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复发因素及部位探讨

宫颈癌复发因素及部位探讨

一、子宫颈癌复发因素及部位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晖,刘昀昀,罗铭,林仲秋[1](2021)在《《2022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大常见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2021年10月26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公布了"2022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新版指南,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指南讨论的范围包括子宫颈鳞癌、腺鳞癌、腺癌以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李婧,王东雁,刘昀昀,周晖,谢玲玲,林仲秋,卢淮武[2](2021)在《腹腔镜与腹式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疗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与腹式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肿瘤专科接受腹腔镜(99例,腹腔镜组)和腹式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131例,腹式组)的ⅠA2~ⅠB2期(FIGO 2018)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肿瘤结局。结果腹式组相较于腹腔镜组有更高的切口愈合不良率(8.1%vs. 2.0%,P=0.018)及淋巴囊肿发生率(8.4%vs. 2.0%,P=0.038),其他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5年总生存率(OS)(96.2%vs.93.9%,P=0.396)和5年无病生存率(DFS)(94.7%vs. 89.9%,P=0.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在肿瘤直径≥2cm组(ⅠB2期),两组5年OS相似(96.8%vs. 92.2%,P=0.168),但腹腔镜组5年DFS明显下降(87.5%vs.96.8%,P=0.021)。在肿瘤直径<2cm组(ⅠA2+ⅠB1期),腹腔镜和腹式组5年OS(94.6%vs. 97.1%,P=0.600)和5年DFS(89.2%vs. 94.3%,P=0.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肿瘤复发部位分析显示,腹腔镜组盆腔复发率明显增高(5.1%vs.0.8%,P=0.043)。结论对于早期子宫颈癌,腹腔镜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淋巴囊肿发生率和切口愈合不良率更低,但是盆腔复发率高,在选择腹腔镜手术时需谨慎考虑。腹腔镜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肿瘤直径≥2cm的患者5年DFS显着降低,提示这种类型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可能是不安全的。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3](2021)在《子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指出子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1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数据,全球每年有新增病例53万,约25万女性因子宫颈癌死亡,其中发展中国家女性因子宫颈癌死亡人数占全球女性因子宫颈癌死亡人数的80%。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的使用和子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子宫颈癌发病率缓慢下降;在中国,每年新增子宫颈癌病例约14万,死亡病例约3.7万。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4](2021)在《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阴道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由于发病率低,国内外均缺乏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故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阴道鳞癌和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或绝经后妇女。近年来由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增多,年轻的阴道鳞癌患者也在逐渐增多。腺癌好发于青春期,内胚窦瘤和葡萄状肉瘤则好发于婴幼儿。继发性阴道恶性肿瘤多来自相邻器官恶性肿瘤的直接蔓延、浸润以及淋巴转移,来自远隔器官的血行转移较少[1-2]。

唐奕仕[5](2021)在《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育龄期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初次锥切术后患者复发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索育龄期HSIL术后患者的个体化管理策略,做好宫颈癌二级预防,避免或减少再次手术对患者的生育及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及南沙分院行阴道镜指引下活检病理诊断为HSIL患者共有508例,且均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治疗,选取到完成定期随访及相关随访内容指标的初次锥切术后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育龄期患者完整病例资料共278例。2.在初次行宫颈锥切术后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妇科常规检查、TCT、HPV检测等。采用细胞学联合HPV检测的方法进行随诊,经过质量控制的术后病理诊断若未发现异常情况者则按术后第1年内每4-6个月随访1次,术后第2年起每6-12个月随访1次,若未发现病变存在迹象,12个月再次重复检查,连续2次检查未见异常者,则每3年复查1次;若妇科常规检查发现肉眼可见的病变或TCT结果为阳性(包括ASCUS、ASC-H、LSIL、HSIL、SCC、AGC、AIS)或HPV阳性者均转诊阴道镜检查,必要时进行宫颈活检、宫颈管搔刮术(ECC)及再次宫颈锥切术。3.回顾性分析复发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HPV感染情况、TCT、阴道镜活检情况、转化区类型、切缘状态、病变腺体累及情况、病变累及多象限等因素是否为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率(%)表示计数资料,单因素采用X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78例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的患者中有23例切缘阳性,其中CINI 0例(0/23,00.00%),CIN II 10例(10/23,43.48%),CIN III 13例(13/23,56.52%);在23例切缘阳性患者中有17例出现病灶复发(17/23,73.91%),其中CINI 0例(0/17,00.00%),CIN II 5例(5/17,29.41%),CIN III 12例(12/17,70.59%)。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其CIN级别与复发率有显着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初次锥切术后患者中有44例出现病灶复发,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第1年复发的有14例(14/44,31.82%),第2年复发有16例(16/44,36.36%),第3年复发有8例(8/44,18.18%),第4年复发有4例(4/44,9.09%),第5年复发有2例(2/44,4.55%)。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患者大部分集中在2年内复发。3.初次锥切术后复发患者年龄分布在22-48岁之间,平均年龄44.7±8.6岁,中位数46岁,其中18-19岁0例(0/44,0.00%),20-29岁8例(8/44,18.18%),30-39岁14例(14/44,31.82%),40-50岁22例(22/44,50.00%);年龄≥40岁年龄组的复发风险是<40岁年龄组的2.44倍。年龄对术后复发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组44例中转化区类型为Ⅰ型21例(21/181,11.60%),Ⅱ型15例(15/77,19.48%),Ⅲ型8例(8/20,40.00%),转化区II、III型患者复发率明显比I型患者复发率高,不同转化区类型的患者对复发风险存在显着差异(P<0.05)。5.复发组44例中术前TCT检测,其中HSIL 24例(24/98,24.49%),LSIL 9例(9/66,13.64%),ASC-H 8例(8/74,10.81%),ASCUS 3例(3/40,7.50%);初次锥切术前TCT级别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术前TCT级别越高,术后复发率越高,对术后复发风险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6.初次锥切术后病理提示病变累及腺体155例,复发有38例,复发率24.51%(38/155),未累及腺体123例,复发有6例,复发率4.88%(6/123);复发风险随着病变累及腺体的概率增大也相应增大,病变累及腺体为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的高危因素中主要有高龄(≥40岁)、转化区III型、切缘阳性。2.对于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根据切缘CIN类别可以预测其病灶复发的风险程度,CIN级别越高,复发风险程度越高。3.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患者中大部分在2年内复发(复发率36.36%)。

曹玉叶[6](2021)在《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的子宫颈癌复发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尽管子宫颈癌诊疗越来越规范,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复发。子宫颈癌复发一般是指子宫颈癌经根治性治疗后再次出现与治疗前组织学类型相同的肿瘤。但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肿瘤未控作为复发的特殊情况,指治疗过程中疾病情况未得到控制。严格意义上的未控和复发在临床中很难进行区分,因此本研究将针对子宫颈癌未控及复发病例展开。肿瘤复发是子宫颈癌患者死亡原因之首,这与复发性子宫颈癌的治疗极为困难有关,因此子宫颈癌复发的早期预测和复发后治疗方案的选择等问题对于提高子宫颈癌患者的整体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异较大,不同研究对子宫颈癌复发率的报道存在着较大差异,早期子宫颈癌复发率多介于在4.0%~13.1%之间,而晚期病例复发率可高达70.0%。目前对于复发性子宫颈癌的国内外研究存在着研究时间跨度大、单中心、样本量较少等问题,我国也缺少针对复发性子宫颈癌病例的大样本研究。临床上对于已经出现复发的子宫颈癌患者的生存预后较为关注,既往文献对复发性子宫颈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初始治疗2年后复发、肿瘤直径<4cm、切缘及淋巴结阴性及复发后实行手术治疗等均预示着更好的生存结局,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对于有放射治疗史的子宫颈癌患者,放射野外的复发病例有更优的复发后生存结局。有研究得出,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对化疗敏感性低于普通患者,但有部分学者认为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的低化疗反应率与治疗相关的贫血和并发症相关,且高反应率也不完全等同于更好的预后。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拟以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3年复发后生存率作为主要观察指标,探究影响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复发后生存情况的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前新辅助化疗会对子宫颈癌患者的长期预后产生影响。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复发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手术或放疗后解剖变异、组织粘连、放射损伤及患者整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的存在,子宫颈癌患者复发后的治疗极为困难。目前,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复发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多考虑初始治疗方式、复发部位及患者整体状态,因此,不同情况下的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能否从不同治疗方案中获益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数据库,对我国部分地区子宫颈癌患者复发情况调查、复发性子宫颈癌复发后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初始治疗为手术治疗的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和不同情况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复发后治疗方案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中国部分地区子宫颈癌患者复发情况的调查及分析[目的]回顾性调查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的占比及复发模式。[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数据库,回顾性分析有生存结局的44880例子宫颈癌患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的复发病例占比情况,再针对复发病例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况下复发部位及复发时间的差异。[结果](1)本部分共纳入在访病例44880例,其中复发7286例,整体复发率为16.2%。(2)随着分期(FIGO2009)越晚,复发病例占比越高,ⅠA期复发病例占比仅 2.8%(81/2905),ⅠB 期 10.2%(1768/17251),ⅡA 期 16.6%(1548/9346),Ⅱ期 21.6%(1263/5848),Ⅲ期和Ⅳ期分别为 34.4%(1316/3826)和 52.5%(237/451)。特殊组织学类型患者复发病例占比高达30.3%(220/727);肿瘤专科医院复发病例占比19.3%(4335/22495),高于综合医院的13.5%(2854/21134)和妇幼专科医院的7.8%(97/1251)、三线及以上城市子宫颈癌患者复发病例占比较高,为18.3%(1039/5681)。(3)组织学类型、医院类型和城市等级不影响患者复发时间,仅影响复发部位的分布,表现为特殊病理类型、分期较晚、于肿瘤医院就诊的患者更多发生远处复发。[结论]临床分期越晚、组织学类型特殊、就诊于肿瘤专科医院和三线及以上城市的子宫颈癌患者中复发病例占比较高,且更多发生远处复发。第二部分 复发性子宫颈癌的生存情况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对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复发后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数据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纳入疾病初诊年龄、临床分期(FIGO2009)、组织学类型、初始治疗方式、复发部位、复发时间及复发后治疗方式等因素对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的3年复发后生存率(PRS)的影响。[结果](1)本部分纳入7286例明确复发病例,复发后在访6792例,复发后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经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得出,初诊年龄<40岁的子宫颈癌患者3年PRS优于≥40岁的子宫颈癌患者(13.6%vs10.4%,P=0.001);组织学类型为鳞癌的子宫颈癌患者3年PRS为11.2%,显着高于其他病理类型的复发患者;初始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的病例3年PRS显着高于经根治性放化疗治疗的病例(14.0%vs.6.9%,P<0.001);而盆腔+远处复发的子宫颈癌患者3年PRS为20.6%,高于盆腔局部复发的19.0%和仅远处复发的13.5%;复发时间≤2年的子宫颈癌患者3年PRS显着高于>2年复发的病例(19.4%vs.7.7%,P<0.001);复发后采用手术+放疗/放化疗治疗的患者3年PRS可达24.6%,高于选择其他复发后治疗方式的患者。(2)多因素分析显示,特殊病理类型、根治性放化疗、盆腔局部复发、复发时间>2年是影响复发子宫颈癌患者3年PRS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积极治疗则是复发子宫颈癌患者复发后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特殊病理类型、初始治疗方式为根治性放化疗、盆腔内非中心性复发或有远处复发是影响复发子宫颈癌患者3年PRS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时间>2年和复发后积极治疗是复发子宫颈癌患者复发后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第三部分 探讨新辅助化疗是否可以使子宫颈癌手术患者获益[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ⅠA1(LVSI+)-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长期预后是否有益。[方法]纳入ⅠA1(LVSI+)-ⅡA2期经手术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分别从5年总体生存率(OS)、5年无瘤生存率(DFS)、复发模式及复发后生存率(PRS)等角度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辅助化疗是否能够使得经手术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从中获益。[结果]研究共纳入ⅠA1(LVSI+)-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12974例,其中直接手术患者10788例,术前做了新辅助化疗的患者2186例。经单因素分析得出,术前行新辅助化疗与更低的5年OS和DFS有关。而在多因素分析中,术前新辅助化疗并不是降低5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72)。在12974例患者中共有复发病例1491例(11.5%),其中直接手术和术前有新辅助化疗的病例分别有1176例(10.9%)和315例(14.4%)。两组复发时间和复发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对1491例复发病例的研究中得出,新辅助化疗组复发病例3年复发后生存(PRS)率低于直接手术组,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与更低的5年DFS相关,但术前新辅助化疗并不影响ⅠA1(LVSI+)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情况。第四部分 不同初始治疗方式及复发部位的复发性子宫颈癌治疗方式的选择[目的]比较几种常见的子宫颈癌复发后治疗方案对于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复发后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本部分选取6792例在访的复发性子宫颈癌病例,对常见几种复发后治疗方式(手术±放疗/放化疗±化疗、放疗/放化疗、单纯化疗、无治疗)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以3年PRS作为观察指标。再结合初始治疗方式和复发部位进一步分层分析,最终得出不同类型的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的最优治疗策略。[结果](1)对于所有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手术+放疗/放化疗的治疗方案预后最好,3年复发后生存率可达24.6%;(2)进一步分层分析中,对于初始治疗为手术治疗且盆腔局部复发的患者,放疗/放化疗为最适宜的治疗方式;对于初始治疗为根治性放化疗且盆腔局部复发的患者,各治疗方式均好于无治疗,但各治疗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初始治疗为手术治疗且远处复发的患者,各治疗方式均好于无治疗,但各治疗方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初始治疗为根治性放化疗,且远处复发的患者,放疗/放化疗为最适宜治疗方式;对于初始治疗为手术治疗,且盆腔+远处复发的患者,放疗/放化疗为最适宜治疗方式;对于初始治疗为根治性放化疗,且盆腔+远处复发的患者,各治疗方式均与无治疗预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除经根治性放化疗治疗后出现盆腔+远处复发的子宫颈癌,其他均可从复发后的手术或放疗中获益。

王亚婷[7](2021)在《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寻找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其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及调控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进行高通量LncRNA表达谱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Lnc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进一步在新鲜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和匹配的转移癌组织中验证LncRNA的表达差异。在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组织芯片中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LncRNA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 kit-8,CCK-8)等实验在体外条件下检测LncRNA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随后将构建好的LncRNA稳定敲降和过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通过动物活体成像方法和腹腔解剖的方式,观察LncRNA在体内条件下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RNA pull-down寻找与LncRNA直接结合的蛋白,以及RNA测序分析(RNA-sequencing,RNA-seq)结合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寻找LncRNA参与调控的细胞通路,探索LncRNA调控卵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1)本实验通过5对ⅢC期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显着的13个LncRNA,其中6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高于原发灶,7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低于原发灶。LINC00578是转移灶表达高于原发灶最显着的因子。进一步在26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新鲜肿瘤组织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有l6例(61.5%)患者的转移灶中LINC00578的表达量高于原发灶。2)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芯片中,我们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LINC00578的表达水平,发现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LINC00578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复发率和死亡率显着高于LINC00578 低表达组患者(92.5%vs 75.4%,P<0.01;74.6%vs 53.6%,P<0.01)。在生存期方面,LINC00578高表达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显着低于低表达组(6个月vs 8个月,P<0.05;35 个月 vs 55 个月,P<0.01)。单因素 Log-rank 检验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PFS和OS的影响因素,LINC00578高表达组的5年PFS和5年OS显着低于低表达组(7.5%vs 22.8%,P<0.05;25.3%vs 47.3%,P<0.01)。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P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在体外条件下,我们研究了 LINC00578在细胞水平对卵巢癌细胞表型的影响。利用慢病毒包装体系构建过表达慢病毒(OE-LINC00578)和敲降慢病毒(sh-LINC00578)并对卵巢癌细胞进行感染,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降细胞系。Transwell及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细胞发生侵袭和迁移,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下降。CCK-8实验显示,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4)在体内条件下,将构建好的稳定过表达和敲降LINC00578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增强,而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下降。5)RNA-seq分析显示LINC00578主要参与了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相关生物过程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以及DNA复制相关生物过程和通路。结论: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相关,LINC00578的高表达与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差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在体外条件下,LINC00578能显着增强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在体内条件下,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在腹腔中的播散转移。LINC00578的促增殖和转移作用可能与DNA复制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异常相关。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应用于在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米炭是一种淋巴系统高度趋向性的生物活性染料,广泛用于淋巴造影。本研究分析了 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于宫颈3点和9点行纳米炭混悬液(25mg)浅表注射,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以第一站黑染的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部位及个数,单独切除SLN后行常规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其示踪效率和准确性。分析SLN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检出率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45例宫颈癌患者,按照2009年FIGO分期,43例(95.6%)患者为ⅠB1期,1例(2.2%)患者为ⅠB2期,1例(2.2%)患者为ⅡA1期。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3岁(30-63岁),中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59 kg/m2(17.5-30.0 kg/m2)。所有患者前哨示踪操作完成顺利,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现副反应发生,无中转开腹情况发生。共42例患者至少一侧盆腔成功检出SLN,总检出率为93.3%(42/45),27例患者检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60.0%(27/45)。共检出225枚SLN,中位SLN计数为5.0枚(0-18枚)。SLN大多数分布在常见区域(81.3%),包括髂外血管区域(39.1%)、髂内血管区域(25.8%)和闭孔区域(16.4%),而其余18.7%的SLN分布于非常见区域,包括髂总血管区(10.7%)、宫旁区域(7.6%)和骶前区域(0.4%)。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有4例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共4枚转移淋巴结均属于SLN,无假阴性发生,假阴性率0%,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经过进一步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与SLN双侧检出率降低相关(P=0.015)。而年龄、组织学类型、锥切术史、学习曲线、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对SLN双侧检出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纳米炭应用于早期宫颈癌SLNB操作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示踪效果。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宫颈的3点和9点位置部位注射纳米炭示踪剂,采用浅表(1-3mm)和深层(1-2cm)相结合的办法注射0.5ml(25mg)的纳米炭混悬液。注射完成后,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沿淋巴管找到第一站黑染淋巴结定位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检出情况以及SLN检出的部位,单独切除SLN后行标准子宫内膜癌分期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通过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评价纳米炭法的检出效率,通过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准确性。结果:共52例接受纳米炭示踪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年龄53岁(28-66岁),中位 BMI25.2kg/m2(20.3-35.3kg/m2),术前评估均为临床 Ⅰ 期(44/52,84.6%)和Ⅱ期(8/52,15.4%)。所有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48/52,92.3%),手术病理FIGO分期(2009年)显示ⅠA期30例(57.8%),ⅠB期8例(15.4%),Ⅱ期 6 例(11.5%),ⅢA 期 1 例(1.9%),ⅢC1 期 5 例(9.6%),ⅢC2 期 2 例(3.8%)。所有病例纳米炭注射操作顺利完成,在术中和术后均无副反应发生。SLN示踪情况显示,47例患者至少检出一侧盆腔SLN,总检出率为90.4%(47/52),其中37例患者检测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71.2%(37/52),4例(7.7%)仅检出左盆腔SLN,6例(11.5%)仅检出右侧盆腔SLN。所有患者共检出220枚SLN,中位SLN计数为4.0枚。SLN分布区域分析显示,SLN分布最多的位置是髂外血管区(40%),其次是闭孔区(24.5%),髂内血管区(21.8%),髂总血管区(11.4%)和腹主动脉区域(2.3%)。根据术后病理结果,7例(13.5%)患者最终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假阴性。因此,假阴性率为14.3%(1/7),敏感度为85.7%(6/7),阴性预测值为97.9%(47/48)。结论:纳米炭法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SLNB示踪高效、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秦萌[8](2021)在《异位淋巴组织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的疾病。据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人数为6.34万,死亡2.18万[1]。根据病因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型。其中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多由子宫内膜的良性病变和不典型增生恶变而来,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预后良好。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又称不良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组织学上非子宫内膜样的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未分化癌等,低分化的子宫内膜样癌也包括在其中。这类肿瘤的前驱病变不明,通常为低分化,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0-20%,预后不良[2]。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在诊断时处于临床早期,约有68%的病变局限于原发部位,20%有局部或淋巴结的播散,8%发生远处转移[3]。据统计,FIGO分期Ⅰ期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为80-90%,Ⅱ期为70-80%,ⅢC-Ⅳ期的晚期患者仅为20%左右。子宫内膜癌标准的治疗方法为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在内的全面分期术,针对有预后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如何改善晚期患者的预后是目前子宫内膜癌治疗的难点[3]。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2013年癌症免疫疗法被科学杂志评为全球十大突破之首,Nature和Science相继推出肿瘤免疫治疗专刊。子宫内膜癌对免疫靶向治疗显现出良好的治疗反应,对相关靶向生物标记物的探索成为热点研究领域[4]。宿主的免疫系统是机体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主要场所,肿瘤免疫细胞聚集以抵御肿瘤是肿瘤基因发生学的重要一环[5]。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构成了肿瘤微环境(TME),控制着肿瘤的发生、局部侵袭和转移。一方面,机体通过正常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手段来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形成免疫抑制。同时,免疫系统还为肿瘤提供了炎症发生和进展转移的微环境[6-8]。基于上述机制,很多免疫治疗的策略着眼于抗肿瘤免疫反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则是抗肿瘤的主要免疫应答方式。抗PD-1和抗PD-L1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阻止肿瘤上的PD-L1与效应T细胞的PD-1结合,从而解除了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上调T细胞的杀伤功能[9-11]。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帕博利珠单抗(抗PD-1)单药用于治疗MSI-H和dMMR的晚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其响应率高达57%,昭示了晚期子宫内膜癌生存率改善的曙光[12]。异位淋巴组织(Ectopic lymphoid tissue),又称为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是在非淋巴组织中伴随着慢性炎症反应形成的异位淋巴器官,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13]。其典型的结构特征为在炎性组织中存在大量聚集的CD20表达阳性的B淋巴细胞团[14]。研究发现,这一结构也存在于多种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组织中,并且与预后获益相关,从而在肿瘤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15-17]。在肿瘤微环境中,TLS能够独立于二级淋巴器官(SLO)而触发免疫应答[18]。TLS的上调可能引起显着的抗肿瘤反应,研究发现这可能与B细胞及相关通路有关。B细胞作为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产生和释放特定抗原的抗体,参与了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TLS作为肿瘤组织中大量B细胞的富集区域,通过B细胞或其它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引发炎症反应,触发下游通路的有效位点,进而发挥有效的抗肿瘤生物效应[19,20]。目前在妇科肿瘤领域关于TLS的研究仅卵巢癌有文献提及[21],在子宫内膜癌中尚未见到相关报道。TLS作为B细胞通路的有效作用位点,其相关分子通路具有一定的生物标记功能,有可能在肿瘤免疫靶向治疗领域引发新的突破。本研究分别利用北京协和医院和日本京都大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数据库,观察了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对TLS结构进行探讨与验证。进一步采用高通量测序、RNA-seq等技术对相关分子通路进行了探索,同时研究了与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关系。研究方法1、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构成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回顾性收集2006年至2011年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数据,对入组患者进行标本取材及制备切片,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LS结构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镜下结构,并对TLS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关系进行初步探索。2、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验证及相关蛋白通路的探讨(1)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2014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单一手术团队所有经活检病理确诊且进行子宫切除手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及病理特点。患者排除标准包括:1)接受新辅助化疗;2)子宫切除术后病理无肿瘤组织;3)留存石蜡固定组织不充分,切片不清晰,无法完成镜下评估;4)缺少必要的临床信息。观察HE染色切片及制备相应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对CD20阳性细胞表达情况以及TLS结构的表达进行验证。(2)通过免疫荧光方法,对TLS相关的B细胞通路分子CXCL13/CXCR5表达进行探索,观察其分布及定位情况。(3)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对TLS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进行探索。3、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子通路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收集10例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单一手术团队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病理标本,通过DNA panel测序及RNA-seq测序,对TLS组与无TLS组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进一步进行GO及KEGG分析,探索其下游富集通路,通过GSVA分析技术对肿瘤免疫环境进行探讨。同时进一步探索了 TLS与TCGA分子分型的关系。(2)利用TCGA子宫内膜癌数据库,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LS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分析基因表达差异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1、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构成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1)本章研究入组了 104例京都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实验组,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10例AEH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镜下观察HE染色及CD20免疫组化切片,证实成团聚集的CD20淋巴细胞阳性表达于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中,而在对照组中基本不表达。这表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存在TLS,在对照组中不存在。(2)TLS由大量CD20+B细胞聚集团块及少量CD8+T细胞、CD4+T细胞、浆细胞构成,有或无CD23+生发中心(GC)。TLS根据镜下形态结构可分为聚集型TLS和分散型TLS。TLS根据位置可分为浸润于肿瘤细胞内部间质和肿瘤细胞边缘间质。TLS根据CD23+GC表达分为成熟阶段TLS(含有阳性CD23+GC)和幼稚阶段TLS(无CD23+GC)。(3)在104例入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含有TLS者为81例(77.9%),无TLS患者为23例(22.1%)。含有TLS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FS优于无TLS患者(P<0.001),不论病理分化程度。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LS的缺失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HR=0.154,95%CI 0.044-0.536,P=0.003)。2、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验证及相关蛋白通路的探讨(1)本章入组了 93例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单一手术团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对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发现成团聚集的CD20阳性表达B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这同样表明TLS存在于子宫内膜癌中,形态及成熟度与前期研究相似。(2)进一步验证TLS中CD20+B细胞与其他淋巴浸润细胞(TIL)的关系,及不同TIL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癌中TLS的表达显着增加了肿瘤组织中CD20+B细胞数量(P<0.001)。CD20+B细胞数量与CD8+T淋巴细胞(P<0.001,r=0.357)、CD4+辅助T淋巴细胞(P<0.001,r=0.48)数量呈正相关。高表达的CD20+B细胞和CD8+T细胞与子宫内膜癌较好的PFS相关(P=0.028)。(3)CXCR5作为CXCL13的表达受体,二者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344,P<0.001)。CXCL13/CXCR5轴作为B细胞通路相关分子,在TLS中特异性表达(P<0.001)。(4)在93例入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5例(37.6%)有TLS,58例(62.4%)无TLS。含有TLS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PFS(P=0.032)及OS(P=0.046)均明显优于无TLS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LS的缺失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HR=0.125,95%CI 0.024-0.667,P=0.015)。(5)进一步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和京都大学附属医院子宫内膜癌患者中TLS表达率存在差异性的原因。通过进行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比较,发现TLS表达率的差异性与国内外患者的不均质性相关。此外所用CD20抗体试剂及免疫组化实验环境的不同,对抗体表达强弱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肿瘤组织的人种和基因差异,也可能造成了 CD20表达率的不同。3、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子通路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本章研究入组了 10例子宫内膜癌病人的新鲜肿瘤病理标本。入组10例患者中,6例(60%)TLS阳性表达,4例(40%)TLS阴性表达(2)TLS表达在不同分子分型的子宫内膜癌中具有差异性(P=0.019)。2例POLE超突变型、1例MSI-H型和3例高拷贝型内膜癌患者均有TLS,而4例低拷贝型患者均无TLS。其中一例POLE超突变患者TLS表达量高度阳性。(3)对TLS组及无TLS组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TLS组相比无TLS组表达上调的基因包含:CCDC106、KRT128P等。TLS组相比无TLS组表达下调的基因包含:LAMP5-AS1、ANKRD34C、OAT等。该部分差异基因表达可能与组蛋白HE-K9甲基化代谢通路相关。(4)进一步通过GSVA分析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行比较,结果显示TLS肿瘤组织较无TLS肿瘤组织富含更多活化B淋巴细胞、活化CD4+T细胞、活化CD8+T细胞、Tfh细胞及其他不同类型的B细胞和T细胞。这与上一章免疫组化的实验结果是相一致,同时表明包含TLS结构的肿瘤组织中肿瘤免疫微环境更成熟活跃。(5)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子宫内膜癌基因数据进行挖掘,T淋巴细胞(CD8、CTLA4、FOXP3、TCF7)、B淋巴细胞(CD23)、浆细胞、趋化因子家族基因等相关通路分子可能均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表达差异存在相关性。研究结论1、本课题分别利用北京协和医院和京都大学附属医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数据库,首次证实了 CD20+B淋巴细胞成团聚集于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中,并形成了 TLS结构。TLS存在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率约40-70%。TLS表达率的差异性与患者的不均质性及CD20抗体试剂等因素有关。2、TLS由大量CD20+B细胞聚集团块及少量CD8+T细胞、CD4+T细胞、浆细胞构成,有或无CD23+生发中心。TLS根据镜下形态结构可分为聚集型TLS和分散型TLS。TLS根据位置可分为浸润于肿瘤细胞内部间质和肿瘤细胞边缘间质。TLS根据CD23+GC表达分为成熟阶段TLS(有阳性CD23+GC)和幼稚阶段TLS(无阳性CD23+GC)。这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实体瘤存在的TLS一致。子宫内膜癌中TLS的表达显着增加了肿瘤组织中CD20+B细胞数量。CD20+B细胞数量与其他肿瘤浸润细胞数量呈正相关。CXCL13/CXCR5轴作为B细胞通路相关分子,在TLS中特异性表达。3、含有TLS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FS优于无TLS患者,不论病理分化程度。两种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TLS的缺失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4、TLS组相比非TLS表达上调的基因包含:CCDC106、KRT128P等。TLS组相比非TLS表达下调的基因包含:LAMP5-AS1、ANKRD34C、OAT等。该部分差异基因表达可能与组蛋白HE-K9甲基化代谢通路相关。包含TLS结构的肿瘤组织中肿瘤免疫微环境更成熟活跃。TLS表达在不同TCGA分子分型的子宫内膜癌中具有差异性。POLE超突变患者TLS表达量高。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子宫内膜癌基因数据进行挖掘,对前期免疫组化实验进行了进一步验证。TLS及相关B细胞通路分子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如何诱导TLS形成以抑制肿瘤发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对肿瘤靶向治疗具有一定探索意义。

李双,李明珠,丛青,杨帆,刘红,李克敏,宋坤,尹如铁,王新宇,张国楠,隋龙,刘继红,孔北华,谢幸,魏丽惠,马丁[9](2021)在《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疫苗接种是预防HPV感染和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是防控HPV感染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低龄人群接种HPV疫苗的效果优于高龄人群,性暴露前接种免疫效果最佳。HPV疫苗不仅适用于一般普通人群,同样推荐用于高危、特殊人群。对具有遗传易感、高危生活方式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适龄女性应优先推荐接种HPV疫苗。不论是否有HPV感染、细胞学是否异常的适龄女性均可接种HPV疫苗。近期有妊娠计划和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不宜接种HPV疫苗。接种HPV疫苗后仍应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周晖,刘昀昀,罗铭,林仲秋[10](2020)在《《2021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文中指出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大常见癌症,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20年10月2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公布了"2021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新版指南,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指南讨论的范围包括子宫颈鳞癌、腺鳞癌和腺癌,以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

二、子宫颈癌复发因素及部位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颈癌复发因素及部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2022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版指南主要更新
2 手术分期
3 手术原则
    3.1 锥切和单纯子宫切除术(即筋膜外子宫切除术)
    3.2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或SLN显影)
    3.3 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
    3.4 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
    3.5 ⅡB期及以上的晚期病例
    3.6 放疗后盆腔中心性复发或病灶持续存在者
    3.7 SLN显影
4 放射治疗原则
    4.1 一般原则
    4.2 一般治疗信息
    4.3 放疗剂量
    4.4 初治病例的根治性放疗
    4.5 子宫切除术后的辅助放疗
    4.6 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IORT)
    4.7 阴道近距离放疗及剂量
5 全身治疗(化疗)原则
    5.1 同期放化疗
    5.2 一线联合化疗
    5.3 单药化疗
    5.4 二线治疗药物
6 影像学检查原则
    6.1 初始检查影像学检查推荐
        6.1.1 Ⅰ期
        6.1.2 Ⅱ~Ⅳ期
    6.2 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推荐
        6.2.1 Ⅰ期
        6.2.2 Ⅱ~Ⅳ期
7 各期子宫颈癌的初始治疗方法
    7.1 保留生育功能
        7.1.1 ⅠA1期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7.1.2 ⅠA1期伴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和ⅠA2期
        7.1.3 ⅠB1和选择性ⅠB2期
    7.2 不保留生育功能
        7.2.1 ⅠA1期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7.2.2 ⅠA1期伴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和ⅠA2期
        7.2.3 ⅠB1/ⅠB2和ⅡA1
        7.2.4 ⅠB3和ⅡA2期(选择手术分期者见7. 2.6)
        7.2.5 术后辅助治疗
        7.2.6 部分ⅠB3/ⅡA2期(选择手术者见7. 2.4)和ⅡB~ⅣA期
        7.2.6.1影像学分期
        7.2.6.2手术分期
        7.2.7 ⅣB期或远处转移
    7.3 单纯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后意外发现的浸润性子宫颈癌
    7.4 妊娠合并子宫颈癌
8 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8.1 病理特征
    8.2 影像学检查
        8.2.1 治疗前检查
        8.2.2 治疗评估
        8.2.3 随访
    8.3 治疗流程
        8.3.1 肿瘤局限在子宫颈
        8.3.2 局部晚期(ⅠB3~ⅣA期)
        8.3.3 远处转移
9 随访
1 0 复发性子宫颈癌的治疗
11治疗后管理
12讨论

(2)腹腔镜与腹式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2.2 肿瘤结局的比较
    2.3 Kaplan-Meier检验结果
3 讨论

(3)子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期
    1.1 分期规则
    1.2 分期前检查
    1.3 临床分期
    1.4 影像分期
    1.5 手术分期
2 子宫颈癌病理类型
3 治疗
    3.1 基本原则
    3.2 子宫颈癌的手术治疗
        3.2.1 手术分型
        3.2.2 前哨淋巴结显影
        3.2.3 各期子宫颈癌手术治疗
    3.3 子宫颈癌放疗
        3.3.1 一般性原则
        3.3.2 体外照射
        3.3.2. 1 体外照射靶区设定
        3.3.2. 2 照射野设定
        3.3.2. 3 射线选择
        3.3.2. 4 精确放疗
        3.3.3 近距离放射治疗
        3.3.3. 1 剂量率
        3.3.3. 2 腔内放疗剂量
        3.3.3. 3 后装治疗时机
        3.3.3. 4 三维后装治疗
        3.3.3. 5 特殊情况后装治疗
        3.3.4 OAR的耐受剂量
        3.3.5 根治性放射治疗时间控制
        3.3.6 各期子宫颈癌的放疗
        3.3.6. 1 ⅠA1期子宫颈癌的放疗
        3.3.6. 2 ⅠA2、ⅠB1、ⅠB2、ⅡA1期子宫颈癌的放疗
        3.3.6. 3 ⅠB3、ⅡA2、ⅡB~ⅣA期子宫颈癌的放疗
        3.3.6. 4 ⅣB期子宫颈癌的放疗
        3.3.6. 5 其他部位寡转移病灶
        3.3.7 术后放疗
    3.4 子宫颈癌的化疗
    3.5 各期子宫颈癌的治疗选择建议
        3.5.1 ⅠA1期子宫颈癌治疗
        3.5.2 ⅠA2期子宫颈癌治疗
        3.5.3 ⅠB1、ⅠB2及ⅡA1期子宫颈癌治疗
        3.5.4 ⅠB3和ⅡA2期
        3.5.5 ⅡB~ⅣA期子宫颈癌治疗
        3.5.6 ⅣB期子宫颈癌
    3.6 子宫颈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
        3.6.1 子宫颈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
        3.6.2 意外发现子宫颈癌的术后治疗
    3.7 复发性子宫颈癌的治疗
        3.7.1 局部复发的治疗
        3.7.1. 1 既往无放疗史或复发灶位于既往放疗野外
        3.7.1. 2 既往有放疗史或复发病灶位于既往放疗野内
        3.7.2 远处转移复发的治疗
    3.8 妊娠期子宫颈癌的处理
        3.8.1
        3.8.2 评估
    3.9 NECC的治疗
4 随访
    4.1 随访间隔
    4.2 随访内容
子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编写专家

(4)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
    1.1 诊断
        1.1.1主要临床表现
        1.1.2 查体
        1.1.3 主要的辅助检查
        1.1.3. 1 病理学诊断
        1.1.3. 2 血液学检查
        1.1.3. 3 肿瘤标志物检查
        1.1.3. 4 影像学检查
        1.1.3. 5 内镜检查
        1.1.3. 6 高危型HPV检测
        1.1.3. 7 基因检测
        1.1.4 主要鉴别诊断
    1.2 分期
    1.3 治疗
        1.3.1 治疗原则
        1.3.2 放疗
        1.3.2. 1 体外照射
        1.3.2. 2 腔内放疗
        1.3.2. 3 各期放疗原则
        1.3.2. 4 术后辅助放疗
        1.3.3 手术治疗
        1.3.4 化疗
        1.3.5 靶向及免疫治疗
        1.3.6 介入治疗
    1.4 预防
    1.5 预后与随访
        1.5.1 阴道癌预后
        1.5.2 阴道癌随访
2 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
    2.1 阴道腺癌
    2.2 阴道恶性黑色素瘤
        2.2.1 概述
        2.2.2 诊断方法
        2.2.3 分期
        2.2.4 治疗
        2.2.5 预后
    2.3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2.3.1 手术
        2.3.2 化疗
        2.3.3 放疗
3 复发性阴道恶性肿瘤
    3.1 临床表现
    3.2 诊断
    3.3 治疗
4 VaIN
    4.1 概述
    4.2 诊断
        4.2.1 临床表现
        4.2.2 辅助检查
        4.2.2. 1 细胞学和高危型HPV检查
        4.2.2. 2 阴道镜检查
        4.2.2. 3 组织病理学检查
    4.3 治疗
        4.3.1 治疗原则
        4.3.2 阴道LSIL(Va INⅠ)的治疗
        4.3.3 阴道HSIL(Va INⅡ~Ⅲ)的治疗
        4.3.3. 1 药物治疗
        4.3.3. 2 物理治疗
        4.3.3. 3 手术治疗
        4.3.3. 4 近距离放射治疗
        4.3.4 特殊人群Va IN的治疗
        4.3.4. 1 妊娠合并Va IN
        4.3.4. 2 子宫颈癌放疗后的Va IN
    4.4 随访
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编写专家

(5)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
    4 随访
    5 诊断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44例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病例基本特征
    2.3 单因素分析
    2.4 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年轻化趋势
    3.2 子宫颈初次锥切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3.3 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年限分析
    3.4 育龄期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初次锥切术后复发的处理
    3.5 本研究的优势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宫颈HSIL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的子宫颈癌复发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部分地区子宫颈癌患者复发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复发性子宫颈癌的生存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复发子宫颈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不同初始治疗及复发部位的复发性子宫颈癌治疗方案选择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7)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第一章 纳米炭在早期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文献综述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应用于子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异位淋巴组织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构成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验证及相关蛋白通路的探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子通路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章 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子通路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二章 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子宫内膜癌中TLS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异位淋巴组织在不同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 非答辩部分论文
致谢

(9)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人乳头瘤病毒及其流行病学
    1.1 HPV基因型别和分类
    1.2 HPV感染率和基因型分布
    1.3 HPV感染相关疾病负担
2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2.1 HPV疫苗免疫机制
    2.2 HPV疫苗免疫原性
    2.3 HPV疫苗保护效力
        2.3.1 双价HPV吸附疫苗
        2.3.2 国产双价HPV疫苗(大肠杆菌)
        2.3.3 四价HPV疫苗
        2.3.4 九价HPV疫苗
    2.4 HPV疫苗安全性
3 一般人群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
    3.1 国内现有HPV疫苗
    3.2 一般人群HPV疫苗接种
        3.2.1 国外权威指南对于成年女性接种HPV疫苗的推荐
        3.2.2 我国HPV疫苗接种背景
4 高危、特殊人群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
    4.1 HPV感染/细胞学异常女性
    4.2 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
        4.2.1 妊娠期女性
        4.2.2 哺乳期女性
    4.3 HPV相关病变治疗史人群
        4.3.1 下生殖道癌前病变/癌治疗史人群
        4.3.2 肛门癌前病变/癌治疗史人群
    4.4 遗传易感人群、高危生活方式人群
        4.4.1 遗传易感人群
        4.4.2 高危生活方式人群
    4.5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4.5.1 HIV感染者
        4.5.2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4.5.3 糖尿病、肾衰竭接受血液透析者等
        4.5.4 器官/骨髓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
5 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及其处理
    5.1 临床试验中的AR和AE
    5.2 上市后的AR与AE
6 注意事项
    6.1 HPV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6.2 接种HPV疫苗后仍应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10)《2021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版指南主要更新
    1.1 新增
    1.2 保留生育功能者
    1.3 ⅠB3~ⅣA期的处理
    1.4子宫全切除术后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
    1.5 微浸润癌采用冷刀锥切保留生育功能者
2 手术分期
3 手术原则
    3.1 锥切和单纯子宫切除术(即筋膜外子宫切除术)
    3.2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或前哨淋巴结显影)
    3.3 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
    3.4 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
    3.5 ⅡB期及以上的晚期病例
    3.6 放疗后盆腔中心性复发或病灶持续存在者
    3.7 前哨淋巴结(SLN)显影
4 放射治疗(放疗)原则
    4.1 一般原则
    4.2一般治疗信息
    4.3 放疗剂量
    4.4 初治病例的根治性放疗
    4.5子宫切除术后的辅助放疗
    4.6 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IORT)
    4.7 阴道近距离放疗及剂量
5 全身治疗原则
    5.1 同期放化疗
    5.2 一线联合化疗
    5.3 单药化疗
    5.4 二线治疗的药物
6 影像学检查原则
    6.1 初始检查影像学检查推荐
        6.1.1 Ⅰ期
        6.1.2 Ⅱ~Ⅳ期
    6.2 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推荐
        6.2.1 Ⅰ期
        6.2.2 Ⅱ~Ⅳ期
7 各期子宫颈癌的初始治疗方法
    7.1 保留生育功能
        7.1.1 ⅠA1期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7.1.2 ⅠA1期伴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和ⅠA2期
        7.1.3 ⅠB1和选择性ⅠB2期
    7.2 不保留生育功能
        7.2.1 ⅠA1期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7.2.2 ⅠA1期伴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和ⅠA2期
        7.2.3 ⅠB1/ⅠB2和ⅡA1
        7.2.4ⅠB3和ⅡA2期(选择手术分期者见7.2.6)
        7.2.5 术后辅助治疗
        7.2.6 部分ⅠB3/ⅡA2期(选择手术者见7. 2.4)和ⅡB~ⅣA
        7.2.6.1影像学分期
        7.2.6.2手术分期
        7.2.7ⅣB期或远处转移
    7.3 单纯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后意外发现的浸润性子宫颈癌
    7.4 妊娠合并子宫颈癌
8 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NECC)
    8.1 病理特征
    8.2 影像学检查
        8.2.1 治疗前检查
        8.2.2 治疗评估
        8.2.3 随访
    8.3 治疗流程
        8.3.1 肿瘤局限在子宫颈
        8.3.2 局部晚期(ⅠB3~ⅣA期)
        8.3.3 远处转移
9 随访
1 0 复发性子宫颈癌的治疗
1 1 治疗后管理
1 2 讨论

四、子宫颈癌复发因素及部位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2022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 周晖,刘昀昀,罗铭,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12)
  • [2]腹腔镜与腹式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疗效比较研究[J]. 李婧,王东雁,刘昀昀,周晖,谢玲玲,林仲秋,卢淮武.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10)
  • [3]子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06)
  • [4]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06)
  • [5]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 唐奕仕.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的子宫颈癌复发情况调查与分析[D]. 曹玉叶.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7]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D]. 王亚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异位淋巴组织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秦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9]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李双,李明珠,丛青,杨帆,刘红,李克敏,宋坤,尹如铁,王新宇,张国楠,隋龙,刘继红,孔北华,谢幸,魏丽惠,马丁.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1(02)
  • [10]《2021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 周晖,刘昀昀,罗铭,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0(11)

标签:;  ;  ;  ;  ;  

宫颈癌复发因素及部位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