测免疫后分别针对FPV及ILTV的抗体,评价免疫后抗体的产生及持续时间。结果显示,rFPV-ILTVgB免疫后对SPF鸡血液的个别指标稍有影响,对增重无影响;组织病理学观察及体内分布结果显示,除接种部位皮肤有轻微病变外,其他器官均未发现任何病变,且未分离到病毒;同居感染结果显示,rFPV不会通过接触传播;饲料、饮水、粪便拭子中也均未分离到病毒,对周围环境安全;抗体监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28 d针对FPV及ILTV的抗体均达到高峰,免疫后63 d仍能检测到一定水平的抗体。将48只麻鸭随机分成3组,分别免疫rFPV-ILTVgB、10倍剂量rFPV-ILTVgB和PBS。免疫后通过称重、血液理化指标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rFPV对麻鸭的安全性。结果表明,rFPV-ILTVgB免疫后对麻鸭血液的个别指标稍有影响;各组增重无差异,组织脏器均未发现任何可见病变。综上所述,rFPV-ILTVgB表达稳定,免疫效力良好,针对靶动物和非靶动物均是安全的,具有同时开发成防控鸡痘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的潜力。

闫修魁[2](2020)在《水禽源禽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文中指出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APV)成员引起家禽、野生鸟类和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流行范围遍及全球。禽痘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无毛或少毛皮肤部位出现痘疹的皮肤型病变或在禽口腔、咽喉或气管黏膜出现纤维素性痂膜的黏膜型病变。APV主要通过昆虫机械性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破溃皮肤和黏膜传播。禽痘给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极大威胁野生鸟类尤其是濒危珍禽。禽痘在鸭和鹅等水禽较为罕见,对其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对分离得到的鹅源禽痘病毒YNE株和麻鸭源禽痘病毒MDUPV01/GX-2015株的培养特性、理化学特性、血凝特性、蛋白组学等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性进行探索。将自然感染的病禽皮肤痘疹组织研磨制备的病毒悬液采用人造气室法接种9-12日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连续传代并通过PCR扩增、病理学检查和电镜观察考察其培养特性。APV P4b基因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绒毛尿囊膜存在特征性的嗜酸性病毒包涵体;电镜观察到典型痘病毒粒子结构;证实YNE和MDUPV01/GX-2015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理化特性鉴定发现,YNE和MDUPV01/GX-2015分别经55℃30 min和60 min处理后完全丧失感染性;用酸(p H=5)、碱(p H=10)和胰蛋白酶0.5%处理后两株水禽源APV对鸡胚的半数感染量均下降100倍以上;终浓度为5%氯仿处理后病毒丧失感染性;表明这两株水禽源APV毒株均对热、酸碱、氯仿和胰蛋白酶敏感。血凝性检验发现YNE和MDUPV01/GX-2015仅对鹅红细胞有较高凝集活性,凝集效价分别为1:16和1:64,而且该血凝活性可被阳性血清抑制。将YNE和MDUPV01/GX-2015毒株分别在鸡胚上连续传代培养,第5代鸡胚传代毒的鸡胚半数感染量为104.14 EID50/0.1 m L和104 EID50/0.1 m L,病毒含量分别104.89 Copies/μL和104.62 Copies/μL。测定病毒生长曲线,结果表明YNE和MDUPV01/GX-2015分别在接种后第4 d和第5 d增殖达到最高水平,此后病毒生长进入平台期。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纯化的MDUPV01/GX-2015病毒蛋白进行测定,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APV蛋白数据库进行筛选,结果共鉴定出108个APV同源蛋白,其中结构蛋白14个、9种与病毒复制或毒力相关的酶,病毒转录因子4个、病毒转录因子4个、蛋白家族成员12个。YNE和MDUPV01/GX-2015毒株对鸡胚的致病性体现于对鸡胚孵化率的影响和造成绒毛尿囊膜的病变。绒毛尿囊膜病理变化表现水肿增厚和痘斑组织的出现。在接毒后第2 d鸡胚绒毛尿囊膜出现增厚现象,接毒后第3d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痘斑,此后感染鸡胚绒毛尿囊膜病变表现为持续水肿增重和痘斑增多;检测接毒第9 d后鸡胚的绒毛尿囊膜、尿囊液、喙、喉头、气管、心、肺和脾,结果仅在绒毛尿囊膜中检出病毒。最后,探索了MDUPV01/GX-2015毒株对麻鸭、鸡和鸽的致病性研究。首先筛选最佳接种方式,发现只有刺种方式在接种麻鸭后可观察到典型临床症状,而滴鼻、点眼、滴鼻+点眼、投喂等方式接种后均未观察到临床症状。通过刺种方法接种2×104ELD50/0.1 m L的病毒量于麻鸭、鸡和鸽子。荧光定量PCR检测麻鸭在接种后第3 d、7 d和15 d的各组织脏器病毒分布情况,结果在接毒后第3 d和第7 d的腭、眼周和喙等部位有病毒检出,接毒后第15 d所有皮肤痘疹都有病毒检出且病毒滴度最高,同时喉头、气管、心和肺组织亦可检到病毒,而血清、脑、肝、脾和肾组织均未检出。对接种MDUPV01/GX-2015毒株的鸡和鸽进行连续15 d的观察,分别解剖并采集接毒后第3 d、7 d和15 d的鸡和鸽的组织器官进行病毒检测。结果病毒不能使鸡和鸽出现临床症状,在鸡和鸽各组织脏器中均未检出病毒。本研究结果增加了对水禽源APV生物学特性认识,为禽痘病毒分类学、遗传衍化以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张红云[3](2018)在《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禽痘是一种严重危害禽鸟的病毒性疾病。禽痘病毒自然感染约278种禽鸟,主要侵害鸡、鸽子和火鸡,引起部分濒危珍禽的生存危机。根据典型临床症状,禽痘可以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其中黏膜型和混合型致死率高于皮肤型。国际上对水禽痘报道比较罕见,与水禽痘病毒相关的研究几乎空白。近年来广西麻鸭痘有零星报道,本研究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了麻鸭源禽痘病毒的诊断、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一系列动物试验。2016年广西邕宁同场混养的麻鸭和阳江鹅的喙、眼睑和脚先后出现痘疹,发病率约为20%,没有死亡病例,采用q PCR方法诊断为禽痘病毒感染。痘疹样本负染电镜观察,可见大小为330 nm×280 nm×200 nm呈卵圆形的病毒粒子,且表面呈不规则管状结构;痘疹样本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囊膜内包含一个双凹核心结构,两侧凹陷中各有一个侧小体,表现为典型的痘病毒粒子形态。组织切片HE染色镜检,在病变的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见嗜酸性、呈环状的胞浆包涵体,符合痘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特征。将痘疹样本处理后通过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于9~12日龄SPF鸭胚,培养64 h后观察到绒毛尿囊膜增厚水肿,胚体眼睛出现白色结节。病变的绒毛尿囊膜在研磨处理后接种DEF细胞,培养3天出现50%的细胞病变。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在细胞中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病毒培养三代后用PCR方法鉴定为禽痘病毒阳性,证实分离到一株麻鸭源禽痘病毒,命名为YNY。国际上对禽痘病毒基因分型是根据保守的病毒粒子核心蛋白P4b基因和DNA多聚酶蛋白基因(Popr)的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来划分的。本研究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克隆邕宁麻鸭源禽痘病毒YNY、邕宁阳江鹅源禽痘病毒YNE、中国鸡痘疫苗弱毒株282E4和百色麻鸭源禽痘病毒MDUPV01/GX-2015的相应基因片段,测序后与62株禽痘病毒的相应序列进行核苷酸一致性比较,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YNY、YNE和MDUPV01/GX-2015划入A5亚群(水禽源);A5亚群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分支,其中MDUPV01/GX-2015与2013年~2014年发生在广西百色、崇左的3株麻鸭源禽痘病毒均属于A5.1分支,它们之间的核苷酸一致性为99.9%~100%;而广西邕宁毒株YNY和YNE属于5.2分支,它们之间核苷酸一致性高达99.9%。上述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水禽群中至少有两种基因分支的禽痘病毒在同时流行。A5.2分支广西毒株与A5.1分支广西毒株的P4b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100%,但它们的Popr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87.4%~87.6%,却与A1亚群的Popr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99.5%~99.8%,根据时间推测A5.2分支是由A5.1分支和A1亚群经过基因重组形成。对2015年广西百色麻鸭源禽痘病毒MDUPV01/GX-2015的痘疹样品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病毒纯化。提取病毒DNA后利用高通量Illumina测序技术对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长为230805 bp的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其G+C含量为31.02%。将MDUPV01/GX-2015基因组序列与病毒数据分析资源库(Vi PR)中收录的六种禽痘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其与火烈鸟基因组相似性最高,并确定了201个开放阅读框(ORF),并将其与鸡痘病毒代表株FPVUS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和功能预测。MDUPV01/GX-2015含有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 PV)保守的90个基因,核酸总数占基因组长度的38.3%,主要位于基因组的中心区域,与病毒转录和m RNA生成、核苷酸代谢、DNA复制和修复、蛋白质修饰以及病毒的结构蛋白功能相关;鉴定了56个禽痘病毒基因家族成员,核酸总数占基因组长度的31.7%,主要位于中央编码区两端,推测其涉及病毒对宿主的免疫逃避、病毒对细胞的趋向性、免疫调节以及其他一些细胞功能。在MDUPV01/GX-2015基因组序列中未发现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的序列。本研究通过动物同居感染试验发现邕宁麻鸭源禽痘病毒YNY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麻鸭、樱桃谷鸭和阳江鹅,但不能感染番鸭和三黄鸡。通过临床观察和病毒接种实验,了解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发病过程,潜伏期为5~7天;在接毒后10天进入明显期;接毒后19天进入转归期,整个病程持续1个月左右。在试验条件下,麻鸭源禽痘病毒感染麻鸭,主要出现皮肤型临床症状,表现为鼻周、喙、眼睑、翅膀、脚蹼出现痘疹;部分麻鸭表现混合型临床症状,除上述皮肤型症状外,在口腔黏膜、舌尖和咽喉出现痘疹;麻鸭的发病率可高达84.0%,死亡率8.0%。采用q PCR方法对发病麻鸭的597份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在多个组织中均可以检测到病毒DNA,其中以痘疹中病毒含量最高,其次为食管、喉头、气管。通过攻毒保护试验证实鸡痘疫苗对麻鸭源禽痘病毒有一定保护力,保护率为64.7%。本研究填补了国内外对麻鸭源禽痘病毒形态学和基因组认识的空白,阐述了麻鸭痘的发病经过和流行病学,为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类、遗传衍化以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刘存霞[4](2013)在《鸡痘病毒282E4株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解析、载体构建与HIV重组疫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 FPV)是脊椎动物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代表成员,该病毒仅感染禽类,可引起禽类动物的疾病。因禽痘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且能有效表达大量的外源DNA,并可在感染细胞的胞浆中复制等特点而成为活病毒载体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对FPV的基因组、结构、毒力、致病机制、宿主范围及其免疫逃逸等方面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为设计出更加安全、有效的FPV表达载体系统,本研究以FPV282E4株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基因组背景分析、蛋白质组成、新型表达载体构建及重组鸡痘病毒载体疫苗筛选和实验免疫研究。本研究首先采用高通量Illumina测序技术对中国弱毒疫苗株FPV282E4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对测序数据组装后利用基因预测软件进行基因de novo预测及功能注释。结果测定FPV282E4全基因组为308829bp,GC含量约为28%,预测出313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并与FPVUS株、CNPV ATCC株进行核酸平等共线性分析,通过功能注释表明FPV282E4的基因具有核营酸代谢、运输、转录、复制、重组、修复及翻译后修饰、伴侣蛋白和信号转导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LC-ESI-MS/MS对鸡痘病毒282E4株进行蛋白质全谱分析,鉴定出76个蛋白,对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与基因组序列相互印证,从而为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构建及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基于FPV282E4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数据,针对本实验室前期在鸡痘病毒载体构建中遇到的重组效率较低、筛选周期长等问题,本研究优化FPV282E4株5个非必需CDS区作为候选同源重组臂,通过插入含有PE/L早/晚期启动子和终止信号的三基因表达盒,进行重组鸡痘病毒载体的构建,分别以红、绿、蓝三种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报告基因,进行病毒重组及外源基因表达活性的验证。荧光蛋白表达检测结果表明,三个表达盒均可独立表达外源基因;通过对rFPV进行形态学、生物特性检测,结果成功构建出3个rFPV,且基因缺失未影响重组鸡痘病毒的形态及其复制,3株重组鸡痘病毒无差异。在成功获得表达载体的基础上,以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包含HIV-1复合多表位(MEGNp24)、CpG基序和CTB基因(CCMp24)的免疫原为基础,构建表达HIV-1复合多表位的rFPV-CCMP24,通过荧光噬斑筛选纯化rFPV-CCMP24。采用PCR、RT-PCR、Western Blot方法进行重组病毒及外源基因表达的鉴定。成功获得rFPV-CCMp24,重组病毒复制效率及病毒滴度与野生株FPV一致,重组病毒能够在体外表达外源基因且具有反应原性。然后开展了rFPV-CCMp24的小鼠免疫试验,分析其免疫原性,同时结合前期构建的重组痘苗病毒rddVTT-CCMp24进行联合免疫研究,通过检测特异性HIV-1抗体、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淋巴细胞分泌IFNy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3+CD8+等指标,综合分析免疫效果,探寻有效的病毒载体为基础的免疫策略。结果显示,rFPV-CCMp24单独免疫及与rddVTT-CCMp24联合免疫,均能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本研究为研制有效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及多载体疫苗联合免疫的临床前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杜寿文[5](2012)在《HIV复合表位核酸和痘苗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鉴于当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流行态势和预防治疗现状,研发安全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治疗性疫苗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很多科学家利用不同的疫苗载体和形式、不同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免疫原、不同的接种或免疫途径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尝试。本研究选择DNA质粒和痘苗病毒天坛株作为免疫原递送系统,开展艾滋病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本研究在本研究室多年来筛选获得的HIV复合多表位基因(MEGNp24)的基础上,在其上游引入CpG基序和CTB基因作为佐剂,构建了一种重组核酸疫苗pVL-CCMp24,将重组DNA质粒转染293T细胞,从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可知,重组质粒编码的目的基因CCMp24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得到正确转录和表达。肌肉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分析重组DNA疫苗的免疫原性,由对HIV特异性抗体、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T细胞亚型、淋巴细胞增殖等免疫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重组DNA候选疫苗pVL-CCMp24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基于多价疫苗的设计理念,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一种含三个表达盒的痘苗病毒穿梭载体pSTKE,含有三个独立的外源基因表达盒,分别以VTT及其基因缺失突变株作为原始病毒,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红色荧光蛋白(RFP)和蓝色荧光蛋白(BFP)作为报告基因,分别对三个表达盒的功能进行验证。通过噬斑筛选,获得两株重组痘苗病毒(rVTT-EGFP、rdVTT-EGFP),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方法对重组病毒以及对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和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三基因表达盒痘苗病毒穿梭载体,成功筛选出两株重组痘苗病毒,EGFP基因在痘苗病毒内得到高水平表达,三个表达盒之间没有相互影响,而且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将重组核酸疫苗pVL-CCMp24上的目的免疫原基因CCMp24连接到痘苗病毒穿梭载体pSTKE的第一个表达盒内即MCS1,由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的含Loxp基因序列的EGFP基因(EGFP基因两端的Loxp基因方向相同)克隆到pSTKE的第三个表达盒MCS3中,重组质粒pCCMp24-LEL鉴定正确后,转染dVTT感染的BHK-21细胞,通过同源重组、病毒蚀斑筛选获得重组CCMp24和EGFP的E3L及TK基因缺失的痘苗病毒rddVTT-CCMp24G,然后利用Cre/Loxp重组系统将EGFP基因敲除,获得仅表达目的免疫原基因的双基因缺失重组痘苗病毒rddVTT-CCMp24。RT-PCR、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CCMp24融合基因在痘苗病毒感染的BHK-21细胞中得到高效转录和表达。痘苗病毒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具有毒副作用,存在安全隐患。本研究在缺失病毒毒力相关基因的痘苗病毒的基础上,通过痘苗病毒穿梭载体pSTKE携带的目的免疫原基因将TK基因缺失,筛选的基因缺失型重组痘苗病毒通过鼻腔感染和颅内注射感染途径感染BALB/c小鼠,通过监测感染小鼠的体征变化、体重变化、病毒感染后的死亡率等方面评价E3L基因和TK基因缺失的重组痘苗病毒在小鼠体内的毒性。监测结果表明,重组病毒rddVTT-CCMp24的毒力较野生型VTT有很大程度的减弱,提高了进一步研究或应用的安全性。说明缺失E3L基因和TK基因可以使痘苗病毒致弱,且外源基因的引入对病毒的毒力没有显着影响。在了解其毒力的基础上,以BALB/c小鼠为模型开展了重组病毒rddVTT-CCMp24的免疫原性分析。按照既定的免疫程序免疫后,通过对抗体、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型等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rddVTT-CCMp24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IFN-γ的T细胞数量显着增加,CD4+和CD8+T细胞数增加,脾细胞体外接受HIV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增殖能力显着提高。HIV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可诱导较高的HIV特异性抗体水平,且诱导IL-2和IL-4细胞因子的分泌。综合结果可知,重组病毒可激发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同时,采用DNA/rddVTT-CCMp24prime-boost免疫策略在小鼠模型上检测免疫效果,结果相对于DNA疫苗或rddVTT-CCMp24疫苗分别单独免疫,可更好的刺激分泌IFN-γ产生T细胞的分化和增殖,IFN-γ 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HIV特异性的分泌IFN-γ的记忆性T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单独免疫组。表明,prime-boost免疫策略诱导较强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形成,为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甘军纪[6](2010)在《表达鸡新城疫病毒HN基因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家禽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NDV的病毒囊膜含有2个主要的糖蛋白,即融合蛋白(F)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它们都被用于重组鸡痘病毒疫苗的研究。本研究从我们实验室已构建的单表达、共表达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F)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中筛选一个作为疫苗候选株,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试验,并在GMP条件下完成中间试制,为新城疫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顺利进入临床试验打好了基础。1.单表达和共表达NDV F和HN基因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比较试验为评价母源抗体对抗新城疫(ND)重组鸡痘病毒(rFPV)活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本研究用单表达、共表达NDV基因Ⅶ型病毒ZJ1株F、HN基因的rFPV活疫苗rFPV-12LSF、rFPV-12LSHN、rFPV-12LSFHN和油乳剂灭活疫苗分别免疫14日龄商品蛋鸡,重组鸡痘病毒疫苗的免疫剂量均为2×104PFU,免疫后21d分别用106ELD50NDV不同强毒株攻毒。其中F48E8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30.3%、73.2%、41.1%、89.3%;而ZJ1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35.8%、67.9%、78.6%、100%。用表达鸡IL-2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12LSIL-2与rFPV-12LSHN联合免疫没有提高rFPV-12LSHN疫苗的免疫保护力。试验结果表明,单表达NDV HN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12LSHN可作为ND活疫苗候选株,为ND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进一步应用性开发奠定了基础。2.表达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了评价转基因对鸡痘病毒(FP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电镜观察重组鸡痘病毒(rFPV)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结果表明在FPV中插入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基因(rFPV-12LSHN)后,不改变rFPV的形态、病毒成熟过程。rFPV-12LSHN与FPV在CEF上的产量无显着差异。rFPV-12LSHN接种11日龄鸡胚,在尿囊膜(CAM)上观察到典型痘斑或水肿,鸡胚最小感染量≤100PFU。免疫荧光试验证明,rFPV-12LSHN在CEF上传代能稳定表达NDV HN抗原。rFPV (103PFU/羽)接种SPF鸡快速诱导NDV HI抗体应答,免疫3周后完全保护NDV强毒攻击。3.表达新城疫HN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和加强免疫研究为了评价表达新城疫病毒(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12LSHN)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和加强免疫对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用rFPV-12LSHN活疫苗免疫14日龄SPF鸡,103PFU/羽,7d即可检测到NDV HI抗体应答,对NDV强毒F48E8株攻毒保护率达100%。一次免疫18周后,对NDV强毒攻击依然提供完全保护。鸡痘病毒(FPV)疫苗免疫4周,再接种rFPV-12LSHN活疫苗,攻毒保护率降低至50%。相反,rFPV-12LSHN免疫4周,随后二次免疫可显着提高对NDV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P<0.01),对NDV强毒攻击的保护率没有影响。结果表明,表达NDV HN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12LSHN)活疫苗,能够快速建立坚强免疫力,免疫持续期至少可达18周,rFPV-12LSHN勺二次免疫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力。4.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X-gal染色空斑计数法的建立建立了一种简易的携带LacZ基因重组鸡痘病毒(rFPV)活疫苗的X-gal染色空斑计数法。rFPV接种次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72h后,加2mL/L戊二醛固定液室温固定15min,再加500ug/mL X-gal染色液37℃过夜,倒置显微镜下直接计数蓝染空斑。染色空斑计数法的空斑数是不染色直接计数法的1.6-3.3倍。该方法在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研究及其工业化生产检验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5.鸡新城疫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中试生产为了给临床试验提供疫苗,在GMP条件下进行了鸡新城疫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rFPV-ND-HN)的中试生产。CEF作为制苗材料,培养于10000ml转瓶,按0.2PFU/细胞接种毒种rFPV-12LSHN,37℃12转/h旋转培养,待细胞病变达到80%,收获感染细胞,加适量的5%蔗糖-脱脂奶粉,随后冻干。共生产了5批rFPV-ND-HN冻干疫苗,质量指标全部达到标准要求。总结1.筛选出单表达NDV HN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12LSHN)作为疫苗候选株。2. rFPV-12LSHN与亲本毒株FPV-LP在CEF细胞内的病毒形态、繁殖方式以及病毒产量没有明显变化。3. rFPV-12LSHN活疫苗,能够快速建立坚强免疫力,免疫持续期至少可达18周。4. rFPV-12LSHN勺二次免疫可以显着提高疫苗的NDV HI抗体应答。5.建立了一种简易、快速、敏感的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X-gal染色空斑计数方法。6.在GMP条件下中试生产了5批rFPV-ND-HN疫苗。

纪巍[7](2009)在《鸭副粘病毒分离鉴定、F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鸭副粘病毒病(Duck Paramyxo Virus Disease)是由鸭副粘病毒(Duck Paramyxo Virus)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该病以气管环出血,肺脏弥漫性出血,脾脏肿大为主要特征。鸭副粘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Rubulavirus)。长期以来,禽1型副粘病毒不感染水禽,水禽即使带毒也不发病。但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又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抗体禽群发生该病,禽1型副粘病毒对水禽的致病力逐渐增强,水禽(鹅、鸭、企鹅等)不再仅是禽1型副粘病毒的宿主和储存库,已成为禽1型副粘病毒的易感禽类。其中鹅、鸭的易感性最高,且不同日龄的鹅、鸭均易感,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半个月内的雏鸭、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给我国养鸭业乃至整个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06-2008年在山东地区部分养鸭场出现鸭子大量死亡现象,本实验室从来自潍坊、滨州、肥城、东营、泰安、济南的鸭病料和鸭胚中分离得到六株鸭副粘病毒。应用RT-PCR技术对这六株副粘病毒的F基因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传统疫苗株、标准强毒株F48E9和已发表的24株鸭副粘病毒进行同源性比较、进化树分析,旨在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山东地区鸭副粘病毒分离株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与其它地区流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分二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2008年6月份山东省某种鸭场260日龄的种鸭出现产蛋下降,但未出现死亡,该种鸭群所产种蛋连续3批在孵化至2025胚龄时出现约10%的死胚,出壳后雏鸭弱雏较多,部分雏鸭出壳后即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头颈扭转、角弓反张、斜颈、左右摇摆、站立不稳、瘫痪等,剖检可见脑膜出血、肺脏出血、十二指肠黏膜弥漫性出血。为确定发病原因,我们对死亡鸭胚、1日龄的病死鸭及出现神经症状的雏鸭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确定为副粘病毒,命名为SDFCH株,对该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鸡肧平均致死亡时间(MDT)为56.6 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分离病毒致病指数(ICPI)为1.78;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59。攻毒雏鸭生长缓慢,精神沉郁,剖检可见气管弥漫性出血、肺脏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胰脏出血、十二指肠黏膜弥漫性出血,个别雏鸭脑膜出血。第二部分:鸭副粘病毒山东株F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对2006-2008年从山东省不同地区规模化鸭场采集的疑似鸭副粘病毒病症状的病料进行了鸭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较稳定,不同地区6株鸭副粘病毒毒株的F基因全基因组序列均由1662bp组成,彼此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5.3%~99.8%,亲缘关系密切;与Genbank已发表的鸭副粘病毒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介于87.4%97.8%;与Genbank已发表的鹅副粘病毒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介于95.798.4%;与传统的疫苗株Lasota株的同源性在87.7%88.3%之间;与F48E9的同源性在90.3%91.0%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这6株毒株与江苏、黑龙江、广东的鹅副粘病毒毒株和鸭副粘病毒毒株亲缘性较近,属于同一分支。本研究对所测定的6株鸭副粘病毒毒株F基因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6株毒株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5.3%98.0%;与Genbank已发表的鸭源副粘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7.4%97.5%;与鹅源副粘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6.4%98.4%。6株毒株与鹅源副粘病毒的亲缘性较近,因此推测鸭副粘病毒是由鹅源副粘病毒进化而来。

罗阿东[8](2009)在《山羊痘病毒基因组提取、酶切及TK基因克隆测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羊痘(山羊痘和绵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病毒引起的山羊及绵羊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在印度、孟加拉、中东以及非洲中北部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对养羊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经济损失。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传染病。本试验对山羊痘病毒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体外增殖规律、基因组酶切图谱差异及TK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1.山羊痘病毒SYBR GreenⅠ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建立山羊痘病毒(goat poxvirus,GPV)的SYBR GreenⅠ模式荧光PCR方法,根据山羊痘病毒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ITR)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此引物和山羊痘皮肤痘疹提取的DNA为模板,建立并优化SYBR GreenⅠ模式荧光PCR检测山羊痘病毒的ITR基因的方法,并与普通PCR方法进行敏感性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检测山羊痘病毒的SYBR GreenⅠ模式荧光PCR方法能检测出7×102拷贝数的DNA模板,比文献报道的普通PCR法更敏感、准确、快速。2.山羊痘病毒体外增殖规律初探将山羊痘病毒标准弱毒株(B)和分离毒株(LD)接种Vero细胞,感染细胞后每隔12 h观察细胞病变并收获细胞培养物,用已建立的SYBRGreenⅠ模式荧光PCR检测细胞培养物中山羊痘病毒含量并绘制生长曲线,可见:在Vero细胞中,二个毒株的增殖规律基本相似,山羊痘病毒各毒株在感染12 h时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含量就开始增加,在72 h~96 h时CPE最为明显,Vero细胞中的病毒含量也达到最高。从而进一步了解了山羊痘病毒的增殖规律,山羊痘病毒在Vero细胞中的增殖高峰期为72 h~96 h,也是病毒收获的最佳时期,为疫苗的生产及后续试验提供了科学依据。3.山羊痘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酶切分析山羊痘病毒贵州分离株(LD株和QL株)和参考株(Y株和B株),采用Vero细胞增殖和差速离心浓缩后,以SDS-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基因组DNA,以三种核酸内切酶EcoRⅠ、HindⅢ和PstⅠ进行酶切,并进行酶切图谱分析,得出结果:病毒基因组提取样本的纯度在1.8~1.9之间,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出现一条纯净的DNA条带;经3种内切酶酶切后,贵州分离株的酶切图谱与参考疫苗毒株Y株基本一致,而比参考弱毒株B株少3~4条酶切片段。为山羊痘病毒毒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4.山羊痘病毒TK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应用PCR方法扩增山羊痘病毒QL、LD、Y、B株TK基因序列片段,将其克隆至pMD 18-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MD 18-T-TK。再将该重组质粒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培养,对通过PCR、酶切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TK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4株测序毒株TK基因与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均为96.6%~100%,说明羊痘病毒TK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李丹[9](2009)在《共表达GPMV F基因和GPV VP3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对共表达鹅细小病毒VP3基因和鹅副粘病毒F重组禽痘病毒(rFPV-VP3-F)的理化特性、遗传稳定性、蛋白在细胞上及商品鸡体内的表达情况做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对该病毒进行纯化,并通过PCR、Dot-ELISA等方法鉴定病毒外源基因存在及表达情况。在理化特性研究实验中,将经理化因素处理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VP3-F),接种到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观察处理前后重组禽痘病毒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感染滴度的变化,得出该病毒的部分理化学特性。通过按不同的细胞数目,不同的接毒量对病毒繁殖的影响,摸索出病毒繁殖的最佳细胞数及最佳感染复数是当细胞密度为105/cm2,感染复数为0.01时,病毒滴度可达3.08×105TCID50/100ul。在重组禽痘病毒在遗传稳定性研究的实验中,主要是将重组禽痘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连续传代20代,抽查第5代、第10代、15代和20代的遗传稳定性。从蚀斑的纯度看,这几代所出的蚀斑均为蓝斑,未发生外源基因丢失而产生白色蚀斑的情况。以第5代、10代、15代及20代重组禽痘病毒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分别扩增出了460bp的F基因部分片断,657bp的VP3基因部分片断。以另外两对引物扩增出F全长基因和VP3全长基因,测序后与原代相比较,F基因有两个核苷酸了生的改变,氨基酸未发生变化。VP3有三个核苷酸发生了变化,氨基酸也未发生改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第5代、第10代、第15代和第20代重组禽痘病毒F、VP3基因表达情况。从实验结果看,以上几代重组禽痘病毒中的两个外源基因均可在CEF中稳定表达。综上所述,说明该重组禽痘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外源基因在传代过程中不会丢失,并可正确的表达相应的蛋白。将rFPV-VP3-F按106PFU/羽的量皮下接种于35日龄未经免疫的商品鸡,于免疫后的第7d、14d、21d、28d和35d采血分离血清,通过中和抗体检测抗GPMV-F基因的抗体水平,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GPV-VP3基因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重组禽痘病毒RFPV-VP3-F可在鸡体内产生与插入外源因基相应的蛋白,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孔娜[10](2008)在《H5亚型AIV HA1基因与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Okamura等(1995)从小鼠肝脏中克隆获得的。Nakamori等(2003)研究发现,IL-18在抗肿瘤、抗感染及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免疫治疗及免疫佐剂的作用,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同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禽病特别是禽流感呈上升趋势,迫切需要新型疫苗与疫苗佐剂的研发,而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决定簇位于HA1基因,故HA1蛋白是研制基因工程亚单位苗的理想候选抗原。鉴于此,本实验室对鸡白介素18成熟蛋白基因(mature Chicken interleukin-18,mChIL-18)与HA1基因进行了真核双表达,旨在探索利用mChIL-18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特性,将其应用于禽流感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本试验针对如何获得高效表达且具有生物学活性的mChIL-18蛋白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试验一H5亚型AIV HA1基因与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的杆状病毒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参考GenBank上发表的H5亚型禽流感(AIV)血凝素(HA)基因序列及鸡白细胞介素18成熟蛋白(mChIL-18)的cDN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HA1和mChIL-18的cDNA的两对引物。然后分别以pMD18-T-HA质粒和pGEX-mChIL-18质粒为模板,扩增出了H5亚型AIV的HA1基因和mChIL-18的cDNA片段。再以杆状病毒pFastBacTM dual为载体,将H5亚型AIV HA中的HA1基因和mChIL-18基因分别插入到双表达载体pFastBacTM dual的p10启动子(PP10)和多角体蛋白启动子(PPH)的下游,构建携带HA1基因和mChIL-18基因的重组pFastBacTM dual-HA1-mChIL-18真核表达质粒。最后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转座入大肠杆菌DH10Bac,为下一步进行昆虫细胞的转染奠定了基础。这个重组载体的构建为考察mChIL-18作为免疫增强剂的作用及下一步AIV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验二H5亚型AIVHA1基因与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中的表达将试验一构建好的pFastBacTM dual-IL-18-HA1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将转化混合物涂到LB琼脂平板上,用小量法从培养物中提取质粒DNA,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对通用引物M13(该引物扩增重组质粒Bacmid LacZα互补区域内的mini-attTn7位点两端的片段,任何外源性基因片段插入pFastBacTM dual质粒内都会使PCR产物增大)进行PCR扩增,鉴定pFastBacTM dual-IL-18-HA1质粒克隆到杆状病毒表达载体,通过转染昆虫细胞sf9,收获重组杆状病毒,得到了共表达IL-18和HA1的高效表达产物。

二、鸡痘病毒282E_4株基因组3.6kbBamHI片段序列测定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痘病毒282E_4株基因组3.6kbBamHI片段序列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生物安全研究进展
    1 ILTV的理化性质及培养方法
    2 ILTV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3 ILTV疫苗的研究
    4 基因工程疫苗的安全评价
    5 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rFPV-ILTVgB的理化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rFPV-ILTVgB对SPF鸡的免疫效力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FPV-ILTVgB对靶动物及非靶动物的安全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水禽源禽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禽痘病毒概述
    1.2 禽痘病毒的分类
    1.3 禽痘病毒的形态结构
    1.4 禽痘病毒的基因结构
    1.5 禽痘的流行病学
    1.6 禽痘的诊断
    1.7 禽痘疫苗研究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水禽源禽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1 材料
        2.1.1 病料组织和鸡胚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试剂的配制
        2.2.2 病毒的分离鉴定
        2.2.3 病毒的形态结构
        2.2.4 病毒的理化特性
        2.2.5 病毒的血凝性
        2.2.6 病毒生长特性
        2.2.7 统计方法
        2.2.8 MDUPV01/GX-2015 株的蛋白鉴定
    2.3 结果
        2.3.1 病毒分离鉴定
        2.3.2 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
        2.3.3 病毒的电镜鉴定和形态观察
        2.3.4 病毒的理化特性
        2.3.5 病毒的血凝性
        2.3.6 病毒的生长特性
        2.3.7 MDUPV01/GX-2015 株蛋白质谱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水禽源禽痘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毒株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2 方法
        3.2.1 病毒悬液的制备
        3.2.2 病毒毒价的测定
        3.2.3 病毒对鸡胚的致病性
        3.2.4 病毒对麻鸭的致病性
        3.2.5 病毒对鸡和鸽子的致病性
    3.3 结果
        3.3.1 MDUPV01/GX-2015 P1 毒价的测定
        3.3.2 病毒致鸡胚的病理变化观察
        3.3.3 病毒对鸡胚孵化的影响情况
        3.3.4 病毒在鸡胚上的组织嗜性
        3.3.5 MDUPV01/GX-2015 F5和P1 接毒对比试验
        3.3.6 MDUPV01/GX-2015 接种途径试验
        3.3.7 MDUPV01/GX-2015 接种麻鸭的临床观察
        3.3.8 组织病理学观察
        3.3.9 MDUPV01/GX-2015 在麻鸭上的组织嗜性
        3.3.10 患病麻鸭的排毒情况
        3.3.11 MDUPV01/GX-2015 对鸡和鸽子的致病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第1章 前言
    1.1 禽痘病毒简介
        1.1.1 禽痘病毒分类
        1.1.2 禽痘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1.1.3 禽痘病毒遗传进化
    1.2 禽痘病毒流行病学
        1.2.1 水禽感染禽痘病毒情况
        1.2.2 临床症状
        1.2.3 危害
    1.3 禽痘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1.3.1 病毒的分离培养
        1.3.2 电镜观察
        1.3.3 组织病理学观察
        1.3.4 诊断
    1.4 禽痘病毒的疫苗及保护情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样本和SPF鸭胚来源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引物序列
        2.2.5 参考序列
        2.2.6 试剂配制
        2.2.7 Taq Man qPCR诊断
        2.2.8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和染色
        2.2.9 病毒粒子电镜检查
        2.2.10 鸭胚绒毛尿囊膜接种
        2.2.11 鸭胚成纤维细胞接种
        2.2.12 间接免疫荧光
        2.2.13 基因克隆
    2.3 结果
        2.3.1 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
        2.3.2 病料诊断
        2.3.3 电镜观察
        2.3.4 包涵体检查
        2.3.5 鸭胚绒毛尿囊膜接种
        2.3.6 鸭胚成纤维细胞接毒
        2.3.7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2.3.8 克隆基因的测序拼接
        2.3.9 进化树分析
        2.3.10 一致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麻鸭源禽痘病毒全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本来源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试剂配制
        3.2.5 病料的诊断
        3.2.6 病毒纯化
        3.2.7 纯化病毒的检测
        3.2.8 纯化病毒的核酸纯度和浓度检测
        3.2.9 电镜观察
        3.2.10 全基因组测序
        3.2.11 基因补缺
        3.2.12 基因预测与分析
    3.3 结果
        3.3.1 病料TaqMan qPCR诊断
        3.3.2 纯化病毒的核酸浓度和纯度检测
        3.3.3 电镜观察
        3.3.4 基因组测序
        3.3.5 基因补缺并拼接到基因组
        3.3.6 基因注释
        3.3.7 基因分析
        3.3.8 基因功能预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动物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动物
        4.2.3 同居感染试验
        4.2.4 接毒试验
        4.2.5 组织嗜性试验
        4.2.6 保护力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同居感染试验
        4.3.2 接毒试验
        4.3.3 麻鸭源禽痘病毒的组织嗜性研究
        4.3.4 鸡痘疫苗对麻鸭源禽痘病毒的保护试验
    4.4 讨论
        4.4.1 麻鸭源禽痘病毒的接毒试验结果
        4.4.2 麻鸭源禽痘病毒可能是一种新的禽痘病毒
        4.4.3 麻鸭源禽痘病毒防控措施的探讨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讨论
        5.1.1 病毒分离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讨论
        5.1.2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讨论
        5.1.3 动物试验研究分析讨论
    5.2 全文创新点
    5.3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鸡痘病毒282E4株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解析、载体构建与HIV重组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2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第2章 禽痘病毒及其载体系统研究进展
        1 禽痘病毒生物学特性
        2 禽痘病毒载体及其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鸡痘病毒282E4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2章 鸡痘病毒282E4株全谱蛋白质组鉴定与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3章 新型鸡痘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验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4章 表达HIV-1复合表位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与筛选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5章 HIV-1复合表位多载体疫苗联合免疫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5)HIV复合表位核酸和痘苗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HIV 疫苗及研究新策略
        1.1 抗 HIV-1 的适应性免疫
        1.2 基于激发有效的中和抗体的抗 HIV-1 疫苗的设计
        1.3 抗 HIV-1 的保护作用中 T 细胞活性的重要性
        1.4 抗 HIV-1 的 DNA 疫苗及活病毒载体疫苗策略
    2 痘苗病毒作为载体在疫苗研究领域的应用
        2.1 痘苗病毒载体的发展历史
        2.2 痘苗病毒作为载体的特点
        2.3 重组痘苗病毒构建和筛选策略
        2.4 痘苗病毒载体的应用
        2.5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新型痘苗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验证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HIV 复合表位重组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构建及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HIV 复合表位重组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含 CPGODN 及 CTB 的 HIV 复合表位 DNA 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HIV 复合多表位 DNA 疫苗和重组痘苗病毒疫苗的联合免疫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6)表达鸡新城疫病毒HN基因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临床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单表达和共表达NDV F和HN基因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表达NDV HN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 #10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鸡新城疫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和加强免疫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X-GAL染色空斑计数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鸡新城疫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中试生产
    一.材料与方法
        1 毒种与SPF种蛋
        2 生化、化学试剂
        3 疫苗制造及半成品检验
        4 成品检验
    二.结果
    三.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综述 重组禽痘病毒活疫苗研究进展
    1 禽痘病毒疫苗株及其分子生物学特点
    2 高效表达的重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
    3 表达不同外源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
    4 重组禽痘病毒疫苗的免疫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鸭副粘病毒分离鉴定、F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鸭副粘病毒概述
        1.1 流行病学
        1.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 病原学研究
    3 分子生物学研究
        3.1 融合蛋白
        3.2 HN 蛋白
        3.3 M 蛋白
        3.4 NP 蛋白
        3.5 P 蛋白
        3.6 L 蛋白
    4 鸭副粘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
        4.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4.2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
        4.3 荧光抗体技术
        4.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5 RT-PCR 技术
        4.6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5 鸭副粘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
        5.1 活疫苗
        5.2 灭活苗
        5.3 亚单位疫苗
        5.4 核酸疫苗
        5.5 重组活载体疫苗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实验一 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 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
        1.1.2 试验用 SPF 鸡胚、健康鸭胚
        1.1.3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病毒的分离与增值
        1.2.2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
        1.2.3 MDT(鸡胚最小致死量)测定
        1.2.4 ICPI(1日龄雏鸡脑内注射的致病指数)的测定
        1.2.5 IVPI (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的测定
        1.2.6 ELD50(鸭胚半数致死量)测定
        1.2.7 动物致病性试验
        1.2.7.1 鸭胚攻毒试验
        1.2.7.2 雏鸭攻毒试验
        1.2.8 分离株F 基因 RT-PCR 扩增及序列测定
        1.2.8.1 病毒RNA 提取
        1.2.8.2 RT-PCR
        1.2.8.3 PCR 产物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分离、增殖与鉴定
        2.2 生物学毒力指标测定结果
        2.2.1 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测定结果
        2.2.2 1 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测定结果
        2.2.3 6 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结果
        2.3 鸭胚半数致死量测定
        2.4 动物回归试验
        2.4.1 雏鸭攻毒试验
        2.4.2 鸭胚攻毒试验
        2.5 F 基因RT-PCR 扩增
        2.6 扩增产物克隆与鉴定
        2.7 序列分析
    3 讨论
实验二 六株鸭副粘病毒株 F 基因的克隆 及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
        1.1.2 载体与受体菌
        1.1.3 仪器和试剂
        1.1.4 RT-PCR 引物
        1.1.5 SPF 鸡胚
        1.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1.2 方法
        1.2.1 病毒的增殖与浓缩
        1.2.2 病毒基因组 RNA 的提取
        1.2.3 cDNA 的合成
        1.2.4 PCR 扩增
        1.2.5 PCR 产物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2.5.1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1.2.5.2 PCR 产物的连接
        1.2.5.3 大肠杆菌 BL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5.4 连接产物的转化
        1.2.5.5 质粒 DNA 的提取
        1.2.5.6 质粒DNA的PCR鉴定
        1.2.5.7 阳性质粒的酶切鉴定
        1.2.5.8 重组质粒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2 结果
        2.1 RT-PCR
        2.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2.3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山羊痘病毒基因组提取、酶切及TK基因克隆测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山羊痘病毒SYBR GREEN Ⅰ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 灵敏度实验
        2.3 细胞培养物检测
    3 讨论
第二章 山羊痘病毒体外增殖规律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胞病变
        2.2 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
        2.3 GPV在Vero细胞中的增殖曲线
    3 讨论
第三章 山羊痘病毒基因组提取及酶切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基因组的含量与纯度
        2.2 GPV基因组DNA电泳及其PCR鉴定结果
        2.3 病毒基因组的酶切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山羊痘病毒TK基因克隆与测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TK基因的PCR扩增
        2.2 TK基因的克隆与重组克隆的筛选及鉴定
        2.3 TK基因的序列分析
    3 讨论
结语
山羊痘研究概况
    1 病原学
    2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3 羊痘病毒相关热点基因、蛋白的研究
    4 流行病学
    5 临床症状
    6 发病机理
    7 病理变化
    8 诊断方法
    9 疫苗的研究及应用
    10 防制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文用到的部分英文缩写及含义说明
附录二 各种溶液、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和主要仪器
附录三 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共表达GPMV F基因和GPV VP3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禽痘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1.1.1 病毒粒子的结构
        1.1.2 病毒基因组结构
        1.1.3 禽痘病毒的复制
        1.1.4 重组病毒的构建
        1.1.5 病毒复制的非必需区
        1.1.6 重组病毒的筛选方法
        1.1.7 禽痘病毒载体的优越性
    1.2 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1.2.1 鹅细小病毒流行病学
        1.2.2 鹅细小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1.2.3 鹅细小病毒的蛋白
        1.2.4 预防
    1.3 鹅副粘病毒研究进展
        1.3.1 鹅副粘病毒病的流行病学
        1.3.2 GPMV 基因组结构
        1.3.3 鹅副粘病毒的蛋白
        1.3.4 预防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及实验动物
        2.1.2 SPF 鸡胚
        2.1.3 载体和感受态细胞
        2.1.4 引物
        2.1.5 血清
        2.1.6 试剂
        2.1.7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2.1.8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重组病毒rFPV-VP3-F 的繁殖
        2.2.2 重组病毒rFPV-VP3-F 的 PCR 鉴定
        2.2.3 重组病毒rFPV-VP3-F 表达产物的鉴定
        2.2.4 重组禽痘病毒rFPV-VP3-F 理化学特性研究
        2.2.5 病毒滴度与感染复数的关系
        2.2.6 重组病毒遗传稳定性测定
        2.2.7 重组禽痘病毒rFPV-VP3-F 在鸡体内产生抗体水平研究
3 结果
    3.1 重组病毒的纯化及鉴定
        3.1.1 重组病毒的纯化
        3.1.2 重组病毒外源基因的 PCR 鉴定
        3.1.3 重组病毒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检测结果
    3.2 重组禽痘病毒rFPV-VP3-F 理化学特性研究
        3.2.1 重组禽痘病毒rFVP-VP3-F 酸碱敏感性试验
        3.2.2 重组禽痘病毒rFVP-VP3-F 对氯仿、乙醚和胰蛋白酶耐受性试验
    3.3 重组病毒的接毒量与病毒效价的关系
    3.4 重组病毒经 CEF 传代后遗传稳定性测定
        3.4.1 蓝斑纯度鉴定
        3.4.2 F 基因、VP3 基因 PCR 的检测
        3.4.3 F 全基因克隆及测序
        3.4.4 VP3 全基因克隆及测序
        3.4.5 重组病毒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检测结果
    3.5 外源基因鸡体内的表达水平
        3.5.1 抗GPMV 的抗体水平
        3.5.2 抗GPV-VP3 的抗体水平
4 讨论
    4.1 重组病毒基因表达及遗传稳定性
    4.2 重组病毒理化特性
    4.3 重组病毒抗体水平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H5亚型AIV HA1基因与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常用中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AIV的研究进展
    1.1 禽流感概述
    1.2 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
    1.3 禽流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4 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病毒学
    1.5 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白细胞介素-18 的研究进展
    2.1 IL-18 的发现
    2.2 IL-18 的免疫增强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3.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3.1 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3.2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3.3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优越性
    3.4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在禽病上的应用
试验一 H5 亚型AIV 的HA1 基因与鸡IL-18 成熟蛋白基因的杆状病毒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试验二 H5 亚型AIVHA1 基因与鸡 IL-18 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中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四、鸡痘病毒282E_4株基因组3.6kbBamHI片段序列测定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评价[D]. 李诗. 扬州大学, 2021
  • [2]水禽源禽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D]. 闫修魁. 广西大学, 2020(07)
  • [3]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动物实验研究[D]. 张红云.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 [4]鸡痘病毒282E4株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解析、载体构建与HIV重组疫苗研究[D]. 刘存霞. 吉林大学, 2013(11)
  • [5]HIV复合表位核酸和痘苗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D]. 杜寿文. 吉林大学, 2012(10)
  • [6]表达鸡新城疫病毒HN基因重组鸡痘病毒活疫苗的临床前研究[D]. 甘军纪. 扬州大学, 2010(04)
  • [7]鸭副粘病毒分离鉴定、F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纪巍.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8]山羊痘病毒基因组提取、酶切及TK基因克隆测序分析[D]. 罗阿东. 贵州大学, 2009(S1)
  • [9]共表达GPMV F基因和GPV VP3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李丹.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10]H5亚型AIV HA1基因与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D]. 孔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禽痘病毒282E_4株基因组3.6kb BamHI片段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