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粉系统的经济运行

制粉系统的经济运行

一、制粉系统的经济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岭[1](2021)在《烟气制粉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根据高效煤粉锅炉的MF3型燃烧器对煤粉的要求,选择适合的煤种;根据煤种和煤粉特性、依据规程规范和实际调研,结合项目地理位置、场地条件、安全、经济等多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最终选出最适合的制粉方案—烟气集中制粉。通过分析烟气制粉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系统安全、环保、节能。经过近五年的运行验证,实践表明此烟气制粉系统安全、节能、环保。

周亚星[2](2021)在《MBF-23型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一次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一次能源的主要消费者火电机组容量的不断升级,作为承担煤粉研磨、分离、分配输送等重要功能的辅机系统的制粉系统被提出了更高的节能降耗要求。而其中一次风的调控对整个系统及机组运行的是否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节能环保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其综合优化是新时期大型燃煤机组制粉系统优化亟待探索的领域。本文主要针对某配有MBF-23型中速磨煤机的制粉系统中一次风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试验,并采用数据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从结构改造、运行调控、系统优化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包括一次风量动态控制、一次风压动态控制以及冷热一次风混合流场优化在内的综合优化方案。针对一次风量及风煤比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次风量及风煤比动态控制的方案,优化了一次风量及风煤比的动态控制曲线及方程。并提出在此基础上进行密封风机系统改造,改变一次风机出口压力始终偏高且变化范围较小的现状,同时分析混风挡板特性并调整风门挡板控制逻辑,提出了一次风压动态控制策略,为一次风量及风煤比的降低及灵活动态控制创造条件。经总体改造可行性研究,预计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约355万元。针对一次风调节能力差,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空间有限的、磨煤机入口前矩形扁平风道的混合流场均流方案。并针对其均布格栅孔的3种布置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验证其改造效果,确定了最佳方案。相较原始模型,该方案模型风速测量截面的速度均匀性由7.5%提升到41.3%,风温测量截面的温度均匀性由23.7%提升到100%,混合风道出口与磨煤机一次风室连接截面的速度与温度均匀性分别由56.4%、25.1%提升到了约100%,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增强冷热一次风的混合,可提高混合风流场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一次风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的设想,可对同类型机组制粉系统一次风流场均匀性优化提供参考。通过上述各方面的优化分析,能够较为全面地解决该机组制粉系统运行中一次风控制存在的问题,使得制粉系统及机组运行能够更好地实现节能降耗,机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李彤[3](2020)在《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火电企业在传统能源行业里面占有较大份额,随着近年来煤炭联姻的深化改革,在能源革命和现代数字革命的深度融合形势下,看似接近夕阳产业的火力发电依旧是能源行业里面的支柱产业。煤粉制造过程作为火电厂燃料燃煤的主要工艺流程,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锅炉整体的燃烧经济性,从而影响火电厂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深入研究煤粉制造过程、优化生产系统,设计出一套更加稳定、高效、可靠的制粉系统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对于火电企业继续在未来能源行业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火电厂制粉过程为课题背景,从煤粉制造过程的整个工艺流程和制粉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工作原理入手,构建以磨煤机为主体,给煤机、一次风机及辅助系统为辅的制粉系统。通过对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功能要求的剖析,本着安全、可靠、高效、实用和先进的原则,把钢球磨煤机的工作原理作为重点分析。着重提出关于钢球磨煤机的六个控制量与之对应的六个被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此为研究基础,依次建立了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方法、磨煤机煤位控制方法、磨煤机负荷、磨煤机容量风及总风量的控制方法。采用分布式计算机控制技术对制粉制造过程进行了设计,构建了DCS和工业以太网的控制系统,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对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进行了研究和选择,最终形成一套可行、先进的控制方案。一方面是由于它的优越性能,系统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强;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汉化能力,更有利于平常操盘人员的操作和检修人员的维护,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过程效率、化繁为简。针对煤粉制造过程的特点和性能要求,采用DCS作为制粉过程控制器,并设计采用了远程I/O服务方式的主备系统,以提高制粉过程的可靠性。通过运行工况及趋势的分析,可以得出整个制粉过程是一个串级、多级控制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磨煤机出口为温度、冷热风门的开度、入口压力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可提高磨煤机的出力即磨机负荷,以降低设备的单耗,提高了制粉效率。该制粉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更加精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良好,满足了设计要求,提高了煤粉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黄建伟[4](2020)在《超超临界机组磨煤机运行方式的优化》文中指出为降低火力发电厂超超临界机组制粉系统单耗及风机电耗,通过优化磨煤机运行方式来降低700 MW机组制粉系统单耗、风机电耗、排烟温度及厂用电率,从而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对优化前后的参数对比,并使用电力设计院提供的部分数据,计算出优化后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200余万元。本次试验最终确定了最优的磨煤机运行方式,即在合理的负荷范围内尽量减少运行磨煤机台数,可作为同等机组制粉系统优化的有效参考。

廖金龙[5](2020)在《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能源结构转型关键时期,改善因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频率波动,提高特高压输电受端电网的低频事故风险应对能力,需提高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有效性和稳定性。对火电机组功频电液调节系统(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DEH)和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CCS)进行了精确性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评估方法,进一步地对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进行了优化研究。DEH伺服系统建模精确与否直接影响阀门仿真精确性,进而影响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功率响应仿真。为了提高建模精确性,针对DEH中伺服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非线性,提出了一种包含限幅、死区和修正系数的非线性伺服系统新模型。将待辨识参数分成线性参数和非线性参数分别辨识,通过建立三层神经网络辨识线性参数,根据阀门流量特性曲线获得非线性参数。以某1000MW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调节系统为建模对象,得出限幅参数为1.05,电液转换器时间常数为0.0203,油动机时间常数为0.294,迟缓率为0.00293,以及修正系数为1.093。基于该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得出仿真曲线与实际曲线几乎一致,其中阀门曲线的拟合度达到98.445%,功率曲线的拟合度为96.986%,表明了参数辨识方法的正确性。采用不考虑非线性的伺服系统模型进行对比,发现仿真曲线存在一定偏差,稳定后阀门开度的误差为5%,功率的误差为1.58%,证明了非线性伺服系统模型具有更高精确性。一次调频功率响应不仅涉及汽轮机阀门开度,还需考虑锅炉能量供应的影响,因此不仅要提高DEH建模精确性,还需结合考虑锅炉和汽轮机进行建模。因而采用黑箱建模和机理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CCS模型用于研究机组一次调频。其中,推导建立了制粉系统、管道压损和汽轮机的传递函数和差分方程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辨识模型参数。由于锅炉的复杂物态转换、换热过程及大惯性大延迟特性,采用神经网络对其建模。使用实际数据对每个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曲线和实际曲线每个样本点的误差基本都在-3%3%。基于实际给煤、给水和阀门开度指令,对整体的CCS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得出给煤量、过热器出口压力、主蒸汽压力以及功率的仿真曲线与实际曲线的拟合度均高于90%,验证了CCS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该CCS模型仿真了机组的一次调频动态响应,过热器出口压力、主蒸汽压力和功率均与实际值吻合良好,表明模型可用于研究机组的一次调频。研究评估机组一次调频能力有利于掌握区域电力系统的一次调频能力,对于防范电网低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DEH和CCS建模研究,提出机组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首先通过DEH和CCS的传递函数耦合模型仿真得出由CCS和DEH协同一次调频是最佳调频控制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几种提升机组调频能力的运行方式如:提升滑压设定值、高加给水旁路、补汽阀补汽以及凝结水节流。进一步地,通过实际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试验研究了这些方式的调频效果,结果表明增大主蒸汽调节阀节流对提升机组一次调频能力最直接有效,给水旁路与主蒸汽调节阀结合的调频效果与其相当,且具有持续的负荷维持和提升能力。基于此结论,研究了机组阀门和高加给水旁路的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对于阀门一次调频能力,分别基于变工况分析和单元机组线性增量数学模型推导出关键映射公式,然后采用神经网络对其建模求解。采用实际运行数据和仿真数据分别进行了验证,预测的主蒸汽压力误差和一次调频能力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针对某电厂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建立EBSILON热力系统模型,研究高加旁路提升机组负荷的能力。分别对高加小旁路、高加混合旁路及高加大旁路等3种旁路方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旁路最前一级高加才能有效增加机组功率。基于此,仿真得到不同负荷率下功率增量与旁路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旁路前后热耗率与负荷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对比分析机组通过阀门节流调节与高加混合旁路调节的热耗率,表明在保证一次调频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高加混合旁路调节能有效的提高机组调频能力和运行经济性。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参数是影响自身调频动态稳定与维持电网频率稳定的关键因素,基于一次调频能力的研究,建立以总煤耗量及NOx排放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电网一次调频稳定、机组一次调频稳定条件及电网要求的速度不等率范围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来优化各机组速度不等率设置。采用IEEE300节点模型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可以保证机组快速完成一次调频任务,并且具有最佳经济性。将优化模型拓展至深度调峰机组,仿真结果表明需适当突破电网一次调频标准的约束来设置速度不等率。采用该优化方案,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快速性和稳定性。另外,考虑到机组调峰深度与调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兼得,为了防范电网低频风险,且使电力系统运行经济的同时具备足够的调峰裕度,提出了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机组负荷优化分配模型,并引入新型正弦余弦算法求解。以某电厂4台机组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别采用SCA和遗传算法寻优计算并与自动发电控制指令对比,结果表明SCA的最优解比GA精度更高,而且新模型既能保证足够的一次调频备用容量又有更高经济性。通过仿真得出不同负荷率最优经济成本与一次调频备用容量的关系曲线,总结了此规律对负荷优化分配的指导意义。最后仿真研究低负荷率时的负荷分配,结果表明模型会优先选取经济性较好的机组进行深度调峰,以保证整体最佳经济性。本文对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进行纵向研究,首先研究提高了DEH和CCS建模的精确性,以保证一次调频建模的精确性。然后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最大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和基于EBSILON建模的高加旁路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可简捷高效的获得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最后提出一种全新的优化策略,将一次调频能力纳入优化的约束条件,使机组在能保证电网足够一次调频能力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不同机组速度不等率以及负荷分配的联合优化。研究内容对增强电网消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提高大功率机组运行灵活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徐樾,彭道刚,赵慧荣,孙宇贞[6](2020)在《基于改进Apriori关联规则与SKohonen网络的制粉系统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目前电厂历史运行数据库高维度、大容量,挖掘效率低,算法占用较多的计算资源等问题,基于350 MW机组制粉系统历史稳态运行数据库,提出了基于目标制导的改进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利用目标制导方式对数据库进行降维和压缩,进一步通过改进Apriori算法将数据库矩阵转储为有效项坐标数组,挖掘制粉系统给煤机速率、排烟含氧量、排烟温度和一次风量等参数,以原煤单位净发电量为经济评价,获得了优化参数下全工况的制粉系统最优参数值。研究表明:对于中低负荷段,通过减少磨煤机运行台数和增加磨煤机出力,可以有效减少煤耗、一次风量和氮氧化物排放;单耗实验验证,参数优化后磨煤机单耗明显下降,能够有效降低厂用电率。

李新稳[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精确的磨煤机内部状态量和出口参数的预测模型有利于分析制粉系统动态运行特性,为出口参数的运行控制优化、煤粉细度的经济调节奠定模型基础。针对现有的制粉系统灰箱模型在建模时,忽略了磨煤机干燥出力对磨煤机内部煤量、出口煤粉质量流量的影响,没有考虑原煤水分波动或原煤水分计算需确定众多经验参数及计算不准的问题,本文建立了新的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模型,该模型能够实现原煤水分动态计算,在与干燥出力高度耦合情况下能实现出口参数高精度预测。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建立了精确的磨煤机入口参数预测模型。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建立了磨煤机一次风温、一次风量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相较灰箱模型,该模型一次风量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在0.5kg/s以内的比例提升23.14%;一次风温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在5℃以内的比例提升18.75%。建立了磨煤机动态运行灰箱模型并进行了测试和动态性能仿真。该模型实现了原煤水分的实时计算,并将磨煤机出口风温与出口煤粉质量流量、分离器返回煤量、进出口压差方程相关联。该模型与不考虑干燥出力和原煤水分波动的灰箱模型在相同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并比较预测结果,发现本研究建立的模型的进出口压差预测精度在两个测试数据集上分别提高了5.58%和0.95%,出口风温的预测误差可低至0.05%。动态性能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当原煤水分增加而入口一次风量和风温保持不变使得干燥出力不足时,本研究提出的模型预测磨煤机内部存煤量会增加,而不考虑干燥出力影响的灰箱模型预测的磨煤机内存煤量始终保持不变,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模型更符合运行实际。提出了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全息煤粉颗粒图像识别算法。与阈值分割算法相比,提出的算法在颗粒模拟图、标定图和真实颗粒图上识别直径为24个像素点的小颗粒时,识别精度有明显提高。本文建立了能精准预测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出口参数的模型和能提高小颗粒识别精度的全息煤粉颗粒图像识别算法,为制粉系统的优化运行、全息煤粉细度仪高精度大尺度获取煤粉细度数据奠定了基础。

洪星芸[8](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火力发电机组设备异常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力发电机组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其安全稳定运行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机组的高复杂性和设备的强关联性,单个设备的异常可能导致整个机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因此,火力发电机组设备的异常监测,是保障火电生产安全和效率的重要基础。随着工业信息化趋势的发展,大型火力发电机组普遍配备了大规模的传感器,以实现机组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的监测,因此基于机组实时运行参数分析的机组异常工况识别与诊断,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火力发电机组设备中的磨煤机和汽轮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方法为主要技术背景,研究基于实时运行参数分析的设备异常监测方法。本文首先对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现有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次,针对火力发电机组设备的性能异常检测问题,设计了一种异常检测框架。提出了一种“运行参数-性能参数”关联模型,将支持向量回归方法用于机组性能的异常检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的控制限选择策略,针对设备发生性能异常的情况,使用基于相似性的方法进行异常参数的诊断,并以磨煤机为对象进行算法的验证和分析。再次,针对异常工况预测问题,考虑多参数的相关性和时间序列的关联性,将多变量和注意力机制引入循环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两种网络结构分别用于目标变量的单步和多步预测,并用该方法对汽轮机的跳机时间进行预测,基于实际数据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制粉性能监测与分析问题,开发了制粉系统在线监测平台,并完成了系统的测试工作。该系统可用于提高制粉系统智能化水平、保障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之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高耀岿[9](2019)在《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新能源电力已远超出电网的承载能力,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消纳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火电机组的灵活运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火电机组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运行能力,但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大环境下,面对现行电网的调度方式,其灵活运行能力还远未达到实际需求。机组本体设备及辅助设备的设计与改造是提升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能力的重要基础,运行控制技术是深度挖掘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能力,实现机组快速、深度变负荷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火电机组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具体从制粉系统优化控制、协调系统优化控制、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以及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适应灵活运行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考虑到制粉系统动态特性是影响锅炉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其典型的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特性又是限制其快速响应锅炉指令的主要矛盾,为此本文从多变量解耦控制的全局出发,首先在分析制粉系统的原理及特性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建立了制粉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并利用实际历史运行数据完成了模型的辨识和验证;其次提出了一种以磨出口煤粉流量作为制粉系统出力控制的新方法,并以多变量预测控制算法为核心,融合磨出口煤粉流量预估补偿控制和磨出口温度定值节能最优控制,构建了制粉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方案,并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在深入分析制粉系统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对经典汽包炉模型进行改进,并通过仿真验证表明一次风流量动态补偿能够提高协调控制系统的稳定性。2、适应灵活运行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考虑到火电机组燃料量至主蒸汽压力、中间点焓(直流炉)的响应过程存在较大的迟延和惯性,常规的前馈+PID控制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控制性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大迟延、大惯性系统的控制难题,本文以带前馈的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为核心,并融合传统的前馈控制和解耦控制理念,设计了火电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案。以亚临界汽包炉机组和超超临界直流炉机组为例,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在考虑机组动态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各自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案。在实验室环境下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内蒙古某电厂330MW汽包炉机组和福州某电厂660MW直流炉机组上,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3、适应深度变负荷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考虑到“以热定电”是限制供热机组深度变负荷能力的主要原因,“热电解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在我国东北某电厂灵活性改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热泵、两级旁路以及储热罐等对机组热电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供热安全区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各辅助供热方式下供热机组的热电解耦能力和深度调峰能力;然后基于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建立了各辅助供热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并根据该厂供热原理将各系统串联起来,形成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最后在所构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深度热电解耦控制系统,完成了供热机组常规、浅度、深度热电解耦控制,提高了供热机组的调峰能力。4、适应快速变负荷的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考虑到供热机组是一个集成锅炉蓄能、热网蓄能、储热罐蓄能等多种能源形式于一体的多能源转换系统,并且各蓄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互补特性。为此本文在分析多能源系统特点及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该方案主要由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以及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构成。然后详细阐述了各系统的实现方法和主要任务,其中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主要完成电负荷指令的处理和优化分配;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主要完成各系统蓄能的协同控制;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主要完成各系统蓄能的在线评估。最后在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多能源协同负荷控制系统,验证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协同各系统蓄能,在提升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的同时保证了热网供热品质。

魏凡超[10](2019)在《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围绕提升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内部的风粉匹配程度,并进一步提升锅炉效率、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的优化控制方法展开研究。锅炉燃烧过程中的风粉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到机组的经济性与环保性,而该过程又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所以如何提升燃烧过程的风粉匹配程度一直以来都是电站热工过程控制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首先对目前制约锅炉燃烧系统内部风粉匹配及运行灵活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将部分主要制约因素分为制粉侧和炉膛侧两方面分别阐述。之后为进一步分析燃烧系统运行过程中,相关运行参数的变化特性,构建了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的仿真模型。该仿真模型主要包括制粉系统、炉膛燃烧通道和辅助仿真系统三部分,能够反映出在机组负荷指令变化时,燃烧系统内部风粉参数的变化特性,为后续的优化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燃烧过程中炉膛内部风粉匹配效果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制粉系统的动态特性难于准确把握,导致入炉粉量的控制品质较差。制粉系统一方面本身具有大的纯延迟环节,另一方面受一次风量影响较大,这两方面是造成制粉系统难于有效控制的两个主要特性。因此针对制粉系统的大迟延特性,本文采用了一种改进的Smith滞后预估器来实现对制粉过程纯滞后的有效预估控制。此外,在分析一次风对制粉量影响特性的基础上,本文对通过一次风前馈来提升制粉系统响应特性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提供了两种能够利用一次风影响特性来提高制粉系统响应能力的前馈控制思路,并进行了综合仿真分析。目前对电站锅炉炉膛内部燃烧过程的建模仿真与优化控制研究多集中在一些黑箱智能寻优算法,而对燃烧过程内部机理关注较少。本文在对影响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生成与锅炉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仿真计算模型,并提出一种能够综合考虑燃烧过程经济性与环保性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融合锅炉效率与氮氧化物生成量因素,实现了对燃烧过程性能的综合评价。在所提出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文提供了一种对锅炉效率与氮氧化物生成量进行平衡优化的在线寻优逻辑,并在仿真实验中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处理燃烧系统运行过程经济性与环保性的矛盾,实现燃烧过程的综合优化。

二、制粉系统的经济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粉系统的经济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烟气制粉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常用的制粉方案
2 磨煤机和制粉系统的选择原则
3 本项目燃煤特性和煤粉特性
4 制粉系统的选择
5 制粉系统的安全环保措施
    5.1 安全措施
    5.2 环保措施
6 烟气制粉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7 结 论

(2)MBF-23型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一次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粉系统特性汇总
        1.2.2 制粉系统一次风故障汇总
        1.2.3 制粉系统一次风优化研究汇总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2 MBF-23 型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概述
    2.1 引言
    2.2 锅炉总体概述
    2.3 MBF-23型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概述
        2.3.1 制粉系统运行概述
        2.3.2 磨煤机概述
        2.3.3 一次风系统概述
        2.3.4 目前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一次风量及风煤比动态控制的优化
    3.1 引言
    3.2 一次风量及风煤比的变化特性分析
        3.2.1 稳态工况下一次风量的变化特性
        3.2.2 动态工况下一次风量的变化特性
        3.2.3 动态工况下风煤比的变化特性
    3.3 现场标定试验校核一次风量
    3.4 风煤比动态控制策略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一次风压动态控制的优化
    4.1 引言
    4.2 制粉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分析
        4.2.1 磨煤机电流
        4.2.2 磨煤机差压、磨辊密封风差压、磨碗密封风差压
        4.2.3 一次风机出口压力
    4.3 密封风机系统改造优化
        4.3.1 密封风机系统风量计算
        4.3.2 密封风机系统风压计算
        4.3.3 密封风风机功率计算
        4.3.4 密封风机初步选型建议
        4.3.5 密封风机系统示意图及布置方案
        4.3.6 改造效果分析
    4.4 制粉系统阻力计算诊断
        4.4.1 管道沿程阻力计算
        4.4.2 制粉系统各节点阻力计算
        4.4.3 制粉系统阻力特性分析
        4.4.4 制粉系统分段阻力压降分析
    4.5 风门控制逻辑及特性分析
        4.5.1 稳态工况的风门特性分析
        4.5.2 动态工况的风门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冷热一次风混合流场优化
    5.1 引言
    5.2 热平衡迭代计算校核一次风参数
    5.3 原管道流场模拟验证
        5.3.1 原管道几何模型
        5.3.2 数值计算模型
        5.3.3 网格划分
        5.3.4 计算模型及条件设置
        5.3.5 原管道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5.4 冷热一次风混合流场均流改造技术
        5.4.1 基础几何模型
        5.4.2 两通道等距等截面积对冲均布模型
        5.4.3 三通道等距等截面积对冲均布模型
        5.4.4 30°扩管三通道等距等截面积对冲模型
        5.4.5 混风管道出口截面流场分析
        5.4.6 改造效果量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火力发电现状
        1.2.2 国内火力发电现状
    1.3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煤粉制造过程的发展
        1.3.2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
    1.4 制粉过程控制方面的现状及发展
        1.4.1 磨煤机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
        1.4.2 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法
第二章 过程工艺、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原理
    2.1 过程工艺
    2.2 设备概况
        2.2.1 主要设备
        2.2.2 磨煤机
        2.2.3 给煤机
        2.2.4 煤粉分离器
        2.2.5 一次风机
        2.2.6 皮带输送机
    2.3 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原理
第三章 磨煤机控制系统原理
    3.1 控制原理
        3.1.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工作的原理
        3.1.2 控制原理
    3.2 数学模型建立
        3.2.1 磨煤机出口温度的数学模型
        3.2.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数学模型
        3.2.3 磨煤机出力数学模型
        3.2.4 磨煤机钢球数学模型
    3.3 控制方法
        3.3.1 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
        3.3.2 磨煤机煤位控制
        3.3.3 磨煤机负荷控制
        3.3.4 磨煤机容量风控制
        3.3.5 磨煤机总风量控制
        3.3.6 料位监测方法
第四章 制粉过程硬件设计
    4.1 DCS系统概述
    4.2 DCS硬件体系结构
        4.2.1 DCS控制结构
        4.2.2 DCS层级结构
        4.2.3 DCS冗余结构
        4.2.4 DCS硬件结构组成
    4.3 制粉系统配置
        4.3.1 磨煤机I/O清单
        4.3.2 其他辅助系统I/O清单
        4.3.3 磨煤机测点及一次元件清单
    4.4 风速监测设计
    4.5 转速监测设计
    4.6 压力及差压监测
第五章 制粉过程软件设计
    5.1 DCS软件体系结构
    5.2 监控环境
    5.3 制粉过程设备流程
        5.3.1 磨煤机启动流程
        5.3.2 磨煤机停止流程
        5.3.3 给煤机启动、停止流程
        5.3.4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
    5.4 制粉过程逻辑建立
    5.5 运行状况及分析
        5.5.1 热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5.5.2 冷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5.5.3 磨煤机出口温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磨煤机启停流程图
附录B 给煤机启停流程图
附录C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图
附录D 磨煤机控制逻辑图
附录E 磨煤机条件跳闸逻辑图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超超临界机组磨煤机运行方式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现状分析
    1.1 磨煤机情况介绍
    1.2 数据分析
2 原因分析
    2.1 主因
    2.2 设备原因
        2.2.1 分离器挡板开度的影响
        2.2.2 加载力的影响
    2.3 燃料原因
3 优化后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3.1 存在风险
    3.2 对各台磨煤机进行最大出力实验
    3.3 加强运行人员节能意识
    3.4 设备维护
4 结论

(5)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可再生能源系统接入对电网的冲击
        1.1.2 特高压输电对汽轮机一次调频的影响
        1.1.3 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降低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组灵活性运行研究现状
        1.2.2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研究现状
        1.2.3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4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研究现状
        1.2.4.1 阀门一次调频研究
        1.2.4.2 高压加热器调节负荷相关研究
        1.2.4.3 低压加热器调节负荷相关研究
        1.2.4.4 凝结水节流调节负荷研究
        1.2.5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和协调控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2.1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2.1.1 非线性伺服系统模型
        2.1.2 连续传递函数的离散化
        2.1.3 基于神经网络的参数辨识
        2.1.4 数据预处理
        2.1.5 参数辨识
        2.1.6 参数辨识结果
        2.1.7 结果验证
        2.1.8 DEH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应用说明
        2.1.9 结论
    2.2 协调控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2.2.1 协调控制系统原理
        2.2.2 制粉系统模型
        2.2.3 锅炉模型
        2.2.4 管道压损模型
        2.2.5 汽轮机模型
        2.2.6 参数辨识和模型仿真
        2.2.6.1 制粉系统参数辨识和验证
        2.2.6.2 锅炉模型求解和验证
        2.2.6.3 管道压损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
        2.2.6.4 汽轮机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
        2.2.6.5 协调控制系统模型整体验证
        2.2.7 CCS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应用说明
        2.2.8 结论
    2.3 本章小结
3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分析与评估
    3.1 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能力仿真与试验分析
        3.1.1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分析
        3.1.1.1 一次调频相关概念
        3.1.1.2 DEH和 CCS一次调频模型
        3.1.1.3 DEH和 CCS单独一次调频
        3.1.1.4 DEH和 CCS协同一次调频
        3.1.1.5 灵活改变机组运行方式
        3.1.2 一次调频能力试验研究
        3.1.2.1 调节阀最大调频能力分析
        3.1.2.2 给水小旁路的一次调频
        3.1.2.3 混合一次调频
        3.1.2.4 试验结果分析
        3.1.3 结论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
        3.2.1 调门动态特性分析
        3.2.2 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3.2.2.1 一次调频过程变工况分析
        3.2.2.2 基于变工况分析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3.2.2.3 基于单元机组线性增量数学模型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3.2.2.4 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流程
        3.2.3 一次调频能力仿真结果和验证
        3.2.4 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应用说明
        3.2.5 结论
    3.3 基于EBSILON的高加给水旁路提升负荷能力分析
        3.3.1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建模
        3.3.1.1 EBSILON简介
        3.3.1.2 1000 MW机组EBSILON建模
        3.3.1.3 变工况模型验证
        3.3.2 高加给水旁路仿真分析
        3.3.2.1 高加小旁路仿真分析
        3.3.2.2 高加混合旁路分析
        3.3.2.3 高加大旁路分析
        3.3.2.4 最优高加旁路方式分析
        3.3.3 高加给水旁路提升负荷能力方法应用说明
        3.3.4 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优化分析
    4.1 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参数优化研究
        4.1.1 一次调频参数分析
        4.1.1.1 一次调频死区的分析及仿真
        4.1.1.2 一次调频响应时间的分析及仿真
        4.1.1.3 速度不等率的分析及仿真
        4.1.2 系统各机组最优速度不等率研究分析
        4.1.2.1 调差系数
        4.1.2.2 电力系统的负荷频率静态特性
        4.1.2.3 机组一次调频能力
        4.1.2.4 各机组最优速度不等率研究
        4.1.3 算例仿真分析
        4.1.4 结论
    4.2 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火电机组负荷优化分配
        4.2.1 火电机组经济性和一次调频能力分析
        4.2.1.1 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
        4.2.1.2 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分析
        4.2.2 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机组负荷优化分配
        4.2.2.1 优化目标
        4.2.2.2 约束条件
        4.2.3 正弦余弦算法
        4.2.4 算例仿真分析
        4.2.5 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基于改进Apriori关联规则与SKohonen网络的制粉系统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制粉系统运行优化参数挖掘
    1.1 制粉系统优化模型数据库
    1.2 磨煤机组合方式
2 基于目标制导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2.1 改进Apriori算法原理
    2.2 基于S_Kohonen神经网络的工况划分和数据预处理
        2.2.1 S_Kohonen神经网络原理
        2.2.2 S_Kohonen算法聚类
    2.3 分位数分组离散化
    2.4 基于目标制导的维度约束和样本压缩
    2.5 制粉系统最优运行工况挖掘流程
3 应用实例与结果分析
4 结 论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灰箱建模研究
        1.2.2 黑箱建模研究
    1.3 建模思路
    1.4 本文主要结构
2 一次风温与一次风量建模
    2.1 引言
    2.2 神经网络模型
        2.2.1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原理
        2.2.2 模型建立和训练
    2.3 灰箱建模
    2.4 模型比较
    2.5 动态性能测试
    2.6 小结
3 磨煤机动态运行灰箱建模
    3.1 引言
    3.2 灰箱模型构建
        3.2.1 磨煤机工作过程
        3.2.2 数学建模
        3.2.3 参数辨识
    3.3 与现有灰箱模型比较
        3.3.1 模型方程比较
        3.3.2 模型预测结果比较
    3.4 模型通用性验证
    3.5 动态仿真测试
        3.5.1 变一次风温
        3.5.2 变给煤量
        3.5.3 变一次风量
        3.5.4 变原煤水分
    3.6 小结
4 制粉系统运行模拟与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集测试
    4.3 稳态运行模拟
        4.3.1 单参数变化模拟
        4.3.2 固定风煤比模拟
    4.4 小结
5 煤粉图像识别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全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5.3 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粉图像识别算法研究
        5.3.1 模型架构
        5.3.2 模型训练
    5.4 与阈值分割算法比较
        5.4.1 传统阈值分割算法
        5.4.2 数据集测试与结果比较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基于机器学习的火力发电机组设备异常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
        1.2.2 故障预测方法
    1.3 本文工作和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运行参数-性能参数关联模型的性能异常检测与诊断
    2.1 引言
    2.2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异常检测与诊断
        2.2.1 总体方案设计
        2.2.2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2.2.3 控制限选择
        2.2.4 基于相似性的异常诊断
    2.3 制粉系统性能参数监测
        2.3.1 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
        2.3.2 建模数据及特征选择
        2.3.3 模型参数与优化算法
    2.4 案例分析
        2.4.1 磨煤机旋转分离器异常
        2.4.2 磨煤机煤种掺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设备失效预测
    3.1 引言
    3.2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3.2.1 单变量循环神经网络
        3.2.2 引入注意力机制的多变量GRU模型
        3.2.3 基于双层注意力机制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3.2.4 失效预测框架
    3.3 案例分析
        3.3.1 轴承退化数据
        3.3.2 汽轮机跳机案例A
        3.3.3 汽轮机跳机案例B
        3.3.4 案例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粉系统在线监测平台开发
    4.1 引言
    4.2 系统整体方案
    4.3 系统开发平台搭建
        4.3.1 系统软件架构
        4.3.2 数据交互流程
        4.3.3 运行环境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总体方案设计
        4.4.2 数据库开发工具
        4.4.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5 系统功能开发
        4.5.1 制粉单耗监测
        4.5.2 磨煤机跳机风险预测
        4.5.3 系统功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粉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2 协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3 供热机组热电解耦研究现状
        1.2.4 供热机组蓄能利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适应灵活运行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
    2.1 制粉系统工作原理及特性
    2.2 制粉系统非线性动态模型
        2.2.1 一次风非线性动态方程
        2.2.2 磨煤机非线性动态方程
        2.2.3 模型参数辨识及验证
    2.3 制粉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
        2.3.1 阶梯式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
        2.3.2 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
        2.3.3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2.4 制粉系统存粉深度利用控制
        2.4.1 改进的制粉系统最简模型
        2.4.2 一次风流量动态补偿控制
        2.4.3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应灵活运行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1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研究
        3.1.1 预测控制与阶梯式控制的基本原理
        3.1.2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
        3.1.3 控制器跟踪与无扰切换
    3.2 汽包炉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2.1 汽包炉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3.2.2 汽包炉机组协调优化控制
        3.2.3 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2.4 330MW级汽包炉机组控制验证
    3.3 直流炉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3.1 直流炉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3.3.2 直流炉机组协调优化控制
        3.3.3 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3.4 660MW级直流炉机组控制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应深度变负荷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
    4.1 抽汽供热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1.1 抽汽式供热基本原理
        4.1.2 抽汽式供热安全区计算
    4.2 吸收式热泵辅助供热模型研究
        4.2.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2.2 水和溴化锂溶液物性特性
        4.2.3 吸收式热泵动态模型
    4.3 含两级旁路供热机组模型研究
        4.3.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3.2 含两级旁路供热机组动态模型
    4.4 储热罐辅助供热模型研究
        4.4.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4.2 储热罐动态模型
    4.5 热网系统计算模型研究
        4.5.1 热网热负荷计算模型
        4.5.2 供回水温度计算模型
    4.6 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
        4.6.1 联合供热基本原理
        4.6.2 联合供热仿真模型
    4.7 深度热电解耦控制系统
        4.7.1 控制系统设计
        4.7.2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应快速变负荷的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
    5.1 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
        5.1.1 多能源系统特点及局限性
        5.1.2 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
    5.2 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
        5.2.1 信号多尺度分解方法
        5.2.2 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5.2.3 负荷指令处理和优化分配
    5.3 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
        5.3.1 锅炉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3.2 热网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3.3 储热罐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4 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
        5.4.1 热网蓄能评估
        5.4.2 储热罐蓄能评估
    5.5 多能源协同负荷控制系统
        5.5.1 控制系统设计
        5.5.2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火力发电及锅炉燃烧优化技术面临的新形势
        1.1.2 新形势下锅炉燃烧优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3 燃烧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电站燃煤锅炉燃烧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3.2 电站燃煤锅炉燃烧过程控制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燃烧系统风粉匹配主要制约因素分析探究与仿真优化整体思路设计
    2.1 引言
    2.2 “风粉匹配”含义及影响分析
    2.3 制粉侧制约风粉匹配的部分主要因素分析探究
        2.3.1 制粉滞后预估准确度的制约影响
        2.3.2 风量测量精度的制约影响
    2.4 炉膛侧制约风粉匹配的部分主要因素分析探究
        2.4.1 风煤指令给定方式的制约影响
        2.4.2 燃料热值校正速度的制约影响
        2.4.3 氧量设定与小风门配合方式的制约影响
        2.4.4 低负荷安全性的制约影响
    2.5 燃烧系统“风粉匹配”仿真优化思路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建模与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制粉系统的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2.1 一次风系统模型
        3.2.2 给磨煤机系统模型分析与建立
        3.2.3 制粉系统整体模型的仿真验证与特性分析
    3.3 炉膛燃烧通道的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3.1 二次风量系统模型
        3.3.2 燃烧放热量计算仿真模型
        3.3.3 烟气含氧量与过量空气系数的计算仿真模型
        3.3.4 燃烧通道整体仿真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4 辅助仿真系统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4.1 锅炉汽水系统模型
        3.4.2 汽轮发电机组模型
        3.4.3 协调控制仿真模型
        3.4.4 辅助仿真系统整体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5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及机组的整体模型与特性仿真
        3.5.1 锅炉燃烧系统整体仿真模型建立
        3.5.2 锅炉燃烧系统整体模型的特性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制粉系统滞后补偿的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制粉系统滞后补偿控制的限制因素与新技术分析
    4.3 基于制粉系统滞后特性的Smith预估补偿控制策略设计
        4.3.1 基于制粉滞后预估的Smith补偿控制策略设计
        4.3.2 改进的制粉系统Smith预估补偿控制策略设计
        4.3.3 制粉滞后预估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与验证
    4.4 基于一次风影响特性的前馈控制策略探究
        4.4.1 磨出口煤粉量对一次风粉指令的阶跃响应特性分析
        4.4.2 基于给煤量指令的微分前馈控制策略设计
        4.4.3 基于制粉偏差信号的一次风比例积分前馈策略设计
        4.4.4 制粉系统前馈控制策略综合仿真与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考虑锅炉效率与NOx排放的燃烧优化控制逻辑设计
    5.1 引言
    5.2 电站燃煤锅炉的NOX生成特性分析与仿真
        5.2.1 NOx生成机理与生成特性分析
        5.2.2 基于实际数据的NOx生成特性分析与特性曲面拟合
        5.2.3 NOx生成特性的仿真验证
    5.3 电站燃煤锅炉效率计算与仿真
        5.3.1 电站燃煤锅炉的锅炉效率计算与特性分析
        5.3.2 锅炉效率仿真分析
    5.4 综合考虑NOX与锅炉效率的优化指标与控制逻辑设计
        5.4.1 综合考虑NOx与锅炉效率的燃烧过程综合评价指标设计
        5.4.2 燃烧过程综合评价指标的仿真计算模型构建
        5.4.3 基于综合评价指标的灵活性控制逻辑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制粉系统的经济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烟气制粉技术探讨[J]. 李世岭. 现代信息科技, 2021(14)
  • [2]MBF-23型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一次风优化研究[D]. 周亚星. 浙江大学, 2021(09)
  • [3]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D]. 李彤.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4]超超临界机组磨煤机运行方式的优化[J]. 黄建伟.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0(03)
  • [5]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D]. 廖金龙. 浙江大学, 2020(07)
  • [6]基于改进Apriori关联规则与SKohonen网络的制粉系统性能优化研究[J]. 徐樾,彭道刚,赵慧荣,孙宇贞. 热能动力工程, 2020(04)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建模研究[D]. 李新稳. 浙江大学, 2020(08)
  • [8]基于机器学习的火力发电机组设备异常监测方法研究[D]. 洪星芸. 浙江大学, 2020(02)
  • [9]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高耀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D]. 魏凡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制粉系统的经济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