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龙“校校通”校园网络平台软件及其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应用实例

聚龙“校校通”校园网络平台软件及其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应用实例

一、巨龙“校校通”校园网平台软件及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应用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叶青[1](2019)在《翻转课堂在农村初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步伐已从城市推向了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国的农村学校教育相比城市学校教育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得相对艰难而曲折。为了不让农村教育落后,国家在教育设备投入和师资建设方面尤其重视农村地区,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和均衡化发展,提高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建设教育强国。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改革,也是教育资源的改革,更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翻转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教学资源的运用和教育模式上翻转了传统教学方法,与我国教育课程改革思想相吻合。随着中国教育逐步均衡化,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日渐完善,农村学校对于教育教学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翻转课堂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地区的研究已有先例。因此,根据农村学校目前的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开展创造性翻转课堂模式探究,具有现实必要性。初中毕业班地理复习课(本文称其为初中地理复习课),学习对象为初中毕业班学生即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级学生,学习内容为初中七年级和八年级地理教材中的部分地理知识。学习目的除了扎实学生地理理论知识和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等要求外,还要迎接中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因此初中地理复习课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要求。从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上看,初中地理复习课与新授阶段的地理复习课也存在差别。因此初中地理复习课的设计在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目的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翻转课堂进行了概念界定,整理了国内外近期翻转课堂研究进展和主要翻转课堂模式。结合初中毕业班学生的学情和农村中学的特殊教学环境,选取四个理论成绩平行的毕业班级进行分组对比教学试验。通过调查问卷、行动研究及SPSS数据分析法对学情和教学试验结果分析。通过本次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得出,翻转课堂不仅在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理论成绩方面有一定效果;同时,运用“课内翻转”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动静结合的两模块四环节”复习课模式。其次,将翻转课堂“课内翻转”应用于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

徐旭[2](2011)在《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从本质上来讲,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掌握特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显然,校本研修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有效解决了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因此在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校本研修自然也成为教育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分析和调查发现当前比较系统、比较可行的一种模式是高校参与下的校本研修,这种模式已经很成熟,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引领不深入、教师之间缺乏深入持续的交流、教师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以及资源共享比较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大规模培养和创新培养的需求引起了我们的关注。通过引入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参与,丰富了高校参与下校本研修的内涵,同时也有利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创新培养。而网络学习共同体以其方便交流互动、共享各种资源、提供情感支持、实现共同发展等优势为高校参与下的校本研修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本研究将构建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为信息化环境下中学教师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共同研修活动提供支持。本研究主要分为理论梳理、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和评价分析四个阶段。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其次对目前中学教师的校本研修活动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然后在相关理论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理论模型,并设计开发了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最后选取成都市双流中学部分教师和西南大学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样本,将平台应用于中学教师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际研修中,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访谈等途径,总结平台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反思。研究表明: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为中学教师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共同研修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解决目前中学教师研修活动存在的不足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十培养存在的不足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共同体中,中学教师的实践能及时获得理论的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理论能及时得到实践的验证,彼此各取所需,互补所长,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蔡小磊[3](2008)在《专题学习网站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网络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校园网络的广泛建立,开发建设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具有重大意义。专题学习网站是在因特网的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在中职教学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本文将从对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调查分析入手,主要利用实验比校法和调查问卷法,对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的需求分析、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开发目标、内容模块设计进行理论研究分析,总结出专题学习网站系统设计的框架结构。按照设计框架结构,结合中职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和新课标要求,使用静态和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和工具进行专题学习网站的系统开发、制作,最后实施于教学,并对网站应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不断修改。实现网站建设与应用的良性循环。最后结合我校“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变形动画”的设计、开发、制作、应用和评价研究,探索中职“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总结出评价专题学习网站有效应用的综合评价体系;也总结出一种中职专题学习网站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一一基于WebQuest设计的专题学习网站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并经过实验分析研究证明,这种模式适用于包括“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在内能够顺利对专题学习网站开展教学的,且教学效果较好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推广作用的模式。

陈黎明[4](2008)在《虚拟教研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教师面临信息化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双重挑战,急需调整甚至是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寻求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教研新模式,以踏准信息化的步伐。如何让信息技术引领校本教研,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校本教研走上信息化之路,则是本文探究的方向。前言陈述了研究的背景和当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目标,并对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详细探讨了校本教研现状,对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能需求作出分析,提出校本教研信息化的思路。第二章首先通过分析现状认定构建虚拟教研平台是校本教研信息化的有效解决方案,然后为虚拟教研寻求理论支撑,并提出协同备课、协同评课、协同教师圈等理念,接着对虚拟教研平台进行详细需求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出虚拟教研平台的原型。第三章为虚拟教研平台的建设寻求技术支持,介绍了用Web services分布式技术来构建虚拟教研平台的优势,并为虚拟教研平台的各项功能介绍了具体的技术实现方法。第四章是对项目试点的反馈与评价。参与项目的教师经过初期的磨合之后,逐渐体验到虚拟教研方式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从开始被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到现在利用虚拟教研平台主动去探索解决方案,可以说,该平台设计的功能正在体现出来。最后,为了达到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的目的,提出“数字化校园”与虚拟教研平台的整合方案,对虚拟教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虚拟教研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秀丽[5](2007)在《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网络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认可。而网络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拓展是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前提。选择或者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让网络课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优势,是教育领域的人们所应关注的问题。针对目前网络教学和课程资源管理平台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互不兼容的现状,本文介绍了一种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魔灯(moodle)。Moodle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开发而成的,它为网络课程提供了一个免费的模块化的平台,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应用魔灯(Moodle)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高度共享、在线实时同步教学、异步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功能。目前Moodle在世界各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也已经开始使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了Moodle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探讨了Moodle的基本特点,Moodle在Windows环境下如何安装与使用,以及Moodle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同时,在分析和研究目前已有的Moodle网络课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模式,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模式中各个要素,为今后教师应用Moodle构建网络课程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一种较经济且实用的网络平台建设方案,建立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环境,辅助现有传统教学的不足。

邱白莉[6](2006)在《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凸现,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建立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评价教育现代化程度、引导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现代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世界教育现代化关系的剖析,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及在现阶段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任务,初步确定现阶段教育现代化指标;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考察,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指标可能达到的水平。最后根据江苏教育发展现状,结合已有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在江苏全省范围内都适用的区县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也应是不断发展的。本研究所拟订的指标体系,仅仅是针对现阶段,特别是从现在到2020年这一特定时期所制订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指标体系将不断被修改,甚至是被推翻。

凌洪兴[7](2005)在《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log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方式,自进入中国以来,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Blog平台并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呢?笔者在上海“二期课改”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倡导师生共同合作与反思,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生学会学,教师学会教。本文围绕“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这一论题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二、组织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并开展相关调查,以检验和完善该教学模式。并得出了有关实验结论:1、该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合作能力、培养反思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2、学生与学生合作、学生与教师合作都是有效的合作形式。3、学生作品反思单、学生阶段性学习反思单、学生学习自评、与别人的 作品比较都是有效的反思形式。4、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是该教学模式 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三、讨论和总结了该教学模式,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思考和展望。

韩英[8](2004)在《地理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战略性决策,而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由于获取、交流和创造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培养新一代查询、评估、传输、有效利用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如网络等,加深和拓展青少年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内化和提升其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重点。为符合时代潮流、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教育部推出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01年开始在5-10年的时间内,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由此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各地广泛推广开展起来。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和推广,促进了中学地理网络教学的开展。很多教师开始地理网络教学方面的实验和尝试。本文试图研究地理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地理网络教学中学习问题的解决策略。论文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首先,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视角阐述网络教学和地理网络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网络教学的发展受到了各个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在本国教育政策的支持下,开展了网络教学的实验研究。我国的中学地理网络教学起步于90年代末,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委员会的成立推动了地理网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目前我国已经在地理网络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其次,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地理网络教学是在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这部分简要概述了相关理论如建构主义、认知弹性、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差异教学论的观点和为地理网络教学提供实施保障的各项技术条件。 最后两部分,详尽阐述了研究过程和对结果的讨论。经过对部分地理网络课堂教学实地观察和录像观察,总结学生在地理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学习问题。在对学习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系统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的角度考虑,提出了在地理网络教学中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策略。

汪奎亮[9](2003)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人类知识迅猛增长、社会节奏明显加快的信息化时代。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早在1985年,美国启动的一项着名的“2061计划”(Projetl 2061),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民科学文化素质。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美国的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信息化教育的计划,从而在全球掀起了信息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潮。为了顺应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潮——教育信息化,我国教育部也提出:在全国于2005—2010年之间实现“校校通”工程。于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也成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也是中国英语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尽管,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不少方面作了探讨,但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理论研究更嫌不足。况且,与周边临国相比,我国英语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费时多,见效少”等弊病。因此,在当今学习化社会里,中国英语教育只有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进程,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我国的英语教育质量,才能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中国英语教育在现代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培养我国21世纪创造型人才,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就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的诸多方面作了探讨。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发展状况,阐发了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涵义、意义、背景及必要性。第二部分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整合中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阐明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时所要遵守的几项基本原则。第四部分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几项的基本要求。第五部分主要阐释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其使用环境。第六部分主要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时要注意灵活使用的几项基本策略。第七部分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评价的涵义、作用、评价的方法、模式和标准。本文第八部分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介绍三个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现实案例,依据以上各部分所述的基本的理论、原则、方法、要求及评价的标准等,分析、评价了各个案例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唐军[10](2003)在《关于在高中物理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已经逐渐脱离了将计算机媒体与其它媒体进行比较的模式,转而将计算机纳入教学媒体系统中,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这其中当然包括教学媒体的设计。 本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在新的时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概念和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领域、新方法。 笔者以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基础,探究了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高中物理教学相关理论,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特点,媒体设计等等的新发展。另外,笔者还结合计算机相关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尝试将传统物理课堂与多种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新的学习模式相结合,来提高中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本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阐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的理论基础及这些理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指导意义;第二章首先从物质、社会、理论基础三个方面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的必然性;然后根据计算机技术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分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脉络,最后通过对产生基础的未来发展预测,展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三章结合教学设计理论分析了计算机辅助物理学科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的理论问题;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校园网建设及应用校园网辅助物理教学;第五章在前四章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选取笔者在深圳中学教育实习中的两项实践工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巨龙“校校通”校园网平台软件及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应用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龙“校校通”校园网平台软件及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应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翻转课堂在农村初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农村教育成为课改重点
        二、翻转课堂成为课程改革热点
        三、农村中学信息化教育环境得到改善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提高农村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行动研究法
        四、SPSS定量分析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高效课堂
        二、混合式教学
        三、翻转课堂
        四、三种学习方式的比较
    第二节 国外翻转课堂研究进展
    第三节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进展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
        二、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三、翻转课堂的综合性研究
        四、翻转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研究
    第四节 翻转课堂模式整理
        一、家校翻转
        二、校内翻转
        三、课内翻转
第三章 基于翻转课堂的地理复习课模式构建
    第一节 学生地理学习情况调查
        一、课前预习情况调查
        二、课堂学习情况调查
        三、课后作业情况调查
        四、调查小结
    第二节 九年级学生地理学习特点
    第三节 翻转课堂的特点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有效教学理论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五节 初中地理复习课翻转教学模式框架
    第六节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评价设计
第四章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实践及评价
    第一节 研究对象情况分析
        一、学生学习态度情况
        二、分组情况介绍
        三、教学环境介绍
    第二节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
    第三节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一、教学满意度评价
        二、理论成绩评价
    第四节 问题及对策
        一、主要问题
        二、改进策略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提高了学生理论成绩
        三、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
    第二节 本文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校本研修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1.2 目前中学教师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
        1.1.3 全日制教育硕士创新培养的需求
        1.1.4 网络学习共同体成为学习研究的焦点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高校参与概述
        2.1.1 高校参与概念的界定
        2.1.2 高校参与的优势
    2.2 校本研修概述
        2.2.1 校本研修的基本内涵
        2.2.2 校本研修的构成要素
        2.2.3 校本研修的实施流程
        2.2.4 校本研修的研究现状
    2.3 学习共同体概述
        2.3.1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2.3.2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
        2.3.3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2.3.4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现状调查研究
    3.1 对中学教师校本研修情况的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标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时间与方法
        3.1.4 调查内容
        3.1.5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2 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情况的现状调查
        3.2.1 调查目标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时间与方法
        3.2.4 调查内容
        3.2.5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调查总结
        3.3.1 中学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总结
        3.3.2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模型的构建
    4.1 研修共同体模型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4.1.1 研修主体多元平等化
        4.1.2 资源分配均衡共享化
        4.1.3 研修环境网络情境化
    4.2 研修共同体模型的要素分析
        4.2.1 模型的主体—人
        4.2.2 模型的客体—活动
        4.2.3 模型的载体—学习共同体
        4.2.4 模型的技术支持—Web2.0
    4.3 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模型的构建
        4.3.1 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模型
        4.3.2 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模型的构建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5.1 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的设计
        5.1.1 平台需求分析
        5.1.2 平台设计原则
        5.1.3 功能模块设计
    5.2 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的开发
        5.2.1 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5.2.2 开发环境和技术
        5.2.3 系统功能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应用研究
    6.1 应用研究设计
        6.1.1 应用目的
        6.1.2 应用方案
        6.1.3 实验学校和实验对象的分析
    6.2 应用研究实施
        6.2.1 平台使用情况
        6.2.2 案例分析—"创造性思维与信息技术教学之间的关系"专题研讨
    6.3 应用效果分析
        6.3.1 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的认可度
        6.3.2 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的有效性
        6.3.3 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的设计
    6.4 平台应用总结反思
        6.4.1 取得的成效
        6.4.2 存在的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之处
    7.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学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的现状调查
    附录2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使用效果调研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参编教材及参与课题

(3)专题学习网站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课题的背景及提出
    1.2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3 研究的目标
        1.2.4 研究的内容
        1.2.5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过程与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进度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不足
    2.2 主要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2.2.2 以信息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辅
        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4 软件工程学的理论
第三章 专题学习网站的构思与设计
    3.1 调查需求分析,功能定位
    3.2 开发目标与内容确定
        3.2.1 开发目标及服务对象
        3.2.2 建设内容的确定
    3.3 网站框架结构的设计
    3.4 设计原则
    3.5 设计策略
    3.6 网站设计要求
    3.7 网站设计
第四章 我校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4.1 教学活动
    4.2 教学效果分析
    4.3 网站评价
        4.3.1 问卷调查法
        4.3.2 指标体系法
        4.3.3 评测结论
    4.4 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第五章 专题学习网站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
    5.1 基于WebQuest设计的专题学习网站与学科整合研究
        5.1.1 基于WebQuest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可行性研究
        5.1.2 基于WebQuest设计的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5.2 网站实施与评价
    5.3 基于WebQuest设计的专题学习与学科整合的模式效果实验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假设
        5.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4 实验结论
    5.4 研究结论
    5.5 基于WebQuest设计的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问题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变形动画"案例
致谢

(4)虚拟教研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教育信息化,师资是关键
        1.2 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任重道远
        1.3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投入,为教师教育信息化奠定基础
    2 研究的问题
    3 研究的价值
    4 研究现状
        4.1 组织形式上,校本教研平台严重缺失
        4.2 平台支撑上,技术相对落后
        4.3 平台功能上,多存在局限
    5 研究目标
    6 研究方法
    7 概念界定
        7.1 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
        7.2 教师专业发展
        7.3 虚拟教研
        7.4 协同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校本教研现状研究
    1.1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1.1.1 何谓校本教研
        1.1.2 教师专业发展
    1.2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1.3 教育信息化与校本教研
        1.3.1 教师个体的学习与自我反思
        1.3.2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1.3.3 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1.3.4 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整合
    1.4 教学研究现状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虚拟教研平台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
    2.1 虚拟教研的内涵
    2.2 虚拟教研的理论基础
        2.2.1 成人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协作学习理论
    2.3 虚拟教研的特点
    2.4 虚拟教研的意义
    2.5 虚拟教研平台需求分析
        2.5.1 开展虚拟教研活动的基本条件
        2.5.2 虚拟教研平台的需求分析
    2.6 虚拟教研平台的功能设计
        2.6.1 信息聚合和发布
        2.6.2 资源建设和共享
        2.6.3 协同备课和评课
        2.6.4 Web课堂和培训
        2.6.5 学生综合信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教研平台功能原型与实现
    3.1 虚拟教研平台总体设计
    3.2 虚拟教研平台运行环境与开发工具
        3.2.1 为什么是Web services
        3.2.2 Web Services技术特点
        3.2.3 通过 ASP.NET创建 Web Services
    3.3 用 ASP.NET完成各网络应用程序系统开发
        3.3.1 新闻系统
        3.3.2 论坛系统
    3.4 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教研平台的应用与评价
    4.1 鄂州大学虚拟教研平台案例
    4.2 鄂州大学虚拟教研活动实录
    4.3 案例的评价与反馈
    4.4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展望与总结
    1. 数字化校园与虚拟教研平台的整合
    2. “泛在虚拟教研平台”展望
全文小结
附录一: 教研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查网站网址
参考文献
后记

(5)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问题的提出
    研究方法
第一章 MOODLE 概述
    1.1 什么是MOODLE
    1.2 MOODLE 开发的背景
    1.3 MOODLE 的理论基础
        1.3.1 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
        1.3.2 学习者应在社会情境中积极的相互作用
        1.3.3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1.4 MOODLE 的主要特点
        1.4.1 Moodle 是一个开放源码的自由软件、技术门槛低
        1.4.2 充分体现了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3 Moodle 具有模块化的结构设计
        1.4.4 Moodle 平台便于教师监控
第二章 MOODLE 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MOODLE 的安装与使用
    3.1 系统的运行环境
    3.2 WINDOWS 环境下MOODLE 系统的安装
        3.2.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3.2.2 Windows 环境下Moodle 的安装步骤
    3.3 MOODLE 平台的系统架构及功能模块
        3.3.1 Moodle 的功能架构
        3.3.2 Moodle 的主要活动模块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MOODLE 在教学中的应用
    4.1 教学中应用MOODLE 平台的现实意义
        4.1.1 总体成本较低
        4.1.2 系统性能与可靠性更高
        4.1.3 可以减少对商业软件公司的依赖
        4.1.4 使得本地化和依据自身定制成为可能
    4.2 应用MOODLE 实现的功能
        4.2.1 利用课程文件管理功能实现课程资源的高度共享
        4.2.2 利用聊天功能实现在线实时同步教学
        4.2.3 利用作业上传功能实现异步教学
        4.2.4 利用讨论区功能实现小组协作互助学习
        4.2.5 利用测验功能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
        4.2.6 利用学习活动报告功能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
    4.3 网络环境下MOODLE 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模式
        4.3.1 身份登录确认
        4.3.2 选择所学课程
        4.3.3 开展课程学习进行互动评价
        4.3.4 作业
        4.3.5 测验
        4.3.6 教师监控
        4.3.7 反思与评价
    4.4 MOODLE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Moodle 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构建网络平台的理想选择
        5.1.2 首次提出网络环境下Moodle 在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模式
    5.2 研究建议
        5.2.1 在开源环境下安装Moodle 创建网络课程
        5.2.2 关于基于Moodle 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命题由来和研究的意义
        (一) 命题由来
        (二) 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社会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
        (二) 教育指标研究
        (三) 教育现代化指标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三) 论文创新及局限
第一章 概念分析: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基本要素
    一、现代化
        (一) 现代化概念
        (二)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之差异
        (三) 现代化指标内涵分析:以人均GDP3000美元为例
    二、教育现代化
        (一) “教育现代化”的科学界定
        (二) 教育现代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分析
        (三) 教育现代化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分析
    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一) 教育指标体系的含义
        (二)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教育现代化过程水平表现
        (三)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主客观指标的综合
第二章 因素分析: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思路
    一、经济制约性:经济发展与教育现代化
        (一) 现代化的本质决定了促进经济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 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是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三) 经济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相互制约
    二、政治制约性:政府与教育现代化
        (一) 政府主导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二) 政府教育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 政府主导作用应与市场相结合
    三、文化制约性: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一) 文化传统与教育的关系分析
        (二) 后发国家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特点
        (三) 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之策略
第三章 背景分析: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历史回顾
        (一) 民众现代意识唤起—从被迫到自觉
        (二) 政府职能转变—从放任到自主
        (三) 三个层面推进—物质、制度、心理观念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性质分析
        (一)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后发型的教育现代化
        (二)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环境分析
        (一) 国际环境
        (二) 国内环境
    四、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分析
        (一) 作为整体的国家教育现代化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二) 分地区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构建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一、理论框架
        (一) 国际组织编制教育指标的理论框架
        (二) 构建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定位
        (一) 评估的性质决定了指标体系的取向
        (二) 教育现代化指标应具有综合性
        (三) 教育现代化指标应体现阶段性
        (四) 教育现代化指标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五) 重视教育现代化代价和评估成本问题
    结论
第五章 教育现代化指标分析(一)
    一、国民教育水平国际比较
        (一)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二) 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
    二、策略建议
        (一) 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率
        (二)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三) 逐步合理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教育现代化指标分析(二)
    一、教育观念
        (一) 现代教育观念
        (二) 在教育观念现代化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二、教育投入
        (一) 各国教育投入水平比较
        (二) 中国目前教育投入的现状
        (三) 在提高教育投入方面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教育现代化指标分析(三)
    一、师资队伍
        (一) 师资队伍现状
        (二) 各国在师资队伍现代化方面的努力
    二、教育内容
        (一)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
        (二) 课程内容发展趋势
        (三) 课程结构发展趋势
    三、办学条件和教育技术
        (一) 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
        (二) 网络教育的发展
        (三) 办学条件现代化指标辨析
第八章 教育现代化指标分析(四)
    一、教育体系
        (一) 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二) 优化教育结构
        (三) 教育创新—建构区域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
    二、教育制度和管理
        (一) 教育管理体制比较—以英、美、法、德四国为例
        (二) 重构公共教育体制
第九章 中国县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样本经济社会背景介绍
    二、教育现状比较
        (一) 教育规模
        (二) 教育质量
        (三) 教育观念
        (四) 教育投资
        (五) 教育管理
        (六) 教育公平
        (七) 教育信息化
        (八) 教育国际化
        (九) 教育终身化
        (十) 总体印象
    三、比较分析研究结论
        (一) 教育现代化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三) 满足群众教育需求,推进教育公平是政府最大的任务
        (四) 确保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五) 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六)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七)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八) 加强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九) 多元化办学体制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十) 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是当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第十章 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上)
    一、江苏教育现代化实践回顾
        (一) 背景分析
        (二) 过程回顾
    二、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一) 江苏教育现代化属于典型的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
        (二) “三主一参与”的推进机制
        (三) 从条件、装备、硬件突破的策略机制
        (四) 区域推进、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
        (五) 科学评估、合理引导的政策机制
    三、江苏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 国内各地区加紧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竞争激烈
        (二) 江苏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提出新要求
        (三) 教育现代化工程需要新拓展
第十一章 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下)
    一、影响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之因素分析
        (一) 政府对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 中等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发展趋势
        (三) 中国其他区域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和目标
        (四) 江苏教育现状
    二、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与目标的初步拟定
        (一) 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与指标
        (二) 关于指标的解释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BLOG 与学科教学中的合作与反思
    1.1 合作是师生共同提高的阶梯
        1.1.1 什么是合作
        1.1.2 合作与师生共同提高
    1.2 反思是师生成长的关键
        1.2.1 什么是反思
        1.2.2 反思与师生成长
        1.2.2.1 反思与教师成长
        1.2.2.2 反思与学生成长
    1.3 BLOG促进合作与反思
        1.3.1 什么是Blog
        1.3.2 Blog 与其它网上交流工具比较
        1.3.2.1 Blog 与BBS 的区别
        1.3.2.2 Blog 与个人网站的差别
        1.3.3 Blog 与学科教学中的合作与反思
第二章 基于BLOG 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
    2.1 BLOG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Blog 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Blog 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2.2 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反思性教学理论
        2.2.3 群体动力学理论
    2.3 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培养目标
        2.3.1 学生学会学习
        2.3.2 教师学会教学
    2.4 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
        2.4.1 基于Blog 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过程要素分析
        2.4.2 基于Blog 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过程
        2.4.3 基于Blog 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过程模型
        2.4.4 基于Blog 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过程的特点
第三章 基于BLOG 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实践
    3.1 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网页三剑客》教学案例
        3.1.1 教学内容
        3.1.2 教学对象
        3.1.3 教学过程
        3.1.4 教学策略
    3.2 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调查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调查结果和分析
    3.3 学科教学实践小结
        3.3.1 基于Blog 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实践总结
        3.3.2 基于Blog 的学科教学特点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4.1 对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的总结
    4.2 本文的研究成果
    4.3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基于BLOG 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实验班师生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日志、评论选
附录三:实验班学生教学试验后参加市级比赛获奖情况
附录四:卫慧杰给笔者的回信摘录(E-MAIL)
附录五:教育类BLOG 网站举例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地理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网络教学综述
    一、 国外网络教学
        (一) 网络教学发展
        (二) 地理网络教学政策支持与案例
    二、 我国网络教学
        (一) 发展过程
        (二) 地理网络教学的出现
        (三) 地理网络教学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一、 理论基础
        (一) 维果茨基的“边缘发展区”理论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 认知弹性理论
        (四) 学生差异教学理论
    二、 技术条件
        (一) internet成为最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
        (二) 繁荣的学校教育网络平台开发市场
        (三) 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网络技术
第三章 研究过程
    一、 教学实践
        (一) 实践一
        (二) 实践二
    二、 课堂(录像)观察
        (一) 观察方法
        (二) 观察类型
第四章 研究结果讨论
    一、 学生在地理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 地理网络教学系统调整策略
        (一) 教学策略
        (二) 学习策略
        (三) 教学媒体改革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图表目录
    图表1 “寻找网络空间中的美国南部”教学过程
    图表2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
    图表3 北京市昌平区地理教学网站乡土地理页面
    图表4 厦门市地理教学网乡土地理页面
    图表5 地貌网络教学平台
    图表6 埃及网络教学网站
    图表7 城市化过程问题WEBQUESET研究性学习网站
    图表8 地理家园网站
    图表9 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网站
    图表10 实践课FTP界面
    图表11 异地协作学习网站页面
    图表12 课堂实地、录像观察内容列表
    图表13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多媒体网络教室
    图表14 丰台实验中学多媒体网络教室

(9)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背景
    (三) 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涵义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方法
二、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
    (一) 系统理论
    (二) 传播理论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 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基本原则
    (一) 求是性原则
    (二) 实践性原则
    (三) 系统性原则
    (四) 全面性原则
四、 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基本要求
    (一) 以先进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二) 紧紧围绕变革教学结构
    (三) 学教并重
    (四)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
    (五) 把培养能力和学习知识相结合
    (六) 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七) 建设丰富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库
    (八) 建构易于实现新型教学模式
五、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基本模式
    (一)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二)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模式的运用的环境
六、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一)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二)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七、 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评价
    (一) 教学评价的涵义及作用
    (二) 积极探索新的学生评价模式
    (三) 评价标准
八、 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案例分析
    (一) 案例一
    (二) 分析与评价
    (三) 改进建议
    (四) 案例二
    (五) 分析与评价
    (六) 案例三
    (七) 分析与评价
参考资料

(10)关于在高中物理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介绍
    1.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支持
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1.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
    1.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1.3 对CAI的展望
3 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
    1.1 CAI与教学设计
    1.2 CAI模式
    1.3 物理CAI课件的特点
    1.4 CAI课件的开发
4 计算机网络辅助物理教学
    1.1 计算机网络
    1.2 校园网的建设
5 教育实践研究
    1.1 《平抛物体的运动》教学实践
    1.2 物理科组网站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巨龙“校校通”校园网平台软件及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应用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转课堂在农村初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D]. 李叶青.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2]高校参与下的中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支持平台研究[D]. 徐旭. 西南大学, 2011(09)
  • [3]专题学习网站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 蔡小磊. 首都师范大学, 2008(10)
  • [4]虚拟教研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陈黎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5]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秀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2)
  • [6]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D]. 邱白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7]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研究[D]. 凌洪兴. 上海师范大学, 2005(07)
  • [8]地理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问题研究[D]. 韩英. 首都师范大学, 2004(04)
  • [9]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 汪奎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2)
  • [10]关于在高中物理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讨[D]. 唐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聚龙“校校通”校园网络平台软件及其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