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若干清洁煤技术项目的建议

关于实施若干清洁煤技术项目的建议

一、关于实施几项洁净煤技术工程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刘宜政[1](2017)在《我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煤炭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步入新常态,煤炭产业也步入度危脱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并已上升为我国资源储备安全和经济发展稳定的国家统筹战略。为此,深入探究煤炭产业转型内在规律,找寻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深层次关联,为煤炭产业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煤炭产业蜕变理论为基础,煤炭产业转型为核心,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为纽带,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手段,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经济与技术相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模拟仿真相结合,运用BP神经网络、交叉弹性分析、自然断点分级等方法,研究并创建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划分煤炭产业蜕变转型阶段,研究分析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机制,摸清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内部规律和脉络,探索基于煤炭产业蜕变不同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方式,为煤炭产业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撑,进而引导煤炭产业选择科学的转型时机和方向,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观点:(1)煤炭产业蜕变是煤炭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存在的内部规律,其贯穿煤炭产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当一个蜕变周期完成后,产业又开始新的蜕变周期。产业蜕变是动态的,它是整个煤炭产业的全部变化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方位、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变化的内在动因;产业转型是静态的,是产业形态上的变化,是煤炭产业蜕变的形态和结果。正是由于无数次煤炭产业的蜕变的集合促成煤炭产业形态的变化,其转型是依据蜕变程度、蜕变进展的状况、蜕变所处的阶段而进行的。(2)基于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测算得出中国煤炭产业于2000~2015年间:2000年煤炭产业蜕变程度为1.2442最低值,2011年煤炭产业蜕变程度为4.4261最高值。通过最终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算结果可将我国煤炭产业蜕变划分为五个阶段:蓄势准备阶段2000~2002年(蜕变程度值:1.2442~1.2614)、缓慢导入—转型酝酿阶段2003~2007年(蜕变程度值:1.5435~2.0625)、高速蜕变—初期转型阶段2008~2011年(蜕变程度值:2.6357~4.4261)、中速蜕变—高速转型阶段2012~2015年(蜕变程度值:4.1835~2.6447)、低速蜕变—转型后期阶段2016~2020年。(3)我国煤炭产业当前所处的蜕变转型阶段是低速蜕变—转型后期阶段,该阶段的产业蜕变特征是:新兴产业发展逐渐成熟,煤炭产业在能源领域的占比逐步降低,趋于合理,产业形成煤与非煤并重的局面,进而走向产业转型的良性发展轨道。我国煤炭产业蜕变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当步入2021年后“十四五”规划发展时期,煤炭产业蜕变程度将趋于最低值,形成以非煤产业为主,煤炭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煤炭供需产销平衡,稳定红利,产业转型步入多元化发展的健康之路,煤炭产业蜕变转型完成,开始步入新一轮的产业蜕变周期。(4)基于对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关系机制研究,得出煤炭产业蜕变是煤炭产业转型的主要依据,其对于煤炭产业转型具有指导功能,煤炭产业根据产业蜕变的领域及方向而进行转型。在某个阶段产业转型不可能与产业蜕变保持同步,出现超前或滞后是必然的,但这种超前与滞后又影响到产业蜕变,会发生推动或阻止产业蜕变的进程,煤炭产业转型对煤炭产业蜕变具有辅助功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之间存在量变与质变、微观与宏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的深层次关系。(5)根据兖州矿区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测算结果得出,兖州矿区自2015年至今正处于煤炭产业蜕变的中速蜕变—高速转型阶段,此阶段兖矿集团以全面推动矿区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新兴产业转型,煤炭产品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煤炭劳动密集型向新兴产业密集型转移,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兖州矿区即将步入“煤与非煤并重”、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的低速蜕变—转型后期阶段。

张敏,崔珊珊,周冉冉[2](2015)在《浅谈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文中指出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但由于它的低效率使用造成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该文总结了我国洁净煤技术框架,分析了国内外洁净煤技术的发展。阐述了我国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必要性,对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对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的建议。

赵嘉博,刘小军[3](2011)在《洁净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大力开发应用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洁净煤技术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阐述了洁净煤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其概念,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重点论述了我国目前在洁净煤研究领域的情况,如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型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液化技术、洁净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的情况,列出了洁净煤技术的特点,指出了我国发展洁净煤技术应加强的工作。

曹晨明,连璞[4](2009)在《中国煤炭基地洁净煤技术(CCT)进步及产业化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京都议定书》时代为背景,力图以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煤炭基地洁净煤技术(CCT)进步及产业化发展。在提出CCT进步方向的同时,重点提出了中国煤炭基地CCT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和总体方案;并且对中国煤炭基地CCT进步及产业化发展的国际环境进行了必要分析,提出了初步的应对之策。

赵晶[5](2009)在《壳牌中国洁净煤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作为煤炭大国,如何高效洁净地利用煤炭资源已经成为日益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随着国外洁净煤技术的不断涌入,中国的本土研发机构也设计研发了更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这对国外洁净煤业务在国内的发展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洁净煤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洁净煤市场的需求,根据壳牌公司的相关资料,对该公司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出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壳牌洁净煤业务的优势和弱点,然后采用SWOT矩阵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在实现公司的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的前提下,制定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时,围绕壳牌洁净煤业务的发展战略,提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控制调整方案。最后,还将对该战略的前景和风险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分析论述,本文的结论是壳牌中国洁净煤业务应该采取本地化战略—制定符合中国洁净煤市场的状况的中国战略,利用现有机会开展新业务开发而不是简单跟随从壳牌全球战略。并从财务业绩、新业务开发、市场培育和人力资源战略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规划。并从公司治理和人力资源、新业务开发的管理,部门和个人的绩效管理、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讨论了壳牌中国洁净煤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策略。能否建立和实施本地化的战略决定了壳牌洁净煤业务从目前到2012年的命运。同时对壳牌在中国的发展和确保壳牌在洁净煤行业的领先地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张茂启[6](2009)在《枣庄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工程设计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是一个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的影响,加之该矿区处于华东缺煤地区,长期超强度开采,致使矿区煤炭资源紧张,且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导致矿区原来的自然生态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种自然环境要素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矿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了许多制约因素,对矿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寻求一条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如何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恢复和保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使矿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集团公司决策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开展矿区资源开发和生态重建工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枣庄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重建工程规划为研究对象,以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枣庄矿区及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对影响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辨识,在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对矿区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在规划设计上以环境综合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为重点,协调矿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关系,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全面推动矿区社会经济和环保等多项工作的健康开展,从总体上协调矿区及周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控制矿区环境破坏,有计划地恢复治理和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矿区和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战略,生产出更多的环保型绿色产品;科学地调整矿区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强度,使之小于矿区物质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矿区。

宋红娜[7](2009)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一直占主要地位。但传统的“高度开采、高度浪费、低度利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使得煤炭资源及相关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研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与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建设煤炭循环产业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将煤炭和伴生物“吃干榨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生态工业,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方法等研究手段,首先论述了循环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总结了循环经济的概念、特征和基本模式,并同可持续发展、传统经济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煤炭企业应朝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接着通过对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以及煤炭开采、利用、储运对环境影响的现状调查,在借鉴德国DSD、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等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构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部分:资源勘查、开发、综合利用和生态工业园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平煤集团和兖矿集团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作为验证。然后,在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检控手段。最后,论文对发展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国家配套法律政策体系、激励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闫瑞琼[8](2008)在《提升山西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火的发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而火药的发明则大大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煤、电、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更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以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依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能源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次能源的煤炭均占有较大比重,可见煤炭资源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性。由于资源禀赋,山西煤炭产业是山西区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山西煤炭生产在全国能源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伴随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山西煤炭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国际煤炭产业的激烈竞争,山西煤炭产业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市场成为山西作为煤炭工业基地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产业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实践相结合,以影响山西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为研究内容,在对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做出界定的基础上,以“五因素论”为基础,从决定煤炭产业竞争力的五大要素出发,即资源、技术、企业、产业组织结构、政府管理五方面,通过相关数据和图表分析及与国外横向比较,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山西煤炭发展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技术创新及其应用不足、企业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政府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在借鉴世界先进煤炭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山西发展实际,提出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企业规模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监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山西煤炭发展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石乔[9](2008)在《MQH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MQH公司为研究对象,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个案分析的方式,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MQH公司战略管理过程进行描述、分析、研究、总结与提高。在阐述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应用PEST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用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对MQH公司的产业地位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公司内部的资源状况,运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对MQH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运用SWOT法和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评价和选择,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案。最后,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职能策略,并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文就MQH公司的战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MQH公司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工业园区,做大企业规模;开展煤炭精深加工多联产,做强核心产业;通过强“煤”、固“焦”、稳“气”、精“化”、扩“电”,延伸产业链、扩大经营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循环经济;积极兼并重组,实现稳健扩张,打造中国煤炭精深加工多联产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赵爱国[10](2007)在《日本煤炭清洁利用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

二、关于实施几项洁净煤技术工程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实施几项洁净煤技术工程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煤炭产业转型现状
        1.1.3 问题提出
        1.1.4 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3.1 产业转型理论研究现状
        1.3.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1.3.3 产业蜕变理论研究现状
        1.3.4 测度理论研究现状
        1.3.5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2 研究的方法
        1.5.3 研究过程及主要工作量
        1.5.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蜕变基本原理
    2.1 产业蜕变含义
        2.1.1 产业蜕变起源
        2.1.2 产业蜕变发展
        2.1.3 产业蜕变界定
        2.1.4 产业蜕变特点
    2.2 产业蜕变关系
        2.2.1 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蜕变关系
        2.2.2 产业与企业之间的蜕变关系
        2.2.3 产业与产品之间的蜕变关系
    2.3 产业蜕变传递机制
        2.3.1 影响产业蜕变的因素
        2.3.2 产业蜕变途径
        2.3.3 产业蜕变效应
        2.3.4 产业蜕变传递机理
    2.4 产业蜕变运行机制
        2.4.1 产业蜕变方式
        2.4.2 产业蜕变结果
        2.4.3 产业蜕变运行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特征研究
    3.1 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3.1.1 煤炭资源自然属性
        3.1.2 煤炭资源经济属性
        3.1.3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3.1.4 我国煤炭资源种类及质量
    3.2 我国煤炭产业特点
        3.2.1 煤炭产业生产特点
        3.2.2 煤炭产业发展特点
        3.2.3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特点
    3.3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状况
        3.3.1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现状
        3.3.2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成就
        3.3.3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4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趋势
    3.4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方式与蜕变转型关系
        3.4.1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方式
        3.4.2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与蜕变转型关系
    3.5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机制
        3.5.1 煤与非煤协同发展原理
        3.5.2 基地转型与主业转移互动原理
        3.5.3 关联与非关联互动原理
        3.5.4 多级产业共建原理
        3.5.5 动脉与静脉产业耦合原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与蜕变阶段划分
    4.1 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指标体系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体系设计思路
        4.1.3 指标归结
        4.1.4 条件假设与指标筛选
        4.1.5 指标层级划分
        4.1.6 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
        4.1.7 数据获取与整理
    4.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及标准学习算法
        4.2.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2.2 BP神经网络的标准学习算法
    4.3 基于MATLAB7.6的BP神经网络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
        4.3.1 测度模型构建
        4.3.2 测度模型运行
        4.3.3 测度模型结果
    4.4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划分
        4.4.1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划分方法
        4.4.2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
    4.5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关系
    5.1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律
        5.1.1 生命演化规律
        5.1.2 可持续发展规律
        5.1.3 科技革命规律
        5.1.4 动静态转化规律
    5.2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运作机制
        5.2.1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原则
        5.2.2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特点
        5.2.3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形式
        5.2.4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趋势
        5.2.5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结果
    5.3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制
        5.3.1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功能关系
        5.3.2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互动关系
    5.4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关联机制
        5.4.1 量变与质变关系机理
        5.4.2 微观与宏观关系机理
        5.4.3 原因与结果关系机理
        5.4.4 现象与本质关系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蜕变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方式研究
    6.1 煤炭产业转型方式
        6.1.1 煤炭产业的转型途径
        6.1.2 煤炭产业的转型领域
    6.2 煤炭产业转型方式在蜕变阶段的分布规律
    6.3 基于不同蜕变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模式
        6.3.1 基于蜕变的转型方式
        6.3.2 基于蜕变阶段不同转型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兖州矿区基于蜕变的转型对策
    7.1 兖州矿区基本概况
        7.1.1 兖州矿区简介
        7.1.2 兖州矿区转型现状
    7.2 兖州矿区蜕变程度测度
        7.2.1 兖矿数据获取与整理
        7.2.2 网络构建及训练数据的准备
        7.2.3 评价结果
    7.3 兖州矿区蜕变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
    7.4 兖州矿区蜕变—转型对策
    7.5 兖州矿区转型趋势与展望
    7.6 兖州矿区转型建议与目标
        7.6.1 科技创新方面
        7.6.2 节能环保方面
        7.6.3 人才培养方面
        7.6.4 信息化建设方面
        7.6.5 资本运作方面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附录C 需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2)浅谈洁净煤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2 我国洁净煤技术框架体系
3 洁净煤技术发展概况
4 洁净煤技术展望
5 建议

(3)洁净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洁净煤技术的进展
2 国内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内容及进展
    2.1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2.2 工业型煤技术
    2.3 水煤浆气化技术
    2.4 煤液化技术
    2.5 洁净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2.6 采煤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3 洁净煤技术的特点
4 发展洁净煤技术应该加强的工作
    4.1 加强宏观领导与协调
    4.2 通过宏观政策和措施刺激发展

(4)中国煤炭基地洁净煤技术(CCT)进步及产业化发展研究(一)(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基地CCT进步及其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1 煤炭基地CCT及其产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战略要求
    1.2 推进CCT进步及其产业化发展是煤炭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1.3 推进煤炭基地CCT进步及产业化发展是履行中国气候变化国际责任的重大举措
2 洁浄煤技术 (CCT) 的总体进步与产业化发展
    2.1 原煤清洁加工技术及产业化
        2.1.1 原煤洗选技术及产业化
        2.1.2 型煤配煤及产业化
        2.1.3 水煤浆技术及产业化
        2.1.4 喷吹煤技术及产业化
    2.2 煤炭转化技术及产业化
        2.2.1 煤炭液化技术及产业化
        2.2.2 煤炭气化技术及其产业化
    2.3 煤化工及多联产技术
    2.4 煤炭高效燃烧发电技术
        2.4.1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IGCC)

(5)壳牌中国洁净煤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贡献
2 业务战略背景
    2.1 壳牌公司简介
    2.2 壳牌中国公司业务
    2.3 壳牌商业原则
3 业务战略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3.2 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分析(五力模型)
    3.3 SWOT分析
4 业务战略方案
    4.1 战略回顾
    4.2 战略前提
    4.3 战略方案
5 业务战略实施
    5.1 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5.2 新业务开发策略
    5.3 市场培育和市场营销策略
    5.4 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
    5.5 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
6 结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6)枣庄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工程设计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区概况
    1.3 工程设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 工程设计的内容
第二章 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的辨识
    2.1 自然因素
    2.2 经济因素
    2.3 社会因素
    2.4 技术因素
    2.5 管理因素
    2.6 人力资源因素
    2.7 其它因素
第三章 主要建设领域规划
    3.1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规划
    3.2 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治理规划
第四章 重点工程及关键技术
    4.1 废渣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4.2 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4.3 空气污染防治工程
    4.4 土地沉陷恢复治理工程
    4.5 生态质量调控系统建设工程
    4.6 煤炭气化技术及工业化研究
    4.7 煤炭洁净利用关键技术
第五章 工程概预算及效益分析
    5.1 工程概算
    5.2 经济效益
    5.3 环境效益
    5.4 社会效益
    5.5 规划实施方案
第六章 工程规划的保障措施
    6.1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6.2 资金保障
    6.3 强化管理
    6.4 技术保障
    6.5 公众参与
    6.6 加强矿区环保产业的发展
    6.7 开展矿区环境承载力分析
    6.8 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枣庄矿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发展状况
        1.2.1 基于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的典型事例
        1.2.2 基于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的典型事例
        1.2.3 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1.2.4 德国循环经济实践
        1.2.5 国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1.2.6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3 我国发展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2 循环经济理论
    2.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2 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
    2.3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3+1”模式
        2.3.1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3.2 循环经济的“3+1”模式
    2.4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4.1 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2.4.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致性
        2.4.3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体现
    2.5 循环经济同传统经济的区别
        2.5.1 指导规律与观念的区别
        2.5.2 物质流动方式的区别
        2.5.3 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
        2.5.4 消费观念的区别
        2.5.5 参与者范围的区别
3 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现状
    3.1 我国煤炭资源及其特点
    3.2 煤炭在我国能源的地位
    3.3 煤炭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3.4 煤炭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4.1 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3.4.2 煤炭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4.3 煤炭储运对环境的影响
4 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4.1 循环经济是煤炭工业发展必走之路
    4.2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4.2.1 指导思想
        4.2.2 原则
        4.2.3 目标
    4.3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和方向
        4.3.1 小循环——煤炭企业
        4.3.2 中循环——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或城市
        4.3.3 大循环——社会
    4.4 煤炭资源勘查模式
        4.4.1 煤炭资源综合勘查
        4.4.2 地质勘查工作三阶段
        4.4.3 发展模式构成
    4.5 煤炭资源开发模式——煤炭洁净开采
        4.5.1 煤炭洁净开采
        4.5.2 煤炭清洁开采的措施与途径
    4.6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4.6.1 发展洁净煤技术
        4.6.2 “三废”利用
        4.6.3 发展模式构成
    4.7 煤炭生态工业园模式
        4.7.1 生态工业园概念
        4.7.2 生态工业园模式
        4.7.3 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4.8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实例
        4.8.1 平煤集团
        4.8.2 兖矿集团自主创新模式
5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评价
    5.1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5.2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5.3 构建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5.3.1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3.2 指标体系的设计
        5.3.3 循环经济系统的评价模型分析
6 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6.1 政策措施
        6.1.1 健全和完善法律政策强制体系
        6.1.2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6.1.3 构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6.1.4 产业政策
        6.1.5 技术政策
        6.1.6 投资政策
        6.1.7 财税政策
    6.2 战略措施
        6.2.1 研究差异化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
        6.2.2 研究协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6.2.3 研究区位优势,改善产品结构
        6.2.4 研究市场机遇,规避市场风险
    6.3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6.4 加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提升山西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煤炭产业竞争力研究
        1.2.2 国内煤炭产业竞争力研究
2 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2.1.1 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2.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国际竞争力理论
        2.2.4 现代竞争理论
    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体系
        2.3.1 波特的“钻石模型”
        2.3.2 “波特——珰宁”模型
        2.3.3 “五因素论”模型
3 发达国家提升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经验
    3.1 资源利用高效化
    3.2 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3.3 企业经营布局国际化
    3.4 产业规模集中化
    3.5 政府管理完善化
4 山西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4.1 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产业链条短
    4.2 煤炭精深加工程度低,洁净煤技术应用不足
    4.3 企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健全
    4.4 产业集中度低,进入退出壁垒机制不完善
    4.5 煤炭产业政策滞后,政府监管不力
5 进一步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
    5.2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煤炭产业的高级化
    5.3 促进企业规模经营,改革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良性循环发展
    5.4 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寡头垄断的煤炭产业市场结构
    5.5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监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MQH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
        1.2.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背景
    1.4 本文的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特性和层次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2.2.2 企业战略的特性
        2.2.3 企业战略的层次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及阶段
    2.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4.1 产品—市场战略管理理论
        2.4.2 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
        2.4.3 核心竞争力可操作性综合战略管理理论
        2.4.4 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联盟的提出
    2.5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规律及战略规划系统的发展
        2.5.1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规律
        2.5.2 战略规划系统的发展
        2.5.3 对战略管理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理性思考
    2.6 我国煤炭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及对策
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分析
        3.1.1 政治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社会文化因素
        3.1.4 技术因素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世界能源及煤炭发展趋势
        3.2.2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态势
        3.2.3 焦炭行业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3.2.4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3.2.5 城市燃气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3.2.6 电力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
    3.3 竞争分析
第四章 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1 企业煤炭资源分析
    4.2 企业技术装备分析
    4.3 产品及市场竞争力分析
    4.4 管理能力分析
    4.5 技术能力分析
    4.6 人力资源分析
    4.7 投资融资分析
第五章 MQH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分析(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 矩阵)
    5.2 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内部因素评价IFE 矩阵)
    5.3 SWOT 战略分析
        5.3.1 SWOT 分析法基本原理
        5.3.2 MQH 公司SWOT 分析
        5.3.3 确定备选战略方案
        5.3.4 战略备选方案评价-- QSPM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5.3.5 发展战略选择
    5.4 战略基本思路
        5.4.1 企业发展战略定位
        5.4.2 战略指导思想
        5.4.3 总体战略目标
        5.4.4 战略重点
        5.4.5 战略发展阶段
第六章 战略实施举措
    6.1 建立战略管理体系
    6.2 变革组织机构及管控模式
        6.2.1 一般组织管控模式
        6.2.2 现行组织结构的分析
        6.2.3 专业化重组——新的组织结构的构建
    6.3 资本运营
    6.4 开展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业务流程
    6.5 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
第七章 战略实施效果
    7.1 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7.1.1 太原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建设
        7.1.2 清徐煤化工园区建设
        7.1.3 静游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建设
        7.1.4 东河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建设
        7.1.5 离石煤焦化工业园区建设
    7.2 城市燃气发展迅速
    7.3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
    7.4 推进精细化管理全力提升管理品质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日本煤炭清洁利用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煤炭利用现状
2 日本洁净煤技术进展
    2.1 洁净煤技术发展
    2.2 日本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经验
3 启示

四、关于实施几项洁净煤技术工程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研究[D]. 刘宜政.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2]浅谈洁净煤技术的发展[J]. 张敏,崔珊珊,周冉冉. 山东煤炭科技, 2015(03)
  • [3]洁净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赵嘉博,刘小军. 露天采矿技术, 2011(01)
  • [4]中国煤炭基地洁净煤技术(CCT)进步及产业化发展研究(一)[J]. 曹晨明,连璞. 中国能源, 2009(10)
  • [5]壳牌中国洁净煤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赵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07)
  • [6]枣庄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工程设计规划研究[D]. 张茂启. 天津大学, 2009(S2)
  • [7]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 宋红娜.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 [8]提升山西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闫瑞琼. 山西财经大学, 2008(S2)
  • [9]MQH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石乔. 天津大学, 2008(08)
  • [10]日本煤炭清洁利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 赵爱国. 中国煤炭, 2007(10)

标签:;  ;  ;  ;  ;  

关于实施若干清洁煤技术项目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