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防空C~3I通信分系统效能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赵曰强[1](2019)在《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建模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效能的评定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是指导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制、生产和使用、部署、指挥决策的导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费用效能分析目前仍处于应用研究阶段,也在随着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技术进步和系统复杂性方面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有国内外的研究,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和计算方法,但是还未见有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整套模型。本文以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与效能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性能指标选取与任务分解为基础,分析了寿命周期费用(Life Cycle Cost,LCC)、系统效能和费效分析的概念和内涵,并建立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效能分析模型。对费用效能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对比。研究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并指出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适合采用的不同方法,以及不同性能指标的适宜处理方法。这些方法的梳理和对比分析为复杂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与效能的评估建模奠定了方法基础。建立了基于导弹采购单价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LCC模型,分析了多种要素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影响,并进行了模型比较。在国内外武器装备费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武器系统工作分解结构、费用参数分析出发,建立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CC度量体系和参数模型。在该模型框架内,提出了以导弹采购单价的估算为基础构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CC模型的新思路。通过大量历史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确定了模型中各指标参量对费用的影响程度,并采用类推法、工程法向研制费、使用保障费进行扩展。在费用估算中引入“制导精度”和“目标通道数”等新的技术参数,找到了解决新型武器系统费用评估的适用性的方案。并通过建立线性和非线性模型的比较分析,论证了模型在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CC度量中的精度。建立了基于ADC法(Availability Dependability Capability,ADC)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系统效能评估模型。针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复杂的特点,构建了多状态及状态转移的路径,充分体现了武器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建立了可用性和可信度模型;同时以系统能力为重点,对量纲类指标(拦截远界R、低界RL、目标通道数T、上架导弹数n、系统反应时间tr)采用效用函数法或尺度标度法进行计算,对定量概率指标(发现概率PG1、杀伤概率PG2)采用参数法进行建模,对定性概率指标(指控能力PG3、抗干扰能力PG4、生存能力PG5)采用标度法结合德尔菲法进行量化计算。克服已有模型的不足,统一能力指标的选取和处理,并对系统能力矩阵进行拓展,考虑了指控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等综合性指标。同时目标通道数反映武器的多目标能力,避免了对群目标的杀伤概率计算的对目标的依赖。考虑了对目标多发杀伤能力、抗饱和攻击能力、多次拦截能力。经过算例的验证模型准确、适用,突破了已有模型的局限,使系统效能的评估更趋完善。提出了一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费效分析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组合建立解析模型,来进行定量化计算。在LCC和系统效能建模的基础上,将效费比研究与LCC估算、系统效能评估结合起来,将LCC和系统效能归一化、无量纲处理,得到定费用、定效能或费效比最优的量化结果,使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问题更加明确具体,便于科学决策。并以“霍克改”、“爱国者”PAC-2和“格龙布”C-300ЛМУ-1为算例描述了具体的分析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费效的决策权衡,填补了目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建立的一套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模型以及相关分析方法,对于指导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和使用,提供了可量化决策工具;经过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算例验证,可靠适用,可供进行武器系统费用效能评估和论证规划时参考;也对于其他装备评估分析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康洪晶,伍洁,程海军,胡博[2](2015)在《舰艇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舰载武器种类和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客观、快捷、有效的效能评估方法的发展已迫在眉睫。论文对效能的基本概念、效能评估的意义与主要评估方法做了全面的综述,指出了当前综合效能评估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以及在实际评估中应考虑的问题,对舰载武器系统综合效能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郭齐胜,张磊[3](2013)在《武器装备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在简要介绍系统效能评估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武器装备系统效能评估的ADC方法和SEA方法,内容包括方法的基本思想、应用难点、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旨在为武器装备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王磊[4](2012)在《基于未确知测度的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战争的突发性、立体性、复杂性极大推进了我军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针对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效能评估技术是系统开发和研制的关键和难点。通过对系统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可以及时、准确指出系统存在的缺陷,标识系统整体效能等级;根据评估结果对系统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可以提高交付部队装备的质量,进而可以极大的推进我军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现代化进程。论文针对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在综合分析比对现有效能评估方法的思想和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评估需求和评估对象特点,提出了适用于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法框架;分析了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功能、组成、作战使命以及各个分系统的相互影响因素,建立了一套全面、合理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确定上,针对采用常权向量进行效能评估的缺点,研究了局部变权的原理,提出了常权与局部变权相结合的指标赋权模型;研究了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估模型的原理和流程,给出了以未确知测度为核心,综合AHP和局部变权等方法的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综合评估方法。最后运用论文提出的综合评估方法对两型号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进行了系统效能评估,综合得出系统的效能评价等级,通过综合评估值对两型系统进行了排优,并依据评估结果对系统的改进提供建议;同时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用性和灵活性。
黄晶晶[5](2011)在《基于粗糙集的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防空信息战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正确客观的评估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也格外重要。对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准确的评估对找出制约系统效能的发挥的薄弱环节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为防空信息战系统的发展建设提供定量的根据,有助于规划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的效能值来进行决策和寻求系统最佳配置方案。论文以防空信息战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防空信息战系统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约简、指标权重的计算、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评估模型的建立等对防空信息战系统的效能评估做了一些研究,为效能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论文分析了系统效能评估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参考大量防空信息战方面的文献、书籍、充分分析防空信息战系统的前提下,对评估指标的选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讨论了影响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的各种因素,建立了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评估模型;在效能评估过程中,为了加快评估效率,简化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理论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原有粗糙集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军事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中采集到的数据都是连续值属性,并且各属性都是条件属性,不包含决策属性,于是在数据预处理中将BCC算法、HORAFA算法引入到防空信息战系统的效能评估中。BCC算法,将各个属性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并且考虑了信息系统的不可分辨关系。启发式HORAFA算法,利用属性在区分矩阵中出现的频率来约简信息系统,时间复杂度小、不需要与决策属性有关的参量作为启发因子。另外,以往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过于主观,因此本文从粗糙集的角度出发,用指标在指标体系的不可分辨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来得到客观的权重,这种确定权重的方法客观,并且不包含任何主观的先验知识权重,可以完全反应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减少了人为设定属性权重的干扰。本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使用文中提出的方法对防空信息战系统的5种方案做出评估实验,得出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以证明方案的可行性。
初剑锋[6](2010)在《基于云模型的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指挥信息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其效能评估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进行评估,不仅对于充实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认清指挥信息系统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制约其效能发挥的因素,为提高其自身和使用效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立足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结合部队实际作战训练的情况,针对目前炮兵旅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的基本原则,对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本文在充分分析现代战争对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的需求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详细说明,然后针对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提出以云模型为主,层次分析法为辅的综合评估方法对系统效能进行评估。最后通过案例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以云模型为主的云重心评判法对指挥信息系统的效能评估研究还是初步的,但可以为炮兵指挥信息系统完成作战任务提供及时的效能评估,为实兵演习及日常训练中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进行综合评估。此方法为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袁银丽[7](2010)在《面向C3I的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军队武器系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随着武器系统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不断加深,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也逐步展开。其中,准确掌握现有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性能是指挥决策人员形成正确认识、做出合理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选择合理的评定法,开发相应的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评定系统,将对武器系统信息化建设产生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本文首先对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相应的C3I系统指标体系,然后研究评估方法,由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获得的评定结果包含有更多的有用信息,且能呈现给需求方清晰的量化值,因此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思想评定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在整个评定过程中,运用AHP确定一级指标相对于总指标的权重信息,也即实现了模糊综合评判中求取指标权重的关键步骤。同时,在Netica软件环境中分别对信息获取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进行贝叶斯网建模、分析和推理,得到对应的贝叶斯网评定结果,对该评定结果进行综合处理,实现了模糊综合评判中确定指标模糊隶属关系的关键步骤。在确定了权重信息和模糊隶属信息后,选用合适的模糊算子对其进行合成,得到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的模糊向量评价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获得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的评定结果。最后,通过实例说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AHP和贝叶斯网模型评定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是可行的、合理的。
唐见兵[8](2009)在《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信性是作战仿真的生命线,对作战仿真系统建设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校核、验证与确认(Verification, Validation and Accreditation, VV&A)是确保其可信性的重要途径。论文针对作战仿真系统的特点,主要从VV&A的总体、形式化建模、主要VV&A过程以及可信性评估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XX作战仿真系统”VV&A实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论文首先从基本概念、研究框架、方法论、原则、过程模型及机制等方面对作战仿真VV&A进行总体研究。在阐述作战仿真VV&A概念的基础上,给出其形式化定义;针对作战仿真VV&A研究的特点,从宏观上提出其总体框架结构;引入复杂系统方法论,给出了指导作战仿真VV&A研究的综合集成、VV&A立方体及WSR(物理-事理-人理)三种方法;在全面分析一般仿真VV&A与VV&T原则的基础上,归纳了5条作战仿真系统VV&A原则作为补充;根据实际的作战仿真系统开发过程,建立了相应的VV&A过程模型;研究了作战仿真VV&A的人员及任务分解机制问题,建立了VV&A的组织结构,设计了VV&A任务分解算法。接着为了使VV&A过程描述规范化、标准化,论文对作战仿真VV&A过程及其管理进行形式化建模。基于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对作战仿真VV&A过程分别从用例、静态结构、动态行为及交互等方面进行形式化建模,对VV&A过程管理分别进行用例、静态结构及动态行为建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活动代理的VV&A过程管理模型;为了对作战仿真VV&A过程进行全面描述,建立了基于IDEF0的VV&A过程模型,并给出其形式化定义。其次针对论文给出的作战仿真系统VV&A过程模型,重点对需求校核、军事概念模型验证、数学模型V&V(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及软件模型V&V四个主要VV&A过程展开研究。①在给出需求校核的形式化定义的基础上,研究了作战仿真系统需求校核的方法、策略和指标,重点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需求的一致性校核进行研究。②给出了军事概念模型验证的形式化定义,总结了验证步骤,重点研究了军事概念模型的形式化验证方法和一致性验证指标,并给出了本体一致性验证算法。③从作战仿真系统数学模型的分类及其形式化描述入手,提出了数学模型校核机制,并归纳了六个校核指标;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数学模型V&V方法;提出从行为水平、状态结构水平和复合结构水平三个层次对数学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的思想。④建立作战仿真系统软件模型的层次结构,给出软件模型V&V的形式化定义;引入软件测试方法,重点研究了面向对象的软件模型V&V方法与技术;从仿真算法校核、流程图校核及程序代码校核三个方面对软件模型校核进行全面研究;从理论验证和软件测试两个角度及仿真软件单元、软件部件和仿真系统三个层面对软件模型验证进行深入研究,并分别给出测试实例。再次,在作战仿真系统的可信评估研究上,从辨析可信性评估与VV&A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估的三种类型,并提出了两种常用的可信性评估方式;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了一套可信性评估指标体系;在全面分析与比较已有的可信性评估方法基础上,针对作战仿真系统军事需求及军事概念模型等评估中突出主题专家作用的特点,在改进现有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观综合评判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专长权的主题专家权重定量计算方法;为了对作战模型的动态输出结果进行有效评估,提出了灰色关联综合评估方法。最后以作者作为主要骨干参与的“XX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估实践为例,介绍了本文研究成果在该系统的VV&A和可信性评估方面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论文的研究工作在促进该仿真系统的顺利建设和确保它的可信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该系统的未来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总之,论文的研究可以丰富作战仿真VV&A的理论体系,开展的VV&A活动以及可信性评估工作对确保作战仿真系统的可信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制定的《作战仿真VV&A规范》、可信性评估指标体系以及系列VV&A文档模板将对我国和我军的VV&A标准规范建设发挥一定的作用。
唐立军[9](2008)在《网络中心战下指挥控制决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中心战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挥控制系统是网络中心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系统为武器系统作战提供实时、可靠的作战指挥决策,使武器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主要对网络中心战下指挥控制系统所涉及到的一些主要决策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指挥控制决策仿真系统。针对网络中心战特点及功能,结合战术互联网结构,研究了网络中心战通信网络的动态重组决策问题,具体研究了网络重组策略和网络链路重组策略,通过对两种网络重组决策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证明了动态重组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构建网络中心战的通信网络提供有效途径。目标威胁估计及火力优化分配是指挥控制系统中作战辅助决策的两个重要问题。针对目标威胁估计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目标威胁估计模型,为使模型具有主客观特性,采用基于专家经验知识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获取模型的训练及测试数据,通过实例仿真验证及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综合考虑多武器系统对抗多目标的作战效能前提下,采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分别对火力分配模型进行优化求解,通过对具体实例仿真,验证了决策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针对网络中心战下的战术互联网及C4SIR系统效能评估及预测问题,分别采用RBF神经网络和基于D-S证据理论的Elman网络对战术互联网及C4SIR系统进行了作战效能评估和预测。通过仿真表明,RBF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对战术互联网进行静态评估;而基于D-S证据理论的Elman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动态预测作战过程效能的变化,减少了预测模型的复杂度,消除了不确定因素,为作战效能的动态预测提供一种新途径。为节省C4SIR系统建设费用,并提高系统作战效能,研究了C4SIR系统效费比分析与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属性为模糊区间数且属性权重未知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模型,对C4SIR系统效费比进行综合评价。分别采用最优理论和专家环比法获取属性权重,通过选择加权参数的取值来调节模型的趋向,使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通过对具体C4SIR系统效费比决策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可有效地对C4SIR系统方案进行优选。根据网络中心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功能及特点,设计并实现了网络中心战下防空指挥控制决策仿真系统。具体对作战仿真系统的结构、设计过程及仿真建模方法等进行阐述;描述了网络中战下防空指挥控制决策系统的仿真框架及系统软件的设计原理,为构建适合信息化战场需求的网络中心战防空指挥控制决策系统提供了理论及技术依据。最后给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
黄大荣,李才葆,徐红兵,郭安学[10](2007)在《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系统效能的基本定义出发,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系统综合效能评估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综合效能评估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际效能评估中应考虑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化方法的弹炮结合系统综合效能评估体系框架,并对弹炮结系统综合效能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防空C~3I通信分系统效能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防空C~3I通信分系统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建模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防空导弹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
1.2.1 系统费用的研究综述 |
1.2.2 系统效能的研究综述 |
1.2.3 费效分析的研究综述 |
1.2.4 目前本领域研究应用的不足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系统费用效能研究方法分析 |
2.1 系统费用估算方法的分析对比 |
2.1.1 费用估算方法与对比 |
2.1.2 费用估算建模方法与对比 |
2.1.3 费用估算的工程辅助工具 |
2.2 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的分析对比 |
2.2.1 效能评估方法的分类 |
2.2.2 评估中采用的数学方法 |
2.2.3 效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
2.2.4 多指标参数聚合方法 |
2.3 费效分析和权衡的方法 |
2.3.1 模糊推理柔性决策 |
2.3.2 关联矩阵法 |
2.3.3 基于理想点的多目标决策评价法 |
2.3.4 费效比评价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估算模型 |
3.1 费用估算建模的步骤 |
3.1.1 费用估算模型的建立步骤 |
3.1.2 费用估算方法的选择 |
3.2 样本数据的采集与费用变量的选择 |
3.2.1 样本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
3.2.2 费用变量的分析与选择 |
3.3 导弹采购单价线性模型的建立 |
3.3.1 大中型导弹采购单价模型 |
3.3.2 小型导弹采购单价模型 |
3.3.3 导弹采购单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3.4 导弹采购单价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
3.4.1 建立二次函数费用模型 |
3.4.2 任意次幂函数费用模型 |
3.5 武器系统LCC模型的建立 |
3.5.1 地面设备采购价格模型 |
3.5.2 武器系统采购费用模型 |
3.5.3 武器系统研制费用模型 |
3.5.4 使用维护费的估算模型 |
3.5.5 武器系统LCC费用模型 |
3.5.6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模型 |
4.1 系统效能建模的步骤 |
4.2 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与选择 |
4.2.1 系统层次结构性能指标分析 |
4.2.2 系统性能指标的选择 |
4.3 系统的可用性模型的建立 |
4.3.1 串联系统的可用性向量 |
4.3.2 并联系统的可用性向量 |
4.3.3 复杂系统可用性向量 |
4.3.4 可用性向量的状态约束 |
4.4 系统的可信度模型的建立 |
4.4.1 系统的状态及状态转移 |
4.4.2 系统可信度的量度 |
4.4.3 不同系统结构的可靠度的计算 |
4.4.4 系统可信度矩阵模型的建立 |
4.4.5 可信度矩阵模型的验证 |
4.5 系统的能力模型的建立 |
4.5.1 量纲类指标计算 |
4.5.2 定量概率类指标计算 |
4.5.3 定性概率类指标计算 |
4.5.4 系统的能力模型 |
4.6 算例 |
4.6.1 可用性向量的计算 |
4.6.2 可信度矩阵的计算 |
4.6.3 能力向量的计算 |
4.6.4 系统效能的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方法 |
5.1 武器系统费用和效能的关系 |
5.2 费效分析各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
5.2.1 费效分析的目的 |
5.2.2 费效分析的任务 |
5.3 费效分析的步骤与方法选择 |
5.4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与计算 |
5.4.1 寿命周期费用的分析计算 |
5.4.2 系统效能的分析计算 |
5.4.3 费效分析与权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费用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Matlab程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舰艇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效能的定义及分类 |
3 国内外效能评估研究的现状分析 |
3.1 效能评估模型研究现状 |
3.2 效能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3.3 效能评估方法选择 |
4 结语 |
(4)基于未确知测度的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
1.2.2 效能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及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
2.1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 |
2.1.1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任务 |
2.1.2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
2.1.3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特点分析 |
2.2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方法 |
2.2.1 效能评估方法综述 |
2.2.2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评估方法 |
2.2.3 评估方法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2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3.3 最底层指标的计算模型 |
3.3.1 时间类指标 |
3.3.2 比率、概率类指标 |
3.3.3 误差类指标 |
3.3.4 数量类指标 |
3.3.5 定性类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的未确知测度评估模型 |
4.1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模型 |
4.1.1 评估流程 |
4.1.2 评估因素空间及指标分级的确定 |
4.1.3 评估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函数构造 |
4.1.4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单指标测度模型 |
4.1.5 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多指标综合测度模型 |
4.1.6 效能等级识别与排序 |
4.2 层次分析法与局部变权组合的指标赋权模型 |
4.2.1 权重计算模型概述 |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常权 |
4.2.3 构造局部变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实例分析 |
5.1 评估任务的提出 |
5.1.1 评估对象基本情况 |
5.1.2 评估目的 |
5.2 效能评估过程 |
5.2.1 单指标未确知测度 |
5.2.2 指标权重 |
5.2.3 多指标综合未确知测度 |
5.2.4 效能等级识别与排序 |
5.3 效能评估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基于粗糙集的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1.2.2 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1.2.3 粗糙集在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评估中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本理论 |
2.1 效能评估基本概述 |
2.1.1 效能及效能评估的概念 |
2.1.2 效能评估常用方法简介 |
2.1.3 效能评估基本步骤 |
2.1.4 基于粗糙集的效能评估方法 |
2.2 粗糙集简介 |
2.2.1 粗糙集约简简介 |
2.2.2 属性重要性计算 |
第3章 防空信息战系统评估指标体系 |
3.1 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1.2 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指标体系 |
3.2 指标值的获取和标准化处理 |
3.2.1 指标数据获取 |
3.2.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3.3 基于粗糙集的评估指标体系的约简 |
3.3.1 数据预处理 |
3.3.2 BCC 离散化算法的实现 |
3.3.3 HORAFA 约简算法的实现 |
3.4 基于粗糙集的指标权重计算 |
3.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2 多层指标体系中权重的确定 |
第4章 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评估模型 |
4.1 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评估模型的建立 |
4.2 进攻能力的效能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5章 基于粗糙集的评估方法仿真实验 |
5.1 仿真实验 |
5.1.1 构建信息系统 |
5.1.2 离散化处理 |
5.1.3 属性约简 |
5.1.4 权重计算 |
5.1.5 效能计算及结果分析 |
5.2 算法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 |
(6)基于云模型的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现状 |
1.2.1 炮兵指挥信息系统 |
1.2.2 系统效能评估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云模型的效能评估过程 |
2.1 云的基本理论 |
2.1.1 云的基本概念 |
2.1.2 云的数字特征 |
2.1.3 云发生器 |
2.2 基于云模型的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过程 |
2.3 基于云模型的效能评估方法 |
2.3.1 确定指标集及各指标权重 |
2.3.2 将各指标用云模型来表示 |
2.3.3 系统状态的表示 |
2.3.4 用加权偏离度来衡量云重心的改变 |
2.3.5 用云模型实现评测的评语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权重分析 |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3.2 现代战争对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的需求 |
3.2.1 现代战争的几个特点 |
3.2.2 炮兵在现代战争中作战的特点 |
3.2.3 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组成及任务功能 |
3.2.4 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应具备的能力 |
3.3 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
3.3.2 有关评价指标的分析 |
3.4 指标分类和量化方法 |
3.4.1 指标的分类 |
3.4.2 指标量化方法 |
3.5 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效能评估工具设计 |
4.1 功能需求 |
4.2 总体设计 |
4.2.1 设计目标 |
4.2.2 总体结构 |
4.2.3 工具界面设计 |
4.3 工作流程及功能描述 |
4.3.1 工具工作流程 |
4.3.2 功能详细描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评估示例 |
5.1 各级能力效能分析 |
5.1.1 确定水平指标参数 |
5.1.2 各指标状态值的求取方法 |
5.1.3 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相应指标的仿真分析 |
5.1.4 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的各指标值 |
5.1.5 求各指标的云模型表征及期望值和熵 |
5.1.6 求各指标的权重 |
5.1.7 求加权综合云重心向量和加权偏离度 |
5.1.8 各能力指标的云评测图 |
5.2 系统总体效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面向C3I的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武器装备信息化发展现状 |
1.2.2 效能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1.3.1 论文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性能评估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武器装备信息化理论研究 |
2.1.1 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的概念 |
2.1.2 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
2.1.3 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分析 |
2.2 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评估方法 |
2.3 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的评估方法 |
2.4 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评估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3 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指标体系的分析和设计 |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 |
3.1.1 评价指标的分类和特点 |
3.1.2 指标选取准则 |
3.1.3 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 |
3.2 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指标体系设计 |
3.2.1 指标体系的层次划分 |
3.2.2 武器装备信息化性能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
3.2.3 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理论模型 |
3.2.4 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的指标分析 |
3.2.5 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评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估技术研究 |
4.1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4.1.1 确定指标权重应遵循的原则 |
4.1.2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
4.1.3 运用AHP确定能力指标权重系数 |
4.2 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4.2.1 模糊综合评判的评定思想 |
4.2.2 模糊单因素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4.2.3 模糊评判中模糊合成算子的对比分析 |
4.2.4 对评定结果向量进行分析的最大隶属度原则 |
4.2.5 某复杂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性能评定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Bayes网的模型推理建模及应用 |
5.1 Bayes应用理论 |
5.2 贝叶斯网络理论 |
5.2.1 网络模型中节点的连接 |
5.2.2 贝叶斯网络的建立 |
5.3 基于Bayes网的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评定 |
5.3.1 贝叶斯网建模流程 |
5.3.2 贝叶斯网建模的相关工具 |
5.3.3 Bayes网模型拓扑结构的建立 |
5.4 贝叶斯网模型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研究 |
6.1 问题描述 |
6.1.1 场景设定 |
6.1.2 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等级的区分原则 |
6.2 贝叶斯网模型的建立及评定 |
6.2.1 信息获取系统的贝叶斯网模型 |
6.2.2 信息传输系统的贝叶斯网模型 |
6.2.3 信息处理系统的贝叶斯网模型 |
6.2.4 指挥控制系统的贝叶斯网模型 |
6.2.5 某复杂武器系统的贝叶斯网评定结果 |
6.3 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的评定步骤及结果分析 |
6.3.1 信息化性能的评定步骤 |
6.3.2 评定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作战仿真 |
1.1.2 作战仿真VV&A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3.3 论文的创新与主要贡献 |
第二章 作战仿真VV&A总体研究 |
2.1 引言 |
2.2 作战仿真VV&A及其相关概念 |
2.3 作战仿真VV&A研究的框架结构 |
2.4 作战仿真VV&A方法论 |
2.4.1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
2.4.2 VV&A立方体方法 |
2.4.3 VV&A的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 |
2.5 作战仿真VV&A的原则与过程模型 |
2.5.1 作战仿真VV&A原则 |
2.5.2 作战仿真系统VV&A过程模型 |
2.6 作战仿真VV&A机制 |
2.6.1 作战仿真VV&A人员机制 |
2.6.2 作战仿真VV&A任务分解机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作战仿真VV&A过程的形式化建模 |
3.1 引言 |
3.2 作战仿真VV&A过程形式化建模的必要性 |
3.3 基于UML的作战仿真VV&A过程建模 |
3.3.1 基于UML的VV&A过程用例建模 |
3.3.2 基于UML的VV&A过程静态建模 |
3.3.3 基于UML的VV&A过程行为建模 |
3.3.4 基于UML的VV&A过程交互建模 |
3.4 基于UML的作战仿真VV&A过程管理建模 |
3.4.1 VV&A过程管理的用例建模 |
3.4.2 VV&A过程管理的静态建模 |
3.4.3 VV&A过程管理的动态建模 |
3.4.4 基于活动代理的VV&A过程管理建模 |
3.5 基于IDEF0 的作战仿真VV&A过程建模 |
3.5.1 基于IDEF0 的VV&A过程分析 |
3.5.2 基于IDEF0 的VV&A过程建模 |
3.5.3 基于IDEF0 的VV&A过程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作战仿真系统需求校核与军事概念模型验证 |
4.1 引言 |
4.2 作战仿真系统需求校核 |
4.2.1 问题的提出 |
4.2.2 作战仿真系统需求校核的方法与策略 |
4.2.3 作战仿真系统需求校核指标 |
4.2.4 作战仿真系统需求一致性校核 |
4.3 作战仿真系统军事概念模型验证 |
4.3.1 问题的提出 |
4.3.2 军事概念模型验证的形式化定义 |
4.3.3 军事概念模型验证步骤 |
4.3.4 军事概念模型验证方法 |
4.3.5 军事概念模型验证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作战仿真系统数学模型及软件模型校核与验证 |
5.1 引言 |
5.2 作战仿真系统数学模型校核与验证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作战仿真系统数学模型分类及其形式化描述 |
5.2.3 作战仿真系统数学模型校核 |
5.2.4 作战仿真系统数学模型验证 |
5.3 作战仿真系统软件模型校核与验证 |
5.3.1 作战仿真系统软件模型的层次结构 |
5.3.2 作战仿真系统软件模型校核与验证的方法与技术 |
5.3.3 软件模型校核与验证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估研究 |
6.1 引言 |
6.2 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估与VV&A的关系 |
6.3 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估的类型与方式 |
6.3.1 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估的类型 |
6.3.2 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估的方式 |
6.4 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估指标体系 |
6.5 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估方法研究 |
6.5.1 已有的可信性评估方法分析与比较 |
6.5.2 主观综合评判法 |
6.5.3 灰色关联综合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XX作战仿真系统VV&A实例 |
7.1 引言 |
7.2 XX作战仿真系统的VV& A总体设计 |
7.3 需求校核 |
7.3.1 执行需求校核 |
7.3.2 军事需求可信性评估 |
7.3.3 需求确认 |
7.4 军事概念模型验证 |
7.4.1 执行军事概念模型验证 |
7.4.2 军事概念模型评估 |
7.4.3 军事概念模型确认 |
7.5 数学模型校核与验证 |
7.5.1 执行数学模型校核与验证 |
7.5.2 数学模型校核与验证 |
7.5.3 数学模型确认 |
7.6 软件模型校核与验证 |
7.6.1 仿真软件单元校核与验证 |
7.6.2 仿真软件部件校核与验证 |
7.6.3 仿真系统校核与验证 |
7.7 仿真系统确认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9)网络中心战下指挥控制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1.1 指挥控制系统概述 |
1.1.2 指挥控制系统定义、结构及功能 |
1.1.3 指挥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 |
1.1.4 网络中心战下指挥控制系统 |
1.2 复杂武器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
1.2.1 分布式交互式仿真技术 |
1.2.2 智能Agent技术 |
1.2.3 面向对象技术 |
1.2.4 虚拟现实技术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安排 |
1.4 结论 |
第二章 网络中心战下动态组网决策方法研究 |
2.1 网络化中心战信息传输 |
2.1.1 信息传输概述 |
2.1.2 网络的通用拓扑结构 |
2.2 网络中心战网络拓扑结构及信息传输策略 |
2.2.1 网络中心战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
2.2.2 网络动态重组策略 |
2.3 算法仿真 |
2.3.1 网络链路重组实验 |
2.3.2 网络组网实验 |
2.4 结论 |
第三章 指挥控制系统作战辅助决策方法研究 |
3.1 作战辅助决策 |
3.1.1 威胁估计 |
3.1.2 火力优化分配 |
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目标威胁估计方法 |
3.2.1 SVM的结构及算法 |
3.2.2 SVM的威胁估计建模 |
3.2.3 模型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3.2.4 仿真验证及比较 |
3.3 基于进化策略的火力优化分配方法 |
3.3.1 联合作战火力优化分配模型 |
3.3.2 基于GA的联合作战下的火力优化分配设计 |
3.3.3 基于PSO的联合作战下的火力分配优化设计 |
3.3.4 仿真验证 |
3.4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指挥控制系统作战效能评估与预测 |
4.1 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概述 |
4.1.1 系统作战效能 |
4.1.2 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的研究现状及方法 |
4.1.3 预测模型及理论方法 |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战术互联网作战效能评估 |
4.2.1 作战通信网络特点 |
4.2.2 作战通信网络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4.2.3 RBFNN作战通信网络效能评估 |
4.3 网络中心战下C~4SIR系统作战效能预测 |
4.3.1 D-S证据理论及预测指标获取模型 |
4.3.2 预测指标获取模型 |
4.3.3 ELMAN网络及效能预测建模 |
4.3.4 作战效能动态预测步骤与仿真验证 |
4.3 结论 |
第五章 C~4ISR系统效费比综合分析与决策 |
5.1 系统效费比分析意义及途径 |
5.1.1 系统效费比研究意义 |
5.1.2 系统效费比析 |
5.2 基于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系统消费比综合评价方法 |
5.2.1 C~4SIR系统效费比综合评价指标确定 |
5.2.2 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理论 |
5.2.3 优化理论的区间多属性决策模型 |
5.2.4 实例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中心战防空指挥控制决策仿真系统设计 |
6.1 作战仿真技术 |
6.1.1 作战仿真技术结构 |
6.1.2 作战仿真系统的设计过程 |
6.1.3 作战仿真模型建模方法 |
6.2 网络中心战防空指挥控制决策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6.2.1 网络中心战防空指挥控制决策系统设计 |
6.2.2 网络中心战防空指挥控制决策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
6.3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弹炮结合系统效能评估定义 |
2 弹炮结合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的现状分析 |
2.1 近程防空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2.2 弹炮结合系统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2.3 弹炮结合系统效能评估研究的不足之处 |
3 弹炮结合系统效能评估技术的发展趋势 |
4 结 论 |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防空C~3I通信分系统效能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建模及方法研究[D]. 赵曰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舰艇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现状及发展研究[J]. 康洪晶,伍洁,程海军,胡博. 舰船电子工程, 2015(02)
- [3]武器装备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 郭齐胜,张磊. 计算机仿真, 2013(08)
- [4]基于未确知测度的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研究[D]. 王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5]基于粗糙集的防空信息战系统效能评估研究[D]. 黄晶晶. 湖北工业大学, 2011(08)
- [6]基于云模型的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D]. 初剑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2)
- [7]面向C3I的某复杂武器系统信息化性能评估技术研究[D]. 袁银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9)
- [8]作战仿真系统可信性研究[D]. 唐见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4)
- [9]网络中心战下指挥控制决策系统研究[D]. 唐立军. 中北大学, 2008(11)
- [10]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黄大荣,李才葆,徐红兵,郭安学.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