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治疗中的作用

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治疗中的作用

一、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青青[1](2021)在《四神丸挥发油干预TLR/MyD88信号调节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与肠道菌群交流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同时,观察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从干预TLR/MyD88信号通路的角度,探究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调节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复制和给药方法:选用SPF级BALB/c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Normal)、UC模型组(DSS)、四神丸挥发油治疗组(DSS+SSP)、二神丸挥发油治疗组(DSS+ESP)、五味子散挥发油治疗组(DSS+WWZS)、美沙拉嗪组(DSS+5-ASA),每组10只。除正常组小鼠给予正常饮水以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3%DSS溶液自由饮用,连续5天;后正常饮水1周,在自由饮用2%DSS溶液5天复制实验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以小鼠第1次饮用3%DSS为第1天,第11天开始按照小鼠体重灌胃给药:四神丸挥发油组给予110.84 μL/kg四神丸挥发油混悬液灌胃、二神丸挥发油组给予77.8μL/kg二神丸挥发油混悬液灌胃、五味子散挥发油组给予33.04 μL/kg五味子散挥发油混悬液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300 mg/kg美沙拉嗪肠溶片混悬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纯水灌胃。每日1次,固定时间灌胃,连续10天。2.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每日密切观察小鼠体重变化、饮食情况、毛发状态、粪便及直肠出血情况。将小鼠麻醉取外周血后处死,分离结肠,对结肠长度、重量进行测量,并计算结肠重量指数、单位长度结肠重量。制备结肠组织病理切片,采用双盲法对结肠组织进行病理损伤评分。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小鼠结肠IL-4、IL-10、IL-17A、IL-21、IFN-γ等炎性因子进行检测,进一步验证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实验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3.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Tfh1、Tfh9、Tfh10、Tfh17、Tfh21、Tfr细胞的变化情况,探究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否通过调节滤泡辅助性T细胞变化治疗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4.肠道菌群测序:通过Meta 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菌群种属特异性,探索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以及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5.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检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TLR/MyD88信号通路 TLR2、MyD88、Rac1、IRAK4、IRAK1、TRAF6、TAB1、TAB2、MKK6、P38 MAPK、CREB等相关蛋白进行检测,探究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TLR/MyD88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组间比较采用对照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统计结果有极显着差异。结果:1.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经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后,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一般状态明显改善,体重逐渐回升,结肠长度明显恢复,结肠重量、结肠单位长度重量和结肠重量指数明显下降,光镜下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修复。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IL-4、、IL-17A、IL-21等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不同程度的降低,IL-10和IFN-γ抑炎因子水平升高(P<0.05或P<0.01),说明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炎症明显缓解,提示调节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可能是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2.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滤泡辅助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Tfh1、Tfh9、Tfh17、Tfh21细胞表达水平升高,Tfr与Tfh10细胞表达水平降低,表明了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的调节作用。3.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各组小鼠粪便菌落组成OUT相似度较高,四神丸挥发油能够明显改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着影响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并且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与TLR2有显着相关性。4.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通过对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显示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够明显降低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TLR2、MyD88、Rac1、IRAK4、IRAK1、TRAF6、TAB1、TAB2、MKK6、P38 MAPK、CREB 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TLR/MyD88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结论: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够有效治疗DSS诱导的小鼠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TLR/MyD88信号通路调节Tfh细胞分化与影响肠道菌群来实现的。

杨振寰[2](2021)在《两种中医证型UC患者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基础实验显示肠道菌群失调与胆汁酸组分含量异常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肠道炎症有影响,且可能由胆汁酸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5(Takeda G-protein-coupledreceptor5,TGR5)和维生素 D 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介导炎症反应。然而,不同中医证型UC患者粪便胆汁酸代谢谱与胆汁酸受体表达的差异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假设不同证型UC患者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及粪便胆汁酸代谢物存在相关性,肠道菌群及粪便胆汁酸代谢在UC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不同证型UC患者肠道菌群与粪便胆汁酸谱的差异,并分析粪便胆汁酸代谢物与肠道菌群及血清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9年4月到2020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脾虚湿阻证患者和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收集受试者新鲜粪便标本、血清样本、肠黏膜样本。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肠道菌群,应用液相色谱联合质谱(LC-MS)靶向代谢组的方法检测粪便胆汁酸代谢物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组织TGR5、VDR、NF-κB p65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 IL-1β、TNF-α、IL-2、IL-6水平,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各组受试者基本信息、临床资料与HADs心理状态分析:①各组受试者基本信息比较:研究共纳入55例受试者(21例UC大肠湿热证、11例UC脾虚湿阻证、23例HCs),三组年龄、性别、BMI无显着差异。②UC大肠湿热证组与脾虚湿阻证临床资料与HADs心理状态分析:UC大肠湿热证组与脾虚湿阻证组在病程、疾病活动度Mayo评分、病变范围、疾病类型、病情程度上无显着差异。大肠湿热证患者较脾虚湿阻证患者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降低。38.10%UC大肠湿热证组和36.36%脾虚湿阻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UC脾虚湿阻证患者HADs抑郁评分较UC大肠湿热证患者有升高趋势。2.各组受试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关键差异微生物筛选①各组受试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比较:UC大肠湿热证组和脾虚湿阻证组群落α多样性指数Chao1、Shannon、Simpson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大肠湿热证组菌群多样性指数低于脾虚湿阻证组,但无显着差异。②UC组与HC组两组关键差异微生物比较:UC患者Firmicutes(厚壁菌门)、Ruminococcaceae(瘤胃菌科)、Clostridium XlVb(梭菌XlVb属)、Faecalibacterium(普拉梭菌属)和Roseburia(罗斯氏菌属)等菌群丰度较HC组显着降低(P<0.01);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Escherichia/Shigella(大肠杆菌/志贺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属)等菌群较HCs显着增多(P<0.01)。③UC大肠湿热证组、脾虚湿阻证组差异微生物:UC大肠湿热证组与脾虚湿阻证组相比,Escherichita/Shigella、Enerobacteriaceae、Erysipelotrichaceae(丹毒丝菌科)丰度显着升高(P<0.01);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us、Parvimonas(微小微单胞菌)、Fusicatenibacter显着下降(P<0.05)。3.各组受试者粪便胆汁酸差异及粪便胆汁酸与肠道菌群和疾病活动度Mayo评分的相关性分析①UC组与HC组受试者粪便胆汁酸差异:UC患者粪便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 SBAs)中石胆酸(LCA)、脱氧胆酸(D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石胆酸(GLCA)、牛磺石胆酸(TLCA)的浓度较HCs显着降低(P<0.05);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s PBAs)中牛磺胆酸(TCA)、胆酸(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的浓度较HC组显着升高(P<0.05)。②UC大肠湿热证组、脾虚湿阻证组与HC组粪便胆汁酸差异:UC大肠湿热证组与脾虚湿阻证组粪便次级胆汁酸总浓度显着低于HC组(P<0.01),且UC大肠湿热证组显着低于UC脾虚湿阻证组(P=0.048);UC大肠湿热证组与脾虚湿阻证组较HC组PBA/SBA显着升高(P<0.05),且UC大肠湿热证组显着高于UC脾虚湿阻证组(P=0.019)。UC大肠湿热证组与脾虚湿阻证组结合胆汁酸与非结合胆汁酸的比值较HC组显着升高(P<0.01),而大肠湿热证与脾虚湿阻证组间无显着差异。③肠道菌群与粪便胆汁酸代谢物的相关性:Clostridium XlVM、Ruminococcus、Faecalibacterium、Rosebria与粪便次级胆汁酸中 DCA、LCA 呈正相关(P<0.01),与粪便初级胆汁酸中CA、CDCA、TCA等呈负相关(P<0.01)。Enterococcus(肠球菌属)、Veillonella(韦荣球菌属)、Klebsiella(克雷白氏杆菌属)、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与粪便次级胆汁酸中DCA、LCA呈负相关(P<0.01),与粪便初级胆汁酸中CA、CDCA、TCA呈正相关(P<0.01);④粪便胆汁酸代谢物与UC疾病活动度Mayo评分的相关性:UC疾病活动度Mayo评分与粪便 LCA(r=-0.507,P=0.0036)和 DCA(r=-0.474,P=0.0071)呈负相关,与粪便 TCA(r=0.403,P=0.0245)和 PBAs/SBAs(r=0.683,P=0.0001)呈正相关。4.各组受试者肠黏膜胆汁酸受体TGR5、VDR与NF-KB p65表达及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①UC大肠湿热证组与脾虚湿阻证组较健康对照组肠黏膜TGR5和NF-KB p65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且UC大肠湿热证组较脾虚湿阻证组NF-κB p65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22);而HC组VDR表达水平较UC大肠湿热证组显着升高(P=0.014)。②UC大肠湿热证组、脾虚湿阻证组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1α、IL-1β、IL-2水平较HCs显着升高(P<0.01),UC大肠湿热证组较脾虚湿阻证组TNF-α、IL-6显着升高(P<0.05)。③粪便胆汁酸代谢物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IL-2、IL-1α、IL-1β、TNF-α、IL-6与粪便DCA、LCA呈负相关(P<0.01),IL-1α、TNF-α与粪便TCA呈正相关(P<0.05)。结论1.UC大肠湿热证、脾虚湿阻证患者肠道菌群与粪便胆汁酸代谢谱存在差异,与胆汁酸代谢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调节粪便初级胆汁酸向次级胆汁酸转化影响不同证型UC患者粪便胆汁酸谱组成。2.UC患者粪便胆汁酸代谢谱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且粪便胆汁酸组成的改变可能通过调控胆汁酸受体TGR5/VDR/NF-KB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3.肠道菌群失调、粪便胆汁酸谱改变、胆汁酸受体异常表达影响UC炎症反应程度及中医证型。

盛颖玥[3](2021)在《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6-姜酚干预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疾病。目前病因并不十分明确,临床上药物选择很多,但缺少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效且毒副作用少的药物,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因其辨证论治特色及个体化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及推广。寒热错杂证是溃疡性结肠炎较常见的证型,临床症状多缠绵反复。生姜泻心汤作为寒热错杂证治疗的经典方剂之一,广泛用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但其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报道较少,仅有少部分试验研究提示其有抗炎作用,且生姜作为君药有报道其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疗效,但有关其抗炎的作用机制目前相关深入研究较少。故本课题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一、观察生姜泻心汤在UC临床辨证施治(寒热错杂证)中的应用,评价其疗效。二、分析生姜泻心汤中君药生姜的活性成分6-姜酚对DSS引起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炎症反应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三、探讨6-姜酚对NF-κ 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阐明6-姜酚改善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在美莎拉嗪对照治疗的基础上予生姜泻心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良Mayo评分、内镜下评分方面及血ESR、CRP含量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在实验研究,我们将小鼠分为六组,通过ELISA检测血清及肠道组织中IL-6、IL-17和IL-10的水平、RT-PCR 检测肠道组织中IL-6、IL-17、IL-10、RORγT、FOXP3的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Th1 7/Treg的细胞计数、Western blot法检测RORγT、FOXP3、p-I κ B α和p-p65的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肠道病变组织炎症情况及免疫组化检测肠道组织中IL-17、IL-10、p-I κ Bα和p-p65的表达。[研究结果]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共纳入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26例,总有效率80.7%。两组经治疗后显效及有效者均能改善症状,但治疗组的显效及有效例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Mayo评分降低、肠镜下评分改善及ESR含量的下调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实验一研究结果发现,6-姜酚能显着降低血清和肠道组织中IL-6和IL-17的水平,且显着低于UC小鼠的水平。6-姜酚可使血清和肠道组织中IL-10水平升高,且显着高于UC小鼠。不论在蛋白表达还是肠组织的mRNA水平方面,6-姜酚可以显着抑制DSS诱导的Th17转录因子ROR γ T的上调和DSS诱导的Treg转录因子FOXP3的下调。实验二研究结果发现,DSS增加了I κ B α和p65的磷酸化水平,而6-姜酚处理后可以显着抑制DSS诱导的p-I κ B α和p-p65的水平;DSS处理后p-p65染色主要在细胞核中,胞浆中有一些染色,而6-姜酚处理后可以显着减弱细胞质和细胞核中p-p65的密度。[结论]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生姜泻心汤对中医辨证属寒热错杂型UC患者的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不亚于美莎拉嗪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低,收效佳,尤其体现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实验研究结果显示,6-姜酚可以抑制IL-6的表达和分泌,保持Th17/Treg的平衡,从而抑制Th17介导的炎症反应,并且6-姜酚可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减轻DSS诱导的UC小鼠炎症损伤。

刘欢[4](2021)在《新疆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多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寻找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物在维吾尔族及汉族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差异,筛选UC患者粪便代谢水平的生物标志物及具有疾病鉴别能力的标志菌,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UC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差异的内在关联。通过动物模型构建了解差异菌及差异代谢物在UC炎症表现中的作用。方法:1)有完整随访资料及粪便标本的初诊维吾尔族UC患者23例、汉族UC患者25例,分别选择患者组共同生活大于1年的健康配偶或一级亲属与患者1:1匹配作为对照组,对提供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16S r RNA基因V3-V4区的扩增,构建Miseq文库及IIIumina测序,比对Sliva数据库,获得样本微生物各分类学水平上的物种注释信息,进行分类学及物种结构组成分析,进一步通过随机森林分析筛选具有疾病鉴别能力的细菌;2)第一阶段相同粪便样本,提取全部代谢物,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对维吾尔族及汉族UC患者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定量和鉴定。寻找各组间差异代谢物,筛选UC粪便标本代谢水平生物标志物。综合微生物多样性和代谢组实验结果,运用两组学关联整合分析方法,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UC患者差异表达微生物与代谢物的相关性;3)建立UC大鼠模型,对UC模型大鼠及正常大鼠分别进行维吾尔族及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菌液的粪菌移植。取结肠粘膜组织,检测UC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4、IL-6、IL-10)的表达。结果:1)Shannon和Chao指数所示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维吾尔族UC患者和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维吾尔族正常对照和汉族正常对照、汉族UC患者和维吾尔族正常对照之间均存在有显着差异,维吾尔族UC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微生物多样性显着降低。汉族UC患者及其亲属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UC组中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的丰度显着高于汉族UC组,汉族UC组中的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和Blautia(布劳氏杆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维吾尔族UC组(P<0.05)。维吾尔族UC组与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组相比,Veillonella(韦荣氏球菌属)的丰度显着偏高,Subdoligranulum和Ruminococcaceae_UCG-002(瘤胃菌属)的丰度显着偏低(P<0.05)。汉族UC组中Prevotella_9(普雷沃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汉族正常对照组,Blautia(布劳氏杆菌属),Anaerostipes和[Eubacterium]_hallii_group(霍氏真杆菌属丰度显着低于汉族正常对照组(P<0.05)。通过ROC分析筛选出6种对维吾尔族UC疾病状态与健康对照有一定鉴别能力的重要物种: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克里斯滕森氏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05(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0(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3(瘤胃菌属)、Haemophilus(嗜血杆菌属)与Ezakiella(埃扎基拉菌属);2)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发现,各组间代谢组有显着性差异,汉族UC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筛选出2种可被注释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维吾尔族UC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筛选出21种可被注释的潜在生物标志物。Omega-3花生四烯酸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在维吾尔族UC患者中显着降低;微生物多样性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中,在维吾尔族UC患者中发现嗜血杆菌属与N-乙酰半乳糖胺的高度负相关;3)维吾尔族及汉族UC患者粪菌液对UC模型大鼠灌肠后,与对照组相比,两组TNF-α、IL-6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IL-4、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粪便细菌移植组TNF-α、IL-10和IL-4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IL-6水平显着高于汉族粪菌液灌肠组(P<0.05)。在正常大鼠两民族粪菌液灌肠处理组中未观察到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显着变化。结论:维吾尔族及汉族UC患者在肠道微生物结构及粪便代谢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克里斯滕森氏菌属等6种微生物种属可能对维吾尔族U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有一定诊断能力。汉族U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筛选出溶血磷脂酰丝氨酸类等2种可被注释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维吾尔族UC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筛选出Omega-3花生四烯酸等21种可被注释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且Omega-3花生四烯酸表达水平在维吾尔族UC患者中明显降低。维吾尔族UC患者中嗜血杆菌属与N-乙酰半乳糖胺的高度负相关,嗜血杆菌属很可能通过影响N-乙酰半乳糖胺表达量影响肠粘膜屏障。维吾尔族及汉族UC患者肠道微生物及代谢水平的差异可能通过影响IL-6的表达水平造成疾病表现的差异。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差异与代谢水平间的相互作用及Omega-3、IL-6间的相互影响可能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UC患者特殊临床表现及遗传背景相关。两民族患者粪菌液灌肠在正常大鼠中没有引起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肠道微生物及其所影响的代谢水平可能是UC疾病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始动因素。

袁子文[5](2020)在《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连解毒汤(Huang-lian-Jie-du decoction,HLJDD)是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剂,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为主的炎症性肠病。为探讨HLJDD对急性UC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评价了HLJDD对小鼠急性UC模型的疗效,并从分子水平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进一步通过体内药效学实验筛选了HLJDD抗溃疡有效部位,并探讨了HLJDD及其有效部位对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代谢组学技术与分子模拟对接技术,深入探讨了HLJDD及其有效部位抗溃疡作用机制。方法及结果:(1)给予BABL/c小鼠3.5%葡聚糖硫酸钠饮水使其连续自由饮用7天以建立小鼠急性UC模型,造模的同时每天分别灌胃高(9.2 g/kg)、中(4.6 g/kg)、低(2.3 g/kg)剂量的HLJDD进行治疗,并以柳氮磺胺吡啶(0.45 g/kg)为阳性对照药物。试验期间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血浆进行IL-1β,TNF-a和IL-10检测;取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及氧化应激检测,并对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Nrf2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肠粘膜紧密链接蛋白进行WB检测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LJDD能显着缓解UC模型小鼠体重下降及DAI的升高(p<0.05);显着抑制结肠缩短并减轻结肠病理学损伤(p<0.05);显着降低血浆和结肠MPO水平(p<0.05)。此外,HLJDD治疗能显着升高UC小鼠血浆IL-10含量;显着降低IL-1β和TNF-a含量;显着抑制结肠NF-κB p65、p-IKKα/β、p-IKBα蛋白表达(p<0.05);HLJDD治疗后UC小鼠结肠NO,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GSH,SOD含量和Nrf2,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另外,HLJDD治疗还可增加UC小鼠结肠粘液蛋白分泌,并可显着恢复肠黏膜紧密链接蛋白(ZO-1,Occludin)表达(p<0.05)。以上这些结果以HLJDD中剂量组的效果最佳。(2)利用索氏提取器结合系统溶剂提取法,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对HLJDD水煎液的冻干粉进行提取,浓缩干燥后获得HLJDD不同极性部位。建立小鼠急性UC模型的同时分别灌胃HLJDD及其不同极性部位(4.6g/kg,以生药材计算)连续治疗7天,以筛选HLJDD抗溃疡有效部位。采集HLJDD及其有效部位治疗后小鼠盲肠内容物,对肠道菌群16S rRNA的V3V4高变区基因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HLJDD-正丁醇部位(HLJDD-n-butanol,HLJDD-NBA)的得率最高(64.45%)。HLJDD-NBA治疗不但能显着地降低UC小鼠DAI,显着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而且具有显着的抗炎和抗氧化效果(p<0.05),且这些作用与HLJDD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显示,HLDD和HLJDD-NBA治疗不仅能显着降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而且能抑制UC模型小鼠肠道内有益菌群(如:Lactobacillus,Parabacteroides,Prevotella等)相对丰度的减少和病原菌(如:Escherichia,Odoribacter,Alloprevotella等)的滋生。此外,HLJDD和HLJDD-NBA还可显着的纠正UC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紊乱。(3)采用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HLJDD和HLJDD-NBA治疗后UC小鼠血浆代谢物进行检测和分析。分别筛选模型组与各组间差异代谢物,并对共有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最后,查阅文献并采用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分析HLJDD或HLJDD-NBA中主要活性成分对潜在靶标代谢通路的分子调控机制。结果显示,HLJDD及HLJDD-NBA均可通过回调UC小鼠体内24个差异代谢物的异常变化而显着的改善UC小鼠代谢功能紊乱,且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为二者作用的靶标代谢通路。进一步的文献研究及分子模拟对接分析结果显示,HLJDD可抑制COX-2蛋白表达,且HLJDD中13个活性成分均具有抑制靶标代谢通路中关键蛋白酶(PLA2和5-LOX)活性的潜力。结论:(1)HLJDD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Nrf2信号通路和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而有效地治疗小鼠急性UC;(2)HLJDD-NBA为HLJDD治疗小鼠急性UC的有效部位;(3)HLJDD及HLJDD-NBA均可通过抑制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和恢复肠道菌群正常功能而维持UC小鼠肠道菌群稳态;(4)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为HLJDD及HLJDD-NBA治疗小鼠急性UC的靶标代谢通路;(5)HLJDD及HLJDD-NBA可能是通过抑制COX-2蛋白表达,5-LOX和PLA2酶活性来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的异常紊乱,进而治疗小鼠急性UC。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HLJDD对小鼠急性UC的治疗效果并筛选了其有效部位,也揭示了其部分作用机制,为扩展HLJDD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精制和抗溃疡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彭珂毓[6](2020)在《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茎叶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控炎症反应的效应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81673533)和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ZDXM-2-5)的支持下完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作用机理等进行研究,以期为丹参茎叶酚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一、文献研究本章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归纳了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从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免疫异常和宿主遗传易感性等方面总结了这些因素与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关系,以助于探寻炎症性肠病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中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多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及化湿药为主,其中又多以中药活性单体成分研究为主,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丰富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显示出极大的研究潜力,以期为从中药中开发研制副作用较小而疗效肯定的抗炎症性肠病药物提供研究思路。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丹参茎叶样品通过乙醇回流提取,经柱层析结合萃取技术纯化富集后制备得到丹参茎叶总酚酸。采用超高效液相方法对制备得到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酚酸C、芦丁、异槲皮苷、山奈酚-3-0-芸香糖苷及紫云英苷等酚酸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测得含量分别为1.54mg·g-1、298.43 mg·g-1、14.38mg·g-1、315.73 mg·g-1、7.30 mg·g-1、16.45 mg·g-1、6.10 mg·g-1、7.05 mg·g-1、3.07 mg·g-1 和2.45 mg·g-1,其中酚酸类成分总量为653.83 mg·g-1,黄酮类成分总量为18.67 mg·g-1。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采用自由饮用2%(w/v)葡聚糖硫酸钠(DSS)连续7天以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及其中所含主要组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灌胃给药7天。给药期间记录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给药结束后,迅速剖取结肠进行长度测量和病理分析,以评价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在停止饮用2%DSS溶液期间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01),结肠组织出现严重的病理损伤(P<0.05)。丹参茎叶酚酸组分给药干预后,上述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症状态下的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COX2和iNOS水平显着增加(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IL-6、COX2和IL17A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除对TNF-α水平无明显抑制作用外,其他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表现出降低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增加抗炎因子蛋白水平从而恢复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达到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表现出相似或比丹参茎叶总酚酸更好的作用效果。(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PCo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茎叶酚酸组分一定程度的调节结肠炎模型小鼠菌群结构异常和缩短得分图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其中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的作用相对较优为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肠道菌群角度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LEfse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从门到种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菌群。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主要下调变形菌门、埃希杆菌-志贺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链球菌属(Steptococ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 相 对 丰 度,上 调 Odoribacter 和 瘤 胃 菌 属(RuminococcaceaeUCG013和Ruminiclostridium6)相对丰度,尤其对潜在致病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相对丰度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达到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Orbitrap MS技术,进行血清及盲肠内容物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PLS-DA分析结果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位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并明显缩短RD值,显示出对异常血清及粪便代谢的调节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调节作用相对较优是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代谢组学层面来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鉴定出的35个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9个,粪便中26个)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嘌呤代谢。此外,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异常波动与肠道内代谢物高度相关。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可通过下调副拟杆菌属的丰度来抑制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并增加氨基酸水平,上调瘤胃菌属的丰度来促进胆汁酸代谢并增加胆汁酸水平,从而重塑肠道内环境稳态。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对丹参酮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共测得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分别为623.63 mg·g-1和47.42 mg·g-1,丹参酮总量为671.05 mg·g-1。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同上一章,采用2%DSS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给药干预7天。同样通过小鼠DAI评分,结肠长度,结肠病理损伤及组织学评分等指标,以评价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给药结束后均显着降低DAI评分,缓解结肠缩短,减轻结肠炎症损伤并下调组织学评分,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的作用相对优于丹参茎叶总酚酸组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效应。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及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肠道炎症的缓解作用,以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TOR、p-mTOR和NF-KBp65蛋白表达水平及PI3Kp110α、AKT(ser473)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P<0.01),并伴随着促炎因子TNF-α、IL-6、IL-1α和COX2水平以及IL-1β和iNOS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TLR4/PI3K/AKT/mTOR通路及STAT3被激活。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不同程度下调上述促炎因子蛋白及mRNA水平,并降低上述蛋白表达,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作用相对最优,表现出两者联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总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的抗炎活性至少部分是由于TLR4/PI3K/AKT/mTOR轴和STAT3蛋白的作用,从而缓解肠道炎症达到保护结肠炎的目的。(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和其相应高亲和力受体(TrKB和TrKA)及NF-κBp65蛋白表达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海马中BDNF、NGF、TrKB、TrKA和NF-κBp65表达显着增加(P<0.05)。给药干预后,仅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表现出一定的将NGF、TrKB和TrKA表达水平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的作用,从而影响结肠炎小鼠海马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异常反应(如神经发生增加)以间接改善结肠炎小鼠精神状态,显示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的血清及脑组织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以监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小鼠体内小分子代谢物水平的变化。PLS-D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血清及脑组织存在明显的代谢异常。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除个别组外均不同程度的缩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显示出一定的对血清及脑组织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明显缩短RD值(P<0.05),从整体代谢层面上显示出相对较优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共鉴定17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10个,脑组织中7个)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嘌呤代谢。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从而有效改善结肠炎小鼠血清及脑组织的代谢紊乱。

刘红华[7](2020)在《基于1HNMR和16SrDNA技术探讨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采用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对SD大鼠进行灌肠造模,制备克罗恩病(CD,Crohn’s disease)大鼠模型,观察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干预疗效,应用16S r DNA技术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技术检测艾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和结肠组织代谢物的影响,探讨与揭示艾灸治疗克罗恩病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30只)。参照Morris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方法制备CD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验证模型后,原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予以任何干预;模型组予以固定,不予治疗;艾灸组予以艾灸治疗,操作穴位选取“天枢穴”、“上巨虚穴”,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15分钟,共治疗7天;西药组予以美沙拉嗪灌胃,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7天。1.观察各组大鼠一般行为变化、体重、粪便性状、疾病活动指数(DAI),肉眼及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2.应用16S r DN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观察艾灸干预后C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变化情况,通过LEf Se分析,找出艾灸干预后显着性差异菌群种类。3.应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物变化。对核磁谱图进行归一化及可视化处理,结合PCA、PLS-DA等多变量统计方法对结肠组织做代谢模式、差异性代谢物分析,通过PLS-DA模型中VIP值结合T检验或ANOVA分析筛选大鼠结肠组织差异代谢物。通过生物功能分析,寻找相关代谢通路。结果:1.造模成功后,CD模型大鼠精神萎靡、懒动、食少、体重下降,可见松散便、稀便及血便,经过艾灸、美沙拉嗪干预治疗,艾灸组、西药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前好转,体重较模型组增加(P﹤0.01),粪便性状,便血情况较模型组改善,DAI评分显着下降(P﹤0.01)。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结肠形态组织:正常组大鼠结肠形态正常,光滑质软,颜色淡红,无充血水肿,肠壁厚薄适中;模型组大鼠肠壁形态不规则,充血红肿,肠壁扭曲,变形,增厚;结肠壁出现非连续性糜烂、坏死,裂隙状溃疡形成,黏膜呈现鹅卵石样改变。艾灸、西药组经治疗后结肠形态较模型组恢复,粘膜较模型组光滑,局部充血、水肿等现象改善,未见明显溃疡糜烂面。各组大鼠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结肠组织层次清晰,腺体完整。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层次模糊,结构混乱,腺体弯曲变形,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减少,肉芽组织增生。经艾灸、美沙拉嗪治疗后肠粘膜结构较前完整,腺体结构有所恢复,少许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改善。2.肠道菌群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Alpha多样性结果表明艾灸能够调节C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Beta多样性分析与ANOSIM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西药组组间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明显。LEf Se分析结果表明艾灸可以较好的调节梭菌(Clostridium)、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g)、颤螺菌属(Oscillospira)、疣微菌科(Ruminococcaceae)等菌群。3.结肠组织1H NMR检测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轮廓发生改变,涉及代谢物主要包括甲醇、甜菜碱、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脯氨酸、次黄嘌呤、丙氨酸、乙酸盐、甘氨酸、缬氨酸、胆碱、肌酸、肌醇,其中甲醇、甜菜碱、胆碱、肌酸、肌醇浓度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5),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较正常组显着上升(P<0.05)。影响主要代谢物通路为牛磺酸、次牛磺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脯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合成等。CD模型大鼠经过艾灸干预后甜菜碱、胆碱、肌酸、肌醇、牛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等代谢物显着回调,CD模型大鼠代谢紊乱状态一定程度恢复正常。结论:1.艾灸能较好改善TNBS诱导的CD模型大鼠一般状况、DAI评分及结肠组织病理变化。2.艾灸对C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具有一定调节作用,通过调节部分菌群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修复受损肠道黏膜;下调促炎因子,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维持肠道免疫稳态等改善CD症状。3.艾灸通过回调部分代谢物,改善CD模型大鼠代谢紊乱状态,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恢复肠道屏障完整性,调节固有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缓解肠道氧化应激、减轻肠道氧化损伤等改善CD症状。

吴佳佳[8](2020)在《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肠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被意识,不仅现代医学重视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也开始关注肠道菌群。汤剂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汤由口入胃肠道不可避免地与肠道微生物群接触而发生作用,此外,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将会在未来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揭示和理解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逍遥散作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经典方剂,目前常被用于临床和临床前的抗抑郁研究,大量研究已证实逍遥散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尽管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突触可塑性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拟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及给药方案:本研究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分组情况视每次实验目的不同而定,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包括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及益生菌对照组。采用短期内连续抗生素暴露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对照组予以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无菌生理盐水灌胃,逍遥散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3.29 g/kg逍遥散悬液灌胃,益生菌对照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4.5×108CFU/d益生菌溶液灌胃。各组小鼠每天分2次灌胃,间隔时间为12 h,连续灌胃14天。2.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行为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造模及治疗结束后,各组小鼠分别进行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悬尾实验(TST)、新奇抑制摄食实验(NSF)和新物体识别实验(NORT)等检测行为变化。3.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影响: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用于ELISA法检测IL-1β和IL-6的含量;每组取6只小鼠脑组织用于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的形态学变化;取每组剩余小鼠的前额皮质组织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Iba-1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结肠组织HE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来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微绒毛、连接复合体以及桥粒的超微结构的变化。5.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rDNA测序法分析各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包括α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分析、β多样性、物种差异分析和单物种差异分析等。6.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采用GC-MS法分析各组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微生物多样性与短链脂肪酸代谢联合分析,包括物种与代谢物相关性热图和物种与代谢物MaAsLin分析。结果:1.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及微生物多样的改变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减少了小鼠在OFT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P<0.05)和中央区进入次数(P<0.01),增加了小鼠在TST中的不动时间(P<0.05),但在EPM和NORT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开臂运动距离、开臂停留时间以及进入开臂的次数均无显着的变化(P>0.05),新物体接触指数也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短期内的抗生素暴露增加了小鼠的抑郁样行为。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降低了小鼠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P<0.001),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有明显区别(R>0)。2.逍遥散改善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抑郁样行为OF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减少(P<0.001),中央区停留时间也明显减少(P<0.001),而中央区进入次数无显着变化;经逍遥散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和中央区停留时间均增加了(P<0.01)。TS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不动时间增加(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减少了模型小鼠的不动时间(P<0.05)。NSF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摄食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而逍遥散干预后,有效缩短了模型小鼠的摄食潜伏(P<0.05)。3.逍遥散抑制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的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神经元结构正常,细胞核清晰可见,胞质染色清晰;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可见大量固缩细胞核,呈深染,部分细胞胞质疏松、肿胀、细胞核破裂解碎、呈空泡状,还可见部分分叶状胞核的炎性细胞;逍遥散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呈深染状态的固缩细胞核有所减少、胞质水肿亦有减轻。尼氏染色显示,对照组前额皮质区尼氏小体大而且数量较多,而模型组前额皮质部位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前额皮质区神经细胞受损情况有所减轻,尼氏小体数量也明显增多。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组织中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IL-6、IL-lβ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水平升高(P<0.05)。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结肠HE染色显示,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明显优于模型组,而且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P<0.01)。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5,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提高了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结肠上皮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发生破裂,细胞间隙变宽,逍遥散组的细胞间连接复合物的损伤和桥粒结构的破坏明显减轻。5.逍遥散提高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和益生菌组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显着升高(P<0.001,P<0.01);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在OTU、门、纲、属水平上有明显区别(P<0.05);在科水平上,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在模型组样本中的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样本中的 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丰度均明显降低(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在属水平上,对照组样本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升高了模型小鼠肠道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样本中的Bacteroides,Akkermansia 和 Parasutterella 丰度明显增加(P<0.05,P<0.01,P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降低了模型小鼠肠道中Bacteroides,Akkermansia和Parasutterella的丰度(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6.逍遥散增加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模型组的总短链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乙酸和丁酸的含量减少最为显着(P<0.01),其次是丙酸和异丁酸的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和丙酸含量升高(P<0.05),但是异丁酸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逍遥散能够抑制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神经炎症和维护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提高肠道中厌氧菌的丰度,增加肠源性SCFAs的产量,从而缓解肠道炎症和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进而防止菌群移位的发生,降低外周炎性因子的水平,通过外周免疫和中枢免疫的相互影响,神经炎症最终也得到了缓解。

崔莉[9](2020)在《黄芩多糖结构与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归肺、胆、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黄芩的主要活性组分有黄酮和多糖。植物多糖已报道的药理活性有免疫调节、抗炎、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且黄岑治疗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疾病与多糖多种活性相关。因此,开展对黄芩中多糖组分的研究,对解释黄芩的活性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文献来看,对黄芩多糖各方面的探索远远落后于黄芩黄酮。对于黄芩多糖的相关报道,仅限于对黄芩粗多糖展开提取工艺、体内外抗氧化方面的研究,并未见关于黄芩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抗炎和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本课题以黄芩为原料,优化黄芩多糖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得到纯化多糖,初步表征其结构,探索其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的机制,为深入开展黄岑多糖的研究奠定基础。本论文共分五章节内容。一、绪论本部分查询、总结、归纳多糖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解析的方法与技术及多糖药理活性功能研究的现状,以期为黄芩多糖的结构与活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对肠道菌群与药物吸收代谢的关系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指导本课题以后的研究方向。二、黄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初步表征1黄芩多糖提取分离纯化1.1响应面法优化黄芩多糖提取最优工艺为提取时间4.3 h、提取温度93℃、液料比24:1。1.2提取后的粗多糖经Sevag法除蛋白、3%H202溶液脱色、透析、醇沉、冷冻干燥后进行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后得到5个黄芩多糖:SP1-1、SP2-1、SP2-2、SP3-1、SP3-2。2黄芩多糖结构初步表征2.1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显示得到的5个黄芩多糖均为单峰,GPC软件计算得其重均分子量分别为 455980 g/mol、3717767 g/mol、1641491 g/mol、4464034 g/mol、2181324 g/mol。2.2 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黄芩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结果显示,SP1-1主要由甘露糖、核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2.14:3.61:1.00:2.86:5.98:36.39;SP1-1主要由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组成,摩尔比为:5.06:21.24:1.00:20.25:3.49:50.90:228.77:2.40;SP2-2主要由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组成,摩尔比为:6.83:7.73:1.00:77.61:2.49:2.20:3.56:19.10:4.79;SP3-1 主要由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组成,摩尔比为:4.57:26.90:1.00:30.27:1.42:24.29:197.16:1.56;SP3-2 主要由甘露糖、核糖、葡萄糖醛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组成,摩尔比为:6.58:9.02:1.00:78.72:1.51:2.40:5.14:4.23。2.3扫描电镜观察多糖形态:SP1-1呈蜂窝状结构,SP2-1和SP3-1呈不规则形状,SP2-2和SP3-2呈片状结构。2.4红外光谱解析发现,5个黄芩纯化多糖有多糖特征吸收峰,其中SP1-1、SP2-2、SP3-1、SP3-2是乙酰化多糖,且SP2-2主链以β糖苷键连接。紫外光谱解析发现,5个黄芩纯化多糖在260nm和280nm左右均无吸收峰,说明均不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三、黄芩多糖SP1-1通过抑制NF-κ 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活性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1小鼠饮用3%DSS水溶液连续一周成功建立C57BL/6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黄芩多糖SP1-1对模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黄芩多糖SP1-1可以降低UC小鼠的DAI、组织学评分和MPO活性,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如IL-1β、IL-18和TNF-α。SP1-1缓解巨噬细胞浸润,降低DSS诱导U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cleaved caspase-1表达。2 SP1-1抑制NF-κ1B信号激活:SP1-1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细胞核中NF-κB p65数量。在THP-1源性巨噬细胞,LPS提高p-IκBα、p-IKKα和p-IKKβ表达水平,降低IκBα、IKKα和IKKβ表达水平。但是,SP1-1可以显着反转LPS的作用。LPS刺激后,细胞核中p-NF-kB p65表达水平升高,细胞质中降低。但是,SP1-1可以抑制p-NF-kB p65细胞核定位。3 SP1-1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空白组相比,DSS模型组中NLRP3和ASC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然而,SP1-1可降低NLRP3和ASC蛋白的表达水平。此外,SP1-1显着降低 cleaved caspase-1、cleaved IL-1β 和 cleaved IL-18 表达。免疫沉淀分析显示,SP1-1阻断了 ASC 与 NLRP3 或 pro-caspase-1 的结合。四、黄芩多糖SP1-1对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SCFAs的调节作用1黄芩多糖SP1-1调节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基于细菌16S rDNA序列,利用利用Illumina公司的Miseq PE300平台进行测序,研究黄芩多糖SP1-1对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黄芩多糖SP1-1增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物种venn图分析发现,与模型组相比,SP1-1高剂量组、SP1-1低剂量组的肠道菌群结构更接近空白组。黄芩多糖SP1-1回调F/B值使其更接近空白组值,表明SP1-1具有调整肠道群落结构的功能。β多样性分析发现,模型组与空白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差异较大,黄芩多糖SP1-1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肠道菌群分离不明显,两组均偏离模型组,更偏向空白组。黄芩多糖SP1-1可以提高有益菌丰度(Lactobacillus、Ruminococcaceae、Lachnospiraceae、Bjfidobacterium、Ro.seburia、Rikenellaceae),降低有害菌丰度(Enterococcus、Streptococcus、Turicibacter、Parasutterella),有利于缓解 DSS 诱导的UC小鼠症状,恢复肠道健康。2黄芩多糖SP1-1调节UC小鼠肠道SCFAs含量GC-MS法测定小鼠肠道中SCFAs含量。黄芩SP1-1高剂量、低剂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SCFAs的含量,高剂量效果更好。含量变化比较明显的SCFAs是乙酸、丙酸和丁酸。五、黄芩多糖SP1-1对UC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探索黄芩多糖SP1-1对UC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空白组、模型组、SP1-1低剂量组、SP1-1高剂量组四组样本在EggNOG、KEGG、CAZy数据库中的PCA分析和NMDS分析均发现,模型组与空白组功能基因相距较远,黄芩多糖SP1-1低剂量组与黄芩多糖SP1-1高剂量组界限不明显,但是与模型组相比,都更偏向空白组。模型组富集的主要区别与其它组的基因类型是细胞加工和信号传递类,黄芩多糖SP1-1干预组富集的主要区别与其它组的基因类型新陈代谢类、信息储存与加工类和细胞加工和信号传递类。与KEGG数据库比对,模型组主要富集的基因类型是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和有机体系统相关的基因,黄芩多糖SP1-1干预组主要富集的基因类型是新陈代谢、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和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与CAZy数据库比对,模型组的核心酶系有糖苷水解酶和糖基转移酶,黄芩多糖SP1-1干预组的核心酶系有糖苷水解酶、糖基转移酶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DSS刺激扰乱了肠道菌群的功能,黄芩多糖SP1-1干预后,可缓解肠道菌群功能的紊乱,使其趋向于正常。

李沉纹[10](2019)在《炎症微环境调控性多肽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防治炎症性肠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累及胃肠道的一组慢性炎症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易复发、迁延不愈,还可能向结肠癌转变。目前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抗肿瘤坏死因子和抗粘附疗法等,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药物特性和非特异性分布可能导致各种副作用。因此,开发特异、有效和安全的IBD治疗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分子、免疫细胞和微生物群落共同形成了肠道促炎性微环境,从而引起IBD。我们推测将IBD的异常炎症微环境恢复正常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IBD的新策略。最新研究证实,炎症的消退是由抑炎分子介导的主动过程,它们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凋亡的细胞和微生物的清除。膜联蛋白A1(Annexin A1)是一种内源性的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参与抗炎反应、细胞的增殖、分化、死亡信号调控。Ac2-26是Annexin A1 N-末端衍生肽,具有整个蛋白的药理活性。该肽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各个方面,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过程伴随着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进而导致氧化应激失衡和机体损伤。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活性氧响应性纳米载体包载内源性抗炎多肽Ac2-26来达到改善肠道炎症微环境,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目的。为了验证该假设,通过在β-环糊精(β-CD)的骨架上共价连接苯硼酸频哪醇酯,成功合成了具有ROS清除和响应特性的新型可降解纳米材料(OxbCD),并包载抗炎多肽Ac2-26制备形成纳米粒(Ac2-26/OxbCD NP,AON)。考察了AON在各种急、慢性结肠炎中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1.载Ac2-26抗炎多肽纳米药物的制备与表征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PBAP)作为活性氧响应性基团,将PBAP与β-CD键合,得到ROS响应性载体材料OxbCD。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红外光谱(FT-IR)来确定OxbCD的结构。以DSPE-PEG、卵磷脂溶于水相,Ac2-26、OxbCD溶于甲醇作为油相,采用纳米沉淀法构建Ac2-26/OxbCD纳米粒(AON)。采用相同的方法构建空白纳米载体(ON)和包载Ac2-26的PLGA纳米粒(APN)。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形态,激光粒度仪(DLS)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AON的包封率和载药量。2.AON的活性氧响应性水解、体外释放和稳定性测定AON在H2O2存在下于不同的时间点的水解率。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AON在含或不含1 mM H2O2的PBS中的药物释放率,同时考察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下的释放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考察Ac2-26和AON在人工胃液、胃冲洗液、胃匀浆液,人工肠液、肠冲洗液、肠匀浆液中孵育2 h的稳定性。3.AON的细胞水平初步安全性和细胞摄取考察采用MTT法测试不同剂量的AON、ON、APN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将FITC-AON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共孵育一定时间,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细胞吞噬情况。另外,还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RAW264.7细胞中FITC-AON的荧光强度,同时考察纳米粒被细胞摄取的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4.AON的细胞水平抗氧化、抗炎效应考察采用膜联蛋白V/PI试剂盒考察了AON对高浓度H2O2导致的巨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采用荧光显微镜拍照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AON对PMA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的ROS的抗氧化效应。考察AON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分泌TNF-α的抗炎效应。5.体外细胞实验考察AON对炎性细胞的影响在3%巯基乙酸盐诱导的小鼠腹腔灌洗液中提取中性粒细胞,Transwell小室考察AON对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将中性粒细胞膜用DIO进行标记、自然凋亡后,流式细胞仪考察AON对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的中性粒细胞的影响。用LPS和IFN-γ刺激RAW264.7细胞,考察AON对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6.AON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靶向性研究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口服Cy7.5-AON,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对其小肠、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结肠以及血液进行活体成像,统计小鼠各脏器荧光强度。同样的,灌胃给予小鼠AON,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结肠、血液、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和肾脏中Ac2-26的含量。给予小鼠灌胃FITC-AON4 h后,取小鼠结肠组织,切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给予小鼠灌胃Cy5-AON 4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纳米粒在结肠部位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摄取量。7.AON对几种急慢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评价C57BL/6小鼠饮用不同浓度的DSS建立小鼠急、慢性结肠炎模型。IL-10-/-小鼠自发形成慢性结肠炎模型。按250μg/kg Ac2-26的剂量,按给药方案分别给予口服Ac2-26、ON、APN或AON。每日观察记录小鼠体重、粪便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结肠拍照,测定结肠长度,采集血液进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分析,收集包括结肠在内的主要脏器进行切片,H&E染色。检测结肠组织匀浆液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MPO、MDA、H2O2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IFN-γ情况。通过肠镜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急性结肠炎小鼠治疗后的肠黏膜恢复情况。8.AON的体内初步安全性评价通过灌胃给予C57BL/6小鼠5 g/kg的AON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考察。在不同的时间点记录小鼠的体重,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分析。取主要的脏器称重后固定,进行H&E染色。9.AON体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非选择性甲酰肽受体(FPR)拮抗剂Boc2和选择性FPR2拮抗剂WRW4对AON抗炎、抗氧化、抗中性粒细胞迁移和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机制进行研究。10.AON对炎性细胞浸润和黏膜修复的影响急性结肠炎小鼠每日分别给予口服Ac2-26、ON、APN或AON。第7天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仪测定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或于7天各组小鼠灌胃给予FITC-Dextran,荧光分光光度光度计测定血液中FITC-Dextran荧光强度,从而评价AON对急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修复的影响。11.AON对炎症消退的影响Balb/c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建立小鼠急性腹膜炎模型。按Ac2-26剂量500 ng/只腹腔注射Ac2-26、ON、APN或AON,取腹腔灌洗液分别测定MDA、MPO、H2O2、TNF-α和IL-1β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腹腔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含量。在另外一项研究中,腹膜炎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AON,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取腹腔灌洗液测定中性粒细胞比例。12.AON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急性结肠炎小鼠每日分别给予口服生理盐水或AON。第7天实验结束后取小鼠粪便。16S rRNA检测肠道菌群种类和丰度,GC-MS测定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1.基于β-CD和PBAP,合成了ROS响应性材料OxbCD,并对材料进行了FT-IR和1H NMR表征。1H NMR显示,一个β-CD骨架分子上大约共价键合了7个PBAP单元。通过纳米沉淀/自组装的方法可以制备得到包载Ac2-26的ROS响应性纳米粒AON,平均粒径为202±4 nm,zeta电位为-37.4±0.6 mV,包封率为42.8±2.8%,载药量为0.86±0.06μg/mg。AON在H2O2存在下能迅速发生水解和释放药物。HPLC测定Ac2-26溶液和纳米粒在各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发现Ac2-26溶液在各模拟液中孵育2 h后,多肽发生了完全降解;而AON中,Ac2-26稳定存在,说明纳米粒对Ac2-26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稳定性大大提高。2.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在1000μg/mL范围内AON对巨噬细胞RAW264.7生存率没有明显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检测均表明RAW264.7细胞能够有效吞噬AON,且吞噬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另外,AON能明显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有效清除PMA刺激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和LPS刺激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TNF-α,并且其效果优于Ac2-26、空白载体纳米粒ON和PLGA制备的载药纳米粒APN。3.对炎性细胞的调控方面,AON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迁移,显着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的中性粒细胞,促进巨噬细胞表型从炎症性M1表型(F4/80+CD86+)转变为另一种活化的具有抗炎效应的M2表型(F4/80+CD206+)。4.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靶向实验证明,Cy7.5-AON在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部分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健康小鼠。小鼠灌胃口服Cy7.5-AON后,结肠部位荧光强度明显高于Cy7.5-Ac2-26溶液组。而Cy7.5-Ac2-26组在血液和与吸收,代谢和排泄有关的脏器中表现出更高的非特异性荧光分布,进一步证明AON的高效低毒特性。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也能观察到FITC-AON具有更好的结肠炎靶向富集作用。HPLC检测发现Ac2-26组结肠组织中的药物含量在4 h和24 h时远低于AON组的Ac2-26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AON具有更好的炎性细胞靶向性,被炎性结肠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摄取量更大。5.为评价AON对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我们建立了DSS诱导的小鼠急性和慢性结肠炎模型以及IL-10-/-小鼠自发形成的慢性结肠炎模型,口服AON进行干预治疗。结果发现,在上述的三种急、慢性结肠炎模型中,具有ROS响应性的AON能够有效缓解模型小鼠体重降低,减轻疾病指数和结肠黏膜炎症状况,降低模型小鼠结肠部位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含量,同时对其他器官也并无明显毒性,其疗效优于Ac2-26、ON、Ac2-26和ON混合物以及APN。6.在体内初步的安全性评价实验中,通过灌胃给予5 g/kg AON后,小鼠的体重、脏器指数、血常规和肝肾功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同样,小鼠主要脏器的H&E切片也没有发现明显病变。7.通过对AON抗炎和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AON主要通过FPR-1受体介导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的RAW264.7细胞凋亡。而通过FPR-2受体介导降低LPS引起的TNF-α炎症因子分泌。也是通过激活FPR-2受体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以及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的中性粒细胞。8.AON处理能够减少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部位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募集。通过灌胃给予各组处理小鼠FITC-Dextran反映肠段通透性变化,发现AON干预能够对结肠黏膜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促进溃疡性创面的愈合。9.在小鼠腹膜炎模型中,与Ac2-26、ON以及APN相比,AON在治疗上表现出更优的效果。通过对腹膜炎小鼠腹腔灌洗液进行检测,测定其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指标含量。结果显示,AON能够降低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最大数量(Ψmax)和减少中性粒细胞达到Ψmax的时间点与对应于50%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时间点之间的间隔(Ri),缓解氧化应激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加速炎症消退。10.AON干预能增加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感染性埃希氏菌-志贺氏菌的数量和提高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菌Prevotellaceae的丰度,同时增加SCFAs的含量,调节肠道菌群特征从失调状态转变为平衡状态。结论1.本课题通过β-CD与PBAP的共价键合,成功构建了一种ROS响应性载体材料OxbCD,将其包载抗炎多肽Ac2-26构建了具有抗氧化应激和和抗炎功能的纳米药物AON。并证明了AON具有特异性H2O2响应性,而且能够提高Ac2-26的稳定性。2.AON在细胞水平能够有效地被巨噬细胞吞噬,可以降低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的中性粒细胞和诱导巨噬细胞从促炎型向抑炎型转化。3.AON口服后能够有效地靶向到结肠炎症部位和炎性细胞。在三种急慢性结肠炎模型中,AON能够有效地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病变结肠组织的炎症反应,呈现良好的治疗效果。体内初步安全性评价表明,AON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口服纳米治疗药物。4.通过对AON抗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AON通过激活FPR2发挥其抗炎作用,通过激活FPR1通路发挥降低氧化应激作用。AON可以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促进炎症消退,恢复肠上皮屏障功能,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SCFAs的含量,从而调节肠道炎症微环境。

二、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治疗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四神丸挥发油干预TLR/MyD88信号调节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与肠道菌群交流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认识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4 四神丸治疗UC的理论依据
        4.1 四神丸的理论源流与功用认识
        4.2 四神丸的方剂配伍特点
        4.3 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基础
    二、中药挥发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1 挥发油概述
        2 中药挥发油应用的历史沿革
        3 中药挥发油的现代药理研究
        4 四神丸挥发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依据
    三、Tfh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研究概况
        1 Tfh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2 Tfh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与分型
        3 Tfh细胞分化成的不同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肠道菌群紊乱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相关研究
        1 肠道菌群紊乱是UC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调节肠道菌群紊乱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五、TLR/MyD88 信号通路在UC发病的研究概况
        1 TLR/MyD88 信号通路研究概况
        2 TLR/MyD88 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仪器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
        3 主要试剂
        4 主要仪器
        5 主要溶液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动物及分组
        2 模型复制
        3 给药方法
        4 样本采集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
        2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分化的影响
        3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LR/MyD88 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一、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
    二、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可有效调节复发型UC肠道菌群平衡
    三、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可有效调控复发型UC小鼠Tfh细胞分化水平
    四、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够干预TLR/MyD88信号有效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
第四部分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两种中医证型UC患者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 病名溯源
        2. 历代医家对病因的认识
        2.1 外感六淫
        2.2 饮食不节
        2.3 情志失调
        2.4 脾肾亏损
        3. 历代医家对UC病机的认识
        3.1 脾虚湿盛,湿热内蕴
        3.2 肝失疏泄,肝脾不和
        3.3 寒热错杂,气血凝滞
        3.4 湿热酿毒,痈疡内生
        4. 辨证分型及研究概况
        4.1 常见辨证分型
        4.2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4.3 不同证型UC患者肠道菌群研究
        4.4 不同证型UC患者炎症活动性指标分析
        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5.1 历代医家治疗观点
        5.2 治疗方法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物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研究进展
        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2. 胆汁酸代谢物与溃疡性结肠炎
        3. 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相互作用
        4. 胆汁酸受体介导了胆汁酸对肠道的作用
        4.1 FXR
        4.2 TGR5
        4.3 VDR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两种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4 临床分型、分期、分度和病变范围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与样本采集
        2.2 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评估
        2.3 基于16S rDNA扩增子的DNA提取和Illumina测序的肠道菌群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信息、临床资料与心理状态分析
        3.2 各组受试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结构差异
        3.3 不同证型UC组和对照组关键差异微生物筛选
        4. 讨论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临床资料与心理状态分析
        4.2 各组受试者菌群多样性
        4.3 UC与HC关键差异菌群分析
        4.4 中医证型与肠道微生物组
        4.5 UC-大肠湿热证组证与UC-脾虚湿阻证组证关键差异菌群分析
        4.6 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两种中医证型UC患者的粪便胆汁酸代谢物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与样本采集
        2.2 临床评估
        2.3 粪便胆汁酸定量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粪便主成分分析
        3.2 不同组分粪便胆汁酸分布差异
        3.3 受试者不同粪便胆汁酸浓度的差异
        3.4 粪便胆汁酸代谢物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3.5 粪便胆汁酸与临床症状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型中的应用
        4.2 不同受试者粪便胆汁酸组分的差异
        4.3 粪便胆汁酸代谢物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4.4 粪便胆汁酸代谢物与UC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4.5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两种中医证型UC患者粪便胆汁酸代谢物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与样本采集
        2.2 临床评估
        2.3 免疫组化检测TGR5、VDR及NF-κB表达
        2.4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ELISA检测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肠黏膜组织胆汁酸受体TGR5、VDR及NF-κB p65的表达
        3.2 不同证型U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3.3 血清炎症因子与粪便胆汁酸代谢物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TGR5/VDR/NF-κB信号通路在UC中的作用
        4.2 不同证型U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4.3 炎症因子与胆汁酸代谢物的相关性
        4.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1. 信息资料采集表
    2. 样本取材记录表
    3.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
    4. 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BDQ)
致谢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6-姜酚干预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
    第一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认识
        1. 中医病名的溯源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辨证分型
    第二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医学认识
        1 病理生理学机制
        1.1 环境、饮食因素
        1.2 遗传因素
        1.3 肠道菌群
        1.4 上皮功能障碍
        1.5 免疫因素
        1.6 感染因素
        1.7 心理因素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进展
        1. 中医治法治则
        1.1 治法
        1.2 药物性味归经规律
        1.3 外治
        2.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2.1 氨基水杨酸制剂
        2.2 糖皮质激素
        2.3 免疫抑制剂
        2.4 生物制剂
        2.5 肠道微生态治疗
        2.6 外科手术治疗
        2.7 其他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终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诊疗用药
        3.2 观察组
        3.3 对照组
        3.4 合并用药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评价标准
        4.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性别
        1.2 年龄
        2. 病情程度
        3. 疗效分析
        3.1 综合疗效分析
        3.2 症状积分
        3.3 改良Mayo评分的变化
        3.4 肠镜下粘膜评分
        3.5 辅助检查比较
    三、讨论
        1. 关于寒热错杂证的选择
        2. 临床疗效分析
        3. 方药解析及拆方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一 6-姜酚对DSS引起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炎症反应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分组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涉及使用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2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4 Western免疫印迹(WB)
        2.5 流式细胞术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及结肠形态
        3.2 各组小鼠肠道组织病理变化
        3.3 各组肠组织细胞因子mRNA水平
        3.4 各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3.5 各组肠道组织细胞因子水平
        3.6 各组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
        3.7 各组小鼠肠道组织中RORyT和FOXP3表达水平
    实验二 6-姜酚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实验动物与实验分组
        2. 实验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
        2.2 Western免疫印迹(WB)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肠组织细胞因子免疫组化结果
        3.2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创新性分析
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新疆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多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维吾尔族与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与标本
        1.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3 测序实验流程
        1.4 Miseq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
        1.5 Miseq测序数据处理
        1.6 统计学处理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维吾尔族与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粪便代谢组学差异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与标本
        1.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3 代谢组学LC-MS实验流程
        1.4 LC-MS数据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维吾尔族与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差异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道炎症影响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分组
        1.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3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4 粪菌移植方法及取材
        1.5 ELISA检测实验步骤
        1.6 统计学处理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及代谢差异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黄连解毒汤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1.1 抗炎作用
        1.2 抗氧化及神经元保护作用
        1.3 抗癌/肿瘤作用
        1.4 降压、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5 消化道黏膜保护作用
    2.溃疡性结肠炎
        2.1 UC的病因
        2.2 UC发病机理
        2.2.1 肠道菌群失调
        2.2.2 肠粘膜屏障损伤
        2.2.3 免疫功能失调
        2.3 UC的流行病学
        2.4 UC的临床表现
        2.5 UC的诊断
        2.6 中医对UC的研究
        2.7 UC严重程度的分类
    3.UC的治疗及其药物研究进展
        3.1 轻度至中度UC的治疗
        3.1.1 氨基水杨酸类
        3.1.2 糖皮质激素
        3.2 中度至重度UC的治疗
        3.2.1 免疫抑制剂
        3.2.2 生物制剂
        3.3 急性重度UC的治疗——结肠切除术
        3.4 中药复方治疗UC
        3.5 新型UC治疗药物
        3.5.1 益生菌
        3.5.2 益生元
        3.5.3 肠道菌群移植
    4.小结
第二章 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评价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材和试剂
    2.方法
        2.1 HLJDD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制备及药物治疗
        2.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4 样品采集及结肠眼观评分
        2.5 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血浆和结肠组织MPO活力检测
        2.7 血浆细胞因子及结肠组织抗氧化指标检测
        2.8 WB检测
        2.9 免疫荧光检测
        2.10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LJDD改善DSS诱导的小鼠UC
        3.2 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及评分
        3.3 HLJDD对急性UC小鼠血浆细胞因子的作用
        3.4 HLJDD对急性UC小鼠结肠氧化应激参数的影响
        3.5 HLJDD对 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3.6 HLJDD对 NRF2 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3.7 HLJDD对 UC小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UC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和试剂
    2.方法
        2.1 HLJDD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2.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4 样品采集和结肠眼观评分
        2.5 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
        2.7 结肠组织抗氧化参数检测
        2.8 粪便样品总DNA提取和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测序
        2.9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2.10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LJDD及其有效部位改善DSS诱导的小鼠UC
        3.2 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
        3.3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
        3.4 氧化应激参数检测
        3.5 HLJDD及其有效部位对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6 HLJDD及 HLJDD-NBA对 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3.7 HLJDD及 HLJDD-NBA对 UC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
        3.8 HLJDD主要活性成分与生理生化参数及肠道菌群关联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解毒汤及其有效部位治疗小鼠急性UC作用机制的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和试剂
    2.方法
        2.1 HLJDD及其正丁醇部位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
        2.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5 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细胞因子检测
        2.7 血浆代谢组学样品预处理
        2.8 UPLC-Q/TOF-MS/MS检测
        2.9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多元统计分析
        2.10 差异代谢物的标准品验证
        2.11 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
        2.12 分子模拟对接分析
        2.13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LJDD及其有效部位改善UC小鼠临床症状
        3.2 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
        3.3 血液学检测
        3.4 细胞因子检测
        3.5 血浆代谢物轮廓分析
        3.6 血浆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7 部分差异代谢物的标准品验证
        3.8 代谢通路分析
        3.9 HLJDD中13个活性成分与靶标代谢通路关键酶的分子模拟对接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6)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药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丹参酚酸类成分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
    第二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
        三、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
    第二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
        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1HNMR和16SrDNA技术探讨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艾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干预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行为学观察
        2.2 病理组织学改变
    3 讨论
        3.1 选穴依据
        3.2 CD模型选择与建立
        3.3 艾灸对CD模型大鼠的疗效评价
    4 小结
第二部分 艾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OTU聚类与物种注释
        2.2 菌群多样性分析
        2.3 各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2.4 ANOSIM相似性分析
        2.5 物种LEfSe差异分析(LDA effect size)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艾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代谢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物归属谱图
        2.2 C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代谢模式、差异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
        2.3 艾灸对C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代谢模式、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2.4 西药对C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代谢模式、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2.5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模式、差异代谢物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1 中医对CD的研究现状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CD的研究现状
        2.1 CD诊断标准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 肠道微生态与CD
        3.1 肠道微生态
        3.2 CD与肠道菌群
    4 代谢组学与CD
        4.1 代谢组学概述
        4.2 代谢组学在CD中的应用
    5 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物治疗胃肠道疾病
    6 艾灸对CD大鼠肠道菌群和结肠代谢物的调节作用与内在联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在克罗恩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道菌群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1.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2.肠道菌群与中医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3.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微生物-肠-脑轴与抑郁症
        1.肠道微生物群
        2.微生物-肠-脑轴
        3.抑郁症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4.微生物-肠-脑轴对抑郁症影响的关键途径
        5.小结与展望
    综述三: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1.逍遥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
        2.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
        3.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建立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二: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三: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四: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黄芩多糖结构与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药理活性研究
    第二节 肠道菌群与药物吸收代谢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黄芩多糖的制备与表征
    第一节 黄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黄芩多糖结构初步解析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黄芩多糖SP1-1通过抑制NF-κ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活性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黄芩多糖SP1-1对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代谢物SCFAs的调节作用研究
    第一节 黄芩多糖SP1-1对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黄等多糖SP1-1对UC小鼠肠道中代谢物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探索黄芩多糖SP1-1对UC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炎症微环境调控性多肽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防治炎症性肠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活性氧响应性抗炎多肽Ac2-26 纳米药物的构建及理化性能表征
    2.1 活性氧响应性载体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2 活性氧响应性抗炎多肽Ac2-26 纳米药物AON的制备及理化性能表征
    2.3 AON体外水解、释药行为和稳定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活性氧响应性抗炎多肽Ac2-26 纳米药物的体外生物学效应评价
    3.1 AON的细胞毒性和RAW264.7 细胞摄取研究
    3.2 AON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研究
    3.3 AON抗迁移和促进吞噬的作用研究
    3.4 AON对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性氧响应性抗炎多肽Ac2-26 纳米药物在结肠炎模型中的靶向性研究
    4.1 AON的结肠组织靶向性研究
    4.2 AON的结肠细胞靶向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性氧响应性抗炎多肽Ac2-26纳米药物在结肠炎模型中的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
    5.1 Ac2-26对DSS所致急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评价
    5.2 AON对 DSS所致急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评价
    5.3 AON对 DSS所致慢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评价
    5.4 AON对 IL-10~(-/-)小鼠自发性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
    5.5 AON的初步安全性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活性氧响应性抗炎多肽Ac2-26 纳米药物抗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6.1 AON体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
    6.2 AON对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
    6.3 AON对急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修复的影响
    6.4 AON对炎症消退的影响
    6.5 AON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6.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多肽蛋白类药物口服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治疗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神丸挥发油干预TLR/MyD88信号调节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与肠道菌群交流的分子机制研究[D]. 蒋青青.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两种中医证型UC患者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相关性研究[D]. 杨振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6-姜酚干预的作用机制研究[D]. 盛颖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新疆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多组学研究[D]. 刘欢.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1)
  • [5]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袁子文.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6]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D]. 彭珂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1HNMR和16SrDNA技术探讨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 刘红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D]. 吴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黄芩多糖结构与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D]. 崔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炎症微环境调控性多肽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防治炎症性肠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李沉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治疗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