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难得一见阴阳同日早春

百年难得一见阴阳同日早春

一、百年难得阴阳同日早逢春(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指出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黄小菊[2](2021)在《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说在中国古代历来被视为“小道”,由小说走向经典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明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反程朱理学的泰州学派、王阳明心学以及李贽童心说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改革的风潮,小说和戏曲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得到蓬勃的发展。文人对小说戏曲开始改观,不再视为“史之余”而是作为独立的文类。《三国志演义》借《三国志》之名进入文人的视野,罗贯中的文人化改编使其天然的具有精英阶层的烙印,而文人以通俗历史看待《三国志演义》,将其视为普及历史教化民众的通俗读物,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等“演义”系统诸本增加其历史性,而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朱鼎臣刊本在射利的目的下降低阅读的难度,降低发行的成本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局限于精英文人而是对文化水平低下的普通识字民众也敞开了阅读大门,极大了推动了《三国志演义》的传播。直到李贽打破文人对小说的成见,叶昼模仿李贽批评《水浒传》评点《三国志演义》,真正的跳出历史,将其当作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刊刻者也改变传统按卷编排的形式,将二百四十段的《三国志演义》合并为一百二十回,虽然此时的回目还不对偶,不甚精美,两段也只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完全融合,但是按回编目的形制标志着对《三国志演义》文体定位的改变,对《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地位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其后毛宗岗父子学习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大范围的删改,使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得到统一、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和思想主旨得到升华,成为了真正的经典文本,取代了之前流传的所有刊本,成为主流文本。本文主要探讨《三国志演义》版本演义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版本体系所呈现了不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和特色。认为《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化经历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和学术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对《三国志演义》经典化文本的确立共同起着推动作用。以书坊主为主要发行者和整理者的《三国志演义》天然的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不同的书坊因为面向读者不同侧重也不同,江南刊本在兼顾商品属性时注重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因此呈现出文人化、历史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三国志演义》成为通俗历史读物,提高了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建阳刊本以低廉的价格与江南刊本形成竞争优势,又通过增加图像的形式降低阅读门槛,插入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英雄故事吸引普通民众的兴趣,对《三国志演义》的广泛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阅读,而是取代《三国志平话》等民间戏曲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的主要渠道。随着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兴起,文人对《三国志演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由早期视为通俗历史读本到注意演义与历史的区别,不再将《三国志演义》当作“史之余”和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是开始重视历史演义本身的文学价值。对历史演义文体全新认识是《三国志演义》摆脱历史的束缚,回归小说评论语境的关键,为《三国志演义》经典化作了理论准备。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总结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学术化的经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同时对“拥刘反曹”主题思想和强化,使得《三国志演义》与传统儒家观念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相符合,被上下阶层共同接受。《三国志演义》版本在经济和思想文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经典文本毛评本,经典文本的确立为进一步扩大《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奠定了条件,是《三国志演义》经典地位确立的基础。

张茜[3](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许欣悦[4](2020)在《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文中认为《锦绣万花谷》为南宋时期的类书,主要是供给平民百姓阅读的实用书籍,具有鲜明的“市井文化”特色,时人多次参考,后世多次印刻。其在“闻必求,求必览”且“取之怀袖”的过程中,以“獭祭鱼”(即以“罗列故实”之意)的收录方式保存了宋之前的典章故事、轶闻杂谈与宋时人们的社会风物、生产、生活器用的基本面貌,其类似“百科全书式”的文献中,展现了宋代社会物用与生活方式审美下的赏物面貌。相对于北宋初年编纂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主要为宫廷皇室、士大夫使用的类书而言,《锦绣万花谷》更为普及并被大众广泛接受。故此,对此文献研究意义明确,即以实在的社会生活物用资料来呈现我国中古社会的大众设计史实。本文选择以《锦绣万花谷》中涉及风物相关词条、史经典籍为研究南宋世俗风物之样貌的文献基础,并将编纂者散落抄录至《锦绣万花谷》中各门类下的、与风物有关的类目词条进行分类,站在其类目布局的大框架下考析其涉及的物名词条原典来源,且作有条理的梳理与归纳。以《锦绣万花谷》中的风物典词条与宋人的笔记、绘画、书法、工艺等作品作为文献互证基础,以此梳理书中各门类下的风物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整理出一条《锦绣万花谷》中展现的物用,直至呈现风物史线索。线索一,风物的传承在于追述风物原典的初始样貌,南宋风物是由汉唐至北宋,经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承袭而成的,《锦绣万花谷》中大量辑录了前人风物典籍片段,为南宋风物经历代延续久积而成的生活风物形态探究提供了资料;线索二,再现了世俗风物与传统礼制风物的不同,商品经济对传统礼制的冲击、北宋至南宋时南北杂集碰撞与融合,在风物上表现为奢靡僭越风与世俗化,书中蒐集的宋时正史、时人诗词文句,保存了传统礼制传承下风物的坚守与改变以及各个阶层风物表现中的世俗迷恋;线索三,文人审美成为南宋风物赏用的主流,书中辑录的前人与南北宋人文章、诗词片段中,可以看到入宋以后,阶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朝廷、士人、社会教化下致使南宋世俗风物更加偏向文气。由此串联起来,以设计学视阈解读《锦绣万花谷》文献背后呈现的宋代风物中的物与百姓生活方式,可为风物史研究中宋代“物”的复原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版本,进而为设计史研究开掘更多可以佐证历史生活真实面貌的写照文献。

王昊东[5](2020)在《王凤卿年谱初编》文中认为清末迄至民国年代,是京剧极为繁盛的时期,它无论从行当的成熟,还是到表演体系的完备,基本都在这一阶段得到奠定。尤其对于老生行当来说,也第一次达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一时名角辈出,流派迭成。同时,随着“谭派”的兴起,老生行当也开始了从旧到新的转折。而作为“汪派”老生代表人物的王凤卿(1883—1959),即是亲身经历这一变化的典型人物之一。王凤卿,原名奉卿,又名祥臻,字仁斋,是清末民初时期享誉京剧界的老生演员。他初学武生后改老生,经“汪派”创始人汪桂芬的指点,从此专工“汪派”,于是成为当时唯一的“汪派”继承人,备受推崇。纵观王凤卿之一生,他在梨园界活跃了五十余年,其中傍梅兰芳就足足三十年。他倾慕文人,气质儒雅,在舞台上又能结合自身体会,出乎于“谭派”而入乎于“汪派”,逐渐在原来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今天的京剧“流派”发展与继承提供了借鉴。只可惜历来学者对其研究不足,这就不免掩盖了王凤卿与“汪派”艺术的光辉。本论文通过有关王凤卿的相关文献,在对一些问题考异辩伪后,按次编年,尤重视王凤卿的舞台生活。然而限于篇幅,仅以民国十八年(1919)为限,撰成初编。其中王凤卿所演戏目及合作者、同台者,皆不避繁琐,希望在此之余更能了解当时的京剧界生态,并展现王凤卿剧界地位之升迁,再现谱主本人或“汪派”在当时京剧界中之地位。另外,旁及剧评、日记等资料,勾勒谱主在这段时期的交游等活动。自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起,止于民国十八年己未(1919),凡三十六年。以一九一五年为谱主演艺道路之转折,判为两卷。第一卷,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至中华民国元年癸丑(1912),谱主一岁至三十岁。王凤卿幼年学戏,十四岁入四喜班,后搭三庆班,随学随演,开始获得了一定口碑。光绪二十五年乙亥(1899),十七岁的王凤卿搭福寿班,同时结识汪桂芬,从其学习了很多“汪派”名剧,于是他的演技也逐渐纯熟,从而声名渐起。此后王凤卿正式入鸿奎班、玉成班,并于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入选升平署等,这都是以“汪派”传人为号召的。谱文主要目的在于勾勒王凤卿幼年学艺经历、中途演艺道路转折时期的生涯。第二卷,民国二年甲申(1914)至民国八年己未(1919),谱主三十一岁至三十七岁。这段时期,王凤卿曾受邀三次赴上海献艺,均挂“头牌”老生,最终都能载誉而归,这是王凤卿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阶段,他辗转于双庆社、翊群社、喜群社,均是挂“二牌”老生,不免在光辉之后趋于黯淡,尤其当时更是“谭派”风行的时期,至于王凤卿所钟爱的“汪派”艺术,不能说不受待见,只能说大势所趋下,知音难求了。谱文主要描述王凤卿处于巅峰时期的舞台生涯。年谱之外,谱前有谱主事略,谱后附传记资料。传记多采自外家,仅供参考。

张欢[6](2020)在《明清之际时事剧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之际时事剧,具有及时、真实传播当代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品质与价值,其揭露权奸专政、门户党争致使政治隳败的失序形势,直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鼎革之变导致战乱频仍的板荡时局,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干预性,为我们了解当时历史及被历史忽略的女性群体提供了另一条途径。明清之际时事剧中女性形象依据身份地位主要分为官僚士大夫的家内女性及与其相关的风尘女子,她们在迁播流徙、战乱兵燹等暴力因素影响下生活空间发生由“内”向“外”的突变:即从一个相对封闭静穆的闺阃环境中被骤然抛入一个开放动荡的乱世之中,不得不被卷入社会、政治与战争的漩涡,或被动随顺凸显弱势,或主动抗争彰显强势,然无不是用血与泪、才与能演绎的生命叙事。故相对于和平年代中国传统女性的生活,对置身于乱世中的女性命运的观照和研究就具有更为深刻而特殊的意义。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阐明了论文的选题及意义,对女性与明清之际时事剧研究现状作了总结与评述,通过对前辈学者相关概念论述的梳理与参照对“明清之际”等时间概念与“时事剧”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并据此对现存明清之际时事剧进行考订及其所涉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理与列表呈现,为研究明清之际时事剧女性形象作铺垫。第一章对明清之际时事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本事考论。明清之际时事剧具有强烈的实录精神,剧中所涉女性形象大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通过考察官方史料、民间稗史笔记、方志、家谱及墓志铭等资料中的相关记载来还原明清之际时事剧中女性群体的真实面貌和现实处境。第二章分类论述明清之际时事剧中的女性形象。本章将明清之际时事剧中女性形象依据主体特征划分为贤德、忠义、贞节、淫荡四类并做具体阐述,其中前三类品行合乎儒家妇道规范的女性形象是剧作家着力塑造的正面典型。第三章探究明清之际时事剧中女性形象的男性视角。本章首先对官僚士大夫家庭生活伦理关系中的妻妾关系和谐与否、夫妻关系平等与否进行探讨;其次从以女性之有为反讽男性无能、以女性之忠义重振儒家纲常、以内外之权变稳定社会秩序三个维度对剧作家赞美女性英雄的动机进行分析;然后以“贞女忠臣”同构的书写方式与“道德权力”反构的规范力量为切入点剖析剧作家的贞烈书写;最后依据儒家“三从”社会性别伦理阐释女性共同体的分化,以此来深入呈现明清之际时事剧中女性形象所蕴含的男性视角与伦理底蕴。第四章从明清之际时事剧中女性形象看脚色制的应用。本章首先分析扮演明清之际时事剧中女性形象的各门女脚色的使用情况;然后从脚色制的内在规范性入手探究剧作家增设没有承担故事情节推进作用的女脚色的原因。

李佩瑜[7](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马伊名[8](2020)在《日本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所藏的中国清与民国时代的时调小曲。这些小曲,原属书志学家长泽规矩也‘双红堂’旧藏。论文共分六部分:其一,分析文库藏时调小曲唱本的版本形态、出版刊刻者与刊刻情况。按版本形态,唱本可分为总集、合集与单行本。清代藏本多总集、合集,至清末民初,单行本盛行,民国后又有书坊开始出版多册合集。唱本之刊刻,清末民初多旧式书坊的钞本、木刻本,民国后渐被新式书局出版之石印本、铅印本替代。由于雕版成本较高,民间书坊多受资金限制,因此翻刻、转让、互换雕版的情况层出不穷。其二,论述文库所藏稀见曲牌唱调。文库所藏稀见曲牌唱调,多集中于《霓裳续谱》、牌子曲和莲花落,其曲牌有源自小曲者,有源自民间曲艺、小戏者,也有的仅是常见曲牌的异名。其三,分析文库藏时调小曲的内容。文库藏清代曲集、唱本,收录内容多男女之情、人伦事理、民俗生活等传统题材,且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清末民初,北方唱本出版时间大体早于南方唱本,多木刻本,出版地集中于北京,内容大多承袭清代小曲余绪;南方唱本出版时间稍晚,多铅印本,出版地基本在上海,增加了许多时代内容;南北方小曲之间有明显的交互和影响。其四,研究文库藏时调小曲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方面的主要特征,在于曲辞由清代之以短小抒情为主逐渐转变为铺排叙事。其五,从文库藏时调小曲曲集、唱本中选择三例进行专门研究,三个个案分别代表清代北方小曲、民国南方时调和南北方时调小曲的交融现象。永发菜园钞本中之《茨儿山》可能来自河北,后传入北方各省,其词格与《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所收录者不尽相同,具体调名可能是[补缸调]。上海唱本中《蒋老五殉情记》及相关小曲,取材自民国上海社会新闻,表现出时调小曲与时俱进的特征。《新小曲大观》三册,收录南北小曲,每一册大体按照地域和题材分类,可见南北小曲交融的大致情况。其六,分析文库藏时调小曲之价值。文库藏时调小曲唱本中有部分稀见本、稀见小曲和稀见曲牌,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国内唱本之缺;小曲体现当时民众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观念思考、价值取向,更兼活泼巧妙的艺术修辞,有丰富的文学价值;时调小曲可补史载之不足,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境况,体现社会风尚和时代变迁,记录民间生活、节庆习俗和传统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罗逸珍[9](2020)在《明代江西文人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明代江西文人文集的序跋为研究对象,结合明代整个文学长河,对序跋内容进行整理和研究。论文除绪论、余论、附录之外,主体内容总共有四章;论文第一章从序跋当中提炼出文人形象,其中有妇孺皆知的大奸臣严嵩,也有因明廷灭亡而隐居故里的“宁都三魏”和因仕途失意而入浮屠之道的费元禄;第二章立足于序跋中与文人交游有关的语段,再结合文人文集,研究文人交游的不同类别以及文人交游对明代社会的影响;第三章从文学观念和文人价值观角度来观察序跋中体现的思想内涵,分别得出了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即推崇唐宋八大家、至宋无诗、文为心声、不平则鸣和文以载道,也了解了明代文人价值取向;论文第四章为序跋中体现的文集出版情况,从文集收录和文集刊刻两个角度,研究明代江西文人文集的出版情况。论文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为余论,这一部分里,着眼于序跋本身进行研究,挖掘明代江西文人文集序跋的特点。文末附有文集序跋,当作整篇论文的附录部分,这是笔者论文撰写的首要基础。由于学界对文集序跋的研究较少,对明代江西文人文集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也没有相关文献对序跋进行整理,所以大部分序跋都是选自四库系列。明代江西有文集传世的作家有186人,由于资料缺乏以及笔者能力有限,其中也删除了部分字迹不清的序跋,故只从中选取了55位文人的168篇序跋进行整理,继而加以研究。序跋作为一种文体,具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整理和研究明代江西文人文集的序跋,可以窥探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文学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可以纵向的知道明代江西文人的交游情况以及文集的刊刻情况,同时也可以看到明代历史大事件里的小人物、小细节,让后人了解不一样的明代历史。

方梦[10](2020)在《北宋邵雍《伊川击壤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邵雍是北宋着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和诗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为“北宋五子”。邵雍的理学思想属于“先天学”的范畴,并且他的学术渊源颇为驳杂,因此,与其他“四子”相比,邵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一直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他的理学成就,对其诗学成就却关注较少,他被誉为“理学诗派”的鼻祖,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邵康节体”,他的诗歌存量居两宋理学家之冠,并且他绝大多数诗歌的质量臻于上乘。他的诗学总集《伊川击壤集》固然是一部理学家诗集,但更是邵雍心迹的完整表述,它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面貌的理学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的文献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近年来,学术界对邵雍诗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上新出土的宋版《击壤集》问世,更是增加了诸多讨论的话题,并且学界对邵雍诗学的研究更加精细化,也开启了更多的研究领域和新的思维。文章以《伊川击壤集》文本为基础,以期还原一个真实而富有仁者情怀的邵雍。文章首先研究了《伊川击壤集》版本以及存诗问题。《伊川击壤集》历来流传版本众多,近年来由于宋墓出土的两部《击壤集》引发了对邵雍诗学研究的狂潮。通过对历朝历代《击壤集》古籍善本的分析,界定研究的文本;通过对现存《伊川击壤集》的存诗问题研究,指出现存诗篇数量不到其诗歌总数一半的原因,并且分析邵雍对《诗经》“风雅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之后对邵雍诗歌进行重新分类并逐类分析。邵雍和他的诗都有多面而复杂的特点,邵雍的诗歌体裁也很丰富。《伊川击壤集》中的哲理诗可以看作是邵雍“诗化的哲学”;他的咏史怀古诗表达了他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观;他在游历途中写下大量的游历写景诗;他与不少官员都是至交好友,因此写下大量的唱酬寄和诗;此外还有大量的自述诗,反映了邵雍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探讨了邵雍诗学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邵雍诗学的特点既有宋诗整体的特点,也有自身创新的特点。邵雍既是一位理学家,也是一位诗人,通过对前代诗学的批判和继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特点,文章将其诗学特点概括为平淡自然、重理轻文和善用易学。文章还考察邵雍诗学自宋代之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时代对邵雍的回应。

二、百年难得阴阳同日早逢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年难得阴阳同日早逢春(论文提纲范文)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特别说明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第二节 文学家族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三 悼亡与追思
    小结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一 探寻流放之路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四 训诫与期望
    小结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致谢

(2)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化
    二 《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
第一章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的文人化
    第一节 “证文辞、通好尚”:嘉靖壬午本的文人化
    第二节 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第三节 “羽翼信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人化的特点及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化
    第一节 版本形制上的历史化
    第二节 “按鉴音释”: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小结
第三章 志传本:《三国志演义》的通俗化
    第一节 “志传”诸本形制特征及通俗化表现
    第二节 “志传”诸本正文内容的通俗化表现
    小结
第四章 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演义》的学术化
    第一节 李卓吾评本前的《三国志演义》批评
    第二节 李卓吾评本及其对《三国志演义》的批评
    第三节 “人各一是非”:《三国志演义》学术化特色及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毛评本:《三国志演义》经典文本的确立
    第一节 “雅俗共赏”:毛评本对《三国志演义》文体风格的修订
    第二节 情节的修订
    第三节 毛评本的评点思想及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3)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4)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对象《锦绣万花谷》历史定位
第一章 《锦绣万花谷》的编纂及内容概述
    第一节 《锦绣万花谷》物名分类
    第二节 《锦绣万花谷》中列目布局
    第三节 《锦绣万花谷》中征引搜集文献典考
第二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的实证
    第一节 服饰织绣——风物典中的服饰
    第二节 珍馐嘉旨——风物典中的饮食器
    第三节 建筑房舍——风物典中的营造
    第四节 客路行舟——风物典中的出行
第三章 《锦绣万花谷》中映射出的南宋风物史貌
    第一节 四方辐辏——风物典中的商业
    第二节 常心乐事——风物典中的乐事
    第三节 百工竞巧——风物典中用品
第四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流传至南宋展现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教育“畅和”——知识下移
    第二节 食俗尚“乐”——“此皆京师旧人”
    第三节 岁时讨“喜”——民间风土节令
第五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貌折射出的宋时风物意蕴
    第一节 逾礼奢侈、好尚虚荣
    第二节 市井流通之世俗风物——世俗情
    第三节 匠人炼器之文人用器——文人意
结论
    一、《锦绣万花谷》记载的风物传承具有实证与佐证的依据,是考据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
    二、《锦绣万花谷》宋人视角所投射出的“识物”与“赏物”,是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写照。
    三、《锦绣万花谷》的文献挖掘与研究,是对当今设计领域非遗保护与古物今传的再认识。
附录一 史籍类书的比较
附录二 《永乐大典》引用《锦绣万花谷》
附录三 《锦绣万花谷》版本图录
附录四 文中举例《锦绣万花谷》中的类目词条对应原文索引
附录五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与图谱对比图例表
附录六 继《锦绣万花谷》之后风物史记述的延传文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王凤卿年谱初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凡例
王凤卿先生事略
本谱
    第一卷
    第二卷
传记资料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明清之际时事剧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明清之际时事剧女性形象本事考论
    第一节 官宦女性形象本事考论
    第二节 青楼妓女形象本事考论
第二章 明清之际时事剧女性形象的类型
    第一节 以柔为美、以顺为正——贤德女性形象
    第二节 心系家国、女中丈夫——忠义女性形象
    第三节 白璧无瑕、从一而终——贞节女性形象
    第四节 风流轻佻、淫恶悍劣——淫佚女性形象
第三章 明清之际时事剧女性形象蕴藏的男性视角
    第一节 家庭伦理关系折射
        一、妻妾关系:和与不和
        二、夫妻关系:齐与不齐
    第二节 女性英雄叙事
        一、以女性之有为反讽男性无能
        二、以女性之忠义重振儒家纲常
        三、以内外之权变稳定社会秩序
    第三节 女性贞节书写
        一、“贞女忠臣”同构的书写范式
        二、“道德权力”反构的规范力量
    第四节 女性共同体分化
第四章 从明清之际时事剧女性形象看脚色制的应用
    第一节 女性脚色使用的情况
    第二节 女性脚色存在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日本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厘定
    第四节 研究范围界定
第一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曲集唱本类别与抄刻特点
    第一节 时调小曲唱本的分类与分布
    第二节 时调小曲唱本的抄刻与排印
第二章 双红堂文库藏稀见曲牌唱调
    第一节 清代小曲中的稀见曲牌唱调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曲中的稀见曲牌唱调
第三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的内容研究
    第一节 双红堂文库藏清代时调小曲
    第二节 双红堂文库藏清末民初时调小曲
第四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艺术特征研究
    第一节 人物塑造手法
    第二节 情感表达技巧
    第三节 艺术修辞技巧
第五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个案研究
    第一节 清代小曲——《茨儿山》
    第二节 民国时调——《蒋老五殉情记》
    第三节 南北交融——《新小曲大观》
第六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的价值
    第一节 文献价值
    第二节 文学价值
    第三节 社会价值
余论
附录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细目
    凡例
    清代时调小曲曲集唱本
    清末民初时调小曲曲集唱本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明代江西文人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序跋中体现的文人形象
    第一节 身死从人说是非..严嵩
    第二节 遗民的“出”与“隐”——宁都三魏
    第三节 从浮屠之道中获取人生失意的平衡点——费元禄
第二章 序跋中体现的文人交游
    第一节 文人交游类别
        一 同乡之交
        二 同僚之交
        三 师生之交
        四 莫逆之交
    第二节 文人交游对明代文化的影响
        一 促进了台阁文学的繁盛
        二 推动了阳明心学的发展
        三 保证了文人文集的传世
第三章 序跋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文学观念
        一 推崇唐宋八大家
        二 至宋无诗
        三 文为心声
        四 不平则鸣
        五 文以载道
    第二节 文人价值观
        一 立德
        二 立功
        三 立言
        四 德、功、言兼重
第四章 序跋中体现的文集出版情况
    第一节 文集整理
        一 子嗣门人编辑
        二 文人合力
        三 天子号召收录
        四 好友收录
    第二节 文集刊刻
        一 文人自刻
        二 子嗣门人刊刻
        三 好友刊刻
余论
    第一节 使用异体字现象普遍
    第二节 字体书写方式多样
    第三节 印章文化盛行
    第四节 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参考文献
附录:明代江西文人文集序跋
致谢

(10)北宋邵雍《伊川击壤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伊川击壤集》版本及存诗问题
    第一节 《伊川击壤集》版本
    第二节 《伊川击壤集》存诗问题
第二章 《伊川击壤集》诗歌类析
    第一节 哲理诗
    第二节 写景游历诗
    第三节 唱酬寄和诗
    第四节 咏史怀古诗
    第五节 自述诗
第三章 从《伊川击壤集》看邵雍诗学的特点
    第一节 平淡自然
    第二节 重理轻文与善用易学
第四章 《伊川击壤集》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伊川击壤集》对宋元时期的影响
    第二节 邵雍诗学对明清时期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邵雍简谱
致谢

四、百年难得阴阳同日早逢春(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D]. 黄小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D]. 许欣悦.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王凤卿年谱初编[D]. 王昊东.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6)
  • [6]明清之际时事剧女性形象研究[D]. 张欢. 扬州大学, 2020(02)
  • [7]《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日本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研究[D]. 马伊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9]明代江西文人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D]. 罗逸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北宋邵雍《伊川击壤集》相关问题研究[D]. 方梦.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百年难得一见阴阳同日早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