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因州”事件:美国摆脱孤立主义的开端

“缅因州”事件:美国摆脱孤立主义的开端

一、“缅因号”事件:美国走出孤立主义的开端(论文文献综述)

舒可心[1](2021)在《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王文琦[2](2021)在《政治动员与美国大战略变迁 ——基于对冷战前夕杜鲁门政府决策调整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大战略是一个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它是国家基于目标与手段的整体规划。一个国家的大战略会随着自身实力与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美国在建国初期,由于自身实力相对薄弱,无法与欧洲列强抗衡,因此其一直基于自身的地缘优势,采取孤立主义的大战略,减少对欧洲事务的介入。而随着美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其扩张主义态势也在不断显现。在美西战争后,美国逐渐走向了全球主义的扩张道路,向欧洲国家发起了挑战。一战后,作为主要的获胜国,美国提出建立集体安全的国际秩序倡议,但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却遭到了国内孤立主义者的强烈反对,美国被迫重回孤立主义道路。直到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本土的受袭终于打消了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使之再次选择全球主义大战略。罗斯福旨在延续威尔逊的战略思想:塑造一个自由主义的全球秩序,并通过自身实力,占据全球的领导地位。但是罗斯福的突然离世,使美国的全球主义大战略再次受到冲击。继任的杜鲁门政府面临着国内保守势力回归,国际美苏关系破裂的双重压力。为了全面落实美国的全球战略,杜鲁门政府对于美国的政策方针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其通过:核心议题、精英动员、大众动员、资源投送与政治整合五大手段,成功实现了美国全球主义的战略目标,在西方世界建立起局部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并在冷战后将这套秩序推广到全球范围之内。但杜鲁门政府通过夸大威胁所进行的政治动员运动,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由于对共产主义的威胁建构,意识形态成为划分敌我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全球也陷入到了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之中,而强烈的反共情绪也使美国国内民主与政治体制遭受到了极大地冲击。

徐立特[3](2020)在《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文中提出从开启“新海军”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海军经历了从籍籍无名到世界第一的巨大转变。这一发展历程固然会受到美国优越的自然禀赋、经济实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人才优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也离不开海军思想、海军战略、海军建设与海军行动四位一体的相互配合与推动。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海军建设和海军行动检验、强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海军思想与海军战略,体现了美国海军独霸全球的实践路径。第1章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尤其是马汉的海军思想,甫一出世便风靡全球,成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心剂。马汉海权思想的横空出世并不是偶然的,从华盛顿、亚当斯与杰斐逊,到西奥多·罗斯福时期,海军建设随着国家发展目标的转型而强化升级,海军思想也围绕着美国的军事扩张与海外商业发展战略演进而不断更新。到马汉时代,他成功地整合了海军历史与海上战争经验的特有规律——尽管这些规律有不少是片面的和不充分的,但依旧比较成功地在海权与大国实力增长之间建立起正向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与瓜分世界的进程中,体现了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马汉的海权思想在空间-制海权-商业扩张-海外基地之间构建了话语体系,就海权思想而言,是比较完整的,并且存在着不断自我修补的余地,其影响力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效力。第2章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海军战略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不断演进。西奥多·罗斯福在其整个总统任期内,都以将美国海军建设成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大海军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伍德罗·威尔逊的海军战略不似罗斯福那样明显和激进,他反复强调的是公海航行自由,为全球性自由贸易的推进提供必要条件。以海洋自由为口号,以商船和护航舰队为手段,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交战双方供应战争物资,提升美国经济实力。同时,受战争双方不断扩张海军的影响,威尔逊政府提出了建立“最强大海军”的目标。作为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将海军战略由攻势制海战略转变为防御制海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岌岌可危的战争威胁面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实行中立战略,保存了美国海军实力。罗斯福认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而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采取“控制海洋”战略。参战后,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军事压力面前,出于对国家利益与战场态势的考虑,罗斯福采取了“大西洋优先”战略,把重心放在欧洲,进行跨大西洋航道护航,在太平洋战场采取灵活太平洋战略,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政策。同时,罗斯福继续坚持海权战略,拒绝了派遣远征军参加大陆作战的主张。这些战略的实施,对调配战争资源、保障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章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在1882-1945年的这段时期内,美国历届政府的决策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海军发展寄予厚望。19世纪80-90年代,新海军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发展的显要标志,美国海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造舰高峰。西奥多·罗斯福是热忱的大海军主义者,他不仅为海军建设提出计划、建议并为之游说国会,还亲自在海军战争学院召开舰船设计会议,就建造新舰的设计方案出谋划策。在海军建设上,威尔逊不仅关注到美国可以从海军扩建计划中获取大量利益,还观察到包括日本、英国在内的列强正掀起不可抑制的海军扩建热潮,于是迅速确立起两洋战略,两洋战略配合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海军战略又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海军建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并没有阻止任何海军强国的扩军步伐。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是把壮大海军作为增加就业、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这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工业复兴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顺应海上作战形式的变化,大力推进航空母舰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夺取制海权的重要保障。第4章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以来,美国海军从一支孤立主义海军发展为全球性海军,并确立起在全球海域的支配地位,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美国海军行动展开的。美西战争是美国海军对外扩张的开端,战争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与殖民权益,激发了美国的扩张野心。此后,即便有时会变换形式,但美国本土之外的对外扩张之路就此开启。美国迟至1917年才决定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一方,在战争中,检验了美国海军的建设成果,验证了美国海军战略,也推动了美国海军的军事变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汉所倡导的美国海权优势得以尽显,美国彻底冲破了孤立主义的束缚,在大西洋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两线作战,在大西洋实行反潜战,在太平洋实行潜艇战,并顺应海军军事变革需要,建立快速航母战斗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海军力量的支撑作用。美国的海军行动,实践并超越了马汉的海权理论,推动了海军作战战术的革新,通过对战争的参与,美国海军深刻体会到并践行了以航空母舰为作战核心取代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海军军事变革。这些海军行动为二战后美国海军独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第5章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还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与大国竞争中,海洋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在大国竞争过程中,海军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影响海军建设的诸因素中,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相对突出,大国海军的崛起通常离不开这些因素的支撑。自马汉创立现代海权理论以来,海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瞩目的焦点问题,也上升为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海权论固然符合其提出时期的时代需求,在西方强国崛起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海权论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的自身局限性及其霸权本质上。

王煜[4](2020)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文中指出本文以美国与联合国的互动为分析框架,从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不同时期多边外交政策与联合国自身角色演变及主要机构改革两条线索出发,分析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特点,并对两者互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绪论部分提出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及相关理论工具。然后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大致梳理,以此为基础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问题。第一章回顾冷战前美国与联合国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理论流派。第二章分析冷战终结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并由此明确贯穿全文的两条分析线索,一是美国国别线索,重在析清冷战终结对美国国内外政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美国对待多边外交工具的态度演变及其国际组织战略特点。二是联合国发展演变线索,重在分析冷战终结对联合国角色的影响及联合国面临的改革压力。通过两条线索交织互动分析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双重性特点。第三章重点运用历史和比较分析方法,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各届政府对联合国政策进行逐一梳理。在回顾各届政府多边外交政策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表象特征和内在动力。第四章重点运用案例分析,以美国对联合国具体事务的政策(包括秘书长人选、安理会改革、发展与人权问题,联合国会费等)为案例展开研究,一方面分析了美国的联合国政策对联合国机构的直接影响和效力,另一方面研究了美国与联合国互动中后者对前者存在的反作用,以及前者对此做出的反应。第五章尝试展望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重在分析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外交政策目标的调整及其制约因素,以及现阶段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可能对二者互动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文分析研究表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存在较为明显的功能性定位,从政策表层看,美国对联合国政策在不断调整变化;但分析其内在动因则发现,美国从联合国擭取权力与利益的的本质从未改变,变化的只是维护利益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尝试梳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变”与“不变”,揭示美国利用联合国服务其国家利益的内在本质,探寻未来多边格局的走向与应对之策。

闫博[5](2020)在《一战时期沃尔特·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时期。威尔逊将这场战争视为美国攫取世界霸权和重塑国际关系的绝好时机。这场战争也吸引了美国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沃尔特·李普曼作为进步时代的知识分子,以及战后和平计划的制定者,在一战时期威尔逊政府对外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战时期李普曼外交思想的形成,来自于他对国际政治和外交事务的务实思考。李普曼认为,20世纪初的美国已经拥有大国地位,应当致力于实现美国的对外民主承诺,积极发挥其在国际力量平衡中的巨大作用,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他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客观和真实的,是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立足点。鉴于美国参与国际事务时孤掌难鸣的局面,李普曼主张,美国应适时调整自己的对英政策,努力寻求与大英帝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与共赢。此外,他对当时的民族问题也有所思考,并提出大国帮助落后民族谋求自治及设立国际仲裁机构调解冲突的建议。更重要的是,李普曼在战争时期践行着自己的外交设想。战争之初,他通过撰写社论与着书立说,向民众传达着自己对战争及美国对策的看法。李普曼主张,美国应采取灵活的对外政策及“有准备”的中立,适时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以便更好地维护美国的战时利益。随着战争的推进以及美德关系的恶化,他转而支持美国干预战争,并参与到威尔逊政府的外交决策中,对于“十四点”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争末期,李普曼加入和平谈判委员会,为筹备和平会议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一战时期的李普曼以国际关系学者和外交政策分析师的身份,围绕着美国的现实利益,提出了自己对外交政策的务实构想。战争的发生也为其外交实践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李普曼通过参与威尔逊政府的对外决策,深刻影响了世纪之交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他利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回答了知识分子应如何在自由政体中发挥作用。

王敏[6](2019)在《英国索尔兹伯里政府对美外交政策研究(1895-1902)》文中研究说明罗伯特·塞西尔(1830-1903)是第三代索尔兹伯里勋爵,曾三次出任英国首相(1885-1886,1886-1892,1895-1902),他是最后一位来自上议院的首相。索尔兹伯里执政时期所推行的外交政策,使英国十余年未卷入欧洲的纷争当中,而且在他的第三次任期中,英美关系有了质的飞跃。他审慎、务实的外交政策促成了英美和解。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述英国对美外交政策的背景。在索尔兹伯里执政之前,因为历史遗留问题、领土和贸易纠纷等因素的影响,英美两国一直冲突不断,尤其是美国内战后,两国关系一直处于冰点。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又因为各自在美洲的资源和领土问题出现了纠纷,英美关系被重新提上日程。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英美两国集中于美洲的冲突进行分析,探讨索尔兹伯里政府对美外交政策的转变过程。首先,在委内瑞拉危机中,索尔兹伯里迫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压力,从反对美国借口“门罗主义”介入委内瑞拉危机,到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仲裁提议。索尔兹伯里对美国的态度发生转变,从美洲逐渐开始战略撤退,英美关系破冰。其次,在美国和西班牙发生冲突之初,索尔兹伯里拒绝了德国、奥匈帝国、法兰西等国提出的劝和照会,尽量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在美西战争爆发后,英国也一直拒绝欧洲诸国提出的“国际干预”,对美国保持友好中立,甚至在德国企图争夺菲律宾时予以美国援助。这一时期,英美两国政府官员互动频繁,民间对于英美和解的呼声很大,英美关系由此进入“热恋期”。最后,在加拿大与美国因为阿拉斯加边界发生纠纷时,索尔兹伯里一开始就与美国妥协,提议通过仲裁来划定临时分界线。期间,虽然加拿大和美国因为临时边界线的划分产生了一些分歧,但在索尔兹伯里的提议下,以牺牲加拿大部分利益为代价,划定临时边界线。在索尔兹伯里的努力下,英美和解最终达成。最后一部分是对索尔兹伯里执政时期英国对美外交政策的评析。在委内瑞拉危机、美西战争和阿拉斯加边界纠纷中,索尔兹伯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不仅缓和了英美关系,促成英美和解,而且改善了英国的战略处境,为英国维持世界均势增添助力。索尔兹伯里第三任期内的对美外交政策,是他灵活外交的顶峰,他对美国的“让步”、“偏袒”和“妥协”,维持了英美两国的友谊,而且保证了帝国的利益最大化与损失最小化。最重要的是,英美两国处理国家纠纷的方式——仲裁——为和平解决国家纠纷提供了新思路。

朱光胜,刘建华[7](2019)在《内敛与外向交替演变:美国对欧政策史的周期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迄今为止,美国的欧洲外交政策经历了五个完整的内敛期和外向期,目前正处于第六个内敛期的末段。欧洲战争与和平,亚太、中东等其他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化,美国的实用主义民族特性、经济状况、党派斗争等因素共同驱动着美国对欧政策在内敛期与外向期之间交替转换。根据美国对欧政策周期的平均时长、美国政治的代际规律和近年来欧洲面临的种种危机推断,美国对欧政策的第六个内敛期可能在2025年左右结束,这意味着届时美国会将更多的战略资源投放到欧洲地区。

苗蓓蕾[8](2018)在《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根源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美国的对外关系史来看,孤立主义外交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影响颇深。孤立主义产生于美国建国伊始,当时的美国刚刚独立,国力弱小,开国领袖们通过孤立主义外交的实施来使美国远离欧洲的纷争,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增强本国的实力地位。早期孤立主义历经几个阶段,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孤立主义外交处于孕育过程之中,而华盛顿总统正式确立了孤立主义外交。在此之后,随着门罗总统的“门罗主义”的出台,孤立主义外交从美国一国之内的孤立主义壮大发展成为整个美洲的孤立主义。在此期间,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有其特点,一是孤立主义指的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孤立主义,在经济和文化上,美国与整个世界仍联系密切。二是孤立主义只是针对美洲的一项对外政策,而美国对亚洲采取的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外交政策。三是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有其不彻底性,1812年的第二次美英战争以及1898年的美西战争是孤立主义外交不彻底的典型表现。深究起来,孤立主义外交的实施有其深刻的根源。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讲,美国国土被两大洋分离开来,这样的“天然屏障”为美国实施孤立主义外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外交政策向来是以一国的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美国建国初始的孤立主义外交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得到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遵守与传承。权力界定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行为,一国的权力基础对本国外交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在美国国力微小之时,只能选择暂避锋芒,韬光养晦,而在美国国力得到发展之际,走出孤立主义樊篱,主动出击便成了美国的外交选择。从美国的文化根源来看,“天赋使命观”、“美国例外论”、“灯塔论”以及“山巅之城”等思想深存于首批美国移民心中,这些理念为孤立主义外交奠定了文化和宗教基础。而美国国内的大众舆论以及国会对孤立主义的支持,更是为孤立主义外交的确立和延续打下了社会基础。更遑论当时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了,英国作为当时的霸主国,为大西洋提供了海上安全公共产品,而美国则不需要发展军事力量就可以享受“免费安全”,这为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017年美国第45届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出人意表的外交举动频频,退出奥巴马政府辛苦达成的TPP,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声称要在美墨边界修筑边界墙,试图重新谈判NAFTA,并一再要求其盟友承担更多的军费。这一系列“退出外交”是否意味着美国要重新回归孤立主义外交呢?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看法,本文认为当今美国作为全球秩序的主导国,拥有重大海外利益,重新退回孤立主义外交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特朗普的“退出外交”一方面是为了将美国的资源和精力更加集中于国内事务,另一方面是希望美国能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格局中重新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综上所述,无论是鉴于当今的国际环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在特朗普的领导下不可能重回孤立主义外交。

马幕青[9](2018)在《美国崛起过程中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翻开美国历史,贯穿其中的主旋律就是扩张,从大陆扩张到海外扩张,美国一步步崛起为世界大国。其中,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是美国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美国法律机制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美国崛起,大批美国公民走出去。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公民的安全和利益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本文选取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这一时期,以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维护为研究对象,概括了美国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面临的挑战,分析了美国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受损的主要原因,梳理了美国政府维护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的法律机制。本文从三个案例出发具体分析了美国政府为保护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仍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已从资本输入大国转变为同时输出资本、项目和劳务的输出大国,庞大的保护队伍要求更加灵活健全的保护机制。通过对美国保护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的机制进行研究,我国应从立法、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武力护侨等方面加强对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的保护。

龙春生[10](2018)在《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走向海外扩张道路。美国在进行了西进运动、工业革命、进步主义运动之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大增,逐渐跃居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美国迫切希望获得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政治地位,在此国际国内背景的需求下,美国也开始走向海外扩张的道路,以谋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政治夙愿,而这时西奥多·罗斯福便登上了历史舞台。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年轻的总统,他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才能和魄力,他从小就对海军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他大力推行“大海军”政策,对海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美国海军,并使其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大棒”,成功处理了一系列的外交事件和冲突,从根本上将美国的发展轨迹从内部发展转向对外参与国际对话,为美国的海权强国之路和世界霸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20世纪70年代,着名学者亚历山大·L·乔治将“强制外交政策”这一术语用于现代国际关系词典之中,本文将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为历史大背景,以美国海军和强制外交政策为主线,以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强制外交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一些具体历史事件来阐明西奥多·罗斯福一直大力主张发展海军,将海军作为美国强制外交的主要手段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安全,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西奥多·罗斯福、海军以及美国的外交政策。

二、“缅因号”事件:美国走出孤立主义的开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缅因号”事件:美国走出孤立主义的开端(论文提纲范文)

(2)政治动员与美国大战略变迁 ——基于对冷战前夕杜鲁门政府决策调整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现有研究
    第四节 论文整体安排
第一章 政治动员视角的引入
    第一节 政治动员的既有研究
    第二节 政治动员与战略决策
第二章 美国战略的演变与杜鲁门政府的动员环境
    第一节 美国二战前的战略演变历程
    第二节 罗斯福政府的战略决策
    第三节 杜鲁门政府的动员环境
第三章 杜鲁门政府政治动员的手段
    第一节 确立核心议题:夸大的威胁与目标的道德化
    第二节 精英动员策略:内部整合与两党合作
    第三节 大众动员策略:媒体宣传与政府管控
    第四节 资源的投送:建立冷战的主战场
    第五节 政治的整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台
第四章 杜鲁门政府决策调整的评估
    第一节 美国全球战略的实现:一个简要的政治动员分析框架
    第二节 美国自由主义秩序观:一套现实主义内核的规则安排
    第三节 杜鲁门政策调整的影响:被夸大的威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3.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4.1 论文结构
        4.2 创新之处
第1章 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
    1.1 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的美国海军思想
        1.1.1 乔治·华盛顿与汉密尔顿的大陆海军
        1.1.2 约翰·亚当斯与本杰明·斯托德特的国防海军
        1.1.3 杰斐逊的炮艇海军
        1.1.4 19世纪前期的“海军第一”思想与新技术海军
        1.1.5 19世纪中期的商业扩张海军
    1.2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1.2.1 海权论的提出
        1.2.2 海权论的核心内容
        1.2.3 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
    1.3 后马汉时代的美国海权思想
第2章 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
    2.1 西奥多·罗斯福前后的海军战略(1865-1913)
        2.1.1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贸易劫掠海军战略
        2.1.2 西奥多·罗斯福的“第二强大海军”战略
    2.2 伍德罗·威尔逊时期的海军战略(1913-1921)
        2.2.1 “海洋自由”的主张
        2.2.2 “最强大海军”的目标
        2.2.3 一战期间的美国海军战略
    2.3 后威尔逊时期海军战略的延续与调整(1921-1933)
    2.4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海军战略(1933-1945)
        2.4.1 “工业复兴”海军与中立战略
        2.4.2 “大西洋优先”“欧洲第一”战略
        2.4.3 不宣而战的大西洋战略与防御为主的灵活太平洋战略
第3章 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
    3.1 蒸汽铁甲舰船时代与远洋攻击能力的起步
        3.1.1 旧海军”的遗产
        3.1.2 新海军建设的准备阶段
        3.1.3 “海权”战略与新海军建设
    3.2 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改革计划
        3.2.1 建造全重型火炮战列舰
        3.2.2 新兴海军舰船技术与新式武器的应用
        3.2.3 转向太平洋:“大白舰队”的远航与太平洋防御
        3.2.4 巴拿马运河的地缘优势
    3.3 塔夫脱时期的海军建设
    3.4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与最强海军目标
        3.4.1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
        3.4.2 战略转移与“橙色”计划的修订
        3.4.3 海军航空兵与航空母舰建设
    3.5 紧急战备状态与《两洋海军法案》
第4章 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4.1 美西战争的里程碑意义
        4.1.1 战争的缘起
        4.1.2 马尼拉湾海战
        4.1.3 圣地亚哥海战
        4.1.4 扩张野心的激发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行动
        4.2.1 潜艇破交战
        4.2.2 全面护航行动
        4.2.3 对德反潜战
        4.2.4 美国海军的胜利:原因及影响
    4.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全方位海战
        4.3.1 太平洋战场
        4.3.2 大西洋战场
        4.3.3 马汉海权思想在二战中的实践与超越
第5章 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
    5.1 海洋的属性:地理、贸易与权势
        5.1.1 地理意义上的海洋
        5.1.2 海洋性生产方式
        5.1.3 国家权势延伸与辐射的通道:地缘政治中的海洋
    5.2 影响海军崛起的因素
        5.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
        5.2.2 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
        5.2.3 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
    5.3 海权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5.3.1 马汉海权论的灼见与局限
        5.3.2 海权的结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5.4 美国海上霸权兴起的决胜之道:历史与启示
        5.4.1 传统海权的目标与症结
        5.4.2 规律与特例:英、美海权崛起的比较
        5.4.3 美国海权兴起之路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4)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历史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冷战结束前的美国与联合国
    第二节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理论渊源与权力诉求
第二章 冷战终结对美国联合国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大辩论
    第二节 联合国地位与角色的变化
    第三节 冷战结束后美国联合国政策演变的双重逻辑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对联合国政策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老布什政府:保守主义的有限合作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积极的多边主义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美国式的国际主义”
    第四节 奥巴马政府:实用的多边主义
    第五节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
    第六节 冷战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变”与“不变”
第四章 美国对联合国具体事务的政策
    第一节 美国对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政策主导和博弈
    第二节 美国对安理会改革的政策演进
    第三节 美国对联合国发展机构及发展议程的政策
    第四节 美国对联合国人权等社会事务的政策
    第五节 美国的联合国预算政策
第五章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美国外交政策目标及其可能受到的制约
    第二节 联合国改革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美国联合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一战时期沃尔特·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原始文献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创新之处
一、一战前的美国与进步时代的李普曼
    (一)一战前美国国内外环境的剧变
    (二)进步时代的改革与扩张
    (三)进步时代的李普曼及其政治思想
二、李普曼的外交思想
    (一)李普曼的外交理念
    (二)扩张主义外交政策
    (三)美英合作思想
    (四)民族主义思想
三、一战时期李普曼的外交实践
    (一)通过撰写社论与着作阐释理念
    (二)支持“有限准备”政策
    (三)支持威尔逊连任与力促美国参战
    (四)参与“调查”与“十四点”的制定
    (五)赴欧宣传与参与筹备和平会议
四、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的特点和影响
    (一)李普曼与威尔逊、豪斯及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异同
    (二)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的地位和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李普曼年表
致谢

(6)英国索尔兹伯里政府对美外交政策研究(1895-19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19世纪末英国对美外交政策的背景
    (一)索尔兹伯里执政之前的英美关系
    (二)索尔兹伯里的外交思想
二、索尔兹伯里政府在委内瑞拉危机中的对美让步政策
    (一)委内瑞拉危机的产生
    (二)索尔兹伯里反对美国介入委内瑞拉危机
    (三)美国强势介入委内瑞拉危机
    (四)索尔兹伯里同意美国的仲裁提议
三、索尔兹伯里政府在美西战争中的对美偏袒政策
    (一)美西战争的由来
    (二)索尔兹伯里避免卷入美西冲突
    (三)英国在美西战争中偏向美国
四、索尔兹伯里政府在阿拉斯加边界纠纷中的对美国妥协政策
    (一)阿拉斯加边界纠纷的成因
    (二)索尔兹伯里提议仲裁
    (三)仲裁遇到阻碍
    (四)英美划定临时分界线
五、索尔兹伯里政府对美外交政策评析
    (一)促成英美和解
    (二)改善英国战略处境
    (三)索尔兹伯里灵活外交的顶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内敛与外向交替演变:美国对欧政策史的周期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对欧政策在内敛期和外向期之间转换
    (一) 美国对欧政策的第一次内敛与外向 (1776-1824年)
        1. 第一次内敛 (1776-1797年) 。
        2. 第一次外向 (1798-1824年) 。
    (二) 美国对欧政策的第二次内敛与外向 (1825-1867年)
        1. 第二次内敛 (1825-1844年) 。
        2. 第二次外向 (1845-1867年) 。
    (三) 美国对欧政策的第三次内敛与外向 (1868-1918年)
        1. 第三次内敛 (1868-1894年) 。
    (四) 美国对欧政策的第四次内敛与外向 (1919-1961年)
        1. 第四次内敛 (1919-1940年) 。
        2. 第四次外向 (1941-1961年) 。
    (五) 美国对欧政策的第五次内敛与外向 (1962-2000年)
        1. 第五次内敛 (1962-1979年) 。
        2. 第五次外向 (1980-2000年) 。
    (六) 美国对欧政策的第六次内敛 (2001-2025年?)
二、用兵、访问与军费支出:美对欧政策交替演变的量化证据
    (一) 美国对欧用兵次数变化。
    (二) 美国国务卿对欧访问次数变化。
    (三) 二战后美国占北约军事费用份额变化。
三、美国对欧洲政策内敛与外向交替演变的动因探析
四、对美国的欧洲政策转向第六个外向期的预测
五、结语

(8)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根源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及其特点
    (一)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概念与历史
    (二)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特点
二、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根源
    (一)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地理因素
    (二)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利益导向
    (三)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国力基础
    (四)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宗教根源
    (五)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社会因素
    (六)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政治因素
    (七)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国际环境
三、特朗普政府不会回归孤立主义
    (一)特朗普政府的外交表现
    (二)对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评价
    (三)特朗普政府不会重回孤立主义
结论:当今世界孤立主义不合时宜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国崛起过程中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维护问题
    第一节 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小结
第二章 美国政府维护海外公民安全与利益的政策与措施
    第一节 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维护的法制建设
    第二节 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维护的机制建设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府保护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古巴革命与美国武力护侨
    第二节 “卢西塔尼亚”号事件与《罗格斯法案》
    第三节 二战与美国外事服务辅助机构(fsa)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一章 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强制外交政策产生的背景
    一 国内背景
        (一)西进运动的完成
        (二)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加剧
        (三)美国进步主义运动正在开展
        (四)西奥多·罗斯福的个人因素
    二 国际背景
        (一)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
        (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三) 海外扩张思潮兴盛,列强之间进行海军竞赛
    三 理论起源
        (一) 特纳边疆学说
        (二) 马汉的“海权论”
        (三) 西沃德的太平洋帝国构想
        (四)“新天定命运论”与“门罗主义”
        (五) 海军至上主义与大海军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奥多·罗斯福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一 西奥多·罗斯福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的内容
        (一) 强制外交的概念
        (二) 强制外交的主要手段——海军
    二 西奥多·罗斯福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 对外海军援助
        (二) 第三方调解
        (三) 海军威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奥多·罗斯福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的实践
    一 强大的海军与 1902——1903 年的委内瑞拉危机
    二 巴拿马革命与海军的灵活运用
    三 摩洛哥人质事件与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的巧用
    四 调停日俄战争与海军缔造和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奥多·罗斯福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 西奥多·罗斯福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的有效性
        (一) 促进了“美国世纪”的诞生
        (二) 有助于美国确立世界海洋优势和海洋霸权地位
        (三) 优化了美国的外交方式,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 有利于罗斯福推论的形成,促进了罗斯福的伟大成功
    二 西奥多·罗斯福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的局限性
        (一)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公平性
        (二)带有明显的民族优越感,不利于美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加深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本章小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档案资料及数据库
    二 英文着作
    三 英文期刊文章
    四 中文着作及译着
    五 中文期刊文章及硕博论文
致谢

四、“缅因号”事件:美国走出孤立主义的开端(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D]. 舒可心. 外交学院, 2021
  • [2]政治动员与美国大战略变迁 ——基于对冷战前夕杜鲁门政府决策调整的考察[D]. 王文琦. 外交学院, 2021
  • [3]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D]. 徐立特. 吉林大学, 2020(03)
  • [4]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D]. 王煜. 外交学院, 2020(08)
  • [5]一战时期沃尔特·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闫博. 河南大学, 2020(02)
  • [6]英国索尔兹伯里政府对美外交政策研究(1895-1902)[D]. 王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内敛与外向交替演变:美国对欧政策史的周期考察[J]. 朱光胜,刘建华. 云梦学刊, 2019(01)
  • [8]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根源及其启示[D]. 苗蓓蕾.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美国崛起过程中海外公民安全和利益保护研究[D]. 马幕青. 暨南大学, 2018(06)
  • [10]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强制外交政策研究[D]. 龙春生.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缅因州”事件:美国摆脱孤立主义的开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