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术语要科学

行业术语要科学

一、行业用语应科学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欣[1](2021)在《企业信用监管研究 ——以X县市场监管部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用监管是社会体系建设工作中重要的一项综合应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不仅能够降低监管成本,还能够通过对失信者施加监管压力,形成“倒逼机制”,引导失信主体履行义务,营造守信践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1)信用监管在当前国家整体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一方面信用监管体现的是政府部门对于信用信息的监管能力、监管水平和监管实效;另一方面信用监管作用的发挥,又离不开对信用信息的归集、评估、管理和利用。对企业进行信用监管是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其他法规、实施细则为依据,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要监管主体,对企业信息的公示、公示内容的抽查、失信行为的惩戒,协同多元社会监管力量,在当前“放管服”及准入门槛降低的大背景下,对企业信用进行的综合监管。本文从公共治理和协同治理的视角切入,以X县企业信用监管现状作为出发点,依次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机制三方面剖析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监管主体协同意识欠缺、职责划分不明、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监管客体信用意识薄弱、信用文化缺失、信用信息公示不受重视;反思了各监管机制方面的原因,参考近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监管实际中的做法及建议,和本人在基层工作实践中的感悟。从监管主体切入,提出了多措并举提高监管意识、科学分工加强业务培训;从监管客体切入,提出深度融合提升信用认知、强化监管促进信用公示,从平台制度方面切入,提出了分规模分行业精细化年报系统、扩容一单两库科学化抽查对象、增数据增选项高效化监管系统、促共享促协同充分化监管平台、立法律统法规规范化联合惩戒等具体对策和建议,以期能解决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信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李泽鹏[2](2020)在《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些年不少城市的地铁线路也加快了建设和投入运营步伐。A地铁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相对其他城市地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A地铁机电维保部门的班组面临管辖站点剧增,管辖的车站设备种类及数量越来越多、检修作业量大、人员流动大、队伍年轻化等问题,在管理上带来新的挑战。为了让班组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A地铁机电维保部门从2019年提出通过班组标准化管理,进而推进建设“标准工班”活动。首先,班组是企业中的最基本单元,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是A地铁车站设备机电维保部门的最基本的单元,也是A地铁车站设备机电维保部门的工作开展始发点。车站设备机电维保部门要解决技术力量流失、人员流动性大、技能岗位要求高、设备故障高、安全事件发生等诸多的问题,则需要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作为日常工作指引和标准化管理理论作为支撑。班组标准化管理是机电维保班组的一项重要工作。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六大专业,分别是环控、给排水、屏电、低压、ISCS、FAS专业,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要在的生产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采取班组标准化管理。对于机电维保班组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也对于同行机电维修班组标准化管理有借鉴的意义。其次,在目前而言,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在班组管理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管理的手段。通过A机电维保部门在2019年度管理现状报告以及对机电维保班组700名员工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发现以下问题。生产标准化管理维度中:对物资管理不熟悉,对岗位职责不清晰等。在现场标准化管理维度中:班组未制定统一的现场管理制度、6S管理理念理解存在偏差。在质量标准化管理维度:人员构成稳定性与人员素养层面、专业培训效果不佳,检修作业的工艺卡、检修规程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团建标准化管理维度:部分班组管理过于注重形式、绩效管理执行力不足、员工本位思想严重等问题。再其次,针对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在四个维度管理中存在不足,结合标准化管理指引手册制定,解决了生产标准化维度存在的问题。利用6S管理理论,解决了现场标准化管理维度存在问题。利用PDCA理论,解决了质量标准化管理维度问题。结合团建目的、途径和原则,解决了团建标准化管理维度存在问题。最后,总结班组标准化管理可给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走上科学、标准的管理道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班组标准化管理,找到一套属于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适用的班组标准化管理手段。

李彦君[3](2020)在《商务汉语考试大纲中的行业语分析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半个世纪,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飞速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近几年“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促进了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使得汉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其中有一部分学习者希望学习汉语并将其使用在商务领域的交际以及业务谈判的场合中,为检验学习者专门用途语言能力的商务汉语考试以及大纲应运而生。对于商务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大纲中专业性较强的商务领域的行业语是他们需要掌握的重中之重,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些词汇对于商务领域的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商务汉语大纲中出现的典型的行业语为研究对象,对其构成、分类等进行研究,并与教学相结合进行分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选题目的及意义,总结研究现状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商务汉语考试大纲》的修订进程进行简介,其次对本文行业语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概括,最后对行业语按照音节和语素数量进行统计;第三部分对行业语的构词特征进行分析,行业语以联合型和偏正型为主,对其构词语素与词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外来语和缩略语进行类型分析和数量统计;第四部分,对行业语教学法进行分析,总结了行业语教学原则,并对《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词语选取、编排及教学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商务汉语行业语分析、教学以及商务汉语词汇大纲的编排提供新的思路。

姜文涛[4](2019)在《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印刷文化基础设施,20世纪文学批评史,以及文学社会学》文中研究指明数字人文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在迅速发展的文学研究方法。本文以长时段历史视野讨论"晚期人文批评"时代这一种人文学批评方法的可能性。人文学科是随着近代印刷文化的兴起而历史地产生的知识机构化形式;无论是在新批评时代,还是在批评理论盛行的时代,文学研究批评者始终承担精英主义"教导者"的角色;计算和统计的方法在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是其近代科学化进程的一个侧面。从文学研究作为近代学科体制的建立,到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人文知识不断地被机构化生产和流传,始终处于知识民主化的进程中,批评者的角色不断地被赋予不同的职业形象和技能特征。本文提议重视文献文本基础设施,重视中国文学研究历史和传统的数字人文文学研究。

官科[5](2019)在《汉语法律词语的认知研究 ——以刑事法律为例》文中指出法律词语是表征法律事体和法律事件概念的象征性符号单位(symbolic unit)。法律词语研究是法律语言本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了解法律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提供了通达入口。已有法律词语研究多从结构主义或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切入,探讨法律词语的语义属性和功能特征,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法律词语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缺少对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和意义建构的系统性认知探讨。刑事法律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能够调节最为广泛的社会关系而成为其他法律的“后盾法”。刑事法律词语提供了一个通达庞大的法律和社会生活知识网络的入口,展现了各种以权利(权力)和义务关系为载体的法律活动过程,是法律词语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框架语义理论、概念转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统计为辅以及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刑事法律词语为例证,对汉语法律词语进行认知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汉语法律词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第二,汉语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第三,汉语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过程及机制。首先,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法律词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第一,汉语法律词语的字组合结构以四字格及以上多字组合为主,双字格次之。多字组合词语的概念化主体为法律人,词语语义固化度较高,符合法律的行为规范本质。双字格词语的概念化主体包括法律人和普通民众,词语语义形成方式多样,对大众的可及度更高。汉语法律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复合法和缩略法,复合法构成的法律词语内部结构以定中偏正居多。定中类法律词语的词法模式型频统计表明,在V+N(动+名)、N+N(名+名)、A+N(形+名)三个类别中V+N类数量最多。该结构的动词(语素)部分陈述了一个个法律语境中的行为事件,再以此为认知参照点,指向名词(语素)表征的法律事物,体现了人们对行为事件的认知聚焦。定中类法律词语的中心名词(语素)的例频统计表明,数量最多的是“罪”。这些以“罪”为词根的词语实质上表征了一个个受法律规制的危害行为事件,反映了刑事法律的本质特征。第二,汉语法律词语的语义特征体现在语义的固化、语义的类聚以及语义的行为事件本质。法律词语语义的固化表现在法律词语以使用为基础,语义结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基本保持稳定。法律实践要求不同认知主体达成统一的认知结果,法律词语语义的固化成为现实需要。法律因果关系的作用也催生了语义的固化。法律词语语义的类聚是人们从某个共同的视角或维度对法律事体和事件进行认知识解的结果,是对法律事体和事件的复杂性以及相互关联性进行概念化加工的反映。法律词语的语义结构以法律语境中的行为事件为核心特征,法律词语唤起了不同的行为事件框架及其中的元素,为通达法律概念知识结构提供了可及点。在对法律词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体验哲学和基于使用(usage-based)的语言观为指导,本文将法律词语分为“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四类。其次,本文运用框架语义理论对汉语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汉语法律词语具有统一连贯的概念层级结构和复杂多元的概念框架结构。汉语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以【时空】域为基本域,依次延伸至【社会】域、【法律活动】域和【刑事法律活动】域三个抽象域。以【刑事法律活动】域为基础,法律词语的概念背景进一步扩展为【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四个概念框架。“行为”是链接这些认知域和概念框架的共同特征。通过对【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四个概念框架结构的分析,本文发现这些概念框架的施事主要为【司法机关】或其代表,受事为【刑事案件】或案件中所包含的【危害行为】,以及【犯罪嫌疑人】和【刑罚】。各框架中的行为特征包含【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结果】等值,在不同的语境中得以突显或隐略。四个概念框架的施事和行为之间形成意图关系,行为对受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力作用,这些构成概念框架的结构常量。同时框架特征的某些值互相制约,形成值限制关系。这四个概念框架之间以“刑事法律行为”为共享特征,以行为发生先后顺序链接,体现了人们对刑事法律行为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概念化认知。最后,本文运用概念转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汉语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过程和机制,并考察了意义建构的认知基础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汉语法律词语的意义建构是以体验认知和社会认知为基础,对法律事体和法律事件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也是法律词语语义的认知识解过程,主要体现了概念转喻、概念隐喻、侧显和视角识解机制的作用。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法律词语语义的行为事件本质不断凸显,法律活动主体之间的权利(权力)和义务关系得到强化。第二,通过对“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四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发现以下规律:“侦查”类词语表征的核心概念是【刑事案件】或【危害行为】以及【侦查行为】。这些词语的意义建构主要是以相应的行为事件框架为基体,侧显行为的施事、目的、方式、地点等元素,并体现了范畴代范畴成员、行为结果代原因、事件代次事件等转喻认知机制以及【案是实体】的隐喻认知机制。“起诉”类词语的意义建构主要是视角识解的过程。人们从原告或被告视角对起诉行为进行观察,突显行为的主客体、过程和状态。“审判”类词语主要表征三个核心概念:【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人】和【犯罪行为后果】。表征【犯罪行为】概念的词语的意义建构是侧显识解过程,认知聚焦于行为的主体、方式、场域等元素。表征【犯罪行为人】概念的词语经历了以行为的某个侧面转指行为再转指行为人的双重概念转喻过程。表征【犯罪行为后果】概念的词语意义建构是从时间维度和人身附属物维度进行梯度调整的识解过程。“执行”类词语主要包括表征【执行方式】概念和【执行场所】概念的词语。前者的语义识解主要体现了行为代受事或地点、范畴代范畴属性的转喻认知机制,以及【控制为上】、【被控制为下】的方位隐喻机制;后者体现了法律人和普通民众对同一法律事物从不同视角进行的认知识解。第三,汉语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制约因素主要有:法律文化认知模式;法律文本语境;法律活动主体的不同认知方式。在法律文化认知模式和法律文本语境的影响下,法律词语语义范畴得以扩大或缩小,行为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属性得到突显。法律人和普通大众的认知聚焦于不同复杂程度的因果关系。法律人的认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程序思维为导向,而普通民众仅仅聚焦于客观事实本身。这些不同的认知方式促成了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不同结果。

肖芳[6](2019)在《三甲综合医院病房新护士独立上岗准入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构建具备科学、合理及适用于我国护理临床实践的三甲综合医院病房新护士独立上岗准入评价指标体系,为护理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独立上岗准入考核及新护士的培训开发等方面提供依据;同时,帮助新护士自我了解、自我开发、促进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研究方法1.采取文献研究法,回顾、了解三甲综合医院病房新护士独立上岗的研究现状,制定访谈提纲,结合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8名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质性访谈,了解新护士独立上岗的能力要求,整理、提炼访谈内容,形成评价指标初稿;2.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 Method),选取护理管理、护理临床教育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统计分析29名专家的评分与建议,修改并完善各级评价指标,检验专家咨询的权威性及可信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模型,进一步进行一致性检验,验证指标模型层次结构的科学性,并确立一级、二级、三级评价指标的权重;4.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北省某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进行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内在品质的验证。研究结果1.三甲综合医院病房新护士独立上岗准入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知识与技能、临床能力、个性特征等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构成。2.在两轮专家咨询中,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2.86%、96.55%,总体权威系数分别为0.898、0.900;两轮专家咨询后,重要性评分为4.324.96,总体、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40、0.261、0.165、0.139(P<0.01),表明专家咨询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3.模型中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一致性比例分别为0.0517、0.00890.0456、0.00000.0517,均<0.1。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是基本知识与技能(0.3338)、临床能力(0.5247)、个性特征(0.1416);14个二级指标权重依次为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0.1293)、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0.0917)、病房工作通用知识(0.0661)、护理安全与法律知识(0.0466)、护理程序的应用能力(0.0953)、工作执行能力(0.1372)、应急处理能力(0.0953)、统筹管理能力(0.0434)、沟通协调能力(0.0611)、评判性思维能力(0.0611)、主动学习能力(0.0314)、工作态度(0.0763)、职业素养(0.0421)、自我管理(0.0232);50个三级指标权重0.00170.0917,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及权重设置科学、合理。4.经项目分析,所有指标均达标,未予以删除;指标体系的信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α系数)测评,评价指标体系整体及一级评价指标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91、0.9700.986;内容效度由专家咨询得出,两轮专家咨询的指标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范围分别为0.6211.000、0.8571.000,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分别为0.950、0.986,各级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为3.8116.73(<20%);结构效度采用相关性分析测评,一级指标与指标总体的相关系数为0.9200.985(均有P<0.01),三级指标与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5900.923(均有P<0.01),结果符合构建设想。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较为成熟的胜任力理论,结合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及临床护理实践现状,采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三甲综合医院病房新护士独立上岗准入评价指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果科学可靠,可作为新护士独立上岗准入的评价工具,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及独立上岗准入考核及新护士的培训开发等方面提供参考。

蒯金娜[7](2019)在《“互联网+”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我国共同体政治结构和制度稳定的基石。15年推出的“互联网+”概念更是要求我们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政治、社会各领域之中,从而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良性传播发展便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概念和现实意义,其具有跨行业融合、创新驱动、结构重组、连接一切等时代性意义,其次研究了“互联网+”信息传播,发现互联网诞生后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紧接着进行“互联网+”的意识形态研究,我们发现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虚拟性、渗透性等特点,“互联网+”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二部分在介绍了互联网传播概况后,重点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功能,包括维护与批判、教化与导向、调控与整合、凝聚与塑造等;紧接着,总结出“互联网+”下马克思主义意识传播具有渗透、高效、隐蔽、斗争等特征;第三部分主要写了“互联网+”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互联网丰富了意识形态的理论源泉、扩大了意识形态的辐射范围、给公共共识的达成提供了自由场所等机遇;与此同时又面临着网络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网络公民意识淡薄、网络监管机制缺失等严峻的挑战。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为何会陷入如今的囧态,发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脱离生活、传播对象主体意识薄弱、意识形态体制存在漏洞是三个主要的原因,并分别展开论述是如何脱离生活、主体意识是怎样薄弱、体制哪里存在漏洞。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如何解决“互联网+”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存在的问题,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脱离生活,我们提出要回归生活;针对意识形态传播对象主体意识薄弱,我们提出加强网络思政课主体性建设工作;针对意识形态体制存在漏洞,我们提出要加强完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和制度。

王燕群[8](2018)在《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史上中国汉语教师历史贡献探析 ——以编着的汉语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选题立足世界汉语教育史,对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史上中国汉语教师的历史贡献进行了探析。本文以中国人汉语教师编着的汉语教材为例来探析其对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史所做的历史贡献。通过该课题研究,来推动今天汉语教学的进行。在日本提起汉语教育,指的是口语教育,也称为中国语教育。中国语在日本,尤其在明治时期,被称为是实用的“特殊外语”,是在对华侵略、扩张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日本近代的中国语教育史实际就是一部日中关系史。从明治时期的中国汉语教师参与的日本中国语教材,与同期中国、日本、韩国、俄国的中国语教材比较发现,中国汉语教师参与的中国语教材在语音标注、语法选取、口语材料上都有先进之处。无疑,日本中国语教材的成就关键在于中国汉语教师的历史贡献。本文力争以本选题为支撑点,通过大量原始材料的梳理与分析,发现中国汉语教师的历史贡献,从而侧面展现近代日本中国语教育开展的情况。本文力求挖掘蕴藏在中国语教材中的语言意识和第二语言教学意识。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日本近代中国汉语教师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及本选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一章即日本近代汉语教育与中国汉语教师,包括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国汉语教师的分类介绍;第二章是中国汉语教师与日本经典教材的产生,包括中国汉语教师参与的教材以及对经典中国语教材的特点进行阐述;第三章是中国汉语教师对日本中国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贡献,通过与同期日本、中国、韩国、俄国的中国语教材比较,得出结论,中国汉语教师对中国语教材语音标注系统的发展、口语材料的选取、语法体系的发展做出历史贡献。

赵旭东,石少侠,李建伟,梁上上,于莹[9](2018)在《《商法通则》立法大家谈》文中提出由于民法与商法之间固有的联系,随着民法典编纂成为国家重大立法决策并全面启动,商事立法也引发了广泛关注。2017年10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公布了《商法通则(立法建议稿)》,对商法的地位及其在民法典编纂中的安排进行了制度设计,力求突破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两种传统模式,以民法典与商事单行法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民商立法衔接问题。针对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刊特邀该领域五位知名学者就商法通则立法必要性、体系设计以及民法与商法立法模式选择展开讨论,同时对商法实践热点话题——商号和商事代理制度入法路径予以回应。

刘德谦[10](2017)在《“旅游”与“Tourism”的概念探问——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文中研究说明概念是人类在其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跨越中对事物本质的抽象与概括,因此对它的厘定就成了构建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基于概念所依托的语言载体是词或词组,所以国人在研究旅游学科和旅游业时,进一步厘清"旅游"与"tourism"等的概念,将会十分有益。文章五章,前后两章是小引和结语;其第二、三两章先后从传统词源学和认知语言学切入探问,从跨语言的比较语义学的角度,剖析了"旅游"与"tourism"的义位与构词语素,讨论了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同与不同;并在指出"tourism"所具有的"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等多重语义后,通过第四章几个视角的补充讨论,以辨清研究者不同关注的互补实质,从而为消弭误会,寻求学人共识的基础,并进而在对诸家共识的归纳中,肯定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建议》的可遵循性。文章认为,面对旅游学发展的新态势,学科进步还需认真加强基础研究才行。文章结语再次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1)就语源学的角度看,虽然汉语不及物动词"旅游"与英语名词"tourism"是近义词,但是不同民族语言的历史渊源、当今的变化,以及有关文献分析已经证实了的,更值得国人注目的,是二者在含义、用法和使用范畴等方面的同中有异。(2)就专业用语的角度看,"tourism"作为反映世界旅游发展和旅游学科进展的行业用语和学科用语,其虽与汉语日常用语"旅游"同属一个概念范畴,却不能等同于汉语中日常生活用语的"旅游";中国旅游研究者在将"旅游"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学科用语使用时,其含义的中心不应与国际用语有太多的差异。(3)从旅游研究的国际共识看,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建议书的主要关注重心,显然是与各国政府及多数研究者在提出旅游概念时所关注的多种目的旅游活动的影响的广泛涉及相一致的,而不只是有多少人在旅游时得到了愉悦的感受。

二、行业用语应科学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业用语应科学化(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信用监管研究 ——以X县市场监管部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信用
        1.1.2 企业信用
        1.1.3 信用监管
        1.1.4 市场监管
        1.1.5 新监管理念
        1.1.6 新监管机制
    1.2 理论依据
        1.2.1 公共治理理论
        1.2.2 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X县企业信用监管现状
    2.1 主要监管主体
        2.1.1 人员分布
        2.1.2 监管业务分布
    2.2 监管客体
        2.2.1 数量分布
        2.2.2 行业分布
    2.3 主要监管方式
        2.3.1 事前监管——企业年报公示
        2.3.2 事中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
        2.3.3 事后监管——异常名录、“僵尸企业”清理
第三章 X县企业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X县企业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
        3.1.1 监管主体方面的问题
        3.1.2 监管客体方面的问题
        3.1.3 监管机制方面的问题
    3.2 监管主体方面的原因
        3.2.1 协同监管主体监管意识欠缺
        3.2.2 主要监管主体监管实效有限
    3.3 监管客体方面的原因
        3.3.1 缺乏信用意识
        3.3.2 欠缺信用文化
        3.3.3 信用信息公示意识欠缺
    3.4 监管机制方面的原因
        3.4.1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不精细
        3.4.2 “双随机、一公开”机制不科学
        3.4.3 “互联网+监管”系统数据库欠缺
        3.4.4 归集共享机制不完善
        3.4.5 失信惩戒制度不健全
第四章 完善企业信用监管的对策
    4.1 监管主体方面
        4.1.1 多措并举提高监管意识
        4.1.2 科学分工加强业务培训
    4.2 监管客体方面
        4.2.1 深度融合提升信用认知
        4.2.2 强化监管促进信用公示
    4.3 监管机制方面
        4.3.1 分规模分行业精细化年报系统
        4.3.2 扩容一单两库科学化抽查对象
        4.3.3 增数据增选项高效化监管系统
        4.3.4 促共享促协同充分化监管平台
        4.3.5 立法律统法规规范化联合惩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班组标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1、国外班组标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2、国内班组标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班组与班组管理
        1、班组的定义与特征
        2、班组管理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3、班组管理的相关原则
    (二)标准化管理相关理论
        1、标准化的定义
        2、标准化的基本原理
    (三)班组标准化管理内涵及工具
        1、班组标准化管理内涵
        2、班组标准化管理工具
三、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A地铁概况及班组架构简介
        1、A地铁概况
        2、A地铁客运某分公司维保部门组织架构
        3、A地铁机电维保某班组配置情况
    (二)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现状及问卷调查分析
        1、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现状
        2、A地铁机电维保部门管理现状
        3、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三)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存在问题
        1、生产标准化管理维度
        2、现场标准化管理维度
        3、质量标准化管理维度
        4、团建标准化管理维度
    (四)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问题汇总
四、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方案设计
    (一)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及维度阐释
    (二)生产标准化管理维度
        1、标准化管理手册指引法的使用性
        2、班组标准化建设管理手册制定目的
        3、标准化管理指引手册,解决生产标准化管理维度存在的问题
    (三)现场标准化管理维度
        1、设备现场6S管理
        2、利用6S管理理论解决现场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四)质量标准化管理维度
        1、利用PDCA管理理论解决质量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利用PDCA管理理论解决班组员工间素质差异问题
        3、利用PDCA管理理论解决专业技能培训效果不明显问题
        4、利用PDCA管理理论解决工艺卡与检修规程不完善问题
    (五)团建标准化管理维度
        1、团队建设的目的和原则
        2、团队建设的途径
        3、结合团建的目的、原则和途径,解决团建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商务汉语考试大纲中的行业语分析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汉语行业语研究概况
        二、商务汉语词汇研究概况
        三、商务汉语教学研究概况
        四、商务汉语考试研究概况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概况
    第一节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简介
    第二节 商务汉语行业语概念
    第三节 商务汉语行业语特点
        一、专业性
        二、意义单一性
        三、风格特殊性
        四、关联性
    第四节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整体概况
第三章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构词特征分析
    第一节 汉语构词法类型
    第二节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中的行业语构词方式分析
        一、《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中的单纯词
        二、《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中的合成词
    第三节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中的外来词分析
        一、《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中的外来词数量统计
        二、《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外来词分类
    第四节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中的缩略语分析
        一、《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中的缩略词数量统计
        二、《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中的缩略词分类
第四章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教学方法
        一、直接翻译法
        二、语素义教学法
        三、任务型教学法
    第二节 商务汉语行业语词汇教学原则
    第三节 关于《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行业语编排及教学的建议
        一、行业语的选取和编排
        二、行业语的教学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印刷文化基础设施,20世纪文学批评史,以及文学社会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刷文化基础设施与近代文学研究
二、新批评派细读和政治解读
三、文学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四、数字化时代之前的数字人文与20世纪文学批评史
五、中国语境中文学阅读和批评职业化的问题

(5)汉语法律词语的认知研究 ——以刑事法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法律语言研究概述
        2.1.1 法律语言的界定
        2.1.2 法律语言研究的发展脉络
    2.2 法律词语的已有研究
        2.2.1 法律词语的结构-功能研究
        2.2.2 法律词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框架语义学
        3.1.1 框架语义学的基本观点
        3.1.2 框架的结构
    3.2 概念隐喻理论
        3.2.1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3.2.2 概念隐喻理论的运作方式
    3.3 概念转喻理论
        3.3.1 概念转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3.3.2 概念转喻理论的运作方式
    3.4 诸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汉语法律词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
    4.1 法律词语的形式特征
        4.1.1 法律词语的字组合特征
        4.1.2 法律词语的构成方式
    4.2 法律词语的语义特征
        4.2.1 语义的固化
        4.2.2 语义的类聚
        4.2.3 语义的行为事件本质
    4.3 本研究对法律词语的分类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
    5.1 法律词语的概念层级结构
    5.2 法律词语的概念框架结构
        5.2.1 【侦查】概念框架结构
        5.2.2 【起诉】概念框架结构
        5.2.3 【审判】概念框架结构
        5.2.4 【执行】概念框架结构
    5.3 小结
第六章 汉语法律词语的意义建构
    6.1 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认知基础
        6.1.1 体验认知基础
        6.1.2 社会认知基础
    6.2 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过程及机制
        6.2.1 “侦查”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及机制
        6.2.2 “起诉”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及机制
        6.2.3 “审判”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及机制
        6.2.4 “执行”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及机制
    6.3 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制约因素
        6.3.1 法律文化认知模式
        6.3.2 法律文本语境
        6.3.3 法律活动主体的不同认知方式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7.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3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三甲综合医院病房新护士独立上岗准入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 相关概念
    2 理论基础
    3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二章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步骤
    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拟定评价指标草案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第四章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3 结果
第五章 设置评价指标权重
    1 相关概念及原理
    2 设置指标权重
第六章 检验评价指标体系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3 结果
第七章 讨论
    1 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 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分析
    3 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分析
    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八章 结论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7)“互联网+”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结语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互联网传播与意识形态相关理论概述
    2.1 互联网传播的概况
        2.1.1 互联网传播的起源
        2.1.2 互联网传播的发展
        2.1.3 “互联网+”的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功能
        2.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2.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
    2.3 “互联网+”背景下意识形态传播的特征
        2.3.1 渗透性
        2.3.2 高效性
        2.3.3 隐蔽性
        2.3.4 斗争性
第三章 “互联网+”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互联网+”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
        3.1.1 传统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与状态
        3.1.2 “互联网+”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与状态
        3.1.3 “互联网+”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机遇
    3.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在“互联网+”下遇到的挑战
        3.2.1 网络多元化价值观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3.2.2 网络公民意识淡薄
        3.2.3 网络意识形态管控机制缺失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背景下传播问题的解析
    4.1 “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内容脱离生活世界
        4.1.1 意识形态传播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4.1.2 意识形态传播话语缺乏通俗性
        4.1.3 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单向化
    4.2 “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对象主体意识薄弱
        4.2.1 网络群体判断能力不足
        4.2.2 网络群体可控性差
        4.2.3 网络群体易受所谓网络权威的误导
    4.3 “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体制存在漏洞
        4.3.1 意识形态互联网传播相关机制尚未完善
        4.3.2 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制度尚未健全
        4.3.3 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文化体制尚未形成
第五章 “互联网+”下我国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的有效对策
    5.1 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回归生活世界
        5.1.1 日常生活维度的意识形态及其实质
        5.1.2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在逻辑
        5.1.3 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基本路径
    5.2 加快网络思政教育和平台建设
        5.2.1 打造优质网络思政工作队伍
        5.2.2 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质量
        5.2.3 创造更多高质量网络思政教育传播平台
    5.3 加快完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与制度
        5.3.1 整合各类行政资源
        5.3.2 加速传统主流媒体转型
        5.3.3 健全并完善网络舆情领袖监管的机制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史上中国汉语教师历史贡献探析 ——以编着的汉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本近代汉语教育与中国汉语教师
    第一节 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日本近代汉语教育的兴起
        二、北京官话与《语言自迩集》
        三、日本近代汉语教学机构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史上的中国汉语教师
        一、日本的汉语教师
        二、参与日本中国语教材编写、校订的中国汉语教师
        三、明治的中国汉语名师
第二章 中国汉语教师与日本经典教材的产生
    第一节 中国汉语教师编写、校订与合着的中国语教材
        一、中国汉语教师独立编写的中国语教材
        二、中国汉语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国语教材
        三、中日汉语教师合着的中国语教材
    第二节 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史上的经典教材
        一、吴启太、郑永邦与《官话指南》
        二、张滋昉与《日清字音鉴》
        三、张廷彦与《官话急就篇》
        四、金国璞与《谈论新篇》
第三章 中国汉语教师对日本中国语教育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汉语教师编中国语教材与同期教材的比较
        一、与日本本土中国语教材比较
        二、与中国汉语教材的比较
        三、与韩国、俄国中国语教材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汉语教师对日本中国语教材的发展
        一、语音标注系统的发展
        二、口语材料的选取
        三、语法体系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商法通则》立法大家谈(论文提纲范文)

赵旭东:我国《商法通则》体系的设计与建构
    一、商法通则的立法背景和建构目标
        1.超越典型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体例的商事立法
        2.单行法基本齐备的商事立法
        3.民法总则之后的商事立法
    二、商法通则的体系架构和基本内容
        1.商事主体制度
        2.商事权利义务制度
        3.商事登记制度
        4.商业名称与字号制度
        5.商事账簿制度
        6.商事行为制度
        7.商事代理制度
        8.商事营业制度
        9.商事公示与信用制度
        10.商事监管制度
        11.商事争议解决制度
    三、商法基本原则的总结与确立
石少侠:制定《商法通则》是法制模式创新和市场法治需求
    一、法制创新:我国应正确处理民商法关系
    二、面对现实:我国应抓紧制定《商法通则》
    三、基本架构:我国《商法通则》的主要内容
李建伟:我国民商事立法模式选择
    一、我国现行民商事立法模式的判断困惑
    二、《民法总则》:一次失败的民商合一尝试
    三、民商事立法体例创新的历史机遇与实现
梁上上:商号立法制度完善
    一、商号、企业名称与商业名称的厘清
    二、字号的规范
    三、企业名称的简化使用
    四、企业名称的使用许可
        1.使用许可的方式
        2.使用许可的连带责任
        3.使用许可的责任构成
        4.许可人的责任范围
结语
于莹:商事代理的立法不足与《商法通则》
    一、商事代理制度与民事代理制度具有本质的区别
    二、我国现行法适用于商事代理的制度障碍
    三、制定《商法通则》统一规范商事代理制度的必要性

(10)“旅游”与“Tourism”的概念探问——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对两词的形成与语源的探问
    1.1 试析汉语语源上的“旅游”
        1.1.1 现代汉语“旅游”指的是什么
        1.1.2“旅游”一词出现的历史脉络
    1.2 试问英语中的“tourism”
        1.2.1 现代英语对“tourism”的第一关注
        1.2.2 英语“tourism”的历史形成
2 进一步的认知分析
    2.1 对语言的认知分析法的借助
    2.2 试探汉语“旅游”的构词语素与义位
        2.2.1 汉语“旅游”的“义位”有哪些
        2.2.2 对汉语“旅游”的构词“语素”的追溯
    2.3 试问“tourism”的义位与构词语素
        2.3.1 试问英语“tourism”的义位
        2.3.2 试问英语“tourism”的构词语素
3 视角与视野:关注重点与全面把握
    3.1 对人们关注视角的补充探问
        3.1.1 视角1:日常用语、学科用语与通用语
        3.1.2 视角2:或非居民日常生活用语的“tourism”
        3.1.3 视角3:国人对“旅游”曾有关注的举例
        3.1.4 视角4:旅游活动的休闲愉悦
    3.2 共识在那里
        3.2.1 从共识性定义看共识
        3.2.2 对世界旅游组织1991年渥太华会议旅游统计建议书的再阅读
        3.2.3 续读《2008国际旅游统计建议》
    3.3 对旅游现象的不同关注
4 结束语

四、行业用语应科学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信用监管研究 ——以X县市场监管部门为例[D]. 李欣欣. 山西大学, 2021
  • [2]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研究[D]. 李泽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商务汉语考试大纲中的行业语分析与教学研究[D]. 李彦君. 安徽大学, 2020(07)
  • [4]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印刷文化基础设施,20世纪文学批评史,以及文学社会学[J]. 姜文涛. 中国比较文学, 2019(04)
  • [5]汉语法律词语的认知研究 ——以刑事法律为例[D]. 官科.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三甲综合医院病房新护士独立上岗准入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D]. 肖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互联网+”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研究[D]. 蒯金娜.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8]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史上中国汉语教师历史贡献探析 ——以编着的汉语教材为例[D]. 王燕群. 吉林大学, 2018(01)
  • [9]《商法通则》立法大家谈[J]. 赵旭东,石少侠,李建伟,梁上上,于莹.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8(03)
  • [10]“旅游”与“Tourism”的概念探问——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J]. 刘德谦. 旅游学刊, 2017(09)

标签:;  ;  ;  ;  ;  

行业术语要科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