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胜桥卫生填埋场防渗结构方案

重庆长胜桥卫生填埋场防渗结构方案

一、重庆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结构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盛欣宇[1](2020)在《重庆市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模拟及修复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重庆市垃圾填埋场数量众多,在垃圾处理方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生活垃圾常常被收集清运后运至填埋场进行堆放处理,生活垃圾在长期的堆放挤压过程中,受到雨水淋滤极易产生高浓度的渗滤液,如若发生非正常工况,填埋场防渗系统损坏或失效,填埋场下游地下水环境将会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本文以重庆市山区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在对研究区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水文地质实验,明确研究区所处地质构造及其岩性特征。对研究区枯、丰两期水质水位进行监测,为后期水质评价及其地下水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选择零价铁、沸石及两者的混合介质(体积比1:1)进行PRB(可渗透反应墙)填充介质筛选实验,根据反应介质对目标污染物NH3-N的去除效果,为研究区地下水修复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通过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情况、地下水模拟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对研究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对采集的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发现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各监测点水质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表明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水质较好。研究区范围内共包含3种地下水类型,分别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碳酸盐岩溶裂隙水,其中,碳酸盐岩溶裂隙水含水层组分布于研究区大部分范围内,为地下水主要含水层。(2)采用Arcgis软件提取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数据,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将研究区山区沟谷地貌可视化。对研究区进行地下水流建模,发现研究区地下水总体流向为北东-南西走向,与研究区地表水流向一致,通过沟谷区域向下游汇集。(3)根据垃圾渗滤液泄漏发生的主要位置,确定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和渗滤液调节池区域为研究区主要的污染源,模拟最不利工况下(填埋场底部防渗膜失效和渗滤液调节池底部出现5%破损)COD和NH3-N的迁移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污染物泄漏随时间逐步向沟谷下游区域扩散,与地下水流方向一致,扩散距离越来越远,扩散面积也越来越大。模拟时间截止到20年时,污染羽扩散至最远处,COD和NH3-N的浓度达到最大,COD浓度达到600mg/L,超标30倍,NH3-N浓度达到60mg/L,超标120倍。COD最大超标距离1112m,最大超标面积0.35km2。NH3-N最大超标距离1585m,最大超标面积0.46km2。污染物的扩散对下游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但由于预测最远点离长江仍有一定距离,所以模拟预测期内应该不会对长江水质造成影响。(4)选择NH3-N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实验室配制初始浓度为6mg/L的NH3-N溶液,设计以零价铁、沸石及零价铁+沸石(体积比1:1)作为反应介质,进行PRB填充介质筛选实验,计算各反应器在不同时刻对NH3-N的去除率,实验结果显示:沸石>零价铁+沸石>零价铁,且沸石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90.3%,零价铁对NH3-N的平均去处率为68.7%,而零价铁+沸石对NH3-N的去除率处于两者之间,为80.8%。对比实验结果发现,沸石对NH3-N的去除效果较零价铁及其两者组合介质更好,这是由于沸石和零价铁同样作为吸附类介质,但沸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在与NH4+发生物理吸附和交换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接触,反应更加彻底。

伍琳瑛[2](2019)在《某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整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服务范围未覆盖到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小规模的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成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垃圾处理场所,对广大农村地区和乡村环境生态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做好小型镇级填埋场的整治非常有必要,关系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本文通过阐述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的特点及危害,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小规模的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提出“就地封场”、“整体搬迁”、“筛分后资源化利用”3种镇级简易填埋场的治理方式,并对比了不同治理方式的优缺点。本文结合某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治理要求,从工程技术稳定性、时间投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成本投入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并结合该填埋场所处地区的特殊性,提出了采用就地封场的方式对该填埋场进行整治。该填埋场整治工程内容包括:垃圾堆体整形、雨水导排系统、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填埋气体导排系统、相关配套设施等。其中,做好填埋场堆体覆盖和雨水导排,防止雨水进入堆体产生大量渗沥液,是简易填埋场整治的有效措施;做好堆体内渗沥液的收集导排,防止渗沥液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是简易填埋场整治的关键。整治工程实施后,仍需要持续的环境监测和封场后维护管理。通过总结该填埋场的就地封场整治案例实施情况,并对环境整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对地表水的关键指标的水质检测数据来看,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等4个指标改善明显,pH值、悬浮物、六价铬、汞、粪大肠菌群等5个指标也在水质标准范围。从对地下水关键指标的水质检测数据来看,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氨氮等指标改善明显,pH值、六价铬、总汞、总大肠菌群等指标也在水质标准限值范围内。对比完成封场时的检测数据,本底井、污染扩散井、污染监视井的氨氮浓度分别下降了41.7%、41.3%、66.8%。对甲烷、臭气浓度的检测数据来看,数据达到标准限值,达到改善环境的预期效果。该项目研究表明,就地封场是镇级简易填埋场整治的有效措施。通过对简易填埋场的封场整治进行总结,并提出意见建议,为镇级简易填埋场的整治提供参考。

黄俊翰[3](2019)在《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文中提出填埋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但也带来了填埋气和渗滤液排放等环境问题。一方面填埋气(主要成分为CH4和CO2)已成为人类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面对已成全球焦点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各国政府空前重视,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对地方各级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减排任务和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渗滤液经膜技术深度处理后会残余部分浓缩液,渗滤液浓缩液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开展基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旨在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温室气体减排方式,同时缓解渗滤液浓缩液处理压力,可以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理论基础。首先,论文提出了基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输送至邻近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利用填埋气的热值弥补渗滤液浓缩液焚烧处理带来的热值损失,从而在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缓解渗滤液浓缩液的处理压力。为确定该方法下的最优协同处理量,研究中构建了以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和风险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四川省成都市万兴垃圾焚烧厂和长安垃圾填埋场为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中每年焚烧22,361,611 m3填埋气和105,013 t渗滤液浓缩液是最优协同处理量;由此可降低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362,365 t CO2 equivalent。其次,论文利用Arena软件(美国Rockwell Software公司开发的通用仿真软件)对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协同处理对垃圾焚烧厂的运行以及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验证多目标优化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的最优协同处理量可基本实现,即协同处理不会影响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正常运行,且可以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351,675 t/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同时焚烧处理104,408 t/年的渗滤液浓缩液。然后,论文借助Arena软件进行协同处理相关经济成本的仿真模拟以对其进行环境经济分析;与此同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及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委托代理—合作博弈模型,开展了协同处理的激励机制研究,以设计最合理的激励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在完成351,675 t/年温室气体等量减排任务的前提下,政府理论上需花费8,345,248元/年的减排成本,而通过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协同处理来实现该减排量,仅新增建设和运行成本1,966,808元/年,从而协同处理理论上可为政府节省温室气体减排成本6,378,440元/年。(2)考虑激励机制的需要,政府补贴填埋场和焚烧厂共计2,717,163元/年(扣除成本后,填埋场和焚烧厂可获得净收益750,355元/年),填埋场和焚烧厂分别获得1,246,658元/年、1,470,505元/年。该方案在满足协同处理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可使政府具有最佳收益(政府从运行层面可节省温室气体减排成本5,628,085元/年),同时保证填埋场和焚烧厂之间利益均衡(填埋场可获净收益406,547元/年;焚烧厂可获净收益343,808元/年),从而维持协同处理的稳定和持续开展。最后,论文设置了三种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情景。分别是“填埋气直接排放+渗滤液浓缩液回灌”情景、“填埋气直接排放+渗滤液浓缩液蒸发处理”情景和“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情景。并构建可持续性评价模型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和公众接受度三个维度对各情景进行了综合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存在的填埋气直接排放和渗滤液浓缩液回灌处理在现阶段存在成本低廉的优势,但长期劣势明显。而本论文提出的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方法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具有极大的优势。论文研究工作表明:(1)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可有效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帮助政府完成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并节省减排投资,同时处理大量的渗滤液浓缩液,具有显着的环境及经济效益。(2)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方案,可以推动协同处理实现,使政府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企业(包括填埋场和焚烧厂)共同受益。(3)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协同处理可以对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和公众接受度三个方面的带来明显的提升。论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可以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依据,也可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进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张倩[4](2018)在《基于WSN算法及3D位移协同预警模型的卫生填埋场动态监测智能管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典型南方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置与燃气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为依托,着眼于卫生垃圾填埋场环境和安全等问题进行了信息化管控系统的建设,是一项运用现代信息学科技术解决传统填埋场环境和安全管控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重大课题,目前城市垃圾填埋场在实际运营中,发生过因填埋气泄漏引发填埋场自燃,以及填埋场塌方等一系列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以及财产的重大损失,所以填埋场亟待进一步完善的动态监测与风险管控体系。对涉及填埋场重大安全隐患的填埋气、堆体位移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确保填埋场的安全运营。在这方面成系统地研究鲜有发现,因此开展填埋场动态监测及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对城市大型卫生垃圾填埋场安全风险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研究填埋场填埋气和自然沉降不稳定造成安全隐患的内在原理基础上,讨论并明确填埋场风险管控的主要要素是填埋气和堆体位移。进行监测时存在的技术难点为填埋气的监测数据量大以及堆体位移的监测预警不准确。故建立填埋场动态监测及智能控制系统,对信息的实时采集、数据传输网络以及位移预警模型等关键核心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填埋场风险管控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重庆地区生活垃圾进行采样分析,对市内大型填埋场进行实际调查和现场数据测试分析研究,构建了填埋场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并提出监管指标阈值。研究填埋场监测网络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关键技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至填埋场的动态监测,替代了原有的繁琐且具有安全隐患的人工检测与数据收集,对填埋气、堆体位移等数据进行自动的精确的实时监测,其技术重点在于如何降低采样数据量来满足传输带宽的限制,以达到实时传输的目的。将压缩感知理论应用到该网络,可以有效解决大量数据获取与传输瓶颈问题。根据邻近传感器节点的信息相关性,提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改进的联合稀疏算法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模型,该模型在传感器端只需要一个随机数产生器,解决了传感器节点内存较小的问题。改进的测量矩阵非常稀疏,大幅度地减少计算复杂度,节省了电量。然后选择出簇头节点对相邻几个监测节点数据先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相邻节点只需要与簇头节点数据交换,降低了节点发射功率,传输数据减少,提高了监测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数据处理能力。再提出了改进的基于小波树模型化的自适应硬阈迭代算法作为后端的还原算法,减少计算量加快重构算法速度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还原精度。并且使用Matlab进行相应的仿真,对比研究结果,证明了提出的基于压缩感知理论改进的联合稀疏算法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模型是实用可行的,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填埋场预警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在填埋堆体位移安全预警方面,现有的人工巡查方式效率低、判断不准确,而传统的山体滑坡、尾矿库变形等自然灾害位移监测中使用了“点”或“线”的监测方法,如果直接引用到填埋场堆体位移监测预警中,无法克服因垃圾自然降解产生的堆体沉降而形成位移和变形,产生虚假报警信号。运用基于马尔科夫链基本理论和加权马尔科夫链理论的预警模型,对填埋堆体的降解情况进行预测。创新性地提出了填埋场填埋堆体3D位移协同监测预警算法,将位移预测从点扩大到面(二维)再到体(三维),避免了现有模型只能预测单点位移状态规律而造成虚警概率高的问题,提高了位移预警的实用性,为填埋场堆体位移预警提供了科学算法。探讨了3D位移协同预警的等级和位移协同检测判定策略,将报警等级细分为千立方级、万立方级、十万立方,采用预警密集度阈值作为指标,验证了其可行性。并研究了以北斗地基增强网为基础的填埋场堆体3D位移协同监测系统。在以上模型算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山地填埋场的特征,首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填埋场动态监测及智能管理系统。在硬件设计方面,针对填埋气的监测方案提出了填埋气的监测方法,归纳为“点”、“线”、“面”三种方法,解决了填埋场监测的全覆盖问题。针对填埋场填埋堆体位移监测方案,结合WSN算法及3D位移协同预警算法,运用北斗地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了填埋场位移预警监测网络。在软件设计方面,根据长生桥填埋场的实际地形状态,设计了一套实用的填埋场智能控制系统,搭建了验证环境,对填埋场动态数据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智能安全管控软件功能等主要环节进行了联调联试,验证了数据运行流程。并结合前文的模型运算生成报警日志表、填埋气气量趋势图以及堆体位移趋势图等。该智能化平台软件运行后能够将监测的动态数据保存在数据存储器中,方便以后的数据统计和管理。

刘意立[5](2018)在《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导致的填埋场积水严重、水位雍高是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国生活垃圾中厨余组分含量高,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大,颗粒物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浓度高,容易造成导排系统短期之内发生严重堵塞。同时,部分填埋场接受脱水污泥及焚烧灰渣入场填埋,进一步加剧了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在现场调研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颗粒物截留作用导致的物理堵塞以及VFAs降解、金属离子沉淀导致的生物-化学堵塞发展过程,进而构建了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数值模型,系统研究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的动态演化规律,提出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导排全过程管理的控制方法。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的悬浮颗粒物主要源自厨余组分,具有浓度高(TSS>2200 mg L-1)、粒径大(超过30%颗粒物粒径大于15μm)的特征。过滤实验表明,当过滤通量达1 m3 m-2时,土工布层渗透系数可降低至10-99 m s-1。模拟渗滤柱实验证实,生物膜和沉淀的CaCO3所形成的珊瑚状沉积物是构成生物-化学堵塞的主体。我国填埋场渗滤液中VFAs含量高而Ca2+浓度低,这一特征导致CaCO3的形成受Ca2+浓度制约。土工布层适宜微生物附着生长,其生物-化学堵塞发展速率远高于砾石导排层,运行约200天后渗透系数降低超过5个数量级。基于现场调研和上述实验结果,建立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发展数值模型,通过耦合计算物理、生物-化学堵塞过程,分析导排系统失效控制因素,预测渗滤液累积变化。结果表明,运行约1年后,土工布层因颗粒物截留(66.7%)和生物膜留存(29.3%)完全堵塞,系统等效垂直渗透系数低于10-8 m s-1,由此引起垃圾堆体内渗滤液雍高;随运行时间增长,由生物-化学反应主导的砾石层堵塞逐步发展,约17年后,该层被惰性生物膜(34.7%)和沉积的CaCO3(52.0%)填充而完全失效,导致堆体内滞水位和防渗衬层上方水头急速上升。基于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渗滤液导排系统中取消土工布反滤层可将渗滤液导排系统整体失效时间由不足1年推迟至约6年,此时可重新布设分层排水设施;进一步,增加10%的砾石导排层厚度或导排管直径,可分别延长5.2%和3.7%的导排系统使用年限。通过垃圾分类或预处理的方式使填埋垃圾中厨余组分降低50%,渗滤液导排系统寿命将增加39.5-81.3%(无/有土工布层)。此外,填埋作业中应避免生活垃圾同脱水污泥或焚烧灰渣混合填埋。

李磊[6](2015)在《华亭县赵家沟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区工程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华亭县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总填埋容量已接近设计库容,因此亟待进行新的垃圾填埋场工程建设。拟建填埋场处理对象为华亭县城区生活垃圾,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187t,设计使用年限15年。垃圾填埋场总容积146万m3,实际有效容积128万m3。目前该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分析研究可研方案以及现场踏勘,发现可研方案仍有诸多不足之处:第一,垃圾坝位置不合理造成汇水面积较大,渗沥液产生量较多;第二,库区整平方案存在问题,即库底高程和边坡坡度设置不合理,造成弃土量较大;第三,覆土备料场选址不合理,占地大,运输距离远,运行中无法保证日覆土顺利作业;第四,进场道路较长,填埋库区占地较大,填埋效率不高。鉴于此,对填埋场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优化方案在上移垃圾坝,提高库底设计高程的同时增加锚固平台级数,增加填埋高度以满足库容要求。提高库底设计高程即采用填高原始沟底而实现库底拓宽。在此基础上进行边坡削挖,不仅可以放缓坡度,而且增加锚固平台级数的同时也不会增加边坡削挖量。垃圾坝上移的同时充分利用沟谷上部较为平缓的山坡,减少了库区的占地面积,提高了填埋效率,最重要的是减少了库区汇水面积,间接减少了渗沥液的产生量,降低了回灌处理负荷。本论文完成了优化方案的设计,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通过CAD、EXCLE等软件的辅助,对可研方案和优化方案的主要工程量、占地以及投资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且综合分析了两方案的优缺点。分析比较可知,优化方案在主要工程量上优于可研方案,且大大节约了占地和投资。优化方案在对库区沟道优化利用的基础上大大减少了渗沥液的产生量,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大量弃方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出的问题。当然,优化方案仍然不尽完美,建议后续的填埋场设计中在采用弃方填高库底的设计思路时,应充分论证弃土是否适合作为填方材料。合理选择弃方再造耕地位置和覆土取料场位置。

焦琰[7](2014)在《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期间污染防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某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填埋作为城市生活垃圾最终处置方式,以工艺简单、投资省、处理量大、运行费用低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城镇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填埋过程产生的恶臭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没有重视控制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水,导致渗沥液产量很大,给后期的渗沥液处理造成很大压力且对土体和周边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污染威胁;填埋气的无序排放,存在燃烧、爆炸的安全隐患。对运营管理不规范、设计存在缺陷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整治迫在眉睫。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我国正在使用的运营管理不规范、设计存在缺陷的山谷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综合整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本文通过结合国内外代表性填埋场的整治工程实例,分析运营管理不规范、设计存在缺陷的山谷型卫生填埋场存在的主要环境隐患以及国内外相应解决措施,提出了一套能够解决雨污混合、恶臭、填埋气等环境和安全问题的山谷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综合整治方案,方案包括雨污分流、填埋气控制以及恶臭控制三部分。雨污分流部分主要包括:作业区规划与场地平整、覆膜、雨水导排、渗滤液导排以及环库截洪沟、场内其他临时截洪沟修复五部分;填埋气控制部分主要为修复原有导气石笼、新建应设立的导气石笼,新建气体收集管道系统,采用积极的内部气体收集系统,利用抽风机,将填埋气抽吸至双模气柜,最终将气体收集到燃烧塔内进行燃烧;恶臭控制部分主要包括减少源头排放量和膜原位控制。将该方案应用在重庆市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并以该填埋场作为范例,实际运行结果显示整治后填埋场雨污分流效果显着提高,渗滤液减排量可达80.71%,填埋气收集效果良好,场区环境卫生与美观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通过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综合整治方案进行改良:临时截洪沟应在马道两侧山体与垃圾堆体交界处分别修建,垃圾裸露面可喷洒植物除臭剂进行恶臭控制,中小型填埋场可分散设立几个小型火炬取代原仅设置一个大火炬的技术方案。本文从山谷型垃圾填埋场的普遍特征入手,分析得出改良的综合整治方案可良好适应山谷型填埋场的几个典型特征;将改良的综合整治方案分别模拟应用到重庆长生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重庆万盛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以及西藏某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三个典型大、中、小型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上,分析得出改良的综合整治方案根据填埋场实际情况进行细微调整后,可较好的适用,理论上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理效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方案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张向和[8](2010)在《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日渐增加,迫切需要各种垃圾处理设施对其进行科学化处置。然而,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定的大众自我矛盾的态度正逐渐呈现,即原则上赞成政府建设垃圾处理场的目标,但该目标的预定地不能与我家“后院”毗邻。因此,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在选址和运行管理中受到民众的抵制不可避免,且产生的社会冲突和邻避现象正日益突出,并成为了垃圾处理事业发展的绊脚石,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建设中,长期以来研究重点在垃圾的处理处置理论、技术与设备方面,而对于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选址和运行管理引起的社会问题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分析评估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调控对策措施。因此,开展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跨学科研究,对垃圾处理场选址和运营管理的邻避效应及其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以期为环境基础设施的“邻避”效应而引起的社会冲突的解决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论文在研究思路上,针对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问题具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交织的特点,采用环境科学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层抽样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0个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为分析载体,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垃圾处理场运行过程中的邻避指数、产生社会冲突的环境影响因子;并综合运用博弈论、社会冲突分析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风险理论等对垃圾处理场的选址和运行管理中的社会冲突和邻避现象进行了剖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通过对重庆主城和部分区县的10个垃圾处理场的邻避因子实地调研结果分析,首次建立了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指数量化模型、确定了各邻避因子的权重,并定量地计算出了垃圾场邻避指数,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对邻避效应的影响,为缓解后续垃圾处理场选址、运营过程中的邻避冲突提供政策设计依据。②根据博弈理论,基于Hotelling线性城市模型,运用Bertrand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垃圾处理场、村民三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效用函数讨论了垃圾处理与选址建设中多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垃圾处理场选址应多方协作,从合理定位各方利益及构建其和谐关系的角度出发,建立补偿机制,力求解决多方和谐共赢的垃圾处理场选址建设问题,以防止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③通过对垃圾处理场运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子的调研结果分析,指出垃圾卫生填埋场主要环境污染风险因子是恶臭、蚊蝇,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环境污染风险因子是烟气黑度、粉尘、二恶英等,为下一步防治垃圾处理场二次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④研究指出垃圾处理场邻避现象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人性公平的问题,在解决垃圾处理场产生的社会冲突机制设计时,需要我们从更大的视角去考虑人性公平这一因素,才能使垃圾处理设施邻避现象及其社会冲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综上所述,要解决垃圾处理处理场在选址和运行中的邻避现象及其社会冲突问题,必须从人性公平基本原则出发,全面协调解决各方利益和矛盾,从选址过程、建设技术标准、运行管理规范等角度降低邻避指数,以规避社会冲突现象的发生。

刘亚丽[9](2008)在《SIPR-SBBR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快速发展,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卫生填埋作为我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技术,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对环境危害日益严重。由于垃圾渗滤液具有水量、水质变化大,CODCr、氨氮浓度高,可生物降解性差,有毒有害物质浓度高的特点,使垃圾渗滤液处理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难点。目前,国内外垃圾渗滤液污染及其防治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出于对运行费用的考虑,绝大部分研究者将渗滤液处理研究重点集中在生物处理技术研究上。以往工程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不经过预处理,很难达到排放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颁布实施,为渗滤液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行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提高渗滤液处理效能,满足新的排放标准,成为课题面临的和必须解决的重点难题。本论文总结了国内外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教训,在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黑石子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运行模式和处理效果的分析,应用生物处理技术和反应工程学原理,提出了“序批式强化预处理反应器SIPR+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生物处理组合工艺构想,并进行了SIPR-SBBR工艺处理效能、模型验证和理论计量研究。通过水解反应和硝化反硝化在SIPR的共同实现,同步提高了预处理出水的可生化性和预处理反应器的脱氮效能,使预处理出水营养配比良好,为后续好氧生物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后续好氧生物处理工艺——SBBR工艺在低能耗条件下,具有高效的污染物去除效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通过SIPR和SBBR处理效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探索较优的运行工况,以高效节能的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地提高渗滤液生物处理效果。试验证明,采用SIPR+SBBR的工艺组合技术路线,能得到了较好的渗滤液脱碳脱氮效果,并且常温下,SIPR-SBBR出水平均CODCr、BOD5、TOC、氨氮、TN、TP、SS和色度低达179mg/L、26.8mg/L、95.8mg/L、35.2mg/L、134.9mg/L、2.75mg/L、27.3mg/L和35倍。以高效、低能耗、保证处理水量为目标,分别进行常温、较高温度、较低温度条件下SIPR-SBBR处理效能正交试验研究,SIPR、一阶SBBR、二阶SBBR最佳处理工艺条件是:HRT分别为2d、4d、2d,DO浓度分别为0.75mg/L、2.0mg/L、2.5mg/L,序批周期为6h(常温);HRT分别为1.5d、3d、1.5d,DO浓度分别为1.0mg/L、2.5mg/L、3.0mg/L,序批周期为6h(较高温度);HRT分别为3d、6d、3d,DO浓度分别为0.7mg/L、2.0mg/L、2.5mg/L,序批周期为8h(较低温度)。根据新颁布实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常温下SIPR-SBBR出水BOD5、TP、色度、SS、总汞、总砷、总镉、总铬、六价铬能满足直接排放标准。通过对SIPR+SBBR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生物降解机理分析,认为SIPR对颗粒态、粗胶体、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是高效的,同时SBBR对溶解性有机物的降解具有高效性。渗滤液在经过SIPR处理后,出水中难化学氧化有机物比率大幅度下降,而经过SBBR处理,出水中难化学氧化有机物比率上升,为后续深度生化工艺处理增加难度。经SIPR-SBBR处理,渗滤液的氮磷比进一步减小,缓解了缺磷问题;同时出水碳氮比逐渐提高,这为后续深度处理提供了较好的营养配比。为保证最终出水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设计了“混凝沉淀+SBBR”的后续深度生化处理工艺,混凝沉淀对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SBBR具有较高的脱氮效能。SIPR+SBBR+混凝沉淀+SBBR生化组合工艺最终出水达到新颁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规定的直接排放标准。结合生物筛选理论和混合菌群脱氮动力学研究结果,建立了SIPR的脱氮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型拟合,动力学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去除效果拟合较好。通过进行生物膜降解机理研究,得出二阶段SBBR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以此指导生产性试验。这为今后SIPR-SBBR成功地运用到渗滤液生物处理工程实践中去,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撑。

王渝昆,刘胜初[10](2008)在《重庆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雨污分流系统工程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重庆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雨污分流工作的经验,并对第4期雨污分流方案作了经济分析,阐述了该填埋场雨污分流工程的应用技术。

二、重庆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结构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结构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模拟及修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垃圾填埋场污染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垃圾填埋场区域现状调查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质构造
        2.1.4 气象水文
        2.1.5 地层岩性
        2.1.6 工程概况
    2.2 水文地质概况
        2.2.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2.2 含水层及隔水层结构特性
        2.2.3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2.2.4 含水岩组富水性
        2.2.5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2.6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2.3 水文地质勘察与实验
        2.3.1 水文地质钻孔
        2.3.2 渗水实验
        2.3.3 抽水实验
    2.4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2.4.1 地下水监测
        2.4.2 地下水化学类型及特征
        2.4.3 地下水水质评价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流模拟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研究区模拟范围
        3.1.2 研究区模型高程提取
        3.1.3 含水层结构概化
        3.1.4 含水层水力特征概化
        3.1.5 研究区边界概化
    3.2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
        3.2.1 数学模型
        3.2.2 区域剖分
        3.2.3 时间离散
        3.2.4 水文地质参数
        3.2.5 源汇项处理
        3.2.6 初始水位
        3.2.7 模型识别与验证
        3.2.8 地下水流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
    4.1 数学模型
    4.2 研究区污染源分析
        4.2.1 研究区污染源渗漏分析
        4.2.2 废水产生分析
        4.2.3 预测因子的选择
        4.2.4 预测因子源强设定
    4.3 模拟情景设定
    4.4 模拟时段设定
    4.5 溶质运移模拟结果分析
        4.5.1 溶质运移模拟结果
        4.5.2 运移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RB填充介质筛选实验
    5.1 目标污染物选择及配置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5.3 实验反应装置的设计
    5.4 实验步骤与方法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某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简易填埋场特点的研究
        1.2.2 基于简易填埋场污染危害的研究
        1.2.3 基于简易填埋场整治方式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框架
第二章 镇级简易填埋场整治技术的筛选优化
    2.1 生活垃圾理化成分分析
    2.2 污染因素研究
        2.2.1 渗沥液污染分析
        2.2.2 填埋气污染分析
    2.3 污染因素的整治方法研究
        2.3.1 渗沥液污染整治方法
        2.3.2 填埋气污染整治方法
    2.4 镇级简易填埋场整治技术划分
        2.4.1 基于原位/异位整治技术的划分
        2.4.2 技术选择的因素考虑
    2.5 整治技术的筛选优化
        2.5.1 整治场地分析
        2.5.2 整治技术的筛选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镇级简易填埋场封场整治技术应用
    3.1 就地封场的重要影响因素
    3.2 整治目的与措施
        3.2.1 整治目的
        3.2.2 整治措施
    3.3 堆体整形及覆盖系统
        3.3.1 堆体整形
        3.3.2 表面覆盖
    3.4 渗沥液污染整治系统
        3.4.1 雨洪水导排
        3.4.2 渗沥液收集导排
    3.5 填埋气体导排系统
    3.6 环境监测及配套系统
        3.6.1 环境监测系统
        3.6.2 配套设施
    3.7 经济成本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封场整治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4.1 渗沥液污染整治效果
    4.2 填埋气体整治效果
    4.3 堆体稳定整治效果
    4.4 经济社会效益
    4.5 技术应用优缺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活垃圾
        1.1.2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置
        1.1.3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
        1.2.2 协同理论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中的应用
        1.2.3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优化及评价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方法的建立
    2.1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提出
    2.2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2.2.1 目标函数
        2.2.2 约束条件
        2.2.3 基准情景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2.3.1 参数设置
        2.3.2 求解过程
        2.3.3 求解结果
        2.3.4 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过程的仿真模拟
    3.1 协同处理过程的仿真模型
        3.1.1 仿真工具
        3.1.2 仿真模型构建
    3.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环境经济分析及激励机制研究
    4.1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环境经济分析
        4.1.1 环境经济收益
        4.1.2 成本投入分析
    4.2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激励机制研究
        4.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联盟激励机制
        4.2.2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联盟内部分配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可持续性评价
    5.1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情景设计
    5.2 评价模型构建
    5.3 评价模型的参数设置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基于WSN算法及3D位移协同预警模型的卫生填埋场动态监测智能管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一览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城市垃圾填埋场概况
        1.2.1 填埋场类型
        1.2.2 典型填埋场构成
        1.2.3 垃圾填埋处理流程
        1.2.4 现代卫生填埋场要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填埋场研究现状
        1.3.2 压缩感知算法研究现状
        1.3.3 填埋气监控研究现状
        1.3.4 填埋场堆体位移监测研究现状
    1.4 论文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论文技术路线
        1.4.2 论文创新点
        1.4.3 论文结构
2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因素及指标体系
    2.1 填埋场环境污染风险因素分析
        2.1.1 填埋气产生和运移规律及对环境的影响
        2.1.2 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
        2.1.3 填埋场沉降变形位移产生的影响
        2.1.4 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对填埋场的影响
    2.2 重庆主要填埋场实际情况调查
        2.2.1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分析
        2.2.2 长生桥卫生填埋实际测试数据研究
        2.2.3 祁龙村卫生填埋实际测试数据研究
    2.3 填埋场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研究
        2.3.1 填埋场监控要素
        2.3.2 指标体系研究与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卫生填埋场动态监测WSN算法
    3.1 填埋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3.2 压缩感知理论
        3.2.1 压缩感知基本概念
        3.2.2 压缩感知基本算法
    3.3 改进的WSN动态实时传输算法
        3.3.1 簇模型
        3.3.2 实时传输算法的改进
        3.3.3 终端还原算法的改进
    3.4 改进后实时传输算法的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卫生填埋场堆体3D位移协同监测预警算法
    4.1 填埋场堆体3D位移协同监测预警网络
        4.1.1 位移传感器节点网络结构
        4.1.2 3D无线传感器布局
    4.2 传感器节点3D位移协同监测预警模型
        4.2.1 位移协同预警监测指标
        4.2.2 位移协同报警指标
        4.2.3 位移协同预警方案
    4.3 传感器节点3D位移协同监测预警处理算法
        4.3.1 预警策略处理算法
        4.3.2 簇头预警处理算法
        4.3.3 报警阈值设置
    4.4 填埋场堆体3D位移协同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卫生填埋场动态监测及智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5.1 填埋场智能控制系统概述
        5.1.1 填埋场智能控制系统分层结构
        5.1.2 填埋场智能控制系统要求
    5.2 填埋场动态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
        5.2.1 填埋气传感器类型
        5.2.2 填埋气监测方法及传输网络
        5.2.3 基于北斗地网的填埋场堆体3D位移协同监测网络
    5.3 填埋场动态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卫生填埋场动态监测及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6.1 填埋场智能控制软件平台设计
        6.1.1 软件平台组成模块
        6.1.2 平台软件流程
    6.2 平台软件实现
        6.2.1 平台软件界面设计
        6.2.2 软件功能菜单设计
    6.3 监测数据采集验证
        6.3.1 填埋气监测数据采集
        6.3.2 堆体位移监测数据验证
    6.4 平台软件运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附录 Ⅱ
    A.MATLAB程序
    B.动态监测及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平台

(5)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结构
    1.3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机理
        1.3.1 物理堵塞
        1.3.2 生物堵塞
        1.3.3 化学堵塞
        1.3.4 物理、生物、化学堵塞间相互作用
    1.4 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研究现状
        1.4.1 现有研究成果
        1.4.2 常用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颗粒物沉积对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的影响研究
    2.1 实验设计
        2.1.1 渗滤液来源
        2.1.2 实验方法
    2.2 土工布对颗粒物截留作用分析
        2.2.1 物理堵塞对土工布渗透系数的影响
        2.2.2 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
        2.2.3 悬浮颗粒物粒径变化
    2.3 颗粒物沉积过程分析
        2.3.1 颗粒物过滤原理
        2.3.2 颗粒物沉积模式判别
    2.4 物理堵塞现场案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膜生长及金属离子沉淀对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设计
        3.1.1 模拟渗滤液配置
        3.1.2 实验分组、实验柱设计与运行
        3.1.3 检测方法
    3.2 生物膜生长及金属离子沉淀模拟实验结果
        3.2.1 生物膜生长及金属离子沉淀对导排层渗透系数的影响
        3.2.2 渗滤液水质变化
        3.2.3 固相沉积物分析
    3.3 生物膜生长及金属离子沉淀过程分析
        3.3.1 VFAs降解与TIC生成
        3.3.2 TIC液相保留比例
        3.3.3 pH值随VFAs降解变化
        3.3.4 CaCO_3 沉淀生成
    3.4 生物-化学堵塞现场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发展数值模型构建
    4.1 物理场景与模型框架
    4.2 数学模型构建
        4.2.1 渗滤液运动及颗粒物/溶质迁移
        4.2.2 悬浮颗粒物过滤拦截
        4.2.3 有机物降解和生物膜生长及衰亡
        4.2.4 TIC生成及CaCO_3沉淀
        4.2.5 参数间耦合关系
    4.3 求解方法
    4.4 数值模型检验
        4.4.1 计算方法检验
        4.4.2 参数取值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动态演化规律分析
    5.1 物理堵塞发展规律
    5.2 生物-化学堵塞发展规律
    5.3 导排系统堵塞动态演化
    5.4 导排系统堵塞对渗滤液积深的影响分析
        5.4.1 渗透系数变化
        5.4.2 渗滤液积深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控制方法
    6.1 渗滤液导排系统设计优化
    6.2 填埋场运营管理改进
        6.2.1 降低厨余含量
        6.2.2 减少雨水入渗
        6.2.3 脱水污泥及焚烧灰渣严格分区填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数值计算模型参数列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华亭县赵家沟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区工程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综述
        1.2.1 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综述
        1.2.2 国家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政策及甘肃省指导意见
    1.3 国内外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技术综述
        1.3.1 国外垃圾填埋处理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1.3.2 我国垃圾填埋处理技术的发展
    1.4 设计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
        1.4.1 技术要求
        1.4.2 关键问题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设计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设计目标
第二章 拟建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概况
    2.1 拟建填埋场场址条件
        2.1.1 填埋场位置
        2.1.2 填埋场地形地貌
        2.1.3 填埋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4 土壤及植被
        2.1.5 气象与水文
    2.2 工程服务区概况
        2.2.1 华亭县城区概况
        2.2.2 工程服务范围及处理对象
    2.3 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规模
        2.3.1 垃圾量的复核
        2.3.2 垃圾成分的预测
        2.3.3 填埋场工程规模
        2.3.4 工程内容
第三章 拟建填埋场可研方案分析评价
    3.1 垃圾填埋场总平面布置
        3.1.1 填埋库区
        3.1.2 渗沥液处理区
        3.1.3 覆土备料场
        3.1.4 生产生活管理区
    3.2 填埋库区分项工程
        3.2.1 场地整平
        3.2.2 坝体工程
        3.2.3 防渗工程
        3.2.4 填埋气体收集系统
        3.2.5 封场工程
        3.2.6 库区雨污分流
        3.2.7 场区防洪
        3.2.8 道路工程
    3.3 可研方案存在的问题
        3.3.1 库区工程方面
        3.3.2 覆土备料场选址不合理
        3.3.3 场内道路及占地
第四章 优化方案设计与计算
    4.1 优化方案可行性分析
        4.1.1 设计思路可行性分析
        4.1.2 填方库底承载力分析
    4.2 总平面布置
        4.2.1 填埋库区
        4.2.2 渗沥液处理区
        4.2.3 生产生活管理区
        4.2.4 覆土备料场
    4.3 库区工程设计
        4.3.1 场地整平
        4.3.2 坝体工程
        4.3.3 库区防渗及渗沥液收集系统
        4.3.4 填埋气体导排与收集利用系统
        4.3.5 封场工程
        4.3.6 道路工程
        4.3.7 监测系统
        4.3.8 其他
        4.3.9 库容计算
    4.4 场区防洪设计计算与雨污分流
        4.4.1 总体布局
        4.4.2 设计标准
        4.4.3 参数计算
        4.4.4 地基处理
        4.4.5 雨污分流
    4.5 渗沥液处理工艺设计与计算
        4.5.1 回灌方式
        4.5.2 回灌工艺设计
        4.5.3 回灌单元设计
        4.5.4 回灌对管理的要求
    4.6 填埋作业与管理
第五章 优化方案与可研方案对比分析
    5.1 工程对比分析
        5.1.1 主要工程量对比分析
        5.1.2 占地面积对比分析
        5.1.3 主要工程投资对比分析
    5.2 综合对比分析
        5.2.1 渗沥液产生量的减少
        5.2.2 库区整平方案和覆土备料场的优化
        5.2.3 高维填埋的实现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可研方案存在的不足或缺陷
    6.2 方案优化与解决的问题
    6.3 设计新思路
        6.3.1 垫高库底
        6.3.2 耕地再造
    6.4 论文不足与展望
        6.4.1 不足
        6.4.2 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期间污染防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某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概况
        1.1.2 国内外生活垃圾填埋场现状
        1.1.3 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问题
    1.2 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次污染问题研究现状
        1.2.1 雨污分流技术研究进展
        1.2.2 填埋气导排技术研究进展
        1.2.3 恶臭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次污染问题及综合整治方案
    2.1 山谷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2.1.1 雨污混合
        2.1.2 填埋气无序排放
        2.1.3 恶臭
        2.1.4 其他
    2.2 雨污分流技术
        2.2.1 雨污分流技术研究现状
        2.2.2 各技术比选
        2.2.3 山谷型填埋场雨污分流方案提出
    2.3 填埋气控制技术
        2.3.1 国内外填埋气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2.3.2 各技术比选及经济性分析
        2.3.3 山谷型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导排方案提出
    2.4 恶臭控制技术
        2.4.1 国内外恶臭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2.4.2 各技术比选及经济性分析
        2.4.3 山谷型垃圾填埋场恶臭控制方案提出
    2.5 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方案总结(本章小结)
3 重庆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综合整治示范工程设计
    3.1 重庆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概况
        3.1.1 填埋场位置、地形以及气象条件
        3.1.2 填埋场整治前堆填现状
        3.1.3 存在问题及风险
        3.1.4 设计目标及任务
    3.2 填埋场综合整治方案及作业流程
        3.2.1 设计原则
        3.2.2 填埋场场地整形
        3.2.3 临时截洪沟修建
        3.2.4 未操作区临时覆盖以及操作区日覆盖
        3.2.5 气体收集设计
        3.2.6 渗滤液导排
        3.2.7 作业流程说明
        3.2.8 抗沉降措施
    3.3 工程投资概算
        3.3.1 编制依据
        3.3.2 其他费用取费标准
        3.3.3 主要工程量一览表
        3.3.4 工程投资
        3.3.5 经济性分析
    3.4 环境监测方案与结果分析
        3.4.1 场内环境监测方案
        3.4.2 场区地下水及大气环境监测方案
        3.4.3 质量保证措施
4 综合整治方案整治效果及其应用推广前景分析
    4.1 整治效果
    4.2 存在问题分析及整治方案优化
        4.2.1 示范工程存在问题 1
        4.2.2 示范工程存在问题 2
        4.2.3 示范工程存在问题 3
    4.3 山谷型填埋场适用性分析
    4.4 某典型大型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适用性分析
    4.5 某典型中型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适用性分析
    4.6 某典型小型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适用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家层面的需求
        1.1.2 “宜居重庆”的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邻避设施与邻避效应
        1.2.2 邻避效应及其环境冲突研究进展
        1.2.3 影响邻避效应的因子
        1.2.4 我国垃圾处理设施邻避效应的特征
    1.3 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文献分析
        1.4.2 调查研究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垃圾处理场社会冲突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冲突管理理论
        2.1.1 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
        2.1.2 社会冲突分析的研究方法
        2.1.3 垃圾处理场中的社会冲突
    2.2 博弈论
        2.2.1 博弈论的基本理论
        2.2.2 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2.2.3 博弈论在环境相关社会冲突中的应用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方法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4 风险评估理论
        2.4.1 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
        2.4.2 风险评估理论的研究方法
        2.4.3 风险评估理论在垃圾处理场中的应用
3 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影响因子的分析与讨论
    3.1 重庆市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分析
        3.1.1 研究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1.3 本章小结
4 垃圾处理场的风险因子与社会冲突的关系及其调控
    4.1 垃圾处理场风险因子与社会冲突的关系分析
    4.2 垃圾处理场风险因子的识别
        4.2.1 垃圾填埋场的主要风险因子
        4.2.2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主要风险因子
    4.3 垃圾处理场风险因子评价
        4.3.1 垃圾处理场风险评价指标
        4.3.2 重庆市垃圾处理场风险因子评价
    4.4 垃圾处理场风险因子的调控
        4.4.1 垃圾填埋场风险因子的调控
        4.4.2 垃圾焚烧发电厂风险因子的调控
    4.5 本章小结
5 垃圾处理场选址中社会冲突的博弈论分析
    5.1 垃圾处理场社会冲突的博弈分析
        5.1.1 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
        5.1.2 垃圾处理场社会冲突的不平等博弈原因分析
        5.1.3 博弈关系中各主体的行为战略及其效用分析
        5.1.4 超越零和博弈,力求和谐共赢
    5.2 基于邻避效应的垃圾处理场选址博弈分析
        5.2.1 问题描述与假设条件
        5.2.2 模型分析
        5.2.3 规避“邻避效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的减缓对策
    6.1 基于人性公平视角的邻避效应及其机制设计
        6.1.1 人性公平观的提出
        6.1.2 不同视角下的邻避效应本质分析
        6.1.3 基于人性公平的垃圾处理场邻避问题机制设计
    6.2 重庆市垃圾场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的减缓对策
        6.2.1 源头控制以提高政府满意度
        6.2.2 公众参与以降低公众邻避意识
        6.2.3 合理补偿以提高补偿满意度
        6.2.4 科学选址以降低位置的邻避免效应
        6.2.5 设计政策解决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之根本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2.1 设计了表征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的邻避指数
        7.2.2 提出了基于人性公平的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机制
        7.2.3 分析了引发垃圾处理场社会冲突的环境风险因子
        7.2.4 解析了垃圾处理中博弈主体的效用函数
    7.3 研究存在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C. 重庆市垃圾处理场调查大纲
    D. 重庆市垃圾处理场调查内容
    E. 重庆市垃圾处理场周围居民状况调查
    F. 重庆市垃圾处理场调查结果
    G. 重庆市垃圾处理场农户调查结果汇总

(9)SIPR-SBBR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其特点
        1.1.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
        1.1.2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产生及其特点
        1.1.3 垃圾渗滤液水质特性分析
    1.2 渗滤液处理技术和工艺概述
        1.2.1 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技术
        1.2.2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应用
        1.2.3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
    1.3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发展
        1.3.2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3.3 新标准颁布实施对未来垃圾渗滤液处理提出高要求
    1.4 课题的提出
        1.4.1 黑石子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概述
        1.4.2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课题的提出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和试验水质分析
    2.1 试验检测项目与方法
        2.1.1 常规试验检测项目及方法
        2.1.2 重金属元素检测项目
        2.1.3 主要分析仪器
    2.2 试验水质特性分析
3 黑石子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运行模式分析
    3.1 强化预处理池处理效能分析
        3.1.1 预处理池处理效果分析
        3.1.2 预处理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3.2 二阶段生物接触氧化池处理效能分析
        3.2.1 二阶段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效果分析
        3.2.2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3.3 黑石子工艺垃圾渗滤液处理综合效果分析
        3.3.1 有机物和营养盐去除效果分析
        3.3.2 重金属元素去除效果分析
        3.3.3 色度和SS 的去除效果分析
        3.3.4 黑石子工艺处理效能综合分析
    3.4 黑石子渗滤液处理工艺优化改造建议
4 SIPR-SBBR 处理模型运行方式的确定
    4.1 预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模型试验研究目的
    4.2 模型运行方式的思考
        4.2.1 水解反应机理和应用
        4.2.2 生物脱氮机理和应用
        4.2.3 预处理模型运行方式的思考
        4.3.4 好氧生物处理运行方式的思考
    4.3 模型设计方案
    4.4 模型运行方式优化试验研究
        4.4.1 预处理反应器运行方式优化试验
        4.4.2 好氧反应器运行方式优化试验
5 SIPR-SBBR 处理效能试验研究
    5.1 SIPR 处理效能试验研究
        5.1.1 SIPR 处理效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5.1.2 SIPR 周期运行特性
        5.1.3 SIPR 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试验探索
    5.2 SBBR 处理效能试验研究
        5.2.1 SBBR 处理效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5.2.2 SBBR 周期运行特性
        5.2.3 SBBR 生物特性分析
    5.3 SIPR-SBBR 处理工艺运行参数优化
        5.3.1 常温下SIPR-SBBR 工艺运行参数优化
        5.3.2 较高温度下SIPR-SBBR 工艺运行参数优化
        5.3.3 较低温度下SIPR-SBBR 工艺运行参数优化
    5.4 SIPR-SBBR 综合处理效能分析
        5.4.1 有机物和营养盐的去除
        5.4.2 表观性质变化
        5.4.3 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
        5.4.4 污染物分子质量分布与组成变化
        5.4.5 可生物降解性变化
        5.4.6 可物化处理性能变化
        5.4.7 SIPR-SBBR 处理效能综合分析评价
6 垃圾渗滤液后续深度处理试验探索
    6.1 后续处理工艺的思考
    6.2 后续生化处理试验探索
        6.2.1 混凝沉淀试验探索
        6.2.2 后续深度生物处理试验探索
7 SIPR-SBBR 有机物降解和脱氮动力学研究
    7.1 SIPR 有机物物降解和脱氮动力学研究
        7.1.1 SIPR 有机物降解和需氧量计算
        7.1.2 SIPR 混合菌硝化动力学研究
        7.1.3 SIPR 混合菌反硝化动力学研究
        7.1.4 SIPR 生物脱氮的理论建模和模型模拟
        7.1.5 SIPR 系统CODCr 和N 的质量平衡
    7.2 SBBR 有机物降解和硝化动力学研究
        7.2.1 生物膜增长动力学模型研究
        7.2.2 SBBR 基质去除动力学模型概述
        7.2.3 SBBR 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7.2.4 SBBR 硝化特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7.2.5 SBBR 需氧量的理论计算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重庆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雨污分流系统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雨污分流率
2 雨污分流方案的制订
    1) 结合实际的生产作业规划, 系统分析, 找出问题。
    2) 根据实际情况, 坚持雨污分流指导思想, 制订详细雨污分流方案。
3 经济分析
4 填埋场雨污分流工程的应用技术
    4.1 垃圾覆盖材料的选用
    4.2 边坡HDPE膜焊接[3]
    4.3 分水坝修筑
    4.4 锚固平台截水沟修筑
    4.5 斜坡1 mm HDPE膜锚固
5 结束语

四、重庆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结构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模拟及修复实验研究[D]. 盛欣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某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整治技术研究[D]. 伍琳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D]. 黄俊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4]基于WSN算法及3D位移协同预警模型的卫生填埋场动态监测智能管控系统研究[D]. 张倩. 重庆大学, 2018(09)
  • [5]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 刘意立. 清华大学, 2018(06)
  • [6]华亭县赵家沟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区工程优化设计[D]. 李磊. 兰州大学, 2015(01)
  • [7]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期间污染防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某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D]. 焦琰. 重庆大学, 2014(01)
  • [8]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D]. 张向和. 重庆大学, 2010(01)
  • [9]SIPR-SBBR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D]. 刘亚丽. 重庆大学, 2008(06)
  • [10]重庆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雨污分流系统工程研究[J]. 王渝昆,刘胜初. 环境卫生工程, 2008(03)

标签:;  ;  ;  ;  ;  

重庆长胜桥卫生填埋场防渗结构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