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质圩田路堤植草护坡技术

沙质圩田路堤植草护坡技术

一、沙土圩堤植草护坡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斌[1](2021)在《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侵蚀及渗透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河道边坡在雨水的冲刷下会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破坏环境,影响河道安全及景观。我国河道护坡主要是硬质护坡,河道自净能力差且不利于植被生长;孔洞型混凝土护坡技术虽对生态有所改善,但在雨水持续冲刷下会造成不均匀沉陷,引起边坡安全问题。抗冻植被混凝土作为兼顾生态植被防护和工程防护两种功能的新型护坡材料,在下一步的生态护坡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抗冻植被混凝土目前已开始应用于生态护坡工程建设,工程效益显着。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边坡坡度(1:2.5、1:2.0、1:1.5、1:1.0)、降雨强度(20mm/h、30mm/h、40mm/h、50mm/h)、坡面状况(无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无草沙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植草沙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植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等实际工况影响因素,设计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开展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边坡侵蚀(径流侵蚀量、下渗侵蚀量)和渗透性能(降雨入渗量、入渗系数)试验研究,探明边坡坡度、降雨强度、坡面状况等因素对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优组合,优化护坡设计方案,并结合示范工程,完善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河道应用技术体系。主要结论如下:(1)边坡坡度、降雨强度、坡面状况、降雨历时对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边坡侵蚀和渗透性能影响规律:当降雨强度、坡面状况一定时,随边坡坡度增加,护坡的径流侵蚀量呈上升趋势,下渗侵蚀量及降雨入渗量呈下降趋势,入渗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在边坡坡度为1:2.0时最大;当边坡坡度、坡面状况一定时,随降雨强度增加,护坡的径流侵蚀量呈指数型增长,下渗侵蚀量及降雨入渗量呈上升趋势,降雨入渗系数先降低后增加,在降雨强度为30 mm/h时最小;当边坡坡度、降雨强度一定时,植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抗径流侵蚀性能最好,植草沙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的抗下渗侵蚀性能最好,植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渗透性能最好,植被覆盖可以降低径流侵蚀和下渗侵蚀,并增加降雨入渗量。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径流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取决于雨水的冲刷能力;植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下渗侵蚀速率取决于降雨入渗速率;无草及植草沙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的渗透性能随降雨历时无明显变化,无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渗透性能随降雨时间整体呈下降的趋势。(2)边坡坡度、坡面状况最优组合:各因素对径流侵蚀量影响顺序为:坡面状况>降雨强度>边坡坡度,最优组合A1C4,即边坡坡度1:2.5,坡面状况为植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各因素对下渗侵蚀量影响顺序为:坡面状况>边坡坡度>降雨强度,护坡设计因素最优组合为A4C3,即边坡坡度1:1.0,坡面状况为植草沙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各因素对降雨入渗量影响顺序为:坡面状况>降雨强度>边坡坡度,最优组合为A1C4,即边坡坡度1:2.5,坡面状况为植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各因素对入渗系数影响顺序为:坡面状况>边坡坡度>降雨强度,最优组合为A2C4,即边坡坡度1:2.0,坡面状况为植草沙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对各指标的最优组合进行综合分析,当边坡坡度、坡面状况组合为A2C4,即边坡坡度为1:2.0,坡面状况为植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时,护坡的整体工作性能最优,与裸坡相比,径流侵蚀量约降低98.5%。(3)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示范工程应用:优化了沭河流域生态护坡示范工程设计方案,护坡工程边坡坡度选择1:2.0,坡面状况为植草壤土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经过工程现场检测,相对于施工前的裸坡,30mm/h降雨强度下,边坡坡度为1:2.0的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可以降低大约98.8%的径流侵蚀量,护坡入渗系数约为50.6%。本文研究成果为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王军[2](2021)在《九寨沟震后受损边坡类型划分与植被生态修复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与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第四纪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第四纪生态环境地质成为应用第四纪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九寨沟被誉为“人间的天堂”、“童话王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A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首个为保护自然风景而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同时其在国际间被誉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所导致的诸多问题对景区的地貌、生态等带来了极为恶劣的损伤,对整个聚落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让景区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在保证景观质量基础上进行灾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根据九寨沟震后崩塌滑坡景观修复的切实需求,确定了此次研究的课题,运用应用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遥感空间信息技术,从生态-地质-环境的思想角度,对九寨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了地质条件影响因素、成因机制以及成灾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并以植被恢复景观重建为基础对不同类型崩塌滑坡开展了分类体系构建,针对不同类型崩塌滑坡的立地条件完成对物种的选择,同时尽可能的去建立景区典型不同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范和景观重建模式,并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法(Delphi)对典型修复崩塌滑坡景观协调性进行了综合评判,让崩塌滑坡灾害防范和景观协调能够科学的结合,完成两者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保护、改善景观的目标,同时也是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在生态环境学科内涵基础上的拓展实践研究。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通过遥感解译及现场调研,运用不同的灾害评价模型对区内崩塌滑坡灾害进行了影响因素、成因机制以及成灾过程等方面的研究,站在植被重建的角度,采用第四纪地质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对崩塌滑坡特征实施整理分析,同时对其和我国已有的崩塌滑坡生态恢复技术进行联系,充分考虑立地海拔、土壤(岩性、风化程度)等植物生长发育时的8大要素基本特性,充分尊重崩塌滑坡的地学规律,将区域内受损边坡划分为六类:(1)微风化中山整体结构平整高-超高岩质急坡面(老虎嘴式不稳定斜坡)、(2)弱风化中高山块状结构轻微凹凸中高岩质急坡面(荷叶寨后山式崩滑)、(3)弱风化中高山块状结构凹凸中高岩质急-峻坡面(五花海右岸式崩塌)、(4)强风化中高山碎裂结构轻微凹凸中低土石质陡坡面(五花海右侧中段式崩塌)、(5)强风化中高山碎裂结构凹凸中低土石质缓坡面(黑角寨道路式滑坡)、(6)全风化中山散体结构凹凸中低缓松散堆积物坡面(五花海上端式不稳定斜坡)(2)采用历史遥感影像和现场样方调查综合迹地周围地块植被调查的方式对各个地区海拔建群种和优势种详细研究后得到了16种乔木、20种灌木、12种草本,并掌握了它们在九寨沟的分布情况,为之后的物种筛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针对典型六类崩塌滑坡开展立地条件分析,在筛选适宜物种的基础上选择出合理的搭配模式:老虎嘴式不稳定斜坡:灌-草-藓模式、灌-藓模式、草-藓模式;荷叶寨后山式崩塌适宜低矮植被:灌-草-藓模式、灌-藓模式、草-藓模式;五花海右岸式崩塌:乔-灌-草-藓模式、灌-草-藓模式;黑角寨道路式滑坡:阴坡乔-灌-草模式和灌-草模式、阳坡乔-草模式等;强风化中高山碎裂结构凹凸中低土石质缓坡面:阴坡乔-灌-草模式和灌-草模式、阳坡乔-灌-草模式和灌-草模式;五花海上端不稳定斜坡:阴坡乔-草模式和草本模式、阳坡乔-灌-草模式和灌-草模式以及草本模式。(4)通过六种不同典型类型坡面的立地条件及地质特征分别对相应坡面的崩塌滑坡防治措施:(1)老虎嘴式不稳定斜坡适用于被动防护网+桩板拦石墙+微生境创造(掘孔)+适量孔内填土+相应海拔乡土先锋乔-灌-草-藤蔓-真藓模式;(2)荷叶寨后山式崩塌适合被动防护网+桩板拦石墙+相应海拔乡土先锋乔-灌-草-藤蔓-真藓模式+一定量孔内填土;(3)五花海右岸式崩塌适合清方+一定量填土+挂网喷播+主动防护网、相应海拔乡土藤蔓、穴植乔木+灌草先锋物种模式;(4)五花海右侧中段式崩塌适合清方+主动防护网+穴植乔木+相应海拔乡土灌草类先锋物种自然播种模式;(5)黑角寨道路式滑坡适合清方+主动防护网+穴植乔木+相应海拔乡土灌草类先锋物种自然播种模式;(6)五花海上端不稳定斜坡适用于清方+穴植乔木+主动防护网+相应海拔乡土灌草类先锋物种自然播种模式。(5)根据九寨沟景区震后受损边坡植被修复景观特殊性并结合了前人已有研究方法,综合层次分析法(AHP)、专家咨询法(Delphi)建立了九寨沟景区震后受损边坡植被修复的景观协调性评价体系。该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景观内部协调、外部景观协调以及整体美学效果,对各项指标的内在含义进行阐述,并对其对应的评估标准进行界定。其次充分发挥综合指数法的作用,对景观协调度展开相对精确的计算,并根据协调度的具体数据确定等级评价标准。最后运用新构建的评价方法对六类典型崩塌滑坡修复模式进行了评价计算,得出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B)分别为4.6.、4.6、5.4、6、6.6、7.2,景观协调度得分(M)及等级分别为(57.5,Ⅲ级)、(57.5,Ⅲ级)、(67.5,Ⅲ级)、(75,Ⅱ级)、(82.5,Ⅰ级)、(90,Ⅰ级),研究结果表明九寨沟景区震后受损边坡植被修复景观后与周围景观协调性良好。

谭思琪[3](2020)在《植生混凝土降碱技术及植物适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生混凝土作为新型复合材料,将多孔混凝土与植物有机结合,具有降噪、绿化、净水、透水透气、固化功能,可应用于生态护坡和屋顶绿化等工程。近些年,我国学者对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约束其推广应用的降碱和植生技术还有待考究,本文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孔隙碱性之间呈矛盾关系,植生混凝土低碱状态,则强度得不到保证,高碱状态,则植物生长受限,本文将针对这两个性能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重点控制参数,选取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矿粉掺量和增强剂掺合料掺量设计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对16组配合比的植生混凝土试块分别进行抗压、抗折强度及孔隙环境pH值测试,采用极差、方差分析法,得出影响植生混凝土各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采用Z值综合分析法,优选出低碱高强的植生混凝土配合比。采用正交设计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植生混凝土28d孔隙环境pH值、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与四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着性检验。(2)对优选配合比制备出的植生混凝土试块分别采用化学降碱、物理封碱、农艺降碱技术,研究了柠檬酸溶液浸泡、过磷酸钙溶液喷洒、DPS剂喷涂、石蜡浸泡及碱性缓冲剂改造基质的单一降碱方法对植生混凝土强度和孔隙pH值两个关键指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经柠檬酸溶液浸泡过的植生混凝土相较于基准组,其孔隙环境pH值下降1~2个单位,抗压强度降低幅度约13%~26%,因此不宜片面选用酸性溶液对植生混凝土进行降碱处理;经过磷酸钙溶液喷洒后的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可提高2%~13%,孔隙环境pH值可降低2~3个单位,且当过磷酸钙溶液浓度为2%时经济性好、降碱效果更佳,pH值稳定在8.2左右;DPS剂喷涂有效阻隔了植生混凝土可溶性碱析出,可使孔隙环境pH值长期稳定在7~8之间,且不影响植生混凝土强度发展;采用碱性缓冲材料进行植生混凝土降碱处理时,前期碱性缓冲效果较好,后期OH-积累导致种植基质碱性过高,不利于植物生长,实际工程中可通过化学或物理封碱与农艺降碱相结合的形式对植生混凝土进行降碱处理。(3)配制植生混凝土孔隙填充基质,通过孔隙基质填充试验确定填充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喷射法和浸入法,灌浆法填充更加均匀、填充率较高,且当基质浆体扩展度为215mm时最佳;配制抗冲刷性的覆层基质,对覆层基质基础配合比掺加胶体类固化剂,根据广州市水务局发布的暴雨强度公式,设计暴雨强度进行模拟雨水冲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固化剂掺量为1.5%、2%时,2cm厚覆层基质完全冲净时间分别为2小时40分10秒、2小时53分10秒,而暴雨往往持续时间不超过90分钟,由此可知:掺加固化剂的覆层基质具有一定的雨水冲刷性。(4)根据植物物种的选用原则,选取适合广州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草本植物在纯种植基质中进行试种试验,从出苗时间、存活率、成坪率几方面挑选出生长状况良好的草本植物品种,本文选育出高羊茅、护坡王、狗牙根和四季青开展下一步植生试验;设计单播、混播、草籽撒播和草皮铺设试验组,通过植生效果评价指标优选出适用于广州地区植生混凝土应用的植物物种。

梁乔,邓蜀阳,梁栋[4](2018)在《城市滨水区改造设计中的连通性研究——以重庆滨水区建成环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某些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结构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并导致滨水环境"国际式"模式的出现。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滨水区建成环境为例,针对"隔""断""割"等问题,提出绿色设计理念和"连通性"设计方法。在改造设计过程中,尝试重构自然生态和水文的连通性、城市设计的连通性、历史文化的连通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将人、河流与城市紧密联结起来,达到人、社会同自然生态的和谐,从而为居民提供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绿色生态的滨水空间。

谢睿[5](2016)在《江西省生态堤防植被现状调查及优势植被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认为随着江西省水利工程,尤其是堤防工程的不断推进,在江西省堤防工程建设中推广和使用生态护坡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我省建设生态护坡为出发点,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针对江西不同草种及堤防类型的特点,开展试验研究,以筛选确定出合适的草种及其堤防草种种植方法,为我省优良景观生态护坡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江西堤防植物组成共计106种,隶属于38科,89属。堤防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共74种,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分别为8、21、3种。堤防常见植物有22种,优势草本植物主要为禾本科、菊科类,其中堤防常见禾本科植物有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die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结缕草(Zoysia japonica)、早熟禾(Poa annu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major)、芒(Miscanthus sinens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知风草(Eragrostis ferruginea)、芦苇(Phragmitas communis)等。对护坡草坪杂草危害性进行鉴别发现,强危害的常见杂草有10种,分别为白茅、芒、牛筋草、马唐、芦苇、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小果蔷薇(Rosa cymosa)、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苦楝(Melia azedarach L)、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L’Hert.ex Vent)。(2)堤防上自然成坪的优势草种主要有假俭草和狗牙根,且优势度在60%以上,人工种植的优势草种主要有狗牙根和结缕草,优势度超过80%。结合堤防植草对草种特性以及现有植草护坡经验,拟选择假俭草、狗牙根、结缕草为生态护坡的目标草种。(3)江西堤防植物物种组成、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种子库密度差异较大,以水稻土最高,其次为建筑垃圾,山地粘土最低;研究区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010cm土壤深度内,堤防加固土料的选择,对堤防地上植被特征及其地下土壤种子库密度具有重要影响。堤防杂草的分布主要受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故在堤防草坪草种未完全成坪前,阻断杂草种子源的传播是一个必要措施。(4)经试验发现,狗牙根、结缕草的发芽率与野外覆盖度都较高,适合江西堤防种植,而假俭草以草茎无性繁殖效果最好。江西堤防植物护坡关键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前期处理技术;(2)坡面排水系统技术;(3)堤防植物生长调节与控高技术;(4)护坡假俭草无性繁殖技术;(5)护坡植物有性繁殖技术。截至目前,在江西堤防建立了六个生态护坡示范区,示范面积合计138720m2。

蒋婷[6](2015)在《基于生态混凝土的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河道水污染问题,本文开展了生态混凝土应用于城市河道水污染治理的可行性及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通过理论探讨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配合比设计进行了规划设计,展开了生态混凝土城市河道污水修复模型试验及生态混凝土植草技术的研究工作,并结合试验成果探讨了生态混凝土水质净化机理及适应于邯郸地区的生态混凝护坡植物。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及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成果为生态混凝土应用于城市河道污水修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方法,对其它污水处理工程也有参考价值。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减少胶凝材料用量和添加硫酸亚铁降低生态混凝土p H值的方法是可行的。单一粒径粗骨料生态混凝土试块,胶凝材料用量与孔隙率成反比例关系,孔隙率与渗透系数成正比例关系,生态混凝土28d抗压强度随着渗透系数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孔隙率的生态混凝土试块对于水体温度、p H值的影响趋势基本相同。(2)通过生态混凝土静态吸附试验与动态过水试验模拟城市河道不同水流流速条件下生态混凝土护坡污水修复效果是可行的,且水质净化效果明显。静态吸附试验中,3#试验组总氮的去除率47.4%,硝酸盐氮去除率27.2%,氨氮去除率28.2%,总磷去除率分别为69.4%,高锰酸钾指数下降率51.6%。动态过水试验中,总氮累积去除率为57.12%,硝酸盐氮累积去除率49.60%,亚硝酸盐氮去除率48.08%,氨氮累积去除率44.68%,总磷累积去除率为76.32%,高锰酸钾累积去除率为50.81%。(3)通过优化生态混凝土配合比,可以有效地提高了水质净化效果。当采用单一粗骨料,骨料粒径为2025mm,水胶比为0.3,硫酸亚掺量为12%,矿灰最优掺量为4%时,生态混凝土水污染修复效果最佳。(4)生态混凝土水质净化过程中,物理净化作用是水质净化的主要途径。总氮和总磷的去除途径最主要来源于生态混凝土试块的机械截留和化学吸附作用;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的净化效果主要受微生物作用影响。(5)生态混凝土植草试验表明,白羊草比高羊茅更适合作为邯郸地区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植物。

陈柏元[7](2010)在《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乡村景观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农村水域,由于村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及对附近水域污染、垃圾杂物的随意丢弃以及缺乏长效的管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使得农村生态系统中的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在村镇发展中,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元素,水环境的治理对于农村整体环境的改善乃至与之相连的城市的发展举足轻重。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农村水域景观环境生态规划方法与技术,营造新农村简约化的公共水域空间,为农村水域景观生态体系的建立提供思路,最终使得城市和农村和谐发展,以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绪论部分:综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阐述了相关概念,界定了研究对象和范围,指明了研究特点和框架。现状研究部分:以大维村所在的广州市番禺区为出发点,至北部的广州传统城区(主要为海珠区和越秀区)和新兴城区(天河区),西边至佛山城市,东至东莞城市的农村水域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按照珠江、连接珠江的各村水道、村内河涌、村内池塘、村内沟渠的调研顺序进行现状调研。案例研究部分:分析国内外水域景观生态规划案例,总结适用于农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的生态设计和技术策略。方法与技术研究部分:针对调研后得出的问题分析,结合国内外农村水环境整治的相关成功案例,总结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梳理出水域景观设计的生态技术。本章是对研究成果的提炼和总结。实例研究部分:本章是对研究成果的实证,以实际的新农村规划项目为例,重点研究农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及理论。得出主要论点:农村水环境的治理需要用景观生态规划策略(设计方法和生态技术)对农村水域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于冬梅[8](2009)在《宁常、宁杭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及景观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宁常、宁杭高速公路为对象开展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和景观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边坡,就挂网喷播、普通喷播、草包技术、松竹穴植、草棒技术、植草护坡、藤本护坡、土工格栅8种生态护坡形式,设置18个观测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查各观测点的植物配置与生长情况,对比各边坡的植物景观效果。从植物的动态变化入手,分析植物生长速率、盖度-时间动态变化、边坡生态防护效益,初步得出:绿化种植前期挂网喷播、普通喷播、土工格栅、草棒技术、草包技术的生态防护及景观效果较好,后期松竹穴植、草棒技术、普通喷播、藤本护坡较好。(2)通过构建AHP评判矩阵,评价各种边坡防护形式的植被恢复质量,从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对18观测点进行排序和分析。生态护坡植被恢复综合质量由好到差的排序依次是:松竹穴植(06、07)>普通喷播(15)>土工格栅(13)>挂网喷播(18)>土工格栅(14)>普通喷播(01)>草棒技术(09)>挂网喷播(12)>藤本护坡>挂网喷播(17)>草包技术>植草护坡(11)>草棒技术(02)>植草护坡(10)>松竹穴植(16)>挂网喷播(08)>挂网喷播(05)。(3)以宁杭二期高速公路边坡为例,论述其边坡绿化景观设计方案,分析生态护坡的边坡现状、设计思路、植物配置模式等,并提出优化措施与建议,进一步提升边坡生态设计。

江浩浩[9](2009)在《基于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的草本植物护坡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边坡防护是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工程护坡技术虽然防冲刷性能好,但是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较差。植被护坡在发挥固土护坡作用的同时,能有效的客服工程措施护坡的不足。它能充分发挥植被的景观效应和环境效应,而且具有建设成本低、防护效果好、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在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采用植被护坡逐渐成为公路边坡防护的一种趋势,代表着边坡防护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对植被根系与土体之间的作用原理认识不足,我国目前对植被护坡技术的研究成果远远滞后与工程应用,对护坡植被的选择上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对现有植被护坡理论和相关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利用植被进行边坡防护的力学效应和水文效应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植被防护对加固边坡、保持边坡稳定性和生态景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植草护坡由于其自身优势成为最基础的植被护坡方式。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兴安路公路边坡为试验地,选取了黑龙江省常见的6种草本植物(红三叶、剪股颖、白三叶、无芒雀麦、黑麦草和冰草)进行种植,并采取现场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包括根系抗拉拔试验、不同含水量下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试验等),对影响植被防护功能的生态适应性、坡面防护效果、根系固土的力学效果等重要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种护坡草的护坡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护坡草根系具有良好的抗拉拔能力:根系的存在能显着提高公路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及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并减弱含水量的增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提高了边坡的稳定系数,具有良好的固土护坡能力和生态景观效果。护坡草种类的不同护坡效果会有很大差异。通过试验最终得出黑麦草、无芒雀麦和冰草是作为本试验条件下护坡植物的首选,特别是黑麦草,各项指标比较突出;其次可以考虑白三叶和红三叶;护坡效果最差的是剪股颖,根系的不发达制约了其护坡效果,导致外观质量和力学性能都较差。

段晓明[10](2007)在《植被护坡研究与应用现状》文中指出植被护坡技术愈来愈多地应用于边坡治理,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达到了固土护坡的作用,而且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介绍了植被护坡的发展,分析了植被在护坡中的作用,论述了植被护坡工程技术体系、设计框架及景观设计。

二、沙土圩堤植草护坡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土圩堤植草护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侵蚀及渗透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抗冻植被混凝土综述
        1.2.1 抗冻植被混凝土的定义
        1.2.2 抗冻植被混凝土的优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植被混凝土研究现状
        1.3.2 边坡冲刷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抗冻植被混凝土原材料
    2.2 生态护坡模拟试验架
    2.3 降雨模拟器
    2.4 试验方法
        2.4.1 抗冻植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2.4.2 土壤基质的制备方法
        2.4.3 抗冻植被混凝土模拟护坡的制备方法
        2.4.4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4.5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2.5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径流侵蚀试验结果分析
        3.1.1 坡面径流侵蚀试验结果极差与方差分析
        3.1.2 边坡坡度对径流侵蚀影响研究分析
        3.1.3 降雨强度对径流侵蚀影响研究分析
        3.1.4 坡面状况对径流侵蚀影响研究分析
        3.1.5 降雨历时对径流侵蚀影响研究分析
    3.2 抗冻植被混凝土护坡下渗侵蚀试验结果分析
        3.2.1 下渗侵蚀量方差与极差分析
        3.2.2 边坡坡度对下渗侵蚀量影响研究分析
        3.2.3 降雨强度对下渗侵蚀量影响研究分析
        3.2.4 坡面状况对下渗侵蚀量影响研究分析
        3.2.5 降雨历时对下渗侵蚀影响研究分析
    3.3 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渗透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3.3.1 渗透性能试验结果极差与方差分析
        3.3.2 边坡坡度对渗透性能影响研究分析
        3.3.3 降雨强度对渗透性能影响研究分析
        3.3.4 坡面状况对渗透性能影响研究分析
        3.3.5 降雨历时对渗透性能影响研究分析
    3.4 正交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3.5 工程应用
        3.5.1 工程概况
        3.5.2 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施工准备
        3.5.3 施工工艺流程
        3.5.4 工程效益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侵蚀问题的讨论
    4.2 关于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渗透性能研究的讨论
    4.3 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2)九寨沟震后受损边坡类型划分与植被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九寨沟地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第四纪震后受损边坡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震后受损边坡与活动断裂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4 研究区域活动构造与崩塌滑坡灾害研究现状及进展
        1.2.5 震后崩塌滑坡灾害修复及植被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及成果
        1.5.1 论文工作量
        1.5.2 章节结构
        1.5.3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文
        2.2.4 土壤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大地构造背景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特征
    2.4 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
    2.5 第四纪地层及崩塌滑坡灾害
第3章 震后受损边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像来源及预处理
        3.1.1 影像处理
        3.1.2 影像解译标志建立
        3.1.3 影像解译
    3.2 震后受损边坡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震后受损边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风险性评价
        3.3.1 地形地貌的影响
        3.3.2 地质构造条件的影响
        3.3.3 地层与岩土体结构条件的影响
        3.3.4 降雨条件及植被覆盖程度的影响
        3.3.5 活动构造与历史地震的影响
        3.3.6 崩塌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
第4章 基于植被生态修复的典型震后受损边坡分类及立地分析
    4.1 受损边坡类型划分
        4.1.1 分类原则
        4.1.2 分类依据
        4.1.3 分类结果
    4.2 老虎嘴不稳定斜坡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2.1 灾害的基本特征
        4.2.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2.3 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析
        4.2.4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2.5 立地分析
    4.3 荷叶寨后山震后滑坡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3.1 滑坡灾害的基本特征
        4.3.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3.3 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析
        4.3.4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3.5 立地分析
    4.4 五花海右岸震后崩塌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4.1 崩塌灾害的基本特征
        4.4.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4.3 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析
        4.4.4 危岩变形破坏特征
        4.4.5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4.6 立地分析
    4.5 五花海右侧中段震后崩塌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5.1 崩塌灾害的基本特征
        4.5.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5.3 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析
        4.5.4 危岩变形破坏特征
        4.5.5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5.6 立地分析
    4.6 黑角寨公路震后滑坡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6.1 滑坡灾害的基本特征
        4.6.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6.3 危岩变形破坏特征
        4.6.4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6.5 立地分析
    4.7 五花海上端不稳定斜坡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7.1 灾害的基本特征
        4.7.2 斜坡表层变形破坏特征
        4.7.3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7.4 立地分析
第5章 典型震后受损边坡植被生态修复与景观协调度评价
    5.1 受损山体生态植被修复基本原理
        5.1.1 生态恢复原理
        5.1.2 植被群落演替原理
        5.1.3 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
        5.1.4 物种生态适应性原理
        5.1.5 物种共生生原理
    5.2 植物种筛选
        5.2.1 植物种选择的原则
        5.2.2 植物种选择方法
        5.2.3 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筛选
    5.3 受损边坡植被生态修复模式
        5.3.1 老虎嘴式不稳定斜坡模式
        5.3.2 荷叶寨式滑坡模式
        5.3.3 五花海右岸式崩塌模式
        5.3.4 五花海右侧中段式崩塌模式
        5.3.5 黑角寨式滑坡模式
        5.3.6 五花海上端式不稳定斜坡模式
        5.3.7 不同类型受损边坡植被生态修复模式
    5.4 受损边坡景观修复协调度评价
        5.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5.4.2 评价计算指标体系构建
        5.4.3 评价计算指标选取
        5.4.4 评价方法
        5.4.5 评价因子分级及赋值
        5.4.6 综合评价计算
        5.4.7 典型受损边坡协调度评价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植生混凝土降碱技术及植物适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符号一览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植生混凝土的概念、分类
        1.2.1 植生混凝土的概念
        1.2.2 植生混凝土的分类
    1.3 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植生混凝土国外研究进展
        1.3.2 植生混凝土国内研究进展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6.1 技术路线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植生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测试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配合比设计
        2.3.1 配合比设计控制参数
        2.3.2 配合比设计方法
    2.4 试验方法
        2.4.1 试块制备
        2.4.2 试块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碱型植生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
    3.1 植生混凝土孔隙环境降碱分析
        3.1.1 植生混凝土降碱的必要性
        3.1.2 植生混凝土降碱的原则
        3.1.3 植生混凝土降碱的思路
    3.2 硅酸盐水泥水化机理及降碱料的作用机理
        3.2.1 硅酸盐水泥水化过程
        3.2.2 粉煤灰性质及其作用机理
        3.2.3 矿渣微粉性质及其作用机理
        3.2.4 增强剂性质及其作用机理
    3.3 正交试验设计
        3.3.1 正交试验概念及数据分析方法
        3.3.2 本文的正交试验设计
    3.4 低碱型植生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1 正交试验pH值影响因素分析
        3.4.2 正交试验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4.3 正交试验抗折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4.4 正交试验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3.5 植生混凝土正交设计回归分析和性能关系式研究
        3.5.1 正交设计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3.5.2 植生混凝土28d孔隙环境pH值与各因素的回归分析
        3.5.3 植生混凝土28d抗压强度与各因素的回归分析
        3.5.4 植生混凝土28d抗折强度与各因素的回归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生混凝土降碱技术研究
    4.1 化学降碱法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1 柠檬酸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2 过磷酸钙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3 化学降碱的降碱效果评价
    4.2 物理封碱法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2.1 DPS剂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2.2 石蜡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3 农艺降碱法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3.1 碱性缓冲材料对植生混凝土孔隙环境pH值的影响
        4.3.2 碱性缓冲材料对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单一降碱技术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生混凝土植物适生性研究
    5.1 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5.2 植生混凝土种植基质的优化配制
        5.2.1 优良种植基质的特征
        5.2.2 植生混凝土种植基质原材料的选用原则
        5.2.3 植生混凝土种植基质的基本组成材料
        5.2.4 植生混凝土种植基质的优化材料
        5.2.5 植生混凝土种植基质的配比
    5.3 植生混凝土植物物种的选用
        5.3.1 植生混凝土植物物种的选用原则
        5.3.2 试种试验及植生混凝土植物品种的选用
    5.4 植生混凝土植生试验
        5.4.1 植生试验方案设计和植生效果评价指标
        5.4.2 植生混凝土植生技术
        5.4.3 植生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城市滨水区改造设计中的连通性研究——以重庆滨水区建成环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思想和方法
    1绿色设计理念
    2“连通性”的涵义
二连通性的设计方法
    1生态和水文的连通性
        (1)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设计
        (2)雨水的储蓄和利用
    2城市设计的连通性
        (1)绿色交通网络的建立
        (2)绿色开放空间的建立
    3历史文化的连通性
        (1)滨河的认知
        (2)滨水人文系统的建立
三结语

(5)江西省生态堤防植被现状调查及优势植被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植物生态护坡国外研究状况
    2.2 植物生态护坡国内研究状况
    2.3 研究的重要性与江西生态护坡的基本情况
        2.3.1 研究的重要性
        2.3.2 江西省生态护坡的现状
        2.3.3 江西生态护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4 江西省堤防植被现状调查
    4.1 堤防调查地点简介
    4.2 调查堤段的植被情况
        4.2.1 堤防植物组成
        4.2.2 堤防上常见植物与杂草划分
    4.3 江西堤防优势植被生长概况
    4.4 堤防植物调查结论
5 堤防土料土壤种子库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5.1 加固土壤堤防植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5.2 堤防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5.3 加固土料堤防植物的多样性特征
    5.4 加固土料堤防的土壤种子库密度
    5.5 堤防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种子库的相关性分析
    5.6 土料对堤防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种子库的影响规律
6 堤防优势草种适宜性筛选
    6.1 堤防护坡优势植物室内萌发试验
    6.2 堤防护坡优势植物野外发芽率研究
    6.3 假俭草草茎无性繁殖研究
    6.4 堤防生态护坡优势植物适宜性示范
7 江西堤防优势植物护坡关键技术
    7.1 土壤前期处理技术
    7.2 坡面排水技术
    7.3 堤防植物生长调节与控高技术
    7.4 护坡假俭草无性繁殖技术
    7.5 护坡植物有性繁殖技术
8 江西生态堤防优势植被种植示范
    8.1 樟树肖江堤示范区
    8.2 余干信瑞联圩示范区
    8.3 新建廿四联圩示范区
    8.4 彭泽棉船洲示范区
    8.5 永修九合联圩示范区
    8.6 万年中洲圩示范区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堤防植物
致谢
研究生学习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论着)

(6)基于生态混凝土的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态混凝土
        1.2.1 生态混凝土概念
        1.2.2 生态混凝土分类
        1.2.3 生态混凝土应用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1.3.1 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
        1.3.3 可净化水质的植生生态混凝土砌块研究现状及不足
    1.4 课题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路线
第2章 生态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与相关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水泥
        2.2.2 粗骨料
        2.2.3 减水剂
        2.2.4 拌合水
        2.2.5 矿物添加剂
        2.2.6 硫酸亚铁
    2.3 生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制备工艺
        2.3.1 配合比设计
        2.3.2 搅拌工艺
        2.3.3 试件成型
        2.3.4 试件养护
    2.4 生态混凝土的相关性能指标及测定
        2.4.1 物理性能指标
        2.4.2 力学性能指标
    2.5 生态混凝土水污染修复系统的净水机理
        2.5.1 物理净化
        2.5.2 化学净化
        2.5.3 生物净化
        2.5.4 水质净化效果影响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混凝土水污染静态吸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静态吸附试验设计
    3.3 生态混凝土的相应性能指标测定结果
    3.4 试验水体水温、pH值和溶解氧的变化情况
        3.4.1 水温
        3.4.2 pH值
        3.4.3 溶解氧
        3.4.4 电导率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总氮的净化效果
        3.5.2 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的净化效果
        3.5.3 氨氮的净化效果
        3.5.4 总磷的净化效果
        3.5.5 高锰酸盐指数的净化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混凝土水污染修复动态过水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动态过水试验设计
    4.3 试验水体pH的变化情况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总氮的净化效果
        4.4.2 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的净化效果
        4.4.3 氨氮的净化效果
        4.4.4 总磷的净化效果
        4.4.5 高锰酸盐指数的净化效果
    4.5 生态混凝土静态吸附试验与动态过水试验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混凝土植草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装置设计
    5.3 试验方案
        5.3.1 草种选择
        5.3.2 营养土配制
        5.3.3 营养土填充方式
        5.3.4 植物种植方式
    5.4 植被生长状况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附录

(7)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1.3.2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和目标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二章 农村水域现状与分析
    2.1 珠三角水系环境概况
    2.2 农村水域现状调研的原则
        2.2.1 农村水域现状调研的一般原则
        2.2.2 农村水域调研范围的确定及选取原因
    2.3 农村水域现状具体调研与分析
        2.3.1 广州市传统城区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2.3.2 广州市新兴城区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2.3.3 广州市边缘城区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2.3.4 广州城区内农村水域现状总结
        2.3.5 佛山城市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2.3.6 佛山城市内农村水域现状总结
        2.3.7 东莞城市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2.3.8 东莞城市内农村水域现状总结
    2.4 水域现状调研结果的总结
        2.4.1 各村水域景观体系的种类
        2.4.2 各村水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国内外水域景观生态规划案例研究
    3.1 国外典型案例
        3.1.1 德国巴伐利亚邦乡村水环境改造
        3.1.2 韩国首尔市清溪川生态改造
        3.1.3 日本三岛市源兵卫川景观复兴
        3.1.4 美国波特兰市雨水花园建设
        3.1.5 国外案例借鉴意义的总结
    3.2 国内其他省市典型案例
        3.2.1 上海市新农村生态建设
        3.2.2 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生态规划
        3.2.3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生态修复
        3.2.4 四川省成都市活水公园建设
        3.2.5 国内案例借鉴意义的总结
    3.3 大珠三角地区典型案例
        3.3.1 广州市天河区深涌水环境改造
        3.3.2 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水网生态规划
        3.3.3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南村生态建设
        3.3.4 香港天水围湿地生态护育
        3.3.5 大珠三角地区案例借鉴意义的总结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农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技术探索
    4.1 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4.1.1 水域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4.1.2 水域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4.1.3 水域生态规划设计中的湿生植物
    4.2 水域景观生态技术
        4.2.1 生态河道
        4.2.2 稳定生物塘
        4.2.3 生态沟
        4.2.4 生态湿地
        4.2.5 生态浮岛
        4.2.6 生态雨庭
        4.2.7 生态护岸
    4.3 水域生态技术评价
    4.4 水域生态相关规范制度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农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项目实践
    5.1 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概况
    5.2 大维村水域环境的现状分析
    5.3 大维村村庄规划简介
        5.3.1 大维村村庄总体规划
        5.3.2 大维村村庄规划中的水域景观规划
    5.4 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索
        5.4.1 大维村水域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5.4.2 大维村生态河道设计
        5.4.3 大维村生态塘设计
        5.4.4 大维村生态湿地设计
        5.4.5 大维村生态沟渠设计
        5.4.6 大维村生态雨庭设计
    5.5 大维村水域管理实施的建议
        5.5.1 国外发达国家的措施借鉴
        5.5.2 大维村水域管理操作具体措施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宁常、宁杭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及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概念
    2 生态防护的机理及内涵
        2.1 生态防护的机理
        2.2 生态防护的内涵
    3 生态护坡和传统的工程护坡
    4 生态护坡的目标群落
        4.1 灌木护坡
        4.2 乔灌结合护坡
        4.3 草灌混栽护坡
        4.4 草坪及地被生态防护
        4.5 其它植物生态防护
    5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 国外高速公路生态护坡研究概况
        5.2 我国高速公路生态护坡研究概况
        5.3 存在的主要问题
    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项目实地条件的调查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宁杭一期高速公路
        1.2 宁常高速公路
        1.3 宁杭二期高速公路
    2 实验观测点与植物配置材料
    3 八种边坡生态防护形式及施工技术
        3.1 挂网喷播
        3.2 普通喷播
        3.3 草包技术
        3.4 松竹穴植
        3.5 草棒技术
        3.6 植草护坡
        3.7 藤本护坡
        3.8 土工格栅
第三章 边坡生态防护的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1 植被的动态研究
        1.1 宁杭一期高速公路
        1.1.1 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1.1.2 不同时期的植物景观效果
        1.2 宁常、宁杭二期高速公路
        1.2.1 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1.2.2 不同时期的植物景观效果
    2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2.1 植物生长速率分析
        2.1.1 草本植物生长速率
        2.1.2 木本植物生长速率
        2.2 盖度-时间动态变化分析
        2.2.1 宁杭一期高速公路
        2.2.2 宁常高速公路
        2.2.3 宁杭二期高速公路
    3 经济效益分析
        3.1 直接经济效益
        3.2 间接经济效益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宁常、宁杭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景观评价
    1 评价方法建立的思路
    2 构建AHP 评价模型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2 评价流程
        2.2.1 确定指标体系
        2.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2.3 构造判断矩阵
        2.2.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2.2.5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2.2.6 计算综合评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判断矩阵的构造与排序
        3.2 综合评价结果
    4 结论与分析
        4.1 结论
        4.2 分析
第五章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及景观设计
    1 边坡生态设计
        1.1 边坡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1.1 安全性
        1.1.2 生态性
        1.1.3 经济性
        1.1.4 艺术性
        1.1.5 时间性
        1.1.6 自然性
        1.2 边坡生态防护的目的
        1.2.1 保障坡面稳定
        1.2.2 协调周围环境
        1.2.3 确保边坡持续稳定
        1.2.4 减轻养护管理工作
        1.3 边坡生态设计总体目标
        1.3.1 短期目标
        1.3.2 中期目标
        1.3.3 远期目标
    2 沿线边坡绿化不良现状与分析
        2.1 植物种类的选择与配置不当
        2.2 植物种植过密,存在野生植物入侵现象
        2.3 裸露现象使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2.4 养护管理不到位
    3 宁杭二期高速公路生态防护及景观设计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沿线的气候条件
        3.1.2 沿线的土壤特征
        3.1.3 沿线的植被特征
        3.2 边坡绿化景观设计
        3.2.1 路基边坡
        3.2.2 路堑边坡
    4 边坡绿化优化措施与建议
        4.1 优化措施
        4.2 优化建议
        4.2.1 多种绿化手法,满足功能要求
        4.2.2 合理选择植物,注重经济效益
        4.2.3 合理选择生态护坡形式,促进植被生态恢复
        4.2.4 合理安排植物栽植时期
        4.2.5 加强养护管理措施
    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2.1 观测环境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
        2.2 边坡生态防护形式的选择问题
        2.3 生态护坡技术存在的问题
        2.3.1 植物组合简单,生态适应性差
        2.3.2 缺乏深入的定量化的技术原理研究
        2.3.3 缺乏植被护坡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
        2.3.4 后期养护与管理困难
    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3.1 边坡植物根系研究
        3.2 有关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
        3.3 如何选择草坪植物的混播比例
        3.4 全过程全方位的调查和评价植被的生长变化
附录一:八种生态护坡观测点植被生长对照照片
附录二:江苏省宁杭、宁常高速公路边坡适生植物种类
附录三:江苏省宁杭、宁常及周边地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植物推荐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详细摘要

(9)基于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的草本植物护坡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植被护坡技术应用进展
        1.2.2 国内外植被护坡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植被护坡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植被护坡技术在边坡治理中的应用
    2.1 植被护坡的必要性
    2.2 植被护坡的主要功能
        2.2.1 边坡植被的护坡功能
        2.2.2 边坡植被改善环境的功能
        2.2.3 边坡植被的其他功能
    2.3 植被防护与边坡稳定性
        2.3.1 概述
        2.3.2 植物根系分布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4 植被坡面防护机理研究
        2.4.1 浅根加筋模型分析
        2.4.2 植被的水文效应
    2.5 植被坡体加固机理研究
        2.5.1 深根的锚固作用
        2.5.2 植物根系的蒸腾排水作用
    2.6 植被护坡工程设计原则
    2.7 本章小结
3 边坡防护植物适应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生长状况分析
        3.2.2 植物抗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护坡草的坡面防护效果研究
    4.1 植被盖度的测量及分析
        4.1.1 护坡草盖度的测量方法
        4.1.2 护坡草盖度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4.2 植株密度的测量与分析
        4.2.1 植株密度的测量方法
        4.2.2 测量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植物根系与土体相互作用力学试验
    5.1 几种草本植物的抗拉拔试验
        5.1.1 概述
        5.1.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4 护坡草根长的测定
        5.1.5 误差分析
    5.2 几种草本植物抗剪强度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 误差分析
    5.3 不同含水率下的边坡土体抗剪强度试验
        5.3.1 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粘聚力的关系
        5.3.2 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内摩擦角的关系
        5.3.3 土壤含水率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5.3.4 结论
    5.4 植被护坡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几种护坡草本植物的优选评价
    6.1 概述
    6.2 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的护坡草优选评价
        6.2.1 灰色关联度理论的基本原理
        6.2.2 护坡草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6.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护坡草优选评价
        6.3.1 主成分分析法用于护坡草优选评价的基本思路
        6.3.2 主成分分析法在护坡草优选中的分析步骤
        6.3.3 护坡草护坡效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植被护坡研究与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被护坡的意义
    1.1 保护环境, 促进生态平衡
    1.2 美化环境, 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1.3 工程成本降低, 易于推广应用
2 植被护坡国内外研究进展
3 植被在护坡中的作用
4 植被护坡工程技术体系
    4.1 基础工程 (土木工程)
    4.2 植被工程
    4.3 养护管理工程
5 植被护坡设计框架与景观设计
    5.1 设计框架
    5.2 景观设计
6 结束语

四、沙土圩堤植草护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抗冻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侵蚀及渗透性能试验研究[D]. 徐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九寨沟震后受损边坡类型划分与植被生态修复研究[D]. 王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3]植生混凝土降碱技术及植物适生性研究[D]. 谭思琪. 广州大学, 2020(02)
  • [4]城市滨水区改造设计中的连通性研究——以重庆滨水区建成环境为例[J]. 梁乔,邓蜀阳,梁栋. 新建筑, 2018(03)
  • [5]江西省生态堤防植被现状调查及优势植被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D]. 谢睿.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4)
  • [6]基于生态混凝土的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D]. 蒋婷. 河北工程大学, 2015(01)
  • [7]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技术研究[D]. 陈柏元.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8]宁常、宁杭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及景观研究[D]. 于冬梅.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9]基于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的草本植物护坡效果评价[D]. 江浩浩.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7)
  • [10]植被护坡研究与应用现状[J]. 段晓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3)

标签:;  ;  ;  ;  ;  

沙质圩田路堤植草护坡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