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实用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一、实用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承浩[1](2021)在《节理裂隙快速辨识与岩体质量三维表征研究》文中认为精细描述、快速量测、直观表征岩体结构及其质量等级空间分布是解决诸多地下工程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如何高效率地进行岩体质量的评价、直观地三维展示岩体质量状况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Matlab开发了裂隙辨识程序提取近景摄影照片中的裂隙信息,并依托实际的矿山工程,实现了岩体质量的动态分级及其三维可视化。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如下:(1)数字近景摄影方法克服了传统裂隙统计测量方法的不足,为实现高效精确的裂隙参数测量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从数字图像处理、光照影响、比例尺偏差纠正等方面入手,分别提出了人工处理辨识近景摄影照片中节理几何信息、自动辨识近景摄影照片提取裂隙节理的几何信息的方法。对于工程中巨大数据量的需求而言,对近景摄影的照片质量要求较低的近景摄影照片人工裂隙辨识的优势得以凸显;而对于数据更新需求、快速获取岩体质量需求等情况,使用自动裂隙辨识程序完成则更加便捷。(2)精细、高效的岩体质量辨识新方法,将推动岩体质量量化的成果普及应用。依托于南方某铁矿实际工程,提出了优化传统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的基于近景摄影的节理裂隙快速辨识方法,验证了裂隙辨识的可行性,实现了岩体质量评价的自动化进行,并自主开发了工程岩体质量等级评价与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该方法有效规避了人为操作误差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岩体质量等级评判工作效率与准确率。(3)及时掌握岩体质量等级及其空间分布,可为生产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依据矿体、围岩等实体模型建立适用于某特定矿山的三维块体模型,将各调查点的岩体质量指标(RMR)与现场实地坐标结合创建待估岩体区域的岩体质量指标值样品点,通过距离幂次反比估值法对三维块体模型赋值得到矿山的岩体分级三维模型,实现岩体质量分级的三维可视化;对岩体质量三维分布模型进行剖切处理,获得各水平的岩体等级分布图,直观、快速确定和展示包括未揭露区域等所有区域岩体质量等级分布情况。该方法有助于充分了解区域地质情况,为地下工程的生产、设计等提供指导,给地下工程安全建设提供依据。

刘晟[2](2020)在《区间多目标优化直接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文中指出实际工程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工程结构的几何特性、材料特性、边界条件等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参数,故需要求解的优化问题可能是不确定性优化问题。求解不确定性优化问题主要的方法有随机规划、模糊规划和区间优化方法。其中,区间优化方法仅需知道不确定性参数的上、下边界即可求解问题,因此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使用区间优化方法求解不确定性问题时,通常先利用区间规划将区间优化问题转换,再利用已有的优化算法求解转化后的问题。对于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问题来说,需要使用目标函数区间的中点、半径或中点和半径的组合作为优化目标的近似值。这样求解的问题是转换后的问题,其求解效率和精度受限于所采用区间转换模型的有效性。还有一类不需对原问题转化的方法,以多目标进化算法为框架,重新定义区间非支配关系来比较不同解,对问题直接求解。此类方法目前还未考虑约束函数中含不确定性参数的问题,这限制了该类方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微型遗传算法的区间多目标优化直接方法用以高效求解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问题,并实现了其在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首先,在微型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框架下,将原有非支配分级和个体拥挤距离通过区间数排序,扩展得到区间非支配分级和个体广义拥挤距离,以此来实现个体的比较和选择,研究得到基于微型遗传算法的区间多目标优化直接方法,并通过测试函数对其求解效率进行了验证;接着,将设计者对问题的已知信息通过集合偏好算子加入到优化过程中,研究了基于集合偏好的区间多目标优化直接方法,该方法的求解性能同样通过测试函数进行了验证;然后,本文将所研究的两种算法分别应用于十杆桁架结构多目标优化、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多目标优化和汽车车身结构耐撞性多目标优化问题中,验证了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为了使所研究的区间多目标优化直接方法更便于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中,本文在所研究算法基础上开发了区间多目标优化设计算法软件包。该软件操作简便,工程人员只需输入问题的参数即可得到结果。

刘国富[3](2019)在《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燃煤火电机组每年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SCR技术广泛应用于燃煤火电机组的烟气脱硝过程中。自2014年开始国家全面实施燃煤机组烟气的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的燃煤机组SCR系统存在着盲目过量喷氨的共性问题,导致系统出口的氨逃逸水平升高,进而引发了空气预热器冷端的积灰腐蚀受损、引风机电耗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机组受迫停机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安全运行。对此,本文以提升燃煤火电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为目标,开展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提出基于多输入单输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技术。定量分析SCR系统大迟滞特性,提出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锁定入口NOx浓度的关键影响参数,搭建适用于入口NOx浓度精确预测的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并实现其在线自学习与自更新。某660MW燃煤火电机组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所建立的MISO预测控制模块,入口NOx浓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约为5.52mg·Nm-3,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12%。开展SCR系统烟气流场诊断优化研究。研究得到SCR系统内导流板的合理优化设计对系统内的流场及浓度场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相比而言,对流场分布均匀性的改善作用更强);提出一种能够优化系统内氨氮混合当量比的SCR系统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结合喷氨格栅前烟道截面内烟气流场连续分布特性及AIG型式(分区控制式)解析喷氨支管权重,进而开展SCR系统喷氨支管阀门开度的手动针对性调整。某660MW燃煤机组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应用后,SCR系统的氨耗率降低约4.33%。在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喷氨格栅(AIG)支管权重敏感性,提出SCR系统喷氨支管动态配氨调控技术。结合典型的分区控制式喷氨格栅,形成三种AIG前―NOx通量‖分布特性的离线获取方法,解析SCR系统AIG前烟道截面各分区域内的―NOx通量‖随时间/空间的波动特性,锁定关键AIG支管阀门并完成自动化改造。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分布式―NOx通量‖在线测量的关键支管动态配氨策略应用后,相比均匀喷氨策略可使系统氨耗率降低约7.99%、出口NOx浓度分布偏差降低约64.66%。根据所形成的基于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技术、基于NOx通量解析的喷氨支管动态配氨控制技术,开发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软件,并采用外挂控制器方式实现了其工程应用。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改造完成后SCR系统出口NOx浓度平均定值控制偏差的三日均值约为2.27 mg·Nm-3,系统氨耗率降低约10.62%(改造侧与未改造侧间对比结果)、6.44%(改造侧优化前后对比结果),出口NOx浓度分布偏差最大降低约83.08%,空气预热器烟气侧运行阻力增长速率降低约39.18%。通过开展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实现了SCR系统喷氨总量的超前控制及喷氨支管的动态配氨,为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本技术方案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技术路线作为第16项推广技术入选了国家生态环境部《2018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王洪志[4](2019)在《基于距离约束策略的主动学习Kriging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工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靠度理论就是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研究的学科。目前,可靠性分析方法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减少功能函数计算次数,以及提高失效概率的计算精度。在实际工程中,功能函数一般是复杂的隐式函数,很难直接表达成随机变量的显式函数。一次二阶矩法(First-order Second-moment method,FOSM)是常用的可靠度计算方法,但是对一些高度非线性功能函数,求解困难,精度低。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虽然适用于任何形式的功能函数,但其不足之处是计算成本高、耗时长,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代理模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代理模型替代实际的功能函数进行可靠性分析可以提高计算效率,且计算精度较高。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1.对工程结构可靠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包括可靠性、可靠度、随机变量、极限状态、失效概率以及可靠指标等基本概念,传统的一次二阶矩方法、蒙特卡洛方法、现在广泛研究的代理模型方法等可靠度求解的方法。传统响应面法常采用二次多项式构造功能函数,难以拟合非线性程度高的极限状态曲面,且对抽样中心的选择以及抽样方法敏感。Kriging代理模型方法比传统响应面方法精度更高、效率更好,本文工作以Kriging代理模型为基础。2.Kriging代理模型不仅可以提供预测点的均值,还可以提供与之对应的方差(预测不确定性的估计量),该模型这种独有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建立“逐渐逼近”的主动学习机制Kriging方法。主动学习Kriging方法是一种基于学习函数U进行主动选点,将Kriging代理模型与MCS相结合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AK-MCS(Active learning reliability method combining Kriging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该方法可以看成是对MCS的改进。该方法对于高度非线性功能函数、系统可靠性和多验算点等复杂问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然而,由于候选样本种群数量过多,选择的最佳样本点可能彼此邻近,造成信息冗余。本文通过引入最小距离约束,提出了基于距离约束策略的主动学习Kriging方法—AK-MDS(Active learning Kriging method based on Minimum Distance constraint Strategy)。该方法可以显着减少功能函数的调用次数,并得到较高的计算精度。3.由于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较多、不确定性较大,传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安全系数法)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边坡发生破坏的可能性。强度折减法通过不断对岩土体的强度进行降低,在其抗剪强度无法抵抗剪应力时岩土体将会发生破坏,从而可以获得岩土体最危险滑动面以及相应的安全系数。本文使用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通过MATLAB与FLAC3D软件的数据交互,将AK-MCS和AK-MDS等可靠性分析方法引入到边坡稳定性分析中,计算边坡失效概率,这种方法使得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更加全面。不同种类的边坡算例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响应面方法,AK-MCS方法虽然可以得到精度较高的结果,但是效率稍差;而所提AK-MDS方法,在边坡稳定可靠性分析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获得良好的计算精度,并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成功[5](2019)在《尾矿库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尾矿库是矿产行业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生产和环保设施。尾矿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使得寻求统一的工程处理措施也极为困难;而尾矿失事带来的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影响又不容忽视;加之国内当前多数尾矿库库址距选矿厂和公路较远,筑坝工艺复杂。基于此,分析尾矿库力学工程特性及其稳定性分析方法、工程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对尾矿的力学特性及工程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工程措施组合及其合理性进行探究,通过开展对其力学特性、稳定性计算方法和设计的基本方法、路径的探讨,模拟开展不同坝高和坡比的洪水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思路如下:首先,系统总结尾矿的物理力学特征及工程特性,并结合现行规范、标准及设计手册,对尾矿坝的稳定性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说明尾矿库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及本文稳定性分析所采用的软件概况;然后,通过研究尾矿库设计的基本方法、路径,明确尾矿库治理设计的基本措施,并模拟开展尾矿库在不同坝高和坡比的洪水工况下的稳定性数据分析,并概述尾矿库的设计方法,提出尾矿库治理过程中常见的工程处理措施,通过模拟计算开展稳定性优化分析路径研究;最后,将林果塘尾矿库卸载工程设计作为案例,对其工程概况、安全复核情况、卸载工程设计等内容进行陈述,采取本文建议的工程治理措施,并选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稳定性分析,模拟计算其优化分析路径。对尾矿库治理措施而言,单一卸载、削坡和浸润线控制并不能完全的达到治理目标,卸载并控制浸润线组合可以满足要求,并应严格控制库内水位。通过林果塘尾矿库卸载工程,将设计、治理方法与工程实例相互印证,以图为工程实施单位在工程优化中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林果塘尾矿库治理工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确定坝高、坡比与浸润线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尾矿库在不同洪水工况下的优化设计依据,从而提高非特殊工况下尾矿库设计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以期为同类工程的尾矿库设计及运营提供指导。

杜丽[6](2019)在《约束空间下的试验设计算法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是关于如何按照预定的目标来制订适当的实验方案,以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的数学原理和实施方法,一般通过空间填充特性和投影特性评估DoE方法的优劣。近年来,代理模型等数据驱动的设计方法逐渐兴起,而良好的试验设计是保证数据驱动的设计方法有效性及结果可靠性的必要前提。目前,无约束空间的DoE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对于约束空间中的试验设计的研究仍无太多成果与太大进展。现有的DoE方法无法解决约束空间条件下抽样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的无约束空间的取样方法——连续局部枚举拉丁超立方取点,提出了针对约束空间的连续局部枚举拉丁超立方取点策略方法(sequential local enumerationbased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for constrained design space,SLE-CLHS),称为SLE-CLHS取点策略,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由各个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建立的约束空间中有效取点,通过若干工程案例证明所提出取点策略有效性及均匀性,详细如下。(1)SLE-CLHS算法考虑了样本变量之间的约束,可直接用于约束设计空间的可行域采样。在采样过程中先剔除不满足约束条件的点,然后在可行域中产生新的点,新点在约束空间中以一定的方法和步长继续搜索,直到该点达到满足整体抽样的空间填充性和投影性。(2)本文通过3个数值案例,即二维空间的正则凸约束、三维球体的1/8约束空间和不规则凸约束来对SLE-CLHS方法进行数值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取得的样本点能完全处于约束空间中,并充分满足DoE方法的空间填充特性和投影特性要求(3)本文将SLE-CLHS方法应用于无人机旋翼的优化和挖掘机动臂优化。在无人机旋翼优化中,利用SLE-CLHS算法来对四个具有耦合关系的参数在可行域内采样。建立代理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以转矩Torque为优化目标,参数耦合关系和升力为约束条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最终得到优化后的翼型的扭矩Torque减少了10.53%,这意味着悬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无人机的性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SLE-CLHS算法在挖掘机动臂优化中的应用中,我们对矿用挖掘机的实际尺寸对动臂进行建模并建立最优数学模型,针对动臂的质量、应力和疲劳寿命进行优化。在通过SLE-CLHS算法对耦合参数在可行域内进行采样设计之后,我们得到了完整的六维空间采样点。通过建立代理模型并优化得到了优化后的动臂质量,优化后的动臂质量和与此相对应的最大应力和疲劳寿命值都满足约束。试验结果表明SLE-CLHS能取得更小的?值,说明SLE-CLHS取得的样本点比随机LHS取得的样本点具有更好的空间填充性能和投影性能,该方法能够在约束空间中进行有效取点,这对于试验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

施怡然[7](2019)在《船舶油耗监测系统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嵌入式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船舶远程监控和船舶油耗的管理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传统的燃油消耗监测方法由于统计误差大、信息反馈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航运业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为了更好地进行能源管理、设备工况监测和航态分析,本文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船舶油耗监测系统,使得船舶能效管理更加精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首先,介绍了船舶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近况。针对船舶航行期间的异常事件,提出了船舶瞬时燃油消耗指标。接着根据船、机、桨之间的匹配关系,确定影响船舶油耗的各类因素,构建出最佳的船舶油耗调度模型。其次,基于Zig 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北斗的无线通讯技术,设计出具有自适应功能的船舶油-机-环境系统的参数采集系统,能自动对监测网络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了物联网与海事通讯网络的联合数据传输。接着对油耗监测平台进行软件设计,主要包含基于Django web技术的服务器端代码构造、功能策划与模块实现。接着,分析和清洗收集的船舶燃油消耗数据,运用三次拟合模型以确认与船舶油耗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接着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对这些通航因子进行训练,把握通航因子和油耗变化潜在的关联,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船舶燃油消耗的规律,为船舶操纵人员提供参考,制定更为合理的航行计划,达到船舶节能减排的目的。最终的实践分析结果表明,该油耗监测平台能够稳定运行并为用户和管理者提供船舶油耗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袁斌[8](2019)在《桩—土—厚承台共同作用数值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物也由简单结构向复杂结构发展,桩基础因其优越的承载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承台作为桩基础中“承上启下”的结构部件,需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厚承台的应用便变得更加广泛。国内外众多规范中对厚承台的设计尚未统一,差异较大,大部分研究都只侧重于桩工作用,对桩-土-厚承台共同作用下的厚承台研究较少。本文利用模型试验和原位实验数据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研究桩-土-厚承台共同作用时厚承台的工作性能,探讨厚承台的受力特性、传力机理和传力模型,结合国内规范给出了厚承台的设计建议。主要研究工作结论如下:(1)利用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承台破坏的实验数据和钻孔灌注桩的静载实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可靠性,随后针对二桩、四桩、五桩承台分别建立了桩-土-承台模型进行分析计算;(2)厚承台在承受荷载时,距厚比越小,柱底的承台应力越集中于柱中心的正下方,随着距厚比的增大,柱底应力集中的位置逐渐往靠近桩的两侧柱边处移动,柱中心正下方的压应力逐渐减小并转化为拉应力;(3)根据模拟计算出来的承台应力云图分析了厚承台的应力流分布,探讨其传力机理,并根据其传力机理得出了土中厚承台的传力模型,其符合空间桁架模型的特征,得到了相对应的空间桁架传力模型的具体形式,指出在共同作用下的斜压杆形状更类似于“八”字形;(4)受土体围压和承台底部反力作用的影响,承台内部应力的分布会产生扩散,从而削弱承台底部应力集中的现象,提高承台的承载能力。柱底的应力集中区域会随着距厚比的增大而逐渐向柱边或柱角转移;(5)根据模拟计算出来的承台应力云图分析了厚承台内部混凝土结构和厚承台底部钢筋的受力情况,并给出了配筋建议。合理设置桩顶集中布筋、均匀布筋这两种布置形式会更有效地提高承台的承载能力;(6)通过算例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对我国现有的混凝土规范和桥涵规范中关于厚承台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设计和比较,给出了设计建议。

张艳龙[9](2019)在《含动摩擦的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认为含摩擦和间隙的碰撞振动系统在机械、车辆工程等应用领域中经常遇到,如圆柱滚子轴承转动系统、车辆盘形制动系统等,这类碰撞振动系统常常受到动摩擦和随机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某些特定参数的变化常会引起系统响应的本质变化,如会产生分岔现象,这导致系统动态失稳,若得不到及时控制,将会造成系统动力学结构的重大破坏,这就迫切需要对此类系统的动态行为有更全面的了解。因此本文在车辆盘形制动系统简化振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动摩擦、间隙、碰撞等因素,建立了几类有一定递进关系的含动摩擦和间隙的碰撞振动系统模型,得到了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并数值仿真分析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部分系统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进而通过实例研究了该类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在由车辆盘形制动系统简化而来的经典含摩擦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间隙、碰撞以及随机干扰等因素,引入三种动摩擦模型:Dankowicz动摩擦、Lu Gre动摩擦和改进Lu Gre动摩擦,分别建立了含动摩擦和间隙的单自由度刚性、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力学模型,得到了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分析了系统的运动状态。进而借助系统分岔图、相图及时间历程图,数值仿真分析了一定参数下系统的多种摩擦诱导振动形式,并分析了特定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以及随机干扰下系统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刚性碰撞系统呈现不同运动形式的摩擦诱导黏滞混沌振动、黏-滑-碰运动、特殊的擦边碰撞和颤振运动;随机激励干扰使得系统的相轨呈现发散趋势,且其对右侧约束处碰撞的影响较大。弹性碰撞系统运动存在两种不同的复杂演化过程:(1)滑移-碰撞接触-接触分离?滑移-黏滞-碰撞接触-接触分离?滑移-黏滞;(2)滑移-颤振-碰撞接触-接触分离?滑移-颤振-黏滞-碰撞接触-接触分离?滑移-双黏滞-碰撞接触-接触分离?滑移-碰撞接触-接触分离;随机激励干扰使得系统的相轨也呈现发散趋势,且随着随机激励强度的增大,系统的相轨会出现无规则的发散行为。工程实际中车辆盘形制动系统、圆柱滚子轴承转动系统多为多自由度振动系统,自由度的增多使得系统的力学建模、运动过程分析和数值仿真变得更为复杂,动力学特性也会更为复杂。因此为了方便后面的工程应用实例的力学建模与动力学行为分析,在前面含动摩擦和间隙的单自由度刚性、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建模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含Dankowicz动摩擦和间隙的两自由度单侧刚性约束和双侧刚性约束碰撞振动系统的力学模型,数值仿真分析了系统的黏滑颤振特性;建立了含Lu Gre动摩擦及间隙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力学模型,数值仿真分析了带速和间隙分别对系统动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两自由度刚性碰撞系统在低频下的颤振更为明显,都会出现滑动—黏滞—数次碰撞或颤振—短暂停留—滑动运动来回往复的现象,且随着频率增大,颤振在约束面处停留减短,直至消失。两自由度弹性碰撞系统在带速较低时,在弹性碰撞之前出现粘着运动;在带速较高时,质块1与带的相对速度在零附近与大于零之间变化。两自由度弹性碰撞系统在间隙较小时,在碰撞之前发生粘着运动;在间隙较大时,弹性碰撞前后都有粘着运动发生。最后考虑工程实际碰撞振动系统,在前面几种含动摩擦和间隙的碰撞系统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一类含Lu Gre动摩擦和间隙的单列圆柱滚子轴承系统模型,数值仿真分析了系统部分关键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含Dankowicz动摩擦、改进Lu Gre动摩擦的四自由度车辆制动系统模型,得到了系统运动微分方程,根据雅克比矩阵求解特征值,以便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借助相图和时间历程图,数值仿真分析了制动系统在纵向和垂向的振动特性及系统部分关键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滚子轴承系统在激振频率较小时,存在不同的运动周期;随着激振频率的递增,系统的运动周期数逐渐减小,直至稳定的单周期运动;当激振频率与间隙均较小时系统在混沌运动和逆周期倍化分岔之间演化,存在多周期运动。四自由度的车辆制动系统在某些系统参数下,系统运动会处于失稳状态,闸片的纵向和垂向振动位移和速度的幅值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加,直至系统被破坏;但是通过调节摩擦模型参数和系统参数,最终可以使得两闸片的纵向和垂向振动调至稳定状态。

宋杰[10](2016)在《隧道施工不良地质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在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给施工带来了诸多挑战。隧道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多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极易诱发突水突泥、塌方、TBM(Tunnel Boring Machine)卡机等严重灾害和事故,常常会导致施工工期延误、TBM损毁、严重的经济损失乃至重大人员伤亡。因此,提前探明工作面前方存在的断层破碎带、含水溶洞等不良地质,对于保证隧道工程建设安全和灾害预防与控制极为重要。地震波超前探测方法以其较远的探测距离与较好的界面识别效果,成为隧道超前探测中最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但由于隧道环境十分复杂,现有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方法仍存在许多问题:①对隧道环境下地震波传播特性的认识不够清楚,缺少针对典型不良地质三维地震波场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②现有地震波超前探测方法多采用直线类观测方式,无法准确获得前方岩体地震波波速分布,导致前方不良地质体的定位效果和识别效果难以保证;③三维空间类观测方式有利于获得更加准确的波速估计,但是隧道环境下空间类观测方式的布置形式研究不够深入,尚缺乏适用于三维空间类观测方式的合理的数据处理与成像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三维空间观测模式、有效的成像方法、三维地震波场响应特征等为切入点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并提出了隧道环境下地震波超前探测的三维空间观测方式及其数据处理与成像方法,通过系统的正演模拟与成像试验,揭示了典型不良地质体的地震波探测响应规律与成像特征。同时针对单一超前探测方法多解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三维地震先验约束信息的隧道不良地质综合超前探测方法。最终形成了基于三维空间观测方式的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的成套方法及综合预报与联合解释方法,在三维波场分离、三维速度分析及成像、多解性压制等方面有显着改进,并将其技术成果在现场探测工作中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成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常用的直线类观测方式无法获得前方围岩较准确地震波波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三向偏移距的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三维空间观测方式。同时考虑波场分离的要求,设计了三维地震空间观测方式的道间距、偏移距、最大炮检距等参数。该观测方式具有隧道轴向、垂向以及水平三个方向上的偏移距。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正演发现,该观测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了隧道空腔有限的观测空间,有利于获得可靠的速度分布结果,提高异常体的定位精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与隧道轴向小角度相交异常体探测效果。(2)针对具有三向偏移距的三维空间新型观测模式,研究并提出了隧道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的数据处理与成像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像处理程序。针对地震记录的时变频率分布特性,采用时变滤波的方法有效的滤除杂波,提高探测的分辨率。针对部分干扰波与有效波频谱成分接近,采用F-K与τ-p联合滤波的方法,实现了隧道复杂波场反射波提取与干扰波的滤除。采用了基于绕射叠加的速度扫描分析方法实现了具有三向偏移距的三维空间新型观测模式下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三维速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惠更斯原理利用几何地震学原理及波运动学特性实现了基于等旅行时的隧道地震波偏移成像方法。(3)通过系统的正演模拟与成像试验,揭示了岩性分界面、断层、溶洞等典型不良地质的三维地震波场响应规律与成像特征。研究了不同角度岩性分界面、不同厚度断层以及不同直径溶洞的三维地震波场传播及响应特征,并采用本文提出的隧道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成像方法与程序进行处理,得到典型不良地质体的成像特征,从而为隧道三维地震波探测现场数据处理以及解释提供理论基础。(4)针对传统综合超前预报中每种方法本身多解性和可靠性未有改善的问题,以约束反演和联合解释为核心,提出了基于三维地震先验约束信息的隧道不良地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将地震波探测方法获得的岩体构造边界和形态作为空间结构约束,并将其施加到三维电阻率反演中,在结合不等式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等式与结构约束的三维电阻率约束反演方法。同时从弹性差异、导电性差异、介电差异等方面总结了不同探测方法对不良地质构造的响应特征,进而提出了含水体的联合解释准则。在约束反演和联合解释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三维地震先验约束信息的隧道不良地质综合预报探测方法和体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基于三维空间观测方式的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的成套方法及综合预报与联合解释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吉林引松供水工程TBM2标段和TBM3标段、辽宁某TBM隧道、乌东德水电站交通洞等多个隧道工程的超前探测中,解译结果与实际工程揭露岩体基本一致,从现场应用的角度验证了该探测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二、实用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用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节理裂隙快速辨识与岩体质量三维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构面信息采集与辨识研究进展
        1.2.2 工程岩体质量评价与分级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于近景摄影的裂隙信息快速获取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摄影采集及图像处理
        2.2.1 近景摄影图像采集
        2.2.2 数字图像辨识与处理
    2.3 裂隙几何参数的自动辨识与量化
        2.3.1 分辨每条裂隙
        2.3.2 统计每条裂隙的几何参数
        2.3.3 计算裂隙间距
    2.4 裂隙几何参数的人工辨识与量化
        2.4.1 节理裂隙近景摄影照片采集
        2.4.2 裂隙信息传统方式采集及坑道调查
        2.4.3 提取近景摄影照片中裂隙信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动态数据的岩体质量快速分级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岩体质量分级基础信息的现场获取
        3.2.1 岩石强度点荷载试验
        3.2.2 围岩强度应力比
        3.2.3 岩体不完整程度指标
    3.3 矿区岩性评价与等级分区
        3.3.1 岩体质量分级指标
        3.3.2 测点岩体质量分级
    3.4 工程岩体质量评价与分级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体质量分级三维可视化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岩体质量指标三维可视化
    4.3 水平岩体等级现状分布
    4.4 岩体等级动态对比
    4.5 岩体质量现状分布工程应用
        4.5.1 工程传统支护情况
        4.5.2 基于岩体质量等级的支护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区间多目标优化直接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1.2 不确定性优化的一般方法
        1.2.1 随机规划和模糊规划
        1.2.2 区间优化方法
    1.3 区间多目标优化方法
        1.3.1 区间多目标优化问题描述
        1.3.2 基本求解方法
        1.3.3 基于偏好的求解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微型遗传算法的区间多目标优化直接方法
    2.1 前言
    2.2 DI-μMOGA基本实现技术
        2.2.1 评估进化种群
        2.2.2 区间非支配分级
        2.2.3 广义拥挤距离
    2.3 算法流程
    2.4 性能测试及评价
        2.4.1 性能测试评价参数
        2.4.2 测试算例
        2.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集合偏好的区间多目标优化直接方法
    3.1 前言
    3.2 基本实现技术
        3.2.1 集合偏好算子
        3.2.2 集合个体比较策略
        3.2.3 集合个体进化策略
    3.3 算法流程
    3.4 性能测试及评价
        3.4.1 区间KUR函数测试结果及分析
        3.4.2 区间CONSTR函数测试结果及分析
        3.4.3 典型区间多目标优化解析函数测试结果及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工程应用
    4.1 前言
    4.2 十杆桁架结构多目标优化
        4.2.1 问题描述
        4.2.2 DI-μMOGA优化结果及分析
        4.2.3 基于集合偏好的DI-μMOGA优化及分析
    4.3 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多目标优化
        4.3.1 问题描述
        4.3.2 DI-μMOGA优化结果及分析
        4.3.3 基于集合偏好的DI-μMOGA优化及分析
    4.4 汽车车身结构耐撞性多目标优化
        4.4.1 问题描述
        4.4.2 DI-μMOGA优化结果及分析
        4.4.3 基于集合偏好的DI-μMOGA优化及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区间多目标优化设计算法的软件实现
    5.1 前言
    5.2 软件说明
        5.2.1 软件使用环境要求
        5.2.2 界面说明
    5.3 软件使用流程
        5.3.1 设置任务
        5.3.2 执行任务
        5.3.3 结果保存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喷氨总量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SCR烟道流场均匀化的研究现状
        1.2.3 喷氨支管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喷氨优化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目标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ISO大数据预测前馈控制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燃煤火电机组CEMS运行数据预处理
        2.2.1 相关联多维度运行参数初筛选
        2.2.2 针对NO_x浓度测量失真工况的预测矫正处理
    2.3 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建立
        2.3.1 入口NO_x浓度测量大迟滞定量分析
        2.3.2 入口NO_x浓度关键影响因素锁定
        2.3.3 MISO预测控制模块建立及其在线自学习自更新方法
    2.4 基于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策略构建
        2.4.1 多模块耦合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策略
        2.4.2 仿真条件下系统控制参数的整定研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CR系统流场诊断优化及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研究
    3.1 引言
        3.1.1 CFD计算模型
        3.1.2 冷态模化试验装置
    3.2 烟气流场特性诊断与优化研究
        3.2.1 流场诊断结果
        3.2.2 基于导流板优化布置的流场均匀化方案
        3.2.3 较优导流板优化布置方案的冷模验证
    3.3 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研究
        3.3.1 喷氨优化前AIG支管调控特性分析
        3.3.2 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
        3.3.3 喷氨优化后的效果评价
    3.4 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3.4.1 工程应用概述
        3.4.2 工程应用实施步骤及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NO_x通量‖解析的喷氨支管动态配氨控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现场条件下AIG前―NO_x通量‖分布特性的获取方法
        4.2.1 AIG前竖直烟道有临时测试孔
        4.2.2 AIG前水平烟道有临时测试孔
        4.2.3 AIG后竖直烟道有临时测试孔
    4.3 AIG支管权重及敏感性分析
        4.3.1 喷氨支管权重及敏感性解析方法
        4.3.2 喷氨支管动态配氨控制技术
    4.4 基于分布式―NO_x通量‖在线测量的喷氨支管动态配氨策略探索
        4.4.1 控制策略概述
        4.4.2 仿真条件下五种代表性喷氨策略的应用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及其效果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工程应用
        5.2.1 控制软件介绍
        5.2.2 外挂控制器嵌入DCS系统通讯配置
        5.2.3 现场相关设备改造
    5.3 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效果评估
        5.3.1 出口NO_x浓度定值控制特性评估
        5.3.2 系统氨耗特性评估
        5.3.3 出口NO_x浓度均匀分布特性评估
        5.3.4 空气预热器烟气侧运行阻力特性评估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专利授权、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致谢
主要附件

(4)基于距离约束策略的主动学习Kriging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边坡稳定可靠度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2 工程结构可靠度及其计算方法
    2.1 可靠度的基本理论
        2.1.1 可靠性与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2.1.2 随机变量与极限状态
        2.1.3 失效概率与可靠指标
    2.2 一次二阶矩方法
        2.2.1 均值一次二阶矩方法
        2.2.2 改进一次二阶矩方法
    2.3 蒙特卡洛方法
    2.4 代理模型方法
        2.4.1 基本原理
        2.4.2 试验设计方法
        2.4.3 常用的代理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3.1 引言
    3.2 Kriging的基本理论
    3.3 基于主动学习机制的Kriging方法
    3.4 基于距离约束策略的主动学习Kriging方法
    3.5 算例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AK-MDS方法的边坡稳定可靠性分析
    4.1 引言
    4.2 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非侵入式有限差分法
        4.2.1 FLAC3D软件及有限差分法
        4.2.2 强度折减法及其在FLAC3D软件中的实现
        4.2.3 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的主动学习Kriging方法
    4.3 边坡稳定可靠性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尾矿库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尾矿的工程特征及其力学特性研究
    2.1 问题概述
    2.2 尾矿的工程特征
        2.2.1 尾矿的分类
        2.2.2 沉积特性
        2.2.3 冲积特性
        2.2.4 压缩特性
        2.2.5 固结特性
        2.2.6 液化特性
    2.3 尾矿的力学特性
        2.3.1 原地密度
        2.3.2 相对密度
        2.3.3 渗透性
        2.3.4 孔隙比
        2.3.5 固结快剪强度指标
第3章 尾矿库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3.1 定性分析法
    3.2 定量分析法
        3.2.1 极限平衡法
        3.2.2 数值分析法
    3.3 不确定性分析法
    3.4 基于上限分析的尾矿库稳定性分析方法
        3.4.1 考虑尾矿库沉积特性的基本模型
        3.4.2 重力做功
        3.4.3 能量耗散
    3.5 AUTOBANK6.0 原理及应用
        3.5.1 有限元渗流变分原理
        3.5.2 AutoBANK6.0 简介
    3.6 小结
第4章 尾矿库的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处理措施
    4.1 尾矿库的设计方法
        4.1.1 尾矿坝的基本设计
        4.1.2 尾矿库的洪水计算与调洪库容
        4.1.3 排洪系统设计
        4.1.4 排渗系统设计
    4.2 优化设计方法
        4.2.1 初期坝优化设计方法
        4.2.2 堆积坝优化设计方法
        4.2.3 排渗设施优化设计方法
        4.2.4 排洪设施优化设计方法
    4.3 工程优化结果
        4.3.1 堆积坝高—浸润线路径优化结果
        4.3.2 堆积边坡坡比—浸润线路径优化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柏坊铜矿林果塘尾矿库治理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背景
        5.1.2 工程条件
        5.1.3 尾矿资料
        5.1.4 主要依据
    5.2 尾矿设施概况
        5.2.1 尾矿坝
        5.2.2 排洪设施
        5.2.3 排渗和回水设施
        5.2.4 尾矿库废水处理
        5.2.5 尾矿库周边情况
    5.3 尾矿库曾出现的主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式
        5.3.1 滑坡原因分析
        5.3.2 滑坡发生后采取的处理措施
    5.4 尾矿设施安全复核
        5.4.1 尾矿库防洪标准
        5.4.2 尾矿库稳定安全系数
        5.4.3 尾矿库防洪安全复核
        5.4.4 尾矿库稳定安全复核
    5.5 治理工程设计
        5.5.1 卸载方案
        5.5.2 卸载工艺
        5.5.3 尾矿库防洪设计
        5.5.4 稳定性复核
        5.5.5 尾矿堆存场地
        5.5.6 安全设施
        5.5.7 卸载完毕库区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约束空间下的试验设计算法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试验设计的发展史
    1.2 试验设计与代理模型技术
        1.2.1 代理模型技术简介
        1.2.2 试验设计在代理模型中的作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试验设计方法与代理模型技术
    2.1 试验设计方法
        2.1.1 析因试验设计
        2.1.2 正交试验设计
        2.1.3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
        2.1.4 均匀试验设计
        2.1.5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2.2 代理模型技术
        2.2.1 多项式响应面模型
        2.2.2 径向基函数模型
        2.2.3 Kriging模型
        2.2.4 代理模型评价标准
    2.3 本章小结
3 带约束的试验设计算法
    3.1 研究背景
    3.2 带约束的试验设计算法
        3.2.1 研究进展
        3.2.2 优化拉丁超立方方法
        3.2.3 连续局部枚举算法
    3.3 SLE-CLHS算法
        3.3.1 SLE-CLHS算法
        3.3.2 实例演示
        3.3.3 数值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SLE-CLHS算法在无人机旋翼优化中的应用
    4.1 问题描述
    4.2 流体力学理论基础
        4.2.1 流动基本控制方程
        4.2.3 湍流模型
    4.3 CST翼型参数化
    4.4 仿真与实验验证
        4.4.1 原模型参数
        4.4.2 旋翼建模及网格划分
    4.5 SLE-CLHS算法进行试验设计及构建代理模型
    4.6 优化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SLE-CLHS算法在挖掘机动臂优化中的应用
    5.1 简介
    5.2 问题描述
    5.3 建立最优数学模型
    5.4 SLE-CLHS算法进行试验设计
    5.5 建立代理模型优化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中主要MATLAB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船舶油耗监测系统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第二章 船舶油耗模型的设计
    2.1 船舶油耗指标
    2.2 船舶瞬时油耗指标
    2.3 基于经验公式的船舶油耗模型
        2.3.1 船舶油耗模型
        2.3.2 船舶油耗模型的改进
    2.4 基于船舶油-机-环境系统的船舶油耗模型
    2.5 油耗模型的监测系统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ZigBee的油耗数据收集网络设计
    3.1 系统油耗数据采集方案的选择
    3.2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节点通信
    3.3 基于ZigBee的数据采集节点设计
        3.3.1 流量传感器安装环境
        3.3.2 安装方案的确定
        3.3.3 专用流量数据采集器
        3.3.4 流量信号的修正
        3.3.5 通用数据采集器的设计
    3.4 基于北斗卫星的通信模块设计
    3.5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网络
    3.6 基于时间同步的自组网模式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jango的油耗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船舶油耗监测系统开发软件选择
        4.1.1 Python框架技术
        4.1.2 基于Python的Django框架
        4.1.3 数据可视化
        4.1.4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 数据库设计
    4.3 系统功能设计
        4.3.1 用户注册登录设计
        4.3.2 基于软件系统的油耗指标展示界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监测系统的船舶油耗模型建立与实用
    5.1 基于数据拟合的船舶静态油耗模型
        5.1.1 数据预处理
        5.1.2 基于典型环境因子的船舶油耗模型建立
    5.2 基于神经网络的船舶动态油耗模型
        5.2.1 神经网络方法
        5.2.2 动态油耗模型训练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8)桩—土—厚承台共同作用数值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规范介绍
        1.2.1 国内规范
        1.2.2 国外规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内外桩基承台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的研究现状
    1.4 “厚”、“薄”承台的界定
    1.5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选取
    2.1 限元计算方法及分析软件简介
        2.1.1 有限元计算方法的概述
        2.1.2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取
    2.2 ABAQUS材料模型选取
        2.2.1 岩土本构模型
        2.2.2 混凝土本构模型
    2.3 单元划分
    2.4 网格划分
    2.5 接触
    2.6 本章小结
3 桩-土-厚承台模拟及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1.1 筋混凝土本构模型验证
        3.1.2 桩土相互作用模型验证
    3.2 厚承台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型基本参数与设置
        3.2.2 桩土承台模型设计
    3.3 承台内部应力分布云图分析
        3.3.1 两桩承台云图分析
        3.3.2 四桩承台云图分析
        3.3.3 五桩承台云图分析
    3.4 承台底部钢筋承载分析
        3.4.1 两桩承台钢筋应力云图
        3.4.2 四桩承台钢筋应力云图
        3.4.3 五桩承台钢筋应力云图
        3.4.4 承台钢筋应力分析
    3.5 承台内钢筋作用情况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有限元结果的厚承台分析与工程应用研究
    4.1 空间桁架理论
    4.2 采用空间桁架法的计算方法
        4.2.1 公路桥涵规范
        4.2.2 混凝土规范(深梁)
        4.2.3 美国ACI规范
        4.2.4 加拿大规范
    4.3 算例分析
    4.4 厚承台在共同作用下的分析讨论与应用研究
        4.4.1 承台传力模型的分析讨论与建议
        4.4.2 承台受力机理理论研究与建议
        4.4.3 承台内钢筋布置情况研究与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含动摩擦的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动摩擦模型简介
    2.1 引言
    2.2 常见的动摩擦模型描述
    2.3 本章小结
3 含动摩擦的单自由度刚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含Dankowicz动摩擦的单自由度刚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2.1 系统建模及运动过程分析
        3.2.2 系统的黏滑颤振分析
        3.2.3 系统特定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3.2.4 随机刚度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3.2.5 随机阻尼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3.2.6 随机碰撞恢复系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3.3 含LuGre动摩擦的单自由度刚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3.1 系统建模及运动过程分析
        3.3.2 系统的黏滑颤振分析
        3.3.3 随机刚度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3.3.4 随机阻尼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3.4 含改进LuGre动摩擦的单自由度刚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4.1 系统建模及运动过程分析
        3.4.2 系统的黏滑颤振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含动摩擦的单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含Dankowicz动摩擦的单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4.2.1 系统建模及运动过程分析
        4.2.2 系统的黏滑颤振分析
    4.3 含LuGre动摩擦的单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4.3.1 系统建模及运动过程分析
        4.3.2 系统的黏滑颤振分析
        4.3.3 随机刚度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4.3.4 随机阻尼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4.4 含改进LuGre动摩擦的单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4.4.1 系统建模及运动过程分析
        4.4.2 系统的黏滑颤振分析
        4.4.3 随机刚度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4.4.4 随机阻尼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含Dankowicz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刚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含Dankowicz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单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5.2.1 含Dankowicz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单侧碰撞振动系统的建模
        5.2.2 系统的黏滑颤振分析
    5.3 含Dankowicz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双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5.3.1 含Dankowicz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双侧碰撞振动系统的建模
        5.3.2 系统的黏滑颤振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含LuGre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6.1 引言
    6.2 含LuGre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建模
        6.2.1 含LuGre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模型
        6.2.2 系统运动方程的无量纲化
    6.3 带速对含LuGre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行为的影响
        6.3.1 含LuGre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局部动力学行为
        6.3.2 含LuGre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3.3 系统的粘滑特性分析
        6.3.4 系统的相对速度对动摩擦力的影响
    6.4 间隙对含LuGre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影响
        6.4.1 含LuGre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局部动力学行为
        6.4.2 含LuGre动摩擦的两自由度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4.3 系统粘滑特性分析
        6.4.4 系统相对速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含LuGre动摩擦的滚动轴承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7.1 引言
    7.2 含LuGre动摩擦的滚动轴承系统的建模及运动分析
    7.3 激振频率对系统动力学的影响
    7.4 系统特定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含动摩擦的车辆盘形制动系统的摩擦诱导振动分析
    8.1 引言
    8.2 车辆盘形制动系统的建模及摩擦模型分析
    8.3 Dankowicz动摩擦对四自由度盘形制动系统的动力学影响
        8.3.1 含Dankowicz动摩擦的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8.3.2 制动间隙对系统的影响
        8.3.3 制动初速度对系统的影响
    8.4 改进LuGre动摩擦对四自由度制动系统的动力学影响
        8.4.1 含改进LuGre动摩擦的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8.4.2 制动间隙对系统的影响
        8.4.3 制动初速度对系统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隧道施工不良地质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常用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2.2 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成像方法研究现状
        1.2.3 隧道综合超前预报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三向偏移距的隧道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的空间观测方式
    2.1 常见的地震波法超前探测的观测方式
    2.2 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三维观测系统设计
        2.2.1 三维观测系统震源与检波器相对位置设计
        2.2.2 三维观测系统采集参数设计
    2.3 具有三向偏移距的隧道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空间观测方式优选
        2.3.1 隧道地震波法超前探测正演模拟原理
        2.3.2 典型观测方式下隧道超前探测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
        2.3.3 两种观测方式的对比和优选
    2.4 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的最佳现场观测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数据处理与成像方法
    3.1 时变滤波
        3.1.1 基于余弦镶边的带通滤波
        3.1.2 时变滤波
    3.2 波场分离
        3.2.1 F-K滤波
        3.2.2 Radon变换
        3.2.3 基于F-K与τ-p滤波的隧道复杂波场反射波提取
    3.3 速度分析
        3.3.1 速度分析原理与准则
        3.3.2 基于绕射扫描叠加速度分析方法的实现
    3.4 基于等旅行时的隧道地震波偏移成像方法
        3.4.1 基于等旅行时的隧道地震波偏移成像方法原理
        3.4.2 极化分析的基本原理
        3.4.3 基于等旅行时的隧道地震波超前探测偏移成像实现方法
    3.5 隧道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成像处理程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不良地质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数值正演与偏移成像
    4.1 隧道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分类及其地震波场特性
    4.2 掌子面前方无异常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研究
    4.3 不同倾角岩性分界面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及成像研究
        4.3.1 不同倾角岩性分界面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
        4.3.2 不同倾角岩性分界面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偏移成像结果
    4.4 不同厚度断层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及成像研究
        4.4.1 不同厚度断层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波场响应特征
        4.4.2 不同厚度断层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成像结果
    4.5 不同直径溶洞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及成像研究
        4.5.1 不同直径溶洞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波场响应特征
        4.5.2 不同直径溶洞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成像结果
    4.6 典型不良地质的三维地震波场响应特征及其成像规律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三维地震先验约束信息的隧道不良地质综合超前探测方法
    5.1 基于三维地震先验信息的三维电阻率约束反演方法
        5.1.1 隧道不良地质超前探测的预报方法优选
        5.1.2 基于三维地震先验约束信息的电阻率约束反演方法
    5.2 基于三维地震先验约束信息的隧道不良地质综合超前探测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验证与应用
    6.1 吉林引松供水工程TBM2标段47+068-46+968段超前探测实例
        6.1.1 工程地质分析
        6.1.2 三维地震波法超前探测结果及开挖验证情况
    6.2 吉林引松供水工程TBM3标段69+719-69+619段超前探测实例
        6.2.1 工程地质分析
        6.2.2 三维地震波法超前探测结果及开挖验证情况
    6.3 辽宁某TBM隧道断层超前地质预报实例
        6.3.1 工程地质分析
        6.3.2 三维地震波法超前探测结果及开挖验证情况
    6.4 乌东德水电站交通洞隧洞不良地质综合超前地质探测实例
        6.4.1 工程地质分析
        6.4.2 三维地震波法超前探测
        6.4.3 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
        6.4.4 三维电阻率法超前探测
        6.4.5 不良地质探测综合解释
        6.4.6 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结果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参与项目及所获奖励
附件

四、实用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节理裂隙快速辨识与岩体质量三维表征研究[D]. 陈承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区间多目标优化直接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 刘晟. 湖南大学, 2020
  • [3]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刘国富. 东南大学, 2019
  • [4]基于距离约束策略的主动学习Kriging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 王洪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尾矿库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成功. 湖南大学, 2019(07)
  • [6]约束空间下的试验设计算法及其工程应用[D]. 杜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船舶油耗监测系统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施怡然.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8]桩—土—厚承台共同作用数值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袁斌. 海南大学, 2019(06)
  • [9]含动摩擦的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应用[D]. 张艳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10]隧道施工不良地质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 宋杰. 山东大学, 2016(11)

标签:;  ;  ;  

实用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