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自然语言查询在GIS中的应用

受限自然语言查询在GIS中的应用

一、受限自然语言查询在GIS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翔[1](2021)在《支持复合条件查询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位置信息检索系统能够对空间中地理实体的空间几何拓扑信息和实体的属性信息等进行特定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反馈。现有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普遍缺乏进行多个复合条件查询的能力。现有系统通常采用单一数据源作为空间查询基础,数据丰富度不足以支撑复合条件查询。此外,空间数据复杂的时空特性、多维性和海量数据等特点,增加了系统开发和维护难度,使得复合条件查询往往只应用于特定领域以减少系统复杂度。更主要的,复合条件查询涉及大量复杂的空间计算,当复合条件和空间数据量增多时,现有空间索引无法从全局视角对查询进行优化,导致系统性能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此,研究一种性能优异且能够满足广泛查询需求的支持复合条件查询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是必要的。本文的主要设计与实现工作如下:(1)本文设计出一种能够满足多种行业需求的复合条件查询规则,使用地理实体自身的属性进行筛选,并利用与空间中其他地理实体的空间拓扑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限制。对于查询性能考虑,针对不同数据特点,灵活设置数据索引和存储方式。其次,将复合条件查询进行步骤分解,并运用动态调整机制,使后续步骤的执行策略能够根据前续结果灵活调整,以减少查询整体执行时间。特别的,空间关系计算阶段根据前续结果有三种不同的计算策略,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空间计算的总次数,弥补了现有空间索引的不足。最后,以30万条POI数据为基础,针对不同阶段的优化工作进行了性能比较,复合条件查询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2)以上述复合条件查询为核心,通过中间件和多种软件框架实现了位置信息检索系统,涵盖组件化前端、数据ETL任务及管理、复合条件查询、用户及权限管理、其他地图相关功能等。其中,针对地理数据爬取,设计并实现了 GeoThreadPool线程池,能够自动对爬取区域进行分解并能根据数据源的请求接口特点,灵活调整数据爬取的线程数量和爬取频率。最后对系统在功能及性能方面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功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系统设计需求。

王晶莹[2](2020)在《基于GIS的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3》为例》文中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有利于提高高中生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现今,各国都将区域思维能力和区域决策能力作为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有利于高中生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席卷全球,各国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势头迅猛,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有也有着强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中国基于GIS的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较少。在本研究中,笔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确定通过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然后通过对教材和课标的分析,精选人教版高中教材中适合通过GIS培养区域认知的内容;再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观察,分析相关案例的优势和不足,在吸取他人案例的优点,思考不足之处的基础上设计开发自己的案例;最后提出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本研究的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这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内容、意义、方法与技术路线,并分析支撑本研究课题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优势及适合培养的内容,这一部分界定了GIS和区域认知等相关概念,分析了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具有哪些优势,并研究了人教版《必修3》中可以培养区域地理的内容,并在这些内容中进一步筛选出适合通过GIS培养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案例分析,这一部分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案例设计,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和核心部分。第五部分为培养策略的提出,这一部分根据本文的整体研究,提出培养策略与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这一部分提炼出本研究的结论,分析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本课题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董嘉维[3](2020)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活动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随着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建设,在“量”的层面上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在“质”的层面上却有所欠缺,对于公共空间建设实施后的效果,缺乏相应的反馈和评价体系,且对城市公共空间评价的研究中,大多还停留在主观的、片面的感知层面,研究范围也相对局部,缺乏对城市公共空间科学且广域的系统性评价。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规划及建筑相关行业的热点话题。大数据以其数据规模庞大的特征,配合定量化和自动化的分析手段,为规划的编制与决策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技术在近几年也取得了爆发性的突破,各类神经网络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在海量的城市数据中寻找、计算和验证其中隐含的规律,并对后期的相关事件作出合理预测。我国正处于城市发展转型以及城市规划变革阶段,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以人为本、科学量化的需求正好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特征相匹配,并且人工智能相对于传统刻板的专业算法,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复杂系统。通过将城市公共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三者结合,可以分别从理论、数据和技术层面,共同构成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的研究模型。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也为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带来了创新和拓展。本文基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城市规划的转型更新三大时代背景,首先讨论了在现有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并遵循“理论研究——模型建构——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评价的相关研究,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变革,提出以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为理论基础、网络大数据平台为数据来源、卷积神经网络为核心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方法创新,并以此为标准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的评价模型,分别从空间活力、空间使用者情感、空间尺度、空间可达性和空间视觉感受五个维度来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量化研究,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内涵和技术深度。最终以苏州市为例,验证该模型建构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和社会优化提升策略,总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其未来可能为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带来的新变革。

安籽鹏[4](2020)在《基于BIM+GIS的一体化三维场景建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正在从室外向室内转移。无论是从军事还是民用角度,对于虚拟仿真场景来说,都应该建立室内外一体的三维空间,以满足对相应行动描述与分析的需求。传统的虚拟场景是基于三维GIS平台进行建立的,注重对海量地形数据的组织与调用、多分辨率地形的描述以及多源数据的集成,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室外地形环境进行表达,缺少室内空间的相关描述。而BIM技术对建筑物及其室内结构与设备的表达十分全面且详细,将几何模型的三维可视化与丰富的语义信息相结合。BIM和GIS两者优势互补,两者的结合能够实现室内外空间的一体化三维表达,实现微观和宏观的结合。本文针对基于BIM+GIS的室内外一体化三维场景建模展开研究。主要对以下内容展开了研究。1、针对BIM和GIS领域的通用数据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够直接进行数据调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GIS应用的BIM数据转换与处理方法。首先分析两个领域中的通用数据标准IFC和CityGML之间的差异。然后通过坐标转换与几何重构完成BIM模型几何信息的转换。最后对语义信息进行过滤与映射,同时对模型进行多级LOD处理完成BIM模型的转换。2、为了提高三维GIS的建模效率,引入BIM的参数化建模思想,分析并设计场景的参数化建模思路,提出了三维管线和道路的参数化建模方法。两种方法分别对管线和道路建模特点做出分析,以截面为基本单元设计对应结构的展开方式,同时强调与地形的匹配以及数据LOD的分级。通过该方法,实现了对管线和道路的参数化建模,提高了场景构建效率。3、针对BIM模型在三维场景中与多分辨率地形数据以及倾斜摄影测量数据不匹配的情况,分别提出了BIM模型与地形和三维点云的融合方案。首先对地形数据和点数数据的特点展开分析,其中根据BIM模型转换中的LOD分级将其与地形的融合分为两种,分别从平面与立体角度给出地形融合方案。而与三维点云的融合依照BIM模型的范围分为基于数据预处理的BIM单体化模型与基于GPU的BIM大范围地块点云融合两种。通过上述方案,实现了BIM模型与地形与三维点云的有效融合,提高了场景表达的准确性。4、以上述方法为技术支撑,设计并开发了BIM+GIS室内外仿真原型系统。系统基于设计的框架,以OSGEarth SDK为基础,通过C++语言的二次开发,将上述方法进行集成,实现了集成可视化交互、信息交互、交互建模以及分析应用四大应用模块的室内外一体化空间的三维可视化场景。并针对具体应用实现了室内外一体化任务推演。

刘继中[5](2020)在《支持语音交互的WebGIS组件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WebGIS系统中,使用语音交互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简化操作,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互体验。本文在现有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语音交互技术和WebGIS组件化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探索了语音交互在WebGIS系统中的实现方式,并对语音交互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和试验:(1)构建了一套适用于WebGIS系统语音交互的地理词库,通过动态加载自定义词库的方式,实现了地理词库的动态扩展。(2)利用前端IndexDB,改进了基于Trie树的词汇检索技术。(3)在Web前端对分词技术和语义识别技术进行了实现。2.对支持语音交互的WebGIS组件的构建方式、事件响应机制和通信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三层组件嵌套框架,将语音交互、Web组件化和Web GIS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基于该框架,将语音交互功能和WebGIS的基本功能进行了组件化封装,构建了一套支持语音交互的WebGIS组件库。3.实现了支持语音交互的上海农业一张图WebGIS应用系统。证明本文提出的支持语音交互的WebGIS组件化设计框架和技术实现具有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能给WebGIS用户在面向公众展示和服务的使用场景中带来更好的交互体验,同时为语音交互技术在WebGIS系统中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组件化构建思路,为相关应用系统的技术开发人员提供了一种技术实现参考。

韩佳文[6](2020)在《基于Phoenix的时空轨迹数据存储与查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海量用户数据随之产生,时空轨迹数据属于其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一类数据。如何有效地组织利用该类数据,是当前学术界与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成熟的基于传统数据库的解决方案扩展能力有限,在面对海量数据存储处理的场景下难以很好地满足需求,并不适合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处理。但近年来工业界出现以Hadoop为代表的分布式计算平台,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Hadoop生态圈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众多组件。其中非关系型数据库HBase与Phoenix等组件相互补充使用,不仅满足了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还提供了对SQL语言的支持,但它们并未对时空轨迹数据的组织管理提供直接支持。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分布式平台的特点,本文研究了时空轨迹数据的存储与查询相关内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hoenix平台的轨迹数据存储与查询原型系统,本文称之为Traj Phoenix。本原型系统支持实时数据插入,同时也支持离线数据批量导入,并在系统内部实现了优化的时空范围查询、时间段KNN查询、最近轨迹查询等功能。原型系统支持SQL语句,对用户较为友好。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研究了当前已有的基于分布式平台的时空轨迹数据管理方案,并根据数据特点结合Phoenix平台特性设计了数据存储模型并选择了适当的索引方式,为后续查询提供了底层支持。(2)本文使用了ST-Code编码作为时空索引结构,阐述并分析了ST-Code的编码特点以及在查询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划分-合并策略与数据分布统计两种方式来优化ST-Code的时空查询效率。(3)根据提出的查询优化策略,在原型系统内部实现了时空范围查询、时间段KNN查询与最近轨迹查询,并结合数据统计结果与Phoenix UDF机制提出了具体的查询优化算法。(4)在实现原型系统时,考虑到高可用性与用户友好性等,系统实现了可扩展的数据导入工具、序列化工具等系统支撑功能。在本文最后,我们选用了真实的时空轨迹数据集,在实验环境下对原型系统进行了部署实验,测试了系统数据导入、查询等方面的性能表现,并与同类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后的基于ST-Code的查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同类方案。

何列松[7](2020)在《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协同制图是提高地图制图工作效率,快速更新地图产品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有效方法。目前,CSCW领域单独研究文本、图像编辑、图形设计方面协同工作相对较多,地图(同时包含大量图形、图像、文本、OLE等)协同编辑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DBMS或者DFS研究普通关系型事务相对较多,而针对包含复杂关系的空间数据编辑事务相对较少;协同制图中前台用户交互编辑地图研究相对较多,而后台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步地永久写入更新前台编辑成果的研究相对较少。面向协同制图研究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解决协同制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前台地图交互编辑与后台地理信息更新保持数据一致性,提高多用户协同制图交互界面的协调同步性,平衡兼顾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生产更新的效率和成果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针对协同制图中目前存在的地图编辑事务执行和处理效率不高、地图编辑长事务并发处理复杂、多客户端集中协同制图时地图协同同步显示难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协同制图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出了当前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MELT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思路。2.介绍了协同制图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了MELT相关的概念;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归纳了目前协同制图中还存在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总结了传统GIS长事务核心问题和开展研究的难点。3.设计了MELT模型,它基于地图文档状态及其变化模拟协同制图MET,分别提出了基于虚拟内存和普通内存如何管理和操作地图文档状态及其变化数据的方法,说明了基于地图文档代理MET的原理,设计了事务列表管理协同制图MET,而后详细介绍了设计的地图文档模型详细结构。针对一类特殊制图对象OLE进行扩展建模,以支持对OLE对象的事务操作模拟。4.研究了基于单列表和双列表的协同制图事务组织与调度技术,设计了协同制图MET串行化协议,提出相交并发事务处理方法,阐述了协同制图中自动事务和用户长事务的内涵,研究了GRCP自动方法,设计实现了基于矢量栅格混合金字塔索引的协同制图多客户端同步显技术。5.构建了集中式协同制图实验平台CoMapping系统,开发了基于MELT的地图文档多源数据集成软件模块,构建了地图要素编辑功能框架,实验解决了几类典型GRCP的地图编辑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比例尺、不同数据量大小的地图数据,对基于地图文档模拟的MELT模型进行了事务管理能力测试、事务并发处理实验和基于协同工作组的多客户端地图同步协同显示实验,验证了MELT模型对协同制图机制的支持和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的解决效果。在本论文最后总结中归纳了以下创新点:(1)基于虚拟内存的动态单备份和基于磁盘和内存存储的静态多备份的地图文档模型改进了传统MELT模型,通过地图文档状态备份和变化数据存储管理,成功模拟了数据库MET,克服了DBMS中GIS长事务执行时间长、DDL操作受限等缺点,提高了MET执行效率和MET管理能力。(2)设计了协同制图事务三元组模型,建立了MELT并发处理规则,实现了基于协同制图MELT优化、合并、丢弃等并发处理方法,支持协同制图事务串行化处理,维护了事MELT的ACID特性,确保了地图编辑成果数据的一致性。(3)设计实现了以双线道路交叉口处理、注记压盖同色线划和填充点符的地图图形关系自动处理方法,这些处理不增加地图文档数据量且不影响地图编辑其他流程,不仅显着减少了编辑事务数量和用户编辑工作量,还显着降低了MELT前后地图文档状态变化数据量。(4)采用基于矢量栅格混合金字塔索引,通过将Drawpile改进的CoMapping实验系统,实现了多用户协同制图客户端地图同步显示机制,显着提升了协同制图视图显示的同步协调性。

唐天琪[8](2017)在《基于自然语言的模糊空间关系认知与模拟表达研究》文中指出自然语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灵活多变的自然语言描述中蕴含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关系作为空间信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认知地理空间的重要内容。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灵活性等特点,空间关系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两者组合起来大大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计算机所需的形式化语言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的符号系统,如何让计算机同人类一样智能识别并理解自然语言中的空间关系信息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自然语言空间关系为切入点,以地理空间信息的“文-图”转换为目标,开展了模糊语义下的自然语言空间关系认知、描述、可视化表达研究。首先,在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面临发展缓慢、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阐述“文-图”转换概念及过程,并根据自然语言空间关系描述的内在特性,将自然语言描述按照“模糊”程度的不同分为完全模糊描述、区间模糊描述和定量模糊描述三类。其次,针对环境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群开展认知实验,研究得到人们对于空间关系认知的难易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距离关系、方向关系、拓扑关系,以此为基础分析人们在进行自然语言空间关系描述时的特点及内容,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划分模糊语义词汇类型,构建拓扑、方向、距离以及方向+距离关系的常用句法模式,为语义解析及形式化表达奠定基础;研究人们在将空间关系认知与描述转化为图形时的规律,定义几何特征指标,利用决策树算法获取定性距离形式化表达规则,并构建八方向关系模型,借助两种可视化表达方法——随机参数法和缓冲区法,实现对自然语言空间关系描述的模拟表达。最后,采用“用户层-服务层-数据层”三层架构,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为例,设计并开发了原型系统,实现了模糊自然语言描述与点-线要素之间的“文-图”转换,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开展地理空间信息的识别、推理、计算、与表达提供方法支持。

刘晓[9](2015)在《面向高德地图的自然语言接口语义解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些年来,各种基于Web的地图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然而,目前针对基于自然语言的地图操作接口研究还相对较少。本论文以广泛使用的高德地图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语言语义解析方法对高德地图的自然语言接口实现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探索性研究。本文的工作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高德地图提供的API,采用自定义函数封装的方法,设计了一种自然语言的形式化意义表示,同时开发与建设了第一个面向高德地图的自然语言接口语料库。对于一个语义解析系统而言,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语料库是其很重要的研究基础。2.在语料库开发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特征词库进行规则匹配的方法设计与实现了高德地图自然语言语句的语义解析器;进一步,采用基于转换学习的方法设计了一种能够从训练语料实现规则自动学习的语义解析器。实验结果显示,基于转换学习算法自动获取的语义解析规则集能够产生与人工定制规则集方法可比较的实验性能,但却不需要人工的干预,因而该方法将能够更有效地应用于大规模数据集。3.基于上述开发的语义解析器,设计并开发了一个高德地图自然语言操作接口可视化网站,从而有利于用户直观地利用高德地图进行各类地图相关操作,也为基于人本计算方式实现语料库的进一步丰富和扩展提供了基础。

周静[10](2015)在《顾及地理实体的地名信息检索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推进及在线电子地图应用的普及,海量地名信息查找与检索已成为各类城市级GIS应用平台和在线电子地图平台的核心功能。地名信息检索也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检索效率和文本关键词匹配质量的提高,并未顾及实际应用需求和地名信息检索现状的矛盾。目前,各类在线电子地图平台均以地名标识点或兴趣点为检索对象,以文本关键词的匹配为检索方法来获取地名,忽视了地名的空间信息,也难以实现复杂的检索请求,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检索数据与检索方法的共同改进。近年来,以天地图为代表的在线电子地图平台开始关注地理实体数据,但是并未提出将该数据应用于地名信息检索。地理实体与地名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为检索数据的丰富和检索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因此,本文通过融合地理实体和地名来研究基于属性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地名信息检索形式和方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地理实体和地名的概念模型、数据特征和关联关系,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地理实体对在线电子地图地名检索应用的影响,从而提出顾及地理实体的地名信息检索模式,并实现对其的结构化表达。在该检索模式中将地理实体的属性特征和空间关系作为检索特征项,为检索模型和方法的研究提供基础。(2)依托顾及地理实体的地名信息检索模式,借鉴向量空间模型和地理信息检索模型,提出基于地理实体相似度计算的地名信息检索模型(Place Name Information Retrieval Based on Geographic Entity Similarity,GSPNIR)。通过研究模型中检索对象的属性特征及空间关系的类型划分,提出与之对应的属性相似度计算方法和空间关系相似度计算方法。该模型同时适用于基于属性特征的地名信息检索和基于空间关系的地名信息检索。(3)基于GSPNIR和Lucene构建了地名信息检索框架。利用Lucene Spatial实现地名综合索引的构建,使文本索引与空间索引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利用GSPNIR模型来改进Lucene的相似度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地名信息检索和排序算法。通过实验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检索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检索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基于属性特征和空间关系的地名信息检索,也能有效改进检索结果的准确度和排序结果的优良性。

二、受限自然语言查询在GIS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受限自然语言查询在GIS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支持复合条件查询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技术
    2.1 地理信息检索系统的研究发展状况
        2.1.1 位置信息检索方向相关行业应用现状
        2.1.2 GIS查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2 中间件及软件框架技术
        2.2.1 Kafka消息中间件
        2.2.2 SpringBoot
        2.2.3 React
    2.3 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
        2.3.1 PostGIS
        2.3.2 PostgreSQL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位置信息检索系统需求分析及概要设计
    3.1 需求概述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数据管理功能
        3.2.2 复合条件查询功能
        3.2.3 用户及权限管理功能
        3.2.4 地图相关功能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可扩展性
        3.3.2 低响应时间
        3.3.3 性能检测
    3.4 系统概要设计
        3.4.1 复合条件查询规则设计
        3.4.2 系统总体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位置信息检索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可视化层的组件化设计与实现
        4.1.1 用户及权限模块组件实现
        4.1.2 复合条件查询模块组件实现
        4.1.3 其他地图相关模块组件实现
    4.2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整体设计
        4.2.2 数据爬取中算法设计与实现
        4.2.3 数据调度及中间件实现
    4.3 复合条件查询模块的实现与优化
        4.3.1 数据库设计
        4.3.2 模块整体设计与实现
        4.3.3 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查询的模式选择
    4.4 其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其他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目标及环境
        5.1.1 测试目标
        5.1.2 测试环境与测试准备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前端的组件化实现展示
        5.2.2 用户及权限功能测试
        5.2.3 复杂条件查询功能测试
        5.2.4 地图相关模块测试
        5.2.5 数据管理模块测试
    5.3 非功能性测试
        5.3.1 性能检测与访问统计
        5.3.2 非功能性模块测试
        5.3.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GIS的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3》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信息技术推进GIS在地理教学上的革新
        2.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技术路线
    (五)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优势及合适内容
    (一)相关概念
        1.区域
        2.区域认知素养
        3.GIS辅助教学
    (二)GIS在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中的优势
        1.区域认知素养的多维视角与关键能力
        2.GIS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功能优势
        3.通过GIS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优势
    (三)《地理3》中适合通过GIS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内容
        1.适合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内容
        2.适合运用GIS培养的内容
二、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1.案例的来源
        2.案例分析的目的
        3.案例分析的视角
    (二)案例分析
        1.案例目标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3.案例组成分析
        4.教学策略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目标设计应明确教学方式,体现区域认知素养
        2.教学内容可以从教材中提炼,也可以通过GIS获得
        3.案例的基本组成差异较大,应注重案例的完整性
        4.培养策略要借鉴经验,也要有所创新
三、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案例设计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案例设计
        2.案例设计评价
    (二)《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案例设计
        2.案例设计评价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案例设计
        2.案例设计评价
四、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与建议
    (一)培养策略
        1.多元化呈现地理数据,彰显区域划分思想
        2.运用空间分析,认识区域特征
        3.展示操作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二)培养建议
        1.提高地理教师的GIS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2.开发通过GIS进行相关教学的应用软件与数据库
        3.GIS与传统媒体取长补短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案例分析
致谢

(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数据环境的初步形成
        1.1.2. 深度学习的技术突破
        1.1.3. 城市发展转型与城市规划变革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
    2.1. 相关概念解读
        2.1.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2.1.2. 深度学习
        2.1.3. 卷积神经网络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2.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2.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科学计量
        2.2.4. 小结
    2.3. 深度学习在研究中的必要性
        2.3.1. 深度学习对城乡规划研究的必要性
        2.3.2. 深度学习对城市公共空间评价的必要性
第三章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构建
    3.1.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3.2.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3.3.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
        3.3.1.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的理论依据
        3.3.2. 城市公共空间现有评价要素
    3.4.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方法的选取
        3.4.1.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方法的选取依据
        3.4.2. AHP-BP评价法
    3.5.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的选取
        3.5.1. 准则层的选取
        3.5.2. 指标层的选取
    3.6.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的基本步骤
        3.6.1. AHP评价体系的构建
        3.6.2. 数据的收集
        3.6.3. 数据的预处理
        3.6.4. 数据的计算
        3.6.5. BP神经网络的搭建、训练与测试
        3.6.6. 运用AHP+BP综合评价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实例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4.1. 苏州市概况
    4.2. 苏州市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
    4.3. 研究范围
    4.4. 评价体系构建
    4.5. 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4.5.1. 矢量数据
        4.5.2. 街景数据
        4.5.3. 语言文本数据
    4.6. 卷积神经网络的搭建、训练与预测
        4.6.1. 硬件平台与本地环境的搭建
        4.6.2. CV(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训练与预测
        4.6.3. 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训练与预测
    4.7. GIS综合分析
        4.7.1.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
        4.7.2. 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者情感评价
        4.7.3. 城市公共空间尺度评价
        4.7.4. 城市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
        4.7.5. 城市公共空间视觉感受评价
    4.8. 准则层数据的格式化处理
    4.9. BP神经网络的搭建、训练与预测
        4.9.1. 运用AHP计算训练集
        4.9.2. BP神经网络的搭建
        4.9.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4.9.4. BP神经网络的评估
    4.10. AHP+BP综合分析与结果评估
第五章 苏州市公共空间评价结果的优化与实践
    5.1. 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分析
        5.1.1. 苏州各区域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分析
        5.1.2. 苏州城市公共空间总体格局特征分析
    5.2. 苏州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5.2.1. 健全服务设施体系,构建生活圈级
        5.2.2. 强化人群需求匹配,明确活动定位
        5.2.3. 促进区域整体可达,强化地区联系
        5.2.4. 注重人本尺度设计,丰富社会活动
        5.2.5. 加强景区开发管理,提档游览体验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数据时空序列的局限性
        6.3.2. 卷积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6.3.3. 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基于BIM+GIS的一体化三维场景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与 GIS发展现状
        1.2.2 BIM与 GIS融合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M和3D GIS场景建模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BIM三维建模技术
        2.1.1 BIM建模方法
        2.1.2 BIM建模特点
    2.2 GIS三维场景构建技术
        2.2.1 基于影像+DEM构建三维数字地球
        2.2.2 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构建三维GIS场景
    2.3 BIM和 GIS数据标准
        2.3.1 IFC数据标准
        2.3.2 CityGML数据标准
        2.3.3 IFC与 CityGML的差异
    2.4 BIM和 GIS的融合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GIS应用的BIM数据转换与处理
    3.1 数据差异分析与转换流程设计
        3.1.1 BIM和 GIS数据差异性分析
        3.1.2 BIM数据转换流程
    3.2 IFC到 CityGML的数据坐标转换
    3.3 IFC到 CityGML模型几何重构
    3.4 IFC到 CityGML的语义过滤、映射
    3.5 模型转换后的多级LOD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与 GIS融合建模关键技术
    4.1 基于BIM模型参数化建模
        4.1.1 参数化建模思路
        4.1.2 管线的参数化建模
        4.1.3 道路的参数化建模
    4.2 BIM模型与多分辨率地形的融合
        4.2.1 地形融合思路
        4.2.2 LOD0 下的BIM模型与地形的融合
        4.2.3 LOD1-LOD4 下的BIM模型与地形的融合
    4.3 BIM模型与多尺度倾斜摄影测量模型的融合
        4.3.1 三维模型融合思路
        4.3.2 基于数据预处理的BIM单体化模型融合
        4.3.3 基于GPU的 BIM大范围地块实时融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IM+GIS室内外仿真原型系统设计与应用
    5.1 原型系统设计
        5.1.1 需求分析
        5.1.2 系统框架
    5.2 原型系统实现
        5.2.1 系统界面
        5.2.2 可视化交互模块
        5.2.3 信息交互模块
        5.2.4 交互建模模块
        5.2.5 分析应用模块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支持语音交互的WebGIS组件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IS应用系统中人机交互方式的发展
        1.2.2 GIS领域中语音交互技术的探索
        1.2.3 Web组件化技术在GIS系统开发中的应用与发展
        1.2.4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WebGIS组件化技术
    2.1 Web组件化及其优势
    2.2 基于React的组件化技术
        2.2.1 组件生命周期
        2.2.2 虚拟DOM
    2.3 WebGIS组件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Web GIS的语音交互技术
    3.1 语音识别技术
    3.2 地理词库构建
        3.2.1 地理词库设计
        3.2.2 WebGIS系统命令词库
        3.2.3 地理空间词库
        3.2.4 WebGIS通用词库
        3.2.5 自定义词库的构建与动态加载
    3.3 面向GIS的分词技术
        3.3.1 WebGIS分词设计
        3.3.2 基于Trie树的词库数据前端存储
        3.3.3 分词算法
    3.4 GIS语义识别
        3.4.1 GIS孤立词分析
        3.4.2 句法规则匹配分析
        3.4.3 固定搭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持语音交互的WebGIS组件框架设计
    4.1 WebGIS组件的结构设计
    4.2 事件响应机制
    4.3 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通信协作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支持语音交互的WebGIS组件库构建
    5.1 语音服务组件
    5.2 语音交互组件
    5.3 地图浏览组件
    5.4 图层控制组件
    5.5 地图工具
    5.6 辅助功能组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支持语音交互的上海农业一张图系统建设
    6.1 需求分析
    6.2 系统架构
    6.3 系统的功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基于Phoenix的时空轨迹数据存储与查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hoenix与 HBase的应用现状
        1.2.2 轨迹索引技术研究现状
        1.2.3 轨迹数据管理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Hadoop相关技术概述
        2.1.1 Map Reduce与 HDFS
        2.1.2 Phoenix与 HBase
        2.1.3 Phoenix特性
    2.2 轨迹索引与查询相关知识概述
        2.2.1 轨迹数据特点概要
        2.2.2 填充曲线相关技术概述
        2.2.3 轨迹查询分类与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hoenix的轨迹数据存储与查询系统设计
    3.1 ST-Code查询策略优化
        3.1.1 ST-Code在查询时的问题
        3.1.2 ST-Code查询方案改进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数据分布统计模块设计
    3.4 轨迹查询模块设计
        3.4.1 面向轨迹自身的查询
        3.4.2 面向轨迹时空特性的查询
    3.5 数据模型及表模式设计
        3.5.1 轨迹数据模型设计
        3.5.2 数据表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hoenix的轨迹数据存储与查询系统实现
    4.1 整体架构
    4.2 轨迹查询SQL解析模块
    4.3 数据时空分布统计模块的实现细节
        4.3.1 插入时实时构建统计模块
        4.3.2 利用Mapreduce离线构建统计模块
        4.3.3 统计模块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4.4 轨迹数据导入模块的实现
        4.4.1 按轨迹条目依次导入
        4.4.2 利用Phoenix Bulk Load批量导入
    4.5 面向轨迹时空特性查询的实现
        4.5.1 时空范围查询
        4.5.2 时间段KNN查询
        4.5.3 最近轨迹查询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准备
    5.2 数据导入测试
    5.3 轨迹自身查询测试
    5.4 时空范围查询测试
    5.5 时间段KNN查询测试
    5.6 最近轨迹查询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总体解决方案
        1.3.1 总体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协同制图理论与方法
    2.1 协同制图概念
        2.1.1 协同制图的CSCW起源
        2.1.2 协同制图相关概念
    2.2 协同制图模型与方法
        2.2.1 长事务模型
        2.2.2 长事务并发控制方法
    2.3 地图制图协同工作机制
        2.3.1 工作组机制
        2.3.2 基于任务划分的协同制图工作流
    2.4 基于MELT的空间数据库更新机制
        2.4.1 基于C/S架构的协同制图数据库更新
        2.4.2 基于B/S架构的协同制图数据库更新
    2.5 协同制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2.5.1 基于空间数据的协同制图事务效率问题
        2.5.2 协同制图长事务并发处理复杂度问题
        2.5.3 协同制图地图同步显示问题
        2.5.4 传统GIS长事务核心问题
        2.5.5 研究难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ELT模型构建
    3.1 基于地图文档状态及变化的MET存储模型
        3.1.1 虚拟内存的MET存储模型
        3.1.2 普通内存的MET存储模型
        3.1.3 基于地图文档状态备份与变化的MET模型
    3.2 地图文档模型定义
        3.2.1 基于虚拟内存的地图文档模型变量定义
        3.2.2 文档状态信息在虚拟内存中统一存储
        3.2.3 地图文档中MET三元组模型
        3.2.4 基于地图文档的MELT模型
    3.3 OLE对象的编辑事务支持
    3.4 基于MELT模型的I/O操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ELT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4.1 协同制图事务组织与调度技术
    4.2 协同制图长事务并发处理技术
        4.2.1 协同制图MET串行化协议
        4.2.2 相交事务并发处理方法
        4.2.3 协同制图中自动事务与用户长事务
    4.3 基于MELT的GRCP自动处理方法
        4.3.1 几种典型的GRCP问题
        4.3.2 GRCP模型及其扩展
        4.3.3 几种典型GRCP方法
        4.3.4 其他GRCP技术体制设计
    4.4 协同制图多客户端同步显示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ELT的协同制图实验
    5.1 集中式协同制图实验平台的构建
    5.2 基于MELT的地图文档多源数据集成
    5.3 地图要素编辑
        5.3.1 地图要素编辑功能划分
        5.3.2 地图编辑处理功能模块架构
        5.3.3 地图要素编辑处理的工作流程
        5.3.4 地图要素编辑测试
    5.4 GRCP的地图编辑
        5.4.1 GRCP的地图编辑功能
        5.4.2 GRCP测试
    5.5 基于地图文档的MELT模型实验
        5.5.1 基于MELT模型的事务管理能力测试
        5.5.2 面向协同制图的MELT并发处理实验
        5.5.3 基于协同制图工作组的多客户端地图同步显示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与展望
        6.3.1 应用前景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基于自然语言的模糊空间关系认知与模拟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糊语义理论
        1.2.2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描述
        1.2.3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形式化表达
        1.2.4 自然语言空间信息可视化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
第2章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文-图”转换概念与过程
    2.1 “文-图”转换概念
    2.2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描述模糊性
    2.3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文-图”转换过程
        2.3.1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认知
        2.3.2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形式化
        2.3.3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定量化
        2.3.4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可视化表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然语言的模糊空间关系认知研究
    3.1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认知特征
        3.1.1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认知实验
        3.1.2 实验结果分析与小结
    3.2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描述
        3.2.1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描述特点
        3.2.2 按照词汇类型划分
        3.2.3 按照空间信息类型划分
    3.3 自然语言空间关系形式化表达
        3.3.1 小型词汇库构建
        3.3.2 句法模式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自然语言的模糊空间关系模拟表达研究
    4.1 基于自然语言的模拟表达特点
        4.1.1 基于自然语言的模糊空间关系模拟表达实验
        4.1.2 实验结果分析与小结
    4.2 距离关系模拟表达方法
        4.2.1 认同度指标
        4.2.2 定量化指标
        4.2.3 决策树算法与定量表示规则提取
        4.2.4 可视化表达
    4.3 方向关系模拟表达方法
        4.3.1 方向关系模型
        4.3.2 可视化表达
    4.4 拓扑关系模拟表达方法
    4.5 多种关系组合模拟表达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1.1 系统平台及开发环境
        5.1.2 相关技术介绍
    5.2 系统总体设计
    5.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语义解析
        5.3.2 模拟表达
        5.3.3 输出地图
        5.3.4 实验结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面向高德地图的自然语言接口语义解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及研究现状
    2.1 地图应用的人机交互方式
        2.1.1 问答式交互方式
        2.1.2 语音交互
        2.1.3 混合式交互
        2.1.4 自然语言交互
    2.2 语义解析简介
    2.3 地图自然语言接口的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章 基于高德地图API的语义解析标注语料库设计与开发
    3.1 高德地图及其API简介
        3.1.1 高德地图简介
        3.1.2 高德地图API简介
    3.2 语料库技术简介
        3.2.1 语料库概述
        3.2.2 语料库的特征与分类
        3.2.3 语料库建设的意义与内容
    3.3 高德地图语料库构建方法
        3.3.1 语料库构建方法简介
        3.3.2 直接API调用的语料构建
        3.3.3 组合API调用的语料构建
        3.3.4 语料库内容的分布情况
    3.4 基于人本计算方法的语料库扩展
        3.4.1 人本计算的定义
        3.4.2 众包与人本计算
        3.4.3 利用人本计算方法扩展语料的原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规则匹配的高德地图自然语言语义解析器设计
    4.1 规则匹配解析的流程
    4.2 函数封装实现形式化意义表示
    4.3 形式化意义表示向地图API的转换
    4.4 基于人工定制规则集方法实现语义解析过程
        4.4.1 受限自然语言
        4.4.2 确定干扰词表
        4.4.3 语句切分
        4.4.4 规则匹配
    4.5 基于转换学习的规则集自动学习算法设计
        4.5.1 转换方法概述
        4.5.2 规则的定义与表示方式
        4.5.3 基于转换的规则学习方法
        4.5.4 转换方法相关算法描述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德地图自然语言查询可视化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与站点的主要结构
        5.1.1 网站需求与定位
        5.1.2 网站编码的结构
        5.1.3 站点的生命周期
    5.2 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描述
        5.2.1 总体设计思想
        5.2.2 系统组成
        5.2.3 系统功能描述
        5.2.4 数据库表设计
    5.3 网站的开发过程
        5.3.1 系统的开发工具
        5.3.2 本地开发环境搭建
        5.3.3 代码开发过程
        5.3.4 代码测试过程
    5.4 网站的部署过程
        5.4.1 部署方案
        5.4.2 部署方案选择
    5.5 网站运行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顾及地理实体的地名信息检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名检索方法研究现状
        1.2.2 地理信息检索方法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及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地理实体与地名信息检索
    2.1 地理实体与地名的特征及关系
        2.1.1 地理实体与地名
        2.1.2 地理实体与地名关系分析
    2.2 在线电子地图地名检索应用分析
    2.3 顾及地理实体的地名信息检索模式与结构化表达
        2.3.1 顾及地理实体的地名信息检索模式
        2.3.2 检索模式的结构化表达
第3章 基于地理实体相似度计算的地名信息检索模型
    3.1 基于地理实体相似度计算的地名信息检索模型描述
    3.2 地理实体相似度计算
        3.2.1 属性相似度计算
        3.2.2 空间关系相似度计算
    3.3 基于GS PNIR的地名信息检索流程
第4章 基于Lucene和GS PNIR的地名信息检索
    4.1 基于Lucene和GS-PNIR的地名信息检索框架
    4.2 地名综合索引模型及构建方法
        4.2.1 地名综合索引模型
        4.2.2 地名综合索引构建方法
    4.3 基于GS_PNIR和Lucene的地名信息检索及排序
        4.3.1 基于GS_PNIR的相似度计算模块设计
        4.3.2 基于GS PNIR和Lucene的地名信息检索和排序算法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数据概况及分析
    5.2 原型系统设计及实现
        5.2.1 原型系统设计
        5.2.2 原型系统实现
    5.3 实验流程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流程
        5.3.2 实验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检索模式结构化表达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受限自然语言查询在GIS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持复合条件查询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翔.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GIS的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3》为例[D]. 王晶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D]. 董嘉维.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7)
  • [4]基于BIM+GIS的一体化三维场景建模技术研究[D]. 安籽鹏.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
  • [5]支持语音交互的WebGIS组件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继中.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基于Phoenix的时空轨迹数据存储与查询技术研究[D]. 韩佳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D]. 何列松.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8]基于自然语言的模糊空间关系认知与模拟表达研究[D]. 唐天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9]面向高德地图的自然语言接口语义解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晓.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10]顾及地理实体的地名信息检索方法研究[D]. 周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受限自然语言查询在GIS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