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数值模拟

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数值模拟

一、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王雪柯,赵容容,唐大海,尹宏,裴森奇[1](2022)在《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超压体系形成演化与天然气聚集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致密砂岩天然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超压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对其天然气聚集具有重要影响与控制作用。为了深化川西前陆盆地中生界致密气聚集规律认识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利用该区气藏压力、钻井液密度资料,以及前人开展的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成果与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气藏古压力恢复成果,结合须家河组不同含气区的埋藏史与构造运动,研究了该区地层流体压力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及其与天然气大规模聚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于晚三叠世—侏罗纪形成了欠压实作用超压体系,并在烃源岩成熟度为0.75%时消失或维持弱超压;(2)晚侏罗世—白垩纪的生烃作用形成了须家河组的古超压体系,其中古超压体系在坳陷带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在隆起带及其邻区形成于白垩纪;(3)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差异构造运动对须家河组超压体系演化影响十分明显,坳陷带—斜坡带在古近纪超压体系得以维持并略有增强,而隆起带与断裂活动强烈区的超压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4)现今超压体系是生烃与构造挤压联合形成的古超压体系经历强烈构造改造后的残余压力体系;(5)超压体系的持续发育促进了川中地区大面积低丰度天然气区的形成,确保了坳陷带的中北部致密气的大面积封存。结论认为,不仅前陆盆地隆起带及其邻区、坳陷带的川合—绵阳—黎雅以及冲断带—坳陷带为须家河组致密气发育区,而且须家河组超压体系之上的侏罗系—白垩系都具有致密气勘探的良好前景,上述领域均是未来致密气大气田的重要勘探方向。

郭彤楼,王勇飞,叶素娟,刘林[2](2022)在《四川盆地中江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文中指出川西坳陷东部斜坡的侏罗系油气藏总体表现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和下侏罗统优质烃源岩"双源"供烃、多期多套叠置河道规模砂岩储集体发育、烃源断层持续活动供烃以及古今断裂-砂体配置条件有利的特征,具备形成致密砂岩大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与源-储时空组合。通过总结分析中江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提出了中江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油气藏为"河道控砂、断裂-砂体输导、叠合-复合控藏"的成藏新认识,建立了"断层持续活动、烃类多期充注、岩性气藏发育、油气远离断层富集"的富集模式。基于中江气田的勘探开发实践,形成了致密砂岩气"甜点"精细刻画技术、复杂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技术以及水平井密切割强支撑体积压裂技术等关键配套技术。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运行,中江气田作为沙溪庙组窄河道致密砂岩气田,累计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建成产气量超过20×108m3/a。

张烈辉,胡勇,李小刚,彭小龙,鲁友常,刘永辉,葛枫,刘启国,张智,刘平礼,曾焱,张芮菡,赵玉龙,彭先,梅青燕,汪周华[3](2021)在《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历程与关键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期,国家规划在四川盆地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为了推动和保障该产能基地的顺利建设,在回顾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历程的基础上,提炼了各发展阶段的特点,论述了天然气开发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进展,展望了天然气开发关键技术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现代天然气工业经历了探索起步期、储产缓增期、快速增长期、多源全兴期四个阶段;(2)钻井、储层改造技术主要体现在深井超深井钻井、水平井分段多簇密切割压裂和碳酸盐岩体积酸压,气藏工程主要体现在碳酸盐岩渗流模型表征、复杂气藏流体相态分析、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拟、复杂气藏气井试井方面,排水采气技术主要体现在井筒积液规律诊断和组合式排采工艺,高含硫气藏安全生产在深井超深井安全高效建井和井下、地面设施腐蚀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3)未来发展主要面向碳酸盐岩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深化复杂多重介质传质理论研究,着力提升钻完井、储层改造、排水采气等关键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结论认为,梳理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将加快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发展,促进该盆地尽快建成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

刘露,王勇飞,詹泽东,解金凤[4](2021)在《新场J2s2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采收率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场沙溪庙组沙二气藏储层致密、自然产能低,水平井作为气藏有效开发的手段之一,其采收率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研究水平井采收率主控因素并定量评价其影响程度,为利用水平井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致密砂岩气藏不同储量区水平井采收率主控因素不同,Ⅰ类、Ⅲ类和Ⅳ类储量区水平井采收率主控因素为含水饱和度,Ⅱ类储量区水平井采收率主控因素为有效厚度。(2)主控因素对水平井采收率影响程度不同,Ⅰ~Ⅳ类储量区主控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幅度分别为91.14%、54.33%、61.82%和45.18%,由单一因素影响转变为多因素共同影响。(3)储层物性好的Ⅰ类和Ⅱ类储量区,水平井采收率受物性影响较小,采收率影响幅度不超过1%;物性较差的Ⅲ类和Ⅳ类储量区,水平井采收率受物性影响高达17%。所以,对于致密砂岩气藏利用水平井有效开发,需分储量区进行对策优化。物性较好区域,应加强水平井工程设计优化,例如提高水平段长度、精细造缝等;物性较差区域,应优选含水饱和度低、储层有效厚度大、渗透率高区域部署水平井。

郑和荣,刘忠群,徐士林,刘振峰,刘君龙,黄志文,黄彦庆,石志良,武清钊,范凌霄,高金慧[5](2021)在《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气藏整体表现为"储层致密、大面积含气、局部富集"的特点,开发生产中普遍呈现出储量丰度低、普遍产水和裂缝控产等特征,储量动用难度大。近年来,以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为主要目标,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路,开展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的新一轮勘探开发攻关研究,在基础地质理论认识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成藏模式、天然气富集规律和圈闭评价方面,建立了"先成藏后致密、超压驱动、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明确了"早期构造控带、差异致密控储、构造调整控产"的天然气富集规律,建立了基于古今构造及形变的圈闭动态评价方法。关于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划分了2类4型气藏甜点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针对致密砂岩裂缝预测,形成了最大似然、构造熵、形态指数和曲度等多属性融合的断褶缝体精细刻画技术。在致密砂岩组分和流体识别上,构建了粒度参数测井连续评价和中子声波包络面含气性识别测井评价技术。针对致密砂岩储层保护和改造,初步形成了氮气钻井提高产量技术,制定了不同甜点类型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和对策。当前,须家河组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点是如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通过近几年的攻关研究,认为下步的勘探开发应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盆范围内进一步深化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规律研究;二是按照不同甜点类型开展精细的地质评价;三是进一步攻关裂缝体内幕精细刻画、优质储层精细预测和流体预测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提高产量工程工艺技术和开发政策优化技术;四是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建立分类动用的思想,优先开发动用裂缝型甜点储量,以大幅度提高产量为目标攻关基质储渗型甜点储量,实现须家河组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

彭越[6](2020)在《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生产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ZJ气田储层渗透率低(储层覆压条件下<0.1mD)、河道砂体窄(3001000m)、厚度薄(530m),属于典型的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目前该气藏主体上采用水平井进行开发。如何优化水平井的部署,提高井控储量,确保气田稳产上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此,论文以ZJ气田为研究对象,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流线模拟、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系统评价水平井开发ZJ气田的潜力。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运用气藏工程方法对气井生产动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气井生产差异大(单井平均日产气0.029.3×104m3/d),单井初期产量高(3.45×104m3/d)、稳产期短(11月)、单井控制储量小(平均单井0.417×108m3),目前平均单井油压4.01MPa,已进入低压开采阶段。(2)运用流线模拟的方法,对多段压裂水平井生产特征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河道变窄,单井控制储量变小,产量和压力递减加快,边部裂缝产量贡献增多,水平井偏心对生产影响变小,多井生产干扰加重;储层越厚,单井控制储量越大,不同河道宽度下气井累产随储层厚度线性增加;储层基质渗透率越高,渗流能力越好,相同渗透率下宽河道生产优于窄河道;顺着河道方向物性较差区域完全压裂、垂直河道方向中部物性越好,气井开发效果较好。(3)运用气藏数值模拟对区块进行历史拟合及生产预测,完成了7小层主产河道85井次历史拟合研究,单井拟合率93%;截止预测开始,区块累计产气24.3×108m3,储量动用程度48.9%,动用储量采出程度23.54%;(4)模拟预测生产20年,气藏累计产气51.47×108m3,通过钻新井及地面增压方案可提高累计产气量3.51×108m3,多段压裂水平井适用于ZJ气田窄河道气藏开发。

乔俊程[7](2020)在《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对象,但与常规天然气相比,致密砂岩的气水分布关系非常复杂,这种复杂的气水分布关系严重制约了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因此研究致密砂岩的气水分布特征、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对于指导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为典型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微米CT和非常规油气运移聚集模拟实验与测试方法,从砂体(层)—岩心—孔喉多尺度综合研究了致密砂岩的气水分布特征、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论文首先通过致密砂岩气藏的沉积储层、测井地质和天然气地质研究,确定了砂体(层)尺度下气水分布关系、类型和特征,探讨了气水分布的宏观地质主控因素;第二,开展了地质条件下,真实致密砂岩岩心气驱水物理模拟,揭示了岩心尺度气水分布形成过程、临界条件及天然气聚集特征;第三,结合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和微米CT,探讨了孔隙结构和流体赋存特征对气水分布的影响机制;最后,综合生烃史和天然气充注期以及气水界面形成和迁移的动力学机制,确定了不同气水分布关系的形成过程,揭示了孔喉—岩心—砂体多尺度气水分布的成因机制。致密砂岩中存在气水倒置型、残余水型和边、底水型三种气水分布类型。气水倒置型在单井上主要表现为沿垂向向上出现气层—气水同层—水层的气水变化,在剖面和平面上表现为由低部位至高部位出现气区—气水过渡区—水区的气水变化。残余水型和边、底水型在单井上分别表现出沿垂向向上出现气水同层—气层和水层—气层的气水变化,残余水型在剖面和平面上表现为气区为主,气水过渡区零散分布于构造低部位的特征,边、底水型表现为水区连片集中分布于构造低部位的特征。生烃强度、储层物性和源储压差是砂体(层)尺度下气水分布的三个主控因素。其中,生烃强度是气水分布的物质因素,生烃强度25×108m3/km2基本控制了气藏含气范围;储层物性是气水分布的赋存因素,孔隙度7.2%、渗透率0.41mD控制了含气区和水区的边界。源储压差是气水分布的动力因素,源储压差18.5MPa是含气区和水区的动力界限。在生烃强度控制气藏含气范围和含气性条件下,储层物性与源储压差分布的耦合关系及其变化决定了气水分布关系、类型和样式。岩心尺度下致密砂岩渗透率与充注动力耦合控制了气水分布形成过程及临界条件,决定了气水分布类型及其含气饱和度增长过程与大小。气水倒置型气水分布多形成于低渗储层中,渗透率0.38mD是其形成的物性上限,其一般表现出低含气性、含气饱和度快速增长的特征;残余水型和边、底水型气水分布一般形成于相对高渗储层中,含气性较高,存在快速增长—稳定和缓慢增长—稳定两种含气饱和度增长模式。孔隙结构和微观流体赋存特征控制了气水渗流特征和渗流能力,决定了气水分布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含气潜力。随孔喉半径增大,连通性变好,可动毛管水比例升高,气水倒置的临界充注压力与残余水与边、底水形成的临界压力条件降低,含气饱和度增大。因此,大孔中粗喉型孔隙结构易于形成高含气性的残余水型与边、底水型气水分布,中小孔中细喉型孔隙结构易于形成低含气性的气水倒置型气水分布。综合气水分布关系形成过程、气水界面处动力学机制及生烃史与天然气充注史的研究,认为气水倒置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早侏罗世(210Ma~200Ma)天然气充注—气水倒置形成、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200Ma~100Ma)气水界面推进—气水倒置扩张和晚白垩世(100Ma)至今气水倒置定型三个阶段,而上气下水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早侏罗世天然气充注、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天然气稳定运移—上气下水形成和晚白垩世至今上气下水定型三个阶段。砂层、岩心和孔喉尺度的耦合研究表明致密砂岩气水分布具有“孔隙结构和微观流体赋存特征决定形成条件与含气潜力,充注动力与渗透率耦合控制形成过程、类型及天然气聚集特征,源储压差与物性耦合影响分布关系与样式”的成因机制。

刘文峰[8](2019)在《川西GM致密砂岩凝析气藏产能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凹陷致密砂岩气储量巨大,在我国致密气藏资源中占到了很大部分,因而对其的开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该区块储层构造复杂、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含水饱和度高且存在反凝析现象,最终使得气藏开发难度大,产水现象严重,总体来说稳产期很短、采收率低、开发效果差。所以对川西凹陷致密砂岩凝析气藏的物性特征、敏感性分析及不同井型产能的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在对致密凝析气藏渗流机理及不同井型产能研究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得到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开展了储层物性、不同压差下的束缚水饱和度及解除水锁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储层纵向上非均质性强,岩心孔渗相关性差,总体属于中孔特低渗储层;不同的驱替压差下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不同,增大驱替压差将使更多的束缚水转化为可动水从而被驱出,气相渗透率也相应发生变化;压裂使得气体解除水锁更易突破,所需的压力也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气水渗流效果;(2)开展了储层产能敏感性因素研究,采用实验的方式测试了储层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及不同覆压下的气水相渗曲线,认识到储层应力敏感使岩心发生弹塑性变形,岩心渗透率与压力呈指数型函数关系,应力敏感性强;基质岩心启动压力梯度会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呈指数相关,而裂缝岩心的渗透率较大,其启动压力梯度可忽略不计;有效覆压的增加将使相渗曲线等渗点右移,两相渗流阻力增加,采出率下降,不易于两相渗流;(3)在前期各项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直井油气两相产能模型,综合考虑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高速非达西效应及表皮效应的直井和压裂水平井气水两相产能模型。结合气藏实际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地层压力下降,反凝析对气井产能的影响不断增加。由于地层中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所以气井刚开井压差很低时并没有产量,直井和压裂水平井产气量与启动压力梯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应力敏感系数呈二项式负相关关系。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的影响不超过5%,应力敏感对产能的影响较大,超过20%,综合考虑覆压、应力敏感和启动压力梯度时气井产能下降30%左右。通过以上的研究,明确了川西致密砂岩凝析气藏特征及各个敏感性因素对产能影响程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该区块气藏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刘林[9](2019)在《致密砂岩裂缝—基块耦合损害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压裂改造是致密砂岩气藏增产改造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低渗及孔隙结构复杂的特征,压裂改造作业过程中易发生水锁损害、敏感性损害及压裂液残渣损害、支撑剂变形嵌入损害、压裂液损害,这些损害极大的降低了致密砂岩气藏改造效果。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在压裂改造过程中的储层损害,本文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致密砂岩气藏基块系统-裂缝系统耦合损害机理并且评价了压裂改造后的基块-裂缝系统的流动能力,取得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以川西ZJ区块的低渗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特征和致密砂岩气藏的潜在损害因素,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储层物性参数。(2)结合ZJ区块致密砂岩的地质特征,对ZJ区块的低渗致密砂岩进行了敏感性损害实验评价和水锁损害实验评价;实验研究显示,压裂液滤液沿着压裂缝壁面侵入基质造成的水锁损害是压裂过程中基块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裂缝系统的损害因素主要包括裂缝变形、压裂液残渣、支撑剂嵌入及变形。实验研究显示,压裂液残渣是裂缝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压裂作业中的有效缝长。(3)建立了同时考虑支撑剂变形和压裂液损害的压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压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理论分析表明,支撑剂粒径、支撑剂弹性模量、闭合压力以及铺砂浓度等因素对压裂缝导流能力影响较大,其中增大支撑剂直径对裂缝导流能力的提升效果显着,压裂缝导流能力与支撑剂直径近似呈线性关系。(4)研制了钻井-完井-储层改造综合损害评价实验装置,模拟了实际工况下致密砂岩储层改造中的损害,对压裂缝损害进行了实验研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压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闭合压力的增大,支撑剂会发生变形甚至嵌入压裂缝壁面致使压裂缝导流能力降低,其中随着支撑剂强度增大,支撑剂粒径增大,铺砂浓度的增大,压裂缝导流能力会逐渐增大,并趋于平稳。(5)研究了致密砂岩气藏基块系统-裂缝系统耦合损害机理并且评价了压裂改造后的基块-裂缝系统的流动能力,为压裂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贾瑜[10](2019)在《SXM致密气藏开发后期渗流机理物理模拟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XM气藏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其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含水饱和度高、气水渗流关系复杂,目前采出程度仅有28%,有待开发的剩余可采储量仍相当大,具有进一步开发潜力,这就需要充分了解该气藏目前开发中后期的孔渗特性及气水两相渗流特征,更好的为气藏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在了解SXM致密气藏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储层岩心模型,综合运用核磁共振、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以及并联长岩心多层合采等实验测试方法,同时结合气水两相渗流理论,针对SXM致密气藏,开展了储层孔隙结构、岩心流体分布、气水两相渗流特征及多层合采产能贡献实验研究,最终结合气井产能公式进一步开展产能变化实际应用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储层非均质性强,孔喉连通性差,整体属于中孔特低渗型,气水渗流通道多为孔径大于0.2μm的较大孔隙,岩心应力敏感性强;(2)储层气水两相渗流存在启动压力,且含水饱和度的增大或压力的降低都会大幅度的增加启动压力梯度;岩心强亲水,气水两相渗流时共渗区域小,渗流阻力大,压力变化主要对气驱水时的两相渗流能力产生影响,气驱解除水锁效果较差;(3)压裂储层多层合采时衰竭与水驱结合的开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各压裂储层的采出程度。含水饱和度的增大会降低不同储层的产气能力,并逐渐对低渗层生产造成抑制;地层压力较高时的储层产量更大,适当增大生产压差有益于储层更好的发挥渗流优势。总体来说,在气井生产的不同时期,高渗储层对产量的贡献程度都相对更多;(4)将实验结果与气藏气井实际将结合,建立考虑启动压力、应力敏感、水气比及裂缝半长的垂直裂缝直井产能模型,分析认为应力敏感及气井产水对产能的影响最大,因此气藏实际生产时应合理设置生产压差,降低应力敏感带来的危害,减缓水侵,并控制裂缝半长在最优裂缝半长50~60m范围内。

二、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超压体系形成演化与天然气聚集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川西前陆盆地超压体系的形成与演化
    1.1 川西前陆盆地中生代古超压体系的形成
        1.1.1 欠压实作用形成原始超压体系
        1.1.2 生烃作用形成古超压体系
    1.2 川西前陆盆地新生代超压体系的改造与演化
        1.2.1 构造应力作用对古超压体系形成的贡献
        1.2.2 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对超压体系演化的影响
2 超压体系发育特征与天然气富集关系
    2.1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超压发育特征
    2.2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超压与天然气富集关系
3 结论

(2)四川盆地中江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气田概况
2 成藏地质条件
    2.1 “双源供烃”奠定的大气田资源基础
    2.2 多期河道叠置形成的规模储集砂体
    2.3 断层-砂体输导——大范围烃类多期充注的保障
    2.4 叠合-复合关系控制下的油气富集与高产特征
3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3.1 河道砂岩精细刻画技术
        3.1.1 高保真连片目标处理技术
        3.1.2 河道精细刻画技术
    3.2 储层含气性识别技术
    3.3 致密砂岩气层测井精细评价技术
    3.4 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技术
        3.4.1 井型优选
        3.4.2 立体开发井网优化
        3.4.3 水平井部署优化
        3.4.4 高效开发技术对策
    3.5 多尺度、差异化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
4 结 论

(3)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历程与关键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的历程回顾
    1.1 第一阶段:探索起步期(1939—1977年)
    1.2 第二阶段:储产缓增期(1978—1998年)
    1.3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期(1999—2010年)
    1.4 第四阶段:多源全兴期(2011年至今)
2 四川盆地气藏开发关键技术进展
    2.1 钻完井技术
    2.2 储层改造技术
    2.3 气藏工程理论与技术
        2.3.1 渗流模型
        2.3.1. 1 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渗流模型
        2.3.1. 2 低渗透或致密砂岩气藏渗流模型
        2.3.1. 3 页岩气藏渗流模型
        2.3.2 气藏流体相态表征模型与评价技术
        2.3.3 气藏数值模拟技术
        2.3.4 气井试井技术
    2.4 排水采气技术
    2.5 高含硫气藏安全生产技术
3 天然气开发理论与技术展望
    3.1 钻完井技术
    3.2 储层改造技术
    3.3 气藏工程理论与技术
    3.4 排水采气技术
    3.5 高含硫气藏安全生产技术
4 结论

(4)新场J2s2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采收率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方法
2 模型建立
    2.1 地质模型
    2.2 物性参数
    2.3 流体参数
    2.4 方案设计
3 结果与讨论
4 实例论证
5 结论

(5)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开发现状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气藏地质及工程特征
2 中国石化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2.1 川西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2.1.1 勘探进展
        2.1.2 开发进展
    2.2 通南巴地区勘探开发进展
    2.3 元坝地区勘探开发进展
    2.4 资阳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3 中国石油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4 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进展
    4.1 明确了川西坳陷须二段成藏过程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4.1.1 厘定了各成藏事件时空序列及成藏过程
        4.1.2 明确了天然气富集规律
        1) 成藏期古构造控制了天然气富集的范围和规模
        2) 差异致密作用是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3) 晚期构造调整形成的断缝系统使气水关系复杂,控制裂缝甜点分布
    4.2 形成了勘探有利区带及圈闭动态评价技术
    4.3 建立了致密砂岩气藏“甜点”模式及其评价标准
        4.3.1 提出了储层分类新方案
        4.3.2 建立了气藏“甜点”模式及标准
        1) 断褶裂缝型甜点
        ① 网状缝型
        ② 构造单缝型
        2) 基质储渗型甜点
        ① 层理缝型
        ② 孔隙型
    4.4 初步形成裂缝体精细刻画技术
    4.5 形成致密储层测井精细评价技术
    4.6 初步形成氮气钻井提高产量技术
    4.7 提高产量压裂改造技术取得新进展
5 下步攻关方向
    5.1 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攻关方向
        5.1.1 持续深化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规律
        5.1.2 进一步攻关裂缝体内幕精细描述技术
        5.1.3 持续攻关优质储层精细刻画技术
        5.1.4 持续攻关流体预测技术
        5.1.5 强化钻完井及储层改造提产技术攻关
        5.1.6 深入开展开发政策优化技术研究
    5.2 下步勘探开发重点攻关类型及地区
        5.2.1 优先动用裂缝体储量,重点在川西坳陷、元坝地区、通南巴和普光地区开展评价研究
        5.2.2 大力开展基质储渗体提高产量工程工艺技术攻关,重点在川西坳陷和元坝地区开展研究
        5.2.3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的必由之路
6 结论

(6)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生产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2 论文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藏定义
        1.2.2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特征
        1.2.3 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特征
        1.2.4 压裂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与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ZJ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2.1 地理位置及环境
    2.2 构造特征
    2.3 断裂特征
    2.4 地层特征
    2.5 沉积特征
    2.6 储层特征
    2.7 气藏特征
    2.8 本章小结
3 气藏生产动态分析
    3.1 气藏开发概况
    3.2 气井产能评价
    3.3 气井初期产量与稳产能力分析
    3.4 气井产量递减分析
    3.5 气井油套压变化特征
    3.6 气井动态储量评价
    3.7 本章小结
4 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流线模拟研究
    4.1 概念地质模型的建立
    4.2 压裂水平井与压裂直井开发效果对比
    4.3 储层参数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
        4.3.1 河道宽度的影响
        4.3.2 河道厚度的影响
        4.3.3 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4.4 水平井布井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4.4.1 生产井数的影响
        4.4.2 水平井布井位置的影响
    4.5 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窄河道砂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 地质储量拟合
    5.3 生产历史拟合
    5.4 气藏储量动用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气藏开发指标动态预测
    6.1 分小层指标预测
    6.2 气田综合开发指标预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特征
        1.3.2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1.3.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成因
        1.3.4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2章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特征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致密砂岩气藏基本特征
        2.2.1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条件
        2.2.2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特征
        2.2.3 致密砂岩含气性及含气饱和度分布特征
    2.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关系、分布类型及其特征
        2.3.1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层精细解释和识别
        2.3.2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关系及其分布特征
        2.3.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类型及其特征
第3章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宏观地质影响因素
    3.1 有效烃源岩分布及生烃强度对气水分布关系的影响
        3.1.1 有效烃源岩分布及生烃强度
        3.1.2 有效烃源岩分布与生烃强度对气水分布关系的影响
    3.2 沉积微相和有效砂体展布对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
        3.2.1 储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3.2.2 沉积微相与砂体厚度对气水分布关系的影响
    3.3 储层物性对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
        3.3.1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分布与气水分布关系
        3.3.2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对气水分布关系及类型的影响
    3.4 源储组合对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
        3.4.1 源储组合特征及其分布
        3.4.2 源储组合特征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3.5 源储压差对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
        3.5.1 异常压力特征与源储压差分布
        3.5.2 源储压差分布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3.5.3 生烃强度、储层物性和源储压差对气水分布的耦合控制作用
第4章 岩心尺度下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
    4.1 致密砂岩气水倒置气水分布关系物理模拟研究
        4.1.1 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实验条件与参数
        4.1.2 气水倒置气水分布关系形成过程与机理分析
        4.1.3 气水倒置气水分布关系形成的临界条件判识
    4.2 致密砂岩上气下水气水分布关系物理模拟研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致密砂岩上气下水气水分关系形成过程与机理分析
        4.2.3 致密砂岩上气下水气水分布关系形成的临界条件判识
    4.3 致密砂岩气藏不同气水分布关系的含气饱和度增长机理
        4.3.1 致密砂岩含气饱和度增长特征与模式
        4.3.2 致密砂岩不同气水分布关系形成的含气饱和度增长特征
        4.3.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关系含气饱和度的影响因素
        4.3.4 致密砂岩不同气水分布关系的含气饱和度分析与预测
第5章 孔隙—孔喉尺度下致密砂岩微纳米孔喉结构对气水分布的影响机制
    5.1 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孔喉结构特征
        5.1.1 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孔喉结构表征
        5.1.2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气水赋存特征表征
        5.1.3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成因类型
        5.1.4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空间分布与孔喉连通性
        5.1.5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半径分布特征
        5.1.6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类型
    5.2 致密砂岩微纳米孔喉结构特征对气水分布形成影响
        5.2.1 微纳米孔喉结构对气水分布关系形成过程的影响
        5.2.2 微纳米孔喉网络孔隙结构特征对气水分布类型的影响
        5.2.3 微纳米孔喉结构对气水分布关系的含气饱和度的影响
    5.3 致密砂岩微纳米孔喉流体赋存机理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5.3.1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流体赋存的研究方法
        5.3.2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流体赋存特征
        5.3.3 致密砂岩微观流体赋存的影响因素
        5.3.4 致密砂岩微观流体赋存特征对气水分布类型的影响
第6章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形成机理与形成模式
    6.1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动力学特征
        6.1.1 天然气运移的阻力分析
        6.1.2 天然气运移的浮力分析
        6.1.3 不同气水分布关系气水界面处动力学特征分析
    6.2 致密砂岩不同气水分布关系的形成过程
        6.2.1 气水倒置气水分布关系的形成过程
        6.2.2 上气下水气水分布关系的形成过程
    6.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形成机制
        6.3.1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
        6.3.2 致密砂岩气藏孔喉—岩心—砂体(层)尺度成因机制
        6.3.3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的天然气聚集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川西GM致密砂岩凝析气藏产能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凝析气藏渗流机理研究现状
        1.2.2 致密气藏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取得的认识
第2章 气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状态
    2.1 气藏地质特征
        2.1.1 储层构造特征
        2.1.2 储层岩性特征
        2.1.3 储层物性特征
    2.2 开发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心物性及不同物性下水锁特征研究
    3.1 储层岩心孔渗关系
        3.1.1 基质岩心孔渗关系
        3.1.2 裂缝岩心孔渗关系
        3.1.3 储层岩心非均质性
    3.2 岩心气驱解除水锁压力实验测试
        3.2.1 实验步骤与设备
        3.2.2 基质和裂缝岩心解除水锁压力特征
    3.3 不同压差下约束束缚水饱和度
        3.3.1 实验测试方法和步骤
        3.3.2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3.3.3 驱替压差对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3.3.4 不同束缚水饱和度下渗透率随驱替压力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藏储层渗流敏感性因素研究
    4.1 应力敏感
        4.1.1 实验设备及原理
        4.1.2 致密气藏应力敏感特征分析
        4.1.3 储层应力敏感定量化关系
    4.2 启动压力梯度
        4.2.1 实验方法及设备
        4.2.2 启动压力梯度特征分析
        4.2.3 启动压力梯度定量化关系
    4.3 气水两相渗流
        4.3.1 实验方法及流程
        4.3.2 两相渗流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藏产能方程推导及应用
    5.1 凝析气井产能方程的建立与应用
        5.1.1 凝析气井产能方程
        5.1.2 凝析油对产能的影响分析
    5.2 直井产能数学模型的建立
        5.2.1 直井产能方程
        5.2.2 直井产能方程的应用
    5.3 压裂水平井产能方程的建立与应用
        5.3.1 压裂水平井产能数学模型的建立
        5.3.2 压裂水平井产能方程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致密砂岩裂缝—基块耦合损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藏基块损害机理研究
        1.2.2 致密砂岩气藏裂缝损害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致密砂岩地质特征分析
    2.1 孔渗特征
    2.2 黏土矿物特征
    2.3 孔隙结构特征
    2.4 孔喉结构特征
    2.5 地层压力和流体特征
    2.6 潜在损害因素分析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块及裂缝损害机理
    3.1 基块损害机理
        3.1.1 敏感性损害机理及评价
        3.1.2 水锁损害机理及评价
        3.1.3 固相损害侵入损害机理及评价
        3.1.4 致密砂岩基块在压裂过程的主要损害机理
    3.2 裂缝损害机理
        3.2.1 裂缝动态闭合规律
        3.2.2 滤饼损害
        3.2.3 压裂液残渣损害
        3.2.4 支撑剂压缩嵌入损害
        3.2.5 裂缝表面吸附
    3.3 压裂过程基块-裂缝耦合损害机理
        3.3.1 裂缝液相侵入损害
        3.3.2 压裂缝沟通天然裂缝
        3.3.3 水相侵入损害评价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块-压裂缝耦合流动能力评价
    4.1 压裂缝内流体的流动
    4.2 压裂缝内支撑剂的运移
    4.3 基块-压裂缝耦合流动能力计算模型
        4.3.1 考虑支撑剂变形
        4.3.2 考虑压裂液损害
        4.3.3 压裂缝导流能力
        4.3.4 基块-压裂缝耦合流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4 基块-压裂缝耦合储层损害评价实验研究
        4.4.1 实验装置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岩样及支撑剂
        4.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SXM致密气藏开发后期渗流机理物理模拟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储层岩心物性及流体分布状态研究
        1.2.2 致密气藏气水两相渗流特征
        1.2.3 气藏多层合采研究
        1.2.4 致密气藏气井产能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认识
第2章 SXM气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2.1 气藏地质特征
        2.1.1 研究区构造概况
        2.1.2 气藏各含气砂组展布特征
        2.1.3 储层岩石及物性特征
        2.1.4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流体特征
    2.2 气藏开发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层岩心孔渗特性及流体分布研究
    3.1 岩心孔渗测试
        3.1.1 岩样储渗物性对比
        3.1.2 储层岩心非均质性
        3.1.3 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相关性分析
    3.2 核磁共振孔隙及流体分布研究
        3.2.1 核磁共振测试原理及流程
        3.2.2 核磁共振测试结果分析
    3.3 应力敏感特征分析
        3.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3.3.2 应力敏感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层岩心渗流特征研究
    4.1 启动压力梯度实验测试
        4.1.1 实验设备及方法原理
        4.1.2 实验结果分析
    4.2 气水两相相渗曲线测试分析
        4.2.1 气驱水相渗曲线研究
        4.2.2 水驱气相渗曲线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层合采流动特征实验
    5.1 实验内容及设备
    5.2 长岩心的准备和排序
        5.2.1 岩石物性参数的测定
        5.2.2 长岩心的排列方式
    5.3 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5.3.1 双管长岩心自然衰竭实验
        5.3.2 不同衰竭开采阶段水驱对采出程度的影响
        5.3.3 不同压力下储层对产量的贡献实验
        5.3.4 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下储层产量贡献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SXM致密气藏气井产能分析
    6.1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两相流动压裂井产能方程
        6.1.1 气藏压裂直井物理模型
        6.1.2 产能公式推导
    6.2 气井气水两相流动产能分析
        6.2.1 目标气井基本参数
        6.2.2 启动压力梯度对气井产量的影响
        6.2.3 应力敏感对气井产量的影响
        6.2.4 裂缝半长对气井产量的影响
        6.2.5 水气比对气井产量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储层岩心孔隙度渗透率测试数据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超压体系形成演化与天然气聚集关系[J]. 李伟,王雪柯,赵容容,唐大海,尹宏,裴森奇. 天然气工业, 2022(01)
  • [2]四川盆地中江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 郭彤楼,王勇飞,叶素娟,刘林. 石油学报, 2022(01)
  • [3]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历程与关键技术进展[J]. 张烈辉,胡勇,李小刚,彭小龙,鲁友常,刘永辉,葛枫,刘启国,张智,刘平礼,曾焱,张芮菡,赵玉龙,彭先,梅青燕,汪周华. 天然气工业, 2021
  • [4]新场J2s2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采收率主控因素研究[J]. 刘露,王勇飞,詹泽东,解金凤.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06)
  • [5]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J]. 郑和荣,刘忠群,徐士林,刘振峰,刘君龙,黄志文,黄彦庆,石志良,武清钊,范凌霄,高金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4)
  • [6]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生产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D]. 彭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 乔俊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8]川西GM致密砂岩凝析气藏产能分析与应用[D]. 刘文峰.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致密砂岩裂缝—基块耦合损害机理研究[D]. 刘林.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SXM致密气藏开发后期渗流机理物理模拟及应用研究[D]. 贾瑜.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