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分析

企业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分析

一、创新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仁桥,沈佳佳,钱丽[1](2021)在《数字化水平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基于数字化转型和双元创新能力理论视角,探讨数字化水平各维度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分析渐进式和突破式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水平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数字化建设水平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呈倒U型关系,东部与中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均已跨过拐点,数字化接入水平、应用水平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均呈"先抑后扬"的U型关系,而数字化流通水平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积极线性影响;(2)双元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水平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起显着中介作用,渐进式创新能力分别在数字化接入、流通水平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突破式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接入、应用、流通水平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与渐进式创新能力相比,突破式创新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促进效应更显着。

陈培祯,李健,曾德明[2](2021)在《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数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新产品对企业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而作为企业知识基础的重要结构特征,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可,但缺乏其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数量直接影响的研究,缺乏从企业内部技术多元化和外部知识产权保护视角分析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影响新产品开发数量的边界条件。基于知识重组理论和知识基础观的视角,以技术多元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调节变量,构建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影响新产品开发数量的理论模型。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574家车辆生产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Stata软件检验相应的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替代性对新产品开发数量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互补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存在倒U形关系;(2)技术多元化对知识替代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对知识互补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着;(3)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替代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知识互补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的倒U形关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弱的地区更为显着。研究结果发现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对新产品开发数量具有不同的作用,从知识元素的关系属性层面丰富了企业新产品开发前因变量的研究;发现技术多元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知识元素关系属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的权变因素的研究做出理论贡献。在实践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合理地配置知识元素,并根据企业的技术多元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调整新产品开发策略。

王宇红[3](2021)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用户参与式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努力中,除了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战略等措施的保护之外,还要加强自身与相关方面的合作,包括供应商和用户等。其中,融入用户参与的新产品开发(NPD)有积极意义,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用户参与式设计的作用,以得到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的新方法。本文以用户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参与式设计研究为重点,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焦点小组和访谈等调研法、线上平台交互内容分析、用户研究分析等方法,对用户参与式设计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研究了不同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模式以及产品开发流程,研究用户创新理论的起源发展及领先用户特征,将用户进行分类,为调研及实践环节提供方法指导。(2)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等方式对21家公司的多位设计管理人、设计师、工程师等人进行调研活动,总结出用户参与到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积极影响;归纳出适于用户参与的新产品开阶段主要有五个阶段:需求采集、概念产生、方案测试、详细设计、产品评价。(3)对戴森等四家知名企业产品开发平台的用户线上参与情况的分析,基于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从用户的参与阶段、参与形式和参与深度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提出了基于用户全程参与的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型。该模型有利于企业充分整合用户的创新资源,并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和品牌归属感。(4)针对浙江省永康市某集团的家用空气净化器项目进行设计实践,过程中全程体现用户参与式设计,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参与方式、参与深度也随之变动,以验证本文提出的用户参与式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型。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深度访谈、焦点小组、交互设计研究等线下线上调研形式,总结和提出用户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型,对于产品设计企业来说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可促进用户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为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创新性提供参考路径。

杨雯冰[4](2021)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仿真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是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而产生的,国家颁布此政策是为了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其产出提供指引和动力。近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出台数量相比过去大幅增加,十九大上创新也是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国家也有计划性、倾向性的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发展。改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既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期目标。因此,深入理解并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及不同政策强度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变化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然后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内容进行分析,接着构建了适合系统仿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明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之后,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陕西省作为分析的对象,使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仿真预测分析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数量骤增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有显着促进作用;(2)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子系统对现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结构的灵敏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协同绩效大于企业绩效大于学研方绩效;(3)后续如果继续沿用现行政策结构,则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灵敏度会逐渐降低,即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会变弱;(4)从政策工具的效果来看,环境型政策效果显着,供给型政策效果相比较为乏力,需求型政策数量太少。本文从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角度出发,研究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优化的建议。

刘腾飞[5](2021)在《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方式与效果研究 ——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历史的发展中,创新一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尤其在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创新极大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模式也要跟随时代的潮流。当前社会,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开放式创新这一新型创新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出现在大众面前,开放式创新打破了封闭式创新的壁垒,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资源进行了整合,大大缩短了创新的时间与成本,提高了创新的效果。开放式创新平台给各个创新主体提供开放式创新的舞台,参与创新的个体和企业在开放式创新平台上进行创新信息的交流。参与创新的个体在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的同时也实现自身对产品的期望。当前众多学者从诸多角度对开放式创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对于消费者参与的角度研究还较少,尤其是消费者的参与方式对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一方面更是很少涉足。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开放式创新为视角,着重探究在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参与开发的因素有哪些,并且消费者以何种方式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之中会对企业更为有效。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出消费者主要以信息提供者、共同开发者和独立创新者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之中同时将影响消费者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因素分为九大因素。在对消费者和企业开展的调查问卷后,调查表明,不管消费者以何种方式参与到企业新产品开发,均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新产品开发效果,但是当消费者以共同开发者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之中可以使新产品开发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最后通过对S公司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消费者以共同开发者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之中为公司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参考和支持,减轻了内部研发人员的压力。

王媛[6](2020)在《跨领域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技术的多点突破与交叉融合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科技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性、扩散性不断增强,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主的新技术体系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产品创新日益向多样化、复合化、智能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技术融合作为产业发展另一个新的及决定性因素,已成为企业突破技术制约、应对市场变革、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出路。比如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的深度融合产生的全新生物纳米技术为生物芯片、分子马达、生物探针等多种突破性新产品打开了研发和市场空间;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而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创造了支付、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等诸多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等。技术创新模式已由传统的科学突破模式转变为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对于引导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攻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实现新产品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科学价值。然而,由于融合现象固有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技术融合的测度与分析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题,定量考察其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更是少有研究涉及。以往大部分学者关于技术融合的研究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比如基于不同轨道的技术融合来预测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通过不同技术元素的组合结构分析技术发展特征、以及考察融合型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等。近年来,随着技术融合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国外开始有少数学者通过专利引文分析、专利共现分析、大数据分析和文本挖掘等方法对其展开研究。基于此,本文结合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资源依赖和标准经济学等理论,通过我国汽车产业所有新能源汽车车辆生产企业的样本数据对跨领域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首先,本文从技术的本质和技术组合进化的内在机制出发,分析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形成与演化及其内在特征;然后,基于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视角,以及知识重组和外部知识不断获取的视角明确分析不同技术融合模式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技术标准化能力在跨领域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外部市场动荡性和技术动荡性在跨领域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最后通过收集我国汽车产业所有新能源汽车车辆生产企业2005—2017年的专利、标准、新产品和企业性质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跨领域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形成与演化。技术的本质是对现象和需求进行有目的的编程,新技术的产生得益于不同领域技术不断组合进化、推陈出新的结果。首先,本文从技术的本质和技术组合进化的内在特征出发,揭示了技术跨领域融合形成的主要创新机制;其次,通过技术创新扩散诱导、产学研合作推动、需求结构升级拉动、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分析了现代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形成动因;最后,从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特征出发,基于静态分析框架分析了替代性和互补性技术融合的形成,并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知识重组与外部知识不断获取的视角,基于动态分析框架探讨了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形成和演变,以及旧技术融合变化与新技术融合的主要特征。(2)分析跨领域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首先从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特征出发,基于静态分析框架考察了互补性与替代性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不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假设;其次从知识重组演变和外部知识不断获取的视角,基于动态分析框架分析了旧技术融合变化和新技术融合分别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假设。最后为了验证假设,本文收集了我国汽车产业所有新能源汽车车辆生产企业2005~2017年的专利、标准、新产品和企业性质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通过STATA软件采用固定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3)分析技术标准化能力对跨领域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首先分别分析了互补性技术融合与替代性技术融合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并考察了旧技术融合变化与新技术融合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依次提出相应假设。其次,分析了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基于静态分析框架和动态分析框架探讨了技术标准化能力对跨领域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并提出相应假设。最后,通过我国汽车产业所有新能源汽车车辆生产企业样本数据对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4)分析外部环境动荡性调节下跨领域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首先基于静态分析框架分别探讨了技术动荡性和市场动荡性调节下互补性与替代性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其次基于动态分析框架分别分析了技术动荡性和市场动荡性调节下旧技术融合变化与新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假设。最后通过我国汽车产业所有新能源汽车车辆生产企业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最后,在实证检验结论基础上,结合全文研究结果,总结和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主要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创新成果:(1)研究选题切合国家发展战略,且具有前瞻性,本文首次从技术的本质和技术融合进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内在特征出发,分析跨领域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影响。该研究不仅弥补了跨领域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研究空白,也是对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理论的有效补充,为企业有效开展创新战略、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供新的思路;(2)研究视角独特,且研究内容具有一定新意,本文首次基于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视角以及知识重组和外部知识不断获取的视角将技术融合分为四种不同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技术融合模式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从管理层面提醒了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问题,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管理者可以通过深入理解企业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来更好地开展组织学习和相应的创新活动;(3)研究思路清晰且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新的关于“跨领域技术融合——技术标准化能力——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研究路径。本文首次发现了技术标准化能力在跨领域技术融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并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技术融合模式在技术标准化能力作用下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一方面拓展了技术创新到产品开发的研究路径;另一方面也是对关于标准模块化和创新相关理论的完善与丰富;(4)测度方法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创新性。本文结合专利共现分析、面板数据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对跨领域技术融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展开实证研究。参照知识耦合结构的测度方法,通过专利IPC号的耦合结构与替代关系分别对互补性与替代性技术融合进行测度;参照知识融合变化的测度方法,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矩阵测度旧技术融合变化与新技术融合。一方面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不同技术融合模式测度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为企业技术演变提供了定量的预测工具。

刘泽[7](2020)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商业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是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管理者,作为企业的掌舵者,其决策会受到心理特征的影响。因此,“过度自信”这一心理认知偏差,被认为是影响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随着“有限理性”假设与“管理人”假设的提出以及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有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新产品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然而,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倾向是否会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以及前者作用于后者的影响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据此为基础,分别从研发强度、研发人员以及企业技术类型和股权性质差异的角度实证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特质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因素。本文对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6到2018年的数据进行抽取(筛选),并以此为样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以及研发强度、研发人员、企业技术类型和股权性质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这一影响更加显着。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自信,且样本公司研发强度普遍偏低。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我国创新型企业应当意识到过度自信管理者对新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强化其积极影响,削弱其消极影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管理者的“有限理性”角度出发,验证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两种可能途径,分别为通过提高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来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并研究了企业技术类型和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得到结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更加显着,而这一影响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区别并不显着。另外,结合现实背景,研究我国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也有重要的价值,为增强企业创新水平以及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建议。

王伯英[8](2020)在《众包能力对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开放式的创新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在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阶段(Fuzzy Front End)利用众包获取大量创意以推动产品创新。模糊前端作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意产生的源头和集聚地,其执行效果与效率对新产品开发成功具有直接影响。众包能力有助于企业有效管理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的众包活动,识别、吸收和利用外部创意和想法,并形成完整可行的产品概念,确保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与后端的无隙衔接。因此,将众包能力纳入企业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阶段,研究其对模糊前端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结合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相关理论,深入探究企业众包能力对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绩效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首先,对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其次,对众包能力的定义和和关键维度进行探索性研究,结合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出众包能力的四个关键子维度:任务管理能力、协同能力、集体智能、激励能力。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众包能力对模糊前端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处理、模型检验等环节,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众包能力对降低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和提高模糊前端绩效均有显着正向影响;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及技术不确定性在众包能力与模糊前端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将众包能力与模糊前端绩效联系起来,拓宽了企模糊前端活动的研究视角,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验证了众包能力、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降低技术不确定性与模糊前端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不仅对深入分析众包能力、模糊前端不确定性与模糊前端绩效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同时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利用众包在FFE阶段获取优质创意,提高模糊前端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姜中霜[9](2019)在《用户参与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需求、技术的快速变化与激烈市场竞争,使创新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二选择。如何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上封闭的创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时基竞争”需求,开放式吸纳用户参与创新成为企业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模式的用户参与影响新产品开发效应的内在规律和外在条件仍未得到充分揭示。本研究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1)不同的用户参与模式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差异化影响,(2)用户作为企业边界外能动的创新源,参与到企业创新过程后,对企业的组织协调机制以及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3)环境动荡,对用户参与和企业新产品开发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模式的用户参与均有利于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但不同参与模式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内在机理存在差异;(2)较之于作为合作开发者、独立创新者两类参与模式,作为信息提供者的用户参与模式,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积极效应更强;(3)组织跨界协调在用户参与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但在信息提供者/合作开发者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着局部中介的作用。独立创新者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必须通过组织正式的跨职能协调机制才能发挥出积极效应。(4)环境动荡对用户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呈现出复杂的调节效应。其中,市场动荡对信息提供者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而在合作开发者和独立创新者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均无显着调节效应。技术动荡负向调节信息提供者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而正向调节合作开发者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在独立创新者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无显着调节效应。竞争强度对用户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均无显着性调节效应。论文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管理建议、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陈培祯[10](2019)在《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推进,对中国高技术企业的产品走出国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也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带来新的机遇。企业是为了生存而建立的,新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本质上用于证明企业不仅能够在市场中成长,而且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蓬勃发展。当下商业环境持续变化,客户偏好和期望快速改变,新技术扩散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导致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进而影响企业组织绩效的变化。因此,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是企业成功竞争的最重要驱动力,企业通过开发和引入新的和创新性产品,以提高、维护和保持竞争优势。大多数新产品开发活动在所有业务功能上都会经历严重的资源不足,困扰新产品开发的许多症状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这种资源短缺。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企业越来越多地从外部来源获取技术知识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绩效。现如今,企业将从企业间合作网络获得的外部知识广泛用于新产品开发,而且关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也认为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成为了企业取得外源知识的重要机制。就产业和企业来说,分析企业的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如何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围绕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知识基础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模型构建。以资源基础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协作研发网络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路径;知识基础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活动的主要知识源,是企业经由内外部扩展知识范围、深化知识领域的必然结果,基于此,分别探讨了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作为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中介机制;企业的知识培育战略离不开所处环境的影响,基于权变理论,分析了技术动荡性和环境动荡性对知识基础的调节效应。(2)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研究。以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测度协作研发网络结构嵌入性,关系强度和关系广度衡量关系嵌入性,分别探讨了它们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机理,据此提出假设。并以我国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专利数据构建协作研发网络,结合企业新产品数据和性质数据,实证检验了研究假设。结果表明: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关系强度和关系广度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均具有促进作用。(3)企业知识基础的中介作用。高技术企业通过扩展知识范围或者深化知识领域来培育知识,首先将知识基础纳入分析框架,揭示了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企业“黑箱”,然后探讨了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作用,以此证明企业将知识范围扩展到不同领域是有意义的;随后分析了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最后实证分析表明,知识宽度在网络中心度、关系强度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网络结构洞及关系广度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知识深度则在结构嵌入性与关系嵌入性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4)将环境动荡性作为调节变量,并划分为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分析其对知识基础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权变作用,并提出假设;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动荡性及市场动荡性对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依据资源基础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构建了以知识基础作为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环境动荡性调节知识基础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完善和扩展了创新管理和知识基础相关的研究,实践上可以作为高技术企业借助协作研发网络进行科学的知识管理的重要参考。

二、创新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水平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理论假设
    2.1 数字化水平各维度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非线性关系
    2.2 双元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2 变量选取
    3.3 模型设定
4 实证分析
    4.1 相关性分析
    4.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
        (1)数字化水平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2)双元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5 结语
    5.1 结论
    5.2 启示
        (1)加大中西部地区政府支持力度,健全相关激励机制。
        (2)合理配置信息技术设施等资源,提升数字化综合水平。
        (3)积极展开合作与交流,缩短数字技术引进与普及的成本周期。
        (4)成立战略管理部门,选择适当的创新方式。
    5.3 不足与展望

(2)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相关研究评述
    1.1. 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
    1.2 新产品开发数量
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1 知识基础结构特征与新产品开发数量
    2.2 技术多元化的调节作用
    2.3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调节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
    3.2 研究变量
        3.2.1 因变量
        3.2.2 自变量
        (1)知识替代性和知识互补性
        (2)技术多元化
        (3)知识产权保护
        3.2.3 控制变量
        (1)企业年龄
        (2)技术创新水平
        (3)技术标准化能力
        (4)本地R&D强度
        (5)技术市场交易额
4 实证结果
    4.1 模型选择
    4.2 描述性统计
    4.3 回归分析
5 结论
    5.1 研究结果
    5.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3)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用户参与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企业传统新产品开发模式
        1.3.2 企业与用户合作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1.3.3 新媒体平台下用户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式
        1.3.4 产品开发角度下用户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式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企业产品创新中的参与式设计
    2.1 参与式设计
        2.1.1 参与式设计的定义及特征
        2.1.2 参与式设计在设计中的使用
        2.1.3 设计创新中的用户参与方法
    2.2 新产品开发流程
    2.3 用户创新理论
        2.3.1 用户创新的概念
        2.3.2 创新用户的特征及用户类型
        2.3.3 使用用户创新理论的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实地调研的用户参与设计分析
    3.1 调研方式的相关选择
    3.2 广东省企业介绍
    3.3 调研的内容
        3.3.1 调研对象
        3.3.2 详细调研内容
    3.4 影响设计公司用户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因素
        3.4.1 设计公司的业务模式
        3.4.2 用户研究部门的设置与规模
    3.5 用户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影响及形式
        3.5.1 用户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3.5.2 用户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阶段和形式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企业产品开发平台的用户线上参与分析
    4.1 戴森产品开发平台中的用户参与
        4.1.1 戴森的市场定位
        4.1.2 戴森官方商城的用户参与
        4.1.3 Dyson Link微信小程序中的用户参与
        4.1.4 戴森产品开发平台的用户线上参与分析
    4.2 华为产品开发平台中的用户参与
        4.2.1 华为的市场定位
        4.2.2 华为官方商城中的用户参与
        4.2.3 花粉俱乐部中的用户参与
        4.2.4 华为企业互动社区中的用户参与
        4.2.5 华为产品开发平台的用户线上参与分析
    4.3 海尔产品开发平台中的用户参与
        4.3.1 海尔的市场定位
        4.3.2 海尔众创意(IDEA)中的用户参与
        4.3.3 海尔COSMOPlat中的用户参与
        4.3.4 海尔定制众创汇平台中的用户参与
        4.3.5 海尔产品开发平台的用户线上参与分析
    4.4 小米产品开发平台中的用户参与
        4.4.1 小米的市场定位
        4.4.2 MIUI论坛中的用户参与
        4.4.3 新媒体平台中的用户参与
        4.4.4 小米社区中的用户参与
        4.4.5 小米产品开发平台的用户线上参与分析
    4.5 基于用户全程参与的企业新产品开发设计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用户全程参与式的设计实践
    5.1 规划阶段
        5.1.1 设计背景
        5.1.2 市场需求分析
        5.1.3 基于市场调研的产品分析
    5.2 概念开发
        5.2.1 基于用户调研的需求采集
        5.2.2 需求翻译
        5.2.3 用户痛点
        5.2.4 用户需求等级提取
    5.3 系统设计
        5.3.1 设计定位
        5.3.2 输出草图方案
    5.4 详细设计
    5.5 测试与改进
        5.5.1 利用矩阵法进行设计评估
        5.5.2 方案细化
    5.6 试产扩量
        5.6.1 设计评估
        5.6.2 产品迭代思路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仿真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2.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
        2.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2.1.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
        2.1.4 本节小结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概念
        2.2.2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工具的分类
        2.2.3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2.2.4 本节小结
    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相关研究综述
        2.3.1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
        2.3.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模型
        2.3.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维度
        2.3.4 本节小结
    2.4 系统动力学相关研究综述
        2.4.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2.4.2 系统动力学相关研究
        2.4.3 本节小结
    2.5 文献评述
3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分析
    3.1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内容
        3.1.1 供给型政策
        3.1.2 需求型政策
        3.1.3 环境型政策
    3.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构成
        3.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构成原则
        3.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框架
        3.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子系统框架
    3.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指标权重确定
        3.3.1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指标层次划分
        3.3.2 构造判断矩阵
        3.3.3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3.4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 系统动力学建模目标及原则
        4.1.1 系统动力学建模目标
        4.1.2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
    4.2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
    4.3 确定系统边界
    4.4 构建仿真模型
        4.4.1 因果关系图
        4.4.2 结构流程图
    4.5 本章小结
5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仿真
    5.1 陕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 模型检验
        5.3.1 系统边界检验
        5.3.2 量纲一致性及积分误差检验
        5.3.3 极端情况检验
        5.3.4 历史性检验
    5.4 模拟与预测
        5.4.1 学研方绩效模拟预测
        5.4.2 企业绩效模拟预测
        5.4.3 协同绩效模拟预测
        5.4.4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模拟预测
    5.5 灵敏度分析
        5.5.1 学研方投入增长速率灵敏度分析
        5.5.2 企业投入增长速率灵敏度分析
        5.5.3 创新环境改善速率灵敏度分析
        5.5.4 创新交流强化速率灵敏度分析
        5.5.5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灵敏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优化的建议
    6.1 降低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频率,强化政策落实力度
    6.2 强化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的力度
    6.3 实现多种政策工具有效组合
    6.4 扩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作用对象的范围
    6.5 巩固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6.6 积极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及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产学研协同创新缋效指标体系打分表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方式与效果研究 ——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开放式创新理论
        2.1.1 开放式创新概念
        2.1.2 开放式创新内涵
        2.1.3 开放式创新模式划分
    2.2 新产品开发相关理论
        2.2.1 新产品开发的概念
        2.2.2 新产品的开发模式
    2.3 消费者参与相关理论
        2.3.1 消费者参与的概念及分类
        2.3.2 消费者参与新产品开发
第3章 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驱动因素和方式
    3.1 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作用
    3.2 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驱动因素
        3.2.1 消费者自身维度因素分析
        3.2.2 企业外部维度因素分析
        3.2.3 企业内部维度因素分析
    3.3 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方式
        3.3.1 消费者作为信息提供者参与开发
        3.3.2 消费者作为共同开发者参与企业开发
        3.3.3 消费者作为独立创新者参与开发
第4章 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效果评价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4.1.1 问卷设计
        4.1.2 变量的测量
        4.1.3 问卷的发放
    4.2 数据分析
        4.2.1 数据分析方法
        4.2.2 样本描述统计
        4.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4.2.4 回归分析
        4.2.5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第5章 S公司消费者参与新产品开发的案例分析
    5.1 S公司的新产品开发现状
    5.2 S公司吸纳消费者参与新产品开发的方式
    5.3 S公司吸纳消费者参与新产品开发的效果
    5.4 S公司提升消费者参与新产品开发效果的建议
第6章 提升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建议
    6.1 激发消费者参与创新的意愿
    6.2 建立高效的创新交流平台
    6.3 设立灵活的组织架构
    6.4 加强消费者知识管理
    6.5 构建知识共享价值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关于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调查问卷(消费者)
附录B 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研究调查问卷(企业)

(6)跨领域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1.2.1 跨领域技术融合的界定
        1.2.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理论
        2.1.2 资源依赖理论
        2.1.3 动态能力理论
        2.1.4 标准经济学
    2.2 跨领域技术融合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技术融合的概念与维度划分
        2.2.2 技术融合的过程分析
        2.2.3 技术融合的相关研究分析
    2.3 技术标准化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技术标准化能力的界定
        2.3.2 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构成
        2.3.3 技术标准化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4 环境动荡性的相关研究综述
        2.4.1 环境动荡性的内涵
        2.4.2 环境动荡性的维度划分
        2.4.3 环境动荡性与产品创新关系分析
    2.5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相关研究综述
        2.5.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概念与内涵
        2.5.2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2.5.3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测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形成与演化
    3.1 技术跨领域融合机制分析
        3.1.1 技术的本质
        3.1.2 技术跨领域融合进化
        3.1.3 技术融合创新机制分析
    3.2 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形成动因
        3.2.1 技术创新扩散诱导
        3.2.2 产学研合作推动
        3.2.3 需求结构升级拉动
        3.2.4 商业模式创新驱动
    3.3 静态分析框架下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形成
        3.3.1 技术融合的关系特征分析
        3.3.2 替代性技术融合
        3.3.3 互补性技术融合
    3.4 动态分析框架下跨领域技术融合的演变
        3.4.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技术融合演变分析
        3.4.2 知识重组与技术融合演变
        3.4.3 技术获取方式与技术融合演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领域技术融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效应
    4.1 静态分析框架下技术融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1.1 互补性技术融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1.2 替代性技术融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2 动态分析框架下技术融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2.1 旧技术融合变化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2.2 新技术融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3 实证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样本
        4.3.2 变量测量
        4.3.3 模型选择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效应
    5.1 静态分析框架下技术融合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5.1.1 互补性技术融合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5.1.2 替代性技术融合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5.2 动态分析框架下技术融合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5.2.1 旧技术融合变化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5.2.2 新技术融合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5.3 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
        5.3.1 技术标准化能力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5.3.2 静态分析框架下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
        5.3.3 动态分析框架下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
    5.4 实证研究设计
        5.4.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5.4.2 变量测量
    5.5 实证结果分析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静态分析框架下技术标准化能力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5.5.3 动态分析框架下技术标准化能力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动荡性的调节效应
    6.1 静态分析框架下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
        6.1.1 技术动荡性对互补性与替代性技术融合的调节作用
        6.1.2 市场动荡性对互补性与替代性技术融合的调节作用
    6.2 动态分析框架下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
        6.2.1 技术动荡性的调节作用
        6.2.2 市场动荡性的调节作用
    6.3 实证研究设计
        6.3.1 研究样本
        6.3.2 变量测量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技术动荡性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分析
        6.4.3 市场动荡性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7.1 主要研究发现与结果讨论
        7.1.1 跨领域技术融合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
        7.1.2 跨领域技术融合影响技术标准化能力
        7.1.3 技术融合通过技术标准化能力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
        7.1.4 环境动荡性调节技术融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7.2.1 企业管理启示
        7.2.2 政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
致谢

(7)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
        二、新产品开发绩效
        三、研发强度
        四、研发人员
        五、企业技术类型
        六.企业股权性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有限理性”假设与“管理人”假设
        二、行为金融理论
        三、高阶梯队理论
        四、熊彼特创新理论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第一节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新产品开发绩效
    第二节 研发强度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研发人员的中介作用
    第四节 企业技术类型的调节作用
    第五节 企业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第六节 理论模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设置与实证模型
        一、变量设置
        二、实证模型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第四节 多元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检验
        二、中介作用检验
        三、调节效应检验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结果讨论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讨论
        二、中介作用的讨论
        三、调节作用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管理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8)众包能力对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方法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开放式创新理论
        2.1.2 资源基础理论
        2.1.3 信息处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相关研究
        2.2.2 众包与众包能力相关研究
        2.2.3 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阶段众包相关研究
    2.3 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章 众包能力对模糊前端绩效影响的探索性研究
    3.1 众包能力探索性研究
        3.1.1 文献研究
        3.1.2 探索性研究设计与数据回收情况
        3.1.3 众包能力探索性因素分析
    3.2 众包能力与模糊前端绩效的关系机理探索
        3.2.1 众包能力和模糊前端绩效关系理论分析
        3.2.2 众包能力对模糊前端绩效影响路径探析
第四章 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
    4.1 概念模型构建
    4.2 研究假设提出
        4.2.1 众包能力与模糊前端绩效
        4.2.2 众包能力与降低模糊前端不确定性
        4.2.3 降低模糊前端不确定性与模糊前端绩效
        4.2.4 降低模糊前端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
第五章 研究设计
    5.1 研究变量测量
        5.1.1 变量测量指标获取方法
        5.1.2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5.2 研究数据收集
        5.2.1 问卷设计
        5.2.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5.2.3 样本特征描述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数据质量分析
        6.1.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1.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1.3 信度分析
        6.1.4 效度分析
    6.2 假设检验
        6.2.1 直接效应检验
        6.2.2 中介效应检验
    6.3 结果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用户参与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新产品开发绩效相关研究回顾
        2.1.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概念
        2.1.2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因素
    2.2 用户参与相关研究回顾
        2.2.1 用户参与的概念及分类
        2.2.2 用户参与的前因研究
        2.2.3 用户参与的后果研究
    2.3 跨界协调相关研究回顾
        2.3.1 跨界协调的概念
        2.3.2 跨界协调的分类
    2.4 现有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3.1 用户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
    3.2 用户参与、跨界协调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
    3.3 环境动荡对用户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的影响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数据收集
        4.1.2 样本特征
        4.1.3 变量测量
    4.2 研究结果
        4.2.1 共同方法偏差与多重共线性分析
        4.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2.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2.4 模型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理论贡献
    5.3 管理建议
    5.4 局限与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10)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交易费用理论
        2.1.3 协同创新理论
        2.1.4 知识基础理论
    2.2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研究综述
        2.2.1 网络嵌入性理论
        2.2.2 网络嵌入性的分析框架
        2.2.3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的概念
    2.3 高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研究综述
        2.3.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内涵
        2.3.2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测量方法
        2.3.3 网络嵌入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
    2.4 企业知识基础研究综述
        2.4.1 企业知识的来源分析
        2.4.2 企业知识基础的特征
        2.4.3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与企业知识基础
        2.4.4 知识基础与新产品开发绩效
第3章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3.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3.1.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动因分析
        3.1.2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分析
        3.2.1 协作研发网络中知识转移博弈
        3.2.2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3.2.3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的维度划分
    3.3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理论模型
        3.3.1 直接效应概念模型
        3.3.2 中介效应概念模型
        3.3.3 调节效应概念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
    4.1 协作研发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1.1 网络中心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1.2 结构洞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2 协作研发网络关系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2.1 关系强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2.2 关系广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4.3 实证研究设计
        4.3.1 研究样本
        4.3.2 变量测量
        4.3.3 模型选择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焦点企业知识基础的中介效应
    5.1 知识基础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5.1.1 知识宽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5.1.2 知识深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5.1.3 技术多元化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5.2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企业知识基础的影响
        5.2.1 结构嵌入性对知识基础的影响
        5.2.2 关系嵌入性对知识基础的影响
    5.3 知识基础的中介作用
        5.3.1 知识基础对结构嵌入性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中介作用
        5.3.2 知识基础对关系嵌入性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中介作用
    5.4 实证研究设计
        5.4.1 研究样本与变量
        5.4.2 模型选择
    5.5 实证结果
        5.5.1 知识基础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5.5.2 网络嵌入性对企业知识基础影响的实证分析
        5.5.3 知识基础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动荡性对知识基础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调节作用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技术动荡性对知识宽度的调节作用
        6.1.2 技术动荡性对知识深度的调节作用
        6.1.3 市场动荡性对知识宽度的调节作用
        6.1.4 市场动荡性对知识深度的调节作用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研究变量
        6.2.2 模型选择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行业技术动荡性对知识基础影响的调节效应
        6.3.3 行业市场动荡性对知识基础影响的调节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建议
    7.1 实证结果讨论
        7.1.1 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7.1.2 知识基础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7.1.3 焦点企业知识基础的中介作用
        7.1.4 环境动荡性对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7.2.1 管理启示
        7.2.2 政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

四、创新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水平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J]. 肖仁桥,沈佳佳,钱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 [2]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数量的影响[J]. 陈培祯,李健,曾德明. 管理科学, 2021(04)
  • [3]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用户参与式设计研究[D]. 王宇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仿真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杨雯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2)
  • [5]消费者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方式与效果研究 ——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D]. 刘腾飞.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2)
  • [6]跨领域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媛. 湖南大学, 2020
  • [7]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刘泽. 青岛大学, 2020(02)
  • [8]众包能力对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伯英.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9]用户参与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 姜中霜.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10]协作研发网络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研究[D]. 陈培祯. 湖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企业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