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创新素质培养

论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创新素质培养

一、论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20)在《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身前途与命运,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重视高校本科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此外,通过研究能够深入的了解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情况,探索出军人综合素质中优秀因素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相应的有效路径,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对天津市五所院校进行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机制,即:加强学校中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探索全面育人的视角;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加强部队特色组织建设,不断优化高校氛围设置;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宣扬部队优秀文化;发挥退伍复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建立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军人综合素质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王江波[2](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刘洪翔[3](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杨若邻[4](2019)在《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全社会对创新素质较高且能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工艺和高超技能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创新素质是技能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根据。创新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能够更好地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具有更强的技术设计、移植和改造等能力,在推动我国自身技术的升级、引进技术的消化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创新过程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何有效激发技能人才创新素质,这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础性安排,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突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目标的重要举措。技能人才担负着试验检验、生产制造、保障维修等重要任务,尤其在提升科技含量和保障产品质量方面是企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扎根生产一线工作的经历使得技能人才最清楚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最了解生产过程中急需的改进,解决生产中存在于关键技术、工艺及流程等方面问题的意愿最强,因此其创新潜力很大。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都需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为根本。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得对于专业技能精深、善于解决生产实际中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飞速增长态势。而目前我国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十分不相适应。技能人才数量不多,市场中技能人才的供给状况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数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总量供给不足,创新素质不高,导致国家整体创新力不强。因此,有效激发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是保证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础条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本研究遵循“明确依据——模型构建——量表开发——方案设计——实证检验——机制构建”的研究思路首先进行理论阐述,界定基本概念。然后,使用知识图谱进行外文和中文文献计量,聚类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的层次和逻辑联系,构型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其次,搜集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条目,形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的理论构想,以理论构想为基础,通过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构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正式量表。再次,使用结构方程方法通过模型设计和研究假设探讨变革型领导与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作用机制以及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根据分析结果验证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中组织和个人层次各变量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的影响效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包括诱导机制、引导机制和支持机制的从国家、组织和个人三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整个过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访谈法、知识图谱和构型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研究内容1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构建。在梳理相关理论基础、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使用知识图谱法进行文献计量,聚类创新素质核心词汇。根据核心词汇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的内在机理构型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并文献探寻模型中各变量在激发模型中的影响作用。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包括个体、组织和国家三个层次。模型将变革型领导和内生动机作为前因变量,工作投入和创新绩效作为结果变量形成个体层面,将组织创新战略和组织创新氛围作为情境变量形成组织层面,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知识管理、财政金融、公众认可形成国家层面。个体层次的变革型领导、内生动机、工作投入和创新绩效变量以及组织层次的组织创新战略、组织创新氛围构成了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部激发系统。其中,变革型领导、内生动机和组织创新战略构成创新素质诱导机制。工作投入、组织创新氛围和创新绩效构成创新素质引导机制。国家层面的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知识管理、财政金融和公众认可变量构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外部激发系统,形成支持机制。诱导机制、引导机制和支持机制共同构成创新素质激发模型。研究内容2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开发。通过国内外文献和技术性文献分析以及行为事件访谈获得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的理论构想,并以理论构想为基础形成技能工人创新素质初始量表。通过预测试净化题项、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探析量表结构和验证题项构成、信效度检验最终确定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正式量表。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正式量表包括29项基础条目、7项一阶因子、3项二阶因子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其中,创新基础二阶因子包括基本品质、职业操守2项一阶因子和踏实肯干、细致认真、服从意识等9项基础条目,创新基础体现了技能人才创新活动中坚守的准则和品质要求,反映了创新素质体系最核心最深层次的本质,解释了“为什么做”的问题;创新实践二阶因子包括人际交往、问题处理、生产实践3项一阶因子和成果推介能力、分析能力、生产作业能力等13项基础条目,创新实践体现出技能人才创新活动的具体行为,表达了创新素质体系的表向特点,描述了“能做什么”的问题;创新指引二阶因子包括精神感知、人格特质2项一阶因子和开拓精神、发散思维、意志力等7项基础条目,创新指引反映了技能人才在创新活动中人内在的精神理念和思想品质,明确了“想做什么”的问题。编制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实现了与定性研究内容结构理论框架的有效匹配,且信度和效度较好,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测量框架。研究内容3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形成。实证分析变革型领导、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内生动机及组织创新战略之间的作用机理以及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工作投入及组织创新氛围之间的作用机理,根据各变量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的显着性情况构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诱导机制和引导机制,从组织和个人层次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实施激发。同时,构建支持机制从国家层面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进行激发。最终形成从国家、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全方面通过诱导机制、引导机制和支持机制多角度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其中诱导机制和引导机制形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企业激发机制,是创新素质活力的根本动力,是决定技能人才创新行为实施效果的企业内部决定因素。创新素质诱导机制具有素质激发导航功能,具体对策包括积极倡导变革型领导方式、提升技能人才的内生动机、建立完善的组织创新战略。引导机制是技能人才实施创新的行为要素,具体对策包括健全人才的绩效评价机制、引导技能人才投入工作中、营造积极的组织创新氛围。支持机制是企业外部影响因素,确保创新素质激发的重要外部条件,对于技能人才创新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具体对策包括完善政策法律支持、夯实社会文化支持、搭建知识管理支持、丰富财政金融支持、扩大公众认可支持。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理论创新包括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构建和量表开发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的提出。观点创新包括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及内涵提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验证以及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的构建。方法创新包括综合使用知识图谱法和构型法相结合形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框架以及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开发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技能人才创新是一个庞大且极其复杂的系统。尽管本研究得到有一定见地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方面的成果,但由于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且有关技能人才创新的资料相对匮乏,研究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可进一步对技能人才创新过程及其创新行为开展后续研究,并构建创新素质对创新过程及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开展有关技能人才创新行为激发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而本研究所述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为后续研究的展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陈鹤[5](2019)在《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下,我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保护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急需能够实现创新性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以有效对接我国文化遗产梳理和研究阐发工作、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安全维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文化遗产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五大类工作。高校作为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其人才培养系统存在结构性功能缺陷,无法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故本文立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需求,以AGIL(A指适应功能、G指目标达成功能、I指整合功能、L指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模型为分析工具,借鉴欧洲和亚洲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深入研究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功能提升路径,以推进我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逐步实现体系化、学科化、有序化、健康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体而言,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供需能力不适配、供需类型不适配和供需结构不适配的适应功能缺陷,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偏科严重、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的目标达成功能缺陷,整体性建设力量不足、学科资源分配不均和培养主体定位不清的整合功能缺陷,文化创新机制激励不足、传统文化教育和“双创”教育效能不足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缺陷。就以上功能缺陷本文建议各高校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改进:一,提升适应功能。明确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时代内涵,通过实施“双三角”人才培养调试模型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二,维护目标达成功能。以人才培养目标公式凝聚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本元性和创造性认知五类课程,并从专业教师的评聘、培训、教学和科研工作要求、评价机制、名校名师带动和打造“双师型”队伍入手强化专业师资建设;三,改善整合功能。以设立文化遗产专业硕士学位推动学科体系建设,以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明确多元培养主体职能,以OCX(Online Courses Consultant X)新型文化遗产慕课汇聚国内外优秀教学资源;四,增强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创建人才成长全过程创新激励制度,健全文化遗产创新伙伴合作机制,充分促进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交融。

王娟[6](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出了继承和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力的体现。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尤为重要。作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落脚点,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放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视域下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条件,梳理中国共产党五任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分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第三章总结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分析阻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第四章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从突出大学生在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内在创新素养以及创造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三个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具体可行措施。

郑伦卫,郑幸子,王茂梅,高松[7](2014)在《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研究——基于“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创新素质培养方案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工作规划。基于"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的相关问题,包括界定图书馆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目标,建立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机构,制订创新素质教育人员职责、考核评估办法,确定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

单丽媛[8](2014)在《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负担和创新教育问题,而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普通高中阶段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和严重。本研究以创新教育的视角,选取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运用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了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情况。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缺少学校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浓厚氛围,减负和创新教育标准不明确,固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校减负和创新教育,教师减负和进行创新教育的动力不足等。针对上述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存在的典型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国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存在痼疾;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需要改进;我国学校内部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并需强化其执行力;升学竞争激烈,各方压力巨大;教师整体素质需要提升。据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改革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完善相应政策法规;改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创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完善创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进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加大对减负及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

宋向华[9](2014)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经济时代,标志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将是其创造力,而确定一个国家整体创造力大小的是其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表征,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我国,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而审视当今时代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还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其中如何拓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精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或创造力,而且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高校根植于文化之中,承担着文化的传承、创造与实践功能。坚持文化育人,是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应然回答,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首先,厘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创新人才各自的相关问题,为二者之间的结合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采用内外因分析方法,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各项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育人功效,寻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再次,运用调查问卷相应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分析,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揭示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诉求缘由。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下,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究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其育人机制的构建,旨在能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文化育人新路径,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崔玮嫱[10](2014)在《普通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育研究 ——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在整个社会竞争都持续白热化的这个时代,“创新”被各个领域附之以相关名词变成专属概念。正是这种对“创新”的分外眷顾,使得高校这个人才输出的重要机构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将"创新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教育当中。创新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素质教育推上了一个更加具体、更加明晰的新阶段。然而,普通本科院校的作用在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担负着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因此,普通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的顺利是否,直接关系着国家整个创新系统的运转状况。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创新素质教育重新获得发展,本文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普通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育的进行研究。第一章宏观概括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状况,为当下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改革从大环境和小案例两方面提供背景支撑。因此本文第一章对高校素质教育进行了实施现状的论述,并针对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推进难题提出了强化策略,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推进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第二章以院系管理创新为分论点论述普通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肓中的关键作用。以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七年间酝酿并实施“项目制"学生管理方式为实例,具体分析其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的因素。"项目制"成功地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为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新方法第三章以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开始论述普通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育如何具体实施。更多的学者是关注整个教育系统对创新素质教育的影响状况,而忽略了对创新素质教育的主导者一一教师的具象研究。本部分基于对高校教师在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中承担着中流破柱的作用,对其进行角色定位、创新素质构成、创新素质特殊性、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等方面的具体构成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论证学生应该如何自我培养创新素质。在创新素质教育的环节上,高校学生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激发出高校学生的创新素质自我培养意识,才能更有效地保障髙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圆满开展。本部分分析高校学生创新素质自我培养的理论依据、主要构成以及培养方法,试图表明如果不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高校教学改革中学生自我学习方面的一些琐碎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内容,就难以保障在高校中创新素质教育完满有效的幵展。第五章为本论文的总结启示,综述个分论点以及小结总论点,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建

二、论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军人综合素质的相关研究
        1.3.3 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个案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3.1.1 天津市部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军人综合素质的运用情况
        3.1.2 天津市部分本科生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态度
        3.1.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路径调查
        3.1.4 学校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3.1.5 学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3.2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3.2.2 应用途径方面的问题
        3.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3.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3.3.1 针对学生方面问题的对策
        3.3.2 针对应用途径方面问题的对策
        3.3.3 针对学校方面问题的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2)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相关理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技能人才创新素质
        二、创新素质激发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技能人才
        二、创新素质
        三、创新素质激发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理论
        二、创新理论
        三、人才理论
        四、胜任力素质模型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构建
    第一节 知识图谱技术阐述
        一、知识图谱的开发
        二、知识图谱的应用
    第二节 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外文文献计量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中文文献计量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及激发模型
        一、基于文献计量的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
    第五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要素理论阐述
        一、变革型领导与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作用机制相关要素概述
        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相关要素概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及量表开发
    第一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
        一、技术性文献创新素质条目采集
        二、行为事件创新素质条目采集
        三、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整理
    第二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施测及大规模调研
        一、初始量表形成
        二、预调研及量表提纯
        三、正式调研数据搜集
        四、项目分析
    第三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结构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四、量表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革型领导与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作用机制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二、量表的预测试
        三、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同源偏差检验
        三、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假设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作用机制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二、量表的预测试
        三、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同源偏差检验
        三、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假设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及对策
    第一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构建
        一、激发机制的内涵
        二、实证结果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设计的影响
        三、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整体机制
    第二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诱导机制
        一、诱导机制整体模型
        二、诱导机制具体对策
    第三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引导机制
        一、引导机制整体模型
        二、引导机制具体对策
    第四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支持机制
        一、支持机制整体模型
        二、支持机制具体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5)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理论背景
        (二) 现实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AGIL模型应用研究
        (二) 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研究
        (三) 文化遗产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理论
        (一) AGIL模型
        1.AGIL模型的提出
        2.AGIL模型的内容
        3.AGIL模型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
        (二)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三) 人才供需理论
        (四)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 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二) 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章 我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分析
    一、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概况
        (一) 创新人才政策逐步完善
        (二) 非遗传承培训不断健全
        (三) 学科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 创新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二、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功能问题
        (一) 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配
        (二) 培养目标和教学设置不统一
        (三) 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不到位
        (四)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不明显
        (五) 人才培养系统整体不完善
第四章 国外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启示
    一、欧洲经验:以英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一) 学科设置与培养需求有效适应
        (二) 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效联动
        (三) 实习教育与就业单位有效整合
        (四) 培养方式与学生发展有效对接
    二、亚洲经验:以日本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一) 学科设置灵活自主
        (二) 培养目标要求广泛
        (三) 课程类型丰富多样
        (四) 教学资源配置多元
    三、对我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功能提升对策
    一、适应功能的提升:促进创新人才教育与社会环境适应性发展
        (一) 把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时代意涵
        (二) 构建“双三角”人才培养调试模型
    二、目标达成功能的维护:设置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 明确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 设置课程应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
        (三) 完善文化遗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三、整合功能的改善: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协调性和凝聚性
        (一) 独立设置文化遗产专业硕士学位
        (二) 建立多元培养主体职能分工体系
        (三) 以新型慕课整合国内外教学资源
    四、潜在维持模式功能的增强:健全创新激励和创新伙伴机制
        (一) 创建人才成长全过程创新激励机制
        (二) 健全文化遗产的创新伙伴合作机制
        (三) 促进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五、整体系统的构建: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化提升
第六章 结语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联系
    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条件
    2.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阐释
        2.2.1 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
        2.2.2 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
        2.2.3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2.5 习近平:中国梦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
        2.3.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2.3.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一致性
        2.3.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3.1.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果
        3.1.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3.2 阻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原因
        3.2.2 高校原因
        3.2.3 学生自我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新对策
    4.1 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人”的地位
        4.1.1 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4.1.2 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
        4.1.3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4.2 以人为本,通过提升大学生内在素养,促进创新素质培养
        4.2.1 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创新意识
        4.2.2 优化知识结构,奠定创新基础
        4.2.3 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新勇气
        4.2.4 强化问题意识,养成科学精神
        4.2.5 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4.3 创造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创新素质培养
        4.3.1 建立鼓励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与制度
        4.3.2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4.3.3 建设一支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
        4.3.4 加强鼓励创新的校园和社会文化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研究——基于“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界定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目标
2 建立创新素质教育机构及职责
    2. 1 创新素质教育小组结构及管理模式
    2. 2 制定创新素质教育小组人员工作职责
3 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3. 1 评估的对象及标准
    3. 2 评估的方法
    3. 3 事后控制、矫正制度
4 图书馆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
    4. 1 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学分制
    4. 2 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4. 3 图书馆创新教育与图书馆创新服务相融合

(8)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
    (三)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概述
    (一) 研究假设、目标及内容
    (二) 研究变量、思路和方法
三、 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现状调查
    (一) 调查过程概述
    (二) 调查内容和结果
四、 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存在问题
    (二) 成因分析
五、 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对策探讨
    (一) 改革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二) 改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制度执行力
    (三)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
    (四) 完善创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五) 改进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
    (六) 加大舆论宣传
六、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与分析
    (二)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难点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难点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方法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概述
    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问题厘定
        2.1.1 中国传统文化
        2.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
    2.2 高校创新人才相关问题厘定
        2.2.1 创新人才
        2.2.2 创新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
        2.2.3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2.2.4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目标
第3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关系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统一
    3.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创新人才素质的提升
第4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4.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4.1.1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4.1.2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情况
    4.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4.2.1 高校创新教育及其相关活动开展情况
        4.2.2 大学生创新主体意识方面情况
    4.3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诉求
第5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
    5.1 理论层面
        5.1.1 找准目标,精选内容
        5.1.2 客观分析,探究原则
        5.1.3 发散思维,创新方法
    5.2 实践层面
        5.2.1 贯彻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理念,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
        5.2.2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
        5.2.3 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一、二、三课堂的有机结合
        5.2.4 编写针对性教材,调整课程设置
        5.2.5 营造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10)普通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育研究 ——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知识经济的需要
        (二) 国家政策的要求
        (三) 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一)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 相关概念界定
        (一) 普通本科院校
        (二) 创新素质教育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商师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 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属性
    二、 创新素质教育的衍生
        (一) 创新素质教育的衍生梗概
        (二) 商师创新素质教育的衍生
    三、 商师创新素质教育的概况
        (一) 商师推行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 商师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途径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商师创新素质教育中院系管理方式创新
    一、 “项目制”的产生
        (一) 相关概念辨析
        (二) 产生背景简述
        (三) 形成脉络概况
        (四) 项目部的职能
    二、 “项目制”的运行程序
        (一) 提案立项
        (二) 提案审批
        (三) 项目执行
        (四) 备案总结
    三、 “项目制”的实施成效
        (一) 推动院系文化多元化发展
        (二) 激励院系各层次焕发创新精神
        (三) 激发学生的原创热情与实践能力
    四、 “项目制”的实施意义
        (一) 为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开展贡献新方法
        (二) 为院系学生管理工作开辟新路径
        (三) 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整合提供平台
        (四) 为学生自我发展创造公平的机会
    五、 小结
第三部分 商师创新素质教育中的教师定位与培养策略
    一、 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 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构成
        (一) 教学方面的创新素质
        (二) 科研方面的创新素质
        (三) 实践方面的创新素质
    三、 高校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
        (一) 教师主动加强创新素质教育
        (二) 学校改革创新激励体制
        (三) 学校帮助教寻找科研平台
    四、 小结
第四部分 商师学生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
    一、 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特点
    二、 高校学生创新素质自我培养理论依据
    三、 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构成
    四、 商师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自我培养途径
        (一) 主动提出学习需求
        (二) 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三) 学生主动抓锻炼机会
        (四) 学生热爱实践创新
    五、 商师学生创新素质自我培养策略
        (一) 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 鼓励研究性学习
        (三)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四)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第五部分 商师经验对推进普通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一、 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素质教育面临教育观念陈旧的障碍
        (二) 创新素质教育面临教育制度不适的障碍
        (三) 集权管理阻碍创新素质教育推行
        (四) 专业教育中创新素质教育实现的困难
        (五) 教学模式呆板阻碍学生创新素质发展
        (六) 创新素质教育中教师创新素质缺失
        (七) 创新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
    二、 对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 转变理念是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前提
        (二) 制度革新是创新素质教育推行的根本保障
        (三) 权力下放是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的现实保证
        (四) “专博”结合是推行创新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五)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是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六) 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与管理是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七) 强化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
    三、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论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D]. 刘斌.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2]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3]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D]. 杨若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 陈鹤.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王娟.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2)
  • [7]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研究——基于“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调查[J]. 郑伦卫,郑幸子,王茂梅,高松. 图书情报工作, 2014(S1)
  • [8]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调查研究[D]. 单丽媛. 延安大学, 2014(01)
  • [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究[D]. 宋向华. 重庆工商大学, 2014(09)
  • [10]普通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育研究 ——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D]. 崔玮嫱.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论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创新素质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