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冶金》2001年总目录

《湖南冶金》2001年总目录

一、《湖南冶金》2001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1](2015)在《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对骨肉瘤化疗患儿预期性呕吐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探讨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对骨肉瘤化疗患儿预期性呕吐的影响。2.为预期性呕吐的病因研究提供进一步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骨肉瘤儿童患者的发病率、预期性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治疗的影响;预期性呕吐发生的原因以及目前干预举措的成效分析。通过预调查明确条件刺激阻滞疗法的具体操作。于2012年2月~2013年3月对我院儿童骨肉瘤化疗期间发生预期性呕吐的90例患者进行预调查,对呕吐程度在II度以上的患儿及其监护人共24人次进行深度访谈,明确导致预期性呕吐发生的明显的条件刺激类型,从而确定条件刺激阻滞疗法的具体操作内容。即条件刺激阻滞疗法是通过切断“化疗”信号以及与化疗相关的一切信息等条件刺激,以减少这些条件刺激和化疗药物本身这种非条件刺激的配对,减少条件反射的形成,从而来达到降低患者预期性呕吐发生率为目的的一种方法。采用条件刺激阻滞疗法,于2013年4月~2014年9月期间选取年龄在6-14岁的骨肉瘤患者,在第二周期化疗时存在预期性呕吐、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表述清楚的骨肉瘤患儿。在患儿进入第三周期化疗时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护理常规在每次使用化疗药物前24小时及当天使用化疗药物前4小时对患儿及监护人进行治疗前的宣教,详细讲解本次化疗药物名称、使用时间、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应对措施,以便共同努力,顺利完成整个化疗周期;观察组在每次使用化疗药物时采用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即对患儿阻断所有化疗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使用化疗药物,但对患儿监护人按护理常规在每次使用化疗药物前24小时及当天使用化疗药物前4小时进行治疗前的宣教。比较两组患儿预期性呕吐发生率、呕吐程度。然后,两组患儿在化疗当天使用化疗药物前10min采血,测血钾浓度,来比较两组患儿低血钾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化疗周期结束后,统计两组因不能耐受呕吐和血钾过低而延迟和中断化疗的例次。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CM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结分析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对骨肉瘤化疗患儿预期性呕吐的影响。研究结果:1.应用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可以使预期性呕吐发生率明显下降,呕吐程度明显改善。观察组和对照组预期性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2.6%和76.2%,呕吐程度也有明显改善,Ⅲ度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4%和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条件刺激阻滞疗法有效降低了因预期性呕吐导致低血钾的发生率,且低血钾的程度也有明显减轻。观察组和对照组低血钾发生率分别为15.5%和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血钾程度也有明显减轻,观察组和对照组血钾浓度<2.5mmol/L的发生率分别是1.2%和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不能耐受呕吐和血钾过低而延迟和中断化疗的观察组分别是2例次和0例次,而对照组分别是14例次和3例次。结论:应用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可明显降低骨肉瘤化疗患儿预期性呕吐的发生率、降低呕吐程度,进而降低低血钾的发生率和低血钾程度,使化疗按时按量完成,从而提高骨肉瘤患儿的生活质量。

秦永法[2](2014)在《董事会治理及评价 ——基于中央企业的研究》文中指出公司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被历史证明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完善和成熟的市场主体在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与其相伴随的董事会治理及评价,一直受到专家学者、投资者、股东等各方面的重视,以委托代理理论、管家理论等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董事会治理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尽管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全部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对各个国家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提供了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本文系统学习了目前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角度、局限性以及对本文研究的价值,对影响董事会治理及评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综合归纳。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董事会治理模式、治理效率,不仅仅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制约,来自外部的制衡机制甚至更为重要。理论的学习必然要与实践相结合,经过实践才能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并指导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治理的完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本文系统总结了西方国家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模式及差异,总结了中国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的运行特征,并对中外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微观方面的企业治理,是一个以企业目标为追求,以制度体系为支撑,以文化为基础的功能系统,是各治理主体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效履行自身功能的动态过程,必然受到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市场发育程度以及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可以说这也是各个国家完善企业董事会治理的共性的、本质上的一致要求。西方国家的企业治理模式有其成长的基础和土壤,是与其政治体制、人文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的,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董事会治理机制才得以发展和完善。而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必然与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否则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西方国家董事会治理存在的很多缺陷和问题,是通过市场、法律来弥补。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体系和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如果不考虑中国的特色和环境,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西方国家董事会治理存在的缺陷在我国必然会放大,阻碍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董事会治理对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经济学科,公司治理以及董事会治理的理论是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融合了管理学、法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内容和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这一点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可。本文在综述董事会治理及评价相关研究和方法、系统总结央企董事会试点十年以来的经验教训以及与其他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外部和内部两个纬度,分析了影响央企董事会治理的一些个性因素。央企在经济规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力等方面,不同于其他国有企业,治理主体关系更为复杂,即使共性的影响因素,对央企和其他国企、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但是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央企与其他企业包括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又存在一些影响企业董事会治理的共性因素,而这些内容已经有很多文献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中所坚持的基本观点和原则,是基于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和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目标相结合;基于企业治理是宏观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体现;基于央企董事会治理完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企业体制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因此,央企董事会治理的研究和完善,必须以这一总目标为立足点,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入推进改革。本文基于以上认识,从实践性、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央企董事会治理及评价的政策建议。建议的一大创新是把企业党组织纳入到公司治理的范畴,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共同构成公司治理的主体,只是党组织定位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重大决策;各主体自依据不同的组织规则运行,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实现相互之间在协调中制衡、在制衡中协调、在合作中监督、在监督中合作,有机融合,“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另一个方面的创新就是对央企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提出完善董事会治理的建议,及时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方案和政策建议之中,彰显了本文对完善央企董事会治理及评价政策建议的前瞻性、实践性。再一个方面,治理的本质强调了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博弈性,本文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董事会治理所涉及的关键主体之间,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的处理,强调了所提出的政策建议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综观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实践,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在董事会治理评价体系设计和方法内容上存在差异,但也具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这对设计我国中央企业董事会治理评价体系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董事会治理特征和董事会治理行为两个纬度,采取层次分析法提出了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每项指标的权重,为国务院国资委等方面建立了一个对董事会治理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董事会治理的重要目的是企业健康发展,虽然该体系没有将其单独列为第三个纬度,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董事会治理行为纬度。该体系虽然还没有完全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主观性指标数量转化、专家赋值等,大大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尤其对评价主体的能力、领域认知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大为降低。同时,本文使用该指标体系对央企董事会试点近三年来的董事会治理情况进行了数量分析,为股东(国资委)、其他投资者、债权人等衡量央企董事会治理情况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基本工具。在这一工具的基础上,不同治理主体可以进一步完善、丰富有关指标,逐步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不同评价主体的适应性,以改善董事会治理效率,提高央企董事会治理水平。

屈湘玲[3](2012)在《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就一直处于进行时,从1978年算起,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期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思考期(1978-1992),第二阶段的探索期(1993-2002),第三阶段的实践期(2002—至今),到了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更是被推入了如火如荼时期。期刊,文化阵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体制改革的不可逆挡之势推向市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务院分别下文就期刊体制改革出台了相关的意见与政策。2009年4月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针对期刊的改制特别指出:制定经营性报刊转制方案,推动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逐步实行转制。这表明,期刊的转制也将拉开序幕。位于中国版图中部的湖南文化大省,其科技期刊数量为122种,占全国科技期刊的2.56%(到2007年底,我国大陆的科技期刊已经达到约5100种),涉及行业众多、主办单位复杂,用专家的话概括就是小、散、弱。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牵一发势必动全身,故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改制得到业内业外人士的一致关注。本文从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并借鉴国外科技社团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改制中的路径观察与思考。

王星昊[4](2012)在《循环流化床燃烧及其磁化焙烧铁矿石的提质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长期以来,我国的铁矿石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50%以上的铁矿石需要从国外进口,随着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不断攀升,开发国内铁矿石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然而,我国铁矿资源却存在着多而不富的现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矿石已探明资源储量600多亿t,而贫矿储量达47%之多,矿石类型复杂,难选赤铁矿储量相对较高。我国可利用的赤铁矿同益趋向于贫、杂、细的特点,由于其有用组分含量低、成分复杂、嵌布粒度极细,运用常规选矿工艺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磁化焙烧-磁选法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铁矿石提质方法。本文利用循环流化床强烈的物料返混和高效的传质传热优点,开发出一种高效闪速磁化焙烧铁矿石的新工艺,它有效的克服了传统选矿工艺流程复杂、能耗高、效率低等缺陷,本文运用这种“循环流化床磁化焙烧—弱磁选”新型工艺对我国难提难选鲕状赤铁矿的富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发电过程中,常常采用低NOx燃烧技术来抑制NOx的生成,空气分级燃烧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低NOx燃烧技术之一,若能充分利用富燃料区内的局部还原性气氛实现铁矿石的磁化焙烧,将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铁矿石富集技术,用铁矿石来代替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床料,在燃煤发电的同时,将赤铁矿还原焙烧为磁铁矿,不仅实现了铁矿石的高效磁化焙烧,而且在不影响锅炉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大大节约运行成本,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多联产技术。论文创造性的开发了小型循环流化床基础试验装置,完成了适合赤铁矿磁化焙烧的实验工况的优化设计与选择。通过分级配风燃用大同块煤营造局部还原性气氛,对铁品位为47.45%的湖北某鲕状赤铁矿进行磁化焙烧—弱磁选试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焙烧工况下,将焙烧矿物经水淬、分选、研磨和弱磁选后,可获得精矿铁品位55%以上,铁回收率70%以上的良好选别指标,并除去了矿石中近60%的P。试验表明,“循环流化床磁化焙烧—弱磁选”新型工艺具有较强的系统稳定性,操作简便容易,具有反应速度快,能耗低的优点,经计算,一台容量100MW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炉热效率按90%计算)磁化焙烧该类铁矿石日处理量可达165t。“循环流化床磁化焙烧—弱磁选”新型工艺为难选赤铁矿的高效选别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如果能够利用该技术实现燃煤飞灰提铁,从煤灰中提取有用的重金属,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尹志诚[5](2009)在《精耕细作 办好学报——《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10年回顾》文中指出回顾10年的办刊历程,简述了《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取得的主要成绩及经验,旨在办好学报,服务学校教学与科研,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

徐耀兵[6](2009)在《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钒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国防、冶金、化工和医学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国际、国内钒冶金行业发展迅速。国外提钒工业受提钒原料及提钒工艺所限,钒产量提高能力有限。国内市场主要依靠钒钛磁铁矿生产钒产品,钒产能受到钢铁产品产能的限制。石煤是我国另外一种重要的含钒矿物,但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钒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大对石煤钒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石煤提钒技术工艺较多,但大多数都存在着污染严重、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在对现有的石煤提钒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后,提出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具体为:石煤灰渣硫酸浸取→酸浸液提取铵明矾→结晶中间盐→中间盐溶解→萃取→反萃取→氨法沉钒→热解脱氨→V2O5产品。石煤灰渣浸取阶段使用硫酸作为浸出剂,合理的酸浸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6mol/L、酸浸温度115℃、浸取时间4h、液固比3:1条件下,V2O5酸浸效率达到85.52%。对浸出过程动力学分析表明,灰渣中V2O5浸出过程处于固膜扩散控制过程,酸浸温度对提高V2O5酸浸效率有显着的作用。本工艺中提出用强酸溶液中结晶铵明矾的技术方法来除去溶液中绝大部分的Al3+离子。合理的铵明矾结晶工艺条件为:在硫酸铝浓度150-200 g/L,铵/铝摩尔比1.2左右,冷却速度15℃/h左右,结晶温度5℃左右条件下,铵明矾结晶率达到89.52%,酸浸液中的Al2O3浓度下降至5g/L左右。本文中提出中间盐结晶技术方法,从强酸溶液中提取V2O5。溶液温度140℃、酸度9mol/L、添加剂C、添加剂比例系数0.3等条件下,V2O5结晶率达到96.72%,溶液中V2O5浓度为0.37g/L。将滤液(返酸)返回酸浸阶段循环使用,可以节约51%的新酸投入。。中间盐晶体中V2O5含量4-6%,是灰渣含钒量的3-5倍。中间盐是一种水溶性较强的晶体,在温度95℃、液固比2:1、溶解时间4h的条件下,中间盐溶解效率达到99.63%。中间盐溶解液经还原、中和后,进行萃取,反萃取,反萃液氨法沉钒,多钒酸铵热解得到V2O5,V2O5产品纯度99.34%。中间盐法石煤灰渣湿法提钒工艺小试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全流程V2O5总回收率为82.80%。为验证小试试验所得工艺参数的合理性,检验提钒工艺的适用性,在小试试验获得成功后,我们对本工艺进行了放大规模的中试实验研究。中试实验规模为日处理灰渣700Kg,中试实验采用小试试验所得工艺参数,中试实验共分为三个阶段:新酸浸取实验、返酸浸取实验、中间盐溶解至热解脱氨实验,单个阶段依次进行,每个阶段连续运行48小时以上,中试实验共获得V205产品2530.7g。中试实验取得了与小试试验相同水平的技术指标,全流程V205总回收率为81.46%。中试实验结果说明,小试试验所得工艺参数是正确、合适的,同时证明了中间盐法石煤灰渣湿法提钒工艺在放大规模实验中的适用性,为日后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用化学分析、SEM-EDS扫描电镜分析、XPS电子能谱分析、XRD衍射分析等分析手段,对中间盐晶体成分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综合各项分析结果可知,中间盐中的物相组成为:K1.11V3O8、(NH4)(FexV1-x)(SO4)2、(NH4)Al(SO4)2、(NH4)Al(SO4)212H2O等四种。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间盐晶体中K1.11V308含量仅为1.23%。因此,将中间盐晶体定位为一种多金属复合铵盐,其成分表达式可以表示为:(NH4)(AlxFeyVz)(SO4)2·nH2O,其中x+y+z=1,n=0或12。提出了中间盐晶体中含钒物相的生成反应方程式,依据经验公式,对含钒物相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估算,对两种含钒物相的生成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从理论角度对含钒物相的生成反应进行了分析,确定了K1.11V308的生成步骤。

刘成新[7](2006)在《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文中指出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源远流长。课程教学的发展变迁既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同时它更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传统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观,本文从历史、现实和社会文化联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适当的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去和现状,以及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全文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 作者在“上篇”中首先辨析了诸如技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基本概念的实质内涵及其思想嬗变过程,然后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关系,并提出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互动发展的框架模型。 “中篇”集中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和认识问题。作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状况、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心理影响、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行动案例分析以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分析为基础,提出并论证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质问题的再认识问题。作者认为,从文化学的视野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其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在论文“下篇”中,作者首先从分析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着手,初步探讨了技术教育化的发展过程,并简要分析了技术教育化发展所孕育的课程文化转型问题;然后基于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作者提出了立体化课程的建设构想,分析了立体化课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将现实课堂和虚拟教育联结起来,以打造多元化、超时空的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来促进信息时代的新型课程及其课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湖南冶金》2001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冶金》2001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对骨肉瘤化疗患儿预期性呕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预调查显示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3 干预后结果
4 讨论
    4.1 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可降低化疗患儿预期性呕吐发生率和呕吐程度
    4.2 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可以有效降低低血钾发生率,且低血钾的程度有明显改善
    4.3 条件刺激阻滞疗法有利于化疗的正常进行
    4.4 条件刺激阻滞疗法的可行性
5 结论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董事会治理及评价 ——基于中央企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框架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4.1 首次系统研究央企董事会治理及评价
        1.4.2 首次系统提出完善央企董事会治理的政策和建议
        1.4.3 首次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央企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1.4.4 首次系统分析并量化评价央企董事会治理
2 董事会治理及其评价文献综述
    2.1 董事会治理:理论与制度
        2.1.1 董事会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1.2 董事会治理的相关制度与演进
        2.1.3 董事会治理的功能
    2.2 董事会治理研究综述
        2.2.1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
        2.2.2 外部董事(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
        2.2.3 公司领导权结构与公司业绩
        2.2.4 董事会行为与公司业绩
    2.3 董事会治理评价研究综述
        2.3.1 溯源与发展
        2.3.2 概念与内涵
        2.3.3 董事会治理评价体系
        2.3.4 现行评价体系总结与分析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研究遵循的前提和规范
        2.4.1 现有研究的不足
        2.4.2 本文研究遵循的前提
        2.4.3 本文研究遵循的基本规范
3 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及评价中外比较
    3.1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比较
        3.1.1 企业类型
        3.1.2 董事会治理
        3.1.3 国家股东履职机构设置和职责
        3.1.4 董事会治理评价
    3.2 中国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及评价演进
        3.2.1 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3.2.2 演进过程及阶段性效果
        3.2.3 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治理
        3.2.4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
    3.3 董事会治理及评价国际比较
        3.3.1 董事会规模和结构
        3.3.2 董事来源和任职条件
        3.3.3 董事激励与约束
        3.3.4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3.3.5 治理机制及机构功能
        3.3.6 国家所有权政策
4 我国央企董事会治理及评价
    4.1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布局
        4.1.1 中央企业的涵义
        4.1.2 业务类型与分布
        4.1.3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2 董事会治理
        4.2.1 历史沿革
        4.2.2 董事会的性质与地位
    4.3 董事会治理试点
        4.3.1 试点的思路和模式
        4.3.2 制度安排
        4.3.3 外部董事制度
        4.3.4 试点的成效
    4.4 与地方国企董事会治理比较
5 央企董事会治理效率影响因素及分析
    5.1 法律及制度环境的影响
        5.1.1 弱化了董事会独立性
        5.1.2 弱化了董事会信息披露义务
        5.1.3 董事和董事会责任追究机制缺失
        5.1.4 董事会秘书的职位作用重视不够
        5.1.5 公司章程的作用重视不够
    5.2 国家所有权政策的影响
        5.2.1 所有权行使机构职责不清晰
        5.2.2 董事会职权难以落实
        5.2.3 治理目标不明确
        5.2.4 授权经营制度缺失
        5.2.5 董事、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建立
    5.3 市场机制和环境的影响
    5.4 董事会特征与行为的影响
        5.4.1 董事会规模和结构
        5.4.2 董事会治理特征
6 央企董事会治理评价及指标研究
    6.1 基本思路
        6.1.1 目的和意义
        6.1.2 评价指标设计的主要原则
        6.1.3 评价指标内容及评价结果的运用
    6.2 董事会治理评价的主客体选择和程序
        6.2.1 评价主体设计考虑的因素
        6.2.2 评价主体和客体选择
        6.2.3 评价指标设计和实施程序
    6.3 评价指标的内容及指标释义
        6.3.1 指标设置
        6.3.2 董事会治理行为纬度相关指标释义
        6.3.3 董事会治理特征纬度相关指标释义
    6.4 董事评价
7. 央企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数模型及运用
    7.1 评价指数编制方法
        7.1.1 评价指数形成流程
        7.1.2 指标处理
        7.1.3 建立指标影响因素权重集
    7.2 治理评价指数模型建立过程
        7.2.1 各层次各要素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7.2.2 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数值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7.2.3 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数模型的建立
        7.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7.3 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数模型的运用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董事会治理评价研究结论
        8.1.1 明晰的职责界定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
        8.1.2 对董事会和董事进行能力、行为、结果的全面评价
        8.1.3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结果使用的差异性
        8.1.4 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国家和企业具有差异性
        8.1.5 结合中央企业分类进行分类评价
    8.2 央企董事会治理研究结论与建议
        8.2.1 立足于建立强董事会模式
        8.2.2 国资委与董事会合理分配职权
        8.2.3 董事长与总经理角色分配
        8.2.4 完善信息报告制度
        8.2.5 国资委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处理
    8.3 中央企业分类治理框架及建议
        8.3.1 界定企业功能是各项改革深化的突破点
        8.3.2 公共保障类央企董事会治理模式建议
        8.3.3 特定功能性央企董事会治理模式建议
        8.3.4 商业竞争性央企董事会治理模式建议
        8.3.5 国资委分类行权方式和内容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概况
    第二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现状
        一、技术类期刊
        二、医学类期刊
        三、学术类期刊
        四、科普类期刊
        五、综合类期刊
第三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方阵的比较优势与不足
    第一节 在中国科技期刊中所占位置分析
    第二节 与国际同行业期刊对比分析
    第三节 相关科技期刊样本对比分析
        一、技术类期刊《电池》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二、医学类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三、学术类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第四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优势、不足及原因
第四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改革前景与路径
    第一节 体制变革是首要
        一、亚洲部分国家传媒体制变革实践
        二、国外科技社团的运行与发展
        三、国内传媒体制变革创新实践
        四、湖南科技期刊的变革与方向
    第二节 人才引进是关键
        一、人才资源现状
        二、人才资源需求
    第三节 质量管理是保障
        一、拥有质量自源头开始
        二、提升质量从审稿入手
        三、保证质量于编辑落实
    第四节 市场运作是后盾
        一、引入期刊“绿色营销理念”
        二、推出以读者为中心的“蓝海战略”
    第五节 OA出版是趋势
        一、OA科技期刊介绍
        二、OA科技期刊的特征、优势
        三、OA科技期刊现状
        四、营造特色OA模式科技期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循环流化床燃烧及其磁化焙烧铁矿石的提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1 鲕状赤铁矿的矿石性质及特征
    1.2 鲕状赤铁矿选矿工艺现状
        1.2.1 阶段磨矿—强磁选—重选工艺流程
        1.2.2 阶段磨矿—强磁选—反浮选工艺流程
        1.2.3 磁化焙烧—磁选工艺流程
        1.2.4 直接还原—磁选工艺流程
    1.3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铁矿石及煤粉的性质研究
    2.1 铁矿石的物相及化学成分分析
    2.2 煤粉的性质
第三章 试验方法及设备
    3.1 试验原料的预处理
    3.2 磁化焙烧—弱磁选试验方法
        3.2.1 固定床磁化焙烧试验方法
        3.2.2 流化床磁化焙烧试验方法
        3.2.3 强磁选试验方法
    3.3 铁矿石元素含量分析方法
        3.3.1 铁矿石的微波消解
        3.3.2 元素含量的测量分析
    3.4 试验设备
        3.4.1 固定床
        3.4.2 小型循环流化床试验装置
        3.4.3 湿式磁选管
        3.4.4 微波消解仪
        3.4.5 ICP光谱仪
第四章 磁化焙烧—磁选原理
    4.1 磁化焙烧的概念
    4.2 磁化焙烧的分类
    4.3 磁化焙烧的作用
    4.4 磁化焙烧的影响因素
        4.4.1 矿物性质的影响
        4.4.2 焙烧时间的影响
        4.4.3 还原气氛的影响
        4.4.4 焙烧温度的影响
    4.5 磁选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 固定床磁化焙烧—磁选试验研究
    5.1 焙烧温度的影响
    5.2 还原气氛的影响
        5.2.1 CO浓度的影响
        5.2.2 煤粉配比的影响
    5.3 焙烧时间的影响
    5.4 磁场强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循环流化床磁化焙烧—磁选试验研究
    6.1 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
        6.1.1 布风板阻力特性
        6.1.2 临界流化风量
        6.1.3 布风均匀性
    6.2 流化床磁化焙烧影响因素的探求
        6.2.1 焙烧温度的影响
        6.2.2 焙烧气氛的影响
        6.2.3 焙烧时间的影响
        6.2.4 磨矿粒度的影响
    6.3 磁化焙烧—磁选过程中P的变化
        6.3.1 P含量随焙烧时间的变化
        6.3.2 P含量随磨矿粒度的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5)精耕细作 办好学报——《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1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报沿革
二、主要成绩
    (一) 坚持办刊宗旨, 服务教学科研
    (二) 办刊质量不断提高, 学术影响逐步扩大
    (三) 编辑队伍不断加强, 学术研究收获较大
三、主要经验及体会
    (一) 突出办刊特色, 服务教学科研
        1.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2.体现较强的行业、学科与职业特色
        3.体现时代特色
        4.体现服务特色
    (二) 抓规范化, 提高编排水平
    (三) 抓学习, 提高编辑人员素质

(6)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钒的物理化学性质
    1.2 钒的氧化物
    13 V_2O_5的用途
        1.3.1 V_2O_5在钢铁行业中的用途
        1.3.2 V_2O_5在化学工业中的用途
        1.3.3 V_2O_5在钒电池中的用途
        1.3.4 V_2O_5在生物医学中的用途
    1.4 钒矿资源种类及资源状况
    1.5 V_2O_5的生产状况与市场供求
        1.5.1 钒产品
        1.5.2 钒的消费
        1.5.3 目前V_2O_5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6 石煤提钒的意义
    1.7 石煤提钒工艺研究综述
        1.7.1 石煤提钒原理
        1.7.2 钠法焙烧提钒工艺
        1.7.3 复合添加剂焙烧提钒工艺
        1.7.4 苛化泥焙烧提钒工艺
        1.7.5 无氯型复合添加剂焙烧提钒工艺
        1.7.6 钙法焙烧提钒工艺
        1.7.7 氧化焙烧酸浸提钒工艺
        1.7.8 氧化焙烧碱浸提钒工艺
        1.7.9 石煤直接酸浸提钒工艺
        1.7.10 石煤氧压直接酸浸提钒工艺
        1.7.11 钙法成球循环流化床锅炉焙烧提钒工艺
        1.7.12 回转窑焙烧提钒技术
    1.8 石煤提钒工艺研究中的问题
    1.9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9.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9.2 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原理
        1.9.3 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的优越性
    1.10 研究思路及试验构想
        1.10.1 小试试验研究
        1.10.2 设计、建造中试试验台
        1.10.3 中试试验研究
        1.10.4 理论分析研究
    1.11 本章小结
2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成灰特性
        2.1.1 入炉石煤特性分析
        2.1.2 实验方法及工况设置
        2.1.3 石煤燃烧特性分析
        2.1.4 燃烧效率
        2.1.5 V_2O_5富集特性
    2.2 含钒灰渣特性分析
        2.2.1 灰渣粒径分析
        2.2.2 灰渣化学成分分析
        2.2.4 灰渣XRD衍射分析
        2.2.5 灰渣中钒的价态及矿物相分析
        2.2.6 灰渣SEM扫描电镜分析
    2.3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备
        2.3.2 试验方法
    2.4 提钒试验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2.4.1 固体样品中V_2O_5含量的分析方法
        2.4.2 液体样品V_2O_5、Al_2O_3、Fe_2O_3浓度分析方法
        2.4.3 中间盐样品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含钒灰渣酸浸特性试验研究
    3.1 钒在溶液中的形态分布
    3.2 酸浸原理
    3.3 硫酸浓度对酸浸效率的影响作用
        3.3.1 试验原料及方案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浸取温度对酸浸效率的影响作用
        3.4.1 试验原料及方案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浸取时间对酸浸效率的影响作用
        3.5.1 试验方案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6 液固比对酸浸效率的影响作用
        3.6.1 试验方案
        3.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7 酸浸工艺条件试验结论
    3.8 浸出反应动力学分析
        3.8.1 酸浸过程动力学模型选择
        3.8.2 浸取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8.3 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8.4 液固比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9 酸浸液提取铵明矾试验研究
        3.9.1 酸浸液特性分析及试验方案
        3.9.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9.3 铵明矾结晶工艺条件试验结论
    3.10 本章小结
4 中间盐结晶试验研究
    4.1 若干自含钒溶液中提钒工艺
    4.2 中间盐结晶的提出
    4.3 无添加剂结晶试验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有添加剂的结晶试验
        4.4.1 添加剂的选择
        4.4.2 试验方案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添加剂比例系数
        4.5.1 试验方案
        4.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3 添加剂合理用量验证试验
    4.6 中间盐结晶工艺的优越性分析
    4.7 中间盐溶解试验
        4.7.1 中间盐可溶性试验研究
        4.7.2 溶解温度、溶解时间对中间盐溶解效率的影响作用
        4.7.3 液固比对中间盐溶解效率的影响作用
    4.8 返酸回用酸浸试验
    4.9 本章小结
5 中间盐晶体定位及形成机制研究
    5.1 中间盐晶体物相组成定位
        5.1.1 中间盐晶体化学成分分析
        5.1.2 中间盐晶体SEM-EDS分析
        5.1.3 中间盐晶体的XPS电子能谱分析
        5.1.4 中间盐晶体X射线衍射分析
        5.1.5 (NH_4)(Fe_xV_(1-x))(SO_4)_2固溶体分析
    5.2 中间盐晶体的定位
    5.3 添加剂在中间盐结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3.1 添加剂对中间盐结晶效率及中间盐化学成分的影响作用
        5.3.2 添加剂对中间盐晶体形貌的影响作用
        5.3.3 添加剂对中间盐晶体中钒价态的影响作用
        5.3.4 添加剂对中间盐晶体中物相的影响
    5.4 中间盐晶体的形成化学
        5.4.1 中间盐晶体生成过程的简化
        5.4.2 中间盐晶体中各物相的生成反应
    5.5 含钒物相生成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5.5.1 含钒物相热力学参数估算
        5.5.2 含钒物相生成反应热力学计算
        5.5.3 K_(1.11)V_3O_8生成反应步骤的定位与分析
        5.5.4 含钒物相生成反应热力学分析
    5.6 中间盐结晶过程分析
        5.6.1 中间盐结晶过程
        5.6.2 中间盐结晶过程讨论
        5.6.3 中间盐结晶过程分析的结论
    5.7 中间盐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计算
    5.8 本章小结
6 溶剂萃取、沉钒、热解脱氨的试验研究
    6.1 萃取剂的种类及萃取剂的选择
        6.1.1 萃取剂的种类
        6.1.2 萃取剂的选择
    6.2 协萃剂和稀释剂的选择
        6.2.1 协萃剂的选择
        6.2.2 稀释剂的选择
    6.3 萃原液配制试验研究
        6.3.1 中间盐溶解液还原试验研究
        6.3.2 中间盐溶解液中和试验研究
    6.4 萃取体系试验研究
        6.4.1 有机相中P204浓度
        6.4.2 萃取剂饱和容量
        6.4.3 萃取混合时间的确定
        6.4.4 萃取相比
        6.4.5 萃取等温线
        6.4.6 反萃剂浓度
        6.4.7 反萃取混合时间
        6.4.8 反萃取相比
        6.4.9 反萃取等温线
    6.5 多级逆流萃取
        6.5.1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
        6.5.2 多级逆流萃取级数
        6.5.3 多级逆流萃取试验的模拟
        6.5.4 多级逆流反萃取试验的模拟
    6.6 氨法沉钒试验研究
        6.6.1 试验方案
        6.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7 热解脱氨试验研究
    6.8 本章小结
7 中间盐法酸浸提钒工艺中试实验研究
    7.1 中试实验台主要设备简介
        7.1.1 酸浸反应釜
        7.1.2 水平真空带式过滤机和自动排液器
        7.1.3 气动隔膜泵
        7.1.4 铵明矾结晶釜
        7.1.5 中间盐结晶釜
        7.1.6 萃取器的选择与CMS萃取器的设计
    7.2 中试实验流程及实验方案
        7.2.1 中试实验流程
        7.2.2 中试实验方案
    7.3 新酸浸取实验
        7.3.1 中试实验灰渣化学成分分析
        7.3.2 新酸浸取中试实验
        7.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7.4 返酸浸取实验
        7.4.1 返酸浸取实验条件
        7.4.2 返酸浸取实验结果及分析
    7.5 铵明矾结晶中试实验
        7.5.1 新酸浸取阶段铵明矾结晶实验
        7.5.2 返酸浸取阶段铵明矾结晶实验
    7.6 中间盐结晶实验
        7.6.1 新酸浸取阶段中间盐结晶实验
        7.6.2 返酸浸取阶段中间盐结晶实验
    7.7 中间盐溶解至热解脱氨实验研究
        7.7.1 中间盐溶解中试实验
        7.7.2 萃原液配制
        7.7.3 萃取中试实验
        7.7.4 反萃取中试实验
        7.7.5 氧化沉钒中试实验
        7.7.6 热解脱氨实验
    7.8 小试试验与中试实验结果对比
        7.8.1 试验工艺条件与试验结果对比
        7.8.2 V_2O_5回收率对比
    7.9 本章小结
8 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效益初步分析
    8.1 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经济效益分析
    8.2 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8.3 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环境效益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
    9.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
    9.2 主要创新点
    9.3 有待深入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检视与审思: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巡弋
    第一章 概念检视:技术-课程-课程整合
        第一节 技术及其本质观透析
        一、技术与技术哲学的兴起
        二、神态迥异的技术本质观
        三、技术本质观演绎的启示
        第二节 课程及其内涵再认识
        一、形色多彩的课程观扫描
        二、代表性课程观举要简析
        三、课程后现代转向的意义
        第三节 整合与课程整合释解
        一、“整合”概念及其内涵
        二、课程整合的意蕴诠释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义解读
    第二章 历史审思:技术之于课程和教学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流变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化
        二、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二元分化
        三、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融合走向
        第二节 课程教学的技术化变迁
        一、教育教学的技术化演进
        二、技术课程化的演变轨迹
        三、课程技术化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波动关系
        二、影响技术作用于课程的因素
        三、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模型
[中篇] 透视与解析:表象和本质的文化追寻
    第三章 现实透视:问题调查与实践分析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觉”调查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调查
        二、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分析
        第二节 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调查
        一、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
        二、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行动实践省思
        一、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实践探索
        二、CMC网络远程教学行动分析
    第四章 内涵解析:技术与课程整合再认识
        第一节 信息化教育遭遇的现实问题
        一、对调查和实践问题的再思考
        二、E-Learning实践发展的认识偏差
        三、E-Learning向B-Learning思维转向
        第二节 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述析
        一、两种不同的技术教育应用观
        二、对技术教育应用的理性反思
        三、相关文献分析与实践者思想
        第三节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辨析
        一、学术视野中文化意义的缺失
        二、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
        三、课程整合与发展的文化建构
[下篇] 裂变与重构:文化转型中的课程构架
    第五章 文化转型:技术教育化的裂变效应
        第一节 文化、技术文化、课程文化
        一、文化、文化力与文化传统
        二、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及特性
        三、课程与教学中的文化积淀
        第二节 技术教育化的冲突与调适
        一、技术教育化的角色功能
        二、技术教育化的价值冲突
        三、技术教育化的互动调适
        第三节 技术教育化孕育的文化转型
        一、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与教学的适应性创生
        三、从权威控制转向互动对话
    第六章 课程重构:面向信息化的思维框架
        第一节 信息化教育中的课程整合
        一、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析
        二、技术与课程整合价值重塑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立体化建构
        一、从立体化教材到立体化课程
        二、立体化课程的特征分析
        三、立体化课程的行动实践
        第三节 现实与虚拟联结的学习共同体
        一、学习社区与学习共同体
        二、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三、现实与虚拟的有机联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调查单位
附录二: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协作单位
附录三:WebQuest设计与应用案例调查站点
附录四: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访问站点
后记

四、《湖南冶金》2001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条件刺激阻滞疗法对骨肉瘤化疗患儿预期性呕吐的影响[D]. 李华. 浙江大学, 2015(09)
  • [2]董事会治理及评价 ——基于中央企业的研究[D]. 秦永法. 武汉大学, 2014(01)
  • [3]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D]. 屈湘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2)
  • [4]循环流化床燃烧及其磁化焙烧铁矿石的提质试验研究[D]. 王星昊. 浙江大学, 2012(03)
  • [5]精耕细作 办好学报——《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10年回顾[J]. 尹志诚.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6]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的试验研究[D]. 徐耀兵. 浙江大学, 2009(01)
  • [7]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 刘成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  ;  

《湖南冶金》2001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