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

一、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论文文献综述)

肖瑶,徐海燕,熊俊,胡丹,谢洪武,黄仙保,夏雷翔,谢丁一[1](2021)在《医学本科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测评模式及影响因素述评》文中认为医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其面对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压力的适应能力。此外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受支持、尊重、理解等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对评估个人心理健康也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系统回顾文献,简述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的相关研究现状,总结与其相关的测评工具,包括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P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社会关系网络问卷(SNQ)、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PCQAS)、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CASLSS)等量表,探讨其测评模式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旨在加强医学本科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并指出了当下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参考的研究方向。

王纲[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陈琦琦[3](2021)在《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小学生的自我超越、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明确自我超越、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三者的相关关系;探讨互动性健康素养和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为小学生自我超越相关研究和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对吉林省安图县所在的三所小学五、六年级自愿参加本研究的712名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一般人口学资料、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量表、中文版青少年自我超越量表、拒绝敏感性量表进行调查。所有问卷整理、编码后录入,采用SPSS26.0,检验水准P<0.05。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712名研究对象其平均年龄为10.65±0.54岁;女生332人(46.6%),男生380人(53.4%);五年级371人(52.1%)、六年级341人(47.9%)。独生子女411人(57.7%),非独生子女301人(42.3%);汉族为534人(75.0%)、朝鲜族为127人(17.8%)、其他民族51人(7.2%);班干部236(33.1%)、非班干部476(66.9%)。(2)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得分为48.28±8.63,其中女生、六年级、班干部、睡眠时间≥9小时、不使用电子产品、很关注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好、父母关系温馨、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居住、民主型教养方式、自评学习压力小、形象评价很满意、成绩评价很优异、总体评价很优异的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得分较高。(3)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得分为112.53±21.80,其中女生、班干部、睡眠时间大于9小时、不使用电子产品、很关注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好、父母关系温馨、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居住、父母为民主型教养方式、学习压力小、形象评价很满意、成绩评价很优异、总体评价很优异的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得分较高。(4)研究对象拒绝敏感性得分为33.90±7.48,其中女生、五年级、11岁、汉族、独生子女、非班干部、不使用电子产品、不参加业余活动、睡眠时间7-9小时、不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差、与其他人居住、父母关系冷淡、父母教养方式为忽视型、父母文化程度低、形象自评很不满意、成绩自评很差、总体自评很差的研究对象拒绝敏感性得分较高。(5)研究对象自我超越的影响因素:互动性健康素养及其子维度与自我超越及其子维度呈正相关,(r=0.363至0.692,P<0.05),拒绝敏感性及其子维度与自我超越及其子维度呈负相关(r=-0.657至-0.537,P<0.05);分层线性回归显示,一般人口学特征中性别、使用电子产品、班干部、学习压力、家庭成员关系、父母关系、健康状况关注情况、居住情况、形象自评、成绩自评、总体自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F=7.369,R2=0.273)解释27.3%的变异度,互动性健康素养进入回归方程(F=18.957,R2=0.521)解释52.1%的变异度,拒绝敏感性进入回归方程(F=30.146,R2=0.643)解释64.3%的变异度。结论:(1)小学生自我超越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待提高。其中女生、六年级、班干部、睡眠时间越长、不使用电子产品、关注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好、父母关系温馨、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居住、民主型教养方式、对自身总体评价越高的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得分越高。(2)研究对象的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可以正向影响自我超越,研究对象的拒绝敏感性水平可以负向影响自我超越。建议今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要关注该群体互动性健康素养的提高和拒绝敏感性的降低,同时注意关注家庭及其个性特点上具有脆弱性的小学生群体的个别化心理咨询,以此提高整个小学生的自我超越水平,保持或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宋莉娟[4](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谷昆鹏,玛依拉·买买提,刘玲[5](2021)在《医学生睡眠质量、人格特征、成绩间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医学生睡眠质量现况,研究睡眠质量和人格特征、综合测评成绩间的关系,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教育部门制定措施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902名本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医学生睡眠质量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通过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计算出医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结果无睡眠问题组EPQ-E、EPQ-L、综合测评成绩得分较高(P <0.05),有睡眠问题组EPQ-N、EPQ-P得分较高(P <0.05);各维度内不同人格类型的医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有差异(P <0.05),其中典型内向(21.1%)、典型不稳定(61.1%)、精神质明显(38.2%),产生睡眠问题可能性相对较高;PSQI得分和EPQ-N、EPQ-P呈正相关,和EPQ-E、EPQ-L、综合测评成绩呈负相关(P <0.05);回归分析发现,EPQ-N得分高是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EPQ-L、综合测评成绩得分高是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结论不同人格类型医学生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不同;睡眠质量、人格特征、综合测评成绩间存在相关性。

李丹琳[6](2021)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在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编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并在医学生中评价其信效度,为研究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初步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联,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及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在文献综述、小组讨论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框架和知信行理论构建了4个维度36个条目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采用Liket 1~5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于2020年5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安庆市两所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调查,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分别评估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抑郁和焦虑状况。根据性别进行匹配后,对3 826份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同质信度、分半信度和结构效度等对问卷信效度进行评价。在全部调查对象(7 771人)中,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中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卡方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等分析心理健康素养与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 771名调查对象参与调查,其中男生1 903人(24.5%),女生5 868人(75.5%)。按照性别进行随机匹配后,对3 826份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由4个维度(知识、识别、态度和行为)22个条目组成。4个维度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2.213%,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7,分半信度为0.800,重测信度为0.871;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96~0.885,分半信度为0.725~0.846,重测信度为0.729~0.865,问卷的信度良好。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值为19.319(P<0.01),RMSEA=0.069,GFI=0.907,AGFI=0.881,NFI=0.914,RFI=0.900,CFI=0.918,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对7 771名学生的应用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素养的平均分为84.84±11.30;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7%;焦虑症状检出率为8.2%。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城市学生、母亲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和伙伴数量较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得分较高(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均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均呈负相关(r抑郁症状=-0.431,r焦虑症状=-0.373,P值均<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均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呈非线性相关(P值均<0.05)。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基本满足心理统计学要求,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评定工具。在大样本医学生的应用中,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多种因素有关;抑郁和焦虑症状与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即心理健康素养越高,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风险越低。

吴茵琪(Ngyanki)[7](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陈君,耿仁文[8](2020)在《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对三所高校10340名医学生的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并探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某省南部、北部和中部三个地区的省属医学院校的一、二年级1127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经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查并摒弃填写质量较差的问卷后保留10 340份有效问卷,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和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女生、二年级医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间有暴力打斗行为、家庭功能存在障碍的医学生更容易发展出抑郁和焦虑情绪;被父母/监护人殴打、儿童时期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也更易出现焦虑情绪(P<0.05)。同时,女性、被父母/监护人殴打、存在焦虑情绪、存在抑郁情绪、家庭功能存在障碍的医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父母间有暴力打斗行为、儿童时期有留守经历者也更易出现自杀意念(P<0.05)。结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受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加强父母和相关部门对医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的重视。

张静[9](2020)在《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对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对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某高校87名蒙古族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干预前,87名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有23人存在心理问题,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6.44%;干预后,SCL-90中的各项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2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79%,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有助于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丁多姿[10](2020)在《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适合医学生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方案,并通过教育实验加以验证,为今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教育课程在医学生中的实施开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课题研究过程包括设计、实施干预和效果评价,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方案的构建基于文献回顾构建《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方案》,并对培训的方案和核心内容框架进行专家函询,邀请10名本领域的专家参与课题合作,通过专家会议借以专家的视角构建了系统、科学、可行性良好的培训课程方案。2.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知、信、行问卷的设计通过文献回顾并基于知、信、行的理论基础,设计了《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知、信、行问卷》,邀请了本领域的10名专家进行为期两轮的专家函询,通过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调试,并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测。3.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效果评价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方案的基础上,完善培训具体教学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培训效果评价。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式,分别在课程前、课程后1个月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的统计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方案的构建通过多种方法最终确定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知识、态度和行为。包括5个一级维度,以及22个二级维度。2.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知、信、行问卷的设计问卷共计33个条目,其中认知问卷12个条目,态度问卷13个条目,行为意向问卷8个条目。该问卷的整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26,折半信度为0.886,内容效度为0.882。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整体权威系数为0.893,最后一轮专家咨询Kendall’s W和谐系数为0.252(P<0.001)。3.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效果评价(1)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认知:干预后认知得分高于干预前,分别为7.23±1.88和10.2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态度:干预后态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分别为50.90±7.61和56.68±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行为意愿:干预后行为意愿得分高于干预前,分别为30.70±4.25和33.7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课后满意度测评:学员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的开展表示满意和高度认可,满意度问卷各条目平均分为4.49±0.43分,肯定了课程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课程内容经专家讨论及实证研究分析发现,科学性和可靠性较强,为今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教育在医学生中的科学开展提供了实施参考。2.研究中设计的《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知、信、行问卷》经信效度检验及专家咨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作为检测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认知、态度、行为意愿的科学评估工具。3.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课程能有效提升医学生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认知水平,使医学生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态度更为积极,以及对将来在临床中实施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行为意愿具有一定正向作用。

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本科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测评模式及影响因素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相关研究现状
2 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测评工具
    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3 社会关系网络问卷
    2.4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
    2.5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
3 医学本科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影响因素探讨
4 讨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理论依据及研究框架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学考虑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纳入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3 研究对象自我超越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5 研究对象拒绝敏感性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6 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与自我超越的相关性
    3.7 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小学生自我超越的现状分析
    4.2 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的现状分析
    4.3 小学生拒绝敏感性的现状分析
    4.4 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与自我超越的相关性
    4.5 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B:综述 青少年电子健康素养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C:调查问卷
附录 D: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附录 E:量表授权记录

(4)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医学生睡眠质量、人格特征、成绩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睡眠质量调查
        1.2.2 人格特征调查
        1.2.3 综合测评成绩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医学生睡眠质量和EPQ各分量表得分、综合测评成绩的比较
    2.3 不同人格类型医学生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的比较
    2.4 医学生EPQ各分量表得分和PSQI得分、综合测评成绩的相关性比较
    2.5 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6)《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在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第二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在医学生中的应用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 教育经历
    2 获奖情况
    3 科研实践
    4 参加学术会议
    5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综述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1 心理健康素养概念的发展
    2 心理健康素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内容
    4 心理健康素养评价工具的发展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

(7)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8)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对三所高校10340名医学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2.1 基本信息
        1.2.2 焦虑
        1.2.3 抑郁
        1.2.4 自杀行为
        1.2.5 家庭功能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焦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 抑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自杀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9)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对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测试工具
    1.3 干预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问题检出率
    2.2 干预前蒙古族医学生UPI测评结果
    2.3 医学心理学课程及团体咨询前后蒙古族医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
3 讨论

(10)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部分 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方案的构建
    1 文献研究
    2 方案构建
    3 专家会议法对干预方案进行修订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知、信、行问卷设计
    1 测量工具的初步设计
    2 专家咨询
    3 初始问卷的施策及信效度检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效果评价
    1 研究设计
    2 培训开展
    3 结果
    4 讨论
    5 研究结论、创新点、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医学生中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本科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测评模式及影响因素述评[J]. 肖瑶,徐海燕,熊俊,胡丹,谢洪武,黄仙保,夏雷翔,谢丁一. 中国医药导刊, 2021(11)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D]. 陈琦琦. 延边大学, 2021(02)
  • [4]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医学生睡眠质量、人格特征、成绩间关系的研究[J]. 谷昆鹏,玛依拉·买买提,刘玲. 新疆医学, 2021(04)
  • [6]《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在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丹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对三所高校10340名医学生的调查[J]. 陈君,耿仁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0(11)
  • [9]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对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 张静. 中国校医, 2020(08)
  • [10]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效果研究[D]. 丁多姿.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