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生物全息疗法”

肩周炎的“生物全息疗法”

一、“生物全息疗法”治疗肩周炎(论文文献综述)

闫进琳[1](2021)在《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全息论,通过对轻中度癌痛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分析探讨穴位按摩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疼痛、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癌痛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干预措施,为辅助治疗癌痛提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轻中度癌痛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2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收纳48例,试验组收纳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癌痛护理(包括疼痛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息穴位按摩(包括第二掌骨侧和耳部),每天按摩一次,持续20min,一共干预10天。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评估各项观察指标:疼痛评估量表、体能状况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睡眠质量量表及疼痛评分(每24h评估一次),比较不同干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的影响。运用Excel表整理数据,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研究做出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类别、原始病种分布、病程、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基线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NRS评分、疼痛缓解率比较:两组在前五天干预时,NRS评分呈下降趋势,经t检验显示前五天两组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六天至第十天两组NRS评分均降低,且干预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可显着降低癌痛程度。不同方式干预后,两组对疼痛均有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显示穴位按摩组缓解疼痛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疼痛影响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PI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降低BP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BP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可以减轻疼痛带给患者的不良影响。4.两组患者体能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KP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提高患者KP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KP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提升患者的体能状况。5.两组患者睡眠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I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使患者AIS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A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在改善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QOL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较干预前均能提高患者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QOL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1.全息穴位按摩联合常规癌痛护理相对于单一常规癌痛护理方案缓解疼痛更有效,可增强止痛效果。同时可以显着降低疼痛程度,使疼痛对生活的影响减小,明显改善疼痛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2.全息穴位按摩作为辅助治疗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起到改善作用,住院期间,睡眠质量得以提升;3.全息穴位按摩可提高轻中度癌痛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彰显了中医外治法防治癌痛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医护理防治癌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无创伤、方便易操作、人文关怀强的中医外治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齐飞[2](2020)在《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肩部疼痛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肩周炎的即时且积极的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中发现,脐针疗法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脐针治疗和传统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来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和疗效差异;同时,对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主要机制进行探讨,客观评价脐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传统的中医药研究在临床治疗肩周炎上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方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9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脐针治疗组48例和传统针刺组48例。脐针组穴位选取按照脐洛书全息中“二四为肩”的区域,左右肩区分别位于脐周1~2点时钟方向(左肩)和10~11点时钟方向(右肩)进行选穴;传统针刺组主穴为肩髎、肩髃、肩前、阿是、条口、阳陵泉,配穴为上臂痛取臂臑、曲池;肩胛痛配曲垣、天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0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连续针刺5日,休两日,共计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1次治疗后和2个疗程后的肩关节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活动变化,运用Mc Gill疼痛观察量表、肩关节功能评定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等指标和量表对肩关节疼痛程度及活动功能进行评估,运用SPSS17.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完成组内前后对照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将纳入试验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的肩关节平均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等值进行组间对比,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1次后和治疗2个疗程后的肩关节平均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等值分别与治疗前的值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针组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针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3%;传统针刺组治愈16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综合疗效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脐针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病患在治疗中出现了晕针的不良反应,传统针刺组在治疗中有3例出现了血肿、头痛的不良反应,均在立即处理后得到好转。脐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传统针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脐针和传统针刺在治疗肩周炎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二者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脐针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脐针组和传统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均可获得明显疗效,均明显改善了肩关节活动度、减轻了肩关节疼痛、缓解了肩关节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且治疗的即刻疗效较好,但脐针的治疗作用和即刻疗效更优于传统针刺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脐针疗法在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中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操作简便易普及,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沈汉勇(Hun Yung Sim)[3](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巨刺、缪刺与现今交叉刺法的处方规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巨刺、缪刺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巨刺与缪刺的适应病证、针刺方法与取穴方法、穴位选择应用规律,对比左右交叉刺法的定义及内容,为以后针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学和目录学的方法,采用人工阅读及检索,获取巨刺与缪刺及交叉刺法的古今文献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成果:左右交叉刺法是现代下总结巨刺与缪刺的针刺方法,发展为以痛为参照点,进行对侧的针刺方法。分析后,根据巨刺、缪刺及左右交叉刺法三者的定义,总结古代针刺的巨刺与缪刺方法并不能等同于为左右交叉针刺法。左右交叉刺法的定义与方法范围及适应症均过于狭小,仅限于外在可见可感受的病症。借由推导过程,为“巨刺刺经,缪刺刺络”找到依据、推测“左取右,右取左”的内涵,大胆猜测《缪刺论》中可能同时阐述巨刺与缪刺,非仅描述缪刺一法而已,其中:巨刺治疗的途径仅涵盖本经循行途径及本经其病;缪刺循行涵盖广泛,包括经别、本经的分支、经筋。巨刺刺法深刺,而缪刺有四种针刺方法,分别为左取右,右取左(包括左右上下交叉)、以痛为俞、刺络放血、月生死为痏数。尽管古代的巨刺、缪刺法的刺法描述非常简洁,近现代的文献却针对巨刺、缪刺描绘成多种针刺方法,以左右交叉取穴为主,还包括有以痛为俞,刺络放血、同侧上下交叉、阿是穴对应点、同侧同部的表里对称刺法等等。在现代文献里甚至发现有部分医师对缪刺法重新定义的情况,命名“局部缪刺”两例。古代文献量30本古书籍,当中病证(按古代病名)有32种,收录病次138次,以内科为最多占40.63%、耳鼻喉科21.88%,其余各科均有涉猎,病证范围广泛;现代文献量295篇文章,收集文献以1977年到2018年10月为度,当中病证(现代病名)有38种,收录病次306次,以神经科44.44%与软组织损伤疾病33.99%为最多。在中风治疗中,古代文献以三阳经及督脉为治疗手段,主要是阳明经42.22%,少阳经46,67%;而现代中医以六经、督脉及新穴位为治疗手段,仍然以阳明经42.29%及少阳经21.39%为主。而现代文献中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辅助手法,以针刺过程中运动患侧为主,占34.64%、间中行针占14.05%。所收集的文献中,坚持单侧健侧取穴的有75.16%,双侧取穴有24.84%,其中双侧取穴的案例中,健侧取穴比患侧多对比患侧取穴比健侧多,比例为3.22:1。由于时代变迁,医师对巨刺、缪刺法的使用方法产生变化。在古代文献中,所选择穴位井穴使用率39.38%、五输穴59.84%、普通体穴11.2%、交会穴6.95%;现代文献中,所选择穴位井穴使用率1.36%、五输穴25.29%、普通体穴19.1%、交会穴21.18%。总结大部分医师是以经络左右交叉的特性为核心,导致进行针刺时偏向于选择交会穴及五输穴。结论:分析巨刺、缪刺的理论,对比现代左右交叉针刺法的定义,判断交叉针刺法定义过于狭窄,不能用以涵盖原来巨刺、缪刺的全部针刺手法。在推导过程中发现《缪刺论》可能同时阐述巨刺与缪刺,非缪刺而已。研究得出穴位的规律、针刺手法的总结、临床主治病证的适应症,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姜君[4](2020)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肩周炎针刺治疗优化方案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为针刺治疗肩周炎提供针刺优化治疗方案,为肩周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对2018.1-2019.2中国知网上关于“肩周炎”的170余篇相关论文的穴位统计,搜索词包括“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风”、“肩凝症”等词语,得出基础数据库,筛选出频次在25以上的穴位,为优化方案,实现少穴少针的原则,依照前期肩周炎选穴数据的统计,筛选出与治疗肩周炎关系相对较密切的穴位,选取阿是穴为基础选穴,依据“经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等理论,“上病下取”、“局部选穴”、“左病右取”、“巨刺缪刺”等选穴原则及临床经验,归纳为肩三针(肩贞穴、肩髃穴、肩髎穴)、后溪穴、阳陵泉穴、条口透承山、丰隆透承山等五组选穴作为因素进行实验。在得气的基础上,选取互动与不互动、运针1次与不运针、患侧与健侧等操作来调整合适的刺激强度。选择同样的针具、针刺深度、留针时间等,严格控制其他因素尽量保持一致性,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无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默认其他相对不可控的影响因素的一致性,将上述因素与水平导入SPSSAU网页,得出L10(51×23)正交试验设计表,完成设计方案,根据方案纳入10组病人,每组3例。采取随机对照法,纳入符合标准的30例病例,均为2019年5月-2020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门诊及病房的患者,根据SPSS 21.0统计分析系统产生的随机编号将其随机分为10组。患者取坐位,嘱患者活动肩部,寻找最疼痛的部位,消毒后以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行阻力针法,向一个方向行针,缠绕肌纤维,至手下有滞涩感后迅速出针,若患者仍此处疼痛,加大刺激量,以2根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一同刺入行阻力针法;若患者痛点转移,于新的疼痛处行阻力针法,至患者找不到痛点为止。所有病例均按所在分组的针灸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取合适的针具,取75%酒精常规消毒后指切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频率100次/分以上,互动组嘱患者缓慢、大幅度活动肩部,行针约1分钟;刺激量为运针1次的患者于针刺15-20分钟时予行针1次,平补平泻手法,加大刺激量。留针30分钟,留针时间完毕后用棉球按压起针,收拾好废弃物。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试验2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2天。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表、肩关节活动度记录表评价治疗结果。将结果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处理,评估治疗效果,得出最佳治疗方案。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10组方案的不同组合均能降低肩周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提高肩关节Constant评分,提高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VAS评分来说,在首次治疗时,刺激量的影响最大,最佳治疗方案是:患侧后溪穴,不互动,运针1次;治疗1个疗程时,选穴和刺激量的影响较大,最佳治疗方案是:患侧条口透承山,互动,运针1次;治疗2个疗程时,选穴的影响最大,最佳治疗方案是健侧条口透承山,互动,运针1次。3对于Constant评分来说,在首次治疗时,刺激量的影响最大,最佳治疗方案是:健侧后溪穴,互动,运针1次;治疗1个疗程时,选穴和手法的影响较大,最佳治疗方案是:健侧条口透承山,互动,运针1次;治疗2个疗程时,选穴的影响最大,最佳治疗方案是健侧条口透承山,互动,运针1次。结论1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于肩周炎的治疗,在阿是穴配合阻力针法的基础上,后溪穴和条口透承山对疼痛及活动不利疗效较好,互动和不互动、健侧和患侧均有效果,运针一次优于不运针,在临床中可将健侧或患侧的后溪穴和条口透承山,互动与不互动交替组合运用,可能会取得一定的疗效,而且可能会避免针刺过程中的腧穴疲劳性,尚待临床进一步验证。2通过正交试验选取合适的因素和水平,用一种相对简单、便捷、高效的实验筛选出优化的治疗方案,然它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不同的腧穴配伍与不同手法、操作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不能取代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疗手段,仅为一种观点。

曾彤[5](2020)在《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干预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肩周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且肩周炎疼痛发作时剧痛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单因素干预多见,多因素综合疗法不常见。针灸是中医疗法中最常用于肩周炎的治疗方式,针灸疗法中又有选穴和刺法的不同,常规针刺多见、缪刺疗法少见。为了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与针刺患侧列缺配合运动疗法干预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从而对肩周炎治疗的针灸干预方法进行优化,为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且中医证型属于风寒湿痹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单盲的试验设计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患侧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操作方法: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上肢,穴区皮肤酒精常规消毒后,用1.0寸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25×30mm)先在健侧列缺穴斜刺进针0.2-0.5寸,针尖朝向肩部,行捻转提插泻法,得气后,嘱患者上举、外展、外旋患侧肩关节,慢慢扩大活动幅度,活动10分钟后,常规针刺患部肩贞、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等穴,行捻转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上肢,穴区皮肤酒精常规消毒后,用1.0寸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25×30mm)先在患侧列缺穴斜刺进针0.2-0.5寸,针尖朝向肩部,行捻转提插泻法,得气后,行肩关节活动及患部针刺方法同观察组。以上两组每日治疗一次,10日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收集观察指标数据。以上60例患者均采用疼痛评分量表VAS、PPI评分及肩关节活动量表Melle评分3个观察指标。疗效评价标准采用《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对风寒痹阻型肩周炎疗效判定。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内容:(1)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VSA、PPI、Melle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PPI、Melle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式对肩周炎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改善;(3)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PPI、Melle评分差值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改善肩周炎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差异。根据以上各项数据观察内容,通过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改善肩关节功能及其临床疗效差异,对不同针灸方式干预肩周炎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为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其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PPI、Melle评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VAS、PPI、Melle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种针灸干预方式在改善肩周炎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3.两组治疗前后VAS、PPI、Melle评分差值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VAS、PPI、Melle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PPI、Melle评分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改善肩周炎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的愈显率为53.4%、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愈显率为30%、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和针刺患侧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均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和改善肩关节功能的作用,且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针刺患侧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从而对肩周炎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优选,为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周宇桐[6](2019)在《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肩宁六针治疗组)和对照组(毫针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表(Constant-Murley)评分,并进行总体疗效观察和评定。结果:最终观察组完成28例,对照组完成27例。1.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nstant-Murley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结论:1.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2.肩宁六针取穴少且均在手部,取穴精、操作方便、疗效佳,在临床治肩周炎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刘永红[7](2018)在《肩三针加放血拔罐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疼痛期肩周炎的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法。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称之为“漏肩风”、“锁肩风”、肩痛、“冻结肩”或“肩凝症”等不同称谓。属于中医学“弊症”范畴中的肩痹。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多见,故又称五十肩。肩周炎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年老体弱,气血两虚,肝肾功能逐渐衰退;气血不足,营卫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肌肉脉络营养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侵袭或劳伤筋脉,导致肩部气血凝滞,脉络阻塞,经络不通而引起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周炎疼痛期为肩周炎的早期又叫急性期,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为主,疼痛活动时加重,静止时疼痛相对减轻,静息痛是本病的特点,夜间睡眠时往往不能卧于患侧,常常夜间疼醒,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肩周炎疼痛期的主要治疗目标就是解决疼痛和治愈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研究课题的目的就是通过肩三针加放血拔罐与肩三针加留罐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的比较,探讨肩三针加放血拔罐在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可靠性,为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病人提供较可靠的依据。方法:将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符合肩周炎中医诊断标准,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早期肩周炎病人100例,根据病人看诊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主穴:肩三针(肩髃、肩髎、肩前)。患者取侧卧或坐位,露出患侧肩局部,先在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针具均采用0.30mm×50mm汉医牌一次性毫针,针刺方向朝向肩关节,进针深度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平均为I-2寸,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医者双手循按患者肩部,找出肩关节各方向活动时的压痛点,根据病人病情轻重、虚实等决定1到3处明显压痛点,用75%的医用酒精消毒棉球常规消毒局部,放血采用医用华鸿一次性无菌采血针放血针1型28G号(直径0.37mm),用放血笔在压痛点局部,快速点刺,微出血,用抽气拔罐器或玻璃火罐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左右,局部出血量约1~5ml左右,起罐,擦去血水,局部常规消毒。在治疗的全过程都有自然能量型神灯局部照射。治疗结束后,医师助理耐心教导患者做面壁手指爬墙、体后拉手、屈肘甩手、后伸摸棘法等运动,加强患肩肩关节功能锻炼,便于最大限度恢复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嘱咐患者回家每天做3-5次左右,每次约15分钟左右。对照组针刺选穴及操作方法同治疗组,起针后,在患侧肩局部找出明显痛点,留罐10分钟左右,起罐后的操作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疗程相同,均隔2日治疗一次,每次找出新痛点,10次为1疗程,经过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及指标变化。通过肩关节功能评定(见附录:1),包括疼痛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形态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五个方面对肩周炎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通过医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局部形态以及总分数的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加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患者和针刺加留罐治疗肩周炎患者,两组治疗都能明显改善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局部形态。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在改善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局部形态以及总分数评分上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针刺加放血拔罐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针刺留罐对照组。2、治疗组:治愈3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为100%;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为8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在治疗3月后进行随访,随访后两组疼痛积分和复发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加放血拔罐治疗组对疼痛期肩周炎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症状长期改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种方法治疗早期肩周炎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都能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的情况,并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治疗早期肩周炎的疗效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意义,为多种疗法配合使用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此法操作简便,见效快,疗程短,费用低,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属于现今提倡的天然疗法之一,是改善肩关节周围疼痛最快速和最直接的一种方法,病人易接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林文源[8](2018)在《平衡针配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平衡针与董氏奇穴具有特定疗效,属于奇穴之运用。本研究旨在透过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的客观观察,来探讨此法运用在肩周炎的可行性与推广性。方法:观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肩周炎患者60例,分组方法依随机原则进行,选取30例订为试验组,施以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疗法;另选取30例订为对照组,施以传统针刺疗法。同时,以肩部的疼痛和功能活动做为指针,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本研究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疗法结果,具九成三的综合疗效、百分百的首次治疗镇痛疗效,九成的改善功能疗效。显示在肩部疼痛的改善、肩部功能活动的改善、以及实时镇痛与改善肩部功能活动的效果上,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疗法皆比传统针刺疗法优异。此外,在远期的整体疗效上,两种疗法均有良好的效果。结论:1、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疗法,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二方面可以改善其活动功能·同时,对于肩周炎病人的肩部实时镇痛效果与远期疗效,都有相当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的疗法,其对患者的人身安全性高,操作稳定性亦强,而且经济便利。

谢利双[9](2017)在《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肩周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因该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患者,该年龄段处于工作的中间力量,目前肩周炎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己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诊疗标准尚有争议,我国人口众多,发病患者占骨科病人的1%,需要寻找一种简便廉效、易于推广的诊断治疗方法极为重要。针刀微创治疗肩周炎是一种理想的技术,需要把相关针刀入路进行分析,从理论和临床上进行合理的论证,以便更好的在接诊中运用。研究目的:全面综述肩周炎的中西医理论观点,以及当今各种治疗方案,分析针刀微创治疗的机理与临床应用。通过对人体标本进行针刀治疗的方案,并对相关标本部位的尺寸进行测量和研究,把相关的数据用来指导筛选确定针刀入路的临床应用,观察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在肩周炎的临床症状包括VAS疼痛,活动角度及L‘Insalata评定的影响,通过规范标准化针刀治疗方案。评价针刀治疗技术对肩周炎治疗的安全入路风险与疗效,探讨针刀微创治疗的机理及临床规范。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以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例进行局部解剖,观察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走行以成人15具标本测量骨性标志,指导整理针刀治疗肩周炎的安全有效的入路。并结合临床60例患者分成两组,针灸组30人,针刀组30人,进行针刀治疗临床应用研究对比。临床采用随机方法分两组,即针刀组与针灸组,针刀组采用解剖数据确定安全的针刀松解疗法,每周治疗1次,4次为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结果。针灸组取穴,每日一次,5次一个疗程,间隔2日,进行4个疗程。对L‘Insalata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肩关节VAS疼痛分数、肩关节功能活动3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5具成人尸体标本提供了大量的图像和数据,并直观的展示了针刀进入人体后松解相关的神经与肌肉组织对肩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结合针刀理论整理出13个治疗肩周炎相对安全的针刀入路,在临床治疗运用,对60例患者进行针刀松解法与针灸治疗的对比,针刀组与针灸组的VAS评分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19、0.036与0.001,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外展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0、0.036与0.032,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前屈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0,0.000与0.014,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内旋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10,0.002与0.000,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外旋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0,0.000与0.001,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L‘Insalata评价表评分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2,0.003与0.030,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治疗前后没有出现患者受伤的报道.针刀组治疗肩周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L‘Insalata评价表各个方面均优于针灸组。

刘婧[10](2017)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处方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整理和统计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文献研究,汇总和分析相关文献研究中的常用经络与穴位,以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组方配穴的一般规律与大体趋势,并结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寻求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思路,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及科研最优化针灸方案提供借鉴、参考。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全文数据库及PubMed Central数据库中检索和筛选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文献,对筛选后文献中的所选腧穴和经络进行人工录入Excel表后,统计并计算各穴位和经络的出现频率,从而分析和总结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常用穴、归经分布、特定穴运用的规律等,同时结合针灸临床治疗该病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总结其穴位归经选取原则。结果:1.通过检索后筛选,共有227篇文献纳入本研究;2.经过整理及分析,共有51篇文献运用针灸并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占总文献数的22%,其次应用小针刀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文献有31篇,占14%,但运用单纯艾灸疗法的文献仅有9篇;3.在选穴方面,83%的临床文献把风池作为首选穴位,共出现188次,其次为颈夹脊穴共使用118次,占总文献数的53%;4.在穴位归经方面,75%的穴位属于阳经,其中10个腧穴属足少阳胆经,共应用246次,其次为督脉(10穴/193次)和足太阳膀胱经(13穴/137次);5.在特定穴的统计中,共有25个腧穴为交会穴,频率高达46%,其次14个经穴属于五输穴,占10%。结论:通过对227篇文献数据统计可知,大多数临床文献将针灸并用和小针刀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而针推或针药结合等复合型疗法也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应用,但采用单纯针刺、艾灸或刺络拔罐疗法的文献相对较少。在配穴方面,以局部选穴、循经取穴或经外奇穴为主,其中风池为首选治疗穴位,颈夹脊穴、百会、大椎、风府、天柱为主要治疗用穴;在特定穴上,交会穴应用次数最多,五输穴、原穴和络穴次之;而穴位归经方面,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督脉出现频率最高,为首选治疗经络。

二、“生物全息疗法”治疗肩周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全息疗法”治疗肩周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西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病因
        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3 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3.1 病因病机
        3.2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4 生物全息理论的研究现状
        4.1 全息理论
        4.2 全息穴区及选穴依据
        4.3 生物全息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5 小结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样本量计算依据
    4 病例分组方法
    5 干预方案
        5.1 对照组
        5.2 试验组
    6 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病例入选情况
    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2.1 两组研究病例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
        2.3 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比较
        2.4 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2.5 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比较
        2.6 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
    3 干预后临床各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比较
        3.1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每天NRS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缓解情况分析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I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KP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I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OL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穴位按摩缓解癌痛的作用机理
    2 全息理论的机理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3.2 评价指标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与展望
        2.1 局限性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穴位相关护理措施在癌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的主要成果

(2)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肩周炎的病因
        二、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三、临床分期
        四、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中医辩证论治
        三、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四、针灸治疗肩周炎概述
        五、脐针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病例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标准
        五、脱落和退出试验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纳入、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观察方法
        五、注意事项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第三节 研究结果和数据处理
        一、病例的分布情况
        二、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四、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一、脐针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二、结果分析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五、设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3)基于古今文献的巨刺、缪刺与现今交叉刺法的处方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的
        一、研究目的
        二、源文献的选择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的整理及分类
        二、数据库的建立及频次统计
        三、统计结果分析
第二章 研究成果
    第一节 古代文献资料
        一、古代文献针刺法的主治病证
        二、古代文献所使用的穴位
    第二节 现代文献资料
        一、现代文献针刺法的主治病证
        二、现代文献所使用的穴位与古代文献进行对比
        三、现代文献对于中风的治疗与古代文献进行对比
        四、现代医家实际操作的内容对比
    第三节 病因病机
    第四节 理论研究
        一、中医理论研究
        二、现代医学研究
第三章 交叉刺法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巨刺与缪刺
        一、“巨”的含义
        二、“缪”的含义
    第二节 大络
        一、大络的性质
        二、大络的位置
        三、大络的本体
        四、尝试论证《缪刺论》中同时描述巨刺与缪刺
        五、小结
    第三节 巨刺与缪刺的区别
        一、发病部位及诊断依据
        二、针刺取穴方法及手法、针具
    第四节 巨刺、缪刺与交叉刺法的区别
    第五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临床应用病证的异同
    第六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穴位选择偏向
    第七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留针时间异同
    第八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辅助手法异同,及双侧取穴的差异
第五章 重新思考现代医家对巨刺与缪刺的定义
    第一节 针法定义模糊
    第二节 认为缪刺刺络等同于病势缓,或不严重
    第三节 构思新颖,重新定义
    第四节 当代对于《缪刺论》的疑惑
第六章 总结
第七章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合格证明

(4)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肩周炎针刺治疗优化方案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治疗方法
        2.2.1 取穴方法
        2.2.2 互动针法
        2.2.3 针具选择
        2.2.4 操作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2.4.1 出血或血肿
        2.4.2 弯针
        2.4.3 滞针
        2.4.4 针刺部位疼痛
        2.4.5 晕针
        2.4.6 折针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研究结果
        3.2.1 治疗前后各组评分结果
        3.2.2 首次治疗后不同因素水平对各观察指标的影响
        3.2.3 第1疗程治疗后不同因素水平对各观察指标的影响
        3.2.4 第2疗程治疗后不同因素水平对各观察指标的影响
        3.2.5 各因素在不同治疗时间对各疗效指标的影响趋势
        3.2.6 肩关节活动度
        3.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3 正交试验设计
    4 因素、水平选择依据
    5 结果总结
    6 机理探讨
        6.1 选穴
        6.1.1 肩三针
        6.1.2 后溪
        6.1.3 阳陵泉
        6.1.4 条口透承山
        6.1.5 丰隆透承山
        6.1.6 阿是穴
        6.2 阻力针法
        6.3 互动针法
        6.4 刺激量
        6.5 缪刺法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肩周炎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1 针具
    2 手法
    3 联合应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干预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2.观察方法
    2.1 选穴和定位方法
    2.2 操作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
3.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3.3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4 结论
4.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4.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4.3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4.4 缪刺法的相关论述
    4.5 “列缺”选穴依据
    4.6 运动针法的相关论述
    4.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答辩委员会成员
个人简介

(6)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一般资料及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见表3)
    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见表4)
    3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见表5)
    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见表6)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3 全息理论
    4 选穴依据
        4.1 全息理论
        4.2 远端选穴
        4.3 局部选穴
    5 肩宁六针与毫针常规针治疗肩周炎的分析对比
    6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附录 B:临床观察表
    附录 C: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
    附录 D:综述
        参考文献

(7)肩三针加放血拔罐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近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
        一、肩周炎的病理及病因
        二、目前西医的治疗选择
        三、西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肩周炎的病因病理
        二、肩周炎的临床表现
        三、中医刺络放血疗法进展
        四、中医对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五、肩三针的来源及临床应用
        六、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经验和方法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案
        一、研究病例的来源
        二、肩周炎中医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和剔除标准
        六、研究方法
        七、观察指标
        八、疗效评定标准
        九、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研究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
        三、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四、3月随访后复发率及疼痛积分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治疗方案探讨
        三、针刺、拔罐、留罐、放血拔罐治疗原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平衡针配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肩关节周围炎的西医学研究
    2 肩关节周围炎的中医学研究
    3 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4 小结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结果
讨论
    1 奇穴的临床应用
    2 平衡针配董氏奇穴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3 结果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9)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解剖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3 肩外疾病综合性的分析
        3.1 颈椎源性肩周炎
        3.2 冠心病
        3.3 神经系统疾病
        3.4 内分泌系统疾病
        3.5 心理因素
    4 肩关节疾病的相关检查
        4.1 X线片检查
        4.2 MRI检查
        4.3 CT检查
        4.4 B超检查
        4.5 关节镜检查
        4.6 血阻图检查
        4.7 肩关节造影
        4.8 肌电图检查
    5 肩周炎诊断分型
    6 中医与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6.1 针灸
        6.2 肩关节镜
        6.3 神经阻滞注射疗法
        6.4 推拿
        6.5 肩周炎外科手术
        6.6 高压氧疗法
        6.7 口服药物
        6.8 局部药物外贴与导入技术
        6.9 针刀治疗肩周炎技术
    7 针刀治疗肩周炎入路及治疗理论的研究
第二部分 解剖研究
    1 试验标本与方法
    2 实验步骤与结果
    3 针刀治疗肩周炎与解剖学的研究
    4 针刀松解法治疗肩周炎临床应用要点
        4.1 锁骨下臂丛神经卡压松解手术入路
        4.2 斜角肌间臂丛神经卡压松解手术入路
        4.3 腋路臂丛神经卡压松解的入路
        4.4 肩胛上神经卡压神经松解针刀入路
        4.5 颈部C5-C7棘间点松解针刀入路
        4.6 颈部C5-C7关节突关节松解针刀入路
        4.7 肩峰下滑囊针刀入路
        4.8 肩胛下肌针刀入路
        4.9 冈上窝与冈下窝针刀入路
        4.10 大圆肌与小圆肌的针刀入路
        4.11.喙突部应用入路
        4.12 肱骨大结节应用入路
        4.13 结节间沟入路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
    1 一般资料
    2 肩周炎中医与西医的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分组及治疗方法
    6 疗效评价
    7 实验的伦理问题和安全保障问题
    8 数据处理
    9 实验结果
    10 不良反应
第四部分 讨论
    1 解剖学是针刀治疗肩周炎的基础
    2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西医理论机制
    3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中医理论机制
    4 针刀临床应用的医患交流
    5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空白组设置问题
    6 临床疗效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数据库索引
        1.1.2 检索策略
        1.1.3 文献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检索结果
    1.2 文献分类
    1.3 文献类型分类
    1.4 文献发表规律分类
2 治疗方法统计分析
    2.1 常用针灸方法统计
    2.2 各针灸手法治疗不同证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规律
    2.3 常用配穴组方特定规律
    2.4 常用穴位频次情况
        2.4.1 主穴数据频次分析
        2.4.2 配穴数据频次分析
    2.5 用穴归经分布情况
    2.6 腧穴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及规律
    2.7 特定穴运用分析结果
3 讨论分析
    3.1 中医病名发展史
    3.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2.1 风邪致病说
        3.2.2 因虚致病说
        3.2.3 因痰湿致病说
        3.2.4 因瘀致病说
    3.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3.3.1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记载
        3.3.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的论述
    3.4 各种针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3.4.1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3.4.2 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3.4.3 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3.4.4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3.4.5 全息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3.5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配穴原则
    3.6 常用主穴的临床使用依据
        3.6.1 风池
        3.6.2 颈夹脊穴
        3.6.3 百会
        3.6.4 天柱
        3.6.5 大椎
    3.7 常用配穴的使用依据
        3.7.1 足三里
        3.7.2 外关
        3.7.3 太溪
        3.7.4 太冲
    3.8 全息疗法常用腧穴的使用依据
        3.8.1 中脘
        3.8.2 关元
        3.8.3 商曲
    3.9 所用腧穴体表位置分布依据
    3.10 常用特定穴使用依据
    3.11 常用经络使用依据
4 小结
5 研究体会和发现问题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生物全息疗法”治疗肩周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D]. 闫进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齐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古今文献的巨刺、缪刺与现今交叉刺法的处方规律探析[D]. 沈汉勇(Hun Yung S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肩周炎针刺治疗优化方案选择[D]. 姜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干预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曾彤.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宇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肩三针加放血拔罐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刘永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8]平衡针配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D]. 林文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解剖与临床应用[D]. 谢利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处方规律研究[D]. 刘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肩周炎的“生物全息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