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光交叉连接设备的应用

浅谈光交叉连接设备的应用

一、对光交叉连接设备应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帅旗[1](2020)在《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拓扑与MPPT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太阳能由于其清洁安全、持续可用、易获取等特性,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选择,光伏(Photovoltaic,PV)技术具有在电气化世界各个角落供应强大电力的能力。但光伏系统的输出功率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环境温度、局部阴影情况(Partial Shading Conditions,PSC)等,而移动云层、建筑物、树木等的遮挡造成的局部阴影会造成光伏阵列所受辐照度不均匀,发生功率失配,导致光伏系统的输出功率急剧下降、发电效率降低。为了提高在局部阴影情况下PV系统的发电效率,论文作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是对光伏阵列拓扑展开探究。局部阴影会导致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的值大幅减小,为了提高光伏阵列在局部遮阴下的免疫能力和发电能力,使光伏系统在PSC下能够获得更大的最大输出功率,对光伏阵列拓扑展开研究。搭建了 8×8光伏阵列模型并设置了 7种典型的局部阴影遮挡情况,对串联(Series,S)、并联(Parallel,P)、串并联(Series-Parallel,S-P)、全交叉连接(Total-Cross-Tied,T-C-T)、桥型连接(Bridge-Linked,B-L)和蜂巢型连接(Honey-Comb,H-C)等光伏阵列拓扑在各种局部阴影下的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功率损失(Power Loss,PL)率和效率因子(Fill Factor,FF)来评估各种光伏阵列拓扑的发电输出性能。其二是对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方法的研究。当发生PSC时,光伏阵列的P-V特性曲线通常有多个峰值,目前常用MPPT方法的追踪速度和准确性有待提升。论文对MPPT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把天牛群优化(Beetle Swarm Optimization,BSO)方法应用到MPPT控制,提出了基于天牛群优化算法的MPPT控制方法。设置了多种光照情况来作仿真验证,并用基于粒子群方法的MPPT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T-C-T阵列相较于S-P阵列对局部遮阴情况具有更强的免疫能力,在PSC下能显着提高阵列的最大功率值;所提的基于BSO的MPPT控制方法追踪速度更快、精确度更高,且追踪过程更稳定、功率波动较小。

董浩[2](2017)在《100G OTN技术分析与应用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之下,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世界进入信息大数据时代。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对于信息的传输速度以及数据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行业对信息传输的渠道、数据传输容量以及传输过程的安全性的要求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信息传送必须具有较高的灵活性。100G OTN技术凭借其出色的综合性能逐渐成为当前骨干传送网的最佳选择。本文对100G OTN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优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100G OTN技术的应用策略。

李平,吕博,田清军,张超[3](2017)在《基于OTN设备的组网技术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通信网络在近些年的新技术应用下得到了整体上优化,其中在OTN设备组网技术的应用下,对通信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提高。本文就OTN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应用现状加以阐述,然后对OTN主要技术和组网技术的应用详细探究。

刘俊峰[4](2017)在《关于光传输设备的应用研究——以电力系统通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电力通信系统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造。光传输作为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其主要具有容量大、传输稳定的特性,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电力通信系数而言,在改造后的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光传输设备可以有效的增加电力系统的保密性,从而确保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由于当今电网发展的需求,光传输设备现已被广泛应用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并产生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以电力系统通信为例,对光传输设备的应用进行分析。

黄梁恺[5](2017)在《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光层资源调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光骨干网络大容量、高传输速率、长传输距离的优点日益凸显,成为骨干传输的底层负载网络。未来互联网业务的迭代更新,新的业务类型和大量新用户的涌入,导致网络需要具有快速交付、灵活调度的特点,而目前光网络封闭网元、刚性网络、软硬件紧耦合的现状无法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Network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光网络对日趋蓬勃发展的业务支持、网络资源虚拟化调度、物理层安全的需求,在光网络中引入NFV,建立了一种SDN+NFV的光网络整体架构模型,提出了两种光网络NFV资源调度方法,设计了面向光网络物理层安全功能的虚拟化资源调度,并完成了加权安全因子路由策略的仿真,验证了所提调度策略的正确性。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一、针对目前光网络领域软件定义网络与网络功能虚拟化结合不深的现状,提出SDN+NFV的光网络架构,通过多层控制协调IP/WDM/Flexible等异构网络域的虚拟网络功能调度,在控制平面提出网络功能虚拟化管理环结构,在数据平面提出光NFV节点架构,并通过控制器与NFV光节点的协作完成虚拟网络资源的协同调度。二、基于上述SDN+NFV整体架构,针对IP数据网与光网融合、应用负载重定向的光网络资源调度两个具体场景,设计了光域内节点动态整合策略与负载均衡重定向策略,并提出NFV网络架构下的策略实现机制,进行了对应机制的Openflow协议扩展。三、针对光网络物理层易受攻击的特性,构建出高功率攻击加权概率模型。针对特定的数据平面安全参数采集需求提出了加载通用光信号检测元件的NFV光节点,并设计了物理层安全信号检测、控制器安全算路、业务路由调度流程。调度策略模拟仿真显示面向光网络物理层安全功能的虚拟化资源调度方法在较低(低于1%)攻击频率的情形下,比无保护算路降低约15%~50%的攻击损害,并相较于攻击路径不想交全保护的算路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更低的阻塞率。

刘建生[6](2016)在《浅谈电力系统通信中光传输设备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力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为了使电力系统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我国一直在不断完善电力传输的网络化。SDH技术作为光传输设备的其中一种,其技术性质达到了高科技发展对电力通信网的要求。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了SDH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意义,对光传输设备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冀能给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一些参考。

倪鹏远[7](2016)在《8X8 MEMS转镜光开关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光网络(AON)的发展,骨干网对数据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光信号高可靠性传输和最优网络结构,拥有光交叉连接的光开光变得越来越来重要,基于微机械电机系统(MEMS)转镜的N x N光开光由于拥有大端口数、全光交换结构逐渐成为构建全光网络的核心技术,可应用在全光网络的网络节点的光交叉连接(OXC)和光分插复用器(OADM)。本论文对国内外实现NxN的光开关的方式做了研究,并对基于MEMS技术的光开光做了重点介绍,提出一种8 x 8 MEMS光开关实现方案,对MEMS转镜光开关的组成元件二维光纤阵列和准直器阵列组件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设计测试系统对二维光纤阵列和准直器阵列指标进行测试。本论文给出了8 x 8 MEMS微镜阵列光开光整体光路设计,通过MEMS镜面转角与光纤端口的关系,二维光纤阵列中光纤的排布,确定了MEMS镜面的转角,从而推导出系统的光程。根据准直器工作原理,得到系统的束腰,以及透镜的焦距,完成整体光路的设计。论文对二维光纤阵列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硅片定位孔方式的二维光纤阵列的实现法案,并对具体制作流程进行详细说明,针对二维光纤阵列光纤端面的研磨与抛光,采用不同的研磨料和工艺条件进行对比性试验研究,得到一种适合二维光纤阵列端面的研磨与抛光方案,保证所有光纤端面抛磨完整。通过二维光纤阵列制备光纤准直器阵列,对光纤准直器阵列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了具体的制作工艺方法。论文通过设计测试平台,对二维光纤阵列和准直器阵列特性进行测试。并对二维光纤阵列的插入损耗、回波损耗和端面倾角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二维准直器阵列的插入损耗、束腰距离和光斑大小进行测试和结果分析。论文通过设计8 X 8 MEMS转镜光开关,进行工艺方案的研究,并通过测试结果对工艺方案提出改进方案,对商用的阵列MEMS转镜光开关开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高二飞[8](2015)在《基于WSS的波长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密集波分复用(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DWDM)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光波长交换技术在光波长复用传输系统中具有光波长上下路和波长选择的能力,对光密集波分复用传输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波长选择开关(Wavelength Selective Switch,WSS)具有对不同波长的筛选功能,从而成为构建光波长交换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动态波长交换技术得到了业界的高度重视。论文介绍了波长交换重要的技术:可重构光分插复用技术(Reconfigurable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 ROADM)、光交叉连接技术(Optical Cross Connection, OXC)和波长选择开关技术(WSS)。对上述技术的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本设计以波长选择开关DWP50为核心光器件构建波长交换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方案,该方案摒弃了直接以ROADM为核心光模块设计波长交换的思想。方案是以WSS为核心光器件构建波长交换系统,能够实现4×4路DWDM光信号的动态波长交换和波长上下路的能力。动态波长交换的实时监控和动态配置由以CPU和FPGA组成的电路根据需求控制实施。利用高速CPU MPC860作为光波长交换的控制中心,通过FPGA XC6SLX25扩展多路接口对光器件波长选择开关DWP50和光监控模块OCPM发送控制指令以及传输监控数据,从而实现动态光波长交换、上下路和光监控的能力。基于以上的分析,控制电路以发送指令的形式,对光器件设备的快速配置,实现动态波长交换以及光信号性能指标的监控。经测试,插入损耗约4.4-5.4dBm,波长中心频率漂移较小。实验表明,以波长选择开关DWP50为核心光器件构建波长交换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4×4路DWDM光信号的波长交换能力,干扰小,波长分配速度快,结构简单,扩展性能好等优点。加快了业务的疏导能力,提高光波长交换的效率。

林伟超[9](2014)在《广州铁通宽带网络与OTN+PTN组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业务全IP化的飞速发展,目前以SDH+WDM的传输组网方式已落伍,已成为业务发展瓶颈。首先,以TDM交换为内核的SDH无法满足宽带化、智能化、分组化的接入网要求,而WDM满足的组网方式较少,业务保护能力较弱,业务调度能力较差等,也已不能完全满足宽带化、智能化的汇聚网或骨干网的需求。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是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传送网技术,它由MPLS标签转发技术发展而来,同时满足E1、SDH155Mbit/s、ATM与以太网等众多业务的接入。可以解决SDH作为接入承载网遇到的问题;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由WDM网发展而来,同时还具备类似SDH的组网能力与调度能力,可以解决WDM作为汇聚层或骨干层承载技术所碰到的问题。本文对PTN技术与OTN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阐述了PTN+OTN组网的优势,对几种常见的PTN+OTN组网方式进行了比较,最后选取适合广州铁通业务发展的组网方式。

黄金[10](2014)在《机载光纤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航空电子设备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以同轴电缆、双绞线为传输媒介的机载数据链路已不能适应当前机载网络的通信需求。机载光纤网络因其具有传输容量大,抗电磁干扰,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的特点,是当前机载网络通信的主要方式。以机载光纤通道(FC)技术为代表的机载光纤网络系统成为机载网络设计的主流选择。为了配合机载光纤网络系统在某重点型号飞机的实际应用研究和开发,本文对机载光纤网络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覆盖了从需求提取、设计、仿真、开发到实验验证等机载光纤网络系统全研制周期的应用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航空电子网络光纤化进程。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概括如下:1.设计与开发了机载FC网络设计与仿真平台。机载FC网络设计与仿真平台,既能够完成机载FC网络的设计,又提供对设计结果进行功能和性能的仿真和验证,是一个基于计算机模拟的、高效的设计和开发工具,具有设计迭代周期短、开发费用低的特点,是机载FC网络研制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2.提出一种保证机载网络强实时性的加权轮转调度算法,解决了机载光纤网络中消息的实时发送问题。根据实时通信中的周期性任务模型,建立了机载网络消息模型,并给出了机载应用环境下的消息调度模型和实时调度的轮转约束条件。除了考虑信道利用率外,还研究了不同的调度参数设计对更多的网络性能指标的影响,如消息的最大延迟等。提出的多信道分配方法在尽量减小拆分次数的前提下,实现了各信道负载率的均衡。3.面向新一代机载网络的发展需求,提出一种子网内波长交换和子网间FC电交换相结合的新型机载光纤交换网络架构方案。提出的一种适于机载环境的基于波导阵列光栅路由器(AWGR)的子网内波长路由实现方法,克服了传统波长交换设备对光开关的依赖。进一步地,提出的一种机载光纤网络WDM光源的实现方法,解决了传统商用WDM光源难于在机载光网络中应用的难题。通过采用确定性网络演算方法对消息延时上界的理论计算和建立系统能耗模型,验证了基于AWGR-FC交换结构的低延迟和低功耗性能。4.设计和开发了机载FC网络研制的重要工具—机载FC网络数据仿真与监控系统。由FIC通信板卡和数据仿真软件组成的机载FC网络数据仿真系统能够模拟机载终端设备,实现满足FC-AE-ASM协议的FC网络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支持对整个网络的时钟和网络管理功能。机载FC网络数据监控系统可实现对机载FC网络数据的高速率、多条件的过滤、存储及故障分析,支持高达3TB存储容量、3小时连续存储。采用仿真卡与监控卡,实际搭建了FIC端口性能测试平台,提出了一种测试系统时钟同步情况下的端口性能测试方法,实测结果表明FIC端口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的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机载FC网络的通信需求。5.提出一种基于FC over WDM的机载光纤网络架构,并给出了具体的系统实现方案,通过采用自主研发的FIC仿真卡搭建地面仿真实验平台,从系统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验证了在机载FC光纤网络中引入WDM和光交换技术的可行性。

二、对光交叉连接设备应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光交叉连接设备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拓扑与MPPT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伏阵列拓扑建模
    2.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2.2 光伏电池模型
    2.3 光伏阵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拓扑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分析
    3.1 P-V特性曲线极值点个数
    3.2 均匀光照下不同阵列拓扑输出研究
    3.3 局部遮阴下不同阵列拓扑输出研究
        3.3.1 局部遮阴情况设置
        3.3.2 局部遮阴下光伏阵列拓扑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3.4 性能评估
        3.4.1 功率损失率
        3.4.2 发电效率因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最大功率点追踪系统的研究
    4.1 光伏系统基本构成
        4.1.1 独立光伏系统
        4.1.2 并网光伏系统
    4.2 光伏最大功率点追踪系统
        4.2.1 DC/DC变换器
        4.2.2 Boost变换器工作原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最大功率点追踪控制方法
    5.1 传统的MPPT控制方法
        5.1.1 恒定电压法
        5.1.2 电导增量法
        5.1.3 扰动观察法
        5.1.4 改进型变步长扰动观察法
    5.2 基于群智能优化算法的MPPT方法
        5.2.1 基于粒子群优化方法的MPPT控制
        5.2.2 确定性粒子群优化算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天牛群优化的光伏MPPT控制方法
    6.1 天牛须搜索BAS
    6.2 天牛群优化算法BSO
    6.3 基于天牛群优化的MPPT方法
        6.3.1 终止判定策略
        6.3.2 重启条件
    6.4 MPPT仿真分析
        6.4.1 均匀光照下的MPPT仿真
        6.4.2 局部阴影下的MPPT仿真
        6.4.3 变化光照模式下的MPPT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T-C-T阵列与BSO的光伏系统仿真
    7.1 仿真实验设置
    7.2 局部遮阴下的仿真分析
        7.2.1 阵列阴影模式1下的仿真分析
        7.2.2 阵列阴影模式2下的仿真分析
    7.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及实践)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2)100G OTN技术分析与应用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100G OTN技术
    1.1 100G OTN技术的介绍
    1.2 100G OTN技术的优势
    1.3 100G OTN技术的特点
2 100G OTN技术分析
    2.1 线路调制技术
    2.2 前向纠错技术
    2.3 数字处理技术
3 100G OTN技术应用策略
    3.1 100G OTN配置方法
    3.2 100G OTN技术的部署
    3.3 100G OTN系统保护
4 结束语

(3)基于OTN设备的组网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OTN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应用现状分析
    1.1OTN设备的发展现状
    1.2 OTN设备的应用现状
二、OTN主要技术和组网技术的应用
    2.1 OTN主要技术
    2.2 OTN设备的组网技术的应用

(4)关于光传输设备的应用研究——以电力系统通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电力通信系统对光传输设备的要求分析
    1.1 确保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安全性
    1.2 要具备高传输宽带
2 关于光传输设备在电力系统通信应用提出对策
    2.1 SDH传输设备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2 安全运用SDH技术
    2.3 灵活运用SDH技术
    2.4 运用SDH技术的稳定性
    2.5 拓宽SDH技术的发展空间
3 结束语

(5)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光层资源调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网络功能虚拟化研究背景
    1.2 光网络引入NFV的原因
        1.2.1 传统电信网络存在的问题
        1.2.2 光骨干网络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网络功能虚拟化方面
        1.3.2 光网络物理层安全方面
    1.4 主要工作和论文组成
        1.4.1 论文主要工作
        1.4.2 论文组成
第二章: SDN与光NFV结合的网络及节点架构
    2.1 SDN+NFV光网络架构设计
        2.1.1 SDN+NFV架构研究背景
        2.1.2 SDN+NFV光网络基本架构
    2.2 控制平面网络功能虚拟化——网络功能虚拟化管理环设计
        2.2.1 SDN+NFV网络架构的三种基本网络场景
        2.2.2 SDN+NFV架构的网络功能虚拟化管理环
    2.3 数据平面网络功能虚拟化——光NFV节点架构设计
    2.4 多层控制器与NFV光节点协作机制
        2.4.1 多层控制器间协作机制
        2.4.2 控制器与NFV光节点协作机制
    2.5 架构互联协议拓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FV架构的光网络资源调度方法
    3.1 光网络资源调度场景
        3.1.1 IP数据网与光网融合场景
        3.1.2 应用负载重定向的光网络资源调度场景
    3.2 光域内节点动态整合策略
        3.2.1 具体业务场景
        3.2.2 调度功能实现机制
        3.2.3 光域节点动态整合策略流程
        3.2.4 光域节点动态整合策略协议扩展
    3.3 负载均衡重定向策略
        3.3.1 网络链路负载均衡重定向功能实现机制
        3.3.2 应用层负载均衡重定向功能实现机制
        3.3.3 负载均衡重定向策略实现流程
        3.3.4 光域节点动态整合策略协议扩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网络物理层虚拟化安全功能与资源调度
    4.1 物理层高功率信号攻击分析
    4.2 物理层高功率攻击模型构建
    4.3 光网络物理层虚拟化安全功能节点与架构
        4.3.1 光网络物理层虚拟化安全功能节点通用检测元件
        4.3.2 光网络数据平面虚拟化安全功能
        4.3.3 光网络物理层虚拟化安全功能整体网络架构
        4.3.4 光网络物理层虚拟化安全功能实现流程
    4.4 控制器安全功能模块与面向安全的波长资源调度方法
        4.4.1 加权因子模型
        4.4.2 安全路由算法与面向安全的频谱分配
    4.5 光网络物理层虚拟化安全功能仿真与性能分析
        4.5.1 关键部分代码示例
        4.5.2 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浅谈电力系统通信中光传输设备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SDH技术简述
    2.1 SDH技术的概念
    2.2 SDH技术的基本原理
    2.3 SDH技术的拓扑结构
    2.4 SDH技术的应用领域
    2.5 SDH技术的优点
3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及意义
    3.1 SDH技术的安全性应用
    3.2 SDH技术的灵活性应用
    3.3 SDH技术的稳定性应用
    3.4 SDH技术应用在电力通信专网中的意义
4 SDH光传输技术的发展空间
5 结语

(7)8X8 MEMS转镜光开关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网络中的光开关
    1.2 阵列光开关产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8×8MEMS转镜光开关整体设计
    2.1 高斯光束传播理论
    2.2 MEMS光开关整体光路设计
    2.3 准直器阵列的设计
        2.3.1 光纤阵列的设计
        2.3.2 透镜阵列的设计
    2.4 MEMS转镜阵列设计
第3章 8X8MEMS转镜光开关制作工艺
    3.1 二维光纤阵列的制作
        3.1.1 二维光纤阵列的分类
        3.1.2 硅片定位的二维光纤阵列制作工艺
    3.2 准直器阵列的制作
        3.2.1 阵列准直器制作工艺要求
        3.2.2 阵列准直器制作工艺步骤
第4章 8X8MEMS转镜光开关性能测试及讨论
    4.1 光纤阵列性能测试及分析
        4.1.1 回波损耗测试
        4.1.2 光纤端面角度测量
        4.1.3 插入损耗测试
    4.2 准直器阵列测试
        4.2.1 准直器阵列插入损耗测试
        4.2.2 束腰位置和光斑大小测试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8)基于WSS的波长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全光网络简介
        1.1.1 全光网络的特点分析
        1.1.2 全光网络的发展趋势
    1.2 光波长交换的关键技术
        1.2.1 光交叉连接技术
        1.2.2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技术
        1.2.3 波长选择开关技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实现技术分析
        1.5.1 光层交换技术分析
        1.5.2 控制技术分析
第2章 光波长交换系统设计概述
    2.1 控制电路
    2.2 FPGA基本原理及应用
        2.2.1 FPGA简介
        2.2.2 FPGA结构与原理
        2.2.3 多接口扩展的应用
    2.3 波长选择开关
        2.3.1 波长选择开关原理
        2.3.2 波长选择开关的主要技术
        2.3.3 波长选择开关发展现状
        2.3.4 波长选择开关的应用
    2.4 光交叉连接的原理与应用
        2.4.1 光交叉连接的电实现原理与方法
    2.5 光监控原理及应用
        2.5.1 光监控简介
        2.5.2 光监控基本原理
        2.5.3 光监控的应用
第3章 MPC860控制电路设计
    3.1 MPC860简介
    3.2 功能及技术指标要求
        3.2.1 主要功能要求
        3.2.2 技术指标要求
    3.3 控制电路设计方案
    3.4 电路设计方案
        3.4.1 扩展电路总线连接设计
        3.4.2 系统预留备用串口设计
        3.4.3 SCC110M以太网接口设计
        3.4.4 BDM接口设计
        3.4.5 MPC860与FPGA连接设计
        3.4.6 硬件接口扩展设计
        3.4.7 电源设计
第4章 FPGA多串口扩展设计
    4.1 OCPM接口控制原理
    4.2 DWP50接口控制原理
    4.3 RS-232扩展串口设计
        4.3.1 RS-232串口简介
        4.3.2 扩展串口设计流程
第5章 光波长交换连接设计
    5.1 波长交换原理与特点
        5.1.1 波长交换结构
        5.1.2 光损伤
    5.2 波长选择开关DWP50介绍
        5.2.1 DWP50指标说明
    5.3 DWP50用户软接口命令
        5.3.1 主要命令简介
        5.3.2 DWP50配置实例分析
    5.4 波长交换设计方案
        5.4.1 设计方案比较
第6章 光监控设计
    6.1 光信道性能监控器OCPM简介
    6.2 光监控设计方案
        6.2.1 光监控方案的比较
第7章 测试与分析
    7.1 控制电路测试与分析
        7.1.1 控制电路的测试
        7.1.2 控制电路测试结果分析
    7.2 波长交换的测试与分析
        7.2.1 波长交换的测试
        7.2.2 波长交换测试结果的分析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广州铁通宽带网络与OTN+PTN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路线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传输技术特点分析及演进趋势
    2.1 传输网概述
    2.2 PDH 简介
        2.2.1 PDH 网络的优点
        2.2.2 PDH 网络的缺点
    2.3 SDH 简介
        2.3.1 SDH 的技术特点
        2.3.2 SDH 组网方式
        2.3.3 SDH 的保护自愈环
    2.4 WDM 简介
        2.4.1 WDM 拥有以下优点
        2.4.2 WDM 拥有以下缺点
    2.5 MSTP 简介
        2.5.1 MSTP 关键技术
        2.5.2 以太网业务在 MSTP 上的传送方式
        2.5.3 MSTP 局限性
    2.6 PTN 技术特点与优势
        2.6.1 PTN 分组传送网支持业务
        2.6.2 PTN 分组传送网接口
        2.6.3 T-MPLS 关键技术
        2.6.4 伪线(PWE3)原理
        2.6.5 PWE3 仿真原理
        2.6.6 PTN(T-MPLS)保护与恢复自愈技术
        2.6.7 T-MPLS 网络 OAM 技术
    2.7 OTN 技术特点与优势
        2.7.1 OTN 网络架构和开销
        2.7.2 OTN 复用/映射原则
        2.7.3 OTN 开销信号(OOS)
        2.7.4 OTN 交叉连接技术
        2.7.5 OTN 技术特点和优势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铁通所承载业务及未来发展趋势
    3.1 铁通业务发展多样性
    3.2 未来业务全 IP 化要求
        3.2.1 宽带化需求
        3.2.2 分组化需求
        3.2.3 扁平化需求
        3.2.4 智能化需求
    3.3 铁通传送网现状和不足
        3.3.1 广州铁通城域网现状
        3.3.2 铁通广州城域网的主要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N+OTN 技术和应用
    4.1 PTN+OTN 技术优点
    4.2 PTN+OTN 组网应用
        4.2.1 组网模型一
        4.2.2 组网模型二
        4.2.3 组网模型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铁通通信网扩容优化方案
    5.1 设备选型
        5.1.1 PTN 设备
        5.1.2 OTN 设备
    5.2 组建广州铁通 PTN+OTN 网
    5.3 广州铁通传送网实施改造前后数据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略语检索表
致谢
附件

(10)机载光纤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机载光纤网络系统的发展
        1.2.1 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历程
        1.2.2 机载光纤网络系统的发展历程
    1.3 机载光纤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3.1 机载FC网络设计与仿真平台开发研究
        1.3.2 机载光纤网络实时调度方法研究
        1.3.3 基于WDM的新一代机载光网络架构研究
        1.3.4 机载光纤网络实验测试与验证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机载FC光纤网络设计与仿真平台
    2.1 机载FC网络设计与仿真平台的意义
    2.2 机载FC网络设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2.1 设计平台的技术要求
        2.2.2 设计平台的总体设计
        2.2.3 设计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2.3 机载FC网络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3.1 仿真平台的技术要求
        2.3.2 仿真平台的总体设计
        2.3.3 仿真平台实现的关键问题
    2.4 设计与仿真平台的示例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载光纤网络强实时性调度算法设计
    3.1 机载网络与普通网络的调度算法的区别
    3.2 消息可调度性模型
        3.2.1 消息模型
        3.2.2 消息调度模型
        3.2.3 实时调度轮转约束条件
    3.3 实时调度算法及其参数设计
        3.3.1 实时调度算法设计步骤
        3.3.2 实时调度算法重要参数的设计方法
    3.4 调度算法仿真及性能分析
        3.4.1 不同的权值分配方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2 轮转周期的选择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3 多信道分配方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DM的新一代机载光纤网络架构研究
    4.1 基于WDM的机载光网络和光交换的可行性分析
        4.1.1 基于WDM机载光网络的可行性分析
        4.1.2 基于WDM机载光交换的可行性分析
    4.2 新一代机载光纤网络架构方案设计
        4.2.1 新型光电混合交换的机载光纤网络架构
        4.2.2 子网划分
        4.2.3 一种机载WDM光纤网络的波长路由实现
        4.2.4 一种机载光纤网络WDM光源的实现
        4.2.5 基于AWGR-FC的光电混合交换型系统方案设计
    4.3 实时性能分析
        4.3.1 确定性网络演算方法的基本理论
        4.3.2 网络演算模型的建立
        4.3.3 端到端的最大时延分析
    4.4 能耗计算
        4.4.1 能耗模型
        4.4.2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载光纤网络实验测试与验证
    5.1 机载FC网络数据仿真系统与监控系统
        5.1.1 机载FC网络数据仿真系统
        5.1.2 机载FC网络数据监控系统
    5.2 机载FIC端.性能测试
        5.2.1 FIC端.测试平台
        5.2.2 FIC端.性能测试与研究
    5.3 基于FC OVER WDM架构的机载光纤网络实验验证
        5.3.1 FC over WDM系统方案设计
        5.3.2 FC over WDM实验平台搭建
        5.3.3 系统功能验证
        5.3.4 系统性能测试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的相关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对光交叉连接设备应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拓扑与MPPT方法研究[D]. 赵帅旗.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100G OTN技术分析与应用策略探讨[J]. 董浩. 数字通信世界, 2017(09)
  • [3]基于OTN设备的组网技术探析[J]. 李平,吕博,田清军,张超. 中国新通信, 2017(16)
  • [4]关于光传输设备的应用研究——以电力系统通信为例[J]. 刘俊峰. 通讯世界, 2017(07)
  • [5]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光层资源调度机制研究[D]. 黄梁恺.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6]浅谈电力系统通信中光传输设备应用[J]. 刘建生. 通讯世界, 2016(10)
  • [7]8X8 MEMS转镜光开关工艺的研究[D]. 倪鹏远.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6(04)
  • [8]基于WSS的波长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二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 [9]广州铁通宽带网络与OTN+PTN组网技术研究[D]. 林伟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10]机载光纤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黄金.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浅谈光交叉连接设备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