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教学法”探析

“非指示性教学法”探析

一、“非指示性教学法”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1](2020)在《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来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自身的能力、情感、行为、成就的认知、体验、调控和评价。本着论文要有所创新的原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深化;其中,从特点概括到要求阐述,从问题分析到策略提出等,都是笔者的原创研究,而将策略运用于实践也是笔者的真实探索。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并界定“学业自我概念”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两个核心概念;其次对与本文相关的文献做研究综述;最后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概括“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意义,并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概述。首先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中学业自我概念的维度构成,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阐释基于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应然要求。第三部分:学业自我概念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课堂观察三种调查方法的材料设计、实施,以及对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现状的总体分析。第四部分:学业自我概念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成因。本文所列问题包括:学生情感自我概念浅显,教学过程少体验;学生能力自我概念参差,教学层次未关注;学生行为自我概念模糊,教学主体缺方向;学生成就自我概念消极,教学推进缺动力。对应的成因分别是:阅读情感激发不够充分;学生差异处理不够科学;学习行为引导不够明确;反馈激励制度不够全面。第五部分: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本文主要从学业情感自我概念、能力自我概念、行为自我概念、成就自我概念出发提出教学策略。首先,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利用原初体验,激发阅读热情;紧扣语文品质,深化情感内涵;引导阅读体验,促成情感内化。其次,科学应对学生差异:明确任务要求差异,重视任务完成反馈。再次,依次设置行为要求:明确学生行为权利,学习行为外显化;明确阅读教学性质,学习方法学科化。最后,关注成就自我概念,设立积极反馈体系:发挥重要他人作用,构建科学评价体系;重视对比效应影响,合理选择参照体系。第六部分: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本文将提出的教学策略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对实习不同阶段的三个典型课例做比较评析。本文试图对学业自我概念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做尽可能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但由于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略有不足,本文对阅读教学策略的梳理还比较粗浅,在实践的严谨性方面也需进一步提升。笔者将以本论文为研究起点,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细化、深化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努力做一名走入学生内心的语文教师。

胡昕[2](2020)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虽然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展开许多研究工作,但很少将郑逸农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相结合。这种理念是“把人当做人,自主成长”,包括学生意识和学科意识,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交互作用中成长。因此,本文以“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可操作性以及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笔者的教学实践经历,尝试探索出一些新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内容、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同时,将“非指示性”理念和“指示性”教学理念进行对比,从而明确“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并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和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探究“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主要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制约因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形式了解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既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取得的成就,又对文言文教学在教师、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探究,从而找出制约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因素。第三章主要阐述“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编者对文言文分类特征,提出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指导下具体的教学策略。第四章主要是设计与反思。据文言文体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教学案例设计,阐述设计意图,付诸于教学实践,获得听课教师和学生的课后评价后进行教学反思。以上四章紧紧围绕“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指导,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为其提供可操作的创新教学策略,企望推动高中文言文教学。

瞿一丹[3](2019)在《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改革开放已届“不惑之年”,进入了回顾总结、除弊兴利的历史新阶段。当我们立足于现时,并以崭新的姿态回顾这四十年的沧桑巨变时,会感受到艰苦奋斗后的慰藉,辉煌成就面前的自豪。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这段光辉岁月予以理性的反思与客观的评价,这既是一种延续成就的力量,也是一种面向未来征程的美好展望。本文将这种“成就的欣喜”与“反思的勇气”用于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但是,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历史是静默而繁杂的,语文教育规律是隐晦而复杂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与研究视野:既能够让静默的历史“开口说话”,又能够将充斥于其间的繁杂事实统整为有深度的“生命体”。语文教育话语作为理解语文教育的符号化存在,能够满足研究需求、实现研究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语文教育话语作为拥有多元性的陈述单位,涵盖于其中的话语言说内容与价值取向并非都吻合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并非都能反映语文教育的行走足迹。事实上,真正能够说明、描述语文教育发展走向与嬗变轨迹的是那些在各个阶段“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新话语,即语文教育新话语。语文教育新话语是指基于语文教育场域内的新变化、新语境而出现的,以语文教育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为核心议题,以生产、传播、实践与反思为行为导向,集对话性、实践性、价值倾向性为一体的新表述、新概念、新命题、新判断。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本文以话语为研究视角,以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语文教育新话语为研究对象,以语文教育新话语概念的厘清与分析方法的构建为基础,回顾、审视、反思改革开放40年来的语文教育新话语。进而,总结四十年间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进阶关系与嬗变轨迹,窥见四十年间语文教育及其话语表征的发展状况,并据此为语文教育及其话语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与行动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概论,对语文教育新话语予以全方面的扫描与定位,主要探讨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诞生动因、概念体系与建构价值。其中,重点探讨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概念体系,包括阐释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涵义、特征与分类。第二章基于对“文本分析”、福柯关于话语的言说以及“批判话语分析”等理论的考究与借鉴,建构以分析向度、分析立场、分析视角、分析内容、分析步骤以及分析框架为具体表征的“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并由此彰显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的建构意义。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模块,基于前两章的理论铺垫,对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新话语进行具体分析。该章总体的分析逻辑为:以历时性分段与共时性总结为基础,根据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场域规定,从繁杂的语文教育话语中筛选出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新话语”,并予以具体的话语分析,包括话语文本评析、话语实践探析、话语价值解析。最终所呈现的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主要包括“大语文教育”新话语、“导学式教学范式”新话语、“语文学科现代化”新话语、“语文学科性质”新话语、“新生代语文教师”新话语、“××语文”新话语、“语用—语文”新话语、“语文核心素养”新话语。第四章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整体演绎与具体分析,对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新话语予以历时总结、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建构了本文语境下的“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基于语文教育新话语概念体系的明确与分析方法的明晰,本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八类“语文教育新话语”予以话语文本评析、话语实践探析、话语价值解析,进而总结四十年间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进阶关系与嬗变轨迹,审视四十年间语文教育及其话语表征的发展状况,并据此为语文教育及其话语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与行动参考。

胡佳佳[4](2019)在《“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课程改革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们都在积极寻求建设新型语文课堂的途径,力图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真正地落实到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特级教师郑逸农凭借其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的教育研究,率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和创新,并于2000年提出了“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这对于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价值与意义。本文着重从实践的角度对郑逸农的“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和阐释,主要体现在:一是对郑逸农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具体细致地分析,并对其优势与不足做出客观评价;二是探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运用“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尝试提出可行的改善建议和解决策略。具体是通过对郑逸农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得出对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再通过调查当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现状,并运用“非指示性”教育理念针对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善建议和解决策略。通过分析教学案例得出的启示分别是:(1)尊重学生及个体差异;(2)设计弹性、动态的教学目标;(3)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重;(4)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5)用教案述写的方式推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中学阅读教学现状提出具体的改善策略有:(1)根植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摒弃教师权威;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树立民主平等意识。(2)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重心。一方面要淡化应试观念,重视学生开放性解读;另一方面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3)采用“对话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做到相互倾听、平等对话;走进文本、有效对话。(4)培养教师独立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加强教师的阅读意识,增加知识储备;其次教师要勤于反思和自我教育,持续提升教学专业能力。

孟彩姣[5](2018)在《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及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郑逸农“非指示性”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提倡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等,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以学生为本、变革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精神一脉相承,对改善当前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的大量“指示性”教学现象大有裨益。本研究在采用文献梳理法对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法,将“非指示性”教育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发现其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及可能出现的不足,进而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期望在完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同时,为一线语文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提供抓手。文献综述部分。从“非指示性”教育内涵、“非指示性”教育价值、“非指示性”教育实施和“非指示性”教育评价四个维度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对郑逸农“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教育理念内涵和教育价值的研究上,且有关其理念方面的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关其理念实践方面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宏观地阐释其教学方法和流程等层面,缺乏将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对郑逸农“非指示性”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同时,将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融入教学实践,来检验其合理性和有待完善性。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阐释及教学实践启发部分。“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主要精神内核是“二不”、“四自”:教师不提前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不直接将问题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这对我们教学实践所产生的启发就是:学生要学会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教学要“留白”、师生对话要平等、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学实验部分。受郑逸农“非指示性”相关教育理念的启发,笔者以实习地T中学高二年级一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非指示性”语文教学。通过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访谈、学生考试成绩检测和“非指示性”教学情况调查等前后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非指示性”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后,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实践的反思部分。通过对郑逸农“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教学实验研究,笔者发现“非指示性”教学在创新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的同时,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时存在着“学生中心”的倾向;教学有时不够灵活开放;教学评价有时不到位;自主学习有时质量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给出相应的建议: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三位一体;切实构建和调整教学程序;建立全过程的多元评价机制;小组合作与教师引导双管齐下。

刘春[6](2017)在《非指示性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是教师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和自身特点(认知特点、情感特点和心理动作特点),自主(或独立或共同)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或独立或共同)探究问题答案。"非指示性"教学法以其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非常适合五年制高职古诗文教学。其教学流程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进行选择运用,从而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益,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和提升诗文素养。

张芳[7](2017)在《比较视野下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以李镇西、程翔、郑逸农《再别康桥》课例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现代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且都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文学修养,提高学生品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升高中现代诗歌教学质量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但在现在的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新诗占的比例小、篇目选择视野狭窄”,“高考导向的失位”“教师引导的失位”“诗歌美感的失位”等等问题。目前研究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成果比较丰富,但很多流于概念化、泛泛而谈,甚至出现人云亦云的窘况,所以探索新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的研究方法和策略迫在眉睫。论文选取课例比较的视野,就是想通过一个鲜活的课例,从不同名师对同一首诗歌的讲解对比来谈高中现代诗歌教学,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空谈,能与高中课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适用性。在研究中选取李镇西、程翔、郑逸农三位名师的《再别康桥》课堂实录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考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中国现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李镇西、程翔、郑逸农三位语文教师,在全国语文教师中知名度高,在中学语文教师中具有代表性;三位名师都有各自的教学理念,如李镇西在语文教学中提倡“民主教育”,程翔注重“课堂阅读教学”,郑逸农提出“非指示性”教学的理念,三人在《再别康桥》课堂中充分践行了各自的教学理念,具有鲜明的个性,也使三人的教学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选取三位名师讲同一堂课的课例进行比较,是从个案分析与课例比较的角度,以此探索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策略,具有实证效果,且有利于在新课标视野下探索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论文详细比较了三者的《再别康桥》课例,尽管李镇西所持的是“民主语文”教学理念、程翔的是“阅读教学”理念、郑逸农是“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但三者都符合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只是具体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差异。论文又从三者课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反思等角度详细对比了课例的差异,发现三者尽管各有优势,但也都有不足。在对比中研究发现,整合三者的优势,弱化甚至消除三者的弱势,以此为基础是可以探索出一些有益于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的:立足民主,平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文体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现代诗歌的水平与修养,同时要做足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现代诗歌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要结合不同的上课情景,合理借鉴三位名师的上课优势,尊重和信任学生,真正尊重学生的观点,向学生学习创造性的思维和想法。从三位名师的课例看,要真正提高高中现代诗歌教学,要从学生初中开始普及现代诗歌教育,积累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总之,课例比较视野下探索提升高中现代诗歌教学水平的技巧与方法是一条相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也确实能得出相应的有益的教学路径与策略。

贡如云[8](2017)在《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011年前后,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语用学转向。但是,已有的语用理论和语用实践虽有成效,却并非尽如人意。功能语言学谱系中有两大独立的分支:语用学与语篇学,两者存在重要关联,从语篇学的视角审察阅读教学,或能为现实的语用转向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试图引入这样一门新学科——语篇学,藉此丰赡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知识,并为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行路径。语篇学理论体系包罗宏富,语篇图式、语篇分类和语篇分析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它们能为阅读教学的语用转型提供新的知识基础。研究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得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必先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研究认为,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但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说和言语性等都不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可抽象为话语经验。话语经验说的内涵为: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话语实践,并与外在教学环境进行持续的互动,进而获得话语经验的一门课程。话语经验说内在地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话语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书面话语——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可抽象为语篇解码。语篇解码说内含三个呈层进关系的命题.:语文阅读教学的媒介——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之码(简称语码);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语篇解码。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长期陷入了形式内容(文道)之争。作为功能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篇学警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造应确立功能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它应从形式内容的“一分为二”固有思维模式中超脱出来,以“一分为三”“以三返一”的哲学思维构建一个语言功能框架:概念功能(表达了什么)、成篇功能(怎样表达的)、人际功能(表达的意图是什么)。关注语言的三大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国语文阅读教材主要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文选教材,但文选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阅读需要,其科学性也备受质疑。我国语文阅读教材应由文选范式向语篇范式转型,我们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粗略地勾勒出一套语篇分类体系。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是文艺学范式,二是文章学范式,两大范式的共同局限在于,未能摆脱结构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文本往往被视为静态的客体。文本解读应建立语篇学范式,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将丰富文本解读的方法。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建构了巴赫金话语分析框架,引进了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和语篇策略加工模型,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分析框架。语用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在方法上也应有所突破,语篇学将为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了对话教学法,引入了功能语篇教学法、体裁教学法与BDA策略教学法,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教学模型。我国现行语文教材文本选择主要依赖编者的专业经验,课文的定序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教材文本选择的科学性,积极探索语篇复杂度的评量方法,本研究初拟了一个汉语语篇复杂度评量模型。在通往语用之途中,我们尚需思考以下三个应然性问题:第一,语篇学与其他基础学科应各擅其长又相互为用。第二,汉英语篇阅读教学研究应走向“阴阳之动”。第三,我国高师中文师范专业可增设“语篇分析”课程。

张小梅[9](2016)在《“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基础上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发展进行着不断探索,力求在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诸多流弊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寻求到更适合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改革新方向。2000年,由郑逸农提出的“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模式,力图打破传统的“指示性”教学方式,对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中的理想化成分进行智慧的调整和生成,将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与“非指导性”理念进行合理的提取,将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中心”与人本主义“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双重反拨。本课题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学等为理论支撑,以数量可观的“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成果及一线教学经验为实践基础,力求对“非指示性”教学理论成果做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对“非指示性”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做出进一步深入的探究,为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尝试,为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提供更新的思考。除绪论外,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并与“指示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内涵进行比较;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非指示性”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理论,从“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一般方法、基本原则三个方面,阐明该理念下阅读教学设计的特殊性;第三部分主要针对“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特殊性提出阅读教学设计策略,结合具体教学设计案例,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并结合教学实例加以分析;第四部分从师生发展的角度指出“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理念下的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为“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施莉莉[10](2016)在《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以《珍珠鸟》为例》文中指出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许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如何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上。其中,如何进行良好的阅读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郑逸农教授在2000年提出的“非指示性教学”,为研究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设计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将“非指示性教学”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设计相结合,不仅与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相一致,而且新颖的课堂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自主研读中提升阅读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研究的目标在于对“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进行相对客观的考察,结合学生特点和文本特点,构思合理的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并且结合行动研究,将研究理论付诸实践,将“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文本和学情相结合,建构教学。其中以《珍珠鸟》课文为例,验证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价值,这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希望通过探寻适合小学高年级阅读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式,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学设计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提供借鉴。本研究首先通过采用文献法,对“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理清了研究的框架和研究思路;其次对“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在小学高年级的运用进行分析,并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思考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策略;接着以《珍珠鸟》课文为例,阐释了笔者对该文本的教学思考,设计了基于《珍珠鸟》课文的“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完整内容,在对该教学设计执行的实践基础上对该教学实验进行反思;最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二、“非指示性教学法”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指示性教学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
        2.促进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二)概念界定
        1.学业自我概念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三)研究综述
        1.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
        (1)学业自我概念的理论研究
        (2)学业自我概念的实践研究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3.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1)学业自我概念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研究
        (2)基于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基础
        (2)细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视角
        2.实践意义
        (1)为一线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2)为笔者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指明方向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调查研究法
        3.课堂观察法
一、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概述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维度分析
        1.维度分析目的
        2.维度分析方法
        3.维度分析结果
    (二)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1.体验性:个体情感与文本内容交流碰撞
        2.发展性:满足全体学生能力提升的需求
        3.主体性:尊重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权利
        4.互促性:学生心理与阅读教学良性循环
    (三)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要求
        1.教学观念完善:重视并引导学生学业自我
        2.学习团队建设:平衡同化效应与对比效应
        3.教学起点分析:关注班级群体与学生个体
        4.反馈体系构建:兼顾重要他人与合理自我
二、学业自我概念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问卷调查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问卷调查的实施
        3.调查结果的分析
        (1)语文阅读课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总体状况
        (2)语文阅读课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群体差异分析
    (二)学业自我概念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访谈调查
        1.访谈提纲的设计
        2.访谈调查的实施
    (三)学业自我概念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
        1.观察维度的设计
        2.课堂观察的实施
三、学业自我概念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成因
    (一)问题列举
        1.学生情感自我概念浅显,教学过程少体验
        2.学生能力自我概念参差,教学层次未关注
        3.学生行为自我概念模糊,教学主体缺方向
        4.学生成就自我概念消极,教学推进缺动力
    (二)成因分析
        1.阅读情感激发不够充分
        2.学生差异处理不够科学
        3.学习行为引导不够明确
        4.反馈激励制度不够全面
四、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情感自我概念,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1.利用原初体验,激发阅读热情
        2.紧扣语文品质,深化情感内涵
        3.引导阅读体验,促成情感内化
    (二)关注能力自我概念,科学应对学生差异
        1.明确任务要求差异,重视任务完成反馈
        2.着眼学生差异特点,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三)关注行为自我概念,明确设置行为要求
        1.明确学生行为权利,学习行为外显化
        2.明确阅读教学性质,学习方法学科化
    (四)关注成就自我概念,设立积极反馈体系
        1.发挥重要他人作用,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2.重视对比效应影响,合理选择参照体系
五、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一)实践说明
        1.学情了解
        2.条件创设
        3.课例介绍
    (二)实践评析
        1.学生阅读体验语文化
        2.课堂表现差异平衡化
        3.学生阅读行为规范化
        4.课堂反馈体系科学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维度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调查问卷
附录3 学业自我概念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4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附录5 《相信未来》教学实录
附录6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概述
    第一节 郑逸农“非指示性”教学理念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及内容
        二、“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与“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关系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与“指示性”教学理念的联系
        二、“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与“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区别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教学引入“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可行性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新课标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高中生认知规律在个体发展上的一致性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双主教学上的一致性.
    小结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研的基本情况和结果
        一、调研对象及其调研内容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三、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取得的成果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三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
    第二节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文言文具体教学策略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古代记叙类散文教学策略
        二、“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教学策略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古代议论类散文教学策略
        四、“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古代抒情类散文教学策略
    小结
第四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案例
    第一节 案例选取
        一、案例篇目选取
        二、高中及其班级选取
    第二节 教学案例
        案例设计一 古代记叙类散文设计-《荆轲刺秦王》
        案例设计二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设计-《游褒禅山记》
        案例设计三 古代议论类散文设计-《劝学》
        案例设计四 古代抒情类散文设计-《陈情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学生版)
附录 B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教师版)
致谢

(3)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找寻新视角
    (二)文献综述:开辟新空间
    (三)概念界定:创生新语词
    (四)研究意义:追寻新意蕴
    (五)研究内容:审思新论域
    (六)研究方法:探索新路径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概述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诞生动因
        1.语文教育新话语诞生的外部动因
        (1)时代品性的影响
        (2)话语研究的启迪
        2.语文教育新话语诞生的内部动因
        (1)教育改革的深化
        (2)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概念构建
        1.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涵义
        (1)本源概念:话语
        (2)场域属性:话语的“语文教育性”
        (3)时间规定:话语的“新质”
        (4)创生语词:语文教育新话语
        2.语文教育新话语的特征
        (1)对话性
        (2)实践性
        (3)价值倾向性
        (4)民族性
        (5)时代性
        (6)多学科性
        3.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分类
    (三)语文教育新话语的价值生成
        1.新表述与新内涵
        2.新视角与新空间
        3.新路径与新方法
        4.新启示与新使命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建构
    (一)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形式:文本分析
        2.话语秩序:福柯的研究视野
        3.多学科性:批判话语分析
    (二)分析方法的具体呈现
        1.分析向度:历史向度与社会向度
        2.分析立场:批判立场与多元立场
        3.分析视角:总体、个体与间性
        4.分析内容:话语文本、话语实践与话语价值
        5.分析步骤:线性推进与自然延展
        6.分析框架:多向度与多层次
    (三)分析方法的意义探寻
        1.创新思维
        2.更新范式
        3.构筑现实
三、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的确定与命名
        1.语文教育话语嬗变历程扫描
        (1)回归教育场域:改革开放初期语文教育话语
        (2)凸显科学主义:20 世纪80 年代语文教育话语
        (3)呼唤人文精神:20 世纪90 年代语文教育话语
        (4)走向多元发展:新世纪语文教育话语
        2.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搜索与确定
        (1)筛选条件的阐明
        (2)分析对象的锚定
        3.语文教育新话语的组织与命名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样本与方法
        1.《“大语文教育”刍议》与图表分析
        2.《“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探索》与语词分析
        3.《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与结构分析
        4.“人文论”、“言语论”对比性文本与对比分析
        5.《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与风格分析
        6.《赵谦翔与绿色语文》与修辞分析
        7.《积极语用:21 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与逻辑分析
        8.“语文核心素养”不同路径对比性文本与间性分析
    (三)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分析与阐释
        1.“大语文教育”新话语
        (1)“大语文教育”话语文本:清晰晓畅的表征
        (2)“大语文教育”话语实践:母题回归与革新
        (3)“大语文教育”话语价值:空间延展与规划
        2.“导学式教学范式”新话语
        (1)“导学式教学范式”话语文本:凝练精简的表达
        (2)“导学式教学范式”话语实践:范式转变与革新
        (3)“导学式教学范式”话语价值:关系重构与变革
        3.“语文学科现代化”新话语
        (1)“语文学科现代化”话语文本:系统完整的构建
        (2)“语文学科现代化”话语实践:时间沟通与延续
        (3)“语文学科现代化”话语价值:理性寻求与平衡
        4.“语文学科性质”新话语
        (1)“语文学科性质”话语文本:由破到立的演绎
        (2)“语文学科性质”话语实践:本体探索与争鸣
        (3)“语文学科性质”话语价值:本质思维的繁盛
        5.“新生代语文教师”新话语
        (1)“新生代语文教师”话语文本:实践提炼与反思
        (2)“新生代语文教师”话语实践:时代影响与呈现
        (3)“新生代语文教师”话语价值:代际传承与突破
        6.“××语文”新话语
        (1)“××语文”话语文本:修辞魅力的彰显
        (2)“××语文”话语实践:命题预设与运行
        (3)“××语文”话语价值:氛围营造与深化
        7.“语用—语文”新话语
        (1)“语用—语文”话语文本:严谨创新的论述
        (2)“语用—语文”话语实践:路径生成与践行
        (3)“语用—语文”话语价值:本位回归与提升
        8.“语文核心素养”新话语
        (1)“语文核心素养”话语文本:成熟规范的建树
        (2)“语文核心素养”话语实践:教学逻辑与建构
        (3)“语文核心素养”话语价值:本体解惑与澄明
四、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总结与反思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演变与总结
        1.话语文本:语用品质的提升
        2.话语实践:实践理性的转向
        3.话语价值:时代品性的彰显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思考与批判
        1.话语核心表述随意
        2.话语转换频率过快
        3.话语多元叙述芜杂
    (三)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启示与展望
        1.规范文本呈现
        2.联动实践过程
        3.构建话语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研究现状述评
        二、“非指示性”应用实践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解读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非指示性”
        二、“非指示性”教育理念
        三、“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
    第二节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形态
        二、“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
        三、“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
        四、“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第三节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与特征
        一、“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
        二、“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第二章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后现代课程理论
    四、对话理论
    五、多元解读理论
第三章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述评及教学启示
    第一节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述评
        一、案例概述
        二、案例评析
    第二节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案例对当下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尊重学生及个体差异
        二、设计弹性、动态的教学目标
        三、语文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重
        四、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五、用教案述写的方式推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四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研究及“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策略
    第一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根植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
        二、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重心
        三、采用“对话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四、培养教师独立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非指示性”教育内涵的相关研究
    2.2 “非指示性”教育价值的相关研究
    2.3 “非指示性”教育实施的相关研究
    2.4 “非指示性”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2.5 “非指示性”教育已有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3 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阐释及教学实践启发
    3.1 概念界定
    3.2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阐释
        3.2.1 “不指示学习目标”与建构主义理论
        3.2.2 “不指示问题答案”与对话理论
        3.2.3 “四自”与人本主义理论
    3.3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的启发
        3.3.1 学生要学会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3.3.2 教师教学要“留白”
        3.3.3 师生要平等对话
        3.3.4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4 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的实验探析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假设
    4.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访谈结果及分析
        4.3.2 学生考试成绩检测结果及分析
        4.3.3 “非指示性”教学情况评价结果及分析
5 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实践的反思
    5.1 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效果
        5.1.1 教师方面: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5.1.2 学生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5.2 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5.2.1 有时存在着“学生中心”的倾向
        5.2.2 教学有时不够灵活开放
        5.2.3 教学评价有时不到位
        5.2.4 自主学习有时质量低
    5.3 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建议
        5.3.1 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三位一体
        5.3.2 切实构建和调整教学流程
        5.3.3 建立全过程的多元评价机制
        5.3.4 小组合作与教师引导双管齐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非指示性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内涵
二.运用“非指示性”教学法进行古诗文教学
三.结束语

(7)比较视野下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以李镇西、程翔、郑逸农《再别康桥》课例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再别康桥》课例选取与名师教学方法
    第一节 《再别康桥》课例的选取
        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再别康桥》课例选取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第二节 三位名师的《再别康桥》课例概述
        一、李镇西的《再别康桥》课例
        二、程翔的《再别康桥》课例
        三、郑逸农的《再别康桥》课例
第二章 《再别康桥》课例详细比较
    第一节 课例的共性:凸显新课标精神
        一、李镇西课例:突出“语文民主教育”教学理念
        二、程翔课例:注重“阅读教学”
        三、郑逸农课例:践行“非指示”教学理念
    第二节 课例的个性: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差异
        一、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第三章 名师课例比较启示与高中现代诗歌教学
    第一节 名师课例比较对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的启示
        一、立足民主教学,平衡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
        二、注重文体教学,提升教师文学素养
        三、做足课前准备,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第二节 名师课例比较基础上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延展性探析
        一、整合名师课例优势
        二、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三、提高学生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章分清与古代诗歌、外国诗歌教学的不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2、程翔《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3、郑逸农《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8)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创新点与局限
第一章 语篇学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语篇图式理论
        一、图式理论
        二、语篇图式理论
    第二节 语篇分类理论
        一、西方的语篇分类理论
        二、我国的语篇分类理论
    第三节 语篇分析理论
        一、欧洲的语篇分析理论
        二、美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三、澳大利亚的语篇分析理论
        四、我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篇解码说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之重思
        一、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
        二、语文课程性质新论:话语经验说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码教学
        三、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解码教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目的观重构
    第一节 我国阅读教学目的观历时性考察
        一、表述框架的三种范型
        二、阅读教学目的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国外当下阅读教学目的观考察
        一、部分其他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述略
        二、上述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评述
    第三节 充实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学之维
        一、分析语篇的语言功能
        二、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素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材范式的重构
    第一节 国外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确立
    第二节 我国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建构
        一、短文类语篇与整本书语篇
        二、文学类语篇与信息类语篇
        三、连续性语篇与非连续性语篇
        四、纸质类语篇与电子类语篇
        五、文字类语篇与图文类语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
    第一节 参照语篇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一、语篇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语篇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根据学生语篇阅读经验创生教学内容
        一、根据学生的选点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二、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语篇学视野下文本解读方法的重构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法
        一、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框架
        二、话语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二节 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法
        一、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
        二、功能语篇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三节 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法
        一、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框架
        二、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四节 策略性语篇加工法
        一、范戴克和金斯基的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
        二、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的运用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解读框架的建构
        一、语义层
        二、语形层
        三、交际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对话教学法
        一、关注文本的“表述”方式
        二、注意引出学生自己的话语
        三、注意与其他文本互文参照
    第二节 功能语篇教学法
    第三节 悉尼学派体裁教学法
        一、体裁读写教学法
        二、跨课程阅读教学法
    第四节 BDA策略教学法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
        一、语义教学
        二、语形教学
        三、交际教学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一、为何要建构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
        二、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基于目标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二、阅读测试中的语篇阅读素养评价
    第三节 阅读语料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一、国际上关于语篇复杂度的评价
        二、加强本土化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本章小结
结语: 归正与超越
参考文献
后记

(9)“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想
第一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内涵
        一、“非指示性”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二、“非指示性”理念的内涵解读
    第二节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课程论: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理论
        三、教学论:对话理论、多元解读理论
    第三节 对“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比较分析
        一、“非指示性”教学与“指示性”教学
        二、“非指示性”教学与“非指导性”教学
第二章 “非指示性”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节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以人为本
        二、平等尊重
        三、自主与引导
    第二节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方法
        一、情感体验法
        二、激趣设疑法
        三、对话讨论法
        四、拓展比较法
        五、反思教学法
    第三节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体验原则
        二、预设原则
        三、灵活原则
        四、审美原则
第三章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取向
        二、教学目标的生成
    第二节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内容设计
        一、把握学科特点
        二、学习题目的预设
    第三节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结构设计
        一、把握课堂的容量
        二、教学结构的分配
        三、教学环节的衔接
    第四节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评价设计
        一、教学评价的“信度”
        二、教学评价的方式
第四章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师生发展
    第一节 “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与学生发展
    第二节 “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与教师的专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以《珍珠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1. 落实新课标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
        2. 促进“非指示性”教学发展,支持本土化教学理论
        (二) 实践意义
        1. 唤醒学生独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更新教师观念,丰富教学方法
    三、文献综述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
        (二)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案例研究法
        (三) 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理论阐述
    一、概念界定
        (一)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
        (二) 教学设计
    二、“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 对话理论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基本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一) 前期分析
        1. 学习需要
        2. 文本特点
        3. 学生特点
        (二) 弹性化的教学目标设计
        (三) 粗略性的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四) 先学后导的教学过程设计
        (五) 课后补录反思设计
    二、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 钻研教材,确定合适教学篇目
        1. 对于课堂教学篇目的选择
        2. 对于拓展阅读篇目的选择
        (二) 以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三) 先生后师,给予学生充分思考
        (四) 面向全体,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一、设计方案
        (一) 前期分析
        1. 钻研教材,进行充分预设
        2. 立足学情,满足学习需要
        3. 研究学生,提高全员素质
        (二) 弹性化的教学目标设计
        (三) 粗略性的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四) 先学后导的教学过程设计
        (五) 课后补录反思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效果
        (一) 教师评价
        (二) 学生评价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建议
    一、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 对学情的把握要准确
        (二) 教学设计的预设要充分
        (三) 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1.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2.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适用于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教师
        3.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适用于小班教学
    二、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建议
        (一) 加强对课前学情的调查
        (二) 加强对教学机智的培养
        (三) 深入钻研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非指示性教学法”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王成.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2]“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D]. 胡昕.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3]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研究[D]. 瞿一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4]“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胡佳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5]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及实践研究[D]. 孟彩姣.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6]非指示性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 刘春. 文学教育(上), 2017(12)
  • [7]比较视野下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以李镇西、程翔、郑逸农《再别康桥》课例为考察对象[D]. 张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6)
  • [8]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贡如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9]“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 张小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4)
  • [10]小学高年级“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以《珍珠鸟》为例[D]. 施莉莉. 扬州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非指示性教学法”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