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灌区防洪特点及防洪工程规划

卫星灌区防洪特点及防洪工程规划

一、卫星灌区的防洪特点与防洪工程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提出渝府办发[2021]105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30日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

罗小云[2](2021)在《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以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江西水安全——在2021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志们: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精神,总结2020年及"十三五"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刚才,

蒋宇航,冯林松,田自红,杨惠淑,尹燕莉[3](2020)在《兴水利除水害 保一方安澜——河南省治淮70年历程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70载治淮岁月,70年艰辛历程,河南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筑起了一座又一座治水丰碑,不仅改变了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历史局面,也使"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一夙愿,变为现实。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总结了70年来河南省淮河流域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方面的建设成就,并针对河南省在治淮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了未来的治淮措施和重心,全面开启新时代河南省治淮新征程。

彭亮,马云飞,卫仁娟,何英,穆振侠,李晓庆,刘成红[4](2020)在《基于GIS栅格数据的叶尔羌河灌区洪水风险动态模拟与识别》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加强叶尔羌河灌区防洪规划与管理。【方法】根据1959—2015年叶尔羌河灌区洪水事件,以叶尔羌河喀群渠首至艾力克塔木之间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工具生成数字高程(DEM)栅格数据,构建了FloodArea洪水淹没模型,计算了高情景和低情景2种典型历史洪水量级下的淹没范围、水深、流速等风险要素,绘制了研究区的洪水风险图。【结果】叶尔羌河洪水淹没风险区主要限于灌区河段附近,重现期为20a洪水风险较高,卡群水文站以下河段多处被洪水冲毁部分河段河堤,洪水漫溢淹没区主要分布在沿河道两侧灌区的地势低洼区,洪水淹没范围较大;重现期为5 a洪水的流程强度和洪水淹没区比重现期为20 a洪水有所减少,危险性等级降低,灌区以及居民点基本未受到影响。【结论】通过反演高情景和低情景2种典型洪水,生成的洪水风险灾害指示图能够科学地模拟、预测洪水淹没范围,防洪工程的重点是在平原灌区莎车县、麦盖提县、巴楚县河段。

冯玮[5](2020)在《槎滩陂灌区传统景观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多样的流域自然环境与水利文化背景孕育了多元而独具地域特征的水利流域景观,然而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地方传统水利流域灌区的景观特征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甚至逐渐走上消亡。因此,本文试图探索水利灌区景观体系的构成与空间格局,为传统水利灌区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文以槎滩陂灌区传统景观体系为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将其理解为由自然系统、水利系统、人居聚落系统、农田系统以及水利管理系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成的动态复合体系,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图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手段,梳理各系统发展脉络与空间分布模式,分析总结研究流域范围内传统水利灌区景观体系空间格局的布局特征与发展规律。其次,在槎滩陂灌区景观空间格局基础上,从聚落尺度进一步对流域景观单元空间布局模式进行研究。按照农田聚落邻近水资源类型,分片从聚落尺度对槎滩陂灌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单元布局模式进一步研究,从而对流域传统水网-农田-聚落景观单元空间布局的规律与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从中对流域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对槎滩陂灌区传统景观体系特征进行总结。最后,对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与评价,提出存在的不足,从传统灌区流域景观的营造智慧与格局特征的角度,为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

田福昌[6](2020)在《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古人云:“伏汛易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一语道出了黄河凌汛灾害防御难度之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象条件影响,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频繁发生并造成严重损失,为我国冬春季节大江大河极为突出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可见凌灾风险科学防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凌汛监测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深入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情与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维度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冰塞险情诊断、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凌洪溃堤风险动态评估等方法,并进行实际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情变化特征与气温变化对其影响机制,揭示了凌汛灾害演变特征以及气温变化、水流条件与分凌区应急调控对其驱动机制,并分析了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凌汛期在以0.27d/a(头道拐站)的速率逐渐缩短,近15年流凌消失又重现、封河长度波动性变化等异常现象发生概率超过50%;黄河宁蒙段凌汛洪水风险分布具有险点多、险段长、影响范围广等特征,开河期流速快速增大与水位迅速回落是造成凌汛堤防险情的主要动力因素,在水沙冲淤与河相变化驱动下,河床整体抬高,河相系数增大,同流量对应水位升高,导致凌汛灾害风险加剧,而分凌区应急调控能够有效降低凌汛灾害风险,并影响着凌灾险段的分布格局;多因素耦合驱动下凌汛致灾机理更加复杂,突发链发性增强,年均冰坝次数逐渐减少但冰塞不断增多,近30年凌灾影响损失明显增大,冷暖剧变条件下,凌汛险情大幅增加,发生重大凌洪漫溃堤灾害风险更加严峻。(2)通过研究黄河宁蒙段横断面-纵剖面-平面不同维度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基于多组合均匀优化赋权、K-means聚类与随机森林的冰塞险情诊断方法,并应用于典型河段的冰塞险段判别,辨识冰塞险情主要驱动因子,分析冰塞险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不同维度河势演变均具有多尺度自相似分形特征,冰坝(严重性冰塞)发生频次与主槽弯曲分形维数呈正相关指数型关系,冰坝更易发生于蜿蜒曲折、河湾发育程度较高的宽浅型河道;随机森林算法的冰塞险情等级诊断精确率P=97.72%、召回率R=95.83%、综合指标F1=96.54%,诊断精度明显高于支持向量机等方法;黄河石嘴山-头道拐河段冰塞险情由低至极高4个等级河段占比分别为19%、30%、26%和25%,高风险区多分布在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下游河段冰塞易发风险明显高于上游河段,宽浅型弯曲河道突发链发性冰塞险情更加突出。(3)考虑凌汛堤防险工段与冰塞险情易发河段的差异性,构建了基于改进FAHP-熵权聚类算法的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模型,验证了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凌汛堤防险工段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堤防危险性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低危险至极高危险4个等级堤段占比分别为50%、28%、14%和8%,自上游至下游凌汛堤防危险性整体增大且存在局部高危险堤段,增加考虑分凌区应急调控指标之后,以上比例调整为50%、40%、4%和6%,高危险堤段明显减少,说明分凌区调控减灾效果较好,堤防危险性对其较为敏感;凌汛堤防危险性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变化环境下呈现时空演变特征。(4)考虑凌汛堤防危险性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耦合凌汛堤防危险度与凌洪淹没易损度,研究提出了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动态评估方法,建立了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道与泛区凌洪动态耦合仿真模型,利用提出的SREP指标定量化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并进行多溃口凌汛壅水-溃堤-淹没耦合模拟与凌洪联合风险聚类评估,分析溃堤淹没易损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7个溃口凌洪淹没水深大于1m的区域约占46.77%,溃堤淹没风险较高,而且淹没易损性随时间呈逐渐增大趋势,耦合堤防危险度的全区域风险区划结果,能够较好反映跨区域多溃口凌洪淹没风险分布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与单一区域风险区划相结合,解决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突发链发性凌洪溃堤淹没风险评估的技术难题。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理统计、数值模拟、智能算法与综合评价等方法,较为深入地开展了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及险情诊断评价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凌汛灾害风险的早期识别与预测评价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何治波,吴珊珊,张文明[7](2019)在《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文中认为1流域概况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8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面积65.43万km2,珠江源如图1所示。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西江、北江、东江汇入珠江三角洲后,经虎门、蕉门、洪奇

张建[8](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指出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宋捷[9](2019)在《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以临汾-运城盆地为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研究其传统地域性景观,通过文献综合、现场调研、历史地图研究等方式对景观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解析,并对其景观进行分层研究,对不同景观层次相互叠加而形成的景观格局、景观序列、景观圈层进行分类和综合,并用图示化的语言将其直观的表达出来,从而试图进一步完善国土地域景观的基础研究,学习和传承古人的人居环境营建智慧,解决临汾-运城盆地现存地域景观问题,并为地域景观传承与地域景观设计的创新提供新思路。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地域景观体系中的自然、水利、农田系统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其景观格局面貌的形成、发展、转化或消失的内在逻辑,包括产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和间接的推动原因以及其发展的方向。第二,对临汾-运城盆地的地域景观进行分层解析,并将自然、水利、农田、聚落和人文景观综合叠加分析,进而发现叠加层间的关联性,总结其传统地域景观格局、景观序列和景观圈层的内在规律。第三,通过文献综合与实地调研,对典型村落聚落和典型城镇聚落进行样本分析,从自然、水利、农田、人文等方面总结其与聚落景观营建的关系,并用图示化的语言表达聚落内外景观要素的构成与景观格局风貌,从而对其区域的传统地域景观格局风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最后,对近现代的地域景观要素及景观格局的变化加以分析,找到其变化的原因和现存的问题,提出地域景观保护和发展的应对策略,以完善地域景观体系,并对实践给予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李恒[10](2018)在《成都平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40年时间,中国因改革开放的推动,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变革。体现在城市建设方面,即城镇化运动于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轰轰烈烈开展。该进程对于推动城乡快速前进、提升居民物质生活水准等方面起到了强有力的帮助作用,但与之同步发生的,还有我国广袤国土上丰富的地域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快速变革。由于建设方式及手段的同质化,导致了富含区域特色的地域景观多样性显着缺失。地域景观代表和象征着特定地理环境中人与自然的融合,是当地人民经过千百年来的持续营建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属于我国本土文化的根本组成部分,绝不可轻易忽视甚至肆意践踏。面对如今中国的发展现状,站在历史的角度重新出发,进行不同地区的地域景观研究,深入剖析其变迁过程及格局特征,吸收古人对于处理人地关系的方式和经验。这些均对当下和未来的城乡发展、地域景观保护及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也是风景园林学科扎根土地、面向新形势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内容。成都平原是我国众多地理区划中的组成部分,因为自然条件优越、人文气息厚重,“天府”美名传承千年,造就了特殊的地域景观风貌。本论文从风景园林学为统领的视角出发,选取古代(1911年之前)的成都平原及其之上的八邑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历史各阶段主要进程后,以自然环境为根本基础,把地域景观体系划分为区域地域景观和邑境地域景观两个层级分别研究。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者的形成,后者的不同差异又是前者的重要部分,两个层级的结合能够更深入和详细的理解地域景观的格局特征。区域地域景观从自然山水入手,结合现有文献、各地方志、舆图、军事测绘图、老照片等资料进行深入解析,梳理在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和城乡发展四个层级耦合叠加影响下的区域地域景观。其中水利建设从总体发展变迁、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展开;农业生产从总体发展、农田建设、耕作制度展开;城乡体系依旧从总体发展出发,总结体系特色和相应的营建方式。邑境地域景观的关注焦点是在区域基础上选取的八个典型城邑及其周围邑境环境,自然山水、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受到了区域环境的深刻影响,格局、发展变迁与之保持着整体同步下的些许差异。而在此基础上的城邑营建,涵盖望山观水、因势筑城、城水交融和城景汇聚四个方面,其确立的景观又是邑境景观的代表。特别是“八景”的提炼总结,反映着城邑与邑境、邑境与区域的相互联系,文章根据上述梳理进行了体系特征的概括。在详细研究、剖析了区域地域景观和邑境地域景观的各自发展过程后,对其体系特征进行总结,包括尺度层级、营建内容的差异及融合对比三方面。继而再梳理出清末至今区域地域景观体系特征的变迁要点,并提出三项有关当今及未来地域景观保护的策略原则和五项意见措施,希望能够重新唤起现代人对地域景观的珍视。本论文最后,从优越深厚的环境基础、平稳上升的历史进程、融合垂直的区域景观、同步多样的邑境景观和传承调适的保护策略五个方面对全文进行总结。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成果的创新。在搜集、整理了丰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风景园林学为综合视角的成都平原地域景观研究。2、研究思路的创新。在区域尺度的基础上将各邑境析出,探究邑境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成了区域地域景观-邑境地域景观-城邑景观三个层级的融合,实现了地域景观多层级、多阶段的分析研究。

二、卫星灌区的防洪特点与防洪工程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星灌区的防洪特点与防洪工程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2)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以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江西水安全——在2021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工作成绩斐然,“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
    1.1 防汛抗洪斗争连战连捷
    1.2 疫情防控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双战双赢
    1.3 水利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1.4 乡村振兴民生水利取得新发展
    1.5 幸福河湖建设取得新成效
    1.6 水利行业监管取得新进步
    1.7 深化水利改革取得新突破
    1.8 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果
2 开局起步“十四五”,开启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2.1“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总体形势和总体思路
    2.2 以水网建设为核心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
    2.3 以重点领域监管为抓手推进水利行业强监管
    2.4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升基础保障能力
3 团结奋进,扎实做好2021年水利工作
    3.1 坚持“两个至上”,筑牢水利安全防线
    3.2 坚持“两个大局”,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
    3.3 坚持主动融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3.4 坚持系统观念,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3.5 坚持“关键一招”,努力寻求重点领域改革突破
    3.6 坚持“五型”政府建设,狠抓水利发展支撑要素
    3.7 坚持“永远在路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3)兴水利除水害 保一方安澜——河南省治淮70年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忘流域灾害历史,永葆治淮初心
    1.1 暴雨洪水
    1.2 干旱
2 总结流域建设成就,抱定治淮决心
3 发展运用现代技术,提振治淮信心
    3.1 指挥系统平台
        3.1.1 基础数据库
        3.1.2 基础网络系统
        3.1.3 信息采集系统
    3.2 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3.3 水工程联合预报调度系统
4 正视流域问题短板,瞄准治淮重心
    4.1 问题短板
    4.2 治淮重心

(4)基于GIS栅格数据的叶尔羌河灌区洪水风险动态模拟与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区数据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情景洪水淹没范围分析
    2.2 低情景洪水淹没范围分析
3讨论
4 结论

(5)槎滩陂灌区传统景观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2.3.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3.研究对象
        1.3.1.空间范围
        1.3.2.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
    1.4.相关研究综述
        1.4.1.地域景观相关研究
        1.4.2.农田水利相关研究
        1.4.3.槎滩陂灌区相关研究
    1.5.研究内容
    1.6.研究方法
        1.6.1.文献研究法
        1.6.2.实地调研法
        1.6.3.图示分析法
        1.6.4.对比分析法
    1.7.研究框架
2.槎滩陂灌区传统景观体系系统构成与空间格局研究
    2.1.自然系统
        2.1.1.研究流域区位
        2.1.2.气候条件
        2.1.3.地形地貌
        2.1.4.水文条件
        2.1.5.土壤条件
        2.1.6.植被条件
        2.1.7.小结
    2.2.水利系统
        2.2.1.槎滩陂历史沿革
        2.2.2.槎滩陂水利系统结构
        2.2.3.槎滩陂水利系统原理分析
        2.2.4.小结
    2.3.人居聚落系统
        2.3.1.人居聚落发展沿革
        2.3.2.聚落发展格局分析
    2.4.农田系统
        2.4.1.规则式农田肌理
        2.4.2.半规则式农田肌理
        2.4.3.不规则式农田肌理
    2.5.水利管理系统
        2.5.1.唐末五代至两宋时期:单一宗族的组织管理模式
        2.5.2.元朝时期:多宗族的组织管理模式
        2.5.3.明清时期:官督民修与五姓宗族联管模式
        2.5.4.民国时期:官民合修模式
        2.5.5.新中国时期:政府组织管理兴修模式
        2.5.6.小结
    2.6.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空间格局
3.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景观单元格局研究
    3.1.以河流分布为主导的西北流域景观单元
        3.1.1.早禾市
        3.1.2.爵誉片村
    3.2.以传统水利设施分布为主导的中部流域景观单元
        3.2.1.洪潭村与梅枧村
        3.2.2.晚桥村
        3.2.3.罗布田村
    3.3.以近现代水利设施分布为主导的东南流域景观单元
        3.3.1.小水田村
        3.3.2.周瓦村
        3.3.3.小东村
        3.3.4.夏潭村
    3.4.景观单元格局小节
4.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特征及其保护与发展
    4.1.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特征
        4.1.1.自然环境优越,水利布局巧妙
        4.1.2.水资源主导的流域景观空间格局
        4.1.3.多系统相互支撑,协同发展
    4.2.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
        4.2.1.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现状
        4.2.2.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现状总结
        4.2.3.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保护与发展建议
5.总结与展望
    5.1.研究成果与意义
    5.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凌汛成因、灾害特点与防凌措施研究
        1.2.2 凌洪演进数值模拟与凌情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1.2.3 河势变化与凌汛险情演化特性研究
        1.2.4 堤防险情分析评价及溃堤风险评估研究
        1.2.5 研究不足剖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河宁蒙段凌情与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2.1 凌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2.1.1 凌情变化特征
        2.1.2 凌情变化影响机制
    2.2 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2.2.1 凌汛灾害主要成因
        2.2.2 凌汛灾害演变特征
        2.2.3 凌汛灾害演变驱动机制
    2.3 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河宁蒙段河势分形特征及冰塞险情诊断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河势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3.1.2 冰塞险情诊断方法
    3.2 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性分析
        3.2.1 横断面-纵剖面-平面河势分形特征
        3.2.2 河势分形与冰塞冰坝的关联性分析
    3.3 黄河宁蒙段冰塞险情诊断模型
        3.3.1 诊断指标体系
        3.3.2 诊断样本集构造
        3.3.3 样本训练与参数设定
    3.4 黄河宁蒙段冰塞险情诊断结果及其分析
        3.4.1 冰塞险情诊断结果
        3.4.2 冰塞险情主要驱动因子辨识
        3.4.3 冰塞险情变化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FAHP-熵权聚类算法的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
    4.1 堤防分段危险性评价方法及模型
        4.1.1 评价方法
        4.1.2 评价堤段划分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4 评价指标赋值及其标准化
        4.1.5 危险性评价指标赋权
    4.2 黄河宁蒙段凌汛堤防危险度计算及险工段划分
        4.2.1 堤防危险度计算
        4.2.2 堤防险工段划分
    4.3 黄河宁蒙段堤防危险性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4.3.1 凌汛堤防险工段空间分布特征
        4.3.2 分凌区应急调控的敏感性分析
        4.3.3 堤防危险性关键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河宁蒙段凌汛溃堤洪水耦合计算模型与风险动态评估
    5.1 凌汛溃堤洪水耦合计算模型
        5.1.1 模型原理
        5.1.2 模型建立
        5.1.3 模型验证
    5.2 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动态评估方法
        5.2.1 评估思路及方法
        5.2.2 评估指标体系
    5.3 河道与泛区凌汛壅水-溃堤-淹没动态耦合模拟结果
        5.3.1 凌汛溃堤洪水动态演进过程
        5.3.2 凌洪淹没模拟结果分析
    5.4 耦合堤防危险度的凌洪淹没风险聚类评估
        5.4.1 风险评估样本矩阵构造与指标赋权
        5.4.2 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度计算及分级聚类
        5.4.3 不同区域凌洪溃堤淹没联合风险评估
        5.4.4 凌洪溃堤淹没易损性变化趋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2 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2.1 防洪规划
    2.2 防洪工程措施
        2.2.1 堤防工程
        2.2.2 蓄滞洪区
        2.2.3 河道整治
        2.2.4 水库工程
    2.3 防洪非工程措施
        2.3.1 洪水预报
        2.3.2 防汛指挥系统
        2.3.3 蓄滞洪区管理
        2.3.4 监测预警系统
        2.3.5 山洪灾害防治建设
        2.3.6 防洪预案
3 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3.1 抗旱减灾工程建设
        3.1.1 蓄水(提水引水)工程
        3.1.2 灌区建设
    3.2 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
        3.2.1 抗旱指挥系统
        3.2.2 旱情监测系统
        3.2.3 抗旱法律法规预案
        3.2.4 抗旱组织建设
        3.2.5 综合抗旱措施(水量调度)

(8)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2.1 区域概况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系基本情况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2.2.1 水系历史
        2.2.2 水系治理成就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3.1.1 调查范围
        3.1.2 区域特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2 防洪减灾
        3.3.3 水土保持
        3.3.4 水资源保护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3.4 收集资料统计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4.1.1 水库情况
        4.1.2 供水量分析
        4.1.3 用水量分析
        4.1.4 用水水平分析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4.2.1 峪道保护状况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4.3.1 面源污染分析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总体评价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生态水量评价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5.3 水环境评价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2.3 水环境治理
        6.2.4 水土保持建设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7.1 流域概况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2.1 治理现状
        7.2.2 存在主要问题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7.4 实施效益评价
        7.4.1 社会效益评价
        7.4.2 生态效益评价
        7.4.3 经济效益评价
        7.4.4 综合效益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地域景观相关研究综述
        1.2.2. 临汾-运城盆地地域景观研究资料综述
    1.3. 研究范围
        1.3.1. 研究区位概况
        1.3.2. 空间范围
        1.3.3. 时间范围
        1.3.4. 研究区域选择依据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临汾-运城盆地人居环境发展沿革
    2.1. 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
        2.1.1. 聚落遗址散布
        2.1.2. 自然条件优越,山地与盆地区域森林密布
        2.1.3. 水利景观初现,简易防洪御旱水利设施出现
        2.1.4. 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盆地区域农田岛据
    2.2. 春秋战国时期
        2.2.1. 城邑体系变化
        2.2.2. 自然条件良好,周边山地森林茂密
        2.2.3. 农业进一步发展,盆地区域农田连片
    2.3. 秦汉时期
        2.3.1. 城邑进一步发展
        2.3.2. 自然条件较好,周边山地森林较密
        2.3.3. 水利技术提升,引河灌溉水利初现
        2.3.4. 农业发展迅速,山地农田垦殖形态多样
    2.4. 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2.4.1. 城邑平稳发展
        2.4.2. 自然条件较好,周边山地森林减少
        2.4.3. 水利建设兴盛,灌溉和防洪水利大规模出现
        2.4.4. 农业平稳发展,农田向远山区垦殖
        2.4.5. 提倡佛道文化,寺庙祠观多有建设
    2.5. 宋元明清时期
        2.5.1. 城邑繁荣发展
        2.5.2. 自然条件恶化,森林大量减少
        2.5.3. 水利发展高潮,引水灌溉技术达到群众性阶段
        2.5.4. 农业鼓励耕种,山地区域农田垦殖增多
    2.6. 总结
3. 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层次解析
    3.1. 自然景观
        3.1.1. 自然概况
        3.1.2. 山体景观
        3.1.3. 水文景观
        3.1.4. 植被景观
    3.2. 水利景观
        3.2.1. 给水水利为主的景观体系
        3.2.2. 防洪水利为主的景观体系
        3.2.3. 河道航运景观
    3.3. 农田景观
        3.3.1. 农业田地类型
        3.3.2. 农田景观肌理
        3.3.3. 农业耕作方式
        3.3.4. 农业作物种类
    3.4. 聚落营建
        3.4.1. 中心聚落营建特征
        3.4.2. 村落聚落营建特征
4. 典型聚落样本分析
    4.1. 典型村落聚落样本
        4.1.1. 许村村落—“两山夹一河一村”景观
        4.1.2. 晋掌村村落—“引泉入田,引泉入村”景观
        4.1.3. 光村村落—“小山池立风水,城、沟(林)、田”景观
        4.1.4. 闫景村村落—“四轴四池三井”景观
        4.1.5. 丁村村落—“丁字为轴”景观
        4.1.6. 泉掌村村落—“沿驿道而兴”景观
    4.2. 典型城镇聚落样本
        4.2.1. 运城城镇
        4.2.2. 新绛古城
5. 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总结分析与思考
    5.1. 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格局综合分析
    5.2. 近现代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5.3. 传统地域景观传承与发展
        5.3.1. 以水为依托的自然基底保护
        5.3.2. 传统水利景观格局的保护和再生
        5.3.3. 给水与防洪共生的多功能传统水利工程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5.3.4. 村落地域景观格局的延续与创新
        5.3.5. 关键文化区域与节点的保护与转化和再生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成都平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城乡发展模式的剧变
        1.2.2. 传统文化认知的消逝
        1.2.3. 未来城镇发展的讨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相关研究概况
        1.4.1. 历史地理学
        1.4.2. 人居环境学
        1.4.3. 风景园林学
        1.4.4. 成都平原相关研究
    1.5. 概念辨析
        1.5.1. 地域景观
        1.5.2. 景观体系
    1.6. 研究对象与范围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范围
    1.7. 研究方法与内容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内容
2. 成都平原区域环境背景
    2.1. 成都平原流域
        2.1.1. 岷江水系
        2.1.2. 都江堰水系
        2.1.3. 沱江水系
    2.2. 地理环境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土壤
    2.3. 社会环境
        2.3.1. 人口迁移
        2.3.2. 科学技术
        2.3.3. 传统风俗
    2.4. 经济环境
        2.4.1. 农业生产
        2.4.2. 商业贸易
        2.4.3. 来往交通
    2.5. 文化环境
        2.5.1. 哲学思想
        2.5.2. 宗教信仰
    2.6. 小结
3. 成都平原区域历史发展概述
    3.1. 古蜀时期—包容开放,独立繁荣
    3.2. 秦汉三国时期—融入中原,奠定基础
    3.3. 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对稳定,承前启后
    3.4. 隋唐宋时期—持续发展,迎来巅峰
    3.5. 元明清时期—两次衰退,战后重生
    3.6. 小结
4. 成都平原区域地域景观解析
    4.1. 自然山水
        4.1.1. 叙山
        4.1.2. 叙水
    4.2. 水利建设
        4.2.1. 总体发展
        4.2.2. 水利设施
        4.2.3. 管理维护
    4.3. 农业生产
        4.3.1 总体发展
        4.3.2. 农田建设
        4.3.3. 耕作制度
    4.4. 城乡体系
        4.4.1. 总体发展
        4.4.2. 体系特色
        4.4.3. 营建方式
    4.5. 小结
5. 成都平原邑境地域景观解析
    5.1. 成都
        5.1.1. 自然山水
        5.1.2. 水利建设
        5.1.3. 农业生产
        5.1.4. 城邑营建
        5.1.5 成都十景
        5.1.6. 景观体系特征
    5.2. 都江堰
        5.2.1. 自然山水
        5.2.2. 水利建设
        5.2.3. 农业生产
        5.2.4. 城邑营建
        5.2.5. 灌阳十景
        5.2.6. 景观体系特征
    5.3. 崇州
        5.3.1. 自然山水
        5.3.2. 水利建设
        5.3.3. 农业生产
        5.3.4. 城邑营建
        5.3.5. 崇庆八景
        5.3.6. 景观体系特征
    5.4. 大邑
        5.4.1. 自然山水
        5.4.2. 水利建设
        5.4.3. 农业生产
        5.4.4. 城邑营建
        5.4.5. 晋原八景
        5.4.6. 景观体系特征
    5.5. 邛崃
        5.5.1. 自然山水
        5.5.2. 水利建设
        5.5.3. 农业生产
        5.5.4. 城邑营建
        5.5.5. 临邛八景
        5.5.6. 景观体系特征
    5.6. 唐昌
        5.6.1. 自然山水
        5.6.2. 水利建设
        5.6.3. 农业生产
        5.6.4. 城邑营建
        5.6.5. 崇宁八景
        5.6.6. 景观体系特征
    5.7. 新都
        5.7.1. 自然山水
        5.7.2. 水利建设
        5.7.3. 农业生产
        5.7.4. 城邑营建
        5.7.5. 新都八景
        5.7.6. 景观体系特征
    5.8. 广汉
        5.8.1. 自然山水
        5.8.2. 水利建设
        5.8.3. 农业生产
        5.8.4. 城邑营建
        5.8.5. 汉州八景
        5.8.6. 景观体系特征
    5.9. 小结
6. 景观体系特征总结与发展保护
    6.1. 景观体系特征总结
        6.1.1. 尺度层级
        6.1.2. 营建内容
        6.1.3. 融合对比
    6.2. 景观体系发展保护
        6.2.1. 变迁要点
        6.2.2. 原则措施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优越深厚的环境基础
        7.1.2. 平稳上升的历史进程
        7.1.3. 融合垂直的区域景观
        7.1.4. 同步多样的邑境景观
        7.1.5. 传承调适的保护策略
    7.2. 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一: 成都平原城镇地貌分布详情
附录二: 清代成都平原水利建设详情
附录三: 八邑历代重要景观发展沿革
附录四: “台湾内政部典藏地图数位化影像制作专案计画”成都平原范围图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卫星灌区的防洪特点与防洪工程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2)
  • [2]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以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江西水安全——在2021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罗小云. 江西水利科技, 2021(01)
  • [3]兴水利除水害 保一方安澜——河南省治淮70年历程与展望[J]. 蒋宇航,冯林松,田自红,杨惠淑,尹燕莉. 中国防汛抗旱, 2020(08)
  • [4]基于GIS栅格数据的叶尔羌河灌区洪水风险动态模拟与识别[J]. 彭亮,马云飞,卫仁娟,何英,穆振侠,李晓庆,刘成红.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6)
  • [5]槎滩陂灌区传统景观体系研究[D]. 冯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D]. 田福昌. 天津大学, 2020
  • [7]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J]. 何治波,吴珊珊,张文明.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0)
  • [8]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9]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 宋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成都平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D]. 李恒.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卫星灌区防洪特点及防洪工程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